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人》

2024-07-09

《忆故人》(精选3篇)

《忆故人》 篇1

一、离恨若春草——谈《忆故人》的“离恨”之美

“离愁”因故人而起,“别绪”与回忆相连。作为“离愁别绪”的代表作,《忆故人》以其委婉深情的旋律,表现了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怀念友人的感伤情绪。在直抒胸臆的音乐作品之中,此曲堪称上乘。不得不说,《忆故人》的确是将千古传唱的“离恨”一词演绎到极致。《忆故人》又名 《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此曲原为古琴曲,后被改编为箫曲,其琴箫合奏谱见于《今虞琴刊》1(1937年), 传自彭庆寿。据原谱解题,此曲“传为蔡中郎(蔡邕)作”。

《楚辞·九歌·少司命》曾这样唱道:“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2作为佛家所说的七苦中的“生别离”—— 难以再见的离别,一直是古代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究其原因是四个因素导致的:

(一)古代中国地理环境所致

中国地大物博,山川自然风物大有不同,一山不同族, 十里不

同天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生产力水平制约了人们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加之沟通交流方式单一,以致有“家书抵万金”3的说法,每一次千山万水的相见都分外珍贵,而每一次别离也许就是从此会面遥遥无期,更容易让刚见面就要分开的人们之间心生悲凉之感。

(二)古代中国特有的乡土观念

先是农业立国及其赋税制度的需要让离乡成为了极少数的现象,如若出现,却伴随着大的天灾人祸。其次受到诸子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学创作中以思乡、恋乡、 离乡为主题的作品也蔚为大观。

(三)古代中国式的家庭观念

随着封建社会宗法家族制度的长期推行,使得民众对祖籍、祖居、祖业、祖坟有着深厚的感情, 而“遍插茱萸少一人”4的思乡情感成为游子在外趋同的感情基调。

(四)古代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所致

一方面由于封建中央集权政策的政治制度所致,统治者常在执政期间大兴的“文字狱”以达到对于威胁统治的言论的管束以及政策上的震慑效果;一方面由于传统道德规范的对人的严苛要求(如“程朱理学”中提到的“去人欲,存天理”)对人性的压抑让以文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团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5,人们在表达上通常会不得不借物喻人、 借景抒情、以物名志,古琴作为表达工具一种,从曲风到演奏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二、亭晚风萧缈——叹《忆故人》的“萧缈”之美

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6《忆故人》一曲写的便是以中国文人为代表的广大知识分子一直以来常要面对的人生难题,是以敏感心灵寄情“萧渺”山水之间的遥遥一叹。这“故人”可以看做真实的旧友,亦可以是代称的“过去”,而这“过去”可以是少年时代的青梅竹马,也可以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亦或是某个美好的回忆,亦或是某个苦难的岁月,又或者是对于某个“求不得”的理想的纠结和抒发。无论形势如何,他们共同点在于对不可再踏入的时光之河的惆怅和叹惋,这些内涵丰富的故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变得愈发鲜活,而古琴作为古代文人的代表,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自诞生以来,以“琴棋书画” 的连称一起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情怀。

现今琴家多认为此曲共分六段。本文援引成公亮先生记谱分为四段:

第一段以清亮飘逸的泛音开头,如置身一片被雾气笼罩的空山幽谷之中,气氛宁静,犹有兰草余香。泛音停止后, 思绪随着起伏跌宕的音调而展开。接着音乐开始上板。缓慢而规整的节奏,缠绵悱恻的曲调,绵延不断的琴音,似他乡遇故知的对话,又如情人怨遥夜的絮语,使人感到情真意切。

第二段,旋律移向高音区,并由单音旋律转而采用空弦, 低音作和音衬托。在旋律层层推进后,又连续下行,表现了思绪翻滚,心潮起落,使思念故人之情达到高潮。

第三段,曲调尤为凄切,辗转反侧间,似在将以前的种种反复回忆,而对比现今的惨淡,深有“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纠结之感,又或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扼腕叹息。

