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

2024-05-20

《离别》(共11篇)

《离别》 篇1

秋风乍起,外婆窗前的那盆三角梅似乎经受不起那凌厉的寒风,瑟缩着身子躲闪着秋风的侵袭。霎时,风停了,一片枯黄的叶子飘落,又随着下一阵风远去。

外公是在一天晚上走的。他走得很静,脸上依旧保持着那副慈祥的面孔。我和母亲得知这个噩耗后,赶上了那个秋夜的末班车,赶回外婆家。

一切都如以往一样:那绣着杜鹃的窗帘,门前那条铺着石块的土路。外婆的家一点也没有变。轻轻拨开了门帘,看到的是眼前外婆慈祥的笑脸。一向坚强的母亲却哭得像个小孩,扑倒在外婆的怀中。我的心中也好似千万根钢针在扎着,但外婆的脸上,依旧是那副慈祥的笑容。

桌面上摆满了外婆亲手烹制的菜肴,四张椅子围在桌旁,门口对面那张空无一人的椅子,孤独地摆在那,面前摆着外公最钟爱的菊花瓷碗,碗里装着三分之二碗饭———这是外公习惯的饭量。看着一幕幕场景,我的心被刺痛了。面对着一桌丰盛的午餐,我却无心品尝。外婆坐在那张空椅子旁,招呼着我们吃饭,我不解地望着外婆:外婆是伤心过头了吗?

窗外那盆由外公精心照料的三角梅,原本缤纷的外表已经被秋风摧残的七零八落,我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扑倒在外婆的怀里,任凭泪水肆虐……

外婆用她枯瘦、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哽咽道:“外婆,你难道……难道不伤心吗?”外婆望着我泪汪汪的眼睛,却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和我说起事情的缘由:“老头子他啊,知道自己可能快不行了,那天他撑着身子走下病房,出院了。我和他慢慢走回家,却突然感到他的手牵住了我的手。他笑了,说好久没拉过我的手了,也好久没有和我牵着手一起走路了,他还说他这辈子没什么遗憾,就是希望他走后我别太伤心。”说完,外婆那满是皱纹的眼圈微微红了。不知为何,我收住了自己决堤的眼泪,我抱住了外婆,外婆也伸手抱住了我。我感到外婆原本冰冷的双手,现在有了些许温暖。

窗外的三角梅,虽已不堪秋风的折磨,但仍旧有两朵花依偎在那儿,依旧火红。

离别,固然痛苦。但比这痛苦更有力量的是爱!心与心间的相印,总能填满心中的伤痕。离别,不痛,正因为有爱。

学校:广东广州执信中学

导师:张海元

点评:亲人间的离别最叫人难舍难分。小作者在外公离世后探望外婆的描写中可谓感情真挚,细腻入微。尤其是外公生前精心照料的三角梅“瑟缩着身子”,“被秋风摧残的七零八落”,“仍旧有两朵花依偎在那儿”的三处描写,作者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寄情于景,抒写生命的创痛与感情的美好,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外公最钟爱的菊花瓷碗装着三分之二碗饭”等细节描写也触动人心,使人动容:当爱情的温暖通过亲情传递给下一代,即便离别也不会留下伤痕,而是给予人爱的力量。 (木叶)

黯然销魂是离别 篇2

一、熟知题材特点,解读意象

“送别诗”在题目中往往带有“送”“别”“赠”等字样,即使题目中没有这些字样,我们也可以从意象上判断它是否是“送别诗”,因为“送别诗”都有一些特有的意象。如:

1.杨柳。杨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描写最多的意象。因“柳”与“留”谐音相近,柳丝绵长,亦如同离愁,所以折柳送别暗喻挽留之意。《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折柳送别,在唐代是颇为盛行的一种风气,杨柳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代名词,比较典型的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宋词中,以杨柳来描写惜别之情的诗词也很多,如我们最熟悉的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春草。春草的意象是比喻离愁别恨。较早的作品有《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以春草的现象寄托送别友人的深隋厚谊。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无边无际、绵绵不绝的春草来比喻离别愁绪,生动形象。

3.美酒。在送别诗的意象中,除了杨柳、春草外,还有美酒。唐宋诗词中,将美酒与送别联系在一起的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的意象中,除了“酒”以外,还有“柳”。古人有离别时设酒饯行的习惯,因为酒能遣怀,酒能消愁,临别举杯痛饮,是为远行者祝福,是为远行者壮行。所以古代送别诗中,酒的意象很多。

4.舟船与车马。古代江南的交通工具以船为主,所以舟船、船帆等意象也经常出现在送别诗中。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水边远眺,目送客人远行,直至消失在水天相接处。古代北方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所以车马也是送别诗中主要的意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客人已经远去,诗人怅然若失,望着雪上留下一行蹄印出神。

5.长亭与南浦。古代驿路上设有供旅人休息的亭子,大约相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送行者往往在亭中为远行的客人饯行,所以送别诗中“长亭”的意象也比较多。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看到“长亭”“短亭”的字样,我们的脑海中不由得就会浮现出送别的场面。远行的客人如果走水路,那么送别的地点就是“南浦”。“浦”是水滨的意思。“南浦”在古代送别诗中只是虚指,泛指一切送别之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除上述意象外,“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还有:阳关、古道、夕阳、日暮、秋风、秋色、春风、秋风、眼泪等。

把握感情基调,明确主旨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对古人来说,别离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是最易伤感的事情。所以,古代的诗人们结合他们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以空灵的笔触,谱写出一曲曲撼人心魄的离别诗作。这些送别诗,虽然抒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感情主旨又不尽相同。大致说来,送别诗的主旨有三种种:

1.安慰或劝勉友人。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宽慰友人,要坦然面对离别,知己者即使远在天边,也如同近邻,因为知己者的感情是息息相通的。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希望友人对前途充满信心。比起王勃的诗来,高适的诗慷慨激昂,感情豪迈。

2.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托朋友告诉洛阳的亲友们,自己虽然被贬,但依然坚持操守,冰清玉洁。柳宗元《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诗写离别,意味深长,不言悲而悲情毕现,不言愤而愤意全露,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藏着强烈的激质和无穷的感慨。

3.抒写离别之情。如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诗人询问即将远行的客人,你什么时候能够从淮南回来?假如美好春光无人共赏,我反而害怕过着芳菲季节。送的虽然是友人,但感情缠绵胜闺情。再如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离别之情像春水一样连绵不绝。

送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现在送别诗中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在许多情况下,送别诗抒写的感情并不单一,而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三、分析写作技巧,弄清手法

