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

2024-09-12

《大丈夫》(共12篇)

《大丈夫》 篇1

摘要:本文以广州黄花岗起义时的青年英雄林觉民为对象, 依据影片《百年情书》以及他的绝笔书《与妻书》和《禀父书》着力分析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两个维度下林觉民短暂而有为的辉煌人生, 还原历史还原人性, 重构了经典化角色林觉民“大丈夫”与“小男人”的双面形象, 在两个维度两个形象并置而成的张力中展现林觉民家国难全的无奈下舍家为国的热血人生。

关键词:林觉民,《百年情书》,历史理性,人文关怀

法国实证派文学批评家圣·佩韦说:“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 只能由一个灵魂, 一个独特的精神状态产生。”因此, 批评者可以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亲属情况等细节史实来更全面地把握这种“独特的精神状态”所产生的原因, 本文着重从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来写他“大丈夫”和“小男人”的双面性。笔者认为, “大丈夫”和“小男人”都是对林觉民的肯定与褒奖, “大丈夫”是指林觉民以国家之危难为己危难的革命精神, “小男人”则谓之恋家爱妻的家园思想。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并置而保持张力, 这也正是他矛盾纠葛的集中点———家国两难全的情怀, 。

一.大丈夫———国之情怀

影片《百年情书》里, 他同他的同仁们, 与蝇营狗苟的体制决裂, 争民主、争平等、争自由。明知起义意味着死亡, 如林觉民所言“吾辈此举, 事必败, 身必死”, 明知黄花岗起义是上断头台, 有去无还, 但也要义无反顾地迎上去, 置生死于度外, 杀身成仁。广州起义失败后,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会审林觉民, 林觉民慷慨陈词, 表现得气宇轩昂, 张鸣岐赞叹道:“惜哉, 林觉民!面貌如玉, 肝肠如铁, 心地光明如雪, 真可谓奇男子也!”直至处决都是从容自若,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慷慨赴死, 会为羸弱的民族无知的同胞一丝振奋和启示。《百年情书》中的青年, 都不过20岁, 已有如此为国捐躯之壮志, 坦然面对生死, 坠作自由之花, 他们说的话在今天看来, 似乎充满稚嫩, 但纯粹而无私。林觉民等同仁在不断的西学中汲取了先进的思想, 使他们先人一步考虑到如何挽救中华如何唤醒无知的人们, 正是这样的思想, 以江山社稷为重的国家情怀让他们的起义奋斗刻不容缓, 将独立、民主、自由深深地烙进自己的灵魂深处。这是怎样一种豪情壮志?这是怎样一种视死如归的信念?这也或许就是《百年情书》所揭示的价值追求。

再者, 林觉民的绝笔书《与妻书》和《禀父书》更是无处不流露了“大丈夫”的情怀, 虽然是一封给自己爱妻的家书, 但显现更多的则是他的革命豪情和英勇壮志。《禀父书》短短41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 惟累大人吃苦, 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深深地展现了林觉民心怀全国同胞的忧心, 他虽知家中老父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楚, 但是他仍坚定地认为“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与妻书》里面他写到:“语云:仁者‘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 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 于啼泣之余, 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一个“为天下人”, 一个“谋永福”已将他的凛然正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即使自己将要奔赴战场, 即使自己将要与妻儿阴阳永相隔, 他心中依旧坚定“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可以为全国同胞“谋永福”。正是他的信任、信念、信仰支撑着他义无反顾地奔赴革命, 英勇就义。

二.小男人———家之念想

文章虽然冠以英雄“小男人”, 看似不尊重, 但实则是对大英雄的全面肯定。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子, 他有妻儿老小的家庭, 他也会回想与妻子的美好时光, 他也会说“意映卿卿”, 这个男子何不想跟自己的爱人终成眷属, 这个男子何不愿看着自己的儿女成人……我们可以说林觉民的历史性多于他的人文性, 毕竟当时中国的革命决定了更多, 但不是说他没有人文性, 《百年情书》还原历史还原人性摒弃了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 描述了林觉民内心深处对家庭、父亲、妻子深深地眷恋之情。

《百年情书》以“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 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 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 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开始, 在那样一个即将面对生死诀别的时刻, 林觉民在写给爱妻的诀别书中, 整封书信从头至尾娓娓倾诉的就是他“以天下人为念”、不惜抛却儿女情长、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参加革命的坚决与执著, 以及他对爱妻的留恋与不舍。眼看就要踏上凶险之路, 和自己的亲人永别, 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 林觉民也同样是肉身凡胎, 有着七情六欲、儿女情长, 面对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与爱妻娇子的永别, 任他铁石心肠, 也不可能不伤悲, 不泪涌双眼?人非草木, 书信中情意真切, 字字泣血, 处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

影片采用抒情蒙太奇的手法, 林觉民通过给妻子写信来回忆与妻子在一起的岁月, 不时展现了二人花前月下的浪漫和温馨, 《与妻书》中“初婚三四个月, 适冬之望日前后, 窗外疏梅筛月影, 依稀掩映;吾与 (汝) 并肩携手, 低低切切, 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 空余泪痕”的句子, 便是最好的证明。通过影片我们能体会到他们之间那份浓浓的琴瑟之音。他们新婚不久, 就谈“死”的问题, 让意映非常生气, 但是在觉民的婉言解释下无不见其恩爱之意。他为了妻子的健康、幸福, 情愿让她“先吾而死”, 因为这样, 将来自己就可以独受“丧妻之苦”而不让妻子去承担“失夫之痛”, 这是何等至深至美的感情。书信中只是撷取了四个他们的生活片断:关于夫妻谁先死的争论;初婚时双栖之所的甜蜜生活;六七年前“逃家复归”之事;前十余日回家“呼酒买醉”的情景, 但是林觉民对妻子深沉的爱是“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 他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说得淋漓尽致, 令人牵衣顿足, 柔肠寸断。

他除了回忆夫妻之间的美好过往, 也对现在的生活呢喃不休“依新已五岁, 转眼成人, 汝其善抚之, 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 吾疑其女也, 女必象汝, 吾心甚慰;或又是男,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则我死后, 尚有二意洞在也。”不难看出他的丝丝遗憾和盼望, 遗憾自己将要为革命献身, 不能自己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这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是十分绝望的事情。《百年情书》中他在起义前回家时, 看见父亲在院子中教依新背文章, 此时一个特写镜头, 他的千思万绪都只能化为眼眶中不能流下的泪水。书信最后, 林觉民把身后之事嘱托完后, 就要与妻子告别了, 故说:“吾今与汝无言矣!”他一想到这封信就要与妻子作“永别矣”时, 感情的潮水又滔滔滚滚, 猛然陡起了狂澜, 所以他想把“生人”与“死鬼”勾联起来, 幻想在“九泉之下”能与妻子“当哭相和”, 即使过去他不信鬼神, 现在则“望其真有”, 这样就可让自己的“灵魂”依偎在妻子身旁, 这些近乎虚无的想象以及反常的心理情态, 再一次抒发了他和意映夫妻之间生死不渝的相爱相念之情, 他多想能够和意映甜蜜于“双栖之所”, 他多想能够亲自教育孩子“肖其父”。

三.双面交织———舍家为国

林觉民“大丈夫”与“小男人”的形象并不是割裂开来而存在的, 两者互相交织纠葛存在于一个共同体中, 他为国家捐躯为革命献身的国之情怀始终贯彻他的一生, 然而他也想有情人终成眷属长厮守, 这也正是历史的必然理性选择和给予大英雄的人文关怀。写信时, 他“泪珠与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心中滋味无以言表, 但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 他置生死于度外, 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 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这正是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并置而达到的一种张力效果, 这种张力将影片推至高潮,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后的凄楚就像两条平行线, 不停地撕扯着林觉民的心, 欲罢不能几近断肠, 直至最后他的英勇就义。

百年前的革命青年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 他们都是凡人, 都有七情六欲, 也都有家中父老, 他们都普遍出生于不错的家庭, 接受过西方教育, 学识层次都很高, 因此家国两难时, 他们也有纠葛与无奈, 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和质朴, 为我们还原了英雄本来的样子。

参考文献

[1]金舸.百年情书.2011年.

[2]吴海发.情景天地的泣血文字.[J], 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3]苏爱荣.林觉民和他的绝笔情书.[J], 史鳞撷英2010年12月.

