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亚姆

2024-11-06

梅里亚姆(共12篇)

梅里亚姆 篇1

明清文学与前代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明清文学呈现出一种地域性的特征。正如蒋寅先生所云“研究明清文学尤其要注意地域性问题。依我看,明清文学不同于唐宋以前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明清文人对文学传统的认识,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唐宋以前,文学传统意味着《诗》《骚》 以来的名列序列;而明清以来,那个大传统稍微远了点。文学之士从遥笔写作之伊始,首先意识到的是乡贤,是当地的文学前辈,大到府县,小到乡镇,方志《文苑传》里的名作家, 都陶冶着一方风气。”也就是说在研究明清文学时不可忽视地域性。由于地域性的问题,于是便产生了大量的文学流派。 明清时期和前代相比,文学流派可谓是枚举不胜。

梅里虽只是一镇之微,但其文学之繁荣与兴盛却让人叹为观止。薛廷文在《梅里词绪 • 弁言》云:“吾禾之有梅里, 自明之初叶迄今四百馀年,虽一隅之地,而词人骚客,代不乏人。至本朝为独盛,天下之称诗词者,必举梅里,斯不盛欤?”为何会出现“天下之称诗词者,比举梅里”之盛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之。

一、地理环境与文学创作

梅里,又名梅会里,又称王店镇,清初时属嘉兴县,是嘉兴四镇之一。 “在县南三十六里,旧志称一方都会。南界海昌境十里,东界海盐境五里,西北界秀水境十里,西南界桐乡境十里,北界新塘桥十里,广袤约二十里,四隅以北为限,而支河桥梁并籍以表识焉。”从以上可以知晓梅里拥有禁带左右、通达远近的地理位置。河流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起到沟通连接的作用。嘉兴境内的长水就流经梅里,到庆丰桥分流成梅里的市河梅溪。梅里人可从梅溪乘船入长水,再由长水入嘉兴县城和鸳鸯湖。此外梅里到吴地也是非常得便利,“傍断浦、冷波一宿,篷底星饭,便到西泠,近如邻里。”(李符《黄莺序 • 酬蘅圃见赠次原韵》)。近如邻里, 这就使得梅里文人与吴地文人可以进行频繁地交流。梅里这样的地理位置为其文人和其他地区文人之间交流提供了条件。正是由于文人间的唱和和交流,才使得梅里能够成为在诗词创作方面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巨镇。

“山水之名腾布于词林艺苑中,是真湖山灵秀之气所发见者也。”梅里风物清嘉,钟灵毓秀的山水给予了文人精神的陶冶和灵感的启迪。梅里境内有殳山,殳山风景灵秀钟焉, 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到此游玩、题壁。此外市河梅溪不可不说是文人喜极向往的地方。梅溪因为两岸种有梅花,故名梅溪。 梅溪的静谧和柔美酝酿了文人的情思和文思,在梅溪河畔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

二、文化教育和文学家族与文学创作

梅里镇兴盛于明中叶,经过明清之际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居民稠密,夹岸无隙地”,人口规模增大,号称“万宅烟火”,“阆阓烟火不下数千百家”。

又如《梅里志》卷一王庭在《梅里社稿 • 序》中云:“夫梅里,故僻壤也,夹湖而市,襟带及三数里,合四隅村落, 不能万家,农者、贾者、工者、佣者与士,倍将白一……梅里虽小,于当世之业,未有多让也。”可见当时梅里在当时就是一巨镇,完全可以跟都会相媲美。而“当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必然同时会对文化发展和消费提出要求,并通过兴建文化设施、举办文化活动以及培养文化名人提升文化品位,满足本镇居民的文化心理需求。”所以梅里除了发展经济之外,还兴办学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居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以至“梅里虽乡镇,自明中叶以来, 科第不绝,名臣硕彦多出其间。”笔者根据《梅里志》中卷八《科第》统计,元明清三朝中进士和举人的人数,结果如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元代进士举人寥寥无几,都只有1位,到了明代数量便开始明显增加,清代最多,而且增加幅度很大。科第人数的变化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着直接的关系。江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从侧面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文化教育的发达。显然,梅里的文化教育也很发达。如此多的进士和举人,这就决定了文人的质量。 文人的自身水平高,于是创作诗词的质量也就高。这也是梅里能够拥有自己的文学并形成诗派和词派的又一原因。

由于梅里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量的文学家族应运而生。最著名的是李良年家族。李氏一门,十代人才辈出,在梅里文坛上尤为卓著。李良年、李绳远、李符, 世称三李,在梅里文人中享有盛誉。特别是李良年,人们把他和朱彝尊并称为“朱李”,具有全国影响力。在三李之前, 其曾祖、祖父和父亲皆有文名,亦有诗集流传。尤其是其曾祖李应征被视为梅里诗派的开创者。在三李之后,其子孙也都皆文学作品流传。此外还有缪永谋一家四代,周氏兄弟及其子侄,王庭及王氏家族,史氏家族三代等等。

家族对文化传递起到重要的传承作用。特别是文学家族,其文风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而文学创作也很难脱离家庭的影响。梅里文人大多数来自于文学家族,是梅里诗派和梅里词派的主力军。文学家族众多,家族诗人迭起,是明末清初梅里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家族与家族的唱和,家族成员内部之间的唱和,从而影响文学的发展。梅里文学家族对梅里诗派和词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园林宅第寺观与文学创作

明清时期江南文人之间的雅集唱和一般都在园林或宅地中进行,所以明清两代,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进入鼎盛时期。 叶梦珠回忆明末清初松江园林建造的情景:“余幼犹见郡邑之盛,甲第人云,名园错综,交衢比屋,阀阅列廛,求尺寸之旷地而不可得。”又童寯《江南园林志序》云:“吾国凡有富宦大贾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园林之所荟萃,而其多半精华, 实聚于江南一隅。”梅里及附近不乏富宦大贾文人,所以在它及附近一带也不乏著名的园林。

在梅里附近秀水的鸳鸯湖上有著名的放鹤州,洲上有著名的南园。南园是朱彝尊的从伯父和叔父所建。南园在当时是个文人雅会的重要场所,梅里文人经常去放鹤州游玩,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如蒋熏的《过朱氏放鹤洲》、徐贞木《朱子蓉招坐南园赋赠》、朱彝尊《同杜浚俞汝言而处士春日在放鹤洲探梅分韵》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宅第,如:澄远堂、百顺堂、春槐堂、 大经堂、为可堂、秋闲堂、采山堂、秋景山房、花南老屋等。

除了在园林宅第内进行雅集唱和外,梅里文人还经常在寺庙庵观内游玩聚会。在梅里及周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寺观祠宇。如分柿山房、古南禅院、观澜庵、指月庵、灵源寺、 石佛庵、眉庵、弥陀庵、元真庵、柴虚观等。

园林宅地和寺庙观宇是梅里文人集会唱和的主要场所, 也是文学活动的场所。它们在梅里诗派和梅里词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这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四、流寓文人迁入与文学创作

明清之际是江南城镇的繁荣发展时期。城镇经济繁荣, 人口大量增加,交通便利,使得城镇汇聚了大批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前来寓居。梅里镇“自前明以来,士大夫往往构园亭以公安息之所,而文逸士亦多有之。”梅里诗派和梅里词派虽然以梅里这个郡邑名命名,表面上是指梅里这地的文人所创作的诗词,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在这个创作群体体有很多是流寓文人,最著名的是朱彝尊。他本是秀水人,十七岁时因避兵而移家梅会里。他领导这梅里诗派和梅里词派这两个文学流派,是领导核心。如果没有他,梅里的这两个文学流派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的影响力。

梅里诗派和词派的重要成员朱一是也是流寓文人。他本身海宁人,在顺治四年移居梅里,加入了梅里的文学创作活动当中。随着朱一是的到来,梅里的文坛也日趋热闹。他与同里的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李绳远、王翃、周筼、缪泳、 沈进等人交游,填词赋诗。朱彝尊在为周筼写的墓志铭中写到:“同里王翃、范路,路弟子缪泳,交赏君诗。会予移居市南,而海宁朱一是亦来侨居。里诸生沈进、布衣李麟友皆与君唱和。四方名士过者,君辄留饮,或醵金贮餐,泊舟于门相接也。”从中可知当时交游之况。

大量流寓文人的涌入给梅里当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学活力。他们和本土文人之间集会唱和、切磋技艺,不仅产生大量的诗词作品,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文学创作的水平。这就使得梅里诗派,特别是梅里词派更够脱颖而出,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综而论之,在明清之间,梅里一镇所拥有的文学完全可以与都会相媲美。在这个地域所生发的诗派和词派在清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特别是梅里词派,是浙西词派之大宗。而这一切都和梅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梅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教育与众多的文学家族, 鳞次栉比的园林宅第与寺观庙宇,还有大量的流寓文人,这些都成为促使梅里诗派和词派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梅里亚姆 篇2

梅里山鹰是一种稀有鹰种,从远古时代起,它们就时时刻刻遵守着“弱肉强食“”这条铁律。小鹰刚出生,甚至连羽毛还没有长齐,就得参加血腥的洗礼——杀死自己同窝的伙伴。母鹰金蔷薇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发生手足相残的悲剧,她想努力改变这条血腥的规矩,让兄弟俩学会相亲相爱。为此,金蔷薇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恐吓、惩罚、食物调节、食物诱导、让兄弟俩共同经历暴风雨,共同对敌……想方设法来促使兄弟俩消除天生的兄弟阋墙的品性,培养兄弟团结友爱的优良品格。在金蔷薇的悉心培育下,两只雏鹰竟打破了梅里山鹰手足相残的陋习,变成了一对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好兄弟!

