撑杆跳高

2024-12-08

撑杆跳高(精选12篇)

撑杆跳高 篇1

撑杆跳高是运动员通过持杆助跑和插穴起跳获得动能,并借助于撑杆将动能转换为撑杆的弹性势能和人体的重力势能,从而将运动员送向高空腾越过杆的一项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田径运动.撑杆跳高成绩从一百多年前的3.05m提高到十几年前的6.14m.最近十多年该纪录始终无人打破,这是否意味着撑杆跳高的极限仅限于此呢?不少文献[1,2,3,4]从运动员技能方面分析了影响跳高成绩的各种因素.本文从能量原理出发,分析了理想撑杆的截面变化和起跳时刻撑杆的应变能,得到了撑杆在极限变形状态的变形曲线.根据能量守恒和整个跳高过程中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并引入肌肉收缩做功对跳高高度的贡献,考虑了运动员的体重、身高和握杆高度对撑杆跳高成绩的影响,得到了跳高高度与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式.

1 撑杆的力学性能

从1886年撑杆跳高首次出现在英国田径比赛至今,撑杆材料的发展经历了木质杆、竹质杆、金属杆和复合材料杆(主要是玻璃钢撑杆)4个阶段[5].由于撑杆材料的改进以及运动员对跳高技术的熟练掌握,跳高成绩由最初的3.05 m提高约2倍.

理想撑杆应该具有如下性质:

(1)质量轻,过重将影响运动员的助跑速度;

(2)疲劳强度高,不容易折断,能够多次使用;

(3)可承受较大弯曲变形,能够储存和转化的能量多.

1.1 撑杆的截面分析

为了满足理想撑杆的要求,撑杆常采用玻璃钢材料,并制成空心薄壁状[6].要使撑杆各截面的弯曲应力同时达到弯曲强度,充分发挥撑杆储存弹性应变能的能力,通常将撑杆的形状设计成两端小,中间大.

假定:撑杆内直径为D,撑杆弯曲变形时轴线为圆弧,其半径为R,坐标系及撑杆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P为撑杆的临界荷载(即运动员体重),C为撑杆上任意截面处.而C截面处的弯矩和壁厚分别为M和δ.由C截面的力矩平衡条件得到

假设撑杆材料的弯曲强度为σ0,由材料强度公式可得

将式(1)代入式(2),化简得到撑杆任意截面处壁厚δ沿弧长s的变化规律为

本文选取4665玻璃钢撑杆[7],其重量mp=2.2kg,杆长L0=4.6 m,撑杆的临界荷载P=65×9.81=637.65 N,撑杆内直径D=33 mm且保持不变,两端部壁厚为1 mm.材料的弯曲强度σ0=120MPa,弹性模量E=20GPa,泊松比v=0.04[8].图2给出了由式(3)得到的撑杆壁厚δ的变化规律.由此可知撑杆中点处截面壁厚最大等于5.0mm.

1.2 撑杆弹性变形能

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撑杆在极限变形状态时的弯曲应变能.假定插穴后撑杆底部固定于地面上[9].因壁厚沿撑杆长度方向变化相对于杆长很小,分析中将撑杆划分为920个圆管单元,取管单元的壁厚为平均值3.0 mm,截面内、外直径分别为33 mm和39mm.假设:极限变形状态下,撑杆弯曲成理想的1/4圆[5].由图1给出的几何关系可知,撑杆顶端变形前后相对位移ux=-2.928 m,uy=-1.672 m.考虑大变形效应,计算得到应变能U=2252 J.该应变能比文献[9]的结果(1560 J)要大,这是因为此时撑杆处于极限变形状态,应变能达到了最大值.计算得出的变形曲线如图3所示,图中虚线为理论圆弧曲线.显然,本文计算出的极限变形曲线非常接近于圆弧曲线.

考虑外直径分别为35mm,39mm和43mm,内直径为33mm的3种撑杆,用有限元程序计算出的应变能如表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撑杆的应变能是随着外径的增加而增大的.

2 影响跳高成绩的其它因素

2.1 撑杆跳高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撑杆跳高是典型的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10,11,12,13],这种转化包含两个阶段,首先运动员的大部分动能转化成撑杆的弹性应变能,随后撑杆变直,弹性应变能转化成运动员的势能,使人达到最高点.在第2个阶段中,运动员在腾空后,腹肌、臂肌等收缩做功是撑杆跳高的重要能量来源,也是影响腾起高度的重要因素,同时还是评价运动员水平的重要指标[9].

由能量守恒原理得到在跳高过程中各能量之间的关系为

其中,m和mp分别为运动员和撑杆的质量,h和h0分别为运动员跳高成绩和质心高度,v为运动员的持杆起跳速度,W为运动员腾空后肌肉收缩做功,ED为跳高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它包括撑杆的势能增加和插穴时能量损失等.以俄罗斯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伊辛巴耶娃为例[11],来计算各部分能量的变化.选用4665型撑杆,运动员身高H=1.74m,质心高度h0=1.14m,质量m=65kg,起跳速度v=8.13m/s,握杆高度为4.44m,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跳高成绩h=4.91m.仅考虑撑杆的势能增加引起的能量损失[12],即ED=mpgL0/2=49.64 J.将各参数代入式(4),则得到运动员在腾空后肌肉收缩做功为W=232.74 J,它对运动员的贡献高度为0.365m.可见,肌肉收缩所做的功对跳高成绩影响较大,忽略该能量将无法准确反映运动员的水平.

技能指标η为运动员的最大势能与人-杆系统的初始动能之比值[8],即

由式(5)可以看出:η越大,转化的重力势能越大,能量损失越小.由于跳高过程中必然存在能量损失,如撑杆插穴时的摩擦等,初始动能不可能全部转化成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故应该η<1.0.但是,代入以上算例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η=1.082>1.0.产生此矛盾的原因在于式(5)关于η的定义中没有考虑肌肉收缩做功W的影响.

本文根据式(4)对技能指标η进行修正

显然,式(6)可以反映运动员主动做功与重力势能转化程度.利用该修正公式可以得到伊辛巴耶娃的技能指标为η=0.98<1.0.

2.2 体重及身高影响

除撑杆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跳高成绩,如运动员的体重和身高.因为撑杆质量mp相对于运动员的质量m很小,式(4)可近似表示为

由此可以看出,跳高成绩随运动员体重的增加而降低,而运动员的身高增加,相应的质心高度h0将增大,也会提高跳高成绩.

2.3 握杆高度的影响

将跳高高度分成握杆高度和腾起高度两部分[2,3].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优秀撑杆跳高选手越过横杆的高度可比握杆位置高出1m左右.握杆高度对跳高高度有影响,且存在最佳握杆高度L可定义相对长度为λ=L/L0,其中L0为撑杆长度,在0.8≤λ<1.0的范围内,技能指标η与λ存在如下关系式[9]

其中,μ=m/mp,v0=v/(gL0)[1]/[2]和均为无量纲常数,H为运动员的身高.

由式(8)和式(6)可以看出:η随λ的增大而增大,当质量、起跳速度和肌肉收缩做功保持不变时,跳高高度也将增大.因此优秀的运动员应当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握杆高度.

3 结论

本文由静力平衡条件得到撑杆的截面尺寸变化对应变能的影响,给出了撑杆壁厚的变化规律.利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了极限变形状态下撑杆的大变形曲线.在能量守恒的基础上考虑了撑杆跳高过程中各部分能量关系,分析了运动员体重、身高及握杆高度对跳高高度的影响,推导了相应的跳高高度计算公式,并得出以下结论:

(1)理想撑杆具有质量轻,强度大和可承受大的弯曲变形等性质,选好撑杆是前提;

(2)撑杆的变形曲线接近圆弧;

(3)运动员在腾空过程中肌肉收缩所做的功直接影响跳高成绩;

(4)减轻运动员的体重、增加运动员的身高有利于提高跳高成绩;

(5)最大限度提高握杆高度可以提高跳高成绩.

