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

2024-09-20

弗朗西斯(精选12篇)

弗朗西斯 篇1

引言

当谈到20世纪最重要的画家时, 我们不得提到抽象肖像始祖级的大师人物, 那就是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他将画面的人物置于一个让人联想的情境, 传统肖像画所强调的空间感、人物的定位与角色感都在他的画面里被抹去。画面上呈现给观者的是他真实的感受, 没有刻意的表现, 而是用沾满鲜艳色彩的画笔挥动内心的激情。许多人认为他的画面表现的人物扭曲是极度痛苦、兽性的恐怖情感。但在对培根本人的采访谈话中, 培根多次强调“我的画是喜悦的, 没有暴力”。画面那些看似扭曲的人物“那是对真实的拷贝。最困难与最令人激动的, 那就是要触动到真实的核心”。从培根的画面上, 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做作的真实艺术家的内心, 忠于自己的感受。培根从不作草图, 直接在画布上作画。他追随内心的直觉, 捕捉事物的真实, 画面中的动与静、真与幻、藏于露、瞬间与永恒似乎都与中国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

一、现实与真实——“有”的象征

培根的绘画风格从早期开始就形成了, 他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式让人佩服。他从未想刻意成为画家, 培根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造访了巴黎, 参观过毕加索的画展后, 深受这位欧洲绘画大师的启发, 才开始认真考虑将绘画作为一生的事业。在此之前, 他曾做过室内家具设计师, 当时发行的一本杂志里提及了培根的设计风格, 他独特的设计品位赢得了较高的评价。例如他设计的黑白玻璃镜子、时尚的装饰风格地毯、玻璃面的圆桌钢管桌腿, 都体现了培根那敏锐的现代感。也许正是有这样的经历, 在培根的画面中, 经常出现玻璃圆桌、镜子、椅子等物件反射时代的文明, 而画面中“那些令人可怕的人”被视为怪物。也因此, 培根的画作曾被一些如超现实画展拒绝, 其实培根也从未积极参与其中任何一个绘画组织与绘画流派, 他的绘画中传递了自发性的超现实精神, 极具感性与激情的描绘“真实的核心”。

我们如何看待培根的画面?在他的《教皇应诺森西奥十世》的画中, 传达了人物形象的真实与社会构架的现实。原画中象征的王座、服饰、礼戒等表述人物社会价值存在感的物件都被刻意的模糊, 包括人物的皮肤和头发, 以粗略的笔触表现充盈的情绪, 轻薄的笔刷使人物呈现浮躁和轻飘, 犹如鬼魅。培根通过这种不确切的影像绘画创造人物, 抹去具体的物象, 揭露战后人们内心的焦虑, 对社会价值以及存在的质疑。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欧洲刚刚受过二战的劫掠, 在人们心中已经对信仰产生疑惑。而培根画恰巧在这个时候出现更好和那时的战后人们心里产生极大的共鸣。对上帝的质疑和对信仰的迷惑是当时的人们如同生活在地狱般, 内心受到极大的煎熬。正是在这种洗礼后沙漠般心灵之中培根重新诠释了绘画的作用及艺术在社会的功能性。他在画面中对内心的读解, 对灵魂的重新定义使人看了之后产生很大的共鸣。

培根受到摄影的影响很大, 他以绘画的方式呈现这种媒材捕捉的动态, 重点放在“动态形体的奇异性”上, 移动的人体不同于视觉记忆的形象, 他意在表述这种奇异的真实, 远离人体的本相, 于是, 扭曲的人像、摇摆的动态阐释了空间的陌生与疏离感。培根画中的人物在构图与气氛营造上很类似戏剧舞台效果, 道具是反射人物情绪的元素, 平面性的背景空间突出人物作为主体的状态, 整个画面便是人物演绎的舞台。看似被扭曲与改变的形象反而成为画家所表达的真实直觉。用移动的方式, 多个视点来捕捉画面是延续了毕加索在立体主义时期所提出的观点。即, 把原来的三维空间转换到四维。使画面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在。培根继续运用这一点是想在画面里抓住人瞬息万变的情绪化反映。以此来表达当代人内心矛盾的纠葛。

培根一直在追寻内心的真实感受。激情与鲜活深映对象的内在, 用感性的视觉肌理表达现实的外在。没有什么故作神秘, 画家仅想把最直接与直觉的影像呈现给观者, 那便是现实与真实的象征。现实与真实在培根的画面里可以用存在的有来阐释。这个有也是不存在的存在感在画面上的体现。

二、瞬间与永恒——“无”的隐喻

在培根的画面上, 那狭小又平静的空间里, 人物的脸部或者肢体的局部被概括、模糊。颜料在画面上显得透明的感觉, 仿佛是刻意用笔触破坏掉本来描绘好的形象。人物在用“肢体”代替“语言”, 以类似“失语”的状态表达人类内心的真实情绪。我们所见的影像似乎隐喻着什么, 一些含义被隐藏在画面之下。

如果说培根的绘画表达的是人的恐惧或怪诞, 换个角度来看, 画家其实一直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 表达的是人物在空间与时间中的运动变化。由此得出画面上的一切, 静止的空间作为衬托动态变化的人物。培根借鉴照片影像业挪用电影中的停格画面, 但没来没有对他借用的影像直接描绘。这些影像对他只是起到启发作用, 在画布上重新赋予全新的面貌。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恰当的绘画语言, 而影像给了他这种启发。他试图“跟在自己的画后面跑”, 也从不做预想, 只是从背景开始以一条线为起点, 以全部激动的感性直觉挥笔描绘。“我表现人日常生活上最习以为常的, 这些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些观察与积累使得他内心已储备足够的感觉, 他以人物为主体, 拷贝人物在时间中的真实存在, “我只是经常用这些变形的容貌表达我的想法。这是取自我所看到的被拍摄对象在运动时的照片。”他的画笔跟随着时间, 只是想极力留住每一秒的画面。也许对象在短期内每一秒的变化在人们看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而在培根看来, 那一刻已经发生了变化。他迅速的捕捉着变化, 体会着瞬间的愉悦。在培根画面里所体现出存在而现实的东西似乎是不存在的非现实的。这种画面上的无也可以说是存在的不存在感在画面上的体现。

三、结语

“有”和“无”最大的区别在与, 前者明显是以现实与真实为舞台体现在画面上, 后者是以瞬间与永恒体现在画面上。前者是存在的或现实的, 后者是不存在的或非现实的。在培根的画面里, 存在的、现实的东西似乎是不存在的、非现实的。对具象的破坏, 质感的疑虑, 没有生;而不存在的非现实的反而却又在画面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存在的非现实在培根的画面里所表达出的是精神实质。这种精神实质反而成了存在的, 现实的东西, 可观可闻, 可感可触, 在画面里的描绘也细致入微, 有很强的临场感, 充分显示了培根“无中生有”的绘画本领。在培根画面所营造出的气氛里, 详细描绘不存在之物的细部, 那是一种宁静的快乐。不存在的存在感从他的体内渗出的快乐。就如同是“同未知邂逅”。存在的不存在感, 不存在的存在感, 这一特色在他此后创作中也屡屡出现, 甚至贯彻始终。就培根绘画的本质而言, 不妨说是他的一种生命体验和人生态度。换个角度看, 培根画面里的“无”和“有”二者平行存在。那也可以说是意识和无意识, 或者理解为现实性存在与内在性存在。一句话, 乃是一人的虚实两面。

时间不停息, 灵感不间断。培根与时间赛跑, 用画笔勾勒内心最真实的影像, 不经意的一抹全然记录了时间的印记。培根画面的“有”与“无”体现了其自由的精神本我, 画面的虚与实、藏与露、真与幻、永恒与瞬间等在对立的关系中相互依赖和转换, 参透了事物的内在本质, 于是画面中营造出意蕴的深邃与神秘。

摘要:弗朗西斯·培根被称为存在主义艺术家, 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色彩, 以饱满的激情与真实的感受营造画面, 他极具深度的绘画给观者带来视觉冲击与思考。文章从“有”与“无”的艺术辩证角度分析培根的绘画, 探讨画家真实的绘画语境。

关键词:弗朗西斯·培根,绘画风格,有,无,画境

参考文献

[1][美]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艺术来自何处及原因何在》, 商务印书馆, 2004年。

[2]高名潞:《美学叙事与抽象艺术》,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7年。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弗朗西斯 篇2

他们从百老汇街沿着长长的入口马路走进墓园里。弗朗西斯对警卫室里的女人甜言蜜语了一番,他提到马库斯・戈尔曼,介绍了鲁迪,说他跟自己一样是个好工人,准备上工。她说卡车会在旁边耐心等待。接着鲁迪和他就跳上卡车,忙着铲土。

把所有墓穴的洞都填起来后,他们停下来休息,此时卡车司机已经不见踪影。因此他们坐下来,沿山坡朝下望向百老汇街,也朝上望向哈德逊河另一边的伦斯勒县和特洛伊市。在米南兹桥遥远的另一头,煤炭工厂高大的烟囱里吐出清晰可见的黑烟。弗朗西斯打定主意,这是个埋葬的好地方。此处山丘的走向很好,能一路把你带下草地,来到河流,接着在这里过河,往上穿过对岸的树林来到山坡顶端,一气呵成。能死在这里真是天时地利。你会有邻居,甚至还有些很久以前的人,例如这片草坪底下几位年代久远的死者:托比阿斯・班尼恩、伊莱夏・史基纳和爱尔西・卫波,他们全都在被雪、沙和酸性还原作用逐渐抹去名字的石灰岩墓碑底下腐化为碎屑。但永远保留姓名真的重要吗?这个嘛,对某些人来说,死亡就像生命一样,永远是盛名之累。在山坡下逐渐失去姓名的这些人,他们的后代保证更令人记忆深刻。他们的名字以双倍深度刻在山坡更高处那些新而沉重的大理石上,至少能确定他们的名字永垂不朽。