金蔷薇创造了一个奇迹,开创了梅里山鹰同窝养育两只雏鹰的新纪元。金蔷薇为什么能够成功呢?我想,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小小的绳子和水滴,力量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却能把木头锯断、石块滴穿。这就是坚持,坚持就是力量!在我们生活、学习中不也是这样吗?面对困难,不泄气、不低头、不退缩,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只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不屈服、不妥协,最后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让梦飞翔!

梅里安的蝴蝶 篇3

1647年,玛丽亚·梅里安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印刷厂家庭。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玛利亚的母亲改嫁给一位画师,此时,玛丽亚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她的家人也鼓励她画画。12岁时,玛利亚开始研究昆虫。她声称自己“从社会退出,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13岁时她画了第一张昆虫图像。同时玛丽亚已经目睹了蚕从蛹到蛾的变态过程,十年后,才有别人发表对这一过程的描述。

十几岁时,玛丽亚嫁给了她继父以前的一个年近30岁的学生。这场婚姻并不幸福,玛丽亚生了两个孩子之后,他们搬到了纽伦堡,1675年玛丽亚开始出版她的绘画作品。一开始她专注于美丽的鲜花,但最终虫子成了主角。

梅里安最感兴趣的虫子是蝴蝶。她不但爱它们的美丽,还对它们整个生命周期,从毛毛虫到蛹到飞虫的变形过程非常着迷。不同于许多她的前辈,她并没有把毛毛虫和蝴蝶分开描绘,而是每一幅画都是生活的现场,与它们觅食植物一起构成生命的不同阶段。

对于女人来说,蝴蝶似乎是无害的研究课题,但是要知道在17世纪大学是专属于男性的。而且,除了能够生产奢华布料丝绸的蚕(梅里安研究的第一个焦点),蝴蝶和其他昆虫被视为卑微的生命,或者是邪恶的。当时有些人认为,蝴蝶是魔鬼的杰作,那些对蝴蝶感兴趣的肯定不是什么好人,甚至可能是女巫,必须被处死。当时普遍认为,巫婆能够变成蝴蝶,让奶油和黄油凝结。因此不管是在德语还是英语中,“蝴蝶”这个词都有“黄油”这个词根。儿梅里安是详细研究蝴蝶的第一个人。

梅里安不仅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也是一个优秀的博物学家和大胆的探险家。和丈夫分开后,梅里安带着两个女儿搬到了阿姆斯特丹,靠卖画来维持家人生活。但是很快,梅里安被那些来自荷兰殖民地苏里南的热带植物和动物迷住了,去过南美洲的旅行者把这些异域的植物带回了家乡。因为了解梅里安非凡的天赋和不寻常的兴趣,阿姆斯特丹的富裕阶层经常邀请她去参观自家关于苏里南自然和历史的收藏。

基于对花和昆虫(特别是蝴蝶)的痴迷,梅里安决心访问苏里南,她想在那些昆虫和植物生活的空间描绘它们,而不是通过标本来作画。为此她努力工作,尽心绘画,研究当地的收藏,8年之后获得了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给予的资助,让她前往苏里南绘制动植物,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成就,因为那些资助通常只授予男性。

1699年6月,52岁的玛丽亚梅里安乘坐一艘货船前往南美洲的苏里南,陪伴她的是她22岁的女儿多萝西娅。她们的旅行比更著名的亚历山大·冯·洪堡的早一百年。当时许多德国妇女根本不外出工作的,更别说独自进行自然历史探险了。

两年后,梅里安得了疟疾病倒了,所以她和女儿削减工作,尽快返回了阿姆斯特丹。三年后梅里安出版了她的代表作作,以拉丁语写作的《苏里南变形昆虫图谱》,这本美丽的书中满是苏里南的植物和动物的插图,蛾子和蝴蝶尤其多,也有甲虫,蜘蛛,甚至蛇和蜥蜴。书中的许多热带物种不为当时的欧洲人所知。

尽管她有着漫长的职业生涯,她对当时自然知识的理解产生了很大影响,她对遥远的苏里南有生动的描述,她的勇敢精神无人能及,但是当她在1717年去世后,阿姆斯特丹死亡登记处形容她只是“没什么收入”的女人。

在照相机发明之前,梅里安代表世人的眼睛,所画的花朵和昆虫令人惊叹,从科学上看又非常准确。虽然她是世界上第一批昆虫学家之一,但是今天的很多人,包括专业的昆虫学家,都从来没有听说过她。但是她对昆虫激情永远改变科学。这一点历史也不能抹杀。

Maria Merian's Butterflies

作者:Kate Heard

出版社: Royal Collection Trust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精装: 192页

语种: 英语

仰望梅里路遇奇迹 篇4

日照金山

8月1日从昆明出发,乘坐前往香格里拉的班车,我在香格里拉短暂逗留一日,再由香格里拉转车至德钦县飞来寺。飞来寺距离德钦县城10多公里,本来只是几户人家聚集而成的居住点,近年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使这里开始成为游客的集合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观看最为壮观的梅里雪山“太子十三峰”。

飞来寺正对着梅里“太子十三峰”,这里是观看梅里雪山,特别是著名的日照金山的最佳地点。日照金山的最佳观测时间应该是每年的10月以后到来年4月的旱季。而5月~10月,由于受到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在西南、东南两支暖湿气流的影响下,这里进入一个雨量相对集中的雨季。由于雨水量大,云雾几乎成天弥漫,此时的214国道高原部分,在清晨和夜晚很少能见到天空,日照金山的景色在此时几乎无法出现。

到达飞来寺的那天下午,我一个人守候在梅里雪山对面的天台之上整整5个小时,云雾始终围绕在雪山之上,“太子十三峰”全部藏匿在云层之中不肯现身。当地人告诉我,这个季节的日照金山已经2个月没有出现了。感到失望的同时,我也没有放弃任何一丝希望。次日清晨不到5点我便早早起身,继续守候在梅里群峰脚下,旁边也有不少游客抱着渺茫的希望在耐心等待着。说来也是缘分,令我感到十分幸运的是奇迹在日出时刻真的就这样出现了。

五佛峰和神女峰

纳宗拉垭口

前几分钟雪山之上还是云雾缭绕,可就在日出一刻,围绕在梅里“太子十三峰”顶上的云雾突然间全部散开,面茨姆峰、将军峰、五佛峰、无首峰以及永恒的神峰——卡瓦格博,全部在那一刻出现在人们眼前,第一缕阳光洒在山尖,群峰的峰顶就像一座座点燃着的烽火台,剧烈燃烧着,一半蓝天,一半火焰,好似神的模样。

雨崩村

观看完日照金山,我激动的心情还未平复,便起身准备前往雨崩村。我将大部分行李寄存在飞来寺的客栈,乘坐当地人的面包车前往20公里外的西当温泉,那里便是徒步进雨崩的入口。

在雨季,通往雨崩村的路途受到每日雨水的影响,基本是烂泥之路,路况极差,加上摄影器材的负重和连续的翻山泥土路,体力的极限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受到挑战,也无心观看路边风景,只是低着头一个劲儿地往上爬。大概6个小时的山路徒步后,我终于到达山顶的纳宗拉垭口,这里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个休息站,同时也是意味着连续上坡路的结束。

接下来的6公里下坡路,激动的我一路小跑进入了雨崩村。第一眼见到雨崩村时,远处的将军峰和神女峰直插云霄,以仰视的姿态仰望它们,内心充满了敬畏,此刻我真切地体会到当地人把梅里山脉供奉为神的居住地的原因,雨崩村坐落在山脉间,好像尘世之外的一块净土。

雨崩村的雨后彩虹

第一天由于体力耗尽,我很早就收拾洗漱安身休息下来了。雨崩村一共有3个景点,冰湖、神瀑和神湖。冰湖和神瀑大约需要徒步山路往返18公里,需要花上9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雨崩村分为上村和下村,第二日,前往冰湖的起点,便是从上村开始。由于起得早,我独自在客栈外面徘徊等着同行的人准备完毕出发。

