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2024-06-30

海纳百川(共12篇)

海纳百川 篇1

中铁一局在加强工程、施工总承包等主业稳健发展的同时, 更加努力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大力加强水务、房产等辅业的发展, 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全力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转变。

市政工程。在城市大型水厂、污水处理厂、海水淡化、地下顶管、给排水、热力、天然气管道、道路桥梁等市政工程项目中不断赢得新的市场份额。共建成七大类型水厂76座。各种类型的管道工程1 000余km。

房建工程。先后承建了西安喜来登大酒店、西安曲江澜山小区、西安天域凯莱大酒店、西安铁路局经九路2号住宅楼、青岛富泰广场等一批房屋建筑工程, 取得显著效果。

海纳百川 篇2

【简拼】:hnbc

【解释】: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示例】: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心怀等

海纳百川 成语接龙

【顺接】:川壅必溃 川泽纳污 川流不息 川渟岳峙

【顺接】:跋履山川 跋山涉川 跋涉山川 百二山川 大山广川 箪醪投川 高山大川 海纳百川

【逆接】:挨山塞海 八仙过海 拔山超海 百川归海 百川朝海 百川赴海 才大如海 曾经沧海

海纳百川,特色鲜明 篇3

根据招办负责人的介绍,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工作现在完成了网上报名程序,已经进入报名材料审查阶段。中海大正在对收到的申请材料逐一进行审查,符合报名条件的学生名单于2013年1月26日之前在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上公布。

招办负责人说,今年中海大的自主选拔分为非英语专业条件和英语专业。报名非英语专业并通过初审的考生,将有机会取得中海大的面试资格。中海大的面试别具特色,内容会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社会知识、当前热点问题及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将会采用回答既定题目和回答现场提问的方式。面试的考点除了中海大所在地山东青岛之外,还拟在辽宁沈阳、四川成都、广东广州等地根据报名人数来决定是否设立考点,届时考生可就近参加测试。

而报考英语专业考生,则将进行初试和复试。跟非英语专业考生不同,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必须进行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为英语,中海大将根据初试成绩确定复试名单;通过笔试的考生直接进行面试程序,面试全部用英语完成,主要进行英文水平测试(包括英文朗读、口译、回答)和综合素质测试(包括逻辑思维、心理素质、创新意识)等。关于测试时间,中海大拟定于2013年春节后举行。

招办负责人特别强调了一点,在中海大的报名条件中有这样一条:获得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第四届海洋夏令营“优秀营员”称号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具备参加自主选拔的资格。据了解,中海大的“海洋夏令营”一般都在7月左右举行,在中海大待四五天时间,期间会参观青岛海底世界、极地海洋世界,还会去崂山采集植物标本,参观中海大的实验室,并动手做些试验。每年的夏令营大都如此。而如果表现好的话,将获得自主选拔的资格,并且在高考时也会降分录取。虽然2012年的夏令营已经过去,但是对中海大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留心关注今年的夏令营。

另外,招办负责人介绍,中海大的小语种(日语30人,朝鲜语30人,法语30人,德语30人)提前单独招生也已在报名材料审查中。报名小语种的考生的测试跟参加英语专业自主选拔考试的考生相同,测试时间也在同一天,只是在填报志愿和录取专业上不同。

关于中海大的保送生,初审合格的考生将获得参加测试的资格,测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有数学、语文、英语;面试采取回答既定题目和即兴回答现场提问的方式,主要考察考生的社会责任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而一旦被中海大录取,学校将根据保送生的测试成绩、个人特长及专业志愿等情况,确定保送生的录取专业。竞赛获奖学生原则上录取到与获奖科目相关的专业,外国语学校的保送生只能录取到外语类各专业。

第三卷前言:万商云集海纳百川 篇4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展现了她的宽厚、包容、吸纳, 兼顾中西, 博采众长。上海的商业资本先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创造了经营成本最低, 成功机会最大的市场环境, 创造了城市的繁荣繁华。上海商业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活力, 上海的发展为这座城市吸引了海内外的资金、技术和投资者。

改革开放以来,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上海实行“两级政府, 三级管理”的体制, 调动了市区两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出现了全民经商的热潮。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 上海商业发展也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新时期。

1986年上海商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 这个比重落后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l6%—17%的水平, 更落后于日本大阪1978年23.5%的水平, 也落后于本市50年代初的水平。商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7.2%, 大大落后于1982年纽约46.2%和东京52.8%的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 商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50年代占70%以上, 60年代至80年代 (除少数年份外) 仍占50%以上, 但1986年下降到40%。当然, 第三产业中其他部门仍在发展, 但商业本身发展速度低于整个第三产业的速度是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以来, 商业批发活动已呈现多渠道、多元化局面。市场竞争对平抑价格、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搞活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新的商业批发网络体系尚未确立, 产销关系不够稳定, 难以形成批发商业的规模效应。

上海作为全国商品交易中心, 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联结全国的商品营销网络。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必然依托中心城市发挥吞吐、集散功能,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 理应发挥服务全国的功能。

1988年, 上海零售企业规模小, 结构不合理, 商业设施陈旧, 网点建设尚未达到商业部标准。商业部规定每千居民拥有商业网点20个, 商业服务人员100人;而上海每千居民商业网点仅9.3个, 商业服务人员仅46人。上海万米以上的大商厦还是建国前的四家, 全市平均每个商业网点的建筑面积仅94平方米。

