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方向

2024-06-13

技术发展方向(精选12篇)

技术发展方向 篇1

在数控机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数控技术, 是一种采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中各种控制信息进行数字化运算、处理, 并通过高性能的驱动单元对机械执行构件进行自动化控制的高新技术。是将传统的机械制造与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现代控制理论、检测技术以及光电磁等多种学科技术融为一体的一门边缘学科。数控技术是CIMS和FA的基础技术之一, 也是当今世界机械制造业的核心高技术。从N C到FA的技术发展流程, 也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相互渗透和发展的过程。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 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 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 (I T、汽车、轻工、医疗等) 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

1 数控技术的发展过程

从数控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数控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1 9 5 2年至今, 大致经历了如下过程。

(1) 硬逻辑数控系统 (称为NC) 。

(2) 计算机数控 (CNC) 。

(3) 基于PC的CNC时代。

(4) 全P C开放式智能化数控新阶段。

2 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早期的数控系统采用穿孔纸带传送加工程序, 由专用数控装置读入加工代码、进行识别、储存和计算, 输出相应的指令脉冲以驱动伺服系统。7 0年代中期小型计算机出现。由于其较低的价格, 高超的数据处理和输入输出功能, 使它迅速应用到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中, 出现所谓计算机数控 (CNC) 和直接数控 (DNC) 系统。九十年代以来,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通用计算机从8位机, 已发展到奔腾时代。其速度和功能已比当年的8位机快了几百倍。使得在通用微机上以软件方式可以实现各种数控功能, 数控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P C机上的丰富软件资源、友好的人机界面, 是其它数控系统所无法比拟的。基于微机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已成为世界数控技术的发展潮流, 以P C机为平台的数控技术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控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 数控机床朝著高性能、高精度、高速度、高柔性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但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就是采用“P C+运动控制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它不仅具有信息处理能力强、开放程度高、运动轨迹控制精确、通用性好等特点, 而且还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现有加工制造的精度、柔性和应付市场需求的能力。美国将其称为新一代的工业控制器, 日本称其将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

当代, 数控技术的典型应用是F M C/FMS/CIM, 其趋势是向高速化、高精度化、高效加工、多功能化、复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主要发展动向是研制开放式全功能通用数控系统。

(1) 继续向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发展。

其特点有:

(1) P C机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 软件资源特别丰富。

(2) 成本低廉, 可靠性强。

(3) 相应的Windows, Windows NT, 界面更加友好, 功能更趋完善, 其通讯功能、联网功能、远程诊断和维修功能将更加普遍。

(2) 继续向高速化和高精度化发展。

(3) 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发展, 数控系统的智能化将不断提高。

(1) 应用自适用控制 (Adaptive Control) 技术。

(2) 引入专家系统指导加工。

(3) 引入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4) 智能化伺服驱动装置。

经过实践证明, 上述的“智能化”技术还要在以后应用于新一代数控机床的调整、使用与维修等各个环节, 使人工参与大为简化, 提高工作效率。

3 结语

2 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 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 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 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 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 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数控技术的基础上, 将以往企业中相互独立的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等过程, 在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支撑下, 构成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完整而有机的, 以实现全局动态最优化, 总体高效益、高柔性, 并进而赢得竞争全胜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C) , 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信息化成为未来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发展的主要趋势:向高速、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向模块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向pc-based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出现新一代数控加工工艺与装备, 机械加工向虚拟制造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 (i t) 与机床的结合, 机电一体化先进机床将得到发展;纳米技术将形成新发展潮流, 并将有新的突破;节能环保机床将加速发展, 占领广大市场。

可以看出, 数控技术是如此广泛、深入、系统地影响着先进制造技术, 并强有力地支撑着先进制造技术, 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奕鸿.机床数控技术及其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4.

[2]任玉田.机床计算机数控技术[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3]张建钢, 胡大泽.数控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王哲, 田稷.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J].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4 (3) .

[5]周会成.浅析数控技术发展的智能化趋势[J].机械管理开发, 2008 (2) .

技术发展方向 篇2

前言:电力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成就都是最快和最好的,到目前我国的装机容量、年发电量都跃居世界第二位。为了保持我国电力工业持续增长和发电站设备的稳定安全运行,电站焊接技术必须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火电机组焊接技术的特点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机组、高参数的火电厂不断涌现。大机组已成为我国火力发电的主要力量,在国家“优先发展水电,继续发展火电,适当发展核电”的方针指引下,今后安装火电机组主要是300MW、600MW级的亚临界压力机组,并且将加快超临界压力机组的建设。大机组电站焊接工作的对象、任务、条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主要焊接技术特点有:

1、随着火电单机容量不断增大和参数的提高,焊接工作量也不断增大。我国火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由50年代的25 MW机组变化为90年的800 MW机组,单台机组的焊口数量也由50 年代的几千只猛增至数万道焊口(只限于受监焊口)。

2、焊接结构也日超复杂,随着发电机组规模的增大,用于焊接施工的金属结构形式也日超复杂。火电机组的管道焊接最大厚度由50 年代的20mm左右已变化为大于110mm。

3、所用钢材等级的提高,钢种的增加。随着发电机组规模的增大,电站用钢的品种不断增多,钢材的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也不断增加。目前火电站用钢已由50 年代的几种增加到几十余种,规格则达到100 余种。

4、随着机组的增大,对金属材料的焊接可靠性及焊接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电厂工程不仅要求焊接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钢材规格,品种及其结构的需要,同时要求有足够的焊接可靠性以及伴随产生的结构修复性,这其中不仅包括了工程中主要钢种,也包括了特种部件的修复要求。

为能适应这些变化和对新时期电力事业发展对焊接专业的要求,电站焊接当前面临的基本任务,除了现有的工艺,技术作有效的支撑以外,而更重要的是新钢种的焊接研究,装备的更新,人员素质的提高和调动焊接工作者的积级性和整体力量。

2、火电机组用钢的发展

为了提高大型火电机组的效率,提高锅炉蒸汽温度比提高锅炉蒸汽压力对机组效率的影响更大。若将锅炉的温度参数固定在450℃至580℃,而靠提高锅炉压力参数提高机组效率,不但机组效率提高得不显著,而且会给焊接、热处理施工带来更大的困难。因为锅炉温度参数定在540—580℃,则钢材就必然选用低合金耐热钢(12Cv1MoV、10CvMo910),当锅炉压力参数从140Kɡ/Cm2提高到170 Kɡ/Cm2时,由于这些钢材的高温持久强度低,就必然使管道的壁厚大大增厚。由于管道壁厚的增加,对焊接、热处理、弯管、探伤等工艺等工艺都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如要严格控制焊接线能量,采用多层多道焊,中间热处理,二次或三次探伤,热处理升降温度、速度的控制等。由此可见,要提度大型机组效率,首先是提高锅炉的蒸汽温度参数,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科学家研制很多种致力于锅炉用耐热钢,如耐热不锈钢TP304、9Cv—1Mo钢、12%Cv钢、钢102、10CvMo910等。

