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选注》

2024-10-04

《宋诗选注》(精选3篇)

《宋诗选注》 篇1

钱钟书先生所著《宋诗选注》,曾被誉为选诗的范本。在序言里,钱钟书定下了《选注》的选诗标准:“押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大模大样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有佳句而全篇不太匀称的不选……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也不选”。[1]24这“六不选”的标准明白无误,但却未明确地给注诗定下规则。 给古诗作注,不仅需要有自家的风格,不落于窠臼,而且还要考虑到受众这一因素,“由于受到通俗注本体例的限制,一些字、词、句的解释,以及典故成语出处的说明,还有辨伪考订的工作都不得不做”。[2]《选注》对诗的注解颇具特色,它并不仅仅解释一些字、词、句,说明典故成语的出处,进行辨伪考订。从注解中,读者不仅获取了宋诗这一层面的知识,还涉猎了诗史、文学现象、历史等多层次的知识,让读者体会到钱钟书在注诗的同时也在品诗。如注释王禹偁《对雪》的“勤勤谢知己”:等于“谢知己(之)勤勤 ”——对不住好朋友们热忱的期望。王禹偁虽然这样批评自己,但据当时各种记载和他自己的作品看来,他是个有胆量说话的人。[1]7可见,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普及性的通俗注本,而且还是知识、智慧、心灵的一次碰撞、交会。

一、类比归纳

由于文学总以其内在的联系性和继承性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在研究某一个层面的内容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类比归纳,形成体系。这也是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钱钟书把这一体裁运用到《选注》中,既扩大了诗的文化内涵,见出其渊博的学识,又使读者轻松地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且便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在对陆游的评价中,除了常识性知识外,还对陆游的作品风格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把他的爱国作品与陈与义、吕本中、汪藻、杨万里等人的同类作品进行了比较,对其诗的意境来个串讲,对其艺术进行补充,如诗歌主张、作诗手法。可以说,这就是一篇研究陆游诗歌创作理论的文章。

如在注周紫芝的《禽言》时,注本就把“禽言诗”与“鸟言诗”的不同之处作了详尽的介绍,使读者开阔了眼界。在王禹偁《寒食》“今年寒食在商山”注中,不仅把商山的地理位置点明,把诗人在商山过寒食节的原因点明,还把寒食节这一风俗及相关的一些诗、词、画作品来个简介。

从《选注》对文同的评价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因为文同是一位大画家,钱钟书就由此寻找并总结出他作诗的技巧:“泛泛的说风景像图画……具体的把当前风物比拟为某种画法或某某大画家的名作……”[1]41“文同这种手法,跟当时画家向杜甫、王维等人的诗句里去找绘画题材和布局的试探,都表示诗和画这两门艺术在北宋前期更密切的结合起来了。”[1]42

通过这一方法,《宋诗选注》既系统地梳理了知识,又可以顺流探源,展示了知识的承袭性与开创性,也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

二、情理兼融

《宋诗选注》的注解不仅讲究疏通诗义,还注重品评诗情,融思辨入注。《宋诗选注》采取了这种方法,使得见解较为中肯、独到。 在贺铸的《宿芥塘佛祠》“待晚先烧柏子香”的“晚”注中说:“一作‘晓’,恐怕是后人看见这首诗用了两个‘晚’字乱改的。这首诗都是写当日的情事,层次分明:隔堤看见寺院,觅路到门口,一进去只见满地杨花,天还没黑,佛像前早已点起夜香。假使改为‘晓’字,不但突兀不连贯,而且休息了一宵,就说‘底许暂忘行役倦’,也说不过去。”[1]101它并没有像一般注本那样,只点出“一作”或“当为”了事,而是进行必要的论证,使读者觉得入情入理。

在徐俯的《春游湖》“春雨断桥人不度”的“度”注中也说:“‘度’原作‘渡’,疑心是印错的。这两句说,雨后水涨,把桥淹没了,行人走不过去,只能坐船摆渡。‘度’就是宋之问《灵隐寺》诗所谓‘看余度石桥’的‘度’。南宋词家张炎有两首描写春水的《南浦》词,号称‘古今绝唱’……里面的名句:‘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就是从徐俯这首诗蜕化的。” [1]121这就不仅辨误解疑,且还拈出铁证来。