就在这时,另一道盛景又毫无预兆地出现了。受到雨后潮湿的空气影响,当清晨的太阳慢慢升起的时候,在雨崩上村和将军峰之间,形成了一道壮丽的彩虹,那一刻我激动得无以复加,急忙掏出了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刻。

冰湖

早饭过后,我便开始了徒步冰湖的路程。经过大约5个小时的时间,我到达了冰湖前的笑农大本营。笑农大本营是当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主峰卡瓦格博时所建的登山大本营。1990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开展了攀登梅里主峰卡瓦格博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17名队员全部遇难,永远地留在了通往卡瓦格博的旅途之中,只剩下笑农大本营,述说着往日的种种。

冰湖 —— 卡瓦格博的心脏口

从大本营到冰湖剩下不到4公里的路程,翻过一座小山口,即可看见融化了的冰川水从山石岩体之上飞流而下,形成天然的湖泊——冰湖。由于处于枯水季,冰湖的面积不大,冰川水顺流而下好似山峰的脉络,冰湖如同神山的心脏,群山之间云雾缭绕,让人感到一股神圣的力量。

神瀑

次日徒步神瀑的旅途稍微轻松些,距离也较短,从雨崩上村出发,经过雨崩下村和原始丛林,单程大约7公里,便来到神瀑的跟前,前往神瀑的路上我还遇到了前往朝圣的当地村民。

比起冰湖,神瀑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壮美,卡瓦格博的冰川圣水从悬崖之上飞流而下,形成两道瀑布,山谷之间水雾弥漫,即便是天气寒冷,不少朝圣的人依旧脱掉上衣,在神瀑底下沐浴与朝拜。传言在神瀑底下沐浴朝圣并转瀑布3圈,便可以接受到神的祝福。

雨崩村的最后一夜,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神的祝福。此前的日照金山和雨后彩虹已经让我足够满足,而最后的夜晚,本来雨季的天空应该布满的厚重云层,在此刻慢慢消散,星空和月亮第一次出现在布满梅里神山的天空,虽然明朗的星空并没有持续多久便又再次布满云层,让我银河的拍摄计划未能如愿,但这短短的时间,已经够我完成并记录下自己心中所想要见到的景观。我坐在雨崩村的屋顶,望着远处的梅里山脉,心中浮现的是自己这么多年来独自东奔西跑的画面。雨崩村,卡瓦格博,在心中念念不忘的名字,当我亲身来到它们的脚下,望着星空下的一切,我开始更加坚信了这么多年来所坚持的一切。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我是如此坚信着。这次的旅程也算是完成了我这些年来的一个心愿,雨崩村,梅里山脉,这个不被世俗污染的世外之境,就一直坐落在这里,静看风云变幻等待着一批又一批人们,来朝圣它们永恒的姿态。

神瀑,卡瓦格博的冰川之水飞流而下

读《梅里山鹰》有感 篇5

暑假里,在妈妈的指导下,我认真读了作家沈石溪的《双角犀鸟》这本书,该书一共有七篇章,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比如舐犊情深的梅里山鹰金蔷薇,有情有义的雄双角犀鸟等等。这些形象这些故事令人深刻难忘,其中我最喜欢《梅里山鹰》这一篇。

《梅里山鹰》这一篇主要讲了滇北高原的稀有物种梅里山鹰打破法则同窝养育两只雏鹰的故事。日曲卡雪山有一只名叫金蔷薇的母鹰,生了两只小鹰,分别叫金追、蓝灿,它们的爸爸蓝嘴钩在一次捕猎中,被母豹咬伤了脚,最后坠崖身亡了。金蔷薇有一个梦想:要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和谐相处,因为从远古时代起,为了能够在艰苦环境生存,它们鹰族就有汰劣留良的竞争机制,一对夫妻只能去一保一地养出一只雄壮强悍、凶蛮霸气的雏鹰。于是,金蔷薇它用尽所有办法,食物轮喂或禁食胁迫,苦口婆心说劝,厉声训斥教育,可是没有成功。一天,一场暴风雨到来了,金蔷薇忍心在旁边不出手救援,她希望孩子能相互依靠。就在两兄弟差点被甩出鹰巢的关键时候,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他们彼此的身体无意中靠在了一起,或许是一种想要抓住救命稻草的本能,或许是找一个伴分担恐惧的心理,他们不约而同地朝对方伸出翅膀,还朝对方伸出细长的脖颈,他们不再有被风抛下树去的危险。兄弟俩相互依靠了,金蔷薇看到了希望,两兄弟凝结了同心同德的兄弟情谊。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不由得感动,金蔷薇是个了不起的妈妈,为了孩子,她勇敢又智慧,我想她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顺利。一天,金蔷薇冒着生命危险到牧民居住的铜鼓寨捕食,好不容易抓回了一只鸡。在短尾鸡食物面前,弟弟蓝灿钻营偷得鸡肉狼吐虎咽,等哥哥金追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蓝灿已经吞食下最后一点鸡肉。金追发疯一样冲上去扭住蓝灿,兄弟俩又开始了仇视厮杀,最后,鹰巢四分五裂,兄弟情谊毁了。金蔷薇彻底失望了,法则就是法则,听天由命吧。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也沉重起来,自然界随时有争斗,为了食物,动物们之间没有和平。不由地我为金蔷薇感到难过,不知道她的愿望最终能不能实现。

这一天,金蔷薇外出捕食了,一条双尾腹蛇离鹰巢只有几十米,金蔷薇突然想到,趁机让双尾腹蛇吃掉一只雏鹰,这样既不会让他们打架残杀,还符合只留一只小鹰的传统,做出这个决定时,金蔷薇内心痛苦万分。但让金蔷薇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蓝灿跳到双尾腹蛇背上,用尽全力撕抓双尾腹蛇,双尾腹蛇疼痛难忍,于是又把目标转向蓝灿,金追却猛地跳起来,用嘴喙啄着双尾腹蛇的背;两只雏鹰仿佛事先商量好了,蛇头对准哥哥鹰,蓝灿弯钩似的嘴喙就毫不客气啄向蛇尾;蛇头瞄准弟弟鹰,金追尖利如刀的爪子就趁机从背后撕抓蛇身双尾蝮蛇逃走了。

金追和蓝灿携手大战双尾腹蛇这个段落很精彩,给我印象最深,我好像身临其境,心情随着他们一起紧张、激动。在动物界中,为了争夺食物,争抢地盘,每天都会有打斗,争个你死我活。同族动物们齐心协力争斗的现象也很多,如猫鼬携手大战黄金眼镜蛇、蜜蜂携手大战黑熊、蚂蚁携手大战蝎子等。想到这里,我高兴起来,迫不及待地读玩剩下的内容。

最后,两只雏鹰相互帮助成功试飞,他们首尾相连,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哦,金蔷薇的愿望实现了,她打破了一成不变的传统,同窝养出了两只雏鹰。通过她的努力,兄弟俩明白了1+1>2。梅里山鹰这个强悍的物种,出现了极其罕见的兄弟情。

吴文化源头在无锡梅里 篇6

2月14日,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在无锡新区梅村举行了“中国吴文化源头与梅里古都”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70余位专家学者,就吴文化源头和梅里古都进行了深入研讨,就泰伯及其精神、吴文化本体意义及其影响、吴越文化比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次会议是我国吴文化研究学术发展史上值得关注的一次重要会议,与会专家共同发布了《梅村共识》,《吴文化源远流长与吴泰伯“至德”立国》等106篇论文佳作结集出版。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吴文化以其内涵丰富的精神品格和色彩鲜明的文化内涵,催发了江南文明的蓬勃生机,同时也激荡着中华文明进程。本次研讨会在怀古、释古、论古的同时,追溯中华民族“至德”精神之源,通过开放而热烈地切磋交流,与会专家学者达成以下几方面共识:

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核心区,梅里是吴文化的源头。历史上的泰伯城是太湖流域最早的国都之城,虽已湮没,但不可轻易否定。吴国早期都城筑于梅里,世称泰伯城,早在东汉就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梅里(今梅村)为泰伯所居,后人建祠于此,至今庙貌巍然,民众年年拜祭;其东北鸿山西麓有泰伯墓,存世至今,未见争议,这也有力地佐证了梅里古都的吴文化源头地位。

泰伯是江南文明的人文始祖,弘扬泰伯“至德”精神。梅里是吴国古都,是著名的中华“德城”。泰伯奔吴昭示了一种千古传扬的“至德”,泰伯三让天下万世流芳,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谦让、尚和的厚德载物精神和价值追求。泰伯谦让、包容的“至德”精神,既是江南文人“道德文章”的典型,也是江南近现代工商实业家以德经商的宗旨之源,历经孔子等历代思想家的倡导而影响深远,在构建当代主流价值观时应予以继承发扬。

