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胸卧位

2024-10-28

膝胸卧位(共3篇)

膝胸卧位 篇1

胎位不正是孕产妇常见的临床体征, 影响产妇正常分娩, 甚至危及胎儿和产妇的生命安全[1]。可分为肩先露和臀先露两种特殊类型, 臀先露是一种常见的胎位不正, 胎儿臀部先从阴道口娩出, 容易引起脐带脱垂, 胎儿死亡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枕先露胎儿[2]。为了降低胎儿臀先露的概率, 近年来, 临床上在于膝胸卧位矫正孕周为28~34周的臀先露孕妇, 并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3]。为进一步观察分析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的临床效果, 特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1例产前检查为臀先露的产妇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2月-2013年10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61例经产前检查确诊为臀先露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35岁, 平均 (25.50±8.37) 岁, 其中初产妇31例, 经产妇30例。孕周28~31周产妇35例, 孕周32~34周产妇26例。入院后通过各种检查确诊为胎位不正的臀先露,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过敏体质者、不服从医嘱者等, 这些患者配合治疗。

1.2 方法

1.2.1 产前检查

根据产前检查确诊为胎儿胎位不正, 属于臀先露。在产前检查过程中, 对产妇进行疾病知识的指导, 使其了解疾病类型, 治疗方法和治疗目的, 有助于产妇进一步配合治疗, 降低胎儿死亡率, 提高自然分娩率, 最大程度上缓解产妇分娩时的痛苦。对产妇进行相关心理指导, 减轻产妇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1.2.2 膝胸卧位具体矫正方法

在指导产妇进行膝胸卧位前, 护士指导产妇排光膀胱, 并保持腰部无束缚, 活动不受限。产妇在床上做下跪姿势, 两小腿平放于床上, 稍微分开, 两大腿保持与床面垂直, 产妇胸腔贴在床面上, 维持腹部悬空状态, 臀部抬起, 头偏向一侧, 两臂屈肘, 放在头部两侧。膝胸卧位每天进行两次训练, 每次持续时间为15 min, 连续训练一周。然后应用B超复查产妇子宫内胎儿胎位情况、分娩方式、脐带情况等各项生命指标。在产妇进行膝胸卧位训练时, 禁止在空腹和饱腹情况下进行, 空腹下进行膝胸卧位, 由于产妇体力不足以支持训练而容易引起产妇低血压, 甚至休克, 危及生命。在过饱的情况下也不适宜进行膝胸卧位训练, 指导产妇在进食后1~2 h进行膝胸卧位的矫正方法。

1.3 观察指标

对膝胸卧位矫正胎位的孕妇进行随访, 包括产妇的分娩方式、脐带状况、胎儿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孕周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矫正后的临床效果

孕周为28~31周的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矫正后成功率 (97.92%) 明显高于孕周为32~34周产妇成功率 (61.54%) , 孕28~31周矫正率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产妇分娩方式与围生期胎儿死亡情况

经过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的应用, 臀位助产术的分娩方式导致胎儿重度窒息率16.67%, 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发生率, 分娩方式的选择与围生期胎儿死亡具有密切联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2.3 脐带长度与脐带扭转的关系