然后还有亚瑟・葛罗根。

葛罗根的巴特农神殿让弗朗西斯想起一件事,但他说不出是哪件事。他瞪着它,心想,除了大小以外,它的意义究竟何在?他对雅典卫城一无所知,对葛罗根的认识也少得可怜。他只知道他是个来自奥尔巴尼的爱尔兰人,有钱有势,过去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当面对如此巨大的大理石坟墓时,弗朗西斯不认为它是古老文化、现代创新与自我神话的美丽结合体。对他来说,那不过就是个大得足以容纳许多遗体的墓穴罢了。当这个念头掠过脑海时,他的回忆中浮现了草莓比尔・班森在布鲁克林的墓。这就是了。没错。一九○八年草莓比尔担任多伦多棒球队的左外野手,当时弗朗西斯是三垒手,而在一九一六年杰拉德死后,弗朗西斯跑路了。他俩在纽堡附近一个十字路口偶遇,然后一起搭上了一辆往南的载货火车。

他们到达该市的一个星期之后,比尔就因为咳嗽死了。他死前咒骂自己苦短的人生,并且要弗朗西斯发誓担起护送遗体到墓园的任务。“我不想孤零零一个人去那里。”草莓比尔说。他没钱,所以棺木只是用几块木板随便拼起来的箱子,上面钉了几打三英寸长的钉子,弗朗西斯就是跟着这口箱子来到下葬处的。城里的司机和助手把装比尔的这堆木板卸下放在几块大木板上,然后就开着车走了。弗朗西斯留在箱子旁,让比尔习惯周围环境。“这地方不坏,老朋友。那边有两棵树。”此刻弗朗西斯身后的太阳热力四射,灿烂的光芒照耀在两块木板间的开口,也照亮了下方的空洞。眼前的景象令弗朗西斯震惊:巨大的窟窿里有一打外形粗糙的棺材,都和比尔的类似,一个叠着一个,有的侧面相叠,有的上下相叠。由于挖出的泥土够多,洞穴足以再容纳三十或四十个类似的木箱,装死人的木箱。几个星期之内,他们全会像待售的木板一样堆起来,仿佛包装好的饼干,等着被送进深不见底的胃。“现在你甭担心了,比尔,”弗朗西斯跟他的伙伴说,“这边有很多同伴。有他们在,你能睡个觉还算幸运咧。”

弗朗西斯不想像草莓比尔一样埋在廉价公寓般的墓穴里。然而他也不想住在大得像公共澡堂的大理石神殿里。

“我不介意葬在这个地方。”弗朗西斯告诉鲁迪。

“你是这里人吗?”

“以前是。在这里生的。”

“你家人在这里?”

“有些在。”

“哪些?”

“你一直问我问题,我可会给你一箩筐答案。”

弗朗西斯认出了埋葬他家人的那座山丘。只要越过手拿宝剑垫着脚尖站在三阶大理石台阶上的守护天使就到了。天使守护的墓属于侏儒托比,他在一八九四的年德拉方旅馆大火中英勇殉难。报纸上报道托比的墓没有墓碑,后来作家老爱德华・多尔蒂便替他买了这个天使纪念碑。托比的天使指向山坡下迈克尔・费伦的墓。弗朗西斯则在天使凝望的目光下找到父亲的墓。他母亲跟这老头并排躺在一起,或许背对着他。泼妇。

在迈克尔・费伦下葬的那天,曾为草莓比尔洒下的灿烂阳光也出现了。那天的弗朗西斯哀伤到不能自已,因为火车撞到了迈克尔,让他呈弧形飞出了五十英尺远,而当时弗朗西斯正好在现场;这回忆折磨着他。弗朗西斯正把装在午餐桶里的热腾腾的午餐带去给他,而迈克尔看到弗朗西斯来了,便走向他。他安全经过缓慢行驶在远处铁轨上的调车火车头,接着转过身来,看着他来时的方向,然后往回走,笔直走到北上火车的.轨道上,然而火车驶近的声响被调车火车头的当啷当啷声盖过。他飞出去了,掉下来时骨头断成一堆,弗朗西斯跑向他,他是第一个跑到他身边的。弗朗西斯想找个办法把他歪曲的身体弄直,但又不敢动他一下,因此便脱下自己的毛衣枕在父亲头底下。有太多人死时身体歪歪扭扭。

几个铁路工人坐在约翰尼・科迪的马车后面跟着迈克尔回了家。他苟延残喘了两个礼拜,最后还是被登在讣闻头条,身份是纽约州中央铁路最有声望的铁路工头兼季节流动铁路工老大。为了让所有工人都能参加葬礼,铁路局让奥尔巴尼分局的铁路工人早上都放了假,因此当老迈克尔坐着马车搬来这墓地时,有数百人前来与他告别。太后般的老妈此后独自掌管家务,一直到进入坟墓和他葬在一起为止。不过我该做的,弗朗西斯心想,就是把墓地挖开,爬到里面,掐住她的骨骸。他还记得自己站在父亲敞开的墓穴旁时脸上的泪,也明白所有记得他在那天早上哭过的人终将死去,正如曾有人在山坡底下为托比阿斯、伊莱夏和爱尔西哭泣过,现在却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证明。悲伤不留一点痕迹,记忆如融雪,全都随时间一点一滴消逝。

“我没有墓碑也没关系,”弗朗西斯对鲁迪说,“只要别独自死去就行了。”

“如果你比我先死,我会送邀请函给你。”鲁迪说。

凯瑟琳・费伦突然意识到,她那一无是处的儿子正以人皆难逃一死的语气接受自己的死亡,同时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于是怒气冲冲地向丈夫表达不满。但迈克尔・费伦已随着儿子的脚步走向埋葬杰拉德的白蜡槭树底下。活人总能凭直觉接近死去亲属的所在,完全不用事先知道他们葬在何处,迈克尔每每为此讶异不已。弗朗西斯从未见过杰拉德的墓,也没参加杰拉德的葬礼。他那天的缺席是圣爱格尼斯墓园居民眼中的丑闻。但此刻他在这里,以迈克尔从未见过的微跛的脚步有目的地走来:他想消除父亲和儿子之间的隔阂,并愈合仓促死亡与长年罪恶感之间的裂缝。迈克尔对他的邻居们使眼色,暗示一场重生的行动似乎正在进行。于是这些死者(他们曾见证过自己过去的疏忽,也见证过自己逝去生命中无法衔接的裂隙)的双眼全都默默盯着弗朗西斯往山坡高处的白蜡槭树靠近。鲁迪跟在他伙伴身后,出于恭敬地保持一段距离。他意识到关键的一刻就要到来。他察觉到弗朗西斯卑屈的神情。

在插着十字架的圆形坟墓里,杰拉德一边看着父亲前来,一边思忖自己应该对这场会面采取何种行动才恰当。他是否该宽恕这男人所有的罪?不是因为失手摔了他,那是个意外,而是因为他抛弃了家庭,因为他在需要展现出坚定不移的美德时像个懦夫般远走高飞了。杰拉德的墓因为这极大的可能性而颤抖。在世的杰拉德无法发言,死去时的词汇只有单音节的婴儿咿呀声,不过死后的他反而拥有语言天分。他的沟通与理解力在死者中数一数二。他能用任何一种语言和任何一位此地居民说话,但更了不起的是,他能听懂松鼠和花栗鼠喋喋不休的交谈,以及蚂蚁和甲虫间的无声信号,还有在他头顶及身边爬行的蛞蝓和蚯蚓软绵绵黏答答的暗号。当树叶和莓果从他上方的白蜡槭树上掉落时,他甚至可以解读其中微弱流动的能量。由于无辜与背弃是他的命运,杰拉德身边已经长出一张可以使所有湿气、鼹鼠、兔子和其他穴居动物转向的保护网。他的网用鲜明的银线织成,是一张错综复杂、近乎透明、整个包覆住他的吊床。他的身体不仅免于腐朽,而且某些地方――比如那一整头头发――生长得十分完整,看来自然得像个奇迹。杰拉德以婴儿的庄严之姿长眠,全身散发出早夭所产生的高度光泽,他的皮肤是闪亮泛白的金色,指甲是银灰色,一撮撮鬈发与大眼睛更和闪亮的黑檀木成为绝配。无论就视觉或言语的艺术而言,在坟墓里以婴儿毯包裹的他都难以形容。在观者眼里的他既不美也绝非毫无缺陷,但却有着难以言喻的惊人风采,那使得他在满是无辜死者的墓园里独一无二。

