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

2024-10-16

3~6岁(精选12篇)

3~6岁 篇1

摘要:近年来,在“学琴要趁早”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在自己孩子3-6岁的时候就报了练琴班,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有着相对较弱的理解能力,因而如何对这个年龄段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钢琴教学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鉴于此,引出本文。希望本文能为3-6岁儿童钢琴教学提供参考,也为今后相关探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

最近几年,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自己孩子能够具有一技之长,而在“学琴要趁早”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在自己孩子才三四岁的时候就报了练琴班,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不输于别人,但就3-6岁的孩童来说,不论是他们的智力还是他们的心理都还尚未成熟,也有着相对较弱的理解能力,如何对他们采取合理的钢琴教学法是很多教师及家长关注的问题,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教学心得。

一、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让孩子依托于兴趣进行钢琴的学习

兴趣是人类学习的第一导师,对于学习钢琴的孩子也同样不会例外,3-6岁的孩子因为年龄相对较小,在学习钢琴的时候面对很多枯燥的练习环节将很难一如既往的坚持,如此克服这层困难呢?一是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鼓励,二是需要孩子对学习钢琴产生兴趣。因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实际,合理的采用讲故事或者歌唱的方法,让孩子将抽象的音乐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感受音乐,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将自身的钢琴学习兴趣培养起来,进而快乐的投入到钢琴学习中。

二、培养孩子的读谱习惯,锻炼其眼耳手口的配合度

和读书差不多,学习读谱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只有具有一定的读谱能力,孩子们才能顺利的掌握音乐,很多孩子在读五线谱音高的时候,就是去每个音每个音的进行数格子,因为他们有着相对较弱的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可以进行一幅画的设计,在图画中有相间出现的5条小河和5条小路,并且在每条路和河的位置安排上各种各样的角色,然后指导儿童一遍打拍子一边唱歌,并且指导他们注意音准和节奏感,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较为难懂的线和间较为形象的教给了儿童。很多孩子在读五线谱的时候,也有着很马虎的指法,而因为指法不对而伴随的技术问题也难以避免。因而教师需在他们读谱子的时候进行及时的提醒。另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功练习,如此,孩子在进行读谱的时候遇见相关指法也就不会觉得费劲了。

三、在钢琴教学中要充分融入科学的练习方法

第一,要教会孩子放松。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可能他们并不懂得放松的含义,因而教师要引导孩子将自身的心理和肌体紧张消除,可以通过一些辅助的练习让孩子明白消除紧张后的感受。

第二,要指导孩子进行手臂的放松。让孩子的双手自然的垂于自身身旁,就像失去了生命,然后让家长将孩子的手握住,慢慢的提起一直到达一定的高度突然将其放掉,使得其完全松弛的坠落。

第三,要指导孩子进行手指的放松。让孩子的手臂置于琴盖上,使得孩子的腕臂处于松弛的状态,然后让其将手指抬高,采用手指之间进行敲锣动作的模仿,敲一下就松开到原状,进行不断的反复再到琴上进行实际联系,若还能追求如此的松弛感,就可以很容易的抬动手指了。

第四,要指导孩子进行分手和慢练。学习曲子的时候,要教会孩子分手练习,将曲子的要点分手掌握住,从而提高练习的质量及练习的效率,并不是快速熟练弹奏曲子就是标准,如此反而让孩子理解为弹得快就是好,缺少了进一步感受音乐,因而要让孩子将速度放慢,去感受每一个音符,通过自身思维去控制指尖的触键,如此,才是最重要的。

四、家长也要做好相应的陪伴和辅导

如果孩子年龄很小,家长也要做好相应的陪练并且掌握相应的辅导方法,具体来说,如下:

第一,要区分好辅导和管制的区别。家长不能用自身的思想对孩子的思维进行牵制,如此很容易使得孩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对家长过于依赖;要对孩子多多鼓励,让其自主的进行学习。如果孩子伴随练习错误,不要指责,要引导他积极的应对从而及时改正。

第二,要对孩子练琴时间合理安排。年龄小的孩子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所以,对于家长来说,要对孩子的练习时间合理安排,防止其对练琴厌倦。一般来说,3-6岁的孩子一次练习二十分钟较为适合,可以在早晨练习二十分钟,在晚饭前后各练习二十分钟,如此,较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也更加容易接受自身所学的知识。

第三,要做好相关记录和反馈工作。家长要将孩子在练琴时遇到的难题及时记录下来并且及时和钢琴老师做好反馈工作,进而及时解决孩子伴随的问题,提高孩子的学琴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其不论在心理方面,还是在智力方面,都还尚未成熟,因而在其学习钢琴的时候,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尽力为其营造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其愉快的学琴,并且取得较高的学琴质量和效率。

3~6岁 篇2

谜底:汽车

圆筒白浆糊,早晚挤一股,兄弟三十二,都说有好处。(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牙膏

小小两只船,没桨又没帆,白天带它到处走,黑夜停在床跟前。(打一物)

谜底:鞋

叮铃铃,叮铃铃,一头说话一头听。俩人不见面,说话听得清。(打一物)

谜底:电话

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蚊子本领高。(打一动物)

谜底:蝙蝠

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打一动物)

谜底:蝉(知了)

天上飞,不是鸟,前边翅膀大,后边翅膀小,喝饱汽油飞得高。(打一交通工具)

谜底:飞机

钢铁身子重万斤,搁在水里它不沉。不怕风浪大,就怕水不深。(打一交通工具)

谜底:轮船或军舰

弟弟长,哥哥短,两人赛跑大家看,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打一物)

谜底:钟表

溜溜圆,光闪闪,两根针,会动弹,一根长,一根短,嘀哒嘀哒转圈圈。(打一物)

谜底:钟表

青色糕,红色糕,不能吃,不能咬,点心铺里买不到,要盖房子少不了。(打一物)

谜底:砖头

四四方方一块布,嘴和鼻子都盖住,两根带子耳上挂,不怕风沙不怕土。(打一物)

谜底:口罩

它是我的好朋友,每个同学全都有,笔墨书本帮我拿,可我还得背它走。(打一物)

谜底:书包

一本书,天天看,看了一篇撕一篇。一年到头多少天,小书撕下多少篇。(打一物)

3~6岁 篇3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教育建议: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教育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

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

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

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如:

幼儿有争抢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教育建议: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他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倾听,接受他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

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3~6岁语言发育迟缓个案研究 篇4

语言发育迟缓是言语障碍分支中的一种,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正常发育水平的情况。

