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2024-12-29

阅读笔记(共10篇)

阅读笔记 篇1

叶圣陶说:“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辩, 高精能自探。”它一语道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今天仍字字珠玑。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阅读, 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 还制约着学生语文能力中的其他能力。因此, 要把阅读笔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读写同步, 达到亲近文学、陶冶品性的目的。学生在阅读笔记的应用过程中就会养成自己的阅读品性, 提高阅读与写作的素质。

一、阅读笔记的内涵

阅读笔记是通过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所得记录下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阅读可以陶冶志趣情操, 可以品味人生百态。而读后所得, 则又是一番学习境界, 积累起来都是一笔财富。读书必动笔, 读中写, 写中悟, 读写同步, 以这种方式亲近文学是选择阅读笔记作为读写一体化训练的一个出发点。

二、阅读笔记的运用

1. 确定学生的阅读内容

(1) 名著大餐, 饕餮美食

名著的阅读要侧重经典, 立足于广度, 在教学中可选择可读性较强的中外名著, 推荐给学生供之阅读。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繁星、春水》……外国作品《巴黎圣母院》《简·爱》《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

(2) 名家美文, 书中三味

名家作品立足生活, 可选择能反映生活, 或真挚感人, 耐人寻味的素材。比如, 朱自清、老舍、巴金、史铁生、张丽钧、毕淑敏、余秋雨等人的哲理短篇。莫泊桑、欧·亨利等人的优秀作品都在可选之列。让学生读出趣味, 读出品味, 读出人味。

(3) 读古品今, 传承文化

读“孔孟”而识礼仪, 品史书能知兴替, 诵诗词可以怡情。古代优秀灿烂的文学作品选择一部分供学生品读, 如《论语》《史记》等, 可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2. 阅读笔记的整理形式

(1) 摘录式笔记:摘录妙笔, 熬制心灵鸡汤, 原汁原味地品享书香

在阅读中让学生把随时读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积累, 以卡片、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反复咀嚼品味, 并试着在以后的写作与口头表达时应用, 以达到读写同步的目的。

(2) 评注式笔记:文苑漫步, 置身字里行间, 圈点评画中品味乐趣

学生不必把书看得崭新, 读书要学会“吃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见缝插针, 蝇头小语, 三言两语, 养成随读随悟的习惯, 自己的见地随时迸发出火花, 不拘泥于形式, 力求字字千锤百炼。过段时间再翻书反刍, 从前的观点跃然纸上, 这样清晰地比较一番, 也可再次欣然提笔, 温故知新。

(3) 心得式笔记:读有所得, 感悟作品思想, 丰富学生思想, 提升自我精神追求和审美品味

摘抄评注多了, 习惯养成了, 自然便读书必动笔, 读中写、写中悟, 自然会对某一类作品产生阅读倾向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这样的心理感受写出来便能折射出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 教师也会以此为中介, 恰当地进行人文教育与关怀。

三、实施方法

第一阶段重点放在摘录笔记的整理上, 学生每学期自读一本推荐的名著, 每周设置一节课内自读时间, 每天记住一句优美语句, 每节课前朗诵一段美文, 每周上交一次阅读笔记备查。采用的评价方法灵活多样, 如, 名句诵读比赛、作文集精编、三分钟演讲等。

第二阶段重点放在评注上, 第一阶段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变, 但要加上评注作品。通过学生手中的一些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圈点评画, 说真话, 诉真情, 这样的评点不仅仅体现在课外阅读上, 在课内教师也要把此列为重中之重, 同时学生的作文批改也采用“我写文章, 我评我文章”的方法, 在眉批上下工夫, 认真评注, 相互促进提高。

第三阶段要注重学生心得式笔记的训练。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 与古今中外文学对话, 促进批判性的思考, 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读书心得以随笔的形式装订成册, 在班级出刊学生的作文集, 促进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学生对文学的亲近感。

总之, 在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 不倦的阅读会把文学之门推开, 不辍的笔耕会把收获之门推开, 亲近文学, 体验人生。阅读笔记的运用, 会让教师和学生在文苑漫步中走得更近, 走得更远。

阅读笔记 篇2

(由新东方大学英语四级阅读名师郭将主讲)

阅读中的七大模块

1. 时间模块:

(1)强对比

(2)多个时间出现构成事件过程(3>3个)2. 举例、比喻、引用:属次要信息,进一步论证主要信息,并非不能出题,(1)大写字母是举例与比喻的暗示。

(2)举例删,紧跟某个观点,但第一句为举例时要保留,不能删

举例中会出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引起重视

(3)暗示举例的单词:in terms of in relation to

with regard to

regarding concering

as to根据 关于

3. 观点现象——原因解释:

如果一段话主旨是以解释观点现象为主,那么其后的文字多为解释该现象的出现的原因 常出现的因果词汇的单词:

小词:and因果;并列

as=because因果;并列

for因果

with因果

and:并列关系,前后形式相同

4. 首句主系表结构,跃升为本段中心、主旨

5.(1).某段中出现vary change differ

some many 这些词.或这些词的同义词上升为本段中心 vary:(1)文章中心

(2)总分结构的标志词

(2).表现层次的词:

要保持逻辑的完整性,当两个逻辑提示词出现保留语气最强的那一方

(3).同义复述: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同一个中心,如果一段话有搞不定的句子,认为是同义复述,只要搞定一个句子即可 6. but:一段话首句中出现but,之后信息上升为这段话主旨

but在举例中出现意义很小,不在举例中出现意义很大.尤其是在推翻观点时.7. 实验版块:主要分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1)目的: to in order to so prupose so that aim(2)原理、器材、步骤:属于过程可以删掉,相当与举例(3)结论:suggest find show prove

解题思路:1.直接提取实验目的、结论

2.主要出现的单词:investigate study survey 等单词代表实验

把握文章模块的总体思路(串联脱落思路):

1.对于每段文章中出现新的信息点要敏感,可能该信息点会成为该段主旨

2.要把握每段文章首句,首句很有可能出现本段主旨的信息,但是对于该段中的新信息点要敏感,要与该段主旨进行串联.但对于该段中的举例、与主旨同一的信息点重复出现要进行落化、删除和脱落该信息点。3.每段的结尾句要引起重视,可能会出现新的信息点

4.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关系,如有些段落会出现一些如some,also besides plenty,other,above all之类的层次词。

逻辑关系阅读法

1. 转折 but however infact :转折前是废话,删除信息;转折前后意思相反,看到前就能猜到后面的语意 2. 因果 so

because for as with in that 原因because 结果 选结果,原因字数多

3.让步

though

although even though despite in spite of nevertheless 让步部分删,让一步更近主题 4.并列 and A and B 两句删一句 保留容易读懂的一句 5.递进 also

in addition

furthermore A, also B 选 A 简单的一半

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 主旨题

出题目的,一般和主旨相关 出题形式 1. Mainly about 2. Best title 3. Propose: 二

词汇题 总原则 1. 熟词 僻义 2. 僻词 熟义 解题4步骤:

1.生词紧前 紧后是否有of这个词 2.该生词生词紧前 紧后是否有逻辑提示词 3.考虑该生词紧后一句信息 4.考虑本句或前一句或本句 三

指代题

1.近前部分寻找 2.注意简略 层层寻找,推出指代内容 形式:A----B A(B)A define B A means B A is B 代表A和 B互相解释,考到A,看B;考到B,看A 2.拓展:对于某句话的理解,用紧后一句 四 态度题

1.中心思想下手 最经典的态度此

肯定:positive 否定: negative critical 中立:neutral 如indifferent he han’t formal his opinioa 不要选,作者写文章总会持一定态度的 五 推理题

1.没有说明哪一段

整篇文章infer 全文最后一段的主旨,从后往前推 2.指明哪一段infer 该段的主旨/切中这段话的中心思想 总体说通过主旨回答,出现细节性选项是错的 六

细节题

1.主旨法 : 折射主旨 抛弃细节本身

2.定位法 :1.超出定位法本身的句子,答案找紧后一句;2.考举例中的大写字母或时间

 注意:如果考对于整个举例的理解,不可用定位法,而是从主旨出发考虑本题答案

解题思路 一.定位法:两点定一直线

1.从提干中提取2个或大于2个的关键词(1)提干:和文章内容发生关联部分(2)2个或2个以上关联词

a.提干中出现时间、数字、大写字母成为关键词

b.提干中出现原因、目的性词汇:to

in order to

so as to

purpose

aim c.动词和名词

2.返回原文这句话:包含你定位的关键词和同义词

3.精确把握本句,以此推断选项,全文其他任何句子就此立刻消失

 注意:不是次要信息不出题,通过出题反映主旨;能定位的句子越多越好

二.愚蠢思路: 发现看不懂的话,找他的紧后一句,发现对应点,如何解释

错误答案规律:

1.概念缩小:从原文中抽取某一个片段

2.与原文相似表述,不一定是对的。但定位法除外 3.并列结构:并列结构的选项同时删除

注意:选项是否正确与是否符合原文原句无关,定位法除外

4. 主旨题选项中出现Importance of首先排除;在选项中出现research一般排除

5. 项中出现时间、数量以及举例、比喻或一串逗号的暗示是细节选项,选项中出现细节信息时,选项一般为错 6. 过于绝对化选项为错:如出现all only等词;7. 通过常识解题: 不切实际的选项为错

正确选项的长相: 1.选项中出现让步词,选项基本为正确的

2.在except题中 四级考试永远选D;在not ture题中,四级考试一般为A

选项: 感觉

1.宽泛词义优先原则 2.相对化绝对化原则 3.细节服从主旨原则

做好读书笔记 实现高效阅读 篇3

很多学生阅读了很多的书籍,但都是囫囵吞枣,对所读内容缺少思考,这样的阅读很难有明显的收获,是低效的阅读。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来提高阅读质量,实现高效阅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让学生通过做读书笔记来实现高效阅读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开始阶段,如果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老师首先应该先把学生引导到阅读中来。这一阶段教师不妨在教学中淡化课文的地位,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书籍。男生一般比较喜欢看军事、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女生则喜欢看情感细腻的幻想类的书籍。教师不妨给他们推荐这些书籍,并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笔者曾经给学生布置收集歇后语的作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去收集歇后语,两个星期后举行歇后语比赛。作业布置后的两个星期里,学生热情高涨,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家积极到图书馆借书,或到阅览室看书,每人都带上了自己的笔记本,把书上看到的歇后语抄到本子上。虽然他们这一阶段的阅读效果不是很好,但是让大部分的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书籍,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二、明确作用,让学生爱上读书笔记

当学生开始阅读课外书籍后,教师应该专门给学生说明做读书笔记的好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没有积累就学不好语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真正的书”。写读书笔记,是为了积累语文知识、为了读好书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真正的“过目不忘”的人几乎没有,再好的记忆力也比不上手中的笔,将读过的书中的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摘抄下来,要用的时候翻开笔记就能找到。如果写阅读心得式读书笔记的人读书往往更认真、更深刻。

除了告诉学生读书笔记的好处之外,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读书笔记的故事。古往今来,很多名人在这方面留下佳话,有些笔记还颇有风趣: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于是便将蒲草采回家,边读书、边在蒲草上做笔记,读了一本,又抄一本,终于谙熟《春秋》经义,成为有名的法学家。南北朝时的任未,外出求学时无钱住客店,便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住,然后削荆条为笔,以树汁为墨水,读书做学问。因买不起纸张,便把书中的优美词句写在树干上,等有钱买到纸后再抄录下来,后人将此树林称为“经苑”。元末著名学者陶宗仪,避乱江华亭时,躬耕于田野,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读书。每有所感,就取出随身带来的笔砚,在树叶上记下来,并将树叶笔记放入准备好的陶罐中,埋入树下。经过10余年的积累,竟有树叶笔记数陶罐。后经加工整理,终成颇有学术价值的《南树辍耕录》。名人们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的事迹也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动力。

三、指点方法、让学生会做读书笔记

在学生做读书笔记之前,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读书笔记有几种常见的形式,

(一)摘录式

这是读书笔记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形式。主要是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摘录时也可以由简到繁,一开始,可让学生看到一个摘抄一个,让他们觉得比较容易做,培养兴趣为主;渐渐地,要求学会用筛选、整合、分析、比较的方法来摘抄。这样,学生对词句就会更敏感,更有捕捉力。

(二)纲要式

这是经过分析和综合,把全书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分条罗列出来。较为省事的纲要是以抄录文中的各级大小标题为主,然后在各标题下罗列出该部分的细目或重要观点。纲要式读书笔记还可以是用自己的话对全书或全文内容精炼扼要地概括,这种形式的纲要较为简要,应能忠实反映出原作者的主旨和重点。

(三)札记式

这是读书笔记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心得感受,也称随感或读后感,它不拘泥于文体、格式,写起来可长可短。因为在写心得的时候,要注重捕捉思想火花,使思想接受洗礼,联想和想象能力会得到极大的调动。如果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能写出札记式的读书笔记,那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较为深刻。

以上三种读书笔记的主要方式由简到难,在实践应用中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从最简单的摘录开始,在养成习惯,有一定的做读书笔记阅读思考能力后再尝试写纲要式和札记式读书笔记。

四、维持热情,让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

阅读需要热情,做读书笔记更需要热情,这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时间久了,学生可能会懈怠。要让学生保持做读书笔记的持久热情,需要开展一些辅助型的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把读书笔记作为专门的一项作业,要定期上交检查。对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表扬,使学生有成就感。把做得好的读书笔记作为范本,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章可循。

