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丝

2024-06-28

花丝(通用5篇)

花丝 篇1

摘要:大多数从事线切割加工和实训教学的教师, 在加工较厚工件时都碰上过这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工后, 钼丝出现一段一段黑斑, 出现这种黑斑后钼丝很快就会断掉, 而钼丝的使用时间远远没达到正常的寿命。黑斑按一定规率排列形成花纹, 故称为“花丝”。

关键词:线切割加工,“花丝”,电参数,脉冲发生器

1“花丝”现象的特点

大多数从事线切割加工和实训教学的教师, 在加工较厚工件时都碰上过这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工后, 钼丝出现一段一段黑斑, 这些黑斑通常只有几到十几毫米长, 黑斑周期性的出现, 黑斑间间隔着几到几十厘米正常钼丝, 出现这种黑斑后钼丝很快就会断掉, 而钼丝的使用时间远远没达到正常的寿命。这些黑斑在钼丝上形成一个个黑点, 当钼丝均匀的缠绕在丝筒上时, 按一定规率排列形成花纹, 故称为“花丝”。

2 线切割加工的原理

要解决“花丝”现象, 让钼丝达到正常的使用寿命就要从线切割加工的原理去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线切割加工是电火花加工的一种, 电火花加工基于电火花腐蚀原理, 是在工具电极与工件电极相互靠近时, 极间形成脉冲性火花放电, 在电火花通道中产生瞬时高温, 使金属局部熔化, 甚至气化, 从而将金属蚀除下来。那么线切割加工时金属材料是如何被蚀除的呢?加工过程有如下几个重要阶段:

2.1 极间介质的电离

带负正电的工具电极与带正电的工件电极缓缓靠近 (两级间距离大约为0.01mm时) , 极间的电场强度增大。两极之间的液体介质, 它们在强大的电场作用下, 形成了带负电的粒子和带正电的粒子。

2.2 极间介质形成放电通道并使电极材料的熔化、气化热膨胀

距离越近, 电场强度越大, 带电粒子就越多, 在两级间距离大约为0.01mm时最终形成放电通道。负极性加工时带负电的电子向工件移动, 而带正电的阳离子向电极移动, 由于电子质量小易加速, 在小脉宽加工时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动能, 它很快就碰上带正电的工件电极, 产生大量的热能, 使通道瞬间达到很高的温度, 使两工件表面的金属材料开始熔化直至沸腾气化, 从而将金属蚀除下来。而质量较大的阳离子还未充分加速介质已消电离, 因此工件阳极获得的能量大于阴极电极, 造成工件阳极的蚀除量大于工具阴极电极。从而很好的蚀除带正电的工件电极, 最大限度的保护带负正电的工具电极 (钼丝) 。

2.3 电极材料的抛出

正负电极间产生的电火花现象, 使放电通道产生高温高压。通道中心的温度、压力最高, 工作液和金属气化后不断向外膨胀, 形成内外瞬间压力差, 高压力处的熔融金属液体和蒸汽被排挤, 抛出放电通道, 大部分被抛入到工作液中。仔细观察电火花加工, 可以看到桔红色的火花四溅, 这就是被抛出的高温金属熔滴和碎屑。

2.4 极间介质的消电离

加工液流入放电间隙, 将电蚀产物及残余的热量带走, 同时脉冲电源进入脉冲间隔期, 从而使放电通道恢复绝缘状态。

上述步骤1~4在短时间内数千次甚至数万次地往复进行, 即单个脉冲放电结束, 经过一段时间间隔 (即脉冲间隔) 使工作液恢复绝缘后, 第二个脉冲又作用到工具电极和工件上, 又会在当时极间距离相对最近或绝缘强度最弱处击穿放电, 蚀出另一个小凹坑。这样以相当高的频率连续不断地放电, 工件不断地被蚀除。

3“花丝”现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从上面线切割加工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若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电蚀物不及时排除, 产生的热量将不能及时传出, 使该处介质局部过热, 局部过热的工作液高温分解、积炭, 使加工无法继续进行, 并烧坏电极。为了保证电火花加工过程的正常进行, 在两次放电之间必须有足够的时间间隔让电蚀产物充分排出, 恢复放电通道的绝缘性, 使工作液介质消电离, 才能保证工具电极 (即钼丝) 的正常寿命。而线切割的“花丝”现象就是工具电极被高温烧伤炭化的典型表现。导致“花丝”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第一是工件较厚, 加工电参数不合理脉宽过大脉间太小, 导致放电时间长使钼丝灼伤。第二是工作液的介电系数低恢复绝缘能力差, 导致大量阳离子过度的蚀除带负正电的工具电极使钼丝灼伤。第三是脉冲源带有一个延迟灭弧的直流分量, 不能有效消电离, 在一个脉冲加工完成后不能很好的去电离造成连续电弧放电, 使钼丝灼伤碳化。针对以上原因主要有以下解决办法:

3.1 合理设置加工电参数

1) 工作电压的选择:一般快走丝的加工电压可在75~120V间选择, 高度在50mm以下的工件, 加工电压选择在75V;高度在50mm~150mm的工件, 加工电压选择在90V;高度在150mm以上的工件, 加工电压选择在120V。

2) 脉冲宽度的选择:脉冲宽度宽时, 放电时间长, 单个脉冲的能量大。反之, 脉冲宽度窄时, 放电时间短, 单个脉冲的能量小。一般高度在15mm以下的工件, 脉冲宽度选8μs~80μs;高度在15mm~50mm的工件, 脉冲宽度选20μs~80μs;高度在50mm以上的工件, 脉冲宽度选40μs~80μs。

