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

2024-06-09

走西口(共9篇)

走西口 篇1

本文以中国民间歌曲集中的《走西口》民歌为代表的晋北、晋西北系列民歌为主要依据, 尝试以女性主义视角, 通过对民歌的分析解读, 还民歌本来的面目, 展现女性的情感世界及所扮演的“角色”。

一、“走西口”男女离别时的哀怨形象塑造

社会性别的研究属于女性主义研究的范畴, 是指人们所认识到的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的社会差异和社会关系, 它不仅表示研究女性, 同时也意味着研究男人。正如梅里亚目所说, 音乐“作为一种象征符号, 反映了男女的不同角色。”在这一特殊环境中, 音乐与社会性别两者之间, 不断地双向互动、相互渗透与型塑着。

山西河曲——九曲黄河右上角拐弯的地方, 县城临河岸边的龙王庙下面, 就是当年通往陕西和内蒙的水关码头, 河对面是陕西的府谷县。就在这里的小土梁上, 对面山头有个青年男子扯着嗓子在唱:“苦菜开花点点黄, 提起走西口好凄惶。府谷县过来沙圪堵走, 黄河上坐船我走西口……头扎一条白毛巾, 身穿一件老羊皮, 显得异常英武的铮铮铁汉子撕心裂肺喊出“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话别, “小妹妹”唱到:“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沟, 老祖宗留下个走西口。黄河里泥沙多水不清, 走口外走了几代人。守住妹子倒也好, 没有银钱过不了。万般出在无其奈, 尔下妹子走口外”。“叫一声妹子你不要那哭, 叫一声妹子你不要那哭, 哭的那个哥哥呀心难活”。

汉子们终于拔腿走了, 妹妹唱:“一把拽住哥哥的手, 为什么你要走西口?叫一声哥哥你走呀, 尔下妹子谁管呀?一把拉住哥哥的手, 说下日期你再走”。哥哥越走越远了, 妹子却还站在那里“瞭”着, 唱着……“缠绵悱恻的男女情歌是“走西口”时“十八相送”的悲壮场景写照, 把男女的那份痴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塑造了“妹妹”与“哥哥”难舍难离及坚贞不二, 女性对男性的理解与支持及善良贤惠的形象;另一方面认同和强化了男主外, 女主内各异的社会身份。所以, 角色的分工注定了男人要在外面撑起一片天, 女人在家中奉养公婆, 照顾儿女。走西口场景中的男人和女人唱歌是唱给自己听的, 他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富裕生活、甜蜜爱情, 在歌声中得到了, 在精神上得到了, 他们生活在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中, 正如娄烦民歌里唱的:“和起莜面捏角子, 心上难活唱曲子。唱曲子容易得调难, 学会唱曲子解心宽。”

二、男人“走西口”后, 女人独守空房的相思诉求

最有代表性的《走西口》民歌, 说的是“太原府”孙朋安的女儿孙玉莲, 与丈夫太春新婚不久, 却遇到了“咸丰正五年, 山西省遭年限”。太春只好舍下孙玉莲, 外出走西口, 离别时那撕心裂肺的一曲长歌《走西口》为了挣钱养活家人, 玉莲苦留不住太春。

这首古老的民歌穿越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岁月, 传唱至今, 唱出了一种淳朴的思念和牵挂, 从心底发出的真真切切的无奈与失落, 塑造了女人对走口外情人难舍难分的形像, 描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这首民歌即表现丈夫离家时送别的情景, 也表现因为丈夫常年不能回家妻子忍受寂寞, 无比思念的哭诉。

这首民歌对爱的表达丝毫没有因为他们处于社会底层的低微社会身份而变得畏首畏尾, 而是将自己的感情发挥到极致, 使人为之感动不已。

“你走口外我在家, 你打光棍我守寡。山在水在石头在, 人家都在你不在。自从那日你走了, 我迷迷糊糊魂丢了。你走了口外上后套, 小妹妹受罪谁知道。你走口外整一年, 泪蛋蛋漂起九只船。哭下泪水用秤称, 三十三斤还带零。你走了口外进后山, 尔下妹子受熬煎。阳婆一落点上灯, 灯看我来我看灯。提回尿盆子顶住门, 放下枕头短一个人。窗子上照进月亮光, 一个人睡觉好心慌。”俗话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就连做梦都在想自己的丈夫。看来妻子对于丈夫的思念已经充斥了她的整个生活, 同时倒出了女人独守空房, 孤独难耐的苦中之苦。象这样的歌曲在山西很多, 比如:《盼丈夫》《想你想在心里头》《房檐上燎哥哥好心焦》《咱盼哥哥回口里》等。一首首简短的民歌, 寄托着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把女子细腻的情感、相思之苦、没有丈夫的生活情景都一一展现出来了。我们不难看出女性在表达爱情的意识过程中, 其角色和地位具有一定的从属性, 他们将自己的情人看成唯一, 这种从属性完全脱离了社会压迫的烙印, 是爱情力量的驱使。

三、“走西口”民歌中女性向往自由爱情的自觉意识在压抑中觉醒

以《走西口》为代表的晋北、晋西北系列民歌是作为社会性别之一的女性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极度失语的语境中, 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表现:可以说每首歌就是一段生活, 每首歌就是一个故事,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题材, 反映了男女对待人生、爱情、婚姻及自然和社会的态度;透过这个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 显示出了女性情感表达不同层面的需要, 而女性也在不同形式的叙事中, 完成着自我社会角色的塑造。在男权制文化的统治之下, 女性在各个方面都没有自由, 一直是被压迫的对象, 在两性之间的关系扮演着从属和服从的角色, 造成男性地位的绝大优势, 女性的地位相对遭到贬低。所以女性心向往自由的天性一直被压抑着, 女性无法用其他的方式表达, 所以只能用民歌抒发自己的感情。本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妇女开始迈出家门, 走上社会, 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的同时社会地位也在逐渐上升, 女性的社会地位、自我意识、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但女性仍然或多或少的承载着世俗的传统观念, 男权主义依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而且社会中也出现了歧视女性的现象。

总之, 流传于世的诸多“走西口”民歌, 可以看做一种历史的构建, 也可以看作一种对女性社会身份的根源的探索。“走西口”这一特殊环境中的整体音乐生活反映出了老祖宗留下的“走西口”文化习俗, 体现了民歌艺术表达劳动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这一本体。当今音乐学的研究逐渐呈现出综合的趋势, 女性视角的融入, 丰富了音乐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可以从女性的角度去审视“走西口”民歌中女性的社会价值、女性的自我意识、女性的社会地位, 等多方面的问题。要研究西口文化, 民歌这一块应该是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中国民歌经典 (305首) 鉴赏指南》[J].中国音乐学.2003 (01) .

