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方式(共12篇)
政治方式 篇1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一个人在学校的学习方式, 和他走入社会后的生存方式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能将两者保持一致的切入点之一便是合作式学习。鉴于此, 高中政治课合作式学习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的认同和关注, 尤其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那么, 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师生双方都有哪些要求呢?到底这种合作方式的优势在哪里呢?笔者作为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高中政治教师, 想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期望能给予各位同行一些借鉴。
一、对教师的要求
教材是师生需要共同面对的教学工具, 是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依据。所以,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只有吃透教材, 挖掘透教材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才可能指导学生完成合作式学习。教师吃透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找准给予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切入点。一堂完整的课程中, 哪个切入点适合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呢?这个切入点教师一定要把握对, 不然就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将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一一备好, 并设计好相应的对策, 这样出现问题时教师才不会措手不及。
教师并不是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旁观者, 而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领进门。因此, 教师应先给学生营造出宽松的合作氛围, 然后帮助学生建立逐步的合作关系。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如果完全任由学生自由组合, 一般会呈现一个组主要成员都是差生, 另一个组主要成员都是优质生的倾向。教师应先让学生自由组合, 然后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重新进行小组的划分, 一般学习小组成员四到六人即可, 既有优质生又有中等生还有差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小组中找到能力水平相同的同伴, 不会产生孤单感。同时, 彼此之间还有带动作用, 从而能使小组每个成员都可以有效参与讨论。
曾经有教师将师生在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角色总结为:“教师是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导演, 而学生则是演员。”这个总结形象而直观地点明了教师和学生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中的作用。教师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导演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勇于放权, 敢于放权, 对于可以导也可以不导的地方坚决不导。有的教师觉得一些问题具有难度, 生怕学生无法完成任务, 总想参与其中。这种心理是合作式学习方式中教师最需要去除的。其实, 只要教师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 学生经过探讨和钻研, 一般都会得出相应答案的。当然有些时候, 教师一定要发挥导演的作用, 如学生合作学习完全偏离正确轨道的时候, 合作小组内部意见分歧较大且无法解决时, 教师就需要参与其中。不过即使这样, 教师依然不应参与过多, 尤其忌用自己的观点来代替和统领学生的想法。
二、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很多年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学生只会排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越加强调与时俱进和创新思维。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愿望。那么, 学生怎么样做才能实现合作探究式学习呢?在教学实践中, 除却教师直接明了地点明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学生更要从自己内心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合作探究式学习需要自己从内心明了为什么这样学习, 这样学习对于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这种学习方式和以往不同在哪里, 为什么要有这些变化。如果学生能真正理解以上问题, 就为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师能够在合作探究式学习进行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的变化, 效果更佳。
现在的学生群体主要由独生子女构成, 他们习惯自己独自来完成事情, 缺乏合作意识。学生需要逐渐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最主要是的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只有有效地贯彻了合作的原则, 学生间的合作才会高效而富有创造力。如果学生不遵循合作的原则, 那么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就会成为一种形式。而合作探究式学习最畏惧的就是学生将它形式化。因此, 学生要学会与人交往的原则, 要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要有顾全大局意识, 尊重别人的观点, 宽容地看待别人的想法。
在这里建议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适应阶段。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而言, 他们内心喜欢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但是未必能一下子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帮学生逐步走上正轨, 给学生时间, 给学生信任。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 学生自己意识到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意义, 那么继续推行这种方式就不会遇到什么困难了。
那么, 合作探究式学习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小组讨论由于搭配合理, 同时小组的成员构成人数适当, 使得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比较小, 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 在那个时刻都是平等的, 不会造成大家差异性过大的问题。小组讨论的氛围形成后, 学生之间互教互学, 共同提高, 充满了友爱之情, 使得以往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有参与的想法, 也会在小组讨论中活跃起来;差等生也会在氛围的调动下扭转自己不如人的想法, 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欲望。总之, 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就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而言非常重要, 能促使小组全体成员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 自己在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表现如何, 他们还是很在乎的。以往都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而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引进就将评价权交还给了学生, 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 进而汇总汇报给教师。如此, 学生就会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看待自己小组各位成员的表现, 更会发现自己的表现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认为这对于学生开阔思维, 做一个大气的人非常重要。学生的能力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对于教师而言, 教学效果如何可以在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得到反馈, 并且这种反馈是及时和公正的。当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时, 教师巡视可以发现备课中可能意识到不到的问题, 更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找到讲课的薄弱环节以及学生的困惑。教师就可以利用自己巡视所得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以往的盲目性教学进行了弥补。
最后用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的话为本文做个总结:“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 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 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 在适合时宜时, 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
政治方式 篇2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面对我们神圣的使命,特别作为高中的政治教师,必须高扬新课改,共奏奋进曲,扎扎实实地坚持课改理念,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现就政治学科如何推进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更新思想,做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政治老师而言,固有的、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依然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很有市场,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是背道而驰的。要打造政治“高效课堂”,必须摒弃这些制约因素。因为学生通过助学稿已经预习了,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做到少讲、精讲。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提倡学生讨论,多采用对学、群学,甚至可以让学生去讲课,真正做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老师教学观念具体做到: 第一,老师应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第二,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激励者;第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鼓励、尊重、赏识、爱护学生。
二、质疑探究,妙寻政治高效课堂的兴奋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我们要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
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比如在讲解经济生活时,就可以提问:为什么大型的化工工厂走进开发区,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却遭到了人们的反对呢?这样就为学生设立了悬念,同学们通过质疑探究,自己找到了学习的兴奋点,有了学习的动力,便会自觉地投入学习。
