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

2024-08-02

《萧萧》(精选10篇)

《萧萧》 篇1

囊橐肃肃两袖寒岱烨在谈到“执政为民”时, 习近平总书id曾两次引用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时写的诗句, 一次是在视察河北省时;另一次是2015年1月12日上午, 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郑板桥在诗中说道:銜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_寥寥数语, 道出了郑板桥时刻惦记百姓疾苫, 睡卧不安的心情。板桥为官, 与百姓心心相连, 为民排忧解难, 留下了许多佳话。郑板桥在康熙年间19岁时中秀才, 雍正年间40岁中举人, 乾隆年间44岁中进士, 50岁出任知县, 先在河南范县, 后调山东潍县。他出任知县时, 出门不打“迴避”“肃静”的牌子, 不许鸣锣开道, 他经常微服访贫问苦。遇灾年如实上报灾情, 为了救灾, 令富人轮流做粥, 供灾民充饥, 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 救济灾民。他一边请示上级开仓济民, 一边却未等批文下达就大胆做主开仓。他说等批文下来再开仓, 灾民早已饿死了。到秋后, 他又把灾民领粮签下的债券当众烧毁.以解除灾民的疑虑。郑板桥执政为民的心坚如磐石, 正如他在诗中所说: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体贴巨姓的品格和他苦难的经历有关。他3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 14岁时继母郑夫人去世, 他由乳娘抚养民大。30岁时父亲去世, 一生前后有20年以卖画为生。他洞察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所以出任知县时, 廉洁从政、两袖清风。61岁时辞官问老家。过去讲:二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郑板桥辞官时却是一贫如洗, 两袖清风。他雇了三头毛驴, 一头自己骑着, 一头驮着他的书柜, 第三头由驴户主人骑着。郑板桥在诗中写到:乌纱掷去不为官, 嗷棄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痩竹, 秋风江上作鱼竿:一个旧时代的官员尚能如此清正廉洁, 今天身为人民群众的公仆, 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清清白白地做事, 丨:丨二净净地做人, 体恤民情, 刚直不阿, 执政为民, 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2015年4月HEBE+Qf YE—) 丨卷倉^笔2015年第4期1

《萧萧》 篇2

1、悬帆任北风(山东地名)

2、马鸣风萧萧(电信词语)

3、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医术语)

4、无边落森萧萧下(农药名)

5、时有北风吹,方觉面上冷(探骊格)

6、云中萧萧如马鸣(清朝人名)

7、北风呼啸雪纷飞(6字俗语)

8、车辚辚,马萧萧(电影)

9、任尔东西南北风(6字俗语)

10、无边落森萧萧下(卷帘格·植物学词语)

11、雪花飘飘,北风啸啸(商品名二)

12、车辚辚,马萧萧(探骊格)

13、北风呼啸袭人面(文艺名词二)

14、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地名二)

15、小桥流水北风紧(7笔字)

16、无边落森萧萧下(电视剧)

17、一夜北风紧(6笔字)

18、萧萧落木枝叶残(7笔字)

19、任尔东西南北风(文学体裁)

2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医词语)

21、喝西北风(唐诗目)

22、无边落木萧萧下(词牌二)

23、阴天下雨刮北风(省名)

24、无边落森萧萧下(电影名二)

萧萧微雨寒无色 篇3

封潇潇第一次见子玉的时候,他正在凉亭小睡。他一身齐整的月白长衫,黑发如瀑,一张脸孔俊美得如同雕刻一般,生生地将封潇潇看呆了。

如若不是陆芊向她介绍这是宫中新来的画师,封潇潇差点儿以为遇到了下凡的神君。

子玉起身向她二人行礼,封潇潇这才注意到,原来他的眼睛竟那般好看,仿若下了雨的星海。

凛国有一位丹青妙手唤作颜真大师,因凛国最蒙圣宠的陆芊公主近来迷上了描山绘水,凛国国君便命人将他请了来给公主做夫子,专教丹青之术。

奈何这位颜真大师平生最爱游山玩水,便将这苦差丢给了爱徒。并拍着胸脯向国君保证,爱徒青出于蓝,不出一年便能将公主教成丹青圣手。

封潇潇此次进宫,便是为了见识下这位能将毫无绘画天赋的陆芊公主教成丹青圣手的传奇画师。

既是丹青大师的得意门生,又是公主的夫子,封潇潇想着他就算不留撇像样的胡子,也该一身长衫不苟言笑,谁料这人竟是如此的风华正茂。

封潇潇将陆芊拉至无人处,悄声道:“陛下已命他搬至公主宫中,千和宫日后多了他,我们是不是就能……”

陆芊天生聪颖,一点就透,登时变作啄米的鸡,不住点头,直撞得冠冕上的珠玉叮当作响,掩盖住了两个娇俏少女银铃般的笑声。

是以,当两个倾城美人面带温和无害的微笑出现在子玉面前时,一向冷静的他竟嗅到了一丝……危险。

陆芊屏退了宫女,封潇潇将笔墨纸砚全部换下。子玉这才明白,原是要自己陪她们玩骰子。

这骰子是封潇潇自宫外带来给陆芊解闷的,平日里两人掷多了也没了意思。如今多了子玉,三人掷起来欢声笑语不断,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再进宫时封潇潇特意带了行头,她扬了扬手中的长弓,道:“上次掷骰子输给了夫子,这次我要讨回来。我们去皇宫后山的围场打猎,以一炷香为限,谁的猎物多谁便赢,只是若我赢了我要讨个彩头。”

她将子玉上下打量一番:“就将夫子腰上那块玉佩给了我吧。”

子玉轻轻点头,道了声好。

陆芊天生体弱不能御马只好在原处等候,封潇潇和子玉一声呼喝纵马而去。

封潇潇出身将门最善骑射,子玉的玉佩她是志在必得。

远处灌木丛下窸窸窣窣有了响动,封潇潇拉满了一张弓准备为早已装得满满当当的袋子再添一彩。

就在此时,胯下的白马不知为何突然受了惊,自马背上跌落下来的那一瞬,映入她眼帘的是子玉飞身抢上的身影和他惊慌失措的眼神。

子玉将封潇潇紧紧地护在怀中,坚硬的石头在他的背上割出一尺来长的伤口。鲜血止不住地往外冒,封潇潇当时就慌了。

子玉许是冷静惯了,一张俊白的面庞此时变得惨白,却始终未呻吟一声,只是从容指点着封潇潇将自己的衣衫下摆撕作片缕一圈圈缠在身上。

末了,他朝着封潇潇微微一笑,道:“我自小磨练甚多,受伤是常有的事。”

他的脸上明明挂着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封潇潇的心却因他这句话痛了起来。

陆芊甫一见到受伤的子玉就吓坏了,一直到太医告退,她还在拉着子玉的衣袂隐隐啜泣。

子玉侧着头温柔地朝她笑笑,出声安慰道:“公主莫怕,臣无事。”

他又朝封潇潇一笑:“封小姐也莫怕。”

一袭白袍入梦来

封潇潇许久不曾入宫了,她跟陆芊说前方战事吃紧需得在营中抓紧操练,其实只是为了寻个借口躲开那人罢了。

可是封潇潇不入宫,陆芊却带着那人来大营里寻她。

操练场内封潇潇正身着戎装与将士练招,却蓦地响起陆芊清脆如黄鹂般的声音:“潇潇,本宫和夫子来看你了!”

子玉一身月白长袍随风而动,正午的阳光描画出他棱角分明的面庞,俊美的脸上依旧是熟悉的笑颜。

陆芊一把拉了封潇潇的手,嗔道:“你好没良心,这么久也不进宫看看我们。”她将封潇潇拉得更近些,红着脸在她耳旁轻语,“昨日本宫给子玉烹了茶,他好生夸了番。”

陆芊喜欢子玉,封潇潇早就知道。

那次子玉围场受伤,陆芊便哭着同自己说,如果子玉有个好歹,她便也不活了。封潇潇那时便知,子玉在陆芊眼中并非只是一个夫子。

封潇潇虽许久未入宫,但是与陆芊的书信却未曾中断过。如雪生宣上的俊秀字体,是陆芊深情款款诉说的与子玉的点滴。

他托人从宫外给她带最时兴的玩意儿,他费尽心思亲手为她打造珠簪,他执着她的手画尽名胜山川。

封潇潇想起子玉为她和陆芊作的那幅画,一个周身绮罗华贵如牡丹,一个一身素白静谧如白莲,也许在子玉眼中,自己只是那衬托陆芊光彩的一抹白吧。

连日操练至暮色深沉,封潇潇难得提早回府。她命人领陆芊和子玉去正厅,自己则回房换下戎装。

待到封潇潇来了正厅,陆芊只瞧了一眼便惊叫出声:“潇潇,你今日当真好美!”

鹅黄色绣着芙蓉花样的碧霞罗,曳地粉红烟纱裙,她略施粉黛,三千青丝如瀑,发间是许久不曾戴过的那只金步摇。

明明只是去街上随意逛逛,封潇潇也不晓得自己怎么就生了精心打扮的心思。眼角余光向子玉悄悄望去,只见他正目光灼热地望着自己。封潇潇的胸中登时便似揣了一头小鹿一般,乱撞个不停。

城南的妙玉小筑,翠香楼的广陵名曲,还有广竹苑的诗堂盛会,凡是子玉向陆芊提过的地方,她都要去瞧一瞧。

公主不比皇子能随意出宫,即使出宫身后也是跟着一票侍卫,哪能玩得尽兴?陆芊软磨硬泡,国君才勉强答应只派暗卫相随。

封潇潇跟在他们身旁觉得自己实在是没趣,他二人调笑声不绝于耳,自己却只能闷在一旁。

其实可以推脱不跟来的,封潇潇想着。可是当她看见那芝兰玉树的身影时,却怎么也不舍得不跟来。

正寻思间,一串冰糖葫芦忽然递到眼前。子玉笑道:“瞧封小姐的模样似是不开心,人都说这巧香坊的冰糖葫芦最是香甜可口,吃过便会将心烦之事尽数忘了去,封小姐也尝尝。”

nlc202309090023

他的声音如一泓春水淌过封潇潇的心底,她红着脸含了一颗红果,口中溢满了香甜的滋味。

那晚封潇潇做了很长的一个梦,梦中的子玉一袭白袍负手而立,落花漫天飞扬飘在他的发间和肩头,他立于高处微微俯首望着自己,嘴边依旧是那抹暖人的笑。

梦中的自己,也唤他作子玉。

夕山暮雪寒如刀

许是老天对封潇潇说谎的惩罚,约莫大半个月之后,前线果真传来了凛国大败、战事吃紧的消息。

凛国地处东方,齐国地处东南,两国因着抢夺与西方诸国互通贸易往来的商道而交恶多年。凛国有封老将军坐镇,多年来对齐国持压制之态,虽然齐国近几年出了一位用兵如神的皇子,赢了几场胜仗,却也不至于将凛国逼至如此绝境。

战报传来,举朝哗然。

国君召了几员重臣在议事殿内密议多日,一面命相国拟订与齐国和解之策,一面命封潇潇领了几万兵力前去前线增援。

离京那日天气骤然变寒,国君率着满朝文武为即将远行的将士斟满一杯践行的酒。封潇潇一眼就在人群中找到了子玉。

她看到他的双唇一开一合,口型似是在说:“等你凯旋。”

行军一月有余,援军终于到了前线。封老将军凛然坐于帐中,下首的副将个个神色凝重,一名老将军的心腹对封潇潇道:“朝中出了细作,我军的行军布阵、战略部署,齐国样样了如指掌。”

封潇潇心底一凛,军机泄露乃沙场大忌,凛国危矣。

正在封潇潇思虑之时,哨兵来报,有齐国副将军前叫阵,指名要新到的援军将领迎战。

齐国副将是个身高八尺的汉子,一身黑金铠甲,胯下是一匹黑色大马。封潇潇甫一露面,他便生了轻视之意。

“凛国是没男人了吗,凛国国君竟派了个女子来?”