[2]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 .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成员各省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辑委员会成员.《中国民间歌曲集山西卷、陕西卷、内蒙古卷》[M]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北京冠中印刷厂印刷, 2004年10月.

[4]汤亚汀.《社会性别与音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3 (02) .

[5]沈琨.《走西口》[J]寻根, 2002 (04) .

[6]张春霞.《经典民歌中的女性表述》[J]中国音乐学 (季刊) , 2009 (1) .

[7]李娟.《民族音乐学中的社会性别研究—一个新颖独特却依旧边缘的研究视角》[J]中国音乐学 (季刊) , 2006 (l) .

[8]乔建中.《丁喜才与五哥放羊——兼议我们的音乐学院还缺点什么》[J]音乐研究, 2010 (06) .

走西口 篇2

王二妮,10月22日出生于陕北榆林,毕业于延安大学, 北京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陕北民歌领军人物、青年歌唱家、陕西省政协委员。

走西口

演唱:王二妮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难留

提起哥哥你走西口

哎小妹妹泪常流

送出来就大门口

小妹妹我不丢手

有两句的那个知心话

哎哥哥你记心头

走路你走大路

万不要走小路

大路上的那个人儿多

拉话话解忧愁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难留

提起哥哥你要走西口

小妹妹我泪常流

送出来就大门口

小妹妹我不丢手

有两句的那个知心话

哎哥哥你记心头

哥哥你走西口

万不要交朋友

交下了的`那个朋友多

操心忘了奴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难留

提起哥哥你要走西口

小妹妹我泪常流

送出来就大门口

小妹妹我不丢手

有两句的那个知心话

哎哥哥你记心头

走路你走大路

万不要走小路

大路上的那个人儿多

拉话话解忧愁

《走西口》:开年先励志 篇3

走西口是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说就是山西人走到“口外”到西北去谋生。历史上的山西不但土地贫瘠,而且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时,山西人就只能选择走出去。对最初走西口的山西人来说,“口外”只是寄托着他们模糊的希望。在那里他们到底能做什么?结果又会怎样?大家心里并不清楚。不仅要克服路途的艰险,更要突破心理的障碍。

《走西口》故事开始于山西祁县一个曾经在“口外”发达的山西商人的家庭。男主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好赌成性,使劲折腾,不但败光了家产,把媳妇也输了,只能走了西口。而这个祁县正是乔家大院的所在地,也是清末全国的金融中心。其实到了明末清初,走西口基本接近了尾声,山西的票号也已经败落,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老一辈的山西商人在那里已经站稳脚跟。《走西口》把故事的时间段卡在这个历史节点,可以说只是借了走西口的壳,讲述了几个青年人的奋斗与感情故事。从片名到历史背景以及情节设计,《走西口》都很難不让人联系到《闯关东》这部剧,可以将《走西口》理解成《闯关东》的简版或者续篇。《走西口》与另一部剧《乔家大院》的时代不同。有句话叫“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而这个“复盛公”就是乔家的商号。《乔家大院》对晋商的描写比较到位,而《走西口》除了励志以外,大家不要期待太多。

这部剧的主人公是两个走西口的年轻人,田青和梁满囤。一个智勇双全,一个空有力气;一个仗义诚信到迂腐,一个稀里糊涂到痴呆。故事情节则是土匪、商战、世仇加三角恋。男一号田青看上去就像个唐僧,不食人间烟火,一向高大全,才智过人,就是在男女关系上像木头。而男二号梁满囤为了生存能忍辱挨打,也能做出不仁不义之事,其作用只是对比和陪衬,不过其表演还算比较出彩。这两个人的强烈对比也许只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好让编剧编故事,其实他们都不能代表山西人。山西人之所以能够背井离乡把生意做大,靠的是许许多多这样坚韧诚信的老乡,大家相互扶持,恪守同一个规则,有老一辈做样板,传帮带,新人从学徒开始就明白这样的道理,应该说是通过生意塑造成了一类人。如果谁违背这些原则,他就会被赶出这个圈子,没有生意可做。像梁满囤那样做出不义之事,还能继续混的,就有悖常理。而田青的仁义宽容,也非商人本色,唐僧急了还念紧箍咒呢。商人的原则是,该我拿的,我一定要争取,不该我拿的,我绝不动人家的利益。赏罚分明,有恩有威才能立足。

电视剧《走西口》里的熟语 篇4

《走西口》是中央电视台2009年的开年大戏。该剧讲述了民国初年, 一群为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电视剧上映之后, 得到了国人热烈的追捧, 仅仅从收视率来看, 《走西口》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觉得, 《走西口》的成功之处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故事结构跌宕起伏, 比较吸引人;二是几个人物塑造得很形象;三是人物台词朴实生动。

朴实和生动表面上是一对矛盾, 其实不然。朴实指的是表现手法平易自然, 很生活化, 而生动则是运用语言的效果。《走西口》虽然放弃了用方言语音表现地域特色的传统做法, 但是山西熟语却运用得很充分, 每一集从剧中人物口中都会吐露出许多熟语, 这些熟语总是能为塑造人物形象, 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提供帮助。下面是笔者边看边记录的一部分, 虽然不够全面, 但也颇能说明该剧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特点。

二、歇后语的使用

首先, 在《走西口》里, 运用最多的就是歇后语。例如: (1) 糨子缸里煮秤砣——混蛋 (浑蛋)

(2) 带砸锅瓦锅里煮秤砣——混蛋加砸锅 (3) 下雨天打老婆——闲着也是闲着

(4) 老妈抱孩子——别人家的 (5) 蚯蚓上墙——腰杆不硬

(6) 十五里地的一棵庄稼——独门独苗 (7) 老母猪赶集——里里外外一张皮 (8) 疤瘌眼照镜子——自讨没趣

(9) 王八瞅绿豆——对眼儿了

(10) 磨道上的驴——只知道听呵 (11) 新媳妇放屁——零揪

(12) 这年轻人真是油嗦子发白——短练 (13) 懒驴上磨——屎尿多

(14) 放屁嘣了脚后跟——巧劲儿 (15) 放屁打了脚后跟儿-----巧啦

(16) 摇钱树下埋死人——得了是聚宝盆 (17) 阔小姐开窑子——就是图乐

(18) 把我们老两口当萝卜干——晒起来了 (19) 田里的一根青苗——太嫩了

(20) 安上根尾巴他就个驴——倔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像谜面, 后一部分像谜底。剧中人物通常只说出前一部分, 本意却在后一部分, 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以上歇后语的特点在于, 选取做谜面的都是山西当地常见的事物, 正因为常见, 透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再者, 这些歇后语多是出自剧中没有多少文化的人物口中, 比如梁满囤、梁满囤他爹, 都是乡下种地出身的, 还有土匪刘一刀, 以及靠买官当上警察署长的吴玉昆, 等等。这些话虽然没有文化人说出来的语言文采斐然, 那么有“知识含量”, 但是语用效果却毫不失色。比如第 (1) (2) (13) (20) 形容梁满屯性格中的无赖、懒惰和倔强都很恰当, 话语本身与讲话人身份也非常符合。倘若换成文绉绉的话语, 反而会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俗话与固定语的使用