弗朗西斯 篇3

《饥饿游戏》系列,有两个“劳伦斯”助阵,虽然这两个“劳伦斯”之间没有什么直系关系,但也为这个电影系列驰骋好莱坞贡献了不小的威力。主演劳伦斯自然不用多说,好莱坞新势力,奥斯卡影后,演技有爆发力,怎么形容她都可以。而导演劳伦斯毫无疑问是《饥饿游戏》系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出生于维也纳的弗朗西斯·劳伦斯,父亲是物理学家,他从小接受着艺术的感性和学术的理性教育。虽然出生于欧洲,但弗朗西斯·劳伦斯是在洛杉矶长大的。维也纳赋予了他对于音乐的敏感嗅觉,从影视学院毕业之后他为许多知名歌手拍过音乐录影带,2005年正式以导演身份进军好莱坞。很多导演的电影处女作都是短片或合作电影,但弗朗西斯·劳伦斯的处女作《地狱神探》从一开始就显示了这个导演身上不凡的才华。所谓“艺术的感性和学术的理性”并不是胡说的,对于文艺风情的气氛烘托和神学宗教学的严谨设计,使得《地狱神探》无论是故事、人物还是风格都没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虽然弗朗西斯·劳伦斯的视觉天赋很明显,但在初次谋面时,他竟然大谈剧本和人物长达两小时,而在视觉方面却只字未提。在通常情况下,从音乐和商业领域转型的导演都依赖于各自的视觉风格,我在这一行已经做了13年,弗朗西斯明显与众不同,他对场面的深入分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地狱神探》的制片人博纳·文图拉回忆道。弗朗西斯·劳伦斯天马行空地赋予了天堂和地狱的共通点。在这个点上,你能升上天堂,也能坠入地狱,他用25张手绘草图画出了他对于《地狱神探》里地狱的理解,“这样不可思议的想法正是这部电影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地狱神探》是根据DC漫画改编的,也就是说,康斯坦丁实际上是一个英雄人物。亦正亦邪的主角,加上思维活跃的导演,难怪当时正在悉尼拍摄《黑客帝国》系列的基努·里维斯说什么也一定要加入。

不烂尾的“天马行空”

弗朗西斯·劳伦斯对于电影画面的独特想法让他受到了好莱坞许多电影公司的亲睐。电影处女作集结了基努·里维斯、蕾切尔·薇姿、蒂尔达·斯文顿这样一批当红的演员,仔细看看他们还都是有着既商业又文艺气质的演员。弗朗西斯·劳伦斯的第二部电影也和英雄有关,甚至完全就是这个英雄的“独角戏”。“这类关于一个男人与世隔绝地生活以及在现代的城市环境中孤独地生存的想法,让我感到无比地着迷,所以才会产生用影像将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的想法。《我是传奇》中的精华部分,就在于这里有一个要和整个世界进行对抗的男人。”创造一个“新世界”是弗朗西斯·劳伦斯的强项,和基努·里维斯一样,无论如何也一定要参加到弗朗西斯·劳伦斯电影里的第二个男演员是威尔·史密斯。在《我是传奇》里这个孤胆英雄要以一人之力面对一个城市的僵尸,需要的不仅仅是力量,还有头脑。“他必须得能够传达所有他正在经历的一切,包括身体和情感方面,在没有任何形式的对白的基础上。”曾经为威尔·史密斯拍摄过《黑衣人》相关音乐录音带的弗朗西斯·劳伦斯一开始就认为史密斯是最适合的人选。不得不说弗朗西斯·劳伦斯的导演之路一路都遇到了“对”的演员,这也是他作品受关注度很高的原因之一。

系列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不要“烂尾”。接下《饥饿游戏:星火燎原》的弗朗西斯·劳伦斯对于电影有更高一层的要求:他希望能够用IMAX拍摄来让第75届饥饿游戏的“竞技场”变得更为真实庞大。“当我们从凯妮丝的眼睛首度见识到一个壮观又危险的新世界时,IMAX摄影创造出最不凡的时刻,我们都会跟着她惊奇不已。”和《饥饿游戏》第一部相同的是,《饥饿游戏:星火燎原》的故事结构也是先铺垫后紧张,实际上真正开始战斗的“饥饿游戏”部分只占了全片的三分之一,剩下的部分都是在对故事进行叙述。但是那三分之二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最后出现在影片中的由十二个区域组成的全新竞技场让人对整个故事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成功完成了全系列第二部的拍摄之后,弗朗西斯·劳伦斯接下了系列剩下的两部电影的导演工作,“我试图把这个世界设计成‘非凯妮丝不可’的世界,如果没有她,或许饥饿游戏依旧会一届届举行下去没有什么变化。但因为有了她,连政府都在围着她转。所以这是一个必须以凯妮丝为中心的世界,这将会变成《饥饿游戏:嘲笑鸟(上)》的全部。”和前两部不同的是,《饥饿游戏:嘲笑鸟(上)》里的气氛变得更为紧张,并且观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战斗会真正开始。但弗朗西斯·劳伦斯保证,这个系列绝对会以比小说更直观的方式落下帷幕。

弗朗西斯 篇4

当晚所有目光都投射在了彼得·多伊的《乡村摇滚》上。开拍之前,人们纷纷认为它有能力打破英国在世艺术家创造的销售记录。然而当作品价格飙升至850万美元的时候,出价似乎不太利索,最后作品以145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虽然在最高估价1500万美元面前有点羞涩,但是作品还是为艺术家的拍卖纪录创了新高。达明·赫斯特因作品《天国》而被归为销售数字较高的一类。但是最终的售价还是不如人意。作为蝴蝶系列作品,《天国》180万美元的价格有点不太新鲜。

有不尽人意的,也有让人较好的。弗朗西斯·培根的《乔治·戴尔肖像三联画》是当晚的大赢家,打破了最初让人印象深刻的2500-3400万美元,最终以454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乔治·戴尔肖像三联画》描绘了培根生命中的情人一乔治·戴尔(George Dyer),彼时他们关系最为亲密。培根这一博物馆级别质量的作品非常重要,当时培根正开始利用好友约翰·邓肯的摄影作为绘画素材,这幅作品极有可能是描绘照片创作的第一张画。目前,培根一幅三联画的最高拍卖纪录是3900万美元,这一纪录由2011年在伦敦苏富比的《卢西安·弗洛伊德三联画》创造。苏富比当代艺术部资深国际专家Oliver Barker表示:“《乔治·戴尔肖像三联画》作于培根与戴尔第一次相遇后的一年内,一方面证实了培根与戴尔之间的风流韵事,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培根在肖像画方面的高度成就。这幅作品的绘画性、无秩序的笔触和自然情感的流露使得培根成为艺术家中的巨擘,当前培根作品市场行情全面走高,我们也希望这幅作品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伊夫·克莱因的作品成交价为540万美元,是估价250万美元的两倍。马克·罗斯科那幅色彩丰富的《第10号》由分开的几个不同颜色的笔触构成,以410万美元成交,超过最高估价130万美元。

弗朗西斯 篇5

学校名称: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 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

所在位置:加拿大,Antigonish

学校设置类型:

创建时间:1853年

学历:本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

学生人数:4894人

院校地址:

学校中文网址:/school/5058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是加拿大的一所领先的公立大学,创建于1853年,有着长久的.优异学术、回馈社会和教学创新的传统。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 致力提供给学生卓越的完善知识、丰富人格的高等教育。

本科申请条件

开学时间:每年1月、9月

申请截至日:每年4月30日

TOEFL分数要求:80.0

高中GPA:75.0

研究生申请条件

开学时间:每年1月、9月

申请截至日:每年3月1日

圣弗兰西斯和狼 篇6

Gubbio岛上常年有一头狼在攻击人畜,制造着一连串的小岛惊魂。St. Francis是大约900年前意大利Assisi城的修士,传说中是一个心里没有仇恨的人。他带着慈悲,躬下腰,伸出手,去和这头狼说话:“狼兄弟,你和岛上的人关系恶化,我知道这都是因为饥饿的缘故,是饥饿使你做出邪恶的事情。我丝毫不怪你,你已经被原谅了。假如从今天起,我请岛上的人定时提供食物给你,你愿意停止你的攻击行为吗? 你愿意为此发誓吗?”狼低下头,表示出悔意,从此不再害人。

St. Francis和狼的交流技巧与今天两性关系学家探讨的交流技巧有着奇妙的异曲同工之处。Christiane Northrup博士是纽约《时代》杂志健康版的专栏作家。她说:“当情侣之间出现冲突时,女人通常记得所有的细节……”因此《女版驯狼记》很有可能是这样的:“去年二月三日黄昏6点,正值寒冬腊月,我正在厨房里剥豆,你悄悄出现在篱笆外面,眼见四下无人,你冲进鸡舍,一口咬住了三只鸡的脖子,我冲出门来,却只看到茫茫的大雪和你那带着血印的足迹!你难道丝毫不为你这伤天害理,人神共愤的行为感到羞愧吗?”回顾美国和伊拉克之战,难道不是这样开场的吗?

心理治疗师Kathlyn Hendricks说道:“不要使用责备的语气,尽量描述事实,是实现和解的第一步。”指出“狼和岛上的人关系恶化”,则是对事实平实的描述,指责其“伤天害理”则是责备。责备通常都是为了发泄宣泄欲,而宣泄欲的杀伤力是积毁销骨的。不信可以看看波兰斯基的新作《杀戮》:两个小孩打架,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的两颗牙打没了,孩子们的父母本着和解的态度,决定谈一谈。于是“作案者的父母”来到了“被害者的父母”家里,却没有想到这场谈判,变成了一场“香港人”和“内地人”式的毒舌大战,其导火线就是这不可歇止的宣泄欲:“两颗牙啊!难道这不是彻头彻尾的暴力吗?”

