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2024-05-24

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共9篇)

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篇1

1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

在我国, 行政监督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定的权职对有义务遵守有关行政法律规范、行政指示、命令和决定的组织和个人所实施的检查、督促的行为。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基本准则。目前, 我国的行政监督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部分。外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和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 其中外部权力监督包括:中国共产党组织作为执政党实施的行政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监督;国家司法机关实施的行政监督。外部行政监督包括: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的行政监督;社会群众及舆论监督, 只要是指各人民团体 (工、青、妇等) 、基层自主性组织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新闻媒介的监督。内部监督也可以分为专门监督和非专门监督两类。内部专门监督主要有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专业性的行政监督。内部非专门监督包括: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监督, 行政机关内部平级机关之间的监督。

2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已初步形成内外结合的行政监督体系, 发挥了较为全面有效的监督功能, 但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缺陷, 经常出现“漏监”、“虚监”、“难监”现象。行政管理中凸现出来的政令不畅、机构庞杂、决策失误、人浮于事以及行政人员寻租腐败, 假公济私等现象, 都说明了行政监督的无能低效,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行政监督缺位滞后和监督不力的问题集中于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的监督作用, 立法环境等方面。

2.1 监督主体的监督力量欠缺。

(1) 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作用较小,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由人大产生, 受它监督并向它负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其监督应该最具权威性和强制性。

(2) 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比如说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监督机制, 这种监督是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 通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再次审查并作出维持, 变量, 撤销决定来实现。

2.2 监督客体缺乏均衡性

从应然的角度看, 监督行政的客体应该是全面的, 即监督主题既要监督行政机关, 又要监督行政机关公务员;既要监督行政机关一般公务员, 又要监督行政机关高级公务员。但从我国监督行政的实践看, 往往是监督公务员多、监督行政机关少;监督一般公务员多, 监督高级公务员少, 因而呈现出监督客体不全面和缺乏均衡性的弊端。

2.3 监督规范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没有完备的监督制度, 行政监督只是一纸空文。从总体上说, 我国行政监督立法还不够完善, 许多应当制定的法律一时还制定不出来, 特别是缺乏专门的监督法规, 致使具体的监督活动无章可循, 缺乏可操纵性。健全的监督法律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发挥的基础。近年来, 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行政监督和反腐的法规、法律和政策, 但是还没有形成体系。

3 解决我国行政监督中存在问题的举措

综上所述, 我国现存的行政监督体系虽然屡见调整和改革, 总体上趋于优化和合理, 然而毋庸置疑, 它目前仍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和制度上的弊端。监督行政的实践要求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机制作进一步完善, 以充分发挥监督行政的整体效能。

3.1 完善行政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

加强总体协调, 充分发挥整体监督效能。要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行政行为切实受到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有效监督, 使不同主体的监督体系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使整个行政监督体系坚强有力, 就必须明确规定各种监督体系之间的职能界限和层次关系, 加强监督的总体规划和避免不同监督机制间的重叠, 冲突和制肘, 增强和突出行政监督的整体合力和效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行政监督的根本目标。

加强新闻媒体单位的监督, 建立“曝光—追查”机制。媒介监督毕竟只有舆论的影响力, 他没有执法意义上的制裁性和强制力。因此, 媒体的曝光显然代替不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也未必能引起对相关问题的查处和追究, 因而新闻监督的作用其实是有限度的。政府应当鼓励、支持新闻单位对行政机关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曝光, 监察部门和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对新闻曝光案件的追查制度和监督查处结果发布制度。

3.2 健全专门监督法律, 使监督有法可依

建立健全对行政权力制约的法律法规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策, 通过立法和行政法规的建设, 对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行政职责加以规范, 实现对行政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 大大加强对行政监督的权威性、有效性, 从而避免产生以权代法、以情代法, 使监督形同虚设的严重现象。依法监督才能够使监督有力、有效。

3.3 注重过程监督, 强化和突出事前和事中监督

首先应当强化对权力授受过程的监督, 把好入口关, 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行政权力能否正确行使, 首先决定于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中, 决定于权力行使者——掌权者的素质。掌权者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正确行使权力的前提和起点。因此, 对权力主体的权力获得进行监督制约, 选好掌权者, 是实现对行政权力有效监督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防止权力被滥用的第一道防线。其次还应注意突出事中监控, 在第一个环结束后, 权力拥有者仍有改变初衷、滥用职权的可能性。因此, 对行政权力运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是权力监督过程的关键环节。当然除了上述两个环节外, 完善对行政权力滥用者的追究机制, 对权力行使的后果进行监督检查, 也是健全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沈荣华.现代行政法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施月峰, 卢泽生.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有效性的路径选择[J].企业家天地, 2007.

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篇2

行政监督,必要为使其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突显人民当家做主地位。因此,行政监督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监督功能。行政监督,直接目的就是防止行政事故的发生,预防行政失职和腐败。通过行政监督,可以有效地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时刻注意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减少因行政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防患于未然。

规范教育功能。进行行政监督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处罚行政违法失职行为,而是在于通过行政监督,对违法违纪行为和不合法现象监督和督察,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依法行政,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亡羊补牢”的功能。“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也就是平常说的补救。补救是行政监督的主要功能和作用。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扩展,行政管理的范围和职能也随之扩张和蔓延,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就会出现某些违法违纪和不合理现象,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通过行政监督,使行政机关及时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中止违法违纪行为,维护政府形象,提高信誉度。

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篇3

一、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交融的必要性

在我国民主法制尚待完善的今天, 行政监督是最直接有效的传统监督方式。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各级纪委都设立了纠风办 (优化办) , 专门考核政府职能部门的作风建设。但仅靠一个部门、几个工作人员、几次明察暗访和零星的市民投诉, 难以实现对民服务的全覆盖和对职能部门的客观考核, 这种考核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近年来, 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监督公共权力、维护社会公正、推进民主进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 舆论监督的效果缺乏保障机制。有些部门对待舆论监督不合作、消极抵制甚至千方百计阻挠, 致使一些被曝光的问题不了了之。

二、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交融的可能性

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都存在缺陷, 舆论监督只有舆论上的影响力而无执法意义上的制裁性和强制力, 不能直接解决问题;行政监督直接有效, 但信息来源和震慑力有限。如果将彼此交融, 就会取得“1+1>2”的效果。

