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

2024-11-28

冬病夏治“三伏贴”(精选9篇)

冬病夏治“三伏贴” 篇1

慢性咳喘病是指具有咳嗽、咳痰、气喘三症状中任何一症或多症并反复发作的疾病,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为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好发于冬春两季,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为此, 缓解期采取措施减轻或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 我院多年来一直采用每年伏天外敷中药的方法治疗上述疾病, 取得了满意疗效, 并将自2008年以来的相关病例予以总结,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于2008年6月开始在呼吸内科发放咳喘患者调查表, 收集可入选病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敷贴组、空白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由SAS软件随机分组。敷贴组在2008年夏季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穴位敷贴, 共3次, 每次敷贴24 h;对照组则给予空白药物敷贴, 敷贴时间、穴位、方法同治疗组。此后一年内不再给予其他治疗。完成1年三伏治疗为1个疗程, 取大椎穴、天突穴、双肺俞穴、膻中穴, 将咳喘三伏贴固定于穴位。每次贴药时间为24 h, 自2008年7月三伏贴敷前至2009年7月三伏贴敷前为观察期, 观察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疗效。

2 结果

敷贴组入组50例, 脱落3例、剔除2例;对照组入组50例, 脱落4例、剔除1例。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受试者依从良好。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敷贴组45例, 治疗前平均积分25.8±8.0。治疗后平均积分16.1±6.9*。对照组45例, 治疗前平均积分25.7±7.4。治疗后平均积分23.2±6.8。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1]等是临床常见疾病, 在当前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很大, 多是由肺系急性病变未得及时适当治疗, 或原本体质虚弱, 反复感染外邪迁延发展而来。这类疾病往往表现为咳、痰、喘等症, 病程长, 发作次数多, 病情较重, 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 而且加重经济负担。很多患者由于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而出现菌群失调, 抵抗力低下, 甚至造成死亡。

此类疾病虽标实在外, 然本虚为肺、脾、肾三脏不足, 且是其发病的内在因素;气候转变, 寒温失调则为发病的诱因。其在冬季发作期治疗多以治标为主, 全力驱邪以缓解症状, 而对肺、脾、肾气血阴阳不足的本质兼顾较少, 以致疗效不够理想。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特色。它是以古代“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2]以及经络学说为基础, 在一年之中的相应季节内服中药和 (或) 外敷膏药, 达到缓解或治愈冬季易发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素问》“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重于治的思想, 采用冬病夏治疗法可以祛除体内停痰伏饮, 使肺气受益, 脾气健运, 肾气得充, 从而补肺、脾、肾三脏之不足, 起到预防发作和减轻发作的近、远期效果。

夏季三伏时, 人体阳气最旺盛, 全身经络最为通畅, 皮肤毛孔最为疏松, 此时将药物帖敷在穴位上, 药物经穴位透入机体, 通过经络而刺激全身, 可全面调整脏器功能, 提升正气, 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穴位贴敷所用中药, 均属热性、阳性药, 它是利用夏季气温高, 肌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 一方面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 对内寒凝重者用温里祛寒药, 使阳气更旺, 达到祛除体内陈寒的目的。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 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所选穴位多为相关脏腑俞募穴和任督脉经穴, 可激发脏腑功能, 调理阴阳气血。药物敷贴既有穴位的刺激作用, 又能通过这些特定的药物在特定的穴位上吸收, 发挥经络穴位和药物的综合作用, 以达到疏通经络气血, 调和脏腑阴阳, 祛逐病邪, 固卫正气的目的。

另外, 冬季天气寒冷, 是哮喘、支气管炎这类慢性病的高发期, 对于体质偏寒的人, 机体抵抗力差, 容易感冒发病。夏季阳气旺盛, 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 毛孔张开, 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的疾病, 可最大限度的以阳克寒, 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此方法简、便、廉, 易为患者所接受, 贴敷效果理想, 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 (3) :132-138.

[2]王华忠.冬病夏治防治哮喘的机理浅探.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3, 9 (6) :9-9.

冬病夏治三伏贴 篇2

何谓“三伏贴”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理念的重要体现。冬病夏治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再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刺激,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康复。

例如哮喘,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特别容易复发。而冬季的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虽然少有发作,但其宿根还存在体内,并且夏天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

哪些人最适用?

