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2024-05-08

《复活》(精选11篇)

《复活》 篇1

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作为证券市场机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淘汰劣质公司,施加外部压力,对上市公司提高绩效和完善公司治理具有极为显著的激励约束效应,因而为各大证券市场所青睐。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伊始,就借鉴他国之实践,在制度层面建立了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然而,因为诸多的复杂因素,符合退市条件而真正被退市的上市公司寥寥无几,使得退市机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不成功的制度之一。

早在1994年,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就规定了退市制度,在上市公司出现财务造假等欺诈行为,或者其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下,应当终止上市。但在上市指标奇缺,“壳资源”价格不菲的情况下,这样的原则规定显然只是公司治理系统中的“稻草人”,甚至连微弱的恫吓作用都难得一见。直至2001年,中国资本市场10周年的时候,才出现了第一家真正退市的上市公司(PT水仙),利益博弈之艰难,可见一斑。到2008年,上交所累计退市的上市公司21家,深交所退市23家,18年来,总共只有44家上市公司被退市。占1600多家上市公司的比例不到3%,和美国证券市场每年10%左右的退市比例相比,基本属于形同虚设。

退市制度在主板市场的失败,意味着在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上废掉了最重要的武功之一,而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又决定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长期萎靡。但是,这两项制度设计历来被视为资本市场的两大利器。很显然,这是导致中国公司治理失灵的重要制度根源。管理层数年来虽然屡屡痛下决心推动退市机制的实施,然而,主板市场的诸多先天不足和复杂的利益博弈,往往无功而返,收效甚微。

因此,当2009年3月31日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和深交所2009年5月8日发布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都高调规定了公司退市制度的时候,其用意不仅仅在强调和强化创业板自身的风险的特质,管理层的意图显然在于将创业板作为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的最佳的跳板,从理念和制度实施上为退市机制的重生杀出一条血路。

我们看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了创业板企业的退市风险大于主板企业的特点,而在深交所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中,除了主板规定的退市条件之外,结合创业板自身的特点,增加了三种退市情形: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显示净资产为负时;创业板公司股票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这三种情况,基本借鉴了纳斯达克等市场的退市规定,首次将股票的交易状况列为退市的条件之一。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退市的程序上,实行了“直通车”和“快速程序”。“直通车”意味着创业板公司终止上市后将直接退市,而不再像主板一样,要求必须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而“快速程序”指对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的公司,最快退市时间从主板的六个月缩短为三个月;对净资产为负和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暂停上市后根据中期报告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退市。从而通过加快退市的进程,在程序上压缩了对可能退市公司进行非理性炒作的空间。

考虑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多属于民间资本,利益关系简单,这种资本“禀赋”决定了退市机制在创业板存活的可能远远大于主板。当然,制度和土壤只是前提,成败的关键则在于管理层的理念和决心。退市制度能否保障创业板健康运行的关键,在于是否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因此,我们希望在创业板开启伊始,管理层就能够将退市制度真正落实,不再等同虚设。这样,才能保证退市制度对创业板在机制上发挥其威力,不重蹈在主板的覆辙。■

摘要:退市制度在主板市场的失败,意味着在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上废掉了最重要的武功,加之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长期萎靡,而这两项制度设计历来被视为资本市场的两大利器。

神奇的“复活”本领 篇2

然而,最使人们惊讶的,是海绵“死了也能活”的神奇。

海绵不仅被撕碎后的每一块碎片都能重新长出一个完整的生命,即使把它碎尸万段,捣成“肉酱”,磨成细粉,甚至用筛子筛上几遍,只要把它们混合起来,在一定条件下,过不了几天,这些碎屑仍然能够重新组成小海绵个体。

美国一位动物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海绵反复捣碎,加水搅拌,再过滤几次,然后观察其中的变化。

头几天,没有什么动静。过了几天,水里出现了一小块沉淀。于是他猜想,这是海绵死亡的迹象,它的尸体都沉到水底了,恐怕不能再活过来了。

他夜以继日地不断观察,生怕漏掉了什么。果然,每次他总能看到水底的小团块渐渐多起来,原来是一块,后来变成了好几块。他又想,这难道不正是海绵彻底完蛋的迹象吗?看来,海绵不死的神话要被打破了。

可是,没过几天,水池里的变化使他惊呆了。他看到那些小团块没有了,变成了一大块,而且不断变大。之后,团块的形状不断地变化,最后变成一只海绵的模样。很快,这只海绵竟然活了过来。

看来,海绵真的是死了也能复活。可是,为什么一只小小的海绵竟有这样的本领,而比海绵高明千万倍的人类却没有呢?要是人也能这样,岂不是太美妙了?

要知道,人是高等动物,结构比海绵复杂得多,而海绵是简单的低等动物,再生是它抵御敌害和适应环境变化的求生手段,要不,它就很难生存下去了。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那些团块中的细胞有自动排列的本领,会按照原来的位置各就各位,有的排在外面,有的挤到内部。经过这样的调整以后,一只原样的海绵就复活了。更有趣的是,如果将两种不同的海绵捣碎混合,细胞在游移时还有辨别异种的能力,成为不同的再生海绵。

于是,科学家们设想,海绵细胞之间存在某种奇妙的通讯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海绵细胞能互相识别,找出对方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一起,恢复原状。

关于《复活》 篇3

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审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两个旅店侍役假手一个妓女谋财害命的案件。不料, 认出她原来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玛丝洛娃。当年他占有了玛丝洛娃, 并抛弃了她。现在, 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 良心受到谴责。其他法官、陪审员都心不在焉, 空发议论, 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聂赫留朵夫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律师告诉他应该上诉。聂赫留朵夫为了帮助她改善处境, 分散土地, 奔走于于彼彼得得堡堡上上层层, , 结结果果上上诉诉仍仍被被驳驳回, 只好向皇帝请愿, 立即回莫斯科准备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途中玛丝格娃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 原谅了聂赫留朵夫。为了他的幸福, 她同意与西蒙松结合。聂赫留朵夫也从福音书中得到“人类应该相亲相爱, 不可仇视”的启示。

【权威鉴评】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作家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 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 荒芜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 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等。列夫·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作家以人民的名义审判了“审判者”, 撕下了那些高坐在审判席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贵旅代表们的假面具, 剖析他们的肮脏灵魂。而更为深刻的审判则在聂赫留朵夫的心灵中进行。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一个罪人。在法庭上认出卡秋莎后, “他灵魂的深处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为的残酷、懦怯、卑鄙, 还感到他那闲散的、堕落的、残忍的、怠惰的全部生活也是那样。”从此开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转折, 他努力从“动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转化, 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审视他周围的一切事物。作家通过他的主人公周旋于统治阶级最上层, 发现原来掌握生杀大权、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他醒悟到“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 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

