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树食叶害虫

2024-11-04

阔叶树食叶害虫(精选6篇)

阔叶树食叶害虫 篇1

新堡林场位于卓尼县境内, 成立于1958年, 1982年移交卓尼县经营管理。该林区由于地形、地势、植被和地理位置等的影响, 既有高寒半湿润性气候, 又有温暖湿润森林草原型气候特征, 气候随海拔的变化差异大。阔叶林占有林地面积的1/3左右, 阔叶树种主要有山杨、白桦、柳、辽东栎、槭树等。近年来,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 林区以杨、桦为主的阔叶林份生长迅速, 由于大多是山杨、白桦纯林, 食叶害虫的危害时有发生, 给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损失。主要害虫有杨白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 Schaffer, 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白杨枯叶蛾Dhima idiota, 柳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等。以往防治工作中多选用甲基异柳磷、氧化乐果、烟雾剂等农药进行防治, 效果不很理想, 国内曾有报道用灭幼脲Ⅲ号等药剂树上喷雾防治阔叶树食叶害虫[1,2], 为了探索出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我们于2011年在食叶害虫发生初期进行了灭幼脲Ⅲ号不同药剂浓度的林间防治试验, 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药剂的特性及杀虫原理

药剂的剂型是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 (通化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灭幼脲也叫一氯取代苯甲基酰基脲, 化学名称是1- (邻氯苯甲酰基) -3- (4-氯苯基) 脲。灭幼脲Ⅲ号悬浮剂具有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酶和尿核苷辅酶的活性, 干扰几丁质在表皮沉积作用, 可破坏昆虫体内的生态平衡, 抑制昆虫的生长发育, 是一种抗几丁质性能优良的昆虫生长调节剂, 主要是控制幼虫脱皮, 使其变态受阻而产生丧生的效果。也能抑制昆虫卵内胚胎发育过程中几丁质的形成, 也是一种杀卵剂。

1.2使用药剂量及配制方法

使用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000倍液、1500倍液、2000倍液三种剂量进行防治试验。药剂配制前先试验将单位面积喷为全湿所需喷液量, 计算出各小区所需剂量, 再把计算所得三种药量分别加入清水, 充分搅拌稀释成不同浓度, 采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 药管加长绑于长杆上, 2人操作, 对各小区树木按施药设计要求均匀喷药, 使树全湿为止。

1.3样地选择

根据初步踏查危害程度, 我们选择在新堡林场家麻沟的白桦林进行防治试验, 样地内的白桦平均年龄31年, 平均树高13m, 平均胸径12cm, 坡度25°, 郁闭度0.6, 平均株虫密度1027.3头/株, 虫害株率100%。

1.4样地设置

在危害严重的白桦林内选毛面积 (35×34) m2实际面积为 (30×30) m2的样地, 分9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 (10×10) m2, 纵坡向隔离带为2m, 橫向隔离带为2.5m, 然后打桩, 砍去隔离带上的灌木。

1.5施药设计和药效检查

如表1所列, d1、d2、d3分别代表剂量为2000倍液、1500倍液、1000倍液浓度的施药小区, ck代表对照区。样地施药试验是在2011年6月12日, 第一次检查时间是6月22日, 第二次检查时间是6月28日、均为晴天。虫口调查的方法是先将各小区树木编号, 从每小区中随机选取三株树, 再从树冠上近下部分东、南、西、北4个不同方向剪4个枝条, 各枝条上按不同虫种详细调查其上的活虫数并记载, 可得样地内供试虫数。每次药效检查时只需把第一次检查过的标准树按小区照上述方法检查, 即可得到减退后的活虫数。

2结果与分析

喷药10d各药剂处理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 灭幼脲Ⅲ号对供试昆虫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随药物浓度升高而提高。1000倍液浓度时, 第10天的虫口下降率已达94.2%, 第16天时虫口下降率达98.5%。施药期间连续降了3次大雨, 使虫口下降率明显高而校正虫口下降率较低。

灭幼脲Ⅲ号2000倍液, 施药后10~16d, 校正虫口下降率从63.1%提高到67.6%, 说明它是一种长效杀虫剂农药, 适合林间阔叶树食叶害虫防治。

3小结与讨论

灭幼脲Ⅲ号对阔叶树食叶害虫防治效果显著, 施药10d时, 2000倍液虫口下降率84.3%, 1000倍液虫口下降率94.2%, 施药16d时, 2000倍液虫口下降率95.6%, 1000倍液虫口下降率98.5%, 建议在虫情较重已到幼虫发生盛期, 可使用1000倍液农药防治。而在幼虫危害初期使用2000倍液农药进行防治, 以节约防治成本。