当时, 上海的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三街一场” (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和豫园商场) 。商业设施非常陈旧, 南京东路有80多家商店属危险房屋, 全市三分之一的小菜场、101个集贸市场、21个小商品市场均在露天, 商业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差, “五小设施” (吃饭、喝水、沐浴、哺乳、如厕) 没有保障。

上世纪90年代,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 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 确立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商业”的战略。市财贸党委、市财办通过“六自主”改革把企业推向了市场, 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出现了一波商业设施改造和建设的高潮。在浦东开发开放政策带动下, 上海商业积极吸引外资, 掀起了一场流通革命, 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貌日益显现。

上海商业设施改造和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中百一店、华联商厦内部装修为起点, 对商场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 增加了自动扶梯和中央空调, 改善了购物环境。黄浦区对精品商厦、宝大祥、电子商厦、大不同等商店拆落地改造, 号称南京路的“十大工程”, 带动了全市商业企业改造建设的热潮。

第二阶段以淮海路、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徐家汇、新客站、浦东新上海商业城、四川北路、豫园商城改造建设为代表, 上海商业由“三街一场”发展成“四街四城”, 同时, 上海还投入巨资发展灯光夜市, 恢复了大上海“不夜城”的美誉。

第三阶段以联华、华联、农工商、家乐福、易初莲花、大润发、百安居、宜家家居、南方商城、港汇广场、恒隆广场、正大广场、西郊百联、香港广场、万达购物广场、红星美凯隆、大拇指广场、龙之梦广场等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及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便利店、专卖店、超市、大卖场等现代连锁商业和一站式购物中心为支点, 形成了便民、利民的现代化商业网络集群。

从1992年开始, 上海商业设施改造和建设, 每年投资约100亿元, 年净增商业面积100万平方米。到2000年, 上海全市商业面积已达1460万平方米, 比1978年的354万平方米增加了3.12倍;建成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商厦400家, 市内连锁商业网点11300多个。上海商业从改革开放开始, 平均每年提供8万人新的就业机会, 到2010年, 全市从事商业的人数达到230万人。

2000年, 上海商业推进“马路菜场入室工程”、“橱窗透亮工程”、“家庭厨房工程”、“电子商务工程”。在各区政府大力支持下, 实现了“不把马路菜场带入21世纪”的目标, 解决了人民群众吃早点难的问题, 向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全市改造和建设各类室内菜场、集市200多个, 还路于民, 改善了市容环境。透亮的橱窗和24小时营业的网点, 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服务, 还保证了夜间生活的安全。商业面貌的变化已经成为上海形象大变化的重要标志, 商业前台和后台的现代化, 更提高了这座城市的运行效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上海成为消费多元化的城市。为了争夺奢侈品品牌供应商, 各大商圈发起了一场品牌争夺战。南京西路的梅陇镇、中信泰富、恒隆广场无疑已经成为上海奢侈品品牌商品经营高地, 静安南京路实现了“华丽转身”。然而, 这场战争并没有结束, 外滩商圈、人民广场商圈、淮海中路商圈、徐家汇商圈、陆家嘴商圈、张扬路商圈、五角场商圈、虹桥商圈都在摩拳擦掌, 正在准备新一轮高端对决。

商业的发展, 为我们提供了一座城市发展的线路图。

传统商业大多是沿街形成条状延伸, 而时代的进步, 使商业进入块状发展阶段,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综合经营、服务功能齐全的组团, 即现代化商圈。

据商业信息中心齐晓斋同志介绍, 2009年, 上海形成市级商圈10个, 地区级商业中心32个, 居住区商业中心65个。

2010年, 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世博会后, 上海面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挥之不去。

上海商业在未来的发展中, 将面临消费的两极分化、中心城区空心化、商铺租金日益提高、人工成本上升、内需严重不足、外资日渐撤离等问题, 存在着不确定性。再加上传统的习惯势力还在蚕食现代商业, 人们在欲望面前还可能失去理智。在商品短缺情况下, 人人都会关心商业的发展, 如今, 我们面对着繁华、高雅, 有谁还会关心那奢华背后的缺失呢?

初中叙事作文:海纳百川 篇5

年少的我们,踏上了全新的旅程,迈出第一步,尝试着包容。有开心,有失落,但每一次我们都被自己而感动,因为我们学会了谅解、包容。

人生于世绝不能“自我”,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独立生存的个体。就像帆布,帆船如果没有帆就不能起航。然而,如果没有桅杆,帆永远只能是布;如果没有船,帆自然无用武之地,徒有虚名;如果没有风,帆永远也无法鼓起。

人的一生不是为了自我生存而存在的。七彩的阳光,清脆的童谣,欢乐的童年记忆,都是因为有朋友才产生的。尝试着包容,才会有友谊的存在。

困在笼中的鸟儿久了也会失去飞翔的能力。不要把自己关在牢笼里,使自己孤立无援。朋友的一只手,亲人的一个眼神,就能给我们带来勇气的力量。

路灯并非是因为照亮了人们,人们才发现它,是因为它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它一直以包容、博大的胸怀对待每一个人。

皎洁的月光并非月亮发出的。月光是太阳的馈赠。月亮没有将阳光隐藏起来留给自己,而是将阳光无私的反射到夜晚的地球,给人们送来了光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篇6

1.用一句话描述您现在的工作:

搞好学科教研,研究学科之间整合,做好市教育信息中心技术顾问,是我坚定的追求。

2.在担任信息技术教研员期间,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

2000年底,组织全市部分教师参加为时两个月的专职培训,一位孩子刚满月的女教师,带着孩子和保姆到了培训点,没有耽误一节课,一线教师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3.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研员,您现在最大的困惑是:

学科整合的可操作性在何处?在整合中,如何更好地找准本学科的位置?