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式的主人公, 他表达了作品的主要思想。然而, 如果没有卡秋莎这个形象, 人民的生活就不能充分展示, 《复活》也就不会有如此深沉的感人力量。作家写到卡秋莎时, 流露出那么真挚的同情和爱。少女时代, 她身为地主家的养女兼使女, 但却没有丝毫奴颜婢膝。她天真无邪, 但幼稚无知, 凭着一颗单纯的心灵, 设想着美丽的世界, 沉浸在欢乐的生活中。被奸污后的卡秋莎还曾有过幻想, 直到风雨交加的秋夜, 聂赫留朵夫坐在舒适明亮的头等车厢里玩牌、谈笑, 而卡秋莎在火车旁奔跑、呼喊, 却得不到回音。这时, 她才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们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她真想纵身跳到车轮下, 了此一生。胎儿的蠕动, 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 但从此, 她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 在黑暗中摸索、挣扎, “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 认识到“所有关于上帝和关于善的那些话, 全是欺人之谈”。

卡秋莎·玛丝洛娃形象丰满、真实, 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女性画廊中独具一格。作品正是通过卡秋莎和她的不幸遭遇, 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 (列宁语) 。如果说, 在托尔斯泰的构思中, 复活节之夜聂赫留朵夫的情欲是他堕落的开端, 那么, 凄风苦雨的车站一幕卡秋莎对善和上帝的怀疑与否定就是她沦落的内因。他们生活的转折都取决于对待永恒法则——上帝的真理的态度。因此, 他们后来的精神复活, 首先是皈依上帝, 恢复对善和爱的信念。聂赫留朵夫通过忏悔和赎罪, 卡秋莎通过宽恕对方, 恢复爱的途径。同时, 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也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关系中的社会因素、阶级对立, 使社会的主题与伦理道德的主题紧密结合, 融为一体。

【精彩链接】

聂赫留朵夫跑得很快。他不愿让画家捉到, 就一个劲儿地飞跑。他回头一看, 瞧见画家在追卡秋莎, 但卡秋莎那两条年轻的富有弹性的腿灵活地飞跑着, 不让他追上, 向左边跑去。前面是一个丁香花坛, 没有一个人跑到那里去, 但卡秋莎回过头来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 点头示意, 要他也到花坛后面去。聂赫留朵夫领会她的意思, 就往丁香花坛后面跑去。谁知花丛前面有一道小沟, 沟里长满荨麻,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 一脚踏空, 掉到沟里去。他的双手被荨麻刺破, 还沾满了晚露。但他立刻对自己的鲁莽感到好笑, 爬了起来, 跑到一块干净的地方。卡秋莎那双水灵灵的乌梅子般的眼睛也闪耀着笑意, 她飞也似地迎着他跑来。他们跑到一块儿, 握住手。

复活节英语作文:复活节的起源 篇4

Easter is a religious holiday that commemorates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three days after his death by crucifixion some 2,000 years ago. For Christians, Easter is a day of religious services and the gathering of family.

The genesis of Easter was rooted in pagan gods that were worshiped prior to Canada‘s existence; but for Canada, Easter began and continues to be celebrated as a Christian event.

In many churches Easter is preceded by a season of prayer, abstinence, and fasting called Lent. This is observed in memory of the 40 days‘ fast of Christ in the desert. In 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 Lent is 50 days. In Western Christendom Lent is observed for six weeks and four days.

【翻译】

复活节是一个宗教节日,纪念多年前耶稣基督死后三天纪念耶稣复活。对于基督徒来说,复活节是宗教服务和家庭聚会的一天。

复活节的起源起源于在加拿大生存之前被膜拜的异教神;但是对于加拿大来说,复活节开始了,并继续作为一个基督教事件来庆祝。

“大丫瓢”复活 篇5

在素有“江城名点第一巷”的武昌户部巷,万宁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白手起家,勇闯汉正街打拼下百万家产,却由于轻易涉足股市,由百万富翁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坠入人生的最低谷。然而,6年后,他竟凭借小小的饺子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在武汉市第五届美食节上,他经营的“大丫瓢”水饺力挫群雄,从江城众多名吃中脱颖而出,荣获“江城名点”的称号,如今,他的“大丫瓢”水饺卖得红红火火,专营店的事业也开始走上了良性轨道。

白手起家 勤劳挣下百万家产

1964年出生的万宁是在汉口利济路长大的。读高中的时候,利济路的街坊都知道万家的“大丫”有两手绝活:一个是修理电器,甭管什么样的电器坏了,只要到他手里,三摆两弄之后拿回去一试,保管比新的都好用;另一个就是烧得一手好汤,为此,街坊们专门送给他一个绰号:“大丫瓢”。那个时候的万宁怎么也不会想到儿时的两个兴趣竟会造就他生命中两个高峰。

1984年,万宁在高考中名落孙山,但万宁没有为此感到遗憾,在家里的资助下,他如愿以偿地开了家电器修理店。由于万宁在街坊中良好的口碑和不错的技术,生意一直很红火。一年下来,万宁的荷包里就揣上了两三千块钱。在当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但万宁并不安于过这种小富即安的生活,他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出人头地。第二年,头脑活络的他在石乔口区广播站的特批下办了执照,进了一批录音机和磁带等音像制品,由于是当时石乔口区的仅有的一家音像制品店,货物很快便销售一空。万宁看准了里面的商机,又陆续进回了电视机、电风扇等电器,由于当时这样的电器店很少,万宁的生意异常火爆到了1990年,万宁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敏锐的眼光,已经有了十几万元的积蓄,完成了“第一桶金”的原始积累。

1990年,武汉商战硝烟初起,万宁家附近就是被誉为“中南第一街”的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中南地区几个省市的商品基本上都在这里进货,每天从日出到入夜,汉正街都是商贩云集,如火如荼,熙熙攘攘里隐藏着无数的商机。看到最初下海的一批人都赚得个盆满钵满,26岁的万宁坐不住了,他把生意正旺的的电器店卖给了别人,揣着自己的全部积蓄义无反顾地闯进了汉正街,租了个店面,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

刚涉足陌生的服装业,万宁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早晨6点钟就起床打开店门,高声吆喝推销,一直到晚上9点。每周两次进货的时候,为了盘存货物,他常常从晚上忙到第二天天亮,但白天仍然得强撑精神费尽唇舌向客人推介产品,到晚上已经累得嗓子完全说不出话来。

渐渐地,万宁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和热情服务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老顾客,他代理的广东精品女装在商贾云集的汉正街闯出了名号。生意忙火的时候,每天经手的货款都在十几万元,万宁甚至数钱都数不过来,不得不专门配备了点钞机。

到了1995年,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万宁已经拥有了百万家产,成为汉正街上数得上的大腕。自打经商以来,万宁都是一帆风顺,偶尔遇到点小灾小难也都被自己精明的头脑和灵活的手腕处理的干净利落。此时的万宁渐渐迷失在自己轻松得来的成功之中,他嫌做时装生意利太薄,梦想着能找到使自己一夜巨富的阿里巴巴之门。

股市浮沉 百万富翁一朝散财

1996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万宁碰到了中学时候的好友——阿明。阿明跟他说:“现在靠做生意发财太慢了,我现在做的是股票!你不知道现在炒股有多好赚啊,我上个月投入10多万元,现在一出手可就赚了3万啊!”