在医院,排队进行“三伏贴”治疗的不仅有老人、小孩,也有不少年轻人。但是其中很多人并不清楚“三伏贴”能治哪些病,甚至有人以为贴敷能包治百病。其实“三伏贴”也没有那么神奇。

临床上,“三伏贴”的治疗主要针对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在于预防保健,缓解病情,降低发病率,属于中医治未病的一种手段。对于中医所说的虚寒体质的人,如肺气虚、脾肾阳虚体质的人,“三伏贴”对提高其免疫力的效果比较明显。冬季容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虚寒胃痛、风湿骨痛等病,也适合用“三伏贴”进行治疗。此外,还适用于怕冷、怕风、平时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总而言之,“三伏贴”适用的人群主要就是疾病症状遇寒就加重,在冬季或气温降低的时候,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的人。

哪些人不能贴

需要注意的是,虚寒型疾病的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者,咳喘伴有黄痰、咯血、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患者等。从中医角度说,患有这些疾病的人,体内都存有“火气”,如果再用热性的药物,会使阳更盛,阴更虚,不仅会加重发热、咯血等病情,而且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在贴敷前要咨询医生,明确自己的体质。

另外,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或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特殊体质、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以及孕妇,都不适宜贴“三伏贴”。

温馨提醒 传统上的三伏贴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每伏的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贴敷疗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的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但专家认为,公众也不必过分拘泥于这个时间,只要是在每伏之内进行贴敷,也不会影响疗效。但是要注意,每伏贴敷的间隔要一致,也就是说如果是在初伏的第三天贴的,那么中伏也应该在第三天贴,末伏还在第三天贴,以此类推,间隔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好。

今年的头伏为7月18日~7月27日,中伏为7月28日~8月6日,末伏为8月7日~8月16日。

贴敷后的9项注意

1贴敷后注意不要贪凉,不宜呆在有空调的房间。因为皮肤遇冷毛孔收缩,会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活跃性,使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影响治疗效果。但也不宜捂着,要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

2贴敷期间,要保持适度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加神经肌肉的协调性,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同时增强机体的抵御能力。

3贴敷的部位尽量不要沾水,以免影响贴敷的效果,敷完药6个小时以后再洗澡,但一定要用温水。

4尽量避免进食生冷食物,豆类及豆制品、羊肉、狗肉、鸡肉等温性食品可能导致反应加重,海鲜、蘑菇等属于发物,都要避免。治疗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甜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5贴敷后,出现轻微痒、针刺、疼痛等感觉,或者贴敷处出现明显色素沉着,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少量水疱,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出现大量水疱、破溃、奇痒、灼痛难忍等现象,须及时取下药膏,并用清水冲洗局部。取下药膏后,若出现灼痛现象,可涂抹“万花油”,切忌外用刺激性药物。

6适合“三伏贴”治疗的对象为6个月以上的幼儿、儿童及成人。贴敷时间成人不能超过6小时,儿童皮肤娇嫩,药物吸收快,幼儿一般是2小时,年长的孩子是3~4个小时。时间一到应及时揭下,切不可为了加强效果,自行延长时间。临床上常见患者擅自延长贴药时间,导致皮肤过敏以致后两次贴敷无法进行。

70.5~1岁的小儿反复咳喘或感冒3次以上,方可选择贴敷治疗,最好2岁以后再选择。5岁以下的儿童不宜采用手足冻伤的贴敷。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的患儿不宜贴敷。在为儿童选择“三伏贴”时,一定要提前咨询医生,听从医生的建议。

8“三伏贴”并非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疗程长短因人而异。有些人贴了一年就有明显好转,可能只需要巩固一下就可以。而有些人可能连续贴了3年还没有明显好转,就需要再继续治疗,对于这些患者,如果不愿意长期坚持治疗,切莫盲目跟风。

9“三伏贴”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对于中老年多种慢性病,通过冬病夏治并不能将其完全根治,而只是让这些患者减少发作危险或阻止发展。因此,患者不能脱离日常药物。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3

1 三伏天“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的理论依据

三伏天“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以《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为理论依据的一种治疗方法。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病, 多因正气虚弱, 感受风寒而诱发, 且好发于冬季, 故称“冬病”;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 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便于药物吸收的夏季, 采用穴位贴敷疗法, 扶助正气、祛除机体内伏寒邪, 起到“缓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故称“夏治”。穴位贴敷疗法, 即于人体体表穴位贴敷药物, 通过药物、俞穴及经络的作用,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因其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原则, 特取每年初、中、末伏第1天进行治疗[1]。

2 穴位贴敷方法

2.1 取穴

不同疾病一般取穴如下, 并根据病情加减穴位。哮喘:大椎、定喘、风门、肺俞、脾俞、天突, 严重者加心俞、膈俞;慢性支气管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天突、大椎、定喘、足三里;过敏性鼻炎:大椎、合谷、曲池、肺俞、风门、肾俞、脾俞、膻中;慢性胃炎 (虚寒型) :足三里、胃俞、脾俞、肝俞、胆俞、内关、中脘;慢性腹泻:天枢、足三里、脾俞、中脘、命门、关元、大肠俞;风湿性关节炎:大椎、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肾俞、委中等穴。

2.2 操作方法

药物在运用的当日制备, 用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g∶10m L,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患者取座位或俯卧位, 暴露所选穴位,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惯例消毒, 然后取直径1cm, 高度0.5cm左右的药膏,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 用5cm×5cm (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 的脱敏胶布固定[2]。

2.3 穴位贴敷时间

每年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 各贴敷1次。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h, 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h[2]。连续贴敷3年为1个疗程。