3) 脉冲间隔的选择:在加工工件较厚时, 适当加大脉冲间隔, 利于排屑, 减少切割处的电蚀污物的生成, 使加工较稳定。因此在脉冲脉宽确定的情况下, 脉冲间隔时间一般为脉宽时间的3~4倍以上。

均衡的选择以上参数使工作电流表的显示值在2.0~2.5之间才能保证线切割加工即快又稳定的进行。

3.2 合理选择工作液

线切割工作液对线切割速度、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都有较大影响, 加工时必须正确选配。其主要作用是电离、冷却、防锈、绝缘、润滑、排渣等。常用工作液主要有乳化液和去离子水。一般快走丝可选用乳化油和水配制成乳化液 (浓度为5%~10%) , 对于难加工的材料和厚度较大的工件也可选用去离子水。必须注意工作液污、稀程度及时更换, 以保证它电离、冷却、、绝缘、润滑、排渣的能力。

3.3 确认脉冲发生器的质量

对于因脉冲发生器质量不行, 带延迟灭弧的直流分量而造成“花丝”现象的, 一定要及时更换脉冲发生器, 避免诱发其它故障的产生。

线切割“花丝”现象的产生可能还有很多文中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对于加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只是盲目的换丝、换工作液、换工件、换导电块, 而应从加工的原理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定能很好的解决实际加工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周旭光.线切割及电火花编程与操作实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罗春华.数控加工工艺简明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韩鸿鸾.数控编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4]曹凤国.特种加工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花丝工艺的创新性研究 篇2

花丝镶嵌实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法。花丝部分是将金、银、铜作为原料,运用掐、填、攒、焊、编制、堆垒等传统技法拉成丝。传统的花丝工艺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而要想使这门传统的工艺在现代社会传承并发展下去,是需要我们摆脱传统工艺的物化表象,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

关键词:

花丝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1-0086-03

序言

金银器自古以来就是皇室享用的至尊极品,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而花丝镶嵌更是全银器中宫廷的御用之物。它用料珍奇,工艺繁复,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工艺特色之一。关于金银器的历史,目前仍没有确切的时间。据有关文献记载,近代考古发掘的商代墓葬中,出土有远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的早期黄金制品,如黄金细丝和金片等。由此得知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先民已经熟练掌握了黄金工艺的制造技术。

花丝镶嵌工艺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无论是在“燕京八绝之一的”京城,还是具有特殊信仰的少数民族苗族、傣族等的首饰类型中,都会看到花丝艺术的存在。据有关文献记载,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西汉,到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宫廷艺术。花丝工艺实为花丝镶嵌中的一种工艺。花丝镶嵌实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法。花丝部分是将全、银、铜作为原料,运用掐、填、攒、焊、编制、堆垒等传统技法拉成丝。花丝,就是花样丝,俗称花丝。即用各种不同型号(粗、细)的金、银、铜的素丝搓制而成的各种带花纹的丝。用这些花丝,经过不同的工艺制作出精致产品的这一制作过程称为花丝工艺。花丝工艺是花丝镶嵌工艺中繁杂缜密、工序严格的主要工艺之一。有正反花丝、拱丝、麻花丝、竹节丝、罗丝、凤眼丝、祥丝、麦穗丝等十几种不同纹样,花丝的掐、填、焊、堆、垒、织、编等几十道工序更是各有讲究,创造出了很多令世人惊叹的金银器作品。在明清时被誉为“燕京八绝”之首。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自由资本在市场的流动。以宫廷样为代表的花丝镶嵌工艺由宫廷流人民间,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花丝镶嵌技艺传承的危机日益紧迫。

古老的花丝工艺与时代审美相冲突,就要求处在当代社会的花丝工艺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要使花丝工艺这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传承下去并向前发展,我们就必须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创新。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和发展潮流。只有这样才会使这门优良的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

1 关于花丝工艺的创新

花丝工艺又称金银细金工艺,主要以黄金、白金、白银、黄铜、紫铜等贵金属为原材料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制作成为贵金属首饰的一种工艺。根据装饰部位不同,可制成不同纹样的花丝、拱丝、竹节丝、麦穗丝等,制作方法有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等。

1.1 中国古代对花丝工艺的创新

花丝工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在古代,其会随着朝代交替变更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早在两汉时期,在全银器的制作工艺中就出现了花丝工艺中的编织技术,掐丝工艺已经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金银器以饰品为主,这时的饰品充分利用了花丝工艺的掐丝、炸珠、制大边、填丝、焊接。

到唐代,花丝工艺无论是数量还是制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中的丰富营养,主要是栗特和萨珊波斯金银制品,并融入本土原有的工艺和特色,这个时期的金银细金工艺都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到宋代,全银加工技术继承了唐代的精华而且有很大的发展,创新出立体浮雕形,凸花工艺和镂雕的装饰工艺,将器型与纹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器物的立体感与逼真感。这个时期花丝工艺的整体风格为清秀细腻。

元朝不准民间用金,甚至金线也不许用。这就使金银器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御用艺术”。为满足统治阶级的对金银器的需求,成立了“造办局”、“银局”等官办的手工业作坊。南北、各地区的工匠集中于一处共同生产劳动,有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好机会,再加上统治阶级不惜原材料和成本,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精工细作制造御用品,使得这时期的全银器工艺搭配协调,整体效果极佳,由此金银细金工艺进入到了“皇家御用艺术”时期。

明代的花丝工艺更加兴盛,同时也承袭了元代花丝工艺的风格。其中1957年北京市昌平定陵出土的“万历翼善金冠”和“明神宗孝婧皇后凤冠”这两件金银器的花丝工艺制作技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凤冠上大量运用了点翠工艺。点翠工艺是明代新出现的一种花丝工艺技法,就是将翠鸟的羽毛填在金银丝框内。

