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教

2024-05-20

师教(精选3篇)

师教 篇1

我是1954年考入母校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学习,那时龙庆忠、夏昌世、陈伯齐三位教授均健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使我辈获益匪浅。其中龙教授在我班执教时间最长,先是讲授《中、外建筑史》近两年,后又带领我们去潮州、汕头进行古建测绘实习;加上我等都是江西“老俵”,乡音上的熟悉与亲近,时有登门求教……,诸多原因,激起我对建筑历史的学习兴趣。也许是情有独钟,对该门课程的缘分,现虽年已古稀,仍然返聘主讲中、外建筑历史。为今之际,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个人的心得体会,并以此感谢恩师的教诲。

一、对恩师的教学体会

龙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负责,尤其是学术上的独到见解和讲课的深入、生动,印象极为深刻,至今仍历历在目,终生难忘,现追忆如下:

1. 讲解透彻。

关于建筑历史问题,特别是对中国文献资料,宜“吃透弄通”。例如人们所熟知的影响历代都城制度的《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图1)即使一些专著,迄今仍多作字面解释:“宫城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面的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划位置和它们之间的关系”[1]。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位置关系?恩师讲得明白:其布局意图是:“前以明礼,后以明利”,布局效果则是“前静后闹,前呼后拥”,这种规划原则是符合当时朝政要求的。又如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一般多就“明五暗九”形式和“叉柱造”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恩师还从型制上加以阐明:“(1)隋唐时期的木塔平面多为方形(如日本的实物),而此塔是八角形;(2)塔方向朝南,与辽代的习俗不合,足证晚期辽人的汉化。”(见恩师自编讲义P33)讲解极为深刻、透彻。

2. 见解独到。

恩师在治学方面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古代建筑的研究中。早年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5卷4期的《开封之铁塔》,用现代力学概念来论证该塔(即宋祐国寺塔)的结构稳定性,极有见地,为学者所共知。晚年发表于《建筑学报》1963年第1期的《我国古代建筑的避雷措施》,则进一步采用数理量化方法(数学公式推导)来探讨古建筑的安全防护,很有研究价值和启发意义。联系到中国建筑史的讲课中,常结合诸如高台基、石柱础、出山顶等防潮、防水、防火以及抗风、抗震等防灾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为后人的研究、教学帮助很大,至今仍记忆犹新。

3. 分析全面。

建筑历史的教学在占有了一定的材料之后,就要善于发掘,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才具有说明力,也才能使学习印象深刻。例如古希腊建筑何故产生三种柱式?恩师是从历史背景、社会生产方式、自然条件、民族特征,乃至当时各国的文化交流等作多方考察,分析十分周到。讲到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廊柱样式为何要做凹槽?至今本人保留的片断笔记中还写道:“从自然条件的影响来看,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之凹槽,可减少“矮劲儿”(这是恩师当时讲课的生动术语),在天气睛朗之时有阴影加强其直立感;而且这种柱式是用白色大理石制,此在南方太阳照耀下显得柱子更加优美、柔和,与整个自然环境是非常调和的。“又如,关于“斗拱”的功能,当年所发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油印讲义解释是:“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现见百花出版社正式出版本P14)而恩师在讲课中还补充了斗拱构架的“免震”性能与作用,实属全面。

4. 扩充内容。

关于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给人的印象是:前期多为宫殿、庙宇、陵墓,后期则是城市、民居、园林,仍感类型偏少,不及外国品类丰富,特别是缺少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即使某些历史教材、论著亦似如此,需要加以补充。恩师早年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讲课中突出讲了隋河北赵县安济桥、元河南登封告成镇观星台,以及木构架和斗拱的定型化、模数化与力学性能:并着重介绍了宋·李明仲《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及明·计成《园冶》、清·李渔《一家言·居室部》等专著,不仅扩充了内容,更增添了科技含量,说明中国建筑确实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科技文化。

二、《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方式

现时选购教材《中国建筑史》已出潘谷西主编第五版本,内容丰富,但仍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参考教材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或自作一些资料互为补充。原因是在“古代建筑史”部分我们没有按照原书类型学编排来讲课,而是师承一脉相传的采用断代史的教学方式,这并非“沿袭”或“守旧”。而是因为:

1.“中国建筑史”既然是把中国建筑当作历史来看待,就应运用史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探求它的发生、发展、主要成就……,尤其是强调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将建筑放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按原始、奴隶、封建、近代和现代社会五个大分期,其中封建社会较长,又分早、中、晚三个小分期,这样既照顾到各个朝代建筑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建筑本身的发展阶段特征,亦是“外国建筑史”和一般史学的教学方式。