从重大项目听证会、新闻发言人制度到重大新闻发布制度, 以及有些地方施行的新闻曝光案件追查制度, 说明开放的政府已经逐步发挥主动性。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交融有利于政府掌握舆论主动权, 让民众对政府处理问题的态度由怀疑转化为信任。《政风热线》通过舆论监督, 拓宽政府信息向公众流通的渠道, 促使公职人员形成向公众提供信息、解释政策、听取反馈的习惯, 从而增强公民了解和监督政府施政的能力, 提高政府的开放程度和向公众负责的力度。

三、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如何有效交融

监督各类行政行为, 以便更好地服务民生, 是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共同的目标和准则。通过《政风热线》节目, 行政监督找到了更有效的执行通道和更广泛的服务领域, 舆论监督找到了较好的保障机制。所谓交融, 就是有沟通, 有反馈, 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两种监督交融过程中, 有三点比较关键:

(一) 操作流程体现权威性

全国各地的政风行风节目模式几乎一样, 都是由政府办、监察局、纠风办 (优化办) 、广播电视台四家联合主办, 这就注定节目从本质上不同于以往媒体自发开办的舆论监督节目, 在行政框架内或组织上能够保证节目长久的生命力。

《政风热线》作为两种监督交融的产物, 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透明性, 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从各地操作模式来看, 基本上都是政府办牵头下发文件, 纪委和广电台具体运作。《金坛市“政风热线”考核细则》实行百分制, 其中组织领导10分, 参与直播40分, 要求主要领导上线、不准安排虚假电话、解答问题不推诿扯皮等;配合媒体采访30分, 要求对媒体记者宣传采访和跟踪报道不得推诿、敷衍、搪塞;办理咨询投诉20分, 要求对当场未能解答的投诉件, 纳入“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进行办理, 由该热线对办理及答复情况逐一进行回访。这些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操作要求, 保障了市民诉求能在舆论监督下得到客观、公正、及时的解决。

(二) 媒体报道体现服务性

《政风热线》的生命力体现在新闻性、服务性和本土性方面。金坛台2005年开办的《政风热线》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服务生活”为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服务通道和内容安排上放大媒体服务特质, 取得一定成效。9年来, 节目组接到市民咨询投诉电话和短信3000多个, 办结率96%以上, 市民满意率超过90%。

强化“四位一体”。金坛台《政风热线》节目充分运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站“四位一体”运作模式, 得到了较好的实效。电台的优势是互动性和时效性, 负责在线直播, 领导直接问答, 实现主持人、投诉方、回复方的三方通话, 侧重于较为简单的咨询投诉;网站除进行现场同步网络直播外, 还上传直播视频供网民点击收看, 接受网民网络咨询投诉;电视台选择跟踪报道选题, 侧重于深度报道和典型报道;报纸开辟专版, 侧重于综合性报道, 并对电台、电视稿件进行选择性刊登。对一些重点的舆论监督选题, 如私家车激增, 道路、小区停车管理难题, 通常由电视牵头, 组织广播、网络、报纸共同完成, 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和深度, 加快了相关事件的发展进程。

真实平衡原则。《政风热线》节目秉承务实、真实、扎实的理念, 在镜头前、话筒前, 诉求方的市民和应诉方的相关部门共同受到公众舆论的监督。群众的诉求合不合理、相关部门业务水平如何, 都通过节目播发出去。因此, 电台的“三方通话”、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记者亲历等报道形式都是节目经常使用的。

合理安排选题。针对市民咨询投诉量日趋增多、投诉内容涉及部门广、情况复杂等实际情况, 节目对热点部门实行一年两次上线。在部门上线安排上采用“条与块”、“专题+主题”相结合的模式, 如春节前针对民工讨薪问题集中、给困难群体送温暖、春节市场保障等主题, 分别安排劳动局与总工会、民政局与残联、工商局与物价局等集中上线。这种模式利于群众充分反映诉求, 将同一部门或行业的问题集中解决。

拓展诉求渠道。和其他电台节目一样, 《政风热线》节目拥有自己的微博、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 并在网站上设置专门频道进行网民互动。为更好地服务市民、扩大节目影响力, 2011年, 《政风热线》大型户外直播活动开始启动, 第一场户外直播现场市民多达1000多人次, 一个半小时的现场直播共接到市民咨询投诉134件。2013年推出的《政风热线》电视谈话类特别节目《问政评议》, 则是对《政风热线》从形式到内容的又一次改进和尝试。

(三) 舆论监督体现实效性

《政风热线》是一项民心工程, 是部门和行业联系群众、掌握群众诉求的有效渠道, 《政风热线》节目质量的好坏, 取决于市民的咨询投诉类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调查显示, 这档节目使不少县级电台恢复了一定的收听市场, 成为电台社会、经济效益的“头号功臣”。

为确保节目报道效果, 各地《政风热线》均有严格的节目直播制度、媒体互动制度、投诉问题督办制度、限时办结限时反馈制度、节目考核和监督考评制度以及协调运行机制。《金坛市“政风热线”考核细则》充分体现了舆论监督和行政监督的交融, 要求各部门只要是媒体介入, 必须全力配合, 媒体有权利跟踪这些投诉问题处理的全过程, 并形成新闻稿件。为确保舆论监督落到实处, 市“12345政务平台”会在规定时间内与当事人进行电话回访, 使这档节目有看点也有服务性。

为进一步深化交融, 媒体还根据自身需要, 对“12345”平台上具有典型意义和舆论引导价值的咨询投诉问题进行跟踪采访。媒体也可以收集这一阶段市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组织深度和专题式报道, 并形成材料, 由政务平台提交政府, 为政务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这样相对独立、相互支持的交融方式保证了《政风热线》顺畅运作、健康发展。2013年, 《政风热线》节目组跟踪采访的439件投诉件全部办结, 公交车拒载残疾人、油米厂噪音粉尘扰民、居民小区违章搭建、企业拖欠工资等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 市民对投诉类问题的处理满意率为92%。

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篇4

龙学银

政管学院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 四川宜宾 xxxxxxx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行政监督范围和行政权力不断扩大,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在行政管理中的不通畅、腐败等现象逐渐凸显,同时对我国政府的行政监督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提高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能力,加强规范行政监督行为,提高行政监督行为的透明度,以及提高行政监督的思想觉悟等完善行政监督体系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行政监督;行政权力;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监督在广义上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国家行政活动依法进行的有力保证;它是保证执行法律、法规,实现行政目标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强化并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实践,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国情的行政监督体系,并在不断地实践和改革过程中,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在形式上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在实践中保障了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我国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但是,行政监督体系在发挥重大监督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研究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现状