清代在明代宫廷工艺的基础上,成立了“造办局”,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为满足宫廷所需要。在这一时期,金银细金工艺更加精巧。同时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开始受到西欧的影响,一些金银首饰造型上具有巴洛克的风貌。在材料的运用上有了些创新的结合,全银工艺和玉雕工艺开始相互结合,运用自如。清朝的花丝编织工艺、花丝平填工艺、錾刻镶宝工艺、银蓝工艺都达到了纯火炉青的境界。

1.2 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对花丝工艺的创新与探索

吴可男工艺美术大师创造了首饰雕刻模型的方法,解决了产品立体感的问题,对提高工人的技艺有很大帮助。创造了立体人物、动物的造型工艺,突破了花丝镶嵌做圆雕产品的难关。

1975年,翟德寿大胆创新,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制作花丝人物的新路子。用象牙材料制成人物的头和手,用黄杨木做体型,采用花丝工艺制作衣物饰物。分部位制作后再进行整合,采用花丝和实镶结合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马福良经过不断努力把卡克图工艺与中国花丝工艺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开创了花丝镶嵌发展的新局面。

nlc202309012256

白静宜近年来,创造了一种独特工艺叫透空镶嵌,也叫无胎镶嵌。这种工艺能充分展示宝石的光彩,使之互相辉映,互相折射,使人感觉奇妙无穷。

2010年程淑美把立体造型与传统花丝技艺结合,并以人物见长,使传统花丝行业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

潘德月工艺美术大师是著名的蒙镶摆件设计制作家,他在如何继承传统技艺风格和古为今用上进行了探索。他创作的作品既有现代造型艺术要素,又保持了浓郁的蒙古民间艺术特色。

虽然这些大师们都做出了一些相应的创新,但是仍然不能扭转花丝镶嵌工艺停滞不前的局面,其原因是他们的创新主要是在原有的技艺上再添加一些别的传统技艺,或者只是改变或添加一种以前没有的造型,而没有把传统的花丝镶嵌工艺融合到现代社会中来。

1.3 传统花丝工艺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的花丝工艺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而要想使这门传统的工艺在现代社会传承并发展下去,是需要我们摆脱传统工艺的物化表象,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对这门传统工艺进行创新,使其符合当代社会审美标准。如果我们要想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就要常常自觉地关注和理解当下文化潮流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工艺的表现形态,在创造中将造物实践自觉地与文化的人文内涵联系起来,使造物的实践真正服务于人。这就需要我们先厘清传统花丝工艺与创新的关系。

1.3.1 体现民族精神的部分需要保留

所谓创新并不是一味地把传统的工艺全部否定推翻再重新建立,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其精髓所再并加以传承,摒弃其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再加以改造使之适应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而传统花丝工艺的精髓就是其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和文化内涵,凝结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这是我们在创新花丝工艺必须保留,而且必须加以传承发展的重中之重。

花丝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代相承。从汉代流传至今已经过华夏民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洗礼与沉淀。花丝工艺深深地打下民族的烙印,它的制品原材料名贵,制作技艺精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用花丝工艺制作的首饰、实用器皿、陈设摆件历来为我国汉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广泛应用和喜爱。花丝工艺制品被视作吉祥、光明、不朽、富足、高贵、美丽的象征。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金银器,花丝工艺的特色及文化内涵正确切地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背景。花丝工艺所肩负的不仅仅是表现美观,更重要的是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审美观。花丝工艺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士儒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花丝工艺制品有了更为深邃的内涵。

然而保留民族精神部分,并不是一味地仿制传统的金银制品或是把能表现民族的传统纹样生搬硬套地加在创作的物品上,这不但没有很好地把民族精神传承下来,还会使得作品空洞乏味,文化精神虚无。并没有体现和表达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内涵。

体现民族精神的部分应是我们必须传承和发展的,但是在传承花丝工艺民族性的时候,我们必须先深入了解何为花丝工艺的民族性精神,应该怎么传承才是真正做到了发扬它的民族性,而不是表面的身板硬套。

1.3.2 花丝工艺审美符合现代性是时代要求

传统的花丝工艺要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其本身就面临着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问题。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很难成为传统花丝工艺的保护伞和温室,它必须随着时代改变自身发展的形态和方式,以及对传统的花丝工艺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试图看是否能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的审美需求。传统花丝工艺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要求是它传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虽然要保留花丝工艺体现民族精神的部分,但是并不是说就只一味地继承传统而不对其加以改造,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传统的花丝工艺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有停滞不前的趋势。这正是因为古老的花丝工艺在古代只是服务于上层统治阶级,体现着上层社会极致奢华的生活与品味。而随着封建帝制的分崩瓦解,这种所谓的宫廷御用风格对于现代的民主社会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了。所以对于花丝工艺的创新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使花丝工艺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要求。我们应该转换花丝工艺传统的创作与设计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视觉语言创作手法及材料工艺等都可以变革,应以崭新的视觉形态获得当代人的审美肯定。

那么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审美呢?现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想要掌握当代人的审美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却并不是没有方法。我们需以当下的精神价值取向和现代艺术审美为标准来重新思考传统花丝工艺的设计与制作。并且要密切关注当下审美潮流的发展变化,并根据变化适时对花丝工艺作品的表现形态做出调整。花丝工艺本身就有一套非常完善的体系,花丝工艺正是被这种完整的工艺体系束缚住了。然而当下社会追求的是多变的结构、随意的造型、轻盈的质感,所以我们必须给花丝工艺以更大的自由度,使其工艺没有过多程式化,这样表现的花丝作品就会灵活,更易贴近当下的主题。