2. 用断代史讲课,可将中国建筑起源、传承的来龙去脉作广泛、系统的整体考察,使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迎面接触到的是一定社会所独有的建筑状态和特色,脉络清楚,一目了然。更有一层意思,是将中国建筑置于世界建筑之中,看到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吸收,也可突出中国建筑在世界之林中的地位和影响,既不孤立,又使古代和近现代建筑的过渡与衔接自然贴切,不致感到突然和生硬(见图2)。当然,各个时期的建筑类型应有所择重,尤其是存有实物的要详讲,分析透彻,而不是面面俱到。一般唐宋以前实物较少,宜从文献资料分析着手,唐宋以后实物较多,应用实物对照进行讲课。至于近现代建筑,因距离我们较近,比较容易理解,且后续课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多有涉及,更由于教学时数有限,一般只作概括性、启发性的重点讲解,以学生自学为主。

3. 随着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嬗变,“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早已由过去的“营造技术史”转为现在的“变迁发展史”,除专门研究或古建修缮需要外,对古代木构架多作一般性描述,主要着重整体、系统的讲授与今后潜移默化的运用;况且学生在中小学已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学起来也比较容易接受和记忆。顺便提及的是,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版1978年3月,正式教材由该书编写组编《中国建筑史》1979年7月出第1版,在此之前的讲课或现今年岁较大一点的教师多以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讲义或自编断代史作教材,讲起来似较熟练与顺手,可以做到教、学相长。

4.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还在于将现有的研究再往前推进一步,就是扩大到形成那个朝代的建筑活动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特别是把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同当时社会生活酿成的建筑状态更切实,更自然地结合起来,如“天人合一”自然观、“以和为贵”伦理观等在建筑中的体现;也就是说,将“技术”融于“思想”中,把“思想”贯于“技术”中,使听者觉得中国建筑确有个性和特色。对此,也不致为那些枯燥、生硬的专有名词所绊羁,讲起来就比较自然、生动。

三、当前建筑史的教学

建筑史作为人类物质文化一部分的建筑的历史,过去曾受滚滚商潮的冲击,一度受到冷遇,但在建筑专业的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干课程的地位,不容忽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知识的扩展,加上古今对照、史料丰富,须用历史辨证的观点、方法看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来提高教学质量,有如下深刻体会:

1. 观念更新。

建筑历史既是一门专门学科,就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性,绝不能等同与政治史、思想史,更不能机械地套用“阶级斗争论”,对此要剔除偏见,更新观念。例如上述《周礼·考工记》周王城规划布置,虽是古代宗法礼制思想所致,但不能误解把“市”放在“朝”后引伸为“重礼轻利、重农轻商”的源头。从总体布局来看,“祖”、“社”在前固然重要,但居“朝”宫的左右为其陪衬。而“市”场在后考虑安全与安静稍有隔阻,却与“朝”并列在主轴线上,地位显要,足见当时对商业的重视,因为“王室在都城中央,其前为行政区域,其后为商业区域,在人事简单的古代,城市能如此配置整齐,也可算十分完备。”(亦见恩师自编讲义P15)又如古代从北到南的“四合院”民居,过去一直认为表现封建社会“内向”性格和“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事实上这种“封闭性”布局适于当时“一户一宅”的家庭组织,“四世同堂”融于一庐,既方便灵活,又安静安全,且体现尊老爱幼美德,极富人情味,亦为当今家居生活所必需。

2. 深入发掘。

当代建筑历史的教学不能“以史论史,为史而史”,而是要以历史为载体,引导对今天的创作有所借鉴和启示,为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尔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就要同恩师当年治学、教学那样,对古代建筑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尤其是我国封建社会较长,更要注意发掘其间民族建筑文化的潜能和精华,以发扬光大。例如群体布局典型的北京故宫强调中轴线,左右绝对对称,创造出雄伟、壮丽的王者风范;而苏州园林强调对景与借景,曲径通幽、以小见大,呈现出向往大自然的山水情趣。至于个体建筑,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出檐深远的气势,河北正定隆兴寺“四出抱厦”的造型……,特别是独特运用匾额、楹联、旗幡等辅助手段来强化主题,产生深远的意境,都值得我们学习、吸取。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对这些古典建筑作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现实的建筑作品来评析,不致“闭门造车”。例如近现代著名建筑南京中山陵、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香山饭店等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古典建筑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就是极生动的例证。我们可以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 综合分析。

