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的现实意义(共6篇)
《麦芽糖》的现实意义 篇1
晓苏的《麦芽糖》发表后进入了许多文学选刊与选本, 被著名评论家王先霈教授称为作者新世纪以来创作的最好的短篇小说, 还荣获了第四届湖北文学奖。现在重新读来, 我们仍然能感到这篇小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故事发生在远离大都市的偏僻山村油菜坡。其中男一号“我”, 男二号“我”的爹, 长期缺乏幸福感。导致他们缺乏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是若干年前, 男一号一段不堪回首的人生经历。那时的男一号与后来成为本村、本乡的三大名人———杨致远、肖子文、余乾坤, 是同一所乡镇高中的同班同学。经过十几年拼搏, 男一号与他那三位同班同学, 一起参加全国统考, 结果男一号名落孙山, 他那三位同班同学, 却个个春风得意, 跃过农门, 融入大山之外那一片让山民神往不已的大千世界。
杨致远被录取到北京一所著名高校, 在那所高校毕业后, 他又远涉重洋, 赴美留学。学成定居美国, 还娶了一位洋媳妇。这件事在油菜坡前无古人。消息很快传遍全村和附近大、小村庄, 所以杨致远荣归故里之日, 惹得好几十人专程赶到公路边, 去看他带回来的洋媳妇。杨家门楣生辉, 杨致远的老父亲, 幸福得差点晕过去。肖子文被省城一所著名高校录取, 毕业后成为省报大记者, 活跃于全省上上下下。肖子文的父亲是个杀猪佬, 有一次, 两个头戴大盖帽的税务员, 不问青红皂白, 说他非法屠宰, 强行没收了他的杀猪刀, 老爷子一气之下, 给儿子打了个长途电话, 说明事实真相。第二天, 一篇关于这件事情真相的报道, 立马见诸省报, 使那两个头戴大盖帽的税务员, 不得不向肖老爷子赔礼道歉, 还附上一笔赔偿金。肖老爷子那份得意, 幸福, 禁不住溢于言表。余乾坤就读于一所省中专, 毕业后在县城上班, 再后来下海经商, 开了一家公司, 当起了大老板。越来越财大气粗的他, 从县城派人到油菜坡, 把他家的老房子连根拔起, 给他父母盖了一幢油菜坡从未有过的小洋楼。山民啧啧称赞, 余乾坤的父母很满足, 很幸福。而男一号, 却依旧像他先辈那样,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当民工潮涌起之时, 油菜坡的有志青年, 大多前前后后, 走出大山, 进城去圆财富梦, 可男一号不知是因为身无长技, 还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勇气, 竟然置身潮流之外, 成为乡村中走不出去的那类“没有出息”的人。为了补贴家用, 他学会了一种女人活计———熬麦芽糖, 一边种田, 一边在家乡卖麦芽糖。
高考败北, 导致男一号的人生境遇, 与他那三位同班同学大相径庭, 相互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男一号也因此越来越缺乏幸福感。儿子不幸福, 身为人父的男二号, 又哪来幸福?而且就特定角度而言, 儿子人生失意, 不就是他自己人生失意?男二号同样没有成就感, 成天灰头土脸, 在乡亲面前抬不起头。男一号不仅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称心如意, 还连带他的老父亲晚境黯淡, 这又导致男一号心情更沉重, 更缺乏幸福感。他竭尽全力照料男二号的日常生活, 可还是不能使男二号心情好起来。男一号、男二号的命运, 已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 他们今生今世, 将注定与幸福无缘。
不料晓苏笔锋一转, 别开生面。
他先让男一号以寥寥数语, 道出油菜坡只有在年关将近, 外出打工的人陆续返乡后才有一丝暖意, 巧妙地暗示出油菜坡平日的冷清, 以及男一号一家, 是油菜坡平日一片冷清中, 罕见的热点。紧接着, 他又让男一号四处去卖麦芽糖, 通过男一号卖麦芽糖时的所见所闻, 绘声绘色地道出, 在已经有了一丝暖意的油菜坡, 居然还有三户人家仍旧冷冷清清, 而且还是让油菜坡人人羡慕的那三家———肖子文、余乾坤、杨致远的家。
肖大叔被儿子接到省城住了一阵子, 因住不惯, 又回到油菜坡。在老人离家那阵子, 长期没人住的老屋, 一间接一间倒塌, 等到肖大叔回来时, 只剩一间堂屋, 远远望去像碉堡, 肖大叔就在那孤零零的碉堡里, 等儿子回来跟他一起吃团年饭。住在小洋楼里的余老爹, 接罢儿子问安的电话, 就对叭儿狗发呆。余老妈因余老爹没让她听电话, 就把电话挂了, 气得抱着大花猫直掉泪。她实在太想听儿子叫她一声妈。杨致远的母亲正望眼欲穿, 盼儿子从天而降, 好在大年三十那天上午, 给她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老伴立碑, 以了却一桩大心愿。
杨致远、肖子文、余乾坤, 这三位油菜坡最有出息的人, 给了他们父母那么多荣耀和物质享受, 却不能在他们父母最最需要天伦之乐时, 给他们父母以普普通通的油菜坡老人在这时通通都能享受到的天伦之乐。鲜明的对比, 使男一号不得不对几位留守老人心生怜悯, 这无疑表明他的人生感悟, 已由此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不再认为, 他那三位同班同学的人生完美无瑕, 因为此时此刻, 他那三位同班同学, 一定正为不能承欢于他们父母身旁而十分不安, 十分无奈。他自己的人生, 也并非完全如同他自己原先所认定的那样不堪, 因为不仅此时此刻, 就是在平平常常的日子里, 他的父亲怎么也不至于像以上几位留守老人那样孤独无助。长期郁积在男一号心中的失意, 淡化了, 为他人生感悟的彻底转变, 作了一层厚厚的铺垫。
大年三十清早, 男一号给男二号换上既保暖又时髦的新装, 使男二号俨然一位财主, 笑得脸上的老人斑直发颤。男二号心境迥异从前, 使男一号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为男一号人生感悟的彻底转变, 又作了一层厚厚的铺垫。这同时也是在为男二号人生感悟的彻底转变作铺垫, 因为男二号心境迥异从前, 表明那长期郁积在他心中的失意, 也随着他脸上老人斑一次次颤动, 渐渐淡化了。但晓苏意犹未尽, 又兴波澜。
杨致远因故没能赶回家, 帮忙立碑的人, 又都如约而至, 可是没有孝子抱灵牌, 这碑就不能立。孝子又不能随便找人凑数, 那是对亡灵极大的不恭。情急之下, 杨大妈只好请来男一号。他是杨致远的同班同学, 两人关系好, 平日也常给有难处的乡亲帮忙。间接道出, 在油菜坡, 除了男一号, 谁也不能代替杨致远抱灵牌, 帮杨大妈了却心愿。因家中还有不少事, 回家路上, 男一号走得很快, 不料碰到肖大叔, 正吃力地背着一筐年货回家。男一号得知肖子文不能回家过年, 肖大叔只能在“碉堡”里让儿子的相片陪他吃团年饭后, 男一号不由自主, 帮肖大叔把年货背回了家。告别了肖大叔, 男一号归家情更切, 一路小跑, 又碰上了正去找他的余老妈。老人家眼睛哭肿了。昨天晚上, 余乾坤给家里打电话, 说公司业务忙, 不能回家过年。余老爹有糖尿病, 仓促间, 对儿子说, 你不回来我就吃麦芽糖。老人家说到做到, 吃了一斤多, 病得不轻, 光吃药已不管用, 必须去医务所打针。男一号把余老爹背到了医务所, 直到医生给余老爹输上液, 老人家不再有危险了, 他才不得不向余老妈告别。