在吕本中的《兵乱后杂诗》“萧兰不辨真”注:“……从此以后,中国诗文里常把兰、蕙来象征好人,萧、艾象征坏人——尤其是混在好人队里的坏人。”[1]130这后半句“尤其是好人队里的坏人”读来使人不禁会心一笑,为钱先生鞭辟入里的幽默,为对暗含在这一文学意象里的事物的本质的生动揭露。

可以看出,钱钟书在注诗时,注意跳出文本来解读文本,用生活逻辑来进行思考、辨析。这不仅仅使解读带上生活的智慧,而且结果往往也是“藻采惊人,妙语解颐”,一语中的。

三、打通中西文学的界限

“在治学方法上,钱钟书先生最突出的特点是打通中外的界限,探讨中西哲学、史学、文学、美学乃及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共同规律”。[3]关于这一点,在《宋诗选注》中虽不多见,但笔者认为也不失为注本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钱先生对中西文化观念的驾驭。钱先生通过外来的文化观念来对本土文化作了更为透彻的观照,使不同文化进行沟通,力求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在《宋诗选注·序》里,谈唐诗的繁荣对宋诗的影响时,就拈出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害怕自己的老子老打胜仗,征服了世界,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例子来加以论述,使不容易讲明白的问题登时明朗。当谈到国家不幸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时,就用古希腊悲剧里的合唱队来加以描绘:“诗人就像古希腊悲剧里的合唱队,尤其像那种参加动作的合唱队,随着搬演的情节的发展,歌唱他们的感想,直到那场戏剧惨痛的闭幕、南宋灭国,唱出他们最后的长歌当哭:‘世事庄周蝴蝶梦,春愁臣甫杜鹃诗!’”[1]3

在为严羽作注时,就指出“《沧浪诗话》的主张不但跟十九世纪欧洲颇为风行的一派诗论接近,并且跟古印度的一派诗论暗合,更妙的是那派诗论的口号恰恰相当于汉文的‘韵’字;印度的文艺理论没有介绍到中国来过,‘禅’不过沾了印度哲学一点儿边,所以这个巧合很耐寻味”。[1]298

这些注解,读者能更深地体会到中西文学中的奇妙相通,了解文学所共有的一些规律。

四、留白

按目录诗题来计,《宋诗选注》共有39首诗选而不注。这些诗有的主题感情颇明朗,如王禹偁的《村行》;有的意境清新,如高翥的《秋日》、许棐的《秋斋即事》;有的单纯写景格物,如苏舜钦的《夏意》、曾巩的《城南》;有的写行旅之思,但感情也较单一,如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张耒的《初见嵩山》。也有好一些只对一二字词或地名作注,或仅仅简单提及诗题的诗作情况。如文同的《晚至村家》《新晴山月》,曾巩的《西楼》,王安石的《即事》,就只注释一二字词;如苏轼的《望海楼晚景》、《书双竹湛师房》、《题西林壁》、秦观的《泗州东城晚望》,则只注释一二地名;如寇准的《书河上亭壁》就仅仅对诗题的诗作情况作注:共有四首,分咏四季景物,这一首写的是秋景。还有一些只在诗人的短评中对诗作整体评述。如吴涛的《绝句》,就仅在诗人的短评中说它“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不曾再作注,更不肯说出情味的新颖处何在。只这么一句空头文学评语,惜注如金,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品评、想象的诗意空间。

或许有些诗意境明朗,感情单一,不须多费唇舌,虽如此,但好些诗仍是富有意境且颇耐寻味的。诗选而不注,就好比画家的留白,给人,也给艺术留一个空间,让读者充分品味、想象、创造心中的艺术之美。这可谓《选注》的一个开拓性尝试。一般的选本,几乎是凡选必注或评。这可说也是钱钟书先生的鉴赏艺术用意,蕴而不发。

《宋诗选注》所运用的注诗方法不仅是一种选本注诗的潜规则,而且也是注本的特色所在。它不仅展示了选注者的才学、功底,而且还展示了宋诗有别于唐诗的独特魅力,使历来被认为是唐诗的依附品、复制品的宋诗见出其光彩的一面。

摘要: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中为注本选诗定下了“六不选”的标准,却没有给注诗制定一个理论框架。但对其《宋诗选注》注诗的方法进行探究,可总结出四种方法,即类比归纳;情理兼融;打通中西文化;留白。

关键词:《宋诗选注》,注诗,方法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陆文虎.钱钟书研究采辑(2)[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96:87.