第四段,先是再现第三段曲调,待情绪渐趋平静,旋律转至低音区,尔后,跌宕的节奏和尾声半部分激动的泛音曲调,又掀起一次感情的波澜,有欲伏先扬之妙,音调的巨大落差与跌入谷底的失落之感相得益彰,让听者不忍涕下。

有意思的是,以周邦彦的《忆故人》填词为例,将词、 语调、曲调相较:

“王都尉7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8别撰腔,周美成9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 谓之《烛影摇红》云。”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烛影摇红( 仄韵) [ 北宋] 周邦彦

芳脸轻匀,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转。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盼。几回相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仄。(韵)。仄平平、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该曲在弹奏的韵律上与汉语特有的语调上的平仄,皆互相适宜,相辅相成。自古琴棋书画为一家是也,想必在国画的浓淡线条间也有这样的特点。

三、一琴求知己——寻《忆故人》的“知己”之美

知己者,惺惺相惜、心心相印是也,乃中国文人几千年来最高的精神追求,才会有“士为知己者死”,才会有“伯牙绝弦”。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高度契合,借琴表露心迹,唯知心者了然矣。

与普遍认为“古琴是专属文人的曲高和寡的艺术”的说法不同的是,在吴安宇博士对于清代琴人的研究中,发现了在这一时期,古琴的发展面临一个实质性的变革——“不再限于庙堂宫廷和王宫大夫,其从禁锢中走出来,直接走向了平民阶层。”10也许正是这一变革,使得古琴艺术有机会看到更多平民阶层的苦难,从之前的“为赋新词强说愁”11到真正的朴实却感人的述说。

并且早在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兴盛于民间,用以抒情咏怀,深得人民喜爱。文献可以熟知的《诗经》为例,《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从孔子的文王操,到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从嵇康于刑场赋一曲《广陵散》12,到刘禹锡《陋室铭》 里的“调素琴,阅金经”……古琴在悲喜中穿越漫漫历史长河中,虽朝代更替,虽大小战乱不断,甚至有外来文化不断汇入华夏文明之河,她依旧大量存在于史书、诗词、戏文、 绘画,甚至是瓷器上,以民间极广的社会基础昭示着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文有其意,琴自然也应有其意。借由古琴特有的怆凉音色,《忆故人》全曲高音处宛转悠扬,似心绪飘游不定,低音处沉稳深邃,似重锤直击人心。同时,配合古琴安静悠远的音色使旋律极富性格,如泣如诉,如歌如赋。而这些都得益于古琴特殊构造和演奏方式。

首先,从琴的构造上看。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 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虽然音域甚广——有四个八度零两个音,但是由于单凭琴弦的小幅震动以及琴底的两个音槽,音量上不足以和打击乐器、丝竹乐器相抗衡。于是要求了一个相对安静的演奏环境。

其次,从演奏方式看。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由于没有“品(柱)”或“码子”, 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 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能奏出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单就右手的弹弦来说,其强弱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由于古琴有效弦长, 振幅广阔,故同样一种弹弦技法,可以弹出极轻柔飘忽的音, 同时也可以弹出非常沉重刚烈的音,这全凭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而有效弦长比较短的乐器,例如琵琶、阮等,其可变化的幅度就小得多。

四、煮酒话良宵——品《忆故人》的“煮酒”之美

“酒逢知己千杯少”,知己故人“煮酒论英雄”,是直抒胸臆的豪情与包容并蓄的胸怀。从哲学意味上看,在古代中国,儒释道三家作为主要的哲学派别,其核心思想一直影响着对于美的本质的定义,而这三派的思想结合起来则可作为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国家对于美的最直观的概括。

首先,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从人性出发,推崇以“仁义” 治国。在四书之一《大学》开篇便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其中的“至善”便是社会道德最理想的状态,而“善”在作为做标准的道德核心的同时也作为美的最高衡量标准。