(一)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行政监督的主体是享有行政监督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为对象是作为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其内容是相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决定、命令的情况。其性质是一种依职权、单方的、相对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和纠正行政相对方的违法行为,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和行政目标的实现。

行政监督体系指各行政监督方式构成的行政监督机构的总称。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系包含六方面的内容,即执政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公民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我国行政监督的作用主要是对行政的政治方向和对行政政策的贯彻执行起保证作用,保护国家、社会、集团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推进行政法制化造就优秀政务家和公务人员。通过行政监督,保障行政机关正确地行使行政权力,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总体来说,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基本形成了行政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监督于一体的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监督体系。但不可否认,我国行政监督体系起步较晚,监督体系庞杂,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而且行政管理中的不通畅、腐败等现象逐渐凸显,这些现象正表明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缺陷与不足,具体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监督体系不健全

(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在行政监督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的监督主体。然而人民代表大会对于政府的监督同时也对党的监督,而我国宪法规定党对权力机关的领导,却没有规定权力机关可以监督执政党的活动。因此,目前人民代表大会对于政府行政的监督虽在法律地位上很高而实际监督地位较低,监督效果自然不明显。

(2)在现行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外部约束对地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很弱,靠领导干部的自律、道德素养发挥着关键作用。地方党政正职领导与副职领导之间,书记与常委、委员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很难在党内民主生活会中批评和自我批评来进行同级监督。通常权威性的监督体系是自上而下的。以群众监督为例,群众是国家赋予的一种民主权利,对监督客体的违法失职行为只能通过有关向监督客体的上级或同级部门信访、写检举信、投诉控告或通过网络媒体报纸舆论的压力实施,使群众监督有监督权力却无法监督的地位。所以对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应当具有直接对监督客体的违法、渎职的行为进行纠正和追究责任的权力。这就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上给予保障,使广大群众监督有法可依,有了法律作后盾,人民群众才能勇于积极监督。公正、公平、公开是监督的前提,监督的保证是知情,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应该有法律依据。

(3)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组织机构呈现多元化。监督机构多、主体多、渠道方式多是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享有的优点。但如果这些监督组织机构不能够整合,就难以发挥这种优越性。在行政监督过程中,各个监督部门职责没有分清,权责相互交差。致使整个监督体系缺乏领头羊,导致各部门之间信息渠道不通,之间没有彻底沟通,推来推去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部分无人监督的空白区域。这就使行政监督机构的威信在群众中大打折扣,削弱了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

2.行政监督力度不强

(1)监督权利结构不均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据法律规定分别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然而在实践中,司法机关的这种独立地位却经常受到挑战,过分强大的行政权力与相对弱小的监督权力之间存在着不合理的结构,使监督者无法有效发挥监督功能。在司法权的独立性不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行政监督力度就下降了。在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设置在政府内部的行政监察机关,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在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下,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内部监督机构往往难以从宏观上实现监督,从而使监督陷于一种两难境地,严重制约了监督机构的职能发挥。

(2)行政监督形式与内容单一化也是造成行政监督不强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有效的全程监督,对于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只有将三者全方位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监督的重点放在事后监督,经常是问题已经发生,并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失,才开始进行查处,这就忽略了事前监督的预防功能和事中监督的调控功能,使监督工作陷入消极被动的局面。另外,在监督内容方面,我国的行政监督比较注重违规行为,而忽视对非违规行为的制约。因此,容易造成腐败和权力的滥用,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3)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中的内、外部监督主体间的关系复杂,各监督主体在监督权限、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监督范围等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界定不明确、分工不具体现象。各监督主体彼此之间又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政,尚未形成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有力、运行有效的有机整体。

3.行政监督渠道不畅通

在我国,由于行政活动的公开化程度不高,造成了政务公开的缺失,而政务公开和透明正是行政监督的前提,由此就导致了监督信息的不平等、渠道的不顺畅,从而造成行政监督难以发挥实效。因此建立检举措施,公开举报电话,完善举报接待制度,考核调查,对违法乱纪现象实行指导教育,合理利用新闻媒介和社会媒体,并采用通告或通报等形式,合适、恰当、真实地向群众公开调查结果。同时,行政监督机构需要合理的结构,更需要科学性的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抵制监督权利的腐败性。将监督的各种渠道能更加畅通,不仅仅是从政治制度上有明确的规定,也要从法律法纪上有所明确,也别忽略对物质的保障性。做到这些,监督才可能更加的顺利通畅,才能加强监督力度。

4.行政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它必须依法进行,否则就会导致监督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当前我国实行监督的各项规范还很不完善,特别是由法纪法规和各项条例等构成的监督规范,对一些细节的问题和一定的标准化也缺乏明确的监督,所以对某些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没有做出及时的改正,也没有做出准确的判断要表现在:首先,缺少重要的监督法律、完善的监督法律体系和必需的监督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有关行政监督的法规、法律和政策,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但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行政监督体系。其次,在现有的法律中有关监督的规范不完善,缺乏明确的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另外,对相关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法律比较少,部分领域甚至是空白。最后,一些监督主体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这就造成一些秉公办事监督人员在执行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而遭受伤害。

5.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因此,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监督的质量。在我国,部分监督人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一些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高,文化素质不高直接导致行政人员对于新的管理方法和新的管理技术不能接受和运用,从而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其次,思想素质不到位,表现为不坚持原则、贪污腐败、监督不当或放弃监督,盛气凌人,使人民群众失去信任感。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问题阻碍了行政监督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要保证国家行政监督体系高效率地运转,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系是势在必行的事实,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监督制度,但是依然有着显而易见的不足。所以,我们必须要健全我国的行政权力监督体制。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的缺陷与弊端,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建设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我国行政监督加以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提高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能力

我国是民主法制的国家,国家的主人是人民,人民所集中想表达的观点和建议,法制法规采用这些观点,并转化成我国的法制法规,反过来保护人民的权力。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成为法制法规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控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保行政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有效的行政监督体系必须要求行政监督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受监督对象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建议我国的行政监督机构建立并实行自上而下的独立的行政监督体系,提升行政监督部门的地位,将其从行政机关中独立出来,保证它的权威性,从而能够公平、公正的进行行政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2.加强行政监督主体的整合力

我国的行政监督要重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效结合,既做好预防工作作,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且要严惩违法乱纪行为,最终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同时,加强各监督主体的整体协调,增强行政监督的整合力。首先,立法保障协作的制度,有力保证行政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调工作。其次,建立专门性的协调机构,指导、协调各个监督机构的具体的相互配合。再次,建立严谨的监督网络,利用高科技互通信息,联合工作,增强我国行政监督的整合力。