《大丈夫》 篇2

这几天窝在家里把《大丈夫》看完了,不记得为什么去看了,但是看完了觉得很感动。

感动到我的并不是欧阳剑与顾晓珺那差着二十岁的爱情,也不是顾晓岩离婚后重生的痛快,说实话,这两部分我都觉得挺理想化的,那的确是在拍电视剧,自然要矛盾冲突越明显越有看头的。可能是年龄的关系,本片让我最感动的其实是那个很多人觉得演得很假的顾爸爸。这是一个很中国式的父亲,对子女、妻子的爱都放在心里,表面上对她们一个都不待见,但是整部片子下来,处处都透着他对所有人的爱(哪怕对那个让他天天骂、天天抬杠的欧阳剑,顾大海其实也是透着各种喜欢的)。

如他所说,他只是一个厨子,所以顾晓珺埋怨他,他不像别的父母一样为自己的工作而忙碌。但是其实他没有吗?当他的大女儿离婚后,他不是背着所有人的面去打电话找关系,想给大女儿找工作吗?

他不愿意接受女儿嫁给大她二十岁的男人,可是在顾晓珺结婚那天,他亲自为女儿做了一场宴席。这是一种无声的爱,他不希望她结这场婚,但父母还是斗不过子女,他还是妥协了。他用他自己的方式,为女儿庆祝,让女儿幸福。就是那一代父母的表达方式,或者可以说是那一代中国人的表达方式。

整部电视剧里,这个顾大海对他的妻子可真是一百个不待见,一万个不满意。他太太也是从头到底的唯唯喏喏、轻声低语的。一次又一次她接受着他的无理取闹;一次又一次他就是像一个孩子一样在她面前上窜下跳的。可是突然,老太太去世了,顾大海的人生突然就像失去了意义,他伤心、他沉重、他怀念……这一刻我看到一种爱,他叫——相濡以沫!突然让我觉得,爱情真的要守到那个份上了才能称得上浪漫。

他是顾大海,他又是无数个那一代父母的影子,他们为了孩子可以放下身段,不计较面子,但是在孩子面前却从不放软话,永远的死扛;他们看上去莽莽撞撞,做很多出格且不考虑后果的事情,但是为了孩子他们早安排好一切,无怨无悔;他们不懂得温柔,从不对孩子提要求,但孩子的一个小动作却让他快乐的像个孩子。

顾大海是不幸的,他突然失去相依为伴的妻子,这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其实结婚不就是为了老而有伴吗?孩子们总是要长大的,他们会有自己的人生,当他们不再需要你时,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时,他们会渐渐远离你,总有一天,孩子们会有自己的家,他们的生活掌握在他们手里,那个可以陪你到老的,其实还是那个结发。虽然在一起时,总会有那么多的抱怨,那么多的看不惯,可一旦失去的时候,生活里到处都将是对方的影子,这一种感情不只是爱情,那是比血源更深的一种亲情。片子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们两个已然成为了一体,现在其中的一个去世了,他就只剩下一半儿了。”两个人到底要用多久才可以互相融入成为一个整体呢?这种相濡以沫到底要多久才可以形成呢?我不知道,我想这也不应该有什么标准答案。但是这样的爱情却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我想,这一对标准的中国式父母感动着全世界吧,无论是他们之间的爱情,还是他们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用心;无论是父亲为了阻止女儿嫁给长她二十岁的男人,而天天跟着上下班还找这男人谈心,还是母亲为了省点小钱天天挤大卖场,买打折商品。无论是老太太天天被更年期的老先生折磨得大皱眉头,却还是万事顺着他,还是老太太生病时,老先生傻傻地在病床边读广告、默默流着老泪……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爱着。当孩子们都成家离开后,他们把自己的老底拿出来算一算,算一算可以给每个孩子留下多少。当老太太病重,老先生理智的面对现实,为了不成为孩子们的拖累,而决定放弃治疗……这就是中国式父母,中国的传统延续下来造就了这样的中国式父母,不要说他们的思想观念老化,是上一代社会的产物,其实仔细想想包括我们现在这一代,每做任何一件事情,还不都是在为孩子而考虑。中国人永远是这样,一代为了下一代拼搏着,生命也就是这样延绵不断的延续下去,并且一代比一代活得精彩。

其实中国式父母很吃亏,他们把爱放在心里,很少说出来,往往很难让对方完全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父母们等着孩子们长大,慢慢去体会这种爱,可孩子总是那么的后知后觉,往往错过了很多本来可以更幸福的日子。中国式父母们呀,我们可以爱得更明显一点,表达得更露骨一些,亲近得更理直气壮一些。

每天处女男回家都会亲吻他的阿拉伯式父母,而我却连抱一下中国式父母的勇气也没有。在他的眼里我们很冷血,在我的眼里他们很肉麻。可我不得不承认,他的父母要活得比我父母潇洒、舒适,他们大声告诉儿子:我们还需要一点什么!而我父母却从来不对我有任何要求,只是不停的想知道:我们还能为你做点什么?

我庆幸,我有一对中国式父母,我什么也不怕,因为我知道,哪怕我不需要,还是会有人帮我准备好一切。

我难过,我有一对中国式父母,因为他们从来不要求我什么,永远不愿意给我任何负担,害我永远会忽略他们的需求。

把脉大丈夫心病 篇3

5种心病逐个看

NO.1一事无成的失落

纪先生近一周来,整天翻来覆去说一句话“活着没意思”。妻子察觉异常,劝他进了医院。做完全身检查,没发现纪先生有生理疾病。后来才发现一段时间来妻子总在他面前讲某姐妹的老公发财、升官、住别墅……纪先生感觉自己不能给妻子这样的生活,但每天辛苦下班后又要面对妻子的唠叨,心中充满挫败感,导致情绪低落无法自拔。

把脉:伤心“败血症”

处方:对于责任感太强的男人来说,一旦现实与付出成反比,失利之后他们比谁都心酸,往往会被深重的失落感推至极度痛苦的境地。因此,这类男人要积极调整视角,提高自己的抗压承受力。男人身边的女人更要理解他,帮助男人化解内心的烦恼。

NO.2见人就躲的恐惧

吕先生是程序销售部的高管,经常要给客户示范或演示一些程序,而这关系每一单高额买卖能否成交,所以他总是担心自己演示不好。后来便发展成越来越害怕演示,这种害怕也越发剧烈,以至于只要第二天有演示,他就睡不着,坐立不安,情绪极度混乱。当日更是手抖、心慌,见到人多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反应。

把脉:交际障碍症

处方:长期处在白热化一般的竞争气氛中,很容易致使人心理紧张、苦闷。不堪忍受超负荷的精神压力时,往往就因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去自控力,并出现这样的恐慌,等于是一种交际障碍症。建议学会自我减压,不要过分看重工作上的事情,平常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疏泄不良情绪,可以配合一些镇静药物的治疗。

NO.3拈花惹草变成瘾

江先生向来忠诚老实,与青梅竹马的老婆恋爱结婚。谁知在四十几岁时却数次与女网友发生性关系,被发现后痛哭流涕说会改,说他只是肉体背叛,情感上自始至终只爱老婆一人,但老婆不信。通过心理医生询问剖析,老婆才明白,江先生频频出轨,是染了一种类似毒瘾的心疾,属于依赖性外遇。

把脉:依赖性出轨

处方:类似江先生的男子们多半性格比较内敛,过于追求尽善尽美,为自己设置了很不现实的标准;但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挫折,这让他感到极大的痛苦;而情绪不安时,又不愿惊动自己的另一半,就只能通过放荡不羁的方式缓解心理骚动。时间一长,把与其他无爱女子的出轨当成了一种减压的方式,自然产生了心理障碍。建议夫妻之间多谈心,建立良好的交流方式,伴侣多宽容多关怀,让丈夫把自己当成唯一的依赖。

NO.4封闭自我的抑郁

44岁的薛先生是一家公司经理,每天都在饭桌上觥筹交错,却自称“没有任何知心朋友”。他平时从不愿意和别人多说几句话,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完成得好,就得与他人保持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关系。“他的心永远是封闭的。”他身边所有的人都如此评价他,包括他的妻子。由于多年的积累,他心理问题非常严重,性格也很暴躁、孤僻、爱猜忌。

把脉:情感淡漠症

处方:都说女人多疑,但在疑心上,男人也是“须眉不让巾帼”。缺乏自信、少安全感、少沟通、自身环境的改变、从朋友的过来史联想到自己,等等,这都是多疑的导火索,久之就容易演化为情感淡漠,对任何人都缺乏信任。不妨在和人交往时,首先学会欣赏别人,主动关心帮助别人,一旦真正和谁成为好朋友,或者和伴侣掏心换肺了,就能感到友情亲情的可贵。

NO.5害怕衰老的胆怯

王先生某次随妻子去家居店随便溜了一眼,感觉那套粉蓝的沙发颜色很大方,但没打算要买。售货员正巧不识趣地说:“这种粉嫩的蓝色只适合年轻人,年纪大的人最好买宝蓝色的。”王先生一听,莫名其妙地非买回来不可。一路上,妻子感觉丈夫情绪糟糕,眉头紧锁,就知道他又在怀念自己的青春岁月了。

把脉:迷恋青春症

处方:怕老不是女人的专利,也是男人的心病。年轻时肩上的责任没能压垮他,繁重的工作也不能折磨他,但是时间却不会放过他,他老了,老得很快,于是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感到世界的末日一下子来临,自然垂头丧气,满脸写的都是“窝囊”。此刻聪明的伴侣会当他是小孩,迁就他、哄着点他,让他感觉自己仍被重视!