3、火电大机组焊接技术的发展超势

进入新的世纪,火电大机组焊接技术发展,要适应300MW至100MW级的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机组焊接的需要。随着大机组锅炉蒸汽参数的提高,所用钢材逐渐变化,级别逐步提高,仅以受热面管、主蒸汽管为例:由含Cv≤3%的低合金耐热钢到含9—12%Cv的马氏体耐热钢到含奥氏体耐热钢,钢材的合金含量逐渐提高。对含Cv≤3%的低合金耐热钢的焊接工艺技术已普遍掌握权。为了进一步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在300MW以上机组上将大量采用含9%Cv的T91马氏体钢,而此类钢材则是最近几年才大量出现。我们贵州也只有在安顺一期工程过热器施工中出现T91钢,我公司焊培中心经过3个多月时间才全面完成T91钢的焊接工艺评定,并成功地运用于安电一期2×300MW工程中,由于我们采用的焊前不予热、焊后热处理工艺方法,在工程中降低了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工艺获得了电力局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进入新的世纪,国家作出了开发西部,西电东送的战略决策,我们贵州作为西电东送的重点,担负着艰巨的历史重任,由我公司承建的黔北电厂、安顺电厂二期工程的主蒸汽管道将采用A335—P91钢,因这一钢材除了固熔和沉淀强化外,还通过微合金化,控扎、形变热处理及控冷获得高密度位错和高度细化的晶粒,在调质状态下获得回火马氏体,这种钢由于降低了C、S和P等杂质的含量,对焊接裂纹的敏感性都明显降低。在同样的工作条件下(工作温度,后力和设计寿命),选用这些高温强度高的P91钢,则管子的壁厚将大大减小,焊接应力也将大大降低。而获得完整无裂纹的焊接接头的可能性大为提高。尽管如此,焊接接头的劣化仍然是P91钢主要问题。

1、由于焊缝金属没有控扎,形变热处理的机会,而晶粒不可能由此细化,又由于熔敷金属中的Nb,V在凝固冷却过程中难以呈微细的C、N化合物折出,焊缝的韧性这不如母材。

2、供货状态优良的回火马氏体母材性能受到焊接热循环的影响,焊接热影响区性能明显劣化。

浅析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煤矿 开采技术 发展方向

我国的采煤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一直以来都制约着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煤矿开采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技术含量相对来讲比较低下,这些设备的配置率也不高。第二,在开采产品的可靠性技术、数字集成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制造技术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第三,机械化程度和功效较低,在采煤机械化系统、运输系统、采场围岩控制系统和辅助运输系统的装备都普遍不足。还有其他方面的很多原因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笔者分析,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我国煤矿开采方法与开采工艺要逐步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必将有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在科学技术的指引下,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研究者结合高新技术,不断地研究开发出强力、安全、可靠、耐用、智能化的采煤设备与生产设备监控系统。从实现煤矿开采的高产、高效、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综合出发,积极引进新型开采技术和开采方法,逐步完善开采工艺,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煤矿开采的理论依据,夯实我国煤矿开采的理论和实际基础。从当前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来看,我国的长壁采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于放顶煤采煤技术的应用以及急倾斜、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的等难采煤层的采煤方法和工艺在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下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采煤技术的发展。

二、我国的深矿井开采技术应深入研究

深矿井的开采技术通常指的是开采距离地表有特定深度的煤层而采取的煤炭开采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煤炭的需求也随之增高。因此,增加煤炭开采的深度,以提高采煤量满足人民对煤炭资源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研发者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掌握深矿井煤炭开采技术的运用,合理指导煤炭开采工人正确的进行的开采。在开采过程中,对于煤层开采的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瓦斯及热害治理、开采通风等方面的技术控制都属于深矿井开采的关键技术。在深井开发技术中还必须强调,要对深井围岩状态和应力场的分布特点、深井工作场所的变化情况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深矿井开采技术中热量的治理等方面都要认真规划和落实。

三、煤矿开采中的安全事故预测系统应该实行信息化预测

众所周知,我国煤矿开采技术中的对于安全事故的预测技术还有待加强。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我国煤矿开采技术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立对于煤矿安全事故的有效科学的信息化预测系统,不仅是煤矿开采技术深入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煤矿开采技术能够不断发展和普及的力量之源。建立有效科学的预测系统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有关企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建立事故预报,及时的对煤矿开采中的安全事故进行监控和防范。增加工作人员对安全事故的把握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安全事故防范措施,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时消灭。

四、大力发展“三下一上”采煤技术

“三下一上”是在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承压水体上进行煤矿开采的简称。传统的采煤技术中,一般来讲不提倡“三下一上”的采煤方法。因为这种采煤方式不仅危险性高,而且要求严格,开采难度大。加上有些开采商对安全性不予重视,为了自身利益将预留的矿柱减少,长时间的不规范采集容易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山体滑坡。在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一般实行预留一定的煤柱加以支撑,而对其中的煤炭资源不进行开采。但随着煤炭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上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三处的煤炭资源越积越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因此,加大煤矿开采范围,大力发展和提高在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承压水体上的煤炭开采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深入研究“三下一上”的采煤技术的同时,要准确把握覆岩层运动和地表的沦陷规律,在保证满足地下水资源、建筑物、地表生态保护需要的同时,建立合理的开采系统和优化参数,研究和发展沉降控制理论和关键的采煤技术,达到节约煤炭资源和提高煤炭开采量的双重目的。

总而言之,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在发展煤矿开采技术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大力发展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我国煤矿的开采方法与开采工艺,深入研究深礦井开采技术,对煤矿开采中的安全事故预测系统应该实行信息化预测,并大力发展“三下一上”采煤技术,达到节约煤炭资源和提高煤炭开采量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凯.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的方向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0(21)

[2]白成义.提高榆林地区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减沉开采技术研究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J].榆林科技.2007(01)

[3]赵俊.浅谈综采工作面设备布置方式的优劣及发展方向[J].科技资讯.2008(32)

[4]白守明.试析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

数据库技术发展方向 篇4

数据库的定义是计算机的辅助管理数据技术, 其总体方向是探究存储数据、组织数据的高效率获得方式, 以及对于获得数据的处理。其是通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结构设计的应用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法, 基于理论以实现数据的分析和理解。数据库本身的自带功能, 某种方式上解决了大量数据的组织与存储问题, 降低了复杂化难度高的核算数据处理问题, 另外, 也提升了处理能力的准确度和精密性。数据库对于信息数据的处理更具安全性、有效性, 保证了数据处理过程高效率、快速、安全及精密。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数据的共享难题, 使共享技术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 让人类利用更快捷简便的方法完成需要解决的工作问题。数据库的发展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分别是第一代数据库系统, 第二代数据库系统, 第三代数据库系统。这三个阶段互相合并, 相互结合, 呈现出现下的数据库系统。第一代系统是层次与网络结构状的系统, 网络数据库的主要代表就是层次数据库系统, 是系统发展的开源, 数据库系统同时成为技术发展进步的奠定基石。IBM公司提出的网络数据库系统的一系列概念成为技术发展进步的理论依据, 也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关系数据库是第二代数据库。发展成形的关系数据库成为非传统应用技术和传统应用技术的机器数据库体系的合并, 这种系统发展逐渐完善, 拥有的使用者范围相对已经十分广泛, 很多用户至今仍旧在使用这种关系系统。第三代数据库技术融合了前两代的优点, 在此良好的基础上开阔了自身的时代优点。其拥有三方面的特征:数据管理技术支持, 对象和知识管理技术, 集成和保持第二段数据库系统技术, 保证对其他系统的开放性。

2 数据库技术发展方向

2.1 联邦数据库系统

2.1.1 查询优化方法

部分企业的很多资源都发散性地分布在不同的分散系统上, 面对未来的发展, 更多的客户端系统将访问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个数据库系统。集成分布不同分散系统上的数据处理信息, 建立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信息系统合并而成的大规模联邦信息库将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其应针对不同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未来的数据库所推行的系统优化查询方法首先要保证不同的局部内系统数据库的自我控制, 可以及时准确地进行数百万个内部系统库的数据查询。

2.1.2 查询的语义和执行

以往的查询系统是通过系统数据库分析给出准确的回复, 但是未来的用户量可能达到远远超出现有数量的端点数据系统, 当不同数量庞大的用户群向系统进行提问查询时, 以往的查询运行办法运行的时间将会增加。联邦数据库可以将这种多方向的查询转化成为不同的迭代计算, 即系统变换以往的准确答案提供方式, 给出粗略答案, 进一步反复迭代求精, 通过这个过程, 完善结果直到查询到满意的结果。为了实现这种查询, 必须改变优化传统的执行器和查询优化器, 把优化和执行与估算技术结合。