3.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养

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是提高行政监督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全面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工作业务能力以及道德思想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严惩违法乱纪行为,从而提升行政监督整体功能。

(二)加强规范行政监督行为

1.加强立法监督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如果有人行使与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行政权力,相对方可以以行政诉讼的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将行政权力约束在合法范围内,如此,通过司法手段的实施,人民的权力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司法系统作为中坚力量保障了人民的个人自由和权力。司法监督保障了行政权力的依法行使的顺利进行。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既是对行政监督权力及其行使的规范。加强行政监督方面的立法,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行政监督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只有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行政监督的职责、地位以及工作程序等,才能使行政监督具有稳定性和有效性,保障行政监督的长期性,促进勤政廉洁政府的建设。

2.加强内部监督

(1)明确上下级关系,提高职能监督的效力。上下级领导关系有明显的划分,保障监督更加有说服力,下一级领导职能和高层领导各种权利也相对明确。高层领导对下层的进行有力的监督,减少许多不法的行为。

(2)设置专门的内部监督部门。设定此类机构以加强对自身的监督和控制,弥补由于自律机制控制力度不足的缺陷。行政监察是指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行政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的行为进行监察、纠举、惩戒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3)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可以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罚,从而提高他们的自觉性不敢轻易的违背相关的法制规定正确的行使自己的职能。我国同时建立了行政追偿制度,即国家行政机关在向对方履行了赔偿义务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政执法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的制度。

3.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

(1)加强社会团体对行政的监督力度。要给予社会团体更多的保护和权力,并尝试在社会团体内设立监督机构,负责监督政府部门与本团体、本行业有关的不良行为。例如,在消费者协会里设立消费者权益监察专员,负责监督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律的执行情况。使社会团体监督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2)加强舆论监督力度。新闻舆论在西方被称为“第四种权力”在行政监督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政府要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并使新闻舆论在机构管理上实现自立、业务上实现自主;通过法制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坚实可靠的法律保障,明确规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促进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保障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

(3)加强公民监督力度。公民是行政权的直接作用对象,公民以个人名义实施的非组织化的监督能对行政活动产生强大的制约力量。为了使公民的监督更有效,行政监督机关应主动征询民众批评与建议的主动接受监督,加强政府与民众的对话,主动收集有利于改善政府工作的信息,为民众提供便捷的监督途径。

(三)提高行政监督行为的透明度 1.政务公开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政务公开是指在国家政务活动中,凡是涉及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的事项,只要不属于国家机密,都应向社会和群众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只有做到政务公开。这样才能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开和透明,提高行政监督的效率。

2.行政监督行为的信息化

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日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工作、学习乃至生活。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的独特优势,政务公开应该利用这一现代技术,应该将行政信息进行电子政务公开。要做到行政监督行为的信息“四化”:第一政务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化。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收集、分类、发布政务工作最新动态、工作程序和政策。第二内容及时、准确、完整化。由于政务信息时效性的特点,要求政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化。第三形式标准化。为了便于政务信息的储存、传递、共享,政务信息形式要标准统一。第四使用共享化。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共享信息可以节约成本,避免重复投入。只有坚持做到行政信息公开化,行政监督特别是对直接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的监督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进展。依法深入施行政务公开是完善行政监督体系的基础工作,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工作,也是可以取得明显效果措施。

总之,对内,要通过有效的信息网络,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宣传报道行政决策,接受来自民众的监督。对外,要坚决曝光违法乱纪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行政的公开和透明。

(四)提高行政监督的思想觉悟

首先,在行政监督体系内部,对行政监督主体开展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服务思想觉悟,开展学习相关行政监督法律知识,提高自身职业修养。其次,对公众普及行政监督相关法律知识,提供并宣传行政监督的有效法律途径,行政监督部门及时听取公众的意见,优化行政流程,使之良性发展,促进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提高行政监督的效率。

结 论

我国体制改革不断发簪,行政监督体系只有不断调整来实行体制的改革。从依法治国目标实现的现实要求来看,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是社会良性运作的重要条件。同时,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是当代世界和社会和最重要特征之一。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世界各个角落,行政监督体系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总之,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行政监督体系。所以,我们应在适应我国体制改革的同时,借助于当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传递网络化的推动,在改革实践中完善行政监督体系,不断探索、试验。从完善监督体制、加强立法、提高人员素质、重视配合协调,使行政监督科学、法制的有效进行,真正达到行政监督的目的,从而推进行政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杜欣,耿辉建.行政监督必要性理论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313。[2]王彦军.我国现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弊端与缺陷分析[J],理论导刊,2003(9):37-38。

[3]何增科.试析我国先行权力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学习与探索,2008(4)。[4]游龙波.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2)。

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篇5

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确保政府勤政、廉政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及效率的至关重要的措施。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导致行政权运行失控、失衡,甚至发生了权力的私有化、关系化、商品化、资本化,以及行政人员寻租腐败、假公济私。这些都标示着监督体制的无能低效,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过多的监督主体,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落实。

我国在构架行政监督体制时的出发点是要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监督体制,从而使行政权不能“绝对化”。但同时造成了重复监督现象的产生,即过多的监督主体对同一监督对象或同一监督对象的同一行为实行监督,导致监督主体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致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落实。

(2)监督形式与内容的单一化,使监督机构陷于被动状态。

行政监督按时序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对于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三类监督都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考虑到一旦发生违法或不当行为给国家、集体和公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则应该把监督的逻辑重点放在事前和事中监督上。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事后监督上,忽略了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行政行为过程中的控制。

(3)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在我国,作为人民代表的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应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一切国家机关实施监督。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人大一年一次会议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十分有限,缺乏经常性监督,监督的力度也不够,难以真正体现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所应有的监督权。

2. 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我国监督行政机制的特征

(1)异质性。

所谓“异质性”,是指我国监督行政机制在同一时间里存在着不同的规则、行为观点,而且有可能极不协调,表现出强烈的反差。在我国监督行政的实践中突出表现为:

(1) 监督行政主体的利益追求失范与价值偏好离散。

现实中监督行政机关的设置及规范与现实要求联系不紧密,缺乏整体目标等不完善之处,使得少数监督行政机关为了自身利益各自为政,脱离了为人民服务的组织价值,而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这种现象称之为组织利益追求失范。有的监督官员在行使监督权力时,为了个人利益得到实现而偏离了公平、公开和公正的价值取向。这种拥有权力不作为或寻租而失去公正、公平的现象,称为个人价值偏好离散。