所有的送别诗都是抒情诗,但是写作的技巧、表现的手法、抒情的方式却大不一样,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以最直接、最坦诚的方式抒发与被送者之间的深情厚谊,没有任何凭借,不加任何掩饰。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朋友要到遥远的地方去,诗人在小雨中送行,依依惜别。此时远处传来傍晚的钟声,这如丝的细雨好像也饱含着深厚的情谊,与泪水一同落下。最后一联直接抒情,使情与景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借景抒情。虽然直抒胸臆能够直接表达出送与被送者之间的深情厚谊,但这深情厚谊往往又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那就只有借助其他表达方式,借景抒情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十)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纯粹的写景,细味则景中见情。诗人一直把朋友送上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此时,诗人还舍不得离开,仍在翘首凝望,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向东方天际流去。诗人的惜别之情,通过对“孤帆远影”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联想想象。有些送别诗,在应写惜别之情时却不写,而联想到友人别后的情景,这些情景当然都是诗人的假设和想象。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橘柚飘香的清秋季节,诗人为友人饯行,送客人上船。萧瑟的秋风把凉雨出入船中,友人就要远去了。“凉”字表面上写的是身体上的感觉,这里何尝又不是诗人的心里感受呢?此可谓情景交融。接下来,按照常规应该抒写惜别之情,但诗人却荡开笔来,用“忆”字虚构出友人别后的情景:不久后,朋友就将夜泊潇湘,那时孤月高照,风散雨住,听着两岸的猿啼,难以成眠,即使在睡梦中也摆脱不了旅夜的孤寂。后两句,通过想象表现出送别友人的无限惆怅之情,以及对友人旅途的关怀。

4.比喻。有些送别诗,用比喻的手法抒写惜别之情。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诗人在丹江城外送友人上船,诗人知道,今天一别将是两地悲愁。天晚了,诗人仍站在江南眺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了,只有江水悠悠地流向东方。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无限思念的深情。“水悠悠”比喻惆怅悠长的离别之情。

5.对比。有些送别诗采用对比的手法,抒写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把“潭水”与“汪伦送我情”直接作对比,直抒胸臆:潭水即使有千尺深,但是还没有汪伦送别“我”的感情深。字面上写的是汪伦的送“我”之情,而表现出来的不仅仅如此,还有“我”对汪伦深深留恋、不忍离去的感情,表现了“我”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

论唐代离别诗中的情感类型 篇3

诗歌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样式, 离别诗是以诗歌的内容划分的诗歌类型, 离别诗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离别诗到了唐代达到了真正的繁荣。一方面, 数量繁多。据统计, 《全唐诗》所收入的离别诗就有5000 余首, 涉及作者400 多人。唐代的几乎每位诗人都曾把自己的笔触伸向离别这一题材。另一方面, 离别诗书写内容广泛。无论是赴举落第、升迁贬谪、出任辞官, 还是归隐赴边、远游归家, 都成了离别诗书写的范围。形形色色的创作群体和无拘无束的书写题材让唐代的离别诗独具特色。

二、唐离别诗繁荣背景

唐代离别诗的繁荣源于多种原因, 第一, 文学自身的继承和发展。离别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诗歌题材, 最早的离别诗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燕燕》。到了汉代, 离别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东汉时期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上, 主要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及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魏晋时期处于分裂时期, 离别诗的作品比较多, 其中以曹植的《送应氏》为代表。到了西晋, 整个社会崇尚玄学, 离别诗也染上了玄学说理的特色, 如潘尼《送卢弋阳景宣诗》。东晋时期, 离别诗的说理成分减弱, 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如陶渊明的《与殷晋安别诗》等。离别诗发展到了唐代, 涌现出大量的创作诗人, 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更加多种多样, 离别诗才达到了真正的繁荣。第二, 唐朝的一些制度, 如科举制、军功授官职等是唐代离别诗繁荣的重要原因。第三, 别离是重要的人生活动。人们或外出谋生, 或拜师求学, 或求得功名, 或升迁贬谪, 或漫游游历, 或入幕从军, 凡此种种, 都不得不让人们暂时分开。再加上唐代交通虽然发达, 但毕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方便, 朝发夕至是不可能的。通讯技术不发达, 路途艰险, 很多人一旦别离动辄经年累月, 正所谓别时容易见则难。因此人们更加重视离别, 也因此丰富了离别诗歌的书写内容, 同时也为唐代离别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唐离别诗的情感及情感类型

诗言志, 诗是情感抒发的载体。诗歌是最便于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诗歌不仅可以直接抒情, 亦可以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手法来间接抒发情感。古典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是诗歌鉴赏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古典诗歌表达的情感多种多样, 或忧国忧民、建功立业, 或愤世嫉俗、蔑视权贵, 或寄情山水、怀才不遇, 或喜春悲秋、思乡怀人, 或长亭离别、别恨离愁……离别诗特定的书写范围, 使得离别诗的情感围绕着离别展开!

纵观整个唐代离别诗, 我们可以将离别诗的情感类型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类:

1. 哀伤凄婉。江淹在《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离别是人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古往今来, 亲人在歧路之感, 挚友临别之情, 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因此, 离愁别绪自然成为离别诗书写的最主要内容。从先秦的诗经, 到两汉的乐府, 从唐诗宋词到明清的诗文, 离别之情真是言之不尽, 唱之不绝!离别诗大多是哀怨忧伤的情感。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诗中围绕“雨”字, 写细雨湿帆, 帆湿而重, 船行缓慢, 借客观景物表达诗人离别之际哀伤惜别的感情。王勃的《别薛华》写道:“悲凉千里道, 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友人将要远行, 千里之途, 踽踽独行, 无比艰辛, 诗中尽显离别的哀婉深情, 道出了对挚友的依依不舍之意。柳宗元《重别梦得》等, 都是这类情感的再现。1

2. 表露平生志向和人生慨叹。这类诗多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 或含身世的感慨, 或借诗吐胸中不平和积愤。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中用“玉壶”来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 诗人托友人给洛阳亲友捎去口信, 表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整首诗歌含蓄蕴藉, 余味无穷。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借送别抒发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慨叹。再比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通过梦中畅游奇异瑰丽的天姥山的叙写, 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理想破灭的愤懑。诗歌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便是诗人的心声。该诗名为留别, 实则表白自己的心迹2。

3. 表达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之情。王勃的赠别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一改离别诗歌的哀婉柔情, 意境开阔, 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友人即使天各一方, 只要心系彼此, 即便远在天涯也仿佛近在咫尺。高适的《别董大》也是这种风格的佳篇, 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了迤逦迷人的北国风光, 烘托出离别时分的忧愁心情;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则写出了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 给友人以信心和力量。再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扫离别的悲酸之态, 诗歌意境开阔, 情调高昂。李颀《送魏万之京》写道:“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同样积极乐观, 催人向上, 他告诫好友魏万, 不要把人生宝贵的时光花在享乐上, 要抓紧时间, 把握机会, 成就一番事业, 该诗不落儿女情长的窠臼, 气象开阔。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本来是离别, 但是诗歌景色描写清新自然, 没有过多的黯然神伤、哀婉凄清的离别之感。