心病还需“心药”医——

多方释放感情

1.“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生难免会有“潮起潮落”,当你落在谷底时不妨为将来做些准备、积累。这时可以多读些书,让知识充实你寂寞的心田。

2.“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不要做,斤斤计较小事的得与失只会使自己不开心。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心胸开阔,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可以与朋友聊一聊,烦恼会随着朋友间的笑谈一去不返的。

3.多参加一些户外休闲活动,让自己的视野开阔,寻找人生的多种乐趣。

4.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过时了。男儿有泪也该流出来,找个没人的地方发泄一下感情也未尝不可。

“丈夫”一词的来历 篇4

原来, 远古时期, 我国许多部落都有抢婚的习俗。因此, 女子选择夫婿, 主要看该男子身材是否有高度, 是否伟岸, 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据说, 只有达到这个身高的男子, 才有可能抵御他人抢婚。所以, 当时的已婚女子都习惯称自己的男人为“丈夫”。

此外, 在西安出土的距今6000年~7000年的原始社会遗址———半坡遗址, 反映了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村落里人们的婚俗。当时, 男子到了婚配期, 要嫁到女方的村子, 与女方一起住在事先安排好的“洞房”里。

在此期间, 男子要承担女子要干的家务及该女子在村子里应尽的义务。同时, 村落里还规定, 已婚男子无论手头在做什么, 都必须与妻子保持最多不能超过“一丈”远的距离, 以便随时保护妻子, 不致被他人抢走。这是“丈夫”一词的另一说法。

“妻子”一词的来历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人于其官, 不见其妻。”但在古代, 妻子一词并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后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妻子”才渐渐成为男人配偶的通称。自古以来, “妻子”的别称很多, 如皇上之妻称皇后, 诸侯之妻称“小君”“细君”, 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 唐、宋、明、清四朝, 朝廷还对地位较高的官员的妻子或母亲加封, 称为“诰命夫人”。

《大丈夫》观后感 篇5

《大丈夫》观后感

用半月时间终于看完了电视剧《大丈夫》,除了被电视剧中故事情节,剧中人诙谐的语言捧腹大笑外,主人翁的人格特点更给我们启发,是典型的传统与现代观点的碰撞,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比现实生活更升华。现将剧中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如下。

暂且不管演员是谁吧,反正都是实力派演员演绎。就以剧中人物的角色来分析吧。

顾晓�B,是个30岁的姑娘,漂亮,能干,新潮,事业有成,受过高等教育的姑娘,谈过N个年龄相当的男友,可没有让她芳心大动,确爱上大她20岁的昔日恩师,大学教授欧阳剑,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大叔控,由此引起一大堆麻烦事,父女反目,毕竟晓�B也是敢爱敢恨的姑娘,冲破层层阻拦,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欧阳教授,是个谈古论今观天下的人,知识渊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善于沟通交流,善解人意,遇事总是能换位思考,用他岳父的话说,老奸巨猾。用顾晓�B的话说,是个修剪过的一个盆景,从哪个角度讲都无可挑剔,有房有车有地位,事业成功,一句话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少女为之心动,就那么一个优秀的人,却被前妻抛弃,打了10几年的光棍,但毕竟遇到心动的人依然激情四射,最终得到幸福。但两个相差20岁的人在一起,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人生阅历都存在差距,价值观不同在所难免,再加上双方家庭的系列变故,姐姐离婚,顾母过世,前妻回来,继女矛盾,娇妻流产,确实让这个男人心力交瘁,一度变得多愁善感,同事离去,岳母离去,都让他大有感触,老是自然规律,因此这个堪称完美的男人,选择逃避,但最终因为儿子出生,让她更珍惜爱情,更珍惜人生,对未来更是充满期待,那人生堪称完美。

顾大海,是一个名厨,文化程度不高,但也已独特的`方式爱家庭,以严父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更年期吧更显得不可理喻,这里值得关注的 ,更年期不光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有更年期也需要关爱和理解 ,当女儿抱怨他没让她练琴,却让她跑步,当别人家长都忙着给孩子找工作时,顾父的话教育意义深远,之所以让女儿跑步是因为希望女儿有个健壮的身体,之所以没给女儿找工作时因为力不能及,当然女儿自己掌握的真本领,学到的技能是别人永远抢不走的,话句话说,这健康和技能是可以自己享用终生的,一句话,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这样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其实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永远比拿来的实用。

顾母王慧娟,对孩子的爱则如潺潺细流,当然了,她毕竟是人民教师,沟通起来更容易些,比如对待大龄,女婿,开始也是无法接受的,但当知道女儿深爱着这个男人时,就只有默默为女儿祝福,甚至为女儿出谋划策,成全这对老少恋人,让他们早日修成正果。在对待大女儿婚姻变故时,她很气愤但没有盲目指责,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宽容,和晓�B的一句对话很耐人寻味:“婚姻失败不只是一个人的责任,一棵树都朝着阳光的方向长,何况人呢”,但剧情还是有点遗憾,好人没有长寿。

顾晓岩,顾家大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就结婚了,相夫教子,最后成了家庭主妇,在丈夫出轨时,感到手足无措,最后没有怨天尤人,而选择了自强自立,面对姐姐失败的婚姻,顾晓�B的一个比喻很贴切:一家人去爬山,晓岩站在山底小等,任大伟爬到半山腰,遇到小三王思思,当然他们两人会携手爬到山顶。是啊,女人一定要自立自强,才能�I卫自己的爱情。(WWW.FWSIR.COM)不管怎么变故,生活总要继续,或者说穷则思变,凭着聪明才智 ,凭着自己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 ,完成从一家庭妇女到女企业家的巨变,靠自强自立,最终赢得事业成功,赢得爱情!

任大伟,由于一次出轨,离婚,破产,当然最终得到妻子的谅解,俗话说无商不奸,虽然爱某些方面不厚道,但也不是十恶不赦的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赵康,晓岩的恋人,爱上大他九岁的离异女人,除了晓岩的人格魅力外,还有从心里学角度讲,他是在找缺失的母爱,我认为这种爱有一定风险性。

剧终时两个男人,前夫和恋人同时送花,晓岩选择谁,剧中未做说明,假如是我,我一定会选择前夫,虽然有点缺憾,但人生本如此,哪里有没有缺憾的啊!

剧中人分析完了,我认为假如是我,我既不会找大我20岁的,也不会找小我9岁的,因为心理学认为5岁就是一代沟,没有共同的价值观,磨合起来更困难。

剧中还牵涉到再婚家庭,矛盾是难免的;老人再婚问题是否能得到儿女的支持,是否能得到恶儿女的祝福。

不是所有被祝福的婚姻都能幸福,婚姻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婚姻当事人知道。说到底,婚姻就是酸甜苦辣一锅烩。

《大丈夫》“说”的艺术 篇6

《大丈夫》有着诙谐幽默的语境,却又不仅仅局限于“斗嘴皮子”,在锋利话语之下揭示了当下社会的婚恋现状,“靠谱的男人不好找,这才高八斗的生不逢时,腰缠万贯的又老不正经,好不容易碰上个壮志未酬的,还是个穷光蛋。”

《大丈夫》中的人物对话成功之处还在于它不是侃大山式的对白堆砌,而是针对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职业背景,人物关系中的心理变化而给予其不同风格的精心设计,这足见编剧李潇的功力。从《搭错车》《麻辣婆媳》《人到中年》《当婆婆遇上妈》《大女当嫁》《大男当婚》到如今的《大丈夫》,这位“80后”编剧正在走向成熟。