1.3.3 创新不是推翻传统,而是在基础上深层发展

传统花丝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代表了封建帝制的艺术风格,它赋予了花丝工艺品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要想对传统的花丝工艺进行创新,真正体现现代性的审美需求,发展传统花丝工艺,就需要革新,完全摒弃花丝工艺所蕴含的宫廷文化。这种表现恰恰说明我们对传统花丝工艺认识不足,了解和研究得还不够,认识仅仅浮于表面,才有了现在这种肤浅的彻底推翻原有工艺的想法。实际上,传统的花丝工艺制品在以前是属于皇家御用的手工艺术品,在历史上大多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是统治阶级的所用物,它具有十分强烈的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性。在现代,虽然它的受众群体己不再是过去的统治阶级,但是其艺术品的价值,蕴含的历史文明并没有变化。着眼于现在,世界上有名的品牌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彳艮多都是从以前的皇家御用工艺品发展而来,他们坚守着传统文化,但并不是墨守成规,既在保留传统文明精髓的前提下又结合当代的发展潮流和审美趋势进行创新。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品牌。例如:蒂凡尼等国际知名珠宝品牌,以前都是服务于贵族的传统手工艺,他们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独件制作、精工细作等性质,但他大量采用新材料和新的主题,这种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方式应是我们创新花丝工艺借鉴学习的办法。

nlc202309012256

2 花丝工艺未来发展的方向

进入21世纪的花丝工艺,它的发展遭遇到了市场经济、信息资源网络化和文化多变的三大矛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与其说花丝工艺是一门艺术,不如说它其实是一门产品设计,一种产业形式。然而在现代这个批量化机械生产的时代,它作为一门纯手工艺产业还是有其滞后性存在的。进而证明花丝工艺作为产业,它与当下现代工业上的产业其实是根本不同的,所遇到的发展困难更大。所以我们更要认清当下的形式,找好花丝工艺在当代的正确出路和全方位发展方向。

2.1 创新是传统花丝工艺在当代得以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当代社会,“创新”这个名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语言。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的瞬息万变,我们不得不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做出相应的对策与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

想要让传统的花丝技艺焕发新的活力,就一定要不断地创新,有新想法。用新理念实现传统花丝工艺的产品创新刻不容缓。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用创新手法减弱传统花丝工艺产品在现代生活中的违和感,继承传统的同时赋与花丝工艺当下时代潮流感,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花丝工艺产品。需要对花丝工艺传统产品的器形及纹样重新考虑,需将传统纹样中形式需简洁、明快、抽象、写意的元素提取出来使其符合现代审美;对于花丝产品传统的造型,可以重新思考其造型,但不是全盘否定那些虽是传统但仍能在当代绽放异彩的器形,可以选择保留并且进一步发展,然后可以转换思路考虑从材料或者工艺上下手选择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审美要求。然后,可以在产品品种上进行创新,实现产品的多元化设计,而不是单一品种的单一发展。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众创立不同的产品风格,以满足更多群体的审美需求。运用新技术与新材料,让传统花丝工艺的制作创新带来崭新的面貌。在花丝工艺中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并不是简单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替代传统的金银材料和传统工艺,这样会让传统工艺内涵与花丝工艺特点尽失,我们可以将新材料和传统材料相结合,这样可以丰富传统材料的质感和品相,运用新工艺技术提升传统花丝工艺制作能力,从而使花丝工艺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大潮流。

2.2 花丝工艺迎合时代需求才是出路

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剧,国际化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将传统花丝工艺的发展带入时代的审美要求观念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和当前的研究与发展走向自然生成的、水到渠成的结果。这是古老的花丝工艺获得新生的一条不可避免的出路。

即使我们现在看,古代的花丝工艺都是随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审美、材料的变化与发展而做出相应改变的。而每一时期的作品都会应时代要求进行创新,表现作品当下的现代性。将传统工艺精神、传统人文元素整合加以改造使其符合时代要求。是花丝工艺在当代市场化的社会中屹立不倒的法宝。所以在当前对花丝工艺进行创新是必然要求。我们在对传统花丝工艺进行创新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前师父带徒弟的高度程式化和类型化的规范,当代文化的多元性对花丝工艺设计提出了功能与形式的新要求,而这些在程式化的传统花丝工艺设计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把现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紧密地与传统花丝工艺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创新,这样传统花丝工艺就有了现代文化内涵和形式。并且可以在种类与材料、工艺和视觉形式等方面创造新的体系与方式的结合。从而表现出前卫的、概念的、绮丽的富于想象力的格调。进一步对古典、传统、宫廷等概念做出现代意义的诠释,这无疑是传统花丝工艺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和必经之路。

只有当花丝工艺创新产品以崭新姿态让人们重新接受它,成为现代生活添光加彩,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工艺才会真正地发展下去。这不仅仅需要产品的设计创新、制作创新、更需要传统工艺紧贴时代主题。

结语

作为一门古老而珍贵的传统工艺,受众审美的变化、现代视觉设计理念的出现以及当下流行元素多方面的影响,受到的冲击很大。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应顺应历史、结合时代潮流发展,不能成为时代的落后者。花丝工艺在保持其传统优势基础上,需要与创新、新潮的思维方式充分地融合,从而保证了其现代化的特征。只有先传承了前人的技艺和经验,才能更好地把这门工艺进行符合时代的创新。从而发扬光大。让这门传统技艺不再陷于历史的光环中停滞不前。这样才能使传统花丝技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身处当代的花丝工艺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创新和设计能力,不过我们会把这种创作理念传下去。花丝工艺需要把握好现代市场发展的潮流,积极展开应对政策,探索符合当代的设计思维和方向以提高花丝工艺的艺术水平,以时代为牵引,以时代审美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只有不断自我创新和完善,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对传统花丝工艺的学习和了解,得出了以下心得:

我国花丝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纹饰,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积累,我们要继承传统花丝工艺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发展和创新;创造现代风格的花丝作品时需要在简约的基础上继承传统花丝纹饰、工艺、文化并对其进行拓展,形成创新性多元文化的中国特色花丝工艺新风格;最后,传统花丝工艺的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内涵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而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及一定创新对花丝工艺具有指引意义。

花丝工艺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历史的自豪感,更多的应该把它加以创新传承发展下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杨小林.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01

[2]唐克美、李苍彦.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2

[3]向中华.金子的历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5.11-15

[4]扬之水奢华之色第二卷[M]北京 中华书局 2011.1

[5]唐绪祥.云南白族银饰设计作品.装饰,2005年10期

[6]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7]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苗族传统花丝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篇3

苗族人自古至今酷爱银饰, 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 服饰和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如今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 更是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密切结合的奇特文化现象。苗族银饰种类繁多, 花样繁复, 多以花丝工艺表现。在造型上苗银花丝直接体现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运用, 即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在图案纹饰上, 使用蕴含吉祥寓意的动植物、几何图案等。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语言, 在文化椽笔中主要以工艺美术的形式来表现, 虽然没有设计师理性的创作过程, 但工匠们在长期创作加工过程中不断完善, 形成了符合本民族审美趣味又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优秀作品。

二、苗银花丝的市场现状

贵州、云南当地的苗银花丝作品, 大都是手工完成的, 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加工, 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产量低、形式分散;花丝艺人以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手艺, 文化水平较低, 不具备设计知识, 经验多来源于祖辈的积累以及后天的实践;作品款式具有浓郁的苗族文化特色。因为苗银花丝制作考究, 主要靠手工完成, 所以耗时耗力且制作费用高昂也成为了花丝批量化生产上的一大难题。目前市场上有利用模具一次性整体浇铸的制作方法, 但这种方法制作出的作品只是对花丝纹理进行简单的机械化复制, 没有设计感, 空乏无味。

但总体而言, 花丝首饰的优势显而易见。花丝首饰独特工艺性使它具有节省用料的优点, 在相同的重量下可以打造更大面积的首饰作品, 与普通工艺的银和黄, 铂金等其他贵金属相比, 即轻盈又扩展了面积;其次, 花丝工艺作品不易受造型限制, 散发出传统与现代相互渗透的独特气质, 很容易与现代首饰结合;最后, 花丝工艺作品精致含蓄的造型特征与西方首饰截然不同, 更能彰显东方艺术之美。

三、苗银花丝的创新

结合以上分析, 苗族银饰中的传统元素来自于民间, 与当下首饰流行趋势有着相通之处。要想改变苗银花丝只能作为民族工艺, 停留在纪念品市场这种尴尬的局面, 就需要在生产加工和设计方面转变思路, 使手工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1. 苗银花丝批量生产的创新思考

为了降低劳动成本和适应花丝首饰商业化的需求, 机械化代替手工生产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尝试在花丝工艺“掐丝”步骤的处理上引入机械化, 使花丝工艺整体在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又不失手工工艺的本来面目。

在实验的初级阶段, 考虑在掐一些具有规律性的花丝时设定出固定的掐丝路径, 不同的路径可以产生不同的纹理 (图3-1) , 在批量生产时, 相同的纹理可以直接套用路径制作, 整体操作重复、快捷、简单, 这是提高花丝工艺机械化比例的初期设想。

2. 苗银花丝设计走向上的新思路

(1) 苗银花丝的纹样创新

花丝工艺擅于运用点线面对比, 其工艺特殊性可以打造出灵动逼真的效果, 更具层次感和自然写实风格。在花丝工艺中, 掐和填是花丝作品最终形貌特征的决定因素。传统的掐和填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 工艺制作师往往遵循着旧的模式, 照此制作成的作品自然难以走出古时候的影子。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掐丝和填丝的形貌, 由动感的、搭配得当的几何线条;自由随意的填丝样式代替规矩对称的传统填丝, 简单直接有效的增强了花丝的时代感。

(2) 苗银花丝首饰的结构创新

在传统的苗银花丝首饰中, 作品多层次单一, 观赏效果局限, 装饰效果不新颖、造型死板。因此在花丝首饰的创新设计中, 尝试打造多方位立体效果的的花丝首饰作品及加入活动结构, 以此增强首饰的观赏效果和趣味性。

如创作作品《孕》 (图3-2) , 在设计上运用了动感的抽象几何线条和不规则的曲线造型, 在造型结构上运用多层次的搭配, 最终打造出多视角的观赏效果。

作品《金鱼吊坠》, 在金鱼尾部做了一个动态结构, 使鱼尾可以自由摆动 (图3-2) , 打造出首饰的趣味性。

结论

随着现代首饰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 将会有更多的新材料与新形式被运用到首饰设计当中, 传统的文化艺术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花丝工艺与首饰业会有更多形式的融合, 在此研究的, 相对浅显, 需要发展完善的还有很多。

传统工艺和文化是我们独有的灿烂遗产, 不仅需要我们在制作技法上去继承延续, 更加需要我们将其创新改良、坚持下去走出一条新路。选择苗银花丝作为研究对象, 也是希望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当花丝与首饰这两种历史久远的美好事物在现代设计的催化下焕发出新生时, 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创作的冲动。

摘要:在首饰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 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精华的吸取和再创造, 对现代首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苗银花丝工艺作为“世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 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目前市场上的存在花丝首饰数量不多, 款式有限, 且多为小作坊式加工, 难以批量生产。文章从苗银花丝的生产加工和设计走向为切入口, 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将苗银花丝这一传统工艺很好的结合运用在首饰设计中。

关键词:苗族银饰,花丝工艺,现代首饰

参考文献

[1]张荣红, 林斌, 周汉利.《中国首饰设计现状及发展对策》[J]

[2]任进.首饰的个性化设计[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0, 2)

[3]主编:唐千武副主编:李正贵李东君李正云.贵州省拔尖乡土人才雷山县银饰加工示范基地银饰加工技能培训教材.