3 护理方法及体会

3.1 穴位贴敷前的心理护理

为使患者配合治疗, 贴敷前应先做好心理护理。通俗地向患者说明三伏天贴敷俞穴治疗的机理、贴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 三伏天阳热盛, 贴敷温热药物后增加机体御寒能力, 至冬则少发病;将药膏贴于所定的各个穴位, 一般3h左右 (小儿1h左右) 取下, 有个别起疤, 也有办法处理;只要坚持贴敷, 疗效是很满意的。使患者对穴位贴敷疗法心中有数, 消除患者惧怕敷贴后起疤、疼痛等的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3.2 穴位贴敷中的观察护理

贴敷时应将药物固定牢稳, 以免移位或脱落;贴敷中密切观察,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对药膏的耐受程度而分情况护理。对药物耐受能力强可贴3~6h;小儿及皮肤敏感者, 若耐受不了灼热感, 可根据自己的耐受度, 及时取下, 不受2h所限。贴敷的最佳时间为去药后局部潮红, 有热痛感, 几天后脱一层薄屑而不起疤, 既达到治疗目的, 又无起疤的痛苦。

3.3 穴位贴敷后的局部护理

药膏贴上后局部皮肤会有灼热感, 为正常反应, 一般过2h后把药膏取下, 若皮肤已潮红, 说明药物已起效。贴敷后应减少运动, 尽量避免出汗, 以免药膏脱落;取药膏时要清点所贴敷药膏的数量, 不要遗留而忘记取下, 对有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 要用温清水洗涤, 亦不要擅自延长贴敷时间, 以免造成皮肤灼伤;取下药膏后局部潮红, 有微热感, 则无需处理, 注意洗澡时不要伤着即可。若局部潮红甚, 热痛重则有起疙的可能, 或已有粟粒状小疤者, 立即用75%酒精棉球轻轻擦洗, 可减轻疼痛, 防止起疤, 必要时lh擦1次, 可起到少起疮或不起疤的作用, 同时嘱患者不可搔破, 防止感染。若去掉药膏后局部起绿豆大水疤, 有的则在半天或1d后起疙, 甚者整个贴敷部位起1个大疤, 可先局部消毒后用注射器吸出, 用碘伏消毒, 保持干燥, 3~4d可痊愈, 个别愈合时间稍长。若穴位皮肤嫩红者可换其他俞穴贴敷。最后, 如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 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泡, 属药物贴敷的正常反应, 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 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 防止渗出;如果水泡较大或有少量渗出, 可用消毒后的针刺破水泡, 用消毒棉球吸干水泡中的渗出液, 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较大, 可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 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泡体积过大, 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 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 按烧伤处理[3]。

3.4 穴位贴敷期间的饮食起居护理

嘱患者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不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 禁食海鲜、虾等发物, 应戒牛肉、鸭、鹅、花生及煎炸食物,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不可贪凉, 贴敷后不要马上进到温度低的空调房, 或将电扇、空调直接对着贴敷部位吹, 防止遇冷使毛孔收缩, 影响药物吸收。另一方面, 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虽然有较好的效果, 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 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有疮、疖和皮肤破损者应慎用或禁用。遇有发热外感时应暂停贴敷。

4 结语

凡经过了3年或3年以上治疗者效果较断续或只做1年治疗者为好。经过治疗, 许多患者发作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间隔延长, 免疫力提高。因此指导患者至少坚持治疗3年, 向患者宣传持之以恒、连续治疗的意义。“冬病夏治”融汇了时间医学、顺势医学、免疫医学、中医学等诸多学科, 是一种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治疗方法[4~5], 由于“冬病”受到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因素的影响, 受到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它们直接影响了治疗“冬病”的疗效, 因此冬病夏治需护理, 治疗的结果往往取决于护理细节, “冬病夏治”中, 科学细致的护理可促其最后收功。

参考文献

[1]吉训超, 王祥, 许华.从冬病夏治探讨三伏天天灸的治病机理[J].江西中医药杂志, 2004, 35 (3) :14.

[2]中国针灸学会.“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指导性意见 (草案) [J].中国中医药报, 2009, 7:29.

[3]胡玉灵, 孙刚.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3) .

[4]明翠丽.针灸加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2) .

“冬病夏治”在三伏 篇4

霍清萍:“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顾名思义就是冬天的病夏天治。具体来说,“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病变,而“夏治”是指在夏季即每年“三伏天”,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冬病缓解之时,适当内服和外用一些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并减轻症状。

Q过去几年我也听说过“冬病夏治”,但那个时候说“冬病夏治”大都是和“哮喘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很多患者心目中,冬病夏治只能治疗“哮喘”或者和哮喘相关的疾病,是这样吗?