对中、外建筑历史,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实例进行古今、中外建筑对照、比较,以显示事物的清晰度和识别性,加深学习印记。尤其讲“中国建筑史”,常可应用古代诗词、文论加以补充,更具深邃的哲理意义。例如《礼记·乐记》所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将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宇宙(即天、地、人三者)贯通,其中“以人为本”,“人道”顺应“天道”,形成“天人合一”自然观,致使建筑与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使之人与自然统一,也即今天所要求的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此外,还应突出中国古代讲求虚实相渗,阴阳相合,以及气韵生动、妙趣横生诸多构思妙谛和艺术手法。正如王安石《洪畴传》中举言:“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逐至于无穷。”比较中外园林,西方多为几何构图,对立自然,一览无余;而中国则具太极图意,师法自然,含蓄幽深,即可得到证实。又如,学生常问到为何西方多用山墙;而中国惯用面阔作建筑主(正)立面?这就要从双方构图手法不同来阐释。因西方建筑无论横、竖方向多数间距相等,只有节奏感形成的等分阶调,须用山墙山尖来加强其中心感,而中国建筑开间、层次多是由大到小逐渐收敛、明显具有韵律感,不看上部檐脊就能找到趣味中心,更是技高一筹。这一则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热爱;另则也可引起学生对西方建筑的兴趣,各有所长。

4. 正确引导。

关于建筑历史的教学效果,一般只要深入浅出讲课生动,又能进行实例分析,学生都愿意学;并且很感兴趣,上课能认真做笔记,考试成绩也较好,但学习心态则有两种:一是一般学生满足教学计划内容;另是考研生希望增加一些篇章,特别是中国古典建筑名词解释。从搜集到的硕士考题来看,诸如解释“市朝一夫”、“重檐三滴水”,比较“市井与市”、“出跳与出踩”等,确实要下一番功夫。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受学时限制,不可能讲全,需要额外辅导;二是要规范试题,按照教学大纲内容,根据选购教材出题,切勿出偏题、怪题。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学一方面是传播知识,让学生掌握建筑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是传导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当前由于社会热衷于建筑表面形式,业主看重的就是建筑外型和豪华装饰,造成建筑教育极端注重形式和急功近利思想,这样就从建筑历史中拿来一些古典构件当作符号到处套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譬如当前盛行的“欧陆风潮”即是如此。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建筑本质与形式、现实与潮流,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紧跟时代步伐,革新创造,使建筑历史的教学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我国学子尊师传统的写照,也是崇高师德的体现。今天我们纪念龙、夏、陈三位教授诞辰105周年,一则要学习先辈们治学、教学、为人、敬业精神,另则也要承前启后,以新的姿态、起点、面貌和毅力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获取教学、科研新成果。我想,如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为最好的纪念!

参考文献

[1]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19

师教 篇2

色彩是视觉传达信息的一个重要因素,能表达情感,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绪、精神以及行动反映。康定斯基在中也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色彩和谐统一的关键在于对人类有目的的启示激发。

近几年,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面对不同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身心疲惫,但人们又不知道怎样去调节种种压力,而色彩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这一角色。

色彩疗法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陌生,但它对人的身心健康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何医院里护士小姐要穿白大褂、粉大褂呢?手术人员为何都穿绿色大褂呢?因为绿色给人平和、安宁的视觉感受,利于被手术者放松心情,减少压力和病痛,

白色给人以洁白、光明、一尘不染的感觉,既体现出医院是个不受污染的地方,又体现出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零距离感。

色彩疗法简称色疗,它是基于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所有颜色而出现的。但色彩所带给人的视觉心理功能却会受到思维者的年龄、性格、经历、民族、地区、环境、文化、修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人所处的色彩环境不同,他(她)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身体的感受也会不同。

空气的污浊,环境的恶化,生活、工作压力等,使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专家建议可以通过色彩搭配来协助调节身心的健康。

红色:红色会使人产生活泼、生动、不安的反应。它饱含着一种力量、热情,它会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但接触过多,会产生焦虑和身体受压的情绪,使易于疲劳者感到筋疲力尽。当一个人心情抑郁时,看到红色会立刻改变心情状态,但不要过久。