4. 其他类型。当然, 唐诗的情感类型不能生搬硬套, 还有其他的类型。比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的事, 交代了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 荆轲想要用匕首威逼秦王,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等人送于易水, 写出了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 表达了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诗歌后两句“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是全诗的诗眼, 称颂荆轲的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以及对英雄的思慕之情。再如李白《赠汪伦》表达诗人和汪伦深厚的友谊。

四、结语

多情自古伤离别, 无论是初唐陈子昂还是盛唐李白, 抑或晚唐杜牧等诗人都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诗。有别多怨, 离别诗情感多是哀婉的, 这些悲哀之情的表达往往又是含蓄的, 诗人常常借助景物来暗示愁绪, 表达思念之情。鉴赏离别诗的方法亦是多种多样, 常用的鉴赏方法比如诵读法、意境分析法同样适合离别诗情感的鉴赏。除此以外, 我们也通过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把握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来把握离别诗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元结, 殷瑶, 等.唐人选唐诗 (十种)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郭绍虞, 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离别》 篇4

1.是你教会了我如何爱一个人、可你却忘记教我如何忘记一个人了、

2.我原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3.帮自己一个忙,卸下所有的负担,忘却曾经的疼痛,抚平心灵的创伤,让自己活得轻松而充盈。

4.无人的窗台,无声的钟摆

5.从今以后,不再为了别人而为难自己

6.七年,让我怎能说忘就忘

7.既然离开就别再回来、

8.当一切都回不去了,当我要走了,你才明白你冷落了我。我要的不多,但你没给够;哪怕一个温柔的拥抱,对我来讲,都是幸福的。

9.想在.这天对你说“我爱你”、可我却找不到你了

10.暮然回首,我已经在那里等你半年了,

11.爱情的世界里谁没有二过。

12.你那么坏,我那么傻。 笨蛋!!!你个大笨蛋!!!!

13.薰衣草逝去了花海,而我逝去了你

14.我不要短暂的温存,只要你一世的陪伴。

15.我一直都在,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

16.今天是没错,,我也没有对谁都轻易说那三个字,因为我觉的那三个字是伟大的奢侈的,说多了就廉价了。

17.你不知道 只要看不到你我就开始想念。

18.爱到没有了力气 于是 听到你说‖ 你。变了

19.谁愿意三角的恋爱,都滚吧!!!

20.今天 我又被骂了 天天都被骂 我在你们心中就这么差么

21.第一步,抬头。第二步,闭眼。这样,眼泪就都流进心里了。

22.我贪婪的浏览我人生的每一道风景,但是我知道每一处风景都不值得我留恋,

23.什么时候把我等你可以倒过来写“你等我”。

24.如果有想靠的肩膀 不要不舍得把我忘了

25.歇斯底里的在内心深处放声呐喊,触痛了心脏的每一根心弦。

26.我不希望我的未来会是多么的辉煌,多么的灿烂,只要安安静静的就好。

27.不了解我的人,永远都没有资格说我冷漠。

28.如果你一层一层一层的拨开我的心,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

29.好想好想 问你 你真的 走了么 可我不敢 我是从来没有资格的哪一个

30.时间就像两条线 把深爱的两个人紧紧地缝在一起 如果有一天 硬要拆线 该有多疼

31.什么日呀!睡它个分钟、月日就过去了。

32.我们还会见面吗? 我们还会意外的邂逅吗?

33.当你失去我的那一秒起,我想我们这一生都不会再联系

34.我知道,我不可能是谁的全世界。

35.你是英雄 就注定无泪无悔 这笑有多危险 是穿肠毒药 这泪有多么美 只有你知道 这心没有你 活着可笑

36.你也许毁了我的过去,搞砸了我的现在,但我决不允许你染指我的未来。

37.这回真的痛了,,

38.没有人相信我们之间只有关心。

39.是不是 我不该对你有幻想

40.拼命掩饰自己的感情,只是不想被你发现 、

41.如果你很爱我,可我忘了我说的是如果

42.向来跟我无关,,

43.宁愿爱一点不剩,也不忍,看恋人爱成路人。

44.有没有这么一种人,现在跟我一样,正在纠结中,

45.你空间那么多留言。全是女的留言。我算个毛。

46.有没有这么一种人 、明明知道爱上了,却骗自己只是走失了,

47.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想太多才让自己如此难受。

48.容忍的人其实并不笨,只是宁可对自己残忍,既然爱不能恒温,祝福就给你下一个人。

49.。一个让人寒心的日子。

50.带着伤口回到当初背叛的城市,唯一收容我的却是自己的影子。

51.爱 太 难 了 解 了 ,我 们 都 还 看 不 懂。

52.有谁知道泪水已经多少次模糊了我心灵的窗户?

53.我这个人很难习惯新的事物,一旦习惯了,就更难改了

54.昨天发生的事情太多,错过的终究不再会回来了。

55.不想成为一个没用的男人、

56.我和你分开 只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57.我想要的不过是一个不管多难却始终都会在我身边的人。

58.如果她不爱你了,那就回头看看,还有人在乎你

一样离别两样情 篇5

由于离别时的情境各有差异,离别诗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诗人往往会借对送别情景的描绘来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托或劝勉,既有伤心惆怅亦有期望与梦想,可谓道尽千古离别意。这些作品大都写得情真意切,余味悠长,令人击节叹赏。“一样分别,几样离愁?”让我们沿着平仄起伏的诗行来一次浅略的追寻。

一、依依不舍的留恋

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一别动辄多年,离别的滋味对于交通超速发达的现代人来说是很难体会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不管是亲人离别还是友人送别,情调大都愁闷伤感。“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当离别的角声吹响时,正是诗人情感最为奔涌之际。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出此时此刻的心情,只有那双泪眼闪烁着亘古及今的缠绵与难舍。“挥手兹兹去,萧萧班马鸣”“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王昌龄《送窦七》)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的一“望”中。谁也不忍心留给对方背影,于是车马舟楫便承载着这厚重深沉的情意,穿越时空,将一个个送行者的身影石塑在长亭之外、杨柳枝下、灞桥之上,风雨难蚀,古今一体。

