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酰甘油

2024-05-28

三酰甘油(精选7篇)

三酰甘油 篇1

本文主要从DGAT、PDAT等三酰甘油 (TAG) 合成酶的代谢途径、分类、DGAT在三酰甘油 (TAG) 合成中的作用这几个方面做了综述。

1 三酰甘油 (TAG) 合成途径

植物三酰甘油 (TAG) 绝大部分通过Kennedy路径进行生物合成。在内质网中, 脂肪酸相继插入甘油骨架的过程就是Kennedy路径。

2 三酰甘油 (TAG) 合成酶分类

2.1依赖酰基辅酶A的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 (DGAT) 家族

2.1.1 DGAT1

1998 年, 有两篇文章报道了分别从老鼠和人基因组中克隆到的与ACAT同源的、推测具有酰基转移酶活性的基因[2]。老鼠该基因的c DNA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显著提高了昆虫细胞微粒体中DGAT的活性[2]。老鼠DGAT1c DNA的基因很快被分离鉴定出来,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植物中DGAT1 被鉴定。

2.1.2 DGAT2

2001 年, Lardizabaletal.发现了两种DGAT2[3]。这两种Mr DGAT2 与DGAT1 没有同源性。通过单基因和多基因突变实验, 证明了DGAT2 是酵母TAG合成的关键酶。通过拟南芥预测DGAT2 蛋白质序列, 油桐中的一个新的DGAT2c DNA又被鉴定出来, 该蛋白有两个预测的跨膜区, 并且N端和C端都在内质网胞质面。

2.1.3 DGAT3

2006 年, Saha等在花生中发现了DGAT3 基因[1]。虽然目前该基因只在花生中发现, 但是其他植物中也有与花生DGAT3 同源的基因, 这说明在其它植物中也可能存在DAGT3[1]。花生DGAT3 与其他两个DGAT家族的亚细胞定位不同, 已知的两个DAGT家族定位于内质网, 而花生DGAT3 定位于胞质中, 是一种可溶性蛋白, 不存在跨膜区和信号肽序列[1]。

2.2不依赖酰基辅酶A的三酰甘油 (TAG) 合成途径

2.2.1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 (PDAT)

酵母PDAT基因与哺乳动物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EC 2.3.1.43) 有同源性。研究发现, 在酵母对数生长期, PDAT承担了大部分的TAG合成工作, 只有当酵母4 个TAG合成相关基因同时突变后, TAG合成才被终止。相关研究还发现油料作物PDAT在特殊脂肪酸选择性进入三酰甘油 (TAG) 中起着重要作用。拟南芥中的实验还发现, 尽管重组株中PDAT的活性提高了10 倍, 但是拟南芥三酰甘油 (TAG) 的酰基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说明PDAT对于酰基基团在TAG中的分布没有决定性的作用。随后的研究还发现, 拟南芥中PDAT由T-DNA插入失活后, 并没有引起拟南芥种子中脂肪酸含量和组分的明显改变。

2.2.2二酰甘油转酰基酶 (DGTA)

1993 年, Lehner和Kuksis首先在老鼠小肠微粒体中分离和鉴定到了DGTA。这种被纯化出的酶不能将含有放射性标记的[1-14C] 油酰辅酶A插入二酰甘油, 而是催化两分子二酰甘油 (DAG) 合成一分子三酰甘油 (TAG) 以及一分子单酰甘油 (MAG) 。DGTA还可以催化形成TAG反应的逆反应, 即催化一分子TAG和一分子MAG生成两分子的DAG, 这一反应可能在酰基基团进一步去饱和的过程中起作用。

3 DGAT在TAG合成中的作用

由于DAG既可以形成TAG, 又可以形成磷脂, 所以DGAT对于TAG和磷脂合成的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实验已经证实, 对DGAT的修饰会极大的影响植物种子油的生成。此外, DGAT的限速作用可能还与多不饱和脂肪酸进入磷脂有关, 由于DGAT的限速, 使得磷脂有足够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酰基来源。

DGAT在TAG合成中的重要作用在多种植物中都被证实, 拟南芥DGAT1 在烟草叶片中的过表达使烟草叶片的TAG含量增加到原来的7 倍, 同样的基因在拟南芥种子中过表达使拟南芥种子油含量增加了11% ~ 28%, 说明通过表达DGAT增加植物油含量很有前途。

参考文献

[1]Saha S, et al.Cytosolic triacylglycerol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oilseeds.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peanut eytosolic 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J].Plant Physiology, 2006, 141 (4) :1533-1543.

[2]Cases, S., et al. (1998) Identification of a Gene Encoding an Acyl Co A: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a Key Enzyme in Triacylglycerol Synthesis, Proc[J].Natl.Acad.Sci.USA 95, 13018-13023.

[3]Lardizabal, K.D., et al. (2001) DGAT2 Is a New 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Gene Family, J.Biol.Chem[J].276, 38862-38869.

