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通用12篇)
非诚勿扰 篇1
知道“有了房子再恋爱”这个谜面的谜底是什么吗?呵呵, 就是“非诚勿扰”!毕竟, 房子是男人赢得女人的一个重要筹码。
大学毕业后, 我一直过的是南征北战的租房生活。我只租得起房, 腰板自然直不起来, 腰板都直不起来了, 怎么和女人谈情说爱呢?于是每次约会, 我也不多想, 只求当时的快乐甜蜜。恋爱久了, 才发觉成本太高了, 赔玩、赔吃、赔购……口袋空了, 钱包瘪了, 心随之也空了。
另外租房子时间长了, 也觉得房租太贵, 太不划算。考虑再三, 把心一横———决定先买房后恋爱。可当我跟女友商量合伙贷款买房时, 顿时遭到拒绝:她怕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她不想因为月月还贷而节衣缩食……她不答应和我一起梦想“所”有。
看到周围房价暴涨, 我心急如焚, 一定要让她上贼船。一天我骗她说带她去兜风———其实是一个经典小区。小区幽静的环境让女友简直是如生春风, 我乘机煽风点火, 女友终于心动。
心动不如行动, 我们协商好后立即分头出击, 看报纸、找资源, 一到双休日我们就往一个个楼盘跑, 哈哈, 不用再投入逛街成本了, 恋爱软消费告一段落。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空暇时间都用来看房。
买房真是“非诚勿扰”, 想到买房要花大笔资金, 我们开始计划在吃穿用度上下工夫。上周订的电影票《非诚勿扰》退掉, 尽量不要添置新衣服, 周末打网球习惯改掉, 把我的烟酒戒掉。有一次, 从售楼处出来很晚了, 我指着对面的小饭店说去吃点东西, 女友却说“要买房, 就要省, 回家自己做吧!”想不到她改造的比我还纯粹。
一天, 女友对镜梳妆, 突然大叫, 原来她发现自己瘦了一大圈, 多少个日子她都在将减肥进行到底, 广告打得响的减肥品对她都不奏效, 这下让买房借钱愁得瘦成“精”了。
终于, 女友看上了某新楼盘国际新城里的一套房子, 可是我嫌贵了, 并且嫌有些偏僻。女友说, 这旷日持久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实在不堪憔悴了。要么买下, 要么拜拜。我也来气了:分手就分手!
后来前思后想, 郁闷了好几天, 在未来的老婆和心目中的理想家园之间苦苦挣扎, 难道一场持续了三年的爱情就要梦断“阳光”?
怎么办?计算一下我俩的积蓄, 首付还差一大截呢!只好硬着头皮找爹妈。没想到老妈“非诚勿扰”:如果这不打算作婚房我们一个子儿都不给, 如果作婚房, 我们老两口先帮你付首期款!还等什么, 我跑回家抱了钞票, 冲到新楼盘, 交了首期。
死活要分手的女友一看写着她名字的购房合同, 当即感动得一塌糊涂, 从此回心转意, 我们欢欢喜喜只等着交房结婚了。
事实证明我们两个傻人还是有傻福的, 小区对面建起了奥运备用体育场, 借着奥运地产的光, 当初边远的地段建设得越来越美, 地价也越来越高。房子装修好了, 招呼狐朋狗友来家聚餐, 众人不断夸奖新家视野好、环境好, 不论真心假意, 一概照单全收。
非诚勿扰 篇2
我要说的这个《非诚勿扰》可不是江苏卫视的那个相亲节目,而是由在国内我比较喜欢的一位导演冯小刚,他导演的以爱情和友情为主题的喜剧电影《非诚勿扰》,但这部影片的喜剧风格比较清淡,这也是冯小刚惯用的温情式喜剧。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一类电影。
说起这部电影就不得不讲一讲我自己的故事,原因是我自己的故事和这部影片有相似之处。就在我高考结束的那个假期我有了自己有生以来的唯一的次恋爱,她在海南,而这部影片的第二部大部分是在海南拍的,去年的十一假期我去海南看她,我也因一个人爱上了一座城。回想去年的现在我还是感觉自己挺幸福的,而现在只剩我自己了。我也是本以为她不会喜欢上我,因为她是女神那一类的,而我在人群中却是一点都不起眼的。我是第九个追她的男生,但我们在一起却没能长久,每当我看到这部影片中海南的场景就会想起她。
现在开始说这部电影。本片通过长镜头、蒙太奇等影视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一个幽默的主人公秦奋,并通过他的征婚故事,展现了人生百态,一个接一个的笑料也成就了这部商业贺岁大片。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我感觉这部电影应该不怎么好看,但我的同学说挺好我才看了,看完之后果然没让我失望,也正是这部电影让我喜欢上了葛优这个演员。这部电影一共有两部,第一部主演是葛优和舒淇;第二部又加入了孙红雷和姚晨,还有我喜欢的乐嘉也客串了其中的一段。
第一部中主要讲的是从海外归来的秦奋(葛优饰)卖了自己的发明“分歧终端机”,从此踏上了征婚的历程。开头的征婚广告,直白率真,一瞬间就将秦奋这样一个幽默、情感丰富的形象在观众心目中建立起来。影片中他写的那段征婚广告我认为可以作为征婚广告的最佳典范,让人感觉很真实而又不刻板。在征婚的过程中他分别遭遇了同性恋,墓地推销员,性冷淡等。其中遇到的爱上有妇之夫,已经对爱情已失去信心的的梁笑笑(舒淇饰),他们相互之间都以为他们不会在一起,所以他们在一起喝酒诉说自己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但命运却神奇般的让他们最后在一起了。
在第一部的后期两位主人公去了日本,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日本的风景,使我认识到原来日本的环境是如此的好。秦奋和他在日本工作的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也深深的触动了我。在第一部结束的时候是笑笑放下了自己深爱的有妇之夫,接受了秦奋,秦奋真的能白捡笑笑这么大一便宜吗?这给我留下了一个疑问,带着这个疑问我紧接着看了第二部,个人觉得第二部比第一部好看。
第二部开始就是秦奋给他的好朋友香山(孙红雷饰)和芒果(姚晨饰)办离婚典礼,以这样一种方式开片也更加让观众怀疑秦奋和笑笑究竟最后能不能在一起,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写剧本的作者,他可真是高明。他并没有像其他故事一样让两位主人公经历千辛万苦之后在一起,而是在试婚之后女主人公笑笑明白了自己对秦奋只是好感,并没有产生爱情,就一这么简单的剧情让两个人就分开了,分开之后他们就各自过自己的生活了。分开之后笑笑又感觉自己对秦奋是很在意的,人往往也就是这样,只有当自己失去以后才会知道某些人某些事是多么的重要。而再次把他们重新联系在一起的是香山的悲剧,在香山快不行的时候他自己在海边给自己开追悼会时笑笑和秦奋再次相遇了,经过这次以后笑笑才真正的接受了秦奋。
这部电影的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但不像那些所谓的青春偶像爱情剧一样那
么的幼稚与不真实,影片还中包含了爱情和婚姻中的现实问题。前几天在新闻中看到北京的离婚率达到了39%,上海紧随其后,这部影片以试婚的形式表现出当前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担忧。
我很欣赏电影中所刻画的葛优饰演的秦奋的性格,平时看起来有点小不正经,但是该认真的时候很认真,他在笑笑跳海自杀未遂之后,只是淡淡的说了句无论她摔成什么样我都接着,他并没有在这之前说过任何的海誓山盟,我觉得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他为你做了什么。我自己也比较喜欢这样性格的人,我也想让自己的性格像他一样。