《走西口》语言运用特点的第二个方面是一些俗话。这些俗话当然并非是这部电视剧中所独用的, 我们在其他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常常见到。但是在这部剧中, 它们运用得却都很贴切:大多平实自然, 既符合人物性格, 也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动静结合较好。例如:

(1) 小两口床头吵架床尾合 (2) 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

(3) 女怕娶 (嫁) 错郎, 男怕干错行 (4) 亲兄弟还明算帐 (算账) 呢

(5) 多个仇人多堵墙, 多个朋友多条路 (6) 宁赠一锭金, 不教一句春

(7) 狗肚里盛不了二两油

(8) 常言道, 一人不喝酒, 二人不赌钱 (9) 脚上的泡自己起的, 怨不得别人 (10) 狗行天下吃屎, 狼行天下吃肉

(11) 贪官离任, 刮地三尺 (12) 骂人不疼, 起誓不灵

(13) 人家骑马我骑驴, 回头还有一块地, 这叫比上

不足比下有余

(14) 鱼找鱼虾找虾, 乌龟专找癞蛤蟆 (15) 人无头不走, 鸟无头不飞

可以知道, 这些俗话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日渐积累形成的, 是经过岁月洗礼而淬炼出的语言精华。它们不仅句式简短, 而且语义丰富。虽然有的听来很“土”、很糙, 但却“话糙理不糙”, 能传达出深刻精辟的道理, 耐人寻味。同样, 这些俗话也都出自电视剧里那些底层人物之口, 是接受过教育的田青和豆花所说不出来的, 它们对于区分不同人物所在的社会地位、环境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听到这些话, 我们大略就可以想象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世和背景等信息。

电视剧中的熟语除了有以上那些固定的表达, 还有一些半固定的句子, 也非常有意思。比如:

(1) 把他能一碗清水看到底 (2) 我就不够那一撇一捺

(3) 把一身懒劲儿捋直了, 什么事干不成啊 (4) 卖牛皮你跟我, 那是太原离包头差远了 (5) 大胖小子抱鱼——年画, 你这叫什么话?

以上句子有的含蓄、有的形象, 各有风味。像第 (1) 句以清水比喻人性格透明, 第 (2) 句以笔画“一撇一捺”比喻“人”, 第 (3) 句配给抽象化的懒劲以具体化的动结式短语“捋直”, 第 (4) 句拿山西太原离包头的距离来比喻二人的差别, 第 (5) 句先是歇后语、接着用谐音拈连修辞格引出“话”来。这些表达不过是随手从身边选取一些事物来做底子, 但却最能体现平民修辞的精彩。

我们知道, 熟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 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 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 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以上这些话意义完整, 如果固定化下来了, 同样也可以认为是熟语的一部分。

四、结语

当代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发现, 语言不仅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 也是体现人类自身身份的符号表征。以上所记的这些熟语, 既很好地扮演了在人物之间沟通的作用, 也很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各自身份。

晋商古道上的“走西口 篇5

路还是三百多年的路,见证着匆匆过客的惆怅,山还是三百多年的山,诉说着千年不变的愁,狼烟山川,断壁残垣,多少人的`心血都成为历史的沉淀!

走西口,这只是心灵一隅的概念,它却让守望的距离更加遥远,它却让人世的另一种爱情更加丰满。那曲悠悠响起的信天游,就是灰暗岁月感光而成的不老风景,就是生命中酸、甜、苦、辣的青春回响。

走西口,承载着黄土坡人多少沉甸甸的思念,带走了多少铮铮男儿热血般的青春。也许它只是一首普通的山西民歌,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它又是穷苦与无奈的象征二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最真实的流露。

因为贫穷,山西的汉子才会在漫天扬沙的古道上西行;因为贫穷,山西的汉子才会忍痛冒着妻离子散的危险走出沟沟壑壑的黄土坡。那呜咽的黄河旁,有多少期待的眼睛等待回乡的身影;那摇曳的青蒿旁,又等白了多少如丝的青发。

就是一个方向,风沙侵略不了他,光阴占据不了他,命运更是抗衡不了他。但是,下沉的太阳和飘落的雪花能够亲近他,远去的嗓音和袅散的炊烟能够追赶上他,亲情目光能够触及到他……

我们怎能淡忘历史?我们怎能深陷历史?我们怎能只唱高亢的信天游?我们的泪不再往肚里流,我们的疆域可以策马万里,我们纵横驰骋,我们拥有了胜利。

《走西口》中的音乐赏析 篇6

摘要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走西口》是一部以山西晋商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而《走西口》地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民歌《走西口》与电视剧中同名主题曲有着不同的演绎方式及特点。

关键词《走西口》苍凉缠绵西北的味道

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走西口》被称为《闯关东》的姊妹篇,是一部以山西晋商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前者讲的是山西人去了内蒙,后者讲的是山东人去了东北。一个“走”字带着一些无奈和苍凉。而“闯”给人感觉则是勇敢的气魄。都反映了当地人民坚强、勇敢、不听天由命的精神。

《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故事以田青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其中穿插了刘一刀、豆花、梁满囤、田耀祖等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坎坷的经历,塑造了在走西口的历史现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强调了他们“义重于利”的善良为人。这是一部走西口的人们用血泪、坚韧、诚信、勇往直前写就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雄浑激昂的赞美诗。

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西口”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但是相信人们都听过《走西口》这首民歌。《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日为山西民歌,或日为陕西民歌。

这首依依不舍的情歌却让人听的备感苍凉无奈,大有生离死别,从此天各一方的意味。“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走西口》这首古老的民歌据说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一首苍凉而忧伤的调子,从远古传来,穿过逶迤起伏的高原。穿过沟沟峁峁的黄土坡,合着黄河水的呜咽传唱了百年。一种淳朴的思念和牵挂用最原始的歌谣从毛眼眼的妹子口唇里唱了出来,那份痴情,那份期盼,那从心底发出的真真切切的无奈与失落扯的人的心生生的痛。每当听见这首歌,我仿佛就看见荒凉的古道旁,牵着毛驴的后生一步一回头的恋恋不舍,我仿佛就听见站在高山上撩哥哥的妹妹,至死也要把哥哥随的心声。《走西口》,一首凄婉而缠绵的民歌,寄托着黄土高原上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希望,承载着两百年来荒凉的土地上生的希望。