“你是脑子进水了,还是眼珠子白内障啊,3块钱本的摊货拍得都比你有水平。”李小冉扮演的顾晓瑁是个时尚杂志社的主编,她行事果断,性格泼辣,快人快语,说话风格是针见血式。她一出场,在办公室训下属的一段十分精彩,既简短彪悍又言之有物,是近年未荧屏刻画杂志女主编中最生动的一个。生活中也是如此,面对欧阳剑对二人婚事的犹豫,顾晓瑁是个勇敢主动的人,特别是她跪地求婚的

一段告白尤为感人。当欧阳剑为了她的幸福而不敢向前迈步的时候,她“怒其不争”地说:“猪都杀未了,你说你吃素!”在和爸爸斗智斗勇时她说:“他能偷袭珍珠港,我怎么不能飞夺泸定桥啊”,整个人物

下子活灵活现立体起来。

王志文扮演的欧阳剑是位大学教授,他的臺词亦文亦白,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劲道,也有对人生万象、社会百态的独特看法。如“距离产生美,美从何来呢,是通过自己脑子的想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辗转反侧在干什么,想象。”“娶得了我就娶,娶不了我就抢”也鲜明地表达了人物性格。

由韩童生扮演的顾大海是个退休的厨师,他的台词质朴直接,经常是与做菜相关的比喻,“食材也是有感情的,钝刀子喇肉肉也疼啊”“香椿芽再嫩,过了谷雨也没人要了。”特别是顾晓瑁婚礼时他与女儿的一段对白,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良苦用心,将观众飙泪指数拉升至最高。

十五年唤醒植物人丈夫 篇7

老冯,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昨天晚上又尿床了, 不是告诉你了吗?大便小便的时候都要告诉我一声, 现在天冷了, 尿布干的太慢。那台老收音机又被你听坏了, 你记得不?结婚那年, 咱俩在双井的新雷商店买的, 26块钱牡丹牌。那可是结婚时咱家最贵的家电。老冯, 你是不是胖了?我刚才把你抱到沙发上的时候, 觉得更吃力了, 你1.75米, 我1.57米, 以前你每次把我揽在怀里都嘲笑我, 你这个小人儿。

可是你卧床以后, 我每天必须承受你140斤的体重, 开始我根本抱不动, 一次我要把你从床上抱到沙发上, 一个趔趄, 我们一起摔在了水泥地上, 半天我才缓过来, 从地上爬起, 搬一个矮凳, 先让你坐下, 直起腰, 喘着粗气歇一会儿, 再使劲, 把你从矮凳挪到沙发上。可是天天这么练, 我现在都成了举重健将。胳膊粗、力气大, 很轻松就能把你搬来搬去。老冯, 饿了吗?闻见香味了吗?是我做的油焖小排骨。这可是你原来的拿手好菜。你总是做好了装在饭盒里, 送到我的工厂。姐妹们羡慕得不行, 说我嫁了个好人。

这些年, 我感觉跟你变成了一个人。我饿了, 你就饿了, 我渴了, 你就渴了。老冯, 你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你想想, 再好好想想, 今天是你媳妇的生日。那一年, 我36岁本命年, 下班回来, 见桌子上摆了一个生日蛋糕, 蛋糕下面还藏着一条项链, 挂坠上是一只小狗, 那是我的属相。我心里感动, 嘴上却问, 你从哪来的私房钱?你说, 你的烟从八块一包的万宝路, 改成了四块一包的红梅, 攒了好几个月呢。又快过年了。这是我从前盼、现在怕的日子。十二点, 外面的炮声震天响, 屋里只有电视机伴着我们。我煮好了饺子, 喂你一口, 我吃一口。吃着吃着, 我低下头, 眼泪滴在盘子里, 这年夜饭再也咽不下去。

老冯, 你看看我吧, 好好地、认真地看看我。我已经不是当年的我了, 齐腰的长辫子早剪掉了。我知道你喜欢我长发的样子, 可是要照顾你, 又要照看小卖部, 实在顾不上。我的头发一把一把地掉, 现在头顶稀稀拉拉, 我的皮肤变松、失去光泽, 长了很多皱纹。白天, 我没心思逛街, 没心思打扮, 几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裳, 因为你根本就不认识我, 我打扮了给谁看?晚上, 我每两小时起来一次给你换尿布, 帮你翻个身, 再揉揉后背, 以前工厂的姐妹看见我问, 立英, 你怎么这么见老?老冯, 你让我回答什么好呢?

09年, 前后一个礼拜的时间, 我的爸爸、妈妈相继走了, 料理完后事, 我回到家, 把自己锁在卫生间, 压低嗓子, 痛哭了很久很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我再也不能当孩子了。世界上最爱我的人都走了。我只剩下了你, 可是你, 为什么都不能再爱我一次?你为什么还不醒来?为什么不能看我一眼?为什么不能再跟我说句话。

我从38岁就内退在家伺候你, 你为什么一个反应都没有?为什么你的眼睛死死盯着天花板像块木头一样, 任凭我叫你、抱你。老冯, 我杨立英是你的老婆啊。为什么不能再抱抱我, 哪怕在我抱你的时候用手搂一下我的脖子。为什么不能再给我做一顿饭, 不陪我出去买菜、回家过年。为什么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我一副肩膀, 为什么不能像一个男人一样保护我, 不能让我活得像个女人一样。你回答我, 快回答我。难道你要让我这一辈子都这么孤单地活下去吗?

忽然, 我听见一个声音, 微弱地含混地叫我, 杨立英。一滴泪从你的眼角滴到枕头上。这一天终于来了。你会哭了, 会笑了, 还会说, 小白兔, 白又白。现在我只有一个愿望, 等你全好了, 我就问问你, 老冯, 我杨立英是不是一个好老婆?我是杨立英, 你是老冯, 别人都说我太不容易, 其实, 我们只是一对最普通的夫妻。一切源于那种承诺。一天是夫妻, 一辈子都是夫妻。

论丈夫积极生育权的保护 篇8

1 丈夫积极生育权保护的必要性

1.1生育上的弱势

生育活是两性结合,但是丈夫和妻子在生育活动中的生理作用和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中丈夫仅仅提精子,而怀孕和分娩都由妻子来完成。男女两性的这种生理差别使得妻子在生育活动中享有较大的主动权,从而导致男性生育权的实现具有较大依赖性。换句话说,丈夫生育权的实现是借助于妻子的一系列生育行为才得以实现的,丈夫生育权的实现比妻子生育权的实现具有更大的生理依赖性:丈夫行使自己的生育权不仅必须事先得到妻子的同意,而且丈夫的生育权在女方受孕后仍然受到威胁,因为妻子仍可选择堕胎来阻止生育活动的完成。生理上的弱势使得丈夫生育权变得非常的脆弱。

1.2立法上的模糊

我国当前的立法对丈夫的生育权问题规定得比较抽象,大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相比之下,立法对妻子生育权保护的规定显然要明确和具体得多。

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7条第1款:“妇女有按照国家规定生育的自由,也有不生育的权利。”的规定,妻子的生育权,包括积极生育权和校级生育权的保护得到了明确。而丈夫的生育权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中是被间接确立的: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推定丈夫拥有和妻子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被赋予的生育权。另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在“生育调节”一章中的第1条规定了公民不分性别均享有生育权,这也体现了丈夫生育权的存在,但是仍然不明确和具体。

1.3实践中的问题

立法上的不完善使得实践中,丈夫因为积极生育权被侵害而将妻子诉诸法院的案件屡见不鲜。常见的情形有:妻子隐藏了自己不育不孕病史,使得丈夫积极生育权受到侵害或者暗中采取避孕措施、受孕后私自堕胎等等。由于旧有的观念,丈夫或者公婆对积极的生育权要求一般比较强烈,这会和妻子的消极生育权产生冲突,最终的结果轻则影响家庭和睦,重则使得夫妻感情破裂,导致离婚。

诚然,在生育活动中,妻子承担着比丈夫更多的付出和牺牲,包括健康、工作等等,但是生育活动作为婚姻家庭的一项职能以及对丈夫生育权的保护,某种程度上来说,妻子应当承担这种义务。女性如果确实不愿生育,则可以和男方协商一致或者不缔结婚姻关系来实现消极生育权,同时又不会伤害到到男性的积极生育权。

2 立法上应当明确丈夫生育权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立法应该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对丈夫生育权的规定,以方便法院判案能够有所依据并准确适用法律。笔者以为,在《婚姻法》的体系中构建生育制度,对夫妻,尤其是丈夫的生育权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一则可以实现宪法原则的具体化,再则能与《妇女权益保障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特别法相呼应、相补充,维护婚姻关系和生育关系的稳定与有序。生育权制度的构建核心问题在于生育权权能的构建,在本文的主旨范围内,笔者仅仅述及丈夫生育权的主要内容。