三、注重多种教学工具的应用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要求教师不要满堂灌,不能搞包办,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寻找材料来证明原理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而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找材料,则能得非常有时效性的新材料。我在上“市场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的时候,让学生操作电脑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很快找到有关美国钢铁关税案例、农业法案例、DVD大战案例,找到资料后,还可以借助小黑板,进行展示;在讲“市场的概念”的时候,让学生到网上“网易商城”等若干个市场上去感受一下,模拟购物,在不费过多口舌的情况下很容易地就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要领。
四、使教学形式回归生活,丰富教学形式
如果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就会造成高中政治课教学枯燥,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如果只凭一张嘴,一支笔,机械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这就容易造成高中政治课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丰富政治课堂教学,使教学形式回归生活。把音乐、诗歌、漫画、名言警句等引入课堂教学的方法。这些文艺形式都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与单纯说理相
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新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这种方法既能丰富教学形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要优化教学环节
使政治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优化教学环节关键是要抓好班级管理,政治老师要具备一定的驾驭班级、引领班级的能力,在学生当中要有较高的威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政治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有的政治教师不注重一些细节问题,如不用普通话讲课、语言粗俗以及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问题。还有一些政治老师习惯于划知识点让学生背知识点,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却缺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与运用。试问,学生对这样的政治课堂如何感兴趣?再次,政治教师要精讲精练,课堂环节要简短、有效。很多老师出一些训练题只看数量不看质量,针对性的练习题少之又少,使学生做了大量的无用功,这也会使学生很难对政治学科产生好感。
六、要巩固及时,练习到位
政治老师要把握好学情,准确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教师要做好知识回馈、检查与总结,督促学生准确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教师还要出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七、要涉猎广泛、知识渊博
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老师与学生都要掌握课堂以外的许多信息,如国内外的大事、要事以及焦点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捕捉
大量有效的信息,学生也不能“双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多看一些报纸、杂志等拓展知识面的刊物。比如我在讲政治生活《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这一框时,从网络上搜索了几段视频材料,这些材料反映的是一些国家由于地区冲突,造成了大量民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情境。另一段反映的是世界上贫困人口的可怜处境。这些内容看后一定会令人产生很大的触动。能使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之外还有一部分人过着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衣不敝体的困苦生活。通过这些片段的展示,一方面使同学们了解了当今世界时事,弥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不足,另外也会使学生情不自禁的把自己与这些情境想比较,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生生活中去。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高效的高中课堂教学环境,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高中政治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但是我相信这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政治教学中,一定朝这个目标前进。
关于政治管理方式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政治管理 政权体系 公共事务
政治管理的方式,也就是政治管理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国家政权体系和政治组织对政治生活进行组织调控的各种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政治领导
所谓政治领导,是指国家政权的拥有者运用政治权力或政治权威,对社会其他政治力量施加影响,规定社会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确立政治规范,确定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目的,从而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的过程。政治领导者是指能够运用政治权力或政治权威对社会进行政治领导的个人和集团。政治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两个方面:法定的权力和个人的威信。前者是指法律规定的由于担任某种职务而拥有的权力,这种权力也称为统治力,这种权力属于领导职位而不是领导者个人;后者则是指领导者凭借自己的专长、学识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而拥有的权威,这种权力又可以称为影响力,它是与领导者个人有关的。在现代社会,领导的有效性的关键就是要变统治力为影响力。成功的政治领导都会重视对被领导者心理上的感召,而不是强制性地迫使被领导者服从。
政治领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主导性。政治领导着眼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社会政治生活确立价值、规范、方向、目标和原则,对社会政治生活起着主导作用。第二,权威性。由于政治领导借助权力和权威而发挥作用,国家政治权力是政治领导的后盾和保障,这就决定了政治领导具有特殊的权威性。第三,效益性。有效的政治领导通过对社会政治生活正确的指挥和引导,促使社会向前发展,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政治领导活动居于整个社会活动全局的主导地位,是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要实现政治领导的有效性,必须采取科学的政治领导方式。在当今社会急剧变化、各国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探索政治领导方式的科学化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政治决策
广义的决策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在对环境进行充分地分析基础上,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顾名思义,政治决策是指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判断,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做出如何行动的决定。具体说来,政治决策就是执政党和政府等政治管理主体为实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特定目标,在对国内外形势做出细致的分析判断后,针对国内外重大问题做出决定的过程。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的基础,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国家的政治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政治决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信息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前提,也是决策成功的保证。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必要保证,虚假或不准确、迟到的信息是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政治决策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决策,对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决策的科学性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决策必须遵循信息原则。第二,预测原则。决策是对未来的事情所做的决定,因而带有预测的性质。要科学决策,必须进行科学预测。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政治风云变幻,社会问题庞杂,政治管理者如若没有未来的眼光,不能预见变化,就容易做出失误的决策,使国家和社会政治发展受到损害。第三,目标原则。政治决策应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政治决策要确定正确而合理的目标,只有这样,政治决策才有可能成功并获得较高的决策效能。第四,客观原则。无论是何种决策,要想获得成功,都要符合客观实际,违背实际的决策是注定要失败的。政治决策涉及的都是社会带全局性的、长远性的、比较深层次的问题,更要求决策者遵循客观原则,进行可行性分析,从多角度、多层面考虑客观环境中的限制性因素,努力做到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样,政治决策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第五,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原则。稳定性是指决策制定在时间序列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延续性、继承性,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多变性。保持稳定性对于政治决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决策的不稳定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但政治决策的稳定性又必须是相对的,因为,任何决策的对象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而且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随时随地存在,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决策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与环境相适应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不仅如此,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决策也会随着人对客观环境认识的深化,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决策的变动和调整是决策的常态。政治决策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是经常性的甚至有时是剧烈的,因此,政治决策必须在遵循稳定性原则的同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动态调整。第六,优化原则。实现政治目标的方法、途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政治决策者要在多种方案中进行反复对比、全面分析,争取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当然,所谓最优是相对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对的最优并不存在,我们需要寻找的是符合客观条件的、可行的、相对优化的方案。