一连三件事, 件件都从不同的侧面, 接二连三地把男一号对他自己的家, 乃至于他对整个油菜坡的重要性, 渲染得淋漓尽致。在大年三十, 这一对所有中国人都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日子, 不仅男一号自己的家非常需要他, 离不开他, 就连油菜坡最有脸面的三户人家, 也同样非常需要他, 离不开他对他们雪中送炭式的帮助, 以及诚挚的精神慰藉。这使男一号的人生价值, 由此得到进一步充分肯定, 也足以让男二号脸上有光, 并使他因此不知不觉, 对男一号的人生价值, 进而对他自己的人生价值, 都作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 积极的评价, 为男一号、男二号人生感悟的彻底转变, 作了最后一层厚厚的铺垫。
当油菜坡人开始吃团年饭时, 晓苏终于让男一号回到家中, 向家人说明迟迟归家的缘由。继而满怀深情地描述这一家人如何忙年饭, 吃年饭———从热烈的鞭炮声开始, 一直吃到黄昏将近。虽然着墨不多, 却充满欢乐、祥和、温馨, 犹如一幅颇具动感的写意画———农家年饭乐。色调明朗, 没有丝毫晦暗、失落。一直缺乏幸福感, 人生际遇也没有任何改变, 一切的一切, 仍在原有轨道上, 按部就班运行的男一号、男二号, 到了此时此刻, 竟突然与幸福不期而遇,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并深深沉浸在幸福中。尽管在这篇小说的结尾, 男二号还是对男一号无限感慨地说了一声你真没出息, 但能明显看出, 这是标准的正话反说, 饱含了男二号对男一号浓浓的舐犊之情, 与他以前认认真真说男一号没出息, 大异其趣, 不可同日而语。结局极富戏剧性, 但因此前作了层层铺垫, 把现实主义的严肃, 与黑色幽默的睿智, 巧妙地熔于一炉, 收到了既在意料外, 又在情理中的艺术效果, 让人在峰回路转的审美愉悦中, 得到有益的启迪。
幸福离不开财富, 又不等于财富, 也不是财富越多越幸福, 因为幸福还与人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正如男一号、男二号, 若非对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评价, 他们就注定与幸福无缘。
由于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人生经历, 不同的价值观念, 这也就决定了, 并非所有人都能像男一号、男二号一样, 在人生际遇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 与幸福不期而遇。但这的确可以清楚地证明, 精神因素, 也是导致幸福产生的, 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而且当温饱已不再是问题时, 要使农民幸福, 这一因素尤为重要。由此可见, 要使广大农民幸福, 不仅要引导他们致富, 还必须切实关注他们的精神诉求。而这一点, 却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晓苏的《麦芽糖》, 也无疑因此更具不容忽视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麦芽糖》的现实意义 篇2
教学反思的现实意义
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道的“教书匠”,而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和自我发展。对教师来说:教学反思无疑能让教师“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上完一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清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捕捉课堂教学时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精彩的小插曲或倏忽而至的.灵感。朱永新教授也提醒我们,教育反思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写作反思能够激发教师的潜力,让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与以前的课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育理念。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改革,但基本教育理念没有变,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求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掌握了新的教育理念,是否能时刻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改革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改革,
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篇3
[关键词]学习;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29-01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
历史是“昨天”的人与事,“今天”的人和事“明天”就成了历史。历史就是本来面目,是过去真实事件的记载;历史是人们对过去事实及前人经验的概况和总结。学习和研究历史,能帮助人们通过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在,把握未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的今天就是从历史中发展而来的,所以要弄清楚事物的来龙和去脉,就必须好好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正是生活在历史之中,忘记历史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要充分认识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1、读史可以明鉴、指导国家未来
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受益无穷。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闻目睹、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整理、提炼和保存,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其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常常会发现身边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祖先的事迹那里找到答案,这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历史能为当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对国家关系,社会习俗,民族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理解。如对民族史政治史等方面的研究,会对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对经济史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模式、规律等诸多因素加强了解,从而对经济问题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著名的天文学家竺可桢,正是在阅读和研究了我国史志、方志、古诗、游记,掌握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线索之后,才写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著名论文。因此,历史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不了解历史就难以很好的把握现在,科学地展望未来;不了解历史的人,其人格也难以准确定位;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不会有什么希望的。