在旧社会,山西一带收成不好,人们被迫离开家乡到内蒙物资丰富的地方谋生。民歌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出走前的情景。妻子送走丈夫,妹妹话别情郎,歌声便在村头、路边响起来,因为路途遥远,不知吉凶,分别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面,所以难免难过伤心,生怕有什么自己想不到的地方。有对亲人的不舍,也有祈祷的作用,希望爱人能早日平安归来。再舍不得走,咬住牙也还得走,与其留下来吃苦受穷不如走出去寻找生的希望,男人们走出去,女人在家留守,发家后的男人们再回来接走妻儿老母,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走西口的队伍中。后来便成为了一种历史潮流,一首民歌牵扯出一段如此厚重的历史。这段历史包含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背对黄土。枯树和低矮的土房子,望着前方苍茫的大地和冰凌游走的黄河,人们扛起包袱,踏上了通向关外的征程,大青山离的越来越近了。耳边还回荡着“走西口”的歌声,哀婉缠绵、高亢悲凉、荡气回肠,爱人流泪的嘱托,此刻却是如此地贴心窝:“走路你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拉话儿解忧愁。坐船你要坐船后。不要坐船头,船头上风浪大,怕你掉到河里头。住店你要住大店,不要住小店。小店里的虫儿多,咬得哥哥睡不着。哥哥你要走西口,不要交朋友,交下的朋友多,就怕忘了我……”

歌词浅显易懂,意境也不难想见:夕阳下。古道边。惆怅的少女送自己的情人。前途不可测量,远方有多少风雨?哥哥何时回来,自己则会痴心地等待。少女是年轻的。是稚嫩的,是单纯的。她不知如何向情人诉说满腹的哀愁,只能用近似唠叨和琐碎的叮咛嘱托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走路要走大路。住店要住大店,坐船要坐船头”,这是近乎废话的常识。但反复的诉说,其实是一种感情的寄托,是对哥哥浓浓的爱意的渲泄式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其实是脱胎于诗经的“兴”,看似无关,却点染了环境,铺垫了感情,一步步激发受者的强烈共鸣。“哥哥你要走西口,不要交朋友,交下的朋友多,就怕忘了我。”这是步入最终表达前最后的铺垫,也是感情高潮前最后的一点宁静,看似无理却又有理,看似娇蛮却是痴情,体现了少女对爱情前途担忧而又充满信念的矛盾心理。经过这一铺垫后,“送歌送到大路口”,一笔凝练地点出了送别路上空间的延续和转换,“临别最后一句话。妹妹等你到白头”则是感情火山的最终爆发。少女浓烈而朴素的情感。至此完全征服了读者。想必。更能即将征服远方的哥哥吧。

走西口 篇7

族灵魂深处的人文精神。

人们之所以称电视剧为特殊商品, 是因为电视剧和普通的实用商品不同, 它同时具有艺术和社会文化属性。[2]电视剧艺术具有大众文化属性, 它以技术为支撑, 以审美为追求, 以便捷的方式为大众提供艺术欣赏, 具有最广泛的受众面。晋商题材的电视剧把家族剧和主旋律剧融为一体, 以平民化的视角塑造了一批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 展现黄土高原独特的民俗风情, 揭示人物的悲剧命运, 彰显厚重的晋商文化, 增加了电视剧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内涵。

一、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

无论是一部好的小说, 还是一部精彩的影视剧, 都离不开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越尖锐, 就越有“戏”可看。民间喜传奇, 百姓爱热闹。传奇与热闹构成了民众欣赏习惯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传奇情节曲折, 主人公历经十磨九难却又意外发达, 险象环生又能出奇制胜。欣赏这样的传奇, 使欣赏主体暂时离开了凡俗和现实, 进入艺术欣赏的境地, 忘情而动情。热闹则指场面火爆, 动感强烈, 冲突不断, 所谓一波三折, 波澜起伏, 画面精美光鲜。它使审美主体目不暇接, 新鲜感得以连续保持。[3]电视剧的情节是由剧中人物的命运构成的, 人物命运越传奇, 情节便越热闹, 越容易吸引观众。而且, 观众往往都会有“英雄”情结, 英雄罹难时, 观众会潸然泪下, 英雄成功时, 观众也会欢欣鼓舞。

晋商剧以平民化的视角表现普通山西商人的日常生活, 讲述小人物的奋斗历史, 贴近生活, 捕捉老百姓最真实、最细腻、最动人的一面。剧中的主人公多为具有传奇色彩的平民英雄, 并且他们多为男性, 他们临危受命, 在逆境中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勇气, 重情重义,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周围人的信任和爱戴。

《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 在兄长死后, 债主上门逼债的情况下, 放弃了仕途之路, 担起了家庭的责任。他南下武夷山, 北上恰克图, 和土匪打交道, 与外国人谈生意, 向慈禧太后要银子,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为乔家的生意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走西口》里的田青, 为了生存去口外谋生。在土匪窝里, 他敢于同二当家比武救出豆花;因为裘老板的误会出卖差点上断头台;他多次命悬一线, 而又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被人救起;他的生意也总是起起伏伏。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 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波澜起伏, 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是电视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独特的民俗风情

“山西题材文艺作品能够如此长盛不衰, 描写晋商的影视剧两度担纲央视的开年大戏, 这源于山西省持续着力于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刘建生分析道, 晋商悠久的历史、传奇的故事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而影视剧中包括山西风土人情、宗教、民俗、演艺、建筑、饮食、礼仪等在内的“晋文化”, 又以其独特之处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关注热情。[4]

电视剧《乔家大院》和《走西口》里都添加了许多风土民俗, 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 使黄土高原的人物风情在影片中得到了艺术地再现, 在剧情的环环相扣发展下, 逐渐有了生命感, 让观众一步步融入山西人豪爽真挚的社会人情中去了。《乔家大院》中不时出现的由胡胡和二股弦演奏的晋剧音乐旋律, 以及街灯、烟花、糖葫芦和皮影戏, 把观众一下子就吸引到充满晋中乡土味的氛围里。建筑精巧、错落有致的深宅大院显示着晋中富商的气派。家居摆设、窗户剪纸、中条横幅, 以及衣服鞋帽、梳妆服饰等等, 无不具有大户人家的风范。至于婚丧嫁娶、喜庆节日更是晋中民俗的展示。电视剧《走西口》中有许多原生态的风情展示, 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 荡气回肠的西北民歌, 半明不暗的窑洞, 杂耍般的刀削面, 土气、俗气、笃实的农村生活, 仿佛不经修饰就被搬上了荧幕, 让观众不知不觉地融入山西的人文地理中去了, 透露着人文精神的深远意蕴, 充分给观众超越时空的感受, 回到民国时期土匪猖獗的西北高原, 实现了影视本体与文化命题的互相契合。

三、人物的悲剧命运

鲁迅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人类的悲剧就在于情感与活动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社会像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把人类包围起来, 人都会有七情六欲, 都会有爱恨情愁。晋商剧通过表现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 削弱了主旋律剧的呆滞沉闷, 增加了家族剧的生活化, 丰富了剧情的曲折性。