这部影片中细化出来的商业气息依然是很浓厚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导演在其中植入的软广告,比如摩托罗拉手机,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清华同方的笔记本电脑等等。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在第二次看的时候才注意到影片中导演给主演用的物品做了特写。个人感觉冯小刚导演在植入式广告方面做的还是很成功的,并没有造成很生硬做作的感觉,反而给人以贴近生活的感觉,似乎秦奋和笑笑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部电影中还有很多台词我认为很经典,尤其是香山和秦奋去看墓地和秦奋说洗脚城那两段,发人深思。此外整个影片还对中国现实社会中一些恶俗的现象进行了调侃,比如墓地推销,选美比赛,一些明星的伪慈善,洗脚行业。最后影片的片尾曲借用仓央嘉措的一首诗《最好不相见》结尾再次刺激了观众的神经。
以我的水平就只能写到这里了。
《非诚勿扰》 篇3
关键词贺岁片冯式喜剧真诚
最近冯小刚导演的冯式喜剧回归之作《非诚勿扰》(以下简称《非》)票房甚佳。而该片讲的是:秦奋是一位在国外漂泊多年后的“海归”,他天才的发明被风险投资人以天价买断。一夜暴富后的这位“天才海归”想通过征婚的方式解决终身大事,于是乎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踏上了“征婚”的旅程。漫漫“征途”上,各怀心事者纷至沓来,一段段“征婚喜剧”演绎出当今世间百态。几经折腾后,秦奋终遇倾心佳人空姐梁笑笑。奈何“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美人心系有妇之夫。秦奋逆流而上,于几番悲欣交集后,有志者事竟成,秦奋终于带着他的真爱与梁笑笑开始一段全新征程……
《非》属贺岁片,但却不同于以前的冯式贺岁片。尽管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但故事的过程却很是可乐。而且该片在逗乐剧情与葛式贫嘴之间却穿插着对现时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的映射与讥讽,并在讥讽与嘲笑中宣扬着真诚的可贵。
开篇的风险投资亦称为“疯投”。对于近两年国内所谓风险投资者的不成熟与功利性做了极为夸张的讽刺——风险投资者对自己将要投资的项目是个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当然就更不要说了解项目了,就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并冀望能在不久之后以更高的价格找到下家,由此赚取利润。回想从2001年开始的风险投资风潮。有多少这样的事例,当然,就如片中所演绎的那样,正因为很多风险投资者都对自己所投资的项目完全不了解,到最后石沉大海之例也是比比皆是,风险投资也就当真成了“疯投”。
进尔,作为本片主线的秦奋征婚,将当今社会现象尽数重现,那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同性恋、推销墓地的婚托、炒股入魔者、未婚妈妈等等。就连秦奋一见钟情的梁笑笑,都是一个痴情的“第三者”。在这一出出“征婚喜剧”在貌似道貌岸然男人的虚伪与忍辱负重痴心一片的“小三”将剧情推向了一个灰色地带的时候,秦奋的真诚打破了这两人之间关系的平衡。同时这也是该片的一个转折点,相对于上半部分内容的幽默与喜感,这个转折点带给我们的下半部分更多的是伤感与温情,这也是冯式喜剧很少用到的。放眼当前,第三者、婚外情等等,在社会上风行一时,也不知道这是社会的退步或是进步。但总觉得这种尔虞我诈、虚伪、浮躁的风气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把很利的刀刃,伤的不仅仅是一方,该片将当事各方为此所受的到伤害一一呈现。本片的尾声,邬桑辞别秦奋在风景如画的北海道哼唱着《知床旅情》,孤独地驱车前行着,再细细回味之前秦奋对邬桑说的一番话“……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独……”。让人不得不感触,现代的人、现代的社会、现代的生活节奏,还有多少人能像片中的秦奋一般拥有真情与真爱,对朋友、对爱人如此尽心。过去的发小、当年的同学、后来的朋友们,在各自都有自己的天地,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后。有多少逝去的记忆被封存,又有多少深厚的情谊被渐渐遗忘?人们都在为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着,哪里还能顾及到其他?现在的人们尽管都生活在人满为患的都市里,其实都很孤独。“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句话谁也都会讲,并且说起来也很容易,但像片中秦奋那样,在自己也非常需要用钱的情况下,仍能不忘好友,并力所能尽的帮到好友着实难得。到这里,《非》片的主题很明确了——“非诚勿扰”,但同时又让人怀疑是不是跑题了,必竟这是一部贺岁片啊,怎么也在赚取观众的眼泪了?当邬桑不顾丢掉工作而义无反顾地返回医院时,笔者心中的豪迈也与剧中的邬桑一道油然而生,刚才的伤感一扫而光……
当然,该片必竟还是一部贺岁片,喜剧的结局算是意料中之事:真诚而执着的人最终赢得美人心,抱得美人归。最后,意料之外的是先前那位“疯投”居然还没有卖出他的“高科技”。
《非诚勿扰》现象分析 篇4
一、《非诚勿扰》连创全国收视冠军
媒体研究人李幸说:“2010年, 肯定是中国电视的相亲交友年。”在2010年初, 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引领了中国2010年婚恋节目的新浪潮。
《非诚勿扰》每一期节目有24位单身女生来审视每位上场的男嘉宾, 24位单身女生根据对上场男嘉宾的印象, 以亮灯和灭灯的方式来决定男嘉宾的去留。《非诚勿扰》中男嘉宾出场迅速, 如果一个男嘉宾不受现场24位女佳丽的待见, 那他呆在台上的时间便不到5分钟。可以说, 《非诚勿扰》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了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 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新颖的婚恋交友平台,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相亲类节目一度盛行。比如台湾《非常男女》、湖南卫视《玫瑰之约》, 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随后, 《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的进一步发展, 一度让选秀成为娱乐主题。相亲节目经过再度包装, 融入了新颖的娱乐化等因素, 让《非诚勿扰》连续多个星期成为省级电视节目的收视冠军。据福瑞达统计, 4月18日播出的《非诚勿扰》收视率高达3.82%, 连续六个星期稳居全国卫视频道收视冠军。
二、《非诚勿扰》何以热播
受国外电视节目的影响, 新一轮的交友节目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交友节目的代表, 《非诚勿扰》的存在和热播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
(一) 当前社会剩男剩女现象盛行。
