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故事集》

2024-09-26

《坎特伯雷故事集》(共4篇)

《坎特伯雷故事集》 篇1

乔叟的诗歌被誉为“最伟大的叙事诗”, 在乔叟的作品中, 大多折射了现实生活。《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乔叟的代表作,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群香客在旅途中讲故事的事情。在该故事集中作者既借鉴了欧洲传统的叙事框架结构, 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形成了独有的叙事特点。

一、乔叟及《坎特伯雷故事集》概述

乔叟是英国十四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被人们熟知的是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这部作品不仅对当时英国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同时对整个欧洲文坛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对于欧洲乃至世界叙事文学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乔叟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酒商之家, 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与皇室贵族打交道, 在其长大后, 受到国王的赏识, 在海关及王室工程处担任要职, 并且多次被派往意大利、法国、弗兰德、西班牙等过进行外交活动,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总体而言, 可以将其创作分成三个时期, 分别为受法国文学影响时期、受意大利文学影响时期、自我创作成熟时期。受法国文学影响较大的有《百鸟议会》、《公爵夫人之书》, 受到意大利文学影响的有《特洛伊罗斯与克莉塞德》, 该作品就模仿于薄伽丘的《被爱情弄倒的人》。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乔叟的代表作, 其中大部分是以韵诗的形式写成的, 由“总引”八百五十行, 放在各个故事前后的小引、开场语、收场语等共两千三百五十余行, 再加上二十四篇各类型的故事构成。在该书中叙述了30名去坎特伯雷朝圣的香客集聚在名叫泰巴的旅店中, 店主非常热情好客, 并加入了朝圣的队伍, 为了增加旅途中的乐趣, 店主要求每一个人在来回途中分别讲两个故事, 故事讲得最好的人, 由大家出钱请客作为奖赏, 由此开始了故事叙述。

二、《坎特伯雷故事集》与《十日谈》

由于乔叟受到薄伽丘的影响较大, 而《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 因此《坎特伯雷故事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十日谈》的影响。薄伽丘在写《十日谈》的时候大量参考了古希腊文学、印度文学、古罗马文学, 同时在叙事结构框架方面展开了大胆创新, 使叙事框架成为薄伽丘故事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乔叟也采用该种叙事结构。在《十日谈》中薄伽丘原先安排的是十个佛罗伦萨青年每日围绕一个主题讲述一个故事, 连续讲述十日, 正好是一百个故事, 但是从第二日开始, 故事主体逐渐多元化, 在第四日作者本人也加入到讲故事的行列中, 由此在原本严谨的叙事结构中加入了多元化的叙事方式。而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 作者本来是想让所有人讲四个故事, 一共是一百二十多个故事, 但是后期并未按计划完成, 只有二十四篇故事。

三、《坎特伯雷故事集》叙事特点

《坎特伯雷故事集》在叙事方面受到《十日谈》的影响较大, 尤其是《十日谈》创新的故事框架, 深深启发了乔叟的创作, 在写作中作者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除了在开篇有“总引”之外, 故事前后均增加引子和尾声, 且在故事集末尾有作者的告别辞, 对《十日谈》的叙事框架进一步创新, 构建了一个高度发展的叙事框架。至此, 故事集不单单是所有故事的堆砌, 而是采用故事框架将所有故事凝聚在一起, 形成了结构紧密的艺术作品。