三酰甘油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太原市西山煤电集团古交矿区总医院的门诊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 同期选择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入选择标准: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B超、心电图、X线等检查排除心、脑、肾和内分泌疾病, 无长期饮酒史、无肝胆疾病史。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55.5岁。观察组男33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54.8岁。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检测方法

两组所有人员均抽取当天空腹血并分离血清。分离血清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仪器用日本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均由中生公司提供。血脂检查指标:主要检测三酰甘油 (TG) -酶比色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清除法、血清总胆固醇 (TC) -酶比色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清除法。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试剂及校正血清由日本第一化学株式会社提供。各项目均由RANDOX校准血清校准, 并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各项目均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的血脂检测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TG、TC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是两组间LDL-C、HDL-C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也间接表明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在脂肪肝患者中呈负向相关性。

3 讨论

众所周知, 肝脏在脂类的吸收、运输、消化、合成及分解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脂肪肝是由于肝脏自身或者其他原因使过多的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而形成, 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 尤其多见于食物过于丰富[3]。在现代社会中, 由于相关“静”的工作越来越多, 饮食不规律, 缺乏体育锻炼等都为脂肪肝的形成创造了条件[4]。

在发生机制上, 一旦因某种原因引起肝脏对脂肪酸的利用减少, 合成增加, 脂肪酸分泌或排泄障碍, 酯化成三酰甘油在肝细胞堆积, 就会形成脂肪肝, 同时血脂也增高[5]。具体来说, 肝内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外周脂肪组织, 食物脂肪经水解酶消化后, 其乳糜微粒被小肠上皮吸收入血, 乳糜微粒进入肝脏后先被肝窦枯否氏细胞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脂肪酸进入肝细胞后, 部分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重新酯化合成三酰甘油、磷脂及胆固醇酯, 大部分的三酰甘油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颗粒进入血液。如果三酰甘油产生过多, 超出了肝脏运输能力, 就会造成大量的三酰甘油在肝内蓄积沉着而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 因此三酰甘油的升高与脂肪肝有密切关系[6]。同时前期多人研究显示脂肪肝与肥胖的关系密切, 肥胖病人往往伴有内脏的脂肪浸润。有研究对6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行病例对照分析, 认为肥胖不是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7]。本文为此以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 重点探讨了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 观察组TG、TC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是两组间LDL-C、HDL-C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也间接表明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在脂肪肝患者中呈负向相关性。具体来说, TG升高是脂肪肝患者主要的血脂特点, 尤其是TG升高与脂肪肝关系密切, 这与脂肪肝主要是脂肪酸和TG增加的认识是一致的[8]。HDL-C的代谢与脂肪肝的发生也可能存在联系, 但是无密切相关性。同时脂肪肝是可逆的, 在消除原因后可以好转甚至恢复正常。

因此, 脂肪肝的早期防治对于提高疗效和改善脂肪肝预后十分重要。 (1) 控制体质量:体质量过重和肥胖是脂肪肝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并且, 肥胖可诱发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和加重内毒素对肝脏的损伤。因此, 减肥是肥胖性脂肪肝的常规治疗措施。节食、多动和修正不良行为是减肥的基本方法, 也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的重要措施。 (2) 改善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和控制血糖:由于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是诱导发脂肪肝的重要机制, 通过应用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 (罗格列酮) 以及瘦素改善以减少细胞内脂质沉积。对合并糖耐量异常 (IGT) 或T2DM患者通过各种措施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能有助于脂肪肝的防治。 (3) 调整血脂紊乱:血脂紊乱与脂肪肝关系密切, 目前认为不伴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 原则上不用降血脂药物;伴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酌情应用降血脂药物。 (4) 控制血压:高血压和脂质代谢紊乱对心血管病死亡危险具有协同作用, 为此要控制饮食, 合理营养, 加强体育锻炼, 减轻体质量, 降低三酰甘油, 以利于提高人民整体身体素质。

总之, 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在脂肪肝患者中呈负向相关性。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不仅有利于脂肪肝的诊断, 而且提示控制血脂水平、减少和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脂肪肝患者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脂肪肝患者60例为观察组, 正常对照组60例为对照组, 分别进行血清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的检查与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TG、TC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是两组间LDL-C、HDL-C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结论 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在脂肪肝患者中呈负向相关性。高密度脂蛋白与三酰甘油不仅有利于脂肪肝的诊断, 而且提示控制血脂水平、减少和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脂肪肝,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

参考文献

[1]王吉耀.脂肪肝临床流行病普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8) :117-118.

[2]郑婉君, 黄泽洧.血清胆碱酯酶等5项生化指标与脂肪肝相关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9, 16 (4) :415-417.

[3]但家立, 曹永政.脂肪肝的超声表现与血脂的相关性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 2008, 34 (6) :24-25.

[4]张爱民, 常艳敏.脂肪肝患者血清胆碱酯酶、肝功能、血脂水平的观察[J].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6, 17 (1) :64.

[5]侯秀芝.脂肪肝的超声诊断与实验室相关检查的关系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6) :23-26.

[6]Angulop L.Nonalco holicfattyliver disease[J].Castroerr Trerol Hepatol, 2002, 17 (2) :918-920.