现在的人们, 更加相信一见钟情, 于是感觉良好成了人们交友的首要要求, 其次才是家庭等经济基础。随着人们对结婚对象越来越挑剔, 社会上剩男剩女大量存在。这不仅为当前社会上的婚介所提供了广泛的市场, 更为以这一类人为基础的娱乐节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通过《非诚勿扰》我们不难发现, 24位佳丽对每一位到场男嘉宾的点评, 展现的是每个人严格的甚至苛刻的爱情观, 这从侧面反映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爱情观。
(二) 当前娱乐化社会心态普遍。
娱乐化的社会心态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他们一方面是衣食无忧但业余生活比较匮乏的一类人, 另一方面是那些工作和精神压力较大, 渴望寻求释放积虑的一类人。于是他们选择观看那些让他们放松心情的电视节目, 使现在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大行其道。比如各种选秀节目、各种情感类节目都融入娱乐因素, 这不仅迎合了当前的娱乐化社会心态, 也成为当前一些人普遍存在的心理诉求。
三、《非诚勿扰》价值分析
(一) 交友节目融入时尚、娱乐、情感因素增加看点。
在传统的交友节目中,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最终能成功几对, 节目节奏缓慢, 时尚、娱乐性很差。然而, 在《非诚勿扰》中, 现场的24位佳丽, 无论穿着还是打扮, 不仅展现了良好的气质, 更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节目中的歌曲选取也是极具时尚性, 比如女嘉宾出场时选取的艾薇儿的歌曲《girl-friend》。
(二) 戏剧冲突足够浓重。
《非诚勿扰》的成功恰恰在于戏剧化的冲突。传统的交友类节目, 大多是男女数量相等的“配对”, 而《非诚勿扰》却是24个女生对1个男生, 这种极度不平衡必然导致出现争抢或者共同抛弃的戏剧性效果。加之节目中女嘉宾通过亮灯灭灯表达自己对男嘉宾的看法等环节, 更使节目悬念、冲突不断, 充满了喜剧效果。
(三) 真人秀与现实生活的良好结合。
随着选秀节目的大行其道, 真人秀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真人秀节目迎合了普通人求知欲、猎奇心、八卦、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非诚勿扰》是真人秀, 它并不是以成功配对为主要目的, 就是希望通过节目平台能展示当代人的爱情诉求。连主办方也表示并不想促成任何一对男女, 只想展现出现在人们对于爱情观的最真实想法。
《非诚勿扰》创办者的最精明之处就在于, 将真人秀和现实生活很好的融合起来。通过人们面对婚姻问题的真实反应, 来展现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想的碰撞。当一个真实的男女走入节目设定的游戏规则, 只要他们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展现出来, 就必然会造成重重矛盾, 而这恰恰也是观众最愿意看到的局面。
(四) 主持人的成熟稳重为节目增添了魅力。
电视媒体发展到最后, 拼的是有无雄厚的资本。主持人恰恰是这雄厚资本中不可小视的要素。一个好的主持人, 不仅会为节目增光添彩, 更会为节目增加不小的人气。《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 是江苏卫视的一哥, 多年主讲时事新闻, 一直是以严肃路线著称。孟非非常严谨, 主持节奏也较慢, 更多的时候还以嘉宾为主角, 让选手自己来充分表达, 自己只是点评一两句。与孟非搭档的是性格色彩分析师乐嘉, 快人快语, 言语犀利。两人张弛有度, 相得益彰。相比较, 孟非更能把握《非诚勿扰》的“度”。有时女佳丽们对男嘉宾非常刻薄, 孟非便会用调侃自己的方式对男嘉宾适当加以保护。
(五) 《非诚勿扰》制作成本低, 盈利性明显。
制作成本低, 或许是整个真人秀节目共有的特点。《非诚勿扰》不用出场费很高的明星们, 参加节目的都是普通人, 不需要支付过高的出场费。同时, 《非诚勿扰》拉长了节目的产业链, 观众可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索取女佳丽们的联系方式。同时, 节目的收视率更是为广告收益埋下了伏笔。步步高、伊利的赞助, 让《非诚勿扰》成了一本万利的盈利性节目。
四、《非诚勿扰》有待思考
(一) 节目嘉宾真实性饱受质疑。
电视节目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 在策划上用尽伎俩, 但长此以往, 就让人产生不真实的疑问。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原来能给大众提供各种知识的电视, 现在需要观众们自己来判断各种真实性。在《非诚勿扰》节目一开播, 人们便对节目的真实性进行了广泛猜测。4月20日凌晨, 网友黑刀在豆瓣发表日志《非诚勿扰》, 详细记载了自己参加前日节目录制的经过。在日志中, 网友黑刀提到“……我们可爱的23号后来告诉我, 她只是这个节目的托儿, 参加这个节目只是她的工作, 她说她很感激我在节目中选择了她, 并且送上了她浓浓的祝福:你那期节目的收视率非常高。参加完这个节目之后一定会有更多好的女孩儿跟你联系, 祝你幸福。”顿时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每一个节目为了保证其可看性和感官效果, 都是需要事前策划的。美国的《美国偶像》在节目制作之前, 每个选手都是要经过训练、安排、包装的。但是, 如果因为策划影响了节目的真实性, 就会得不偿失。因而, 中国的电视人是不是也应该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定义娱乐节目, 使娱乐节目更有品位、更有嚼头, 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娱乐精神。
(二) 多少有些女权的意味。
《非诚勿扰》中是以24个女人针对一个男嘉宾进行点评、挑剔, 充分表明, 女性处于绝对的强势。而且, 将女性的选择当做第一步, 不仅仅是体现了尊重女性, 更多体现出的是女权的意味。虽然靓丽女嘉宾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但多少给人以男女不平衡之感。
(三) 刻意制造矛盾冲突之嫌。
在《非诚勿扰》中, 节目组尽量选择差异大、不同类型的人来参加节目, 有刻意制造话题和矛盾冲突之嫌。在节目中, 有年轻美貌的女佳丽马伊咪, 有中性风潮的谢佳, 有学化学32岁还未出嫁的博士。参加节目的男嘉宾中, 有衣食无忧的富二代, 也有小小甜品店的老板, 这种落差展现出多种多样的人生, 也体现出各式各样的婚恋选择, 但就是因为落差之大, 才更让人产生一种刻意制造、精心策划的意味。
《非诚勿扰》串词 篇5
孟非:大家好,我是孟非,欢迎收看非诚勿扰。各位,您正在收看的是,江苏卫视2010年倾情打造的冲关类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我们只提供邂逅不包办爱情,如果你还在单身,并且还期待一个完美的爱情,赶紧报名参加我们的节目。为了让大家每位来到现场的嘉宾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我们特意邀请到了性格色彩分析专家乐嘉老师与黄菡老师,请他们给大家打个招呼。
乐嘉:各位亲爱的朋友好,孟非好。
黄菡:各位亲爱的朋友好,孟非好。
孟非:好,下面我们将要有请出今晚24位亮丽的单身女生,有情她们。歌曲《girlfriend 》PS:女嘉宾入场要走台有序哈!