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其文化形象鲜明而魅力无穷,至今仍在演绎它的精彩,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吴文化研究如何系统、深入,避免宽泛化、碎片化倾向,如何在考古学、先秦史、地域和城市文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术视域中构建当代“吴学”,依然值得学界予以重视并为之不懈努力。

梅里亚姆 篇7

他毅然杀子、大义灭亲的举动是不受任何社会秩序和力量的限制的, 连血亲也未能阻止他。行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阅读上的新奇体验, 而且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束缚于社会制度道德法律规范下生活平庸的人们恰恰极富有刺激性。

文中先由叙述者设置了一个黑白两道混杂无人管制下的丛林边缘。俗语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开篇文中就介绍“山路蜿蜒崎岖, 时有乱石阻塞, 沟壑割断” (1) , 在这片丛林中居住着科西嘉牧羊人和强盗, 地势险峻, 并且“枝繁叶茂, 密不透风, 连野羊都钻不进去” (2) 。作者笔下的丛林远离城市的喧嚣, 什么问题只要用枪就可解决。这片丛林实为一片未开垦的蛮荒之地。“哪怕火势蔓延也在所不惜, 不管怎样, 反正一个好收成完全有把握, 树木烧成灰肥沃了土地, 只要撒下种子就行了” (3) 。相比巴尔扎克, 没有长篇巨著和忠于现实环境的描写, 有的是远离城市丛林中的传奇式人物事迹。丛林里生命极其旺盛, 犹如野草般不衰的生长。马铁奥及其家人和强盗军警便在此活动。强盗来此避难, 马铁奥一家在这里延续, 他们仿佛不受任何干扰。中国有对桃花源的希冀和向往,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独身于世外,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为人们打造了一片桃源梦境, 汪曾祺《受戒》里的水波荡漾、氤氲朦胧, 让我们忘却了世俗的纷纷扰扰。梅里美笔下的边缘里孕育了一个个原始冲动的好汉。

可以说马铁奥是个黑白两道都认可的豪杰, 当受伤的吉亚内托有求于马铁奥儿子时说到:“你不是马铁奥的儿子!你就眼看着我在你家门口被人抓走吗?” (4) 强盗这时发出的质问使我们一方面看到了马铁奥豪爽彪悍, 作者简洁几笔勾勒出他的外貌, “那是个敦实健壮的汉字, 一头卷发黑如墨玉, 鹰钩鼻子。薄薄的嘴唇, 大眼睛炯炯有神, 肌肤的颜色就跟皮靴衬里一样” (5) 。在第二叙述者角度的描述下, 一个活动于丛林的马铁奥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们通过第一人称叙述中可以知道马铁奥他为人讲义气、枪法极准。他在回家后发现是儿子的出卖使强盗被抓, 怒不可诉。听到吉亚内托骂道“叛贼窝”时马铁奥“只是抬头捂住额头, 仿佛已经累垮的人那样” (6) 。他由名誉受损转为内心愧疚和痛苦的自责。另一方面又可看到儿子与他截然不同的品行。在这, 盗贼和官宾的追捕已不是重点, 此时的焦点成为最为人所不耻的是出卖与背叛。透过叙述者的角度, 强盗、军警、马铁奥一家三方冲突实质为对叛卖行为态度的冲突。当马铁奥质问儿子后便毫不犹豫的处决了, “看也不看一眼尸体, 又踏上回家的路” (7) , 此时文本里的“我”叙述更为客观, 例如普希金的《驿站长》, 叙述者“我”同主要故事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 仅仅是个旁观者而已。《马铁奥》中除开篇几段涉及“我”向读者讲述故事背景外, 在主要情节开始后就没有出现过了。从多叙述视角来看, 我们不仅真切贴近故事现场, 同时也客观了解人物和事件。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极少在文本中流露, 隐藏更深了。

马铁奥此时冷静或者更甚是冷血的行为没有了亲情的参与。在《水浒传》中武松杀嫂、杨雄杀妻等情节虽也是血腥和残忍的, 但生活于蛮荒地域的人们较社会中的我们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原始的冲动。在平凡生活中一个父亲大多会为此纠结、犹豫、痛苦, 而在马铁奥身上, 他冷静、毫不迟疑的判决了儿子。小说中三次提及了祈祷, 一次是儿子死前祷告, 二是母亲向圣母祈祷, 最后是为儿子做弥撒。多次宗教的出场显然没有《罪与罚》里索尼娅救赎灵魂的震撼, 也不及《红与黑》中于连对宗教的功利情怀, 信仰上帝与否在这里已无关紧要。上帝在马铁奥的强力下变得无足轻重, 他成为了连接边缘与城市的媒介, 而非作为信仰的存在。圣伯夫说:“梅里美不相信上帝存在, 但是他不敢肯定魔鬼不存在”。马铁奥判决了儿子取代了上帝对人的审判, 此刻文中的上帝与人成为一种悖论, 人性在其中得到了极度的张扬。小说中的边缘世界是人性乌托邦的描述, 以马铁奥为首的文中人物, 根本不肩负任何使命, 与命运无关。他们处于人世的边缘, 游离于社会之外, 他们随生随灭, 生也好, 死也罢无所谓悲剧不悲剧, 无所谓意义不意义, 有的只是生命的冲腾与勃发, 以及生命所不断呈现的炫目的光彩, 是一种异于常人的神话。“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梅里美笔下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若无还有的神秘气氛, 故事自始至终扑朔迷离。即使是“全家的希望, 唯一的香火继承人”独苗儿子在叛卖行为后被毅然处决了, 文中的世界在原始冲动下转以人性为主题, 枪成了权力的象征, 上帝仅是一个表象的存在。

在豪杰身后是有着叛卖行为的儿子, 让我们不禁质疑马铁奥其人的真实品性。当小福图纳托安面对自我和他人都透露着社会中人性的弱点劣根时, 一个十岁的孩子折服给了自己的欲望。

“我没有经过爸爸同意就把你藏起来, 他会怎么说呢?”

“他会说你干得好。”

“谁知道呢?”

“快藏起我, 他们来了。”

“等我爸爸回来再说吧。”

“让我等着?真该死!再有五分钟他们就赶到了。好了, 藏起我, 要不我就宰了你。” (8)

福图纳托安本应行侠仗义, 却迟迟不动。他一见银币就眉开眼笑, 一把抓过来, 对吉亚内托说“一点儿也不用担心。” (9) 福图纳托安即懂得人情世故, 又贪图利益。“福图纳托安侧目那只表, 犹如一只猫盯着主人送到眼前的一整只烧鸡, 只因感到是在逗它, 才未敢伸爪子去抓……” (10) 贪欲和待客的信义在他的灵魂深处展开了搏斗。在乌托邦式的神话中, 父子成为对立两方, 小福图纳托安已经在向世俗演化, 他在信义与贪欲间最终选择了贪欲。

在大义灭亲行为的背后是人性乌托邦的破灭。枪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同时却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儿子被处决了, 但儿子内心的挣扎、人们在选择时的衡量却没有被解决。表面看似富于传奇性的乌托邦却潜藏着破碎的危机。一枚五法郎的硬币, 一只值十埃居的银表, 虚荣、攀比、享乐等诱惑使人性变得如此的脆弱、不堪一击。不可摧毁的原始强力又隐藏着危险。

然而主人公“大义灭亲”是否真的是大义灭亲呢?俗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 有其父必有其子。但马铁奥与儿子性情大相径庭, 父亲是个“声望很高的人”, 是受人尊敬和敬重的豪杰, 而儿子却贪图享受。妻子前三胎生的都是女儿, 气得他发疯, 最后生了福图纳托安成了全家的希望, 唯一的香火。在他寄予重望的儿子为何却成了“家族里第一个有叛卖行为的人”。

科西嘉岛的边缘神话充斥着原始的强力, 它如同神话却又不是神界的神话, 而是人间的神话, 但又不是发生在我们正常生活中, 它发生在入世的边缘。梅里美笔下的故事和人物有着某种独特的才能和动人的魅力, 既不是《红与黑》那样深刻的作品, 也不是《悲惨世界》那样广阔的画面, 更不是《人间喜剧》那样的鸿篇巨著, 而仅仅“全是用经过一番小心翼翼地挑选的石头砌成的”。其中马铁奥备受推崇, 侠义也许就是他的本质, 在这块不受世俗浸染的土地上丛林里孕育着这样一批纯净的人。“义”的与否在这里又变为一种辩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2][3][5]《马铁奥.法尔科恩》第1页。

[4][8][9]《马铁奥.法尔科恩》第3页。

[6]《马铁奥.法尔科恩》第6页。

[7]《马铁奥.法尔科恩》第10页。

[10]《马铁奥.法尔科恩》第5页。

[1]《卡门.嘉尔曼》 (法) , 梅里美, 华夏出版社2007年。

[2]《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世界文学史纲》蒋承勇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梅里尔·哈明“五品质”说初探 篇8