霍清萍:很多人以为“冬病夏治”只是治疗“哮喘”疾病,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冬病夏治可以治疗和预防不少疾病,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部分虚寒妇科病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其中尤以呼吸道疾病、气管炎,哮喘病、膝关节疼痛,冻疮等效果显著。我这里有一个详细的介绍,将适合进行“冬病夏治”的疾病基本都罗列出来了。

几种适宜冬病夏治的疾病

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支,肺气肿、支扩,哮喘等属于阳虚范畴,秋冬季病情加重,夏季为病情缓解期。根据祖国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不常发作的夏季,对脾肾阳虚、夏轻冬重的患者,可采取温补脾肾的治法,以扶正固本,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2慢性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主要表现为胃脘冷痛,进食疼痛减轻,遇冷加重,饮食减少,呃逆,返酸,大便时干时稀等阳虚症状,往往反复发作,病史超过两年,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发作加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春夏季节发作有所减轻。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和胃止痛,增强体质,减轻发作。

3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起病缓慢,绝大部分病人无外伤史或仅有轻微的外伤史,有的患者可因受风着凉而发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因而是上肢抬高,后伸,外展时疼痛加剧。由于关节活动受限,因而有的病人梳头,穿衣、吃饭都感到困难,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炎热的暑天,皮肤松弛,表面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这时候,如果采用独特的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同时配合一些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的药物加以治疗,能解除或减轻肩关节的疼痛,麻木,酸胀症状,到冬季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4过敏性鼻炎又称为变应性鼻炎:是一种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1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清涕等。除此之外还有咽痒、眼部痒感等。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是对空气中某种物质特别敏感,如遇花粉、冷空气等,出现连续不断的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可选择三伏天治疗。

5冻疮:多在寒冷季节发作,发生冻疮,与低温,潮湿、风速、温差等外界因素有关,更与人体素质差异,组织对低温的调节适应能力,心及局部末梢血液循环——微循环不良有关。患者可在三伏时节进行治疗。方法是:取桂枝25克,红花,紫苏叶、附子,荆芥各10克,生姜30克。将上述药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用此药液熏洗患处。每日1剂,一般10天为一个疗程。

6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多为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每到冬季受寒时加重,严重时肢体不能活动。冬病夏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适应阳气虚、寒冷重、体质差、病程长的一类人,这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平时怕冷,遇寒容易发病。夏季治疗能起到鼓舞正气、驱逐病邪、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湿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

Q那“冬病夏治”都有哪些手段呢,是不是就是喝中药?

王兵:很多人一听冬病夏治,就认为是贴膏药,其实冬病夏治是一种系统的疗法,方法很多,可分为下面几种:

(1)中药内服:即“三伏补”,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冬季咳喘等病常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六君子汤以温阳健脾,化饮消痰;遇冷喷嚏,反复感冒等病常用玉屏风散或颗粒以补肺益气,扶正固表:遇凉腹痛便稀等病征常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丸以温运脾阳,燥湿散寒。

(2)中药外敷即“三伏贴”,如防治腹痛腹泻常用保健兜肚,或用肉桂,吴茱萸、高良姜,荜茇,丁香等研末敷于神阙的敷脐法;防治咳喘性疾病常用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所载的白芥子涂法,取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匀,制成药饼,贴前再取麝香放在药饼中央,于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最好是一天当中阳气最旺的中午)各贴一次,连贴三年或更长时间。每次辨证选取肺俞,膏肓,脾俞,神阙等穴位,贴后保留2小时左右,有灼热疼痛者时间宜短,有微痒舒适感者时间可长。有皮肤起泡者要避免感染,可请医生处理。

(3)针灸:即“三伏针”或“三伏灸”,辨证选取大椎,肺俞、膏盲等穴位进行灸疗或针法,防治关节疼痛,背痛肩痛四肢痛等。

(4)其他:有药液浸泡防治冻疮,穴位注射防治咳喘,按摩推拿等多种方法。

Q“冬病夏治”一定要在三伏天吗,是不是整个夏天都可以?对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么?

霍清萍,冬病夏治时间非常讲究,敷贴时间为每年的初伏日,中伏日,末伏日共3天。每次贴敷4—6个小时,每十天贴一次,连续贴三次为一个疗程,一般可连续贴敷3年。今年的初伏,7月14日一7月23日;中伏7月24日—8月12日;末伏:8月13日—8月22日。治疗时间为初伏7月14日,中伏7月24日,末伏8月13日。当然如果错过了这几天也可以选择其他时间,只是如果气温不够效果难免打折扣。

Q那是不是所有的人或者说所有的慢性病患者都可以进行“冬病夏治”,有哪些禁忌需要提醒患者们注意呢?