2.1.3 支持多数据库系统集成工具

其目的是保证管理人员更加快捷方便地嵌入局部的数据库系统, 使其进入到大规模的数据库系统中, 以保证整体数据库系统集成的自动化。

2.2 嵌入式数据库系统

2.2.1 数据库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微型信息设备需要配备自身的数据库系统, 这种类型的数据库称之为嵌入数据库系统。系统的数据管理中没有具体的相关专业操作人员, 用户也无法详尽地了解专业知识。因此, 嵌入式系统必须在外界的应用环境发生改变时候, 自身进行改变调整以适应外部条件, 不能依靠客户进行参数的系统设置。这种自我进行变更的调节功能是以后专业工作者面对的另一个难题, 其核心内容是系统总体参数的改变和自我适应控制调节能力。

2.2.2 快速准确的链接能力

嵌入式数据库必须有高效准确的链接能力, 保证存储数据库与WEB数据库的链接和发现。这种WEB信息源的发现需要系统丰富自身的元数据, 需要利用新的手段进行相关链接。

2.3 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现今多种计算机集群并行计算系统, 包括共享磁盘计算机集群系统, 共享主存储计算机集群系统, 无共享硬件资源计算机集群系统, 具有非一致性主存储器的计算机集群系统。这些系统性能价格比和并行性是统一并行大规模数据应用的重要支撑, 这些系统的研究已经获得成功。但是, 面对并行数据库系统的其他计算机系统研究相对薄弱,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 在商业智能、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结算处理中, 都需要数据库技术, 未来的信息技术手段中, 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工作时间将不断延长, 主存储器的需求不断大幅度升高, 科技人员必须考虑数据库的总体信息缓冲, 结构的存储等多方面的变革。近年, 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 新型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推广应用, 数据库面对这种形式, 必须进行不断完善和改革创新。现今数据库在行业应用中发展势头良好, 不断应用存储数据的物理管理功能和其他更多功能, 数据库技术问世至今, 相关科学工作者不断加深研究, 保证了其实际的应用性和广泛性, 在理论应用、实际生产过程、商业范围智能管理方面都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工作系统。未来的系统工作中, 大型数据库的内存将进行变革, 部分数据进行主存储, 保证磁盘存储, 大部分数据将转化到各级存储器上。三级存储器的处理速度相对较慢, 必须降低查询优化器进行指向计划时数据频繁介质之间的传递, 加大对三级存储器上记录的优化处理, 尽量减少选择时间, 采用高效缓冲的存储处理手段。

2.4 无线网络的数据库技术

新近的研究领域是无线网络数据库技术, 此技术的链接运用了无线网络, 其节点具有移动性, 其MANET的节点可以是单股工作, 也可以和大型数据网络相链接, 保证了不同工作点的自由结合通信。工作过程中, 需要以数据库系统作为基础, 该技术目前需要面对的公共难题, 使以往数据库技术不能很好地满足MANET技术需要和能源消耗问题。今后MANET技术的研究应保证两个层次, 包括正确的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 具体可以进行相关的模型研究, 能源数据操作, 合理进行相关专业的数据分析, 优化处理查询问题、数据挖掘问题。许多专业领域需要的数据库技术应进行专项研究, 可以提出使用的数据库, 如统计数据库、空间库、工程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等等, 其根本原理未产生变化, 知识进一步与实际应用进行融合, 巩固了数据系统的总体适合性, 强化了系统的支持力。很多专业研究人员认为,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专业化领域的深入和完善。MANET技术将在国家安全监控, 医疗公共事业, 环境保护, 道路规划交通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实施。

3 结语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数据库技术, 未来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应提高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 加大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重视度, 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不断创新发展, 保障我国数据库技术发展跟上国际化水准, 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现代社会已经演变成为高科技信息技术发达的文明社会, 数据早已变成了一种可利用的高效化资源, 其应用将是相关同类竞争的核心技术。同时, 成为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数据库技术俨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广泛地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针对未来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和整体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慧, 颜显森.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非结构化数据库[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 (7) .

现代模具制造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篇5

模具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具网CEO、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专家委员罗百辉表示,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正朝着加快信 息驱动、提高制造柔性、敏捷化制造及系统化集成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模具的CAD/CAM技术,模具的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模具的精密成形技术,模具的超 精密加工技术,模具在设计中采用有限元法、边界元法进行流动、冷却、传热过程的动态模拟技术,模具的CIMS技术,已在开发的模具DNM技术以及数控技术 等先进制造技术方面。

1、高速铣削:第三代制模技术

高速铣削加工不但具有加工速度高以及良好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而且与传统的切削加工相比具有温升低(加工工件只升高3℃),热变形小,因而适合于温度和热变形敏感材料(如镁合金等)加工;还由于切削力小,可适用于薄 壁及刚性差的零件加工;合理选用刀具和切削用量,可实现硬材料(HRC60)加工等一系列优点。罗百辉表示,高速铣削加工技术仍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它已向 更高的敏捷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成为第三代制模技术。

2、电火花铣削和“绿色”产品技术

从国外的电加工机床 来看,不论从性能、工艺指标、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国外的新动向是进行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电火花创成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这是一种替代传统的用成型电极加工型腔的新技术,它是用高速旋转的简单的管状电极作三维或二维轮廓加工(像数控铣一样),因此不再需要制造复杂的成型电 极,这显然是电火花成形加工领域的重大发展。

最近,日本三菱公司推出了EDSCAN8E电火花创成加工机床又有新的进展。该机能进行电 极损耗自动补偿,在Windows95上为该机开发的专用CAM系统,能与AutoCAD等通用的CAD联动,并可进行在线精度测量,以保证实现高精度加 工。为了确认加工形状有无异常或残缺,CAM系统还可实现仿真加工。

在电火花加工技术进步的同时,电火花加工的安全和防护技术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电加工机床都考虑了安全防护技术。目前欧共体已规定没有“CE”标志的机床不能进入欧共体市场,同时国际市场也越来越重视安全防护技术 的要求。

目前,电火花加工机床的主要问题是辐射骚扰,因为它对安全、环保影响较大,在国际市场越来越重视“绿色”产品的情况下,作为模 具加工的主导设备电火花加工机床的“绿色”产品技术,将是今后必须解决的难题。

3、新一代模具CAD/CAM软件技术

目前,英、美、德等国及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发的模具软件,具有新一代模具CAD/CAM软件的智能化、集成化、模具可制造性评价等特点。罗百 辉表示,新一代模具软件应建立在从模具设计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的大量知识上。这些知识经过了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整理,以特定的形式存储在工程知识库中并能方便 地被模具所调用。在智能化软件的支持下,模具CAD不再是对传统设计与计算方法的模仿,而是在先进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运用本领域专家的丰富知识和成功 经验,其设计结果必然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

新一代模具软件以立体的思想、直观的感觉来设计模具结构,所生成的三维结构信息能方便地用于 模具可制造性评价和数控加工,这就要求模具软件在三维参数化特征造型、成型过程模拟、数控加工过程仿真及信息交流和组织与管理方面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并有 较高集成化水平。衡量软件集成化程度的高低,不仅要看功能模块是否齐全,而且要看这些功能模块是否共用同一数据模型,是否以统一的方式形成全局动态数据 库,实现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共享,以支持模具设计、制造、装配、检验、测试及投产的全过程。模具可制造性评价功能在新一代模具软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既要对多方案进行筛选,又要对模具设计过程中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估,并为模具设计者提 供修改依据。