梅里尔·哈明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 他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成果卓著, 其“五品质”说已经转化为重要的教学策略被应用于海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而言, 梅里尔·哈明“五品质”说顺应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要求, 符合各地区全面素质教育发展要求, 其将成为各学校教学策略创新的重要选择。梅里尔·哈明“五品质”说作为重要的课程教学策略, 主要涵括尊严策略、活力策略、自我管理策略、集体感策略和意识策略。尊严的策略是让学生更加自信与自豪, 对自己予以尊重。活力策略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我管理策略是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让自己决定事情的开始与结束。集体感策略是让学生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责任感。意识策略是让学生更加专注做事, 防止麻木不仁。总之, “五品质”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意义重大。

二、梅里尔·哈明“五品质”说的特点阐述

(一) 目标性

“五品质”说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教学目标性的培养。一方面, 教师积极运用“五品质”说, 注重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程学习中, 最终达到课程学习目标。另一方面, 教师积极营造学生自信心培养氛围, 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建立健全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 教师在“五品质”说视野下, 更加注重智育和德育目标性的培养。

(二) 启发性

“五品质”说作为重要的启发性教学策略, 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教学中。其一, 课堂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活力策略的运用,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 以引领学生树立课程学习兴趣。其二,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五品质”说注重学生自主思考环境的营造, 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散思维、多思考问题, 以营造课堂良好的启发性学习氛围。

(三) 自主性与团队建设交互

“五品质”说注重学生自主性和班级团队建设。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重学生自主性培养, 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合理分配课堂和课下时间, 提升自我学习效率。另一方面, 教师注重班级和学习小组团队建设, 鼓励班级成立学习小组或兴趣小团体, 让小团队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以形成班级良好的协调合作氛围。总之, 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性的交互配合符合当代社会教育发展需求。

三、“五品质”说对学校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 “五品质”说有助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五品质”说作为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 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一方面, “五品质”说注重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 它在传统教学手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将课程教学分割成各个阶段, 其中基本策略涵括快速应答、提问、组对学习、表决等, 同时积极采用表扬奖励、兴趣互动等激发性策略。另一方面, 教师积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教学方式调整。“五品质”说虽是五种重要品质, 但其关键在于鼓励创新, 鼓励随机应变, 因此, 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策略调整和改变。总之, “五品质”说对于学校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意义重大。

(二) “五品质”说有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紧密性

“五品质”说引领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并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以建构融洽的同学关系, 同时, 重视保护学生自尊, 重视尊重教师,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 教师通过运用“五品质”说, 积极调动学生课堂活力, 加强同学之间协调沟通能力, 培养同学之间感情。另一方面, 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独立思考问题, 对于疑难问题, 教师认真回答学生提问,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以此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总之, “五品质”说在课堂教学的运用, 增进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感情。

(三) “五品质”说有助于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提升学生协同合作能力

“五品质”说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 尤其课堂授课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 相互合作, 共同解决学习问题。教学过程中, 协同学习小组优势明显, 其一, 它有助于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其二, 它有助于相互讨论, 富有效率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形成与发展。其三, 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团队意识, 增强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协同合作能力。总之, “五品质”说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不仅为学生协同合作提供了平台, 也为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 “五品质”说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控制能力, 提升自我能力和水平

教师在应用“五品质”说策略过程中, 重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境逐步由“让他做”向“我要做”转变, 以提升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把握能力。一方面, 学生树立自主管理意识。意识作为实践的重要指导,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要敢于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并能合理解决课堂学习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 在课下学习过程下, 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重视自主能力锻造, 让自己能够真正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此外,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能够独自思考和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 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和自我进步。

参考文献

[1]梅里尔·哈明著.罗德荣译.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M].宇航出版社, 2002.

梅里亚姆 篇9

一.梅里美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由于梅里美本人独特的审美追求以及对女性生存环境的认识与把握, 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光彩照人, 美不胜收。通过对梅里美文本的仔细研读, 笔者认为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野性回归型”女性

这类女性无疑是梅里美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类, 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卡门、科隆巴和维纳斯雕像等。与其说她们是“女性”, 还不如说她们是生理性别上的“雌性”, 因为她们的言语行事、气魄胆量不仅不输于任何男性, 甚至表现出比男性更为极端化的倾向。

卡门是一个波西米亚女郎, 妖娆美艳, 狂放不羁, 敢爱敢恨, 同时也狡诈异常, 心狠手辣。她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自由的绝对向往和执着, 不受任何原则和习俗偏见的约束”。[2]最后当她的情人让她在爱情与死亡中做出选择时, 卡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卡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为自由而生, 为自由而死, 她的整个生命就是对绝对自由的完美诠释。如果说卡门因为对自由的执著追求让她在女性中脱颖而出的话, 那么支撑科隆巴活下去的最高信念———为家族洗刷耻辱, 则让她成了墨格拉的化身。当父亲被仇家暗杀时, 她勇敢地担当起了家庭男性的角色, 表现得异常勇敢。当法律不能给她满意的答案时, 她用自己的方式报了仇。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这样写到:“在没有社会习俗约束的动物世界中, 当雌性动物偶尔摆脱母性的奴役时, 有时也能够和雄性保持平等。”[3]这说明人类社会还未形成时, 女性与男性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然而,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 将女性囚禁在越来越狭窄的天地里, 而卡门、科隆巴们打破了这些代表着女性生存的禁忌与法则, 让女性原始的野性的美得到了完全复苏和展现, 是“邪恶”让她们充满了难以抗拒的魅力。

2、“宿命论者”女性

这类女性在梅里美的小说中所占比例较大, 如朱瑟芭、爱谢、德·皮里小姐、特雷莎等。与梅里美笔下那些充满原始的野性美的女性形象相比, 她们有其自身特点:首先, 作为一个女性, 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微乎其微;其次,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存主体而言, 其主体意识和对主体自我的超越意识早已被磨平, [4]有利于男性生存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 无形中充当着“造型师”的角色, 将她们按照男性的要求重新进行塑造。

《马铁奥·法尔哥尼》里的朱瑟芭对儿子福尔图纳疼爱有加, 但当丈夫要枪杀儿子以向齐亚尼托·桑比埃洛谢罪时, 她没作出任何反抗, 人类最伟大的母爱在夫权的压制下也失去了它的力量。女性忍辱负重的隐忍精神在《塔芒戈》中爱谢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爱谢心甘情愿地被丈夫拱手送人, 没有任何反抗;在自己快要饿死时, 把存活的机会交给了丈夫。在爱谢的潜意识中, 丈夫就是主人, 是自己所信仰的“神”。因此, 他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对于这类女性, 梅里美批判的态度极为明显。在他眼中, 这类女性无论有多大差别, 但本质却是相同的:她们都没有与命运抗衡的勇气, 一味地逆来顺受, 忍辱负重, 最终造成了自己悲剧的命运。她们是文明的受益者, 但最终追求自我幸福的动力, 却被文明附加在她们身上的种种枷锁消磨殆尽。因而她们的悲剧起源于文明。

3、“宗教救赎者”女性形象

欧洲自古宗教信仰的传统可谓根深蒂固。虽然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这种状况有所改善, 但其受益者并不包括女性。资本主义前期欧洲妇女的地位与以前相比并没得到很大的改善, 社会地位依然低下,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各种伦理道德的约束。社会伦理习俗限制了她们的一切活动, 却没给她们任何宣泄自己情感的途径。因而, 许多女性虔诚地把自己奉献给了上帝, 宗教成了她们进行自我救赎最重要的方式。然而, 这些皈依宗教的女性不仅因自身坚定的信仰而深受其害, 而且也在不自觉中成了宗教的帮凶, 造成了更多人的悲剧。

梅里美笔下的这类女性形象不多, 最突出的是《阿尔赛娜·吉约》中的德·皮埃纳夫人。德·皮埃纳夫人一生忙于从事教会的慈善事业, 使自己成为了“圣罗克教区享有名望的妇女”。[5]但她身上所体现出的对宗教的狂热实际上是对自身虚伪的掩盖, 而对宗教不加任何怀疑的盲信则使得她变成了一位没有丝毫人情味的“完美女性”。最终, 她因嫉妒禁止德·萨利尼和阿尔赛娜·吉约单独见面, 使得阿尔赛娜·吉约在对爱情的绝望中死去。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德·皮埃纳夫人的行为加速了阿尔赛娜·吉约的死亡。

这类将宗教视为世间一切罪恶的解救者的女性形象受到了梅里美含而不露地尖锐批判。梅里美本人偏好并赞叹女性身上那种原始野性的美, 一种未经“文明”改造过的天然美, 因而对这类女性形象的披露也是毫不留情的。