4.作为信息技术教研员,您最想对同行们说的一句话是:

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

5.作为信息技术教研员,您最想对信息技术教师们说的一句话是:

抓住新课改给我们的机会,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研究好课程,提高教学质量,闪出你的亮点!

6.如果条件允许,您目前最想做的事情是:

让孩子们像使用字典一样自觉使用计算机,真正将其看成学习、生活中的工具,而不再是一个高深的设备。

7.如果您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您最想为同行做的一件事是:

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多一些,加强硬件、软件以及师资的建设,推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并力所能及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我几年来在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的。

2000年的秋天,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市教研室需要一位专职信息技术教研员,通过考试、考核和答辩,我从30多人中脱颖而出,荣幸地走上了这个工作岗位。

尽管信息技术被列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但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并没有在思想上对这门课程引起足够重视。整个教学现状一是缺少教学设备,二是缺少专职教师,三是缺少相应的教研资料。针对现实情况,我首先组织了全市高中校长信息技术课程研讨班,聘请专家到会作学术报告,转变校长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使他们倾注极大的热情关心、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又主办了为时两个月的高中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上岗培训班,通过生动活泼的研讨活动,使广大受训教师初步适应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

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本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研员自身的素质。于是我走出去向专家请教,并与一线教师们一起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课改,保证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理念上的先进性、过程的科学性,使全市信息技术教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泰山不攘抔土,方能成其高,大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信息技术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必须走与其他学科整合之路。目前,我市有6所学校作为教育部《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研究》实验学校,我市承担的“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研究》项目也正在顺利进行中。

海纳百川 篇7

一、团结

在满洲族崛起过程中, 非常珍惜内部的和谐和民族之间的友好, 能够团结各民族兄弟, 结成的统一战线广泛而且基础牢固。这是满洲族不断发展壮大、统一中国、维持近三百年统治的重要原因, 表明了新兴满族的战略远见和政治成熟。

1. 新兴的满洲族极具包容性, 融入了各民族新鲜血液。

入关前满洲族建立了八旗组织, 把不同民族成员编入这一组织。八旗中除满洲外, 又成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大量接纳汉族人、蒙古族人、锡伯族人、回族人、朝鲜族人等。于是满族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成为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人口质量也得到提高。

2. 知人善任, 博采众长。

发挥汉族的智力、借用蒙古族的武力。在太祖太宗朝满洲族崛起过程中, 建立的智囊团皆以汉族为主, 例如范文程足智多谋, 深得皇太极赏识和重用;满蒙从联盟到联姻, 做得非常成功, 皇太极不仅统领八旗蒙古而且笼络外藩蒙古49旗尽为清朝效力。

3.“皇太极疑人也用”[2], 优礼祖大寿[3]34, 宽恕祖大寿, 显示了对敌对汉人海纳百川的豁达胸襟。

崇德7年 (1642) 5月, 皇太极御崇政殿, 总兵祖大寿跪在大清门外请罪。太宗不仅没治他的罪, 反而为其开脱:“尔背我为尔主, 为尔妻子宗族耳。”[4]9427必须指出, 此种团结, 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作为高尚的民族精神融入满族人的血液中, 大清朝没再出现中国历朝历代如汉明王朝开国稳定后那种“狡兔死, 良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 谋臣亡”的功臣惨剧。

二、学习

在满洲族崛起过程中, 满族社会发展及文化水平同汉族比差距很大。但是, 满族重视学习、善于学习, 认真而努力学习汉文化, 从上到下各级文武官员 (包括努尔哈赤) 不但是汉文化的欣赏者或精通者,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能有所升华。满族在入关前, 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努力学习汉文化, 努力学习所有先进的东西, 积极向上。赢得萨尔浒大战胜利后, 明王朝转向全面战略防御。大明宁远守将袁崇焕认为:“虏利野战, 惟有凭坚城以用大炮一着。”既而架上了从西洋引进的红衣大炮。天命十一年 (1626年) 正月, 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攻打宁远 (兴城) , 没想到遭到明军炮火猛烈攻击, 八旗大军无法招架, 努尔哈赤也身受重伤, 对于作为常胜将军的努尔哈赤而言, 无法理解自己的失败, 日夜忧愤, 回到沈阳后不久就因背疽突发而死。此事震撼朝野, 太宗皇太极下定决心必须拥有这种先进武器。之后于“天聪年间, 海中潮出铜炮一位, 镌曰:‘镇国龙尾大将军'”, 遂命“石廷柱、祝世印出榜招募能铸炮之人。彼时有王天相、金世祥……十人, 揭榜应募”。最终仿制出八旗军自己的红衣大炮。清军有了红衣大炮后, 攻无不取, 战无不胜。在学习上满洲族虚怀若谷, 不管软件 (汉文化) 、硬件 (利炮) , 学习所有先进的东西, 彰显了入关前满族的开放思想。

三、创新

积极推动国家制度创新。建州女真从大金国灭亡后偏居于白山黑水,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所以, 想打败明王朝、统一中国, 满洲族崛起过程中, 必须对自身的社会组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以便将来与先进的中原地区有效对接。努尔哈赤时期, 就已经着手对满族原有的牛录组织进行改造, 以此为基础, 建立了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组织形式——八旗制度, 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金政权建立后, 完成了女真各部统一, “各自称王争长”的乱局被平定。皇太极时期继续推进改革, 进而发展成“参汉酌金”的国家战略, 这种法治思想具体讲:

1. 在尊重满族旧有社会组织和习俗的同时, 继续完善八旗制度, 成立满、蒙、汉八旗。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军事制度, 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体现了满族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历史功绩;

2. 为加强和巩固满蒙联盟, 成立了专门管理蒙古事务的理藩院;

3. 仿照明朝中央政权结构, 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到多尔衮1644年率领八旗大军入关时, 满洲族已经做好了接管明朝政权的各项准备。满族与时俱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国家制度层面大胆创新充分显示了入主中原前满洲族的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何晓芳.论满族精神及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历史贡献[J].满族研究, 2014 (04) :34-38.