(2) 监督行政权力制约的悖论。

政府内部的监督行政机关具有双重身份:从权力而言,它是一级政府权力机关,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从机构设置而言,它是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必然受制于,甚至从属于政府机关,受政府机关管理和控制。其双重身份的矛盾态势可能导致为了维护权势者和自身的利益,监督行政机关及其成员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消极监督的行为。

(2)重叠性。

监督行政的异质性使得公共行政受到各种冲突的行政与非行政因素的影响,进而造成了监督行政的重叠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监督行政体系整合不力,各自为政,欠缺协调。

目前我国监督行政体系中虽然监督主体多,方式和渠道多,但在监督实践中,由于政府机关内外各种监督之间的关系未理顺,各监督主体又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不够明确等具体问题,彼此又缺乏联系与沟通,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战,尚未形成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互动、运行高效的有机整体,缺乏监督合力。

(2) 监督行政方式的单一。

监督行政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应当贯穿于监督行政主体监督行为的全过程。但长期以来,我国监督行政方式与重点较单一。监督主体一直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查错纠偏”上,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忽略了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行政行为过程中的控制。

(3)形式主义。

过渡社会中监督行政的异质性和重叠性特征必然会导致其整个监督行政系统的“形式主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监督行政主体地位“应然”与“实然”的差距。

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并受其监督,具有最高的监督行政权力。但目前人大监督是法律地位高而实际地位低,理论上应有的权力与现实中拥有的权力存在差距,监督工作依然是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在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行使监督权的专门机构如行政监察部门,设置在政府系统内部,且在领导体制上,行政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

(2) 监督行政法规付之阙如。

从总体上讲,我国监督行政立法还不完善,许多应该制定的法律仍然付之阙如,尤其是缺乏专门监督法规,如《监督法》《监督行政程序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等,致使具体的监督活动缺乏可操作性。

3. 基于行政生态理论视角下的监督行政机制完善对策

为有效解决上述监督行政机制存在的问题,提高监督行政效能,可以借鉴行政生态理论中所蕴涵的系统论、权变论和生态论的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监督行政机制。

(1)完善社会主义监督法制,为监督行政机制规范运行奠定制度基础。

我国监督行政机制的运行无法回避法规不完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的事实。现在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加快监督行政立法进程,制定一系列专门监督法律、法规,如《监督法》《行政监督程序法》《新闻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等,尤其是制定一部符合国情的《监督法》是重中之重。

(2)构建监督整合机制,为监督行政机制协调运行汇聚监督合力。

过渡社会的监督行政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监督行政体系内部协调机制,使各监督主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监督行政机制的整体功能。现阶段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整合监督主体,建立多方互动的综合协调机构。第二,推进监督活动信息化,建立统一的监督行政情报信息网络,以强化统一和协调作用。

(3)重塑伦理道德,实现价值聚合,为监督行政机制和谐运行赢得道义支持。

监督行政主体的伦理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监督行政的实际效果,制约着监督行政机制的有效运作。以伦理道德制约行政权力,旨在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得监督官员、人大代表将人民群众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监督观和责任观。实践证明,伦理道德的重塑与价值聚合作为一种柔性的监督制度设计和道义基础,以其监督效果的预防性、长效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将有效地辅助治理过渡社会中监督行政主体道德失范与价值离散现象。

参考文献

[1]高秦伟.中国监督行政体制的思考与重构[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2 (3) .

[2]宋世明.体制转轨期加强公共监督行政的路径选择[J].理论探讨, 2001 (5) .

[3]唐兴霖.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0 (3) .

[4]李红, 朱静.行政文化创新与行政生态优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

[5]缪家福.论行政生态价值观与政府职能转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5) .

[6]程艳新.行政生态视野下我国行政改革的可行性分析[J].行政论坛, 2004 (6) .

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篇6

1 概念的界定

监督一词最早指监察军事。从字面意义来看, “监”就是监察、监视, “督”就是督促、督导, 合在一起就是监察督导, 其中已经包含了管理和控制的意味。

权力的存在使得对监督的需要成为必然。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权力需要制约, 而监督则是制约权力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对行政权力的制约需要造就了行政监督。

不同的学者对行政监督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综合各种观点, 行政监督就是指依法享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其公民, 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公务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观察、检查、评价、督促及纠正的活动。广义的行政监督把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 狭义的行政监督仅指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狭义与广义行政监督的差异主要在于监督主体上。狭义行政监督将监督主体限定在行政机关自身及其他相关行政机关, 广义的行政监督则将主体的范围向外延伸, 涵盖了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团和公众。

行政监督的过程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行政监督的艺术性可从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来分析:

(1) 经验性。与科学性不同, 艺术性在定量方面存在着先天的缺陷, 但这一点却可以用经验性来弥补。在行政监督的过程中, 经验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无论在行政监督的标准制订过程还是在实施评价的过程, 经验都在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有时, 我们不得不承认经验性发挥作用越明显, 似乎昭示着标准和制度的作用缺失越严重, 但在一定意义上, 无论制度和标准发展到如何严密细致的程度, 经验永远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影响。行政监督主体的知识、阅历和经验等在行政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都是经验性特征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值得重视和挖掘。

(2) 灵活性。这也是行政监督艺术性的最大的特点。行政监督过程是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一过程不是机械固定的, 而是充斥着灵活多变的成分。监督主体在实施监督职能时, 有责任有义务根据不同的客体、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差异性的方式方法, 这是行政监督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行政监督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过程, 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按图索骥, 如果呆板地坚持去寻找严格固定的行政监督程序和模式, 那是绝不会取得理想的结果的。

(3) 创新性。按照上文的定义, 行政监督的客体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公务员的职务行为, 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及公务员的职责标准都是在动态发展的, 因此, 行政监督当然也要与时俱进。社会环境在变化, 舆论导向在变化, 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这种条件下, 行政监督过程一定会面临纷繁复杂的诸多挑战, 只有率先一步, 才能获取主动;只有主动创新, 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2 提升行政监督艺术性的目的

行政监督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降低社会成本, 提高社会效率。

具体来看, (1) 通过行政监督可以及时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错误和偏差, 在可控阶段积极采取措施, 改变错误的方向, 调整政策, 从而达到减少损失, 提高社会效率的目的; (2) 利用行政监督体系督促有效政策的贯彻实施, 减少拖沓带来的社会成本增加, 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 (3) 在具有广泛而多样的监督主体的行政监督的威慑下, 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行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 从而可以预防和遏制公务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失职渎职行为; (4) 通过监督, 发现腐败, 打击腐败, 避免腐败造成的社会成本增加。