孟非:欢迎24位美丽的单身女生。请亮灯。
孟非:好,我们这里的规则很简单,一切喜欢不喜欢YES or NO 都在你们手上的那个键钮。
好,各位如果准备好了,我们有情今晚的第一号男生。歌曲《Can you feel it》jean roch 男生:大家好,我教XXX XX岁
孟非:现在24位漂亮的单身女生就在你面前,你看一下,给你一点点时间,看一下,最让你心动的是哪一位?在我手上的这个仪器上把她按下来男生:可不可以近一点。孟非:你确定,如果时间不太长,赶紧跑过去走一圈回来。孟非:好,现在各位女生,请考虑。。请选择… 孟非:5/24,刚才我说什么。15号XXX为什么。他的长相你不喜欢? 15号:因为他长得不像罗嘉良。
孟非:你一定要找个像罗嘉良那样的?
男生:为什么要长得像罗嘉良,我可以问一下吗? 女生:因为我喜欢罗嘉良。
孟非:我帮你解释一下,长得不像罗嘉良不是你的错。男生:对不起,我长得偏淡。
孟非:我们来看下面的一个短篇介绍一下他的资料。
男生:我曾经在一家知名的报社工作,上个礼拜刚刚辞职下来,现在在家待业。我准备是先成家后立业。也就是先结婚在创业。三年之内呢,我们准备开一家潮牌店,就是卖一些服装之类的。跟我在一起不用担心生存的问题……¥%!@#家庭富足、衣食无忧等介绍自己的家庭背景,在介绍自己的性格。
孟非:来,我们来问一下现场的佳丽们,看了这个短篇有什么感觉。
09号:(亮灯的)我觉得还行,虽然看着比较嫩一点,但是我看她的第一眼的时候有一种清风扑面的感觉。我相信他们一定有后悔的。孟非:来我们问一下有后悔的吗? 女生:*()!@¥@# 孟非:到现在为止,场上还有三盏灯亮着。你运气不错,下面我们为了让大家做出最后的、准确的适合自己的判断,我们来听一听乐嘉老师的专业建议。有情乐嘉老师。
乐嘉:<乐嘉建议>浪漫有余而不够踏实,适合恋爱而不适合结婚。如果你希望拥有一些很浪漫的感觉,我想他可以能够给你。因为他是一个在制造浪漫、制造爱情的角度上来讲很具有唯美特质的人。不过如果你希望拥有一个家庭的话,我担心他现在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可能会准备做好建立家庭的这样的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让特约嘉宾帮你哦)
孟非:谢谢乐嘉老师。通过乐嘉老师的问题,我们可以把XXX更多的内在的家庭的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更多的呈现给了大家。现在到目前为止,还有三盏灯亮着。恭喜你已经进入到了 孟非:一开始最让你心动的人,现在谜底揭开了,就在你对面的13号XXX。你意外吗? 孟非:现在你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向她们三围女生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男生:很多女孩子都说男孩有钱的话就会变坏,那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非诚勿扰》 篇6
授奖辞
《非诚勿扰》融社会议题于相亲选择,引领“幸福中国”舆论议题,是近年制作上最为成熟的一档真人秀节目。
《非诚勿扰》每期节目中,男嘉宾伴随着音乐下场后,主持人孟非时而欢喜时而落寞地独白着,为小伙子的性格和爱情做着总结。镜头转过,热烈的Can You Feel It音乐声与掌声一起沸腾,下一位男嘉宾从“天”而降,大踏步迈向舞台正中,激动地做着自我介绍,仿佛新的爱情正在前方不远处。
作为一档综艺节目,《非诚勿扰》精致的节目包装、简明的节目规则,明确的时尚婚恋真人秀节目定位均体现着“诚意”。“从节目初期设计到节目本身对声光、舞美的把握,连伴奏音乐全都是精心选择,下足功夫。”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棣如此评价。
《非诚勿扰》定位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它把控了秀的文化状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认为,所谓秀文化,文化是骨,人生就是秀,要大度展示和充实人的生活,“《非诚勿扰》对年轻人文化状态之秀,是很真实的社会状态,非常有价值”。
精心的节目构建和准确的节目定位,使得开播于2010年1月15日的《非诚勿扰》,收视率一路飙升:CSM35城市收视率4月破3%,5月破4%,6月9日收视率达到4.53%,创造了省级卫视有史以来常规节目收视最高纪录。2010年9月5日再次冲至4.1%,12月11日收视4.24%。2011年1月9日,该节目再创CSM36城市时段4.31%的成绩。2011开年至今,有3期节目收视过4%,收视率长期保持3.5至3.8%的收视高位。
取得高收视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非诚勿扰》体现了许多当下概念,不是仅定位在谈情说爱上,更多涉及社会层面。”该节目制片人王刚说道。
而随着《非诚勿擾》收视和社会影响力的崛起,江苏卫视借力迅速打造出《欢喜冤家》、《老公,看你的》等一系列颇受好评的婚恋类节目,进而重新构筑了一个清晰的品牌形象,搭建了一条“幸福升级”后的“新情感节目带”。
制片人自述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2010年初推出的新派交友节目。它为“剩时代”大背景下的适龄男女提供了邂逅平台,迅速成为男女交友的一个新通道,并且尽可能全面展现社会不同群体的婚恋观。节目以服务性为先,这也是媒体应该具备的责任,也是江苏卫视情感世界、幸福中国的品牌标志的具体呈现。
《非诚勿扰》在业内除掀起相亲节目的风潮,还引起电视回归服务功能的思考。通过电视相亲作为一种新颖却逐渐被年轻人广泛接受的相亲途径,电视节目的社交性得以展现。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说:“《非诚勿扰》向社会传递一种婚恋观念,而这种婚恋观念影响到年轻一代,也会影响老一代。”对于年轻人,她进行了情感洗礼。而对于老人,则提供了了解年轻人的平台,他们在看到了80后、90后表达他们的婚恋观的时候,从中可以产生对这一代人的理解、宽容,从而增进两代人之间的沟通。男女老少坐在一起看《非诚勿扰》、聊《非诚勿扰》。而《非诚勿扰》也不仅仅是谈资,她已经变成了一种全民关注的文化现象,跳出了电视平台广泛传播,这是我们非常愿看到的。
——王刚《非诚勿扰》制片人
评委点评
以娱乐的方式介入社会热点,全面展现时下青年价值观。
从《非诚勿扰》看教育 篇7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 说是一个相亲节目, 在我看来, 它更是一个教育节目。我们可以十分直观地看到我们的孩子们被毁坏到什么程度。节目开播至今, 无论男生女生, 无论就业在读, 无论毕业于普通大本或是硕士博士, 抑或竟是门萨俱乐部会员, 其中除了少数孩子比较正常, 大多数孩子头脑糊涂, 思维混乱, 说话不着四六, 举止不知轻重, 偏颇造次, 自大狂妄, 问东答西, 唐突他人, 常识缺乏, 逻辑断裂, 介绍自己全然一副传销口吻和广告语气, 唯一熟练的是送礼, 酷似商业活动中的送赠品。
曾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 在谈及中国威胁论的时候, 冷冷地说了一句话, 她说:“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 他们可以出口电视机, 但他们出口不了电视节目。”我们愤怒, 但是不得不承认, 她的确点中了我们教育的要害。我们的教育正在乐此不疲地消灭着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提问能力;消灭着想象力和创造性;甚至消灭着孩子的童趣与顽皮。我们从小到大好辛苦:先被学校灌输课本知识, 后被灌输社会知识;先学习规则, 后学习潜规则;等差不多明白了, 已是生命尾声。