他一语既出,齐国士兵都哈哈大笑起来,凛国士兵则个个握紧手中长枪,随时准备上阵拼命。

封潇潇静默不语,她猛地纵马出阵,一柄银枪直取对方要害。她本就是一身银色铠甲,胯下坐骑亦是通身雪白的大宛名驹,只见一道银光乍现,齐国副将已被她斩落马下。

封潇潇一张脸冷若冰霜:“此等鼠辈也敢轻辱我凛国,回去告诉你们将军,凛国的银枪飞龙到了。”

封潇潇自幼拜入武学名家习得一身武艺,一柄银枪舞得凛凛生威,去势凌厉如风,因此得了个“银枪飞龙”的封号。

经此一役,凛国士气大振,将士们私下里将封潇潇斩落齐国副将的事迹传得神乎其神。大家都说,封潇潇到了,凛国必能打赢这场仗。

这只是将士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军机泄露,连封老将军都无力扭转局面,更何况封潇潇呢?国君派援军来,也只是不想输得太难看罢了。

两军就这样僵持到了入冬,天降鹅毛大雪的那一日,两军打了阵前最惨烈的一仗。

封潇潇永远都忘不了那一天。漫天的雪花飞扬,她眼睁睁地看着凛国将士一个个倒下,敌军中最高的那匹马上,坐着齐国的将军——他们的四皇子,孟瑀。

孟瑀一身月白甲胄,如瀑黑发高高束起,寒铁面具挡住了大半张脸。他在阵中左右冲杀,伤了不少凛国将士。

这是封潇潇第一次见到孟瑀,他如一股来势汹涌的暗黑之潮将凛国大军席卷得溃不成军。封潇潇猩红了一双眼眸,一柄银枪随即冲将上去。

两枪相缠,封潇潇已知孟瑀武功在自己之上,自己与他过了这许多招竟不败,却是他有心相让的缘故,可这是为何呢?

阵前拼杀最忌心不在焉,封潇潇分神的工夫,孟瑀的黑枪已然攻到身前。墨黑冷枪刺入左肩时,她慌忙递出去的银枪偏偏生巧击落了孟瑀的面具。

寒铁面具深埋入雪,封潇潇的心被凌厉的雪刀割成了一片又一片。

蓦然回首已成殇

那场战事后,封潇潇因受重伤昏迷,再醒转过来已是数日之后。

在房内伺候的丫鬟甫一见她睁开双眼便奔了出去,另一个丫鬟则喜道:“姑娘你终于醒了,这下子四皇子总算能睡个安稳觉啦!”

封潇潇正被她说得糊涂,就见孟瑀踏着急切的步子走了进来。

他一身玄色华服,精巧的镂空金冠将长发束起,因走得急,额头间竟有些许薄汗。

“潇潇,你终于醒了!”

他的眸中是难以抑制的狂喜,对上的却是封潇潇冰雪似的一双眼睛。

“你为什么会在这里?这里是什么地方?”

“这里齐国,我的府邸。潇潇,战争已经结束了,你以后便留在我身边吧。”

封潇潇的嘴角浮上一丝冷笑,道:“四皇子用情当真是收放自如啊,才将凛国公主伤得体无完肤,便立刻能对别个女子说出此等话来。”

她几乎将一口银牙咬碎,眼中是毫不掩饰的刻骨的恨:“我恨不得将你一剑杀了,又怎么会遂你的意留在你身边!”

“你会。”孟瑀忽地反手抽出一把短匕刺在肩上,刺目的鲜血在他的玄色衣袍上蜿蜒出诡异的图腾。

他道:“凛国将军之女刺杀齐国皇子,这个理由足够我们再向凛国开战,现在的凛国恐怕没人能挡得住齐国的铁蹄。潇潇,这场仗打与不打,全在你。”

封潇潇死死地盯着孟瑀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孟瑀,我好恨你。”

“无妨。”孟瑀的眼中是隐忍的痛,“我只求将你留在身边。”

孟瑀的意思是要金屋藏娇,封潇潇却是执意不肯做那笼中之鸟。孟瑀只好要她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终日形影不离。因她曾与齐国诸位将领阵前对阵,孟瑀便为她打了半面鎏金面具,以免多生事端。

那日封潇潇正于宫门外等孟瑀回府,却正巧撞见二皇子徐步而出。

齐国二皇子单名一个琸字,相貌英俊,气宇轩昂,与孟瑀的温润如玉不同,孟琸周身隐隐透着一股邪魅之气。

封潇潇躬身行礼,孟琸一双狐狸似的眼睛落在她身上,她将头垂得更低些,生怕被他看穿了去。

“你是何人?为何遮掩容貌?”

nlc202309090023

封潇潇正要回答,却听孟瑀铿锵明朗的声音自宫门处响起:“她是我的侍卫。因相貌生得粗鄙,我便命人为她打了面具,劳二皇兄相问。”

“原是如此。”孟琸将封潇潇上下打量了番,笑道,“我看她颇有眼缘,不如四皇弟做个人情将她送了给我,改日我精选十名高手送到你府上如何?”

孟瑀的神色登时变得颇为不悦:“恕皇弟不能割爱,二皇兄如若无事皇弟便回府了。”

封潇潇正欲上马随孟瑀回府,却被他捉住手腕拉上了马车,她隔着车窗瞧过去,孟琸的脸上是狡黠的笑。

封潇潇叹了口气:“皇子与侍卫同乘,这样未免太过扎眼。”

“我就是要他们知道,我待你是与别个不同的。”

他炽热的目光一瞬不瞬地瞧着自己,封潇潇的一颗心仿佛要从胸中跳出来。她慌忙将头偏向一侧,说道:“你何必如此?”

原是痴情少年时

自来了齐国以后,孟瑀便将封潇潇锁在身边,是以封潇潇从未独自在齐国转上一转。

若不是孟瑀因军中要事不得不撇下她,而她又难得想去街上转转,她永远也想不到竟会在齐国遇上故人。

大皇子妃的仪仗打马而过,她的目光越过翻飞的轿帘瞧见那张熟悉的面庞时,整个人便呆住了。

街旁卖烧饼的大娘忍不住叹道:“这凛国公主当真可怜,凛国败了便嫁到齐国来,天知道大皇子的身子还能再撑几时,每日去天祥寺上再多的香又有何用呢?”

旁人的话语尽数落在她的心上,封潇潇追了上去。她一路追到大皇子府,瞅准了陆芊将丫鬟全部屏退的时候,翻窗跃了进去。

陆芊一惊,正欲呼喊,封潇潇一下子便捂住她的唇,一手摘下了面具。

起初陆芊一双眸子满是惊惧如同见了鬼魂一般,当得知眼前的封潇潇的确是活着时,她的泪水便夺眶而出。

她哭着说:“潇潇,对不起,是我害了凛国。”

陆芊告诉封潇潇,其实在她早在子玉入宫前就认识了他。那次她随着王兄出宫玩耍,一时贪玩和王兄走散,是子玉对她百般照顾,助她寻到了王兄。

子玉那样温润如玉的男子,只一眼就让人忘不掉。她好不容易将他弄到自己身边,只怕自己对他不够好,进出宫内各处的腰牌,对千和宫上下人等的调度权,只要是她能给的,她通通都给他。

那时的她万万没有想到,子玉竟是齐国细作。

那场仗凛国大败,封老将军战死沙场,随军而归的还有封潇潇面目全非的尸首。

她心中懊悔,是以当齐国提出要求时,她便主动做了这和亲公主。

封潇潇其实从来没有怪过陆芊,陆芊被孟瑀骗了,自己又何曾发觉他有异呢?

她望着陆芊消瘦许多的模样,便知陆芊定是在齐国吃了不少苦头。

月上柳梢头的时候,孟瑀终于在河畔找到了封潇潇。自手下来报失了封潇潇的踪迹后,他的一颗心便满是杂乱的思绪,纷纷扰扰几欲将他逼疯。

封潇潇望着一圈圈泛着涟漪的河面,清冷的声音在这夜里荡开更添了几分凉意:“我今日见到了公主,她发间还戴着你亲手为她打造的那支珠簪。她本是凛国最受宠爱的公主,孟瑀,是你将她害至如此境地。”

孟瑀与她并肩坐着,道:“是,但那支珠簪原本是要送与你的,她看了喜欢,便吵着讨了去。”

“我幼时曾极喜欢一个女子,她说她的郎君必须为她亲手打造一支珠簪。”

封潇潇闻言一滞,一种异样的情绪在胸中翻滚开来。

“那她身在何处?”

“死了。”孟瑀仰头望着满夜星辰,“她父亲牵涉到军机泄露之事,十几年前已被满门抄斩。”

“小时玩闹在一处,我曾害得她左臂上留了一道疤。”

“那你这些年可想她?”

