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2024-06-13

文“化”人(共12篇)

文“化”人 篇1

1、体育文化人的概念

在培养体育人才实践中, 人们便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形成“体育文化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关于体育文人的理念, 最早是由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白晋湘教授提出来的, 白晋湘教授认为, 体育文化人涵盖了两层意义, 具有了双重身份的体育+文化的复合体。他既是体育教育活动的主体, 又是文化选择的主体, 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在文化选择中培养和选就适当现代化的新人, 体育的理论研究上升到文化研究的高层次。华南师范大学邓树勋教授从教书和育人的角度来理解体育文化人应该是21世纪新型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很好的文化素养。从体育科学及其发展的角度上来讲, 它离不开众多学科的交叉。因此体育文化人不应该只从从技术的层面来理解, 以免对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的体育人才产生一个误区, 因此就应该从更深层次的去理解, 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这样才能符合新世纪体育发展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炳章的“能文能武, 既专且博”是对体育文化人很好的诠释。

综合以上的观点, 我认为体育文化人的含义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一个体育文化人必须是从事体育的工作人员;其次他必须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再者, 他应该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者。依据体育文化人的概念, 又可以界定体育文化人所具有的的一些特征:第一体育文化人的知识构成的丰富性;第二体育文化人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第三体育文化人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性;最后体育文化人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统一。

2、体育文化人的内涵

体育文化人是体育和文化两者紧密结合的产物, 他是具有多重特征与内涵的一种人群, 又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人才尤其在体育文化、体育知识、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信仰的发展上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体育文化人的培养, 通过提高体育文化人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运动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素养来实现体育文化人的全面发展。

2.1、体育文化人的人文素质

关于人文素质的概念, 一些学者已给出解释, 孙汉超先生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如何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杨德广先生“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养”。一般文化人有着一些共同的人文素质, 即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角色能有机融人礼会应具备的人文素质, 表现在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个人意志品质、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而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有着自己特有的人本精神从人的角度出发对从事体育活动的人进行全方面教育, 达到强身乐心、视野开阔的目的, 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体育文化人重在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体育文化人的人文素质比一般普通人的人文素质要健全、广泛、深厚, 他所体现的人文素质是身心和谐、精神与形体共同完善的一种状态, 融合了普通人文素质和体育人文品质。

2.2、体育文化人的科学素质

所谓科学素质, 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体育文化人的科学素质主要是体现在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方法的掌握, 遵循着一定的学习规律与逻辑思维, 并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他们能够掌握体育行业最新的时事、研究方向发展动态, 以便及时把最新的知识运用到体育事业中去。另外, 体育文化人的科学素质也会体现在其他学科领域里, 对其他知识信息的掌握也是运筹帷幄, 从而可以使他们全方位的发展。体育文化人的科学素质总展示着向前追求、向真理迈进的一种态度与精神, 推动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体育文化人的和谐发展。

2.3、体育文化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纵观体育界, 我们会发现体育文化人除了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体育发展与人类健康事业问题外体育人身上还总是会闪耀着体育文化人特有的思想道德素养, 在体育文化人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忠贞爱国的精神、一种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坚持、一种解决难题的智慧和一种彰显生命力的希望。不管是在室内钻研自己的业务学习, 还是在户外运动场上, 体育工作者总是以自己的认真、细心、执着、笃定的态度完成着这些目标。而在处事上, 他们身上又是以一种“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自信;在为人上, 谦虚谨慎、诚信待人、友好礼让对手与周围的人群, 就像比赛口号一样“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2.4、体育文化人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体育工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这是他们与其他普通人的最大不同点。回顾历史, 我们会发现以前“我国体育院系的办学模式是50年代苏联的产物”, 这种模式被打下深深的政治烙印, 培养体育人才的第一任务就是以竞技和夺取锦标为主, 相对而言体育人才的发展就被局限于作为一个运动机器片面发展。随着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 人们开始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反思, 对体育本质和功能也有了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到目前为止, 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与观念至少引发了原有知识体系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 体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以竞技拿金牌为主题的活动, 而是通过让人们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参加体育锻炼以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其次体育人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健全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运动技能的体育文化人, 不会只是作为一个运动机器;再次, 体育的主旨是以育人为主要任务, 不再是一种政治手段。

3、体育文化人的表现

3.1、知识积累

作为一个体育文化人就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既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以为体育研究心得发展方向出谋划策、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同时也要积累其他学科的知识, 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 才可以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工作, 并在对这一学科的探索和梳理中把握体育科学的规律, 用以指导实践, 培养人才。

3.2、学术视野

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得体育文化人的学术视野也变得开阔, 促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拓展, 学科的发展亦呈现出新的活力。如果还局限于狭隘的视野中, 那必定是一只井底之蛙, 但是作为体育文化人就必须具有建立在开放视野上的学术整合和多学科构建能力。

3.3、运动技术

他们不是专业的竞技运动员, 但他们更懂得怎样去传授与展示运动中的技战术, 也知道如何去管理一个体育生组成的班级、一个体育工作的群体、也能够很好地普及和宣传奥林匹克精神, 在各个城乡之间带领着人民进行体育锻炼与体育竞赛活动。这就是体育文化人特有的才能———以身体为基础的教育, 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人们的身体充满活力, 精神世界也多姿多彩。

3.4、工作能力

体育文化人有着过硬的体育专业知识, 在专业上吃过苦、流过泪、洒过血。同时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在体育文化人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忠贞爱国的精神、一种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坚持、一种解决难题的智慧和一种彰显生命力的希望。这些经历与品质使他们拥有超强的工作能力。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力充沛这些词语都与他们息息相关。体育文化人的才能就像颗黄金, 闪闪的发着耀眼的光芒。

4、校园范畴内的体育文化人培养探析

4.1、营造体育院校的文化氛围

体育学院举办的活动大多是动态的体育竞赛活动。为了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 体育院校可以把体育竞赛的“动态”活动和意识思辨的“静态”活动相结合。首先, 应认真制定各个活动的目标与任务。该目标在应是身体上可以使人体健业精;精神上可以德高智远。

4.2、平衡运动员的知识结构

邓亚萍不仅在体育事业上获得无数荣誉, 在学业上也是如此她是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博士。这说明运动员也可以成为一名知识丰富的博士;同时也给了我们巨大的反省:为什么不能在运动员进行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学习呢?是的, 我们需要平衡运动员的知识结构, 首先, 要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不能进行封闭式的训练, 而要让他们去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可以学英语、学计算机知识等等。其次, 在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 给他们传授有关的政治思想、道德标准与生活常识, 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坚定的爱国思想、德行兼备的高材生。

4.3、转变体育教师、教练员的传统教育观

一个人的知识的获得大部分是由教师传授给与的。因此体育教师或教练要以身作则, 促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多元化。首先得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除了要会传授运动技能之外, 还可以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要与时俱进地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其次, 体育教师或教练要定期发表学士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体育教师或教练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在他们头脑里潜移默化。再者, 体育教师或教练应该是“身兼数职”的综合性人才。

5、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强盛以及大众体育的普及, 社会上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增多、要求增高, 然而目前我国体育从业人员的素质又普遍不高、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又不多, 因此体育文化人的培养就成为了必然之势。同时, 也只有拓展体育文化人的培养路径,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文化人, 才能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才能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摘要:体育在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增高, 为了满足人们在体育上的精神追求, 体育文化人应运而生, 本论文主要是通过文献法, 对最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从而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应该是对体育文化人的概念及内涵给予释义, 同时列出了体育文化人的主要表现, 并针对体育文化人的一些问题, 探析校园范围内体育文化人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体育,体育文化人,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卜爱华.体育文化人的界定[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09) .

[2]白晋湘.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人的特征[J].中国体育报, 2003, (11) .

[3]彭成根, 林智.各学科综合交叉支撑完善“体育文化人”理念[J].吉首大学报, 2005, 5 (06) .

[4]刘常林.无产阶级体育文化人毛泽东研究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35) .

[5]卜爱华.“体育文化人”的科学素质规范和培养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06) .

[6]李儒新, 陈永辉, 何志杰.对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18 (06) .

[7]李宗浩, 肖林鹏, 张剑利, 张艳辉, 金宗强.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更新思想方法和观念先导[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7, (01) .

[8]陈碧华.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 塑造新型体育人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05) .

[9]何盛.我国当代大学体育“文化本位”思想之研究——从“体育文化人”教育理念谈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3 (01) .

[10]刘少英.理清思路科学定位明确体院发展方向——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办学思路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6 (03) .

[11]谭小丰, 宋名芳.试论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文化人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7, 8 (03) .

文“化”人 篇2

创建以文化人的课堂文化

口胡碧漪

一、课堂教学反思

笔者在复习经济生活“多变的价格”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准确把握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设置了以下三个导学探究题:1、临近“五一”黄金周,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涨还是降?为什么?2、苹果专卖店里手机标价高达五六千元,远远高于普通手机,什么原因使手机的市场价格冰火两重天?高中生卖肾买苹果手机,经鉴定成了三级伤残,苹果手机怎样才能走进寻常百姓人家?3、2012.3.14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中国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什么政府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20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你认为2012年政府还会采取哪些调控房价的措施?并说明其经济学依据。

第1问检测的结果是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的一个字“涨”,而且对自己的答案深信不疑。可见学生的思考力水平与知识的多少成绩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学生思维扭曲或思维偏颇现象普遍存在,当老师反问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什么门票免费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价格反过来也可以影响需求,杭州的西湖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尽管“亏”了几千万元的门票收入,但游客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上亿元的综合收益,景点门票或涨或跌考量着决策者的智慧与气度。第2题的第一问学生根据课本知识都能作出准确全面的回答,但第2题第二问和第3题涉及课本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学论文 )学生的思维存在着钻“牛角尖”、“一根筋”的认知现象,灵活不够、缺乏弹性。同样的知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运用并发挥着不同的价值?这说明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不是协调发展而是错位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缺乏相对完善性。

二、课堂文化诊断

1.教学目标的异化。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学受工具理性和功利心理的影响,追求的是将传输的效率最大化,将教科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知识传授代替了人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持久的执行力,所以课堂里很多学生的思维处于关机状态,只唯书,只唯师,学生沦为知识的奴仆,“读死书”、“死读书”。“文化复制”式的教育环境必然导致学生长于记忆而缺少创新。