再次,同时期以老子为首的道家相较儒家,更偏向于从宇宙观发展,提出“道法自然”。认为“道”为世界的本源, 于是便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 而人在这其中要做的只是“清静无为”,因为“大音希声”。 可见,道家对美的认识是:绝对的自由。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古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佛教分为九乘佛法,然禅宗即是教外别传之第十乘。禅宗又名佛心宗摄持一切乘,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认为人生而苦,只有达到涅槃的境界即对痛苦的解脱,才能得到最终的精神自由,也就是所谓的“悟道”——超脱。有趣的是,在对于美的定义上,这一点与道家颇有相似之处。

有趣的是,以上三派学说,皆是针对或残酷或不理想的现实提出来的,也许就政治意义而言,它们是执政者用于麻痹民众、让其安于现状的手段,但就哲学意义而言,它们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世界的悲剧美,肯定了悲剧美的存在,才对少有的喜剧美产生了期待和幻想, 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缤纷了感知世界的色彩。而古琴的存在,似乎是这东方美学儒释道相互促进、渗透和影响的最具象的表现。于是乎有了《山海经·海内西经》: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于是乎也才有了《尚书》 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忆故人》全曲代表着儒家思想的宫(君)、商(臣)、 角(民)、徵(事)、羽(物)、文、武的七弦为正调定弦, 而曲调间多处在D商音上的不稳定的延留给人以无尽余味, 颇有一股仙风道骨的飘逸洒脱,加之散泛按三音的交替使全曲天籁人籁地籁相交织,耐人寻味颇有禅意。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本曲在琴谱中的解题更为精妙:(下接第129页)

《神奇秘谱》13:臞仙曰,是曲者,与秋月照茅亭一人之所作也。盖曲之趣也,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或感时,或怀古,或伤悼,而无所发越者、非知音何以与焉?故思我昔日可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乃作是曲。故前圣之所谓道之不行,乃思圣人。故曰,“我思美人天一方,欲往从之不能忘。”是其言也。

《重修真传琴谱》14:是曲也,蔡邕所作。曲之趣者, 为思念故人,别殊难会;而思慕於心,时无不想言,而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思我美人,天各一方;欲往从之,不能附翼; 与谁言欤?噫!离合无凭焉。

《琴苑心传全编》15:是曲也,我有好怀,或感时,或怀古,或伤今,而无所发越,非知心者,何以与焉?故思我友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乃为此曲,以写之。

古琴因有三尺六寸而美喻为一年四时三百六十五天。因其有七弦,除却金木水火土五德外又被附上君臣关系,承载着古代社会伦理道德之最高理想。在随后的发展中,更是被赋予浓重的功利色彩和政治因素。在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把琴标榜为“曲高和寡”之绝对时,可否忘了他曾也是蔡公于火中识得的那块“焦尾”16?曾也是高山流水的会心一笑?曾也是“竹林七贤”微醺之时的一曲《酒狂》17……本就是为情感而生,为表达而活,为什么要将之与尘嚣隔离、束之高阁?

嵇康曾在其《琴赋》中这样说道:“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这是很独特的中国式审美,是对古琴音乐悲剧美的极大认同。

这不是一种自虐式的对悲剧的盲目推崇,而是一种在看遍千山万水,人世苍凉后的一种淡然和超脱,是因最朴素的情感所动容而留下最真挚的泪水,纯净无暇且凄怆绝美,是漫漫星河中最璀璨的人性光辉!