冬病夏治“三伏贴” 篇5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头伏”来本院中西医结合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50例, 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COPD缓解期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5例, 其中男16例, 女9例;年龄最大72岁, 年龄最小55岁, 平均年龄 (64.98±8.01) 岁;平均病程 (10.59±6.41) 年。对照组25例, 男15例, 女10例;年龄最大70岁, 年龄最小54岁, 平均年龄 (63.75±7.77) 岁;平均病程 (10.44±6.50) 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规律接受COPD稳定期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本院自制贴剂穴位敷贴。方法: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组成处方。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 且均用生药, 在夏季农历三伏的头、中、末伏的第1天进行贴敷治疗 (如果中伏为20天, 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 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肺俞是基本穴位, 主要配穴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 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连续贴敷治疗3年。贴敷方法:病人取坐位, 两手交叉于椅背上, 暴露背部, 清洁局部皮肤, 将药膏敷贴在取好的穴位上, 观察4~6小时。局部有发热、发痒、发红为正常, 有的局部有水疱, 若较小可自行吸收, 注意不要磨破起疱的皮肤, 以防感染, 较大的水疱在常规消毒下在水疱的最底端用无菌注射器抽净疱内液体, 外涂湿润烧伤膏, 盖以无菌敷料, 每3~4小时涂搽1次, 一般3~5天即可结痂, 7~10天即可痊愈, 不影响下一次的贴敷。

患者在贴敷治疗期间, 禁食生冷、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海鲜等食物,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2]标准评定。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学咳嗽、“喘证”、“哮证”、“肺胀”等范畴, 缓解期以咳嗽、咳痰、气喘、胸闷为主要表现。久咳肺虚, 子盗母气, 肺虚及脾, 脾主运化, 脾虚运化失职, 不能将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 后天失养, 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中的特色疗法, 依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 冬病夏治”的原理, 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强刺激及循经络传导作用, 调整人体经气, 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因为夏季三伏天为外界阳气最盛, 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状态, 此时中药穴位敷贴治疗, 最易刺激穴位激发经气, 发挥治疗作用。早在清·《张氏医通》就提出用穴位敷贴中药的方法治疗喘病。穴位贴敷处方中白芥子化痰、甘遂逐饮、细辛化饮、生姜散寒解毒、延胡索化瘀, 并能减轻白芥子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全方共奏化痰除饮、散瘀解毒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敷贴中药透过皮肤由血管、淋巴管吸收后, 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使其产生某些特异性抗体或启动肺表面的某些活性物质而发挥治病效果。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等优点, 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只要在贴敷时做好心理疏导、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可有效防止贴敷后水疱的发生。发生水疱后经及时有效处理并不影响其下一次的贴敷, 使其能够顺利完成贴敷疗程。经过治疗, 许多患者发作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间隔延长, 体现了中医学的“冬病夏治”防治作用的意义, 临床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COPD诊治指南.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 (3) :2541.

冬病夏治“三伏贴”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室在2011年第一次在三伏天7~8月进行“冬病夏治”治疗, 入选患者有慢性肺系疾病和易感冒症状680人次, 其中, 男350例, 女300例;年龄3~67岁, 平均 (36.82±9.65) 岁;病程25d~5年, 平均 (1.56±0.21) 年。临床症状:哮喘456例、咳嗽325例、咳痰300例、喘憋287例、气短401例。

1.2 治疗方法

将甘遂、细辛、延胡索、白芥子等按适当比例慢慢研成细末, 加上生姜汁, 使之处于稠膏的状态, 使用时配合稍许麝香, 在患儿的肺俞、膏肓、定喘、膻中穴位上膏药敷贴, 并用正方形胶布进行妥善固定。0.5~2h/次, 年长儿时间可适当延长, 患儿能耐受即可, 有不舒服的感觉时可揭去。每三伏、三九头一天贴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疾病复发次数每年减少>50%, 发病时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疾病复发次数每年减少>30%, 发病时症状体征减轻。无效:治疾病复发次数无明显变化, 症状体征未见改善[4]。2011年10月随访第一次, 2012年1月随访第二次, 2012年4月随访第三次。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显效400例, 有效241例, 无效39例, 总有效率为94.3%。结合临床观察发现, 疗程越长, 疗效越显著。

3 讨论

我们认为, 体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患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5]。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会受后天条件的影响, 生活环境、医药和衣食等相关因素都会对体质有重大的影响。体质是慢性肺系疾病和感冒发生的关键原因, 不同的体质隐藏的病理倾向性也会有所不同[6]。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源于《内经》, 此疗法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至今大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药物应用上,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麝香等中药组方,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时间, 贴敷肺俞、膏肓、定喘、膻中等穴位, 温阳通络、祛散伏痰、鼓舞人体正气, 提高机体免疫力, 发挥了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优势, 较好的临床疗效使接受这种治法的患者逐年递增。本文结果显示, 经过治疗后, 本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3%。同时疗程越长, 疗效越显著, 疗程与疗效成正比。

总之,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具有顺应天地、择时用药、调节生命节律的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治疗特点, 对防治慢性肺系疾病和易感冒人群有很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慢性肺系疾病和易感冒人群的效果。方法 我科室在2011年第一次在三伏天7~8月进行“冬病夏治”治疗, 入选患者有慢性肺系疾病和易感冒症状680人次, 都采用中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后, 本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3%。同时疗程越长, 疗效越显著。结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具有顺应天地、择时用药、调节生命节律的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治疗特点, 对防治慢性肺系疾病和易感冒人群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慢性肺系疾病,易感冒人群,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孙塑伦, 翁维良, 杨龙会.中医临床研究实施方案设计与优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67-76.