Kathlyn Hendricks又说,把责备变成请求,是一种比单纯的责备要有效得多的交流技巧:“与其说,你看,屋里屋外都是我一个人在操劳!不如说,假如我洗碗的话,你去叠衣服好吗?”这也是博弈中的“互益效应”,即找到一个对双方都有益的支点。英文里的negotiations(协商)。

精神治疗师Laurie Moore(著有《创造亲密》),补充道:“情侣之间之所以能够协商,那是因为他们之间仍有爱。”相信很多人听到这句话会立刻跳脚,说我们很有爱啊但是还是分手了这怎么解释?然后你问他(她)分手的原因,百无一漏,你听到的一定都是抱怨,都是对方的作恶史,残酷录。

希腊船王奥纳西斯 篇7

年轻的冒险家

1906年,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奥纳西斯, 出生于土耳其西部的伊兹密尔。父母之所以用两个伟大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字, 是希望他长大后也能够出人头地, 闻名于世。

少年时, 奥纳西斯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因为父母的烟草买卖是顺利的, 为了培养孩子, 父亲每次谈生意还带着小奥纳西斯, 让他长长见识。

但好景不长, 1922年, 土耳其人占领了伊兹密尔, 奥纳西斯一家人还被投入监狱, 尽管在付出了巨额保释金后一家人才出狱, 但伊兹密尔已经不能再呆了。同年9月, 全家人来到了希腊, 寻求一个希望!

可是, 当时有成千上万的难民聚集在爱琴海边的港口附近, 奥纳西斯又靠什么来生活呢?幸运的是, 他在一艘驶往阿根廷的破船上, 找到了一份低廉的工作。到达阿根廷之后, 在当地的希腊侨民帮助之下, 奥纳西斯在一家电话公司做电焊工, 为生活所迫, 奥纳西斯一天工作16个小时, 但是这样艰苦的环境, 并没有消蚀他的勇气和希望, 他相信终有一天, 他会成功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 奥纳西斯发现, 在阿根廷, 烟草比较走俏, 但却只有本地以及南美洲的烟草, 由于味道强烈, 很多人都不十分喜欢, 而温和的希腊烟草却没有人卖, 这就是商机!看准这个机会, 奥纳西斯毅然辞职, 把自己辛苦积累的钱投资在烟草上面。

最初, 奥纳西斯只能在一个小作坊里生产希腊烟, 但很快就供不应求, 在扩大生产规模之后, 他小赚了一笔。但在烟草家庭中长大的奥纳西斯明白, 这种做法不能赚大钱, 只有烟草贸易和运输, 才能成大事。于是, 铤而走险的他做起了走私的买卖, 幸运的是, 没有被法律抓住, 当生意稳固下来之后, 他就转向了正当贸易。到了1930年, 奥纳西斯已经成为希腊产品最大的进口商, 还租用了一些货轮。

就在奥纳西斯踌躇满志的时候,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无情地摧毁了一切!当所有人都被折磨得快绝望的时候, 奥纳西斯却从中洞察出生机, 当时加拿大国营铁路公司为了渡过危机, 准备拍卖产业。其中6艘货船, 10年前价值200万美元, 如今仅以每艘2万美元的价格拍卖, 他像猎鹰发现猎物一样, 极为神速地前往加拿大商谈这笔生意。这一反常举止, 令同行们瞠目结舌。因为当时海运业空前萧条, 老牌海运企业家们避之犹恐不及, 奥纳西斯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于海上运输, 无异于将钞票白白抛入大海。许多人规劝他, 有些人甚至认为他丧失了理智。

但奥纳西斯清醒地看到, 经济的复苏和高涨终会来到, 终将代替眼前的萧条。危机一旦过去, 物价就会从暴跌变为暴涨, 如果能乘机买下便宜物, 价格回升后再抛出去, 转手可得暴利。海运业虽暂受冲击, 但必有复苏之日。奥纳西斯谢绝了同事和朋友的劝阻, 果断将这些船全部买下。果然不出所料, 经济危机过后, 海运业的回升居于各业之首, 奥纳西斯买的那些船只, 一夜之间身价陡增。他一跃成为海上霸主, 他的资产几百倍地激增。

1943年, 奥纳西斯将其企业总部搬入纽约, 财路日益广开, 船队越来越大, 1945年, 他跨入了希腊海运巨头的行列。

几经磨难方成事

二战之后, 世界经济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时期, 而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石油, 势必也会导致油船运费的猛增。而奥纳西斯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当别的船队还在观望的时候, 他已经抽调了大批资金来建造油船, 为以后的石油抢夺大战做好了准备。

1953年盛夏, 一艘世界上最豪华的私人游艇——“克里斯蒂娜”号, 来到了麦加的港口吉达。船上坐着的, 是它的主人奥纳西斯和他的妻子蒂娜。虽然很多实业家来到阿拉伯, 想开发石油, 但都败兴而归, 因为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控制了整个地区的开发。

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国王订的合同是, 由阿美石油公司垄断石油开采, 每采一吨石油就给国王相当数目的特许开采费。石油开采出来之后, 阿美石油公司用自己的船运往世界各地。但合同并没有说阿美石油公司同样垄断石油运输。奥纳西斯明白, 国王没意识到合同有可乘之机, 而这一点可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巨额财富, 因为他想为沙特提供油船。

为了促使国王同意, 奥纳西斯请来了不少说客, 从反美运动领袖到前任德国国家银行总裁, 但保守的老国王还是持犹豫态度, 但上天帮了奥纳西斯。1953年, 老国王因病去世, 新国王登台, 马上同意了这件事, 几个月后, 奥纳西斯和沙特阿拉伯国王签订了震撼世界企业界的《吉达协定》。协定规定:成立“沙特阿拉伯油船海运有限公司”, 该公司拥有50万吨的油船队, 全部挂沙特阿拉伯国旗。该公司拥有沙特阿拉伯油田开采的石油运输垄断权, 其股东是沙特阿拉伯国王和奥纳西斯。

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奥纳西斯的成功。这个协定一旦全部实行, 沙特阿拉伯和奥纳西斯各自想得到的都将得到, 实力雄厚的阿美石油公司自然要奋起反抗, 而同时美国的船东也加入了反对阵营, 世界舆论都在“谴责”这个协定, 年轻的国王无法面对来自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指责, 他单方面撕毁了合同。奥纳西斯无可奈何, 吞下了苦果, 他一下子损失了10亿美元!

但是“塞翁失马, 焉知祸福”, 虽然奥纳西斯失败了, 但他名声大震, 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这亏损的10亿美元是无形资产, 为奥纳西斯做了个世界上最昂贵的广告!从1951年到1955年, 奥纳西斯拥有的油船总吨位从1万吨飙升至5万吨。接下来, 这只永不停息的“沙漠之狐”, 又收购了摩洛哥公国的海水浴场, 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 还成功地打入了上流社会。

1966年, 从摩纳哥退出来的奥纳西斯, 开始悉心经营自己最擅长的石油运输业, 大量投资于油轮。到1975年, 他已经拥有45艘油轮, 有15艘是20万吨以上的超级油轮, 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商船队。到了1973年, 奥纳西斯的商船队总吨位已经超过了300万吨, 成为名副其实的希腊船王。

惊天动地的姻缘

奥纳西斯的第一次婚姻, 是1943年。那时, 他来到希腊著名船主力瓦诺斯家里, 发现他的二女儿蒂娜美丽又有气质, 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事业, 一方面为了感情, 1947年, 二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这次婚姻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奥纳西斯的实力扩大了不少, 凭借蒂娜的美丽和交际能力, 奥纳西斯成功打入了上流社会。但这样的美满只持续了10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 奥纳西斯认识了著名的希腊女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

可能是少时的贫穷, 奥纳西斯急切希望名女人的爱情, 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于是展开了惊人的求爱活动。他买下了一艘加拿大军舰, 把它改装成世界上最大的游艇,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克里斯蒂娜”。这条船是真正的海上宫殿:有着青金石的栏杆, 纯金的浴室饰物, 名贵的油画珍品, 西方现存最古老的嵌宝石佛像, 用克诺索斯彩石镶嵌画的放大复制品装饰的游泳池。卡拉斯终于未能抵挡住这个世界首富男人的狂热“爱情”而向他投怀送抱了, 尽管当时二人都是有家室的人。卡拉斯说:“他不仅是我生活的全部, 也是我生命的源泉。我们背景相似, 都是希腊人, 有着同样艰苦的历程。我们从零开始, 又都凭着意志和能力达到顶峰。”

他还不满足。1958年, “克里斯蒂娜”号招待了一对贵宾, 就是美国参议员, 也就是后来的总统夫妇约翰·肯尼迪和杰奎琳·肯尼迪, 彼此相谈甚欢。当1962年肯尼迪总统被刺身亡后, 奥纳西斯更是整日飞到美国, 对杰奎琳百般安慰, 两人感情日增。

当时, 奥纳西斯的老对头尼亚尔霍斯, 刚娶了汽车大王福特的女儿, 奥纳西斯自然不甘示弱, 他抛弃了卡拉斯, 于1968年10月20日和前美国总统的遗孀结婚了。他又创造了一个神话!

