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切

2024-05-24

爱之切(共4篇)

爱之切 篇1

英国作家毛姆在谈到《呼啸山庄》时说:“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 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着, 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写出来。”[1]在文学史上, 我们似乎不能再找出一部小说里面描写的爱情像《呼啸山庄》中这般强烈执著, 超越生死与时间, 而仇恨又是那样的狂野汹涌, 如熊熊烈焰, 散发着摧毁一切的骇人力量。这种爱与恨的交织, 由爱生恨将人性善恶流转演绎得惊心动魄、震撼人心。

《呼啸山庄》讲述的是在英国北方约克郡荒原上两个山庄 (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 两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萧先生捡来的弃儿, 受到恩萧先生的疼爱, 并得到了恩萧先生的女儿凯塞琳的友情和爱情。恩萧先生死后, 他的儿子亨德莱因为希斯克利夫曾夺走父爱而嫉恨在心, 不断对其进行侮辱和迫害, 特别是当亨德莱发现了妹妹与他的恋情时, 希斯克利夫的处境就越发悲惨。凯塞琳在哥哥的阻挠和自己虚荣心的驱使下嫁给了画眉田庄的埃德加·林顿。此后, 希斯克利夫揣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呼啸山庄, 三年后回到荒原进行报复, 故事也是以他的爱恨和报复展开。

凯塞琳和希斯克利夫自幼就是彼此的心灵伴侣, 彼此相互了解, 性格和爱好的一致使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他们情投意合, 是深切的相知相惜的灵魂之爱。正因为如此, 凯塞琳才会说:“我就是希斯克利夫。”[2]而希斯克利夫也视凯塞琳为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爱情纯净而热烈, 凯塞琳清楚地知道她的心就是为了他而跳动, 希斯克利夫也深爱着她, 在外流浪多年重返呼啸山庄为的也是凯塞琳。当两人重逢于呼啸山庄, 重新燃起的爱情火花是如此热烈, 以至于凯塞琳不久便与世长辞。凯塞琳从来没有停止爱着希斯克利夫, 因此她才急切想要知道她深爱的人是否也如她爱他一般在乎她。而希斯克利夫爱得疯狂, 其灼热的爱情火焰烧伤了自己, 也毁了凯塞琳。

然而恨之深, 爱之切。如果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 假若结局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剧, 那么爱会成恨, 恨到骨髓里,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对对方的仇恨, 恨对方的无情, 恨对方的自私, 恨对方的嬗变。如果没有爱, 彼此心中波澜不惊, 仇恨也无从谈起。两个人之间发生感情的纠葛, 必然是他们之间发生过交集, 当两个人的情感无法理顺, 就会纠集, 就会矛盾, 就会有怨恨。爱和恨都是感情的一种, 没有感情, 也不会有爱恨纠纷。因而, 恨源于爱, 最终, 恨的最高境界又回到原点, 恨正是因为爱。