摘要:在卓尼县新堡林场选用25%灭幼脲Ⅲ号3种不同浓度对阔叶树食叶害虫幼虫进行了林间防治对比试验, 结果显示, 灭幼脲Ⅲ号1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 10d虫口下降率为94.2%。第16天时2000倍液虫口下降率95.6%, 1000倍液虫口下降率98.5%, 建议在虫情较重已到发生盛期可使用1000倍液药物防治, 而在幼虫危害初期用2000倍液药物防治, 以节约防治成本。

关键词:灭幼脲Ⅲ号,阔叶树食叶害虫,防治,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爱成, 刘爱玲, 苑秋云, 等.灭幼脲Ⅲ号防治杨白潜叶蛾药效试验[J].山东林业科技, 2002, 15 (6) :14-15.

[2]葛建明, 张伟, 王焱, 等.上海嘉定区杨白潜叶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06, 24 (2) :177-181.

林下养鸡防控杨树食叶害虫研究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白河滩丰产林内, 试验选用杨树树高15 m左右, 郁闭度0.8, 树木长势良好。试验地地面平坦, 海拔120 m, 杨树林面积100 hm2。该林地为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常发区, 2011年6月10日调查, 树上平均幼虫虫口密度4.4头/百叶。

1.2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鸡为南阳当地生产的柴蛋成年鸡, 鸡龄2年。供试树木品种为六至八年生107、108杨。

1.3 试验设计

2011年6月初在杨树林内西北、东北、中部、中南选择有代表性的4个区域, 每个区域面积6.67 hm2, 用高塑料护网严密网住。每区域内放养成年蛋鸡200只, 白天让鸡在林内自由觅食, 刨食各类害虫, 夜晚集中在鸡舍内。在每1养鸡区域内随机设置1块标准地, 每块标准地0.67 hm2以上, 杨树数量超过200株, 并在每一标准地内按对角线随机选择15株作为标准株。同时在未养鸡区域另设1块标准地, 选择15株杨树为标准株, 做为对照, 对照地林地情况与标准地相同。

1.4 农情调查

2011年在6月25日第2代害虫蛹期、7月20日第3代害虫蛹期、11月20日害虫越冬期, 按照杨树食叶害虫预测预报规程分别调查各标准地标准株树冠下地面扇形1 m2范围内的活蛹数量, 计算虫口密度、虫口减退率, 并统计树叶受损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口密度及树叶受损率

6月25日、7月20日和11月20日3次虫情调查发现, 养鸡区地面下蛹的密度大大降低, 树木生长期间, 树叶受损率也大大降低, 控制杨树食叶害虫数量效果非常明显 (表1) 。

2.2 虫口减退率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 6月25日第2代害虫蛹期虫口减退率达78.9%, 7月20日第3代害虫蛹期虫口减退率达97.4%, 11月20日害虫越冬期虫口减退率达90.0% (表2) 。同时, 树木生长期间, 树叶受损率也由90%降低到30%。养鸡控制害虫发生危害效果非常显著。

(%)

3 结论与讨论

林下养鸡是广大林农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同时也是防控杨树食叶害虫的好方法。试验结果表明, 林下养鸡防虫效果非常明显。初次放养鸡6月虫口密度就可以降低80%左右, 7月以后害虫虫口密度可降低90%以上, 如果连续几年放养可不用防治食叶害虫。林下养鸡是一种无公害防治方法, 不仅可以防治杨树食叶害虫, 同时对其他地下害虫, 尤其是地下越冬害虫也有很好的防治控制作用, 同时又对所有作物、人畜没有危害, 非常环保[1,2]。林下养鸡是在养鸡的同时防治了地下各种害虫, 节省了药物、人力, 大大降低了防治成本, 既经济又实惠。但林下养鸡防控杨树食叶害虫适用于适宜养鸡、面积大的片林、路林, 不适宜林网和零星林木[3,4]。

参考文献

[1]萧刚柔, 于诚铭, 王淑芬, 等.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2]林晓安, 裴海潮, 黄维正, 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3]韩青, 丁宁, 张昌莲, 等.重庆市林下养鸡发展现状及展望[J].家禽科学, 2012, 7 (3) :49-51.