经过研究显示脐带扭转与脐带长度有关, 脐带长度<70 cm时, 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2.00%) 明显低于脐带长度≥70 cm时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36.3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胎位主要分为枕先露、臀先露和肩先露, 枕先露是正常的分娩类型, 其他类型均容易导致难产, 危及产妇及胎儿生命, 因此早期纠正胎位不正具有重要价值[4]。胎儿头部重量明显大于臀部重量, 妊娠28~34周子宫内羊水较多, 所以对于胎儿先露部尚未进入骨盆时采用膝胸卧位能够有效改变胎儿胎位, 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5]。膝胸卧位的目的是促进胎儿臀部逐渐退出盆腔, 胎儿重心改变, 胎头与胎儿背部在形成弧面的同时进行滑动, 胎头逐渐进入骨盆腔, 使胎儿成枕先露的正常胎位, 有助于胎儿从产妇阴道内娩出, 因此在臀先露产妇孕周28~31周进行膝胸卧位矫正具有重要价值[6]。本研究结果显示, 孕周为28~31周的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矫正后成功率 (97.92%) 明显高于孕周为32~34周产妇成功率 (61.54%) , 孕28~31周矫正率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过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的应用, 分娩主要分为阴道分娩、臀位助产术和剖宫产三种方式, 分娩方式的选择与围生期胎儿死亡具有密切联系, 经过研究显示脐带扭转与脐带长度有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膝胸卧位是产妇在床上进行的运动, 方便简单, 可有效纠正臀先露, 促进胎儿在子宫腔内旋转, 从而恢复到正常体位, 有助于产妇正常分娩[7]。剖宫产中还包括阴道分娩失败而转变为剖宫产这一类型, 在试产过程中, 产妇取侧卧位, 减少肢体活动, 一旦出现胎膜破裂的危险症状, 立即检查胎心, 抬高床尾, 增加回心血量, 保证胎儿及产妇的生命安全[8]。在各种分娩类型中极易出现脐带脱垂, 在身体检查过程中要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并对产妇做好心理护理。

经过研究显示脐带扭转与脐带长度有关, 脐带长度<70 cm时, 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2.00%) 明显低于脐带长度≥70 cm时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36.3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产妇跪在床上, 胸部贴于床面, 双上肢紧贴双耳, 不仅能够纠正胎儿恢复正常体位, 还有助于产妇进行一定程度的肢体锻炼。采用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 胎儿持续向同一方向转的, 引起脐带扭转。脐带是母体与胎儿进行氧气和营养支持的通路, 是保障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因此要密切关注脐带的相关变化, 避免出现胎死腹中的危险后果, 同时对于经过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的产妇分娩过程做好抢救新生儿窒息的准备, 保证胎儿及产妇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 孕周为28~31周的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进行矫正, 临床效果最好, 对经过膝胸卧位矫正的产妇采用适宜的分娩方式对于降低胎儿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易发生脐带扭转, 并与脐带长度有关。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孕周为2834周的61例产前检查为臀先露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行膝胸卧位纠正胎位并对其分娩过程进行临床观察, 然后跟踪观察孕妇的胎位、分娩方式、脐带情况等。结果:孕周为2831周的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矫正后成功率 (97.92%) 明显高于孕周为3234周产妇成功率 (61.54%) , 孕2831周矫正率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脐带长度<70 cm时, 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2.00%) 明显低于脐带长度≥70 cm时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36.3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孕周为2831周的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进行矫正, 临床效果最好, 对经过膝胸卧位矫正的产妇采用适宜的分娩方式对于降低胎儿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易发生脐带扭转, 并与脐带长度有关。

关键词:膝胸卧位,臀先露

参考文献

[1]王丽娟, 陆淑娟, 王英华, 等.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胸膝卧位矫正胎位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0) :3267-3270.

[2]付建英, 刘迎军.分娩球纠正胎儿臀先露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9) :1549-1550.

[3]李莉.艾灸至阴穴配合膝胸卧位矫正臀位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3) :166.

[4]彭光霞.针灸治疗胎位不正之“臀先露”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 2014, 34 (4) :726.

[5]卢宝员, 莫小红.应用胸膝卧位对使用开塞露改善精神疾病患者便秘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3, 33 (34) :7273-7274.

[6]罗红.剖宫产术在臀先露分娩中的应用 (附53例资料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7) :95-96.

[7]于秋, 王建春.胸膝卧位纠正子宫后倾[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 (3) :76.

[8]陈东东, 穆傲霜.侧俯卧位与胸膝卧位联合纠正枕后位[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4) :3520.