目前,我国撑杆跳高成绩与世界最好成绩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从技术和设备上进行改进,进一步发挥人-杆系统的最大潜能,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从静力平衡条件出发,研究撑杆跳高过程中撑杆的截面尺寸变化对应变能的影响,给出了撑杆壁厚沿长度方向的变化规律.利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了极限变形状态下撑杆的变形曲线,验证了极限状态变形曲线为圆弧的假定.根据能量守恒,引入肌肉收缩做功对跳高高度的贡献,修正了技能指标,得到了考虑运动员体重、身高及握杆高度等影响因素的跳高高度计算公式.

关键词:撑杆跳高,截面尺寸,应变能,技能指标,握杆高度

撑杆跳高 篇2

只见她现在原地跳来跳去,像一只可爱活泼的猴子一样,而且还一脸悠闲的样子。然后双手压腿,一边有规律地呼吸着,同学们都在她身后欢呼本班必胜,她则面带微笑地向同学们做了一个比心的手势。

做完后她搓了搓手,飞快地跑了出去,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又像一支离弦的箭,简直两脚生风。之后她纵身一跳,两脚离地,在场的同学纷纷屏住呼吸,一眨也不眨地注视着,仿佛一出气她就会飞走。她的动作像鲤鱼跃龙门一般优美,在横杆上轻巧的一跃而过,她软软的落地。瞬间全场一片静寂,大家都被这利落迅速的一幕吓呆了。可当他们反应过来,全场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连其他班听见这儿热闹,都忍不住挤进来围观。

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她这么多天的辛苦训练,这么多天的刻苦努力终于让他登上了第一名的讲台,你看她那得奖时开心和激动的模样,是多么地可爱。

撑杆的变迁 篇3

一百多年来撑杆跳高成绩被提高了一倍,这是其他项目无法相比的。追根溯源,除了运动员本身的技术动作不断改进外,最根本的则是所用器材——撑杆材质的改变。

当初撑杆跳高使用的是带有尖头的木质杆,运动员助跑把木杆插入地面,然后双手压杆其他人把他推向上后过横杆。木质撑杆笨重,几乎没一点弹性,不能借用撑杆产生的弹力来抬高人的高度。1906年有人发明了起跳后的身体摆动技术,抬高人体重心的同时提升了越杆高度,创出了378米纪录。之后的很多年,这一纪录无人能够刷新。

就在撑杆跳高纪录陷入僵局之时,有人注意到亚洲盛产的竹子具有做撑杆的特点重量轻、有弹性、具有一定强度、呈圆形,便于加工。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人率先使用竹制撑杆,并且受到普遍欢迎。1912年竹制撑杆跳高突破了4米大关。从那之后的30年中,竹制撑杆风靡全世界,具备弹性的竹竿促进了“悬垂”“摆体”和“后翻”等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这中间先后有10人16次改写世界纪录,1942年创造的4.77米新高度,可谓是“东方竹竿”制造的巅峰之作。

可惜地是,竹竿的弱点也同样明显:强度低、易断裂,运动员握杆点越高(这是提高成绩的关键)越容易折断。这样的事例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发生,人们不得不寻找更好的替代品。

20世纪30年代,有人把目光转向金属材料,美国人最先研制出铝合金撑杆。铝合金撑杆比竹竿结实,有弹力且重量更轻。1952年之后,铝合金撑杆被广泛使用,竹制撑杆便销声匿迹了。金属材料的坚固性提高了握杆点,加大了摆体幅度,增强了起跳动作:1960年使用这类撑杆的美国选手布雷格以4.80米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但铝合金撑杆提高成绩缓慢而不显著。

20世纪40年代,一种人造的新型材料一一玻璃纤维问世。玻璃纤维很重,但坚韧极富弹性。很快,这种新材料就吸引了撑杆的研制人员和制造商,又是美国人率先研制出玻璃纤维的撑杆,并在1948年开始试用。1961年美国运动员戴维斯用这种撑杆创造了4.83米的新高度,1962年美国人斯顿伯格先后以5米和5.8米两破5米“大关”。这一年,国际田联正式批准在国际大赛上允许使用玻璃纤维撑杆。

玻璃纤维撑杆的出现使撑杆跳高的技术产生了明显变化。玻璃材质坚韧,弹力强,受力时弯曲度大(可达90度左右),这就要求运动员完全适应撑杆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好这些优点。“撑杆跳高之王”布勃卡使用的玻璃纤维杆和其他选手一样,均来自于美国。但他的握杆点比别人高,根据生物力学原理推算,撑杆跳运动员可以越过比他的握杆点多0.92米至1米的高度,因此握杆点的技术是布勃卡在撑杆跳称雄的法宝。

选用玻璃纤维杆也是很有讲究的,运动员要依据本人体重和握杆点高度选定合适的型号。不同体重选用不同型号,每隔5镑为一个型号,每一种型号的撑杆又分软、中、硬三种不同强度。我国生产的玻璃纤维杆用4个数字来区分不同型号,如5065型,“50”表示杆长5.0米,“65”表示适合65公斤体重的运动员。在实际使用中,还要依据各自的技术水平来使用合适的撑杆。

早期撑杆跳用撑杆尖端插入土地来固定,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插斗用来固定撑杆,在起跳点的地面上埋置一个插斗,大大提高了撑杆的稳固程度。1924年第8届奥运会上开始使用木制插斗,这一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撑杆跳高 篇4

1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撑杆跳高的动机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有了动机才能激励他们去行动这是内因。因此教学初要着重激发学生学习撑杆跳的动机。

1.1 内在动机的激发

课的开始或者在练习间歇时间给学生讲一下撑杆跳高的发展和起源。让学生了解,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追赶野兽,常采用撑杆跳越的办法,越过相对较窄的河面和其他障碍。在保加利亚,牧羊人喜欢用长杆撑着从羊群背上跳过,因此把撑杆跳高称为“牧羊人跳”。在俄国伊凡雷帝制订的《作战条例》中,还规定军人要学会利用长矛撑跳来逾越障碍。直到今天,英国渔民在节日余暇还经常进行撑杆跳越河沟的游戏[2]。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撑杆跳高的发展概况还使学生对撑杆跳高的技术动作有个大概的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还可以浮想出古人持杆越过河沟追赶野兽的场景,从而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引发学习动机。

1.2 直接动机的激发

教学之始,利用学生对撑杆跳高项目的好奇与撑杆跳高本身的新颖性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都有一种想尝试一下的冲动,并使其在一次次的亲身体验中获得一种身体上或心理上的快感,也培养了他们战胜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3]。

1.3 间接动机的激发

让学生明确教学任务与要求,确立学习目标,力争为做一名优秀的学生而努力学习。这使得他们会认真掌握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并努力使自己更加优秀。不仅为了增强体质还有了集体荣誉感,从而获得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学习不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2 培养学生学习撑杆跳高的兴趣

2.1 只有当学生的兴趣与理想、目标一致时,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不断的深入和发展。在撑杆跳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学习目的,这样学生才会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兴趣也会更趋于稳定、深刻而持久[3]。

2.2 学生在学习时并不仅满足现有的知识系统他们更渴望了解更多更新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撑杆跳高的最新动态。如国内外什么时间、地点有这项赛事,现在的世界纪录是多少,撑杆跳高现在的发展方向及科研进展、动态等,使学生终身接近运动,了解运动,喜欢运动,在运动中享受康乐,达到丰富生活情趣的目的。

2.3 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宣传教育,利用规章制度和友好,诚恳,坚定的态度感化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逐步引导她们的练习,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分层次教学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这项运动的整体感受。虽然分层次教学学生过杆的高度不同但都会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和战胜自我的必胜信念。

3 运用表象训练理论建立和巩固正确动力定型

表象是大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表象被称为“视觉运动行为演练”(VUBR)(Suina1976),是一种内隐的活动。在这活动中,一个人体验着重新整合现实中感觉——运动经验的感受[4]。

3.1 运用表象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系统地通过他人或自我暗示语的帮助在脑中反复想象撑杆跳高的技术动作和运动情景,从而促进运动技能水平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提高[5]。表象训练不仅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还有助于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的记忆。