[7]王萍玉, 谢书阳, 杜秀娟.脂肪肝与血脂、血糖、肝功能等因素的Logistie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6) :1024-1036.

三酰甘油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市健康管理促进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12 883例,所有参与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是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标志,且超声能直接检测,这已得到病理学的证实[2]。因此本研究对受检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探测双侧颈动脉IMT,并检测三酰甘油水平。

采用的超声诊断仪器: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10 MHz。检测者依次对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进行扫描。

分组标准:局部IMT>1.5 mm为斑块形成,IMT1.0~1.5 mm为增厚,IMT<1.0 mm为正常[3]。按照颈动脉超声表现,将人群分为斑块形成组、内中膜增厚组、未见明显异常组三组。

1.2.2 质量控制

要求受检者前1 d清淡饮食,禁止饮酒,晚十点以后禁止食水,第2天早晨抽空腹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超声诊断医师均接受过相关培训,获得相应资质,数据的录入、上传工作均由专人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2 883例受检者中,男性受检者8773例,占68.09%;女性4110例,占31.91%。平均年龄(48.82±8.63)岁,均为中国籍;汉族12 051例,占93.54%,少数民族832例,占6.4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1 493例,占89.21%。斑块形成组4412例,内中膜增厚组886例、未见明显异常组7585例,各组间男女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颈动脉超声表现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的比较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男女,各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男性受检者三酰甘油水平与未见明显异常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内中膜增厚组男性受检者三酰甘油水平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女性受检者三酰甘油水平与未见明显异常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内中膜增厚组女性受检者三酰甘油水平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未见明显异常组比较,*P<0.01;与内中膜增厚组比较,▲P<0.01

3 讨论

现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1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高达2.3亿例,已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的首位疾病[3]。因此,慢性病的防控形势已刻不容缓。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如果能够早期检测动脉状况,对于明确病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形成,指导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人体全身动脉系统是一个庞大的血管网络,现有的医疗设备无法全部检测,尤其是位于身体深部的动脉血管,仍缺乏简便的、无创的检测方法。颈部动脉连接着心脏和大脑两个重要的脏器,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容易累及的大血管之一[4]。因此,检测颈动脉血管状况可以预测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时,颈动脉供给脑组织的血液可占到总需要血液的80%以上[5]。研究证实,脑梗死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据国外文献报道,接近68%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伴随有颈动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6]。美国的研究认为,23%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因颈动脉病变而导致的[6]。

目前的超声影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的判断,已经越来越接近病理学诊断[7]。在健康体检中,也常把颈动脉超声检查列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研究显示,当颈动脉IMT增厚>1.0 mm或有斑块形成时,说明患者具有心肌梗死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8]。同时也有研究证实,不等斑块形成,即使表现为颈动脉IMT增厚时,也已存在大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结果,因此,发现颈动脉的早期改变将有助于对存在亚临床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早期预防与逆转病情[9]。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颈动脉IMT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10]。我国现有800余万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11]。在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诸多病因当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是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12]。

颈动脉斑块按照其容易脱落程度可以分为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有研究证实,两种类型斑块当中,不稳定性斑块更容易在血液冲击下发生破裂出血,局部形成血栓或脱落栓子,引发脑梗死[13]。近年来,学者从多方面研究了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得出不少结论。关于血脂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联系,诸家报道不尽一致。金远志等[1]的研究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吕芳等[14]的研究则认为,颈动脉斑块与血脂各指标无明显相关。黄淑平[15]的研究结果认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发病率、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血脂异常及C-反应蛋白浓度。肖滨[16]的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升高,与无斑块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三酰甘油无差异。但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倡导积极控制好血脂。

临床常进行的血脂检测项目包括: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不同类型的载脂蛋白。其中三酰甘油是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三酰甘油之总和。临床中大部分血清三酰甘油升高主要见于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而且,临床也发现,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可以导致动脉硬化。众所周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素,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因素。多数研究认为,三酰甘油升高很可能是通过影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结构,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7,18,19]。因此,将三酰甘油水平控制在一定安全范围,将有助于保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结构,从而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理功能。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曾于2007年将三酰甘油<1.7 mmol/L定义为中国人群三酰甘油的合适水平[17],同时该合适范围也未明确不同性别采用同样的合适范围是否合理。2011年发布的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取消了“血脂合适范围”的描述[20],强调根据慢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综合危险大小来决定干预血脂水平的强度。中国大多数学者虽然认可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的建议,但国家卫计委始终未有新版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面世。笔者的观点是,《指南》面向的对象是所有的中国成人,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不可照搬。但2007年的《指南》采用“合适范围”的说法是有些不合适。因为汉语字面的“合适”二字具有较为鲜明的褒义,含有“安全”“提倡”“鼓励”“允许”等内涵,且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对于大多数非医学专业人士来说,容易机械地采用该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血脂水平,而忽略心脑血管其他危险因素,从而可能对疾病风险预测过低或过高[21]。因此,“合适水平”的说法便显得不合适了。