封潇潇垂着眸看不出神色,孟瑀望着她,言辞真挚:“我曾经很想她,如今心中便只有你一人。”

那天夜里,封潇潇一直无法安睡。她抚着左臂上的那道疤皱紧了眉头,十几年前的那些痛与绝望铺天盖地的朝她涌过来,将她活活淹没在这无边黑夜里。

双丝网中千千结

齐国有六位皇子,大皇子自幼体弱多病,三皇子懦弱无能,五皇子和六皇子尚且年幼,能一决皇位的便只剩下孟琸和孟瑀。

这年齐国国君忽然重病,太子之位悬而未决,孟琸和孟瑀两方势力表面上相安无事,暗地里却早已剑拔弩张,欲拼个你死我活。

封潇潇身为孟瑀的贴身侍卫,一根神经绷得比谁都紧,可孟瑀在这紧要关头竟然还有心情带着她去郊外凉亭赏景小酌。

封潇潇哪里有这种闲情逸致,白瓷雕花小碟中的点心香甜诱人,可她一块儿都吃不下去。

孟瑀强行将一枚精致小巧的八角卷酥喂了她吃,缱绻情意自眸中呼之欲出。他道:“我要你做我的贴身侍卫是因你执意如此,你怎的当真如此辛劳?如若不能让你做这世间最幸福的女子,我当初何苦将你留在身边。”

他的眼神太真太好,封潇潇几乎失了神,可就在她失神的空档,周遭突然有数十个刺客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孟瑀按住封潇潇意欲拔剑的手,一声呼喝,便有诸多暗卫现身与刺客拼杀于一处。他反手抽出腰间宝剑将封潇潇护在身后,清浅的气息打在她的耳旁:“潇潇,今生有我护你,你只要站在我身后便好。”

他的声音好似一双小手,将封潇潇的心挠得酥酥麻麻的,清明的双眸隐隐涌上一层雾气。

那枚羽箭便是在这时破空而来,封潇潇明知孟瑀反手便可将此箭挡开,身体却本能地冲了上去。

玄铁羽箭穿透封潇潇左肩的那一刻,孟瑀眼中的理智被击得粉碎。他怒吼一声“杀无赦”,连一个审讯的活口都不曾留下。

封潇潇昏迷前看到的,便是孟瑀发狂如猛兽的眼睛。

封潇潇整整昏迷了十二个时辰方才苏醒,肩上的箭伤早已处理妥帖,孟瑀握着她的双手,喜道:“潇潇你醒了?你觉得如何?”

“无碍,只是身子有些疲累,觉得伤口有些痒。”

nlc202309090023

孟瑀笑道:“如此这般便无碍,多休息几日就无事了。”

封潇潇终是没有放过他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凝重,她沉吟片刻,问道:“可是一九厥?”

一九厥,无色无味,中毒时当即昏迷一日,之后九日除伤口有些痒外身体一如往日,到了第十日末,必死无疑。

孟瑀将她的手握得更紧:“明日我便出发去城郊草庐,听闻那里有一位老医,能解百毒。”

封潇潇合了一双眼眸,轻声道:“将伺候的人都撤了吧,我想一个人静静。”

夜色深沉,无星无月,孟瑀当真将里里外外的人尽数撤了去。一个黑影跃窗而出,消失在浓沉夜色中。

二皇子府内,孟琸坐于案前笑得满脸邪气:“想我这四皇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最后竟死在自己人手里,当真是可悲可叹啊。”

他悠然起身走至封潇潇身旁,自怀中摸出一个青玉小瓶:“这软筋散只要动用内力必将浑身酸软无力,我将封小姐埋在四皇弟身边这几个月,便是要在这时兵出奇招了。”

将近三更天的时候,封潇潇才回到孟瑀府邸。她本欲悄声回房,却不料孟瑀正坐于她房中,言语间依然是不变的宠溺:“不在房里休息,怎么还到处瞎跑?快回床上去歇着。”

“觉得闷出去走走。”封潇潇拿起桌上的白玉鎏金酒壶斟满了一杯酒:“今夜你便陪我喝上一杯吧。”

相思相见再无时

第二日,城郊,草庐。孟瑀甫一露面,就被无数刺客围得插翅难飞。

孟琸笑呵呵地推门而入,眉宇间尽是得意之色。

“四皇弟,没想到吧。”他忽地凑到孟瑀跟前,一把匕首闪着寒光刺向孟瑀,“今日便让二皇兄送你……”

他话未说完,就感到一股剧痛自心口遍至四肢百骸。他扭曲着一张脸猛地将“孟瑀”脸上的人皮面具撕下,吼道:“封潇潇!你竟然背叛我!”

封潇潇冰雪似的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他:“二皇子可还记得当年的太傅萧季?”

十几年前封潇潇还不姓封,她叫萧雨,是齐国太傅萧季的独女。

当年齐国国君向萧季问起几位皇子的品德学识时,只因他说了一句“唯有四皇子孟瑀可承大统”便招致了祸患。

泄露军机的罪名扣到头上,连伸冤的机会都没有便被处了满门抄斩。幸得萧季生前有封将军这样一位不为世人所知的至交好友,才保得独女一条性命。

封潇潇本来再也不想踏上齐国的土地,却在重伤后被孟瑀带回了齐国,以至于被孟琸盯上,成了孟瑀身边的一把刀。

孟琸只道她是封潇潇,许了她孟瑀的性命,殊不知自己也是她不共戴天的仇人。

孟琸假意派人刺杀,封潇潇假意中毒,再派人向孟瑀散布城郊草庐老医的消息,最后只等孟瑀送上门来。

孟瑀即位,两国无忧,孟琸即位,齐凛两国必将生灵涂炭。

更何况,她根本就下不了手伤他。

封潇潇昨夜给孟瑀喝的酒里并没有放软筋散,而是于人无害的迷药。她冒充他登上马车时,他还在房内酣睡。

孟琸败就败在他太恨孟瑀了,恨到非要亲手将匕首插进孟瑀的心口。否则即便封潇潇武功再高,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将那使了十成功力的一掌分毫不差地击在他的心口,一举震碎他的心脉。

孟琸既死,忠心护主的死士便猩红着眼眸挥刀而来。封潇潇抽出腰间宝剑,一招一式皆是死招。

她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此,便已做了浴血奋战的准备。

草庐外响起混战之声时,封潇潇的一身白袍已被鲜血染透。待她明白过来,眼中就只剩下那个纵马朝她奔来的身影。

可是任骏马跑得再快,也快不过死士手中寒如冰雪的刀,快不过封潇潇生命流逝的速度。她终是在孟瑀眼前零落成了夏日纷扬的落花。

孟瑀将封潇潇紧紧地抱在怀里,她的手就像寒冬的雪一样冰,和一年前一模一样。

他想起那次在凛国的城郊,她在奔流不息的瀑布下练剑,一招一式美得就像九天神女。他在暗处凝目望着她,却见她失足落入水中,明明只是及膝的水流,他却慌了似的冲上去救她。

她咯咯笑着,扬手擦干脸上的水迹,左臂上梅花状的疤痕扎进了他的双目。她说,我叫封潇潇,你可来城东的将军府找我。

可他却在心里喊着另一个名字,萧雨。

“这里这么冷,你怎么就睡着了呢?”他抚着她的脸颊嗔怪道:“听话,随我回府睡。”

可是萧雨一动不动。

他忽地大哭起来:“萧雨,你怎的这般不听话呢?你醒来啊!你快点儿醒来啊!”

天空忽然乌云蔽日,瓢泼大雨说来便来。

孟琸的人马早已或死或降,众将士望着他们的主子抱着一具冰冷的尸体,失态地哭喊着要她醒来。可是,他怀里的人再也听不到了。

论《风萧萧》中的色彩书写 篇4

一.银色

白苹是一位会说日语、英语, 擅长交际的百乐门舞女。抗战年代下, 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女间谍。由于工作的需要, 她出入舞场与战场之间, 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机智地从敌方获取机密情报。“我”初次造访她的个人公寓, “我开始发现她对于银色的爱好, 被单是银色的……窗帘是银色的, 淡灰色的墙, 一半裱糊着银色的丝绸, 地上铺着银色的地毡, 一条白灰色的皮毯, 铺在床前, 上面有一对银色的睡鞋。”[4]当白苹问“我”她的房间怎样时, “我”不得不承认“的确是白苹的房间”[5]。喜爱银色的白苹已然成了银色的化身。

色彩学上, 银色属于调和色, 兼具时尚和稳重的秉性。白苹身处舞场之中, 穿着时尚但不轻佻, 做事沉稳。身负窃取军事机密重任, 她从不轻易流露半点情绪, 哪怕半夜只身前往日本间谍宫间美子处时, 虽知危险重重, 但她仍十分淡定。笑起来总如百合初放的白苹, 满身风尘有一颗善良的心。她不希望“我”被人利用, 一再劝告“我”专心于学术, 且警告“我”要同梅瀛子保持距离;她急中生智, 救出了可能被日本军官强暴的无辜的海伦。按理说, 间谍应该是以获取情报为最终目的, 滥杀无辜实属正常, 可白苹依然保持着人性之美。

“银色竟象征着潜在的凄凉与淡淡的悲哀。”[6]最终, 白苹惨死于日本间谍之手, 死后, 连尸首都不能运出来, 凄凉得如白茶花。她无私的牺牲精神不禁让人感受到了银色的圣洁与永恒感, 白苹无疑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外在美和内在美皆备的民族战士。

二.红色

红色是中国的传统颜色, 崇尚喜庆与美满的中国人有红色情结。人们从红色联想到太阳和火的颜色, 因为太阳和火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人们自古至今喜欢用红色来象征幸福、喜庆、热烈等义, 并由此引出兴旺、成功等含义。由红色的顺利、成功等又可以引申为受社会好评、受上级领导的重视或重用的含义, 如“红得发紫”等。总之, 红色在汉民族的传统中是一种美好的色彩。

梅瀛子是一朵鲜红的玫瑰花。“她的衣领与衣袖, 像是太阳将升时的光芒。这一种红色的波浪, 使我想起火, 想到满野的红玫瑰……”[7]红色被赋予了威武、崇高、精力和行动等意义, 一般说来, 喜欢红色的人个性积极、充满斗志且意志坚强, 凡事依照自己的计划行事, 一旦无法实现便觉不顺心。梅瀛子, 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是典型的间谍。她光彩照人, 只要一出现, 她的光芒可以盖过其他所有人, 男士们都情愿做她的“卫星”, 她尽心尽力为盟国打败法西斯游走效劳, 行事利落干净, 十分果断。同时, 她冷血无情, 为了达到目的, 不择手段。她利用纯真少女海伦的美色作为她工作上的跳板, 丝毫不顾及丈夫和儿子都在战场上的海伦母亲的感受。正如爱娃·海勒在《色彩的文化》中所说:“罪恶从爱情直至仇恨———所有令血液沸腾的情感都与血密切相关。红色是正面与负面的各种激情的象征色。”[8]梅瀛子无疑是红色的代表, 带刺的玫瑰花。