告别了老同学之后,万宁心里一阵恍惚,自己辛辛苦苦大半年,还不如别人在股市里一个月,他的心里十分不平衡。几天后,万宁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投入了10多万元,几天后股票看涨,万宁转手一抛就赚了2万多块。那一天,万宁高兴极了,邀上阿明到大酒店海吃了一顿,感谢他指引了这样一条赚钱的快车道。

回家之后,他不顾父母妻子的反对,把大半资金都投进了股票市场。从此以后,万宁把服装店交给妻子打理,不再过问时装生意了,而是整日泡在证券公司,关注着那些变幻莫测的指数。然而,等待万宁的并不是他所期待的那样股价一天一天的疯长,而是不断的下滑。如果万宁有亡羊补牢的意识的话,还有补救回来一点资金的机会,但当时固执的他怎么也不听从别人的劝告,坚持认为股票总有触底反弹的时候,反而变卖家产,孤注一掷,把所有的资金都押到了那只股票上。1997年的一个夏天,噩耗终于传来,股票被强行平仓了!听到这个消息,万宁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炎热的夏天,万宁却仿佛置身于冰窖里,他一个人坐在证券公司门口的阶梯上,口中喃喃道:“完了,完了,这下全完了……!”

炒股的失败使万宁跌入了无底的深渊,十多年来辛辛苦苦赚来的家产一夜之间消失全无,而且还欠下了许多债务。走投无路的万宁不得已买掉了赖以起家的精品时装店,勉强还清了欠款,而此时的万宁已经一贫如洗。本来就不赞成万宁涉足股市的妻子,面对日益消沉、暴躁的万宁,也没有了往日的温柔和宽容。1999年春天,妻子含泪送来了法院的离婚判决书,心爱的女儿也判给了妻子。

事业失败和婚姻解体的双重打击,让万宁陷入了暗无天日的日子。

多日的闭门反思后,万宁终于想通了,但他一时还有些茫然,本钱这么少,能做些什么呢?靠修理电器显然是不行!一天,万宁无意中从一本杂志里看到一个小故事,一位富翁对创业的儿子说:“在你穷困潦倒的时候可以先开个小饭馆,在解决自己温饱的同时,顺便也赚别人的钱!”看到这里,万宁不由眼前一亮,对呀!自己小时候对餐饮感兴趣,是公认的烹饪高手,如果自己开个小餐馆,不仅能自己养活自己,说不定还能东山再起呢!

跌倒再来 江城无人能敌

万宁苦苦想了一个星期,对了!做饺子专营店!万宁小时候住在武汉的著名早点店“谈炎记”旁,从小跟着那里的师傅们学会了一手包饺子的好手艺,更重要的是,武汉的饺子行业还没有出现真正的专营品牌,而这正是一个尚待填补的空白!正好那几天,他在报纸上看到武昌户部巷作为“江城名点第一巷”正在进行改造,而改造之后的户部巷将拥有更加便利的交通,更多装饰华丽的门面,还有就是更多闻名而来的顾客!

说干就干,万宁再也坐不住了,他马不停蹄地租赁门面,购买设备,办理证照等,并且用自己的小名“大丫瓢”作为自己的水饺店的招牌。年迈的父母从自己的养老金里挤出1万块钱资助他。

2003年9月8日,对于万宁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经过一系列紧张的准备之后,他的“大丫瓢”水饺店终于开张了。早已经熟悉户部巷的风味小吃的顾客们,面对“大丫瓢”里传来的阵阵香味不禁食欲大开,争相到这家饺子店尝鲜。不久恰逢国庆黄金周,慕“江城名点第一巷”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然而好景不长,国庆过后,饺子店里的生意却渐渐回落了。仔细分析后万宁终于找出了原因:自己的饺子虽然不错,但是和周围的饺子馆相比,并没有明显的特色。要在武汉早点行业立足发展下去,就必须制作出符合武汉人口味的特色水饺,把普通的早点做出独特风味来。万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白天忙着做生意,到了晚上便熬夜思索,尝试各种各样的饺馅配方,烧水煮熟后再自己尝尝味道,不行就再试,有好几个晚上万宁竟不知不觉熬到了天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万宁终于创立了“大丫瓢”大名远扬的几个名牌饺子品种:香而不腻的扁肉饺子,清而不淡的芹菜鲜肉水饺,鲜香可口的香菇虾仁水饺。独特的风味引得食客如云。

2003年12月,武汉第五届美食节即将拉开帷幕,得知这个消息,万宁激动不已,这可是打造“大丫瓢”水饺品牌的好机会啊!那些天,他把自己关在厨房里,和师傅们一次次地研究试验,潜心摸索终于做出了一种鲜肉水饺,它不仅皮薄,馅大,口味特殊,而且一个一个漂浮在汤碗中,好似一朵朵粉红的桃花。在美食节上,“大丫瓢”鲜肉水饺一露面即引得阵阵喝彩,并最终荣获“江城名点”的称号。从那以后,他的水饺专营店里的生意蒸蒸日上,许多人都是冲着江城名点的金字招牌去的,有时候顾客多得甚至接待不过来,而店里的营业额亦节节攀高,每天都在近两千元。

为了巩固胜利的果实,万宁这些天正在申请自己的“大丫瓢”商标。现在的他对生活和事业都充满了信心,并审时度势为自己定下了三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走出户部巷,把“大丫瓢”当企业来运作,推出连锁店。至于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他说:“我的目标是在武汉街头随便问10个市民:‘大丫瓢’是什么?有6个人说是好吃的水饺,那就算是成功了!”

虽然又做上了老板,但经历过风雨洗礼的万宁这一次踏实多了,心态也摆正了。每天他和店里的员工一样,凌晨4点就要起床,一起忙到晚上10点多,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但万宁从没有感觉到累,相反显得更加精神饱满。

王奶奶“死而复活” 篇6

王奶奶1927年出生, 居住在美丽的兴凯湖畔蜂蜜山脚下的新田村。密山市是黑龙江省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按照政策规定, 王奶奶不用缴一分钱, 每月就可以领取到55元的基础养老金。得知这一消息后, 王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她暗自琢磨着:自己今后有了零花钱, 再不用连累儿女了。但王奶奶在家人的陪同下, 来到和平乡劳动就业保障所办理参保手续时, 当工作人员按程序将王奶奶的信息录入微机后, 黑龙江省金保工程网却提示:“输入的人员在公安部门人员状态是死亡, 不能办理此业务。”

王奶奶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活得好好的, 怎么就死了, 户口还给注销了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在密山市和平乡新建村也有一个老人叫王翠英, 和王奶奶同名同姓。新建村的王翠英死亡后, 户口本应被当地派出所注销。但不知什么原因, 新建村死亡的王翠英户口没有被注销, 反而将新田村王翠英的户口注销了, 所以微机显示的是死亡信息, 不能办理新农保参保手续。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 王奶奶的新农保参保手续不能办理, 也就无法享受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的待遇, 这让王奶奶和家人特别着急。王奶奶经常自言自语:“我活一天少一天, 啥时间才能享受新农保啊?”