摘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一直承载着泱泱五千年华夏精神文明之河的精髓,其关乎东方美学之脉络更是错综复杂,尤以悲剧美为盛。

关键词:古琴曲《忆故人》,离恨,悲剧美,东方美学

听《忆故人》 篇2

而“玉树”之“玉”作为形容词,怎样的树才配得上它的修饰呢?这更让我猜测。

后来我想能配得上“玉”作修饰的树,只能是梧桐,这大概也是琴材的缘故。

古琴用桐木做面板,用梓木做底板。古人有古人的说法,认为桐木是阳,梓木为阴,琴乃阴阳合成。通过这个说法,我们大致知道古琴的制作工艺在汉代已经是它的成熟期了。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说法,桐木较为松疏,利于发音;梓木较为坚实,利于蓄音。我向熟悉西洋乐器的人打听,他们说小提琴的制作也是如此,用较为松疏的木材做面板,用较为坚实的木材做底板。这是科学。西洋人讲科学,我们讲思想。顾颉刚先生说过,阴阳是中国人的思想律。

阴阳在很多地方成了套话,太大而化之了。所以我见到沈括的话就觉亲切可信,沈括的这段话有研究也有实证:“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予曾见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胜指,而其声愈清。”(《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

昨晚我听完《忆故人》,不免思来想去,觉得我们在现代生活里最缺少的是什么呢?

钱?希望?爱与荣誉?革命?艺术?交往?好东西?男女?山水?邮票?书籍?羊羔美酒?阳澄湖大闸蟹?这些当然也缺,但在我看来最缺少的却是回忆。李白说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子曰回忆也不须花一钱,花了钱也买不到。

浮躁,紧张,时尚,潮流,赶,忙忙碌碌,精疲力竭,哪有回忆的心态?哪有回忆的时间?哪有回忆的体力?

回忆有时候就是一种体力。

不信你听《忆故人》,你就会觉得古人的体力似乎都比现代人好,起码不神经衰弱,是这样的游刃有余,一点也不累。

在我所听过的《忆故人》中,吴景略先生的《忆故人》得于声外,所以此众人所不及也。得于声外不容易,我觉得能在得于声外之时,还能声在音中,就更不容易了。吴景略先生的《忆故人》差不多如此,所以能够意韵萧然,也能够让我有皮肤上的享受—话说初秋之夜,天气闷热郁积,忽然凉风习习,真是清爽之极。

据说《忆故人》的来历不远,与传统的《空山忆故人》和《山中思友人》也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我总觉得颇具古意,这一份古意与《碣石调幽兰》的古意又不同。《忆故人》的古意是其中有诚挚的友情。诚挚在现代肯定属于古意的范畴了。看来新有各种新法,古也有各种古法—都是高深莫测的。

但吴景略先生的琴风一点也不高深莫测,尤其是他的《忆故人》。这种享受求之不得。

醉后忆西津,微酒思故人 篇3

我记得分明,那天天气很好。因为前一天刚下过雨,所以空气里还弥漫着点湿气,但不烦闷,风吹过的时候很清爽,让人满足。

是在遇到他之后,我有那么一瞬的遗憾,遗憾自己几个月前填志愿的时候,没填江苏大学。

上一次因为另一个人去另一个城市的时候,我很想见到他,带着点撕心裂肺,结果那座城市在盛夏送了我一场冰雹,宣告我的狼狈。而这一回,可能是因为我学会了沉默,没告诉他我来的消息,所以他的城市就这样慷慨地赠与了我一个好天气。

我打西津渡的小巷子走过,发现一家叫做“西津时光邮局”的小店。拉着同行的小伙伴和哥哥一起走进去——我一直有在旅行的路上给自己寄明信片的习惯,而这一次的心情又不一样。

以前的旅行,我总不知道要在给自己的明信片上写些什么,说多了嫌自己矫情。可这一次却觉得写再多也不够——只有这张明信片,能让我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真切地缅怀这一天,证明我曾经与他如此接近。我在明信片上一字一句写:

亲爱的:

你终于来了这里,和小伙伴一起,叫上了哥哥,却没和他说,已经和他断了联系。都会过去的,有的人遇到就可以了。

2016.6.9

在明信片的一角,我还留下一句:与你相遇,好幸运。

在江南扰人的初夏啊,能遇上这样的天,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而在剑三那个越来越浮躁的游戏世界里,能遇上你也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可是我知道,如今的我,已经失去为你泪流满面的权利。