政治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第一,环境。环境变化是决策产生的基础和主要原因。正确而合理的政治决策一定是根据现实的政治环境状况做出的。这里所说的环境既包括国内的政治法律环境,也包括国际政治格局等外部环境。第二,社会政治文化。社会政治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成员共同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它对政治管理者制定政治决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民主、开放、包容的社会政治文化氛围中,政治决策的制定往往会倾向于公众民主参与,倾向于民主、开放、创新的内容;而在专制、保守、怀旧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政治决策的制定则往往只是统治者和管理者的专利,政治决策的内容也无不带有专制、保守的色彩。第三,决策者的素质。政治决策最终是由政治管理者制定而完成的,所以,决策者个人或群体的素质好坏对决策的内容和结果影响很大。政治决策者的政策水平、法律观念、对问题和决策方案的判断力、承受外部压力的能力、对信息的敏感性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政治决策的水平。
三、政治沟通
政治管理是社会性行为,在政治管理中需要收集、灌输、反馈信息,这个过程就是沟通。一方面,政治管理者要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信息,制定政治目标和政治决策,然后通过教育、宣传、命令等方式和手段将它们输送给政治管理客体,使之对国家的政治目标、政治决策认知、认同进而执行;另一方面,政治管理者又需要获取更多、更客观的社会信息以做出准确判断,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各种政治客体的利益和价值需求,以获取更多的认同和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管理就是连续的沟通过程。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各地区竞争加剧,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社会政治问题复杂多变,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利益冲突明显,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政治管理肩负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就必须建立政治管理者和政治管理客体之间良好的沟通。只有通过沟通,彼此之间的观念、信息、意见、情感才能有效地传达,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最后达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政治目标而奋斗。
四、政治组织
从动词意义上讲, 政治组织是指政治管理者在政治决策之后,凭借其领导地位,通过政治沟通的方式,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以实现政治决策和政治目标的行为。从名词上讲,经上述整合配置而形成的单位就称为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政权运行的重要凭借,是政治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步骤。
政治组织的特点在于:第一,政治性。即政治组织是构建国家政权的组织的行为,由此而形成的组织具有政权性质和功能,对社会起着支配作用,由社会成员自己形成的组织不是政治组织。第二,客观性。即一定要从实际条件和环境出发,适应本国本地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构建合理高效的政治组织。第三,有序性。即政治组织结构的设计和流程安排,必须遵循特定的组织原则,保证政治权力在各个层级和部门有效地运行和实现。第四,规则性。即规定特定的组织制度、组织规范和组织程序。第五,动态性。即政治组织结构和流程安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政治管理目标、职能、条件、环境和资源等要素的变化,政治组织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如前文所述,政治组织是为了实现政治管理目标而整合各种资源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把政治权力结构化、规则化,以便于实现政治权力的职能。政治组织的结构设计包括组织的管理幅度设计、组织的管理层次设计、部门设计、职位设计等内容。为了合理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组织结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目标原则。即组织结构设计要有利于政治管理目标的实现。第二,统一指挥原则。即组织中要形成统一而清晰的“指挥链”,不能“政出多门”和“多头领导”。第三,分工原则。即将每个人的工作分成简单的、例行的、常规的、有明确规定的任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并通过协作与合作,来实现组织目标。第四,以工作为中心原则。即根据工作来设置岗位,是“因事择人”而不是“因人设岗”,精兵简政,反对官僚主义,以提高政治组织的效能。第五,控制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每个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属的数量。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呈反比关系,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就越少,信息传递就越快,但管理幅度不是无限的,幅度过大会造成管理的无效,管理幅度终究要有一定限度,究竟以多少为宜,应视职别职级的不同、人才素质和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异。第六,权责对等原则。即一定职位上的管理者,必须拥有一定的、法定范围内的权力,相应的必须负有相当责任。有权无责会使管理者腐化,造成权力的滥用;有责无权则会使管理者无法履行责任。第七,才职相称原则。即强调人的实际工作才能与职务相适应。组织结构设计应尽量做到才职相称,为特定职务规定承担者的素质要求。
五、政治监督
政治监督是指政治管理者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对特定的公共权力机关和社会成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正、督导和规范的行为。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扩张性、易伤害性会损害公共利益,偏离既定的政治方向,因而需要受到控制。政治监督是政治管理的监控系统,其目的在于抵制权力的腐蚀性,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政治管理的目标。政治监督的实质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保证政治权力不超越法定的范围,不偏离法定的方向,不为个人所有。
由政治監督的内涵可以概括政治监督的基本特点:第一,权力性,即政治监督是政治管理者依据政治权力进行的监督行为,而不是公民对政治体系的监督。第二,合法性,即政治监督是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的,是政治权力的公共性赋予了政治监督的正当性。第三,监控性,即政治监督是要防止和纠正监督对象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公共权力的运行偏离正常的轨道,造成权力的滥用。第四,追究性,即在政治监督中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对之追究和惩戒。
政治监督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于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监控,一是对于社会成员行为的督导和规范。
对于公职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监控来说,政治监督是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的监督,这种监督通常有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两种。纵向监督是不同层次结构中的上级对下级权力的监督,是自上而下的监督;横向监督是同级层次权力的相互监督,具体表现为具有监督职能或者专司监督职能的权力机构对同级其他权力机构和人员的监督。
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监督,具体说来就是督导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即每个社会成员在行使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不能侵犯和损害他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如若社会成员的行为侵犯了他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罚。
提高政治学习效率须转变方式 篇4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 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出现的,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 轻视发现和探究, 对学习效果评价的标准是看你记了多少, 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反而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状态,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凸现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态度上要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过分依赖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 而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缺少思考与感悟的过程, 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对于政治知识感觉到枯燥无味, 从而缺乏兴趣。现在有些同学认为政治课只要把笔记做好就可以了, 而对于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每一个知识点的生活背景、社会背景却未引起高度的重视, 这就使得政治课学习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学生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这种“要我学”的学习态度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因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变成一种负担, 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从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过程看, 如果学生单纯地满足于老师分析或者给出的结论, 而没有积极参与到这一学习过程中去, 也就不会发现自己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疑惑,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就不会产生共鸣。而“我要学”的学习态度就是主动学习态度, 它是学生将学习的责任主动承担起来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发挥与提高。
在学习过程上, 要实现由“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变
独立性是新的学习方式必备的核心特征, 也是成长中的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征, 在学习过程中其表现为“我能学”。
当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遇到障碍或者困难时, 有些同学会不假思索地采取“冷处理”, 等候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或者直接让同学告诉自己现成的结论。这是许多同学依赖性的典型表现。在政治开卷考试中,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同学抱怨:“这道题我怎么一点思路也没有呢?”“这道题涉及这么多知识点怎样进行整合呢?”等等。这种抱怨实际上反映出依赖性学习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副作用。