“她嫁给了一张空白支票!”一家英国报纸尖刻地挖苦了杰奎琳·肯尼迪和船王奥纳西斯的婚姻。他们之间可能也是有爱情的, 但船王奥纳西斯太有钱了, 有钱得想不起来去质疑和他结婚还需要爱吗?

娶杰奎琳·肯尼迪, 船王必须花费300万美元, 再加上为她每个孩子各加100万美元的终身年金、12%的遗产。这是他们的婚姻协议, 看上去更像一纸卖身契。

“乡下佬”、“海盗气十足”……美国人对这个个子不高, 喜欢叼根大雪茄的奥纳西斯没什么好感。他们的总统肯尼迪生前甚至说过:“奥纳西斯?我知道, 世界上最有名的无赖加流氓。”在美国人看来, 奥纳西斯用钱娶走了他们高贵的“公主”杰奎琳。

但他生活得不幸福, 杰奎琳的大手大脚是有名的, 仅仅在与船王结婚的第一年里, 她就在曼哈顿购买了价值120万美元的服装。当一张价值9000美元的情人节账单来到奥纳西斯手里时, 他大叫起来, 她要这么多的衣服干什么!买了又不穿, 我看她常常穿的是男式牛仔裤, 两个人经常吵架, 幸福婚姻的背后是越来越大的裂痕。

1974年, 奥纳西斯在郁闷失望中病倒了, 而就在前一年, 他最钟爱的儿子, 未来的继承人亚历山大因飞机失事而死去。当他离去的时候, 身边只有惟一的女儿克里斯蒂娜, 后来她继承了所有的遗产, 但过得也不幸福。她一生结了4次婚, 每次都以悲剧收场, 年仅38岁就死去。这个庞大的遗产, 由4名希腊商人监管, 直到她惟一的女儿——船王的外孙女年满18岁为止。

成功秘诀

弗朗西斯 篇8

1 概述

1.1 泰国圣弗朗西斯教会学校在汉语学习方面的现状

目前, 弗朗西斯教会学校开展汉语教学已经初具规模, 教学班级有40个, 教师及职工有200人。学校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均实行小班教学, 每个班级学生均不超过35人。幼儿园阶段采用三年制教学, 每个年级分为5个班;小学阶段采用六年制教学, 每个年级分为5个班;中学采用三年制教学, 每个年级分2个班。目前学校每周至少开设一节汉语综合课, 一节汉语口语课。

1.2 学校进行汉语教学的师资及教材的使用情况

学校有10名汉语教师, 其中有2名是泰国人, 他们读大学时学习的专业就是中文, 并且都有在中国学习的经历;其他8名均来自于中国大陆的对外汉语的大学本科生或者是来自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研究生。

学校在进行汉语教学时使用的教材不是市场上常见的《体验汉语》、《块乐汉语》等教材, 而是在该校进行汉语教学老师的自编教材。根据具体教学情况, 每个年级均有不同的学习教材, 但是幼儿园除外。该校老师自编的汉语教材从选材、语言的口语化以及学习对象的针对性都不是很理想, 相关内容的编排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 这将直接影响到进行汉语口语教学时的效果。

2 学校小学五年级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具体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校汉语口语的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的方式对该校小学教学阶段的学生的汉语口语日常教学进行观察、分析, 并以该校五年级100余名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类比, 对泰国小学汉语口语的日常教学进行全面的了解。

在进行教学观察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没有任何汉语学习基础的, 使用的教材均是该校汉语老师的自编教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主要对教学时的“课堂学习的参与和效果”、“师生的互动”、“教学的相关方法”、“教学具体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办法”等四个方面进行观察。

2.1 课堂学习的参与效果

目前, 尽管该校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是零起点的, 但是他们对汉语口语的学习还是非常热情的,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参与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非常愿意配合老师, 进而完成教学任务。但是, 由于学生年龄小, 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有点“吵闹”。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老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 有一定的感染力, 同时在口语话题选择上还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来进行学习。

泰国小学生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之所以参与度比较高, 主要是学生年纪小, 性格开朗活泼, 喜欢接受新的事物, 乐意学习汉语。但是, 老师教授的教学内容不能太难, 要选择特定环境下的合适的口语话题使学生主动、乐意的进行学习, 使学生易于接受。

2.2 师生的互动性

师生互动是保证教学效果、活跃教学氛围的前提, 产生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师生形成一个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不仅扮演自身的角色还要扮演老师的角色,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二是通过师生广泛的交流、沟通, 形成教学互补, 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三是通过师生的广泛参与, 相互学习, 使学生主动学习、高效率学习,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

根据观察, 在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没有学生课堂参与度高, 教学氛围显得安静, 教师与学生互动性有待提高。通过教学实践, 主要原因如下。

(1) 学生汉语水平没什么基础, 语言知识储备不够, 自己想说但没办法去表达。

(2) 学生感觉汉语的发音非常难, 所学习的内容对于没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 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也不能够完全理解, 导致学生不敢说、不想说。

(3) 在教材口语话题的选择上不是很科学, 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枯燥, 导致学生缺乏热情。同时学生受到本国文化、区域文化的影响, 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口语话题不能接受, 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排斥感。

2.3 教学方法

目前, 传统的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对中国汉语口语日常课堂教学的影响还是非常之深, 日常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作为中心, 学生们没有深入其中参与相关讨论。看中文电影, 欣赏中文歌曲等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基本没有开展, 这就导致教学方法上显得单一。同时,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 而基本上把“说”这一锻炼语言的技能忽视掉了, 这就导致学生的创造性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受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影响之深, 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把“教师作为中心”的这种局面的出现。教材的编写是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自主编制, 导致了教材在实用性、选材的科学性以及对象的针对性等方面出现了不是很理想的局面, 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的话, 往往会忽略对口语技能的练习与培养。

(2)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深入研究, 导致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 同时也忽略了口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不知道怎样才可以把口语课讲授得生动, 使学生喜欢深入学习。同时, 一节课的精心准备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部分老师认为只要按时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即可, 就选择放弃了相关的有效教学措施, 这就导致了教学情况不理想的局面。

2.4 教学具体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办法

汉语口语主要是培养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 虽然其目标是正确的, 但是实施结果仍然不是我们想得到的, 具体原因如下。

(1) 在教学过程中, 详细的说明与讲解占用了老师的很大比例的时间, 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进行口语训练。

(2) 口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方法不当, 多是让学生跟着“读”而忽略了让学生“说”, 这就没办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导致教学效果不良。

(3) 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没有一定的创新性, 口语教学过程中选择的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节, 导致学生感觉老师讲授内容枯燥, 记忆不深。在练习方面, 由于时间不能保证, 学生的遗忘率也很高。

3 汉语口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口语部分十分重要, 通过口语课的学习,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 互相探讨问题, 但是对于该校没有汉语基础的学生来说, 日常教学的组织就显得相当困难, 具体原因如下。

3.1 学习者没有汉语基础、年纪偏小

据调查, 泰国大部分小学生汉语水平严格来说都是零起点, 针对该校五年级学生而言, 虽然部分同学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词汇和一些简单的语法, 甚至可以讲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对学过的简单拼音都不能完全掌握。由于学习者年纪偏小, 汉语基础相对薄弱, 这就导致教师在日常进行教学组织过程中感到困难。

3.2 口语话题选择不恰当

由于泰国区域文化的影响, 老师在进行口语日常教学时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来选择特定的话题, 但是, 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由于口语教材编写的问题, 导致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够得心应手, 教材选择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习情况没有做到无缝对接, 而老师还是根据教材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这就失去开设这门课程的含义。

3.3 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目前, 泰国小学的汉语言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教师为中心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而学生在被动的学习, 忽略了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 使学生“说”不出来, 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 缺乏主动性。此外, 以老师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显得相对单一,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这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够主动进行口语练习, 对学习失去兴趣, 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4 总结

解决泰国小学汉语日常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怎样去选择汉语口语话题。通过合适的话题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是目前汉语言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口语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能过于依赖教材, 要去主动选择符合泰国区域文化发展的学生喜欢的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话题去弥补日常口语教学其它方面的不足, 致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汉语水平得以质的提高。

摘要:通过对泰国圣弗朗西斯教会学校汉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尤其是五年级汉语口语课堂日常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 从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参与效果、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日常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具体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得出了泰国小学初级汉语口语课堂日常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下一步提出解决策略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现状,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棠.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原则和方法[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0.

[2]唐璟, 吴静, 朱月春.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 31 (9) :131-134.

[3]张亚, 刘双清, 廖晓兰.浅议互动式课堂教学[J].微生物学杂志, 2013, 33 (2) :105-108.

[4]廖力贤.浅论素质教育下的互动式教学[J].知识经济, 2009, (2) :159-160.

[5]王妍.互动式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J].素质教育论坛, 2010, (8) :3-5.