2.教学内容的僵化。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逐步培养出来的。由于当前教学片面强调逻辑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刻板封闭、枯燥乏味,缺乏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缺乏相应的生活情境的支持,难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唤醒学生的教学参与意识,难以扩大学生的教学生活视野,所以学生的知识难以迁移,不会把课本知识通过体验和理解灵活转化成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导致课堂缺乏生命的张力和生活的意义。知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灵活运用和创造性的发挥才能转化为技能、力量、财富和品德等。

3.教学过程的简化。新课程注重课堂教学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貌合神离”的迷离。现行课堂尽管有时髦的“包装”和热闹的形式,但由于课堂教学环境缺少情感导向和思维导向的文化,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各种教学资源灵活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忽视交流对话、忽视体验生成,学生只是用耳用眼用手简单地复制知识,习惯于老师的“标准答案”,而不是在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得问”、“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由此怎能造就一批有思考力、创造力、实践力、竞争力的人才。

三、课堂文化践履笃行

1.挖掘源头活水是“以文化人”的前提。

学生的个性、情感、人格、美德等方面的教化效果取决于学生对特定的文化氛围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这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靠外部强制,而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以文化人”首先要立足现实生活,着眼学生发展,结合课程目标,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丰富“文”的内涵,创新“文”的形式,以增强“化人”的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生活是课堂文化孕育发展的源头活水,生活的点滴都有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塑造人格的机会,教师要千方百计让生活成为教育,教育成为生活。当然这些生活情境必须经过筛选、改组、创新,才能真正成为有教育意义和教学价值的文化情境。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源于生活的多元文化情境,不仅让学生乐在其中,使学习充满趣味、意味、品味、情味,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的观念,拓宽人生的宽度。只有学生内在的生命觉醒、境界提升、人格完美,才能真正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2.找准思维着力点是以文化人的关键。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人生的T作结果=思维方式(-100―100)×热情(0―100)×能力(0―100)。他认为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其中,能力和热情,取值区间为0-100。思维方式取值范围则为-100-+100。改变思维方式,改变一个人的心智,人生和事业就会有180度大转弯;有能力,有热情,但是思维方式却犯了方向性错误,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可见一个能真正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当今世界是一个思考力决定成就的时代,思考力是万力之源。因此改变学生思维盲从、思维懒惰、思维扭曲或偏颇的状况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教师在拓宽源头活水创设文化情境的同时,更应有一石展文化情境的思维视角,打破思维定势,角度改变观念,否则只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浮光掠影。课堂思维的着力点应放在对创设的文化情境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究发问,做到导在感晤前,引在感悟中,品在感悟后。探究发问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引发学生思考、并形成对话,让学生有问可想,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效的探究发问要紧扣课程目标,要由“发问”、“思考”、“对话”、“交流”四个不断作用的互动过程组成,要激发思考,提出质疑,鼓励创新,学以致用。发问要开放,非是否对错二选一的封闭式答案。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学生依赖标准答案、迷信权威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与收敛、归纳与演绎等多元思维的习惯,让冰山长存心中,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唯其如此,学生的思维深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速度以及思维方式才能得到提升和改善。

3.多元灵动的课堂流程是“以文教化”的最佳平台。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文教化的课堂文化追求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课堂,尊重生命,关注个性,促进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变专断式教学文化为对话式教学文化,变记忆式教学文化为思维式教学文化,变接受式教学文化为发现式教学文化,变依赖性教学文化为独立性教学文化,构建“动态开放――体验感悟――多元对话――智慧引领――生成创新一一践行拓展”的课堂流程,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探究的误堂、建构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我们的课堂文化才能真正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我们的课堂愿景才能真正落实到学生生命个性的最大张扬。

文化人的文化交流 篇3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写叶灵凤小传,去找于伶伯伯,我一说叶灵凤的名字,他即脱口而出,“噢,就是那个中期创造社出版部的小伙计。”一句话,把叶灵凤的特点指出来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正在研究关露的生平和作品,跑到于伶伯伯家,果然他与关露很熟,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他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周扬当“左联”党组书记,关露是周扬的交通员,联络“左联”各小组,还在话剧《赛金花》中演小角色。

我已记不清到于伶伯伯家去过多少次,有时我一个人去,有时陪父亲一起去,两人一坐下来,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说的都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情,可是我不知道他们是何时相识的。一直到最近我才问了父亲,原来他是——

接任于伶夫人柏李的工作

柏李阿姨原名叫周尔贤,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名的话剧演员,于伶伯伯曾说过一件有趣的往事。

20世纪三十年代,于伶伯伯带着一个演出队,到外地演出,他们经过四川一个小镇时,不巧汽车抛锚,大伙只得下车。女演员柏李、张瑞芳等都穿得花枝招展,引人注目,车上有许多服装、布景、道具的箱子。当地土匪看见了,以为他们是富商,商量着要把他们宰了。

此话正好被一个和尚听见,因这个和尚半路上搭了演出队的汽车,非常感激,所以一听到土匪的话,立即奔过来告诉他们,“大事不好,他们要宰了你们,快想想办法。”大家一听都吓坏了,汽车一时三刻修不好,天已晚,只好在这儿过夜,那可怎么办呢?

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晚上把这帮人的头头都请过来吃饭。于伶伯伯把柏李等女演员都锁在楼上屋里。席上,大家介绍于伶是报社主编,他连喝三大碗白酒,面不改色,心不跳,把那帮人都镇住了,立即改变态度,夸奖他,海量,海量!第二天,于伶带演出队安全上路。

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柏李阿姨调到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五十年代改名为中国福利会)任第三儿童福利站站长。趁柏李阿姨在当站长的时候,让我们来看看父亲此时在干什么?

父亲是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父亲较长时间担任中共地下党学委的宣传调研工作,办过各种学生刊物。任《文坛月报》编辑,刊登解放区、大后方和上海中共地下党作家的作品,有明显的进步色彩。1946年春又主持党领导的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邀请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赵丹演讲,举办几次规模较大的文艺晚会,投身于争取和平、民主和反对内战的斗争洪流,为此被反动派列入黑名单。

1947年4月,上级领导唐守愚(后任中共中央文委书记)紧急通知父亲,他已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黑名单,嘱其速离沪隐蔽。父亲第二天离沪,先后到嘉定、宁波、镇海乡下避居。11月中旬,去香港、广州谋职。

1948年春天,广州洋行停业,父亲回香港亲友处闲居。夏,应沪江大学中文系主任朱维之老师之邀,自港穗返沪,任沪江大学中文系助教,回上海后与王楚良接上组织关系。因仍存在黑名单问题,停止参加校内和社会活动。朱维之先生精心掩护父亲,隐蔽在沪江大学,免遭敌手。

1948年冬天,柏李阿姨随于伶伯伯撤离上海去香港,组织上调父亲到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福利站第三站,由父亲去接替她,任站长。

聂耳的歌声

父亲平时最拿手的是宁波民间小曲《马灯调》。1964年春节,父亲带领上海戏曲学校昆剧小班的学生去慰问驻洋山岛解放军,写了一首诗,用“马灯调”配上去,你听:“洋山岛上红旗飘,慰问亲人解放军……哎个伦敦哟——”还常唱一首根据德国儿歌自己填词的歌曲:“三只老虎,三只老虎,一只没有耳朵,两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父亲1938年入党后,就在青年会中学搞救亡歌曲,他是歌咏班的班长,请音乐家马铁飞教唱救亡歌曲,特别是聂耳写的歌,如《义勇军进行曲》《扬子江暴风雨》《毕业歌》《大路歌》……这些歌使之激动、振奋、向上。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父亲到于伶伯伯家去,坐在月牙形书房中,发现一本用耳朵欣赏的大书——《聂耳全集》。十六开硬纸套里装着重磅道林纸的三册皇皇的精装本,收入聂耳的全部创作、书信、日记、曲谱等,并附有图片和年谱。

另有一册别开生面,由国家乐队和著名音乐家演奏、演唱聂耳作品的两盘立体声盒式录音带,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保留了半个世纪前,聂耳自己演唱《扬子江暴风雨》和陈波儿、袁牧之演唱《毕业歌》、金焰等演唱《大路歌》、王人美演唱《铁蹄下的歌女》等的录音。

我们一边翻看着这本书,一边听于伶伯伯追忆与聂耳的友情。

于伶和田汉的交往越多,友谊也越深。有一天,于伶有事到聂耳家去,聂耳沮丧地告诉他,“田老大不理我了。”“田老大”指田汉。

于伶说:“我不相信田老大会不理你。”他心想,今年年初,在联华电影公司的布景后,为聂耳举行简单而又庄严的入党仪式,田汉是聂耳的入党介绍人,在会上宣读了北平分盟党小组对聂耳的鉴定意见,怎么过了一些时间,田汉会不理聂耳?

田汉那时住在凤阳路,家中装有电话,但只有少数人知道,于伶是其中一个。于伶出去打公用电话,不一会儿电话接通,那边传来田汉的声音,当他听完于伶的询问后,用生硬的口气说:“那你带他来啰!”