当然, 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是动态发展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同学们掌握一些提高独立学习能力的方法。一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寻找好“切入点”, 趋优避劣。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 阶梯式地提出独立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肯定自己, 激励自己。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 防止“恨铁不成钢”, 步入极端;二要学会不断总结, 不断积累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独立解决问题就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独立自主地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 从而单独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在这里并不排除他人提供的帮助, 但这种帮助应该仅仅是为“我”解决问题起引导作用。总之, 学习过程中独立性的培养事关同学们能否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关键环节。
要实现由“单纯接受性”向“体验性、内省性”转变
独特的体验性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之一, 也是新学习方式最突出特征。传统的教学过程以及受到考试出成绩的需要, 人们往往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过程, 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和人格品质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所以, 在政治课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应用身体各种感官去参与、去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充分利用现今思想品德课教材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较强的特点, 在听、说、议、评、做的过程中 (下转第15页) (上接第14页) 亲身经历、亲身感悟, 获得理性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利于纠正传统课堂学习中“机械记忆、照搬照抄”的通病。由此可见,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探究与体验政治, 并形成相应的政治情感。
政治方式 篇5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新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观念的碰撞和更新进一步突出,基层干部和群众对物质和精神生活也提出来更新、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在这样一个全新、复杂的背景形式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发生着许多新的而变化。
关键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党员干部;基层建设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
1.1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日渐突出
一方面,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体制讲究生产力资源配置的流动性,促使了基层干部的流动性增大,随之出现“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趋向,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空间增大、时间增多,同时就业岗位和方式的多样化使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意识开始淡化,因此与之相对应的社区作为每个人必定的生活区域,作用也日渐突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单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旧体制的转换引发的矛盾,西方价值观和不良文化的渗透对人们思想的侵蚀等决定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也决定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使用简单和强制的方式,而要用行之有效、有说服力的工作方式,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把一切群众的矛盾困难解决在基层。
1.2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需求日显层次化
在新型分配方式的驱使下,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逐渐拉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需求在原来就复杂的基础上,更呈现出层次化的特点。以我们政府机关的不同群体来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包括:困难群体;普通机关干部;离休和退休的基层干部和党员干部等。由于经济和文化层次不同,差异明显,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不尽相同。因人而异,更具有针对性,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化。
1.3 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首先是上级主管机关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加大政府和各支部的自身建设力度,配齐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针对基层的特殊群体,发挥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对于我镇的十三个党支部,配备了专职的党支部书记,建立了党支部委员会,使每一个党员都能参加正常的党支部生活;其次就是要重视基层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是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逐步完善,层层落实,使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覆盖于工作的方方面面。
1.4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日渐丰富
在各级党委的重视下,基层思想政治工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丰富,并且将进一步得到充实。一是中央精神、路线的宣传教育。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加强了大局观念,坚定了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信念。二是事实教育,及时针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
释,加强形势观念和事实观念。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的教育,开展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的“四信”教育。五是讲文明、树新风的教育,弘扬正气,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和文明程度,为创建好的治安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提供保障。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对新形势下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而教育主题薄弱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力与物力的缺乏使得基层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和需求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层化与队伍建设薄弱形成反差,目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科室负责人为主,面对众多的教育对象,势单力薄,人员缺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的需求;二是内容与物质条件的不足形成反差,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支撑,而资金来源途径少,资金缺乏,很难独立的组织各类活动。
2.2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复杂,而教育针对性弱
根据现状分析,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很多类,但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笼统的宣传教育容易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无针对性所引发的时效性差。困难人群、党员干部都需要对其特殊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分别要侧重加强法制观念,转变思想再就业观念、自强自立精神、奉献精神等的思想教育。
2.3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丰富,而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面窄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逐步丰富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群众和党员干部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应该承担自我教育的教育主体作用,这才能符合形势发展的需求。而目前发动起来的只是少数活跃的积极分子,而且以退休党员为主,面狭人少,造成无论什么活动都只有“老面孔”参加,特别是在职党员基层干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主动性差,发牢骚得多,关心公益事业的人少,不愿参加志愿者的多。探索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的“空白点”;群众利益格局的变化要求我们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人们社会活动方式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3.1 以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和需求为切入点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和需求作为切入点,要做到有的放矢。基层党组织通过串百家门,及时了解不同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掌握热点和难点为己任,努力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
3.2 以为民办事,排忧解难为着力点
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虚实结合,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基层干部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不断满足基层干部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困难人群。
3.3 以建设基层思想整治工作队伍为重点
巧用多种方式 搞好政治教学 篇6
高中思想政治课比较抽象难懂,因此需要教师巧用多种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巧用数学知识,搞好经济生活教学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有几个涉及到数学知识的问题,学生比较难于理解,也比较感兴趣,此时引入数学知识,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问题。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这一问题,教师觉得很简单,但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试举一例,假设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而商品总量为原来的二倍,二者相乘,不正是一吗?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还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问题。假设原来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8元的商品出口到美国卖1美元;1美元的商品进口到中国卖8元。现假设人民币升值为1美元兑换4元人民币,8元的商品出口到美国卖2美元,1美元的商品进口到中国卖4元,运用价格和供求的关系一分析,不一目了然吗?