[4]金克斯·麦克格兰斯.英国珠宝首饰制作基础教程.[J].

花丝 篇4

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向更多的人展示京宝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技艺的抢救、保护与传承上所做的努力,北京京宝行于2013年12月20日在店内会所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珍品展”开幕酒会。由京宝行董事长黄坤、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文、北京花丝镶嵌长厂长常留海及车主代表共同为本次展览剪彩。接下来来宾在京宝行董事长的带领下参观了花丝镶嵌展览。此次展览展出的展品有清代的花丝精品,如清乾隆金花丝16棱首饰盒;也有解放后中国出口海外再回流的作品,如《王母龙辇》等;特别是有经过京宝行创意设计的用花丝技艺制作的具有国际范的花丝首饰,如花丝镶坦桑石手镯等。来宾不仅欣赏到了难得一见的古代皇室花丝精品,现代创意花丝作品更是让来宾耳目一新。在场的每个人无不为精雕细琢的东方艺术所震撼。

接下来的品鉴沙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文先生与来宾分享了花丝镶嵌的前世今生,不仅讲解了花丝镶嵌的技艺和花丝镶嵌首饰,还讲解了珠宝的选择与搭配,两位气质优雅模特,佩戴着各种精美的花丝饰品在古典音乐中款款走来,高贵的花丝饰品和模特惊艳全场。

在活动中,主持人邀请车主与大师们一起参与珠宝选择与搭配。车主的参与让现场气氛变得更加热烈。美轮美奂的花丝镶嵌工艺,工艺大师的惟妙惟肖讲解,让来宾不虚此行。最后,京宝行为来宾准备了高端晚宴和精美的礼品。

北京京宝行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一直源源不断的回馈着社会,希望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挽救、阻止、延缓这些濒危技艺的消亡。北京京宝行希望通过对花丝镶嵌的抢救,借此展览与媒体的呼吁,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伟大的工艺。

花丝 篇5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长恨歌》

有一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 思之如狂。似是楼上女, 临窗正梳妆, 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 算谁在、回廊影下。而后衣带渐宽为何憔悴?纵使相逢不识, 此情却待成追忆, 本应是好景, 纵有千种万种风情, 奈何与何人说?唯恐而后唏嘘“只是当时已惘然”。

汉服——奢侈华贵的慢生活

并非说旗袍不美, 但它薄薄两片, 承载不起深厚的中华文明;亦不是中山装不够庄重, 却是它方方正正, 体现不出高雅的中华气度。而汉服, 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文化风貌, 是一个伟大文明的缩影, 一个伟大民族的皮肤。

汉服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并且有一定的制衣体制。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 用绳带系结, 也兼用带钩等, 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易经·系辞》道:自炎黄时代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盖取诸乾坤。故上衣叫衣, 下衣叫裳。因为方便的需要, 衣裳慢慢连成一体。为了表示尊重祖先传统, 后世男子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衣裳制, 一体制式的大多是常服。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 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 但是仔细分析, 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即“上衣下裳”制 (上衣和下裳分开) 、“深衣”制 (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 、“襦裙”制 (襦即短衣) 。其中, “上衣下裳”制的冕服最隆重正式, 是帝王百官祭祀神祖, 与天地交通的吉服;“深衣”制的袍服为百官及士人的常服, “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 下穿长裤。

其中, 深衣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 恢宏大度, 公平正直, 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 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 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 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 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 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 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 象征一年十二月。着深衣, 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 怀抱地道之方正, 身合人间之正道, 行动进退和权衡规矩, 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这也就是汉服能够涵盖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的东方美德于一体的原因了。

2. 汉服绘画

1. 汉服结构

2. 汉服设计图

而今看来, 传统文化的复兴, 并不是一时之热, 而是其骨子里对中华传统生活方式的执着深爱与怀念。隐于浙江长兴梅家坞有一汉服的手工作坊——“净莲满堂”, 掌门之一是梁海静, 弟弟梁晓野与她搭档。作坊里的每一件衣裳都是手工缝制, 力求完美, 竭尽心力, 而它们呈现的细腻华美令人不禁惊叹。

适其悠然自得之心境, 并其娴熟高深之技艺, 当平心细作。手工作坊是梅家坞一处106年的老屋。梁海静的母亲原是宁波的红帮老裁缝。“红帮裁缝”发端于清末民初的宁波, 不少裁缝曾为西方人 (又称“红毛”) 缝制过衣服, “红帮”之名由此而来。红帮裁缝是靠做民国前期以及清代的大褂起家, 主要做民国旗袍、大褂、中山装、西装的老手艺。海静从八九岁就在母亲身边帮活, 后来在外面转了一圈又回来, 还是接了母亲的手艺, 算是承袭老一辈。此外, 每逢海静需要帮忙时, 老人家也会伸出援手。