杨树食叶性害虫的防治方法 篇3

但是, 多年来杨树的食叶害虫如:杨树天社蛾、杨尺蠖、杨小舟蛾等时有突然成灾的年份, 往往防不胜防, 在极短的时间里, 使林区或道路的树木由青枝绿叶变成枯枝黄叶, 给杨树生长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害。

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 我们从生态学的角度探索了这些害虫的生活习性和消长规律, 分析了害虫成灾的原因, 针对林业特点, 从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势着手, 以根本上改变害虫发生的环境和研究消除发生虫害的各种条件, 提出以营林为基础, 以生防为重点, 防治食叶性杨树害虫爆发成灾的有效措施:

一、良种壮苗

造林时采用良种壮苗可以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整齐度, 使新造幼林生长健壮, 提高了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是营林成败的基础。

二、深耕冬灌

食叶性害虫多以蛹的形式在枯枝落叶或土缝中越冬, 所以无论造林前或幼林抚育中都要在冬前深耕深翻, 适时冬灌, 改变害虫的越冬环境, 靠深埋, 窒息和冻害降低羽化率。

三、农林间作

间作对改变林地条件, 提高幼林成活率和生长量有显著影响, 对新造幼林都要实行农林间作, 以耕代抚, 改变害虫的生存环境。

四、清除落叶

在发生害虫危害或局部成灾的情况下, 一定要根据害虫世代交替的时间及时清除枯枝落叶, 集中烧毁, 改变害虫的生存环境。

五、保护天敌

对于杨树人工纯林可以适当地成片、成块、成带地定植一些刺槐等乡土速生树种, 以招引鸟类, 保护兽类、蛙类和寄生性、捕食性天敌, 以及菌类、微生物等, 实现对害虫的自然制约。

六、加强测报

虫情测报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第一是越冬蛹的调查。第二是3月上旬到4月下旬成虫羽化的调查。第三是抓好前期的虫口密度调查, 从而准确及时预报虫情, 制定有效防治措施。

七、治早治少

根据虫情测报, 在预计可能成灾的情况下, 首先采取放养赤眼蜂、黑卵蜂等, 施用白僵菌、苏支金杆菌等生物防治措施, 减少虫口密度, 也可以毒土封杀或局部用药集中的消灭可能成灾区域的害虫, 治早治少, 防止蔓延传播。

杨树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 篇4

1 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杨树食叶害虫自展叶便开始危害, 几种害虫种间交替重叠、世代交替重叠、各幼虫龄期重叠[2]。4月中旬先是直角叶蜂把杨树新生嫩叶咬成丝网状的孔洞。该虫在西峡县1年发生8代, 到10月下旬结束。5月后, 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和杨二尾舟蛾开始食叶危害, 到10月结束, 多代重叠。以杨小舟蛾为例, 在西峡县1年发生4~5代, 以蛹越冬;到翌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出现在5月上旬;第2代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3代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于9月上中旬危害至10月化蛹越冬。成虫白天隐匿, 夜晚活动, 交尾产卵;卵多产于杨树叶的叶面和叶背。该成虫具有趋光性。初孵幼虫群集啃食树叶表皮, 稍大后分散危害。在7—8月高温高湿季节危害最重。该幼虫行动迟缓, 白天隐伏于树皮缝隙或枝杈间, 夜出取食, 黎明时又返回潜伏。幼虫老熟后吐丝缀叶化蛹;第4代卵寄生率高达96%以上。

2 无公害防治技术

2.1 营林措施

一是在造林时营造混交林。实行杨、桐混交, 杨、槐混交, 及杨树和春树、楝树混交。混交的方式采用带状和块状均可。也可与白蜡树、紫穗槐等实行乔、灌混交。根据调查, 实行混交的杨树林地与纯杨树林地相比, 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减轻45%左右。二是在营造林地时要合理密植, 适时间伐, 以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创造不利于林木害虫生长发育的环境, 建立具有自控能力的森林生态体系。三是加强林地管理。适时对林地进行浇水、施肥;并适时、适度地进行修枝、抚育, 提高林地生产力, 促进林木个体健康生长发育, 增强抗性。四是在冬季结合施肥, 深翻林地土壤, 冻死土壤中的越冬害虫, 减少虫源。