2.1请求或者同意生育子女的权利

因为生育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共同生理活动,所以丈夫与妻子在生育关系中应该享有对等的意思自由。按照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妻子有按照国家规定生育的自由,并相应拥有请求与同意生育的权利。与之对应,丈夫的积极的生育要求也应该被法律认可。所以,丈夫的积极生育权,即决定生育并请求妻子进行配合的权利。不仅如此,丈夫的积极生育权还应该包括至少以下两项具体权利:

(1)决定生育时间的自由。生育时间是夫妻生育关系重要的一环,有的夫妻不生育未必是在生不生育的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而是在什么时候孕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最终导致丈夫的生育权遭到损害。为对抗妻子消极生育权,也为使得对丈夫合法的生育权的救济具有可操作性,在婚姻存续期间适当地规定生育期区间是非常可取的,比如,规定在在婚后的3年之内,妻子无正当理由不同意生育,丈夫可以提起诉讼,请求法院该理由的正当性;或者在生育问题在特定的时间内互不妥协、不能达成一致,可以作为认定婚姻破裂的依据之一,实现对丈夫终极救济。

(2)决定生育方式的自由。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甚至是克隆等生育方式越来越被普遍接受和适用,生育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生育方式的选择自由当然地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正当权利,构建一部更完善、更现代的生育制度,决定生育方式的自由也应当被明确,目的在于维护夫妻的积极生育权,实现生育利益。

2.2请求或者同意不生育子女的权利

这是消极的生育权。一般而言,丈夫的消极生育权是完整的、不容易受到侵犯的,但是与妻子的积极生育权遭遇时,冲突同样地产生。笔者认为,立法上应当对不生育的正当理由进行列举,不生育的正当理由是对主张不生育方的保护,同时是对主张生育方权利的限制。所以严格限制这种理由的范围与适用条件不仅仅是对丈夫积极生育权的保护,而且对妻子的积极生育权的同样适用。

2.3对妻子生育能力的知情权

这种知情权也是对丈夫生育期待权的一种保护。妻子可能婚前隐瞒没有生育能力的事实或者婚后丧失生育能力的事实,如果妻子对丈夫的隐瞒采取的是不正当的方式,如欺骗,那么我们认为这是对丈夫积极生育权的恶意侵害,丈夫的权利应该得到有效的救济。此时,丈夫对妻子生育能力的知情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4对妻子怀孕与分娩等事实的知情权

这种知情权是为了实现丈夫对妻子的孕后监督。妻子私自堕胎行为是对丈夫积极生育权较为严重的侵害行为之一,也是生育权案件较为集中的诱因之一。法律对这种知情权的规定也是非常必要的。

3 丈夫生育权的程序保护

3.1生育合意的议定与推定

生育权是一种对合权,只有夫妻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才能进行生育活动,所以生育合意的确定是很重要的。大多数情况,夫妻的生育合意会在婚前达成一致,共同决定生育或者不生育;婚后夫妻也可以就各自的生育权进行行使或者妥协以达成生育合意,这种对私权的处置,我们称为议定的生育合意。

当夫妻不能就生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主张不生育的一方又没有正当理由的时候,法官应该支持主张生育一方的意见,推定婚姻合意是生育合意的基础,这既符合公众“结婚生子”的观念,也是对夫妻权利义务一种较好的界分方法并使得法官的审判具有可操作性。当丈夫以生育权受到损害为由诉至法院的时候,生育合意的推定将有利于实现丈夫的生育权。

3.2严格堕胎程序

严格堕胎程序的目的在于保护丈夫对妻子怀孕事实的知情权,这体现了强烈的维护丈夫积极生育权的色彩。医院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程序,进行堕胎手术必须有妇女的配偶或者其他近亲属的陪同签字或者书面同意,否则除情形危急以外,不得同意妇女个人的堕胎要求。妻子采取隐瞒、欺骗等手段堕胎成功后,丈夫可以此为由主张侵权,并获得司法救济。

3.3最终保护方式———解除婚姻关系

当丈夫的生育要求非常强烈,妻子又坚持不生育,并且这种冲突严重影响夫妻感情的时候,选择离婚将是最后的救济途径。婚姻本来是男女双方婚姻自由的结果,婚后情势变更,原先的合意难以维系的时候,离婚也就成为夫妻双方自我解脱、化解矛盾、实现各自利益的途径。男性离婚后可以再次选择合适的配偶完成生育行为,实现生育权。

参考文献

[1]焦少林.试论生育权[J].现代法学, 1999.

[2]樊林.生育权探析[J].现代法学, 2000.

[3]李洪祥, 王学梅.已婚妇女在夫妻关系中的人身权探析[J].行政与法, 1999.

[4]王虎, 范学谦.论生育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1.

《大丈夫》 篇9

一、早期闺情诗词已透露出隐约的“丈夫气”

李清照在早期的《鹧鸪天·桂》中, 就写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2], 道其“何须浅碧轻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自喻自己有桂花一般淡雅高洁的内在美, 而无须与妖娆鲜艳的牡丹争艳。她自信连士大夫屈原的审美情趣都比不上自己, 因为屈原的众多诗作都不曾吟咏过桂花。李清照的这首词作于早期, 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 透露着她不愿逊于男子争强好胜的性格。

秋瑾同样有不少以花自况的诗词, 如:

九畹齐栽品独优, 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 羞伍凡葩斗艳俦。[3]

——秋瑾《兰花》

兰花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中, 有“花中君子”之称。屈原多次咏叹兰花, 唐太宗李世民也有“会须君子折, 佩里作芬芳”的咏词[4]。秋瑾对兰花的吟咏, 体现她对君子的向往, 并以兰花羞与流俗为伍的品格自比。同样, 她对“铁骨霜姿”的菊花也充满赞美之情, 又说菊花若是“不逢彭泽志徒雄”, 感叹若是没有遇上人生的知己, 即使志向再远大也是徒然, 正是诗人对知己挚友的渴望。秋瑾的咏花诗多是以物言志, 透露着诗人的豪侠之气。

李清照的两首游湖作品《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与《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都写得风流倜傥, 景物壮美。李清照的《如梦令》曾被误作是苏轼之作, 可见她的这首游词堪与须眉匹敌。年轻的词人投身于明丽的齐鲁山水之间, 意象开阔, 豪情逸兴, 可见李清照即使是在待字闺中时期, 就已不乏豪迈的男子气概。同样, 李清照的《忆王孙》写秋景一改普通女性作者悲秋的写法, 写得清新明快。在“秋已暮”, 已是“红稀香少”的季节, 作者看到的是荷花已长成了莲子, 一派“蘋花汀草”的壮丽自然之景。“它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充实之感, 体现出作者的一种倜傥豪迈、青春焕发之气。”[5]

秋瑾同样有游记之作《踏青记事》:

西邻也为踏青来, 携手花间笑语才。昨日卿经贾傅宅, 今朝侬上定王台。

——秋瑾《踏青记事》之三

秋瑾的三首踏青诗作, 写的是普通的春景, 当中隐含着伤春的愁情。但是她看到的除了“芳草萋萋绿满堤”“珠帘斜卷海棠枝”之外, 更看到了“贾傅宅”“定王台”, 她曾在《题郭诇白宗熙湘上题襟集即用集中杜公亭韵》之二中写到“贾傅祠前载酒回, 新声才赋管弦催。……他年书勒燕然石, 应有风云绕笔来。”从贾傅祠, 她想到了悲凉的战场, 联想到了中日甲午战争。再想到学祖逖报效祖国的报负, 显示出雄豪的气魄。可见, 秋瑾即使是在与女伴踏青游玩之时, 也仍不忘像士大夫那样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二、豪迈奔放的诗词直接体现“丈夫气”

1、李清照有议论时政的诗歌以及雄浑壮美的词作《渔家傲》, 表现卓越不凡的政治见识, 体现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

两汉本继绍, 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 至死薄殷周。

——李清照《咏史》

李清照的诗作主要是用来议论时政的。《乌江》通过对项羽的思念来讥讽不图规复的南宋朝廷。《咏史》诗是把当时降金的张邦昌、刘豫建立的傀儡政权嘲为多余无用的“赘疣”。“南渡衣冠欠王导, 北来消息少刘琨”也是借古讽今, 既为南宋王朝缺乏王导那样具有“戮力王室, 克复视州”[6]之志的文官而忧虑, 亦为北方不再有像刘琨那样志枭逆虏的武将而遗憾。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 李清照可以超越自己的闺阁生活、相思离愁, 把目光投向历史, 投向时政, 在诗中表现出清醒的意识、深沉的爱国情怀, 这便是李清照诗作“丈夫气”的最直接体现。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这是李清照的“丈夫气”词作代表, 一改她词作的婉约风格, 写得气势磅礡, 意境开阔, 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此词写的是她的梦境, 但却是她携家中铜器等物辗转追随高宗, 欲洗“玉壶颁金”之诬的现实磨难之下创作, 历经战乱, 流离失所, 又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 让李清照这位失国失家的嫠妇备受煎熬。但是在这样的生活境况下, 她能在逆境之中创作出如此奋发向上的词作, 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展现出她绝胜男子的豪迈气概。清代的黄苏《蓼园词选》中赞其“浑成大雅, 无一毫钗粉气, 自是北宋风格。”[7]

