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024-06-09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精选3篇)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篇1

摘要:分析美术作品是一门基础性和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 要分析美术作品, 首先要对作品的创作人做了解和分析, 分析他的生平, 生活习惯等。分析作品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大师作品, 从中了解到作者对色彩的应用, 构图、人物的动态, 人物特征的描绘等诸多方面是如何做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在此基础之上。对自己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启示, 结合自己在绘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 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关键词:列宾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美术作品

一、关于列宾的生平

列宾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并不陌生。记得初中课本中就有关于列宾的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 (俄罗斯: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英文音: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1930) 是巡回展览画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出生于南俄乌克兰哈尔科夫省的一个小城丘古耶夫。曾到小城里唯一有画画的测绘学校去学习。没有多长时间学校停办, 他就跟当地的圣像画师学画圣像。15岁的时候成了一名专业圣像画师。1862年, 他被人之邀, 到俄国中部的优龙涅什省的西罗金村去修缮一座教堂。在那里他了解到了克拉姆斯科依。自此他对克拉姆斯科依十分仰慕, 正盼有那么一天自己也能去彼得堡学习。1863年秋天, 刚满19岁的列宾, 经1500公里的长途跋涉到了彼得堡。为报考皇家美术学院做准备。他进了“美术奖励会”业余学校。那年刚刚退出学院的克拉姆斯科依正在这里教素描。列宾的好学和天赋, 得到了他的赏识, 从此他们的关系非常甚密。

1864年1月, 列宾如愿考入皇家美术学院。先为旁听生, 9月转为正式生。主修课除了学习绘画之外, 他还学习雕刻。他的思路非常开阔, 感受敏锐的他并不拘泥于学院所得。列宾经常带自己的习作到克拉姆斯科依那里, 聆听老师的教诲和接受指导。他经常参加彼得堡自由美术家歇会组织的“星期四晚会”, 会上浓郁的民主思想和对社会问题的自由研讨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1871年11月2日, 列宾在皇家美术学院得到了一枚金质毕业奖章。按照学院的规定, 他同时享有了一级艺术家的称号和为期三年去国外进修的机会。在一片恭维声中, 列宾没有按惯例去出国。另一幅使他魂牵梦绕的关于纤夫的构思让他留下来。在毕业前的那段时间里, 他便着手有关纤夫的形象资料。1870年夏季, 他与风景画家毕西里耶夫以及同学马卡罗夫散人, 同去伏尔加河畔的村子度过了整个夏天。

二、作品《伏尔加河畔的纤夫》构图分析

构图中, 人们首先可以看到壮观的劳动场面:在宽广无际的伏尔加河上, 一群拖拉着一个巨大货船的纤夫们在沙滩上艰难地行进。作品尺寸是:长281厘米, 宽度是131.5厘米。作者精心计算出画作的长度与宽度, 整个构图饱满, 巧妙的运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塑造成一座隆起的黄色底座。画中的人物犹如一群雕刻的群像, 站在这自然的底座上, 横向的构图。显得伏尔加河格外的开阔, 而且一望无际。远处的天和山还有河的透视消失在一点上。更加显示出河的一望无际, 没有尽头。最左边隐约可见的建筑物, 树, 给画面增添了一份生机与希望。在人物的分布与构图上来讲。作者是别有用心得将人物布置何情何理。最前面是两个年龄最长的, 似乎在交谈什么。紧跟其后的是两个一高一低稍瘦的两个人, 其中一个人显得非常悠闲, 嘴里还叼着烟斗。似乎对这样的工作已经习以为常了。他旁边的这位却和他相反, 正在卖力地向前拉着。似乎使出全身的力气。干完活了早早回家休息。画面最中间有位年轻人, 衣服破烂不堪。皮肤白皙, 一只手放在胸口, 摸着被太阳光晒伤的发红的皮肤, 一副无奈的神情, 心里想今后的生活将何去何从。在他的旁边的一个人, 身瘦如柴。用胳膊擦着头上的汗水, 可见这样的工作已不是第一次了。再向后, 有位年龄稍大的老者已经没有了希望寄托于这样的日子, 只有低着头向前走。他的旁边是一位戴帽子的年轻人, 只能看见帽子。在他的后面是位身强力壮的中年男子。此男子衣服上看在其中是最好的。可能在生活上是他们一群人之中稍好一些的。最后两个人, 个子稍高的头像侧面望去, 或许又有新的货船催着他们赶快拉, 这里还有船在等待他们。而他旁边的那位, 似乎已经厌倦了这样的工作, 可是不干这样的工作就不能继续生活下去。只能默默的低着头, 弯着腰向前拉。从整个十一个人的构图上来看, 他们的姿态各不相同。从他们的姿态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出这些饱经寒暑煎熬的人们, 拖着沉重的脚步, 默默地走着没有尽头的路。由于长期的共同行程, 他们之间彼此协调, 相互照应, 画面上十一个不同性格, 不同年龄的纤夫。体现出他们既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者, 也是一支坚忍不拔的劳动队伍。再看远处桅杆上的小旗向右飘扬。也就暗示了逆风而行的纤夫们的艰辛。整个画作, 由于作者在布局上的匠心, 这幅尺寸不大的画面却具有宏大雄伟的效果。这也与作者精心安排和勾画是分不开的。