其次,要定期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可以是交换阅读读书笔记,也可以是佳作推荐,把自己读过的精彩文章推荐给同学;还可以是心得交流会、读书知识竞赛会等多种形式。

再次,教师也要参与交流活动。大部分学生对老师都会有崇敬心理,如果老师能与学生一起去做同一件事,学生往往会对那件事有更大的动力。教师如果能跟参与到做笔记,交流心得的活动中来,不但能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热情,还能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周末读书笔记——有效的阅读延伸 篇4

周末读书笔记的周期长、内容广、形式多,需有的放失,自成体系。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了如下安排。在初中生开学第一课就强调周末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读书笔记在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每位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如艺海拾贝、驿路诗语、心灵之声等等。读书笔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单周摘抄和双周随笔,摘抄和随笔字数均不少于七百字。每篇摘抄首行必须标明原书名或文章名、页数和日期。摘抄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好词(十个)、佳句(三个)、美段(一至三个)和感悟(一百字以上)。随笔则根据作文教学进度,每月给定主题依次为青春成长、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哲理思辩;文体则依次练习记叙文、散文及议论文。学生长期坚持,必能将获益匪浅。

将读书笔记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是展示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两个学生听后当堂点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有两次的分享机会,四次点评的机会。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台风、勇气、分享精神;另一方面温故知新,互相借鉴,让学生更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笔记与作文课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在讲经验技巧的同时,更要源自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将作文课与学生的随笔点评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以学生的随笔为例进行赏析,不仅改变了作文课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将周末课外阅读与写作训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读书笔记还与现代文阅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涉及到适合学生借鉴,作为周末摘抄的优秀篇章,不妨提醒学生多多留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摘抄的佳作。课外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素材,很多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而且特别适合学生借鉴学习。周末摘抄与作业评讲也有相通之处,不必割裂,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学生阅读堂吉诃德阅读笔记 篇5

这是西班牙最后的一个骑士。

一路上,他都被称为疯子。他没有丧气,似乎毫不知情,将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魔法化。

他是以失败告终的,但我认为,他成功了。因为在他临终时,他醒悟了,骑士道应该结束了,他当初决定闯天下的决定不是对的。骑士小说也应日趋衰落,以至彻底灭亡。

我十分地感动,感动于堂吉诃德那单纯的维护和平的决心,感动于他的善良,感动于他的勇敢。

也许我永远也会铭记,堂吉诃德带我的教训与带给我的鼓励。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绪由着主人公的心情上下起伏,仿佛身临其境。它没有没有《三国演义》的震奋人心,没有《红楼梦》的千式百样。但是,它带给我的比任何一本书都多,比任何一本书都好,比任何一本书都受益。

我很深刻的一首诗上的一句话:“人世的愿望皆落空,许诺的是安逸,得到的却是阴影,尘烟和梦花”。也许,我们盼望很多东西,不过相反,我们得不到很多东西,谁也愿意人生一路顺风,但是,不免有坎坷磨难。

很多事情都不能如我们所愿,这个乡坤贵族堂吉诃德也希望自己可以平定灾难,但是,此时的他正被骑士小说的梦幻思想所感染,他带给人们与带给自己更多的是失望,困难与伤心。

他以心待人,但是又怎样呢?公爵不断地捉弄他,把他当作一个笑柄。他却不知情,依然一心一意,天真地满足人们的要求,但是总是弄巧成拙。

他没有错,书分有好书坏书,骑士小说对人们的帮助不大,反有危害;而塞万堤斯这本《堂吉诃德》就对我有很大帮助。他学习了骑士小说中那种愚昧的思想,但是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是个大好人。

学做读书笔记提升阅读能力 篇6

关键词:报刊阅读;读书笔记;方法技巧;阅读能力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的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里所说的“手到”就是做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技巧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和篇章中词汇、句型的归纳和讲解。在课堂外,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大量阅读英语报刊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拓宽词汇量和知识面。但是,有时很难掌握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数量和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开始尝试让每个学生写英语读书笔记(book report),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随时跟踪和掌握学生阅读的效果。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所提供的英语报刊,基本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但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阅读能力不同,同样的文章可能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难易也会有差别。因此,在做英语读书笔记时,要求学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读书笔记必须包含有以下几点内容:文章名及作者;阅读内容,可以摘抄,节选一段也可以;阅读心得,学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想法,字数不用太多,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定;星级,给所阅读的文章标上星级,以表明文章的难易度或重要程度。

第二,写出推荐指数和学生认定的文章难度。因为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可能同一篇文章对于不同的学生阅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首先,写出推荐指数(从五星到一星,表示强烈推荐到一般推荐不等),从而可以掌握学生对于文章的喜好程度。其次,写出此文章的难易度。主要分为三个:easy(简单),medium(中等),difficult(难)。当然学生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再细化为:too easy(过于简单),easy(简单),medium(中等),difficult(难) 和too difficult(太难) 五个等次。通过同一篇文章不同学生阅读的笔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同学需要在词汇方面加强,哪些同学适合推荐稍难一些的课外读物或文章。有了对比,对于不同层次学生阅读的指导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

第三,用2-3句话概括所读内容的梗概,并指导学生使用一般现在时态来概述。要求学生用2-3句话来总结故事大意,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一篇文章要说的东西有很多,但是要归纳为2-3句话,学生就要学会分类哪些信息是最重要的,哪些是可说可不说的。故事的五要素who,when,where,what,how在2-3句话中可以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句数的要求会激发尤其是程度较好的学生的热情,使用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较高较难的句式,以使文章的信息更丰富,表述更准确。此外,教师对于学生讲述内容时所用的时态一定要有指导。学生喜欢用过去时来讲述故事大概,但是在书评时应该用一般现在时才准确。这个指导必须是长期不断的过程。

第四,写出此篇文章阅读后最喜欢的事物和原因。这部分可长可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好主题句,并分层次对主题句进行补充说明。此外,还要用好连接词,如,firstly, secondly, finally, besides, in addition等以使文章连贯流畅,条理清晰,有逻辑。

第五,用3-5句话概括此篇文章能让学生联想起类似、有趣的经历或记忆的东西。这是选做部分,因为有些文章叙述的内容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或者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部分可由学生自由写作,有感而发。要求学生尽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写的言简意赅、通顺流畅、语句正确。可以尝试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者使用一些简笔图进行形象记录。也可以使用一些笑话做简单信息录入,以减少长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无聊感。

第六,记录所读文章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型,要通过阅读文章复习日常学习中的词汇和短语句式等。读书笔记所记录的信息要简明扼要,要点清晰,能有效地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作用。如果需记录的信息量过大,就要有主次之分。要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省略、速记、缩写等学习技巧,充实整个阅读笔记的信息量。