本研究是基于大样本的前提下,从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预防动脉硬化的角度,分性别探讨三酰甘油的控制目标值。“控制目标值”与《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合适范围”的提法相比,从两方面体现出其科学性。第一方面是,分男女分别探讨了三酰甘油的控制目标值;二是本研究有具体而明确的研究角度。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无论男女,不同颈动脉超声表现组之间,三酰甘油的水平是有差别的。进一步研究显示,男女性患者未见明显异常组与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组三组之间,三酰甘油水平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看出,男性内中膜增厚组三酰甘油水平为(1.93±1.24)mmol/L,斑块形成组三酰甘油水平为(2.03±1.86)mmol/L,两组水平具有极显著性差异;而女性内中膜增厚组三酰甘油均值水平为(1.37±0.76)mmol/L,斑块形成组三酰甘油均值水平为(1.44±0.81)mmol/L,两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男性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斑块形成的三酰甘油水平方面是一种“质”的变化,而女性这种变化却不鲜明。这对研究三酰甘油的控制目标值是有指导性价值的。在男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的三酰甘油水平与斑块形成组的三酰甘油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斑块形成重在预防,所以男性三酰甘油水平应小于1.93 mmol/L,这样就能够避免男性对斑块形成风险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在统计学上叫做减少犯第二类错误(即假阴性率)的概率。而在女性,内中膜增厚组的三酰甘油水平与斑块形成组的三酰甘油水平是无显著性差异的,所以女性三酰甘油水平应小于1.44 mmol/L,这样能够避免女性对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过度重视的情形,这在统计学上叫做减少犯第一类错误(即假阳性率)的概率。

由此看来,如果按照三酰甘油水平<1.7 mmol/L的“合适”范围来判断血脂异常风险的话,会有不少男性会过高估算心血管疾病风险,而会有很多女性则会对风险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此标准是1997年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标准,当时国人的生活水平与现今水平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而三酰甘油水平受饮食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该标准的确应该考虑修正。根据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本着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则,男性的三酰甘油水平应<1.93 mmol/L,女性的三酰甘油水平应<1.44 mmol/L,这个水平应该是较为科学的。

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应强调早期预防,因为临床发现,当颈动脉已经硬化,粥样斑块已经形成,即使控制血脂至较低水平,也很难使斑块减轻或消除[22,23,24,25]。因此,健康管理要求从生活方式上治理导致慢性病的因素,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作息干预、健康理念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建立等等。只有从生活方式的源头上治理,才可能避免慢性病的发生,延缓慢性病的发展,避免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从而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015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其中基本技能篇就提到了关注健康信息,能够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现今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已经得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体检结果的关注度与根据体检结果变革自己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面仍然做得不够。很多人依然没有采取有效的血脂控制手段,没有建立起一种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如果从三酰甘油控制的角度规定一个控制目标值,并督促定期体检,监测三酰甘油水平,或许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防与控制。

摘要:目的 探索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血清三酰甘油的控制目标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市健康管理促进中心12 883例健康体检资料,其中男性受检者8773例,女性受检者4110例。按照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未见明显异常组(n=7585)、内中膜增厚组(n=886)、斑块形成组(n=4412)三组。分析比较不同性别的各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的水平差异,推断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血清三酰甘油控制目标值。结果 男性受检者中,颈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组、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1.92±1.67)、(1.93±1.24)、(2.03±1.86)mmol/L;女性患者中,颈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组、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1.22±0.82)、(1.37±0.76)、(1.44±0.81)mmol/L;无论男女,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三酰甘油水平与未见明显异常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内中膜增厚组男性受检者三酰甘油水平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女性受检者内中膜增厚组三酰甘油水平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女不同颈动脉超声表现者间三酰甘油水平各有差异。三酰甘油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有一定影响。从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角度,建议中国汉族男性的三酰甘油水平控制在<1.93 mmol/L,女性控制在<1.44 mmol/L。

三酰甘油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月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资料, 其中50例为观察组, 均经临床确诊为糖尿病, 其中男24例, 女26例, 年龄61~71岁, 平均 (63.0±1.7) 岁, 病程8~10年;合并症:支气管哮喘14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 肺气肿14例。同时选取老年病科非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3例, 女27例, 年龄62~72岁, 平均 (64.0±1.6) 岁;合并症:支气管哮喘13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21例, 肺气肿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1) 糖尿病患者均血糖稳定, 糖化血红蛋白<7.5%; (2) 年龄>60 岁; (3) 除糖尿病外一般健康状态良好, 无恶性肿瘤及脏器功能不全; (4) 消化系统功能正常; (5) 入组前3 个月未服用降脂药物。

1.3 排除标准 (1) 合并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2) 年龄<60 岁; (3) 血糖控制不稳定; (4) 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 (5) 入组前3 个月服用降脂药物。

1.4 方法

1.4.1 脂肪餐试验两组患者在进脂肪餐前空腹12 h以上。脂肪餐总热量3360 k J, 包括脂肪50 g、蛋白质28 g、碳水化合物60 g。分别抽取两组患者餐前以及餐后2、4、6 h血液。研究期间告诫两组患者必须停止药物治疗, 避免剧烈运动。