《乔家大院》中, 尽管人物众多, 但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承受着诸多的无奈, 不仅无法逆转, 而且无一幸免。乔致庸, 一生历经大风大浪, 为乔家创下了一份厚实的家业。可惜, 他放弃了自己从文从官的理想, 失去了自己的初恋情人。片尾他对着镜子那一大段独白, 形象而深刻的表现了他的悲哀。乔致广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人, 他兢兢业业尽心尽力, 但终因商场险恶, 中了别人的圈套, 落得个英年早逝, 壮志未酬。大嫂, 具有一切中国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她中年丧夫, 却以坚强的毅力协助小叔子维护着乔家。最后因救乔致庸出狱, 下嫁孙茂才, 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节, 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尽。江雪英, 乔致庸青梅竹马的恋人, 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人与别人成了亲。她赌气嫁给了一个病入膏肓的瘾君子。不久, 丈夫病故, 她形影相吊, 忍受着漫长岁月的煎熬。陆玉函, 才貌双全的千金小姐, 为了乔致庸和乔家, 她殚精竭虑, 甚至还赔上了父亲一辈子的心血, 但是她却没能完全享有丈夫的身心。新婚之夜, 丈夫去找情人, 自己只能独守空房, 好不凄凉。

《走西口》是一部山西人出外打拼的血泪史。出外打拼的男人不容易, 在家苦守的女人更难。田青生于家道殷实之日, 长于家道衰落之时。为了生存, 他不得不告别慈母, 告别姐姐, 告别恋人, 追寻先祖的脚步去走西口。漫漫长路, 他可谓九死一生。但是, 他在家苦等的母亲却要望穿秋水, 他的姐姐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的恋人万里追寻却落入虎口。梁满囤那独具个性的语言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嘴脸给许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见利忘义、休妻再娶, 不是忘了丹丹对他的情意, 而是不愿再当穷鬼, 不愿再当受气的学徒, 他的自尊和争强好胜强烈渴望他尽快摆脱困境, 不再做人下人, 他要当一回人上人, 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我们静心回首时发现, 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也都会有一些梁满囤的影子。

这一系列的悲剧, 有些是人物性格造成的, 而有些在很大程度上却都是不太平的世道造成的。这些人物悲剧命运的塑造, 折射出家族和历史的悲剧, 拓展了影片的审美内涵, 启发观众的思考。

四、浓厚的晋商文化

诸多以晋商为题材的作品, 生动地表现了晋商瑰丽迷人的精神风采。商人以追逐利润为目标, 但是, 晋商绝不是惟利是图者, 而是具有高贵商业品格的商人, 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义”观出神入化地融会在对“利”的追逐之中, 使历来被轻视甚至蔑视的商人具有了一种高贵的品格。晋商剧立足于商业大家族的艰辛创业历程, 把以家寓国、家国一体的民族精神和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商道精神以及忠孝仁义、心怀天下的人文精神贯穿始终, 极大的发扬了晋商文化的优良传统, 丰富了电视剧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

五、以家寓国、家国一体的民族精神

中国人一向具有家国不分的文化观念, 以“家”喻“国”, “家”与“国”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一个“小家”的兴衰, 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浪潮的跌宕起伏、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以及国家民族的命运多舛。“以家喻国”这一传统从文学开始, 经过戏曲、话剧、电影而延续到电视剧。

《乔家大院》中, 乔致庸的命运浮沉和乔家大院的兴衰都与国家大事密切相关, 通过乔致庸的一生, 我们可以了解清末那段动荡的历史和时局的变幻。首先, 因为太平天国盘据长江, 阻塞了茶路, 南北货物不通, 乔致庸去南方贩茶, 疏通了茶路, 做大了乔家的生意。其次, 乔致庸违背朝廷的旨意, 偷偷埋葬了投奔太平天国的刘黑七而锒铛入狱。乔家卖掉所有的生意, 救出了他。但朝廷仍下令圈禁乔致庸并要求一笔数量巨大的银两, 同时, 不许私人帮朝廷兑换官银, “汇通天下”的理想受阻。此后的乔致庸心灰意冷, 在家一躺就是十年。十年后太平军覆灭, 朝廷对乔致庸的圈禁令解除, 但由于时局动荡, 乔致庸依然无法出山从商, 只能继续韬光养晦。又一个十年后, 朝廷出兵北伐, 左季高代表朝廷希望能向乔致庸借银助军, 久居家中的乔致庸欣然同意。战争结束, 因孙茂才的陷害, 朝廷竟然要赖掉这笔银两。乔致庸气不过, 上京讨要, 再次被捕入狱。1900年, 八国联军攻占京城, 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乔致庸不顾众人反对, 给朝廷捐银逃难。慈禧太后解除了各地商号禁止汇兑官银的禁令, 乔家生意从此蒸蒸日上。

《走西口》主要讲述了年轻书生田青因家庭变故走西口的故事, 该剧涉及的时间段从清朝末年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跨度近30年。依次讲述了土匪横行, 军阀混战, 以及通货膨胀对田青生意的打击。田青走西口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祖母的遗愿———赎回田家大院, 但历经劫数后的田青终于认清了社会现实, 意识到没有“国”就没有“家”。因此, 他获得母亲同意后, 变卖了千辛万苦才赎回的田家大院, 走向了革命的道路。田青的奋斗史隐喻着那个年代千家万户“走西口”的历史, 田青的命运变化也折射出那个特定年代的现实状况。

晋商剧试图将人物、事件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 将个体的、家族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由此将个体的“小我”升华到体现国家、民族大义的“大我”, 从个人、家族的生存史中去反观这段民族、国家的发展史, 使蕴含其中的“大爱”、“大恨”得以彰显。[6]这种讲述方式使得晋商剧突破了历史事件讲述的表层, 而上升为悲壮不屈的家国奋斗史的层面。

六、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商道精神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做人的基本, 更是兴业的根本。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是晋商几百年来长盛不衰的精髓所在。

《乔家大院》总导演胡玫曾指出:“我们拍这么一部电视剧, 并不仅仅要讲述一代晋商的发展史, 而是想让人们明白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家精神。儒家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 这可能也是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乔家大院》讲述的故事对现在也有现实意义, 因为它弘扬了一种商业文化。晋商精神的实质‘诚信’, 对于现在的中国商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商界, 我想会有一些启发。因此, 我们呼唤这种精神。”[7]在《乔家大院》里, 乔家的祖训是“义、信、利”。“利”是排在“义”与“信”后面的, 乔致庸看到包头复字号的分店仗着店大欺客的行为, 巧妙地进行了一系列人事改革, 并且制定新的店规, 大胆起用新人。不仅确保了乔家生意的稳定发展, 而且建立起“诚信”为首的商业机制, 赢得了众相与和股东的信赖, 最终实现了他“货通天下”的宏愿。