[2]中国针灸学会.“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指导意见[J].中国针灸, 2009, 29 (7) :541-542.

[3]袁雪晶, 汪受传.汪受传教授从肺脾气虚论治儿童哮喘缓解期经验[J].中医药导报, 2009, 15 (11) :8-9.

[4]房繁恭, 刘保延, 刘炜宏, 等.影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效关键因素的文献研究[J].中国针灸, 2009, 29 (9) :755-758.

[5]谢雁鸣, 支英杰, 王永炎.适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法初探-复杂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J].中医杂志, 2008, 49 (5) :395-397.

试析“冬病夏治”的医理与哲理 篇7

1"冬病夏治"的含义

传统意义上的"冬病"一般是指易于在冬季发病或者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夏治",是针对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天时进行的对症治疗,以期通过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使冬病大大降低发病率和减缓症状,有些甚至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具体而言,"冬病"多属于中医虚、寒、里、阴病症,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肺、脾、肾三脏亏虚,阳气不足,具体多为肾、肺、脾胃、鼻、肢体经络等系统的缠绵难愈病症,如咳嗽,哮喘、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僵硬、怕冷、体虚易感等;"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借用自然之"温"、"热"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之正气,并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药物注射、艾灸或内服药物以及埋线、刮痧、拔罐、熏洗、气雾剂吸入等方法来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冬病夏治疗法"就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1]。

2"冬病夏治"适应病证及机理

2.1适应病证"冬病夏治"目前开展的病症有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等。这些疾病发作常呈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在秋冬季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

2.2内容和机理"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的内病外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通常采用将药物在特定穴位上进行贴敷,起到培植正气、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可针对个体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等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通顺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2]。

"冬病夏治"在不同医院和医生采用的药物和方法上可能存有差异,但是总体上是:一方面选择在"三伏"阳气旺盛之时,采用辛温香燥之药物,取其同气相求之机理,收复耗散之气,散在"宿根"之邪气,使正气渐复,阳气渐旺,抗病力增强,以清除肺中之寒饮"宿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在宿疾(如咳喘)的缓解期,通过服用温补阳气的药物以振奋阳气,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复发次数,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3"冬病夏治"的医理

3.1体现四时阴阳相生"冬病夏治"理论源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3]。正如清·张志聪所言:"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即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冬至伊始,阳气渐生,阴气渐衰,经过小寒、大寒、立春、雨水等到了夏至,阳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夏至开始,阴气渐旺,阳气日衰经过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等到了冬至,阴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因此,在夏季三伏天,人体应四时而阳气最旺,易逐寒邪。

3.2蕴含四时阴阳互根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是四时五气之气。当自然界气候"太过"与"不及"时皆可成为致病因素,如春气当温,今反为寒;冬令当寒,今反为温。凡此等等,不但植物生长受到气候的影响,而且人体也受其伤害,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人体素有阴阳之偏,疾病乃由阴阳之盛,阳虚之人,多易在冬季发生哮喘、感冒、支气管炎、冻疮、风湿关节炎等,如《医宗金鉴》"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盛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因此,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正如张介宾所言:"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3.3贯彻治则未病先防《内经》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冬病夏治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方法,也是先于发病之前进行的预防与针对性干预,属于预防疾病和治未病范畴。通过调整机体阴阳,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另外在夏季三伏天中,通过助机体阳气,顾护阳气,逐散体内阴寒之邪,也有助于预防人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邪致病。

4"冬病夏治"的哲学内涵

4.1"冬病夏治"体现阴阳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内经》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又是在阴阳二气作用推动下发展的,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在物质世界里阴阳双方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排斥、彼此对立,同时又相互制约、相辅相成[4]。由于有阴阳的相互排斥与对立,才使得生命不断的发展与变化;又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辅相成,才使得生命处于对立斗争的动态平衡之中。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如果阴阳的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病理状况,即:冬病。体现了"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在治法上,"冬病夏治"体现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以及"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观点。同时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因此,调和阴阳,维持动态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和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根本。"冬病夏治"正是反映了这个根本,包含了丰富的辨证法思想。

4.2"冬病夏治"表达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冬病夏治"反映了人与自然界有着普遍的联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的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的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冬病夏治"是针对阳虚阴盛体质的患者,每于秋冬发病或加重,采取的冬病夏养治疗方法,此时"养阳"可得天时之助而事半功倍。"冬病夏治"充分说明人体要根据季节变化,改变起居方式,调养精神状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这样才能健康长寿。"冬病夏治"同时也说明人类可以能动的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念对今后的临床治疗仍具有重要意义。

4.3"冬病夏治"反映哲学的整体思维观念整体性是系统哲学的基本特点。《内经》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影响的。"冬病夏治"一方面反映了人体自身是一个阴阳和谐的整体,任何一个部位有病变或某一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整个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冬病夏治"是中医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体自身的阴阳整体达到平衡,使人体达到在整体上的和谐与健康。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遵循和效法自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之宗旨,就定能达到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这也是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在哲学上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谢洋.余学庆.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初探.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2480.