历史不能重来,我们从历史长河中,总结国内反思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从辉煌到衰败、再到重新崛起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国家和我们自己都是一种思考。有些历史已经让我们的前辈付出过沉重的代价,重复这种历史只会让我们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品读历史朝代的兴衰和更替,吸收其他国家和各民族的历史教训和经验,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更好更快的发展。
2、读史可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从国家历史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本国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和整体的凝聚力。我们应该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因为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如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我们应该为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我们要保护和发掘历史遗产,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是维系我们之间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坚实根基。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站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讲,我们学习世界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国家,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通过与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相比较,进一步了解国情、增强使命感,还可以通过吸取东欧、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深刻理解新时期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方针,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伟大抱负。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进国家发展,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条件,民族凝聚力的丧失会使国家陷入动荡和内乱。“欲灭一国,必先去其史”,可见学习和了解民族历史的意义十分重大。
3、读史可以激发个人的聪明才智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讲得非常正确和精辟。历史上各朝代的兴衰、存亡和更替,一场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中国历史好比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心手相连,血脉相通。一部盛唐史,是多少中华儿女的美丽梦境;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的血和泪。读中国史,犹如欣赏一个人的生命,每当读到一些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我们的心也会随之跳动。读“三国”,看到诸葛亮将一切国家大事都运筹帷幄,一片忠心帮助刘备成就大业。读“汉史”,看到韩信在刘邦和项羽两人的历史争斗中,立下赫赫战功,而最后自己却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读“唐史”,看到李世民发动的宣武门之变,为了争权夺利,和兄弟及父亲反目,自相残杀、血肉模糊的中国宫廷内部皇族成员之间的残酷斗争。
外国历史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轨迹,又会深深的影响了世界的历史和足迹。居里夫人为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精神,哥伦布、麦哲伦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等,都给人们以强烈的感染力。读世界史,尤其要读欧洲史,因为欧洲的历史悠久。读英国作家利顿·斯特莱切的《女王不出嫁》,看到给英国带来强盛的英国童贞女王伊丽莎白的才华与成就。读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在革命的断头台上:玛丽王后的最后岁月》,看到一个普通的女子,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悲惨命运。读俄罗斯的彼得大帝的故事,看到他是如此的好学,并给俄罗斯带来繁荣和强盛。
读历史,欣赏历史上一个个留下足迹的历史人物的生命,品读历史人物的生活点滴,了解他们所有的对和错,那些历史教训,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欣赏历史人物,品读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会激发我们的聪明才智,使我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有利于我们在未来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健康顺利的发展。