二、情深意长的劝勉

在送别诗当中有相当多的是写给友人到外地做官的,其中有升迁的也有遭贬谪的,当然也有去异乡追求理想或谋求生计的,这些诗中寄托的感情就更为丰富。大家最为熟悉的肯定是王维的那首《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清新明快的环境中,频频斟满饯行的酒,将所有的依恋感伤、安慰劝勉都融注在一杯杯的美酒中,可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劳燕分飞,离别最怕的是孤独,只有心心相印的知己才会更理解友人此刻最需要什么,故而高适在《别董大》中就唱出了这样的壮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乐观的情怀劝慰好友不要为离别过分难过,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结识很多的知心朋友,分别的凄凉也因为有了这番赞美和鼓励而有了暖暖的春意。诗人的质朴与洒脱也寄托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表现得更为旷达:“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是宦海沉浮,却一扫哀怨愁苦,相同的命运使彼此的心更为靠近,比眼泪更高的情感是相互的鼓励和支持,感人肺腑之外更见一种襟怀的豪放。

三、坦陈心志的告白

借与友人的分别来向朋友或世人表明自己心志的送别诗也不少见。耳熟能详的便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中一反通常的先写景后抒情的格式,别具一格地自誓情操:你到了东都以后,请告诉关心我的朋友,虽然身处逆境,我决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我的心永远会像玉壶坚冰一样纯净、晶莹。这既是诗人向世人表明心志,又是与朋友亲人的共勉之辞。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各西东。皇恩若许归田里,晚岁当为邻舍翁。”柳宗元的这首《重别梦得》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将分别的感伤和人生的理想归宿融于一体,诗人所要追求的淡泊宁静的志趣亦显现于字里行间。还有一些送别诗往往会抛开题材特点,在诗歌中融入自身的遭际感叹,从而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比如卢纶的《送李端》:“古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在送别的内容中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少孤”,已属人生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漂泊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耐人寻味。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社会统治极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等待时机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无助的苦闷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诗中舍弃了一般送别诗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破空而来,将昔日壮别与今日送别交织一起,怀古慨今,不仅意味着荆轲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时环境的深切感受,将抑郁难申的悲愤蕴蓄在诗行当中,慷慨激昂,开送别诗中抒怀咏志的先风。这在古代送别诗中也可谓独树一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唯此,送别诗这一题材,在古代诗歌园地中才如此的摇曳多姿,感动人心,“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本无情感的风物,才会因为多情人的分离而如此伤感凄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也才能在墨香的芬芳中聆听到一首首饱含真情的心灵之歌。

《离别》 篇6

有德之人逝世, 十分安详,

对自己的灵魂轻轻说, 走,

有些悲伤的亲友则高声讲,

他的气息已断, 有些说, 还没有。

让我们溶化吧, 默默无语,

不要泪流如洪水, 叹息似风暴,

那将会亵渎我们的欢愉——

要是我们的爱情被俗人知道。

地震带来恐怖和灾祸,

人们议论它的含义和危害,

天体的震动虽然大得多,

对人类却没有丝毫的损害。

邓恩将他们的离别比作有德之人离世, 淡然安静。世俗之人为有德之人的离开高声哭泣, 而有的人却静默不语, 因为他们知道, 有德之人并未真正离开。邓恩把他们的爱情看作灵魂的结合, 因此, 他劝慰安妮, 不要为此次的离别悲伤恸哭, 因为他的灵魂还在她的身边, 丈夫从未真正离开妻子。

接着, 诗人引入了一个宏观意象——天体运动。在17世纪, 地震被认为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因此, 人们相信,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并对它充满恐惧。胡家峦教授编写的《英语诗歌精品》一书中, 对“天震”有这样的注解:“根据托勒密天文学, 宇宙呈圆形, 中心是地球, 地球外围有九重天, ……第九重天的运动牵引着里面各重天, 从而产生天体的震动。但这震动是自然的、和谐的、觉察不到的, 也是对人类毫无伤害的。”由此可见, 天体震动比地震更宏观, 却不比地震带来的动荡多。诗人借此安慰妻子, 他们的爱好比天体震动, 神秘而和谐, 虽有变动, 却不必引起惊慌。

世俗的恋人之爱

——它的本质是肉感——不允许

离别, 因为离别意味着破坏

凡俗之爱的基本根据。

但我们经过提炼的爱情,

它是什么连我们自己也一无所知,

我们既然彼此信赖, 心心相印,

对眼、唇、手就漠然视之。

我们俩的灵魂溶成了一片,

尽管我走了, 却不会破裂,

这种分离不过是一种延展,

像黄金打成了轻柔无形的薄页。

这一节中, 诗人进一步诠释了他与安妮的爱情。诗人指出, 世俗恋人的爱情, 是依靠肉体维持的, 因此这些恋人的恋情经不起离别, “因为离别意味着破坏凡俗之爱的基本根据”。世俗之人的爱情, 是以欲产生爱为基础的, 所以这种爱情必须靠眼、唇、手的接触来维持。而他们的爱情经过提炼之后已达到爱产生欲的阶段, 因此他们的感情更为牢固, 不会因为离别而动摇分毫。在这里, “提炼”一词暗示着一种精神化的过程:如同炼金术士从污泥中提取出不含杂质的黄金, 真诚的情侣亦是从欲的诱惑中净化出纯洁的爱。

用黄金来比喻美好的爱情是司空见惯的, 但是这里邓恩使用了黄金良好的延展性来比喻爱情的坚定不移, 不能不说是玄学派的天才之作。据说, 一两黄金可以打成一层256平方英尺的页片。其他金属像铜, 虽然也有良好的延展性, 但远远不能与黄金相比。除此之外, 黄金亦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这里用黄金的延展性比喻他们的爱情, 无疑充分说明了他们的爱情是美好而坚固的。

我们的灵魂即便是两个,

那也和圆规的两只脚相同,

你的灵魂是圆心脚, 没有任何

动的迹象, 另只脚移了, 它才动。

这只脚虽然在中心坐定,

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

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倾听,

待到另只脚返归, 它就直立。

对于我, 你就是这样;我像另只脚,

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

你坚定, 我的圆才能画得好,

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胡家峦译)

圆规是邓恩玄学奇喻中很典型的一个。

圆规有两只脚, 需要共同合作, 才能画出完美的圆, 而其中任何一只脚, 都无法脱离另一只而独立完成工作。邓恩巧妙地运用了圆规的这一特征, 暗指出他与安妮是互相依存的,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无论邓恩身在何方, 离去多远, 他都围绕着安妮这只脚运动, 而安妮为了让丈夫更好的工作, 也倾斜着身子, 倾听着来自丈夫的消息。重重意象铺垫了诗歌的点睛之笔:你坚定, 我的圆就画得准, 我就一定会回到我离开的地方;而我画出的圆, 正是我们爱情坚定与永恒的象征。诗歌以圆规这样精密的科学仪器作为本体, 对其冰冷呆板的特点加以玄学的利用, 把深刻的思考和浓烈的感情巧妙相结合, 使全诗得到了精神升华。