[3]刘梦芙.二钱诗学之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7:263。

《宋诗选注》 篇2

沈德潜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宋朝诗人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萧子显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更是宋朝诗人另辟蹊径,努力创新的理论总结。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诗兴盛在唐朝,词繁华在宋代,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与唐诗一脉相传的宋诗地位,却一直摇摆不定,从拾唐诗牙慧到出于唐诗而胜于唐诗,各家理论,百家争鸣,林林总总却又褒贬不一。《宋诗选注》,在我看来,是钱钟书先生编得一部“文学经典”,注解字字珠玑,让读者觉得“诗是有血有肉的活东西”。

大多数人认为宋诗劣于唐诗,甚至认为宋“一代无诗”。他们认为宋诗的毛病在过于追求理致,驰骋辩驳,不如唐诗真率多情、生动活泼。但是钱钟书先生就很客观的评论“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大都数的学者其实都是顺着前人的批判而进行再次批判,“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其实并没有错,但是,钱钟书先生在评价宋诗时能够十分客观,指出其好的一面,当然也会指出其不好的一面,从心所欲不逾矩。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宋诗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众所周知,北宋时期,时局动荡,政治改革、朋党之争、主战主和,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点。我认为,这也就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在唐代诗歌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于顶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为近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榜样。在宋代,也涌现出一批批十分优秀的诗人,例如:苏轼、黄庭经、王安石、陆游等等。我最喜欢的诗人是苏轼。喜欢他的洒脱,“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喜欢他的浪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喜欢他的多情,尽管“多情总被无情恼”,“不思量,自难忘”,喜欢他的超脱,既然生命“渺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那何不“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喜欢宋词的人也许更着眼于它的优点,诚然,宋词也是有许多不尽人意处。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大不幸,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旧货翻新,把巧妙的裁改差补来代替艰苦的创造,都没有向自然形态的东西里去发掘原料。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宋诗不少作品缺乏形象性、音乐美,感染力不强。而且,在选注中,钱钟书先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干净利落客观地对诗人进行了评价与定位,不但说出了诗人们的成就,而且也直接的指出了诗人的毛病和不足。这真真是极好的!

总之,若是闲来无事,细细品读这本选注,想必会受益匪浅吧!

汉语言文学1102

《宋诗选注》 篇3

关键词:《宋诗选注》,钱钟书,序,评,注

《宋诗选注》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宋代诗歌选本, 书中收入了宋代诗人欧阳修、柳开、郑文宝、梅尧臣、杨万里、文天祥等80 位诗人的近300 首宋诗, 并且对每一首作品都进行了非常具有特色的准确注解。《宋诗选注》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面世以来, 在众多的宋诗断代诗歌选本中独树一帜, 甚至“在日本,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也被认为是‘宋诗最有价值的注本, 宋诗的一种权威性的参考文献’”[1], 那么《宋诗选注》与其它研究宋诗的著作相比, 究竟有何特点?

1.选人选诗

在《宋诗选注》的“序”中, 钱钟书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选诗观, 即著名的“六不选”:1. 押韵的文件不选;2. 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3. 大模大样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4. 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 (“前者号称‘优孟衣冠’, 一望而知, 后者容易蒙混, 其实只是另一意义的‘优孟衣冠’, 所谓‘如梨园演剧, 装抹日异, 细看多是旧人。’”) ;5. 有佳句而全篇太不匀称的不选;6. 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也不选。