2、秋瑾诗词中的“丈夫气”分别表现在:对女英雄的歌颂以及对女界解放的呼喊;歌咏宝刀宝剑的尚武精神, 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及为革命而献身的勇气与决心。

秋瑾生性坚强豪侠, 她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况。在她的早期作品《题芝龛记》当中, 就有“莫重男儿薄女儿, 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 始信英雄亦有雌。”对女英雄秦良玉、沈云英的热情歌颂, 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的批判, 正是秋瑾女权思想的集中反映。

秋瑾在《寄徐寄尘》诗中苦心劝勉女性朋友不要迷恋于家庭, 只知道吟风咏月。现在祖国已经沦亡, 即使是女性也应该奋发起来, 为同胞为祖国抗争。若只是躲在家中, 即使诗词作得再好, 也只能像花蕊夫人那样, 吟唱的是亡国词。从中可见秋瑾的胸襟抱负。

秋瑾另有一首词作《满江红》:“肮脏尘寰, 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 时闻杰出。良玉勋名襟上泪, 云英事业心头血。醉摩挲长剑作龙吟, 声悲咽。……”不仅是对男尊女卑思想的批判, 更是认为女子比一些苟且偷生的男子更为杰出。她认为, 在国家危难之时, 妇女也应该奋发起来, 参与救国救民的革命活动, 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缠足等陋习更应该改革。秋瑾把女性的解放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可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见识。

秋瑾诗词表现出“丈夫气”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她对宝刀、宝脸的吟咏, 表现豪勇尚侠的性格。她虽出身士大夫家庭, 接受的是儒家教育, 但她有着鲜明的叛逆性格。她喜着男装, 身佩宝剑, 而且毅然抛弃“小家”, 前往日本留学, 以求救国之路。这样的生活经历让秋瑾在她的诗词中表现出超乎男子的豪迈气概。如:

……我欲只手援祖国, 奴种流传遍禹域。心死人人奈尔何?援笔作此宝刀歌。宝刀之歌壮肝胆, 死国灵魂唤起多。宝刀侠骨孰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莫嫌尺铁非英物, 救国奇功赖尔收。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 铁聚六洲。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 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 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

——秋瑾《宝刀歌》

秋瑾另外还有《宝剑歌》《红毛刀歌》《宝剑诗》, 同样是对武器的歌颂。因为在秋瑾看来, 只能通过武装斗争, 才能解救危难的祖国。所以她对作为武器的宝刀与宝剑有着特殊的感情, 希望通过手中的三尺宝剑来搭救祖国被瓜分的命运。她也认识到, 能够改变历史命运的是人的意识与行动, 不是武器。这些诗作充分表现了秋瑾的爱国之情以及为救国救民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秋瑾诗词表现“丈夫气”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她对祖国的命运的担忧以及参与革命的行动。如:

万里乘风去复来, 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 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尚在少女时代的秋瑾就有《杞人忧》, 写对祖国陷于战争的命运忧心, 叹息自己身为女子, 报国无门。等她找到了报效祖国之路, 毅然舍弃家庭的牵绊, 东渡日本, 投身革命战争之后, 对祖国要被列强瓜分的命运更是忧心忡忡, 并立下救国志愿:“拼将十万头颅, 须把乾坤力挽回”。她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完整, 作为一个封建家庭出身的女子, 她的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正是因为她对祖国有着深沉的热爱, 勇于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 表现在她的诗词中已不仅仅是类同于其他男子的“丈夫气”, 而是一种伟大的爱国情怀与战斗激情。

李清照与秋瑾之所以能在诗词当中表现出异于普通女性文人的“丈夫气”, 与她们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1、李清照出生于山东, 受到齐鲁山水的滋润养育, 形成北方人的豪爽性格。而她的父亲李格非作文尤其强调“诚”字, 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客观地吐露自己的心声。所以李清照在创作时也受其影响。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广博的学识也培养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

2、李清照的“丈夫气”也源于她坎坷的人生经历。她在后期经历了国家的沦亡, 丈夫的离世, 又为湔洗“玉壶颁金”之诬, 携着家中值钱的铜器追随高宗逃跑路线辗转飘零, 可谓历尽沧桑, 便大多表现在诗词创作中。

3、秋瑾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 其祖父、其父都曾在清朝政府为官, 秋瑾也得以幼年在家塾中读书。1895年春, 她随丈夫进京居住, 期间读到《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报》等报纸, 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蒙。所以秋瑾可以毅然抛弃家庭的牵绊, 投身救国, 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

4、秋瑾生活在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命运。秋瑾作为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 当然不甘于目睹祖国的灭亡, 积极寻求救国之路。她东渡日本, 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组织革命运动, 这样的经历开阔了秋瑾的视野, 反映在诗词创作中便呈现出浓厚的战斗激情与豪迈气概。

总的来说, 李清照诗词中表现的“丈夫气”脱离不了封建士大夫的局限, 看着国家沦亡, 朝政苟且偷生, 却只能是抒发感慨, 无法以身救国, 笼上了一层愁绪, 而看不到光明的出路。秋瑾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民主思想的女性, 她在为祖国的命运担忧的同时, 也在积极地投身革命, 寻找救国之路, 所以她的诗词表现得积极向上, 洋溢着战斗激情。

不管是生于封建时代的女子李清照, 还是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积极救国的秋瑾, 她们的爱国之情是一样的, 正是因为有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所以让她们为祖国的命运思考的时候, 在诗词当中表现出来的“丈夫气”便可以深深地感染读者。这样的爱国主义是时至今日仍然是值得我们推崇与学习的, 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摘要:李清照与秋瑾的诗词中都表现出独特的“丈夫气”。她们早期的闺情诗词就已有隐约的透露, 在后期的豪迈奔放的诗词中就直接体现。李清照有议论时政的诗歌与气势磅薄的词作《渔家傲》, 秋瑾对女英雄及宝刀宝剑的歌颂, 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表现出浓厚的“丈夫气”。她们诗词表现出的“丈夫气”是由她们的身世以及生活经历决定的。

关键词:李清照,易安居士,秋瑾,女性文学

参考文献

[1]、《李清照集笺注》, 徐培均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

[2]、《漫云女子不英雄——秋瑾诗词注评》, 郭蓁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大丈夫》 篇10

一、丈夫身份的缺失

当丈夫来到城里初见老七时,看到她那城里人的打扮和神气派头,丈夫第一次感到了自己身份的缺失。直到老七问起钱,问起家乡豢养的猪,“这做丈夫的看出自己做丈夫的身份,并不在这船上失去”。其实此时丈夫的身份已经在他的内心中走向了缺失,他的内心深处是在怀疑自己的身份的。

当水保来访时,丈夫介绍自己是“老七的汉子”,小说全篇也始终不曾出现过丈夫的姓名,他始终是以老七的丈夫这层关系而存在的,丈夫从来没有独立的身份。而水保毫不客气地让丈夫转达给老七“告她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时, 则赤裸裸地向丈夫宣布了他对老七的使用权。此时丈夫的身份在外人眼中已然缺失。

水保的挑衅激起了丈夫的嫉妒和愤怒,丈夫决意走路时遇到老七,“你走哪里去?”“我——要回去。”“教你看船也不看,要回去,什么人得罪了你,这样小气?”“我要回去,你让我回去。”“回到船上去!”“回去也好,回去也好。”从丈夫与妻子的这一段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妻子强势的命令与丈夫怯懦的遵从,丈夫与妻子的角色颠覆了传统社会中的夫妻形象,而丈夫的身份在妻子的面前也呈现出一种缺失的状态。