在新一代模具软件中,可制造性评价主要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费用的估算、模具可装配性评价、模具零件制造工艺性评价、模具结 构及成形性能的评价等。新一代软件还应有面向装配的功能,因为模具的功能只有通过其装配结构才能体现出来。采用面向装配的设计方法后,模具装配不再是逐个零件的简单拼装,其数据 结构既能描述模具的功能,又可定义模具零部件之间相互关系的装配特征,实现零部件的关联,因而能有效保证模具的质量。

4、先进的快速模 具制造技术

(1)、激光快速成型技术(RPM)发展讯速,我国已达到国际水平,并逐步实现商品化。世界上已经商业化的快速成形工艺主要 有SLA(立体光刻)、LOM(分层分体制造)、SLS(选择性激光烧结)、3D-P(三维印刷)。

清华大学最先引进了美国3D公司的 SLA250(立体光刻或称光敏树脂激光固化)设备与技术并进行开发研究,经几年努力,多次改进,完善、推出了“M-RPMS-型多功能快速原型制造系 统”(拥有分层实体制造-SSM、熔融挤压成型-MEM),这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唯一拥有两种快速成形工艺的系统(国家专利),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 比。

(2)、无模多点成形技术是用高度可调的冲头群体代替传统模具进行板材曲面成形的又一先进制造技术,无模多点成形系统以 CAD/CAM/CAT技术为主要手段,快速经济地实现三维曲面的自动成形。吉林工大承担了有关无模成形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已自主设计并制造了具有 国际领先水平的无模多点成形设备。

我国这项技术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相比,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 均处领先地位,目前正向着推广应用方面发展。

3、树脂冲压模具首次在国产轿车的试制中得到成功应用。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设计制造了12套树脂模具用于全新小红旗轿车的改型试制,这12套模具分别是 行李箱、发动机罩、前后左右翼子板等大型复杂内外覆盖件的拉延模具,其主要特点是模具型面以CAD/CAM加工的主模型为基准,采用瑞士汽巴精化的高强度 树脂浇注成形,凸凹模间隙采用进口专用蜡片准确控制,模具的尺寸精度高,制造周期可缩短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制造费用可节省1000万元左右(12套模 具)。为我国轿车试制和小批量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属国内首创。瑞士汽巴精化有关专家认为可达90年代国际水平。

5、现场化的模具检 测技术

精密模具的发展,对测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密的三坐标测量机,长期以来受环境的限制,很少在生产现场使用。新一代三座标测量机基 本上都具有温度补偿及采用抗振材料,改善防尘措施,提高环境适应性和使用可靠性,使其能方便地安装在车间使用,以实现测量现场化的特点。

6、镜面抛光的模具表面工程技术

模具抛光技术是模具表面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模具制造过程中后处理的重要工艺。目前,国内模具抛 光至Ra0.05μm的抛光设备、磨具磨料及工艺,可以基本满足需要,而要抛至Ra0.025μm的镜面抛光设备、磨具磨料及工艺尚处摸索阶段。随着镜面 注塑模具在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模具抛光技术就成为模具生产的关键问题。由于国内抛光工艺技术及材料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如傻瓜相机镜头注塑模、CD、VCD光盘及工具透明度要求高的注塑模仍有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罗百辉指出,模具表面抛光不单受抛光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影响,还受模具材料镜面度的影 响,这一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抛光本身受模具材料的制约。例如,用45#碳素钢做注塑模时,抛光至Ra0.2μm时,肉眼可见明显的缺陷,继续抛下去只能增加光亮度,而粗糙度已无望改善,故目前国内在镜面模具生产中往往采用进口模具材料,如瑞典的一胜百136、日本大同的PD555等都能获 得满意的镜面度。

浅议土工试验技术的发展方向 篇6

关键词:土工试验;技术;设备;方向

土工试验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将施工场地的土质进行取样在室内实验室做定性、定量分析的测试技术。土工试验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提高建筑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的依据

目前工程勘测部门在进行土工试验时主要依据的是国家标准GB/T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国家水利部的SL237-1999《土工试验规程》以及交通部的JTG E40-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作为土工测试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和了解有关规定和标准,并认真地加以执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操作过程中绝对不能违规操作。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1.土的物理试验。主要对比重、密度、含水率是三个最基本物性指标进行测试。在进行进行含水率试验时,也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样,采用四分法原则取高出各个环刀试块的土体15~30g,,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装入规定的容器内,以避免水分的流失。对用肉眼即可进行分辨出砂粒较多的土样,可采用筛分法确定砂粒含。如果砂粒含量已达到砂土的标准,就不必再做液、塑限试验,反之则做液、塑限试验来确定土的名称。

2.土的力学试验。主要包括固结试验和抗剪强度试验。主要对粘聚力、内摩擦角、压缩模量和渗透系数等等力学性指标进行测试,,用于计算土体强度、变形、渗透及稳定性。土的固结试验是测定土体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的过程。在试验过程中,要严格按国标或规程进行操作,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如果在开土记录中写到土质均匀,测出的含水率较低,液性指数IL<0.25的硬塑土,而测出的压缩系数却偏大,压缩模量偏小。这说明试验操作中有错误或误差,要及时查找原因,包括读数记录及仪器设备方面等原因。如果查不出原因,应通知野外技术人员进行补样。土工试验装置(固结仪、三轴剪力仪、天平、百分表、压力表等)要按检定周期进行检定或校准,并经检定或校准合格后予以使用;对土工试验的计算软件在初次使用前也应进行校验,必要时(计算数据发生异常时)再校验,以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土的抗剪强度试验是测定土体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土的抗剪强度是土的重要力学性质之一,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抗剪强度的试验方法主要有直接剪切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和无侧限抗压试验。室内抗剪试验测出c值有时出现异常情况,如c为负值,主要原因在于取标准样时,同一个土样所取的四个试块的性质相差太大所致,故开样时尽量取同一种性质的土进行试验。另外,应减少土样在采取、运输、保管及安装仪器等各环节中的扰动。

三、当前土工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采用土工试验的方法、标准尚未统一。很多实验室使用一些在地区或部门已经长期使用的半理论、半经验性试验标准和规范,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比如土粒比重试验中利用塑性指数推算,在液塑限试验中应用塑限推算液限,在快速固结试验法应用经验公式推算等。其次部分实验室应用一些毫无理论根据的试验方法,造成严重误差,比如在快速固结试验中,随意修正最后一级荷重,在颗粒分析试验中的密度计法中仅测定3-4点读数。

二是其次部分实验室应用一些毫无理论根据的试验方法,造成严重误差,比如在快速固结试验中,随意修正最后一级荷重,在颗粒分析试验中的密度计法中仅测定3-4点读数。

三是设计人员与钻探取样人员的沟通衔接不够。在实际工作中,现场操作人员往往是机械的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勘测和取样,在写情况报时只是将工作情况进行简单的记录,对土样进行简单的处理就交送实验室,原始资料和试验样品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而且,工程人员和实验员与勘探人员共同进行户外勘测比较少,缺少沟通,造成试验方法的选择、样品的选取等不能很好地符合工程勘测的需要。

四是设计人员对原始数据和土样资料的收集分析不够,渠道单一,直接获取试验数据的不多。

四、改进土工试验技术的方向

1.土工试验人员应当对现行的土工规范标准进行仔细研究,分析、总结自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值得改进的地方,在发现新问题时应与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同时应不断学习,研究新的土工试验方法,尽量减少试验误差,提高土工试验技术的可靠性。

2.完善土工试验的有关制度。要针对目前土工试验存在的情况,结合施工实际,建立完善一套完整有效的实验质量控制方法,保证并认真地加以执行,以制度保证实验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对实验仪器的管理与维护,确保各种仪器符合实验要求,为提高实验的质量提供基础保证。

3.加强环节管理。土工试验涉及现场土样的收集、现场地质环境的分析、实验室测试等多个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实验环节,研究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操作方法。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要加强沟通联系,及时将掌握的情况通知到每一个操作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杜绝实验室所需的基础数据出现疏漏。

参考文献:

[1]王洪琼,周得容.岩土工程勘察土工试验的质量与管理策略[J].价值工程,2013(18)

[2]谢永德.土工试验常见问题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2(1):10-12.