首先看“选人”。《宋诗选注》作为一部诗选, 作者选谁的诗, 倾向于哪种风格、题材、体裁的诗, 选多少首诗, 弄清楚了这些问题, 也就明白了钱钟书先生的诗学观及审美眼光。《宋诗选注》中选录的名家名作, 既有位高权重的寇准、晏殊、王安石、欧阳修, 也有名满天下的“梅妻鹤子”的林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书法界中“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但钱钟书先生也不忽视吴涛、董颖、左纬等很少见的小家, 并且对他们的诗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在《宋诗选注》中, 没有入选宋朝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并且在诗歌上很有造诣的叶适的诗。日本著名汉学家小川环树先生在读到钱先生亲赠的《宋诗选注》后, 在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十册发表了《钱钟书的< 宋诗选注}) ) (1959 年4 月) , 他认为“这是一本从不同于前人的角度出发来对宋诗进行全面观察的书, 它的注释和简评都特别出色”, 因而本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全部选本中最好的”。

2.注与评

胡适对《宋诗选注》的“注”流露出欣赏肯定的语气, “注确实写得不错”。胡适先生的评价契合了钱钟书本人的观点, 那么《宋诗选注》中的“注”到底何以如此夺人眼球?

2.1 诙谐快活的注

一般古典文学读物的注释都写得中规中矩, 逐字解析, 逐词翻译, 从作者生平到生僻字音、字义解析都显得过于呆板, 读之虽可以知道其中意思, 但却难以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的最大特点就是诙谐快活, 让人难以释卷。譬如, 钱钟书在介绍李白的时候这样描述:“宋代对李白虽然推崇, 不像对杜甫那样的效法, 晁补之和同时代的徐积、郭祥正也许是欧阳修、苏轼以后仅有的向李白学习的北宋诗人。”;在介绍张舜民的时候, 钱钟书用谈话的语气说:“他是陈师道的姊夫, 和苏轼友好, 作诗师法白居易。”看了这样的大白话出现在宋诗的注视中, 不觉眼前一亮;钱钟书在介绍曾巩时这样写道:“他的学生秦观不客气地认为他不会做事, 他的另一个学生陈师道不加可否地转述一般人的话说他不会作诗。”但钱钟书先生认为:就“八家”而论, 他的诗远比苏洵、苏辙父子的诗好。与《宋诗选注》无缘的著名哲学家叶适, 钱钟书先生给出了让人哑口无言的“注”:“他的诗竭力炼字琢句, 而语气不贯, 意思不达……”还譬喻说:“他尽管是位‘大儒’, 却并不能跟小诗人排在一起;这仿佛麻雀虽然是小鸟儿, 飞得既不高又不远, 终不失为飞禽, 而那庞然昂然的鸵鸟, 力气很大, 也生了一对翅膀, 可是绝不会腾空离地, 只好让它跟善走的动物赛跑去罢。”读这样的注释, 也就难以为此雄辩了。南宋著名的理论家严羽, 他的《沧浪诗话》在众多诗论中可谓占尽风头, 可是严羽的诗却让人感到遗憾, 鉴于此, 钱钟书说:“批评家一动手创作, 人家就要用他的拳头塞他的嘴——毋宁说, 使他的嘴咬他的手”。

2.2 喜用比喻的评

《宋诗选注》的“评”的有一个特点就是喜用比喻这种修辞, 钱钟书自己曾说:“比喻是又学语言的擅长, 一到哲学思永里, 就变为缺点一一不谨严、不足依据的比类推理。”[2]再看宋代大名鼎鼎的晏殊在钱钟书的“注”中也难逃奚落, 关于晏殊在诗中对成语模仿意味太浓, 钱钟书说:“就像传说中那个女人裁裤子, 她把旧裤子拿来作榜样, 看见旧裤子扯破了一块, 忙也照样在新裤子剪个窟窿。”在谈到很多“冷门作品”为什么不入选时, 钱钟书这样“评”, “假如僻冷的东西已经僵冷, 一丝儿活气也不透, 那末顶好让它安安静静的长眠永息。一来因为文学研究者只会应用人工呼吸法, 并没有还魂续命丹;二来因为文学研究者似乎不必去制造木乃伊, 费心用力的把许多作家维持在‘死且不朽’的状态里。”

钱钟书先生秉承艺术至上的文学审美观点, 将其幽默诙谐的作风全面灌注到选注的“序”“评”与“注”中,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以散文随笔的手法作注, 为广大的读者研究者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台湾联经出版社1984年版, 第2任一21页.

【《宋诗选注》】推荐阅读:

上一篇:解构理论下一篇:拓展性课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