3.2 撑杆跳高技术的教学难度较大特别是在每个技术动作的开始学习阶段,必须使学生对所学动作有一个直观完整的了解。因此,在学习每个动作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清晰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形成一个鲜明的视觉表象,能在脑海里想象出每个动作的细节,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动作前,将要完成的动作在自己脑子里放电影一样进行多次的想象。想一想持杆助跑、插穴起跳、悬垂摆体、后仰举腿、引体、转体、推杆、腾越过杆和落地等技术环节,大脑形成清晰、完整的动作形象。然后在实践几次的基础上再进行多次的想象,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3.3 运用语言即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调节学生的兴奋性。简要的讲解动作要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概念。通过良好的语言刺激,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心理状态,学生在受到鼓舞后就会有信心战胜恐惧和困难。此外,教师的示范要优美而准确,复杂的动作还要结合分解示范,让学生通过视觉初步形成视觉表象,为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打好基础。如在空中的推杆动作就可以通过看录像和在垫子上做模拟动作来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有了一定的视觉表象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当学生有了本体感觉之后,再指导学生运用“想象训练”[6]去想象自己完成动作的全过程,包括做动作时的身体姿势,动作的力量、幅度、速度、方向、空间感等等,并与实际的动作进行比较。

3.4 睡前或课后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象训练,开始表象时闭上眼睛,选择自己认为最舒服的姿势,上下肢自然放松排除一切杂念干扰,表象自己所训练过的技术动作,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正确的技术动作怎么做[7]。运动生理学证明“想练结合的方式对建立运动技能效果最好[8]”。通过大量反复的表象训练,便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撑杆跳高动作技术图像。在实际练习中较快、较正确地掌握撑杆跳高技术[9]。

3.5 表象训练还有一个特殊的优点就是学生在因病、伤不能进行训练时,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手段,弥补因伤病不能参加实际训练造成的损失。表象训练不会消耗太多的体力,也不会出现伤害和过度疲劳,因此可以毫无顾虑地大胆进行练习。

4 运用“系统脱敏训练理论”[3]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及心理障碍

撑杆跳高技术复杂且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在撑杆跳高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进程和质量。如何降低和消除这种恐惧心理和心理障碍,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是撑杆跳高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系统脱敏训练则可成功解决这一难题。

4.1 针对学生面对横杆产生的恐惧心理,教学中系统脱敏训练首先要求学生要处在放松状态时看其他同学跳;然后教他助跑,达到做插穴起跳动作时无焦虑反应。最后,用橡皮筋当横杆让他跳,这时他如能处于放松状态,就再转入到用真正的横杆让他跳。需要注意的是,一般须经过反复的脱敏训练才能达到消除对横杆的恐惧心理。

4.2 运用降低难度法进行系统脱敏训练。降低难度法就是在不改变动作结构的情况下,降低撑杆跳高的高度,及握杆位置然后逐渐加大难度让学生进行练习,体会完整动作技能。在练习推杆时还可以躺在地上做模拟练习等掌握了动作要领以后再到垫子上练习。这样既能不破坏动作结构又能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技术动作。

4.3 运用表率暗示法进行系统脱敏训练。当大部分学生对某一高度都有情绪障碍时,就将动作技能好的、胆量大的学生排在前面,有希望完成动作的学生排在中间,动作技能差而又胆怯的学生安排在后面进行练习并在动作关键时该进行必要的保护与帮助。利用胆大的学生影响胆小的学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练习动力,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4.4 运用合理、安全的保护设施进行系统脱敏训练对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有明显的效果。

5 运用心理暗示和错觉训练理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中对那些易感性强、体能基础差、容易紧张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言语的、动作的或表情的方式,给予心理暗示,使其自然放松。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自我暗示,经常用自言自语或默念形式来鼓励自己,如“I can do it!”“别人和我一样紧张,我要比他们镇静。”

5.1 心理暗示训练理论原理

5.1.1 课前的心理暗示作用

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暗示,如用:“今天的天气不错”“大家今天的精神真好!我觉得大家今天都很高兴。”等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动机,并通过心理动员使其生理产生良好的变化。

5.1.2 课中的心理暗示作用

在课中运用积极的、肯定的方式进行心理暗示,可以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克服不良情绪和恐惧心理、培养良好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保持自信心[10]。同时,要避免使用带有消极意义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如使用:“你应该跑得再快些”代替“你不能跑得这么慢”。“你手臂要伸直”代替“你不要曲臂”。学生还可以用:“我步点很稳定”“我千万别摔倒了”来暗示自己成功。对于学生每一次的成功或提高,都给予赞许的微笑或点头予以肯定。

5.1.3 课后的心理暗示作用

教师在课后让学生进行自我暗示:现在我已经结束训练,我训练的效果很好,我可以彻底放松了,我身心的能量正在得到补充。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进行暗示放松训练:大家躺在海绵垫上,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漂浮在水面,你的四肢放松了,你的身体也放松了,你的心理很轻松,心情很舒畅。

5.2 错觉训练理论原理

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时候,由于环境及生理差异,往往会产生不正确的知觉,这就是错觉。在撑杆跳高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掌握错觉规律,利用错觉现象来提高撑杆跳高的教学效果。

5.2.1 在过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跨同等高度的橡皮筋或长竹竿。由于加大了立柱之间的距离,学生会产生几何图形的错觉,误认为降低了高度。在开始练习时教师不告诉学生跨越的高度,练习一段时间后,请一名学生来丈量并当众宣布实际高度,学生会产生一种增力情绪。此时,再开始跨同高度的横杆,学生就不易产生胆怯心理了。

5.2.2 同样是过杆的教学中,在丈量横杆的高度时故意报的比实际高度低,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虽然学生感到练习时比以前吃力,却以为是自己体力不足所致。因而能反复练习,努力完成课堂任务。临下课时再告诉学生已完成实际高度,学生就会表现得喜笑颜开。眉飞色舞,增力情绪油然而生。

6 念动和想象训练理论

6.1 念动训练理论

念动训练理论是运用自我暗示和运动表象相结合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11]。它是在头脑中运用技术训练时所产生的感觉,结合所形成的动作概念来想象顺利地完成动作的过程,并配合想象正确的词语进行暗示,引起神经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巩固。在撑杆跳高教学的起跳教学中,让学生一面想象插穴起跳技术过程,一面语言暗示“插杆、蹬伸”。多次进行这种训练,可以使两种信号系统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有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

6.2 想象训练理论

想象训练理论就是使学生在掌握撑杆跳高技术的过程中从感知进入思维,从思维到实践,充分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肌肉运动表象和各种体感的结合,通过内部语言的整合使学生提高自己对时间概念、空间特征的准确性。如在撑杆起跳后过早引体,没有形成良好的摆体,使撑杆竖不起来,同时也无法转体过杆。教学时就可运用想象法来纠正这一错误:教师在指出错误的同时做1-2次错误的示范,让学生运用视觉想象来辨认错误所在,教师再运用正确示范、图片、录像设备等反复演示正确动作,结合起跳摆体练习,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正确动作的全过程,这样实际操练与想象训练相结合就很容易改正错误。

7 小结

1.利用体育心理学原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撑杆跳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对撑杆技术的掌握成为可能。

2.运用表象训练理论能使学生在不通过大量的技术练习就能尽快地建立动作概念,从而使学生能在保持精力充沛的情况下通过练习建立和巩固动力定型。

3.运用系统脱敏训练可以成功的消除学生在学习撑杆技术中的恐惧心理和情绪障碍。使得对撑杆跳高技术的学习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减少伤害事故。

4.暗示和错觉理论原理能尽可能的培养学生学习撑杆跳高技术的信心和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必胜信念。

5.念动训练理论使自我暗示与运动表象相结合,使心理活动与肢体活动形成一个完美的统一。这个统一越完善运动技能的掌握就越完美。

参考文献

[1]许耀球,姚天白.田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2]季克异,郑厚成,孙麒麟.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祝蓓里.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杨世木.表象训练在撑杆跳高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

[5]阳文胜,王海清.跳远教学中运用想象训练的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武玉元,林澍峻.表象训练在撑杆跳高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7]捷普洛夫.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

[8]杨世木.表象训练在撑杆跳高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

[9]周特跃.心理暗示在撑杆跳高训练过程中的应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5).