于伶带着聂耳刚踏进门,就见田汉迎面站着。聂耳看见田汉停住了脚步,两人相对而立。于伶则跑到田老太太身边,看着这两位艺术家。只见他们四目相视,那目光里有责怪、歉意、理解和疼爱,突然他俩同时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用于伶的话来说:“喔唷,没有抱得比这更紧的。”

后来,于伶才知道田汉和聂耳之间发生的隔阂。当时聂耳在联华电影公司搞音乐,党组织希望他在那儿做些宣传工作,但聂耳没有完成任务,因为有人到电影厂老板那儿去告密,说聂耳左倾,于是老板就限制他的活动,使聂耳没法开展工作,起先田汉不了解其中的缘由,就有些责怪聂耳,不理他。

在田汉接到于伶的电话时,已了解情况,一切误会在田汉和聂耳的拥抱中消失了。

同于伶伯伯告别后,父亲赶紧托人购买《聂耳全集》。音乐书店的同志知道父亲在寻觅这套价格昂贵的书,无不感到惊讶,他们知道《聂耳全集》是作为国宾礼物赠外国友人的,父亲是专攻现代文学研究的,怎么一下子又热心于音乐方面的书籍了呢?其中的奥秘,父亲没有告诉他们,但他们还是为父亲买到了这套书,使父亲能如愿以偿。不时,他在家中播放聂耳音响带,聆听聂耳的歌曲,或以此接待远方的老战友。

为了《中国新文学大系》

1979年父亲出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在1982年出版社成立30周年时,父亲考虑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具有适当的编辑力量,比较丰富的中国现代文学书刊资料,以及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作家的亲密联系等有利条件,设想影印第一个十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续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

于是,父亲向出版社的同仁们谈了这个设想,大家都同意以文艺出版社自身力量和资料为主,适当组织社外力量筹划第二个十年《大系》这项中国现代文学重大工程的实施计划。

首要的工作,是约请前辈作家、文学理论家为续编第二个十年《大系》撰写序言。父亲在考虑戏剧卷的序言人就选定于伶伯伯。为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nlc202309010604

于伶伯伯生于1907年,1931年在北平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北平分盟和苞莉芭剧团负责人,1933年起在上海任左翼“剧联”总同盟组织部长、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秘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上海市委文委委员、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上海戏剧电影救亡协会组织部长兼秘书长。皖南事变后去香港,负责香港进步影剧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担任上海剧艺社负责人。1949年10月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创作了四十多个话剧和电影剧本,有《夜光杯》《长夜行》《花溅泪》等。

为了使这篇文章写得更丰满些,经过千辛万苦,居然给我找到几封于伶伯伯的书信,还有一封是父亲写给于伶伯伯的信,而且都是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内容。

1985年2月2日,父亲给于伶伯伯的信中,说到戏剧卷的序之事,“这一时候,我身体也不好,没有来拜访您,请谅。戏剧卷已付清样。序文弄了二稿,我自己看了一些材料,讨论后,现由另一同志起草,想改得好些,然后亲自来您处听取意见,请您修改审定。”

“现由另一同志起草”,即对现代文学有研究的友人倪墨炎。

当时于伶伯伯一直住在医院里,父亲打电话到医院,老也打不通,由我打电话给于伶伯伯的儿子于力一,请他转告,说:“序文草稿在改写中,请勿念。”

信中,父亲还将其他卷的序言情况告知,“现托我社总编办公室武杰华同志送上刊有夏衍为电影集作序的《电影选刊》1984年第6期,巴金为小说集作序的《小说界》1984年第2期,聂绀弩为杂文集作序的《书林》1985年第1期。芦焚(师陀)为报告文学集写的序文也已交来,现托我社同志抄送一阅。”

过了一周,即1985年2月9日于伶伯伯来信,说他打过好几次电话给父亲,可惜也没打通,只得写信。他说,洪深为第一个十年的戏剧卷写的序,写得“那么博大精深!”“现在出书不易,如此讲究更不易,那我们还有何理由不把戏剧卷搞得尽可能更好些?!”

接着于伶伯伯又建议把创作于1937年的《保卫芦沟桥》收进去,“因为(19)37年起爱国、抗日、救亡剧兴,左翼剧联苦斗于前‘国防戏剧’呼号于后,‘七七’一声,全国剧作者大联合大协作,党的多少年的努力心血结成此果!如火如荼的联合演出,继之是我负责组织的抗日救亡13个演剧队分赴全国,平津学生演剧队配合,开始了承先启后的戏剧大繁荣大普及!《保卫芦沟桥》应是苦干之果,以后高潮之首自也!”

可惜当时已出清样,按《大系》时期惯例,它应列入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系》。

1983年10月16日,于伶伯伯在病床上再次给父亲写信,提了5条看法,都非常好,如第4条,他说:“新老剧作家:王文显、余上沅、阿英、阳翰笙、陈白尘、宋之的、章泯等在‘七七’之前都有长剧。几位东北作家在《光明》上亦有剧本。”

“当然,剧本质量问题是首要的。作家面、风格题材、社会影响大小、作家名气等等,都得在查阅、审读,比较研究研究,大家研究之后,取舍、增补、割爱,才便于进行。”

第5条说到中央苏区的瑞金,有高尔基戏剧学校,有工农剧团。瞿秋白、李伯昭、钱壮飞、赵品三、无名氏等等,都有剧本,希望找一找,挑选一下。

后来父亲根据于伶的建议,组织大家研究后,分头工作。父亲带领我、张安庆等作为他的助手,到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深入查抄剧本,费力核对原初刊物,避免出错。最后出版了比较完整的戏剧卷。

记得1997年6月7日于伶伯伯去世前不久,我和父亲到华东医院去看望他,只见他和往常一样,戴着一副墨镜,躺在床上,我们刚刚说了几句话,他就说:“你们回去吧,唉,田老大走了,夏衍同志走了,我大概也要走了,再见!”这是我们听到于伶伯伯的最后一句话。

以文化人的企业效应 篇4

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认识到, 企业发展的新的突破点在于形成企业的文化力, 进而形成企业竞争力。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指出的——“经济竞争的最高形式是文化的竞争”。把文化力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高层次选择。企业文化力对企业运营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合作效应

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增强企业的团队意识, 从而产生“1+1>2”的合作效应。企业是人的集合体, 企业的绩效和生存发展的能力首先取决于成员的努力。由于这些成员的努力方向是多元的, 要使这些努力转变为对企业有效的贡献, 必须对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整合、引导、组织和协调。企业是通过其组织制度和文化来实现这种整合与协调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随着技术、知识在生产中的普遍运用, 单个劳动者技能的高度专门化, 使得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操作技能和作业的熟练程度, 而且取决于对不同人的劳动的分工协调。技术越进步, 分工越细致, 劳动者知识越专门化, 对不同人的劳动的分工协调就越重要。古典经济学强调分工, 认为分工产生效率, 但是, 这种分工是建立在人们工作之间的独立性很强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工作的依赖性越强, 企业就越应该强调协调和合作。因而, 在现代知识经济中, 组织与协调能力正变为关键的经济资源, 甚至是“今天唯一重要的资源”。赫伯特·西蒙认为,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不是市场经济, 而是组织经济, 甚至更多的是组织/市场经济, 组织活动压倒了市场行为。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首要职责是创造财富, 而在价值实现中必须协调各种资源, 协调生产和交换、分配和消费, 协调企业内人际关系, 协调与其它组织的竞争。西蒙还指出, 协调不是一种善, 而是一种必须。然而, 现代企业大多都面临着组织日益庞大、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的现状。如何提升协调能力是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在企业界, 企业文化对个体的群体化整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的组织与协调功能将使企业更有序。这是因为人们观念或价值层面的一致规则更容易让人遵循, 更易于制造“1+1>2”的效应。

企业文化能够催生出企业强大的能力体系。它是企业内所有员工个人能力的一种有机结合, 但它不是个人能力的简单加总, 而是企业中个人理性共同合作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群体经验的积累, 它常常包括企业最初的领导人或第一批成员从自己的经验中领悟到的东西, 并逐渐融入更多成员的理性思考, 最终沉淀为组织内共同的道德原则, 用来协调个人之间、部门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形成的是群体合力, 这种合力是不能还原的。因此, 企业文化为企业内部的协调和整合提供了天然的保障机制。它较之制度或契约在对企业内部协作的调节上具有比较优势, 这是文化天生具有在团体中创造共同遵守的规则, 进而能有效促进人的能动性的特性使然。因而, 企业文化能够把众多的个体凝聚到一起, 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向心力, 从而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机体。成熟的企业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它能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从而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 形成强大的群体合力。

活力效应

企业文化能够激励员工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激发企业活力。企业文化着眼于启迪人的心灵, 激发人的动机, 挖掘人的潜能, 让每个员工都能持久、自觉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一些成功的企业看来, 这个世界外在的东西——无论是金钱、权力还是法律制度, 都不可能为人提供持续不断的力量源泉。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员工暂时对金钱和权势的屈从上, 但它不可能从屈从中得到员工真正的创造力和对企业远景的忠诚。企业短暂的繁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 但企业持久增长的力量只能从员工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中获得, 也就是从企业文化中获得。这种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 能促进广大员工为自己的信仰而工作, 从而促使其产生强烈的使命感, 激发人的最大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他们会与企业共命运, 并且竭尽全力使企业的长足发展成为他们共同的愿景。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到来, 使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企业需要不断地创新, 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多个方面, 总之, 创新是企业经营的基础。而一切创新的基础是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则是一种内在的主动性行为和主动性理念, 激发这种主动性创新行为的是企业文化。因此,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创新的一种无形力量、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

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 也就是来自于人的积极性, 只有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 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又往往会受到人们价值观念的支配。因而, 能够成为员工共同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 在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的同时, 也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精神, 最终会形成企业活力。

自律效应

企业文化是企业非成文的行为规范, 它能对员工形成一种内在约束。

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 而非外在强制力。它不同于企业规章制度的冷酷性, 从而对员工形成一种软约束, 是员工自觉、自动遵守的行为规范, 因而节约了实施成本和监督费用。企业文化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贯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的基本原则, 强调培育每一个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强调采用启发、诱导、对话与示范等方法对人进行柔性管理, 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以及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

企业文化最基本、最有意义的功能是它能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企业文化会引导员工自觉地做出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选择, 特定的价值观会激励员工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受同一价值观的影响, 企业员工在不同时空的行为准则必然趋向协调一致。

现代管理存在着诸多内在矛盾, 如观念和战略的矛盾, 集权和放权的矛盾, 个人和集团的矛盾, 知识经济时代个人拥有知识产权的私密性和知识共享性的矛盾, 道德与物质的矛盾等。如果这些矛盾都靠制度或契约来解决的话是非常不利的, 企业制度和契约的制定和执行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 同时, 在监督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付出费用。而利用文化规则所形成的价值理念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情况就不同了。人们对价值理念的遵守是内在的自觉行为, 企业内部的价值观和经营哲学、禁忌等精神或物质符号在行为层次上都已转化为一种企业内共同遵守的规则——一种人际间默契而非契约的行为准则, 这就像原始宗教中的图腾或戒律深刻地影响其成员的意志和行为。德国慕尼黑大学企业文化专家E·凯能在《企业文化的实践和展望》一书中指出, 任何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 都不要把企业取得好的效益的希望寄托在体制协调、契约协调上, 那会大大提高企业的交易成本。反过来, 如果建立了一个大家共同认同的企业文化, 建立了一个职工的共同愿景, 有了共同的价值观, 有了高度认同的企业精神, 那么企业的交易成本就会降低。因此, 在处理上述企业内部矛盾时, 文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而且, 文化的整合功能也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途径。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 文化规则确实具有神奇的功效, 它是由舆论的力量和人的内心愧疚感来监督或保证实施的。任何违背企业价值观念的行为将会遭到人们的一致批评。同时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员工个人精神世界中价值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而, 遵守这种一致的价值规则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