目前国际社会大多将研究方向制定为言语障碍儿童的研究,多将目光聚焦于构音障碍、语畅障碍等的研究,具体关注语言发育迟缓的专业人士较少,系统性提出解决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论文资料等数目较少。就中国知网数据表明从1980 年至今以语言发育迟缓为研究主题的已发表文献只有819 篇,其中自2006 年来每年的发表数量有所增加,但是每年只有近50 篇的数量,可见业内人士对于语言发育迟缓这一具体领域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目前我国有大量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有待治疗,虽然近年来我国康复中心数量增加,专业人员数量也有所增多。但这些条件和设施分配不均,发达地区数量多,不发达地区数量少,且这些康复机构同时承担多类特殊儿童的干预工作,没有专门的针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干预及治疗。目前我国语言发育迟缓治疗师特别缺少。社会需求明显不满足,为加强对语言发育迟缓这一具体领域的研究,传递更多相应知识,满足相应人群需求,我组就此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一)使特殊儿童在研究中得到发展,使社会各层人士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积累研究者的教学经验,以免因无知伤害此类学生。

(三)有利于提升家庭幸福感,逐渐缩小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距,可使家庭成员减少心理压力,提升信心。

(四)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特殊儿童学前有机会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受到教育,绝大多数的学前特殊儿童只能待在家中。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结合研究理论和对个案的干预实践,找出能够有效缓解语言发育迟缓学生症状的问题,同时通过数据的研究与整合,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在对个案干预手段的探索过程中,可在方式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二)实践意义

本次调查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对被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训练,缓解甚至改变被试语音发音状况,增强被试学习的积极性。

对研究者——本课题的研究者为大学生,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扩大在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的研究探索,研究者可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自身素质素养。

对个案学校——通过对个案的有效干预,缓解了个案所在学校的压力,并为学校今后应对类似状况提供经验。

对于被试家庭——改善被试相关问题现状,缓解被试家庭的压力,并使家庭成员看到未来希望。

四、个案研究的采取具体方式、个训结果及反思

(一)1号个案

研究对象:

小鱼(化名)

困难的方面:

发音困难、不准。

干预手段:

1.识别训练、视觉训练、发音训练(认读卡片、认色、涂色)

2.唇齿训练,以糖果为激励。

训练情况:

1.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个训项目需不断更换。

2.在语音训练方面,幼儿能积极回应教师并能模仿教师语腔语调。

3.上课前期配合程度高,但学生情绪易受外界干扰。

4.基本上能完成训练项目。

效果及反思:

教师很有信心与耐心,能与幼儿产生较强情感连接,面对突发情况,能机智应对,课堂内容充实,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二)2号个案

研究对象:

小明(化名)

基本情况:

1.对学习的关注度低,学习自主性差。

2.家长可能更加注重对弟弟的培养,造成了对该儿童内心的伤害,加之在幼儿园内的被孤立,自闭现象更为严重。

方法:

1.发音练习与呼吸训练:拼音训练、学会发音、认识拼音、进行跟读;吹纸练习。

2.卡片训练:卡片读记。

成果:

1.发音练习与呼吸训练:可发出六个韵母;会急促、短暂地吹气。

2.卡片练习:接受能力较强,基本可以全认识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不认识的也可以通过。

反思:

在言语发展迅速的儿童时期,如果不能帮助障碍儿童及时解决问题,将会使障碍儿童长大后无法在社会上生存,语言的障碍会导致儿童的孤僻、自闭。

幼儿进步较大。我们利用儿童言语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另外,语言障碍的学生受家庭影响较大,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是做好家庭内部工作解决问题的有力法宝。

(三)3号个案

研究对象:

安安(化名)

困难的方面:

基本发言音不准,受方言影响大。

干预手段:

1.简单口腔运动。如嘟嘴,撅嘴,咧嘴,股腮帮子。

2.各种相关的游戏:吐气吹泡泡,吹乒乓球等来训练他的气息。

3.利用食物的诱惑,对舌头卷曲、拉伸等方面进行训练。

4.按照图片上的字母,跟读,模仿老师的发言音。

训练情况:

1.刚开始时排斥训练,各训练项目都不配合。

2.大约一个星期后,能配合训练。

3.一个多月后,能正确跟读“ɑ”“o”“e”“i”“u”“b”,而且发音较为准确。

4.在这之后,学习“p”的发言音,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情况也正逐步改善。

反思:

每一类特殊儿童,只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通过适当方法的训练,一定可以提高。

(四)4号个案

研究对象:

宾宾(化名)

基本情况:

精神发育迟缓,典型的语音发音障碍儿童幼儿尚未接受语音发音训练时的状况:

1.拒绝和个训教师交流。

2.只能发出带有尖锐刺耳声音的基本音节,例如恩、啊、呀等。

3.声带控制较为薄弱,气流微弱。

4.难以进入训练状态,拒绝接受相关训练。

5.缺乏专注度与好奇心。

训练方法:

1.识读卡片。

2.语音训练:教师示范使幼儿跟随发出简单音节,以音素为主;教幼儿辨别韵母发音,纠正偏颇音;四音调学习。

3.唇训练:弹动唇部,增加唇部力量,加强发音装置的动力。如用手拍打唇部等。

4.呼吸气流训练:用吸管吹动乒乓球、吹纸片等。训练幼儿气息的平稳,加强发音时气流的有效控制度。

5.语音发音训练:近似音辨别及训练例如bɑ bɑo等。

6.加强对于bɑbɑ 此音的训练频率,同时反复出现mɑmɑ音。

7.听声辨音训练:通过音频使幼儿听取简单词汇发音,辨析各单词发音不同情况。

幼儿的进步:

1.简单的音节发音较为清晰。

2.唇部动力装置较之前力量加强,

3.气流平稳,可较好完成吹乒乓球训练。

4.发音依然较为尖锐。

5.可以辨析地发出一些单音节,例如在bɑ 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下发bɑo。

6.发音意愿比来时加强很多,经常重复发个别单音。

7. 在独自游戏时间单独第一次发出mɑmɑ 的音,准确且清晰。

幼儿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1.无意识发音情况剧增。在课堂45 分钟内发bɑbɑ 音的次数达20 次以上,且皆为无意识发音。

2.音意出现泛化。以前只对爸爸说bɑbɑ,目前扩大到对任何男性说bɑbɑ。

3.双音节词语发音不清晰。

教师所遇问题:

1.难以找到小孩除了卡片之外其他喜欢的事物,不能较好地吸引其注意力。

2.小孩对父母依赖性较大,在父母走后要花较长时间抚慰其情绪。

3.小孩只能发出简单声音,难以理解与沟通。

4.其情绪起伏较大。

5.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特点、习惯等以及与其家人进行沟通的方式深入了解语言发育迟缓的特殊儿童,分析其个体的不同问题,并依靠系统的识别训练、视觉训练、发音训练、精细动作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唇齿训练等训练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教育干预。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明显发现孩子们的情况有所改善,耐心和鼓励是教育干预不可缺少的。幼儿的语音发育迟缓问题在个训下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家庭教育手段也深刻影响幼儿的语音发育,幼儿与父母有更长的相处时间,家长的积极配合对改善幼儿发音情况有重要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进行观察实验训练和探究,希望能在改善幼儿语言障碍情况上做出一定成效。

摘要: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语言发育迟缓若不及早加以有效干预,则对儿童后期的智力发展形成阻碍,有效性的训练可以在练习中缓解上述问题。研究经费由SRT项目提供。

关键词:发育迟缓,个案,嘉兴,特殊儿童

参考文献

[1]周姊毓.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审视特殊儿童的预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4).