[3]GB/T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4]GB/T 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S].

[5]GB/T 15406-94.土工仪器的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S].

关于网格技术发展方向研究 篇7

在现代生活中, Internet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Internet使得每个计算机用户的硬件联系在一起, 而Web又能够连通网页。目前逐渐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网格。网格能够将数据源、Internet互联网以及高性能的计算机结合在一起, 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连接。应用网格技术, 人们能够构成一个资源丰富的网络虚拟环境, 使得用户的信息能够得到全方位全面的共享。网格技术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体化、知识生产、具有动态变化的功能等等。

二、中国的网格技术发展

2.1中国国家网格

我国在2002年上半年就启动了“中国国家网格”专项计划, 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 使得我国能够普遍拥有高性能以及高质量的信息共享平台, 是我国一项关于信息服务的重点举措。我国为该项目投资近3亿, 希望能够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制造业、科研军事、服务业以及环境保护等等。同时设计了能够基于网格计算性能良好的计算机, 实现我国网格计算机的产业化升级。

2.2织女星网格

我国具有八个高性能的计算中心, 将这八个高性能的计算中心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就是“织女星网格”计划的目标。同时“织女星网格”还是一项多所科研院所共同承接的国家级863实验项目。该网格计划是我国网格的网络开端, 并且已经初具规模。该网格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网络硬件、网络系统以及对于网格应用三个层面。下面就这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1) 网络硬件。我国在这个层面上的研究工作, 主要是研制高性能的曙光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很可能会成为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 对于网格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网络系统。在该层面主要是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该项目旨在开发并定义一个网络的计算协议栈 (GCP) , 同时自主研制出“织女星”的网格操作系统。 (3) 网格应用。知识和信息网格是该层面的主要研究内容。“织女星”网格集成了国际的领先技术, 同时提出了一项新兴的概念:服务网格[2]。

2.3教育科研网格

教育科研网格又称为“China Grid”计划。教育科研网格主要的研发目标是:有效配合网络计算机的使用, 将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以及高校之间的海量高质量的信息资源连接起来, 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我国的211高校具有高质量的信息资源, 总的信息存储量超过200T, 如果能够有效地共享这些信息, 对于学校以及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近几年, 我国建设了多个网格结点, 提供了信息共享平台。目前China Grid网格技术能够实现6万亿次每秒的计算速度。

三、欧洲各国的网格技术发展

欧洲各国的网格技术也有多项计划, 其中包括:核心网格计划、欧洲数据网格技术以及Next GRID计划等。下面就这三种网格计划作简要介绍。

(1) Core Grid计划。Core Grid计划又被称为“核心网格”。核心网格主要是一种研究的网络, 应用在基础领域的建设、软件的应用以及大规模的分布式网格诸多领域。参与该计划的国家主要包括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等42个国家。核心网格对于欧洲各国具有重要的意义[3]。 (2) Data Grid计划。Data Grid计划又称为欧洲的数据网格计划。参与该项目的成员国很多, 旨在研制出一种特殊的支持全球科学研究的环境。Data Grid计划的宗旨是处理海量的分布式的数据, 同时能够响应全部用户的请求。Data Grid计划主要应用于科学探索、地球科学等高科技领域。 (3) Next GRID计划。Next GRID计划希望能够适应于各种条件下:娱乐业和广播、金融领域、数据挖掘等等。同时能够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主要的开发和研究领域有:核心服务、网格结构和网格商业模型等等。

四、总结

目前信息化产业的需求十分巨大, 为了应对这种信息化的需求, 我国大力支持网格技术的研发工作, 投入巨额资金启动网格发展计划。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网格技术, 然后对中国的网格技术发展以及欧洲的网格技术发展作出了详细介绍。我们可以看出, 网格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我们的信息共享更加方便快捷。

摘要:在现代生活中, Internet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Internet使得每个计算机用户的硬件联系在一起, 而Web又能够连通网页。目前逐渐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网格。网格能够将数据源、Internet互联网以及高性能的计算机结合在一起, 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连接。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网格技术, 然后对中国的网格技术发展以及欧洲的网格技术发展作出了详细介绍。我们可以看出, 网格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我们的信息共享更加方便快捷。

关键词:网格技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金明, 单广荣, 杨欢欢.网格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J].甘肃科技纵横, 2009 (4)

[2]孙培德.网格计算的研究新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 (16)

煤矿开采技术发展方向探究 篇8

关键词:煤矿资源,开采技术,发展方向

一、我国煤矿资源概况

通过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过去在2010年的最低煤炭需求量在1, 800Mt左右, 再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保守估值我国在2020年的煤炭需求量将会达到2, 000Mt, 2050年则将会达到2, 800Mt。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十年内, 在我国应用的一次性能源需求比例当中煤炭的使用量将会占到一半以上, 届时石油供应缺口将会增大。由此看来, 煤炭将会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能源物质资源。基于我国广阔的地域优势, 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十分丰富, 但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使得我国的煤炭资源在不断开采的过程中正逐年减少。根据一份对我国1990年煤炭资源储量的经济评价, 可将我国的煤炭资源大致分为五类, 其中一类占10%, 二类为30%, 三类则占到了50%, 其余的四类、五类则属于非经济和准经济资源, 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我国的煤炭资源可利用的极为贫乏。同时, 就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情况来看, 无论是在煤炭的蕴藏、储存条件还是管理、开采技术等方面都较为落后, 违规开采、乱挖滥采、私设小煤窑等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另外, 较低的煤炭资源回采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的降低。因此, 就我国煤矿资源现状来看, 尽早实现我国煤矿资源的整合, 实行清洁煤矿开采以及深部开采, 积极推进煤炭企业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煤矿企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煤矿开采人员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进展。我国众多从事煤矿开采技术研究的工作人员, 在高新科技的引导下, 结合当代新兴开采技术, 对于煤矿开采相关的技术、设备以及监控管理系统进行了不断研发, 大大增强了我国煤矿开采的安全性、耐用性、可靠性, 使我国的煤矿开采在力度得以增强的基础上逐渐朝着智能化的方向逐步迈进。同时, 国外新型煤矿开采方法以及技术的引进, 也为提高我国煤矿开采的高安全性、高效、高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进而使我国的煤矿开采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为建立适合我国特色的煤矿开采理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就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来看, 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主要经历了手采、炮采、普采、综采四个阶段, 进而逐渐形成了如今各项技艺共存的局面,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气化开采技术、绿色开采技术、旋转开采技术以及水力开采技术等。虽然目前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与以往相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与众多发达国家相比, 在一些方面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以真正构建起具极具我国特色的煤矿开采体系。

三、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 深矿井煤矿开采技术。

深矿井煤矿开采技术即针对与地表具有一定距离的煤层进行开采的技术。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社会对煤炭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煤矿进行开采的过程中要对煤矿开采深度进行适当的增加, 以使采煤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满足社会发展所需,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支持。而这也正是未来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作为煤矿开采技术人员必须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研究力度, 以在熟练掌握深矿井煤矿开采技术的基础上能够对采矿工人的施工工作展开科学的指导。在对深矿井进行开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矿井通风、瓦斯治理、矿压控制等关键因素, 同时还要对矿井工作场地的变化以及应力场、围岩状况的研究与分析进行强调, 以保障深矿井煤矿开采的顺利实施。