总之, 企业文化是一种维护企业内秩序的主要力量, 文化规则形成员工的“自律”规则, 较之制度或契约等“他律”规则, 更能节省实施成本, 同时取得更大的效益。

竞争效应

有人说,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竞争的其实是文化, 企业文化同样能创造效益。21世纪的经济赛局, 将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文化力的较量, 主要表现在:

第一, 企业的商品竞争表现为商品的文化竞争。商品的卖点主要集中于其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这种商品中的文化内涵不是企业有形投入的结果, 而是企业无形投入的结晶。

第二, 智力较量压倒了自然资源较量。对于现代企业而言, 拥有资本和资源已不再是优势, 真正的优势是掌握技术和拥有人才。如今的新兴产业如微电子、生物科技、新材料工业等都属于脑力产业, 从事这些产业的企业的着眼点是如何有效地组织调动人的智力因素。

第三, 企业的低成本来自于员工的整体素质。包括员工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对企业价值观念体系的认同程度等多方面。

第四, 企业的技术创新较量的是企业的激励能力。新技术革命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快, 企业只能无休止地推动技术创新。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如何促使员工把智力和知识注入到产品开发中、注入到创立名牌的实践之中、注入到企业管理之中。

第五, 企业占有和开拓市场竞争的是其形象力。最初在商品比较匮乏时, 企业占领市场是靠商品力;随后的发展又加上广告等营销手段, 即销售力;近年来, 市场上又出现了“形象营销”、“形象制胜”的概念, 企业的形象力已成为企业较量的一个焦点, 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自觉地进行富有特点、独具个性和文化魅力的形象建设。

第六, 国际营销较量的是企业的文化沟通与融合的能力。面对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差异对市场造成的分割现象, 企业的文化沟通能力被空前重视起来。

上述企业文化竞争的诸焦点以及企业各种能力的培养均是企业文化塑造的应有内涵。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企业文化都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正因为如此, 美国企业文化专家沙因才在《企业文化与生存指南》一书中断言, 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融合效应

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融入社会。如果把企业办成仅创造利润的机器, 企业管理仅靠冰冷的面孔和无情的制度, 企业与企业之间弱肉强食, 企业经营靠无信和欺诈, 那么企业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异化力量, 最终会被社会抛弃。而被社会接纳并认可的企业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 诚信为本, 树立了正确的经营宗旨。这要求企业在经营上树立一种一切为了顾客的思想, 在生产管理中树立“零缺陷”思想, 在销售管理上树立终身服务思想, 而且在市场中倡导合作竞争, 恪守商业信用, 要履约、守信。

第二, 人性至上, 铸造良好的人文精神。营造企业内部和谐平等的关系氛围, 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 为员工和顾客提供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

第三, 责任无限, 实践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企业要发挥牵动作用, 促进本区域内经济发展, 考虑投资的社会效益, 努力增加就业, 消除社会负担。也就是企业要竭尽全力为顾客创造价值, 为社会提供效率。

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服务文化 篇5

在企业工作的20年里,笔者深深地感悟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一个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如果套用一句话,那就是:一个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能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道理好懂,实践难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企业文化蓬勃发展起来,这

表明企业文化的作用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真正搞起企业文化建设来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由哪个部门管理,困惑、误区、模仿、失败,都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常常碰到的问题。厦门卷烟厂也不例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思考: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将如何建设?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将会是什么样的?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企业文化建设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个性。在这里,笔者仅就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建设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与思考。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使企业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谈企业文化首先要谈对企业文化概念的认识。什么是企业?企业是以市场为向导,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惟一使命。

在实践中,每干一件事,每搞一次文化理念的宣传,我们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搞形式主义,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厦门卷烟厂特色的企业文化。对此,不敢有丝毫麻痹。笔者感觉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都是一个如履薄冰、负重前行的过程。近几年,厦门卷烟厂的经济效益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高喊科技兴国、为社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等口号,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好高骛远是会耽搁企业发展前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实际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健康地活下去,并且要越活越好、越活越强大。俗话说,有用就是真理。离开生存和发展,离开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落地,不能扎根,徒剩一堆美丽的辞藻。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经营理念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品牌之中。曾经

有人说,中国的品牌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营销、四流的服务。无论这句话有多少水分,但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革命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对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具备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要及时果断地扬弃,把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并且要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品牌谈文化,而要以品牌为载体彰显企业文化,这也是厦烟人的经营理念。

产品是品牌的实物载体,质量是品牌发展的基础。厦门卷烟厂视质量为生命,高度重视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观质量,一直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塑企业优秀的品牌。近年来,厦门卷烟厂不断加大质量管理力度,不仅要求结果出精品,更追求过程出精品。1998年导入iso9002—94版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1998年第四车间被评为“全国样板车间”;1999年第一、三车间被评为“福建省样板车间”,设备管理达到国家二级管理标准;2001年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换版——iso9001-2000版,进一步规范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在行业内首创产品开发过程质量控制的“五书”制度,即:产品设计和开发建议书、任务书、策划书、鉴定书、批量投产准许书,以此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2000年以来,厦门卷烟厂大力实施品牌、营销、管理和服务“四大工程”,夯实产品、市场、管理和服务“四大基础”,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目前,厦门卷烟厂正在进行新厂建设,投资8亿元,力创七个一流:管理一流,工艺一流,产品一流,效益一流,人才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力戒两个一流:花费一流,享受一流。要求每个员工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形成“现场就是市场,做过程精品,每一道工序质量零缺陷”的认识,从单一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厦门卷烟厂还特别注重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烟草研究机构和烟草公司开展技术合作,1986年率先与美国雷诺士烟草企业(现为日本烟草)开展合作,以此提高企业管理、工艺、技术水平。“十五”期间,厦门卷烟厂制定了企业新的发展目

标,即向烟草行业同等规模中最具竞争潜力、最有活力的企业行列迈进。

总结厦门卷烟厂的经营理念,笔者认为厦门卷烟厂是在实践中塑造一种适合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必定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素质管理

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近几年来,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者都尝试着从资本管理向“二本论”管理转变,“二本论”管理即资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为此,厦门卷烟厂以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带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每创造、培育一个更高档次的品牌,就标志着其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厦烟人很清楚,企业综合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创造出新品牌来,即使创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培育起来。企业界有人形象地把靠吹捧走红的企

业品牌比作“螃蟹”,意思是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一红就死。所以企业品牌的培育过程必须是一个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过程。

厦门卷烟厂决不做一红就死的“螃蟹”。厦门卷烟厂创建于1954年,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如果从其前身华康烟厂(解放前的一个私营企业)算起,历史就更长了。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厦门成为经济特区以后,厦门卷烟厂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充分发挥特区的两大优势——区域和政策优势,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今天,厦门卷烟厂的发展水平已处于全国烟草企业先进行列,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前15位左右,是烟草行业“36家重点发展企业”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企业素质、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抓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厦门卷烟厂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狠抓解放思想,更新陈旧观念。“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企业要发展,靠老思路、老办法是不行的,要学习,要变革。“变则通,通则久”。把“变”的思想、“变”的观念植入员工的头脑之中,让他们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二)狠抓敬业精神,培养认真习惯。厦门卷烟厂要求企业员工牢记这样一个理念:不认真工作者就是“小偷”,在“偷”企业的钱(工资)。员工所做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是最起码的信用关系。企业要培养员工良好的敬业习惯:操作认真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习惯。

(三)狠抓团队建设,营造真诚氛围。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是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报表利润的增减上的,而是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厦门卷烟厂倡导团队精神,倡导团队英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员,发展个人才能发展团队,进而发展企业。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团队成员之间要坦诚、真诚、零距离,营造团队真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员工的思维,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四)狠抓机制搞活,注重制度创新。我们认为,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从宏观层面讲,具有厦门卷烟厂的国情特色,但从微观上讲,并没有中外企业之别。企业机制搞活无非就是解决“原动力”的问题,而“原动力”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机制”。基于这种考虑,从2000年开始,厦门卷烟厂加大、加快改革步伐,大力改革用人、用工、分配机制和考核制度,导入市场经济手段,全面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考核约束机制,建立“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的动态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为保证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新厂搬迁后,聘请了一家国内外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结合管理流程再造,要求他们设计出既符合国情、厂情,又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还符合员工利益的崭新的运行机制。全方位、脱胎换骨地搭建企业内部公平竞争的舞台,提升厦门卷烟厂的整体综合素质。

四、企业文化的内核——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人的追求。要什么不要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属于是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员工心中的灯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以某种价值观的倾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经营思想的革新、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中外企业概莫能外。

(一)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是整个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航标”。有人说,先改变张瑞敏,再改变海尔,张瑞敏改变了,海尔也就改变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文化不是开几次会就能产生的,也不是员工自觉产生的,它来源于企业领导者或企业领导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领导是榜样,是企业文化的影子,企业领导的所作所为传播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就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习惯,也就形成了企业文化。厦门卷烟厂在企业中经

常传播6种文化,责权文化、亲和文化、制度文化、乐观进取文化、廉洁自律文化和艰苦奋斗文化。

(二)员工主体的价值观。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是企业的主人还是雇员?传统的说法是,国企员工具有二重性,既是主人也是雇员。无论是主人还是雇员,企业文化总是建立在以员工利益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所有的赢利,所创造的价值,无一不是员工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企业要对他们负责任,不能对不起他们。员工的福利、员工的发展、员工的自豪感都是企业的财富,同时也是以员工为主体的价值观的必然体现。

(三)团队的价值观。团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系统对企业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好的价值理念、好的愿望在员工心目中不断强化,形成该群体的一致行为后,团队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融为一体,把“厂兴我有利,厂衰我有失”、“爱企业,爱产品,爱岗位”、“视厂如家”的理念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做到“人人心中有企业,上下左右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团队合力与竞争力。

(四)管理的价值观。笔者认为,从管理的文化梯次看,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与文化管理三个层次。做企业,科学管理是前提、是基础;人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科学管理就勿谈人本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在实践中,厦门卷烟厂对这三个层次的管理价值观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员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企业科学管理价值观的基本体现。要使企业兴旺发达,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依靠人才兴业,依靠科技兴企。第二,抓好企业科学管理的过程,同时是改造人的过程,是改造人的习惯系统的过程,也是人本管理不断提升的过程。人本管理就是要关心人、体贴人,一切为了尊重人的责任感服务,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第三,文化管理最终表现在制度、机制上,制度、机制是文化管理价值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江、黄河没有人管却能东流到海,其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种机制保障,是中国地形加河流的机制。厦门卷烟厂怎样才能像长江、黄河那样,不需要管理就能自然成功?同样需要一种机制。厦门卷烟厂目前正在和一家管理公司合作,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管理机制。