[2]朱楠,王雁.全纳教育视角下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11(5).

3——6岁指南学习心得 篇5

巧手班

王妙华

《指南》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并注重活动过程。这使我明白必须彻底改变原先学习的小学教育教学法,现在我们给孩子们设计的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发展着社会性和自己的智慧。

这学期中,我们将专注与学习国家教育局颁布的《3—6岁幼儿发展指南》,因为《指南》的建议非常清晰、具体、有指向性;它是在《纲要》的基础上,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要求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细化,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促进学前教育科学,规范发展的需要,纠正小学化、超前的教育问题。指导家长科学实施保育和教育的需要,对家长的科学育儿具有指导性作用。满足幼儿生活、学习、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它更符合现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更有义务和责任来认真地学习并根据《指南》与家长配合进行因材施教,因此,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们每个幼儿园老师具有重要的意义。那在近日我就翻阅学习了《3~6岁幼儿与发展指南》,我对《指南》中原则里的一点进行了学习、思考,那就是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那说起“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在《纲要》中也是指出的:幼儿园因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她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她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从这一理念中可以看出《纲要》已将环境的创设和布置上升到与日常教学活动平等的地位,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那在《指南》中,也再一次提到了这一点,讲述了该如何创设丰富的幼儿教育环境;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在各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们能够自觉地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一过程中渗透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入幼儿内心世界,正是“润物细无声”,实践中我们在课程、游戏、日常生活中渗透一些环境教育内容。对幼儿来说,也许这个方式更容易接受。

我们在制订各学科计划时,把有关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有关科目中。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灵活地对幼儿渗透环境教育。如在音乐活动教学歌曲《春天来了》时,让幼儿充分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热爱绿色,保护绿色的情感;在欣赏歌曲《小青蛙,你唱吧》时,对幼儿渗透了小青蛙捉害虫功劳大的教育,激发幼儿保护有益动物的愿望,引导幼儿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给人舒适,悦耳动听的感受;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画出《大森林》、《海底世界》、《亲亲大自然》等童趣溢然的画面。在美术活动与手工制作时,提醒幼儿纸张双面利用,并与幼儿一起回收废纸。在体育游戏“种小树”中,让幼儿了解树的作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愿望。只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持之以恒地在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就会使幼儿受益匪浅。

二、从幼儿兴趣、经验出发,创设育人环境。

1.创设有主题特色性的主题墙。

我们注重创设活动室的育人环境,对室内装饰提出了严格要求。教室环境中最重要的是主题墙的布置,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布置零散,内容不贴近幼儿生活。如果不加以归纳、整理,整个活动的流程便显得不太清晰,这样不但不便于家长了解整个活动的开展,难以实现家园互动,也不利于教师在结束主题时做资料的整理,失去了教学反思的依据,幼儿对主题墙的感兴趣的时间也不会保留很长,更不会去探索、讨论。于是我们在设计主题墙时,坚持以鲜明的格调,有整体的布局,并与主题相结合,将主题内容呈现出来,构筑新知识。如:在“春天”这一主题中,所制作的背景是幼儿常见的蓝天、洁白的云、画面的手工制作也是幼儿熟悉的小花、小草、小燕子、柳树等。当幼儿看到这主题时,结合自己以往已有的经验,不用老师多说,也就大致了解“春天”的含义了。当然内容一层不变也是不行的,在难度上要随主题的更进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样的主题,增加难度,采用了以感官为依据划分单元主题的方法。设置了“春天”——我《看到„„》、《听到„„》、《尝到„„》、《感觉到„„》几个板块的内容,并分别用眼睛、嘴巴等最直观的图案来设置单元小标题,将这些全部张贴在主题墙上,让幼儿与“它们”对话,这样对春天的认识形象的升华了。

2.创设以人为本的活动区。

《幼儿发展指南》指出:“注重幼儿实践活动,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这些原则都强调了幼儿实践活动。因此开设活动区是非常重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发展,幼儿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能力水平自选活动,在这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中,幼儿不受约束,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

由于活动区多数是自选活动,所以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或活动特点设置,突出自己鲜明的特色。选择材料也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能力、生活经验而定。如:科学发现区里,铁块与木块的数量形成对比,直观形象,适宜小班幼儿;磁铁为什么会吸铁的东西?不能吸木制的东西?了解磁铁有正负极之说,适宜大班幼儿。还可以让幼儿自己收集各种材料,如:瓶子、珠子、图片、树叶、纽扣、纸盒等等,孩子们不厌其烦的主动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小东西,在孩子们眼中,它们无一不是宝贝,通过创意和遐想就会变化无穷,把活动区装点得富有童趣,充满了艺术气息。孩子们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每天做做玩玩,活动区变成了孩子们的创造乐园,独特的作品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当然,环境要跟着幼儿的需要而变化,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变化。因此要经常更换材料、更换活动区、更换活动形式。

3.创设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展示台。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历程。那怎么样让环境真正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发挥作用呢?怎样来体现呢?我想墙壁的空间是最好的展示台。

活动后的延伸活动,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有时老师甚至是一语带过,其实在延伸活动中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时给幼儿创设一个知识展示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将活动中学到的本领一一呈现,根据孩子能力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的平台。我们还可以把孩子们的绘画,语言(幼儿口述,家长记录)表达的所见、所闻、所想张贴在墙面上,既填补了墙面的空白,也反映了不同阶段的主题教育对幼儿的作用。把发生在家里和身边的故事带到教室,并在墙壁上展示出来,这肯定就是孩子们的兴奋点,在这里有他们喜欢讨论的话题,有他们爱玩的东西,有他们爱吃的东西„„真正把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展现出来了。如: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爱地球”,这是比较抽象的主题。我们通过家长,收集到了好多地球的图片,还有一个个动听的小故事。我们将这些实物都钉在墙上,将图片张贴出来,把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完成的作品都在墙壁上展示出来,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不停的说着,每天早上来园时、下课时这墙壁下面总是围绕着很多的孩子。我们还利用走廊、楼梯口、幼儿园园所的空白处进行园本布置。这些布置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是孩子们和老师的成果展示。