论《复活》的司法腐败 篇7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最后一部作品, 这时的作家已经抛弃了上层贵族地主阶级的传统观念, 站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重新审查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 (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 的遭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衣衫褴褛的犯人;荒芜破产的农村和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它对俄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 以此揭露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的苦难。

所谓的司法腐败就是指司法工作人员, 主要是警官、检察官、法官、狱警及司法工作的一系列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司法活动中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司法权, 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 以非法手段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 从而造成了司法对象在物质上、精神上的伤害的非法行为。司法权力运作过程的腐败, 它代表了权力腐败的一种类型, 同样也是最大的腐败, 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

《复活》对司法腐败的揭示非常的深入, 从法庭到监狱、从地方到中央已都形成一种欺压弱势群体、没有反抗能力的农民、脱离农民身份的城市下层人民的社会风气。引起这样的社会风气是由多方面因素构, 主要有司法制度不完善、腐败的官僚风气、农奴制的社会制度等等。托尔斯泰通过《复活》对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的司法腐败的揭露, 不仅有着当时的醒世作用, 还有着现在的警世作用。

二、司法腐败的表现

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其中的司法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里的腐败已屡见不鲜, 作者从不同角度把司法腐败分为不同类型。如从腐败人员的角度分可以分为警官司法腐败、检察官司法腐败、律师司法腐败;从腐败的场所分为法庭腐败、监狱腐败、其他场所的腐败。

(一) 法庭腐败

这里的法庭是草菅人命的法庭, 是凌驾法律之上的人掌管的法庭, 不是替老百姓沉冤得雪的法庭, 是把苦难的人推向更深的苦难之渊的法庭。比如女主角玛丝洛娃本无罪却因为陪审法庭的一个小小的疏忽, 却被判为去西伯利亚服苦役;被酒店老板夺了妻子的明肖夫却被污蔑放火烧了酒店老板的院子, 而当时他却在教父的家里;因为一时的孩子气而误伤丈夫的费多霞被判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 其实后来费多霞与自己的丈夫很相爱;因集体祈诵福音符而获罪, 只是因为信仰不同。这都是因为司法工作人员都丧失职业道德而怀有各自私心, 从对案件轻视怠慢的书记官到名利心驱使致犯人于绝地的副检察官勃列威, 到以自己心情左右行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法官玛特维, 到无正义感接受贿赂的律师, 到期待审判早点结束与情人相会的庭长等等一群不负责的人都是如此。还因为陪审团人员缺乏应当的陪审素养。这两类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完全懂得法律, 因此法庭腐败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 司法工作人员

司法工作人员可以说从诵读案件的书记官到一锤定犯人命运的庭长都是熟读法律的、深悉法律的法庭内部的专职人员。这些内部人员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腐败, 都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名、利、享受, 在《复活》中不外乎这三类人员。三种不同的追求驱使着他们在审理案件时有着不同的表现。

追求虚名的典型代表有副检察官勃列威、书记官、枢密官尼基丁等, 在审理玛丝洛娃的案子中副检察官问了一个与本案不重要的问题“这么说, 被告否认她同卡尔津金有过什么亲密关系, 是吗?很好我, 我没有别的要问了。”[1]这句话看起来他是一个精明的检察官, 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好检察官, 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 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了他的故意刁难, 增加被告人的精神紧张, 想从情绪控制被告人。接着再看看他在问完问题之后的行为, 我们就就可以更深的认识他的动机了, 副检察官立刻把臂肘从写字台上拿开, 动手做笔记, 其实他什么也没有记, 在那漫无目的的描着笔记本上的第一个字母, 原因在于这样的动作不是他首创, 而是从别的检察官和律师那里学来的。所以对于一个副检察官有这样的行为一点也不奇怪, 他为了跟上检察官、律师的脚步, 故意凸显自己的才能, 以博得名誉。而且在这个副检察官的出场介绍中就指明他热衷功名, 为了可以升职, 只要他办的案子, 最终非判刑不可。还有那尼基丁在枢密院重审玛丝洛娃的案子时心怀他事, 想着如何使自己得到垂涎已经的肥缺, 如何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薪水。

热衷于实利的代表人物则有卡尔津金和包奇科娃的辩护律师、法纳林、沃尔夫等, 可以说小说中绝大多数的司法工作者都是贪利的, 比如上面的尼基丁。这些人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平公正的原则, 严重损坏了法院、律师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卡尔津金和包奇科娃的辩护律师只为三百卢比就为这两人开脱, 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玛丝洛娃的身上, 严重违背了职业道德, 也违背了伦理道德。法纳林虽然没有直接说他接受贿赂, 但是在聂赫留朵夫拜访他的府宅时以他的眼睛宣布他也是一个非常热衷于利的律师。一个人代表一群人, 法纳林律师等人如此, 其他律师也不会多么的高尚纯洁, 这种社会下的司法界由这样的人把守能公平公正吗?

第三种人, 则是贪图享受生活。这类人追求享受生活没错, 错在不该在决定人命运时那么的轻率, 以自己的私人欲望支配自己的行动, 这样也直接破坏了审判的公平公正性。这类人有玛特维、庭长、斯科沃罗德连尼科夫等人。在审玛丝洛娃的案子时, 庭长为了早点结束这个案件与家庭女教师约会, 明明发现陪审团的错误所在, 却没有及时指出, 而让玛丝洛娃的悲剧继续上演。斯科沃罗德连尼科夫更是可恶, 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受审对象的命运, 他不喜欢玛丝洛娃是妓女的身份, 更不喜欢名律师和聂赫留朵夫为她上诉, 所以在决定玛丝洛娃命运时, 他毫不留情的插上一刀。这些人都缺少律师的铁面无私, 他们主宰的法庭, 只会有更多冤案产生, 而不会减少错案的产生, 所以使法官伟大的公众形象在人民心目中丧失, 加重苦难人们的痛苦。