当凯塞琳在画眉田庄呆了五个星期回来后, 她已不是以前那个和希斯克利夫肆意嬉闹的野丫头, 而是一个优雅的淑女, 这一改变让希斯克利夫觉得与心爱的人有了隔阂。对凯塞琳的爱让他渴望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他让纳莉帮他梳洗打扮, 还努力读书, 然而这些努力都被亨德莱无情地扼杀了。最终凯塞琳在物质和虚荣的驱使下嫁给林顿, 当希斯克利夫听到自己心爱的人嫌弃自己地位卑微, 并亲口说要嫁给林顿时, 他愤而出走。对希斯克利夫来说, 凯塞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关心和深爱他的人, 和她的爱情就是希斯克利夫的一切。她的背叛让希斯克利夫对这世界唯一美好的构想和向往分崩离析, 最终从爱的极端走到恨的极端。离开三年后, 他心里装着复仇的怨恨回到了呼啸山庄, 诱导亨德莱酗酒、赌博, 最终呼啸山庄落到了他手里。这还只是报复的开始, 亨德莱的堕落和死亡根本无法解除他心里埋藏已久的恨。作为情敌, 林顿首当其冲成为被报复的对象, 对凯塞琳狂热的爱让希斯克利夫对他恨之入骨, 正是因为他, 凯塞琳才背弃了他们的爱情。在凯塞琳去世之前他心里一直都在作斗争, 一方面, 他想“剖他的心、喝他的血”, 另一方面, 为了不伤害他的爱人, 他不得不暂时“不伤他一根毫发”。爱之深, 恨之切。凯塞琳去世后, 希斯克利夫心中唯一的爱与牵挂也化为乌有, 剩下的只有无穷无尽的仇恨, 这股恨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希斯克利夫也彻底化身为魔鬼。他不仅对林顿实施了残忍的报复, 而且连他自己的儿子 (小林顿) 和林顿之女 (卡茜) 也不肯放过, 当他见到小卡茜时, 爱与恨在心里开始了又一番较量, 毕竟小卡茜既是情敌的女儿, 又是情人的女儿, 最终恨压倒了爱, 报复的步伐延续到下一代的。他强迫卡茜与病入膏肓的小林顿结婚, 还不让卡茜见她弥留之际的父亲。在卡茜的父亲和丈夫都去世后, 希斯克利夫霸占了本该属于卡茜的画眉田庄。在他的摧残下, 本来充满热情的卡茜变得冷若冰霜。与此同时, 在希斯克利夫的控制下, 哈里顿 (亨德莱的儿子) 已变得粗鲁无知, 成了第二个少年希斯克利夫。在这个过程中, 希斯克利夫的内心里只有无尽的仇恨, 但在强烈的恨下面仍掩埋着浓烈的爱。他始终都是在追寻凯塞琳的灵魂, 希望能和她合二为一, 在他心中爱和恨是并存的。希斯克利夫复仇成功后, 却发现哈里顿和卡茜相爱, 他本想拆散他们, 却最终没能阻挠他们爱情的发展, 反而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他和凯塞琳相爱时的影子。他心中无限的爱被唤醒了, 他一心想做的就是去寻找凯塞琳和她的灵魂相会。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不吃不喝, 平静甚至有点欣喜地等待着死亡, 因为他坚信只有那样才能和凯塞琳永远地在一起。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颗挣扎和被煎熬了许久的心才得到平静。

爱之深, 恨之切。希斯克利夫的爱就是占有。当爱人离他而去的时候, 他诅咒她, 同时也开始了对他自己的诅咒。爱和复仇爱是世界上最强烈的情感, 永远不会消亡, 尽管小说中的仇恨占据了主导地位, 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爱的力量。如果生活在没有爱的世界, 一个人即使活着也如同行尸走肉, 因为内心是冰冷的。爱和被爱是人的本性。在《呼啸山庄》里, 人的本性被挖掘到了极致。对于爱, 人人想要拥有;对于不公, 人人拒绝抵抗。一个人经历的磨难越多, 反抗的力量就越强大。希斯克利夫疯狂的复仇来自于炙热的爱, 爱可以改变一个人, 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参考文献

[1]宋兆霖.勃朗特两姐妹全集 (第8卷)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2]艾米莉·勃朗特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爱之切 篇2

--读习近平同志《知之深 爱之切》一书有感

最近一直在反复学习总书记的《知之深 爱之切》一书。书中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正定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书信等共37篇,大多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古人曰“知之深,则爱之切,爱之切,则意之决,意之决,则行之坚。”我想习主席以“知之深,爱之切”来做书名,正是体现了主席长久以来秉承并贯彻的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持,对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工作主旨的坚持,同时,也体现了主席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沉爱意,对中华民族之崛起的殷切期盼。纵观全书,不光展示了习近平同志早年的工作历程,更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三严三实”工作作风的雏形。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些什么,又该如何以书为鉴做些什么呢?我认为对待大学生村官工作,唯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一、做好农村工作就要“知之深”。提起基层工作,说的最多的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作为村官如何才能在这千头万绪中做到“知之深”呢?我认为是一个“实”字,实事求是、实地调查。认真看这本书中文章,可以说每一篇都在说实事,每一篇中都有数字、有实例。不说分类详细、数字精确的《念好“人才经”开拓翻番路》,就连最该严肃的《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要明朗》一文中都举了八分两毛的例子。那么我们工作中的实事要如何了解,如何变得如数家珍?这就需要我们俯下身子,扎下根。纸上谈兵的人才终究成不了大事,夸夸其谈的梦想也只能是浪费青春。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的不了解农村就谈不上做好农村工作。作为村官,了解村情不是简单的几个数字就能成的,还要了解你所在的乡镇、县的情况。在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策、大方针的前提下,随时关注市县乡的政策变化,了解大局再去调查研究,这样出来的结果才是真实有效的。党和国家为什么要让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来到最基层的农村工作,为的就是让我们了解农村真实情况,把知识用到实际,所以,我们的“知之深”就要多走访、多调研、多深入、多体会。