情色背后的《尤利西斯》 篇9

作为20世纪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 在问世之初, 这部小说也一再因为涉嫌“情色问题”而面临不见天日的危险。1922年, 《尤利西斯》在英国被认为是“禁书”, 美国法院对此也作出了不准引入的裁决。到了1932年, 英国对其解禁, 该书却再次遭到美国海关的扣押, 在经过两级法院的评估后, 该书终于被承认不是“淫秽作品”。法庭的判决书中称道:“我们认为《尤利西斯》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作品, 一部真诚创作的作品, 它并没有起到刺激淫欲的作用。”[1]除了让《尤利西斯》得以解禁, 这场官司的意义还在于:从此以后美国法院不再根据书里的某些段落来判定某部作品是否为“淫秽作品”, 而是要根据整本书的内容来做出判断。

《尤利西斯》以真实生活为源头, 却是脱离了真实生活的描述方式的文本。怪诞的形象、荒唐的话语、互相讥笑和冷嘲热讽、酒醉后的插科打诨、男女之间的打情骂俏、朋友之间的背信弃义、服饰穿着的荒诞可笑……在书中, 动物可以言谈, 人类可能沉默。但无论如何, 人们都投入到了生活当中, 展示着各自的生命力。[2]以上种种, 都融入了作者抽象意识的独特思考, 都可以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异化。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三个人物在同一天里的意识活动或“意识流”, 而且往往是以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其中被指控有“淫秽描写”的主要是布卢姆和莫莉的“意识流”, 因为作者让这两个人物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述了他们内心的性意识和性欲望。[3]在这种意识流动的表述中, 出现了很多所谓的“脏词”, 性器官的描写, 以及一些“露骨的性行为片段”, 甚至还有一些“令人作呕的粗俗表述”。虽然这些被冠以“情色”、“粗俗”的描写, 在《尤利西斯》的问世道路上造成了诸多阻碍,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 这些词句都是事出有因, 都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

在情色背后, 乔伊斯通过《尤利西斯》向读者展现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一.人性的坦露

在一定程度上, 《尤利西斯》是人本主义的, 作者对一系列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予以描述, 同时它也是自然主义的, 坦露了自然人性的非理性欲望和小人物在社会中无法回避的失落。

布卢姆和莫莉的内心独白中, 都充满了“脏词”和“令人作呕的粗俗表述”, 甚至还有大段的“关于性行为和性感受的描述”, 而描述所用的语言又“下流不堪”。例如最后一章中莫莉的内心独白, 将近60页, 既不分段也没有标点符号, 充分再现了意识的绵延和混沌。[4]这种情色意味浓厚的内心独白一度成为禁忌, 但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表述的莫莉内心的性意识和性欲望, 是一种被放大了的本能, 是作者采用异化的方式将人性毫不掩藏的坦露。

自从儿子鲁迪死后, 布卢姆陷入了性功能障碍的困境, 莫莉处于肉欲的本能而出轨。她的意识中产生大部分性交的片段, 正反映出了她旺盛的生命力和自然的人性。但在最后她的独白中, 莫莉还是认为自己最爱的是丈夫, 并且有信心用真爱去维系这段婚姻。在这段婚姻生活里, 看似充斥着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 实质上是将人性的真善美和耽于肉欲的丑陋相互交织映衬, 还原真实的生活和人类复杂的情感, 反映小人物在痛苦和困境中寻找希望的生存状态。[5]

传统文学作品中对于情色内容往往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 布卢姆将人物的这部分意识放大, 赤裸裸的暴露给读者, 也是对当时人们内心空虚迷茫, 沉浸肉欲的状态的揭露。

二.社会的异化

《尤利西斯》的情色描写, 带来一种让人想回避而不得回避的冲突感, 这种冲突感, 集中体现为对传统审美所带来的冲击力, 它无疑扩大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地盘。其中的每一个形象, 不管是人物、街道、建筑物, 还是事件, 几乎都能在乔伊斯的真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这种描写本身是对异化的现代社会的一种有效的承载与表现。

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无以言表的孤独迷茫之感, 表现在莫莉身上就是空虚的内心与充满情色意味的内心独白。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在物质生产力冲击下传统文明的异化。对于男性宽松、而单方面要求女性忠诚于丈夫的父权制贞洁观念逐渐被撼动, 女性开始追求自身的满足感, 而当这种追求触碰了婚姻道德的底线, 快乐和痛苦就开始并存, 像莫莉那样的普通女性潜意识活动中焦虑和扭曲被表现出来。

莫莉混乱无序的意识流动和其中充满情色的思绪本身就折射出一个荒诞异化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是近代西方社会道德和精神的真实写照。

作者用极度夸张的语言所描绘出的情色片段, 彰显了现实社会施加在人们内心之上的巨大压力而所引发的精神危机。小说中这种肉欲与空虚颓废被无限放大并夸张异化, 给读者带来了更大的思想冲击。人与社会, 相互影响, 相互反映, 相互异化。

三.意识的反抗

《尤利西斯》与《奥德赛》中的人物、情节和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种平行对位的关系。但乔伊斯对《奥德赛》中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进行了解构, 在反史诗的伟大尝试中, 《尤利西斯》中体现出来的是庸人主义, 肉欲主义和虚无主义。布卢姆的出现标志着20世纪文学中反英雄的诞生, 反映了现代小说中关于人的观念的转化。而这种解构史诗的出现, 也是对传统文学意识和社会观念的一种反抗。

此外, 《尤利西斯》中粗俗的身体描写, 在文学的意义上也体现了现代主义强烈的反叛性。因为从身体来表现的粗俗性表达, 正是对19世纪意识形态观念化文学叙述的一种抵制。本能、欲望、潜意识的层面与性纠葛在一起, 成为对意识形态的抵制手段与阵地。[6]

乔伊斯开现代主义文学中粗俗的先河, 在这个意义上, 《尤利西斯》是一种开创。莫莉一章, 没有一个标点。其中充斥着的情色描写, 粗俗词句, 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因袭的文学范式以及其所负载的传统意识。

现代社会弥漫的历史虚无主义, 造成了社会意识的断裂。乔伊斯从人的性欲望、性本能来阐释这种新的社会现实与现代人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人的潜意识中情色肉欲的无序呈现来表现人的异化心理, 表现物质化的现代社会的意识混乱与缺乏价值标准所带来的意识的反抗。

综上所述, 虽然《尤利西斯》的外壳充满着情色意味, 但在情色背后, 这部意识流小说却反映了作者超前的文学观念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可以说, 《尤利西斯》是集自然人性坦露, 现代社会异化以及创作意识反抗为一体的伟大的跨时代作品。

参考文献

[1]卡罗里德斯等.西方历史上的100部禁书[M].张秀琴等译.中信出版社, 2006, 137-138.

[2]董梅.生命之歌—《尤利西斯》中狂欢化视野下的怪诞人体形象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 2011, (10/12) :59-67.

[3][4]刘文荣.欧美情色文学史[M].文匯出版社, 2009, 201.

[5]韦晴.《奥德赛》和《尤利西斯》中的婚姻伦理关系之比较[J].世界文学评论, 2011, (5) :260-263.

弗朗西斯 篇10

一、卢西斯·弗洛依德的油画世界

19世纪中叶, 摄影术的产生影响着架上绘画的社会功能, 库尔贝、德加等人开始使用照片进行绘画创作。随着20世纪之后摄影艺术的发展更加成熟, 传统的架上绘画也不断的变换花样。作为犹太血统的弗洛伊德有着奥地利人与生俱来的孤独与敏感, 孤傲的个性使其在艺术的追求中从不随波逐流, 一直坚持对景、对物写生而拒绝使用照片, 恪守着架上绘画的最真挚的艺术形式。从其祖父身上沿袭无视社会常规和直叙心理的意识, 避免了流行图像的影响, 保持着传统绘画的单一思维, 弗洛依德的作品才总会流露出种架上绘画所特有的真实、质朴之感觉, 我们从中完全可以感受到20世纪欧洲学院派绘画的影子。弗洛伊德一生钟情于内心世界的宣扬, 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表现领域, 为架上绘画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欣赏弗洛伊德众多的作品, 发现绘画题材上没有特别之处, 就是我们常画的人体或者肖像, 只是其风格经历了前期新浪漫主义到后期纯绘画风格的转变。其作品对人物精神的深度剖析使作品显得更加完美, 完全依靠其娴熟的绘画技巧, 通过画面传达出的神秘、忧郁、安令人震撼的画面氛围, 运用粗狂的笔触和厚重、堆砌的油画肌理效果,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拨动了观者心弦。弗洛依德的母亲、儿女、朋友等形象常常出现在其作品中, 他的描绘对象通常都是其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在他看来, 艺术是一个模仿的范畴,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画他们, 并不在于他们怎样, 未来怎样, 而在于他们当下就是如此。”他也常常画自己, 他的绘画向他自己和人们展示了其艺术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因其对架上绘画最虔诚和本能的追求, 让他执着、沿袭了印象派的优良传统, 全部作品坚持写生, 从中感受着写生带来的无限乐趣。用最真实、最直观、最具象的笔法描绘着他周围的人与物。孤傲的弗洛依德敢于向自己挑战, 挖掘自身的潜能, 不受迅猛发展的国际艺术潮流影响, 拒绝影像文化, 坚持其艺术世界纯粹的绘画风格。