1.4.2 血清TG检测采用酶法在全自动生化仪上测定血清TG水平, 检测两组患者餐前及餐后2 h、4 h、6 h的血清TG水平。

1.4.3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采用Acuson128XP/1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探头频率7.0 MHz, 检测两组患者空腹状态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FMD) , 检查分2 次完成, 分别于餐前及脂肪餐后4 h。

1.5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餐前及餐后2、4、6 h的血清TG水平, 同时检测空腹时颈动脉IMT及脂肪餐前后FMD。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TG水平观察组脂肪餐后2、4、6 h血清TG水平均明显比餐前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对照组餐后2 h、餐后4 h的TG水平高于餐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餐后2、4、6 h的TG水平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空腹时观察组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空腹时及餐后4 h观察组FMD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空腹时FMD较餐后4 h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合并心血管疾病, 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 并降低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合并高脂血症, 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诱因, 因此高血脂症是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3]。在脂肪餐后TG可以导致AS产生的生理作用较为活跃, 在空腹状态下血清TG表达明显低于餐后血清TG对AS的敏感性及特异度[4]。AS发生最敏感的标志物为血管内皮功能, 当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碍时, 必有发生AS的倾向。血管内皮功能在AS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内皮功能会由于脂肪餐后高TG血症而受到损伤, 同时会由于脂肪餐后持续高TG血症而进一步损坏[5]。目前, 对于血管内皮的检测主要采用无创的超声方法检测颈动脉IMT及FMD[6]。

本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餐后血清TG水平升高, 并且餐后6 h仍然很高;对照组尽管餐后血清TG水平同样升高, 但餐后6 h恢复正常, 颈动脉IMT增加, FMD减弱。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脂质生理代谢极为紊乱, 代谢速度缓慢, 导致脂肪餐内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堆积, 机体血清脂蛋白数量清除障碍, 导致机体内TG处于高浓度状态, 其分解出来的脂蛋白残粒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使内皮功能受到破坏, 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与餐后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7,8]。

综上所述,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 是由于其脂肪餐后血清TG水平升高, 对血管内皮功能造成损伤,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脂类的摄入, 科学合理地控制血脂。

参考文献

[1]王薇, 刘静, 孙佳艺, 等.甘油三酯水平与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 2012, 51 (5) :516-517.

[2]李明龙, 鹿小燕, 林爱清, 等.苯扎贝特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三酰甘油及血管内皮功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21) :3054-3055.

[3]梁峰, 胡大一, 沈珠军.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甘油三酯血症[J].医学研究杂志, 2012, 41 (11) :3-6.

[4]童强, 王慧, 徐静, 等.苯扎贝特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三酰甘油、血管活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东南国防医药, 2015, 17 (1) :79-80.

[5]缴秀珍, 王晖, 李明霞, 等.苯扎贝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血糖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2, 25 (11) :83-84.

[6]何小华, 唐海平.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 2014, 36 (8) :1089-1090.

[7]刘石平, 莫慧, 刘碧莲, 等.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J].中华内科杂志, 2010, 49 (5) :405-409.

三酰甘油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在玉林市仁东镇大路、鹤林2个居民自然村居民进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化验,调查对象:六联、 新民村居住≥5年的居民,排除严重心、肝、肾疾患和恶性肿瘤不能配合调查者。应调查数1 083人,实际调查数1 056人,应答率为97.5%。

1.2方法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人员均为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生或护理工作者,调查前接受检测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生活习惯。体格和化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尿酸和空腹血糖(FBS)。其中血压的测量采用汞柱血压计,取坐位测量,受检者在测量血压前30 min内避免饮用咖啡、茶、酒,吸烟和剧烈运动,排空膀胱,至少休息5 min后进行,每人测3次,每次间隔最少3 min,取其平均值为受检者血压;受检者均禁食≥10 h,于早晨07:30~ 09:50采取坐位抽取肘静脉血2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于30 min内采用日 本日立公 司HITACHI7600全自动生化仪氧化酶法检测总胆固醇(TC)、 TG、血尿酸和FBS。

1.3诊断标准按“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血脂异常诊断标准,TC≥240 mg/dL为胆固醇升高;TG≥150 mg/dL为HTG[4]。高血压:重复3次检测收缩压平均值 ≥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平均值 ≥90 mmHg或已确诊为高血压[1]。糖尿病:具备下列之一者,1具有典型 症状,FBS≥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2没有典型症状, 重复2次检测空 腹血糖均 为 ≥7.0mmol/L或餐后血 糖≥11.1 mmol/L;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 h血糖≥11.1 mmol/L[5]。 肥胖:体重指数 ≥25.0kg/ m2[5]。高尿酸血症:血尿酸,男性 ≥420μmol/L,女性 ≥360μmol/L或已确认为痛风病[1]。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 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化HTG患病率按2010年第6次全国人 口普查中 玉林市人 口性别、年龄构成[6]进行标化。