司法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贵族, 是依附于法院的寄生虫, 他们大多数人身上都存在着贵族阶级劣根性性, 如贪图名利及美色、热衷自享受生活, 缺乏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等, 而且他们善于利用手中的权力, 通过不合理的司法制度, 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他们掌控的法庭, 破坏了司法机关执行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甚至会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庭长”因念念不忘他与自己红头发的风流情妇的约会而急于早点结束这次审讯, 草草地断了案却直接导致了玛丝洛娃被钉上有罪的枷锁;本质就是个无耻嫖客的副检察官也是故作专业的提出上诉, 他那纸上诉书实际上是他罗织玛丝洛娃罪名的罪证;身披教会光芒法衣的神甫, 也充当了基督教协助罪恶势力的帮凶。一场审讯却更显得是出滑稽却让看者心凉的闹剧, 然而, “大家都轻松地舒了一口气, 高兴地感到审讯就要开始了, 很快一切都会弄个明白, 正义讲得到伸张。”在这样混沌的审讯气氛及愚昧无情的官员们手中, 有何正义可伸张, 一切不过是越涂越黑。

2. 陪审团

陪审制度是当时沙俄统治下的一种司法制度, 是一些贵族争权的产物。这种制度的存在并没有为司法工作带来多少效益, 甚至加剧司法腐败。这不是陪审制度不合理, 只是陪审人员的选拔不合理, 所以陪审团的腐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些陪审人员没有自己的主观立场, 随波逐流, 只要对自己有利, 他们都会作出一些违背良心的事。《复活》中, 陪审团在商讨玛丝洛娃的案子时, 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 分成两派, 一派首席陪审团认为玛丝洛娃有罪, 一派商人认为玛丝洛娃无罪, 两派争论不休, 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这些陪审人员想早点离开法庭, 一些摇摆不定的人就开始附和首席陪审员的意见, 以达到可以早些获得统一意见的目的。在这里足以看出陪审员的不负责, 和司法工作人员有共同的私心, 都希望案件可以早点结束, 自己可以早些获得自由行动。

另一方面陪审人员相对于律师来讲就是门外汉, 这些人都不是深悉法律, 只是懂得一些皮毛, 陪审制度也只是为这些没事做的贵族找一些事做做, 以履行一些为国家做贡献的不必要责任。所以让这些人成为陪审员只会把无罪的判成有罪, 把有罪的判成无罪, 把轻罪的判成重罪, 把应判重罪的判为轻罪或无罪释放等等。所以在审理玛丝洛娃的案子时给的判词竟然是“是的, 她有罪”却遗漏了“并非蓄意杀人”这句话, 从而改变了玛丝洛娃的命运, 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

除上面的两点以外, 陪审人员存在的问题还有人性缺点, 即贪图美色, 商人认为玛丝洛娃无罪就是因为她的美貌。这点在《复活》中虽没有写出造成冤案, 却也会造成错误判断, 影响司法公正, 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司法腐败。

(二) 监狱腐败

监狱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场所, 是司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按照法律规定她的职责是监押违法国家法律的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危害的犯罪分子, 并对犯罪分子按照法定程序处置的机构。然而在《复活》中她却成了一个司法腐败的场所。小说中无辜的百姓被监押, 受到监狱的折磨、侮辱、惩罚。在这些无辜百姓受难的过程中, 监狱的腐败也就产生了。这里囚禁着各种无辜的百姓, 因为身份证上的几个过期的数字就被囚禁的外来劳动者, 因无意间牛跑到东家的草场就被关进大牢的农民, 因在她家里搜查别人交她保管的书籍和文件的舒斯托娃等等。他们本无罪, 只是因他们影响贵族的利益或妨碍到他们的统治。对于那些无辜的百姓, 谁也没有想着结束他们这本不该有的痛苦的监狱牢狱生活, 对此典狱长推卸那不是他的责任, 检察官推卸那是省长的责任, 省长则推卸那是检察官的责任, 谁也不愿意对此负责。因此监狱成了只进不出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 监狱罪犯的也越来越多。更可恶的是抓这些人只需一句话, 放这些人也一句话, 舒斯托娃就是如此。

按照当时的法律, 对犯人的体罚已经废止, 然而看守却公然在监狱中殴打犯人, 理由却是剥夺公权的人除外, 对这些人依然可以实现体罚, 所以当着聂赫留朵夫的面也用树条抽打犯人, 从这可想而知在没人探监时又是如何的殴打“犯人”, 所以一些无辜的百姓在监狱中非常的害怕看守, 一点也不奇怪。除此之外, 一些看守觊觎“犯人”的钱财, 总想占“犯人”的便宜, 以公谋私为自己谋福利。在小说中还提到操纵彼得堡全体囚犯命运的是一个德国男爵出身的老将军, 对这个老将军的介绍, 真是令人发指。他是一个没有情感、良心的唯命是从的将军, 他控制犯人的手段非常的歹毒, 把男女政治犯关在特种监狱和单身牢房里, 最终致使这些囚犯以各种方式死亡, 对此这个将军感到无比的荣耀。这里的监狱是如此的不按章程办事, 而是以自己的意愿办事, 违背法律造成“犯人”的痛苦。同时也造成了监狱的腐败, 使监狱变成地狱。这一点集中表现在把无数囚犯押往西伯利亚的途中。七月是夏天最炎热的时候, 在这个最炎热谁也不愿意出门的时候, 监狱却把犯人发往西伯利亚, 而且把犯人分为三六九等, 给予有着不同的待遇。在途中, 因为天气炎热, 又加上是步行、满路尘土飞扬, 致使几个犯人因中暑而死。对于这种情况, 押送官不只是麻木了而且还是铁石心肠, 对此从来都是无动于衷, 甚至责备中暑的犯人。还有在狭小肮脏恶臭的监狱关着超额的犯人, 有许多犯人因为各种因素病重却得不到照顾, 许多人在疾病中丧生, 克雷里卓夫就是这样失去生命的。整个赶往西伯利亚途中, 无论是赶路, 还是停下休息, 都会看见犯人被虐待, 他们的生命总在死亡线上徘徊。腐败的监狱违背人道视囚犯生命如草芥, 任意践踏。

三、司法腐败的原因探究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理由,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因有果, 司法腐败也是如此, 而造成当时司法腐败的原因是一三个方面。

(一) 司法制度的不完善

司法制度的不完善是致使司法腐败的首要原因, 而且它表现在多方面。首先没有严格的司法人员选拔制度, 这使得许多个人素质不高的人员进入法庭, 而这些人工作的出发点永远都是自己的利益, 置司法工作的公平公正性质于不顾。其次没有相应的司法监督机制或监督力度不顾, 这使得法官在工作中无所忌惮, 胡作非为。最后就是陪审人员的选拔比较草率, 这些人不但缺少伦理道德更缺少陪审人员的职业素养, 对法律只知皮毛, 所以它也一定程度造成司法腐败。