教育真没有那么复杂。把你有兴趣的事情尽着才能做好, 把你喜爱的人儿尽着力气爱好, 把你喜欢吃喝的东西尽着热情吃好, 把你讨厌的人事尽着宽容躲好。虽然我们外在的躯体渐渐衰败, 我们内在的生命却日日更新。这应该就是教育的意思了。
杂文包
本文是一篇议论现实的杂文随笔, 池莉以一位作家的眼光细论教育, 于日常现象切入, 质疑反思, 再从人的生存需要和道德情感角度来看待教育的意义价值, 文简而意赅, 所叙所议极为精炼有力, 引人共鸣而激起读者反思。诚如作者所言:“现在的教育之坏, 已经不用举例举证说明, 这是人人亲为家家亲历的事情。”当前, 我们的教育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谈教育、谈改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本文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透过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中形形色色的青年男女极具代表性的价值观念, 来观瞻和反思当前的学校教育。《非诚勿扰》虽然只是一档娱乐节目, 但却可以成为我们反观当下教育“成就”的一扇窗口。20至30岁左右的青年一代, 在功利化环境的浸染下, 早已丧失掉了理性的价值观, 盲崇金钱, 炫耀美貌, 仿佛这些才是他们实现价值的天梯捷径和唯一资本, 将自身的自大狂妄和浅薄无知展现得淋漓尽致。撒切尔夫人的话固然有着夸大的嫌疑, 但也并非空穴来风。陶行知先生早年曾提出“真教育”理念———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健体, 学会创造。真正的教育, 应该是人的教育, 让学生有自己的体验, 有自己的思考,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形成自己的思想, 成为具有个性的一个人。而我们当前的教育正在乐此不疲地“消灭着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提问能力”, 将一个个有个性的心灵消灭在萌芽状态。作者最后叹言, “等差不多明白了, 已是生命尾声”, 我想, 我们的教育已到了亟需反思的时候了。
航航要看《非诚勿扰》 篇8
这时, 我听见航航对聪聪说:“我们来看《非诚勿扰》吧, 让陆老师帮我们找一下!”
边上的乐乐听见了也加入进来:“我在家看过《非诚勿扰》, 很好看的!”“我爸爸最喜欢看《非诚勿扰》了!”航航说。聪聪也说:“我妈妈也喜欢看, 她说里面的11号女嘉宾最漂亮!”
听了他们的对话, 我大吃一惊。《非诚勿扰》确实是一档收视率很高的电视节目, 但是节目的内容定位完全不适合孩子。而现在小班的孩子就观看, 还对内容津津乐道、评头论足, 这不是个好现象。
第二天, 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我问了这样一些问题:“你看过《非诚勿扰》吗?”“和谁一起看的?”“你觉得这个节目好看吗?”经过讨论我发现, 班里30位幼儿居然有25位看过《非诚勿扰》!大部分孩子都是跟随爸爸妈妈一起看的。让我欣慰的是, 有20位幼儿觉得这个节目不好看, 因为“看不懂”;喜欢的几个孩子也是因为“阿姨的衣服漂亮”之类的“非原则性理由”。
我又问:“那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喜欢看故事片、动画片和少儿频道的节目。听到这里, 我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孩子的内心世界毕竟是纯真的。
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的确给孩子带来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乐趣, 但对于看什么、如何看, 是有一定的科学要求的:首先, 教师和家长要陪孩子一起观看电视节目。这既能避免孩子观看不适合甚至不健康的电视节目, 又能在陪伴中培养亲子、师生情感;其次, 要培养孩子看电视的良好习惯。应和孩子共同约定看电视的时间长短和距离;最后, 在观看的过程中, 家长和老师不妨和孩子一起来说说讲讲, 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 也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非诚勿扰》的文化解读 篇9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推出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 有着时尚新潮的理念, 节目抓住了当前社会“最in”热点, 建立了全新的交友模式, 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广泛传播, 传达了当代男女的婚恋观, 以新颖的视觉听觉效果吸引了大众的关注。《非诚勿扰》本着“只提供邂逅, 不包办婚姻”的节目准则, 为未婚男女们提供了一个选择人生伴侣的平台。节目为人们树立了积极的恋爱标准, 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正确价值观。综观节目, 《非诚勿扰》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我对节目的文化解读。
一
《非诚勿扰》节目, 以其独特的交流方式和娱乐体验方式,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透视社会文化特征的窗口, 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作为社会文化传感器的新媒体是如何表现当代文化风貌的。节目承载着很高的传媒文化和大众文化价值, 值得研究。
(一) 传媒文化新发展———人际传播介入大众传播
相亲节目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方式, 它可以满足人的社会性的精神与心理需要, 进而在人们心里形成价值评判, 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美国传播学者唐·库什曼说:“一个人想要进入人际沟通……积极的尊重对这种互动来说是最基本的。” (1) 《非诚勿扰》台上男女嘉宾的互动促使节目一步步向前推进, 使女嘉宾的个性逐渐显现, 也使得男嘉宾的人生故事完整体现。例如, 酷爱鸽子的苏小龙由于周彦希的支持才坚持下来, 有效促进了交流的继续。同时, “受众—媒介”的互动传播模式不仅能使受众积极评论节目, 而且能使传播效果得到及时反馈。《非诚勿扰》的重新调整, 从某种程度上是主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霍京指政府为“剩余责任的承担者” (2) (霍京:《论新闻自由》 (Freedom of The Press) ) , 意思是, “如果媒体未能承担起责任, 而又无其他力量迫使它们去正视自身责任, 这时, 政府自应迫使它们来承担”。 (3) 广电成良好的传播效应, 才能让电视传媒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端木译.主持节目活泼多样———法美女主播成网络人气偶像.青年时报, 2010, A18版.