(二) “三下”煤矿开采技术。

在应用“三下”技术对煤矿进行开采前, 我们需要对与所开采煤矿相关的材料以及各种数据进行模拟, 以进一步掌握所开采煤区围岩具体的形成过程、原因以及地面沉降形成的原因与时间, 进而在掌握这些数据及规律的基础上, 对矿区进行更好的开采。同时我们还需要在开采前对所开采煤矿区域附近的水源、地理、地域情况作出充分的研究, 在不对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基础上, 制定出一套详细的煤矿开采计划以及环境保护方案。此外, 我们还需要针对煤矿在开采过后的回填情况进行研究, 以降低煤矿在开采过后对当地原有地形、地势的影响, 同时还要对当地的房屋进行加固处理。从技术的安全性角度出发, “三下”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煤矿开采区域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提供切实的安全保障。

(三) 地下气化煤矿开采技术。

地下气化煤矿开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技术, 它主要是在凭借地下气化炉的作用下来进行煤矿的开采和气化。当前地下气化煤矿开采技术应用最广也最为常用的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地下气化炉钻井式技术, 早在2005年我国的辽河油田就已经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地下钻井式气化炉。另一种是地下气化炉巷道式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是在煤层当中采取人工的掘进的方式建立起气化所需的巷道, 并在已经废弃或是开采过的矿井中建造地下气化炉。与传统煤矿开采方式相比地下气化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避免了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对大气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使煤矿开采过后的剩余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这就使煤矿开采企业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又兼具了循环经济的特点, 进而提高了企业产业结构的综合性。

(四) 绿色煤矿开采技术。

我国近年来有关煤矿开采对当地的水源、土壤、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 这些情况在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造成恶略影响的同时也严重违背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所倡导的绿色经济理念, 因此,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大力倡导绿色开采理念, 推进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是煤矿开采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煤矿开采人员在应用绿色开采技术的过程当中, 首先要根据开采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开采经验, 对各种条件下的巷道布置选择及掘进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 以更好地实现煤矿开采方法、煤层条件、设备布置及选择的优化结合, 如将煤矿的开采与填埋同时进行, 就能够使矸石在地下直接被处理, 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煤矿开采流程, 使煤矿开采实现了真正的一条龙式生产。同时综合开掘及开采的同步实施, 也大大提高了煤矿的开采效率, 节省了开采时间。矿井、巷道开掘技术以及矿井工作面、开采区参数的优化, 煤矿的集中开采、准备、回采等绿色开采技术使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得以降低, 使煤矿生产系统得以简化, 大大提高了煤矿开采效率。

(五) 加快资源整合。

煤矿资源整合即在现存符合法律规定的煤矿的基础上, 对多于两座的矿井进行合并, 对其它零星的资源及已关闭的资源进行合并, 以实现对煤矿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 进而使煤矿开采的安全性、技术水平及生产效率得以提升。同时还要对存在安全隐患以及不合理布局的煤矿实行停业整顿以及关闭处理, 以此达到彻底整顿煤矿开采业私设小煤窑、滥采滥伐等违纪违法乱象。

四、结语

总之, 从我国煤矿资源现状来看, 尽早实现我国煤矿资源的整合, 实行清洁煤矿开采以及深部开采, 积极推进煤炭企业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煤矿企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深井开采、“三下”开采、地下气化开采、绿色开采等煤矿开采技术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殿君.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向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11

[2] .王姣雯.浅谈煤矿开采区的水土流失与防治[J].污染防治技术, 2010

[3] .付振祥.益新煤矿老副井地面排矸线的改造[J].科技与企业, 2013

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篇9

1.1 为了促进我国石油资源的有效应用, 要保证其石油勘探环

节、应用开发环节的有效协调, 实现其相关油、气层的有效控制, 保证其油田应用体系的健全, 以有效解决实际过程中的地质应用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测井技术模式不断得到更新, 该测井模式起源于国外, 其实现了对高分辨率阵列感应测井模式的有效应用。该模式的正常运行, 需要保障其各个子阵列的有效应用, 实现其接收器环节的正常使用。保障其线圈间距的有效控制。实现工作过程中的频率环节、探测深度环节等的协调。感应测量模式是该系统应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 也要进行相关因素的采集, 比如探头温度的采集、泥浆电阻率的有效采集等。通过对电阻率成像测井模式的有效应用, 实现其相关环节的优化。把由岩性、物性变化以及裂缝、孔洞、层理等引起的电阻率的变化转化为伪色度, 直观看到地层的岩性及几何界面的变化, 识别岩性、孔洞、裂缝等。

通过对三分量感应测井模式的有效应用, 保障其各个地层测井模式的应用。这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技术, 比如声波测井技术环节的应用, 实现声波测量模式的优化, 针对其储层应用及其井眼模式的应用, 促进其应力裂缝位置、孔隙压力环节及其岩性的有效分析。声成像测井模式需要应用到一系列的换能器, 也要积极实现与计算机的有效配合, 保证其相关信号的有效接收, 促进其信号的数字化模式的发展, 促进其相关图像处理环节的优化。核磁测井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模式, 通过对核磁共振模式的应用, 促进对电子波的有效应用, 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处于热平衡的自旋系统,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磁化矢量偏离静磁场方向, 外磁场作用完后, 磁化矢量试图从非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 恢复到平衡态的过程叫做驰豫。核磁共振NMR信号的驰豫时间与氢核所处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水的纵向恢复时间比烃快得多。根据核磁共振特性间的差异指示含氢密度的高低来识别油层。共振测井仪主要有哈里伯顿和阿特拉斯采用NUMAR专利技术推出的MRIL、斯伦贝谢的CMR及俄罗斯的大地磁场型MK923。

1.2 通过对随钻测井技术方案的有效应用, 可以满足井眼周围

环境应力状态的有效分析, 实现其地质导向环节的优化, 保障其地层评价体系的健全。在随钻测井应用过程中, 要促进相关数据传输环节的优化, 比如电磁传输速度、光纤遥测环节等的协调, 促进其数据传输体系的健全, 在此过程中, 由于泥浆脉冲传输模式的自身性质, 泥浆循环是不必要的环节, 需要引起相关应用人员的重视。过套管测井技术现代测井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套管井中确定地层参数, 在油藏动态描述中, 国外近几年主要采用脉冲中子仪、过套管地层测试器、过套管地层电阻率及永久监测技术。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偶极横波成像测井、过套管地层测试器和脉冲中子可以提供下套管后的地层孔隙度、体积密度、岩性、含水饱和度、声波特性、渗透率估算值、地层压力和地层流体采样。

通过对井下永久传感器的有效使用, 保证永久井下监测环节的优化, 方便现实生产环节的发展, 促进其相关信息的有效应用。在此过程中, 由于不需要进行井下作业, 也节省了一定的工作时间。通过对井间成像模式的应用, 促进其地下流体的有效检测, 保证其传感器的有效应用, 促进井下的相关控制模式的应用, 促进其各个层的注水量及其产数量的有效控制, 保障其智能化应用体系的健全, 避免其相关电子线路受到干扰, 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其信息可以通过光纤快速传送到地面等, 美国CIDRA公司在光纤压力监测研究方面处于前沿, 光纤温度传感器准确度1℃, 分辨率0.1℃。永久井下光纤3分量地震测量具有高灵敏度和方向性, 能产生高精度空间图象, 不仅能提供近井眼图象, 而且能提供井眼周围地层图象, 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可以很高精度和分辨率获得井眼中温度分布, 用于生产和注入剖面监测, 为生产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2 关于中国测井技术发展方案的分析