(二) 官场腐败之风强烈

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 阶级对立, 社会矛盾一触即发。贵族阶级追求奢靡的生活, 很多贵族热衷于名利, 而且对这种目的的追求不择手段。而在当时统治者大都来自这个阶级, 他们视百姓为奴隶, 对他们进行伤害却无动于衷, 甚至认为他们罪有应得, 谁让他们挡了自己的道。这种残暴恶毒之气在官场非常弥漫, 甚至侵蚀微弱的正气, 一些保持正直进步心态的贵族被责备嘲笑排挤, 最终也被这种风所吞噬, 谢烈宁就是如此。谢烈宁年轻时是一个进步青年, 立志改变国家, 改变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可进入国家机构时, 抵抗他的力量非常的强大, 很快就被吞噬, 连一点反抗的能力也没有。官僚机构的腐败也就成了司法腐败保护力量。

(三) 农奴制的腐朽

托尔斯泰揭露的社会是沙皇统治的农奴制社会时期, 统治者严格限制被统治者的言论权、自由权、平等待遇权、劳动合法收入权等等, 两个阶级的矛盾非常激烈, 而且社会制度决定社会性质这定理无法改变, 贵族统治者剥削被统治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也就越演越烈。这种社会制度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甚至阻碍它的发展, 统治者没有想着怎么解决由于社会制度滞后引起的社会矛盾, 只是想着如何巩固剥削制度, 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使农民生存遭到了威胁, 从而使一些农民犯罪, 如偷破地毯的青年, 清纯少女玛丝洛娃沦落为娼, 这为司法活动提供了对象, 也为司法腐败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刘象愚主编.外国文论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秦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复活》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2) :34-35.

[3]陈牡丹.精神现象学的媒介作用:论托尔斯泰主义的现代性[J].大众文艺, 2014 (01) :129-130.

[4]李宁一.细品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复活》[J].短篇小说 (原创版) , 2012 (10) :145-146.

[5]林海.托尔斯泰:俄国司法的一面镜子[N].检察日报, 2011-08-18:3.

[6]赵宁.《复活》的“四重意义”解读[J].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1 (01) :84-90.

[7]徐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复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02) :43-46.

[8]谭绍凯.《复活》的思想与艺术——《复活》札记四则[J].贵阳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2 (01) :48-53.

[9]李翠.从《复活》看托尔斯泰世界观[J].神州, 2011 (23) :3-4.

[10]孙悦.《复活》——托尔斯泰晚期思想的大成之作[J].俄语学习, 2009 (03) :72-75.

[11]李伟.《复活》道德主义思想析论[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3 (10) :68.

强化档案服务才能复活“死档” 篇8

当然,人们“弃档”的原因还因档案越来越失去其应有的价值,甚至被视为“累赘”。现有档案对个人经历的记录方式是传统模式,而诸如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方面往往是空白。

当“单位人”渐渐变成“社会人”,人们希望与人才流动机制和人事档案的迁移机制相关的改革能够以服务生活、服务社会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电子化和法制化。在传播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每个人完全可以凭着身份证通行全国,用人单位和职能部门可在取得必要授权的前提下,通过网络查阅相关档案。

国宝蛋壳陶的复活 篇9

但是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的张学海所长告诉记者, 早在20世纪80年代, 山东考古所的科研人员就已经完整地复活了蛋壳陶的制作工艺流程。“蛋壳陶是东夷文化的典型代表, 没有任何制作记录, 我们的科研人员付出了很多努力, 总算让它复活了。”张学海说。

拼成蛋壳陶

1928年, 著名的考古学家吴金鼎来到了山东章丘附近的龙山镇, 在镇子以东的武原河畔的台地上, 吴金鼎凭着自己丰富的考古经验, 发现了这里有过古人生活的痕迹。于是, 吴金鼎在当地的村民以及一些专业考古人士的帮助下, 打开了这块埋藏了数千年的土地。后来, 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城子崖”遗址。

吴金鼎和不少考古学家冒着战火, 在这块面积1.5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 不辞辛苦地寻找着各种文化遗存。很快, 一些碎片样的东西引起了吴金鼎的注意, 它们又薄又轻, 却有着瓷器般的坚硬, 当吴金鼎用水洗尽蒙在碎片上的灰尘后, 它顿时绽放出了一种黑色的美, 一位在场的考古学者激动地记录下了它们的特点:“黑如漆, 亮如镜, 薄如纸, 硬如瓷”。经过测量, 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2毫米。

于是, 这些碎片有了一个新名字——“蛋壳陶”。

张学海,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业, 前山东考古所所长。他是见证了整个蛋壳陶历史的人。1974年, 他主持了对城子崖遗址的挖掘, 也正是这次发掘, 让他有幸见到了一个完整的蛋壳陶器皿。

“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蛋壳陶, 但是始终就没有见过一件完整的蛋壳陶, 出土的都是一些碎片,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回忆起当年的那次挖掘, 如今已经年逾古稀的张老先生依然感慨万千:“当时我们都无法想象古人是如何烧制这些蛋壳一般大小的陶器的。”

1974年的一天, 在城子崖的挖掘现场, 张学海和同事郑笑梅等人一起, 小心翼翼地清理着考古现场出土的器具, 忽然间, 有队员报告说, 在考古现场的一角, 再次发现了一个古墓。“这个墓的出现, 我们一点也不意外, 因为那个时候城子崖考古现场的墓太多了, 不但有墓, 还有一些生活的痕迹。可以说, 那个地方是历史上的龙山人的一个聚居点。”

张学海等人很快就打开了墓道。“墓里面很普通, 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 那里有一堆完整的碎片。”经验丰富的张学海和郑笑梅迅速判断出来, 这堆碎片的厚度, 应该是属于蛋壳陶的。

对此, 张学海有点遗憾, 因为他没有见到想象中的完整的蛋壳陶, 但是郑笑梅却不这么认为, 她主动向张学海提出, 要独自将蛋壳陶复原:“就是一片一片地把这些碎片重新粘合起来。这可是一个大工程, 不但要细心, 还要有耐心, 毕竟那个东西已经全部碎了。”

于是, 从那以后的考古现场, 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张学海和同事们一起开会研究, 而郑笑梅则在边上一片一片地拼凑蛋壳陶的碎片。半个多月之后, 当张学海正在考古现场忙着指导工作时, 郑笑梅将一件完整的“蛋壳陶”放到了张学海面前。“震撼, 实在是震撼。真的跟纸一样薄, 看着很大, 上秤一称, 才10克左右的重量。”张学海被这件蛋壳陶惊呆了, 他急忙将这个完整的蛋壳陶, 带回了考古研究所。

今生必复活蛋壳陶

当张学海将蛋壳陶带回到考古所, 整个所都轰动了, 人们争相前来观赏这个蛋壳陶。当时, 钟华南也挤在参观的同事中, 他被蛋壳陶的美所震撼:“太不可思议, 那时候, 无论是手工业还是工业都不发达, 他们是如何烧制成这种陶器的?”这个疑问久久萦绕在钟华南的心头, 他思索良久后决定, 尝试复活蛋壳陶。