与莎士比亚时代流行的陈词滥调不同, 邓恩不用玫瑰表达爱情。他的诗不似伊丽莎白时期的爱情诗, 甜腻而空泛, 而是以独特的意象, 简练的语言, 刻画出了世间真情画面。作为玄学派大师, 邓恩的诗影响着17世纪欧洲诗风。可以说, 没有意象就没有玄学诗, 没有意象解析, 我们就无法走进邓恩为我们留下的玄学世界, 而那里有一种旷世之美, 等待我们发现。

摘要:《离别辞:莫伤悲》是生活在17世纪初的英国玄学派大师邓恩 (1572-1631) 的代表作。邓恩的诗作充满机智和奇思妙想, 他把看来杂七杂八的意象扭在一起, 通过微妙的思辨, 层层深入, 最后达到某种哲理。《离别辞:莫伤悲》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本文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析, 再现邓恩夫妻深刻永恒的爱。

关键词:诗歌意象,玄学诗,意象解析

参考文献

[1]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2]胡家峦.历史的星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与西方宇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试论中唐骚体文学中离别思念之作 篇7

权德舆的《文集》中有很多的骚体作品表达了离别、思念的情感, 如他的《洞庭春溜满赋》 (送陆灞赴荆州) 写道:

湖渺渺兮荡东风以发春, 春溜满兮连净绿以无垠。接远色於青草, 散晴辉於白。及夫反照安流, 烟花明丽, 霞生水底, 鸟没空际。听棹讴之四起, 见片帆之远逝。杳空旷以澄鲜, 穷千里於一睇。若乃路转涔阳, 波连沅湘。杜蘅秀兮蕙若芳, 写翠兮沉夕阳。月明露下霭苍苍, 结遐想於骚人兮, 悄目极以心伤。婉婉长离, 翩翩彩。远泛桃花之浪, 去从莲府之辟。兮水兮, 指前程於空碧。

这是权德舆为送陆溺赴荆州所作的一篇骚体赋, 文章清新优美。通过对小草、湖水、鸟、云等的描写, 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春景。文中虽也有与朋友离别时的极目心伤, 带有微微的惆怅, 但文章总体的格调清新明丽。

又如他的《渡秋江怨二首》中写道:

秋江平, 秋月明, 孤舟独夜万里情。万里情, 相思远, 人不见兮泪满眼。

渡秋江兮渺然, 望秋月兮婵娟。色如练, 万里偏, 我有所思兮不得见。不得见兮露寒水深, 耿遥夜兮伤心。

诗人借江水、明月、孤舟等意象, 写出了思念之苦。其韵清秀, 其调伤感。

此外类似的作品还有顾况《送别日晚歌》“日窅窅兮下山, 望佳人兮不还。花落兮屋上, 草生兮阶间。日日兮春风, 芳菲兮欲歇。老不可兮更少, 君何为兮轻别。”这首小诗写的清新可爱, 诗人通过对花开花落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表达诗人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叹, 小诗的字里行间都发出了要珍惜相聚与青春的时光和不愿离别的感情色彩。结尾处的“老不可兮更少, 君何为兮轻别”更是点睛之笔, 直切主题而又显得直率新颖。

皇甫湜的《杂言湖山歌送许鸣谦》中写到:

湖中之山兮波上青, 桂飒飒兮雨冥冥。君归兮春早, 满山兮碧草。晨舂暮汲兮心何求, 涧户岩扉兮身自老。东岭西峰兮同白云, 鸡鸣犬吠兮时相闻。幽芳媚景兮当嘉月, 践石扪萝兮恣超忽。空山寂寂兮颍阳人, 旦夕孤云随一身。

文中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 树翠雨朦朦的美丽早春景象, 在这样的美丽的景色中, 诗人的朋友就要去过《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似的归隐生活了, 他的归隐之地“涧户岩扉兮身自老”“东岭西峰兮同白云”环境宁静安详, 似人间仙境, 而且还可“幽芳媚景兮当嘉月, 践石扣萝兮超忽”, 整日无拘无束。文中也可看出诗人对安宁太平生活的渴望。

《东还赋》则表现出对在外为官的厌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文中写道:

日月出入如忽忽然兮, 何东西南北之悠悠。淹踵楚以栋宋, 几途梁而轨周。旋巴邓兮结较, 事蜻函兮相较。被予魄于波澜, 委予迹于灵丘。来默默兮无定, 往区区兮易求。朝吾既去夫帝乡, 越篙华而并河。经淮水兮凌大江, 抵扬州之寄家。亘年岁以不居, 谓须臾息足于蓬蜗。曾不得暖床之席, 扁舟渺兮前程途。时浩瀚兮月透逸, 险火岭之峨峨。既脱身于水险, 聊憩弄兮云波。彼夷越之都府, 于沧派之曲阿。将穷耳目兮又沂东南, 抄千里兮烟霞。

作者回顾自己为官这些年离家在外, 四处奔波, 为官之地与故土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其《春心》也是如此:“恨不乐兮何乡, 江之上兮山之阳。日迟迟兮正春, 草茸茸兮既长.见美人兮未可以求, 赛愁予兮此时。出郊炯兮遥望, 缘千里兮满芳菲。山萦郁以四周, 溪潺援兮数支。花思林兮苔媚石, 水光摇席兮烟染衣。鸟噢唤兮声急, 易孤游兮不归?顾驰逐而纷烦, 非余心之所希.欲淹留以愉衍, 非余心之所期。直目兮思薰, 伤心兮感兹。折桃李兮有赠, 意不遂兮天之涯。爱韶妍之悦忏, 惧日夕之差池。春心易来之迟而去速, 使余汲汲以伤悲。”眼前这大好的春色, 并没有让诗人产生丝毫的愉悦, 反而激起了他片片忧伤, “易孤游兮不归?”强烈的思乡之情已跃然纸上。

由于安史之乱后, 盛唐之气一去不复返, 人民负担沉重, 造成了中唐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 面对国家衰落的严峻形势, 士大夫们感到十分的担忧, 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用来歌功颂德的骚体作品很少出现, 更多的是反映社会现实或是真实流露个人感情的作品, 以离别思念为题材的骚体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主编.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2].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孔颖达.毛诗正义 (十三经注疏本) [Ml.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1980.