第七,创建一个笔记系统,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文章,记录文章主要情节概况,以便读后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顺应相关考试的要求。使用一个大纲格式,便于区分学生笔记的不同部分,使教师在批改时可以比较不同学生读书笔记的优劣。培养学生学习或创建一个自己的速记模式,快速记下所需信息的能力。

每两周写一篇报刊阅读后的读书笔记,对于上述几条,可以全写,也可以填写其中几个部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所选择。同学之间可以先相互传看,合作小组内修改,然后分批由教师批改和记录,在班级展板上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由优秀笔记的书写者在全班面前大声朗读或叙述笔记内容。通过三个月左右的指导实践,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方面的提高:优秀学生不但能很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型报刊阅读任务,其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在小组活动的报刊阅读读书笔记的展示中,优秀学生能大胆在全体同学面前口头汇报笔记成果,既提高了报刊文章阅读和书面的写作能力,又强化了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同时还锻炼了这些优秀学生在小组内兼做小老师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普通学生也能够在教师指导型的文章阅读中找到阅读的基本中心内容;通过词汇、短语、句型的摘抄,复习积累了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写作表达上也有了一定进步,阅读的兴趣也极大增强了。有阅读,有笔记,阅读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有展示、有共享,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因此指导学生做好报刊阅读笔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蔡丽华.利用英文报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 (2 ).

[2]杜明业.高三英语泛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3).

[3]龚昭行.借助阅读英文报刊提高英语读写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6 (9).

[4]郭丽华.谈报刊英语的特点及阅读技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 (2).

[5]葛文山.关于提高高三阅读训练效率的几点建议[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

究,2001(1).

[6]黄文源.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9).

[7]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卡雷尔.第二语言阅读研究交互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9]刘庆思.从试卷设计看高考英语科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J].中小学英语

教学与研究,2008(5).

[10]刘晓明,余怀松.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梯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阅读笔记 篇7

通过阅读, 解决人生疑惑

这一年, 春华秋实, 寒暑更替, 一年便是一生的缩影。《逍遥游》里, 庄子说, 蟪蛄不知春秋, 朝菌不知晦朔。可是, 对于蟪蛄与朝菌而言, 这何尝不是一生?世界末日的传说, 正好让我们考虑一个久远的哲学命题:向死而在。因为, 正因为人生是有限的, 人生才值得用意义去追问。在时间的维度上, 人类和朝菌与蟪蛄, 区别真的不大。而在意义的维度上, 帕斯卡尔告诉我们, 思想, 是人类全部的尊严所在。现在, 若有人问, 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临, 你将做些什么。我想, 我要继续阅读那些我尚未读完的经典著述, 借以解决我对世界和人生的疑惑。这一次, 是C·S·路易斯。

何以会是C·S·路易斯呢?这位最伟大的牛津人, 他最广为人知的, 当然是煌煌七卷本的《纳尼亚传奇》。我对C·S·路易斯的迷恋, 也从这个七卷本的童话王国开始。很难想象, 一个牛津大学的教授会写出这么一部传奇小说。于是, 随着纳尼亚世界宏阔图景的展开, 我们自然要去追踪这位背后的造物者。在《痛苦的奥秘》这本书里, 路易斯问:“如果真有一个全能的、充满爱的上帝在, 那么, 上帝为什么要在世间制造那么多的苦难?”1942年, 二战, 伦敦空战正酣, 牛津大学教授路易斯应邀去给英国皇家空军的年轻军官讲演, 他看着下面一旦起飞, 平均只能活一个月的青年军官, 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苦难是化妆的祝福”。王怡在影评《宇宙中的双城记》里说道, 路易斯“决定写一部给孩子们的童话, 描述世界在苦难中的真相, 也描述那些青年军官到底怀着什么样的信念去死;而这信念, 只是叫他们死呢, 还是能叫他们活?”七卷本《纳尼亚传奇》出版即成经典, J·K·罗琳日后自述, 之所以《哈利·波特》也写了七卷, 正是为了向《纳尼亚传奇》致敬。

路易斯的书是我2012年进行的专题阅读之一。这种专题阅读与我的关注点密切相关, 而与以往的阅读全然不同。以往的阅读, 多以时下新书为主, 似乎我是一个职业书评人。而今年虽然也关注新书的出版, 但自己的阅读兴趣却有很大转移, 一则因为我对工作的态度, 一则也为了解决我自身的困惑。

在阅读中, 重新理解教育

多年来,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务正业”的高中教师, 而近几年, 开始对教育发生了真正的兴趣。此生已届四十, 悲剧在于, 最近才刚刚发现教育对人的守护之重要, 教育是要教人自由, 使人成为他自己。在这个意义上, 教育何其重要!我们所承担的工作, 有奇异的恩典存在。因而, 我恰恰认为, 最近我才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任务。在当下, 身为父母, 同时又身为教育从业者, 教师的责任实在重大。这个职责, 以前就有所了解, 但从未像如今这样能理解其重要与艰巨。曾经无知者无畏, 而当你略窥堂奥, 才有切肤之感, 才会在敬畏之中生出一种庄严感与神圣感——我们将亲手赋予这一任务以价值。

具体到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实际, 我发现, 越是对教育有更多的关注, 便越觉得低幼阶段教育的重要。所以, 身为高中教师, 我会与朋友一起研究小学教材, 也会亲自去写一本儿童读物。做这些工作, 广泛涉猎童书是应有之义。尤其是欧美等儿童教育更为先进的地区, 其绘本作品、童话作品以及其他形式各异的儿童读物, 真是琳琅满目。C·S·路易斯携其《纳尼亚传奇》而进入我的视野。当然, 其中还会有《魔戒》三部曲, 会有E·B·怀特, 但没有一个人像路易斯, 用伟大的童话给我人生价值的指引。因而, 我以为, 教育的过程, 恰恰也是教育者自我生命不断走向完满的过程, 只是任重道远, 我们永远在路上而已。

近年来, 我的阅读往往跟着我的思考, 在面临很多教育个案的时候, 我常意识到教育的无力、个人的有限。在前不久写的一篇题为《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的文章中, 我坦承自身的疑惑与无力感。事实上, 孩子来到教师身边时, 已经是个半成品了。他们不是一块有待我们雕琢的“璞玉”, 相反, 他们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特点, 可能是特长, 也可能是缺点, 可谓瑕瑜互现。但哪个孩子不是瑕瑜互现呢?如单从问题的角度来看, 又有哪个孩子不是“问题儿童”?孩子们的虚荣、暴力、谎言, 多数与家庭教育有关。而学校的评价体制, 则加重了孩子们的这些问题。这个时候我经常感受到教师个体的无力。

教师不但需要成为孩子的引领者, 还需要成为家长的教育者。这一点真令人十分纠结。纠结在于, 有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 成为父母是一辈子的责任, 给了孩子生命, 还需要不断学习如何做家长。而更纠结的在于, 教师何德何能, 竟能担负教育家长的重责?医生, 先医好自己吧。这句话也可套用在我们教师身上。