“当郑笑梅听说我想还原蛋壳陶的烧制, 非常支持我。”和郑笑梅同样支持钟华南的还有张学海和当时的考古所领导, 以及当时的山东省考古学会会长苏秉琦先生。因此, 只要是钟华南想要的资料, 张学海等人都会尽力提供。

复活蛋壳陶谈何容易, 尤其是对于雕塑专业毕业的钟华南来说, 对于陶器是一窍不通:“这个东西很需要学问, 首先你要懂物理学, 然后还要懂无机化学, 因为陶器的烧制, 对于土的选择要求很严格, 至于其他的你也要懂, 比如说烧制陶器的工艺流程。”幸运的是, 钟华南在毕业分配到山东后, 曾在山东各个城市的陶瓷厂蹲点学习过, 因此对于烧制陶瓷器具的工艺流程并不陌生。

“难就难在化学, 我买了一堆无机化学的书自学。光是学就学了大半年。”钟华南感慨道, “当时就下定决心了, 我这辈子非得复活蛋壳陶的工艺不可。”

“我们所说的复活蛋壳陶, 不是说利用现代的器具复活蛋壳陶, 而是一种彻底的原生态的还原。比如说古人制陶的时候烧什么?那时候龙山人根本没有斧子这样的金属伐木工具, 他们烧制陶器的时候, 只能用小灌木。所以老钟复活蛋壳陶时也必须用这个方法。但是这样难度就很大。”张学海告诉记者, “那个时候没有对蛋壳陶工艺制作的记载, 想找到制作工艺的唯一办法, 就是根据当时考古现场的一些遗迹来判断古人的烧制过程。”

后来, 钟华南在城子崖遗址中, 发现了一个类似于烧窑厂的遗迹, 通过对当时的火炉形状的判断, 大体了解到了当时烧时用的炉子的样子,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类似的烧窑炉。

“这些东西都是一些小细节, 真正难的是成分的鉴定。你说蛋壳陶这么薄, 用的泥土中的成分是什么啊?如果没有合适的陶土, 是无法烧制成蛋壳陶的。”钟华南说道。

还好, 当时北京的一位考古家恰好来山东, 于是将一片蛋壳陶的碎片带到了上海, 在上海的一间实验室, 鉴定出了碎片中所含的各种物质元素。“元素很多, 我当时抄那些元素就抄了好多页。”钟华南说, “其实都是些硅酸盐类的物质, 比如说硅酸铝、硅酸铁, 但是里面要求的比例是很严格的, 多一点少一点, 都会让你前功尽弃。”

了解陶艺的人可能都知道, 在制陶机上, 有一个圆盘, 当制陶机开始工作时, 圆盘会随之转动, 而泥坯则被放在圆盘上, 随着圆盘转动, 制陶者可以把泥坯捏成各种形状的东西。这个圆盘, 叫做陶轮。

“制作这个陶轮, 我可是费老功夫了。”钟华南说:“蛋壳陶的厚度一般在0.1毫米到0.3毫米之间, 因此泥坯也必须很薄, 如果陶轮不够稳定, 转动时稍有变化, 就可能让泥坯坏掉, 而且我们既然是按着古人的方法来制作陶器, 就不能用电, 必须用最原始的方法来做。”为此, 钟华南在3个月的时间里, 做坏了几十个陶轮。最后, 钟华南总算是设计出了精密的陶轮, 经过一番实验和监测后, 这个陶轮是最精密的, 在转动时跳动的误差, 不超过0.1毫米。

千烧百炼出蛋壳

接下来, 他的任务就是找陶土。这个工作是最艰巨的。“只是了解蛋壳陶的化学成分还不够, 还要找到陶土, 而且取陶土是非常难的事。”钟华南说。为了找到合适的陶土, 老钟转遍了山东省境内的每一个东夷文化遗址, 将那里的土取回来制作陶土。“陶土是怎么做的呢, 先把土泡在水里, 然后澄清, 去掉里面的杂质, 取出最上面的那一层。”虽然说起来很简单, 但是做起来却非常难, 由于数千年的变化, 很多土质已经改变了。

“基本上是一车一车地往我的实验室拉土, 几百斤土就沉淀出那么小小的一勺。结果取出的土都不理想。”钟华南说。既然陶土那么难找, 龙山人又是如何取土的呢?对此, 钟华南笑着说:“古人取土其实比我们省事多了, 比如说下雨了, 雨水带着山上的泥土流下来, 然后积存在洼地里, 等水都干了, 就自然而然地沉淀出了陶土, 几次下雨之后, 淤积出的这种陶土很厚, 所以他们一次就可以轻松取出很多这种土。”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钟华南总算是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土样, 随后他像古人一样, 将这些土放在池子里, 赤脚站在里面踩。“大冬天的, 你也得光着脚踩, 边踩边加水, 直到踩出合适的陶土。”解决了陶土, 只意味着蛋壳陶的工艺还原完成了一半。还有就是烧制陶器时的火候。

“这可能是最让我恼火的。”钟华南说, “从我开始还原蛋壳陶, 到彻底还原出蛋壳陶来, 烧出的碎片不计其数。”由于蛋壳陶很薄, 因此在烧制时必须小心翼翼, 温度和火候稍微有误差, 就会前功尽弃。经专家鉴定, 龙山遗址出土的蛋壳陶, 其烧制温度达到1000℃左右, 因此能否掌握火候, 是成败的关键。

“尤其是加温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拉风箱点火, 风一吹, 那火焰苗子哗一下窜得老高, 这个在烧制过程中是严格禁止的, 因为火苗子一起来, 很可能就把陶坯给毁了。”

这一天, 当钟华南烧完一个蛋壳陶, 打开炉子的时候, 炉内那个精美的蛋壳陶杯让他欣喜若狂。他来不及多庆贺, 转过身发狂似的开始翻看烧制记录, 用颤抖的笔尖把此次的烧制温度、用火的火候都一一详细地记录下来。经过现场鉴定, 该瓷器的厚度在0.1毫米到0.2毫米之间, 与郑笑梅拼成的那件蛋壳陶的厚度基本一样。

复活历史的记忆 篇10

“你上哪儿啊?”一个问。

“上济南府。”一个答。

民国时,旅行家倪锡英在著作中写道:“‘济南府’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在山东人口头和耳边是惯常会道出或听到的。正好比江南人提到‘上海’,是连三岁的孩提也知道的。”“济南府”三字是历史上沿传下来的名字,民国后,改称历城县。一般人叫惯了,仍叫济南府。

“济南府”——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称谓,它已不单纯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商业、文化符号,比单纯作为城市的济南更加厚重。说起济南府,人们想到的是那个特定的时代,是消逝的老街巷、老手艺、老风俗、老名士、老风流,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

1904年5月4日,济南开埠,一个现代化的济南从传统济南中脱胎,至今刚好110年。济南的城市精神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110年来,济南都经历了哪些伤痛?