他们才来梅家坞时, 只有梁海静和梁晓野姐弟两人, 后来几位苗家大姐陆陆续续加入。梁海静不喜言谈, 给人很沉静的印象, 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而有规律。早上四点起床, 然后上山跑步, 打太极拳。而后皆在老屋的二楼木地板上席地而坐, 悠然而专注地做活儿。这景象好似出尘的禅者, 宠辱不惊, 放下一切且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做手中活。这种对汉服的认真和深爱让人油生感动和敬意。汉服制作虽繁复, 坊内却是有条不紊、分工合理。梁海静带着她们几个做针线, 有的绘制衣领或袖口的纹样, 梁晓野在楼下绘制服饰效果图, 或研读有关传统服饰的书籍。得着空闲, 他们会去山里喝茶, 但这几年手头的活儿多, 总难得空闲休息, 他们所做的成品大部分都被订了。手工的衣服是一针一线缝的, 急不来, 有时隔壁大叔都忍不住问:“你们什么时候能挣到钱?”梁海静则说自己“以前花拳绣腿, 现在手上开花!”“花拳绣腿”指的是自己练过武术, 而“手上开花”则是手上的冻疮。

3. 朝服

4. 汉服上衣下裳冕服

现在所谓的“汉服”, 按梁家姐弟的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 晓野宁愿叫“汉族传统服饰”, 海静却认为就叫“传统服饰”更好, “汉服”两个字, 似乎总带着一种民族主义情绪。

在今天看来, 手工的物件似是劳神费力, 且花在时间上、成本上的都大为奢侈。一件丝绸衣服花的时间起码一个多月, 麻类衣物一般要两个星期, 单是在一套明代皇后大衫霞帔身上, 他们投入了5年的时光。即便如此, 他们还是乐此不疲, 手工的衣物离开了现代机器的喧嚣、冰冷和快速, 仿佛是鲜活有温情的, 梁晓静说, “因为手和心是连在一起的”, 手工做的衣服穿在身上的感觉不一样。这不仅仅是做衣服, 他们希望自己做出的衣服被拿走后, 既不是被挂起来, 也不是被压箱底, 而是被一群重新拥有传统生活方式的人们, 真正用在自己的生活里。

“衣冠'”“汉装”“华服”远离我们三百多年, 因被迫剃发易服, 被迫“十从十不从”, 这就是为什么汉族对于自己的民族服饰的概念单薄的原因, 故以此著叙汉服之洒脱飘逸, 似有文人之风, 望回归那失落已久的中国传统精神和生活方式。

1. 老翡翠簪子

2. 清代绿松石簪子

万缕青丝绾起, 一生只为一人

《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对头顶三千青丝十分珍爱, 幼时便怀有一种恭敬虔诚的敬意。断发被视为对父母不孝罪行之一。长发及腰, 遂青丝绾起, 束之为髻。所用之物不过是一簪一钗一步摇, 三两转即可。

《礼记·内则》云:“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说文解字》释:“笄, 簪也。”年满十五的女子, 便用簪子绾起长发, 便可挽髻插簪了, 象征着进入成年, 以示她们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从此, 簪子便伴女人一颦一笑, 一举手一投足。

3. 老银镏金簪子

簪子

论起簪子, 宋代就有黄庭坚赞誉钗道“仙风道骨今谁有, 淡扫蛾眉簪一枝”, 古往今来, 发簪一直演绎着女性饰品中的婉约风情。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 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 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古时的发簪常常是用金、银等贵金属打制而成, 如“金桃花顶簪”, “金梅花宝顶簪”等等, 高贵中折射着奢华。

在民间, 一般来说, 富家多用玉质银质, 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 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 女人们都非常珍视, 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 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 更长些的也有, 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 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 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 两头粗, 中间细, 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 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 反面是光的, 整个形状略往里弯。

古时, 簪子也作信物之用。赠簪以定情, 唐代冯待征《虞姬怨》云:“逢君游侠英雄日, 值妾年华桃李春。年华灼灼艳桃李, 结发簪花配君子。”折簪以断情, 《汉乐府》里记载:“有所思, 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当女子知道丈夫变了心, 便毅然折断簪子:“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烧之。摧烧之, 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 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对镜梳妆, 反复端详斜插发间一枚枚古簪, 遥想那一年, 走过万重烟水, 缓缓地飘向那个昔日的国度, 痴心看着彩袖宽广, 云鬓挽簪的女子, 叙娓娓心事。感慨青丝渐绾玉搔头, 簪就三千繁华梦。

1. 明代花卉钗

发钗

居于头发之饰物不仅有“簪”, 亦有“钗”。钗和簪的区别是:发簪通常一股, 而发钗则双股, 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簪多用于固发, 钗则用于修饰。发钗大约在西汉晚期就已经普及了, 直至今天, 女性仍常使用它, 现在的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

古代等级森严, 在衣饰上要穿得清清楚楚, 不可乱辈, 步摇只有正室可戴, 侧室是不能戴步摇的, 只能戴垂珠簪。头饰簪钗, 应视脸型、气质、发髻和服装的需要而定。簪子应配传统服饰, 汉服、旗袍均可。

2. 纯银烤蓝寿桃头钗

3. 清代 镏铜发簪发钗

4. 元代骨雕头钗

簪钗的美除了在于质料, 还在于簪钗首上的装饰。雕凿蟠龙之形的, 叫“蟠龙钗”。装饰鸾鸟的钗, 常见于结婚首饰中, 因为鸾鸟象征吉祥, 这种钗叫“鸾钗”。在簪钗上若饰流苏, 垂以珠玉, 流苏长点, 多点的叫“步摇”, 因为女性戴着它, 上面的珠玉会自然垂摆, 走起路来更显摇曳生姿。流苏短点的叫垂珠簪。