二、努力工作方能“爱之切”。说到努力工作,最为形象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村官如何才能在遍地的老黄牛中体现出对农村工作的“爱之切”呢?我认为是一个“新”字,再加上一个“实”字,科学创新,实干兴邦。“创新”是时代的大命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我们来说,开拓创新,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党和国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就是希望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给广大农村带来新思想、新知识,能够带动基层工作有朝气、有创新。“实干”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举措。对我们村官来说,真抓实干,不仅仅是一项要求,更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党和国家通过层层筛选,选拔任命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就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实践,通过磨砺,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实干家,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爱之深,责之切 篇3

【关键词】教育活动;批评指正;乐于接受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爱学生是基础、是本质,爱是我们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爱学生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否则“教书育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一、明确批评的目的,要“批评”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及时地“指点迷津”,析事论理,以理服人,对症下药,才能切中学生心理矛盾,改变学生情绪状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形象。“责”可指为批评,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不断修正自己,最后逐步完善自我形象。

二、注意批评的分寸

批评有的宜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中公开“说”;有的宜在课后个谈心时悄悄“说”;有的宜点到为止,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领会;有的宜条分缕析,讲清利弊教会学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寓批评于尊重之中,于表扬之中,于谈心之中,于谅解之中,于自责之中,于关怀之中,于希望之中,于玩笑之中,于幽默之中,于激励之中。这样的批评,没有疾言厉色的指责,没有错一罚百的处罚,但是被批评的学生在汗颜愧疚的同时萌生的是知错改错的决心。根据不同批评对象和不同批评内容要分别坚持如下两个原则:

1.公开性

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隐蔽性

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保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批评教育方式,注意隐蔽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三、批评的方式,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批评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1.谈话式代替指责式

学生犯了错,教师常严厉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错误对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责让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距离,他在被动中听,但未必主动地从心理上接纳。

2.帮助法代替责罚法

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过多地横加指责,或告之家长加以惩罚,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既于事无补,又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出错的原因,当时当地的情况,甚至于家庭状况,诚恳地就学生所需去帮助他们。

3.冷处理代替热处理

“批评”如果在学生犯错误时立即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这时各种方式用尽也难奏效,使老师觉得采用纪律处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纪律处分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它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原因。这样,纪律处分可能起到压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须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心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再通过班干部、好朋友、家长一起疏导,水到渠成的批评,可能更能奏效。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爱之切 篇4

东南大学建筑学士, 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 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博士后。

现任万科集团副总裁, 北京万科总经理, 曾任新加坡凯德置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环渤海区总经理。主持完成了上海丽晶苑、广州至尊高尔夫球会、北京雅诗阁服务公寓、北京福景园服务公寓及北京上元、品元、华玺、凯德大厦、北京来福士广场等二十余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曾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大奖, 经常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文章, 对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理论研究颇有建树。

兼职

北京市政协委员

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常委

北京市青联委员

北京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工商联委员

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副会长

中国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商会留学人员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房地产专业人士 (北京) 协会 (筹) 召集人

1995年的上海, 一位青年人和他的朋友站在淮海路上一座高楼的楼顶举目远眺:那时的上海像个大工地, 到处高耸着吊车, 过不了多长时间, 一座座高大建筑将从吊车里诞生。“用不了10年, 上海将超越香港, 你不想在这些建筑里边留下自己的创作吗?”朋友无心的一句话却让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这是一个从没有经历过的大时代, 我应该去见证她。那一年, 他26岁, 还正年轻。

15年后的今天, 那个青年人已经是多个大型房地产项目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主持完成了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的二十多个大型房地产项目, 这些建筑以不可复制的特质镌刻在城市的肌理中, 也烙印在大时代的印记里。他亦凭借着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果断敏锐的判断能力入围全国最具价值经理人和房地产创新人物评选, 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他就是现任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毛大庆。