(五)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观。世界上没有单纯的经济工作,也没有单纯的政治工作。深化企业改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动员工积极性,进行生产经营都离不开宣传政治工作。经济发展为社会现代化服务,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统一性表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所在。尤其是在变革的时代,更需要用新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任何轻视或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把正确舆论导向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为”而且要“有位”。厦门卷烟厂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是服务“一个中心”,一切为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二是坚持“两个面向”,面向员工、面向市场;三是实现“三个结合”,结合生产、经营、管理、改革的全过程,结合员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思想动态,结合产品的促销宣传;四是塑造“四个形象”,即企业形象、品牌形象、法人代表形象、员工形象;五是要讲奉献,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市场竞争的最大价值和最终目的也在于奉献,只有为国家、社会、企业多奉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台湾“全能”文化人 篇6

台湾新电影,轰轰烈烈那十年

前不久,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来到北京,出席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他的个人作品回顾展,并与诸多电影研究学者谈起“台湾新电影”的过往以及台湾电影的现在。上世纪80年代,告别拍滥了的武侠言情老一套,台湾电影翻开新一页:台湾“中影”公司大胆起用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侯孝贤、曾壮祥、万仁等新导演拍片。聚焦本土,重述历史,也成为台湾新一代电影人的共同追求。而背后的主张、企划、故事,却不能不提当时还很年轻的作家吴念真的推动力。“那时候有个莫名其妙的共识存在于每个导演的心里面,就是要重新去理清台湾的历史。大家后来陆续拍的都不谋而合。”吴念真忆起他们的青年时代,还是满脸兴奋的笑容,热血、单纯而又骄傲。

本土舞台剧,原原本本坚守住

关注吴念真的人都会发现他有一个特点,无论是写剧本、写书还是做舞台剧,他都坚持用本土语言创作,因为他认为最能表达台湾人的还是语言。2001年,他主创了台湾本土舞台剧系列《人间条件》,至今已10年有余。《人间条件》标榜国民戏剧在市场上推出,有一定的开拓性,因为在此之前,以台湾话为主要演出语言的戏剧作品,在那时台湾的时空环境下几乎没有票房,《人间条件》的卖座开创出新的可能。吴念真笔下刻画出的台湾本身的样貌,将台湾人的生活状态,夹杂在方言、国语、日语的环境如实表达,透过生活化的人物故事、庶民的言语,带出共同的哭泣、共同的感动。

然而,方言和国语、本地人和“外省人”的区别和隔阂,在下一代身上已渐渐模糊。“我儿子就不会讲多少方言,国语却讲得很顺,还会翘舌音。”在吴念真看来,这种本土文化的消退不可抑制,这更成为他创作的动力。不久前,在北京的“书友会”试播放《人间条件二》,“我在外头听着观众的反应,发现该笑的地方他们都笑了!在北京这么一个讲‘京片子’的地方,台湾方言的演出并没有造成隔阂。”吴念真追根究底认为,这与电影的逻辑一样,只要是好的故事,不论用什么语言依然感动人。

两本真情书,轻轻重重写过往

在多重身份中,吴念真承认“写小说”是自己唯一主动去做的,其他都是“意外”,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随性”。有读者问他写故事的时候到底是怎样的心情?吴念真会用他少年时读过的《麦克阿瑟回忆录》中的一句话回答:“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他的散文集《这些人,那些事》曾感动了很多人,那些篇幅不长的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的《时报周刊》专刊上,吴念真回忆童年、亲人、朋友的往事,也写不少听来的故事,大受读者欢迎。在推出大陆版时,他还担心:“读者了解书的背景吗?比如台湾的日据时代。”情感朴素,却喷薄出强大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这是看过这本书的人的共同感受。15年前,《台湾念真情》在台湾出版,传统的面茶技艺、黥面文化,几乎被人遗忘的东吉屿,唱歌的恒春阿妈,台湾人的奋斗史与平常日子……他们的泪水、欢笑与温情,都以文字的方式被刻下了烙印。

文“化”人 篇7

感悟之一, 文章对公司实行“现代医药商业模式”运行实践后对文化的思考,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感悟之二, 文章对文化是雷允上 (西) 超越发展的灵魂,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灵魂, 尽管还没有明白的提出, 但在文章一开头就有这个意识, 这是很了不起的;感悟之三, 文章强调“一把手”应是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把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而形成文化领导力;感悟之四, 文章是对中华老字号现有成就本源的追溯, 源于对创新孜孜追求。在实践中形成推崇创新的观点:不创新是老字号最大的风险, 许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 这是对创新的肯定;创新的动力, 既来自实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原因, 又同时来自反击“废医存药”错误观念的需要, 创新观念很重要, 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动力来源问题, 为中华老字号提供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创新内容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上, 重中之重是中华老字号要从传统管理跳出来, 推进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回答了在什么地方创新;在创新方法上, 文章主张有重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 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方式, 集中有限力量为确保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文章的很多观点, 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儿时记忆。它温馨、美好, 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每一位中国人脚下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糖, 回味悠长。然而, 曾几何时,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那些曾令人向往的老字号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有些甚至已经湮灭在市场的尘埃之中, 成为往昔沉重的背影。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牌, 是每一个老字号传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也是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 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实践中, 面对新兴的市场主体和世界名牌名品的竞争, 很多老字号却显得力不从心, 进退维谷;在不断兴起的时尚潮流冲击下, 更是无所适从, 几无招架之力, 又无遑论腾飞与发展之见!

本文试从老字号经营的共同境遇和实践经验中, 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借以抛砖引玉, 共同实现中华老字号的伟大复兴。

老字号的传承, 其核心在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弘扬

1989年,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19号的上海中药店找出尘封已久的“雷允上”店招, 把在“文革”中被更名的老字号店牌重新挂了出来。就这一挂, 很快为该店带来滚滚客源:许多老顾客慕名前来, 只为寻找那样一种感觉;留洋已久的华侨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瞻、体验, 也只为找回童年的回忆;而好奇的欧美游客留连于中草药和百眼橱前, 则惊叹医药文化的古老和神奇。为满足顾客的怀旧情感, 同时也是为了恢复“雷允上”的经营特色, 对店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布局, 并专门开设精品饮片柜, 恢复“用料必求其精”的配方传统;请来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这一系列恢复, 令“雷允上”老店顿时声誉雀起, 销售倍增, 连续多年成为沪上中药单店销售的冠军。

回顾当年“雷允上”复牌成功, 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根植于社会泥土的文化魅力及其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医药在传承和弘扬品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证, 还有北京“同仁堂”, 它无论在其药品内在质量, 还是对品牌文化的策划宣传, 都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底蕴, 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的力量, 才是真正能够感染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力量, 其作用与现代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每一个老字号的背后, 都有一段品牌发展的奋斗史, 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和老字号的牌子血肉相糅、相映生辉, 对传播、推动老字号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效。远非现代广告银弹轰炸可比。但可惜的是, 能够把老字号文化精髓融入产品或服务成为内涵, 又能以现代媒介给以发掘和宣传的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企业还处于没有找准发展定位, 或在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从而造成老字号普遍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当然, 造成老字号发展困境的原因, 决不止一个文化传承那样简单。正如去年发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小吃店集体败走的原因, 很多就是文化以外的因素所导致。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主要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果连生存立足都成问题的话, ……本文暂不做讨论。

应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给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但归根结底, 在商海里游泳的是企业自己, 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字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在这里, “我是谁”重点在于认识自我, 把握特征, 明白优势;“我从哪里来”重点在于把握文化脉络和发展渊源;“到哪里去”则要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方向和策略, 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脉络剖析的基础上, 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才是抓住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就如“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原则。“雷允上”尊奉“药香九十国唯质量奠基, 店老十万天乃诚信为本”的祖训一样, 在这些制作和服务信条的背后, 真正主导企来发展的就是文化的本原。

老字号的发展, 关键在于产品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说到文化, 不能不提及另一种文化, 这就是对老字号形成重大冲击的时尚文化。前不久在一次商业研讨会上, 听到一位全球最大奢侈品企业集团的中国区营销总监的发言。他对中国时尚的变迁作了精辟的分析, 基于时尚品牌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观念研究提出“流行无国界”、“时尚是一种感受, 不在洗脑筋而在得人心”、“成功在于保持新鲜’等等,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唯独对他认为“老, 只能进博物馆”的说法很不认同。因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任何文化都有其本原的内核, 这种内核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丰富、精致, 始终是延续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是世界的时尚之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 不过是把贵夫人裙下的鲸鱼骨变成现代女孩的花样文胸罢了。任何把老字号与时尚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今天的老字号, 哪一个不曾是当初的时尚?我们的错误, 在于观念的老旧, 在于继承者的顽固不化, 没有不断给予老字号品牌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立意、新表现, 所以才使老字号显得老态龙钟。从抱残守缺的角度看, 也就难怪时尚代言者要把我们的“老字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谈起创新, 很多业者感到无所措手足, 不知从何处下手。就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讽剌的那样:我们一些同志得到一把宝剑, 只知道拿在手中不停的赞叹:好剑!好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样。现在很多老字号的继承者只是一味强调继承而不懂得创新, 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打磨出一块块光彩的品牌。全聚德的烤鸭为啥好吃?六必居的酱菜为啥出名?我们沪上更是不乏各种响当当的品牌。仔细考察他们的历史, 无不是在激烈竞争中下苦工出奇制胜, 靠躺在老祖宗牌子上想吃遍天下, 恐怕永远是痴人说梦。老字号品牌,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那我们拿在手中的, 就只能是一块毫无生气的牌子, 可就真的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在创新方面, “雷允上”近年来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虽不敢说成功, 但对我们的经营工作和思路, 都有一定的启发。大家知道近年来上海掀起“膏方”热, 每到冬令时节, 膏方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也成为沪上各家中药店争相上马的经营项目。但随着膏方定制业务量不断扩大, 传统的加工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顾客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化生产对人员、技术、工艺、场地等条件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死抱住传统工艺不放, 一则难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则要丢掉市场。经过反复调研分析, 决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订膏方加工质量标准, 为“雷允上” (上雷牌) 品牌注入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元素。通过标准制定过程, 我们把‘雷允上’积淀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经过采集、分析、提炼、筛选, 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得出最佳工艺方案;在不影响膏方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 以全面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2010年7月, 在经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各方专家严格论证后, 雷允上 (西) 《中药膏方定制技术标淮》终于诞生, 受到市行业协会高度肯定和赞扬。经过去年冬令以来生产实践, 按照新标准制作加工的膏方, 不仅产量大幅提高, 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口感、色泽、疗效均超过以往, 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通过制定膏方标准给我们以启发, 只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 不守旧、不怠惰, 敢于创新, 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传承, 才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实,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国外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君不见可口可乐仅凭一张配方走遍全球, 虽然它的口味保持不变, 但仍不断推出新品;在它每年的创意广告、包装上, 更是融入了超前的时尚元素,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 千方百计剌激你的味蕾、唤起你的感觉, 始终吸引和保持着一大批真实的消费者。