既然降低社会成本是行政监督的主要目的, 若是通过高成本的监督自然会让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 监督的成本也是我们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这里面就涉及一个监督绩效的概念。监督一定是要产生成本的, 如何通过有成本的监督来降低社会总成本, 这就需要将总的成本与收益合在一起计算, 引入监督成本来计算最终的监督绩效。而能够使得总的行政绩效得到提升, 这就是提升行政监督艺术性的目的所在。

3 提升行政监督艺术性的途径探讨

3.1 从行政监督主体角度看

行政监督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监督主体具有不同的角色特点。不同的主体要学会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对待, 做到经验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自身的角色定位上注意总结行政监督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经验, 并将这些有用的经验反应在今后的监督工作中。下面以几个具体的行政监督主体的角色特点为例进行分析。

3.1.1 权力机关的监督要突出强制性, 做到“能软能硬”

权力机关的监督就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行政管理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的监督, 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最高层次的异体监督。在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国家主权和最高的法律地位, 在行政监督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因此, 人大的监督也就具有了最高层次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但是就目前的行政监督实践来看, 人大监督的强制性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挥。

人大作为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行使监督权时, 一般应该按照“知情、调查、审议和处置”的程序, 而现在一些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在执行监督时, 常常只是停留在了解问题、提出意见的层面上, 对被监督者整改成效不满实施制裁的情况鲜有发生, 强制性因此大打折扣。

权力机关的行政监督要突出强制性和权威性, 就必须从调查和处置两个阶段入手。对具体问题的调查研究要全面深入, 敢于发现问题, 勇于揭露问题, 善于督促解决问题, 从而改变调查中普遍存在的“发现问题多、依法纠正少”的现象。处置措施如若不力, 必定使行政监督威力尽失。其实, 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做出的处置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决议、决定、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撤销、撤职和罢免等等, 因此人大在行政监督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各种监督手段, 达到最佳效果。

权力机关的行政监督还要“能软能硬”, 有必要采取强制性的处置手段时决不可姑息。行政监督的艺术不仅体现在“软手段”的应用, 真正做到“能软能硬”才是对行政监督艺术性的最好诠释。权力机关的主体角色特点决定了采用“硬手段”的必要性, 如何将“软手段”和“硬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是作为行政监督主体的权力机关当前所面对的首要问题。

3.1.2 鼓励公民监督、社团监督及舆论监督, 促进市民社会的形成

与权力机关的监督不同, 公民监督和社团监督不具备强制力, 但是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使其成为行政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到强有力的补充作用。

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公共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的让渡。政府是人民缔结契约、转让权力的结果,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行政管理者只是人民权利的具体执行者, 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因此人民可以通过在公共权力体系中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政府的各种行为来防止政府滥用职权和侵犯民权。

参照学者俞可平的研究, 我国市民社会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市民社会, 具有一定的官民双重性, 这体现着我国的特色, 但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市民社会的独立性及其在私人领域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完善, 一方面会使社会的监督更具广泛性, 能引进更多不同类型及代表不同利益的监督主体;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社会监督更加规范和具有理性。对于政府而言, 市民社会的监督应当被看作一种不可多得的政治资源。来自公民、社会团体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和建议都是政府工作时经验和创新的源泉。

当然对于所有的行政监督主体来说, 除了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角色特点之外, 还要注意与其他的监督主体一道保持监督的协调性。这就需要整个行政监督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将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协调各行政监督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减少和避免各监督主体间的摩擦与冲突, 使得各个监督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共同构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和谐统一的行政监督体系。各监督主体之间摩擦和冲突的减少也是降低监督成本的一种得力手段, 能提高整个行政监督体系的绩效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公共行政监督的整体功能, 取得良好的监督效果。

3.2 从行政监督客体角度看

行政监督的客体总的来看分为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公务员的职务行为, 具体事项则内容繁多。在实际工作中, 没有精力也没有经费面面俱到, 事事监督的思路和方法是监督绩效所不允许的。在一定原则性的基础上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加以配合, 抓大放小,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全局, 综合考虑, 并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迫切性的问题, 才能收到预期的监督效益, 节约社会成本, 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3.3 从行政监督环境角度看

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总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行政监督的环境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 行政监督过程中总会出现新问题, 这就需要将经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以往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必须结合到当前的具体实践中, 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并且在行政监督的探索中, 要不断拓展新思路, 针对新问题, 思考新方法, 用创新的才智应对发展变化的环境。

3.4 从行政监督力度角度看

行政监督者首先要找对自己的出发点。在监督的方式上从自身责任出发, 既不能居高临下, 更不能有意见不敢提。在监督的方法上则要特别注意把握分寸和火候, 做到轻重有度, 深浅有度, 恰如其分, 恰到好处。主要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以理服人。在监督的沟通交流中充分讲求艺术性, 批评意见既不能言辞过激, 过分指责, 又不能程度太浅, 隔靴搔痒, 只有做到恰如其分, 才能既达到让监督对象整改进步的目的又能让他们易于接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 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行政监督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各监督主体在督促有效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纠正政策偏差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互补作用, 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廉政勤政建设和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提升行政监督的艺术性这个“软办法”上, 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行政监督的艺术性提升涉及行政监督主体的角色定位、方式的改进等方方面面, 这些应是我国行政监督发展完善的途径所在。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册.张雁深,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2]王臻荣.行政监督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第4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4]董珍祥.关于强化人大对司法案件监督的思考[J].人大研究, 1996 (3) .