[2]陈爱美.当主持人成为媒介的界面———简论电视总局的勒令有利于节目主导正确的婚恋文化走向, 有利于节目品质进一步提高, 使受众关于“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的公愤得到平息。
《非诚勿扰》是一个爱情观表达和交流的盛宴。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共同参与, 使传播者与受众保持一种平等交流的状态, 引入了人际传播机制, 使得互动性增强, 全民娱乐, 最终提高了媒体文化的传播效力。
(二) 向大众看齐———人文关怀
处在媒体“平民化”浪潮中, 《非诚勿扰》在创意、编导、制作中灌注着对大众的关注, 节目邀请大众踊跃参加, 打造一个狂欢化的世界, 进入电视荧屏不仅是名人才有的权利, 而且表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整改后《非诚勿扰》自始至终体现着这一点。
《非诚勿扰》向大众文化情感倾斜, 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在于对当前大众“焦虑”的关注。不少网站相亲会员自述, 成为“剩男剩女”很是苦恼。王刚说:“设置这个节目的目的, 就是帮助大家寻找到幸福。” (4) 只要敢于追求, “剩男剩女”被剩下就只是暂时的。《非诚勿扰》的舞台上, 来自各行各业的男女嘉宾与主持人、心理指导老师平等对话交流, 解决大众面临的恋爱问题。节目中乐嘉、黄菡对男女嘉宾的恋爱心理问题指点迷津, 解开了台上台下无数人的心理谜团, 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同时, 在节目中嘉宾们讲述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给观众一种心灵触动, 引起人们对于生命和生存、爱情和婚姻的感悟, 体会到真诚、理解与尊重在爱情中的重要。《非诚勿扰》就像一个社会缩影, 让人看到千姿百态的人生, 了解不同的爱情经历和爱情观, 同时还汲取自己需要的成分, 这表现出节目的人文关怀。
前面分析了节目的文化价值, 那么表现在节目中的文化价值是用什么方法体现的呢?
二
在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红火之时, 江苏卫视打出《非诚勿扰》的旗号, 无疑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同时也让物质逐渐富裕、情感依靠缺失的单身男女们眼前一亮, 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非诚勿扰》的成功着魅是其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着魅是相对祛魅而存在的, 韦伯的“祛魅”的概念指的是先前受人普遍信仰的东西遭到遗弃, 曾有的神奇魅力被驱散。“祛魅” (disenchantment) 是指“摈除作为达到拯救的手法的魔力”, “把魔力 (magic) 从世界中节目主持人对电视传媒功能的延伸.2004.
[3]何颖珊.要美女还是要主播.南方都市报, 2005.
[4]林海春.英语节目主持艺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作者系河南大学09级艺术学研究生) 排除出去”, “使世界理性化” (5) 的过程。被袪魅的社会不会有吸引人的魅力, 后现代主义者格里芬认为重新“着魅”是很有必要的。《非诚勿扰》是T台走秀、真人秀、谈话节目的综合, 加上合理的音乐渲染、独特的舞台设计、美女帅哥嘉宾参与, 重新着魅后的节目足以让人为之疯狂。
在叙事策略上, 节目的发展有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女嘉宾们与男嘉宾的互动, 女嘉宾们通过灭灯一步步推动节目进程;另一条便是男嘉宾对自己人生故事的讲述, 包括工作、生活、交友、兴趣爱好等一系列事情的讲述, 然后是朋友对男嘉宾的评价。另外, 乐嘉、黄菡老师在节目中时不时出其不意, 或考验男嘉宾, 或纠正其价值观, 主持人孟飞机智聪慧的语言, 也让参与者收益颇大, 提高了节目的整体效果。
节目除了外在舞台设计形式吸引眼球以外, 节目的意义也非常重要。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在某一环节上, 各种广播结构必须以一个有意义的话语的形式生产已编码的信息……在这个信息产生效果、满足一个‘需要’或者付诸‘使用’之前, 它首先必须被用作一个有意义的话语, 被从意义上解码。” (6) 节目的成功与编码意义有很大关系, 正如斯多雷所说:“意义和信息不是简单被‘传递’, 而是被生产出来的:首先产生于制码者对生活原材料的编码, 其次产生于观众与其他话语关系之中。每一阶段都举足轻重, 运行于自身的生产条件之中。” (7) 意思是事件在传播之前必须进行编码, 并赋予意义。《非诚勿扰》为大众提供了能够触发内心深处的“意义”———找到理想人生伴侣的契机。节目中穿插VCR叙述男嘉宾的人生, 体现一部部个性的奋斗史, 使人们了解百态人生, 一次次灭灯考验着新时代男性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男女嘉宾互动, 这是节目的编码, 同时也让观众自己在心中做价值选择, 吸取积极成分, 引导人们在恋爱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都是节目中传达出的意义。
三
《非诚勿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是男女嘉宾在受众的注视下公开“相亲”过程, 男女嘉宾大胆地表达自己, 体现了未婚男女的婚恋观念、价值取向, 对平凡人生的种种深切的感悟, 反映了未婚男女的现实生存状态。这样, 本来是私人的终身大事问题, 如今公开化来, 嘉宾和节目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受众在博客、新闻评论、贴吧等这些公共领域中讨论自己喜欢的嘉宾, 评论节目中的经典话语, 《非诚勿扰》成为一个大众交流婚恋问题的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指市民可以自由说话和自由表达意见, 要求参与者以平等的身份参加, 自由地展开对话, 从而形成市民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他认为:“不管怎样, 大众传媒充当了个人疾苦和困难的倾诉、生活忠告的权威人士:它们提供了充分的认同机会, 在公共鼓励和服务的基础上, 私人领域获得了再生。……在某种程度上, 私人生活的问题被吸收到公共领域当中, 在新闻机构的监督, 这一问题即便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也至少被公开化了。另一方面, 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公开化过程, 由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领域获得了次内心领域的特征, 而私人意识也得以提升。” (8) 《非诚勿扰》节目就是以个性化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公共的大众话语空间, 它能让“剩男剩女”们在电视荧屏上公共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 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及他们的爱情追求。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互动, 不乏人们公认的道德标准、大多数人疑惑问题的解答, 这样个人的婚姻事情就成了大众的事情, 使《非诚勿扰》的平台具有社会公共空间的性质, 在有鉴别能力的参与者和观众那里, 会潜移默化地给予社会一种良性推动, 养成良好的话语习惯。
相亲与现代最普遍的传媒手段———电视、网络相结合, 极大地加快了节目的传播速度, 加大了传播的广度, 同时有效地满足了当代中国人的现实心理需求。节目一段一段地进行, 就像是听一个个故事, 有网友就说看《非诚勿扰》看的就是人间百态。节目带给受众欢乐的同时让他们从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种种迷惘中缓解和解脱出来, 让人们对爱情、亲情有了重新的体味。《非诚勿扰》七夕特别节目中李洋、李孟的破镜重圆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台上嘉宾台下观众满眼热泪。第43期《非诚勿扰》中的男嘉宾吴朋渴望找到母亲的真诚, 让人们感动良久, 无论人们对事件真实性是质疑还是肯定, 无疑亲情永远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在或大或小的生活压力下, 《非诚勿扰》这类温情节目重新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 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非诚勿扰》是对婚恋节目的创新,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交友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私人话题的展示营造了一个公共领域, 体现了大众的普遍婚恋追求。在此, 人人都有平等交流、表达意见的权利。
《非诚勿扰》独特的节目模式、时尚新颖的节目形式、振奋人心的功能及大众文化内涵, 顺应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创建了大众交流公共领域,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金元浦也认为“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 在中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表明了市民社会对自身文化利益的普遍肯定, 表明了小康时代大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合理性”, “开辟了迥异于单位所属制的政治 (档案) 等级空间和家族血缘伦理关系网的另一自由交往的公共文化空间”, “提供了文化的个人空间和个性表达方式”。 (9) 《非诚勿扰》节目要想激发更多的观众参与和互动, 一定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担负起作为大众媒体传播的责任。
注释:
(1) 转引自朱菁.从谈话节目的崛起看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J].电视研究, 2001, (1) :16-17.