阅读是对意义的追问

对于教师, 心理学的重要性格外凸显。于是, 我重新捡拾起了心理学的书籍。这是在C·S·路易斯之前的专题阅读。其中, 最重要的一个人, 便是朋友黄晓丹与杨庆推荐的河合隼雄, 他成为我今年阅读中的第一座富矿。我读的第一本河合隼雄的书, 是《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前者是世界知名小说家, 诺贝尔文学奖有力的竞争者。这样一个人, 竟然要寻求河合隼雄的指导, 对我来说, 实在是一件震惊的事情。这本书很好读, 几个小时便读完, 也正是这次阅读, 一方面使我了解了村上春树从个人主义向人道主义的转向, 另一方面也更明白了何以河合隼雄是不可替代的。于是, 接下去的一本, 便是河合隼雄汉译作品中最富声名的《孩子的宇宙》。

我本应该用一整篇文章的篇幅, 来谈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因为河合隼雄首先是一位临床医生, 因而他有丰富的案例, 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问题, 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在身边看到。但更重要的在于, 河合隼雄并不单单是一位临床医生, 他还是一个有深厚造诣的荣格心理学分析师, 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因而, 他的书有理论高度, 足以建立起我们对孩子这个特殊群体全然不同于前的认识。后来我读了河合隼雄的回忆录, 得以近距离了解, 河合隼雄何以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儿童事业。这也促使我再次翻出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 将这两本书放在同一个时间段阅读, 以便互相参看。至少, 我的一个模糊的意识被明确了:在教育中, 成年人的责任在于, 他并非孩子的建设者, 而是守护者。

这里我还想提另一位日本学者, 松居直。松居直与河合隼雄合著的《绘本之力》, 也是今年才读。这在低幼阶段的教育界, 是一本必读书, 而对绘本界而言, 则是一本启蒙书。沿着这本书的路径, 我读了松居直另外的两本:《幸福的种子》与《我的图画书论》。日本学者不擅长构建理论体系, 但精于归纳整理。松居直这两本书也不是理论著作, 而是个人经历与感悟, 其中充满美、爱与感动。作为出版人, 可以说松居直一手促成了日本绘本的繁荣。而就更广泛的意义来说, 河合隼雄、松居直这些人, 正是他们重建了日本战后的教育, 重塑了一代热爱自由与和平的新日本人。

阅读笔记 篇8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文章, 通过对环境、外貌、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 刻画了一位勤劳朴素、豁达开朗的老人形象。学生预习后, 能基本理解文章内容。因此, 教学本课的一个重点, 应该是“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结合文本特点, 依据学情,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板块组织教学活动。

一读环境, 体会衬托之巧妙

读了文题, 学生就知道文章所写的“扫路人”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天游峰。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绝非闲笔, 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这篇文章, 不妨就由天游峰入手。

师:这是一段描写天游峰的语句, 谁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读出了一个“险”字。

师:这也是很多人读后的感受。那么, 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份“险”的呢?

生:作者把天游峰的石梯比喻成一根银丝, 说明石梯非常窄。

生:我还从“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感觉到走在这样的石梯上太可怕了。

师:真的会断吗?

生:不是。 (师插话: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是夸张。

生:天游峰险, 还险在它很高, 有九百多级石梯。

师:是呀!天游峰险, 险就险在它高入云霄, 又细若银丝。刚才同学们说了, 天游峰的台阶有九百多级。这不难说明白, 但作者是这样说的: (出示相关语段) 。有人说作者的语言过于啰嗦了, 你怎么看?

生:我不认为这是啰嗦。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强调天游峰的台阶很多, 强调了它非常高, 上山下山都不容易。

师:这样适当地重复, 有它特殊的表达效果, 是吗?

生:是, 让我们对天游峰的印象更深刻了。

师:你是作者的知音, 领会了他的表达意图, 你来替作者表达出这些意思, 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 请看课题。我们这篇文章应该写谁? (生:扫路人。) 那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天游峰呢?

生:因为这位扫路人是扫天游峰的, 写出天游峰的特点才能写出扫路人的特点。

生:越是写出天游峰“险”的特点, 越能表现出扫路人扫上山, 扫下山的劳累, 也越能表现出老人不怕辛劳的特点。

师:是呀!这些环境描写, 与文章“写人”并不矛盾。只不过这是从侧面来写, 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的特点。

感受天游峰之“险”, 是理解文本内容层面的教学目标。揣摩写法、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则属于领悟表达方法这一层面。天游峰的“险”, 学生在初读后已有所体会, 教师只是通过进一步指导入情入境地朗读, 强化学生对这份“险”的感受。

在这里, 教师渗透写法指导的教学意识非常明显。用“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份‘险’的呢”, 将学生由理解内容引到体会写法上。在分析了作者采用列举数字、巧妙比喻、夸张描写等方法后, 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 更知道了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份“险”的。而对“……上山九百多级, 下山九百多级, 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这句话, 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辨析———这样说是不是啰嗦?通过比较, 学生发现这种恰当的“重复”非但没有啰嗦的感觉, 反而达到了强化、渲染的表达效果。这正是作者写法上的精妙。

这个教学片段围绕“天游峰”展开, 似乎偏离了“写人”的轨道。这就有必要跳出片段, 从整体上观照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段环境描写突出的是天游峰的“险”, 而非它的“美”或其他什么特点, 这完全是为了衬托扫路人的特点而精心选择的“景”。所以, 写景同样是为了写人。为了写景而写, 是毫无意义的。这个道理对于已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六年级学生而言, 不难理解。

再读外貌, 揣摩刻画之精确

写人的文章, 无外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天游峰的扫路人》同样如此, 尤为特别的是作者描写老人的外貌不是一次写完, 而是分两次穿插在与老人相识的过程中。文中出现的这个“特殊之处”,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师:同学们, 找一找文中哪里写到了老人的外貌? (学生划出相关语句。) 作者写老人的外貌, 和我们常见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是分两次写的。

师:为什么要分两次写呢?单看这两段话, 我们很难看出来, 必须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描写老人的外貌的?

生:作者傍晚时候沿着小溪散步, 听到有“哗———哗———”的扫路声, 就循声看到了这位扫路人。

师:作者认识这位老人吗? (生:不认识。) 了解他吗? (生:不了解。) 作者唯一知道的是这位老人是一位——— (生:扫路人) 。现在,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在这里没有深入、详细地描写老人的外貌特征, 而只是简单地写了他的衣着特点吗?