三.白色

《风萧萧》中, 海伦是白色的化身。她喜着白色的衣服, “白色的哥萨克帽子, 白色的长毛轻呢大衣, 手袖着同样的白呢手包, 倦涩地走在白苹旁边, 脸上浓妆得鲜艳万分。”[9]她像不染尘俗的水莲, 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众所周知, 白色象征着纯洁、光明等, 徐訏将白色毫不吝啬地赋予海伦, 可见她才是徐訏理想的对象。

与始终勇往直前的白苹, 变化莫测的梅瀛子相比, 海伦“像稳定平直匀整的河流, 没有意外的曲折, 没有寄突的变幻, 她自由自在的存在, 你可以泊在水中, 也可以在那里行驶。”[10]这是一个天真自然, 恬静温柔的女子, 清纯自然, 温柔可人, 极具艺术天赋, 擅长音乐, 后来因为接触了“我”, 又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对待人生, 有一种精神之爱的信仰。开始, 她热爱音乐, 每天都勤奋地练习, 后来, 她爱上了哲学, 以至于想放弃钟爱多年的音乐。“我爱唱歌, 因为我心灵有一种陶醉与升华的快乐, 我爱哲学, 因为它引导我想一点比较永久的存在, 想到比较广远, 比较细微与根本的问题。”[11]海伦是单纯的, 对于喜好不带功利心。对爱好无功利, 对爱情, 也是如此。她爱“我”, 但却与情欲无关, 也不以结婚为目的, 只是精神之爱, 她从没想爱一个人就要彻底地占有他, 她的爱简简单单, 无关物质, 也无关欲望。她如白色般纯洁。

四.黄色

黄色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被称作“天子之色”, 具有至高无上、辉煌无比的意义。从心理学和色彩学上讲, 黄色是理性思考事物的“理智之色”。喜好黄色的人, 多属于理论家类型。他们才能出众, 对自己的能力极具信心。同时又温顺服从, 表现出合作的个性也, 他们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能进能退, 懂得处世之道。史蒂芬太太便是这样的人。

史蒂芬太太是美国海军驻远东的工作人员, 因为抗战的需要, 她被指派给史蒂芬作太太。她有着姣好的面容, 行为温文尔雅, 她以史蒂芬太太的身份来掩饰自己的政治生活, 用音乐等高雅艺术来遮掩间谍身份。她有着处事不惊的镇静, 始终都保持着谦逊的待人态度。她与“我”一起谈论人生, 谈论哲学, 谈论“我”的“独身主义”观点;她为海伦放弃音乐大为遗憾, 甚至想办法请“我”做说客改变海伦的想法;她虽为丈夫史蒂芬的去世感到悲痛, 但她的镇定让她继续为取得抗战胜利发挥作用……史蒂芬太太装饰自己的家:“嫩黄色台布四角绣着绿色的叶子, 还有嫩黄色的窗帘……四周的沙发都蒙着嫩黄的套子。一色浅绿的靠垫, 四分之一绣着黄花, 于是我注意到嫩黄色的地毯, 是这样的干净, 是这样的美。”[12]高贵优雅的史蒂芬太太已经和黄色融为一体。

五.结语

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是有色彩的, 颜色不仅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时充分享受色彩带来的视觉感, 让读者得以有机会细细品味色彩传递出来的信息, 这些信息远比语言本身传递的更为深刻。《风萧萧》中徐訏调动了自己的视觉意识, 将多种色彩融入叙事, 使白苹、梅瀛子、海伦及史蒂芬太太等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徐訏对于颜色的感知和把握, 想必与他自身酷爱绘画艺术分不开。

1936年, 徐訏来到了浪漫的巴黎, 在这里, 他除了爱上音乐以外, 绘画同样是他热衷的对象。他对绘画与文学作品甚至有过一个巧妙的比喻, 他说绘画作品如果是画家的儿子, 那么文学作品只是作家儿子的照片。足以可见, 在徐訏看来, 绘画对于文学有多么地重要。他在日后的创作过程中, 许多作品的主人公都是艺术家或者和艺术有关。《风萧萧》中的海伦的音乐天赋, 史蒂芬太太身上的艺术气息以及强烈的色彩书写相信都与他喜爱对绘画有关, 当然也可能与徐訏本人天生的艺术敏感性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徐訏:《风萧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吴义勤, 王素霞:《我心彷徨——徐訏传》, 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版。

[3]陈乃欣:《徐訏二三事》, 台北尔雅出版社, 1980年版。

[4]刘煊:《文学理论与色彩学》, 《文艺理论研究》, 1987年第1期, 第30页。

《萧萧》读后感 篇5

《萧萧》读后感1

看到题目,想必大家应该知道,我们要说的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刚刚看完《萧红文传—呼兰河畔的萧萧落红》这本书,心里着实难受,虽然生命的最后,她得以与蓝天碧水永处,可是这又如何?难道我们能忘了她的苦难,她的坚强,她的才情吗?

萧红出生于19的农历五月初五,在民间,在呼兰城,这个日子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加上是个女孩,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中就更加被嫌弃。凡此种种,仿佛萧红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所以,祖母的嫌弃,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无奈就是萧红人生的开端,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一生“在白眼和冷遇中开场”。但是,却有一个人给了这个苦命孩子最初的温暖,那就是萧红的祖父,一位慈爱善良的老人,他给这个孩子取了大名叫张秀环,乳名“荣华”。此后的十几年,在祖父的守护中,这个孩子渐渐长大。可是,十九岁时,祖父的去世让萧红彻底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再没有人爱的萧红只能自己去寻找爱。

长大了的萧红不满于家里包办的婚姻,加上想继续读书求学,就和表哥逃到了北京,可是,没过几天,没有了钱的两个人还是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呼兰城。于是,萧红生命里的第一个男人,也就是她家里给她找的那个富家子弟,汪恩甲出现了。因为萧红逃婚,家里已经不再接受她,而汪恩甲又及时送来了关心和帮助,想必那么年轻又不谙世事的萧红是很难拒绝的,于是两人在一个小旅馆同居了,有了安稳生活的萧红以为命运开始垂青她了,其实这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就算是她怀了汪恩甲的孩子,他还是悄悄的离她而去,并且欠旅馆的房费也没有结清,都留给了萧红去还。旅馆的老板当然不会放走身无分文的萧红,她被关进了冰冷黑暗的地下室,迫于无奈的萧红只好写信给报社求救。由此出现了她生命里的第二个男人。

萧红的求救等来了她一生最爱的那个男人————萧军。从萧军踏入那个狭小的地下室开始,他们的缘分就开始了,也许谈不上一见钟情,但是绝对是相谈甚欢。就此,被救出来的萧红,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恋爱。性格豪爽的萧军尽其所能的照顾着孕妇萧红,萧红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疼爱和尊重,于是在她生下了汪恩甲的孩子,并立刻送了人后,毫无障碍的萧红开始全心全意的爱萧军,虽然两个人的生活是那样的贫困潦倒,但是,两个人的温暖足以抵挡任何的寒冷和困难。在萧军爱的滋润下,萧红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第一个短篇《弃儿》,仿佛就是她的人生写照,渐渐的,受到鼓励的萧红作品越来越多。而这时,鲁迅先生的赏识,可以称得上是命运对萧红唯一一次的垂青。在鲁迅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诞生了,从此,中国的文学界多了一位才情出众的女作家。可是,随着萧红的成名,有着大男子主义的萧军似乎受不了了,他竟然打了萧红,并且提出了分手,而这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萧红怀了萧军的孩子,纵然这样,萧军还是头也不回的离去。怀着萧军孩子的萧红,接受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

心情已经破碎成渣的萧红,不知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这时,文质彬彬的端木蕻良送来了真诚的关怀,让她有了希望和信心。不久后,她艰难的生下了萧军的孩子,那个孩子却在几天后夭折。加上当时中国的战事越来越紧张,萧红和端木蕻良去了香港。在香港,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逐渐成熟的萧红也在这时进入了创作的丰收期,并完成了伟大的《呼兰河传》,可是,命运终究还是不会放过这个苦命的女人,先是端木蕻良丢下她独自离开了香港,再就是萧红的病愈发严重,她终于倒下了。在和病魔抗争了一段时间后,1942年1月22日上午11时,她永远的走了。随后,她的骨灰被葬在了香港的浅水湾,有蓝天碧水相伴。

萧红的一生,短短三十年,在错误中开场,一生都在和命运抗争,一直都想做好自己,却到死都抗不过命运,都没有做好自己。幸而她留下了那些渗透着她生命和情感的美文与佳句,就算是误入人间三十年,那也不算白来。

《萧萧》读后感2

一提到“萧萧”两个字很自然的就会给人以一种凄凉悲伤的气氛。譬如:“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自然环境的凄凉萧瑟。而我今天所要写的“萧萧”则是被中国的旧制度所压迫的.一位典型的农村的淳朴的劳动妇女。下面就一起和我走进《萧萧》吧!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萧萧》,主人公也是萧萧。她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女性,但同时她也是一位令人感到十分惋惜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有中国传统乡村妇女的勤劳、朴素、善良等等一切女性的优点;在她的身上,也深刻形象的体现了一个被中国传统的旧制度所压迫的一位女性,这在某些方面也暴漏了中国旧制度的不合理。在我看来,中国的旧制度确实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们的传统美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那就是非常严重的压抑了人性!萧萧就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

这篇文章大致讲述了一位童养媳的故事,萧萧是一位童养媳,她比自己的丈夫打九岁。当她做媳妇时,她的丈夫仅有三岁,仍然在吃奶!这一切的事实就注定了萧萧要在她的“丈夫”没有成年时要一个人过!她没有朋友,就连平时能和她说话的朋友都没有,也根本没有人是真正的关心她的。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渴望有一个人能真正的关心她、呵护她、理解她的人。因此,当“热心”的花狗向她示爱的时候,一个从没有谈过恋爱的人,而且,正值花季一样的年龄,再加上,她长期以来的寂寞孤独之感使她坚定的认为花狗就是那个一直给她温暖并呵护她的人,但又有谁知道?花狗对萧萧只是一种生理需求,她被骗了!