4、一般贵族女性形象

由于梅里美独特的审美倾向, 这类女性人物在其小说中出现得并不多, 《罗斯基》中的伊乌尔卡小姐、莉迪亚小姐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伊乌尔卡小姐美丽漂亮、聪明机灵, 爱开玩笑, 有很强烈的虚荣心, 充满了少女的朝气, 与一般的贵族女性并无二致。这些女性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其人性中最为原始的野性因子已被文明消灭殆尽。她们是时代的宠儿。但是, 对于这些“完美女性”, 梅里美也没有手下留情。在她们身上表现出了文明的不堪一击, 随时都面临死亡的危险。伊乌尔卡最后被野性大发的丈夫给活生生咬死的悲惨结局, 就体现了作者对欧洲文明的强烈批判。

二.梅里美的审美取向

通过对梅里美中短篇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深入分析, 笔者认为这些女性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代表原始的野性美, 如卡门、科隆巴等, 另一类则是文明的化身, 如德·皮里小姐等。梅里美对这两类形象的态度也是极为鲜明, 对前者赞扬、肯定;对后者批判、同情。卡门、科隆巴可以说是美狄亚精神的另一种表现, 即性格上的偏执和情感上的缺乏节制, 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和方式表现极端的维护个人利益的愿望;而代表文明的这类女性, 她们的本性却因文明的包围而消失殆尽。所以, 梅里美认为人类在享受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 也深受文明之害, 最突出的便是人类内心深处野性的消失。

《伊勒的维纳斯像》从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梅里美的美学宣言, 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取向。作家这样描写那尊极为精致完美的美神雕像:“我惊异地发觉雕刻家显然有意要在雕像的脸上刻画出一种凶恶的狡黠。这个美丽得使人难以置信的脸庞, 流露出轻蔑、嘲讽和残暴。我从未见过这么美的雕像。”[6]梅里美笔下的这尊美神, 其神情里有很多难为文明社会有教养的人所接受, 甚至视为邪恶的东西。梅里美有将原始状态的美与文明社会的道德观念相对抗的意图。也就是说, 梅里美肯定和弘扬的是未经文明异化的野性之美, 他所否定和批判的是美的异化力量———文明社会的道德观念。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梅里美所颂扬的女性, 从身份上讲, 都属于文明社会的“法外之民”。卡门不过是一个强盗、小偷加走私犯;嘉贝莉埃勒实际上是一名妓女;科隆巴似乎更接近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 然而为父报仇, 她不惜采用阴谋诡计, 这些同样被文明社会视为邪恶。但在梅里美的笔下, 这些邪恶野性的女性身上却常常焕发出某种超乎常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性之光。她们虽为社会不容, 或被一般人视为异端, 但却绝对真实, 遵循自己的人生规则, 绝不屈从妥协, 也绝不作势利和观念的奴仆, 不懈、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当然, 正是这种美使卡门、科隆巴等人超越了邪恶、野性本身, 获得了永恒的艺术价值。

摘要:梅里美是十九世纪法国的著名作家, 被誉为“法国中短篇小说的第一位大师”。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短篇小说上, 尤以女性人物形象塑造见长。本文笔者将从“野性回归型”、“宿命论者”、“宗教救赎者”, 以及一般贵族女性形象四个方面来分析梅里美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并探讨梅里美独特的审美取向。这种取向暗含了他对未经所谓的“文明”玷污或异化的野性美的呼唤和颂扬, 以及对文明社会道德观念的否定和批判。

关键词:梅里美,女性人物,形象,审美

参考文献

[1]郑克鲁.梅里美传奇小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2]徐丹玲.男权主流社会的反抗者——再论嘉尔曼[J].文化视野, 2007 (3) .

[3]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4]刘彩蓉.浅谈梅里美笔下异质女性的悲剧性存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5]梅里美.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集·阿尔赛娜·吉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梅里亚姆 篇10

比才在剧本上对梅里美的《卡门》进行了重大改编。笔者认为, 这次改编的重点在于对卡门和唐浩赛这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再塑造上。

(一) 对卡门性格的再塑造

对卡门性格的再塑造主要体现在对卡门原先性格的强化和升华上。在梅里美的小说中, 关于卡门的主要剧情流动是:卡门是强盗头的妻子, 并设法营救他在牢中的丈夫——她利用美人计得到了霍赛对她的爱——企图营救霍赛但是被拒绝——勾引上层军官企图敲诈未遂——再次帮助营救霍赛——被霍赛强娶为妻, 并被限制自由——在和斗牛士私奔的过程中被霍赛杀死[1]。

比才沿用了梅里美对卡门这个人物的基本形象设计 :拥有冶艳招摇的外表和活泼热辣的性格, 对自由和爱情有着执着疯狂的向往和一种原始野性的美。但笔者在仔细分析两部作品之后认为, 比才笔下的卡门并非对梅里美作品主人公的简单复制, 而是沿着梅里美的卡门发展延伸强化和升华而得的。

首先, 原小说中卡门对霍赛和之后对斗牛士产生感情的理由似乎受到了更多外界条件的限制。在小说里, 未必是卡门主动先对霍赛动情。在自己原来的丈夫陷于囹圄之时, 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去诱惑霍赛,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主要由客观条件促成的艺术现实中, 卡门和霍赛产生了感情。而卡门对斗牛士的爱情, 则是在自己的人身自由受到霍赛的巨大限制之后才发现自己更加向往原本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在比才的笔下, 卡门对唐浩赛的选择则是完全出于自愿的。她身边有无数献殷勤的人, 但她却偏偏爱上了沉默少言的唐浩赛。在和唐浩赛的感情还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的阶段, 她又勇敢地将自己的爱情交给了斗牛士艾斯卡米洛。可以说, 并没有过于强大的客观条件促使她这么做, 她之所以作出这两次选择, 完全是出于自己心灵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和对自由疯狂的渴望。因而, 比才笔下的卡门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更加强烈和鲜明。

(二) 对唐浩赛性格的再塑造

在对人物霍赛的改造方面, 比才更侧重于对其性格有选择性地继承和改善。梅里美的小说中, 关于霍赛 (也就是比才剧本里的唐浩赛) 的主要剧情流动是:他中了美人计, 拜倒在卡门的石榴裙下——因为帮助卡门而入狱, 在囹圄之中拒绝了卡门的营救请求——出于嫉妒, 杀死了英国军官——出于嫉妒, 杀死了强盗头, 娶卡门为妻, 带她去隐居并限制其自由——出于嫉妒杀死了斗牛士和船长——因为对卡门偏执狂热的爱杀死了卡门。

笔者认为, 比才笔下的唐浩赛和梅里美笔下的霍赛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虽然两个人都有内向、深沉的一面, 但比才的唐浩赛在性格上比梅里美的霍赛更加健康健全, 拥有更加善良的倾向。他不再是原先那个被嫉妒驱使的男人, 而是被重塑成一个能真正用深沉的感情去痴爱, 具有鲜明基督徒气质和性格保守的人物, 是一个全部身心都已被爱情征服的痴情男儿。对部队的归属感, 对自己母亲的眷恋, 还有未婚妻米开拉的出现, 一次次唤起他对母亲和家乡的美好回忆, 这些平和温暖的色素都体现出唐浩赛善良、内向的品质, 他已不像原小说里那样令人恐惧和厌恶。

(三) 对人物形象进行改造的作用和影响

笔者认为, 比才之所以选择作出这样的改变, 目的是确定人物的性格。确定了人物的性格, 歌剧《卡门》中的一切喧哗和寂静也都找到了本质的源头和归宿。通过改造, 比才的作品更加体现出卡门敢爱敢恨, 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爱情和自由的人物特点, 更好地表现了他所想表达的那个卡门的形象[2]。在歌剧中, 唐浩赛是一个温厚、纯朴的人物, 他的罪行减少了许多, 使人感觉他只是痴情, 仅仅为了得到爱情, 才铤而走险、越陷越深。笔者认为, 比才这样的修改作用是重大的——非但没有影响戏剧的表达, 反而更好地反映出戏剧的悲剧实质。一个性格有明显缺陷的人所造成的悲剧, 自然无法比一个性格更健全、品质更善良的痴情男子原本不想却又无法避免造成的悲剧, 对观众心灵产生更大的震撼和冲击。

二、歌剧《卡门》创作的思想意义

(一) 卡门的象征意义和给世人的启发及思考

卡门无疑是一位个性极端的女人。她是女人本质的极度张扬, 美丽聪明, 追求情感 ;她又是女人本质的极度叛逆, 热情泼辣近乎放荡, 狡猾狠毒又无所畏惧。她是一条真正的美女蛇, 一个浑身散发着女性诱惑力的魔鬼, 一个见异思迁追求刺激的堕落灵魂, 同时她又以自己的妖艳活泼、坚强勇敢征服所有的男人。歌剧中, 卡门集美与丑、好与坏于一身, 她有时凶悍粗野, 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且不择手段;有时她又温情脉脉、侠义正直;面对爱情, 她大胆追求。总之, 她那带有野性的狡黠魅力和令人忧虑不安的神秘隐情, 如同那冷酷无情、厚颜无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一样, 似乎成了人们的难解之谜。没有人不赞同可以用火刑烧死她, 可是谁也不忍心去点火, 而是怀揣着隐秘的欲火去拯救她, 去幻想和她一起去所谓的新大陆。