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安排中独具匠心, 目前虽然没有乔叟关于《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手稿完整保留下来, 一些手抄稿中在故事分组和安排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别, 现公认的较为合理的是罗宾逊版本, 整个故事集可以分成九个断片, 十个组: (1) 总引、骑士、管家、磨坊主、厨师的故事。 (2) 律师、修女、船事、梅利比、托巴斯的故事等。 (3) 医生、赎罪僧的故事。 (4) 巴斯妇、差役、游乞僧的故事。 (5) 学生、商人的故事。 (6) 侍人、自由农的故事。 (7) 第二个女寺僧的故事。 (8) 伙食司的故事。 (9) 牧师故事、告别辞。该种故事安排, 在结构上保证了每篇故事主体的相对集中, 同时也考虑每篇故事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别, 通过采用并置对照的方法, 使得各个故事从人物形象到情节主题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获得了非常成功的艺术效果。同时在故事的安排中, 作者也考虑了社会地位的问题, 将武士讲的故事放在第一位, 因为武士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较高, 该种安排较为合理。另外在故事内容的安排上作者有意将两种不同观点的故事并列, 巴斯妇所讲的故事主张妻子要统治丈夫, 而在自由农所讲的故事中, 倡导夫妻要互敬互爱才是最理想的婚姻状态。骑士讲的典雅的故事, 磨坊主讲的是俚俗的故事, 两者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前面提到,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 作者采用的叙事框架类似于《十日谈》。但是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定的变化。总引、每篇故事前后的开场白、收场语等均起到联结纽带的作用, 是将整个故事集联系在一起的部分, 同时也是每个故事的组成部分。总引部分是整个故事集的核心, 也是精华所在, 在开头部分主要描写了英国的景象, “夏雨给大地带来了喜悦, 送走了土壤干裂的三月。……西风轻吹, 留下清香缕缕……青春的太阳洒下万道金辉。”然后作者为我们描述了所有朝圣者居住的泰巴旅店。在总引中作者用672行进行了对香客的精彩描写, 不仅描写了香客门的肤色、发式、穿戴, 还对他们的举止神态进行了描写, 让读者更加清楚他们的职业和身份, 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肖像画。例如, 对于修女文中这样写道:“有个修女是院长嬷嬷, 满脸笑容诚挚又温和……从她口中一颗饭粒也不掉……鼻子俊俏, 眼睛似灰玻璃……额头漂亮, 一道皱纹都不见”。在这段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无论是修女的外貌特征, 还是其举止言行均历历在目, 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尚, 也说明了《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开创。另外, 在其他人物的描写中, 作者对差役、教士等人物描写中, 采用了嘲讽的手法, 也是现实主义的全面体现。

《坎特伯雷故事集》叙事还存在完美主义倾向, 主要体现在讲故事人和他所讲故事之间的完美结合, 例如, 处于统治阶层的骑士所讲的故事是高雅的, 而处于下层的磨坊主所讲的是俚俗故事, 故事与讲述者之间保持内在完美统一。在整个故事集中引诱读者参与, 叙事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把握的较好, 比较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乔叟利用了讲述者自己的故事来展现讲述者本身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讲故事过程中每一个香客的言行均代表了他们的思想和性格。另外, 《坎特伯雷故事集》对于欧洲叙事框架的贡献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的体制, 在欧洲传统文学观点中, 模仿一件作品就只能限于一个完整的动作, 任何部分一旦挪动或者删除均会导致整体的脱节。《坎特伯雷故事集》虽然应用了这种框架结构, 按照一个小故事套另一个小故事的结构布局, 但是在整个故事的组合中, 作者却在有意地突破“非完整不美”的传统。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叙事中还必须对如下几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1) 朝圣主题。朝圣是书中所有讲故事人的共同追求, 也正因为如此, 所有人才聚到一起, 可以说所有的故事均是在朝圣精神探索的总主题框架内进行的, 在朝圣的旅途中, 为了消除旅途寂寞讲故事成为了最好的方式。同时香客门在途中讲了很多故事, 但是坎特伯雷却永远没有达到, 坎特伯雷象征着精神世界, 整个旅途也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2) 叙事角度。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旅店主人, 他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 同时在故事中也是所有人的调度, 他时而对故事进行评价, 时而对讲故事者进行鼓励。其实旅店主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体现, 作者没有从第一人称角度出发, 将组织故事的任务交给旅店主人, 形成了全方位的叙述角度。

结语:

总之, 《坎特伯雷故事集》以妙趣横生的故事、独特的叙事特点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 为我们呈现了特定历史阶段中不同人物的思想, 书中反映出的是反封建的思想。时至今日, 《坎特伯雷故事集》不仅仅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代表, 而且对后期世界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特殊的叙事特点更为当前文学研究者所重视。

摘要:《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乔叟的代表作, 其中大部分是以韵诗的形式写成的。在该故事集中作者既借鉴了欧洲传统的叙事框架结构, 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形成了独有的叙事特点。文章对乔叟及《坎特伯雷故事集》做了简单介绍, 重点分析了《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叙事特点。

关键词:叙事,结构,视觉

参考文献

[1]黄晓燕.文本展示的独特模型-《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叙事框架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 2003 (4)

[2]闫珂.乔叟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叙事特点解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9)

[3]田仙枝.解读《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特点[J].长达大学学报, 2010 (6)