[2]王树凡.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光明中医,2007(22).04.16-18.

[3]孙必强.李果丽.浅论中医冬病夏治.中国民间疗法.2008.04.54.

冬病夏治中医疗法的探讨 篇8

关键词:冬病夏治,疗效,观察

冬病夏治是我国医学重要的预防医学特色疗法, 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原则, 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 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针刺、药物贴敷等, 以增加抗病能力, 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从而达到预防保健、标本兼治的作用。冬病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 趁其发作缓解的季节来辨证施治, 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 或减轻其症状, 以期收到良好的疗效[1]。

冬病夏治的适应证: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 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及研究, 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 现将研究过程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至2014年8月行冬病夏治的患者262例, 其中男136例, 女126例;支气管炎33例, 支气管哮喘67例, 过敏性鼻炎62例, 反复感冒34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6例;年龄10~40岁者42例, 41~60岁者96例, 60岁以上者124例;病程2~4年者42例, 5~6年者96例, 6年以上者124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呼吸系统诊断要点》, 并拍摄胸部X线片及CT进行确诊, 排除其他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并参考舌脉象。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组成及药材炮制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方, 可结合既往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进行加减。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地道药材, 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减小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 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2.2 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 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 将药物烘干、粉碎, 过80~120目筛, 备用。姜汁的制备方法:将生姜洗净、粉碎, 3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经验和地域特点在50%至100%之间适当调整, 浓度的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 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将药粉和姜汁调成较干稠的膏状, 药物应在使用当日制备, 或者提前制备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3 贴敷时机及方法

一般在每年夏季的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 (如果中伏为20天, 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 每两次贴敷时间间隔约为7~10天。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厚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 用5厘米×5厘米 (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 的脱敏胶布固定。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 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足三里等。

2.4 贴敷时间及疗程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 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 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患者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 可以取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 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 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2.5 贴敷后皮肤反应与处理

2.5.1 正常皮肤反应与处理

去药后,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 或出现小水疱, 极少数可能出现大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 让其自然吸收, 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挑破其底部, 排尽液体, 并做消毒处理后用无菌纱布包扎, 以防感染。

2.5.2 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不良皮肤反应主要指去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过敏、低热等。贴敷后局部皮肤红肿, 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 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 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 应立即停药, 并进行对症处理;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 出现水疱体积过大, 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 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及出血等现象时, 应及时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3 注意事项

(1) 对于所贴敷之药, 应将其固定牢固, 以免移位或脱落。对胶布过敏者, 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2) 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应注意防止感染。 (3)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 只可用清水洗涤, 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 (4) 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 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5) 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6) 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 贴敷时间不宜过久, 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7) 3岁以下的儿童、孕妇、恶性肿瘤患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支气管扩张患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烧者、患有感染性疾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进行冬病夏治。

4 疗效判定标准及结果

完全恢复: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好转:症状和体征基本好转;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本次研究完全恢复的62例, 显效的108例, 好转的77例, 无效的15例, 有效率为94% (有效为完全恢复+显效+好转)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冬病夏治临床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5 讨论

中医传统贴敷疗法历史悠久, 其临床应用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记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与调和剂外敷;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唐代《食疗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宋代《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 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明代《普济方》用生附子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 说明贴敷疗法历史悠久;清代的《理瀹骈文》一书集贴敷疗法之大成, 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已经比较完善。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 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 称为“六淫”, 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多发于冬季。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 抵抗力明显下降, 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另外, 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夏至开始, 人体阳气达到了顶点, 同时阴气达到了最低点[2]。夏季治疗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 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 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真正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 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 减轻β受体的反应, 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参考文献

[1]孙必强, 李果丽.浅论中医冬病夏治[J].中国民间疗法, 2008 (4) :54.