[4].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6].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7].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8].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离别》 篇8

柳永在我国词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用, 虽然柳永因为一些词耽误了自己的功名, 但是他出众的文采、琴棋书画等让他获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柳永的词往往都是以婉约著称, 他的作品《雨霖铃》以缠绵细腻、婉约的情感将内心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雨霖铃》一词是柳永在1034年创作的, 在他家中了进士之后为了告白他的恋人所创作的, 在度过了唐诗中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之后, 我们会发现唐诗的离别之情往往都是韵律整齐、体裁工整的绝句, 风格也多是偏向于豪放, 没有多少的柔情可言,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高适的“天下谁人不识君”等诗词无不恪守了古时男儿应具有的刚劲, 人们在离别之后强忍眼泪无法放纵地倾诉内心的情感, 那么离别之情和思念之心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柳永的词通过长调慢词的曲调将人们内心潜伏的情感表现地淋漓精致, 更好地彰显了人们内心情感丰富以及诗词歌赋应有的功能[1]。

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作为他的代表作品, 是柳永在汴梁与心爱的离别之际所作的词, 这首词通过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 柳永运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在词中展现了一副美好的意境, 将缠绵委婉的离别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

二、以景语诉缠绵婉约的离别之伤

柳永在写词的时候往往更加擅长于写作一些羁旅之词, 他在自己的词中一般都是将自己所亲身体验的离别之上充分表现出来, 将那种扣人心弦、凄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刻画出来。柳永往往会用一些景语来表现离别之伤, 柳永在《八声甘州》中运用秋景刻画了游子四处漂泊的凄凉之感, 与此相似, 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写道“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将《雨霖铃》的主题展现出来, 即难以言说的离别之情, 这种离别之伤是在清秋节的背景之下出现的, 柳永在作品《雨霖铃》中将冷清的秋色与伤感的离别之情融合在一起, 相互表现, 展现了一幅秋景之下凄凉委婉的离别之伤[2]。

作品《雨霖铃》在开篇的时候写道“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在抒发内心的离别之情的同时, 将离别之际的具体地点、发生时间以及天气等做了详细的介绍, 由此可以知道柳永当时离别的时间大约为当时的农历七月, 但是柳永在这里并不是针对天气景色等进行客观的描述, 而是通过对景色的描述来烘托离别之际悲凉凄婉的情景氛围。作品《雨霖铃》 在开篇之效果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艺术效果渲染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将离别的场景置身在凄婉的秋景背景之下, 将离别的伤感之情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来, 被凄婉之境所笼罩的离别即便在寒蝉的眼中来看也是充满了悲情之音, 柳永在作品《雨霖铃》中对寒蝉的描写刚好抒发了离别的忧愁之情, “寒蝉凄切”为整首词奠定了一个低沉、悲凉、凄婉的情感基调, 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感受离别之伤。

在这样一个凄凄惨惨的时节里, 秋天的雨刚刚出现有所停歇的兆头, 寒蝉为这种时节离别之人的情感所感触并哼着凄婉的离别之曲, 瞧那落日的余晖将离人的泪珠映照着, 更加凸显了离别悲凉之情。总的来说, 柳永在作品《雨霖铃》 的开篇之中, 运用寒蝉凄凉的曲子、伤感的情景以及悲凉的时节等将离别之人内心的忧愁、悲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全文做好了悲情气氛的铺垫, 可谓是句句写景, 却蕴含着无穷的离别之伤。同时需要充分了解柳永当时的心情以及所处的背景, 在创作《雨霖铃》的时候, 柳永刚刚经受了沉重的打击需要远走江湖, 在与情人离别的时候所创作的, 只有把握了此时词人的心境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深入词人内心的悲苦离别之伤[3]。

三、以细节诉相见时难别亦难

“留恋处, 兰舟催发”, 别筵上的“无绪”等的描述都诉说着词人离别之际满心的惆怅, 词人与情人一边是缠绵不舍的离别之伤, 一边是兰舟在不停地催赶, 词人此时矛盾的情感、动作非常鲜明突出。秋雨刚刚停歇, 船家在不停地催着词人出发, 而柳永却在与心爱的人依依不舍, 只是恨时间过得如此急切, 船家的“催发”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凸显, “无情”却更凸显词人的“多情”, 从船家的“催发”和离别之人的“留恋”可以看出离别的人不舍, 但是又必须走的矛盾情感, 才子与佳人凄婉的离别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真实写照, 此时此刻, 柳永通过自己离别的亲身经历诉说着离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

本想与佳人“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如今却要经受“执手相看泪眼。”柳永运用细节描写方式为离别之人做了一个特写镜头, 突出了才子与佳人紧握的双手以及朦胧的泪眼, 从常人来看, 在离别之际往往都是“回首犹重道”, 而如今柳永在对离别之际的描述却是“竟无语凝噎”, 心中对佳人千万的不舍和无比的留恋之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凝噎”二字将所有的情感压抑在心底, 无法向离别之人诉说。 柳永的这组特写镜头将真实、情感真挚的一幕定格成了永恒, 紧握的双手、心心相印让离别之人“寸寸柔肠”成为朦胧的泪眼。当寒蝉凄切地鸣叫, 秋雨停歇、乌云收尽, 只有离别之人泪眼蒙眬。由此可见柳永将“执手”、“无语凝噎” 几个词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断肠画面, 柳永运用白描手法将离别之伤充分展现出来, 在表达自身情感的同时也让世人领悟到了缠绵凄婉的离别之伤。

四、以文化意象诉情意绵绵的离别之情

紧接着, 柳永将叙述的特写镜头推向了远方, 将离别之后的情景设想出来:“念去去, 千里烟波……”, 充分展现了未有曲调先有情的离别之情, 在离别的人还没有启程离开的时候, 便已经设想到了离开之后的悲苦场景。“念”一字说明此时的场景都是词人所设想的场景, 与前文的景语描写不同, 柳永在这里从原来的实景描写转向了虚景描写, 用一个 “念”字交代了笔触的转移, 同时也彰显了词人愈来愈浓的惜别情感, 叙述别后的情景更凸显未离别却有着无尽的思念之情。“暮霭沉沉楚人阔”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象, 其中 “暮霭”往往是用来渲染思乡的情绪, 展现出离人萦绕心头、 难以自拔的思念愁绪。由此可见, 柳永在黄昏时面对即将要离别的佳人, 拨动了心中不舍的心思, 太阳落山本应该是归巢的时刻, 但是此时的词人却要远离家乡, 远离心爱的佳人, 走向天涯海角, 这样的离别情景怎能不让人心生惆怅悲苦之情, 这是“断肠人在天涯”的真实写照。

“念去去, 千里烟波……”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象, 让人对“烟”和“暮霭”所展现出来的情意绵绵的离别之情回味无穷, 无尽的烟波、朦胧的暮霭、遥远的楚天无不装载着词人凄婉的离别之伤, 虚拟的场景中融入了词人内心真挚的情感。