4、读史可以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历史可以让后人了解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扩大后人的知识面,增长见识,丰富头脑,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如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激励我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等历史名言有利于培养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的事迹,可以使人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气魄和胆略,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通过对哥伦布、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让人们掌握一分为二的观点,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使人们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民大众与领导个人作用等之间的辨证关系,透视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中还有大量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故事。如戚继光忠心报国,邓世昌以身殉国,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谭嗣同合身变法,董存瑞合身炸碉堡等,还有许多为了中华民族的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革命先烈们,这些英雄行为及坚定的信念,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学习人类的传统美德,从历史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品格,真诚善良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学习历史,牢记历史,珍惜今天,为祖国的未来和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2]《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鲁迅《药》的现实意义 篇4
在《药》中,作者安排了一明一暗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华家主要写了茶馆主任华老栓夫妇为了患痨病的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的故事,而引出了革命者夏瑜的故事。因为华老栓买的人血馒头就是满蘸着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作者安排了华家和夏家的故事,自有其深刻含义。华家和夏家合称华夏,而华夏其实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古代称为华夏;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华、夏两家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封建统治阶级对华夏实行一文一武两手。康大叔代表了统治阶级,对华家实行文治(欺骗),对夏家实行武功(镇压)。
小说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里的夜景语意双关,既交代自然环境,又交代社会环境。月亮下去,太阳未出是最黑暗的时候。接着交代主人公华老栓和故事发生的地点,茶馆的两间房子里,渲染了悲剧气氛:阴暗、凄清、恐怖。华老栓忽然坐起身,和华大妈对话,交代了华老栓的出门,负有特殊使命,就是为了救治自己儿子的.痨病购买一份特殊的“药”——人血馒头。旧时迷信以此可以医治痨病,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病急乱投医的华家夫妇为了独子华小栓的病豁出去了。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把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钱来得不易,藏得十分谨慎。这样的动作,既是老年人通常有的动作,又是内心激动的表现,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心理。
华老栓赶赴丁字街口刑场,小说中整个刑场环境阴森可怖,整个过程都是在无声中进行,场面寂静得令人窒息,整个场面都是华老栓眼中所见,看得具体真切,像他这样的看客为数还不少,形成一个无声的海洋。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是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当革命志士被杀时,现场的群众的麻木状态是如此地可怖。小说的第一部分是写华老栓下半夜起来,带上钱来到刑场,如愿以偿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从刽子手康大叔手里拿到了饱蘸着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
小说的第二部分是写华小栓吃下了父亲带回来的人血馒头。
小说的第三部分写了茶馆里众人的议论,从侧面写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写了他在狱中还继续做鼓动工作,虽然得不到回应;也写了夏瑜的牺牲是因为家族中夏三爷的告密,在这部分里,革命志士夏瑜的形象进一步丰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夏瑜作为革命的先行者,他的勇敢、乐观和坚强,也可看出鲁迅对革命的基本态度,还是赞赏的。
小说的第四部分,华、夏两家的母亲在坟场相会,两条线索在这里交汇,两家的悲剧合在一起,所不同的是夏瑜坟前多了一个不知从那里来的花圈,小说情节达到高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华老栓夫妇愚昧,就连夏瑜的母亲也不知道儿子牺牲的意义,还信迷信。
小说最讽刺的地方莫过于华老栓买的人血馒头就是蘸的夏瑜的鲜血,夏瑜是为无数人的未来和幸福牺牲的,最终却被为之付出生命的人,吞噬了自己的鲜血,这是极其让人感到悲凉的事实。夏瑜作为革命的先行者,他的勇敢、乐观、坚强的人格精神,自有其价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革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间存在着很严重的隔膜。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不是革命志士的过错,这是因为社会进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另外,后来的辛亥革命能够得到胜利,由无数群众献身参加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但中国是个大国,城市和乡村,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注定了他们对革命的认识不尽相同,而中国又是个愚昧落后的文盲大国,国民精神的再造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相当一部分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也没有惊醒不少麻木不仁的群众,这是事实,但是夏瑜死后,辛亥革命终于爆发,并取得了成功,更是客观的事实。因此,我们对此不能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