[10]胡谦.念动法在田径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龟兔跳高作文 篇5

龟兔赛跑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人们都称赞乌龟坚持不懈,取得了胜利。时间长了,乌龟忘了自己是怎样赢了兔子的,真的以为自己比兔子跑的快,渐渐变得骄傲起来看见谁也瞧不起。和其他动物说话的时候,总是说:“我和兔子比赛的时候……”大家都听得厌烦了,决定帮助乌龟认识自己的错误,要让兔子赢一回。

可是比什么项目呢?这时候,松鼠说:“那就比跳高吧,乌龟背着那么重的壳,一定跳不过兔子,大家一致同意了。多嘴的八哥鸟飞快的.找到乌龟把比赛的事告诉了他。乌龟听了哼哼了一下说:“兔子,手下败将,到时候让你们看看我是怎样赢兔子的。”

到了比赛那天,许多动物都早早来到了比赛现场,等待选手的上场。可比赛约定的时间过了很久,乌龟才慢腾腾地出现在赛场上。黄牛裁判宣布比赛开始。首先是兔子出场。他站到起跳线上后退猛的一用力,嗖的跳了起来,5。8米,兔子跳了5。8米。轮到乌龟上场了,乌龟得意的昂着头,沿着着赛场慢慢的爬了一圈,最后来到起跳线上。它四脚用力往下一蹬,可身子却没有离开地面。乌龟急了,又急忙用力使劲蹬,身子猛的一晃,摔了个仰面朝天。乌龟四脚乱蹬,在地上转起了圈子,可怎们也翻不过身子。观众们看着这滑稽的场面,忍不住哈哈大笑。兔子走过去把乌龟扶了起来。大家为兔子能赢得胜利欢呼着,给兔子发了奖杯。乌龟这时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虽然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坚持不懈并不能让他每次都赢得比赛,就算赢了也不能骄傲,骄傲使人落后。就像我们在学习中取得一次好成绩就沾沾自喜,这样到后来就会输得很惨。

撑杆跳高 篇6

第一位以美妙的“东方式”飞越过跳高世界纪录的横杆,创造出中国乃至亚洲田径史上的第一个传奇,打破了世界纪录的中国田径运动员就是山东济南的美丽姑娘郑凤荣。50多年前,当郑凤荣名满天下之时,她的丈夫段其炎还只是北京一所中学的篮球队员,是跳高事业使他和郑凤荣走到了一起。如今,这位世界跳高冠军和她的丈夫段其炎先生已携手走过了40余载婚姻岁月。虽然两人都已年过七旬,却依然恩爱如初。

教练的诚意让段其炎改行练跳高

段其炎是河北省保定蠡县人。1956年,段其炎已经长成身高1.88米的帅小伙子,被吸收到了学校篮球队。由于其身手敏捷,弹跳力强,很快就成了篮球队的主力大前锋。一次比赛中,他的优异表现得到了从斯大林体育学院留学毕业回国的国家跳高队教练黄健的赏识,黄健觉得段其炎会是一位练跳高的好苗子,就决心收他为徒。当时黄教练已是郑凤荣的教练。虽然段其炎似乎对跳高并不感兴趣,但还是来到了田径队。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当时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女冠军郑凤荣。当时她已经跳过1.61米的高度,追平了全国纪录。于是,他很礼貌地向她打招呼。他对黄教练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他喜欢打篮球,并不喜欢跳高。在一边训练的郑凤荣听了大声地数落他,既然不喜欢跳高还要来……这几句话让他很不是滋味。后来他终于被黄教练的诚意所打动,最终改行选择了跳高。

“努力训练,为国争光”,他们的训练是相当艰苦。跳高场地上全是沙坑,不像现在有厚厚的海绵垫。每天,他们都要在硬硬的沙土上摔上近千次,浑身上下青一块紫一块的。运动队还实行军事化管理,早上集合,五分钟内必须打好背包,整装列队。由于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运动技术水平也一天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刻苦锻炼,从不言放弃。那时,郑凤荣爱光着脚跑、跳,弄得脚上全是伤,但第二天她还照常训练,接着跳。这位女队员的勤奋与勇敢时不时地打动段其炎。在他们的交往中,郑凤荣也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位沉默寡言的大个子段其炎。除了跳高,他们两个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比如,段其炎和他的父亲都喜欢京剧,她也喜欢。当时他有一辆凤头牌的自行车,因此有空就载着同样爱好京剧的郑凤荣一起去剧场看戏。那辆自行车没后座,她就踩在后轮轴两边伸出来的螺丝帽上,趴在他的肩上,搂着他一路飞奔而去。他们去看杜近芳、李少春、袁世海表演的《野猪林》,非常过瘾……而最浪漫的事就是一起去段家的四合院摘枣……可那时,他们的恋情不能“公开”,因为有队规,队员不能谈情说爱。所以,他们从来不敢在同事面前表露出任何的亲昵之举。他一举获得首届全运会跳高冠军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1957年11月27日,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田径赛。初冬的北京原本已有一些寒冷,那天却格外暖和。穿着白色运动短裤的郑凤荣上场了。她还是用自己已经烂熟于心的剪式动作。一米五六、一米六零、一米六四、一米六八、一米七二……横杆升到一米七七时,全场的观众都屏住了呼吸。这个高度,比郑凤荣的身高还要高七厘米,比美国运动员麦克·丹尼尔在1956年夏季奥运会上创造的一米七六的世界纪录高出了一厘米。第一次试跳,郑凤荣步点没有踏准,没有成功。第二次,助跑,起步,抬腿……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郑凤荣像一只灵巧的燕子,燕尾一剪,轻盈的身子越过了横杆。她成功了!破纪录了,当时段其炎和郑凤荣一样,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那晚,他们像往常一样去吃饭、聊天、庆祝,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夜晚。但那时候她依然不能张扬,也不能有所表现,更不能疯狂,她得紧紧地绷着。很快,全国各地的“追星族”像疯了似的给郑凤荣写信,其中有不少人向她表达爱慕之情。每次她看那些信时,她都很羞涩,此时的她心里只有队友段其炎。

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们跳高的高度一个又一个在刷新。1959年第一属全运会时,段其炎最终获得了男子跳高冠军(成绩1.97米),而女子跳高冠军是郑凤荣。后来出了一本画册,他们俩的照片恰好紧挨在一起。1964年郑凤荣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周恩来总理向郑凤荣亲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而他们的爱情高度也到了一个该圆满的顶点了。恋爱8年之后,他们终于可以向组织申请结婚了。但此时“文革”的风暴来了,郑凤荣尽管是世界冠军,但她依然没有能够逃脱挨整的命运,她被停止了一切训练和工作,甚至被勒令无休无止地写检查、作汇报、挨批斗……在难熬的日子里,他们两个的心却靠得更紧了。他们于1967年1月举行了婚礼。当时段家住房紧张,给两人腾不出结婚用的房子,段其炎因陋就简,在自家后院搭了间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大床一支几乎就没有下脚的地方了。当时,他们两人手头上没什么积蓄,连床新被子都置办不起,就把各自的被褥抱来放到一起,新房就算布置好了。最让他们难忘的是,婚礼那天,赵丹的女儿舞蹈家赵青、医生刘德康和跨栏组的运动员周连立A来参加了这对新人的简朴婚礼,他们至今都感激不尽。很快,他们就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没想到的是,因为一岁多的孩子偶尔用笔画了红宝书,有人发现后上告,于是对郑风荣的批判又升级了,这使得她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最终是丈夫和女儿的爱,助她走出了困境。1973年的一天,段其炎兴奋地告诉郑凤荣,田径队将派人随周总理等领导人一起去国外参观访问,名单中有她。她当时听了就晕了,她没想到命运的改变就在那么一瞬间,而且她也打听到了是敬爱的总理亲自点的名。