卡门虽然复杂而令人费解, 但纵观其一生, 不难看出卡门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由地生活, 自由是她一生最大的信仰和追求, 她虽渴望爱情, 但倘若爱情束缚了她的自由, 她也会断然丢弃爱情, 去寻觅新的自由。而在爱情的羁绊面前, 她选择了用死亡去追求自由的爱, 她用自己的生命去反抗命运, 最终用死亡这种最强烈的方式去做了最后的一次抗争。“你难道不知道, 卡门从不向任何人低头屈服。她生得自由, 也将死得自由。”

她说:“自由就是一切。为了少坐一天的牢, 宁愿放火烧掉一座城市”[3]。其实仔细想来, 无论卡门接触的是唐浩赛的哪一种状态, 她都必然会拒绝。在她看来, 所有的一切都不能阻碍她对自由的追求, 除非她死——但即使是死, 她也要是自由的。她的生活方式从人性角度上说是最原始和不加遮掩的, 一切的道德、理性、秩序和法律对她而言, 与其说是枷锁, 不如说是稻草。甚至我们可以说, 她的本身就是自由。明白了这点,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她在面临刀刃的威胁时仍然坚持自己的心声;如果她能看到社会不断进步中女性的地位解放以及女性自由、价值、尊严的获得, 却不知会作何感想?

作为虚拟的卡门, 以另种方式证明自己绝不从属于男人, 绝不愿被男人控制, 这个女性解放永恒追求的权利已初步在今天的社会实现, 也必将在未来的社会进步中真正实现[4]。

(二) 歌剧永恒的悲剧美感

比才在歌剧《卡门》中真正想要展示给人们的是:悲剧的、无可抗拒的命运。卡门是命运的牺牲品。她的命运被自身性格中无法逃避的非理性的灼热力量所支配。唐浩赛也是命运的牺牲品。他为爱纠缠苦苦奔波, 一步步滑向爱情和宿命的终点。

作品的最后, 卡门或许体会到了唐浩赛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也明白了唐浩赛真正想给她的爱的方式也不是她所想要的。卡门的性格实在是太强了。也许, 爱情永远要终于这样一条定律:一开始是无形的, 可以抛开一切去爱;只是后来, 要承诺、要厮守、要维系, 而狂野的卡门是这些东西所不能捆绑的。

又或许, 卡门在某个瞬间感觉到了唐浩赛的改变。可叹的是, 这改变来得太晚了, 何况还有些不彻底。卡门不能忍耐唐浩赛如此缓慢的转变。这是一种时间上的错过造成的最巨大的遗憾。一个人性格为另一个人而改变, 但这样的改变似乎太迟, 迟到最后只是得到一个似乎完全不改变也必然导致的结果。同样是悲剧, 但在这样的理解下, 人类徒劳的努力 (其实或许并不徒劳) 在宇宙冥冥的命运安排面前所显示的渺小和无力似乎更好地体现了悲剧的实质和惊心动魄。我们现在, 或许感叹被比才设计的卡门的悲剧, 也许感叹上帝给比才设计的悲剧, 却永远无法感知那真正在我们身后操纵我们命运的大手, 永远都不知道他们会将我们推向何方。

最后的最后, 唐浩赛抱着卡门的尸体说:“逮捕我吧, 是我, 是我, 杀死了亲爱的卡门!哦, 我崇拜的卡门!”哦, 我崇拜的卡门, 哦, 我亲爱的卡门。这样的悲剧真是太精妙, 太美丽, 太震撼了。卡门用充满原始力量的方式过完了在戏剧中精彩的一生, 给人们留下太多的思考和感叹。可能永远只有未来的人们, 才能真正感慨前人随风飘逝的命运中的狂喜和辛酸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比才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成功改编了梅里美的小说《卡门》, 使之成为一部伟大而不朽的歌剧。比才改编的重点在于对卡门和唐浩赛这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再塑造上, 对卡门性格的再塑造主要体现在对卡门原先性格的强化和升华上, 在对人物霍赛的改造方面比才更侧重于对其性格有选择性地继承和改善。比才之所以选择作出这样的改变, 目的是确定人物的性格, 而确定了人物的性格, 歌剧《卡门》中的一切喧哗和寂静也都找到了本质的源头和归宿。因比才的这次改革, 使得法国的歌剧更加有力、热烈而且戏剧化, 在世界舞台艺术中也占据了一重要席位。

摘要:比才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成功改编了梅里美的小说《卡门》, 使之成为一部伟大而不朽的歌剧。在仔细研读梅里美原著和比才改编的歌剧《卡门》剧本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比才对原小说改编的主要体现和巨大意义, 并尝试以性格为出发点推演出整部歌剧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和《卡门》悲剧性美感的本质及其带给人们的深深思索。

关键词:比才,梅里美,卡门,改编,思想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广瑞.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法) 梅里美著, 李玉民编译.卡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3]周小静.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篇11

在哥哥的影响下,利亚姆也对表演产生了兴趣。但是长相如此相像的兄弟在同一领域打拼,也不免会有竞争的一刻。对此,利亚姆丝毫不介意,“我们是兄弟,常常会面对竞争,但这是一件好事,它促使我们成長。每当我们中的谁拿到某个角色后,我们都会为他感到高兴。”

曾经利亚姆也接到过《雷神》的试镜机会,结局是遗憾地败给了自己的哥哥,但是利亚姆很快接到了一部对他而言十分重要的影片《最后一支歌》。出色的演绎让利亚姆在好莱坞崭露头角,但其实,在接到这部戏之时,利亚姆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给自己找一位合适的经纪人。机会在利亚姆还未完全准备好迎接之时,就已经来到了他的面前。

在《最后一支歌》后,利亚姆接到了《饥饿游戏》系列中的盖尔一角,盖尔的怀抱让凯特尼斯感到踏实和温暖,即便已经身处两个世界,他也依旧在那里,坚定不移。《饥饿游戏》系列最终曲已确定被分割成上下两部,这场自由之战还将燃烧2年,戏里戏外这位温柔的大男孩都将持续牵动着观众们的心。

随着一部部代表作接连问世,利亚姆已不再只是“锤弟”,而是开辟了自己的一番新天地。

梅里亚姆 篇12

国际NGO是国际非政府组织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的英文缩写, 相对于政府间国际组织而言, 它是指各国公民结成的跨国界的非政治性, 不以营利为导向的民间社团。20世纪80年代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提出“生态旅游”, 作为平衡保护与发展的一种理想手段, 生态旅游得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社区发展工作者的支持。由于其目的地大多位于自然环境优质且生物多样性脆弱的欠发达地区, NGO有相当大的活动空间。国际NGO其财力、人力及专业性的优势, 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政府和市场所不能提供的服务和功能, 弥补了许多由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而形成的空白区域, 为生态旅游社区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雨崩案例

(一) 雨崩自然及文化概况

雨崩地处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带, 迪庆州德钦县梅里雪山缅次姆峰脚下, 浓缩北半球千姿百态的植被类型和生态景观为一体, 拥有众多雪山冰川、高山湖泊、牧场草甸、森林瀑布等自然景观, 其生物多样性程度高。雨崩自然村分上下两村, 也称雨崩一队和雨崩二队, 隶属于云岭乡西当行政村。全村共35户, 世居皆为藏族, 信仰藏传佛教, 坐落在神山脚下的雨崩被认为是连接轮回世界的一个通道, 成为内转经的必经之路。这条已被藏族人走了700年且植被保存相当完好的内转经点, 至今仍然是不通电、不通车, 物资全靠骡马驮运。

(二) 旅游发展历程

雨崩旅游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91-2002年;2003-2007年;2008年至今。1991年前, 雨崩在藏区名声很大, 但外人知道的甚少, 直到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在雨崩村附近准备攀登卡瓦格博峰时发生世界第二大山难后, 雨崩村才渐渐被外人所知, 随后少量徒步者、背包客等探险型旅游者开始进入雨崩村。2003年德钦县主办的梅里雪山文化年活动, 一下子缩短了雨崩村和外来游客之间的距离, 游客量从2000年的1725人增加到2003年7447人, 此阶段还处于社区自发参与旅游的阶段。2008年6月迪庆州政府与云南省旅游产业集团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发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协议, 并将雨崩划归到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管辖, 正式开始了景区建设, 同年在雨崩设置了管理站, 配备了四名管理人员。