《走西口》中, 田青的生意之所以能够蒸蒸日上, 离不开他的智勇双全, 更离不开他诚实守信的品格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田青离开裘记皮匠铺时曾答应裘老板两年内不涉足皮革生意, 果然他信守承诺, 两年内他只开了一间估衣铺, 没有违背诺言。当他通往恰克图的驼队遭土匪刘一刀抢劫后, 因为现金不足, 无法继续贸易时, 他想出了“借鸡生蛋”的办法:凭借自己的信誉, 把经销变为代销。很快他便又收购了一驼对皮革, 起程去恰克图了。可不幸的是, 货物又被军阀吴玉昆以私通苏俄的名义没收了, 田青自己也被关进了大牢。虽然后来包头商会休行罢市逼迫吴玉昆放了田青, 可是他却欠下了一大笔债。为了偿还这笔债务, 他变卖了自己公司所有的财产, 包括那辆玻璃马车和住房, 他宁愿自己破产, 也不愿失信于人。可见, “重信轻利”是晋商的传统美德, 更是晋商百年兴旺的根本。

七、忠孝仁义、心怀天下的人文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患意识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先进人士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识。具有尧舜之德、夏禹之智的山西, 自古以来, 涌现了无数大忠大义、心系天下的仁人志士。古有“赵氏孤儿”铲除奸佞, 近有“百团大战”杀敌报国。晋商剧里的主人公, 个个都是以忠孝仁义为先, 心系天下英雄人物。

《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 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儒商。他一心想要实现“货通天下”的愿望, 他以商济世, 以商救困, 以救助天下百姓为己任。当大批难民逃亡来到祁县, 他搭帐篷, 设粥棚, 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去买米, 还要求全家老少和难民一起喝粥。他明知道即使这样也撑不了多久, 但还是尽全力去做。因为救不了更多的难民, 他深深自责。朝廷的海防捐款派发到祁县, 乔致庸带头响应, 捐以重金号召其他商家为国家做贡献。朝廷准备发兵出征, 乔家虽然也很困难, 但乔致庸还是决定借银助军并亲自运送粮草。

在电视剧《走西口》中, 导演对田家的祖训———“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的反复阐释, 从家族意义上升到民族层面, 又进一步升级到国家层面, 不仅延伸了晋商儒家文化的内涵, 而且提升了本剧的思想深度。《走西口》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把晋商的故事与民族大义融合起来, 使剧中的人物上至王公贵族, 下至平民百姓都体现出革命精神和爱国热情。

诺言王子是蒙古贵族, 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富强, 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办报社, 宣传民主思想, 培养革命精英, 并且把自己王室的所有财产都拿出来支持革命, 打倒列强, 推翻军阀统治。徐木匠在剧中算是一个平民, 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却是革命者。他是诺言王子的随从, 跟着诺言王子革命, 先是参加了兴中会, 后又参加了共产党。他为了报答田家的救命之恩, 帮助淑贞把田青抚养成人, 教田青武功, 送田青读书, 并且在他的引领下, 田青最终也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几百年来, 晋商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创立了票号和最早的信托制度, 使晋商成为“天下第一商帮”。一度“海内最富”的山西, 在清朝每次全国性募捐活动时, 捐出的银两总是第一。今天, 这种“大忠大义、心系天下”的晋商遗风犹存, 在吕梁市所属的孝义和汾阳两市, 许多乡间公路、敬老院和学校都是凭当地富商的慈善捐款修建的。[8]2008年的“汶川地震”, 晋商也都慷慨解囊, 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

八、结语

晋商题材的家族剧大都反映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与主旋律剧结合之后, 融入晋商文化和民族精神, 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义薄云天的晋商创业史。剧中的主人公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 也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供了反思与警醒的教材, 使我们从先人身上找到了能够支撑自己战胜一切惟利是图和蝇营狗苟的精神动力。晋商剧的艺术特色在于它不仅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的题材, 丰富了中国电视剧的内涵, 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观众的人文素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楠, 王亮.走西口热播背后——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博弈[J].电影评介, 2009, (13) .

[2][3]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贺忠.论电视剧走西口的艺术视角[J].电影文学, 2009, (7) .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6]张宗伟, 齐峥峥.年代剧述略[J].当代电影, 2009, (8) .

[7]王庆华.从乔家大院看晋商精神——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现实意义初探[J].当代电视, 2006, (8) .

走西口 篇8

关键词:新编京剧,唱腔设计,晋商文化,文化精品

由山西省京剧院排演的现代京剧《走西口》自2004年, 在第四届中国戏剧艺术节上成功演出, 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走西口》是以晋商文化为题材重笔描绘了诚信思想, 歌颂了在中国经贸发展史上留下光彩一页的一支晋商队伍——“晋德裕”。描绘了山西商人以特有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开拓了中俄的边境通贸之道。整台演出较大篇幅的描绘这支晋商队伍恪守“诚信”, 用极大的代价, 甚至是生命来维护商道中的诚信原则。晋商文化独特的历史气息与现实意义为当代商人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舞台版, 主题鲜明, 立意深刻。

新编京剧《走西口》创编以来, 包括台湾已在全国演出近200场, 看惯了大投入、大制作、大舞台、大阵容的观众, 再看这台由山西省京剧院主创演绎的以充满质朴与民俗特色带着泥土般芳香的独特艺术魅力, 像一缕春风吹进绿野, 饱尝了西北民族文化的盛宴, 在享受铿锵有力的台词唱段中深受感染和感动。本剧从音乐、舞美、武打等艺术形式上进行全方位的打磨也带给我们许多深层的思考。笔者试从其挖掘历史精神与创新思路相结合之视角, 浅析此剧的成功之道。

京剧《走西口》在保持了京腔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晋商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刻画。晋商是中国商业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清代中后期, 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与贸易的开拓谱写了一曲不朽的篇章。每一个辉煌的历程都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支撑。山西有民谣云“杀虎口, 走西口, 没有钱财难过口, 不是丢财就掉头”。虎口是山西人到塞外经商的必经之路, 但茫茫戈壁滩的酷暑与严寒, 种种困难可窥一斑。“诚信为本、勇于开拓”的晋商经商的敬业精神在漫漫走西口的历程中得以诠释与标榜。现代京剧《走西口》的创作也是对晋商前辈不畏险阻, 诚信经营、以义制利的精神的歌颂与传唱, 揭露讽刺在当今商业经营中见利忘义, 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全剧围绕着“诚”和“义”二字展开, 这既是晋商一贯坚守的准则, 也是山西文化的历史精髓。即便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 诚信为本、以义制利也是所有人应该维护的商道原则。在鲜明的主题立意基础上以深沉的历史感情和鲜明的当代意识有机的融合呼唤“诚信”的回归。