窃以为借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东风而平步青云的房地产经理人应该对“城市化”感恩戴德、心存感念;又窃以为正值壮年便功成名就的职业经理人应该“趾高气扬一番”、“挥斥方遒一场”。然而, 所有的“窃以为”在记者见到毛大庆那一刻不再成立。这个视野开阔、谈吐儒雅、谦逊淡定的房地产商“羞于”谈事业, 却对“中国城市化建设”心得颇多。谈起城市化, 毛大庆显然有些激动, 但脸上布满的却是沉重。作为中国现在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 毛大庆有着一份怎样的城市情怀?一切的开始要从毛大庆知识分子的家庭出身说起。

毛大庆出身于书香门第, 祖父杜孟模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期的党员和领导者之一, 祖母段子彬是辅仁大学的学生, 刘和珍君的校友。父亲杜祥琬是中国国防科技和“两弹一星”的核心人物之一、中国强激光技术的奠基者, 母亲毛剑琴也曾经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 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第一位女博士。令人唏嘘的家世背景并没有如外界所想为毛大庆带来了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相反,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做研究, 毛大庆是在缺少嘘寒问暖的亲情下长大的。而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恩惠”是祖辈父辈作为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通过言传身教对他进行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使他很早就懂得了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热情和个体的清醒与自律。这是祖辈父辈留给他的财富, 也是他日后做出重大人生选择的价值旨归。

受外祖父影响, 毛大庆爱上了建筑行业, 后考入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那年正是出国热, 凭借着良好的家庭背景, 毛大庆完全可以去国外镀镀金。然而, 也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冷静下来, 没有盲目地加入出国潮。他加入了香港一家设计企业, 决定先从基础设计工作开始, 直到四年后才作为唯一的中国设计师进入世界最大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东南亚部分——新加坡日建 (国际) 设计事务所。之后, 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便出现了一日千里的城市化进程。远在海外的毛大庆有些“蠢蠢欲动”。与其说是朋友劝服毛大庆回国, 勾起了他作为年轻人想立一番事业的“雄心”, 不如说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热情在召唤他回国。当时正好在开发中国房地产项目的新加坡凯德置地向他伸出了青睐之手, 从建筑行业跨领域为房地产开发, 毛大庆远非外界所传是眼光远见所为, 他是着实犹豫了一番的, 毕竟这是一次职业的选择。在征求了东南大学老师的意见以后, 毛大庆意识到中国的房地产事业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此为切入口, 将会更大范围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 而这是作为建筑师体会不到的。虽然思付良久, 但想清楚后, 他还是果断做出了选择——投身房地产。随后这些年, 毛大庆在凯德置地工作的同时, 攻读了同济大学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博士后以及美国哥伦比亚房地产融资及伯克利大学EMBA, 在先进的管理机制、完整的体系化运作、高效的资金利用等方面卓有成就, 迅速成长为中国本土一名成熟的房地产职业经理人, 2009年毛大庆又加盟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 毛大庆一直站在中国房地产的最前沿, 为推进中国城市化建设报以最热情的参与。

然而, 热情参与“城市化建设”并不代表毛大庆会欢欣鼓舞地肯定“城市化进程”的一切结果, 对此, 他一直保持冷静和淡定。他有自己的看法:“城市化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普通大众的生活, 这是时代的趋势, 但是若太急太快, 不能保持一个城市的持续化发展, 那将是可怕的事情。”如果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作一支需要全社会各界合作演奏的交响曲的话, 那么毛大庆的反思奏出的音符显然有些不太和谐。肯定中有否定, 否定中亦不乏肯定, 这是知识分子家庭的特质——清醒与自律, 也是毛大庆独特的思维逻辑。

一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游学时, 毛大庆听到一种说法:21世纪人类的发展有两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一支是美国的高科技, 一支是中国的城市化。虽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但作为中国人的毛大庆却显然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一脸严肃地对记者说:“中国的城市化是消耗资源, 透支未来的高速城市化, 是内耗性的城市化。她能否在将来成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令人担忧的。其国际引领意义也远不如美国的高科技。”这个结论如骨在哽, 也让毛大庆甚为忧心。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 房地产二十几年的发展, 都让中国的城市化有了如此迅猛的趋势, 然而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具体说来, 资源分布不均衡, 资产分布不均衡, 城市千城一面等引起的一系列弊端, 都是城市化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毛大庆罗列了一些数字:十几个沿海城市, 三十多个省级城市几乎占有各个地区的全部政治、科技、文化、资讯、医疗等尖端性资源, 而这些仅占国土面积8%的城市却创造了60%的GDP。极度的不平衡导致过度透支医疗、保险、环境、文化等资源, 也使城市规划处于被动状态, 经常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而为了一味追求城市化的速度, 有些规划者们索性舍弃了文化诉求, 好大喜功于标志性建筑又导致了千城一面的尴尬, “文明化率的城市化”被简化为“建筑的城市化”。