就金钗而言, 上至于宫廷贵族, 下传于市井街坊, 皆执以情义于金钗。不论是白居易的“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或是辛弃疾的“宝钗分, 桃叶渡, 烟柳暗南浦。”都是在金钗之上加以寄情。曰为:钗一分为二, 一半赠人, 一半自留, 待重逢之日, 人钗相聚。就连纳兰容若也作词云:“宝钗拢个两分心, 定缘何事湿兰襟。”

若如此, 几千年过去了, 其分离之痛苦无以言表, 又怎能忍心任发钗于尘埃孤寂, 定当遍寻簪子尚存的余韵, 聊以慰藉。

1. 云鬓花颜金步摇

2. 清代步摇银饰

步摇

古代女子的行步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行走时摇动裙裾即是不稳重, 甚者还有人在女子的裙下摆拴上数百个小铃铛, 走路时不可发出铃铛响, 否则要遭到呵斥。但是步摇则不同, 即使女人端庄地坐着一动不动, 步摇极尽女性之美态, 摇曳生姿引人幻想。

步摇一般附着簪钗使用, 在装饰各种类的簪、钗头上, 下缀珠玉金饰, 插在头上, 随步而摇曳生姿, 取其行步则动摇, 故曰“步摇”。若追溯其源, 早在战国宋玉《风赋》中就有“主人之女, 垂珠步摇”的说法, 另有《释名·释首饰》:“步摇, 上有垂珠, 步则摇也。”为据。

步摇最早属来源于汉代礼制首饰 (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 , 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在贵族妇女中, 还实行过一阵加于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汉代以后, 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 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步摇多以金银玉石等为质地, 其中黄金尤甚, 所以后世又称之为“金步摇”。因此得见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云鬓花颜金步摇”的诗句。

试想, 步摇一步一颤, 珠玉缠金流光, 流苏长坠荡漾, 举止间温婉娴静与生动灵气同在。南朝梁范靖的妻子沈满愿作过一首《咏步摇花》诗, 说出了女性自身对戴步摇的感受, 最动人处正在那起身微步的瞬间:“珠华萦翡翠, 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 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 微步动瑶瑛。”

透过历史这扇窗, 看美人红妆, 那些走过风风雨雨的步摇, 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发簪, 还是金陵十二钗温婉如诉的“枉凝眉”再现?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一粒殷红朱砂, 还是“徐妃半面妆”的重演?它们经烟云飘过, 随清泉流去, 伴花开经年, 无不映出人生的琉璃岁月, 依旧清晰可见的东方古韵之美。

3. 宋《元凤首步摇》

1. 清代银鎏金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于金丝花缝间涅

一种曾经在皇宫中风光无限且极致奢华的传统手工艺, 现在却面临着四下无传人的境地, 越来越少的人了解这种辉煌一世的美丽。比不过机器生产的速度, 只能沉沦。沉沦不是最大的沉默, 沉默却是最大的沉沦。

花丝镶嵌, 早因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 其工艺复杂必定繁琐, 花丝工艺基本技法用八个字来概括即为:掐、填、堆、垒、织、编、攒、焊。花丝镶嵌技术传承人介绍, 花丝镶嵌, 又叫“细金工艺”, 实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 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 再镶以珍珠、宝石, 其技艺精湛, 造型优美, 品种多, 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简而言之, 花丝镶嵌是以金银等贵重金属为载体并配以珠宝玉石的镶嵌工艺, 早在战国时便已出现, 追溯到汉代, 已出现成形的金丝编, 称为“焊缀金珠”, 唐朝称为“细金”。明代花丝镶嵌达到巅峰阶段。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京绣并称“燕京八绝”。最早用来做首饰, 后用来制作高档生活用品。上至帝后的皇冠, 下至后妃命妇的礼饰配饰, 均大量采用花丝工艺, 留下大量经典传世作品。举例而言, 明神宗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全部都是由金丝编制而成,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整个帽子无一处接头痕迹, 可见做工的精美绝伦, 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花丝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

清代宫廷里的金银工艺、风格与明代不同, 较深厚, 以錾、嵌为主。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 宝石资源逐渐枯竭, 采用点翠和烧蓝来替代宝石的位置。如故宫珠宝馆陈列的“金枝玉叶”大盆景, “点翠花鸟”大挂屏, 银质烧蓝“鹤鹿同春”等, 艺术形式是创新的, 工艺制作则把实錾、攒炼、镶嵌、点翠、烧蓝等技术手法结合起来。“点翠”, 不是点缀翡翠, 而是把翠鸟的绿中闪蓝的羽毛, 贴在花丝的空白点上, 其中点翠工艺最为精湛的是明孝端皇后凤冠。左右翅膀上各十根, 行话称“大条”, 尾部羽毛八根, 行话称“尾条”, 故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28根羽毛。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曾为此写道:“多材信为累, 叹息此珍禽。”最后点翠工厂翠鸟羽毛已经绝市终于关闭, 又有称制作工艺过于残忍, 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所取代。

2. 花丝镶嵌明孝端皇后凤冠

3. 花丝镶嵌工艺

花丝镶嵌不得不逐走向专业化生产。辛亥革命后, 宫廷艺术散落民间, 金店、银楼纷纷开张, 花丝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 仅北京就达百多家, 花丝镶嵌行业极为兴旺。新中国成立后, 北京花丝镶嵌厂成立, 将花丝镶嵌作为赠送给外宾的国礼和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花丝】推荐阅读:

上一篇:可量化资源下一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