京剧《走西口》可谓是中国京剧现代戏的精品, 山西文化艺术精品, 综合了舞蹈、音乐、京剧、绘画等多种艺术手段, 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音乐雄浑豪迈, 苍凉悲壮, 很有气势;舞美虚实结合, 写意与写实结合体现意境。

《走西口》由当今京剧界领军人物于魁智、李胜素领衔主演, 乐队由山西省京剧院、中国京剧院、山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联合组成, 并聘请胡炳旭担任首席指挥, 剧本则是山西作家张晓亚、高晓江、黄来喜获得曹禺文学奖的力作。朱丽、张巍、朱强、管波等一批优秀演员也参与其中, 组成了强大的一支演出阵容。

《走西口》的原型是根据广泛流行在陕西、内蒙古、山西及河北省北部地区的民间故事、民间小调。剧中通过将京剧音乐与山西民乐的有机融合, 令观众在品味京剧音乐的同时, 也领略了山西文化的魅力。在音乐、唱腔创作方面, 编导人员在浩如烟海的陕北民歌中, 选取了一些符合故事剧情、人物的情绪、现代观众的审美标准, 用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民歌素材尤其是《走西口》信天游的曲调为主要叙事手段, 使民歌与故事的剧情交融在一起, 呈现情景一体、声情并茂、珠联璧合的舞台艺术效果。该剧还设定了许多具有浓郁的山西音乐特色的幕间伴唱, 使全剧音乐形象更加绚丽多彩。“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熟悉的山西民歌在京胡的伴奏下, 显得格外清亮而有韵味。高亢激越的旋律迅速将观众带进一个古韵沧桑的地方, 京剧《走西口》赋予了民歌“走西口”以豪迈悲壮的风骨, 民歌“走西口”赋予了京剧《走西口》以低徊缠绵的情愫。京剧的典雅增加了晋商的魅力, 晋商故事的浓墨重彩为京剧的表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尤其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山西民歌《看秧歌》的旋律以京剧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欢快的歌舞。黄河岸边放河灯的习俗贴切地向观众们展示出山西民间文化特色, 营造出具有当地风情的独特氛围, 令人耳目一新。也使得《走西口》的音乐旋律、更优美、婉转, 表演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这种创作和编排是极富地域色彩的大胆尝试。

在唱腔设计方面, 程派的荡气回肠与荀派的活泼俏皮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饰演剧中的山西商人, 演员于魁智用心的找来不少有关晋商题材的资料, 对晋商文化做全面深刻的了解, 从中找寻过去晋商的真实感觉。许多唱段慷慨激昂, 唱词直指人心。由李胜素扮演的男装装束的钟雪儿在一开场便与于魁智出演的“晋德裕”商号老板常雨桥成为了冤家对头, 举手投足间颇有几分英武之气, 兼有不少高难度的打戏, 唱段也充满了女英雄的气概, 让观众眼前一亮。而后换回女装后又尽显柔美与细腻。唱腔设计上有较大的起伏变化去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内心活动, 也使演员的演唱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各位艺术家尽闪亮点, 拿出自己的绝活。表演可谓精彩纷呈, 令观众耳目一新。

据了解, 为了让作品更加成熟与民俗化, 《走西口》在演出创作的过程中曾不断完善, 历经多次修改, 为鲜明地表现剧中人物常雨桥大智大勇、精于计算及不屈不挠的精神。著名的音乐唱腔设计人张延培先生和指挥家胡炳旭先生对全剧的音乐进行了精心设计与大胆尝试, 声势宏大的管弦乐也搬上舞台来衬托释放京剧音乐的魅力。使具有强烈表现力的京腔、京韵在音乐、唱腔及风格在交待情节和内心活动上达到完美。伴奏除京胡、京鼓、京板等外, 另有大型交响乐队伴奏。大剧场回响设计效果明显, 每逢好腔佳音观众席都有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演员功底深厚, 将剧中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观这样的京剧是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在宏达的交响乐队的烘托下表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悲壮豪情, 还让多个流派唱腔融合在一台戏中, 恰到好处的承接、转合。有变化也不显得脱节。既增强了观赏性, 也成为京剧不甚熟悉的观众快速寻找情感的切入点。让观众品足了味道。给人以流畅、耳目一新之感。以情动人是大多数艺术家的经验, 用情感的大潮冲击观众的心灵大坎, 大胆创新, 合理渲染, 在瞬间浓缩各种真实的生活情感, 让观众随着剧情的推进, 接受各种情感的撞击, 从中品味剧中所蕴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深深的思想启迪, 还有动人感人的艺术价值。

古老的京剧已迈入21世纪, 自清代兴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百多个年头。具有国粹美誉的京剧在戏曲衰微的今天能否拥抱时代, 占领文化市场, 与新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尤其是如何面对现代观众, 面对年轻的观众, 的确不是一件乐观的事情。不仅中国京剧界在探索, 整个中国戏曲都在探索。尤其是京剧的衰落最集中体现在观众的离去,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曾多次慨叹说:“只有激活传统, 做到既有血又有肉, 好看又好听, 撞击人的心灵, 孕育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 京剧才能发展下去”。本剧在多年的演出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 历经多次修改, 尤其是从挖掘历史精神与创新思路相结合这个意义上来说, 成就了晋商文化的代表作——《走西口》。事实证明, 京剧唯有具备时代内涵和符合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趋向才可能赢得今天的观众赢得文化市场的一席之地。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面对文化多元, 速食文化极其盛行的当下, 如何继承传统又能为传统的戏曲文化注入活力, 让博大精深、渗透着民族血液和精神的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戏剧工作者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国粹京剧弘扬、传达民族文化是新的时代中国戏曲无法回避的课题。新编《走西口》是近些年山西打造精品剧目中为数不多的戏曲艺术形式。典型的利用地方民歌与传统京剧艺术营养的揉合、滋补和润泽, 程式与生活的结合, 真实与写意的谐和, 深入刻画山西晋商文化。在社会呼唤商业诚信的今天, 山西省京剧院将京剧置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 将“诚信”的理念化作艺术带给观众。通过优美的京剧唱腔和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传递给观众, 真正达到了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视觉享受。在新的时代天地中绽放出绚丽灿烂的生命火花!

《走西口》是山西省京剧院与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山西省歌舞剧院联合创作而成的。在行当的设置上五大行当竞相亮相。除了于魁智、李胜素领衔主演外, 朱丽、张巍、朱强、管波等一大批优秀演员也参与该剧中, 名家名角的参与带动地方优秀京剧演员, 组成了强大的演出阵容。为突出人物性格, 发挥各个院团的优势, 对各位艺术家, 各个流派也做了许多量体裁衣的设计。进一步体现出了强强联合的创作初衷和优势。

近年来, 山西要打造成为文化强省, 省政府给予了山西省京剧院很大的支持。去年, 山西省京剧院在政府的支持下翻新改造出自己的舞台, 并且, 在民间成立了振兴京剧基金会, 京剧在山西探索出新的路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也得到一种启示:地方剧种只要抓住机遇, 虽然演的是历史故事, 但紧扣时代脉搏, 首先要找到好的创作源点, 拥有优秀的演出团队, 推成出新, 同样是可以打开市场, 打造出当地的知名文化品牌来。

参考文献

[1]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 2006 (1) .