在雨崩未开发之前, 雨崩村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耕业。而旅游开发后, 雨崩人通过牵马、住宿接待、经营小卖部、向导等方式参与到旅游中来, 大多数人家基本放弃了去挖山货、卖酥油的收入, 旅游变成了他们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

三、TNC在雨崩的行动项目

TNC是大自然保护协会 (The Nature Conservancy) 的缩写, 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 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其使命是保护重要的陆地和水域, 使具有全球生物多样性代表意义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群落得以永续生存繁衍。1998年应云南省政府的邀请, 该组织进驻云南, 开始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开展环保行动。

(一) 行动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个NGO都有它自己的行动方法的指导, 保护行动规划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 简称CAP) 是TNC开展一切保护行动的基石。它由TNC等国际环境保护NGO的科学家们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个逻辑性区域保护策略制定方法。TNC将这种基于自然科学指导的CAP方法带到了中国, 于2003年制定了《梅里雪山项目保护规划1.0》版本, 随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更正和完善, 于2008年时制定了2.0版本, 指导在梅里雪山开展的一切工作。该规划将高山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珍惜濒危动植物作为保护对象, 对各保护对象的威胁因子进行分析, 并对威胁程度进行专家评分。为对上述保护对象进行有效保护, TNC针对威胁制定了行动策略。

(二) 旅游发展中TNC在雨崩开展的项目

1、第一阶段 (1991-2002年)

1991年的山难让外界的目光投向这片土地, TNC应邀进入云南工作后, 德钦成为TNC最早的五个项目点之一, 在雨崩的项目也随之启动。2000年10月, TNC、迪庆州和德钦县的政府联合召开了“梅里雪山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 在大会倡议下联名致信国务院, 递交了“将梅里雪山作为禁登山”的请求。这次会议后不久的2001年, 德钦县人大常委会正式立法, 禁止任何人再攀登这座藏民心中的神山, 开启了TNC和德钦政府的第一次合作。此外, 2001年TNC在滇西北拉市海、老君山、香格里拉大峡谷等5地开展照片之声项目, 给村民发相机和胶卷, 让村民自己拍摄并讲述图片故事, 雨崩有三位村民参与了该项目, 拍摄身边的环境、当地的生计方式。由此TNC开始进入雨崩社区, 当地人称呼TNC为“大自然”。

2、第二阶段 (2003-2007年)

这五年时间, 是TNC与雨崩合作从磨合期走到蜜月期, 在社区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建立起双方的信任, 项目主要集中在支持社区参与旅游、替代能源、生活质量改善这几方面。

支持社区参与旅游:2003年逢“水羊年”, 作为内转经的必经之路, 去雨崩的转经人及游客猛增, 这一年, TNC进行了三次挨户调查 (当时是26户) , 摸清雨崩村民的民居接待能力, 此后TNC根据实际需要, 投入资金帮助雨崩村改善旅游接待能力。为加强村民与外界的沟通能力, 2005年TNC分别在上、下雨崩两村开办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成人扫盲夜校, 教习日常汉语。同年10月初, 在TNC的提议和协调下, 针对日益繁荣的旅游业所带来的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 雨崩村制订并开始实施新的《雨崩村村规民约》, 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旅游业和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以期促进雨崩村原生态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2006年年底, 组织了西当村小额信贷部分理事会成员 (包括部分雨崩村代表) 到中甸、大理、丽江学习生态旅游、牵马管理、客栈管理、游客管理等。

生活质量改善项目:在旅游发展初期, 雨崩经济条件很差, 饮水、电力等硬件设施缺乏。2004年, TNC在雨崩选了一家示范户安装微型电站, 给其他村民起到了示范作用, 从此家家自行购买微型发电机, 初步解决了雨崩的照明问题。2005年, 家庭接待没有厕所, TNC解决了6家民居厕所的问题。最让雨崩人记忆犹新的是饮水工程, 雨崩水资源丰富, 但村子位置高、水流低, 人畜饮水一直是问题, 2006年TNC邀请德钦县水利局技术员到实地探勘调查, 由TNC、德钦县政府共同投资, 雨崩两村投工投劳, 解决了雨崩饮水问题。

替代能源项目:因雨崩属于高寒山区, 常年以木柴做饭取暖, 为减少薪柴消耗, 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TNC先后开展了替代能源和绿色信贷项目。2004年, TNC在雨崩村阿茸家安装首个太阳能作为安装示范项目后, 又为村里18户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绿色信贷项目启动于2005年, 雨崩两个村民小组均有参与, 根据家庭需求, 可贷2万以下的资金, 贷款期限18个月。这不仅减少了柴薪消耗, 也为旅游刚起步的村民提供了周转资金。

3、第三阶段 (2008年至今)

TNC从2007年起协助云南省政府在滇西北的老君山和梅里雪山推动国家公园的建设, 探索新型保护地模式。2008年6月迪庆州政府与云南省旅游产业集团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发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协议, 开始了景区建设, 雨崩村成为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里的一个重要景区。此后TNC开始了与梅里雪山景区管理局的合作, 2008年11月, 开展垃圾管理项目, 垃圾清理回收项目分两期实施, 截至2009年底, 完成历史累积垃圾和新产生垃圾回收和清运共计72吨, 并在此阶段进行垃圾管理教育, 开始实施村级垃圾管理制度。2010年10月黄金周, TNC向进入雨崩的游客发起了“低影响旅游活动倡议书”, 收集游客对于垃圾管理的意见, 并将游客意见反馈给社区和景区管理局。

四、TNC在雨崩的项目成效

(一) 降低了旅游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

旅游就像一把双刃剑, 在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好的规划和管理, 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特别是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 旅游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增加, 旅游活动对其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更加明显和强烈。雨崩景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的条件, 一方面限制了游客的大量涌入, 另一方面每年几万人的“食”、“住”、“行”都在雨崩内, 给景区造成了诸多环境压力, 较明显的是薪柴消耗、旅游垃圾处理。TNC在雨崩开展的替代能源和垃圾管理项目, 大大缓解了旅游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 强化社区参与旅游的主体地位

生态旅游特别重视社区参与和当地人受益, 在发展中注意保护和提高当地居民的权益和福利。现阶段雨崩景区旅游参与方的力量对比相对悬殊而且责权不明, 政府和投资公司联合来决定旅游开发;社区作为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 缺乏知情权, 无论是政治参与, 经营管理还是资金投入和知识水平都处于劣势, 话语权微弱, 无法保证利益的获得。TNC作为非政府组织, 由于其政治、财务、管理的独立性, 能客观公正的关注民间诉求。TNC开展扫盲夜校教习汉语, 协助参与《雨崩村规民约》的制定、马帮制度制定的讨论会等, 在能力培养、资金及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了社区的获利能力, 强化社区的主体地位。

(三) 引导政府进行科学决策

TNC已有60年的历史, 是一个享有极高声誉的国际性生态环境保护民间组织, 拥有环境及其相关领域的优秀的科学家和学者, 为政府提供相关的环境知识、科学的判断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2004年7月, TNC参与由迪庆州人民政府组织, 州旅游局牵头的梅里雪山雨崩景区规划策划课题, 基于TNC几年来在梅里项目区开展的保护地规划 (CAP) , 在调研过程中为课题组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并最终形成《梅里雪山雨崩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策划纲要》。同年10-11月份, TNC在征求协会内外各位专家对《迪庆藏族自治州梅里雪山保护管理条例 (讨论稿) 》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通过书面的形式反馈给政府法律起草部门, 其中有许多建议被采纳。TNC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 其专业性获得政府信任并成为政策制定的咨询者和建议人。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国际NGO在生态旅游社区开展项目, 一定程度降低了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强化了社区在旅游中的主体地位, 并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建议, 在生态旅游社区的良性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 国际NGO开展项目时仍面临重重挑战, 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部环境不稳定, 受政治环境影响, 且活动范围有限;其项目理念和行动逻辑与地方存在差距, 一定程度上制约项目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旅游利益诱惑巨大, 保护进度赶不上旅游带来的负面冲击。总结TNC在雨崩的项目, 为其他国际NGO在生态旅游社区开展项目提供了三点宝贵经验: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 增进双方的沟通, 建立足够的信任;主动学习当地风俗、尊重当地价值观, 嵌入当地社会;根据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前瞻的眼光, 因地应时开展项目。

参考文献

[1]、保继刚, 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 2008 (1) .

[2]、刘相军, 杨桂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制度变迁机理研究:以梅里雪山雨崩藏族村为例[J].旅游论坛, 2009 (3) .

[3]、迪庆州梅里雪山景区管理局二00九年度工作总结[EB/OL].http://www.ynf.gov.cn/canton_model17/newsview.as-px?id=1187284.

[4]、马建忠, 杨桂华等.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方法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 2010 (3) .

[5]、宋瑞.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生态旅游[J].旅游学刊, 2009 (7) .

上一篇:人物的性格下一篇:共产党员学党章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