三、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一般都是成人为幼儿提供,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参与到环境布置中去,结果影响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的发挥。我认为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而要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决不可仅仅是教师创设出环境,把幼儿摆进去,因此,教师要注重为幼儿提供获取新知识经验、锻炼双手技能的绝好机会,这样可以使幼儿对自己亲手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加爱护珍惜环境,成就感又得到鼓励,而不再一味担心幼儿损坏我们的布置了。我们首先降低了墙面布置的高度,在幼儿伸手可及的区域进行布置,再为幼儿提供参与墙面布置的机会和条件,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根据各个时期的中心、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师生一起布置墙面,创设环境。还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可以是家里和父母共同收集的材料,也可以自己制作、绘画的作品。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我爱祖国”时,我们设计了很大的中国地图背景,幼儿和家长收集了丰富多彩的图片,有建筑、有物产、有少数民族人物,在教师指导下,幼儿将图片贴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使幼儿一眼就能看出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什么民族聚居在什么地区等,具体形象,简便易行,还将枯燥内容形象化,最主要是孩子自己参与其中。这样的环境布置,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为幼儿提供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种师生共同布置环境的活动增进了幼儿对环境的兴趣和感情,体现了幼儿意愿。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摇篮,创设和利用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全体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有力措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的创设,在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基础上,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每个面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会“唱歌”,让幼儿与环境“对话”。

3~6岁 篇6

关键词:体质监测;河北省;动态分析;3~6岁儿童

1研究目的

了解和掌握河北省儿童健康现状和体质变化规律,科学评价河北省儿童的健康水平,合理利用河北省国民体质监测儿童组数据,从而为制定河北省儿童体育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体质测量标准方法

根据《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对河北省两次监测的3~6岁儿童组数据进行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指标的测试。

2.2文献资料法

笔者从学院图书馆、兄弟院校图书馆及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三十多篇,为本文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3比较分析法

对河北省2005年和2010年3~6岁儿童的体质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十年来河北省儿童在身体形态、机能特征、素质特征等方面的变化与不足。

2.4数理统计法

本文采用了河北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公布的儿童体质监测结果,并对原始数据作了进一步分析,分析了河北省儿童达标情况:单项指标的平均值、年龄差别、性别差别(采用T检验)、城乡差别、单向指标的差异。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较准确地反映河北省儿童的体质状况和身体健康水平。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包。

3结果分析

3.1河北省3~6岁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的利用

本次监测的指标是从体质所涵盖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确定的,既注重了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又充分考虑了指标的可操作性、连续性和可比性。

本文研究对象测试指标2005年、2010年分别有12项:身高、坐高、体重、胸围、安静心率、皮褶(上臂、肩胛、腹部)、立定跳远、网球掷远、体前屈、折返跑、双脚连续跳、平衡木。

河北省3~6岁儿童身体形态在城镇和农村之间是有差别的,性别上也存在差别。例如:城镇儿童的身体形态指标均值要高于农村儿童;男性儿童的身体形态指标除了上臂皮皱厚度、肩胛皮皱厚度、腹部皮皱厚度能显示肥胖程度指标外均值都要高于女性儿童。

根据监测所得数据,建议政府在农村儿童教育上要多投入资金,改善农村儿童的生活条件,使之在身体形态上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城市儿童教育中,教师要改善儿童的游戏方式,增加儿童的活动量,减少城市“小胖子”的数量。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2005年和2010年河北省3~6岁儿童的身高、坐高、体重、胸围一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其中身高、体重均值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同龄儿童身高体重评价标准。2005年,河北省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均要低于2010年的标准,说明就2005年和2010年相比,河北省儿童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河北省3~6岁儿童上臂、肩胛、腹部三部位皮皱厚度均值随年龄增加而上下波动,3岁时皮下脂肪最少,随后呈现波浪式发展,但不论是哪年的监测结果,6岁时的皮下脂肪厚度均较前一年龄段都有所回落。

利用分析所得数据可以将河北省3~6岁儿童身体形态各平均值与我国乃至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同龄儿童身高评价标准相比较,可得出:河北省3~6岁儿童的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的发育均属正常。通过对河北省3~6岁儿童上臂、肩胛、腹部三部位皮皱厚度的分析,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善儿童的游戏方式、游戏场地,增加儿童的活动量。

3.2河北省3~6岁儿童身体机能监测结果的分析

2000年测得结果为:3~5岁年龄段的儿童安静心率呈下降趋势,可是在儿童4岁时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在儿童5~6岁时出现小幅度回升现象。2005年,只有4岁儿童的安静心率没有上升,这与2000年测得的结果几乎相似。以上结果说明河北省儿童在近十年体育锻炼方面没有多大变化,同时也说明对儿童教育方式没有很大改变。

3.3河北省3~6岁儿童身体素质指标监测结果分析

2010年3~5岁儿童立定跳远值要高于2005年,而2010年5~6岁儿童立定跳远值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近年儿童上学年龄有所提前,导致锻炼时间减少的原因。

2010年儿童网球掷远的值要低于2005年所测,可能是由于农村条件越来越好、农村幼儿园的游戏环境及游戏方式的改变所致。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河北省儿童体格发育保持着较快的平稳增长趋势。河北省3~6岁儿童的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的发育均属正常。通过对河北省3~6岁儿童上臂、肩胛、腹部三部位皮皱厚度的分析,我们可以适当改善儿童的游戏方式、游戏场地等,以便增强儿童的体质。

从完成动作的情况来看,对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四项,2005年和2010年所监测的儿童都能按规定完成动作。但有部分儿童不能按规定完成双脚连跳动作。通过调查发现:完成动作好点的儿童都体格健壮、活泼好动,从而说明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与儿童的遗传因素、性格及运动能力有很大关系。

身体素质的其他四项指标(立定跳远、走平衡木、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城镇和农村之间也存在差异。3~6岁的男孩完成这四项指标的能力要比女孩强。而农村儿童走平衡木、网球掷远均值分别好于城市儿童,这说明在自然环境下成长的农村儿童,其身体素质要优于城市儿童,城市儿童需要加强身体锻炼。但在技术性较强的立定跳远运动上,城市儿童要好于农村儿童,这点主要是农村基本没有开展早期儿童体育教育所致。

利用对河北省2005年和2010年监测数据的分析,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可以考虑给城市儿童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之能加强身体锻炼,并对城市儿童的胆量、自信和勇敢精神进行有意识的锻炼。在对农村儿童的教育上,教师要多一些技术上的指导,从而提高河北省儿童的身体素质。

4.2建议

3~6岁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的营养和体能发展直接影响到儿童以后的身体健康水平。总之,在建设城市幼儿园的同时,我们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建设,还要在城市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里适当增加一些强度大的体育锻炼,如攀爬、平衡木等项目。

参考文献:

[1]赵健.潍坊市3~6岁城乡儿童体质指标变化的比较与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54).

[2]张龙.贵州省六盘水市3~6岁儿童国民体质监测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04).

[3]汪浩.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儿童体质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03).

[4]陈品,陈华.舟山海島地区3~6岁儿童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04).

[5]叶新新,陈品.我国海岛地区3~6岁儿童的体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1).

[6]陈华,许为栋,黄永良.浙江省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儿童体质现状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3,(05).