“文革”结束后,段其炎出任了北京田径队教练,郑风荣也出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等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还作为第七位执旗手入场,加上1995年国际奥委会授予她的“奥林匹克银质勋章”,没能在巅峰时期参加奥运会的缺憾,终于得到了弥补。记者是在“舞蹈家赵青新舞台”的庆祝会上见到了精神饱满、身姿矫健灵活的郑凤荣老师。她披着一件红色的披肩十分耀眼,透出一股朝气。无论是外表、言谈还是举止,都令人很难相信眼前的她已年逾古稀。她的大女儿在加拿大,小女儿在美国。小外孙擅长冰球,外孙女擅长跳高和跨栏……她笑称自己如今是一位称职的“总教练”,和几个孙辈尽享天伦之乐。她每天的生活很忙碌也很充实,心里也一直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

撑杆跳高 篇7

1 专项素质与训练方法

1.1 专项力量素质

专项力量是指运动员完成专项技术时神经肌肉系统表现出的力量。从撑竿跳高这个项目的技术特点、性质特征以及技术原理的要求来看, 决定撑竿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有持杆高度、持竿助跑、撑杆重量、腾空高度等。这些因素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让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 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即是完成技术动作的保证。但应当注意, 专项训练要考虑到负荷强度需要从最大力量到快速力量、力量周期训练耐力上转化提高。专项力量的训练并不是在负重情况下对专项技术的简单模仿。负重的专项技术练习只能是在练习的形式上与专项一致, 但在运动速度、运动中肌肉协调用力等方面不能真正的体现和满足专项的需要和要求。因此, 不能盲目的追求形式的专项化训练, 不能够将专项力量的训练简单地理解成负重的专项技术练习。若单单理解成普通的负重训练, 则会影响到专项力量训练的效果。此外为保证训练有效性, 负重的专项技术练习手段在其负荷重量或阻力上受到练习特点的限制, 保证技术的正确性而不能够给运动员施加大的负重重量。

1.2 专项速度素质

奥佐林认为专项速度是运动员完成特定体育项目时的竞技运动速度。它包括: (1) 专项动作速度; (2) 专项反应速度; (3) 专项位移速度。专项速度在撑杆跳高完整技术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通过持杆助跑的加速阶段, 保持持杆助跑速度, 获得最大的持杆助跑速度, 以及插穴起跳同时把持杆助跑的水平位移速度, 充分转化成向上的垂直速度的过程, 这些都是能让运动员更好的利用水平位移速度, 为接下来的插穴起跳和悬垂摆体, 伸展, 拉转推杆的动作速度, 获得竟可能大的动力。因此提高专项速度与专项速度素质训练水平尤为重要。

较多学者验证了助跑速度与运动成绩的相关程度。的确撑杆跳高的助跑是可控的速度。笔者认为专项速度固然重要, 但不可以盲目的追求助跑速度, 不是说助跑速度越快就越好, 是需要结合运动员本身的特点来决定的。撑杆跳高助跑中不但需要持杆助跑, 还需要在快速助跑的情况下插穴起跳, 如果助跑位移速度过快势必会影响到最后的插穴起跳的整体效果。所以撑杆跳高助跑要定位与有节奏、稳定、协调等, 基础上完成撑杆跳高助跑。

1.3 专项素质训练方法

利用爬绳的练习:手握吊绳直角悬垂、双手交替向上爬绳、上步助跑起跳腾空步抓绳、上步助跑起跳腾空步抓绳接后仰举腿、上步助跑跳上吊绳接收腹举腿等。

负重素质练习:杠铃卧推、高翻杠铃练习、快速挺举练习、快速抓举练习、负重坐蹲起练习, 半蹲跳练习、负重快速提踵练习、杠铃深蹲、杠铃半蹲、前, 后抛实心球练习、上抛实心球练习等。

体操技巧练习:双杠挂臂屈身上、双杠支撑摆动成倒立、双杠挂臂后滚翻成展体练习、单杠悬垂拉起成支撑、单杠正反握弓箭步摆起成后仰举腿、单杠正反握悬垂摆起杠下两手之间穿上展体、吊环后翻、吊环前摆上和后摆上、引体向上、肋木举腿、垫上倒立推等。

跳跃类练习:蛙跳、行进间5级跨跳落沙坑、立定跳远、原地连续跳上一定高度的跳马或其他器械、负重原地弓步跳、负重单双腿连续跳上跳下、连续跳栏架等。

助跑类练习:不同距离持竿加速跑、腰间结绳、拉着滚轮或轮胎持杆助跑、持重竿跑、持竿跑海绵块、竿上负重物的持竿跑、后蹬跑等。

2 撑杆跳高与体操

完成撑杆跳高技术中可以体会到, 有的技术环节近似于某些体操的动作, 所以练习撑杆跳高同时练习一些体操动作可以培养运动员的灵敏协调性。例如吊环支撑上的摆动、单杠上的摆动后翻、低杠上的蹬足倒立推起和杆上的摆动等动作等非常的相似。综观世界优秀撑竿跳高选手, 例如沃尔科夫、布勃卡、维涅隆等优秀运动员, 他们比较早的开始接触和进行撑杆跳高技术练习, 始终以专项训练来作为中心, 以此展开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手段。特别说到的是布勃卡, 他个人有自己的体操教练, 不仅早期就接受了体操能力的训练, 而且在此之后的系统训练中, 始终将体操训练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这也是他多次创造世界纪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运动员接触撑杆跳高时间较晚, 又或者注重专项训练时间过早忽视了体操中的灵敏协调的发展, 使得我国运动员在越过更高高度的突破上存在滞后性的原因。

3 结论

(1) 发展专项素质训练的同时不要过早的、盲目的去专项化训练。

(2) 撑杆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应考虑运动员力量、速度、柔韧、灵敏与协调能力, 和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3) 应该向国外运动员“取经”, 弥补自身不足, 缩小成绩的差距。

(4) 注重撑杆跳高与体操相结合的练习。

摘要:撑杆跳高是一项“力与美”相结合的运动, 也是一项复杂的, 危险性较高的田径项目。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的方法对数名撑杆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与技术进行研究, 浅析高水平撑杆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要求, 找到该项目提升的方法与途径。希望能够使我国撑杆跳高缩小与世界顶尖选手的差距有所帮助。

关键词:撑杆跳高,专项素质,高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力量训练的发展动向与趋势[J].体育科学, 2004 (9) .

[2]高健, 陈传东.我国高水平撑杆跳高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5) .

[3]高健, 任肇祥.我国高水平撑杆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现状的研究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

[4]张华新, 田坤.对撑杆跳高运动训练新动向的探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03) .

撑杆跳高 篇8

撑杆跳高是一项引人入胜的勇敢者的运动[1], 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最复杂的项目之一。它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 全面地增强体质[2]。因此, 该项目被列为高校田径运动会竞赛项目。普通高校业余撑杆跳高参训学生一般不具备训练基础, 掌握撑杆跳高技术动作难度较大, 特别是过杆技术, 是最难解决的技术环节。通过对撑杆跳高过杆技术进行分析, 教练员设计了辅助练习器——过杆技术训练器 (以下简称“训练器”) , 并运用到训练当中。本文旨在通过实验方法, 对该教具的使用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 对于撑杆跳高工作者在训练当中更好的使用教具和训练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校训练队撑杆跳高运动员, 共18人 (均为男生) 。抽取9人为实验组, 其余为对照组。通过对两组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 (结果如表1) , 对各项结果进行T检验, P值均大于0.05差异性不显著, 这说明两个组别的身体素质差异不大。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上检索及查阅相关资料, 为实验研究作基础准备。2.2.2实验对比法。对照组按常规训练进行, 实验组使用“训练器”辅助的方法进行, 最后对两组进行测试并得出数据。2.2.3观察分析法。通过对技术考核过程中两个组别的过杆动作进行观察比较, 分析他们技术动作的区别。2.2.4数理统计法。运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SPSS13.0, 对实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3“过杆技术训练器”的结构和原理