生:这个时候作者和老人是陌生人, 他们只是偶遇, 相互还不认识。

生:因为作者并不了解这位老人。

师:这符合我们的生活常识。你在路边见到一个陌生人, 一般也不会死死地盯着人家看, 只会有个粗略的印象。所以, 作者只是抓住老人的职业特点, 写了他的衣着打扮。你看———

(学生齐读第一处外貌描写。)

师:第二次外貌描写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

生:作者听说老人每天要扫上山, 扫下山, 并且还不觉得苦, 就忍不住仔细打量了他。

师:老人每天扫的是怎样的天游峰?

生:九百多级高的天游峰。

生:让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的天游峰。

师:可老人却不觉得辛苦, 而是自得其乐。这让作者不由得打量了他。

(学生齐读第二处外貌描写。)

师:如果说第一次衣着描写并不带有作者明显的情感, 那么, 这里的容貌描写让你看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对老人非常敬佩。

生:我看出了作者对老人的崇敬。

师:所以, 将两处外貌描写穿插在作者对老人一步步的了解中, 是不是很巧妙?随着作者对人物的了解, 一步步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这样的外貌描写不是更精确吗?

文章分两处写老人的外貌, 是作者无意为之, 还是有意安排?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这篇文章中值得揣摩的一个细节。上述教学片段中, 教师采用情境还原法, 让学生从作者视角出发, 随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走一遭。原来, 作者的两次外貌描写是由“偶遇”到“相识”的过程, 是“由表及里”的递进。

在许多学生笔下, 外貌描写往往千人一面, 既不见外形特征, 更没有精神特质。而这段文字, 对指导他们如何写好人物的外貌很有意义。写外貌不能都是“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张樱桃小嘴”。作者是随着自己对人物的了解逐渐深入, 紧紧抓住他的个性特点来写的。这样的描写精确而形象, 在刻画老人特点的同时, 还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通过揣摩这两处外貌描写, 学生既感受到老人的形象特点, 又体会了这样表达的妙处, 可谓“言意兼得”。

三读语言, 感悟描写之深刻

语言描写, 往往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言为心声”, 它能直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先后三次写到了老人的语言, 这些语言都是直抵老人内心世界的桥梁。

师:在作者看来, 扫天游峰一定很累, 你认为呢?

生:我也这么认为。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 上山一趟, 下山一趟, 都很不容易。

生:游客们单爬山已经累得不行了, 何况还要拿着大扫帚扫路呢!肯定很累。

师:可老人却说“不累!不累!”他是在说假话吗?

(学生思考。)

生:不是。他不需要说假话。 (师:没这个必要。) 他很习惯这个工作, 锻炼惯了, 不像我们偶尔爬一次山, 不适应。

生:他很会自己调节, 可能觉得有点累了, 就歇一会儿, 看看风景。 (师:这叫会工作!) 这个工作应该比较累, 但是因为他习惯了, 并且热爱这份工作, 所以他不觉得辛苦, 反而很享受。

……

师:老人第二次说的这段话, 谁来为我们读一读?其他人听一听, 你从老人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老人很喜欢这里的山, 这里的水, 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师:看看老人所热爱、所享受的生活, 喝的是——— (生:雪花泉的水) , 吃的是——— (生: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 , 呼吸的是——— (生:清爽的空气) , 还有——— (生:花鸟作伴) 。同学们, 以你的生活体验来评价评价老人的生活条件, 你认为老人的生活条件怎样?

生:老人的生活虽然比较健康, 但其实还是比较朴素的。

生:也显得有些单调, 并不是很富有的生活。

师:这略显平淡的生活, 老人却感到非常知足, 非常快乐!从这番话中, 你又听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

这几处语言描写, 容易被读者忽视。因为它们明白如话, 实在太好读懂了。然而, 这些语言描写并不是作者随手写出的, 而是精心选择、巧妙构思, 每一句都能折射出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上述案例中, 教师没有浅尝辄止, 而是引导学生辨析品味:首先, 请大家探讨“累”与“不累”, “累”是客观的, 而“不累”则源于老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读出这层含义, 老人会工作、爱工作的形象便跃然眼前;接着, 教师指导学生探究老人舍不得走的原因。初读老人的话, 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对这片土地、这方山水的热爱, 然而再一思考老人舍不得走的原因, 竟是如此简单、如此朴素, 老人的满足、快乐完全源于他豁达开朗的心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只有剥开这层外壳, 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两处语言的品味, 就完全穿透了语言表层的意思, 而在文字的背后读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

语言描写, 也是学生在写人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那么, 该怎样写好人物的语言呢?这篇文章, 作者只写了老人三次说的话, 但句句精当。这就给学生一个有益的启示, 人物的语言并非写得越多越好, 而是需要筛选, 写得恰当、写得精彩才行。

阅读笔记 篇9

一、猜想、验证,激发阅读兴趣

尚德课堂强调教学从学生的学情开始,学生了解的程度是设计《苏州园林》教学的起点。苏州园林是苏州城市的一张名片,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教学《苏州园林》伊始,我让学生猜想作者在课文中会写到苏州园林的哪些东西,作者会按照怎样的思路写作。课堂上,这两个很简单的问题,把学生和作者的思维巧妙地连接起来。这两个问题勾起了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生活记忆,也勾起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在阅读猜想阶段,学生对苏州园林景物的猜想主要指向苏州园林中的典型景物 :假山、池子、围墙、廊子、房屋、花草树木、动物等等,忽略了苏州园林中特别细小的部分。而且,学生对写作顺序的猜测,也是基于一般的、粗线条的知识积累,如空间顺序、游踪、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是一篇精美的文艺性说明文,堪称说明文教学中的典范。尚德教育中,如何发挥典范的示范性有效进行说明文教学,让说明文知识真正融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是值得教师们好好谋划的。我在本文教学的起始阶段,顺着学生的思路教,也教出了《苏州园林》的理趣境界。虽然学生原有的生活图式和课文自然存在差距,这差距恰恰是我们开展好课堂教学所需要做的事 ;弥补差距,按照学生需要仔细研读课文 ;自我发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文永在学生心海。

事实上,让学生猜测是为了激发想读的欲望,学生就会生成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我到底猜到了作者写的那些东西没有?作者是不是这样写的?所以,在自我朗读课文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边读边用笔圈画,读书效果明显提高。

在验证阅读阶段,学生很快发现自己猜想的不足,忽视了园林中细小部分——每个角落、门窗、色彩 ;同时也没有注意到作者写围墙廊子的意义——其实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层次,是写游览者对苏州园林空间的整体感受,而不是单纯地写围墙和廊子。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只有像作者那样观察苏州园林,才能全面地反映苏州园林的风貌特点。这样,课文的写作顺序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从主要写到次要,从大写到小。但这些内容的学习还仅是基于学生的自我感悟,还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维的触角在阅读过程中伸向远处高处。

我们来看一个片段。

师 :本文写“苏州园林”是不是写苏州某一个具体的园林?