[2]王亦秋.皇太极疑人也用[J].人才资源开发, 2009 (09) :63.

[3]邓庆.从皇太极优礼祖大寿看满族的包容性[J].满族研究, 2005 (01) :34-39+41.

海纳百川 篇8

一、到底谁“可怜”

《药》的教学:《药》的文字很多, 四大板块, 虽然情节性很强, 但初读对夏瑜这条线可能不大能把握住, 怎么办?一步一步, 一章一章地分析, 其实是肢解了小说的整体性。小说作为反映生活的一种题材, 把握人物进而把握主旨显得比较重要, 纷繁复杂的人物, 到底怎么让学生把握?

此时, 作为老师, 我们在考虑时要用一个问题将这些内容囊括进去, 问题怎么设计呢?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药》中的人物其实都是鲁迅笔下那些不幸的人, 我们找到了总的特点, 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设问。同时, 设问也要根据文本, 文章第三部分夏瑜说红眼睛阿义可怜, “可怜”这个词非常妙, 能概括所有出场人物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人物的特点。所以,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华老栓家的遭遇“可怜”吗?夏瑜“可怜”吗?

学生接到这个问题, 就会到文章中搜索所有与这两个人物相关的文字来证明他们是否可怜。毋庸置疑, 两者都“可怜”, 但我们在与学生一起分析时还会有“意外”收获:华老栓不但“可怜”而且愚昧“可悲”, 夏瑜是“可敬”之余有“可怜”, 还有其他人, 如夏四奶奶, 花白胡子,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驼背五少爷, 康大叔, 还有一群围观的人, 他们也“可怜”, 而且“可恨”, 人物理解到位了, 离主旨的揭示和接受还远吗?

小说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 散文也可以。

二、成功还是失败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这是王安石经典的游记散文, 理趣十足, 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领略到呢?巧妙设计“提问”的难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王安石和友人一起去游褒禅山走到华山洞的深处就折回很显然成为作者最大的遗憾。这就是突破口, 无限风光在险峰, 没看到无限风光的游山表面上自然是失败的, 但是主题突出, 重点鲜明, 结构严谨。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篇成功的“游记”, 这篇文章重在体现 “记”的理性色彩, 得到如此理趣的人生认识, 无疑又能证明是“成功”的, 这次游山的四年后, 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 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 不顾保守派的反对, 积极推行新法。以此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激励又是极为成功的, 所以,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王安石的这次游山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学生多角度审视这篇散文和王安石这个人。学生们都会认为是“成功”的, 但必须为“成功”找原因。

诗歌的问题设计也不例外。

三、“哭”的巨大魅力

《兵车行》的教学:《兵车行》是杜甫为了批判统治阶级穷兵黩武而创作的一首叙事诗, 是这位忧国忧民的大师第一篇为人民呐喊的杰作。对于这首诗, 许多老师都会用自己的方法在课堂上来演绎它。这首诗歌就是两大块的内容, 如何处理这两大块, 如何让学生在把握这两块内容的基础上领会诗人的批判性, 此时的提问便显得非常重要。其实,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哭”字带动了诗歌开篇送别场面上的所有令人心颤的动作, 重复使用, 顶真的手法又加强了这一悲情效果;哭诉一段, 虽然没有明写, 但“哭”字暗含其中, 让读者跟着“行人”和“诗人”一起落泪;最后的“鬼哭”, 更是让人心中滴血。在内容上一贯而下的同时, “哭”字又自然成了这首诗贯穿全文始末的线索, 使诗歌从头至尾, 浑然一体, 耐人寻味。

所以,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开篇的送别场面中, 人们为什么“哭”得如此震天动地?要想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学生必须理解诗歌全部内容, 这样才能进一步探究原因。原因又可能是多方面的, 所以学生的思维会被逐渐打开, 思考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自会带出, 因为生离死别, 因为妻离子散, 因为苦海无边……再进一步探究, 主题便水落石出, 整节课解决了这一个问题, 即解决了整首诗的理解。

叙事诗要考虑问题, 抒情诗也如此。

四、为什么选择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诗词的经典名篇, 这首词通过赤壁之景的描写和对三国时期周瑜的回忆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说苏轼被贬到黄州, 借“赤鼻矶”写赤壁, 写三国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情理之中, 那么, 写周瑜呢?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就一个赤壁之战, 彰显的英雄也绝对不止周瑜一人。所以, 在赏析了诗歌中的写景之后, 我们可以这样提问:苏轼怀古时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周瑜?