2结果

2.1玉林市居民HTG患病情况接受调查1 056人, 男529人(50.1%),女527人(49.9%);年龄20岁~ 102岁(42.5岁±15.9岁)。发现HTG患者99例,患病率为9.4%,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玉林市居民HTG标化率为10.3%。

2.2 HTG组与正常组观察指标比较HTG组BMI、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和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详见表1。

2.3玉林市居民HTG患者临床特征男性HTG患病率高于女 性 (P <0.01),30岁以上至60岁以下HTG患病率高(P <0.01),高血压患者HTG患病率高于非高血压(P <0.01),糖尿病患者HTG患病率高于非糖尿病者(P <0.01),肥胖患者HTG患病率高于非肥胖者(P <0.01),胆固醇升高者HTG患病率高于非胆固醇升高者(P <0.01),详见表2。

3讨论

TG的合成速度可以受激素的影响而改变,如胰岛素可促进糖转变为TG[7]。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失效所致的糖尿病患者,不仅不能很好利用葡萄糖, 而且葡萄糖或某些氨基酸也不能用于合成脂肪酸,而表现为脂肪的氧化速度增加,酮体生成过多,其结果是患者体重下降。此外,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影响TG的合成[8]。脂肪组织中的TG在一系列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利用的过程,称为脂动员[9]。在这一系列的水解过程中,催化由TG水解生成甘油二酯的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动员的限速酶,其活性受许多激素的调节称为激 素敏感脂 肪酶 (hormone sensitive lipase, HSL)[10]。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脂肪细胞膜受体作用,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上升,进而激活cAMP依赖蛋白激酶,将HSL磷酸化而活化之,促进TG水解,这些可以促进脂动员 的激素称 为脂解激 素 (lipolytic hormones)[11]。胰岛素和前列环素等与上述激素作用相反,可抑制脂动员,称为抗脂解激素(antilipolytic hormones)[12]。脂动员生成的脂肪酸可释放入血,与白蛋白结合形成脂酸白蛋白运输至其他组织被利用。但是脑及神经组织和红细胞等不能利用脂肪酸,甘油被运输到肝脏,被甘油激酶催化生成3-磷酸甘油,进入糖酵解途径分解或用于糖异生[1]。脂肪和肌肉组织中缺乏甘油激酶而不能利用甘油[13]。本研究结果表明,玉林市居民HTG的患病率为10.1%,与2005年中国人群血脂异常调查 结果 (11.9%)相似[10],对玉林市 居民HTG的风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和胆固醇增高等是玉林市居民HTG的重要危险因素, 与有关报道基本一致[10,11,12,13]。HTG是指血浆TG浓度过高为主,患者完全没有临床症状,但从流行病学、实验、 基因学和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表明,HTG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病、 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危险因素[11]。本研究结果认为,应当加强血脂异常的健康教育,普及血脂异常的防治知识,努力控制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和胆固醇增高等HTG的危险因素,少吃肥肉和动物内脏,提倡素食、饮茶,积极参加有氧运动等,定期到医院检测血脂;积极治疗HTG病患者等,不断减少HTG的患病率及其对患者的危害。

摘要:目的 了解玉林市居民三酰甘油升高(HTG)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HTG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居住于玉林市仁东镇大路村、鹤林村≥20周岁的居民共1 056人,进行问卷和检测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尿酸水平。结果 玉林市居民的HTG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分别为9.4%和10.3%;与正常组比较,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和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HTG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高血压高于非高血压(P<0.01),糖尿病高于非糖尿病者(P<0.01),肥胖高于非肥胖者(P<0.01),胆固醇升高高于非胆固醇升高者(P<0.01)。结论 玉林市居民HTG患病率较高,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是玉林市居民HTG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酰甘油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雄性Wistar清洁级大鼠60只, 体质量 (200±20) g, 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使用前适应性喂养一周, 无不良反应, 活动正常即可开始实验。实验期间正常饮水, 限量喂食20g/只。

1.2 实验药物的制备

五藤痛风饮药物组成:忍冬藤、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青风藤、穿山龙、秦艽、土茯苓、威灵仙等, 均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提供。饮片加水煎煮, 浓缩成浓度为3.6g/mL的水煎液。对照药物:别嘌呤醇缓释片 (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 制成6mg/mL的水溶液待用。酵母干粉 (英国OXIOD公司) 与普通鼠料混合, 制成含量10%的酵母饲料。腺嘌呤 (Sigma公司) 制成10mg/mL的乳浊液, 现用现配。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试剂盒:尿酸试剂盒 (批号20121008)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三酰甘油测定试剂盒 (批号:125601) 、总胆固醇测定试剂盒 (批号:121421) 、葡萄糖测定试剂盒 (批号:122951) 均由中生北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实验仪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

1.4 实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西药对照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 其他实验组按10mL/kg灌胃给药腺嘌呤, 同时喂食酵母饲料。喂养18d, 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后给予治疗药物, 按10mL/kg的剂量灌胃给药。中药组给予五藤痛风方水煎液;阳性对照组给予别嘌呤水溶液。空白组灌胃给药同等体积的蒸馏水, 喂食普通饲料。给药时间14d。