二、巧用多种手段,搞好哲学教学
教学中,同学们普遍感觉哲学比较抽象,不易把握,从而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对学习哲学没有了兴趣。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设计好情境。在哲学教学中,情境的设计一要学生熟悉,二要体现哲理,三要学生感兴趣。
西游记是学生熟悉的题材,笔者在教学中选择了几个情境用哲学分析:
(1)从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看,悟空本领大但难驾驭。八戒好吃懒做但对领导忠心,沙僧本领一般但任劳任怨,唐僧善良但有时不辨是非,这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2)四人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取经任务,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3)八戒缺点很多。在取经路上从不像悟空那样撒手而去,体现了一分为二,看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
古诗词也是学生熟悉的,在哲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矛盾的观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的观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发展的观点。
当然还有漫画、笑话、寓言、广告词、历史故事、学生身边的事例等,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三、巧用综合探究,提高创新能力
综合探究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教学中的薄弱点,在教学中如何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在组织活动之前,教师首先明确本次探究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感受文化竞争力,认识到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探究活动。
第一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调查,如本校同学喜欢的电视剧及其国别,喜欢的歌及其地区。
第二步,搜集相关资料,如山东文博会的相关情况、北京奥运会的相关情况等。
第三步,举行展览,交流各自调查搜集情况。
第四步,交流感悟心得。
最后,写调查报告,主要是对文化竞争力的感悟,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对策。
四、巧用辩论活动。发展综合素质
辩论这种方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这也是课外活动的最大亮点。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才能做到学也融融,教也融融。
目前韩剧热播,笔者设想利用韩剧《大长今》提供一个辩题。假设因为《大长今》的热播,有人提出要禁播,辩题就设为:是否应禁播《大长今》。正方观点为应禁播,反方观点为不应禁播,要求双方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自己的理论根据。教师随时引导其他同学参与其中,就自己支持的一方观点提供佐证。在辩论中,要尽量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才能达到效果。例如,反方理由为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优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时教师应追问,何以见得?当然由于学生自身限制,采用辩论这种形式,很容易背离了本课的目标。这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与教学目的有关的方向上来,这是在采用辩论这种方式时应注意的问题。另外,辩论结束时,应得出结论,不能像大专辩论赛那样,为辩论而辩论。
《政治经济学》有效教学方式探讨 篇7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 是整个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是随着资本主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以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 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 向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但是, 由于马克思所面临的特定历史条件, 使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缺乏足够的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传统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解释力不足。因此, 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同时,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产权改革、收入分配、劳资关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也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进行科学的解释[2]。因此, 我们认为, 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应注意两方面[3]:一是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 政治经济学应当成为经济学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时应当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观点与某些专业课程联系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成为这些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学会运用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对现实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与分析, 探索问题的本质。二是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 也是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学习政治经济学, 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而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世界观。因此, 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消除错误观念, 帮助学生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的不正确认识, 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现实问题予以解释。
二、根据不同专业进行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学生主动学习外, 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导。为了提高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对不同的理论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
(一) 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有效教学
不同的学校中由于学生层次的差异, 专业设置的不同, 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就应有所差异。以课程内容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注重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具体体现在教学的三个环节上:
1.课前:教师应在调查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及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根据不同目标与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 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应事先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已有的知识程度。因为高中阶段的政治课 (尤其是文科生) 已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因此为提高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深度, 在备课中应该注意适当加深理论深度, 同时也应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 在学习货币的本质及职能时, 在课前的预习任务中向学生提出“货币是否自人类社会诞生起就存在”?“货币除了能够买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 还有其他的作用吗”?“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如果货币多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少了又会怎样呢”?这种逐步深入的提问, 联系社会的经济现象, 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到教学内容中, 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 理解这些内容, 形成自己的观点。
2.课堂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学生以“学为主体”, 还需要教师以“导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 “导”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导出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由于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在高中阶段接触过, 本身的理论性较强也很枯燥, 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 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教师应该通过充满热情的教学传递自己对教学、课程、知识的热爱和投入, 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通过生动和充满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就预习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自主解答或辩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而引起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时,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向他们提出“你们以后将要从事的这种酒店服务性质的活动是不是一种商品, 若是, 怎样理解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怎样确定你们所提供的这些服务的价值量呢?”由于这些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必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运用其中的理论来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社会经济现象。 (2) 导内容。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中的现象与课程内容相联系进行引导, 用现实事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从而使政治经济学对当今的经济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热情。如在讲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时间上继起时,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经常讲的产、供、销一体化, 一个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产、供、销等不同的部门;在讲到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时, 就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几次通货膨胀以及最近的物价走势,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当前社会经济运行情况的了解。同时, 密切关注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 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 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 导方法。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匹配性, 针对不同的章节,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掌握基本观点与脉落, 如理解记忆法、比较理解法, 案例法等。如在学习经济危机理论时, 可联系2008年的金融危机, 对比分析西方经济学中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区别。不同的内容要求教师事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 根据内容难度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导智能。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将教学难度和进度合理推进, 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刺激学生的思维, 利用学生在理论上的认知冲突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不断深入理论难点的学习, 促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潜力,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采取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与课堂演讲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劳动价值论时, 课堂中可以提出当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 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杂志和书籍, 并写出针对这一问题的自己的见解, 然后在下一堂课上以演讲或辩论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以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发散性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质和从事研究的能力。当学生遇到某些理论困境时, 应通过答疑、案例讲解、组织小组讨论、咨询权威专家等形式解决学生面临的困惑。