在看望老七的第一个晚上,船上来了客,一上船就大声地嚷要亲嘴要睡觉,而此时的丈夫却不必指点,自觉地往后舱钻去,“躲到那后梢舱上去低低地喘气”,在大娘陪同玩过后,丈夫上船时,“小心小心地使声音放轻,省得留在舱里躺到床上烧烟的客人发怒”,而到要睡觉的时候,丈夫则“悄悄地从地板缝里看看客人还不走,丈夫没有什么话可说,就在梢舱上新棉絮里一个人睡了。”第二晚,丈夫、老七、大娘和五多在船舱里欢乐地拉琴、唱歌,却被两个喝得烂醉的兵士打断,前来闹事,一船人都吓慌了,而此时的丈夫却“夹了胡琴就往后舱钻去”,让三个女人来应付这个烂摊子,任由妻子被辱骂、被蹂躏。在沈从文笔下,此时的丈夫已不是一个真正的丈夫,她的丈夫身份已不只是在外人(水保)、 在妻子面前走向缺失,更是一种从自身走向的缺失,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身份的丧失。

而丈夫身份的缺失在作品中是通过失语的状态得以呈现的:面对妻子的失语,始终不曾同妻子在枕边说说家常私话;面对嫖客的失语,总是嫖客一来就自觉钻到船的后舱里去,任由妻子被嫖客凌辱。而丈夫唯一的一次畅所欲言则是面对水保这个嫖客,末了还被水保嘱咐“告她晚上不要接客, 我要来”。我们看到了沈从文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深深的讽刺, 看到了他笔下丧失了身份和话语的丈夫深深的悲哀,而身份的缺失实则揭示了丈夫蒙昧的人性,丈夫正是因为蒙昧才一步步丧失了自己原本的身份。

二、丈夫人性的觉醒

“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不亟亟于生养孩子的妇人,到了城市,能够每月把从城市里两个晚上所得的钱,送给那留在乡下诚实耐劳、种田为生的丈夫,在那方面就过了好日子, 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许多年轻的丈夫,在娶媳妇以后, 把她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也竟是极其平常的事情。”

将年轻的妻子送进城里当船妓已成为黄庄的传统或是习惯,这种习惯使得黄庄的丈夫们进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他们并不曾思考妻子的船妓身份对自己丈夫身份的威胁,对自己男性尊严的践踏,只是单纯地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生命呈现出一种没有进入意识层面的半自然的习惯状态。送妻子做船妓的行为似乎成为黄庄约定俗成的事情,从未有人质疑这一行为的合理性。而丈夫们则在习惯的引导下处于一种蒙昧的无意识状态。丈夫在乡里种田耕地,妻子在城里做船妓讨生活,原本应该以爱情为基础的夫妻关系在生存压力的逼迫下转变成了维持基本生存的经济关系,丈夫对妻子的权利也仅为女人名分、生的儿子和钱财,妻子俨然成为丈夫的生育机器和赚钱工具。而这种生存压力来源于城市畸形的商业经济模式,乡下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被无奈地纳入到城市商业体系之中,农村原本的供需平衡状态被打破,从而使得乡下人的生计难以维持,生存受到威胁。

老七的丈夫也是众多蒙昧的丈夫中的一位,理所应当甚至是欢喜地将老七送去城里做船妓,然而在来到城里探望老七的三天里,在嫖客们一次次地“挑衅”下,终于走向了意识的觉醒。

丈夫来到船上的第一个晚上,来了客,一上船就大声地嚷要亲嘴要睡觉,然而丈夫关注的却是来客的势派,他想起的仅仅是村长同乡绅那些大人物的威风。

然后就自觉地钻到后舱里,“如今和妻接近,与家庭却离得很远,淡淡的寂寞袭上了身,他愿意转去了。”丈夫的感受也仅仅是没有妻子陪伴的淡淡的寂寞,而在半夜,妻子给丈夫含了一小片糖后,丈夫就释怀了,“尽她在前舱陪客, 自己仍然很平和地睡觉了”。当水保来寻老七,并嘱咐丈夫 “告她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时,丈夫依然没有被触动, 只想着水保的尊贵,“他猜想这人一定是老七的熟客。他猜想老七一定得了这人许多钱。他忽然觉得愉快,感到要唱一个歌了,就轻轻地唱了一首山歌”。丈夫将一个对妻子的嫖客视作尊贵的人,视作财神,甚至面对水保的公然挑衅还愉快地唱了两支山歌,丈夫的愚昧在此达到了一种极致。然而水保毫不客气的嘱咐终于激起了丈夫姗姗来迟的嫉妒和愤怒,丈夫的意识在渐渐地苏醒。当丈夫决意走路时遇到妻子归来,面对妻子强势的态度和一把特意买给他的胡琴,丈夫幽幽地说着“回去也好,回去也好”,就跟了媳妇的身后跑到船上。丈夫原先的嫉妒和愤怒只不过是一种原始的情绪, 而并非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思考后的情感,丈夫仍然处在不曾开启的心智中。所以当第二晚两个烂醉的兵士前来闹事时,丈夫“夹了胡琴就往后舱钻去”,任由妻子在前舱被那两个酒疯子凌辱。但当丈夫听到大娘说老七同那两个兵士睡了时,丈夫沉默了,从被迫的失语走向主动的沉默意味着丈夫的意识被触动了,丈夫开始思考了,开始反思这长期以来“合情合理”的船妓传统了。而丈夫最终的觉醒是在半夜巡官查船后,丈夫想同妻子在床上说点儿家常私话,却又被嫖客巡官打断不能如愿之际。丈夫一早起身执意要回家,再也不能被妻子劝住,面对妻子递给他的七张票子,他“摇摇头,把票子撒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着脸孔,像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地哭了起来”。原本送妻子去做船妓是出于维持生存的经济目的,在经济与情感的对峙中,经济利益合情合理地成为丈夫的追求,而当丈夫把钱撒在地上的那一刻意味着丈夫已经意识到他和老七之间这种畸形的夫妻关系,经济的满足是无法建构起夫妻关系的,夫妻间需要的是情感的维系,是朝夕相处、共话桑麻的爱情。丈夫带着妻子回乡下了,蒙昧的丈夫在嫖客们一次次无所顾忌地挑衅下终于走向了人性的觉醒,也许这并不是深刻的觉醒,但至少他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作为一位丈夫的身份, 夫妻间的爱情远胜于经济利益,认识到了湘西长期以来的船妓习俗的不合理和不可接受性。

三、物质与情感的对立,城市与乡村的对峙

作品中两次从丈夫的视角出发,对嫖客们的衣着打扮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第一晚的嫖客“穿生牛皮长筒靴子,抱兜一角露出粗而发亮的银链”;第二天来的水保“那一对峨然巍然似乎是用柿油涂过的猪皮靴子,上去一点儿是一个赭色柔软鹿皮抱兜……手上有颗奇大无比的黄金戒指”。沈从文选取丈夫这种对衣着等物质层面的关注的视角突显了作品中内置的物质与情感的二元对立结构。

作品中一共出现了四次物质与情感的对立。第一次是丈夫刚从乡下来到妓船上时,他的烟管被妻子夺去,被妻子塞了一只“哈德门”香烟,丈夫便一直吸着那有新鲜趣味的香烟。然而晚上嫖客来后,丈夫躲到后舱里,便“把含在口上的那支烟卷摘下来”了。第二次是妻子去陪客后,丈夫感到十分孤寂,“他愿意转去了”,可是半夜里当妻子塞了一小片糖给丈夫后,丈夫就释怀了,和平地睡去了。第三次是水保临别时的嘱咐让丈夫感到妒忌和愤怒,但当妻子从岸上回来带给他一把胡琴时,丈夫的气便消了。“先是不作声,到后把琴搁在膝盖上,查看琴筒上的松香。调弦时,生疏的音响从指间流出,拉琴人便快乐地微笑了。”在这三次物质与情感的对立中,丈夫的惊讶、孤寂、妒忌、愤怒最终都消融于物质的感官享受中,物质在与感情的对峙中始终占据上风。 直到第四次,半夜里巡官来访后,丈夫一早起身决意要走, 妻子将七张票子塞到丈夫手里时,丈夫的情感没有被物质收买,将票子撒到了地上,此时情感超越了物质,也预示着丈夫人性的觉醒。作品中这种物质与情感的二元对立暗含了沈从文二元对立的城乡观。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沈从文眼中,城市是堕落的,腐化的,是罪恶之城;而乡村是纯朴的,真挚的,是美好之乡。在作品中,丈夫虽然愚昧, 但是却简单淳朴,相反,作品中的城里人却在沈从文笔下呈现为嫖客的形象:耽于淫乐的船主或商人,虚伪的水保,烂醉如泥、骂着脏话的兵士,贪婪的巡官……而纯朴的乡村人也因为来到了城市才被物化,才走向堕落,“做了生意,慢慢地变成城市里人,慢慢地与乡村离远,慢慢地学会了一些只有城市里才需要的恶德,于是妇人就毁了”。沈从文信仰生命,崇尚自然人性,用其一生的创作歌颂着那种不为社会现存的有形秩序与无形观念压制扭曲的自由意志,歌颂着一切从爱和美出发的人类本性。而乡村在沈从文眼中顺应和承载了人的天性,是孕育人性美的摇篮,相反,城市作为一个充满了秩序与规则的牢笼则扭曲了人们美好的本性,人们深陷其中便自然会走向毁灭。因此,沈从文在作品的结尾以夫妇向乡村的回归喻示了夫妇二人人性美的回归。