浅议3-6岁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7

1.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

幼儿语言的学习, 除了孩子的个体差异以外, 与语言交往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温馨、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 也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幼儿交谈, 并利用孩子感兴趣的游戏进行语言练习, 如:开火车、捉迷藏、丢手绢、大鱼网等游戏活动。在户外活动时, 老师可以自编儿歌式短句:“小朋友走楼梯, 上下靠右行, 慢慢走, 轻轻走, 小手手扶栏杆, 不能挤来不能推, 一个跟着一个走。”让孩子在这种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里茁壮成长, 在儿歌化和游戏的语言学习氛围中经过一个长期、有效的学习过程, 不断地得到熏陶, 使孩子真正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同时, 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也有了很大提高。

2、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要考虑让孩子积累到丰富词汇量、鼓励孩子说完整话和学习用语言与他人交往。

2.1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因为词汇量的积累的多少, 直接影响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 孩子丰富词汇量的积累, 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 必须是靠我们老师和孩子共同努力, 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如在音乐活动教学歌曲《春天来了》时, 先提问孩子, 春天来了, 我们可以《看到……》、《听到……》、《闻到……》, 让幼儿充分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 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情感;在上课的过程中, 我就请三名孩子分别做看、听、闻、的动作, 使幼儿初步理解这几个动词的含义, 然后又通过游戏的方法, 将“看、听、闻”进行消化。只要教师用心教学计划设计、持之以恒, 就会使幼儿受益匪浅。

2.2鼓励孩子说完整话

孩子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 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词汇, 而且还要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一段话, 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利用一些游戏游戏, 耐心地引导孩子在玩游戏时学说完整的话, 如:教师指着黑板提问, “这个是什么颜色”, “有哪位小朋友知道请举手”, 老师可以继续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东西是黑色”?学生回答:“墨水、乌云、蝌蚪……等等”。就这样, 孩子在说完整话的基础上, 不断得到锻炼, 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了。

2.3增强“亲子式交谈”沟通情感, 学习用语言与他人交往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 由于过度焦虑、紧张, 会哭闹, 拒食等, 老师除了可以用亲一亲、抱一抱、摸一摸等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稳定幼儿的情绪, 更应该在非语言沟通中纳入语言沟通———交谈。

3小结

3~6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4年1月—12月在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体检的3岁~6岁健康儿童400例, 按民族分为布依族组200例, 男106例, 女94例;年龄3岁~6岁, 平均年龄 (4.3±0.9) 岁, 其中3岁58例, 4岁44例, 5岁52例, 6岁46例。苗族组200例, 男110例, 女90例;年龄3岁~6岁, 平均年龄 (4.4±0.6) 岁, 其中3岁54例, 4岁49例, 5岁48例, 6岁49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指标检测

2组儿童空腹12 h后, 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 L, 分离血清待用。采用日立706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含量水平。

1.3 血脂水平划分标准

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标准, TG≥2.26 mmol/L为升高;TC≥6.22 mmol/L为升高;HDL-C≤1.04 mmol/L为降低;LDL-C≥4.14 mmol/L为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3岁~6岁儿童血脂水平比较

布依族组3岁、4岁、5岁、6岁儿童TG、TC、HDL-C、LDL-C含量水平分别与苗族组同年龄段儿童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4。

2.2 2组3岁~6岁儿童血脂监测情况比较

布依族组正常血脂、边缘升高血脂及高血脂病例数分别与苗族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5。

3 讨论

血脂异常受先天因素、饮食习惯、生活行为等诸多因素影响, 是多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4,5,6]。本次调查显示, 黔南地区布依族组3岁、4岁、5岁、6岁儿童TG、TC、HDL-C、LDL-C含量水平分别与苗族组同年龄段儿童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布依族3岁、4岁、5岁、6岁儿童各项血脂平均水平与苗族同年龄段差异不显著, 血脂水平民族性不典型, 可能与本次研究的样本数较少有关, 将进一步累积病例数研究。本次调查还显示:布依族儿童正常血脂、边缘升高血脂及高血压病例数高于苗族儿童, 其原因可能与黔南地区民族居住环境、经济条件不同有关。黔南地区布依族依水而居, 大多居住在黔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域, 饮食主要以大米、牛羊肉为主, 脂肪摄入过多, 可能是布依族儿童导致血脂异常分布人数较多的原因。而苗族依山而居, 其主要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品种单一, 蔬菜水果进食多, 高蛋白类食物摄入量方面相对不足, 可能是导致苗族儿童血脂异常分布人数较少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布依族儿童血脂异常病例有增多趋势, 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Wójcik E, Kulpa JK, Sas-Korczyńska B, et al.Pro GRP and NSE in therapy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J].Anti Cancer Res, 2008, 28 (5B) :3027-3033.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30.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490-491.

[4]Ghannem H, Khlif a K, Harrabi I, et al.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urban schoolchildren in Sousse[J].Tunisia East Mediterr Health J, 2000, 6 (5) :1046.

[5]苏清涛, 周积满, 肖待方, 等.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患病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30 (3) :347.

3~6岁 篇9

在《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一书中, Seefeldt、Reuschlein提出投掷动作能够帮助人类上肢发展, 并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的观点, 郭晓艳在《幼儿园托班教养经历对3-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成效研究》一文中指出, 在幼年时期进行投掷动作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协调性和平衡感, 并且能够推动左脑的开发, 进而影响儿童的性格和智力。3-6岁是儿童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 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投掷动作的分析, 对提升儿童教育的科学性十分重要, 因此, 很多儿童教育人员都加强了对3-6岁儿童投掷动作影响性因素的分析。

1、投掷动作的定义

投掷动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动作, 一般情况下, 根据投掷物品的距离, 投掷动作和目的, 将投掷动作分为掷远和掷准, 在进行掷远的过程中, 操作人员将物品的投掷距离作为主要关注的问题, 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投掷过程中的力度和力量的发送方法。因此, 掷远动作在进行的过程中, 力量是决定掷远质量的核心因素。另外, 掷远动作对力量的要求不简单的局限于力量的力度, 也对力量的使用方法具备较高的要求, 虽然掷远动作在进行的过程中将手臂动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动作。但是, 手臂在挥动的过程中, 比较容易受到腕部和身体的方位影响, 因此, 投掷动作对方法性的要求较高, 必须保证对身体各个部位进行有效的力度运用。另外, 掷远动作对身体爆发力的要求较高, 需要掷远者是较短的时间内对投掷物品施加巨大的动力, 掷远动作还对投掷人员的投掷时机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 投掷人员必须合理的掌握物品离手的时间。另外, 掷准动作也是投掷动作的组成部分。