3.课后:课后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辅导, 面对面的交流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应掌握的学习内容。习题是训练学生巩固、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三类习题:练习巩固类、补充提高类和发展深化类。在分类作业中, 应让学生自由选择, 规定必须完成的数量。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完成高层次的题目,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针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写出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小文章, 这种做法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 收到1+1>2的效果。此外, 还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线课堂、BBS讨论、E-mail等其他工具与手段开展课后的学习交流与互动, 形成交互式学习模式。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平台, 大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辅导答疑等都可通过网络实现, 可以很好地补充和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然,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网络工具, 指导他们如何在网上查找学习、使用各种学习资料, 使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
另外, 在课后还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化要求进行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个性化的点拨与培养,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教学中获益。当然, 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应进行差异性评价, 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检测, 及时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 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的有效教学[4]
学生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对象, 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 课程的有效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需要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而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饱含教学热情, 更要在课后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关心、信任、尊重学生, 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友谊, 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乐其教。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坚信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有信心就应该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和章节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尊重学生, 就应该在教与学中“求同存异”。在案例教学中,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和理解深度的差异, 师生之间可能会产生完全对立的观点, 此时, 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观点,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引导学生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这就必需给学生留有独立学习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权和学习潜能, 进行自由的学术探索。对于学习进展缓慢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应及时查找他们的学习瓶颈之处, 对症下药, 甚至在课后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 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此外, 教师还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的沟通、感情的联络和信息的传递, 这是形成融洽关系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号, 有效地传递对学生的关爱、鼓励与信任, 达到既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又能促进师生融洽关系形成的目的。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电话、短信、E-mail、个别辅导、BBS讨论等多种形式予以解决,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摘要:《政治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课程进行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出发, 提出了针对不同专业, 实行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有效教学方式。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有效教学,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列宁.马克思的学说 (列宁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88.
[2]白永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J].贵州社会科学, 2007, (9) :78-81.
[3]王东月, 高俊梅.关于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 2) :40-41.
政治方式 篇8
一、高中政治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高中政治由于其较高的时政性和教育性, 使学生感觉高中政治内容相对枯燥和单调, 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 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 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 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
二、高中政治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政治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 以本为本, 以纲为纲, 强调教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 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 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 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作出解释。高中新课程改革保留了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部分, 摒弃了那些死板、机械、低效、陈旧的教学方法, 力求把每天的每一次教育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 从而有效地减轻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
三、高中政治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 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个两难的困境, 没有分析, 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没有人告诉你答案, 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 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 作出自己的决定,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高中政治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案例教学法中, 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 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 教师只要适当引导, 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政治与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 而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初中政治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误区 篇9
误区一: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和交流,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增多了,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但一些教师却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 无论难易, 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 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 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把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学生方面, 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 他们更多时候在做听众, 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 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总之, 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 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 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误区二:对话有内容却无深度
师生“互动对话”变成“程序问答”。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对话既是一种精神, 又是一种方法。从精神的角度说, 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 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 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 走向互动和交流, 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可以说, 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自式教学的超越。但实践上, 却有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实际上, 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 其实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
误区三:活动有温度却无体验