探究词中苏轼笔下的周瑜, 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原因所在, 那就是:在苏轼心中, 周瑜是无比“得意之人”, 而自己却正好相反, 是无比“失意”之人。失意与得意的巨大反差, 真切地表现出苏轼当时的真实心境。两人才华不分彼此, 但是境遇却相去甚远, 这种巨大的反差更能体现出当时苏轼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怨、悲愤。所以“失意”的苏轼选择了颇为“得意”的周瑜, 便在情理之中了。理解到这样的层面, 我们在朗读时自然多了些情感体会。

语文课堂本来就有别于理科课堂, 它不需要一步一步按步骤来解决固定的问题, 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囿住, 高明的“提问”艺术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摘要: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往往是固定的, 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似乎是固定的内容, 方法有很多, 我们现代教学已经摒除了所谓的满堂灌式, 因为这种方法学生如鸭一般, 老师程式化地将这些知识告诉学生, 学生到底消化多少, 不得而知, 思维根本得不到训练。

海纳百川 篇9

综合实践课, 是一门内容及其目标多重的课程, 所以我们在具体设计和实施课程的时候, 更应该综合各门学科的知识和功能。经过思索与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首先要把握学生特点, 收集必要素材, 这是进行学科整合的前提条件。这儿的学生特点主要指的是他们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 根据这两个特点, 收集准确的素材, 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时才有针对性。

我在教小学五年级野炊的时候, 发现他们在活动时很好动, 导致场面有些乱, 虽然我和带班老师反复努力, 但效果甚微, 这跟我们动而不乱、活而有序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于是我针对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 在活动时引入了他们在音乐课中常用的击鼓传花表演节目的方法, 并且设计节目时还把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 渗透进课堂的主题———馄饨。例如: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他们正处于强记的黄金阶段, 针对这个特点, 我设计了“头脑风暴”的互动环节, 先让学生交流、老师主讲有关馄饨的知识, 然后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把刚才讲的重点串起来,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了知识的延伸。再如:五年级的学生, 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 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看了不少的文章, 于是我又设计了有关饮食的成语大比拼的活动环节, 让他们交流关于饮食方面的成语和故事。这样, 我们又巧妙的把语文与野炊活动进行了综合和渗透。

二、把握各学科特点, 备课时应将学科渗透理念体现在教案中, 这是学科整合的准备工作。我们有些综合实践科目与学校的相关传统科目学科渗透非常明显, 譬如瓷盘画与美术、彩泥画与美术, 对于这类含学科渗透较明显的内容, 教师备课时要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出这样的特性:不同学科间内容存在着联系, 很多内容是相互交融的, 原理上是相通或相同的。这样的教案, 在教学中应该能达到的效果是:通过教学, 既能让学生轻松而较全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 又能巩固以前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并能体会和认识到学科渗透对于学习涉及到的相关几门学科能起到互相促进、相互融会贯通的作用。

三、具体教学中应遵循应时应景原则进行学科渗透, 这是学科整合的具体操作过程。课堂活动时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所以在综合实践过程中, 时时处处都有机会应用学科渗透和综合的方法, 使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 提高课堂效率, 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断的审时度势, 巧妙的用课本的知识, 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如我在教野炊时, 学生对于什么时候馄饨才熟透的时机难于把握, 我便引入了物理的知识, 我告诉他们:馄饨在煮的过程中, 自身的密度在不断的变小, 当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 会全部浮出水面, 这可以成为我们判断馄饨熟透, 可以食用的标准。这样的解释, 通俗易懂,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还有在进行体能拓展的项目之一旱地龙舟时, 因为是个集体比赛项目, 比哪个小组在规定的距离内用时最少, 要想取得好成绩, 必需全体组员配合, 所以我就启发他们:“什么样的跑姿最快:前倾?后仰?还是上身笔直?”同学们思考和实践后得出结论:一致稍微前倾跑的最快。“为什么呢?”我继续启发。“因为惯性。”学生用上了物理的知识, “那刚才两组跑的速度旗鼓相当, 为什么乙组输了呢?”我继续引导, “因为他们跑偏了。”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所以正如数学书本告诉我们的:两点之间, 什么线最短?”我要学生用数学的原理来解释, “直线。”学生响亮的回答和接下来越来越优秀的表现, 让他们明白了书本上的知识是有用的, 知识就是力量。这就是学科渗透的效果。

四、当然, 要做到学科间自然渗透, 对接无缝, 教师要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这是教师在学科整合中必备的教学素养。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 其次要详细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及知识结构, 课堂活动时才能有针对性, 合理而有效的进行学科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将备课教案中有关学科渗透的内容展现在教学中, 还应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 自然地完成综合实践课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渗透。板书时, 注重字体的美观、内容的布局、简笔画的规范等, 这些又会给学生以艺术般美的熏陶;教学时不但要注意口头语言的丰富、幽默、精炼, 而且还要注意体态语言的情感表现力, 做好这些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并使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需要。所以在综合实践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学科整合, 进行学科渗透, 加强学科间联系, 使学生增强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为他们成为复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综合实践老师普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综合实践课似乎就是简单的手工操作或者是生活体验, 好像游离于传统科目之外, 显得很孤立。本文针对这个问题, 提出应从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应时应景原则、反渗透原则以及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等五方面着手, 在活动过程中有目的的渗透进其他学科, 进行学科整合,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海纳百川 篇10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本届论坛突出了“数字化引领, 塑造学校品牌, 提升校长领导力”的主题, 成为一次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小学校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多维思考的群贤聚会。

宏观视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末梢问题”

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 0 1 0-2 0 2 0)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正式颁布实施之时,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作为国家的声音和态度, 被清晰地写入《规划纲要》之中。会上, 李司长在深刻解读《规划纲要》的细则、梳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同时, 强调指出, “信息化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不是战术问题, 而是战略问题。不是就设备谈设备、就资源谈资源, 也不是就应用谈应用, 不是简单的手段问题, 不是简单的末梢问题。要站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 安排和部署信息化工作”。随后, 李司长精炼地总结了信息化工作的两个要点:其一, 信息化要始终围绕教育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发展大局。在发展方向上要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相一致, 在年度工作和阶段性工作中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其二, 信息化要落实规定动作, 倡导自选动作。通过规定动作, 既可在区域内整体推进应用, 又可有效地为中心工作服务, 还可产生良好的直接应用效益。通过自选动作, 则可以鼓励创新和百花齐放。