老字号重生, 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扩张与飞腾

众所周知, 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局面,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 还有一个与外国企业最大不同之处, 那就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所有老字号无一例外, 都遭遇了人为的经营传统的断层。而这一时期, 正值全球工业化发展的高潮, 各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层出不穷, 工商业资本积累以几何级数增长, 等到我国的老字号重新走上竞争舞台, 世界早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经营思想的更新与学习, 还有着资本实力上的巨大悬殊, 很多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法的应用, 被捉襟见肘的资金所限制, 更不用谈发展与扩张了。那么老字号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已的发展和腾飞呢?我们认为:除了把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精髓, 不断创新经营思想和方法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 借助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机制,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 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众多老字号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在充分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经营资产基础上, 利用上市融资这一资本手段, 迅速实现了在全国中药市场的扩张布局, 同时进军海外, 兼顾在养生、美容市场的适度发展, 较快实现了依靠单一资本积累所难以实现的发展布局, 为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乃至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人 篇8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浮桥中学, 是一所有着74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建校之初名为“乃德私塾”, 乃德创始人写下了高亢激昂的校歌, 校歌的最后一句为“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70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引脉, 德润校园”的办学理念。下面结合校歌, 谈谈浮桥中学乃德文化建设的三路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一、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唤醒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无处不在, 但见之无形, 身处其中的人们最容易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觉而不察。如何让校园文化从概念走向现实, 首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来唤醒校园中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我校校歌的最后一句话是:“乃德崛起, 复兴中华, 在吾仔肩”, 一种办好学校、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要把口号化为行动, 不仅需要校长有文化自觉, 也需要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式的从天而降, 空穴来风, 必须与传承携手而行。学校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很多, 在唤醒全员校园文化的自觉过程中, 必须要有的放矢, 全面渗透, 重点突破。

我校以校歌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一新生刚跨入校门, 在入学军训时, 一堂必修课就是学唱校歌;每一位新教师加入我校时, 必须要学会唱校歌;每年的校红五月歌会, 常规节目是各班大合唱校歌;中午学校的校园广播, 每天必放的歌曲是校歌。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哼地唱起来。这是一种校园文化自觉的表象, 因为师生, 尤其是学生很难理解校歌的创作背景和真正内涵。对此, 必须要对校歌进行深度解读。我们通过全校教师会、班级主题班会、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变着法让师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的使命与责任。

文化无处不在, 有效载体固然重要, 但唤醒师生文化自觉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巧设计、精安排。为了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深入直观的理解, 学校召开各层面的会议, 集思广益, 几经三番, 设计了一个校园文化标志 (LOGO) , 通过图片对校园文化进行浓缩性的解读, 更直观;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评出每月乃德之星;学校展板、画栏等外显宣传资料, 都紧扣校园文化, 学校大墙上张贴“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八个大字;每月小组合作展板边上横批都是“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等。时时处处都能找寻到校园文化的印迹, 人人皆知, 这是提升校园文化自觉的必备条件。

二、敦品励学, 愈困弥坚———增长文化的自信

宏大的文化口号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校园文化口号只有化作行为, 才具有生命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始终坚持以传承与践行校园文化为主旋律,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增长师生文化的自信。

我校前辈就以“乃德”为校名, 提出了“敦品励学”的校训, 学校办学坚持德字为先, 立德树人, 几十年来, 一脉相承。学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 从不虚浮。每天清晨值日班级的学生, 提前15分钟到校, 一班6人, 身披红色值日横幅站在校门口, 笑迎每一位师生;护绿队的学生检查卫生;监察队的学生到班内检查是否有抄作业和违规现象;中午值日学生带着纸与笔, 记录各班浪费食物的学生姓名。每天值日学生会把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 大家各司其责, 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事小, 但几十年坚持如一, 是多么的不容易。风正好扬帆, 良好的自我管理文化有利于铸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敦品励学的校训, 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浮桥中学教师身上。服饰打扮必须要规范, 不着奇装异服进教室, 不能大声呵斥学生, 同事之间不允许有打骂, 否则会引起公愤, 教学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教师倍感压力……这些大多不是学校规定的, 而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惯性使然。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 学校如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正视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 这些都要求浮桥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心力, 不断思考进取的发展力, 虽愈困弥坚, 但持续努力。

三、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走向文化的自强

“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喊出了浮中人办学的气魄和胆识。办好学校, 要有责任的担当, 要有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每任浮中校长都深知使命, 勇于担当。

校园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面对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现, 学校提出了“拿着别人的地图, 找自己的路”, 量校而行, 量法而行, 量生而行, 智慧型地吸收, 创生性地实践,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学习用表”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 深入学习, 勇于实践,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苦楚, 有理论与实践偏离的困惑, 有家长的质疑和实践的艰辛矛盾交织的忧虑等。但凡是革新者, 困难从来不是止步的理由, 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武器。团结协作, 勇著先鞭, 是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教师身上的显性产物, 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源动力。

文“化”人 篇9

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W客统计-读《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有感·黄晖拿到UI东省委原高校工委副书id II!建国及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 在大学推进文化向觉和:<_3»年《·>田原、李晶所著的《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一书文化内信道路上, ?丨:聚陴大的精沖力丨jl:、深刻的是在2014年暑假。反复地阅读与思考, 也是反复道德力發、巨大的感召力iii�, 育人树人与作荇对活、h身逐渐成氏的过程。每次阅读.都"把发展人作为根本前提.把啓重人作为根觉得是新的开始、新的旅程。本准则, 把依靠人作为根本途径, 把为r人作为这是一本关于文化育人特征、理念, 加强核根本目的。”书中这段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心价值引导、教育, 把握意识形态导向、转变教育解读, 尤其引起了笔者的共鸣。科学发展观的本文化观念, 以及实现大学德育科学化、全面实施质就是以人为本, 高等教竹之根本任务在于立德素质教育、健全完善人格的书。该书特别对大学树人。如何坚持育人为首, 学生为中心、为主体, 课堂通告规章制度建立、构筑学科创新机制、幵展创新教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实现自觉自中寄在後文化·阅读学, 坚持协同创新方向, 打造人才创新絮质、训练信成长成才, 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 是高校拓坧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维和发展创新个性、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展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等功能的基础中囷名家敢文格选弘扬创新粘神.让设创新W队、推进特色名校建和前提而核心价值就是要解决育德育魂的问敢文在线设等方面做r详尽阐述阅读此朽, 如沐春风, 更题.解决“未来人”, 即中闻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荇‘共筑中®梦·专栏网沁人心脾。和接班人学思悟行果的问题, 是人才培养的崇高近期与其说这是一本书, 不如说, 这是一个以文G笆目标和根本引导竹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明化心、以义化人、以义育人的课堂, 主讲荇将对大确历史使命, 张持政治方叫, 明内做人道现, 学会所有文档学教疗的热爱和忠诚, 对核心价衍观的领悟和解生活I:作, 丨‘丨觉成k成才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读, 对未来发展的唂定和深意通过桁炼规整的义主义核心价值观, 丨"丨答“培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字载道而写, 化人Ifu作与其说, 这是一本丨5, 不育人”问题的要旨。t5中提出通过中国梦教育、科如说, 这是一种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研究文化、学发展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行、做人修养教育M发展文化的有益践行, 在精神上、氛围上、行动上会责任教育、现代公民教竹和民族精神教疗的论给人以点拨和赘醒, 给大学教丨:作荇以厚望和述, 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丁.作提供r力M读俺这本15, 也就读愦了, 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依据和实施方略文化强国、增强N1家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15中关于履行高校职责, 深化内涵建设, 提文化方向, 培养高度文化卩丨觉及丨‘丨信的路径和方高教育质量, 推进特色名校建设.为国家现代化法;也就读惮丫,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已经成建设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闸述, 史是让笔荇醍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和全_掀起文化建设高潮的灌顶。名校, 应该匹配名师、名楼、名家、名学生背景下,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追如何让一所学校具荷自己的生命力和驱动力, 在求文化信念、把握文化育人内在规律的脉搏, 读亍如何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可替代的成长盛石懂了大学教育如何树立正确的宵人观念, 加强对和生长养分正如15中所说.每个大学都有1'1己学生道德、索质、做人等方而的教育, 培养德才旅的历史、传统、文化个性, 都有卩|d独特的优势备人才的方法;读懂了重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突出特色, 就是要选择方卩>1, 贲点突破, 强化优势发挥文化育人巨大力量, 促进学校文化育人和文 (巩固传统优势, 强化比校优势, 谋求新的优势) 。化传承与创新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谈及此, 作为一名辅导员、一名高校德育T.作者, 大学的文化建设既要有世界眼光、闰际意转变教育文化观念, 训练创造性思维, 发展创造识, 又要有民族自信心。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个性, 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辅导员W队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荇和接班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會Ml队应该是一个新的奋人。培养人才, 不能只注觅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强斗旅程立德树人路h, 我们需要更加深人研读调人的内在素质的提升要将科学知识、科学思和践行核心价值, 弓I领文化育人, 以义化心, 以文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内化为信念和行为, 这是化人。·《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一书选题之根本, 要以 (作者单位:赣南师芑学院) 责编:晓成

文“化”人 篇10

1 电视主流文化的求变

电视在20世纪90年代所突显的主旋律在大众文化或外文化的冲击下, 电视主流文化因其单调和苍白使其优势减弱。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仅仅成为一种姿态和意志而存在, 并没有按文化生产的规律占取应有的文化份额, “弘扬社会正气, 讴歌主流价值观”, 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电视节目基本是央视新闻节目所表达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主旋律。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大众文化占领文化领空, 主旋律的意识形态的节目受到了冷落, 央视也做了改变, 这一时期《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等新栏目层出不穷, 从内容到形式上增加可接受性, 向大众靠近, 也赢利了受众群体, 这是一个求变的开始, 但是节目题材所反映出来的还是与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相关的。