活动教学形式活泼, 学生乐于接受;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能面向全体学生, 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挖掘潜力, 张扬个性;活动教学过程突出探究, 让学生大胆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内容开放性强, 给学生设置了更多的思考研究的空间, 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动教学重视活动中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 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在封闭式教学中, “闷课”是思想品德课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 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 学生昏昏欲睡, 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 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 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 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 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针对以往教学中过分夸大内隐的、观念的活动, 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活动的状况,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 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思维空气浓厚, 情理交融, 师生互动, 兴趣盎然。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 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 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课堂上, 学生一会儿忙活这, 一会儿忙活那, 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 却称之为“动中学”, 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 动手与动脑相脱节, 目的性差, 为活动而活动, 有活动却没有体验, 没有反思。一些课堂虽有温度, 却没有深度, 虽然让人感受到活跃, 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究其原因, 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因此, 当前应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 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对活动的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视有机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方式的探索 篇10
1、导向性。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要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理想信念, 引导干部职工正确思考问题, 分辨是非, 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 保持清醒头脑, 不受各种腐朽和不良文化的侵蚀。
2、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方式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要在对当前干部职工思想动态的特点、种类、受到影响的来源等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分别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要注意层次, 有的放矢,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工作、不同身份的人群, 制定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采取不同的方法, 不搞一刀切。
3、交互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是以相互沟通为基础的, 采取行政性、命令性的方法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抵触和对抗。因此,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 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这样才能赢得信任和拥护。被教育者也应当积极地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通过相互沟通了解, 双向交流, 才能让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并收到实效。
4、实效性。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增强针对性;要把教育引导群众与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 增强说明力与凝聚力;要把自律与他律, 思想教育手段与法律、政策、管理等约束功能结合起来, 增强工作的整体效应。要着眼基层, 把工作落实到村镇、企业、学校、社区。要讲究艺术, 增强效果, 以感情为基础, 以情感人。
二、开辟新途径, 研究新方法
第一, 加强领导, 健全机制。首先要从制度上明确党的领导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其次, 要从政策上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消除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滋生的“做思想政治工作吃力不讨好, 容易得罪人”、“个人得不到好处, 是个清水衙门”等错误思想。最后, 要增强“生命线”意识, 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各级党委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体系, 逐步形成在党的领导下, 党、政、工、团、妇等组织齐心协办, 专职兼职干部相结合, 意识形态领域各条战线相配合的格局。
第二, 关心群众生活, 倾听群众呼声。要充分重视群众的“牢骚意见”, 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诚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前特别是要做好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工作。此外, 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做到与群众同甘共苦, 说实话, 动真情, 干实事, 让群众感到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亲, 思想政治工作可信, 思想政治工作机关可靠。
第三, 拓宽渠道, 丰富载体, 切实加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教育内涵。要继续搞好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等活动, 努力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 得到提高。还要积极开展学习先进活动, 注意总结和宣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 做到既不降低标准, 又不人为拔高, 让人们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使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辐射到社会生活和各个领域的不同群众,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同时, 还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建好阵地, 造好载体, 完善活动室、电教室、阅览室、健身室等设施场所, 组织学习、培训、参观等活动,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第四, 更新手段, 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 迫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迅速吸收新的科研成果, 采用新的手段,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也就是说, 一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二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介, 不断扩大和丰富工作手段;三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理论和网络技术, 逐步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四要重视互联网的作用, 认真研究网络传媒的特点, 进一步增强网上宣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 坚定信念, 培养新人, 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一方面, 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我们党内、国家机关和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 树立起一种崭新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概括起来就是高昂的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坚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另一方面, 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不懈地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 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 培养和造就一代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要关心人的成长, 多做培养人才和多做团结的工作, 以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
政治方式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教学 方式转变
教学方式是教与学的方法和形式,包括观念性的方式和观念性与物质性结合的方式,是教学方法、形式、手段等的综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探析当下政治教师的教学方式,寻求转变的有效路径,对于新课改背景下课程与政治教学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将知识由教师传递、转移给学生,强调的是对教学大纲所要求内容的掌握和满足考试的需求,并非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教学方式。因此,长久以来,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老师讲、学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题海战术”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种“满堂灌”、“一刀切”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探究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已适应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存在与社会发展和学生诉求相脱节的现象,值得我们教师反思。
二、教学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效地转变政治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其真正达到课程改革所期待的目标,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提高政治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水平。
第一,实现教师自我观念变革。“教师教育观念就是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实践与专业的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行为的实施。”人的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及其处事方式,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同样起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转变政治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方式的改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政治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改变那种“为教而教”、“为考而教”的观念,做到教是为了学生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与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我们在讲《正确对待金钱》这一课时,可以就如何看待金钱这一问题展开积极讨论。