2 实验结果

末次给药后24h禁食不禁水, 将所有大鼠用乌拉坦麻醉, 颈动脉取血, 分离血清, 用于指标检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SUA, 半自动生化仪检测CHO、TG。结果如表1。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 *P<0.05, **P<0.01

说明, 模型组血清中的S U A含量较空白组有显著升高 (P<0.05) , 说明高尿酸血症模型造模成功。模型组的CHO、TG含量较空白组有显著升高 (P<0.05) , 中药组血清中的SUA、TG含量均较模型组有显著降低 (P<0.05) 。

3 讨论

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作为冠心病、急慢性心力衰竭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而大部分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伴有高血脂的症状[2,3,4,5], 本实验的结果也与之相一致。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 嗜食膏粱厚味, 肥甘酒酪, 久则呆脾害胃, 酿湿生浊化热, 流注关节, 痹阻经脉, 发为痛风[6]。本方祛风除湿, 通经活络, 方中的土茯苓等除有解毒, 除湿, 利关节的功效外对降低血清三酰甘油和三酰甘油水平有明显的作用[7]。实验证明五藤痛风饮可通过降低血尿酸浓度治疗高尿酸血症, 并对高尿酸血症伴有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水平升高的症状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同时改善血脂异常的药物筛选有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五藤痛风饮对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血清尿酸 (SUA) 、胆固醇 (CHO) 和三酰甘油 (TG) 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组, 喂食10%酵母饲料并灌胃腺嘌呤 (10mg/mL) , 喂养18d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别嘌醇 (6mg/mL) 、中药水煎液 (3.6g/mL) 。给药14d后, 检测血清中SUA、CHO、TG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中药组模型大鼠血清中的SUA、CHO、TG含量显著降低 (P<0.05) 。结论 五藤痛风饮可降低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血尿酸并对同时伴有的高胆固醇及高三酰甘油症状有明显抑制作用。

关键词:中药,高尿酸血症,三酰甘油

参考文献

[1]牟晓峰, 刘淑云.高尿酸血症与血脂关系的探讨[J].青岛医药卫生, 1998, 30 (6) :6.

[2]赵水平.临床血脂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86-87.

[3]刘英.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关系分析[J].首都医药, 2009 (7下) :25-26.

[4]余俊文, 陆锦波.1320名老年人血尿酸与血脂、血糖和血压的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6) :455-457.

[5]严开斌.高尿酸血症与血糖、血脂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9) :45-46.

[6]赵恒立, 金启范.有病无症痛风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 (1) :63-64.

三酰甘油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细胞来源:LO2 细胞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IMDM培养基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 骨化三醇购自美国Cayman公司, OA购自天津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 引物及Trizol试剂盒购自上海生工, K1622 试剂盒购自美国Thetmo公司, SYBR Green试剂盒购自美国Roche公司, 三酰甘油 (TG) 、上清液谷草转氨酶 (AST) 试剂盒购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及分组LO2 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IMDM培养基培养, 在37℃、5% CO2孵育箱中培养, 胰酶-EDTA消化传代, 调细胞密度至5×107/L接种于6孔培养板培养24 h, 更换培养基后加入不同浓度骨化三醇培养24 h, 再加入OA作用24 h。 将细胞分为5组:1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2模型组:OA 0.2 mmol/L;3干预组1:OA 0.2 mmol/L+骨化三醇10-8mol/L;4 干预组2:OA 0.2 mmol/L+骨化三醇10-7mol/L;5干预组3:OA 0.2 mmol/L+骨化三醇10-6mol/L。

1.2.2 检测TG、AST含量取干预好的各组细胞和上清液, 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Sysmex Chemix-180) 进行检测。

1.2.3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SOCS-3 m RNA的表达将细胞接种于50 m L培养瓶, 按以上方法进行培养、分组和干预。 收集各组细胞, 按Trizol试剂盒说明提取总RNA, 按K1622 试剂盒说明逆转录成c DNA, 之后进行PCR扩增反应, PCR反应条件按照SYBR Green试剂盒说明书设置。 引物采用primer design软件设计, 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SOCS-3 上游产物:5'-ACCAGCGCCACTTCTTCACA-3', 下游引物:5'-GTGGAGCATCATACTGGTCC-3', PCR产物为450 bp。 人GAPDH上游引物:5'-AGAAGGCTGGGGCTCATTTG-3'; 下游引物:5'-AGGGGCCATCCACAGTCT TC-3', PCR产物238 bp。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自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 以人GAPDH为内参基因, 计算Ct值, 采用2-ΔΔCt法计算基因的表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细胞内三酰甘油及细胞上清液谷草转氨酶的含量比较