(2) 张国良主编.转引自.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277.
(3) 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286-287.
(4) 非诚勿扰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
(5) 于晓, 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 1987:79-89.
(6) 罗钢, 刘象愚主编.斯图亚特·霍尔.编码, 解码[A].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9:347-348.
(7) 陆扬, 王毅.斯多雷.文化研究与研究大众文化[A]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 2000:71.
(8)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 1999.1:198.
(9) 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非诚勿扰》是相亲真人秀节目中最红火的节目之一, 本文就《非诚勿扰》的文化价值、叙事策略, 以及节目如何从私人化走向公共文化领域这三个方面作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非诚勿扰》,文化价值,叙事策略,公共文化领域
参考文献
[1]朱菁.从谈话节目的崛起看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J].电视研究, 2001, (1) .
[2]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9.
[3]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
[4][美]约翰·菲斯克著.祁阿红, 张鲲译.电视文化[M].商务印书馆, 2005.
[5]罗钢, 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9.
[6]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浅析《非诚勿扰》的音乐语言 篇10
关键词:音乐,剧情,情感
在波布克的《电影的元素》一书中, 当他谈到电影音乐艺术时, 他这样写道 :“从为无声片伴奏而在蹩脚钢琴上敲出第一个音符起, 音乐就一直是电影影像的一个忠实伴侣。”波布克的这句话足可以告诉我们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是电影这门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仿佛另外一种语言, 表达着叙事, 烘托着情感。
《非诚勿扰》作为冯小刚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直延续着冯氏特有的喜剧风格, 在音乐的运用上有别于以往的冯氏喜剧, 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此次电影中的音乐是冯导邀请华裔音乐众星一起合作完成的, 冯导巧妙地运用了尚雯婕、羽泉、杨坤他们各自特有的音乐风格呈现出完美的听觉效果。
一、独具匠心的“冯氏”主题歌
影片中音乐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主题歌, 它起着突出影片主题、深化寓意的作用, 尤其是片尾的主题曲更是对影片情绪的生发, 主题思想的升华。冯小刚对于片尾主题歌的选择运用总是独具匠心。
电影主题曲《信以为真》的创作, 曲名与电影名称有不约而同之处, 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真”。例如剧中的秦奋打着非诚勿扰的帖子来征婚, 可是来应征的人看上去貌似都很有诚意, 但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假象。不是为了推销墓地, 就是为了给肚子中的孩子找一个爸爸, 而笑笑虽是非诚而扰, 但也是她对待本不应该产生的爱情的一种真的表现, 所以他来找秦分想摆脱那份感情 ;而秦奋也是用一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笑笑的。这首音乐是以电影的片尾曲出现的。电影虽已结束, 但是尚雯婕清唱的那一段缓缓而来, 唯美动听的旋律配合上钢琴和弦乐, 感到一丝莫名的伤感和叹息, 随着音乐进入高潮, 脑海中闪现出刚才电影中的一个个片段, 感悟到笑声背后的思考。随着音乐的节奏加快, 羽泉的演唱把我们从刚才的伤感与叹息的悲观情感中引领了出来, 羽泉的音乐明朗激昂, 让我们感受到力量和勇气, 重拾面对生活的信心。尚雯婕在声音特点上的唯美细腻与羽泉的动感粗犷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 却恰到好处的将电影的氛围烘托到极致。而且主题曲若出现在影片最后也具有延伸剧情内涵的艺术表现作用。
二、在音乐中推动情节, 展开故事
之所以说音乐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音乐不是一种脱离影片剧情独立的存在, 而是与剧情紧密结合的有机体, 它担负这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剧情的发展起到引领暗示推动的作用, 从而加强影片的戏剧效果。比如说 :在影片一开始, 就是采用杨坤的一首英文歌曲 :《众里寻他》, 就像是歌曲名称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 寻找。导演一直采用跟镜头拍摄手法拍摄一女子的背面, 跟着该女子一直往前走, 给观众的暗示就是这个女子可能是勤奋要约的第一个人, 接着剧情的发展, 该女要找的人不是勤奋, 而是经过他到旁边坐下了, 此时音乐停止了, 勤奋出现在画面中, 可以说这首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带领观众找到主角秦奋, 同时也交代了剧情 :秦奋征婚启事有无果。
三、在音乐中抒写情绪, 表达情感
音乐在表达感情, 抒发心绪上的感染力总是会强过语言, 在旋律的变化中能感受到人物内心感受细腻微妙的变化, 这是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形式很那做到的, 所以说用音乐来加强情感, 使观众产生心理共鸣是音乐在电影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该片中导演多次采用尚雯婕的音乐来表达情感, 其中多次出现的是她的一首《Quand je me regarde》, 这首歌曲首次出现是在笑笑与秦奋去喝酒的过程中响起的, 而且还是用法文演唱的, 第二次出现是在笑笑承受不住感情的痛苦选择自杀的时候, 笑笑跳海的慢镜头与这首唯美动听的旋律结合在一起, 给人的感觉多是伤感忧郁的, 随着笑笑被救起观众一直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可以说整首曲子配着画面给人一种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情感。还有在秦奋与邬桑分别的时候, 邬桑独自一人开着车, 唱着一首日本歌曲而且情不自禁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这首歌首次出现是在他俩从四姐妹酒屋回来的时候两人一起唱的, 由于是日语歌, 我们很那理解歌词的具体内容, 后来从笑笑的口中得之这是一首励志歌曲, 而在影片最后邬桑独自一人唱着, 这里面即是饱含着他对勤奋多年友谊分开后的不舍, 同时为笑笑自杀感到痛心, 这首励志的歌曲, 即是对自己的鼓舞, 也是希望笑笑能够坚强地面对今后的人生, 同时表达了对笑笑和勤奋的美好祝福。