橙色:具有富丽、炫耀、炙热的感情意味,像太阳光,产生活力,诱发食欲,有助于身体对钙质的吸收,利于恢复和保持健康,可用于娱乐室、厨房等处,对寝室、书房则不适宜。

特级面食师教你做山西面 篇3

郝晋阳

山西人,特级面食师。北京国贸大酒店红馆面档餐厅厨师,负责餐厅所有面食的出品和研发。

嘉宾介绍

崔心心

演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曾在《日出》《夏天的故事》《茶色生香》《女刑警李春春》《四手妙弹 》等影视剧中有精彩演出。

一根面

粗细均匀,一根不断,寓意长寿绵绵。

原料

小麦粉500克,水250克,盐5克

制作步骤

Step 1将面粉加水和好,搓成细长条。

Step 2圆盘里抹上油,将和好的细长条面盘在里面。

Step 3醒20分钟后,将其拉长,拉入沸水锅中煮熟。

Step 4拌上自己喜欢的卤即可食用。

Tips

一根面又叫长寿面、长久面。是宋、元、明、清时期黄龙溪古镇著名的传统小吃。黄龙溪地处平原,鹿溪河与锦江交汇穿镇而过,地肥水美,盛产小麦。每到逢年过节办喜事时,黄龙溪人就会用麦心粉制作一根面,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一根面。古时候没有机器,都是手工制作。

大厨秘籍

①搓面时,尽量搓成直径8毫米的长条,不要太粗,这样能降低随后拉面时的难度。

②一定记得抹上油后再醒面,不然细长条可能互相粘住,或粘在圆盘里。

③醒面时间可适当延长。

④拉面时,左右手的动作一定要协调,一手拉一手牵,必须跟上节奏。重点在拉面的那只手,动作不可太大太猛,否则会拉断。每次拉的力度要一致,整根面条才会一样细。

⑤新手在拉面时,可将拉过的面条用手来回滚动,使其更圆润、光滑,再入锅煮。

营养蔬菜面

原料

小麦粉500克,番茄汁50克,菠菜汁50克,水50克

色彩鲜艳,

营养丰富。

制作步骤

Step 1将面粉分成3份,分别添加番茄汁、菠菜汁和水。

Step 2和成3种不同颜色的面团。

Step 3再将3种面团叠在一起擀成面条。

Step 4下锅在沸水里煮熟。

Step 5拌上自己喜欢的卤即可食用。

Tips

营养蔬菜面是一种现代的创意面。它制作简单,营养丰富,口感良好。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将各种蔬菜、水果与优质小麦粉、苦荞粉、禽蛋等原料进行配比,制作成各种营养蔬菜、水果面。彩色面条不但保持了蔬菜及水果的天然本色,而且没有影响面条本来的特性和筋力,改变了传统面条单一颜色的老面孔,是“色、香、味、形、体”的完美结合。

大厨秘籍

这道面的关键在于怎么擀面。将醒好的面揉光滑,再用擀面杖擀薄。然后面皮上均匀撒些干面粉,用擀面杖放在面皮的一端卷起来再擀面。再打开,撒干面粉从另一端卷起再擀,这样重复数次直至面皮擀到1毫米左右。撒些干面粉,再将面一层一层折叠起来,用刀切成自己喜欢的宽度,最后将切好的面条抖开备用即可。

山西扯面

面形宽,口感滑筋。

原料

小麦粉500克,水250克,盐5克

制作步骤

Step 1将面粉加水和好。

Step 2下成剂子,搓成小圆柱形后醒10分钟。

Step 3再用小擀面杖擀成面片。

Step 4在面片上压出三道印,用时扯开。

Step 5扯到沸水锅里煮熟。

Step 6拌上自己喜欢的卤即可食用。

Tips

扯面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以及甘肃的徽县、两当、成县,已有3000年历史。以宝鸡的西府扯面最为正宗,为中华名吃。

大厨秘籍

①将揉好的面团揉搓成大小合适的圆柱形后,可在醒面前,将盘子底部抹上油,并将面团的上下左右也刷上一层油。

②醒面时可盖上保鲜膜,效果会更好。

③在面片上压印时,可先用筷子在中间压一个较深的横道。

④扯面时,注意双手摊平,并抓住面片的两端,一定要将面拉起甩长后,再从中间那个横道处将面撕开。记住,若不先拉长的话则不容易撕开。

转盘剔尖

面条呈圆形,中间粗两头尖,形似银鱼。入口滑溜,嚼着劲道。

原料

小麦粉500克,水300克

制作步骤

Step 1将面粉加水和好,放在大瓷盘中醒10分钟。

Step 2用竹片削的筷子沿着盘子的边沿,把面剔到沸水锅里煮熟。

Step 3拌上自己喜欢的卤即可食用。

Tips

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是流行于晋中一带的传统经典面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于消化而大受欢迎,是山西面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一名烹饪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剔尖,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人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大厨秘籍