深刻理解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之后,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何在?李永生副处长在随后报告中围绕着北京市开展的中小学校数字化校园实验工作, 阐释了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解。他指出, 在未来几年, 北京市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服务、提升效益”的原则, 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数字北京”建设的优先领域, 构建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提升首都教育信息化水平。这也就意味着, 北京在未来几年, 会在四个重点任务上做出特色:一是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 二是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三是创新信息化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是推进管理信息化。

前沿引领:校长对学校的“灵魂”作用, 取决于他的领导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对学校的“灵魂”作用, 取决于他的领导力。校长的领导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成功与失败。本次论坛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探讨什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为什么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

什么是领导力?王晓芜副馆长认为, 领导是一个过程, 要在团队中施加影响并传递目标;领导力则是在领导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力。在王陆教授看来, 领导力是一种特质, 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个位置。

什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王晓芜副馆长指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对于学校信息化的认识能力, 对教育信息化的洞察能力, 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的执行力, 以及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能力”。王陆教授进一步解析“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是指, 在现代化的学校中, 校长借助多种信息化工具和信息资源, 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处理, 支持决策并影响和激励全体师生员工,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超越的能力”。

如何发展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王晓芜副馆长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校长要有开阔的思路和开放的心态;二是校长在关注信息技术的一般应用的同时, 要更为强调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三是校长应放大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体验学习、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王陆教授则另辟蹊径, 从关注校长的关键职能与学校的核心绩效这两个维度, 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发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模型, 即一要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 二要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

经验纷呈:信息化的发展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在本届论坛上, 除了有领导、专家的宏观视野和前沿引领之外, 一些受邀的中小学校长或现身说法, 介绍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 或妙语连珠, 触发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提升校长管理效能的独特感悟。

江苏无锡蠡园中学是一所普通学校, 邱华国校长所提倡的“思想第一, 制度第二, 校长第三”的管理核心理念,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有了独树一帜的意义。报告中, 邱校长发出了六个追问——管理究竟是什么?信息化一定带来管理的高效吗?信息化如何提升思想?信息化将如何改变课堂?软件从哪里来?思想与技术如何互生?每一个追问如同一记重锤, 直击在座者心灵。

山东淄博周村区北门里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 曾一度面临生源的压力。信息化却改变了学校的发展轨迹。吕红军校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空间换时间, 迅速缩小与同类学校的差距, 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在吕校长看来, 推进信息化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 关键是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 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 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北京朝阳实验小学陈立华校长一直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系统的教学诊断功能。目前, 朝阳实验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 细化到可以得到每一个孩子具体到哪个知识点有问题的数据。最令陈校长满意的是系统提供个性化“错题本”, 并对其中的题目做知识、能力分析, 自动提供给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定个性化的练习题。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用1 5年的坚守, 不断丰富和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李先启校长尤为强调数字文化建设是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他倡导要用“学校文化”的视角来建设数字化校园, 从而对传统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学校发展观进行审视与重构。

北京陈经纶中学属于北京较早开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学校。胡砚副校长坦言, 在最初的信息化建设时也面临着困惑。为此, 学校建立了相关的校本课题, 确立了以“协同办公、自主学习、成长发展、家校沟通、校园一卡通、服务支持”六个平台建设为主的数字化校园模型。

五所学校, 五种不同的实践做法, 五种不同的管理体验,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缤纷多彩而又充满希冀的学校信息化前景。江苏扬州的一位校长听了论坛报告, 颇有感触地说:“对于有信息素养的校长来说, 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有了这两点, 即使不精通技术, 也能够在信息化方面拥有较强的决策和判断能力。”

信息技术更新着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改变着传统的教书育人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 面对诸多变化, 人们难免会存在一些思想的局限。本届“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通过所搭建起来的碰撞思想、分享智慧、共同发展的平台, 传递着这样一个讯息: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学校校长更加需要用一种如大海般的包容心态去接纳新的事物、新的改变, 需要具备一种如大海般吸收新知的能力, 需要胸襟宽广、思路开阔、眼界高远。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在探索现代化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 我们相信心越宽广, 路越宽敞, 成功之路终会在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者脚下延伸……

上善若水,海纳百川 篇11

【关键词】若水 纳川 扬弃 卓越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10-02

2012年3月25~4月25日,盐田区第三期中小学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一行30人在上海华东师大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管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聆听了16位专家的报告、讲座,参观了4所学校。一次次的沉思,一次次的叩问,一次次的震撼,我不禁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冲动,尝试着破译海派文化的密码。

一、上善若水的气度促成和谐

老子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从华东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的方主任、班主任周老师、凌老师到给我们讲课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我们所到的几所学校的校长、老师们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甘泉外语学校的刘国华校长、中远实验学校的陈婷校长、进才中学的王校长、开元学校的余校长……他们为人热情低调,内敛而不张扬,使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上善若水的气度促成了海派文化的和谐、和美。