2.2 生物和仿生防治

一是保护和利用天敌。对林地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林分设置人工鸟箱, 投放饵料, 招引鸟类栖息, 捕食幼虫。在杨树食叶害虫的第1代和第2代卵发生盛期, 释放赤眼蜂、黑卵蜂和大腿小蜂可有效抑制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与危害程度。二是用苏云金杆菌防治2~3龄幼虫。在第1代幼虫期喷洒100亿活芽孢/m L的Bt可湿性粉剂0.500%~0.335%溶液, 或16 000 IU/mg的Bt可湿性粉剂0.083%~0.067%溶液, 或6.6亿孢子/m L的青虫菊7.5%溶液, 有效率可达75%~85%。三是在4—10月幼虫危害期, 对叶面喷洒25%灭幼脲3号胶悬剂0.04%~0.05%溶液, 或3%高渗苯氧威0.033%溶液, 效果非常明显。四是收集感染病毒死亡的幼虫, 装入瓶内, 放入冰箱内冷藏;在幼虫发生时, 用死虫配制成1∶5 000水溶液喷洒树冠。有条件的地方, 在幼虫发生盛期, 对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林地, 利用飞机进行低空、低量喷洒无环境污染的生物、仿生物制剂进行防治[3]。

2.3 物理与人工防治

一是对距村庄较近、便利的林地, 在食叶害虫的成虫羽化期, 在林地附近的开阔地方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诱杀器设置高度以距地面2 m左右为宜。设置数量根据林地面积大小而定, 可设单灯或灯组。一般1 hm2设置1~2个, 并在灯下设置收集器或杀灭器[4]。对灯下未死的成虫进行喷药灭杀。二是对林地面积小、虫口密度大、不适宜用其他方法防治的地方, 可采取人工摘除虫茧进行烧毁, 铲除卵块, 以减少食叶害虫的发生。

2.4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要使用低毒无污染、对人畜无危害的药物, 特别是对防治人员身体健康无影响的药物。在4—10月害虫食叶期, 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1.8%阿维菌素乳油0.033%溶液喷雾, 也可用1.2%苦·烟乳油0.04%溶液对叶面进行喷雾, 树体较高的可用高压喷雾机喷雾, 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对无法用机械喷雾、树体较大的树和零星大树, 可在春季树体萌动时, 采用往树体内注射45%乐果乳油5%溶液, 或50%敌敌畏2%溶液等胃毒药物的办法, 使其幼虫在食用有毒树叶后中毒死亡, 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任金喜, 杨济花, 王春英.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中国林业, 2008 (17) :56.

[2]汪立三, 汪志勤.沭阳县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9) :163-164.

[3]程延, 谭军, 卢书辉, 等.森得保粉剂防治杨树食叶害虫试验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 2008, 35 (5) :31-32.

苹果食叶害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篇5

关键词:苹果,害虫,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商水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4.5℃, 年降水量758.1mm, 无霜期223天。土层深厚, 温度适宜, 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平均2094.9小时, 适于多种果树栽培, 栽培的果树品种有:苹果、李、杏、桃、葡萄、石榴等。近年来, 通过观察发现, 在商水县苹果栽培区, 危害苹果的害虫有近30种。常见危害苹果的食叶害虫有白眉刺蛾、绿刺蛾和扁刺蛾, 这3种害虫对苹果叶危害很大。现将它们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介绍如下:

1 白眉刺蛾

又名杨梅刺蛾。危害苹果芽和叶。

1.1 形态特征

幼虫:体长约7mm, 扁椭圆形, 绿色。体背部隆起呈龟甲状。头褐色很小, 缩于胸前, 体上无明显刺毛, 体背生2条黄绿色纵带纹, 纹上分布有小红点。蛹:长约4.5mm, 近椭圆形。茧:长约5mm, 灰褐色, 椭圆形。成虫:体长8mm, 翅展约16mm。前翅乳白色, 端半部有浅褐色浓淡不匀的云斑, 其中以指状褐色斑最明显。

1.2 危害

症状幼虫危害叶片, 低龄幼虫啃食叶肉, 稍大把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刻, 重者仅留叶脉。

1.3 发生规律

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杈或叶背结茧越冬。翌年4~5月化蛹, 5~6月成虫羽化, 7~8月进入幼虫危害期, 成虫昼伏夜出, 有趋光性。卵块产在叶背上, 每块有卵8粒左右, 卵期7天。低龄幼虫在叶背取食, 留下半透明的上表皮, 随虫龄增大, 把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刻, 重者仅留叶脉。8月下旬幼虫老熟, 结茧越冬。