[4]余旻.会唱歌的“结构”——欧洲近代小说“框架式结构”源流简论[J].宁德师专学报, 2007 (10)

[5]曹航.模仿与超越——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的独创性[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9 (15)

《坎特伯雷故事集》 篇2

乔叟是英国现实主义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创作使英国摆脱了中世纪的浪漫主义,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坎特伯雷》就是他的代表作。乔叟在《坎特伯雷》中,向我们展示了英国十四世纪下半夜英国社会面貌的一副广阔的画卷。在他所描述的这次坎特伯雷之行中,除了没有最显赫的皇亲国戚和最贫贱卑微的人外,囊括了包括骑士、修道士、学者、商人、手工业者,及自耕农、磨坊主等。作者通过“故事会”的方式,惟妙惟肖的向读者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实况,这个意义绝非其他小说所能睥睨的。

当时的英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旧的教会封建体制正在腐朽、堕落,而新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这时的英国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潮也已出现。乔叟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却能对依仗教会势力的为非作歹之徒进行嬉笑怒骂的揭露同时又不失宽容与幽默,这实属难能可贵。另一方面,他又让我们看到了其中占将近一半的新兴中产阶级,听到了她们要求社会正义和幸福生活的呼声。

它综合采用了中世纪的各种文学体裁,有骑士传奇、圣徒传、布道文、寓言等。故事将讽刺与幽默相结合,戏剧色彩浓厚,其中大部分采用双韵体诗写成,即被后人称为“英雄双韵体”,为后世的英诗发展奠定了格律与各种实体的基础,对后来的英国文学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在人物的描述语言上,符合讲述人的身份的特征,每个人讲的故事都体现了讲述人的省份、趣味、爱好、职业和生活经验。他在语言上采用了伦敦方言进行创作,确立了后来英语的地位。这对我们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及整个的英国文学历史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在《坎特伯雷》中作者并没有按原计划完成所有的故事但仅是留下来的一些故事就足以让我们感到崇敬,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骑士的故事,磨坊主的故事,托钵修士与差役的故事,及公鸡羌得克立和狐狸。这些故事中,作者通过引经据典,特别是圣经、古代故事、传说等,让人看得过程中获得关于西方古典文学的大量知识,也体现出作者的好的文学修养。

在这些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乔叟讲的梅里比斯的故事,以及公鸡羌得克立和狐狸。梅里别斯的故事是作者的一篇散文译作,在这篇故事里,通过女主人公普鲁登斯对自己丈夫的劝解,和解了他与仇敌之间的间隙,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最后这位女主人公的丈夫及其对头都对她崇敬有加,体现了女主人的聪明智慧,让人在读的过程中也不禁对世间有这样聪明的女子感到惊叹。而作者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上升中中产阶级的赞美,体现出人文主义的色彩。

《坎特伯雷故事集》 篇3

关键词:《坎特伯雷故事》; 乔叟; 人性层次分析

《坎特伯雷故事》是英诗人杰弗里•乔叟的一部代表作品,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典范之作。这部作品如一幅形象鲜明的画卷,向我们清晰的展示了十四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社会面貌。

乔叟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英法百年战争之中,由于家境殷实,母亲艾格尼丝•德•贡东与宫廷系密切,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跻身于上层社会。1359年他参与了英法战争,十四世纪六七十年代受理查二世信任担任公职出使意法等国,接触了薄伽丘、但丁、皮特拉克的作品,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十四世纪八十年代丰富的阅历,对社会精细的观察,尤其是文艺复兴的影响促成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这部伟大作品的诞生。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群骑士、修女、修道士、商人、学士等身份、职业各异的朝圣者投宿到泰巴旅店,乔叟与旅店主人加入了他们,在旅店主人的建议下朝圣途中每人要讲述四个故事,作品便由这不同的故事组成。

当时的英国对外战争频发,国内鼠疫流行,农民暴动不断,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骚乱之中,作为国家主宰的天主教会极其腐败,压抑人性,崇尚神权。一面用空洞的精神教条约束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一面利用教会特权欺诈人民,鱼肉百姓。在这种混乱的社会风气下,人性的表现更接近真实,作为一个上层人物,一个虔诚的教徒,乔叟不可能对统治阶级和教会进行深刻的批判,但是通过作品中朝圣者及他们讲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英国社会真实一面,对于这部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以下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人性表现。