①如果时间足够,最好将醒面的时间延长至1个小时。因为醒面的时间越长,剔尖效果越好,容易拨,而且很细。在这1个小时内,可以准备拌面的卤。

②竹筷子剔面时,动作要又快又轻,不能拖拖拉拉。在面条离开盘子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盘子,这样出来的剔尖会变得更长更宽。

③转盘剔尖的难度较大,新手不易掌握,只能勤加练习。

nlc202309042025

刀削面

原料

小麦粉500克,水200克

制作步骤

Step 1将面粉加水和好。

Step 2将面团揉光,醒10分钟。

Step 3用特制的削面刀将面削到沸水锅里。

Step 4煮熟后捞起。

Step 5拌上自己喜欢的卤即可食用。

大厨秘籍

①要想刀削面劲道,面瓷实不带泡,和面是有讲究的。凉水要慢慢加进来,先粗略和一下,再用嘴吹一下,没有面粉被吹出来就行了。醒10分钟后,使劲揉面,揉到面光、盆光、手光。再醒20分钟,继续揉。面和好了以后用湿布盖上待用。

②削面时,左上臂微向前倾,左下臂平伸与手成一条直线,托住面团。右手持瓦片刀(削面专用刀,形状近似瓦片),右手拇指在下,其余四指在上,捏住刀片,刀背凸面朝下。下刀时刀面与面团表面夹角要小些,刀刃斜向削出,在面团上从右向左一刀挨一刀地削。削成的面条成三棱状,长约30厘米。面条背部能够形成一条棱,是因为下一刀需要削在前一刀的一侧刀口上。削好的面条粗细适中,薄厚均匀,棱正条长。

Tips

刀削面流行于北方,以山西刀削面最为著名,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黏,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与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味道全在卤上

一碗面,好吃不好吃,调味料才是关键。只要事先把卤做绝了,这碗面就成功了一大半。郝厨师推荐了几种卤的做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这些卤搭配任意的面条来吃。

茄子肉丁卤

原料

主料:圆茄子、五花肉

配料:青红椒丁、葱、姜、蒜末

调料:蚝油、酱油、盐、糖、鸡粉

制作步骤

Step 1茄子去皮切成丁,五花肉切成丁。

Step 2锅里倒入油,a放入五花肉丁翻炒。再放入葱、姜,炒到七八成熟时,倒入茄子丁一起翻炒。

Step 3加入水,烧开后放入蚝油、酱油、盐、糖、鸡粉调味,撒入切好的青红椒丁和蒜末,炒熟即可。

牛肉卤

原料

主料:牛腩肉

配料:葱、姜、香菜

调料:豆瓣酱、豆豉、大料、盐、糖、花雕酒、蚝油

制作步骤

Step 1牛腩肉切成块,冲去血水后焯水。

Step 2锅里倒入油,放入豆瓣酱、豆豉、葱、姜,煸出香味。倒入焯好水的牛肉,下花雕酒爆香,放入高汤和蚝油调味,炖20分钟。

Step 3把煮好的面装入碗里,浇上炖好的牛肉卤,撒上香菜即可。

素什锦卤

原料

主料:茄子、豆角、土豆、木耳、黄豆、香干

配料:葱花、蒜末

调料:番茄酱、盐、糖、酱油

制作步骤

Step 1把所有主料洗净改刀切成丁后,放入沸水中。

Step 2锅里倒入油,放入葱花、蒜末、番茄酱,煸出香味。倒入沸好焯过水的主料,炒到七成熟,加水,锅开后放入盐、糖和酱油调味即可。

爆鱼卤

原料

主料:鲷鱼

配料:小葱、香菜、蒜仔、胡萝卜、香芹、葱段、姜片

调料:东古酱油、盐、糖、胡椒粉

制作步骤

Step 1鲷鱼改刀腌10分钟后,用油炸成金黄色备用。

Step 2锅内倒入油,放葱段、姜片煸出香味,把小葱、香菜、蒜仔、胡萝卜、香芹放入锅里加入水和东古酱油,再用小火熬半小时。滤去菜渣,放入盐、糖、胡椒粉调味。

Step 3把炸好的鲷鱼放入调好味的汤中即可。

【师教】推荐阅读:

上一篇:走近浙江民营企业文化下一篇:会计财务工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