“训练器” (如图1) 整体由铁质底座 (2m×2m钢板, 上覆2cm塑胶) , 仿撑杆弹性钢管 (高度可在2.2m-2.8m之间进行调节, 距顶端50cm处为135°弯角, 用于运动员手握) 组成。其原理是模拟运动员由“悬垂穿体”动作开始依次进行“展体穿腿”、“旋体推杆”等技术动作。使用时先由运动员小幅度助跑, 起跳握杆, 顺势完成收腹悬垂, 然后依次进行杆上各技术动作。该用具主要用于撑杆跳高运动员强化“过杆”的一系列动作而设计, 因此在使用时应保证运动员已具备基本的专项肌肉力量及具有初步的过杆基础。

2.4 实验过程设计

本实验为期两个月。训练时, 将队员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为使实验数据客观科学, 两组采用相同的过杆量进行练习。每周训练五次, 每次两小时, 每次训练的过杆量为20~30次, 试跳间歇时间为1-2分钟[3], 训练量可随训练周期的不同而适当调节。

实验方法与要求:a.对照组练习方法与负荷要求。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进行过杆练习。b.实验组练习方法与负荷要求。实验组前3周训练时, 每次前半段使用“训练器”体会过杆技术动作, 后半段采用正常形式练习;4-6周时, 完全使用“训练器”练习;7-8周时, 使用“训练器”进行肌肉发力练习。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后进行考核评价, 成绩如 (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最高、最低成绩还是平均成绩, 实验组均有明显优势。通过使用SPSS13.0进行T检验, 两组学生在达标成绩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由于两组的训练量和训练时间等因素均相同, 因此可以断定实验后的这种显著性差异, 主要是不同的训练形式所导致。

3.2 基于运动员过杆动作的观察分析

观察时发现, 实验组做杆上动作时, 肌肉的配合发力比较连贯, 过杆瞬间明显感到展体穿腿发力迅速, 上升速度优于对照组。另外, 实验组队员身体穿转后, 能做出明显的第二腾空动作, 在同样握点的情况下, 腾跃高度有所提高。

对照组为了有效过杆, 必须进行6步以上的助跑, 体能消耗大, 易造成身体的疲劳。使用训练器只需3~4步助跑就可以完成悬垂, 展体穿腿的动作, 其余动作则由腹背肌肉辅助发力完成, 除了可以保持充沛的体能进行训练外, 对于提高各部位肌肉力量具有较好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高校业余撑杆跳高运动员, 由于不具备撑杆跳高基础, 训练周期较短, 要想系统的掌握技术难度较大。

因此, 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难度动作, 对于提高训练技术具有重要意义。4.1.2“训练器”的使用对提高双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斜方肌、背扩肌等部位的肌肉力量, 特别是对肌肉在“过杆”技术中的发力顺序的体会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4.1.3“训练器”的使用, 对解决“过杆”技术动作, 形成动力定型, 提高训练成绩效果显著。

4.2 建议

4.2.1 教练员对训练技术深入研究, 有针对性的开发教具用于训练, 对提高训练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4.2.2训练过程中科学化、多样性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对于避免训练的单一、乏味, 提高运动员训练兴趣, 加速掌握技术动作具有积极意义。4.2.3撑杆跳高项目危险性较大, 因此, 训练中应配备质量优良的器材。在教具开发和运用相应手段进行练习时应着重考虑这一因素。这对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贾绍华.对大学生撑杆跳高训练的体会[J].体育, 1995 (5) :24-26.

[2]王代才.撑杆跳高的发展和尼龙杆技术--兼谈使用竹杆进行基础训练的意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1 (02) :42-48.

撑杆跳高 篇9

(一)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

(二) 研究内容

助跑的目的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 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完成过杆创造有利的条件。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与俯卧式跳高直线助跑这两种跳高技术, 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助跑方法。俯卧式跳高的助跑方式多是采用直线助跑, 助跑步数一般为6~10步, 用靠近横杆一侧的腿起跳, 助跑方向是起跳腿一侧对着横杆, 与横杆的垂直面约成25°~45°角 (如图1) , 因为跑速越快, 腾空越远, 过杆时身体旋转越快, 所以助跑方向与横杆的夹角就比较小。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方式一般是前段为直线助跑, 后段为弧线助跑, , 进行弧线助跑主要是为了提高过杆速度。助跑步数一般为8~10步 (其中弧线段跑4步) , 为了发挥较快的速度, 也可以采用更长一些的助跑步数, 用远离横杆的脚起跳, 助跑最后一步的路线与横杆的夹角为20°~30°:优秀运动员多为20°左右。整个助跑路线呈倒“J”型 (如图2) 。

2.助跑要求:快、低、稳、大。 (1) 快。采用俯卧式跳高的运动员, 有较高的助跑速度, 起跳前可达到7m/s~7.5m/s, 助跑的速度应该均匀地和持续地不断加速, 尤其是最后三步, 更应积极地将摆动腿大幅度地向前上方送出和做扒地动作, 而不是依靠后蹬的力量。提高助跑应当依靠增加跑的动作幅度和频率。为了有助于起动后的加速度, 最好在助跑开始前做3~4步的快走或慢跑, 以便更好地调动双腿的力量, 另外, 助跑的加速度应平稳明显, 能够充分利用助跑速度加快起跳。在背越式跳高中, 起跳前的助跑速度可以达到8.0m/s。助跑前段 (即直线段) 的跑法与普通加速度跑相类似, 速度逐渐加快, 跑弧线段时, 跑法也与普通跑相类似, 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 身体的倾斜程度随助跑速度的加快而逐渐加快, 由于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 助跑速度快, 因而身体内倾角度就较小。加快助跑速度对提高起跳速度十分必要, 但应注意只有完善在快速助跑与快速起跳技术结合为一体的条件下, 才能真正体现出快速助跑的作用。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跳高技术, 都应该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来选择适宜的助跑速度, 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当时跳高能力的发展水平, 任何一名跳高运动员都应努力争取达到一个尽可能快的速度, 因为腾起速度的快慢也取决于助跑速度。 (2) 低。俯卧式跳高的助跑在发挥速度的基础上, 需要降低身体重心, 因此助跑动作有点“跪着跑”的方式。有意识地降低身体重心, 高抬摆动大腿, 后蹬充分, 并积极向前移动骨盆。另外, 降低身体重心, 是为提高起跳效果, 到助跑最后一步前, 摆动腿前迈落地转为屈膝支撑时, 身体重心降到助跑中的最低位置, 接着做起跳动作。吉雅契科夫认为, 在倒数第二步时, 有逐渐降低身体重心, 离起跳点越近, 降得越低, 这一方面是为了缩短最后一步腾空的时间, 另一方面是为了缩短最后一步的步长。背越式跳高的助跑, 人体在沿弧线跑进时, 由于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 使得身体重心轨迹与足迹线不相吻合 (如图3) , 这使得人体重心比跑直线时的相对降低, 尤其是向最后一步过渡时, 由于受到极大值的离心力的影响, 明显地被迫产生了一个比较深的缓冲阶段, 并使身体重心下降。当然, 这不需要像直线助跑那样, 在起跳前有专门降低重心的动作, 这对于加快起跳踏上起跳点的动作速度, 给快速有力的踏跳动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稳。两种跳高的技术在助跑过程中都应该具有一个稳定的节奏, 节奏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动作交替出现规律的快慢, 时间长短的现象。在俯卧式跳高的助跑过程中, 身体重心的前移平稳。起动后的跑步动作与加速度跑基本一样, 只是随着步长的加大而使身体重心平稳地下降并前移, 尤其是最后四步的助跑, 整个助跑应有明显的加速节奏。形成一个稳定的助跑节奏, 在对发挥速度和准确地起跳是很重要的。背越式跳高弧线段助跑的节奏应由慢到快, 加速平稳明显, 充分利用助跑速度加快起跳。稳定的助跑节奏, 不仅能达到助跑逐渐加速的目的, 还能使运动员发挥助跑速度并连贯地转为起跳, 保证准确地踏上起跳点。当形成比较稳定的助跑节奏后, 助跑会更趋于自然、放松, 这就为集中精力, 去完成起跳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大。吉雅契科夫认为:俯卧式跳高的助跑, 要求步长较大而且腿尽可能地往前迈, 尤其是最后三步, 更应积极加大步幅。在倒数第二步时, 以扩大动作幅度和强调蹬地的方法来自然地加大助跑的步长, 因此倒数第二步是最长的一步。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幅度大而自然, 尤其是助跑最后一步, 它的特点是髋关节的动作幅度很大。另外, 弧线助跑的曲率由小变大, 能使身体逐渐增大内倾程度, 这是因为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 助跑速度快, 形成身体内倾角度较大。