二、海纳百川的胸襟造就博大

我们见习的上海甘泉外语中学建校58年来,凝聚了历任校长与员工的辛勤汗水。校长室的墙上历任校长的照片折射出尊重传统、尊重前人的统绪意识。该校日语见长,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并设,凸显学校的国际化。该校提出的教育理念: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张扬人的个性;办学宗旨:培养有教养、有个性、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办学思路:内强管理、外求开拓、优化特色、主动发展;教学特色:日语见长、多语发展;学校的追求:民族情怀、国际视野,走特色发展之路;校训:求真、达理、乐群、健魄。处处彰显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胸襟。

甘泉外语中学“国际理解教育”、“慈善文化研究”等课题研究特色鲜明,对“海纳百川”有着深度的诠释。

“国际理解教育”课题研究: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理性认识、认同各国不同文化,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学会融入全球社会,学会接纳、关心和尊重不同文化形态和风俗习惯,学会关注和处理面临的共同挑战,从而养成国际使命感与责任感;有效地拓宽学校的国际视野,通过与国内外学校合作办学、校际交流等形式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优质资源互补利用;为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异域文化,通过思想表达、信息传递、情感交流、行为互动、发展文化迁移,培养跨文化认同,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跨文化冲突的风险,求同存异,积极发展文化认同感,产生文化协同效应,铸就学校文化的多元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①高度认同、理性分析并自觉践履我国的主体文化;②以宽容、尊重的态度进行文化对话、共同行动的过程,促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③面对差异、认识差异,试图化解差异可能导致的危险。

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①国际理解知识: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各种社会制度的不同联系,国家格局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特征和发展规律;国际规则、国际法律、国际礼仪、国际机构;文化、和平、人口、人权、公正、环境、资源、气候等重大国际问题。②国际理解能力:参与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③国际理解态度:开放、理解、尊重、责任。

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①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③增强学生的跨国体验。④培育多元的校園文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国际理解教育拓展课)中,师生探讨:日本大地震时,面对灾难,大和民族表现出的从容、淡定、有序、克制、礼让、包容的良好的国民素质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国际社会对遇难者的哀悼、人道主义国际救援的义举;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校园枪击案的罹难者墓碑凶手也在其列的理解;泰坦尼克号邮轮在沉没前有个男子抢过别人的孩子蒙混逃生的宽容;一位国外的学生在查阅词典对“牛”的注释提到的“力气大,供役使、乳用或乳肉两用,皮毛、骨等都有用处”发出的“怎能这样虐待动物,人类太残忍!”的呐喊……彰显多元价值观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慈善文化研究”:人生百年慈为本,社会千载善为根。甘泉外语中学的师生在研究过程中得出这样的共识:慈善是心不是钱,是对内心爱和善的呼唤;平凡的人,平凡的举动同样书写着大大的“慈善”;只有当慈善成为我们大家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只有当我们在为他人奉献爱心的同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在爱的世界里的无限快乐和幸福。在汶川大地震举国救援过程中,既有在第一时间开着20多辆挖掘机赶赴救灾现场,为慈善和公益事业捐款总额超过3亿元、旗帜鲜明地倡导“裸捐”的高调慈善家“中国首善”——陈光标,也有被媒体报道成为“王十元”的万科董事长王石,还有在地震中丢下学生自己逃生的“范跑跑”,对他们在特定条件下的举动,我们是否能抱有宽容、理解之心?

高儒《百川书志》史部论略 篇12

一、《百川书志》史部简介

《百川书志》的史部共三卷, 史志一收录的是正史、编年、起居注、杂史、史抄、故事、御记和史评;史志二收录的是传记、职官、地理、法令、时令、目录和姓谱;史志三收录的是史咏、谱牒、文史、野史、外史、小史。《百川书志》的史部共分二十一类, 收书三百三十八种。史部的分类较以往又增加了文史、野史、外史、小史等。

《百川书志》的分类方法是典型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而在四分法中的史部有着其特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七略》中 (《七略》为七分法) , 史部处于六艺略春秋类之下。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政权交替频繁, 使得史书大量增加。在《晋中经》中 (《晋中经》为早期四分法) 史部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 与经学相并立。史部形成的最后标志则是《隋书经籍志》中“史部”的正式的出现。

史部的分类在《晋中经》中只有四类。《隋书经籍志》中, 史部的分类达到了十三种。后来的《崇文总目》和《直斋书录解题》又分别对史部的分类进行了增加, 使史部的类目达到了十六种之多。而《百川书志》在其基础上再次对史部类目进行了增补。[1]

二、《百川书志》中史部的特点

1. 解题简明扼要、详略不一

所谓解题式目录, 即每书要介绍著录书名、卷数、作者的姓名, 有的还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百川书志》有将近一半做到了这些要求。例如:

“百川书志卷之五, 史, 传记, 《南部烟花录》二卷, 唐颜师古撰, 又名《大叶拾遗记》, 又名《随遗录》”。[2]

这是记录相对比较详实的。也有简单的, 例如:

“百川书志卷之五, 史, 传记, 《任氏传》一卷”。[2]

像这样只记录卷数和书名的情况在《百川书志》史部中屡见不鲜。

在目录学史上有一种“泛释无义论”, 南宋郑樵提出的, 批评《崇文总目》的“每书之下必有著说”, 认为“为之说且已自繁”。高儒这种详略不一、有繁有简的注释方法有可能是受这种“泛释无义论”的影响。当然, 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有可能是高儒在著书时不用心所致。不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2. 出现大量小说、戏曲类书籍

《百川书志》野史类中只有两本书, 一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一为《忠义水浒传》, 全是历史演义小说。对这两本的介绍也是颇为详细, 例如:

“卷六, 史, 野史, 《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 (不过这个二百四到底是240还是204, 不清楚) ,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非俗非虚易观易入, 非史氏苍古之文, 去旧传诙谐之气, 陈述百年概括万事”。[2]

“卷六, 史, 野史,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 钱塘施耐庵的本, 罗贯中编次, 宋寇宋江三十六人之事, 并从副百有八人, 当世尚之”。[2]

可见高儒对这些演义小说的评价之高。

《百川书志》外史类中戏曲作品收录较多, 例如《钱塘梦》《秦月娥误失金环记》《吕洞宾戏白牡丹飞剑斩白龙》, 还有最有名的《西厢记》等等。

这些演义小说和戏曲在当时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但在明朝中叶, 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文学的下层化、市民化发展迅速, 最大的标志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的刊印与风行。当时市民对这些通俗的, 描写自己日常生活的俗文学很是欢迎。市民化读者群也在逐渐膨胀。在当时商业化大发展的情况下, 文人为了谋求生活而进行写作。这也就大大推动了演义小说和戏曲等俗文学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 《百川书志》史部中出现大量小说、戏曲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关。王国强就曾说过“高儒大胆冲破旧有藩篱, 为目录学引进新兴文学式样的创造精神, 还是值得钦佩的。”[3]

《百川书志》史部中出现如此多的俗文学其根源还在于高儒本人。高儒为明朝武将。他在武将中还比较特殊。明朝的武将一般很少有人读书, 当然陈第除外。陈第文武全才, 著有《室善堂书目》。高儒和陈第一样, 也喜欢读书。《百川书志》是高儒的私人藏书目录, 一位武将的私人藏书会以哪类为主呢?这并非主观臆断, 至少高儒的私人藏书与那些以科举为目标、写八股文的“纯文人”的藏书不同。而且由于身为武将, 高儒受儒家封建思想束缚较少, 在编写《百川书志》时高儒的“随意性”会很大。他很有可能记录自己喜欢的书籍, 并对其地位进行相应的拔高。而当时流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无疑成为了首选。高儒可以在史部单独为这两本书列出一个野史小类, 足以看出高儒对这两本书的喜爱, 以及其写作《百川书志》时的“随意”。

但当时的科举制度使得明朝的学子、士大夫等是排斥这些俗文学的, 认为这些只是市井文学, 不可与儒家经典相提并论。这也直接导致了前面提到的《百川书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淹没。[4]

三、《百川书志》的史部中小史类的问题

1. 小史类收录内容上的问题

《百川书志》的小史类共收录了十三本书, 如:《剪灯新话》《剪灯余话》《效颦集》《花影集》《秉烛清谈》等。这十三本书籍几乎全是元明当时的小说。高儒对这些当代小说的解题也很有意思, 如小史类的最后一部书籍《双偶集》的解题中就有这样的话, “越礼伤身之事, 不为庄人所取, 但备一体为解睡之具耳”, 小史类的第一部书籍《剪灯新话》的解题中则有这样的话, “但取其文采辞华, 非求其实”。高儒在解题中给读者以指导, 告诉人们哪本是有益的、哪本是无益的, 而且高儒在写《百川书志》的史部时抱着收录有益书籍的思想进行编写。这也是对史部以往实录思想的挑战。

2. 小史类在分类上的问题

上文已提到《百川书志》的小史类中收录的多为小说, 可是在《百川书志》的子部设有小说家一类。在子部小说家类下收录的书籍也是小说, 如:《世说新语》、《梦溪笔谈》等。同为小说可是却在两个类目下。分类有些混乱, 不严谨。在我国古代, 这些目录学著作有一个特点, 即“有书必有类、有类必有书”。但《百川书志》史部中小史类与子部中小说家类的收录冲突, 使得《百川书志》显然不符合这一特点。周中孚曾评价《百川书志》这种分类混乱的做法, 说“以传奇为外史, 琐语为小史, 俱编入史志, 可乎?”。

后世却有人为高儒的《百川书志》史部中的这些混乱做了“开脱”。如符均曾说过高儒的做法是“古代小说归入子部中的小说类, 当代小说归入史部中的小史类”。不过符均随后也说了“将古今小说割裂开, 这应该属分类失当之误”。笔者认为, 出现这些混乱可能是高儒对“史”和“文”的界限没有搞清楚。

四、《百川书志》史部对后世的贡献

1. 增加了史部的类例和子目

史部的类例在《晋中经》中只有四类, 在阮孝绪的《七录》中增加至十二类, 《隋书经籍志》中则增加至十三类, 《直斋书录解题》中史部的类例达到了十六种之多。《百川书志》的史部在他们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御记、史诗、文史、野史、外史、小史等, 史部分类达到二十一种之多。史部的这种变化反映出史部在不断地系统化、完善化。

2. 记录了一定量的民间俗文学, 保存了一定量的文学史料

《百川书志》史部中的野史、外史、小史等类目下记录了一定量历史演义小说、当代小说等民间俗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百川书志》在《忠义水浒传》的解题中写道, “钱塘施耐庵的本, 罗贯中编次。宋寇宋江三十六人之事, 并从副百有八人。当世尚之。周草窗癸辛杂志中俱百八人混名”。[2]《水浒传》版本众多, 《百川书志》中所著录的当为《忠义水浒传》的祖本。这为研究《水浒传》的版本问题提供了很珍贵的文学史料。

参考文献

[1]钱亚新.试论《百川书志》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价值[J].图书馆论坛, 1985 (1) .

[2]高儒.百川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7.

[3]王国强.明代的书目著录 (二) [J].图书与情报, 1999 (1) .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审计下一篇:初中几何入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