[2]武佩琴.戏曲教育与教师的现代素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及表演版) , 1994 (2) .

“走西口”走出的恒美雅 篇9

乌海小创业

宁夏大发展

因为当年家里穷,陕西榆林人谢清华决定像自己的亲戚那样到外地去闯荡。于是按照家乡流传下来的古老路线,谢清华来到了内蒙古乌海市。

上世纪90年代初,谢清华靠着木工手艺很快在乌海立了足。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家具的需求以及档次要求日益提高,看准了家具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谢清华从做家具转为卖家具,并在乌海成立了海达家具公司。依靠诚信经营,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家具行业中,谢清华的公司排名第二,而在乌海市属于龙头企业,公司连续三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诚信单位。那时,谢清华家具公司所处的街道被当地市民称为海达路,同时还以海达这个词命名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名称。

就在谢清华在乌海的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心里却打算进行着另一个大的规划:到宁夏发展。

“我注意银川已经很久了,由于银川位于‘呼-包-银-兰-青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又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重要商贸城市,外地多数家具都是从银川转站来到乌海的。”谢清华不但看上了银川的地理位置,同时还看上了它的超强人气。“银川不但辐射宁夏各市县区外,还吸引着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的大量人口。”

谢清华看中了银川巨大的辐射力,决定在银川开设一家家具经销店。银川经销店只用一年的时间就证明了银川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当年,银川经销店的营业额是乌海总公司的几倍。

2003年,银川市兴庆区政府前往乌海市考察并招商,当时作为乌海市家具行业的龙头企业,银川市兴庆区政府找到了谢清华。经过双方友好的协商,海达公司深入考察论证后,谢清华投资2000多万元正式落户银川兴庆区科技园区。

听说谢清华要将资金投向银川,乌海市政府为了挽留住谢清华,向他开出了一个丰厚的条件:只要谢清华仍在乌海投资就给其工业园区一块土地。但是,谢清华婉言拒绝了,毅然举家来到银川。

离开之时,乌海市政府为谢清华特意举行了送别宴会,政府一位领导拉着谢清华的手说:“真舍不得你走呀。”

谢清华将自己在银川的家具公司起名为银川市恒美雅家具有限公司,主营办公家具。谢清华说:“好家具的最高境界是恒久美丽高雅,所以我起名为恒美雅。”

对于谢清华等这些外来企业,银川市制定了一系列改善投资软环境的政策措施,对投资软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设立了 “市政府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24小时之中,有超过8小时的时间都在办公室中,办公家具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密切联系。”谢清华讲出了一个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的现象。

在谢清华看来,办公家具与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对办公家具的选择不能马虎。他说,办公家具首先要绿色、环保,所以选家具时首先就要看它是否有持国家权威机构的“身份证”、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绿色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家具时也不能盲目认为所有家具都是南方厂家生产的好,有些号称为南方家具的其实也是一些小作坊生产的,质量的保障性差,所以选家具时主要应该考虑品牌。

谢清华进入宁夏家具市场时,这个市场上已经有一些知名品牌,但是谢清华在宁夏市场上开创了多个新服务模式,逐渐带领了宁夏家具市场。

恒美雅家具首先向消费者呈现的就是板材全部为国家E1级标准。宁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赵钢主任说,做家具所用的板材,按国家规定E1级每升含有甲醛1.5毫克,而E2级甲醛含量是E1的1倍多。谢清华说,恒美雅全部使用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的板材,而且件件家具都持有通过国家检测合格的身份证。

走在恒美雅的卖场上,各式各样的“办公环境”呈现在眼前,消费者可身临其境地找到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想要的办公家具。

有些公司搬迁新址,可是苦于办公家具拆装麻烦,而一些搬家公司也嫌拆装家具麻烦而不愿受理这样的业务。于是谢清华学习海尔模式,在全区首创“家具行业6年免费售后服务”的承诺。凡购买恒美雅家具,只要一个电话,他们便免费进行拆除安装。

谢清华说,他现在正酝酿一个新的经营模式:前厅展示,后厅生产。在他的家具生产厅,将向消费者剖析家具的每一个生产细节。而在前厅的展示体验中心,消费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使用每个办公家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每个客户都是VIP

恒美雅家具公司作为宁夏家具行业的引领,其领军人物谢清华始终坚持“以质量信誉求生存,以优质服务谋发展”的理念。再挑剔的客户走进恒美雅家具卖场,都会找到作为上帝的荣耀感,即使客户只是随便进来看看,都会得到导购小姐最细致入微的服务。很多消费者本来没有购买家具的意愿或者是陪亲戚来选购家具的,最后成为恒美雅的潜在客户。

“选择恒美雅家具主要是质量信的过。我本人对购买家具是比较谨慎的,一是要物有所值价格合理,二是一定要健康环保。我跑遍了银川大大小小的家具卖场,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售后问题就是产品质量问题,如果选购这些问题家具,这对我们这些精力和实力有限的消费者来说是很要命的,最后我选择了恒美雅家具,虽然可能价格方面稍微贵了一点,但是物有所值。”这是一位正在恒美雅卖场填写订单的消费者身有感触地说。

谢清华说,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商家注重投入产出的效益配比关系,思维和方式更加开阔和具有可操作性。然而我们却也实实在在地看到,这背后的一切,有时候是以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代价的,并最终损害商家的长远利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个人始终坚信一个广泛流传的诤言,每位顾客的背后都有250名的潜在顾客,得罪了这个顾客等于失去了250名潜在顾客。根据管理学上著名的二八定律,百分之八十的利润是由百分之二十的客户创造的。所以大多数企业都积极发展大客户,挖掘优质客户,VIP客户,祈求通过这样实现企业资源聚焦,为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但是我始终认为企业如果单纯的抱有这样的单线思维,必将陷入一个尴尬的境界,因为每个普通客户背后都有其亲友团,其亲友团中说不定就有一位优质客户,而且今天的普通客户很可能会成长为明天的VIP客户。所以在我眼中,每一位客户都是上帝,都是我们恒美雅人眼中的VIP,无论是今天的恒美雅还是明天的恒美雅,我们都始终秉承“顾客至上”这个理念并将这个理念写进公司的企业文化里面,镌刻在每个员工的心里面。

【走西口】推荐阅读:

走西口教案06-05

上一篇:小学化现状下一篇:国际语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