(三) 小结

如何进行儿童跳高启蒙训练 篇10

一、抓住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以“速度”为中心,全面发展儿童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跳高项目是体能类速度力量性项目,其动作技术比较复杂,因此,它对儿童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要求很高。

8~12岁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同时,也正处于速度、速度力量、有氧耐力、柔韧性、协调性等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而这些素质也正是跳高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科学地安排各项素质训练,为儿童运动员今后进行专项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成绩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全面身体训练过程中,我们注意根据跳高运动的技术特点和儿童运动员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内容和练习手段。我们经常采用的练习手段有:(1) 30~60米短距离加速跑,行进间跑,不同半径的弧线跑;(2)克服自身重量的各种跳跃练习,如:单足跳深、助跑摸高、沙坑内团身跳、挺身跳、各级蛙跳等;(3)垫上仰卧做快速挺髋、快速收腹举腿等练习;(4)各种摆腿、振臂、甩腰、弯腰等伸展性练习;(5)各种滚翻手翻等技巧练习,等等。在练习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求儿童运动员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动作幅度去完成每一个动作练习,以发展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和快速收缩的能力,从而提高儿童运动员的动作速度与动作频率,为他们将来形成突出“速度型”的跳高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还根据儿童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安排合理的训练负荷,从不搞“突出”、搞“强化”;在训练内容和练习手段的安排上,我们力求做到“花样常变、口味常换”,并尽可能多地采用游戏的练习形式,极大地调动了运动员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训练,运动员们的各项身体素质都得到了稳步提高。

二、循序渐进,抓好跳高基本技术训练

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目前诸种跳高技术中最为先进的技术,同时又是田径技术中最为困难的技术之一。8~12岁的儿童,协调性好、模仿能力强,可塑性高,是学习和掌握各种复杂技术的最有利时期。当代最杰出的跳高运动员索托马约尔,以及我国著名的跳高运动员朱建华,都是从10岁开始进行跳高训练的。因此说,从8~12岁开始跳高基础技术训练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但是,由于儿童运动员的年龄小,身体素质差,很难在短时间掌握难度较大的完整技术;而且,他们在完成复杂动作时,往往不够准确、容易出现多余动作。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儿童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进程;要严格抓好基本技术的规范化,切不可急于求成,防止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影响以后的发展。

针对儿童运动员的这一特点,我们采用了技术训练与素质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边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边学习具有相当难度的技术动作。对于那些难度较大,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的动作技术,我们注重采用了程序练习法,即将复杂的动作技术化解成若干个易被掌握的动作练习(即“步子”),然后再根据技术原理“步子”难易程序,按顺序排列起来,让运动员“一步、一步”地逐次练习,最后达到完整掌握复杂技术动作的目的。如:在教过杆动作时,我们选择、编排了以下“步子”:(1)垫上仰卧做快速挺髋练习;(2)背对海绵垫站立,挺髋后倒“搭桥”练习;(3)原地双脚起跳,背越上跳马;(4)站在海绵垫上,双脚起跳,做背弓和甩腿练习;(5)原地双脚起跳,越过一定高度的橡皮筋;(6) 3~4步助跑,踩弹板起跳,挺髋挂膝于高垫上;(7) 3~4步助跑,踩弹板起跳,背越过橡皮筋;(8) 6~8步助跑,踩弹板起跳,背越过横杆练习。让儿童运动员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逐步”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扬长避短,形成符合儿童特点的技术风格

技术训练是跳高训练中的“灵魂”,只有掌握正确合理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才能使儿童运动员所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背越式跳高技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等技术环节组成;其中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是核心环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在技术训练中,一开始便将重点放在抓好快速助跑与起跳相结合上。可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我们发现儿童运动员常常因助跑速度过快、起跳腿支撑不住,而跳不起来,训练过后,运动员的膝、踝关节还有不同程度的酸痛感觉反应。经过分析,我们找出了原因:快速助跑时,所产生的起跳力量大,同时产生的对膝关节、踝关节的冲击力也就较为强烈;支撑能力差;因此,助跑速度过快时,运动员往往因起跳腿支撑不住而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身体,从而影响了起跳动作的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还容易造成儿童运动员膝、踝关节的损伤。为此,在后期的训练,我们在注意加强运动员支撑能力训练的同时,适当降低了对助跑速度的要求,让运动员以“可控速度”助跑,但要求运动员在助跑的最后一步“迈步”快、“扒地”快、“蹬伸”快。“三快”结合,提高起跳效果,加大腾空初速度。此外,为了弥补助跑速度降慢后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我们适当加大了运动员助跑弧线的速率,并采用了高摆腿和积极起跳倒肩的方法,提高过杆速度。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运动员们逐步形成了以“可控速度”助跑、快速起跳、快速过杆的技术风格。这么多年来,运动员的成绩不断提高,而无一起伤害事故发生。事实证明了我们的技术要求是符合儿童生理特点,是可行的。

横杆下“钻”过去的跳高 篇11

今天的男子世界跳高纪录已经达到2.45米,而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时,跳高成绩仅为1.81米。带来这一变化的原因与其说是人类弹跳能力的增强,毋宁说是充分掌握力学原理,不断改进跳高技术的结果。

最初的跳高都是“自由式”,运动员沿垂直方向跑近横杆,用随意的动作腾空跨越。1839年加拿大运动员沃夫兰跳过了1.69米,这是公认的最早世界纪录。

(1)罗伯特.柯奇创造了跨越式跳高

1864年英国选手罗伯特.柯奇(图1)创造了侧面助跑,两条腿交替过竿的跨越式技术,突破了1.70米大关,标志着古老原始跳高的终结。1895年,美国选手斯韦尼(图2)在杆上急速转体,起跳腿和摆动腿做剪绞动作,称为剪式,跳出了1.97米世界纪录并保持17年之久。直到1912年美国大学生霍拉茵首创滚式跳高突破了2米大关,这一姿势也独领风骚近20年。

(2)斯韦尼以剪式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美国选手阿尔布里顿用“肚皮朝下、骑跨横杆”的俯卧式技术飞掠2米而获得银牌(图3),美国选手司蒂斯又在1941年以同样姿势跳出2.11米成绩,确立了俯卧式跳高在体坛上的统治地位。号称"黑色火箭”的美国选手托马斯,六破世界纪录、被誉为“宇宙飞行员”的前苏联运动员布鲁梅尔,以“喀尔巴阡山的女飞鹰”闻名的约兰达.巴拉斯都是俯卧式的明星人物。而中国运动员倪志钦1970年创造了2.29米的世界新纪录,民主德国运动员阿克曼1976年奥运会上获得女子冠军并在1977年首次突破2米大关,则是俯卧式跳高最后的辉煌与谢幕。

(3)阿尔布里顿使用了新的俯卧式技术

福斯贝里是美国俄勒冈大学21岁的学生。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他用一种前所未见的“背越式”跳过2.24米,摘取了奥运金牌(图4)。这种“背朝横杆面朝天”的怪异姿势引起了满场哗然和轰动,“他竟然能倒着跳?简直不可思议。”谁也没有料到福斯贝里的背越式竟带来了跳高的一场革命。

(4)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选手福斯贝里首创背越式跳高

此后,如日中天的俯卧式和初露头角的背越式并驾齐驱了一段时间,人们对两者的优劣得失各执一端,争论不休。1972慕尼黑奥运会上,16岁的联邦德国女选手梅法特以背越式跳出1.92米成绩平世界纪录获得冠军。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默默无闻的民主德国选手韦西克以背越式一举跳过2.36米获得金牌,并打破了苏联选手雅什琴科用俯卧式创造的世界纪录,此后国际正式比赛上已经很难看到俯卧式的身影了。体育场上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和自然界一样严酷无情。可以说背越式技术从根本上再造了跳高。直到今天,全世界运动员仍然沿用着福斯贝里当年在高中田径场上发明的姿势。