第二,参与和引导课堂教学。真正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主体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在整齐划一的训练中可以实现的。大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中说,“大自然塑造了一个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说明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变“讲授知识”为“合作引导”,也就是让学生摆脱传统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所具备的不同的条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原有单一的教学方式得到丰富,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政治方式 篇12
一、课堂有效提问方式
1.直问和曲 问。“直问 ”就是直截了当地问。直问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直接进入思考状态,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好铺垫,一般比较适用导入环节。可以直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曲问”就是不正面发问,而是通过一种迂回的问法,问在此意在彼,形式灵活,含蓄生动,富有思考余地的一种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它对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一课,笔者先播放了一些南平城市过去和现在的面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然后在学生心中有感触的时候提出问题:我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哪些职能? 这就是直问。但是,直问比较呆板、生硬,对学生启发不大。如果改为曲问就完全不同,改为:我市的一切城市建设新貌都是由政府完成吗? 这样问,实质上仍是让学生理解政府的职能,但由于改变了问法,其中包孕多种诱答因素,因而问后学生兴趣倍增,讨论激烈,注意到多种细枝末节,对政府职能问题有全面了解。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职能。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不能包办一切。在管理和服务中,政府不能“越位”或“缺位”而要“到位”,这就要求政府积极转变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发挥政府的作用,正如李克强同志所说:“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由此可见,曲问可以通过侧问、反问等形式逐步逼近我们要直问的问题。曲问较适用比较高深的问题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疏通思路、理解知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追问与联 问。追问 ,针对某一问题、内容 ,一问再问 ,追根究底地查问,直到问懂。一般适用于抽象的概念或原理的讲解,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例如教学《世界的物质性》一课,对物质的概念讲解,笔者设问: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排除了个性之外,同学们还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都是学生)笔者追问:如果再加上老师,我们之间又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都是人);笔者继续追问:如果再加上课桌、粉笔、黑板等,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都是看得见的、有形的东西)笔者再次追问:如果再加上空气、磁场、X射线、核辐射等,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这时笔者马上引导学生做出总结:可见,这种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就是哲学所讲的物质的概念。这样学生对物质的概念就理解了、掌握了。由此可见,追问就是一种对课堂问题的“节外生枝”,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追问,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由浅入深 ,打开学生 思维的闸 门 ,提高思维 活动的连 续性、完整性、准确性,使课堂出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景象。
布鲁纳、布洛非等当今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知识的网络结构。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不是新旧知识的简单相加,人脑对知识的储存也不是零乱无章的。课堂提问应先设计适当的学习情境,根据情境把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化为具体问题,再将具体问题按照其内在联系形成问题体系, 组成知识网络。问题体系和知识网络可以通过“联问”方式实现。所谓“联问”就是由问题的某一点展开联想的设问。其一,拓宽式联问,就是在知识的生长点处通过一环紧扣一环向知识的宽广度提问,解决关联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提问方式。例如,复习《国家的宏观调控》课时,笔者展示我国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环境转好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成绩的视频材料, 以及我国有关调控政策等,然后设问:(1)什么是国家宏观调控,它的目标是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3)我国如何加强宏观调控?其二,递进式联问,就是在知识的生长点处一层递进一层,层层剖析、循序推进地提问,解决深层次问题。例如,“我国如何加强宏观调控”可以变为“在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环节中,我国采取哪些宏观调控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拓宽式和递进式联问,有关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结构就理顺了。可见,联问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构建知识体系。
3.轻问与重问 。轻问,就是对一些不是重难点,又必须弄懂的知识进行提问。重问就是针对重难点知识或易错点知识设计提问。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让学生不仅理解知识的内容,更对知识的重点处加深印象,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知识的难点处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帮助学生踢开学习的绊脚石,从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其他一般性问题,实现难点攻关,扫除障碍,加快教学进度。例如,《多彩的消费》课时设问:(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消费,谈谈它属于什么类型消费? 这就是轻问。 (2)我国存在什么因素制约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3)我们该怎样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后两个问题就是重问,它们贯穿整课内容,统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就把握了。由此可见,通过轻问和重问的方式,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知识的重难点与非重难点,避免了听课疲劳,张弛有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4.宽问与窄 问。宽问指归纳概括地设问,窄问即具体地问。例如,《实现人生价值》课时设问:(1)我们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这一设问其实包括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有哪些和主观条件有哪些,这就是宽问;(2)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哪些客观和主观条件呢? 这就是窄问。由此可见,宽问居高临下,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高度和难度,需要学生多角度思考、归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概括能力。窄问具体而生动,需要学生从纵深角度思考、逻辑推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缜密严谨的思维。总之,宽问和窄问各有各的用处,究竟怎么用,要由讲课内容和提问目的决定。
另外,还有明问与暗问、实问与虚问等,但这些问法并非彼此孤立,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二、课堂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问题 适度性和 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问题提问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 过于简单或者过难的问题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反而对学生求知欲是一种打击。因此,问题难易水平应该符合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实现学有所思、思有所获,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挖掘其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2.坚持思想 教育和生活化 相结合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政治学科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每位政治教师的使命,过于理论性的思想教育,不仅课堂效率不高,而且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实现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立足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问,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时,笔者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1)同学们早餐吃什么? (2)有没有剩饭? 你把剩饭怎么处理了? 你为什么这么处理? (3)用的什么餐具? 你饭后的餐具是怎么处理的? (4)其他同学如何看待该同学的行为? (5)你发现身边和社会中还有哪些不合理的消费方式或习惯? (6)我们该怎么办? 这样一堂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谈起,引发他们的思考,笔者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感悟,达到教育目的———践行科学消费观。
3.坚持整体性和重 点相结合原则 。问题设计要统筹教学全过程,做出整体性部署,更要把问题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心的关键处,以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总结提问”,步步为营;问题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例如教学《政府的工作原则》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你和政府打过交道吗? 你的感觉如何? (2)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令你满意? (3)怎样才能保证政府令你满意? 问题的设计从和学生拉家常开始,引发学生的感受,落脚在本课重点上(政府工作原则),然后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认识,即从国家性质、政府自身知识、公民自身权利等三方面深刻理解如何打造威信政府。
4.坚持时代性和 历史性相结合原则 。政治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时俱进,它的内容与国家时政紧密联系。如果问题设计脱离时代, 教学就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或者出现“炒剩饭”教学现象,这样的课没有生动可言。与时代相联系又要具有代表性,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思考,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例如,在讲“市场经济的缺陷”时,笔者播放“福喜事件”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例,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示,首先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1)你认为福喜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再次发生? 政治学科既与时俱进又与历史一脉相承,在历史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与创新,只有充分了解历史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时代的政策。例如,笔者在讲“资源配置方式”时, 展示市场经济在我国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演变过程,学生不难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样从时政热点和历史资料中感知到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进一步追问,探究问题的本质。
【政治方式】推荐阅读: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式07-23
思想政治课考核方式论文06-22
利用新媒体方式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10-16
判决方式10-19
联机方式07-18
担保方式07-18
浸种方式07-18
特殊方式07-20
收取方式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