2、儿童投掷动作的意义

投掷动作既能够提升儿童的身体协调性, 也能促进儿童心理的更好发展。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 各式各样的动作是提升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因此, 投掷动作作为众多动作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受到了众多儿童教育人员的关注。另外, 儿童投掷动作需要结合儿童的智力发育情况加以研究, 在儿童的众多动作当中, 投掷动作是较为常见的动作形式, 儿童往往会根据投掷动作的情况对感官状态和语言内容进行完整的展示, 因此, 对儿童的投掷动作进行科学的研究, 是提升儿童发展质量的重要方式。儿童在进行心理因素表达的过程中, 经常会使用身体动作替代语言行为。因此, 对儿童的投掷动作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 可以使教育人员对儿童的心理成长状态具备清醒的了解, 使教师能够根据儿童的个性发展需要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3、儿童投掷动作的发展阶段

儿童在身心不断发育的过程中, 对投掷动作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 儿童的投掷动作在进行的过程中, 拥有众多与众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 儿童最初在进行投掷动作的过程中, 往往以类似于挥舞砍刀的方式进行投掷, 在这一阶段, 儿童的下半身处于静止状态, 而手臂在身体的支撑下进行简单的推动动作。在儿童的投掷动作逐渐成熟的过程中, 儿童的投掷方法更加接近于正规的投掷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 儿童的动作主要有手臂自下而上的挥动进行投掷动作的设计, 而这一过程中, 儿童的投掷动作已经能够初步将各类动作进行良好的整合, 使手臂动作可以结合儿童投掷的要求进行科学的运作, 避免动作跨越身体造成动作质量受损。在儿童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儿童的投掷动作伴随了跨步动作, 使得投掷的距离得到了提高。另外, 儿童在身体不断发育的情况下, 也能够更好的进行手臂的大幅度提升, 使手臂能够结合后续的调整动作进行身体的跨越。随着儿童投掷动作的发展, 异侧跨步会成为儿童投掷动作领域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环节中, 儿童的躯干会进行小幅度的调整, 而在儿童的投掷动作趋于熟练的状态下, 儿童不仅能够通过异侧跨步的方式进行投掷质量的提升, 还能够保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

4、影响儿童投掷动作发展的因素

4.1、个体约束

个体约束是造成儿童投掷的主要原因, 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心理因素是决定个体约束情况的主要原因。首先, 儿童在进行投掷活动实践的过程中, 缺乏思想性因素的影响, 只能简单的按照投掷活动的需要进行投掷动作的实施, 使得投掷动作在不经训练的情况下, 很可能仅仅按照身体素质的情况进行投掷, 从而在个体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投掷环节的约束。另外, 性别因素也是影响儿童投掷活动质量的主要因素, 女孩子的身体发育较男孩子更早, 但女孩子的身体素质往往在耐力和爆发力方面较男孩子更差, 因此, 性别因素造成的身体发育情况也是影响3-6岁儿童投掷动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总体上来看, 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对投掷活动的影响较为均等, 因此, 在大多数情况下, 3-6岁的男孩子在投掷活动的实践方面较女孩子更加优异。

4.2、环境约束

环境因素也被称作外部因素, 是3-6岁儿童在进行投掷过程中受到的客观因素影响。因此, 很多教学活动中的投掷活动环节设计, 会造成儿童投掷质量产生变化。在影响儿童投掷活动质量的众多因素中, 训练环节是较为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 虽然3-6岁的儿童在接受理论知识教育方面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较差, 但3-6岁的儿童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 也能摆脱一系列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 因此, 训练活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3-6岁儿童的环境约束能力。在进行儿童环境约束因素的研究过程中, 需要对儿童进行年龄的科学划分, 不能简单的将3-6岁儿童归于一类。另外, 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调查结果, 对儿童在接受训练之后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 使儿童在环境约束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各类结果能够得到完整的评估。

4.3、任务约束

任务约束是影响儿童投掷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儿童进行投掷活动的过程中, 虽然主观意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但儿童会很大程度上按照任务的要求进行投掷活动的设计。因此任务约束是影响儿童投掷的主要约束内容。虽然儿童对相关任务的理解不够深入, 但是, 儿童在进行任务实践的过程中, 会按照任务的要求对自己的投掷动作和力度进行调整, 使投掷活动能够更加接近任务要求, 因此, 儿童投掷的方向和距离, 受到任务的影响较大。

5、儿童投掷动作的发展特征

5.1、多变性

儿童的投掷动作并不同于一些专业人士的投掷动作有较强的规范性, 3-6岁的儿童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 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投掷动作的理解, 使得儿童的投掷动作具备较大的多变性特点。儿童在进行投掷的过程中, 不能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投掷动作的科学设计, 只能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各个环节投掷动作的模仿, 因此, 儿童的投掷活动是在不断的判断和实践当中逐步推进的, 而各类因素都能对3-6岁的儿童判断而成影响, 使得儿童的投掷动作具备较大的多变性特点。虽然儿童的投掷动作在先天因素的影响下具备较大的相似性, 但是, 3-6岁的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理解能力, 可以按照正确的投掷活动要求进行程序的模仿。

5.2、动态性

3-6岁的儿童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快速发育的阶段, 无论使用序列法还是使用掷远结果测试, 都不能对儿童的实际投掷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 儿童的投掷活动在一系列动态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具备较强的动态特征。

具体而言这种动态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区间, 随着儿童年纪的增长投掷能力会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 而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区域内儿童在同一时间点上的多次投掷动作也存在有明显的区别。 (1) 在纵向时间区域内的变化主要是儿童也在不断的发育, 身高在增高、提供在增加、肌肉数量和强度都得到提升, 单就投掷距离这一目标来衡量, 其变化与年纪的增长明显呈正比例关系; (2) 在横向时间区域内, 儿童在同一时间的多次投掷动作存在明显的动作类型差异, 在所有的3-6岁儿童之中, 投掷动作多以下手投掷为主, 而上手投掷的数量则较少, 即使经过培训之后, 本能的投掷还是会以下手投掷为主, 这表明投掷类型与年龄并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 而是与儿童自身的身体结构和身体素质有关系。

5.3、约束条件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3-6岁儿童的投掷动作发展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 笔者大致总结出个体、环境和任务三个约束条件, 具体而言, 在投掷动作发展中儿童自身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体质因素会对训练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儿童投掷动作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在使用不同投掷物———沙袋和网球的时候, 并没有发生投掷类型的变化, 但是投掷动作的细节却存在改变的现象, 而且投掷的成绩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对而言任务对儿童投掷动作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上, 不同的任务要求产生对儿童群体或者个体的不同心理暗示, 并影响儿童对投掷动作的理解, 最终影响到某一时间段的儿童投掷动作, 甚至是儿童投掷动作的发展方向。

6、结论

儿童投掷动作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动作, 对儿童投掷动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制定相关因素的科学分析方法, 并就相关约束条件实施科学的分析, 结合儿童投掷动作的发展特征, 对儿童的投掷动作实施良好的培训, 对提高儿童的智力发育程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发展提供教育教学指导, 该“指南”提出了3-6岁儿童动作发展的目标, 开始关注儿童基础动作技能学习和发展。投掷动作是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之一, 是儿童探索世界、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途径, 因此针对投掷动作教育的基础研究工作陆续展开, 从儿童体智发展的角度来看, 3-6岁是各种基础动作成型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阶段对儿童进行投掷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但是受性别、身高、体重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儿童投掷动作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属性和需求, 因此, 本文深入研究了3-6岁儿童投掷动作相关理论, 并就相关影响性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 对儿童投掷动作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解读。

关键词:儿童,投掷动作,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全海英.体育活动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2.