模型组TG含量为 (362.43±22.20) mg/d L, 较对照组细胞内TG含量[ (175.78±7.69 ) mg/d L]明显增多 (t =15.98, P < 0.01) ; 模型组上清液AST含量为 (5.55±0.46) U/L, 较对照组[ (0.63 ±0.33) U/L] 显著升高 (t =17.26, P < 0.01) 。干预组细胞内TG含量分别为 (286.87±16.01) 、 (257.16±11.73) 、 (209.43±27.79) mg/d L, 较模型组均有所降低; 干预组细胞上清液AST含量分别为 (4.98±0.50) 、 (4.23±0.36) 、 (3.50±0.48) U/L, 较模型组AST含量均有降低;且TG、AST含量随着骨化三醇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TG的F值为60.72, AST的F值为79.45, 均P < 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 0.01; 与模型组比较, bP < 0.01;TG: 三酰甘油;AST:谷草转氨酶

2.2 各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 的表达比较

模型组SOCS-3 m RNA表达为 (4.61±0.39) , 较对照组 (1.00±0.00) 明显上升 (t = 8.76, P < 0.01) ;干预组SOCS-3 m RNA表达分别为 (3.71±0.69) 、 (2.67±0.70) 、 (1.31±0.42) , 较模型组SOCS-3 m RNA表达均有所下降 (P < 0.05) , 且随着骨化三醇浓度增加而降低 (F = 22.13, P < 0.01)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 0.01;与模型组比较, bP < 0.05;SOCS-3: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

3 讨论

NAFLD是目前西方国家最常见的肝病, 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升高,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且预防与治疗手段有限。近年很多研究表明低骨化三醇水平与很多肝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直接关系, 如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6]、自身免疫性肝炎[7]、酒精性肝癌[8]和乙型病毒性肝炎[9]等, Barchetta等[3]研究发现低骨化三醇水平和NAFLD存在很强关联, 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SOCS-3 是一类有抑制Janus类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 (januskinases-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JAK-STAT) 作用的调节因子, 包括SOCS1-7 和CIS (细胞因子诱导的含SH2 蛋白) , 其中SOCS-3 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SOCS-3 广泛分布于肝脏、脂肪、胰腺、肾脏等组织器官, 它可以抑制胰岛素合成、 胰岛细胞增殖以及胰岛素信号的转导。 Sachithanandan等[4]研究发现:肝脏SOCS-3 过表达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 而胰岛素抵抗是目前已知的导致NAFLD发病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次打击”学说认为首次打击就是胰岛素抵抗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10], 而Bulgianesi等[11]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不仅参与初次打击还参与二次打击, 所以SOCS -3 在NAFL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本实验以OA诱导LO2 细胞脂肪变性为模型, 探讨骨化三醇对脂肪变肝细胞TG代谢及SOCS-3 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为:随着骨化三醇干预浓度的增高, LO2 细胞内TG、细胞上清液AST含量随之降低。 该结果表明骨化三醇可以抑制LO2 细胞脂肪变, 改善肝功能, 这与李艳芳等[12]通过非酒精性脂肪肝鼠的模型证明骨化三醇可减轻脂肪肝程度、改善肝功能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为探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SOCS-3 m RNA的表达, 结果表明:随着骨化三醇浓度增高, 各组细胞SOCS-3 m RNA的表达随之降低, 骨化三醇可抑制LO2 细胞中SOCS-3 m RNA的表达。 这与Morales等[5]发现的骨化三醇可抑制骨肉瘤细胞中SOCS-3 表达的结果相一致。

本实验结果提示骨化三醇可抑制LO2 细胞脂肪变, 改善肝功能,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骨化三醇抑制SOCS-3 m RNA的表达有关。 该实验结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摘要:目的 研究骨化三醇对脂肪变肝细胞三酰甘油代谢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 (SOCS-3)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油酸 (OA) 诱导正常人肝细胞LO2脂肪变为模型, 按加入骨化三醇浓度的不同 (10-8、10-7、10-6 mol/L) 分为三个干预组, 设空白对照组。干预组先加入不同浓度骨化三醇干预24 h, 之后加0.2 mmol/L的OA 24 h。检测细胞内三酰甘油 (TG) 、上清液谷草转氨酶 (AST) 含量,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SOCS-3 mRNA的表达,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模型组TG[ (362.43±22.20) mg/dL]、AST[ (5.55±0.46) U/L]、SOCS-3 mRNA表达 (4.61±0.39) 均较对照组[ (175.78±7.69) mg/dL、 (0.63±0.33) U/L、 (1.00±0.00) ]明显增高 (P<0.01) ;干预组TG分别为 (286.87±16.01) 、 (257.16±11.73) 、 (209.43±27.79) mg/dL, AST分别为 (4.98±0.50) 、 (4.23±0.36) 、 (3.50±0.48) U/L, SOCS-3 mRNA表达分别为 (3.71±0.69) 、 (2.67±0.70) 、 (1.31±0.42) , 较模型组均有所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骨化三醇可抑制肝细胞脂肪变,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骨化三醇抑制SOCS-3的表达有关。

【三酰甘油】推荐阅读:

甘油果糖05-27

甘油含量08-20

甘油蜂蜜的美容方法06-26

年产1万吨甘油生产线08-15

上一篇:对策发展下一篇:《定风波》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