当族人知道萧萧坏了花狗的孩子时,按照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是要沉潭或者是发卖的等等。在那个时代,一个已经嫁人的妇人若做出对不起丈夫的事情,这是犯了大忌的,严重的触犯了道德标准,其惩罚在我看来更是没有人情味!在这篇文章中,萧萧并没有被沉潭也没有被二次嫁到外地,原因是她为公公婆婆家增添了一个“苦力”,当萧萧生下了一个儿子时,家里人忙里忙外的,很细心的照顾她,渐渐的时间久了,全家人也从心里接受了萧萧以及那个孩子,。其实,在我看来,全家人接受萧萧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她生了一个儿子,为家里增添了一个“苦力”,我想更多的还是亲情吧!长时间的与公公婆婆还有自己的小丈夫以及家里人的相处,使得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种难以磨灭的亲情。萧萧这么多年来任劳任怨的苦干精神已经在无形中取得了公公婆婆的信任,而且,小丈夫从小就和萧萧生活在一起,这使得小丈夫越来越依赖她。因此,她并没有被赶出家门,而是被家人们在一次的接受了。这就是说明了任何道德规范,任何制度都不外乎人情。制度确立的目的就应该是服务人民的,就是应给保护人情的,当现实摆在眼前时,任何旧的制度,旧的思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消逝的!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它虽是一篇批判中国的旧制度戕害人的事实的文章,而实质上却从最后萧萧的结局来深刻的反映了旧制度的坏处。其实,萧萧嫁给小丈夫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她和小丈夫存在着年龄上的差距,小丈夫也会有长大的那一天,他也会遇到自己心爱的女孩子的,在他们之间有的就只是亲情,有的是相互关心与照顾。小丈夫是人,不是神,当爱情来临时,他也会为了爱情而抛弃萧萧的,这对萧萧来说无疑将是一场悲局!作者的这种以欢喜衬悲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显得悲凉!但其实,最悲的还是萧萧的未来所要面对的事情,就像文章结尾写得一样,她的儿子也娶了一个比他大六岁的童养媳,那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让人觉得可悲的是,萧萧的悲局又会继续上演,而却没有人可以制止住这场悲局的发生,这样下去,将会有更多的受害者的!这样的结局让我很是为萧萧感到悲哀,当然,更多的还是为中国的旧制度感到悲哀!

《萧萧》读后感3

沈从文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旨在“表现1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人性美,人性是沈从文先生小说作品的表现中心,在小说《萧萧》中也深深的透露着1种淳朴、自由的人性美。

《萧萧》描述了1个农村少女萧萧作为童养媳的故事。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寓技巧于平实之中,小说通篇洋溢着浓重的民间乡土气味的同时,也透露着1种浓厚的人性美,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和描写的乡风民俗上。

《萧萧》的主人公萧萧是在自然里长着的1个农村少女,在她的成长中无不彰显着1种人性美。萧萧是1个童养媳,在风气淳朴的乡村,“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妈妈身边离开,且准备做他人的妈妈,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样,将同1个陌生男子汉在1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组的事情,当然十分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就哭了”,在萧萧做新娘子时,“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面对着比自己小9岁的丈夫,她整天带着他玩,干杂货,倒也不觉得怎么苦;面对爷爷喊她“女学生”时,她是既排斥又向往;15岁发育成熟的萧萧在与长工花狗懵懵懂懂发生了关系后,她并没有害怕,只是在怀孕后身体发生变化时才产生了恐慌,并萌生了逃跑的念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萧萧有着优点的同时也是存在着缺点,这是1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沈从文先生从这些点点滴滴向人们展示了萧萧纯真、善良、懵懂的天然之美,这种天然之美成长在偏僻的山村,正是人性美的最好诠释!

在《萧萧》中,除了萧萧展示了人性美之外,其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也展示了人性美。夕阳西下,爷爷叼着烟袋,和萧萧开着“女学生”的玩笑,这是祖孙的天伦之乐;伯父抚养萧萧,在萧萧意外怀孕时伯父并没有选择“沉潭”萧萧,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丈夫自幼与萧萧长大,当得知萧萧意外怀孕要被嫁到远处去时,他不愿意了,萧萧婆家最后也因为萧萧生了儿子而没有把萧萧再次嫁出去,这是对亲情的珍惜。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可能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对萧萧的感情并不一定是至真至善的,但那也是发自内心的,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所以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人性美,除了在人物形象上有体现外,我觉得在乡风民俗上也有体现。如小说开头的“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描写了岁末年关山乡盛行抬花轿接媳妇之风,“到秋八月工人摘瓜,在瓜间玩,看硕大如盆、上面满是灰粉的大南瓜……”,这是乡下收获季节时喜悦的场景。虽说这些都是乡风民俗,但是在这些乡风民俗中深深透露着人性美:淳朴、至真。在萧萧意外怀孕时,虽然有损风俗,但是最后乡亲们还是没有让萧萧沉潭,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在痛心边地风俗落后的同时也听到了人物内心灵魂深处的人性的呼唤,乡亲们并没有受到大城市文明的影响而变得麻木冷漠,“沉潭”这种风俗是封建落后的,但是乡亲们的人性并没有“封建落后”,他们仍然有着1种隐藏在内心的人性美。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萧萧》这是1个平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平静的生活中寓有一丝躁动,看到了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为了伟大的事业而碌碌一生,牵动他们的还是身边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就是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会充满着人性美。“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沈从文先生在《萧萧》中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所以我们在《萧萧》中看到啦人们的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萧萧》读后感4

沈从文的《萧萧》,在清丽淡雅的湘西山村背景下,以平淡舒缓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童养媳女孩萧萧苍白愚昧的生命状态,作品在淡淡的悲喜交织中,展示了一类人生命底蕴上的苍凉无奈,引人回味深思。

20世纪20年代的湘西山村还流行着古老的大媳妇小丈夫的习俗。小说主人公萧萧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一个童养媳。萧萧“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没有母亲的关爱照顾,她出嫁的时候并没有向其他女孩那样都哭,萧萧不哭,“又不害羞,又不怕”认为“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这就显示出萧萧的生命状态是愚昧懵懂的,没有人生阅历,没有受过教育开化,所以不懂得珍惜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幸福与价值,就连自己的身体和命运是被别人摆布的,也不知道悲伤。到了婆家,除了带丈夫外,还要渍麻,纺车,洗衣,浆纱织布,打猪草等繁重的劳动,但受到的待遇却只是“喝冷水,吃粗粒饭”,“婆婆虽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同空气都帮助人长大”,萧萧“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表面看上去虽是喜人的场景,实则内里蕴藏了深深的悲哀——生命对苦难的麻木。然而萧萧又是善良可爱的,文中描写萧萧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写尽了她人性的善和美,使萧萧更显得可爱可怜,惹人关注。

我看来文中有三处萧萧生命的觉醒,虽然对于这种觉醒她本人是无知的。第一次,梦到“捡到大把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爬树,自己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溜。或一时仿佛身子很小很轻,飞到天上众星中。”这些平时被压抑的生命的渴望只有在梦中才得以满足,她吓醒来心还只是跳。她的梦是如此的质朴单纯,对快乐的定义还停留在如此原始的状态,让人看到萧萧的单纯,也看到她的愚昧和混沌,叫人心酸。第二次,是对女学生朦胧的好奇与向往,祖父所描述的女学生的生活是萧萧那个封闭落后的山村从未有过的“稀奇古怪”,“岂有此理”,对于女学生大家只是把它当成夏日的谈资,引起种种的打趣,哄笑和奚落,但是“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学生并不可怕”并且经常梦到女学生,同她们一排走路。萧萧内心深处有着追求自身独立价值与幸福的渴望,但这渴望也只能以梦的形式达成。第三次,是被花狗的情歌和男性特有的魅力所吸引,女儿的天性萌发,变成了妇人。在社会环境的约束下,似乎只有这三次主动的流露出萧萧的生命渴望,其他时候,她总是受着社会环境的限制,由于缺少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萧萧对于这压制处于麻木无知状态。所以当失身怀孕的私情暴露后,决定萧萧命运的只能是统治这个小山村的种种封建宗法的规矩和观念,萧萧的生死祸福也就完全掌握在别人的一念之中,由他人任意地安排了。

好在萧萧的命运看似不错,由于萧萧的婆家与娘家长辈中没有一个是读过“子曰”的人物,萧萧才有被决议发卖的可能,好处是他们可以得点钱;又因为一时找不到买主,萧萧才能暂时留住;又因生了一个儿子,婆家有了种接代,萧萧终于不卖,而留在婆家了。这看上去皆大欢喜,但是小说结局,当萧萧与丈夫圆房生下第二个儿子时,她的私生子——第一个儿子又在迎娶大媳妇了。读者会震惊地意识到,这可怕的无意识的生命形式正一代一代轮回着,他们依旧愚昧麻木地在封建统治的安排下生老病死,过完一生,这实际上是极其可怕的生命底蕴的苍凉与无奈。作者在看似平淡,看似一切都好的氛围中赤裸裸地为我们呈现了处于底层人民的一种可悲的苍凉的生命形式,叫人心惊。不同于一般悲剧直接将人生撕裂给人看,作品揭露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比死了还不如,这份生命底蕴上的悲凉与麻木,才是人生最沉重的悲剧。

风飒飒兮木萧萧 篇6

饥饿中的温存

1932年8月到1934年6月,在哈尔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萧军和萧红都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萧军做家庭教师和借债非常艰难地维持基本开支,吃了上顿不知下顿的生活使“二萧”经常在饥饿中备受煎熬。于是,“饿”这个字眼频繁地出现在萧红的文字里。

在散文《提篮者》中,她写了面包怎样强烈地吸引她:

挤满面包的大篮子又等在过道,我始终没推开门,门外有别人在买,即使不开门我也好像嗅到麦香。对面包我害怕起来,不是我想吃面包,怕是面包要吞了我。

在《饿》这篇散文里,她对着空落落的屋子,说:“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今日读之,这些文字触目惊心,仍让人辛酸不已。

真挚、坦诚、不加藻饰地直抒胸臆,使人感到萧红是在向读者呈现一个晶莹纯净的灵魂。

萧红以女性特有的领悟力,把一般人容易忽略的细枝末节真切地表现出来,从而很轻易地把读者带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这一点在她后来的散文名篇《回忆鲁迅先生》(华东师大版高一语文下册节选此文)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鲁迅在一般人的回忆中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而萧红长达两万多字的散文,则记载了鲁迅日常生活中的温馨片段。萧红带着敬仰的心情以亲昵的语气,描绘了鲁迅先生的长者风度和父辈慈怀,相较于同时代其他人的回忆,更显亲切。

哈尔滨这段生活,是“二萧”生计最艰难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他们最恩爱的时期。当萧红述及自己处境难堪的时候,从不隐藏、从不文饰,因而更为动人。

《他的上唇挂霜了》写道:

我站在过道窗口等郎华,我的肚子很饿。铁门扇响了一下,我的神经便要震动一下,铁门响了无数次,来来往往都是和我无关的人。汪林……向我笑了笑,滑稽的样子用手指点我一下:

“啊,又在等你的郎华……”她快走到门拌前的木阶还说着:“他出去,你天天等他,真是怪好的一对!”