近些年, 央视求变的过程是向精英文化靠拢, 《新闻1+1》就是求变过程中的栏目。与凤凰卫视《时事开讲》有些相似, 但却不完全相同。《新闻1+1》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 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 大胆触及关系国计民生议题, 充分挖掘评论的功能。采用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 采用新闻与评论相结合, 从国家宏观的时事大政策、大家普遍关心的公共话题、国内特重大突发事件等选题中选取当天最快、最新、最热的新闻话题进行解读, 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 这是在打造精英文化的过程,

向精英文化靠拢的同时, 也贴近大众文化的所需, 通过老百姓所关心的个案问题来反映普遍存在的问题, 站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反思。即使是对个案进行问责, 也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 举出大量事实作为论据, 议论环节有一定的回旋空间。《新闻1+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选题大都是采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 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 并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虽然《新闻1+1》升级改版, 但笔者认为, 它还是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

2 电视大众文化的精致化

马克思说:“生产物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完成。”人们需要在大众文化节目中缓解紧张, 释放压力。而一些理论和思想, 用电视来表现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说电视是更具大众化的表现形式。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身心都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现阶段, 制作的主流文化节目、精英文化节目过于严肃、单调甚至呆板, 而电视的大众化特点为观众提供娱乐消遣, 可以缓解紧张, 释放压力, 这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但电视节目要满足各个层次的观众的娱乐要求, 追求经济效益和高收视率, 迎合观众口味, 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节目走向低俗。大众文化也需要精致化。湖南卫视的《新闻公开课》将大众文化更加精致化。

《新闻公开课》是一档创新型新闻节目。《新闻公开课》并没有游离于湖南台节目风格, 快乐、娱乐、清新、新奇、多样化是湖南卫视节目定位, 更多的是吸引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受众群体, 因此它打破严肃的新闻节目形式, 具有话题性;同时, 兼具多种时尚年轻元素, 是一档由大学生亲手制作的新闻评论栏目, 其节目形式是在节目录制现场通过在校大学生与资深知名的媒体人辩论的形式, 每期节目都会邀请3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大学生, 还会邀请资深媒体从业人员, 两方进行互动, 并从中选出各自心目中的新闻头条。《新闻公开课》选题方面注重节目形式新颖独特性。每期节目有15分钟是留给大学生的, 甚至会让90后和资深新闻主编展开版面头条间的碰撞。该节目在关注新闻时事的同时, 着力拓展年轻受众群体, 把话语权让步给青年人, 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新闻节目, 收效显著。

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的节目, 它所呈现的文化特质就是大众文化占有主体地位, 同时兼顾了精英文化, 通过资深新闻人带动着精英文化, 通过大学生的关注点带动同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 与湖南台节目定位相符合。

3 电视精英文化的大众化

精英文化在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和90年代的梦想破灭后, 一方面对主流文化保持距离, 另一方面又跟主流文化一起批判大众文化[1]。长久以来, 电视精英文化一直处于边缘和弱势, 处于“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的境遇。而大众文化却拥有众多的收视群体。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文化对立的局面, 主要是因为所谓的精英文化节目没有找到一个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方式, 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人们看惯了精英文化一贯高高在上而又单一的节目形式, 更倾向于大众文化节目的平民化色彩。凤凰卫视以新闻立台, 《凤凰大视野》《铿铿三人行》《开卷八分钟》《一虎一席谈》这些名牌栏目, 从金牌名主持到学者主持, 处处透露着精英文化, 由于落地等原因, 受众群体很有限, 凤凰网的建立, 增加了一部分受众群体, 但受众群体依然有限, 凤凰卫视精英文化大众化非常典型的栏目就是《倾倾百老汇》的开播, 在《倾倾百老汇》三年的嘻笑怒骂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这一档曾为凤凰卫视带来不少“迎客松”的时政脱口秀类节目也将迎来新的蜕变, 开始寻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更多结合点。

《笑逐言开》周播栏目, 由凤凰卫视当家男神尉迟琳嘉主持。节目运用崭新的多媒体手段和独特的串连解读方式, 通过主持人现场脱口秀的形式来演绎各类资讯。栏目紧跟社会热点, 天下大小事无所不包, 或谈笑风生, 或嬉笑怒骂, 或能唱能演, 或敢言敢玩。升级后的栏目加入了现场嘉宾的这一环设计, 根据嘉宾的特点量身定做了当期节目主题, 呈现出极具个人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笑逐言开》评论方式与《新闻1+1》《新闻公开课》虽然都在演播室里, 但形式完全不同, 《笑逐言开》放眼全球热点, 评论方式娱乐脱口秀式的没有太多的主观引导, 更像是幽默式地讽刺, 然而娱乐化地给予一些意见, 视角独特, 形式让大众更加贴近, 但所阐述观点还是精英文化的呈现;《新闻1+1》关注国内热点, 很严肃地播报方式, 带有立场地评论, 更多地是站在国家立场上, 反映主流价值观;《新闻公开课》关注互联网排名靠前的热点话题, 追述新闻头条的方式, 去看哪个热点更热, 大家是答辩式地对决, 得出一个结论, 在争辩的过程中有观点有分析有背景反映了一周的热点话题, 没有太宏观的立场说, 更让普通大众所能接受, 贴近大众文化。

不同于西方的是, 在中国目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 “中国文化出现大众消费文化、政府主导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2]。但电视文化走向大众、走向悦众、走向娱乐是基本趋向, 可能是媒体生存所决定的, 也是大众文化的时代所决定的, 批判也好, 漠视也罢, 不太可能改变它的走向。无论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多少差别, 三者都不存在绝对的、明确的界限, 所谓的精英文化不断地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成为大众文化, 从而二者之间不断的相互转化。所以, 应该避免将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分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各种文化的含义也随之改变, “主旋律”的困境与求变, 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合谋, 大众由开始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拒斥以彼此寻找契合点, 电视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种文化有继续寻找彼此相互结合的演变趋势。

参考文献

[1]孔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 2003.

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 篇11

从观念文化或精神因素的角度看,影响和决定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生活面貌的,以及影响当今、今后中国文化走向的,主要不是儒、道、法等家典籍中的雅文化,而是从古至今深植于广大民众头脑中的传统俗文化。不研究、了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了几千年的俗文化,只纠缠于经典文本中章句的解释和讨论,是够不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最多只能算作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研究。

中国诸子及其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雅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显文化,以叙事、论事、论人、说理、讲道的形式明确地写在典籍、文本中。中国民间俗文化更主要的是一种潜文化,中国人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要素、基本价值理念、行为指导原则并没有以理论学说形式明示于典籍,而是以观念、意识、信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支配人们的行为。俗文化有些体现在文学艺术文本中,如小说、诗词、戏曲(剧本)等,有些体现在非文艺文本中,如史书、笔记、杂记等,还有些不出现在任何文本,只能从流传至今的习俗、习惯、口头话语和历史遗存的物质文化中看出来、听出来、体味出来。它主要通过言传身教、习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方式传播、承继。例如有的学者提出、并用大量史料充分证明了的游民文化、流民文化、流氓文化、帮会文化,就是很重要的一类民间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而雅文化和诸子百家中就不包含这种文化。

中国传统大众文化或俗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文化。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生活环境严酷,自然灾害、社会灾难频仍,民间生活文化又往往简化收缩为其核心——生存文化。生活或生存文化不是诸子雅文化的那种统治文化(如法家、部分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纵横家学说等)、教化文化(儒家)或学理文化,它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包括历代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心中,支配中国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观念、价值、道理和准则。比如民间宗法文化中对祖先、家族的敬拜,强调血缘纽带和据此生出的上下尊卑、领导服从顺序的等级准则;民间婚俗文化中敬天地、血亲,崇尚生殖的价值取向;民间权谋文化、暴力文化中对权力和智谋的崇拜等。

中国主流雅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文化”,一般只对中国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中的士影响较大,对帝王亲贵和官员也有些影响,对农、工、商及五行八作其他人(还有流氓、娼妓、乞丐)等几乎没什么影响。(不被视为主流的阴阳家学说,倒是对社会各阶层都有影响。)而民间俗文化对社会各种人都有重大影响,对大多数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中国主流雅文化对俗文化的影响,完全不能使雅文化包容、等同、替代俗文化。比如,可能有人认为,法家学说就可以等同民间权谋文化,法术势嘛。其实完全不然。法家主要提供的是统治者驭民和控制臣子的办法、制度和理论,而俗文化中的权谋文化主要指在中国复杂的权力关系中如何生存、生活、发展,除包括法家的一些精神要旨外,还包括如何谋取权力、应对权力、化解权力、摆脱权力等,即一般人如何在权力人际中保存和发展自己。这些是法家不会提供的。因为法家的角度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中国传统主流雅文化,如儒、道、法等诸子诸家及其历史上的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其立足点大都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实际上,俗文化对雅文化的影响更大,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雅文化的理解、解释和传播。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各种潜规则盛行。如果没有大众潜文化的支撑,没有人们心照不宣的认可,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真正决定中国社会面貌、决定大小历史事件进程和结局的,主要不是很多人误认为的雅文化,而是被相当多的人忽视了的俗文化。

与西方文化对照,中国传统主流典籍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与民众俗文化的疏离,二者之间在很多价值理念上无法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除雅文化、俗文化外,还有一个二者共同建诸其上的源文化或根文化。中国根文化既是中国文化中单独的一个部分,又是中国雅、俗文化的基础。要想了解中国传统雅、俗文化为什么具有它们如是的内容、特点和关系,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根文化。

性格文化是各种文化的根本,因为它是人的心理要素与自然界和社会交互作用的最初结果,先于有具体内涵的雅、俗文化;同时,性格决定态度,即对人对事的基本心态和取向,如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承担还是推卸、主导还是依赖等。性格文化虽然也可以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受雅俗文化的影响而改变,但从群体上看,如果面对的自然、社会没有大的变化,那么这个群体的性格亦是相对稳定的。中国人的群体性格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根文化。所谓国民性,就是根文化与俗文化交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那些国民习性。

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的自然繁衍力强且无法有效控制,而自然资源和适生空间有限,导致整体生存条件日趋严酷,造成了国人看似复杂的性格(面对外界经常有一些自相矛盾的看法和举措)。如果能从根文化的角度研究、理解,这些看法和举措其实并不矛盾,国人性格也不很复杂,它们都是中国人性格文化中弱势性和群体性的体现……