目前来说, 经济的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测井技术模式不断得到优化, 比如斜井、水平井等测井模式的发展, 满足了实际石油勘测环节的需要。上述的这些环节对于相关机械仪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对于一些应用技术是比较高的, 比如其设备的耐温、耐磨性, 技术的系统化、科学化等, 上述环节的开展, 离不开其整体应用系统的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 促进其配套化水平的提升。根据目前测井新技术的发展模式, 我们可以得知, 实现其流体成像测井模式及其传感器的有效应用, 是非常必要的, 从而促进油田的动态监测技术体系的优化, 促进其检测方案的健全。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井下集成化、系列化、组合测井仪器的研发成为测井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日本的Tohoku大学开发了利用井眼雷达的直接耦合进行电磁波测井, 新仪器可以获得雷达图像、电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仪器分辨率为1m, 理想情况下探测深度为10m。Proneta开发了可以透过原油对目标进行高分辨率光成像的成像技术, 已经申请并获得了专利。目前电缆测井占主要地位, 随钻测井发展比较迅速, 由于数据传输等技术不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以电缆测井为主, 套管钻井测井是未来测井发展的方向。

这几年来, 我国的测井技术模式不断发展, 但是其依旧是不成熟的, 这与其起步时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和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相关测井设备体系是不完善的, 缺乏其核心的自主知识应用系统。由于受到相关设备的自身性能的限制, 都影响了石油勘测环节的正常运行, 比如设备仪器的精度问题、分辨率问题及其耐温耐磨性等。上述环节都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满足现代化的测井技术的发展需要, 需要引起相关领导的注意, 永久传感器应用以引进为主, 自研发能力认识不足。国内光纤技术研究滞后, 国内开发的光纤传感器尚未应用。国内光学电视成像测井仪功能不佳, 应用条件苛刻。国内的过套管井地层电阻率、套管井地层测试器、过套管密度仪及水流仪研究空白。新型的生产测井仪传感器、编码及传输方式的仿造水平较低。套管井损毁测井成像仪落后国外, 仿造能力不足水泥胶结评价测井还是以CBL/VDL及国外引进为主, 自主研发落后于国外先进理念。

通过对油田勘测环节的优化, 以满足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的需要, 促进其相关测井技术体系的健全, 实现其相关测井设备的有效更新, 是满足其性能提升的需要。要针对实际工作环节, 展开油田勘探环节的优化, 降低其勘探的难度, 规范相关油田工作者的自身行为, 满足其石油勘测环节的正常运行。并且经济的不断发展, 必然会推动各种测井技术设备的进步, 相关石油单位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井下仪器的集成化、阵列化、功能多样化及组合化是发展的需要, 一只组合了多个传感器的仪器能确定多种岩石物理性质, 可使储量估算更准确、油藏监测得以优化、作业方式得到改进。一段时间内, 裸眼测井、套管测井、随钻测井及井下永久传感器监测技术将共存。

3 结束语

煤矿开采技术发展方向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煤矿开采,开采技术,发展方向,绿色开采

煤炭开采技术的方法和工艺一直是采矿学研究的主题, 要将其付诸实际生产当中就需要使煤矿开采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 研究出能够实现上述要求的开采技术设备和生产监控系统, 进一步的改进煤矿开采技术。如今, 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煤矿开采的各项技术应用在不断地扩大创新, 国内各大院校的煤炭专业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 且能够很快地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项目开采中, 一些地质构造复杂、难以开采的地区, 在煤矿开采方法和工艺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硬煤层开采技术

1.1 硬顶板控制技术

通过岩层定向水力压裂、倾斜深孔爆破等快速的顶板处理技术, 使得直接顶能够按照施工方的要求按时进行落帽, 提高了煤炭的回收率, 这项技术的实施也能够基本使得顶板按照一定的距离垮落, 既保证了工作面风安全, 又有利于顶煤的破碎。

1.2 硬厚顶煤控制技术

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埋深浅、支撑压力小的硬质顶煤的快速处理, 可以通过使用高压、注水压裂技术等技术快速进行煤矿开采中遇到的硬厚顶煤的处理, 使得顶煤能够随采随冒, 大大提高了煤炭的回收率和开采的进度。

1.3 缓倾斜薄煤层长壁开采

要着手研究发明出功率大、占地小、可靠性高的薄煤层采煤及刨煤机并进一步研制出适合这种机器的其他配件, 更需要研究出优良的总体配套技术和高效率的薄煤层工作面的开采技术。

1.4 各种综采高产高效综采设备保障系统

根据当今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日后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改善设备系统的控制和通过点解溶液控制采煤支架, 进一步完善善液压信息、支架位态、顶板状态、支护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对煤矿开采中的液压系统和乳化液泵进行实时检测,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2、深矿井开采技术

要对煤层开采的技术控制、冲击地压的防护, 巷道的挖掘布置、瓦斯含量在矿井中的防范、井下通风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研究深井周围的岩石质地、种类、状态及分布情况;研究深井作业的环境变化对于瓦斯含量的改变造成的影响;研究深井巷道在掘进过程中的支护防护与支护的设置;深井井下的冲击地压的防护监控技术;深井的高效高产开采的有关配套设备技术的应用管理;深井开采过程中防止热害发生的应急预案和有关处理的技术和设备。

3、“三下”采煤技术

“三下”采煤技术的应用就需要开采煤矿时对各种数值的模拟计算和有关材料的模拟, 进一步研究开采区的岩石形成原因, 形成的过程以及地面出现沉降出现的时间和形成具体原因, 发现其中的规律;研究矿区附近土地表面、建筑物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合理方案, 在不影响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煤矿开发, 并且优化开采系统;研究开发各种煤矿回填技术进行村庄房屋加固。从改造技术出发, 保障矿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研究矿区近水体的开采计划、工艺参数的优化, 总结出煤炭开采与开采城市的良性发展, 提出开采深陷控制、土地污染控制、水资源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实施。

4、绿色开采技术

近年来, 许多关于煤矿开采污染地方的报道层出不穷, 造成了开采城市空气、水、土壤等各种严重的污染情况。要根据具体的开采实践经验, 研究开发煤矿在各种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掘进的技术和巷道的选择布置技术, 实现开采的技术方法, 设备选择、布置与煤层地质条件的最优结合,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一边开采一边填埋, 矸石基本不出地面, 这样生产系统会大大瘦身, 实现煤炭的无轨轮、单轨吊辅助的一条龙生产方式。从井口到地下, 综合开采和综合开掘同步进行, 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研究矿井的开掘与巷道掘进技术的优化, 简化巷道的位置选择布置, 优化矿井开采区和工作面的参数, 煤矿的边采边填, 集中开拓, 集中准备, 集中回采, 大大减低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了开采煤矸石的出矸率, 简化了生产系统, 提高了开采的效率。

5、小煤矿技术改造和机械化开采技术

2011年, 国家各个职能部委联合出击, 关停了上千家小型煤矿, 同时, 大型煤矿并购各中小煤矿, 让这些小企业能够背靠大树, 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进行煤炭的开采, 提高采煤工作面的产量和生产效率, 提高其生存技能, 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井透水, 瓦斯爆炸、坍塌等安全事故。

6、煤炭地下气化

煤炭的地下气化是指将矿井地下煤炭进行一定条件的燃烧, 通过对煤炭的高温加热产生的化学反应而生产出可燃气体的过程 (见图1) , 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属于首创, 是一种特殊的煤矿开采技术。它的特点是投资少、设备简单、施工期限短、见效快、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我国因地质结构的复杂, 导致煤矿的开采伴有许许多多的难题。而煤炭的地下气化刚好可以解决我国煤炭开采难的问题, 因此, 这项技术在我国煤矿开采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

结语

在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 煤矿开采技术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关于其具体方面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总结和探讨, 我们在进行细致的研究过程中, 要总结多面的实战经验, 通过各面的对比, 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我国煤矿开采的技术, 通过这套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减少矿难的发生, 增加煤矿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国宏.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研究简析[J].山西焦煤科技, 2007, 07.