一、自然性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作为自然的一个产物,他具有动物所表现的原始性,性与情欲是绝大多数动物生存的本能,人也不例外,《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不少故事就从两性关系方面来反映了人性的自然性。在骑士所讲述的故事里,帕拉蒙、阿赛特是两名年轻武士出身贵族又为表兄弟,身陷囹圄,生死未卜,却还要为一个美丽的女人反目为仇杀个你死我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动物为争夺配偶而大打出手毫无两样。乔叟对于人的自然性是肯定的,故事中阿赛特赢了决斗却意外死去,帕拉蒙虽然失败却不体面娶到了美丽的艾米莉。

在肯定情欲是人的自然性的基礎上,乔叟对婚外情、一夜情也有描写。用今天的观念来看,这都是不符合婚姻道德的,但作者讲述这类故事也是从人性的自然性出发,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两方面看问题。在磨坊主讲述的故事中,年老的木匠 “不久前娶了一位新娘,他爱她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新娘年方十八年轻心又野,而他已经是老汉,醋心又大些,恨不得要把新娘关在笼子里” [1]。对此作者借磨坊主批判道 “要娶就要娶同自己般配的老婆,人们结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因为年轻与年老难融洽无间,可是他既然已掉进这种罗网,只得受这种磨难,像别人一样……”[2]。 此外在管家的故事里磨坊主的女儿在与学生发生一夜情后不是愤怒而是依依不舍“差一点开始哭泣”这也说明从生理学角度肯定了男女两情相悦是青春期的最大乐趣。

作者对这些婚外情的描写和肯定,更主要的原因是对封建婚姻制度、门阀观念的批判与挑战。因为违反当事人意愿的封建包办婚姻、讲究门第的婚姻,严重摧残了人的身心健康。 中世纪的天主教是宣扬神权,歌颂禁欲主义的,而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作者能对人的自然性进行肯定,从他的作品里我们能找到更多人的社会性的反映。

二、社会性

人是自然的产物,但他又不同与一般的动物,他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其社会性。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必然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规范,使这个社会按照某一阶级的观念来发展,而这种约束人们的观念作用在人的身上就表现为人性的社会性,中世纪的英国受天主教会的统治,天主教的教义就表现为这一社会的统治意识。在《坎特伯雷故事》中律师讲述了一位罗马公主康斯坦丝的故事:她美丽、谦逊、稳重、圣洁而且虔诚的忠于上帝,在经历了被杀夫驱逐漂流获救,再驱逐漂流的磨难后终于在上帝的庇护下回到罗马,与亲人不再分离。这些故事是对人性的规范性,即人性的社会性。然而宣扬与社会现实所表现的人性的自然性相互矛盾,尤其在一个动荡腐败的社会中,这种矛盾表现的更为激烈而不可调和。

人的社会性的另一表现就是要求人的高贵与尊严。在《坎特伯雷故事》中,对要求人人平等、维护尊严的呼声是很高的。“他的香客们都是来自现实社会中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个性的人物。他们有自己的意志, 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表达自己的思想。”[3]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磨坊主的故事》和《管家的故事》就是磨坊主和管家相互讽刺对方以发泄平日的不满。虽然其故事粗鄙不堪,但毕竟反映了各自对尊严的要求。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处于从属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追求平等自由,女性价值在《坎特伯雷故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梅利比的故事”,梅利比遭到仇人的迫害后准备对仇人实施报复,而其妻子慎子从中劝告,让其放弃复仇,宽恕仇敌,与仇敌和好。“一个足智多谋、宽容大度的普鲁登丝夫人跃然纸上,是她耐心、明智的劝导阻止了一场冤冤相报的恶剧发生,从而使他的丈夫赢得了荣誉和村民的尊重,也使她赢得了丈夫的尊重和爱。在这个故事中,女性平等地与男性参与重大事情的决策,并因技高一筹而取得决定权,乔叟能大胆地肯定妇女在家庭的地位和价值,这在当时的神权、男权社会里不啻是一声惊雷。”[4] 女性主体意识张扬表现最明显的是著名的《巴思夫人的故事》,她是一个精明强悍,情欲旺盛,精力充沛的女人,性爱是她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这方面表现出无限的生机和力量,在正文故事里,巴思夫人讲述的是亚瑟王宫中一个年轻武士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她讲了一大段篇幅长度与故事本身相等的开场语。巴斯妇还以《圣经》中所罗门王的故事来驳斥那