丈夫从人性的蒙昧走向人性的复苏,从身份的缺失走向身份的重建,从虚伪的城市回归质朴的乡村,在沈从文二元对立的城乡观中,美好的人性终归战胜了物质的束缚,呈现为一种自然的和谐状态,他始终用他细腻、淡然的笔触构造着他心中的“希腊小庙”。

摘要:通过细读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丈夫》,笔者从丈夫身份的缺失、丈夫人性的觉醒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三个方面解读沈从文笔下的城乡对峙下乡村男女从人性的蒙昧最终走向人性的复苏与回归的过程。

邵逸夫 大丈夫贵兼济 篇11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重大地震,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身在香港的邵逸夫表示对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感到十分痛心,之后通过“邵氏基金”名义捐出1亿港元,希望能够重建当地学校。

这不只是慈悲之举,也是他一如既往所坚持的传统的延续。

今年的3月3日,年事已高的邵逸夫住进九龙圣德肋撒医院,这可能只是一个老年人遇到的正常生理疾病或者日常的身体检查,但因其产生的媒体关注超过任何一位商业领袖所面对的,两岸的华人为这位百岁老人的生命而感动,祈祷和祝福的声音遍布于电视、报纸、互联网上。

人们除了赞叹他所经营的商业帝国,更愿意提起他的慈善之心,人们会说起他在内地盖的学校,还有他资助建立的医院,救助了多少无助的穷苦人,较之商业世界的成就,他的慈善之心更受人推崇,而这另外的一种隐形人生,也让这位老人赢得世人更多尊敬。

“邵逸夫奖”

2002年11月15日,一条从香港发出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颁奖原则设定为: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作为有能力、有财力的名人,做善事不难,但坚持一辈子行善,并将行善作为一种处世方式、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件真正难能可贵的事。他一手创办了邵氏电影王国,是香港娱乐圈的真正“元老”,但是却很少有人将其与娱乐圈里的风流艳史联系起来,不仅因为他低调的神秘感,更是因为他的“德高望重”。将毕生精力投入慈善事业,让他远远脱离了娱乐圈的是是非非,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慈善家。

峥嵘岁月

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副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邵逸夫

邵逸夫 大丈夫贵兼济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从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中国电影的成长与兴衰,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出任香港“无线”董事局主席。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视率长期在港岛独占鳌头,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香港素为藏龙卧虎之地,富商豪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

邵逸夫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知人善任,拥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为其所用,更在于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学一样,从不懈怠。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年轻时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无疑,邵逸夫是TVB的创建者,也是一个电视王国的缔造者,TVB在其运作之下,在香港电视圈乃至华语电视圈呼风唤雨四十年,长年拥有港岛八成以上的收视率,所出产的电视剧销至全球华人世界,在这个电视王国的全盛时代,他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TVB。”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

即使不是香港人,“邵逸夫”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中国内地的许多城市都有邵逸夫医院、邵逸夫中学……邵逸夫并非香港最富有的人,但却是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来自于他的慈善捐赠。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他的众多善举使得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旧金山市也为表彰他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早在1985年,邵逸夫就将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发现: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从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会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年迈之躯,多次亲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同样倾注了很大的爱心。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同样,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90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掌管无线及邵氏两大媒体娱乐王国的邵逸夫已年过百岁,他是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龄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他缔造了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即使再过一百年,他都是一个不可被忽略的标杆性人物,他的另一个更大的成就还在于为中国的富人阶层提供了另一种价值选择的参考,这种“身先士卒”的引导无疑更具意义。

《大丈夫》 篇12

一、规训

南斯拉夫作家伊·布德洛的微型小说《程序控制的丈夫》 (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2) 很夸张地讲述一位丈夫如何被妻子通过字条留言进行行为控制的闹剧, 令人嬉笑之余又颇感辛酸。其实在一个处处充满规则和条例的现代社会, 过度的理性化规训会影响甚至剥夺人存在的自由和尊严, 小说《程序控制的丈夫》中的那位丈夫显然是一个象征符号, 他身上或许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说这篇小说中的这种现象过于极端, 离我们很远, 那么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的现象则很接近今天都市白领的生存状态, 甚至有些现象就是当下都市白领的生存写真,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这也正是引起共鸣的重要因素。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以特有的影像语言刻意展示一个科技时代的都市刻板面孔, 缺乏生气的银灰黑白这些冷色基调充斥影片, 主导视觉, 不论是银灰的现代高层建筑, 还是川流不息的黑色道路, 或是公司空间的冷峻银色, 都给人以呆板和压抑的感受;只有DB公司照壁上那梦幻般的红花和妙龄女人斗艳的彩衣还能给人一些会心的慰藉和温暖的生机。一旦进入公司, 就得机械而严格地按照SOP (标准作业流程) 工作, 甚至行为举止都要格式化, 麦琪为新员工培训时曾如是说:“DB是全球500强, 做什么事都是有SOP的, 也就是管理上我们常说的‘标准作业流程’, 这么举例子吧, 一个人在DB想走路, 先抬左脚还是右脚, 每次抬多高, 每步花多长的时间, 都可以在SOP里找到依据。”工作行为举止的规范固然可畏, 但远不及 (企业) 文化思想意识的规训。总裁何好德曾现身说法, 用自己小时候参加学校演出只敲一次三角铁的故事对员工进行训导, 这很难不令人想到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中所反映的机器化大生产劳动对人的异化现象。

在这种公司里工作, 个人都不再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而是被异化为角色符号, 与机械工具雷同, 公司里人际关系抽象化为冰冷的名牌和门禁卡, 拒绝情感。在DB这样一个充满理性单纯追求效率的公司, 任何有碍理性判断的感性东西都是不允许存在的。杜拉拉刚进公司, 海伦就告诫过:“在DB绝对不行, 第一, 动公司的钱, 第二, 动公司的人, 无论男人或是女人, 如果发现办公室恋情, 不幸的, 两个人就必须离开一个。”工具理性对人性的异化, 压抑甚至扼杀了人的个性与感情因素, 把人变成了庞大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 物化为工具。这一切的指归就在于对劳动效率的无尽追求和对生产力的畸形膜拜。正如马克思所言, 在现代制度下, 如果精神空虚比充沛的精神活动更富有生产能力, 那么精神空虚就是一种生产力。

二、反抗

理性一旦过度便不再有益, 便会影响甚至危害感性活动, 因为感性生活是我们的生命活动基础。鲜活的感性生命面对冰冷理性的规训和压抑终究会作出反抗, 因为追求自由、渴望幸福是人的天性, 也是权利。小说《程序控制的丈夫》中, 佩塔尔幡然醒悟, 为自由和尊严, 对规训进行了反抗。他“砸碎了录音机, 打开了鸟笼, 放走了囚禁在笼中的金丝鸟, 然后拿出一瓶酒, 连鞋也没脱就躺在床上, 嘴对着瓶口饮起来, 脸上泛起了甜蜜的微笑。”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 DB公司近乎变态的理性规训并没有真正将恋情、交谊等感性因素清除, 也没有真正放逐员工对感性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感性欲望在暗中蓬勃。事业有成的王伟对杜拉拉说:“有时候真的觉得好累, 每天那么拼命也不知道为了什么?”玫瑰对王伟说:“以前很在乎要升职, 觉得这样才能证明我的value (价值) , 现在title (职位) 变了, 又怎么了?我一点都不开心。”在这个执意剥夺感性自由的空间, 也就没有真正的幸福和价值可言。之所以“好累”和“不开心”, 是因为工作 (劳动) 已成为强制人、折磨人和奴役人的活动, 实质上就是异化劳动, 而不再是一种自我享受、自我实现的活动;也就是说, 这种工作 (劳动) 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而非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不是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活动。结果, 风生水起的玫瑰毅然选择离开公司;王伟也扬长而去, 在情趣盎然的异域他乡开起了自己喜欢的小店。

上一篇:宾语从句聚焦论文下一篇:老年人犯罪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