[2]刘丁玉.幼儿园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3]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D].复旦大学, 2013.

[4]郭晓艳.幼儿园托班教养经历对3-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成效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1.

[5]李雨薇.河北省保定市体育幼儿园体育课程实施现状的个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3~6岁 篇10

据介绍, 《指南》主要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 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并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 列举了一些教育途径与方法, 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

在很多家长非常关注的语言和科学领域, 《指南》强调要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萌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 反对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过早识字;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注重探究过程, 反对学前教育“小学化”“提前化”的倾向。

该负责人还强调, 《指南》中的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能简单、直接地用作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 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3~6岁 篇11

[关键词]3~6岁;农民工子女;国民教育意向;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13-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流动人口群体,其中包括一大批流动儿童。目前这一群体的数量正逐年增加并呈现出举家迁移的特点。由于流动家庭特殊的生活环境,3~6岁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重重,社会各界应对其加大关注力度,各级政府要制定教育政策保障其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

目前学术界对国民教育的研究较多,但对国民教育意向进行界定的学者较少。祁型雨将国民教育意向定义为国民对教育方面的态度和认识,具体表现为国民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办学模式等方面的看法,以及对子女在受教育的层次、类型上的选择倾向,它是教育决策的一个重要的软环境;董泽芳、沈百福认为,国民教育意向是指社会各阶层人士在教育方面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在教育问题选择上的倾向性,它反映了社会成员对教育的一种主观需求和选择。国民教育意向是教育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决策与教育政策实施、教育政策评价一道构成了教育政策行为)。一般决策者分析影响教育决策的因素都从教育自身和教育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着手,很少考虑国民教育意向对教育决策的影响,这会对教育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情况下,决策者在一些问题上对形势的判断以及基于判断制定的相关教育政策。与国民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某些教育决策不能满足国民对教育发展的需求。难以保证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教育政策也就难以贯彻实施。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3~6岁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时,有必要对农民工的教育意向进行调查。本研究提出的农民工的教育意向指农民工群体对子女教育的一种主观需求和选择,以及子女在受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上的选择倾向。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就农民工阶层本身而言,也存在不同情况。一般来说,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民工散居在城市中,其子女可以到注册幼儿园中接受教育。绝大部分农民工经济状况较为困窘,他们一般聚集在郊区。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这部分农民工的教育意向。聚集区的特点是,以外来人员为主,租用本地居民的房屋,人员较杂,卫生等各方面条件较差。研究者对南京市三个农民工聚集区的儿童家长进行了抽样调查。首先,根据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特点。在南京市所辖12个区域中抽取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等的区域;其次,采用方便性抽样的方法在三个区内分别选择一个农民工聚集区;第三,由于农民工数量没有具体统计数字,所以研究者走街串巷挨家询问,在每个聚集区随机选择20位家长,共60位家长。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主要围绕家庭结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孩子是否入园、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标准以及家庭教育等问题展开。为深入了解聚集区农民工的教育意向,研究者还围绕上述问题对三个聚集区中的三所接受调查的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的30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进一步充实和印证访谈的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聚集区中3~6岁农民工子女有的由母亲带。有的进入聚集区内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或是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前班学习。本研究对3~6岁农民工子女家长教育意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农民工的教育意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民工对孩子是否需要入园的矛盾心态

通过访谈了解到,农民工对子女入园持一种既不愿意又感觉有需要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寄予很大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城市孩子一样将来能够上大学,而且生活在城市中。另一方面,农民工由于自身工作不稳定,对将来是否留在城市不确定。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在城市上幼儿园费用很高。调查还了解到,60位家长中有40位不止有一个孩子,占总数的66.67%。他们提到,在多数情况下,较大的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他们会将其送回老家,最小的孩子留在身边。

2农民工对幼儿园距离家的远近要求

农民工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幼儿园距离家的远近。他们一般工作时间较长,上班早,下班迟。幼儿园离家较近,方便接送孩子。据调查,农民工聚集区内的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和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前班在时间上较为灵活:开园时间为周一到周六,早上7点以前开门,下午安排值班教师看护孩子。周日设困难班。方便需要上班的家长。对聚集区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30位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87%的家长将幼儿园距离家的远近作为选择幼儿园的重要标准。

3农民工对幼儿园收费的要求

农民工认为注册幼儿园的师资、硬件等各方面都比较好,但收费太高,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他们普遍认为幼儿园收费应在100~200元/月,聚集区内未注册的幼儿教育机构和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前班正好可以满足其需求。据了解,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每月收取的费用在160~190元:农民工子弟小学附设学前班费用为每学期380~400元,伙食费一个月60元,平均每个月的费用在140元左右。

能否负担起幼儿园的收费与家长的职业和收入有直接关系。聚集区3~6岁农民工子女家长主要从事卖菜、卖水果和捡垃圾等职业,其中父亲占76.92%。母亲占56.41%;此外还有部分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以及一些小规模的工厂从事体力劳动。父亲、母亲分别占总数的23.08%和7.7%;父亲“无职业”的为0,母亲为35.89%,可见一部分家庭的经济收入只来源于父亲一方。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回答他们的具体收入。南京市有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的一次“城市新移民的生存状态”问卷调查(样本数为578人)显示:146人月收入在200元以下。占25.3%;210人月收入在400元以下。占34.6%;303人月收入在600元以下,占50.7%;160人月收入在601~1000元,占27.6%;123人月收入在1001元以上,占21.3%。可见,农民工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400~600元,除去房租、水电费和伙食费,所剩无几。而问卷调查中的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中家长的收入主要集中在800~1000元,处于农民工收入较高层次。

4农民工对幼儿园教学内容的要求

聚集区内多数农民工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最

主要是学习知识,比如拼音、汉字、加减法、唐诗等,为上小学作准备,否则,还不如将孩子放在家里自己带。据了解,聚集区3~6岁农民工子女父亲和母亲的学历均以初中为主,分别占到58.97%和43.59%;其次为小学学历,分别为33.33%和35.89%;高中和中专学历所占比例较低。其中母亲为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26%,父亲为中专文化程度的占5.1%;父亲和母亲没有上过学的分别为2.6%和10.25%;无大专和本科学历。研究者认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内容。此外。多数具有中专学历的家长则认为,只要幼儿园能保证孩子安全,给孩子玩具,有伙伴和孩子一起玩就可以,不主张孩子学习太多的知识,觉得孩子承受不了。由此可见,学历的高低对家长要求孩子学什么会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聚集区农民工子女在入园年龄和性别上也存在一定规律。随着年龄增长,幼儿接受机构教育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3岁入园率为,0.4岁为25%,5岁为75%,6岁为100%。究其原因,家长认为大班可以学习知识为上小学作准备。另外,被调查的60个家庭中,男孩入园率为64%。女孩入园率为35.7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工可能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