种女子不能改嫁的基督教婚姻伦理,她公开说道:“看看那位贤明的君主所罗门,我相信,他就不只有一位夫人。但愿主也能让我来吐故纳新---我只要有他一半频繁就行,他能过过这种生活是多么有福。感谢天主,我已嫁了五个丈夫”。 [5]言为心声,但确实反映了巴思夫人对中世纪传统女性的角色和婚姻观、爱情观的一次激烈挑战和反叛,也反映了她自主经济地位使她在家中做主、管家理财的社会现实。

三、 阶级性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乔叟给我们展示了众香客的一张张绝妙的肖像,他们具有明确的个性和呼之欲出的真实感。如慷慨豁达而又温文有礼的骑士;衣装绚丽,热烈追求骑士理想的涉世未深的青年侍从;身披强弓,手持匕首,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乡士;小巧玲珑、感情丰富的修女院院长;秃顶、满面红光、眼光深邃、爱骑马打猎的僧士;放荡不羁、拿腔作势的游乞僧;精明又善于吹嘘的商人;衣着简朴、性格木讷却精于学问的学者;细心明智、口若悬河的律师;脸色红润、开朗乐天、极讲究生活享乐的平民地主;善于煎炒烹炸、腿生恶疮的厨师;脸色黝黑、嗜酒如命的水手;生活节制、惟利是图的医生;虔诚、勤奋、富于耐心的牧师;勤劳朴实、信仰专一的农民;态度蛮横、言语粗俗的磨房主;精明狡猾善于敛财的伙食经理;瘦骨嶙峋、脾气暴躁的管家;好色且常利用特权营私舞弊的法庭差役;相貌好似阉人,随时会用假冒的圣徒遗物来诈人钱财的赦罪僧;头脑灵活并富有教养、性格开朗、热心助人的旅店主……

因经济关系,人在社会结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处于不同的阶级地位。阶级性通常指阶级的思想意识和利益要求。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商人、手工业者、市民为一类,即资产阶级前身;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为一类,即封建统治阶级。作者在不少地方肯定和歌颂新生阶级,而对僧侣和贵族进行了嘲讽、捉弄和批判,表现出新生阶级生气勃勃的阶级特征。在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类的主角内部,不少男女主人公在对待家庭、亲朋关系和幸福的理解上表现出的阶级本性是自爱自保、自私自利。为了个人享乐,他们宁可破坏伦理关系,不惜一切手段把妨碍个人幸福的东西铲除掉,对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报复。 如《海员的故事》中商人的妻子为了自己享乐,不惜出卖肉体。而封建统治阶级则在故事中有日薄西山的特征。以《坎特伯雷故事》中的骑士为例,他虽然忠勇正直,屡战疆场,见多识广,可是,他的儿子却整天吹笛唱歌,做着美丽的情人梦,完全失去了他的父辈们的刚毅的斗志。

由此可见,往昔的骑士精神已经不可挽回地衰落了。另外乔叟对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教会势力进行了大胆的揭露,无情地抨击。如卖赎罪券的教士。在朝圣路上,他不断用花言巧语向香客们兜售赎罪券。用金钱來赎罪使自己死后能够进入天堂本来就是对基督精神的亵渎,这种贩卖赎罪券的行为是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聚敛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教会和教士腐败的根源,受到了教会内外人士的猛烈抨击。乔叟在作品中对贩卖赎罪券的做法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他塑造的卖赎罪券的教士贪婪而奸诈,他用猪骨头冒充圣物,为挣银钱而鼓动舌头。乔叟甚至暗示他和法役的不正常关系,说他“嗓子象小羊般细。他没有胡子,也长不出胡子来,脸上光光的象是才修刮过的;我想他该是一只牝马或阉马。”[6]

四、人性的矛盾性

《坎特伯雷故事》中医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武士维吉尼乌斯的女儿维吉尼亚美丽非凡,不幸的是被当地的一个卑劣的法官看中,他设计将维吉尼亚夺走,悲愤而无奈的父亲只好将女儿杀死,以激起民愤的方式惩罚了恶人。在这个故事中,美丽与占有欲是人性中自然性的表现,而民愤表现出的惩罚则反映了人的社会性。在动荡无序的社会,两者的冲突成了生与死的对决。纵观所有故事,美与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正义公平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向往。在追求幸福美好、公平正义时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矛盾性不可避免的存在。