文“化”人 篇12

“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是以“主体教育”为核心, 通过凝炼学校精神、完善学校制度、改善校园环境、改革课堂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创建特色班级、丰富教育活动、健全评价机制等各项教育活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 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约束、自我组织、自我发展, 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持续发展, 成为拥有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文化为引领, 完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 确立学校特色的灵魂

以学校秉承的“教育教学要努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思想作为指导, 我们凝炼出学校核心理念———自强达志。我们确立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自信勤勉、坚韧自立”的校训, “志高行洁、弘毅竞进”的校风, “博观善导、求实创新”的教风, “慎思笃行、日新有恒”的学风, “立足师生幸福成长、倡导自主发展的优质学校”的形象定位, “育人成绩卓著的优质学校, 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的学校愿景;凝炼出“团结、务实、创新、争优”的学校精神, “德高、业精、进取、包容”的教师精神, “向上、向善、阳光、正义”的学生精神;确定了“文化立校、改革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策略,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为社会和谐发展育人”的办学目标, “全面发展、特长突出、具备自强精神的主体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起点规划、超常规发展”的发展理念, “德才兼备、适才适位”的人才理念, “业绩树形象、特色创品牌”的质量理念, “亲和、诚信、高效”的服务理念。我们还确立了教师发展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较强的学习能力, 较高的专业水平, 在专业成长中体验教师的职业幸福;确立学生培养目标:拥有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国际化的视野。总之, 让九十五中校园的精神文化滋润师生健康成长。

二、以“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文化为引领, 改革学校管理制度, 为师生主动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管理制度依据“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特色文化建设, 本着“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价值标准, 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如《班级月考评实施细则》, 增加了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学生自行设计班级文化主题, 并提炼个性班训、班歌、班徽和确定富有个性班名和班服, 学生自主设计、主持主题班会, 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学生自主组织班级活动。我们把这些都纳入班级考评, 以激励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制定了《九十五中学一线教师科研课题管理办法》, 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将研究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倡导反思性教学, 鼓励同伴合作与互助, 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纳入对教师的专业考评中, 激励教师自主发展、自觉发展。

三、以“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文化为引领, 营造和谐主动发展的育人环境

我们以“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文化为引领, 营造润物无声的校园环境文化。“自强达志”的核心理念、《劝学篇》、“勤奋进取, 理想远大”的标语, “三省苑”、“艺林”、“学林”、“勤勉”、各楼层的主题文化展牌, 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为学生的成长导航。“梅兰竹菊”为主题的“君子屏”, 用彩绘制作“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文化墙,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提升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图书馆为载体成立青年社科院;培养学生艺术气息, 以艺术中心为载体成立青年艺术院;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以各功能室为载体成立青年科技院;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体育馆为载体成立青年运动健康中心。依托这些物质载体, 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四、以“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文化为引领, 构建主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十二五”期间, 我校申报了国家级重点课题“发展性教学的实验研究”、市级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验研究”, 围绕主导课题还申报了28 个市级课题, 涉及多个学科, 在学校主导课题引领下, 深化学校“学案导学”为载体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 初步形成九十五中学主体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五个环节、六个维度) 。构建“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的“任务驱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按照“备课—试课—议课—立课”的研讨模式, 实行“每周一课, 每课一议, 每议一得”的研讨策略, 开展课堂研讨活动。围绕课题研究, 通过大量多层面的、多形式的学习、实践, 为构建“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新型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成“开放、自主、分享”的课堂文化, 初步形成各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一科多模”“一模多法”。并通过开展区域内“同课异构”“同题同构”等课堂教学交流展示活动,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借助西青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工程, 培养出一批在区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型教师, 引导学生学会认知“慎思笃行、日新有恒”,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以“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文化为引领,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拓宽学生主动发展空间

学校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本着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并向跨学科发展的原则,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原则, 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结合教师自身的爱好和特长,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选编校本教材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自主选择校本课程, 采取走班制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 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 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评价形式多元化, 有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我们还将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结合起来, 初步形成校本课程活动化, 社团活动课程化。我们现已开发了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体育、中外礼仪5 大类24 门具有九十五中特色的校本课程, 如《数学———精确学科的典范》、《红楼梦赏析》、《影视欣赏》、《围棋入门》、《社交礼仪》、《打开眼睛看世界》 (英文试听) 、《如何写好钢笔字》等, 为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提供了课程保障。有些课程, 如书法课程、摄影课程、微视频制作、动漫绘画等, 完全由学生自主组织实施, 拓宽了学生主动发展空间。

六、以“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文化为引领, 创建特色班级, 追求特长发展

围绕“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这一特色文化建设主题,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旨在为学生主动发展、持续发展打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一) 凝炼班级精神文化系统, 为学生主动发展汲取精神力量

我校班级精神文化的创建坚持“八个一”的导向。

1.一班一目标。

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欲望, 发掘学生的潜能, 组织全体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宣传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取得共识, 确定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围绕目标, 每个小组制定小组目标, 每个人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2.一班一训。

班训的确定, 也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为学生成长服务。如, 高一四班班训是“态度决定一切, 勤奋决定未来”, 诠释了作为学生态度很重要, 态度决定高度, 而勤奋可以弥补缺憾, 态度+ 勤奋= 成功。

3.一班一呼。

每天的晨跑和大课间, 各班令人振奋的班呼响彻九十五中学操场上空, 激励着每一个九十五中学子昂扬向上的士气。如高二一班的“拼搏一班, 团结奋进, 风雨同舟, 共创传奇”和高二二班的“拼搏二班, 同舟共济, 团结一心, 奋勇向前”。这两个班的呼号虽然看似相同, 却能展现出来两个班之间和谐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状态。

4.一班一歌。

学生精心选择或自己改编的积极向上的歌曲作为自己班级的班歌, 代表着班级精神风貌。每年学校都进行“班班唱”比赛, 已经坚持了13 年, 2014 年开始, 我们创新形式, 以年级为单位, 举行“迎国庆, 颂祖国”专场演出, 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嘹亮的歌声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情赞美, 对温暖集体的无限热爱和对青春梦想的执著追求。

5.一班一徽。

学生动手设计班徽, 锻炼了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学生自行设计的班徽表现出学生对班级发展的美好愿景。

6.一班一名。

学校各班除行政命名之外, 每个班都设计了极具本班特色的班名, 如传奇班、阳光班、明星班、新锐班、晨曦班等。特色班名的命名彰显了班级发展的特色和目标, 同时寄托着班主任对学生无限希望, 引领学生不断进步。

7.一班一服。

为更外显班集体精神, 各班学生还自己设计了体现自己班特色的班服, 每逢学校重大活动, 学生穿上自己的班服, 对外展现班级的精神风貌, 增强学生班级自豪感。

8.一班一网。

我校依托学校网站, 为每个班建立了网站, 做到一班一网站, 各班自行设计网站主页板块, 由学生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并定期更换, 把学生最闪亮的一面展示在网站上,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自信, 调动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欲望, 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二) 打造班级环境文化, 为学生主动发展创设和谐向上的氛围

我们打造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突出“三个结合”:班集体特色和学校主题相结合,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从墙壁的修饰到黑板报的安排, 始终体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主题——“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把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时代脉搏有机结合;规定内容和自主内容相结合, 为避免班级环境文化设计的随意性和脱离学校宗旨,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坚持规定内容和自主内容相结合。

(三) 完善班级制度文化系统, 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支持保证

健全的制度文化体系为学生自主发展保驾护航, 班级制度出台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就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让他们认识到制定各种规范的目的不是管住他们, 而是保证班内所有成员的利益——秩序、公平、好习惯、高效率。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在制定班规前, 先组织学习学校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 并引导学生分析本班实际, 找出该班的特点、长处、不足, 让学生尽情讨论, 充分发扬民主, 最后由班主任组织班委会根据学生的意见、建议制订出符合本班实际、体现本班特色的规章制度。

(四) 创新班级文化活动形式, 为学生主动发展搭建平台

1.主题班会, 学生成为主角。

例如:我校高一五班 (明星班) 主题班会设计上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模式, 从学生兴趣入手, 充分对学生进行了调研, 了解到班内大多数学生有视频制作的特长, 于是结合班名开展了“明星视频大赛”主题班会, 以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学生的特长, 同学间增加了解, 展示学生自豪感。这种形式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收到较好效果。学校组织的类似这种特色主题班会既挖掘了学生的特长, 展示了学生能力, 也肯定了学生成果,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2.心理辅导, 学生广泛参与。

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拥有阳光的心态, 学校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例如:我校预科2班是由来自新疆的学生组成的, 每个孩子都非常有个性, 加之远离家乡思乡心切, 学生表现出焦虑不安、心情低落等心理问题, 对此, 班主任与学校体育教师共同设计室外心理辅导课,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 通过开展破冰建队、主题活动、体验升华、总结表彰等活动环节, 让学生之间增加了解, 减少在教室内的压抑感, 同时体验到了团结的重要意义, 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很好的疏导作用。

3.课程学习, 学生教学生。

高一九班班主任杜京梅老师在文化特色班级创建中, 开展了班级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申报、同学推荐、教师考核, 选出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音乐、美术、体育11 门学科的学生学科带头人, 每个学科带头人不仅本学科成绩优秀, 同时还负责班内本学科课余时间的教学工作, 即负责对弱科学生的辅导。此外, 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科带头人还需要完成课件和辅导工作, 这种学生教学生形式有助于全班成绩的共同提高, 也培养了学科带头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等。

(五) 学校为班级文化建设铺路搭桥, 为学生主动发展搭建更广阔的空间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 我校形成了八大活动体系:安全教育类活动体系———关注生命, 身心健康类活动体系———注重健康, 行为规范类活动体系———培养习惯, 社会实践类活动体系———提升能力, 学生社团类活动体系———展示特长, 爱国爱校类活动体系——提升情感, 爱心公益类活动体系———奉献爱心, 文艺艺术类活动体系——陶冶情操。我们定期举行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节、校园读书节等活动, 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七、以“主体教育, 持续发展”文化为引领, 师生共同幸福成长

天道酬勤, 付出必有收获。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实践, 我们最深的体会是,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了全体师生员工的素质, 缔造了和谐校园, 带动和促进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构建了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优质校园。

【文“化”人】推荐阅读:

上一篇:外经贸人才下一篇:技术发展方向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