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篇11

关键字: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12.3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对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推测与判断。下面笔者从传统与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比较,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两方面进行建筑工程技术的阐述。

1.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1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建筑行业历史悠久,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才拥有如今较为健全的体系。在建筑行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人类思想与技术的约束使得建筑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建筑之于人类只是避难容身的场所,因此人类对建筑的要求并不高,建筑水平较为低下。此时的建筑在功能性与创造性上都明显没有优势。同时,单一的建筑材料也对建筑的发展有限制作用。之后,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行业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建筑材料的需求量和质量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但传统的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建筑行业也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重要的革新:传统的砖木搭建技术转变为较为先进的混凝土技术。这是建筑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提高,然而由于此时的主要劳动力还是人力,导致建筑的质量和效率都较低,因此建筑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混凝土技术对环境影响较大,环保性不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建筑工程发展的特点与人类对科学技术认识的不足密切相关,由于节能和环保性不强,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缓慢,水平受到限制。

1.2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覆盖面广。建筑工程技术包含了土建、采暖卫生、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四个方面。这对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高要求,由于学科知识交叉性很强,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外,对边缘知识也要有一定的掌握。在学好高校开设的相干主课程之外还要掌握例如建筑材料学,建筑经济学等等。这样技术人员才会对施工整体有把握,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决定与判断,完善建筑施工工程。

(2)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专业性与知识性使提高了建筑工程技术对人才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高要求体现在不仅要经过系统专业的培养还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掌握宝贵的经验,利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对具体技术做出专业准确判断。

(3)绿色环保。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观念日益增强。环保作为一个主题也添加进了建筑工程技术的范围。环保型建筑要求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降低对自然环境的伤害,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环保性建筑主要分为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要求尽量降低资源损耗,节约资源,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生态建筑则是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与生态技术,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智能化。智能化指的是在建筑中利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技术,提高建筑的安全性,防盗性。并使用先进技术提高建筑的科技含量与自动化,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居住工作环境。智能化的提高也代表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的普及度逐渐提高,我国建筑行业正朝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1.3传统建筑工程技术与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比较

传统建筑技术是随着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而被迫进行革新与创造,而现代化的建筑工程技术却在不断进行自主创新。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相对单一,现代工程技术趋于多样化,不仅要求舒适便捷,更要求可持续性。相比于传统技术,现代化的工程技术更加符合人类的需求,在智能化,环保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2.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趋于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当今建筑工程的一大特色便是精细化。精细化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例如建筑工程中的钢结构焊接与安装技术,精细化程度的提高对焊接技术等有了更高的要求。精细化使得庞大覆盖范围广的建筑工程技术问题分开处理,并不断发展各个分支,使得各种技术都得以长足发展。

2.2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建筑智能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技术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计算机可以对建筑进行模拟操作,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大量应用,可以动态模拟安装过程,对建筑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提升建筑监督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2.3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要求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也趋于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模式。在建筑过程中,使用低碳环保型的材料,研究开发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率的可再生能源。建筑专业人员应该不断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寻找替代资源,降低设备与技术的成本,充分利用自认能源如太阳能等资源,将科技与环境融合,在节约资源,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为人们创造出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低碳环保型的建筑模式注重环保,开拓创新,满足现代人类对建筑的高要求,将成为我国现代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3.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在社会推动与支持下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建筑工程技术仍然有许多地方亟需改善。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与对居住条件的高要求,建筑工程技术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方法,提高技术,学习国外先进优秀的建筑工程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加成熟的建筑工程技术,使得建筑行业在信息化与环保化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建筑工程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菁,余振榕.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民营科技, 2014,(1):181.

[2]王淑娟.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3).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篇12

在工业生产中, 工具是生产技术的基础也是生产技术的标志, 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 机械也慢慢成为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机械制造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机械制造技术能够对科技发展水平进行反映, 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的水平、质量以及速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现在, 在对国家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时, 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性成为了重要的体现, 成为各国之间科技竞争、管理竞争以及生产竞争的焦点。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 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的制约因素, 因此, 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人们对机械制造技术的方式进行了重视, 在机械行业发展中, 对机械制造技术的推广以及发展转变进行了重视, 以机械制造技术为核心, 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了提高, 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依靠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 对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非常依赖, 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切实发展。

1 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和重要性

机械制造技术对机械设备的生产以及研发有直接的影响, 广义的机械制造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机械新产品的开发、机械生产效率提高以及机械生产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1.1 机械制造技术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机械制造技术涉及很多的方面, 包含物资流动、生产加工以及信息整合等方面, 因此, 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 在其中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遥感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 尤其在新兴的机械制造技术中, 这种系统性表现的更为明显。机械制造技术的复杂性体现在很多的方面, 而且也是系统性非常强的工程, 对其进行重视才能更好的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同时, 对整个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1.2 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性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 机械制造技术不仅仅只在其本身体现, 在生产、设计以及服务过程中都会有体现, 要将机械制造技术和各种影响因素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实现提高机械制造行业综合效益的目标。

1.3 机械制造技术的统一性

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机械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实现了将时间、质量、成本三者的统一, 并且, 也实现了机械制造、企业竞争以及行业进步的统一。机械制造技术的统一性, 对机械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其统领性作用。

1.4 机械制造技术的竞争性

国家或者是企业的机械制造水平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或者是行业水平, 这样对国家或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其在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国家和企业而言,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

2 机械制造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改革开放后, 我国开始面对世界, 我国与各国市场的运作越来越密切, 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市场和产品竞争。进入新世纪, CIMS技术开始在机械制造行业大范围推广应用, 建成了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等一大批研究场所, 在全国也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但由于对底层基础自动化薄弱, 数控机床由于编程极其复杂, CIMS技术不能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不能令人乐观。社会的进步, 使得如今的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更多的希望品种多样化、快捷的更新速度、高档的产品质量、方便的使用模式、合理的价位, 靓丽的外形、完善的售后服务, 要满足人们这些日渐增长的需求, 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当前,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把握住机遇、应对和挑战, 就决不能再沿着20世纪的发展模式, 必须全面拓展, 步入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的“五化”发展的新方式。

3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新时期, 以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为代表的机械制造技术可使机械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 这样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某些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3.1 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

对于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 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精密工程技术将成为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基础, 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将促进为了机械加工微型机械电子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其二, 机械制造技术出现自动化特征, 这是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发展为代表。其三, 飞速发展的网络通讯技术也会给机械制造技术带来更多的变化与提高。

3.2 虚拟技术在机械制造的应用

在机械制造技术中,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其虚拟化技术的核心, 利用仿真软件能够实现模拟真实系统, 这样能够保证产品设计以及工艺的合理性, 对产品制造的成功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设计以及生产中要避免出现缺陷以及错误, 利用机械制造的虚拟技术能够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3.3 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

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系统技术都有很大的帮助,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促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同时, 也是其主要的发展趋势。

4 结束语

文章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其已经慢慢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以及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是, 我国机械制造水平因为受到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长期影响, 一直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众多的机械制造技术, 在水平方面和我国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为了能够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提高, 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研发。机械行业应该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放在战略位置, 通过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和对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规律的认知, 以足够的力量和资金促进机械制造技术取得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训瑄.世界机械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30年来的四大质变[J].航空制造技术, 2009 (5) .

[2]白明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先进制造模式[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1999 (2) .

[3]黄杰, 李游军.试论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 2007 (7) .

[4]王永静.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0) .

上一篇:文“化”人下一篇:我国城市化的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