影片《非诚勿扰》中导演运用了多种音乐形式, 呈现出来的方式是简洁细腻的, 使得音乐与故事、人物、情感、环境整体融为一体。每种音乐在影片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文中提到的对影片剧情的阐释推动, 情感的表达和主题音乐之外, 影片音乐在渲染环境气氛, 表现环境, 转场过度等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展现。音乐的运用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丰富了影视语言而且在叙事手段上强化了影视艺术的叙述功能, 还有在欣赏方式上给观众来了一种新的视听体验。
参考文献
[1]刘洋, 路敬元.浅析冯小刚与他的《非诚勿扰》[J].电影文学, 2009, 05:42
[2]张萌.冯小刚都市喜剧电影:另一种主流电影的成功范例[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买保险“非诚勿扰” 篇11
2009年,投资型保险将依然波澜不惊地示着警投保人——非诚勿扰。
投连险2008年的“速寒之势”已经过去,2009年将转入冰冻期。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还坚持销售投连险的公司已是凤毛麟角。有专家预计,2009年投连险可能将延续这种情形,投连产品中的基金账户收益还可能下滑,债券型账户可能还有4%-5%的收益。
在进入降息通道以来,一些投资者放弃了定期存款改投万能险,不过2008年下半年,各大保险公司也下调了万能险的收益率。万能险是与银行利率挂钩最紧密的一个保险品种。有业内人士分析,受债券市场利率、银行存款利率均有明显下调的影响,2009年,万能险结算利率进一步下调是大势所趋,各家公司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谁的结算利率降幅较小、速度较慢而已。因此,目前投保万能险,必须做好其收益率继续下降的准备。
但在上一轮降息周期中,万能险凭借比定期存款稍高的结算利率,成为许多储户的替代性选择。从长期投资来看,万能险依然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尽管降息使万能险的收益也有所下滑,但万能险一般都有保底收益,保监会规定的上限是2.5%。不少经济学家预计,2009年中国还有81-100个点,2009的降息空间,以此来算,万能险还是有着“聊胜于无”的优势,即使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滑,万能险结算利率仍然有希望维持在相对利率差为正的水平,对投保人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股市动荡不安、投连险风光不再、万能险结算利率普降的情况下,分红险在2008年下半年得以重新走俏市场,这种趋势在2009年将愈加明显。日前,有多家保险公司表示,将把分红险和传统保障型产品作为2009年的主要拳头产品。
在加息通道的年份,除了三类主流寿险投资型险种,财产险中与利率联动的投资型险种也曾一度走红。而如今进入降息空间,多家财产险公司利率联动的投资型理财产品已停售。业内人士认为,在降息通道之下,利率联动型理财产品已不合时宜,固定利率型保险理财产品可望成为2009年相关财产险公司主推的理财产品。
2009年被普遍认为是过紧日子的一年。金融危机百年不遇,对保险公司的资本偿付能力也是一个挑战,如果公司实力不强,很可能在2009年会出现倒闭的现象。因此投保人找投资能力强的公司很关键。
《非诚勿扰》主持模式非同一般 篇12
1. 有力把握主持节奏和价值导向
《非诚勿扰》主持人在节奏的把握上非常到位, 将现场的掌控权更多地掌握在手中。节目节奏看似规律, 一个嘉宾上场后会放三段录像, 录像之间会有主持人提问和男女嘉宾互动的环节。在嘉宾表现平淡时, 主持人会有意识地“抖包袱”, 催热现场气氛;而当现场气氛趋于火爆, 嘉宾开始“满嘴跑火车”时, 主持人又会毫不犹豫地打断现场嘉宾的谈话, 及时“刹车”。
看似简单, 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不少相亲类节目主持人往往把握不好度, 导致场面失控。如果让嘉宾尽情发挥, 往往容易出现价值导向上的偏差。有时候主持人知道在某处应该“刹车”, 但考虑到嘉宾的自由发挥可盘活节目, 利于后期制作和播出效果, 也就听之任之。事实上, 主持人、嘉宾无节制的自由发挥, 会使节目低俗化, 甚至有背离主流价值观的风险。
《非诚勿扰》主持人对舆论导向的把控强而有力, 主持技巧纯熟。当一些嘉宾的表述中有“炫富”、“拜金”等倾向的时候, 主持人及时“刹车”, 适时纠偏。事实证明, 并非一味迎合观众口味的媚俗化主持风格才能博得高收视率。
2. 主持人和专家的搭档注重内在创新
在国内流行的相亲类节目中, 和主持人搭档的多是婚恋专家, 模式为“男女搭配”、“一主多副”, 专家在节目中大多是摆设, 起到串场词的作用。
《非诚勿扰》打破了固有模式。首先, 节目启用一位男主持和男女两位专家这样的搭档模式, 男女专家各有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 对某些问题能给出较为专业的答案, 他们在节目中起的作用是等同的, 没有谁“主”谁“副”的差别。其次, 主持人与专家在场上分工明确, 三人并没有做生硬的配合, 你说一句我附和一句, 而是将配合的重点放在了各司其职、内在契合之上, 这使得主持人与专家都有了发挥的空间。
《非诚勿扰》的专家乐嘉表示:“我很欣慰我和孟非同样喜欢揭露真相, 而正是因为我们揭露的手法大相径庭, 才使得这种配合在节目中彼此依存。”节目中, 当孟非作为主持人总揽全局, 把控节奏, 对嘉宾做合理引导时, 乐嘉则以心理分析专家的身份从专业角度提问场上嘉宾, 给出合理剖析, 补充和协助孟非的主持。往往因为乐嘉的几句话, 孟非的主持中又会闪现新火花。而来自江苏省委党校的黄菡教授, 更多起到了把关的作用, 从社会学的角度剖析某些婚恋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协助孟非把握节目的导向, 以防出现偏差。
在选择主持人搭档时, 不应忽略搭档的专家, 应根据节目的特色和亮点, 去挖掘主持人与专家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为节目创造无形的精神价值。
3. 主持人有不可替代性, 提升了节目辨识度
国内的娱乐节目普遍流行港台腔, 主持人的定位通常在青春靓丽、活泼搞怪上, 主持人多是从艺术院校或者播音专业毕业后就直接上岗。主持人单一化、模式化、标签化, 具有可替代性。
《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表示:“我在《非诚勿扰》中的主持是我的本色表现。”由于有着长期新闻节目的主持经验, 加上自身生活经验丰富, 主持的时候孟非能深入浅出剖析现实婚恋问题的本质, 表达时条理清晰又恰到好处, 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信赖。他把历史文化典故、生活经验、各类知识等很好地嵌入节目, 从一句话引申出诸多观众感兴趣的东西。这对《非诚勿扰》这样一档扎根现实的相亲类节目来说至关重要, 节目不易让观众产生厌倦感, 不时有新鲜元素注入。主持人依靠长久以来的积累为节目加分。这恰恰是目前诸多同类节目无法做到的。
4. 主持风格回归实用并努力寻找平衡点
《非诚勿扰》主持人对自己在场上的定位很明确。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互动目的明晰、解答精辟, 没有多余的套话、空话, 加快了节目的节奏。嘉宾之间的互动较频繁, 主持人将更多的时间让给了嘉宾, 给了嘉宾充分的表现机会, 找到了话语权的平衡点。
反观诸多相亲类节目, 主持人往往将自己当成主角在镜头面前“秀”, 喜欢抢着说话上镜, 嘉宾成为摆设。有些主持人说了半天也没有将问题说清楚, 将过多时间浪费在废话上而节目却没有什么进展。过分依赖主持人, 迷信知名主持人, 往往强化了主持人的作用而弱化了节目中其他人的作用。
【非诚勿扰】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