踏过西津渡的青石板路,看行人来去匆匆。而我走过每一个角落的时候都会想这儿他是不是也曾路过,看着人来人往也会忍不住猜那里面有没有他的身影。

这里的古镇和苏浙的不太一样,褪去了水墨江南的温婉柔情,带着点沉稳的硬气,却又不乏亲近的气息。大概也有点像他带给我的感觉,成熟又让人感到温暖,夜深下来会劝我早点睡觉,但不是啰唆的催促,也不如他人那样一句关怀后就留我继续熬夜。

“你为什么还不睡觉?”“因为你还没睡啊。”在这样的谈话间,我好像也不经意地开始提早睡觉的时间,而那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觉得,自己可能会把熬夜的毛病改掉。

后来,我又去了金山,晃了一圈,草草走过金山寺,看过路旁风景,却无心流连。最后还是回到西津渡,不为这里有多少好风光,镇江的“三山一渡”旅游攻略里早已提遍,可我再无意去焦山和北固山,只为对“西津渡”这三个字怀有别样心情。

还记得决定要去镇江的那个晚上,我问谁能陪我一起。

佳妞问我:“镇江有什么好玩的?”

“西津渡。”

“还有什么呀?”

“我也不知道了……我去查查。”

那时候,我对镇江唯一的印象,就只停留在这儿。因为游戏里,他的帮会叫这个名字。我还能轻易地回想起,他带着点得意告诉我:“这个名字在现实里真的存在,是镇江的一个景点。”我笑个不停表示不屑,却又不自禁地把他的话记在了心里。

明明都是不经意,却又牢记。

就像我还记得那时候他说:“只要你来了镇江我就带你去吃锅盖面。”

而我在这头翻了个白眼,敲字回他:“那你来了无锡我还带你去吃小笼包呢!”

如今,我终于尝过了他说过的锅盖面,其实旅游景区里的东西没那么好吃,可那又有什么要紧。只是有一点点的惆怅,惆怅陪着我吃锅盖面的人不是他。而将来若有一天他来无锡,会不会有另外的人,陪他尝一尝小笼包呢。

重回西津渡,偶遇路旁一家小图书馆,点一壶茶,不知不觉又在这儿坐了半个下午。随手拿的一本书却是扬·安德烈写的关于他和杜拉斯的过往,27岁的他和70岁的杜拉斯同居,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像一团火,灼烧了彼此,热烈又带着疼痛。我慨叹唏嘘,红茶入口,带着些许苦涩,苦笑之间,知道19岁的自己,已经不复当年。连向别人承认自己喜欢他,都那样不易。

可我还是忍不住来了镇江,这大概,是我仅剩的勇气了吧。

而这勇气存在的时限,也就一天而已,哪怕我已经努力把这一天延长,订了很晚回家的票,可该来的躲不过,我终究要离开他的城市,就像我终于还是要放弃他。

就要走了啊,而一贯矫情的我真的忍住了没告诉他,我来过。

车站外月色如水,初夏时节,我寻觅不到诗里的那阵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明月却真的照我还。

后记:

后来,机缘巧合,他还是知道了我去过镇江。他对我说以后他也去无锡,然后不告诉我他去过。他又问我去西津渡吃了什么,还和我说西津渡的东西不好吃。

这一切听起来都带着些许甜蜜,可现实是,他找我的那天,我刚度过暗无天日的几天。而在那几天之后,我再回想起他,只觉得越来越遥远。那些事情都还记得,也知道那只是这几个月里发生的事,可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仿佛已经过了很久很久。他的声音,他游戏里的样子,他说过的话,他给我看过的照片,还有我们之间的种种,仿佛一下子,到了彼岸。所以,我又一次把他推出了我的世界,内心挣扎,表面决绝。

《庄子·大宗师》里有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真的,就像我在寄给自己的明信片里写的那样:有的人啊,遇到就可以了。

编辑/围子

上一篇:技术措施分析下一篇:新常态下的教育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