对于乔叟来说,文学的最终目地是娱乐和教育,他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更有教育意义,更富于哲理性和宗教精神” [7],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作一个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而是对教会势力影响下的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嬉笑怒骂的揭露、善意的同情,这使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读者透过历史的喧器,窥见中世纪英国社会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参考文献:

[1] [2] [5] [6]杰弗里•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M]. 黄杲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 肖明翰. 《坎特伯雷故事》与《十日谈》[J]. 国外文学, 2002,(3):77—86

[4] 何岳球.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探析[J]. 咸宁学院学报, 2004,(10):97—99

[7]李赋宁.《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75)

《坎特伯雷故事集》 篇4

本文将以《坎特伯雷故事》总序中的节选为例来分析中古英语语法的变化, 并探讨其变化的特点。

Whan that Apprille with his shoures sote

The droghte of Marche hath perced to the rote,

And bathed every veyne in swich licour,

Of which vertu engerdred is the fl our;

Whan Zephirus eke with his swete breth 5

Inspired hath in every holt and heath

The tender croppes, and the yonge sonne

Hath in the Ram his halve cours y-ronne,

And smale fowles maken melodye,

That slepen al the night with open yé, 10

(So priketh hem nature in hir corages) :

Than longen folk to goon on pilgrimages

(And palmers for to seken straunge strondes)

To ferne halwes, couthe in sundry londes;

And specially, from every shires ende 15

Of England, to Canterbury they wende,

The holy blissful martir for to seke,

That hem hath holpen, whan that they were seke…

Ther was also a Nonne, a Prioress,

That of hir smyling was full simple and coy;20

(Baugh, 1978:410-411)

1 名词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 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以“e”结尾的单数名词

Whan that Aprille with his shoures sote (四月) (细雨) L.1

The droghte of Marche hath perced to the rote (干旱) (三月) (根) L.2

Marche L.3

Rote

Veyne (茎络)

Melodye (歌声) L.9

Ende (结束) l.25

Trappe (陷阱) L.46

在现代英语中, 名词已不需要用e来表示单数:April, drought, March, root, veil, melody, end, trap

以“s”结尾的复数名词

shoures (细雨) L.1

croppes (庄稼) L.7

fowles (鸟禽) L.9

strondes (行走) L.13

londes (地方) L.14

Halwes (圣徒) L.14

例外Eyen (眼睛) 的复数形式是en.

单数名词的所有格

From every shires land (从全国各地) L.15

2 形容词

在中古英语时代后期, 形容词已没有了屈折形式。古英语中的形容词的五种单复数变格在中古英语中已简化成以“e”结尾的单一形式, 性与数的区别也随之消失。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 由古英语时期的词尾“-ra”变成了中古英语的“-re”以及后来的“-er”, 最高级的后缀“-ost”和“-est”一起变成“-est”。在《坎特伯雷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变化形式。

例如:形容词的平级

his swete breth (和煦的春风) L.5

the tender croppes (嫩条枝芽) L.7

the yonge sonnes (青春的太阳) L.7

smale fowles (小鸟) L.9

straunge strondes (遥远的地方) L.11

在这些形容词中, 除了tender是以er结尾的, 其它的词都是以-e结尾。

最高级形式Hir gretteste ooth was but seynt Loy (最厉害的誓言) L.20

最高级的标记是-est

3 代词

在古英语中的各种不同的代词形式, 如“s e”“seo”“pat”中有“the”“that”保留下来。另一种代词的复数形式“tho” (those) 保留到了伊丽莎白时代。其他的代词, 如表示不同性别、单复数和格的形式在中古英语早期就从大部分方言中消失。而我们从《坎特伯雷故事》的故事中看到的代词是这样的。