在自传性散文集《商市街》中,汪林多次出现,应是作者很熟的一个人。这篇文章里,汪林作为一个旁观者,羡慕作者清贫生活中的幸福爱情。文中的郎华就是萧军。

“二萧”之恋

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二萧”的关系。

1930年秋天,20岁的萧红远离故乡呼兰到北平求学,其时她已有未婚夫,但是和她一道到北平求学的是一位远房表兄——已有妻室又暗恋萧红的陆某。这种举动触犯了家乡传统风俗,因此寒假回乡期间遭到家庭指责。等到新学期开学,萧红说服未婚夫王恩甲和她一起到北平上学,不料遭到了王家的强烈反对。萧红父亲为了家族名声,将女儿软禁起来。

1931年2月底萧红从呼兰逃回了北平,王恩甲也追到北平。两人在北平呆了一个月,王恩甲不支持萧红的求学梦,萧红没有经济支援,3月末又回到了呼兰老家。父亲再一次将萧红禁锢在故里福昌屯。这年10月,她最后一次出逃,到了哈尔滨。两个月以后,王恩甲再次找到她,两人同居。1932年5月,王恩甲不知何故一去不返,把即将分娩的萧红遗弃在旅馆里。

萧红万般无奈之下向报馆求告,得到了在报馆做业余编辑的萧军的帮助。萧军本性刘,武人出身,为人粗豪,爱好文学,两人一见倾心。不久,萧红与萧军同居。

萧军真诚地爱过萧红,但是两人性格差异太大,一个粗糙尚武,一个细腻柔弱。萧军长时间外出赚钱糊口,留下萧红独守空房,有家也似无家,彼此缺乏沟通交流,萧红的情感需要一直处于极度匮乏状态。萧红曾和朋友说:

失望和寂寞,虽然吃着烧饼,也好像饿倒下来。

在思想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那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

《商市街》实际还表现了“危机中的两人世界”、“情感饥渴”、“寂寞中的爱”以及“独语中的对话”。1938年初夏,经历六年苦恋的“二萧”和平分手,三年后萧红写下了《马伯乐》、《呼兰河传》等一系列现代文学史上璀璨的作品。情感极度寂寞的萧红,因病在香港辞世,年仅31岁。这是后话。

此时,“二萧”相识不久,热恋尚有余温。

汪林其人

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中,汪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现代散文选读》选录了这篇文章,并将赏析汪林形象、分析文章的构思技巧和鉴赏语言艺术作为学习本文的三个重点。与之相应的《教学参考书》认为:

汪林是一位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她代表了作者所刻画的社会众生相中的一类人。……春光融融的白日,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逛逛街,晒晒太阳,吸着卷烟,腋夹情书;晚上,又来到中央大街,与外国女人说说笑笑,享受着热闹的都市夜生活。……总之,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寥寥数笔勾勒出汪林的形象,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这种语言很有意思,其实任何社会都有阶层的分别,一类人对另一类人的忽略甚至蔑视,今日更不鲜见。其实,萧红的重点倒未必是揭示阶级差异,她关注的是活泼的张扬的生命力和万物孳荣的春天的关系。

汪林只是二萧的房东的女儿而已。萧红、萧军都和汪林很熟,而且萧红知道,这个“富家少女”爱上了萧军,萧军也乐得糊涂,在玩危险的情感游戏。

在《夏夜》一文里,萧红对此写得很明显:

汪林在院心坐了很长的时间了。小狗在她的脚下打着滚睡了。

“你怎么样?我胳臂疼。”

“你要小声点说,我妈会听见。”

我抬头看,她的母亲在纱窗里边,于是我们转了话题。在江上摇船到“太阳岛”去洗澡这些事,她是背着她的母亲的。

第二天,她又是去洗澡。我们三个人租一条小船,在江上荡着。清凉的,水的气味。郎华和我都唱起来了。汪林的嗓子比我们更高。小船浮得飞起来一般。

夜晚又是在院心乘凉,我的胳臂为着摇船而痛了,头觉得发胀。我不能再听那一些话感到趣味。什么恋爱啦,谁的未婚夫怎样啦,某某同学结婚,跳舞……我什么也不听了,只是想睡。

“你们谈吧,我可非睡觉不可。”我向她和郎华告辞。

睡在我脚下的小狗,我误踏了它,小狗还在狺狺地叫着,我就关了门。

最热的几天,差不多天天去洗澡,所以夜夜我早早睡。郎华和汪林就留在暗夜的院子里。

只要接近着床,我什么全忘了。汪林那红色的嘴,那少女的烦闷……夜夜我不知道郎华什么时候回屋来睡觉。就这样,我不知过了几天了。

“她对我要好,真是……少女们。”

“谁呢?”

“那你还不知道!”

“我还不知道。”我其实知道。

很穷的家庭教师,那样好看的有钱的女人竟向他要好了。

“我坦白地对她说了:我们不能够相爱的,一方面有吟,一方面我们彼此相差得太远……你沉静点吧……”他告诉我。

文中郎华说的“吟”就是萧红,萧红曾用过“悄吟”的笔名。

萧红用跳跃的文笔、节制的叙述,清晰地再现了萧军和汪林之间发生的一切。萧红当然满怀醋意,她纯粹真切地爱着萧军,萧军却辜负了她的一片真情,在这场游戏里表现得有些“厚颜”。而且,此后两人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短短的几年间,萧军一直“绯闻”不断,最后,萧红为此远走东瀛,希望借分离促进萧军的反省,不料,才分开半年,萧军居然让他文学上非常亲密的朋友蒙羞,萧军让这位朋友的妻子怀孕了。

萧红在与萧军多年的情感熬煎中,写下这些追忆性的文字,心情一定是沉痛的。不过,粗看上去,云淡风轻,以为她只是描述春天的风,以及什么阶级压迫之类。

萧红洞悉汪林这个既天真可爱又不乏邪恶的小姑娘的情感游戏,但她什么都不能说,因为萧军迷醉其间。相爱的人之间的这种醋意本是一种自我保护,对方应为这种醋意而感动,但萧军不是,他竟时常动粗。

萧红追怀往事,表达了她对商市街的生活无比珍视和怀念,也表现了她对萧军的深情。1941年底,香港陷落,孤苦无依、病入膏肓的萧红对身边的人说:“倘若萧军还在重庆,我写了信去,他一定会赶来救我吧。”萧红终生未能忘情于萧军。

此时,萧红写《商市街》,除了忆旧,应是有所寄托的,那就是希望萧军也能像自己一样珍重感情、不负初衷。可惜,流水落花,当事人无可奈何,外人也不好做什么评判。

文学史上的萧红

鲁迅先生当年认为萧红是丁玲之后最有出息的中国作家。过去正统的文学史简单地把萧红的作品纳入抗战文学,曾经发掘出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的美国学者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视野里也忽略了萧红。可见,萧红的文学史地位是寂寞的。不过,近年来对萧红的研究持久不衰。德国学者顾彬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称颂了萧红的成就,国内学者林贤治对萧红的评价最为中肯。林贤治发表在《新文学史料》里的文章说:

她既倾情歌哭社会底层的群众命运,却又执意暴露其中的黑暗和愚昧;而且她是那般恣意地表现自我的个性、思想和情感,……她流亡、漂泊在自己的语言当中,写法上,没有一个小说家像她如此地散文化、诗化。……她是自弃于主流之外的作家。

在散文集《商市街》中,她嘲讽富人和上流社会,对穷人给予深厚的同情,对萧军在男女问题上的轻浮态度,她同样毫无保留地予以批评甚至表示不屑。

萧红完全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女人一边,揭露权势者,反抗男权中心社会。她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的确,从萧红的人生经历来看,她是一个屡遭不幸的女子,悲哀和痛苦如影随形般地缠绕着她,使她生活在孤独、寂寞之中。感觉敏锐而又经历坎坷,使她的散文形成了一种清新而又沉郁的抒情格调。美国学者葛浩文在《萧红评传》中这样评价:

萧红确是一位富有感情的人,她这些感情,在她的生活中固然是她的悲剧根源之一,但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竟是最具撼动力的一面。

她无论在对话或叙述的章节中,已是非常技巧地避免使用华而不实、枯萎无力或过分纠缠不清的语句。

(她的语言有着)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

《春意挂上了树梢》的语言既明快扎实,又轻盈跳跃,今天,即使我们对作者的身世一无所知,读这篇散文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指向和泼辣的个性色彩。如果知道了作家身世和写作背景,可能会有更多一些的同情。

《春意挂上了树梢》结尾写道:

……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几乎永远是这样的痛楚,这样的“对立”,在这人世间。

《萧萧》 篇7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妖艳争春色, 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 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 犹得今冬雪里看。

竹 , 岁寒三友 之一 , “依依似君子”, “志在干青云”, 满身青雅, 亭亭玉立而独守坚贞, 气傲霜雪。它的性直、虚心与贞洁, 是一种品格和情操的象征。历来被文人墨客称颂 , 令无数仁 人志士折服。

唐淳化二年 (991年) , 王禹因言获罪, 触怒太宗, 被贬为商州 (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 团练副使。谪居于偏僻的商州, 使他倍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漠, 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一日临窗而观, 忽见一片透明澄澈的碧色, 带着丝丝凉意, 仿佛要染绿人的鬓发须眉, 作者顿觉耳目清爽, 心旷神怡, 诗意便开始在心中荡漾。

首联“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意思是谁在衙中种下这几百竿萧萧绿竹呢?陪伴这些透明澄澈的绿竹吟诗最适合我这做闲职的。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所种的问题, 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 其实也不用回答, 不是和自己一样喜欢竹子的人, 不是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 谁又会在这里种它呢?商州团练副使这个闲官, 面对“雨洗涓涓净 , 风吹细细 香” , 而且“峻节可临戎”的数百竿竹子, 怎不诗兴顿发呢?怎不抒发一下“老夫欲寄精诚去, 凭仗高风达紫宸”那样感慨呢?