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生成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传统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和“自愿自助”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中传授经验。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徒的职业技能和情感,另一方面,“一对一”的模式,能根据学徒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可视为工学合作的雏形。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到来,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传统的学徒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受到挑战,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使得教育与职业相分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特别是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难以彰显。
马克思曾经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包括专业、课程和考试)的标准。”1作为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内在特征之一,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与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具有实践性。2因此,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院校与企业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是职业教育特有的规律。基于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2.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应届毕业生在谋求就业遇到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不能获得必要、及时的就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付出很大的经济、时间和机会成本,而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很多学校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订单式”培养,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3.校企合作模式重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能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以来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其中知识的安排又以学科体系为逻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因此,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必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使职业教育冲破了校园的围墙,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于市场需求设置,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
论我国汉字的现实意义 篇6
【关键词】汉字 含义 异构 现实意义
汉字忠实于对象的本来面目,通过集中、概括、加工等典型化的方法,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约定俗成地赋予对象特定的“含义”。字形上既有现实的“形似”,又带浪漫的“神如”。从总的哲学方法而言,汉字遵循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具体地说,“象形”、“指事”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会意”、“形声”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有机溶入浪漫主义的方法。这两大方法相结合的创造方法,通过漫长的文字进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多维价值取向的汉文化,或者说,汉字创造所蕴含的这一方法论成为汉民族的集体元意识,使传统艺术——美的创造明显带着以现实主义为主旋律,汉字既是史前文明的高度结晶,又随文明进化而进化,并成为进化的内动力。
无论是时间的迁移、空间的变化,还是形状的异构,外力的干扰或是思想的革命,总有某一具体表现形式或抽象可变的本质特征的显现,汉字依此来概括描画对象。如果说艺术是永恒的,以象形为主色的汉字也是永恒的。即使以现代的“艺术标准”来看,汉字几乎可作为完全意义的艺术品。汉字体现了直观可辨,形、音、义有机结合,与对象同步进化的动态性原则。因其“象形”,所以其义显得直观,又因为以“形”为基础进行有规律的逻辑组合,其义便“可辨”。不少汉字可因形见义,望文生义、依字辨义。这一原则大大缩短了汉字与识读者的距离。汉字的识读过程完全成为有意识记的智力主动参与的过程。字符可对大脑产生有机的信息刺激,因而比纯符号化的拼音文字更易识读、理解和记忆。汉字音、形、义有机结合的原则,使每个汉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它们以“形”为内核,以“义”为灵魂,以“音”为外壳,有机地构成一个信息码,这种以三维价值观界定的对象,使其交际功能更具精确性、客观现实性。音为形设,形因义存的独特个性又使汉字的认读理解带来便利。而拼音文字的音、形、义三者是相互割裂的,靠约定俗成纽结在一起。其识记过程是机械的记忆过程。给大脑刺激的信息强度类似于电话号码式的缺乏主动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