膝胸卧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行气腹腹腔镜手术217例, 年龄最小者15岁, 最大者64岁。其中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53例, 子宫肌瘤剔除术35例, 宫外孕77例, 卵巢病变32例, 不孕症诊断治疗8例, 盆腔炎症12例。

1.2 方法

将217例病例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07例, 观察组术后6h即可采取膝胸卧位, 每天2次, 每次20~30min, 对照组按术后常规体位,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腹胀、腹痛情况及肩痛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d排气情况的比较

膝胸卧位的发生率92例 (83.6%) , 明显高于常规体位的发生率67例 (62.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24, P<0.05) 。

2.2 无腹胀、腹痛的比较

观察组无腹痛、腹胀者105例 (95.5%) , 明显高于对照组66例 (61.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59, P<0.05) 。

2.3 无肩痛的比较

观察组无肩痛者107例 (97.3%) , 明显高于对照组62例 (5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4, P<0.05) 。

2.4 3d排便的比较

观察组3d内排便者110例 (100%) , 对照组78例 (72.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11, P<0.05) 。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在密封的盆腔内进行, 盆腔内环境受到干扰小, 没有手术器械、手术操作对组织的挤压, 没有手套或纱布对组织的接触, 因而受到医生及病人的欢迎[1]。术后膝胸卧位是病人跪卧在床上, 臀部抬高, 头部及胸部贴在床面, 利用气体往高处走的原理, 让腹腔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移往下半身, 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对膈下神经的刺激。因术后患者的体质虚弱, 耐受力下降, 故每次膝胸卧位不宜长时间持续使用, 可每天1~2次, 每次20~30min, 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在行此体位时, 可放音乐或与病人交谈, 以转移其注意力, 缓解此体位给病人造成的不适反应。术后常规体位如半卧位或平卧位, 患者随时随意调整自己的体位, 以自己舒适为度, 但其因术后残留在腹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对肋膈神经的刺激而引起的牵涉痛较剧烈, 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也显著延迟, 易腹胀、腹痛。术后患者每天采取20~30min的膝胸卧位, 排气及排便时间显著提前, 腹胀及腹痛也明显好转, 肩部疼痛也明显比取常规体位好的快, 故此体位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或不适, 其效果明显优于术后常规体位。

摘要:目的:探讨气腹腹腔镜术后常规体位与膝胸卧位的效果。方法:将217例气腹腹腔镜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110例, 对照组107例, 观察组术后6h取膝胸卧位。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排便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术后腹胀、腹痛及肩痛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取膝胸卧位, 有利于缓解术后不适反应,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科,气腹腹腔镜,术后,膝胸卧位

参考文献

膝胸卧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急诊科就诊的门诊老年便秘患者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5.7±11.8)岁,体重指数(22.7±2.8)kg/m2,便秘时间(3.0±2.7)d。将60例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灌肠法,观察组采用膝胸卧位下经气管导管保留灌肠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便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严重高血压,明显心、肺、肝肾功能异常,青光眼,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近期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

1.2 操作方法

将生理盐水150ml加温后与开塞露60~80ml混合备用,并保证混合后灌肠液温度在38~40℃。对照组患者取左侧卧位,将肛门和一次性肛管前端润滑,缓慢插入肛管,深度为15~20cm,插入成功后匀速缓慢注入灌肠液,注入时间为5~10min。试验组患者采取膝胸卧位,腹部垫软枕,头偏向一侧,双手重叠枕于头下[1],将6.0~6.5号气管导管浸于80℃热水中充分软化并将前端润滑后缓慢置入肛门15~20cm置入成功后气囊内注气15~20ml,灌肠液注入速度和时间同对照组。两组患者灌肠完毕后均夹闭灌肠管并在灌肠体位下保留,10~20min后取除灌肠管并嘱患者排便。

1.3 观察指标

(1)患者灌肠后的排便情况显效:大便软化并排出,便后无不适;有效:大便未完全软化,排出量较少,便后便秘症状未完全缓解;无效:大便未排出或仅排出灌肠液,便秘症状无缓解。(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有无恶心、头晕、冷汗等虚脱表现,有无灌肠液外流、腹胀腹痛、灌肠后强烈便意以及操作前后有无肛门、肛管、直肠副损伤等。(3)治疗完毕后评价患者对本次治疗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排便情况