简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 篇7

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监督, 这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有: (1)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会计人员间相互监督, 会计人员监督会计核算、各类资产使用与管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 单位相关领导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 (2) 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会计监督。主要包括:单位领导承担监督责任、会计人员监督财务核算、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等。 (3) 会计行为的监督和检举。主要包括:外单位、本单位公众的监督检举。 (4) 会计工作的国家监督。在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 国家监督属于外部监督, 指的是政府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监督, 内容主要包括:监督会计资料、会计的行为、单位相关领导会计行为等。

2.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会计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由于会计管理体制不完善, 难以有效保护会计人员, 以致一些会计人员因坚持原则, 举报单位领导违法的会计行为时, 受到严重的打击报复, 却无法得到保护, 从而使得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安全, 不积极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在选择会计人员时,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以服从为衡量标准, 不重用经验丰富、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 以致会计人员难以有效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此外, 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和自身最大化利益,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指示会计人员或会计机构做假账, 以及办理违法的会计事项, 从而导致会计人员工作受限, 不能自由行使会计监督职能, 并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 在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 会计人员若不能自由行使会计监督职能, 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形式化, 无法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2.2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 我国《会计法》规定:“各个单位应该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制度”。但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不适应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需求, 制定的制度形式化, 没有对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进行明确, 以致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内部会计管理处于松散状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 (1) 报销原始凭证不真实, 账实不符; (2) 办公用品管理缺少监督, 普遍存在浪费办公用品的现象; (3) 燃油费、修车费管理混乱, 未进行严格的内部审核, 以致单位资产流失严重; (4) 会计工作不透明, 缺乏有效、职责清晰的内部监督机制; (5) 会计核算缺乏控制手段, 没有对经费支出进行严格把关, 以致严重超预算支出。

2.3 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素质

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素质, 是导致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会计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 会计基础工作是基本环节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对会计监督而言,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能有效保证会计工作效率及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存在的问题日益突现, 如: (1) 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 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以致阻碍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2) 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易受场经济大环境影响, 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3) 会计人员监督意识淡薄, 缺乏职业风险意识和判断能力, 而且唯命是从, 以致出现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

3. 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措施

3.1 完善会计监督体制

为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不完善问题, 减轻这一问题给会计人员造成的危害, 需整合资源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制, 具体为: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监督科领导下, 其他科室给予一定的帮助, 促进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最大限度的结合相关部门, 建立健全会计失真通报制度、处理制度等, 让各部门形成相互支持和监督的局面。例如, 可通过税务部门, 了解单位成本费用核算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可能存在的会计违法行为;可通过纪检监察部门, 了解单位会计监督前期, 看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是否存在漏洞。

3.2 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约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约机制的健全, 可明确不相容职务和岗位责任, 促进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该制约机制的健全主要体现在:由超过两人分工办理财务收付、结算、登记, 在会计核算上, 坚持分别由两人完成制单和复核, 安排专人管理财务专用章, 严禁款项支付所需所需由一人保管, 而且必须明确会计、出纳分工, 严禁一人兼两职;对财务支出审批程序进行明确, 经会计人员审核, 票据合规、项目合法、手续完备后, 领导才能签字;若经济业务事项重大, 决策和执行时, 需分离决策权和执行权, 以利于相互约束和监督, 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实现象;健全发票收据领、用、缴、销制度, 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内部审计、内部财务公开等制度。

3.3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会计人员却缺乏职业道德和素质, 是必须及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 可采取以下措施:要求会计人员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烈, 树立为国、为民理财思想, 禁得住利益诱惑;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会计人员聘任制度, 并明确岗位责任, 必须选用具备学历、资历、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 每年对入职的会计人员进行考核, 若考核不合格则需进行合理调整;定期组织已入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不断提高会计技能;会计人员若处于利益交叉点, 必须端正立场, 树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道德观, 公平看待各方利益。

小结

总之,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 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增强竞争力, 积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中, 普遍存在会计管理体制不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素质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单位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健康发展, 需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制, 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约机制,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 从而有效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彬.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8) :119

[2]于璐瑶.关于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探究思考[J].商情, 2013 (23) :152

[3]张玉静.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 2013 (27) :188

行政监督的有效性 篇8

一、当前行政监督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 监督机构的工作缺乏有效性

在我国, 人大作为最高的权力机关, 政府的工作需要接受人大的监督, 但是在实际中二者的地位却不仅如此, 有的时候政府的地位远远超过了人大。同时由于司法机关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对于政府有一定的依赖性, 这样就会导致司法监督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在当前行政监督体系下, 具有监督权的机关都在行政机关内部工作, 人员也属于行政部门的人员。这样就会使监督部门难以行使有效的监督权。同时加强媒体和公民的监督力量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所以最终只能影响到监督权的顺利实施。

(二) 行政监督立法不够健全

想要有效提高行政监督工作的效率, 首先就应该重视行政监督立法, 在法律层面上给与监督工作更多的保障。在我国, 有专门的行政监督法来监督行政机关行使权力。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方面立法起步比较晚, 在某一些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 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行政监督的时效性。例如, 存在着对于个别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规定的不够明确, 这样就会使在进行行政监督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混乱情况。

(三) 缺少对于行政执法行为的有效监督

首先, 监督程度不够完善大大影响了监督的时效性。当前, 我国的法律对于行使监督权的程序以及法律责任都没有过于明确的规定。例如, 在进行行政诉讼的时候, 有的行政机关会不行法院的判决, 并且人民法院有没有有效的程序进行保障。同时在公民进行监督的过程中, 只有基本的行政救济, 缺少法律程序层面的保障, 更加缺少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对行政监督济宁有效的保护。

二、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方法

(一) 优化改革行政体制

完善行政法治监督制度, 首先就需要优化改革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 从而使监督机构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所以, 应该从行政机关中, 把监督检查部门独立出来, 取消其对于行政部门的领导, 并且能够保证其与行政部门在职级上与地为上都能够保持平等。同时还要保证检察机关实行垂直领导制, 保证每一层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接受上一级领导的监督, 从而有效减少政府部门对于监督工作的约束性。同时, 还需要在经济上使监察部门独立出来, 从而有效避免受制于当地政府在财务上的影响。这样, 在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下, 能够使检察人员更加有信心地行使监督工作, 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 司法机关也应该独立于行政机关, 优化现行的工作机制和财物管理体系, 从而有效使审判与检查分开, 使其都能够自主开展工作, 在实现司法独立的基础上, 有效保证行政法治受到有效监督。

(二) 提高行政监督立法的效率

想要不断完善我国行政法治监督制度, 还需要在立法层面进行有效的监督。首先, 关于行政监督的立法工作, 需要制定基本的法律法规, 同时还需要制定一些关于各个级别行政监督机关组织的法律。要通过法律, 对于监督的程序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规定。当前, 应该针对我国行政监督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其中要明确监督的主体和行使监督权利的机关, 同时要显示出人们的监督权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权。还需要把监督的具体内容和重要的监督方式明确标示出来, 为监督的具体实施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 还需要包含关于具体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从而有效保证行政法治监督的有效性。