生1 :不是。是写苏州所有的园林。

师 :这就难了,一篇小文章要写苏州所有的园林?

生2 :文章写了苏州园林中共有的东西。

生3 :抓住了苏州园林中共有东西的共同特征来写。

师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生4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师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这一句)

师 :为了体现这个共同的特征,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表述?

生5 :四个“讲究”。

师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读)

师 :这四个讲究和“务必”那一句话是什么关系?

生6 :总分关系。

师:这四个讲究又和下面哪几节一一对应?

生6 :3、4、5、6节。

师 :那还有7、8、9节呢?

生6:7、8、9节包含在“一切”中。因为“务必”一句和四个“讲究”构成总分关系,四个“讲究”“一切”又和下面几节构成总分关系。

师 :那哪个同学来完整地总结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

生7 :作者以总分的结构,从主要到次要,大到小的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通过“本文写苏州园林是不是写苏州某一个具体的园林”这么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由具体的看得见的东西引领到整体的理性的造园理念上,又通过“这四个讲究和‘务必’那一句话是什么关系”“那还有7、8、9节呢”两个追问,自然把学生引向文章的结构。说明内容一目了然,说明顺序一点就通,但如何自然地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需要细细体会。课堂上,我重点让学生朗读苏州园林共同点的句子——四个“讲究”及“一切”句,让学生体会“总分总”的结构特点,也借机认识段落之间的关系,把文章结构教学不知不觉寄予其中。

从猜想写作内容到写作思路,再验证自己的猜想,不仅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还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差距,更激起学生想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是容易让学生接受的。

二、评说、品味,切入文本关键

文本的感受与阅读,其实是“养性励行”的过程。通过文本来涵养学生本性或者个性,恰恰是语文课程目标所期。在“尚德教育”中,“养性励行”强调“养”之有素,方能厚积薄发。《苏州园林》之所以精美,语言的精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作者在文中表述了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悟,属于个人的看法,但希望个人的看法能够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不仅需要生动地描述苏州园林的美,更需要用精准恰当的语言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因此学习本文语言的准确生动性是“养性励行”的重点。

当学生知道了本文写了什么和按照怎样的顺序写以后,我问学生“我们还要学习本文的什么”,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认为还应该学习 :本文的语言表达、如何欣赏苏州园林的美、说明方法、写作目的等等。事实上,就语言来说,课文确实非常经典。第一节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中的“据说”一词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据说”,表明作者并没有实际确定证实过园林到底有多少,如果将这个词拿去,意思就变为肯定,与原意不符。第4节“大多引用活水”中“大多”表示大部分,并不是全部,表明少部分也有用死水的。第六节“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中的“必然”意思为“一定”,如果把这个“必然”去掉,就不能准确地表现出园林花墙和廊子设计的精巧。作者用词精致、准确、客观,这些词都能很好地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所以,当我遵从学生的本意,让学生寻找学习方向时,学生的想法都具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学习审美,我们通过学习本文可以获得一定的鉴赏苏州园林美的知识方法,作为一篇说明文说明方法也应该是学习的一个要点。但精准恰当的语言能够涵盖这些具体的内容,所以,我把品味本文的语言作为本节课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学习。课堂教学环节,我先告诉学生什么是“准确、生动”的用词,又通过示例的形式先让学生感知,然后才让学生在文中自由寻找、批注,表达自己的感悟。事实上,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出乎我的意料,很有灵气智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自由氛围下的学习热情。我们看这个交流片断——

生1 :第5节“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珠光宝气”指闪耀着珍宝的光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开得鲜艳、繁茂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不仅写出了花的鲜艳,更写出了游览者愉悦的心境,“可是没法说出来”进一步突出了花给人美的享受。可见文章语言的生动。

师 :你分析得太好了,可见你理解得深刻。

生2 :第5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寂寞”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人觉得树也像人一样有情感,既形象地说明景物特征,也写出了苏州园林四季常青、优美如画的景象,读来有诗意。

师 :分析得好,老师再补充一点,“寂寞”是游览者对苏州园林栽种花草树木的总体感受,突出表现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栽种的特色。

生2 :我对第5节“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一句要补充。“珠光宝气”体现了花开时鲜艳的色彩美,“没法”使人对花的鲜艳产生联想。

生3 :第2节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句中四个“讲究”采用了排比,写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达到一幅完美的图画,精心设计。

师 :这四个句子,还有一定的规律呢。看出来了吗?

生3 :和下面的四节一一对应的。

师 :对,每一个“讲究”分别对应下面一节。所以排列次序不可变化。

生4 :第4节最后两句话“鱼戏莲叶间”这一诗句,生动形象地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夏秋季节如诗如画的美景,也与上文“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相照应。

师 :你不仅分析了诗句的美,还分析了诗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非常好。

“顺乎自然”,本是古代“养生”理念。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他在《养生主》中强调“缘督以为经”,说的是养生要顺着事物的自然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这里,庄子强调的“顺乎自然”,即顺乎人体的生理要求,不强行压制,也不汲汲追逐。课堂教学环节当我们“放纵”学生的本心,让他们对文本作一番透彻的阅读,让他们自由建构文本语言的美丽境界,你会发现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比教师的预想精彩得多,深刻得多。事实上,我们有时往往人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如果回到尚德课堂的自由思考境界中,学生获得的必将是最为精彩的阅读美丽。

三、探究、推测,合理解释写作动机

“尚德课堂”从杜威的“儿童为中心”出发,认为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中心,学生是教学发展的中心,学生是自我学习力发展的中心。在阅读《苏州园林》时,我们怎样让学生的这种自我学习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当学生获得了对课文的完整理解时,一个疑惑也在学生心头潜滋暗长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根据发展学生本心的追求,我让学生探究、推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根据对文章的整体了解认为 :是为了向大家介绍苏州园林的美,是为了表达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是为了向读者介绍如何鉴赏苏州园林的美。

这三种理解第一种是针对教材文本功能而言,第二种暗合了作者写作的原初目的,第三种是读者阅读文本时获得的读者意。无论哪一种理解,既然学生提出了教师就有义务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根据学生的理解是这样引导的——

师 :我们了解了《苏州园林》的内容和写作的顺序,也鉴赏了《苏州园林》的语言妙趣。你们知道作者当初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吗?

生1 :为了教人们如何审美?

师 :你怎么读出来的?

生1 :第一节“如果要鉴赏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中“鉴赏”是鉴别欣赏的意思,那么作者就有可能是要教人们如何鉴别欣赏园林。

师 :真聪明,从一个词上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好。还有吗?