三、作品的色彩分析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此作品整个色彩倾向于土红色。这种色彩是一个暖色调。作者为了突出酷暑的天气, 只有这种暖色才能更加体现夏日炎炎, 酷暑难耐。作者为了这幅创作, 1870年夏天, 他和风景画的毕西里耶夫及他的同学马卡罗夫三人, 同去伏尔加河畔。度过了一整个夏天, 为收集素材, 列宾有意识地去熟悉和了解纤夫们。作者和纤夫们一起架锅做饭, 共同吃着简陋的食物。整个色彩中, 变化最多的是他们这些纤夫的衣服, 他们的衣服颜色都偏暖色。由于风吹日晒, 他们的衣服都失去了原来的本色, 还有被汗水侵蚀后还留下汗渍斑记的颜色。都体现的淋漓尽致。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最中间的年轻人, 衣服残破不堪, 已经不能遮住他那白皙的肌肤, 不时得用手去遮挡自己的身体。他呢, 是整个画面中颜色最亮的一点。从中可以看出, 列宾笔下的人物, 全是下层的劳动者。但在画面上每个形象都有自身的光彩, 色彩统一协调。

四、小结

通过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分析, 无论从构图, 还是色彩上, 作品都是让人体会到下层的劳动者为了生活而付出的艰辛。画面上十一个不同性格, 不同年龄的纤夫。既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者, 也是一支坚忍不拔的劳动队伍。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篇2

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上,列宾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对每个人都用恰当的文字作了介绍,每个纤夫都有自己的特点,读后,使人感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但又不显得雷同、呆滞,而是十分活泼跳跃、富于变化,这与作者巧妙引出人物的手法不无关系。

从整幅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比照点。本文是按照前后顺序对十一个纤夫逐一介绍的,所以一开始先介绍了“领头的”老头儿,兼及“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并用“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一句强调一下,又为下一句“他们”明确了先行词,前后文章承接更为紧凑、缜密。然后,依次引出了“高个子”农民和“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如果文章再这样延伸下去,说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谁,再后面又是谁,免不了给人呆板、枯乏的感觉。作者却又从全面出发,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以此作为新设的基本比照点,这真为异军突起,奇峰矗立。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头儿、“秃顶”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愤怒”和高个子。在此,开头以“领头的”老头儿作为基本比照点的线似乎掐断了,使文章顿挫有致、跌宕和姿。但是,在介绍第十一个纤夫时写道:“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又是从全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仅与上文“行列的前头”呼应,结构完整,归结全段,而且明白无误地显示有新变化,但顺序并没有紊乱。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篇3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艺术再现

皖无为师范附属小学彭荣辉

当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杰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感叹其精湛技艺的同时,却又不能不深深叹服1657年7月《文艺学习》杂志发表该油画时所配的画页解说词的作者――吴达志先生的深邃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画页解说词,共有三段文字。且不说一、三两段文字的成就,单第二段作者对画面上十一个纤夫的形象介绍,就堪称一绝。在具体介绍这十一个纤夫的时候,作者匠心独运,摒弃了惯用的平铺直叙,从头至尾一一数起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多种手法:

一、从人物的位置关系引出人物。

如写领头的老头儿,随即引出他右边的中年人和后边的高个子农民。“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还保留着农民的打扮┄┄”如写穿红上衣的少年,又随后引出他右面的老头儿和后面的黝黑汉子。“┄┄少年后面的老头儿好像有病┄┄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跟在少年后面┄”又如写秃顶的老头儿,又引出了退伍不久的士兵和士兵后面的高个子。“这个老头儿显然已经习惯于这种工作了,他一边往前走,一边装他的烟袋。后面是个退伍不久的士兵,还穿着官家发给他的皮靴。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

二、用鲜明的特点引出人物。

如:“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年龄和肤色都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日子还不久┄┄”又如:“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他低着头┄┄”

三、从感情联系上引出人物。

如秃顶的老头儿便是由黝黑汉子的同情的目光引出的。“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只露出半边脸。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皙的少年和秃顶的老头儿。这个老头儿显然已经习惯于这种工作了┄┄”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推荐阅读:

英国的伏尔泰06-10

伏尔泰思想的名言05-22

上一篇:建设工程投资论文下一篇:GDI+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