(三) 加强监督模式创新

有效的监督模式是指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尽最大努力来避免出现问题, 这就需要全面监控行政权力使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在进行监督模式创新的时候, 可以充分采纳我国在具体的监督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同时还可以参考一下国外成功的监督模式, 从而采用丰富多样的监督模式来进行有效的监督。既保证在事前能力开展有效监督, 预防和控制问题的出现。同时在事发时, 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态势, 从而使问题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最后就是需要在事后做好监督处理, 针对事情发展的实际态势, 通过有效解决方式, 来使影响达到最小化, 避免出现最坏的结果。同时, 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对于提高监督实效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加强我国行政执法科学性来说, 完善行政法治监督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综合决策的基础上, 有效丰富一系列措施, 在创新原有监督模式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完善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使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问题及对策 篇9

行政监督, 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它是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 是国家行政活动依法进行的有力保证。因此, 强化行政监督效能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国情的行政监督机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革, 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在形式上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 在实践中保障了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我国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 预防和纠正了行政工作中的失误。但是, 在其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 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 研究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的措施, 显得尤为重要。

2 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到现在, 从总体上说, 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是较全面、有效的。但是,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发展较晚, 并且整个监督体系庞杂,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行政管理中的政令不畅、寻租腐败等现象正是表明了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行政监督主体缺乏应有的地位与必要的独立性

“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 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但是, 我国行政监督主体的地位却不独立, 导致缺乏监督力度。在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 设置在政府内部的行政监察机关, 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 在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下, 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内部监督机构往往难以从全社会和宏观上实现监督, 从而使监督陷于一种两难境地, 严重制约了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另外, 在行政机关外部监督体系中,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理应是最有权威的监督。但目前人大监督是法律地位高而实际地位低, 人大也未能真正独立行使监督权力, 突出表现在“监督机构不健全, 监督措施不得力, 监督效果不理想”。

2.2 行政监督形式与内容单一化, 缺乏有效的全程监督

对于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只有三者全方位有机结合,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将监督的重点放在事后监督, 经常是问题已经发生, 并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失, 才开始进行查处, 这就忽略了事前监督的预防功能和事中监督的调控功能, 使监督工作陷入消极被动的局面。另外, 在监督内容方面, 我国的行政监督比较注重违规行为, 而忽视对非最优行为的制约。因此, 容易造成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2.3 监督主体过多, 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缺乏整合力

我国全方位立体的行政监督体制, 要求监督主体多、渠道多, 目的是避免权力的“绝对化”。但是, 由于没有对各种监督力量进行有效的整合, 这些相互独立的监督机构, 因为职能不明确, 造成了职责权限不清, 职能交叉重复, 缺乏沟通和协调, 推诿、扯皮, 最终导致重复监督或监督工作无法开展。这必然损害了行政监督的权威和效率, 削弱了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

2.4 行政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致使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 它必须依法进行, 否则就会导致监督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国行政监督立法不够完善, 监督法律制度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 缺少重要的监督法律、完善的监督法律体系和必需的监督法律法规。近年来, 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有关行政监督的法规、法律和政策, 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等, 但是并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第二, 在现有的法律中有关监督的规范不完善, 缺乏明确的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第三, 对相关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法律比较少, 部分领域甚至是空白。第四, 一些监督主体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这就造成一些秉公办事监督人员在执行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而遭受伤害。

2.5 行政监督缺乏开放性和透明度

在我国, 由于行政活动的公开化程度不高, 如“暗箱行政”、“报喜不报忧”等现象, 造成了政务公开的缺失, 而政务公开和透明正是行政监督的前提, 由此就导致了监督信息的不平等、渠道的不顺畅, 从而造成行政监督难以发挥实效。

2.6 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承担者和实施者, 因此, 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监督的质量。在我国, 部分监督人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一些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高。其次, 思想素质不到位, 表现为不坚持原则、贪污腐败、监督不当或放弃监督。这些问题阻碍了行政监督的有效开展。

3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举措

综上所述,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公共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缺陷和弊端, 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 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 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我国行政监督加以改革,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 提高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有效的行政监督必须要求监督机构相对于被监督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不受监督对象的制约,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具体做法为, 建立并实行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因为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实行的双重领导制在发挥优势的同时, 具有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弊病, 易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 从而使监督不能发挥真正作用。所以, 必须要提升行政监督部门的地位, 将其从行政机关中独立出来, 保证它的权威性, 从而能够公平、公正的进行行政监督, 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3.2 构建全程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要做到“未雨绸缪”, 要重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改变之前“亡羊补牢”的做法, 这是行政监督的根本任务所在。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效结合, 既做好预防工作, 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并且要严惩违法乱纪行为, 最终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

3.3 加强各监督主体的整体协调, 增强行政监督的整合力

我国的监督机构的现状是机构分散、权责不明, 缺乏沟通和协调, 因此, 必须要明确划分各个机构的职责。具体做法包括:首先, 通过立法出台有关协作方面的制度, 有力地保障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其次, 建立专门性的协调机构, 指导、协调各个监督机构的具体工作间的相互配合。再次, 建立严谨的监督网络, 利用高科技互通信息, 联合工作, 增强我国行政监督的整合性。

3.4 健全行政监督法律体系, 实现行政监督的法制化

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既是对行政监督权力及其行使的规范, 也是这种权力及行使的保障。所以, 加强行政监督方面的立法,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是我国行政监督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只有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行政监督的职责、地位以及工作程序等, 才能使行政监督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有效性, 促进勤政廉洁政府的建设。

3.5 提高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政务公开是指在国家政务活动中, 凡是涉及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的事项, 只要不属于国家机密, 都应向社会和群众公开, 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首先, 要做到政务公开, 这样才能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开和透明, 提高行政监督的效率。其次, 重视外界媒体的监督, 无论是监督主体还是监督对象, 都要自觉接受来自于外部监督。对内而言, 要通过有效的信息网络, 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 宣传报道行政决策, 接受来自民众的监督。对外而言, 要坚决曝光违法乱纪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行政的公开和透明。

3.6 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 是提高行政监督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全面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工作业务能力以及道德思想素质, 加强自身修养, 严惩违法乱纪行为, 从而提升行政监督整体功能。

4 结 论

总之, 行政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行政职能实现的保证, 它的目的是使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防止权力的滥用, 从而提高政府效能, 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 加强、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仍然是行政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 必须要从完善体制、加强立法、提高人员素质、重视配合协调这几个方面入手, 使行政监督科学、法制的有效开展, 真正达到行政监督的目的, 从而推进行政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 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保证。

摘要:行政监督是现代公共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正处在一个制度化、机制化的发展过程当中, 从总体情况看, 它是适合国情、是有效的, 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 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缺陷,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完善的路径和对策, 从而为构建我国高效、权威的行政监督体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爱之切下一篇:武运粳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