生2 :表达对家乡苏州眷恋、赞美。

师 :叶圣陶先生是苏州人,写作本文时他不在苏州,写家乡的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爱很好理解。我们来看书下第一个注解。本文原题叫《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什么叫“深眷”?即“深深的眷恋”,明确表明了对苏州的眷恋赞美啊。

生3 :还表达了对苏州园林设计师和匠师们高超技术高度的赞美。

师 :一篇文章同学们读出了多种情感,叶圣陶先生肯定会为你们的聪明感到高兴。

在学生充分感受《苏州园林》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作者写作《苏州园林》的真正目的是为香港要出的一本摄影集《苏州园林》作的序,并简单地进行了“序言”文体知识的教学。事实上,叶圣陶先生的序写好后,香港的摄影集没出版,却造就了现在这么一篇专门介绍苏州园林的文艺性说明文。课堂教学环节,我出示了《苏州园林》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由此让学生觉得他们读本文时感受到的情感,也是有一定依据的,也是很自然的事。

师 :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为香港要出的一本摄影集《苏州园林》作的序,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序”吗?

生(齐答):知道。就是写在一本书的前面的文章。

师 :对,“序”就是写在一本书前面的文章。文中可以交代写作的原因,介绍书的内容、写书的经过等等。那么我们看这篇文章像“序”吗?

生(齐答):不像。

师 :对,不像了。为什么呢。这篇文章在进入教材前,把第一节、最后一节删去了。我们看最后一节——

叶圣陶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及写的这些,病后心思体力还差,因而不再多写。我还没有看见风光画报出版社的这册《苏州园林》,既承嘱我作序,我就简略地说说我所想到感到的。我想这一册的出版是陈从周教授《苏州园林》的继续,里边必然也有好些照片可以与我的话互相印证的。”

这节课的最后,我还布置一个猜想性的思考题 :如果叶圣陶先生现在回到苏州,再写《苏州园林》,他又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离开课堂。

尚德课堂以“遵循本心,顺乎自然”为理念。这种追求理念,意味着教师应该遵循本心设计教学,开展顺乎自然的教育规律教学 ;这种理念追求,还意味着学生遵循本心的开展学习,顺乎自然的在课堂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教学《苏州园林》,我顺着学生的思路,一同猜测、探究《苏州园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顺序,体现了什么样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样的文体……我以学生原初的认识为起点,以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方式逐步深入,努力探究、寻找学生和作者在表达认识上的差距,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强调终身学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的一个全球性发展的战略目标。苏州“尚德课堂”旨在提升深度阅读能力,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趣味、阅读创新精神和阅读实践能力。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更强调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深度表达能力、深度求新求异能力、深度交际能力、深度动手能力等。因为,当我们围绕“深度”提升课堂学习力时,我们的学生才能变为“尚德”的最强大脑。

摘要:翁永兴校长建构了尚德教育体系,要把尚德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遵循本心设计教学,开展顺乎自然规律的教学。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遵循本心的开展学习,顺乎自然的发展个性品质。在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教学《苏州园林》,笔者采用尚德理念,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猜测、探究《苏州园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顺序,体现了什么样的语言特点……以学生原初的认识为起点设计教学,水到渠成地达成教学的目标。

让读书笔记成为有效阅读的途径 篇10

关键词:读书笔记;语文阅读;途径

高职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差,在有关的语文阅读学习中不愿记读书笔记,如此不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另外,学生对阅读笔记的效用知之甚少,以及语文教师的阅读笔记指导工作相对缺失等原因也是导致高职生的阅读笔记记录工作乏善可陈的原因。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并帮助学生了解记读书笔记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记读书笔记的作用

1、记读书笔记得过程有助于学生加强对阅读内容的记忆,提高其知识的储存能力,从而方便其今后的资料查找工作。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学生在记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往往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能有效地吸收之前阅读时难以理解的内容。

3、学生的的课堂参与活跃程度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记读书笔记的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读书笔记通常是精华的阅读内容以及学生的心得体会,因此學生在记读书笔记的过程中能提高其人文修养,并且有助于自身个性写作能力的提高。

5、学生们的每一次记读书笔记的过程,都能视作其不良阅读习惯的矫正与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所以读书笔记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独特的看待事物的眼光。

二、我国高职生读书笔记记录工作所面临的现状

国内高职学生的读书笔记录工作乏善可陈,其形成原因来自多个方面。首先,高职生们的阅读学习兴趣较低是导致其不愿记读书笔记的主观原因,而客观原因有语文教师们没有注意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记录工作加以正确的指导,学校没有给予学生的读书笔记记录工作以足够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语文学习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也是促使其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的一大主因,这使得学生的读书笔记记录工作进展缓慢、收效甚微。

三、关于让读书笔记成为有效阅读途径的建议

1、加强学生读书笔记课前指导工作。教师应当在相关的阅读教学工作开展前,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即将开展的读书笔记记录工作。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课文,生字词等,其具体教学要求可参照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将有疑惑的问题也记录到读书笔记中,从而使得读书笔记成为其上课发言参与讨论的重要凭证。

2、加强学生读书笔记课堂指导工作。学生读书笔记的课堂指导是教师工作的重点。教师的课堂读书笔记指导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教师可每日摘抄一些优秀的句子至黑板上,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足够的文学知识,并注意让学生体会其深刻含义,促进阅读能力提高;②教师可以借鉴科尔笔记法的相关内容,教学生如何记课堂笔记,一部分写课堂内容,一部分写下自己的疑问,一部分空白留由课后用;③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反醒自身的问题,探求更为合理的教学办法,及时在阅读课堂上纠正学生的错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保持认真的态度,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④教师应当注意在课堂上教导学生特别注意读书笔记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特点,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读书笔记记录工作时可以借鉴朱自清与叶圣陶先生对阅读的相关看法,注意教导学生既要学会记录系统化的读书笔记,也要学会在阅读时记些零散的读书笔记,其被叶圣陶称为“碎屑化”读书笔记,如此学生便能最大程度地读透相关的阅读内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时,应时刻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注意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记录工作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阅读能力

3、加强学生读书笔记课后指导工作。学生读书笔记的课后指导是巩固其阅读知识的关键性工作。教师在课后指导中应当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其自信心,使得学生在今后的读书笔记记录工作中更加投入。另外教师们应当重点关注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的读书笔记记录状况,与其展开有效的沟通,并且定期检查其读书笔记的记录情况,对于其每一次进步都应当及时给予肯定,进而促进基础较差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幅提高。

在课后指导工作中,教师们应当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读书笔记记录理念,教导学生们摆正心态,不要只一味记录文采好的句子,要体会句子的思想,敢于质疑,善于联想比较,如此才能使得读书笔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四、结语

由于我国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记读书笔记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广大的语文教师应当切实做好相关工作、借鉴先进经验、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如此便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得读书笔记成为有效的阅读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中明.浅谈语文阅读中的读书笔记[J].快乐阅读.2012(06).

[2] 宋晓丽.厚积而薄发,让学生在有效的读书笔记中提升语文素养[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03).

上一篇:公共安全体系下一篇:《我是歌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