例:

that Aprille (四月) L.1

That hem hath holpen (帮助过他们) L.18

The holy blissful Marti (殉难圣徒) L.17

The service (赞美诗) L.23

在人称代词中表示双数的代词消失了, 中古英语时期把不同性别和格分开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单数形式:

as I was war (我还注意到) L.58

If it were dead (如果它死了) L.46

She was cleped (她名叫) L.22

Hir mouth ful small (她的樱桃小嘴) L.54

His shoures (甘霖) L.1

在代词it, she, hir, his中, it代表物主代词, she是单数三人称阴性, hir代表第三人称阴性所有格, his代表第三人称阳性所有格。

4 动词

古英语动词分为强变化动词和弱变化动词, 中古英语具有同样的特点。“强变化动词用词干元音交替来形成过去时和过去分词, 例sing, song, sung。弱变化动词附带一个带齿音的音节, 例如古英语中的-de, -te来形成过去时, 用带齿音的词尾, 例如古英语中的-d, -t来形成过去分词” (李赋宁, 1992:153) 。动词在中古英语时期最大的变化是强变化动词词尾的大量消失, 许多强变化动词成了弱变化动词, 而弱变化动词逐步增加了。这样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可以在《坎特伯雷故事》中找到它的踪迹, 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弱变化动词, 以“-d”结尾

perced (渗透) L.2

bathed (沐浴) L.3

inspired (刺激) L.6

peyred (竭力) L.40

2) 强变化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以“en”结尾

maken (唱起) L.9

slepen (睡眠) L.10

longen (渴望) L.12

holpen (帮助) L.18

3) 另外一些强变化动词属于不规则动词

goon (去) l.12

wende (出发) L.16

priketh (拨弄) L.11

song (歌唱) L.23

spak (说) l.25

hadde (拥有) L.55

5 语法中的性别

定冠词和指示代词的简化和名词屈折的磨平和减少这两个过程并行不悖, 两种现象相互影响, 产生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结果, 就是语法上的性的消失。古英语语法中的性别在中古英语中消失, 在乔叟创作的节选中, 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表示语法性别的单词。

6 古词的消失

法语词汇侵入英语的结果常常是古英语流传下来的一些词消失了。古英语具有创造新的派生词尤其是复合词的强大能力到这时尤为削弱了。英语逐渐养成一种向法语借现成词的习惯。词汇的变化.中古英语时期, 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英语语法的影响。随着诺曼人的入侵, 大量的法语单词进人英国, 这些词汇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教会、法律、军事、政治、时尚、餐饮、社交、艺术。外来词除了法语外, 还有直接从拉丁语中借来了大量的拉丁词汇。在古英语中, 人们广泛使用的前缀、后缀以及具有自我解释功能的复合词, 在中古英语中大为减少。

由于人们引进了拉丁词汇和法语词汇, 中古英语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一般说来, 同义词分为三个层次:日常生活 (本土词汇) 、文学词汇 (法语) 、学术词汇 (拉丁语)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 我们有以下这些词汇:

法语名词:

courage (勇气) L.11

pilgrimages (朝圣者) L.12

palmer (朝圣者) L.13

prioresse (女修道院长) L.19

法语动词:

inspired (刺激的) L.6

engender (生长) L.4

carie (捏住) L.31

crowned (刻写的) L.62

法语形容词:

coy (害羞) L.6

straunge (奇异的) L.13

amiable (可爱的) L.39

charitable (慈悲的) L.44

拉丁词:

Zephirus (西风) L.5

nonne (修女) L.19

gaud (夹住) L.60

7 结束语

通过对英国诗歌之父乔叟诗歌《坎特伯雷故事》序言中的语法分析, 人们可以了解中古英语的变化特点: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形容词的平级和最高级形式, 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变化, 动词的强变化与弱变化的改变, 语法中性别的消失, 词汇中古英语单词的消失以及大量的拉丁词和法语单词的引进等。了解中古英语语法的变化和特点, 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认识英语, 学好现代英语。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英语诗歌 (《坎特伯雷故事》) 节选中的语法和词汇, 探讨了中古英语某些语法的变化, 包括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形容词的平级和最高级形式、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变化、动词的强变化与弱变化的改变、语法中性别的消失、词汇中古英语单词的消失以及大量的拉丁词和法语单词的引进等, 同时说明了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中古英语,语法,词汇,乔叟

参考文献

[1]Albert C.Baugh&Thomas Cable.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Prentice Hall, Inc., 1978.

[2]Thomas Pyles.&John Algeo.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82.

[3]费尔南德·莫塞.英语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4]杰弗雷·乔叟.坎特伯雷故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5]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6]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 (上)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坎特伯雷故事集》】推荐阅读:

上一篇:真实创新下一篇:云南芒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