颔联“不随妖艳争春色, 独守孤贞待岁寒。”意思是它们不与妖艳的百花争春, 孤独地守着坚贞, 等待着寒冬的来临。此句表面写竹子不与百花争春, 独守坚贞, 不怕严寒, 实际上是在写作者的气节。作者因竹而诗, 写竹也是写自己贞洁不渝、资质天然的操守。托物言志。以竹的孤傲清高以喻自己的操守。人生一世, 当如绿竹啊。脱而有节, 气而不凡哪!

颈联“声拂琴床生雅趣, 影侵棋局助清欢。”意思是竹声萧萧拂过我的琴, 顿生雅致的情趣;竹影映在棋坪上, 更增加了我下棋的兴致。此句将竹子人格化, 写竹子和自己一起弹琴、下棋。你看, 它“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 免撩蜂与 蝶。”你看, “山僧对棋坐, 局上竹阴清” ; 你听 , “竹林高 宇霜露清 , 朱丝玉徽 多故情” ;你听, “映竹无人见, 时闻下子声”;你听, 我正在和竹子说:“诗书弹琴聊自娱, 古来哲士能贫贱”。此联写得有声有色, 饶有雅趣, 多有风韵, 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 堪称名句。

《萧萧》 篇8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旷古绝今的伟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送友人》,据说在唐人五言送别律诗中堪称空前绝后、独领风骚。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这首感人肺腑、情真意切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经典、精致之作,是在我们南阳有感而发、一挥而就的。诗人与友人结伴尽兴游玩之后, 便要依依惜别,策马辞行了。友人姓甚名谁已于史无据,但其与太白友谊的真情实感却是情意绵绵、动人心弦的。诗中所描绘的南阳名城地理轮廓也是极为符合的。那么,在此就让我们随着太白的诗思来漫游驰骋一下,对其中的真意作一个简单的艺术赏析吧。

第一、二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说送别友人之处———古宛名城南阳。诗人与挚友走出东郭城门之外,因不忍就此离别,便并肩缓辔,行了一程又一程。诗人极目远眺, 只见城北横亘着青翠的紫峰、独山山峦,城东闪耀着澄澈见底的白水清流自北往南环绕城墙一路向西默然而去。开头这两句诗对仗极工。“青———白”“山———水”“横———绕”“北———东”“郭———城”。字字成对,天衣无缝。色彩间杂、远景近物、方位准确、动静有序。起笔不凡、气势恢弘。两句既有汉赋起首处的精致、豪放韵味,又具晋诗牧歌般的田园、质朴风骨。诗笔率有古意、令人神往,又可谓诗中有画,画出一幅秋高气爽、景致分明的辽阔、清新、壮美、秀丽图景。

第三、四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与朋友就要在此分手,从此便成为天涯孤旅,诗人不禁觉得无限感伤。二人从此一握,或许便成永诀。我的朋友,你不正像那孤独的蓬乱的杂草那样,随风翻转、飘忽不定?不知何时能再相见,远隔万里,独自奔波。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挚友前程的担忧,其情思一往情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挚友处处无家处处家,不知何处是吾家的无限关怀和深切同情。当然,诗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时难别亦难。落笔比较自然,笔法相对舒缓。此二句并不拘于对仗,两句乍一看时显得突兀,但却给人以言之凿凿、令人信服之感。前句是铺垫,后句乃必然。

第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对仗非常严切,且又写得那么清新婉转、那么顺畅自然。李白有许多送别诗,常用“浮云”“落日”暗示离别之情,以之作喻。写尽了人世间的“失意游子”“伤情离人”,堪称挽唱、绝响。同时,诗人又十分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为比喻来表明心迹、吐露心声。晴空历历、白云悠悠、千载飘浮、独来独往,象征友人孑然一身、形影相吊、飘忽东西、不由自主。远望天边夕阳慢慢西沉,似有不忍遽然落山之意。隐喻诗人对朋友的怅然离别,内心也充满了无限惆怅之情。也或许,在诗人的心目中,夕阳要比离人幸运得多,因为夕阳有西落但还有东升,而离人呢,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死别已吞声,生离更伤情。

第七、八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诗和三、四两句诗相比,都不拘泥于对仗,而注重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显得情真意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离去的挥手之间,有多少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友人回回首,向诗人挥挥手, 诗人也挥挥手,劝友人别再回首了。而恰在此时,却出现了“萧萧班马鸣”。班马,离群之马也。班马嘶鸣暗示不忍离去。两位好友过从甚密,连他们的坐骑都厮磨生情了。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道别、频频致意。二人胯下的马匹也要和他们的主人一样天各一方了,便禁不住引颈长嘶,似也不忍更不愿分离。这两句别有新意,独出心裁。太白化用古典名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深情,可谓鬼斧神工、画龙点睛。

《萧萧》 篇9

《萧萧》作为沈从文代表作之一, 无疑展示了他在小说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较高水平。除了上述两个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 《萧萧》中特有的乡风民俗也成为了沈研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童养媳”和“沉潭”两种制度, 它们作为落后的民俗一直为现代人所抨击, 在五四作家笔下, 这两种制度多作为批判封建制度吃人本质的实证, 然而在沈从文笔下它们的戾气得以消解, 反之成为人性美的证明。这体现了沈从文审美的人性观, 即一种从一切事物乃至丑恶中仍能见出美善人性的仁者胸襟。本篇将从《萧萧》中沈从文由“恶”中见出“善”的两个代表事件、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三方面来阐述沈从文的人性观。

一、丑恶中见美善

正如夏志清在沈从文评论中所说的:“这个世界, 尽管怎样堕落, 怎样丑恶, 却是他写作取材时唯一的世界。”3写作来源于现实生活, 夏氏道破的正是沈从文写作所取的源泉。然而与“堕落”“丑恶”的现实相比, 沈从文笔下的世界犹如世外桃源, 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他审美的人性观作用的结果。在《萧萧》中, 童养媳制度和萧萧经引诱后要面临的惩罚作为“恶”的代表并没有导致世外桃源的毁灭, 相反却折射出人性之美, 这就体现了沈从文善于从丑恶中剥离出美善的人生态度。

作品首先以一种波澜不惊的态度交代了主人公萧萧的身份:童养媳。童养媳制度作为旧社会的残留通常让人深恶痛绝:它不仅剥夺了妇女的人身自由, 而且出嫁后夫家繁重的家务、与丈夫畸形的关系等磨难使妇女失去了基本的人权。但在沈从文的笔下这种制度并不可怕, 这种制度下的萧萧并未成为“牺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萧萧的童养媳生活。一是萧萧夫家的人如何对待萧萧, 二是萧萧的生活状态。

在夫家人里, 和萧萧关系最紧密的自然是“小丈夫”, 她和小丈夫的关系更类似于姐弟, 小丈夫对萧萧是既怕又爱的, 他时刻跟着萧萧, 已经和她建立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他宁愿保守萧萧的秘密, 也不愿去告密以维护“自家人”乃至自己的利益;在知道萧萧因为肚子里有了儿子而要远嫁之后, 他宁愿原谅萧萧大肚子的错误, 也不愿萧萧离去。他以一颗纯真的童心接纳萧萧, 萧萧对他来说是一个照顾他并管教他的长姐, 他也由此像对待姐姐一样爱她、敬她。因此他们的关系是单纯的、不掺杂质的, 概括而言就是姐弟亲情。除了小丈夫, 和萧萧关系密切还有爱和她开玩笑的祖父。他并没有因为辈分或者萧萧的童养媳身份而在她面前摆出一副长辈和雇主的骄横面孔, 而是和蔼地和萧萧开玩笑, 完完全全地把她当孙女看。此处所展示的关系也是纯真无杂质的, 没有任何世俗、金钱的成分, 而是一种和谐融洽的祖孙关系。从丈夫和祖父对待萧萧的态度和他们与萧萧建立的姐弟情、祖孙情, 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善良与敦厚, 因为他们跳出了金钱和身份为他们设下的世俗桎梏, 投入了人与人之间淳朴的亲密感之中。

萧萧的生活状态也是无忧无虑的。虽是童养媳, 但是她实际就像夫家的女儿一样生活着。她日日带小丈夫去玩耍, 悉心照顾, 俨然一个爱护弟弟的姐姐;有余力的萧萧时候也“作点杂事”, 为家里分担辛劳。在生活上她完全已经成为了这个家庭骨肉亲情中的一员, 而不是以被买卖的童养媳身份;她也从不因自己的身份而对夫家产生隔阂, 对小丈夫关怀备至, 家中的劳动也是“能动手的就动手”。除了生活上的安逸, 萧萧在精神上也是自由的, 没人把她当成童养媳驱使。正是因为亲情赋予的这种平等地位, 使得萧萧无忧无虑地成长, 她的身体发育如植物般“大叶大枝, 日增茂盛。4”精神上的无忧虑使她在身体上“高如成人”的同时也保持住萧萧那颗“糊糊涂涂”的赤子之心5。

萧萧的温馨生活刚为我们捋平了心上的一道褶皱, 沈从文又在小说里埋伏了一个“花狗”, 并由他激起了接下来一串祸事的涟漪。花狗引诱了萧萧, 使她犯下不守贞操的大罪, 也相继引发了夫家人对萧萧的惩罚。在农村, 对妇女失贞所做的惩罚意味着被沉潭, 但是沈从文又一次让我们在落后的民俗前见到了人性之美。萧萧被发现怀孕并预备逃跑后面临着沉潭或者发卖的命运, 此事的决定权落在了夫家人和萧萧本家伯父的身上。萧萧的伯父是个“老实忠厚家长”, 虽知道这是“丢脸事情”, 却不舍将萧萧沉潭, 于是萧萧可以被发卖。然而情形却微妙地有了变化:大家因为事情已经说明白, 心中都释然了。先是小丈夫和萧萧又恢复到从前姐弟一般有说有笑的日子, 接着是家里人看到丈夫不愿意萧萧走、萧萧自己也不愿意走的情景, 也觉得萧萧要走这件事很不合他们的心意。最终本来对萧萧怀孕之事生气、流泪的夫家人渐渐改变了态度, 甚至对原来要实行的处罚感到不自然, 感觉像是被逼迫的, 这其实体现了他们内心对萧萧的原谅。此处人性之美再一次被挖掘出来:萧萧之所以被原谅, 是因为在几年的光阴中她已经被这家人认同, 俨然一个亲生的女儿。因此虽然大家一开始很悲愤, 但由于心中已形成的亲情, 大家选择了原谅。在此处人情的美善体现了出来, 即大家对一个买卖而来的女孩倾注了真情, 这是人朴素情感的表现。