为什么跳高动作从跨越式、滚式、俯卧式到背越式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合理,越来越适合发挥人的潜能呢?我们不妨做一点简略的分析(图5)。

(5)跨越式、滚式、俯卧式

在研究人体运动时,为了抓住要领,常常进行抽象和简化处理,近似地将人体看成具有质量,但可以忽略大小、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质点。跳高运动员所能跳过横杆的高度和三个距离有关,那就是起跳离地一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跳跃后人体重心上升的高度,以及人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至横杆间的距离(图6)。

(6)

起跳瞬间人体重心高度主要取决于运动员体型,因此跳高名将几乎无一例外的身材高挑,下肢修长。起跳姿势和摆臂、摆腿动作也能提高身体重心的位置。而从跨越式到滚式、俯卧式的跳高技术演进中,人体由臀部过杆变为腹部过杆,重心越来越低,离杆越来越近。这就意味着更经济的利用已获得的腾空高度,减少弹跳能量的浪费。

跳高选手一旦离开地面处于无支撑状态,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将不可改变。而背越式的革命性意义在于运动员的身体形成“反弓”和“背桥”,头、肩、背、腰、臀、腿部“分期分批,化整为零”依次滑过横杆,完全不同于其他跳高形式中身体必须在瞬间“一揽子”过杆。此时运动员身体一部分处在杆上,其他部分却可以垂在杆下,使总重心的位置移出体外并始终低于横杆。难怪有人形容背越式跳高是“从横杆下钻过去的”的跳高了。

助跑对跳高的作用不言而喻。从1900年到1912年奥运会的竞赛项目都曾设过双脚起跳的立定跳高,号称“橡皮人”的美国运动员尤里包揽了3届冠军,创造了1.65米的世界纪录,瑞典运动员阿尔曼此后的成绩曾达1.90米高度,但立定跳高在起跳时还必须向水平方向用力,以实现身体的“斜抛运动”。而助跑则提供了过杆需要的水平位移。起跳点和腾起角的掌握同样重要,如果重心最高点落在横杆前方将造成身体下落阶段碰杆, 重心最高点落在横杆后方会使身体上升阶段碰杆。

背越式跳高另外一大优势是“J形”的弧线助跑。随着最后三、四步的曲率半径越来越小,人体起跳时便在惯性作用下沿切线飞出,获得转向横杆的角动量并自然成为水平姿势(图7)。

(7)“J形”的弧线助跑平面图

助跑的弧线半径越短,速度越快,身体的内倾角就越大,人的重心就能够降得越低。有研究表明:身体内倾30度,重心将降低13厘米。起跳的工作距离因此而增大,有利于提高身体重心上升的幅度和加速度。

特别有趣和值得一提的是,背越式跳高在起跳腿蹬伸之前,身体重心便在摆动腿的最后支撑中开始提升。因此,起跳腿的工作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接过摆动腿产生的垂直初速度进行积累和叠加。因此,不少研究者把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的支撑蹬伸当做起跳开始,称为第一动力源;起跳腿的支撑蹬伸则是起跳的继续和结束,为第二动力源。这种“双动力起跳”是任何其他跳高技术都无法比拟的。

百年之间,跳高设施的变化同样有许多可圈可点处。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奥斯本“施展绝技”,用手指捏住横杆使它不朝里边滑落。为了防止这种“小动作”,此后的横杆才设计成能从两边掉下。最居功厥伟的改进要算海绵垫问世了。80厘米厚的发泡橡胶新材料能确保运动员肩背朝下“软着陆”。没有它来取代沙坑,福斯贝里不可能产生异想天开的灵感,背越式跳高选手也一定会跌断头颈和脊梁了(图8)。

(8)海绵垫在跳高运动中的起着重要作用

如今跳高运动已经进入相对稳定期,1993年由古巴选手索托马约尔刷新的2.45米男子世界纪录无人挑战,1987年保加利亚选手科斯塔迪诺娃创造的2.09米女子世界纪录保持至今。明天会不会有新的跳高技术问世还很难逆料。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上,中国运动员侯滨以一个京剧武生的折体飞越动作,创造了1.92米的世界纪录。许多田径专家和运动生物力学家都大声呼好,认为这才是人类跳高的最佳模式(图9)。结论究竟如何,我们只能把答案留给历史了。

巧用游戏发展跳高能力 篇12

1、砸沙包

游戏内容:划2条长2米相距25米左右的线、2条线上分别站2位同学, 其他的同学都站在中间。男女生分成2大组。游戏开始一端的同学拿沙包砸向人群, 砸的高度控制在腰以下, 被砸的同学纷纷跳跃躲避, 另一端的同学捡到沙后砸向人群。游戏规则:被沙包碰到的同学立即下场, 而接到沙包的同学把沙包还给丢沙包的同学, 继续游戏。

2、跳十字形橡皮筋

游戏内容:准备4根6-8米的橡皮筋, 橡皮筋的一头固定在固定物上或由一名学生拉住这些橡皮筋的一端, 离地面高约70厘米。4根橡皮筋的另一端成十字状分别系于另外4个固定物上或由4名同学成十字状分别拉直另一端。练习时候, 班级同学分4组, 男女同学各2组, 站在橡皮筋的侧方按逆时针方向助跑2—3步依次跳过4根橡皮筋, 跳完后回到自己的队尾。奖惩:男女分别比赛, 输的一组做蹲起20个或唱一首歌。

3、蛙跳接力

游戏内容:教师事先划好两个各边长均为10米的三角形, 全班分成人数相等的组。每组3组为一队, 每组分别排成纵队站在角内。发令后, 各组排头必须从三角形角尖开始按照逆时针方向双手背后向前跳进, 身体保持正直, 两腿用力蹬地。完成后与本组第二人击掌, 并站到队末。依次进行, 先完成的队伍为胜利。奖惩:输的一组做俯卧撑15个或唱歌。

4、跳绳跑接力

游戏内容: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4组, 各组间隔3米, 采取迎面接力的方式, 每组同学相距15米, 每组准备跳绳2根。游戏过程中, 必须一摇一跳, 不能跑空, 完成的同学站到队未, 依次进行。先完成的队伍为胜利。奖惩:输的一组加罚再重新做一次.

5、“横扫千军”

游戏内容:全班学生分为4队, 每队10—14人, 成圆形站立, 选一名学生站在圆心处, 其手握有根长竹竿。活动开始, 圆心处的学生手握竹竿像时钟那样转动 (竹竿离地面约20厘米) 。当转到某位学生脚下时, 该同学需立即向上纵跳起 (以单脚或双脚跳的方式) 。如有学生被竹竿打到, 可要求做几个俯卧撑或立卧撑或其他的练习项目, 以示惩戒,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隔一段时间以后, 用圈上的同学和圆心的学生互换, 游戏重新开始。

6、触摸悬垂物

游戏内容:首先在2个蓝板上悬垂高低4个不同高度的气球.把学生分成4组男女生各2组, 分别站在不同的场地。根据个体差异, 女生在气球低的场地, 男生和男生比, 女生和女生比。比赛开始, 依次触摸不同高度的气球, 同时数一下触摸较高气球的个数, 个数多的一组为胜。奖惩:输的一组做俯卧撑20个或其他练习项目.

7、开火车

游戏内容:找一片场地, 划2条相距10米左右的线。把学生分成4组, 8—10名学生为一组。学生前后站立, 后面的同学一只手搭在前面学生的肩膀上, 一条腿伸直抬起来, 让前一个同学抓住, 依次类推。每组最前面的学生站在线的一端。游戏开始, 每个学生都用单脚跳的方式向前跳跃, 每组最后一名学生最先过端线为胜利, 可根据情况增减人数。

8、顶牛

上一篇:比较运用下一篇:传播与应用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