弗洛依德在作品中对浅灰色调子情有独钟, 多以温暖的黄灰色和灰褐色为主, 其所有作品呈现优美神秘的色调。他对色调准确的把握和对油画技法灵活、老道的运用, 令其作品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 弗洛依德的灰色调结合用笔的厚实流畅, 让人过目不忘。尤其他对油画肌理的运用, 环形、交叉形、拱形的笔触语言使作品更具有了说服力。在弗洛依德之前伦勃朗使的厚堆手法及其晚年自画像中对亮部的塑造, 以及里贝拉、夏尔丹等人的作品都有类似的刻意制作肌理的手法。但弗洛依德表情深沉、色调温和神秘、用笔法度严整、分明的作品中, 在写实绘画中肌理的作用被他运用得淋漓尽致。对人物头部、四肢、毛发等细节刻画, 使其画面达到一种视觉逼真的效果, 令人有一种上前触摸的冲动。晚年的弗洛依德, 更是在油画颜料中不均匀地混入大量添加剂, 创造出更加令人震憾的笔触, 更是打动每一个观者的心。

二、卢西斯·弗洛依德油画艺术的精神世界

弗洛依德忧郁孤傲的内心世界成就其固执的个性, 用架上绘画描绘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成为架上绘画的精神守护者。从其油画艺术中准确表达人物精神面貌, 从普通的绘画题材结合恰当的技法表现, 其油画艺术中精神内涵已经震撼了现代人。在弗洛依德的作品中, 可以看出他对人物结构的理解和强烈的表达手段令人折服。在他的笔下人物结构多是扭曲的、神经质的、焦躁不安的, 甚至有的异常肥硕、丑陋。然而正是通过畸形变态的形象揭示出了人的本性, 对画面形象的描绘, 最质朴、最真实的绘画语言紧扣心扉, 他坦率而真诚地把所看到的不管远近、明暗一丝不苟地刻画出来。他把模特布置在有限的空间里, 其作品几乎全都是在室内借助各种道具完成的, 条条有理的处理画面中各种关系, 其内心世界丝毫不受外界的喧闹与繁华的影响。在弗洛依德的笔下人类肉体被剖析得纯净坦然, 绘画技法掩盖下的人的本性和人性的脆弱, 作品中的人物像是在倾诉世人不可告知的秘密和心理, 让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感觉到久违的亲近和慰藉, 从其作品中有一种依靠和归宿。弗洛依德用真实的绘画表现方式诠释了自我, 毫无保留地传达出了20世纪人类共同的心声, 被公认为伦敦画派的最高代言人, 他当之无愧地被世界画坛称为“20世纪揭示人类心灵的杰出艺术家”。

弗洛依德的作品所给人的震撼有着史无前例的扣人心弦之感, 其画面对人物心理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性的洞悉更是无人能比, 其酣畅淋漓的表现技法结合颇具震撼力的精神内涵, 使他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乃至在整个西方美术史中达到了艺术巅峰。品味他的作品不仅让观者感觉到娴熟的绘画技巧, 更让我们在神秘、忧虑、怪异的精神氛围中, 在强烈的人性情节中, 深刻体会到人性和人类的弱点。

三、卢西斯·弗洛依德影响了我们一代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学院艺术表现出了对弗洛依德的兴趣并接受了他的风格, 其纯粹、直接与朴实的绘画风格及其风格背后所隐藏的精神内涵及表现主义, 从此在中国传播开来。我本人也曾经于1996年在四川美院的书展中认识了弗洛依德, 看着他的书爱不释手, 三次光临书展, 最终拿出一个月的工资换来了与弗洛依德15年的交流。从当年毕业创作受其影响, 至今像大师学习对艺术执着追求。当然像刘小东、忻东旺等国内大师所受影响、成效最显著, 他们在绘画中如弗洛依德一般固执。刘小东强调从自己的现场感受出发, 不加过滤、不过多思考的写实描绘, 表达现场感、真实感。刘小东的创作是直接的、现实的, 描绘是当下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方式。专家评论“刘小东的画面不刻意讲求细腻和匀整, 不求唯美、浪漫或崇高等美学特质, 并且极力排除外在意义对作品的注入。”其创作的《学者》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场真实感:画中健壮的女人体没有经过任何美化与技术处理, 脖子上的皱纹、腰腹部的赘肉, 从画面丰富的光影和色彩变化中, 体现了画家超凡的写实绘画功底。忻东旺的《村民列传系列》都是以写生方式完成的, 技术尤如弗洛依德那般娴熟, 并能恰如其分表现作品的精神内涵。他们的作品和弗洛依德作品般打动我们的内心。中国油画对弗洛依德绘画艺术的立场, 让架上绘画得以更好传承。我看弗洛依德油画艺术的精神极大影响了我们这一代。

参考文献

[1]《20世纪世界艺术大师精品丛书——卢西斯·弗洛依德》贾德江.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2]《西方艺术大师技法与材料研究》肖玉明.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

[3]《刘小东—中国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易英.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0.

比奇小姐与《尤利西斯》 篇11

这应归功于西尔维亚·比奇。比奇于1919年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叫做“莎士比亚书店”的书店。她很快成为这个城市里为数不少移居海外作家小圈子里的中心人物,这里有F.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埃兹拉·庞德,舍伍德·安德森以及格特鲁德·斯坦因。那时候平装书还没有出现,大多数人都是租书来读,在比奇大姐姐般的热心关护下,作家、编辑、出版商和评论家济济一堂,书店成了他们的文学沙龙。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他的《流动的飨宴》中写道,“我不知道谁对我比她更好。”

比奇对他们所有的人都很尊敬,但她最尊敬乔伊斯。他们曾经于1920年在一次聚餐会上见过面,比奇看到乔伊斯消沉地呆在一个角落里。认识后的第二天,乔伊斯就顺便来到奥德翁街的莎士比亚书店,不久,他就开始每天去那里。在他们长期的友谊中,乔伊斯称她为“比奇小姐”,虽然大家都叫她西尔维亚;而比奇称他为“乔伊斯先生”,但背后却叫他“忧郁的耶稣”。

乔伊斯从1914年就致力于《尤利西斯》的写作。比奇用了11个月的时间,帮助乔伊斯校对他那凌乱的手稿,这一工作因为他越来越糟糕的青光眼而进展得很不顺利。乔伊斯没完没了地修改和扩写《尤利西斯》,甚至稿子到了印刷的最后阶段他还在这样做。最终,他在校样上又写出小说的三分之一内容。比奇一面校对这本大部头的著作,一面四处征订,以便交付初版一千册的费用。为了避免可能因“淫秽”引起的麻烦,她特地找了一个不懂英语的人来印刷。

这本书从一开始销售得就很好,特别是在美国旅游者中间销售得更好。为了能通过海关,比奇还用《莎士比亚作品一卷集》或《儿童趣味童话》的封面作为伪装买出许多册。海明威也帮助她安排一些书从加拿大走私到美国。

虽然比奇从来也没有与乔伊斯签订过合同,但她出了11版的《尤利西斯》。到1933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该书不是淫秽出版物时,就出现了版税问题。乔伊斯把这本书的版权卖给了一个美国出版商,但没有规定比奇也享有该书的部分版税。据称,比奇这样说:“从一开始我就认为,与乔伊斯一起工作,或者为他工作,我获得的是愉快,极大的愉快,利益归他。”但在内心深处,她受到很大的伤害。

乔伊斯确实因此而致富,同时比奇却濒临破产。由于她的那些作家朋友在20世纪30年代离开了巴黎,比奇的书店因此而举步维艰。二战时期,被迫停业,她的书店再也没有重新开张。

《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的选择 篇12

一、弗朗西斯卡的基本生活环境

1. 弗朗西斯卡的家庭生活

弗朗西斯卡过着墨守陈规的生活,她非常熟悉和了解家人的生活习惯以至于不需要他们的命令,她就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当迈可打不开番茄酱瓶子时,弗朗西斯卡一把抓过来,熟练地把自己的手掌放在上面然后扭开它”,“当理查德在桌子上寻找显然不在那上面的东西时,弗朗西斯卡就会离开座位去冰箱附近拿酸味奶油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再回到餐桌上来”。当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时应该是最温馨和幸福的时刻,但是在弗朗西斯卡的生活中,这却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大家开始吃饭,在完全的安静中。”甚至当弗朗西斯卡把打开的番茄瓶子递给迈可时,“迈可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简单的“谢谢”。

她曾试着和她的女儿卡洛琳谈话,但是她的女儿“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只会应付性的微笑一下”,“她处于青春期的女儿脸上充满着淡漠的神情———没有一点她这个年龄的女孩子该表现出的活泼”。在弗朗西斯卡的观念里,年轻人应该充满活力和生气的,但是她在自己女儿身上看到的是她那份过于早熟的冷静,而这也摧毁了她试图和女儿沟通的努力。这让她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她女儿三岁时的可爱摸样,“弗朗西斯卡用自来水轻轻地泼向她,她光着小身体围在她母亲的脚边快乐地尖叫”。但是现在卡洛琳长大了,很多事情都改变了,尽管她并不愿意这样。

事实上在这个家庭里弗朗西斯卡的位置并不高。她的丈夫和孩子对于她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当做是理所应当并且毫无感激之情。虽然从亲情上讲他们是爱着她的,但是他们从来不愿去表达。他们并不注重沟通,也不了解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他们只是住在一起,做每天都得做的事情。生活看起来十分平静,没有任何大的波澜,并且他们十分满足这种生活状态。然而对于弗朗西斯卡来说,对于她那丰富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她的家庭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她的丈夫不解风情,包括她的孩子都不能满足她内心对于爱的需求。