作为首都的北京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则更严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医疗压力、文化破坏等已几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个毛大庆成长、生活、工作的地方如今却让他忧虑重重。

对毛大庆来说尤其不愿接受的是北京那些朴素的生活元素的渐次消失:四合院的乡情、街头小铺的热闹、邻里的嘘寒问暖……而北京的城市气质恰恰藏在这些日常中。卢梭曾经说过:“房屋只构成镇, 市民才构成城。”缺少这些日常, 城何为城?由此出发, 毛大庆甚而说:“使城市在自然环境和社区关系上更接近乡村, 也许才是人们真正盼望的未来城市。”很难想象, 一位房地产开发商会以“反城市化”的论调言论, 在外界看来, 这无疑是充满悖论的。或许, 这正是建筑学专业出身对人性化居住的呼唤, 更准确地说是知识分子对内心质朴生命力的皈依。

近年来, 毛大庆一直潜心于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化问题的研究, 已出版专著《城市人民生活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进化——城市化中的环境对策》。为解决城市化问题呈现自己的思考, 已经成为他在以房地产商身份参与城市化建设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工作。

“悖论”远没有结束, 它在毛大庆的生活中依然存在。

而最大的悖论也许是建筑师的“审美性”与开发商的“实用性”二者间的矛盾。毛大庆说, 这是最让他感到痛苦却需天天面对的事情。以建筑师的眼光看待建筑行业, 毛大庆认为建筑是全世界最高尚、最能传承人类文化的艺术, 她几乎需要绘画、雕塑、服装、音乐、小说、文字、电影等多方艺术的融合, 是无法用单一专业去完成的纯粹性的艺术。而当纯粹遭遇房地产开发的“实用性”时, 矛盾就产生了, 痛苦也随之而来。此时, 毛大庆会保持冷静和自律。他说:“建筑终究是被人用的东西, 正确的做法是在尊重实用性的基础上去实现审美表达。”也真是这份冷静和自律, 使毛大庆能够在“审美性”和“实用性”之间寻求调和, 做出最满意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工作中的毛大庆雷厉风行、果敢敏锐, 是一个优秀的房地产职业经理人, 当我们按照“世俗”的认识去框定他时, 则又会迷失在毛大庆的“逻辑”里。生活中的毛大庆有一种文艺范儿。他听演唱会和音乐广播, 偶尔写上几首古诗绝句, 对文学书籍和作家如数家珍, 会在深夜和坐飞机时写博客, 任脑中海岳梦中飞, 有时又会流连在怀旧的文化情绪里, 惦念着上北京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 不时幽默地调侃一番, 做一回北京的“侃爷”。所有的这些是毛大庆“逃离”工作后在另一处的生活状态。两种状态可以互融, 同样源于他的清醒和自律。他说:“我是做房地产开发的, 但是我却不喜欢房地产, 它只是我的工作。”是工作就要尽职尽责, 自律严谨。工作之外当然要循着性情去做些喜欢的事。

因为一份使命和参与热情, 毛大庆从建筑师转行做房地产开发, 希望最有效切入社会脉络, 促进“城市化”进程, 见证从来没有的大时代;也因为一份责任和清醒, 他不能“掩耳盗铃”, 不能对“快速城市化”的弊端视而不见, 他又开始“反城市化”的思考。这是一种悖论, 然而, 促使现实越来越好的动力恰恰是悖论。也因此, 他保持冷静, 在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从容地参与却又不急切地推进。对待事业的成功, 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城市化进程”的一环, 只要“城市化问题”还存在, 他就没有“津津乐道”的理由。所以, 在中国房地产领域风云变幻的今天, 很少有房地产商如他一般淡定, 也很少如他一般得到苛刻的顾客们的认可。

【爱之切】推荐阅读:

上一篇:根管治疗一次法下一篇: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