三、3~6岁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家长的教育意向

大量农民工及其子女涌向城市,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农民工大量进城是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而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流动也将是长期的。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关注3~6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农民工的教育意向出发。保证教育政策制定的有效性。研究者建议在制定针对3~6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时考虑如下三个方面。

1建立3~6岁农民工子女补偿制度。确保其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罗尔斯(Rawls.D)在《正义论》中阐述了“差别对待”原则,即对于起点和处境不利的群体要给予更多考虑。政府向处境不利的群体提供补偿,既是社会稳定的要求,也是人类道德和政府行政伦理的必然选择。因此,将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给那些最需要帮助(否则就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群体,是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学前教育资源只能供给那些有需要且能够支付费用的人,而不能顾及社会各个阶层,如果政府不提供,则社会整体的学前教育会出现供需不平衡现象,民众尤其是农民工会因为无力负担其费用而被排斥在外。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立法确立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补偿制度,并建立有效的法律执行机制确保该制度的实施。在此,研究者建议借鉴教育券制度,给3~6岁农民工子女发放教育券,家长自由选择幼儿园,确保流动儿童最基本的入园机会。若选择费用较高、质量较好的幼儿园,多缴部分由家庭承担。

2加强对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和农民工子弟小学学前班的引导帮扶,提高教育质量

从目前情况来看,注册幼儿园容量有限。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和农民工子弟小学学前班接收了大量3~6岁农民工子女,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责任,而且其费用在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但目前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具有较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因为随时面临被取缔的危险,所以开办者很少投入人力、物力,另一方面由于不具有合法身份,又得不到政府部门的任何投人,其生存较为困难。为了给幼儿提供安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对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园条件和设施进行相应的规范。由于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是由个人出资,租房或者利用自家场地开办,在硬件上达不到相应要求,政府应该考虑制定并实施适宜的办园标准、管理措施与办法,加强对办园过程的管理与监督,规范办园行为,端正办园方向,努力使其成为合法机构。政府要对机构中的教师进行培训,纠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在培训教师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慢慢向家长渗透正确的教育观念。此外,政府作为幼儿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必须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点、优化组合,防止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3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办学校积极投入3~6岁农民工子女教育

3~6岁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8年10月采用群体随机抽样法, 抽取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5所幼儿园三代均为壮族, 年龄3~6岁的幼儿为研究对象, 被测者身体健康、无畸形和残疾, 共获得有效样本439人, 其中男228人, 女童211人。

1.2 方法

按邵象清[2]《人体测量手册》的测量方法, 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根据幼儿身高、体重测量结果, 采用“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3]进行评价, 即以体重在同等身高之标准体重的90%~110%范围内为营养正常, 低于90%为营养不良 (其中低于90%为轻度, 低于80%为中度, 低于70%为重度) , 高于110%为超重, 高于120%为肥胖[1]。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营养状况

439名壮族幼儿中, 营养正常357人, 占81.32%, 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3.44%, 以轻度为主, 中重度少见,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4.56%和0.68%。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不同性别幼儿营养状况比较

营养不良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81, P<0.05) ;男、女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76, P>0.05) ;男、女营养构成情况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χ2=5.051, P>0.05) 。见表1。

2.3 不同年龄幼儿营养状况比较

壮族幼儿营养不良检出率总体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3岁组最高, 为16.35%;6岁组最低, 为8.65%。超重肥胖检出率总体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6岁组超重肥胖检出率最高, 为6.73%;3岁组最低为3.85%。不同性别各年龄段幼儿营养状况也不相同, 男童营养不良检出率4岁组最高 (15.49% ) , 女童3岁组最高 (24.49%) 。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5岁组最高 (9.62%) , 而女童4岁组最高 (8.62%) 。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百色市壮族幼儿营养不良以轻度为主, 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中国十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平均水平 (10.06%) , 而超重和肥胖率低于十城市水平 (超重5.95%、肥胖3.83%) [4]。表明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 老、少、边、山、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家长逐步注意幼儿的营养, 但营养不良仍是壮族幼儿营养状况的主要问题, 且存在超重和肥胖现象, 超重率与全国水平接近, 这是今后儿童保健工作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 导致百色市壮族幼儿营养状况主要问题的原因是膳食热量-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不足。此外, 造成上述营养现象的原因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幼儿园及家长缺乏“平衡膳食”知识, 导致营养和膳食结构不合理; (2) 幼儿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厌食、挑食等, 造成营养缺乏; (3) 幼儿园多为日托, 部分家长往往只强调孩子在家时的营养水平, 对于幼儿在幼儿园的营养状况不了解, 也不够重视; (4) 部分家长不能进行正确的营养搭配, 片面地给予高能量饮食, 引起幼儿超重肥胖。

壮族幼儿营养状况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女童营养不良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童, 而男童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童, 与有关报道[5,6]一致。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为: (1) 男童由于动作能力发展, 运动量明显增加, 增加了能量的消耗, 因而进食量往往较大, 营养摄入相对较多;女童运动量较小, 加之挑食、偏食、吃零食现象较男童更普遍, 导致营养和膳食结构不合理; (2) 女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于部分家庭中母亲节食、瘦身等观念的模仿, 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3) 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 对女童营养不重视。

壮族幼儿3岁容易发生营养健康问题, 这与“中国十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相一致。其原因可能为:3岁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 学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与规律均发生了改变, 对家长育儿而言也是新的开始, 家庭介入的减少, 导致幼儿营养和膳食结构不合理。

综上所述, 百色市3~6岁壮族幼儿营养状况在性别和年龄上存在差异, 营养不良是壮族幼儿营养状况主要问题, 营养状况有待改善。笔者认为, 除遗传和其他因素外, 营养摄入、膳食结构和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壮族幼儿营养状况较差的重要因素, 需引起有关部门和家庭的重视。建议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重视幼儿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现象, 加强体质监测工作, 建立健全监测网络, 对幼儿教育工作者加强膳食热量-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等营养方面的培训, 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认识,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大元, 徐林, 李松峰, 等.广西三江侗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3) :251-252.

[2]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224-265.

[3]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2009:9.

[4]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十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 2005:1.

[5]许丹, 朱明元.长沙市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评价.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8 (10) :905-906.

【3~6岁】推荐阅读:

上一篇:水利工程河流研究管理下一篇:大小计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