2. 弗朗西斯卡的渴望

弗朗西斯卡作为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过着平静又安宁的生活。她有爱她的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孩子,按理说她应该觉得知足了。但是当她得知他的丈夫要带着孩子们离开四天去参加伊利诺伊州的集市时,她没有任何依依不舍之情,“弗朗西斯卡的表情看起来似乎她需要从这四年多的家庭生活中解脱出来一样”。因为她的家人们在家的时候,她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她要不停地做家务,照顾丈夫和孩子。她更喜欢在吃饭期间谈论些话题,而她的家人们却更倾向保持沉默;她十分喜欢阅读,但是她的家人们却钟爱于一些肥皂剧。在这个家庭中没有人了解她,尤其是她的丈夫。在一个保守的乡村男人眼里,生活只是一种活着而妻子的职责就是要听从丈夫。在她丈夫看来,也许根本没有必要去了解一个女人的感受,即使让他去尝试一下。

“当她不经意瞥见对着她的窗户上自己的影子,她停住了。她看见了一个孤独又沮丧的女人”———原来她过得并不开心,这一点连她自己都没有确切地意识到。她是那样地空虚,她需要有人说说话,但是她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那么她的乐趣和生活的希望又在哪里呢?这么多年以来,她像一只生活在笼子里的小鸟,她的家庭让她失去了追求自由和美好的小鸟。可是现在,即使笼子不在了,她却已经丧失了能够飞翔的能力。她的灵魂呼唤她去释放自我,因此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她脱下了浴袍,赤裸地站在夜晚的星空下。”

她非常渴望爱,然而她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是否还会获得它,但至少有一点她是确定的,就是她现在的生活并不让她觉得快乐。

二、弗朗西斯卡内心的冲突

1. 对于罗伯特

事实上罗伯特只是一个陌生人,但是弗朗西斯卡不仅帮他指路,而且还要请他去家里吃饭。在这一过程中她内心一直充满着矛盾,因为连她自己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总是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按照传统的风俗,当一个女人遇到一个陌生的男人,她应该时刻警觉并且要与其保持距离。当她坐在罗伯特的车里时她特别害怕遇到熟人,因为她了解要是让别人知道她和一个陌生的男人在一起在这个保守的小镇会有怎样的后果,德莱尼夫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德莱尼夫人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由于她丈夫的出轨事件,她受到了整个小镇的鄙视。

她的内心是极度孤独的,她需要倾诉,但是在她的家庭中她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对她的话题不感兴趣,也许她对他们的也一样。她被压抑得太久了,她需要放松,巧合的是罗伯特正是可以给予她放松的人。他给她送花和烟草。在罗伯特面前,她可以自如地做任意她想做的事情,比如抽烟,洗澡的时候喝啤酒,告诉他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生活对于弗朗西斯卡是奢侈的,她也了解这是她丈夫永远无法给予的。

除此之外,罗伯特有非常丰富的阅历。他去过很多地方,甚至是弗朗西斯卡的家乡———一个意大利默默无闻的小镇。他的生活也和弗朗西斯卡墨守陈规的生活截然不同。他一直是一个人,没有家庭,所以他是自由的,可以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拥有不受现代工业化社会腐蚀的纯洁简单的梦想。这也正是弗朗西斯卡所梦想的,也是她永远也没有能力实现的。一方面,她清楚的知道她枯燥又平凡的生活带给她的是怎么样的人生,另一方面罗伯特的到来又给她带来了许多的惊喜,而这些惊喜也在逐渐地侵入她那空虚的内心。最终,理智没能抵抗情感的迸发,而接下来随着罗伯特离开日期的临近又让她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

2. 对于她的家庭

弗朗西斯卡对于她的家庭生活是十分厌倦的,然而她并没有向她的丈夫抱怨过要求他去改变,反而她却选择平静的接受,因此她告诉罗伯特说:“他很普通但是他也有其它的长处。他是一个工作很努力的工人,很可靠,很细心,脾气温和,是个好父亲。”

在她决定要和罗伯特一起离开,去开始她的新生活时,但是她的家庭生活又看起来是那样地难忘———“她停住了,然后走进起居室。沙发上的一个抱枕掉落下来了。她捡起了它然后看了一周这个屋子。她慢慢地坐在沙发上,仿佛听到了过去的声音,仿佛弗朗西斯卡所看到的家具的每个棍子都奇迹般地发出回忆的声响”,“有圣诞节音乐的声音……孩子咿呀学走路时的笑声……还有卡洛琳的生日派对……”。

她突然发现对于这个家庭她还有这么多美好的回忆,尤其当一个女人变成一个母亲,就注定了她不能卸下自己的责任,不管她接不接受,那么对于弗朗西斯卡也是如此。她的丈夫和孩子们是无辜的,虽然他们有时很保守很无聊。错的是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间,而不是她的家人,他们不该受到惩罚。弗朗西斯卡清楚地知道她离开了他们,他们的生活将会进入到怎样的混乱和麻烦里,也许会像莱德尼夫人一样在这个小镇中永远也抬不起头来。那么反过来想一下,如果罗伯特离开了弗朗西斯卡,他却仍旧可以像原来自己一个人那样地生活。进一步想,如果她真的跟罗伯特走了,他们以后一定会幸福吗?他们还会永远像现在这样深爱彼此吗?这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弗朗西斯卡的牺牲精神

1. 留下还是离开的挣扎

她的丈夫和孩子们从集市回来后,他们的生活看起来似乎又恢复到了平常。他们并不知道在那四天中在弗朗西斯卡身上发生了什么,弗朗西斯卡也不会让他们知道。一天“理查德和弗朗西斯卡去杂货店买东西”,“透过车窗玻璃,她看见罗伯特在街道对面站在他的卡车旁边,正盯着她看。那一刻她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罗伯特仍旧恳求弗朗西斯卡和他离开。

在那一刻她仍然可以选择,那么她应该抓住那次机会么?这会是个巨大的转折点,不仅对于她自己,更是对理查德和她的孩子们。“没有任何的话语,他意识到她看着他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来自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的天性,弗朗西斯卡知道自己做不到。如果弗朗西斯卡打开车门和罗伯特离开,她会给这个约翰逊家庭留下坏名声,她的孩子们会一辈子恨着她并且对于他们的未来永远陷于绝望之中。况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有悖于道德的,她的行为会受到小镇人们的谴责,即使她的理由是为了纯洁又真挚的爱情。那么和她个人的幸福相比,家庭的责任是不是更重要一些?最终她想通了,也许以后她会生活在痛苦和心碎当中,也许这一别就意味着永别,但是她觉得这一切全由自己来承受,总好过让她的家人们去承受。

2. 弗朗西斯卡的精神财富

阅读完母亲留给他们的信之后,卡洛琳和迈可不再抱怨也不再困惑了。原来他们的母亲———弗朗西斯卡曾经和一个男人陷入了爱情,即使他们不愿意相信,但这是真实的。然而他们也没有任何的评论和指责,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毫不疑问是真挚的。他们的余生只能通过思念对方来度过。他们爱着对方,却不能在一起;他们思念着对方,却无法见面。罗伯特也确实遵守了他的承诺,没有去打扰弗朗西斯卡平静的生活。这种尊重是源于他对弗朗西斯卡真挚的爱情。

事实上,对于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之间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对和错去评判。人类本身就是情感的动物,因此有时我们无法逃脱情感的羁绊。但是当情感和道德发生冲突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难道违反了道德就一定是邪恶的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片面了。哲学上讲,只要某物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情感之中,弗朗西斯卡努力逃避情感本能的漩涡,重回道德伦理的正常秩序之中,然而在这样的抉择之中她却要承受巨大的煎熬和内心的痛苦。无论如何,最终她完成了作为妻子以及母亲的职责———平静地陪伴她的丈夫和细心地抚养孩子。她对这个家庭付出了她所能付出的一切,只能死后去实现她和罗伯特之间的爱情梦想,这不能不让人觉得唏嘘。

通过他们母亲的经历,卡洛琳和迈可也在检讨自己。他们的母亲牺牲了她的爱情和幸福,为了什么呢?不就是希望他们可以在以后自己的人生中生活成长得快乐———如此简单,他们却始终都不了解。由此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婚姻,也许现在进行弥补还为时不晚。还好他们最终知道了他们所要珍视的东西,那就是家庭与爱。虽然他们的母亲没有留给他们物质的财产,但事实上他们已经得到了比钱财要宝贵许多的东西。弗朗西斯卡用她感伤又值得回味的经历告诉他们生活的真谛———只要你的心中时刻充满爱,美好就会无处不在。

四、结语

“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在面对浪漫爱情与道德理性的两难选择时所做出的决定,折射出人性中光辉与崇高的一面,讴歌了人性的胜利。”我们赞赏她,是因为她用自己的勇气和态度揭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做人的德行,那就是责任是第一位的———值得我们永远去记住和遵循。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桥遗梦[M].资中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彭宣维.以意愿和愉快范畴为中心的西方当代“梁祝”——论《廊桥遗梦》情感成分分布模式[J].当代外语研究,2012(3).

[3]于春荣.昙花一现的永恒——浅析《廊桥遗梦》中主人公的选择[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3).

[4]钟霖.浪漫爱情与道德理性的较量——《廊桥遗梦》女主人公情感历程解析[J].文教资料,2007(9).

上一篇:广播播音主持下一篇: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