对照组显效、有效和无效的比例分别为40.0%、36.7%和23.3%,观察组为93.3%、6.7%和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副损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虚脱和腹痛腹胀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灌肠液外流和灌肠后强烈便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 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灌肠是解决老年患者便秘的有效手段,而传统的灌肠方法由于肛管插入深度较浅导致灌肠液对直肠壁形成刺激而引发患者强烈便意,此外患者体位、灌肠器具以及操作不当等因素常造成灌肠结束后甚至操作过程中灌肠液外流[2]由于上述原因传统灌肠法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灌肠效果而且增加患者痛苦和医务人员工作强度[3~4]。针对上述缺陷有较多改良方法替代传统灌肠法以期提高灌肠治疗效果并降低操作相关不良反应,包括对灌肠液配置、肛管插入深度、灌肠液注入速度、患者体位以及灌肠器具等的改良。膝胸卧位法是对灌肠体位的一大改进,其优点是灌肠液能通过重力作用进入结肠,减少灌肠液对直肠排便感受器的刺激,增加灌肠量和保留时间[5]。党利梅[6]采用膝胸卧位在妇科手术前行清洁灌肠,与常规左侧屈膝位相比,患者痛苦小满意度高且术中肠管瘪平无积气。选用新型灌肠器具替代传统肛管也是目前较常用的改良灌肠法,目前常用的器具有一次性气囊尿管、胃管、吸痰管、输液器以及气管导管等[7~9],其中一次性气囊尿管和气管导管可以借助前端充盈的套囊起到“堵塞”的作用,防止灌肠液流入直肠甚至侧漏外流。气管导管与其他灌肠用具相比管径和管腔相对较粗,不易在肠腔内盘曲或被堵塞,置入过程中能够确切的到达预定深度,徐晓梅和陈海为等[10~11]将其用于重症患者中药保留灌肠和大便引流均取得较好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该研究中我们将膝胸卧位法和气管导管保留灌肠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于门诊老年便秘患者的治疗,为防治气管导管对患者造成不适和增加副损伤,我们选用相对较细的气管导管,将前端浸于80℃热水中软化并充分润滑。研究表明膝胸卧位下行气管导管保留灌肠显效率为93.3%,有效率为6.7%,灌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体位下的常规灌肠法且没有一例患者出现灌肠液外流和灌肠后强烈便意。观察组仅2例患者出现副损伤,表现为导管尖端和表面附有少量血迹,但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虚脱和腹痛腹胀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膝胸卧位下血液再分布以及灌肠液较快进入乙状结肠导致的局部刺激和迷走反射有关,所有患者停止操作平卧休息后均较快缓解。可见,膝胸卧位下行气管导管保留灌肠的优点在于:气管导管能确切的置入预定深度,灌肠液能够通畅、完全进入乙状结肠,灌肠液可以较长时间保留并充分软化、润滑干结大便。

综上所述,膝胸卧位下行气管导管保留灌肠应用于门诊老年便秘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通便效果,且副损伤、虚脱、灌肠液外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膝胸卧位下经气管导管保留灌肠治疗门诊老年便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门诊老年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肛管行常规方法灌肠,观察组在膝胸卧位下行气管导管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患者灌肠后的排便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灌肠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灌肠液外流和灌肠后强烈便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膝胸卧位下经气管导管保留灌肠治疗门诊老年患者便秘有效、安全。

关键词:老年,便秘,灌肠,膝胸卧位,气管导管

参考文献

[1]任云琴.对清洁灌肠体位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33):3079

[2]胥碧芬,曾敏.灌肠体位与插管深度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1;16(2):77~78

[3]刘静,邹莉,陈素萍.改良灌肠法在老年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296~1297

[4]马秀红,李丹,张金兰,等.老年便秘患者两种灌肠方法的疗效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5):1530~1531

[5]吴美玲.清洁灌肠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9):124~126

[6]党利梅.两种体位清洁灌肠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9):234~235

[7]叶玲玲.探讨一次性吸痰管在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灌肠应用中的优越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0):158~159

[8]徐世红,曲文菊,葛吉玉,等.胃管及开塞露联合生理盐水深部保留灌肠治疗老年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5):67~68,71

[9]辛艳彬,张秀琴,陈燕芬.气囊导尿管在老年患者清洁灌肠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146~147

[10]徐晓梅,王秀华,黄超,等.一次性气管导管替代肛管在肠麻痹中药保留灌肠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1;23(4):753~754

【膝胸卧位】推荐阅读:

上一篇:25羟维生素D下一篇:幼儿师范音乐课堂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