1.4 防治要点

(1) 农业防治:冬、春季剪除冬茧集中烧毁, 消灭越冬幼虫。 (2) 生物防治:摘除冬茧时, 识别青蜂 (冬茧上端有一被寄生蜂产卵时留下的小孔) 选出保存, 翌年放入果园自然繁殖寄杀虫茧。喷洒每1g含1亿个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6号悬浮剂防治。 (3) 药剂防治:幼虫为害初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 或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 或4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 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 或20%氰戊菊酯乳油2500倍液, 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等。

2 绿刺蛾

又名丽绿刺蛾。危害苹果叶、芽。

2.1 形态特征

卵:扁平, 椭圆形, 黄绿色, 长径约1.5mm。幼虫:体长约25~27mm, 初龄时黄色, 稍大转为粉绿色;从中胸至第8腹节各有4个瘤状突起, 上生有黄色刺毛丛, 第1腹节背面的毛瘤各有3~6根红色刺毛;腹部末端有4丛球状黑色刺毛;背中央具暗绿色带3条;两侧有浓蓝色点线。蛹:椭圆形, 黄褐色, 长约13mm。茧:长椭圆形, 长约15mm, 暗褐色、坚硬。成虫:体长约16mm, 翅展约32mm。头和胸背绿色。前翅绿色, 肩角处有1块深褐色尖刀形基斑, 外缘具深棕色宽带;后翅浅黄色, 外缘带褐色。

2.2 危害症状

以幼虫蚕食叶片, 低龄幼虫群集叶背食叶成网状, 重老食净叶肉, 仅留叶柄。

2.3 发生规律

年发生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结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化蛹, 第1代成虫于5月末~6月上旬羽化, 第1代幼虫于6~7月发生;第2代成虫8月中下旬羽化, 第2代幼虫于8月下旬~9月发生, 至10月上旬在树干上结茧越冬。成虫有强趋光性, 卵产于叶背, 数十粒成块。初孵幼虫常7~8头群集取食, 稍大后分散危害。幼虫体上的刺毛丛含有毒腺, 人体皮肤接触后, 常因毒液进入皮下而肿胀奇痛, 故有“洋辣子”之称。天敌有爪哇刺蛾和寄蝇等。

2.4 防治要点

(1) 农业防治:冬春季清洁果园以消灭树上的越冬茧;于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 (2) 黑光灯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 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 或4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 或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 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等。

3 扁刺蛾

又名黑点刺蛾、黑刺蛾。危害苹果芽、叶。

3.1 形态特征

卵:扁平光滑, 椭圆形, 长1.1mm, 淡黄绿色至灰褐色。幼虫:体长21~26mm, 宽16mm, 体扁、椭圆形, 背部稍隆起, 形似龟背。全体绿色或黄绿色, 背线白色。体两侧各有10个瘤状突起, 其上生有刺毛, 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红点。蛹:长10~15mm, 近椭圆形。乳白色至黄褐色。茧:长12~16mm, 椭圆形, 暗褐色。成虫:体长13~18mm, 翅展28~35mm。体暗灰褐色, 腹面及足的颜色更深。前翅灰褐色、稍带紫色, 中室外侧有1条明显的暗褐色斜纹, 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斜伸。后翅暗灰褐色。

3.2 危害症状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啃食叶肉, 使叶片仅留透明的上表皮。随虫龄增大食叶成空洞或缺刻, 重者吃光叶片。

3.3 发生规律

年发生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下3~6cm土层内结茧前以蛹越冬。2代区5月中旬~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于5月下旬~7月中旬发生;第2代幼虫于7月下旬~9月中旬发生, 均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卵多散产于叶面上, 卵期7天左右。低龄幼虫啃食叶肉, 留下一层表皮, 大龄幼虫取食全叶, 虫量大时, 常从枝的下部叶片吃至上部, 每枝仅存顶端几片嫩叶。

3.4 防治要点

(1) 农业防治。结合冬、春耕翻树盘, 利用低温和鸟类捕食消灭土中越冬的虫茧。 (2) 生物防治。可喷青虫菌6号悬浮剂1000倍液, 杀虫保叶。 (3) 药剂防治。卵孵化盛期和低龄幼虫期喷施50%辛硫磷乳油或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 或5%顺式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