我们开启了一项工作:找回济南府,复活历史的记忆。但我们并非单纯的复古,复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寻未来,有些东西,地理版图上已经没有了,但在文化版图上却仍然存在。一个民族要想登上伟大神坛,必须学会尊重历史。历史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在我们亲手毁弃的每一尊建筑里,在我们的生活方式里,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城市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表现上,如大厦、公园、桥梁、广场、雕塑等,它更是一种精神之上的构筑与传承。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如雅典、罗马、西安、北京。

价值观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济南的灵魂是什么?是泉水之清泠,老城之幽谧,还是曾经商埠的繁华?是塑造了这座城市性格的名士们,还是久负盛名的名伶?是齐鲁之邦的豁达,还是一段段惨痛的历史?是贫困,是富有;是刚毅,是饥渴的文化之根?

浅析《复活》里的人物设置 篇11

小说写于1889年至1899年, 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转变后的世界观及其矛盾。情节是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妈家的养女, 之后把她抛弃。养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 为生活所迫就当了妓女, 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 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那个女人, 身受良心的谴责, 决定赎罪。后来贵族决定为她奔走伸冤, 上诉失败后即陪她去西伯利亚流放。他的行为感动了她, 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地位, 她终于拒绝和他结婚, 而同一个革命者结合。这样, 男女主人公都达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作者通过这些情节, 反映了沙皇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刻画了各个阶级的人物。

1 聂赫留朵夫的形象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活动的结果, 他感兴趣的是过程本身, 从而善于表现人物心灵历程的发展、变化、逆反、转折的复杂过程。而作者用这种方法来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则能很好地深入人物内部的、精神的世界, 展现其内心生活的历史、性格的发展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在《复活》中, 聂赫留朵夫思想的转变, 内心不同力量、欲求之间的矛盾冲突, 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激变, 正是通过这种“心灵辩证法”来展现的。聂赫留朵夫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探索过程, 表现了作者本人对社会的批判、内心的矛盾以及“道德的自我完善”来解决社会矛盾的愿望。“要知道, 你已经尝试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 打算变得好一点, 可是什么结果也没有;诱惑者的声音在他的灵魂里说, ‘那么何必再试一次呢?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这样, 大家都是这样的, 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嘛, ’这个声音说”“不管要我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我也要冲破这种束缚我的虚伪。我要承认一切, 对一切人说老实话, 做老实事。”“我要对她, 对卡秋莎说, 我是坏蛋, 对她有罪, 我要做我所能做的一切事情来减轻她的厄运。对, 我要去见她, 请求她宽恕我。对, 我要像小孩子那样讨饶。”“主啊, 帮助我, 教导我, 到我的心里住下, 清除我心中的一切污垢吧!”聂赫留朵夫身上兽性与人性的较量、利与弊的取舍正是作者通过合理的、合乎逻辑的心理活动轨迹, 在始终规定了情节线索的走向与人物的命运之下, 清晰而完整的展现出来的, 反映了他的心灵运动轨迹变化规律, 形象显得丰满动人, 显示了作者那高超的心理剖析艺术, 让灵与肉的冲突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

2 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

《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 曾是天真无邪的少女, 善良、美丽、纯洁, 对真挚爱情充满了渴望, 对美好未来满怀憧憬, 但却被命运所捉弄, 遭到了聂赫留朵夫的遗弃, 并留下了使她命运得以逆转的私生子, 但却不被社会所接受, 只能在痛苦中煎熬, 并为生计所迫, 不得不沦落为妓女, 成为被侮辱、被压迫、被损害的对象。七年后, 无罪的她被押在被告席上受审并被错判, 而造成她堕落的元凶聂赫留朵夫公爵却高高地坐在陪审员的席位上。所有那些貌似公平正义的官吏们却各自心怀鬼胎, 考虑着自己的私事与私利, 使得本该无罪释放的玛丝洛娃被判苦役、流放。正是这个人物的设置, 从侧面体现托尔斯泰的人文关怀, 表达了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托尔斯泰在《复活》里, 还通过细节描写, 包括对人物的外貌和生活环境的描绘, 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与腐朽, 显示出贵族阶级没落的命运。同时, 也突出地反映了俄国千百万农民想推翻专制政府和官办教会的统治、消灭地主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3 统治阶级人物形象

小说里, 统治阶级的人物大多是“肥胖的”“丰满的”“大腹便便的”“牛一样壮的身躯”“纤细的双脚”。而聂赫留朵夫也是“肌肉发达、脂肪丰满”, 过着“凡是他的化妆品, 包括内衣、服装、皮鞋、领带、别针、袖口, 一概是最高级、最昂贵的货色, 雅致, 朴素, 耐用, 贵重”的奢侈、寄生生活。作品还利用细节描写适时地对统治阶级及其某人物进行讽刺, 在描写这些人物的外貌、内心、言行时, 经常带着讽刺的笔调, 用反话正说的方式暴露他们的丑恶。如, 一个民事庭里审理的一个案子, “一个著名的律师怎样神通广大, 居然把那个案子惊人地扭转过来, 逼得诉讼的一方, 一个老太太, 尽管十分有理, 却不得不白白地拿出一大笔钱来付给对方”, “真是一个天才的律师啊!”这里托尔斯泰就用了自然、朴实、内涵丰富的语言, 辛辣讽刺了法庭反人民的本质;“他获得过形形色色的勋章, 可是一概不戴, 单单在上衣的纽扣眼上挂着一个白色的十字章。他在高加索工作过, 那个他特别引以为荣的十字章就是在那儿得到的, 因为那时侯他统帅着剪短头发和穿着军服的俄罗斯人民, 使用枪支和刺刀, 屠杀过一千多名保卫自己的自由、家乡、亲属的人。后来他在波兰工作, 在那儿又驱使俄罗斯农民犯下许多各式各样的罪行, 为此他又领到勋章和军服上的新装饰品。”老将军用一千多人的性命换来了那枚使他特别引以为荣的十字章, 而作者在讲述这些被屠杀的人时, 用了“为了保卫自己的自由、家乡、亲属”来形容他们, 就把老将军的残忍、冷血、无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摘要:《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力作, 是其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在俄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批判力。小说中作者塑造的聂赫留朵夫, 是一位灵魂忏悔的贵族形象;而玛斯洛娃却是一个社会的底层妇女形象;此外还有谢基尼娜、西蒙松等一些代表俄国黑暗教会、贫苦农民的形象。大学时就觉得“此书只应天上有, 人间哪得几回见”, 真是精彩至极、余味无穷!而如今, 重温这部作品后又多了一些感慨与发现。

关键词:托尔斯泰,形象,人物设置,心灵辩证法

参考文献

[1]雷成德, 金留春, 胡日佳.托尔斯泰作品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2]朱维之, 赵澧, 崔宝衡.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暖通空调系统节能问题下一篇:微创型动态血糖监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