在这样的写作模式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从文从丑恶见到美善的创作观。他不同于其他的五四作家, 多数作品皆以灰色和悲凉为基调, 而是留给读者美和希望。对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探讨作家们对人性观的审美和审丑问题。在五四时期, 同样是对现实不满的作家们选择了直言心声, 写出了许多作品抨击现实社会。如鲁迅写《故乡》《狂人日记》等, 他们善于将社会的丑恶面直接暴露给读者, 以抒发内心的愤懑, 试图以暴露、批判、讽刺类的审丑文学激起民众的愤慨, 唤醒愚昧的民众。这种审丑的写作倾向可以用徐志摩的《毒药》作诠释:“我的思想是恶毒的, 因为这个世界是恶毒的, 为的灵魂是黑暗的, 因为太阳已灭绝了光彩, 我的声调是象坟堆里的夜枭, 因为人间已经杀尽了一切的和谐。6”但是沈从文却独树一帜, 他对人性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7”沈从文之所以选择这种优美的人性形式, 是因为他对一切抱定了审美的眼光, 并且认为这种眼光可以使人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他曾在西南联大国文学会的一次名为《小说作者和读者》的演讲中谈到一个好的作品除了让人产生美善感觉之外还要有“引人向善的力量”8。这既是他对所有作品的希望, 也是对他自己作品的要求。所谓的引人向善, 即让人看到一种美丽的、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之后产生“生命的明悟”, 明白人在以生存为主的“动物人生观”之外还可以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 还有其他值得追求的可称为理想的东西。对此汪曾祺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要浪漫主义, 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 永恒的东西, 让它长在并且常新, 以利于后人……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 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这当然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理论家所不能接受。9”从今天的心理学角度看来, 直接的批判或者让人产生抵触心理, 或者使人悲观与消极;而美好的事物则会让人心生向往, 存有一个“桃花源”的寄托, 由此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更好的人来适应一个更美的世界。深谙此道的沈从文怀着让世间更美好的信念, 在生活和作品中抱定审美的人性观, 从善恶并存的世界中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值得驻足的美丽视角。

二、小说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在作品主题的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萧萧》主要刻画的人物包括萧萧、小丈夫和祖父, 他们身上都展现出一种美善的人性。

萧萧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 她单纯、童真, 事事对人信任。正是因为她的纯真, 她虽做了童养媳却毫无悲伤, 如一个天真的孩子开心地成长, 平日里在好风景里游戏, 回到家也愿用双手为家里分担杂务, 获得收益。她对人信任, 毫无防备, 因此糊里糊涂地被花狗引诱。在经历了被责备、等待惩罚之后, 她仍然是天真无邪。小丈夫是个孩童, 更彰显出赤子之真。他把萧萧当姐姐, 既敬又爱。当他发现萧萧怀孕后, 选择了替她保守秘密;当萧萧要被发卖时, 他也不舍得萧萧走。孩童的心是最纯真的, 沈从文用孩子的这种特质去展示人性之美, 非常妥帖。祖父也是令人难忘的。他幽默而亲切, 平日里喊萧萧作“小丫头”, 素爱和萧萧开玩笑打趣, 可见他平易近人。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调皮、幽默而又和善的老人形象。在《萧萧》的三个主要人物中, 萧萧和小丈夫是纯真的代表, 而祖父则代表了仁爱, 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塑造无疑是沈从文心中对美好人性最好的诠释。

沈从文善于刻画这些美丽的人物, 也善于营造田园式的环境, 这样的写作风格是由他的审美人性观决定的, 这种人性观, 同时也承载起各方对他的作品产生的质疑与否定。从三十年代起到现在, 沈从文作品受到的批评多聚集在“文体作家”和“田园牧歌”上。前者认为他的作品注重于文章形式的独具匠心, 虽创造了“诗小说”这种优美的形式, 但在内容上毫无建树。后者认为他的作品聚焦于田园牧歌之上, 与现实生活脱离。以上两种批评皆由他们对沈从文这两个特点的不理解所致, 而人性观作为核心可以很好地解释沈从文写作的这两个特点。沈从文的审美人性观将人性视为美善, 由美善的人所组成的故事在语言和形式上自然是优美的, 其意境也是清新的, 因此前者生发了“诗小说”, 后者催生了与作品内容相一致的田园视景。沈从文在为《边城》作序时说道:“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 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优美, 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忽略了。10”沈从文口中的热情和悲痛正是他在现实沉浮里追求人性美善时的热忱和失望, 他不是一个幻想家, 他能够看清中国的社会形势和危机, 但是他不像其他的作家一样采取批评、说教的方法来教育民众, 而偏偏要用最美的一种人生形式来启发读者, 使读者在牧歌的对照中反观现实, 成为一种无声的批评, 就像夏志清说的那样:“沈从文对人类纯真的情感与完整人格的肯定, 无疑是对自满自大、轻率浮躁的中国社会的一种极有价值的批评。11”

三、情节安排

对于《萧萧》的结局, 对许多人来说是意料之外的, 因为主流作家笔下的萧萧绝没有这样美好的结局, 要么被沉潭、要么发卖。但沈从文却在此处给了传统写法以响亮的回击, 使人体验到一种新异的美感。就像贺兴安说的:“在写作追求与创作方法上, 他有别于新文学 (特别是左翼文学) 多数作家奉为主流传统的‘必然 (本质) +理性’的、强调个性与共性 (阶级性) 统一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人学模式, 坚持自己的‘偶然情感’”的创作追求, 新辟蹊径, 营造着一块引人注目、不可或缺的新鲜园地。12”

在五四作家手中, 萧萧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因为他们坚信在黑暗的封建制度之下一切人生都是悲剧, 悲剧的结果也是必然的。他们这种“演绎法”的逻辑推论是“理性”的, 但同时也是片面的、绝对的, 因为他们只考虑到了外界对事物的影响, 而没考虑到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即使考虑到人的因素, 那也是为封建势力推波助澜的, 他们没有考虑到人即使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也是可以保持人性的美善的。之所以有这些结论, 在于他们确定了以审丑的态度去看待一切:社会制度如此, 人亦是如此。在这样的消极看法下人永远都活在泥潭之中, 无法自救。但是沈从文跳出了这个审丑模式, 以其个人独有艺术品格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审美的人性观。如果只看《萧萧》的开头和结局, 没有人会猜到中间经历过丑恶和波折, 因为结局和开头一样都是宁静而美好的。正是因为沈从文的审美人性观洗涤了中间的丑恶、包容了一切, 因此结局依旧平静。在此处美善的人性犹如一片大海, 海纳百川, 因此其间发生的不幸如波动的江河注入到大海中时, 它仍是不动声色, 不改自己的初心和本色。

相比于主流作家的理性, 沈从文是感性的。他一方面接受已经发生的不幸, 并不沉溺于幻想之中;另一方面他也相信美好的人性可以改变一切。我们可以用夏志清的话为这一小节作结:“……这都是沈从文用来代表人类纯真的感情和在这浇漓世界中一种不妥协的美的象征。13”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萧萧》典型事件、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分析, 探寻了沈从文写作的轴心:美善的人性观。他以人性的美作为支点, 为我们创造了一片纯净的乐土和生活在土地上的质朴人物。虽然他的作品因此而受到批评, 被认为是徒有优美的形式而没有思想, 但是正如沈从文坦言的:“说句公平话, 我实在是比一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 播得远。14”推动他到今日的文学大家地位的, 正是美善的人性。

摘要:人性作为沈从文创作的核心, 被后世研究者作为解读沈从文作品的一把金钥匙。“优美、健康”的人性观, 始终贯彻于他的每一篇作品, 却与当时的五四文学格格不入。与主流文学中审丑的人性观相比, 沈从文的观点保持着他个人特有的审美倾向。这里以其短篇小说代表作《萧萧》为例, 通过对小说内容、人物性格和情节安排的分析来谈沈从文作品中呈现出的人性观, 并由此探寻沈从文审美的人性观背后蕴藏的深意和原因。

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 篇10

有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史书,其语言幽默诙谐,时常冒出一些经典语录,如“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兮你要还”,“人无耻到这个地步,是不容易的”等,使得读者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准确地了解明史。这部有意思的书就叫《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明朝的一些事情。作者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该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这本书也掀起了一股明朝热。

《明朝那些事儿》描写的是正史,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部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明朝那些事儿》著书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精 选

五月初七,陈友谅在实地勘查城防后,决定攻打新城门。

这不是一个好的抉择,因为守卫新城门的是薛显。

薛显此人,用今天的话说,应该算是个亡命之徒。一向以彪悍无理闻名,在洪都城内也是一霸,无人敢惹,陈友谅很快就会吃亏了。

五月初八,陈友谅命令大军攻击新城门,新一轮的攻击开始。

然而当陈友谅的士兵们穿着铠甲,拿着竹盾小心翼翼地向城门接近时,却意外地发现城上的箭石并不猛烈,不禁大喜,陈友谅随即决定,使用吕公车!

吕公车是一种巨型攻城车,但由于拆卸复杂,不易活动,所以在激烈的战斗中很少使用,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城内的薛显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

此时,他打开了城门,汉军士兵们顿时激动起来,他们死活进不去的城门居然打开了。

出来的是薛显和他率领的骑兵。

正在准备攻城机器的士兵没有想到,城内的人如此大胆,居然还敢冲出来,大乱,薛显带着骑兵耀武扬威般的冲杀了一阵后,退了回去。

之后,汉军再也没敢猛烈进攻新城门。

真可谓我是流氓我怕谁啊。

从五月打到六月,陈友谅一直在望城兴叹,难道洪都是攻不下的?他决定攻击水路。

六月十四日,他出其不意地从洪都的水关进攻,然而等待他的是早已守候在那里的长矛队。汉军士兵刚接近水关,守军就用特制的长矛穿过铁栅攻击他们,刺死刺伤不计其数,汉军拼死用手抓住刺出的长矛,才算暂时稳定住了局势,此时里面的守军的长矛刺击停顿了下来,汉军大喜,以为守军已经逃跑,谁知过了一会,里面又开始用长矛向外刺,汉军习以为常,仍旧用手去抓,谁知一抓便惨叫起来,细看才发现,守军将长矛和铁钩在火上烤红后,再用来刺击汉军。

原来刚才是去加热了。

酷 评

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如何让人产生兴趣是个问题。作者——当年明月——却以通俗的小说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年明月用的笔法,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上一篇:适应性权重遗传算法下一篇:临床诊治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