五、借酒消愁愁更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

“今宵酒醒何处”运用虚景实写的方式将词人离别之后落寞的心情展现出来, 为了缓解离别之后的悲苦, 词人向借酒消愁, 可是酒醒之后却还是要面对孤独的凄凉之感, 才能真正让词人体会到“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和难以消除的思念之情[5]。

既然酒无法消除内心的思念与愁苦, 那么时间的转换是否可以缓解心中的愁绪呢?“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道出了词人所设想的美好未来, 只是即便有着这样的良辰美景, “更与何人说?”, 没有了心爱的人陪伴, 就算有再多的美好情景也只是辜负了罢了。由此可见, 词人运用生动的联想移情展望, 却又无人分享, 道出了词人内心请求离别的伤感之情。

纵观《雨霖铃》全篇, 可以知道这首词核心在于抒写凄凄惨惨秋雨之后的离别之情, 上片主要通过叙述离别之时的景色抒发了离别之情, 下片通过叙述离别之后的虚拟场景抒发了别后的凄婉思念。柳永运用充分的艺术联想、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缠绵婉约的离别之伤充分展现出来, 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和无尽的离别感慨。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柳永《雨霖铃》写作背景及基本内容, 详细分析了柳永在我国诗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及《雨霖铃》创作的背景, 为《雨霖铃》离别之伤的分析奠定良好的背景基调。然后从景语诉情、细节诉情以及文化意象诉情等几个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柳永《雨霖铃》中缠绵婉约的离别之伤。

关键词:雨霖铃,缠绵婉约,离别之伤

参考文献

[1]谢懿维.字字含情句句景离情别恨满清秋——柳永《雨霖铃》赏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 :58-60.

[2]陈麟德.千古风流一样离情——秦观《满庭芳》与柳永《雨霖铃》品较[J].汉中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07) :118-119.

[3]姚玉光.别有一番滋味是离情——柳永《雨霖铃》艺术新解[J].名作欣赏, 2010, (05) :126-128.

[4]欧荣.同为赠别诗, 情境各不同——约翰·多恩的《别离辞:莫伤悲》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对比[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 (02) :66-67.

《离别》 篇9

一、爱情中的美好

在《离别辞》中, 女主人公表达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我想你, 你不是那只去过一次的小镇, 也不是匆匆而过的小路, 你的笨拙犹如青春期的懵懂, 淡若晨雾轻若灰烬…”。如此深切的感受可见女主人公在感情上的付出是何等的强烈。陷入爱情中的人们大多时候都是在享受爱情所赋予的甜蜜:一起吃饭, 一起聊天, 一起玩耍等等。然而, 好景不常在, 等到一切美好辗转即逝, 留下的莫过于一段令人难以忘却的回忆。爱情容易让人产生回忆, 也容易蒙蔽一个人的心灵。

二、爱情:一首悲伤恋曲

爱情给人留下的伤痛远比肉体上的疼痛更加让人锥心。无论是在《离别辞》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相爱的任意一方的悄然离开, 都会给另一方留下无限的痛恨和悲伤。她们有的以泪洗面, 有的日夜难寝, 有的甚至痛不欲生。爱情就是这样的残酷。然而, 爱情的美好又让人憧憬, 于是受伤的例子比比皆是。

事实上, 离别只是一个短暂的经过, 而情感分裂后对对方的依赖心理才是造成自身痛苦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这首诗歌的末尾部分充分地体现了叙述者的此种情感:

但最后, 还是粗野些吧;

荒谬些吧——舞动你的快刀斩断情丝;

疯狂些吧——求求你别再甜言蜜语

求你别再让一颗沉寂的心再次萌动。

离去吧, 勿需火焰, 勿需灯笼

让你的离去留点神秘吧。

情丝、甜言蜜语以及萌动的心, 像这样让人痴醉的情景, 是那么的令人神往。然而, 爱人的离去, 使这一切美好事物都化为乌有, 她又不得不陷入无奈之中。出于期待的落空, 她只能在回忆与想象中度过。在这首诗歌中, 除了透露叙述者在离别后对感情的期待与无奈以外, 更多地描述了叙述者对爱人的嘱托, 希望他不要再去伤害更多的人, 因为这样的损伤真的很惨重。

三、在爱中成长

《离别辞》这首诗歌中的语言简洁朴实, 十分真切。字里行间透露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1. 学会坚强

不知是否是巧合还是诗人的有意安排, 本首诗歌的叙述者是一位女性。对于这样的安排, 我们可以解释的就是女性同胞们的感情生活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其实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 当在感情的路上受到伤害, 我们都希望他们可以珍爱自己, 学会坚强, 勇敢地面对一切。女人天生的柔弱性注定了她们在受伤的时候会更加的脆弱。恋旧、多情、痴迷, 这一切都表明了她们很难抹去爱情给她们留下的伤痕, 如诗中的叙述者, 她反反复复地提及了自己和爱人在一起时所拥有的美好时光。相爱、吃饭、跳舞, 她是那么地留恋, 那么的期待。然而这样的期望到底还是因为爱人的离去而落空, 她明白她唯一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坚强起来。因此她嘱托他不要再以同样的方式去伤害他人, 不要用甜言蜜语去蛊惑一颗颗纯洁的心灵。感情的世界里没有谁对谁错, 因而每一个在当中受伤的人都应努力摆脱痛苦, 重新寻找自己的奋斗目标, 万万不可在感情的世界里堕落徘徊, 从而耽搁了自己的美好青春。

2. 怀有一颗宽容的心

当爱逝去时, 就算你再怎么的不愿接受, 可是事实就摆在面前, 你的心上人他已不再爱你, 那你又何必强求。其实, 你大可不必去痛恨他。相反, 你要怀有一颗宽容的心。一段感情旅程的结束事实上是恋爱双方共同产生的问题导致的。

但最后, 还是粗野些吧;

荒谬些吧——舞动你的快刀斩断情丝;

疯狂些吧——求求你别再甜言蜜语

求你别再让一颗沉寂的心再次萌动。

离去吧, 勿需火焰, 勿需灯笼

让你的离去留点神秘吧。

同样是这一段话, 从第一眼看过去, 显然, 人们更多的认为里面带有叙述者的讽刺意味。其实不然, 当叙述者明知这一切都已结束时, 她选择原谅了他, 她衷心希望别的女孩不要再遭受和她一样的伤害。她希望他在离开的时候不要太过明显, 要悄然地离去, 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个女孩的心灵伤透。因此与其怨恨他一辈子, 不如让他去寻找自己爱的归宿。在这样的情形下要抱有一颗宽容的心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所以我们向诗歌里的叙述者表示致敬, 也祝愿每一颗善良纯洁的心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

摘要:路易丝·波根 (1897-1970) 是美国现代女诗人之一。其作品的主题包括情感的始终、忧伤、光明与黑暗等。波根这首题为《离别辞》的诗隐藏了诗人自己对爱情的诠释。诗歌表明, 爱情时而美好, 时而悲伤, 只有学会宽容, 学会坚强, 才能不被击垮。爱情中所承载的悲伤, 可以让一个人更好地认识自我, 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路易丝·波根,《离别辞》,爱情,成长

参考文献

[1]Bogan, Louise, Body of This Death, Robert M.McBride, 1923, pp.10–11.