冬病夏治“三伏贴” 篇9

所谓“冬病”, 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 例如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中医理论认为,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致病因子, 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 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 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但“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疾病的形成, 外因只是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在体质状态, 遭受寒邪侵犯的人往往阳气不足, 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 导致内寒。所以说冬病多以寒邪侵入为外因, 以患者体质的阳气不足为内因, 多有手脚冰凉, 畏寒喜暖, 怕风怕冷, 神倦易困等没有火力的表现。寒邪属于中医所说的阴邪, 在阴气上升达顶点的冬季, 患者体质也处于低潮, 接受外界治疗能力也处于“不佳时期”, 所以见效缓慢。而夏季由于气温升高, 人体内阳气上升, 经络通达, 这时体内的寒气最易被赶出来。但因冬病患者本身阳气衰弱, 里面没有推动之力, 就会错过排出寒气的大好时机。因此, 夏天通过各种方法补益阳气, 驱寒外出, 可促使阳虚易感外寒的病体恢复正常, 使其在寒冷季节容易抵御外寒而不发病或少发病, 甚至彻底治愈冬病。

冬病夏治采取的方法非常多, 有中药内服、中药穴位敷贴、擦浴、针刺、拔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刮痧、埋线、足浴、推拿按摩、中药膏方等等。一般是几种方法联合应用, 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 中药穴位敷贴中的三伏贴应用较广。

中药穴位敷贴法是中医依据四诊八纲, 经辨证施治, 精选适合病情的、具有穿透温散等作用的中药, 经过炮制后, 用药汁调匀, 或辅以蜂蜜、酒、泥、蜡或磁性等材料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外敷来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敷贴法通过肌肤吸收、局部刺激、穴位经络调节及药物自身的作用, 以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 鼓舞正气, 从而达到振奋阳气, 促进血液循环, 祛除外邪, 增强人体防病抗病能力的效果。由于夏季阳气旺盛, 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 尤其是三伏天, 肌肤腠理开泄, 选取穴位敷贴, 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 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往往可以收到最好的疗效。所以人们多在夏季三伏天通过中药穴位敷贴法治疗疾病, 故称“三伏贴”。三伏贴时要辨证、辨病取穴, 药物要合理配方, 根据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确定敷贴的穴位, 不能单纯地固定几个穴位一贴了之。另外, 还需考虑到个体差异等因素, 如人体的吸收能力、皮肤的耐受能力等等, 因此, 不同的病人敷贴的时间长短也有所变化。由于其专业性强, 想通过三伏贴治疗疾病的患者, 应到专门的医疗机构咨询就诊。近几年, 全国各地的许多中医院纷纷开展了三伏贴医疗服务, 根据患者病情及当地的实际情况, 有的在每年初、中、末三伏的第一天各贴一次, 有的在三伏的前三天各贴一次, 有的则在三伏的每一天各贴一次, 各不相同。

三伏贴的适应症

所有阳气不足、正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皆可。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虚寒性胃炎、肠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胃痛等消化系统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寒性颈肩腰腿痛、颈椎病等风寒湿痹痛;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头痛、产后风等虚寒性妇产科疾病;其他, 如冻疮、小儿遗尿、小儿咳喘、亚健康等。

使用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不同, 一般成人约在2~8小时之间, 具体时间可因人而异, 如果敷贴部位疼痛或烧灼感剧烈难忍, 可自行早些揭掉, 小孩皮肤娇嫩, 贴敷时间要短, 约1~4小时。第一次贴的时间不必太长, 主要了解一下药性, 最好别把皮肤贴出水泡, 以免影响第二、第三次的治疗。

2.药物敷贴后, 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 稍过一会儿, 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 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 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难忍, 应及时取下药物, 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 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 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3.一旦起泡, 最好用消毒针头将水泡挑破, 涂抹红霉素软膏等消炎膏药;如水泡比较大建议到医院接受治疗;个别局部反应大者, 应终止敷贴治疗, 并由医师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有皮肤过敏 (敷贴边缘有红色丘疹) 者, 及时去掉膏药, 给予抗过敏膏药涂擦。

4.治疗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 忌烟、酒、生冷、甜食、油腻、海鲜及刺激之品。

5.敷贴当天避免贪凉, 不要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 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敷贴部位。否则, 体内阴寒散发不出去, 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而且人体遇冷后毛孔收缩, 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敷贴期间适当减少运动, 避免大汗淋漓, 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敷贴取下后可以洗澡, 但不要搓敷贴部位, 不要洗冷水澡, 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穴位上的水。

6.敷贴一般要连续治疗三个疗程 (即三个夏天) 以上, 这样效果会比较显著。冬病夏治治疗的是冬季易发疾病, 一般这些疾病在夏季时症状不明显, 或者根本没有症状, 所以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 一些患者看不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就放弃了治疗, 结果白白延误了治疗时机。因此, 冬病夏治贵在坚持, 要保证时间, 完成疗程。

7.敷贴并非是包治百病的良方, 千万不可夸大其作用, 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 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 因此原本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8.以下人群不适宜进行敷贴治疗:孕妇;特殊过敏体质, 对敷贴药物极度敏感、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患者;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 换用其他方式固定;敷贴穴位局部有破损, 皮肤长疱、疖或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的患者;疾病急性发作期 (如发烧、正在咳喘等) 的病人;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皮肤过嫩的幼童。

【冬病夏治“三伏贴”】推荐阅读:

冬病夏治诊疗方案07-12

冬病夏治活动方案12-27

冬病夏治启动仪式信息10-02

上一篇:莪术/分析下一篇:2+1+1培养模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