参考文献

[1]冯玉增, 辛长永.图说苹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10

[2]林晓安等.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阔叶树食叶害虫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林间调查

在扦插的杨树林地和107国道、漯舞路、京珠高速两侧等受害较重的林地,进行普查和系统调查。调查杨树上食叶害虫的种类和数量,观察危害盛期,拍摄资料照片,采集幼虫进行室内饲养,并进行种类检索,以进一步确定漯河市杨树食叶害虫的种类及其优势种。

1.2 灯诱成虫

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五里岗试验基地安装1台佳多牌智能虫情测报灯。2006年开始,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开灯,逐日收集、统计杨树食叶害虫的种类、数量。

1.3 室内饲养

4月上旬,把从林间采集到的杨小舟蛾等食叶害虫越冬蛹置于试验室玻璃养虫缸内(20 cm×20 cm×15 cm),待其羽化,配对、产卵、孵化、化蛹,观察记载害虫每年的生活史和发生代数[1]。并结合林间调查,找出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幼虫的防治时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杨树食叶害虫种类

经过林间调查,结合智能虫情测报灯诱蛾、室内饲养、鉴定结果、害虫种类检索等方法找出主要虫种。确定漯河市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有以下11种: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杨二尾舟蛾(Cerura menciana Moore)、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Linnaeus)]、杨直角叶蜂(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 Fabr.)、黄翅缀叶野螟(Boty odes diniasalis Walker)、残夜蛾(Colobochyla salicalis Schiffermuller)、柳毒蛾(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蓝目天蛾(Smerithus planus planus Walker)、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Laichert)]、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Walker)]。2009—2010年智能虫情测报灯诱蛾情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漯河市杨树食叶害虫的优势种为杨小舟蛾。

2.2 杨树主要食叶害虫防治时间

根据多年的林间观察,结合害虫年生活史,发现杨小舟蛾第2代出现世代重叠,第2、3、4代为成灾世代,每年的7—8月是杨扇舟蛾的危害盛期,杨二尾舟蛾主害代为第2代,从而得到漯河市杨树主要食叶害虫防治时间,具体如表2所示。

2.3 综合防治建议

2.3.1 人工物理防治。

清除地面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利用食叶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盛期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以达到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的目的。

2.3.2 生物防治。

其方法主要包括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及喷施阿维菌素为主的生物农药和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第1代卵初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连放4次,每次2万头,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3];如阿维菌素6 000倍液、25%灭幼脲Ⅲ号1 000~2 000倍液,可以有效地杀死害虫,保护天敌,是防治杨树食叶害虫杨小舟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首选药剂[4,5]。

2.3.3 化学防治。

幼虫低龄期,一般3龄前是最佳防治期。一般采用以下2种方法:(1)喷雾法。用车载高射程喷雾机或飞机喷洒20%氰戊菊酯、10%氯氰菊酯、4.5%高效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2 000倍液。(2)放烟法。在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缺乏水源的情况下,已郁闭的林分选用烟雾防治也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将4.5%氯氰菊酯、2.5%溴氰菊酯乳油分别与柴油按照1∶10、1∶20 2种配比混合后再放烟[6]。

(头)

注:#—幼虫危害期、*—最佳防治期。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室内外饲养,生活习性及发生危害调查,发现杨小舟蛾在漯河市1年发生4~6代,改写了前人资料中杨小舟蛾在河南省1年发生3~4代的记录。

结合调查结果,总结漯河市杨树主要食叶害虫的种类并提出综合防治建议。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发展与气候及环境因子的关系、寄生性天敌发生情况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琦,李国强,范志业,等.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11,31(2):7-9.

[2]王贵钧,赵瑞珍,侯丽伟,等.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杨小舟蛾的初步总结[J].昆虫天敌,1991,13(1):22-23.

[3]伍远平,周继亮.烟雾载药技术防治杨树食叶害虫研究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2006(1):36-38.

[4]肖军,李长宝,孙丽君,等.桦甸市杨树食叶害虫种类与防治方法[J].吉林.林业科技,2012,41(1):56-58.

[5]赤眼蜂防治杨树食叶害虫[J].江苏林业科技,2011,38(6):52.

【阔叶树食叶害虫】推荐阅读:

阔叶树容器育苗技术05-22

阔叶树种08-25

上一篇:数学课堂提问下一篇:政治方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