[2]Journey around My Room:The Autobiography of Louise Bogan, written with Ruth Limmer, Viking Press, 1980, pp.29–31, 34–35, 40–43, 48–50, 52–53, 68.

[3]Colasurdo, Christine, “The Dramatic Ambivalence of Self in the Poetry of Louise Bogan, ”in Tulsa Studies in Women’s Literature, Vol.13, No.2, Autumn1994, pp.339–61.

[4]Collins, Martha, ed., Critical Essays on Louise Bogan, G.K.Hall, 1984, pp.2, 27–31.

又到离别时 篇10

当大家拿到本期杂志,欧洲各国联赛或行将结束,或已经结束,夺冠的球队在享受着荣誉的快乐和喜悦,降级的球队则在悲伤中立志东山再起,而在这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旋律中,肯定交织着几曲让人伤感的离歌。

今年的告别早已注定不同寻常,因为马尔蒂尼早就宣布将在本赛季结束后正式退役。没有必要去为马队加一长串修饰语,同样没必要罗列他数不清的荣誉,因为马尔蒂尼这名字本身,分量就足以超过了所有描述的语言。

但是,一生传奇的马队终究要离开了,尽管他早已不再像以往那样风采无敌,但是他驰骋在绿茵场上,就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一代代球迷信仰和热爱的传承,但是随着他的告别,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时代就宣告了结束。

如无意外,内德维德也将脱下身上的球衣,纵然不能说绿茵从此无硬汉,但是内德维德式的球场硬汉或许是百年一遇。偉大中带着悲情,荣誉中伴有遗憾,内德维德也许就将这样结束他的职业生涯。

马队俊朗的面容和高超的球技、铁人飘逸的金发和震撼的射门,以及其他可能结束职业生涯的球星,他们的球员时代都将从此成为历史,只能作为过去时在纸页或视频中让人们回顾和重温。告别,总让人难掩失落和伤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和珍惜明星的现在时。

《离别》 篇11

离别的伤感应该留给自己, 学生要带走的是快乐、信心与坚毅……利用与学生最后话别的机会, 我总会把自己最喜欢、最为推崇的几句名言、诗句送给学生, 与学生共勉。

一、面对它, 处理它, 接受它, 放下它

这是出自于台湾已故的佛学大师———圣严法师之口的一句名言。德高望重的圣严法师在宝岛台湾的不同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群曾不止一次地说起这十二字箴言。台湾当局甚至还邀请圣严法师在电视上做起了“公益广告”, 用他的佛家偈语劝导芸芸众生正面挫折, 善待生命。

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马上就要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考验, 高考的成绩如何将决定他们能否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由于高考是选拔性考试, 因此将会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在考试中遭遇挫折。在对学生进行考前应试策略的指导和心理疏导时, 让学生感悟圣严法师的十二字箴言并不会打击他们的信心, 反而会使其因为已经学会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最坏结局而轻装上阵, 从容应战。

二、悲观者抱怨风向, 乐观者期待转向, 务实者调整方向

我曾经将美国教育家威廉·华德的这一句名言写在了学生的“毕业纪念册”里, 希望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既不要当抱怨风向的悲观者, 也不要局限于当期待转向的乐观者。因为乐观者在期待转向的过程中容易成为随遇而安继而随波逐流的平庸者, 更有甚者可能会沦为逆来顺受的懦弱者。

主动, 创造更多可能。要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 唯有学会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的转移, 务实地调整方向方能享受鹰击长空的快感。

我将这一句名言送给学生, 就是要让他们相信:生活因务实而变得充实, 人生因主动而愈发精彩。

三、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美国IT潮流的领航者——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2005年度的毕业典礼上以嘉宾的身份进行了讲演。在其演讲的最后, 乔布斯引用美国一度十分流行的杂志《全球目录》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停刊时的“告别宣言”与学生共勉。这句英文原文为“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话语被翻译成韵味十足而又意味深长的中文对偶句:求知若饥, 虚心若愚。

人只有有所“不满”才会有所期待, 只有有所期待才会有所向往, 只有有所向往才会有所追求。对于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而言, 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追求知识的步伐就此打住。迈出高中校门之后, 学生们只有时刻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才能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站稳脚跟, 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从而不断收获更大的成功。

四、智力是速度, 智慧是方向

严格来说, 这并不是什么名言警句, 而是我在思考智力或智商与智慧的关系之后得出的结论。之所以要在学生毕业前夕跟他们谈及智力与智慧的关系问题, 是因为在“文理分科”的现行高考制度之下, 不管是选读文科还是选读理科的学生都会有“重文轻理”或“重理轻文”的现象。

我想告诉学生, 我们不仅要终身学习, 而且还要涉猎广泛。如果说理科训练了人的智力的话, 那么文科则提高了人的智慧。借用物理学的“矢量”概念进行比喻, 智力相当于速度而智慧则相当于方向, 二者对于人生的成功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光有较快的速度而没有正确的方向会产生南辕北辙的反效果, 光有正确的方向而没有适当的速度又可能会给人带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挫折感。

五、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年的五至七月间是凤凰花盛开的时节。看着校园里灿烂开放的凤凰花, 我首先看到的当然还是朝气与活力, 但也不禁联想到了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里的千古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情此景之中, 这两句诗让我既感叹于时间的飞逝, 又感慨于青春的短暂。于是在我第三年担任高三科任教师的最后一节课的讲台上, 我除了表达“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之类的感言外, 更重要的是以过来人的身份让学生懂得:花谢了还会有再开的时候, 可是人的青春却是一去不复返的。

青春是用来挥写的, 而不是拿来挥霍的;青春的汗水是用来挥洒的, 而不是拿来挥发的。借着这两句诗句, 我希望学生们能珍惜高中三年在母校度过的每一个日子和经历的点点滴滴, 用母校所赋予自己的刚强和毅力书写无悔的青春。

上一篇:狠抓落实下一篇:给水调节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