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为一体

2024-05-31

融为一体(共12篇)

融为一体 篇1

项目地点:西班牙马德里

事务所:A-cero事务所

建筑师:A-cero团队

这是A-cero事务所为Joaquin Torres在马德里郊外设计的一座新别墅, 这座房子综合了A-cero各阶段的标志性设计风格, 体现着事务所过去几年的经验积累, 因此, 被视为自进军国际市场以来, 最能展现公司实力的代表之作。

对此别墅的第一印象是其非常清晰的展现出它独具个性的曲线和大胆创新的外立面设计, 让房子与周围环境间产生共鸣, 不但令房子融入自然环境, 还保留鲜明的现代风格特征。设计团队以层层堆积的流线设计和黑色大理石, 为房子营造出层次感, 使其更为自然, 仿佛是天然形成一般。

这座房子有着许多不同高度、不同水平面, 以及特殊形状的房间。设计师为首层设计了一个弧形天花板, 并从大厅一直延伸至卧室、餐厅、主人房、健身房、厨房和客厅, 位于二层的绘画工作室也采用同样的设计, 为空间有效地采光。为了增加空间的明度, 设计师不仅大面积的应用白色瓷砖铺设地板, 还以铝材装饰浴室提升空间感。除此之外, 设计师还在地下室规划了酒吧、游戏室、按摩室、放映室、酒窖和健身房等悠闲设施。

At first impression the house clearly shows its intentions, with the dominance of stylized curves and bold shapes that relate harmonically to its natural context while keeping a clearly modern character.The horizontal shapes pile up one on another, creating a stratified building that seems to emerge from the earth like a natural formation, the fa?ades are treated with a texturized dark concrete, completing the mineral analogy.

In this capacity of being at once natural in its matter and artificial in its forms, the house reminds of the work of minimalist sculptors like David Nash, or a piece of land art.

The interior contains a varied program, solved with a very complex array of space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levels, as well as the particular shape of some of the rooms.The lower level contains the main hall-covered by a curved ceiling that accentuates its relevance-, living and dining rooms, master bedroom, gym, interior pool, kitchen and service areas.On the upper level is located a painting studio, under a long curved ceiling, flooded with natural light and the best views over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The basement is dedicated to health and leisure, with a bar, games room, chill out, massage room, projection room, cellar and gym.

The spaces are freed of columns and other elements that would alter its fluidity and openness, light materials have been used in the interior design to improve this aspect.The floors are covered with big format white ceramic tiles and the bathrooms are finished in white aluminum.

A-cero

A-cero是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建筑及室内

设计事务所, 以现代风格的设计见长

融为一体 篇2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我党为中华民族描绘的美好愿景,也是广大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国家建设的布局不断科学合理进步完善。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发展中不断演变。从单纯地追求经济现代化发展到实现包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阶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他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并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总体布局。

1986年,我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由此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是从新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一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这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这一系列理论和观点的提出及其实践,意味着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深化,意味着我党驾驭社会主义建设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成熟。“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确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的阶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二、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内在要求。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把人与自然界的能量与物质变换,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协调、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我们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和最终推动力。在当代,任何发展中国家,发展都是硬道理。对于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所以,我们讲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又好又快地发展。这就要牢牢确立“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社会理想,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时刻应该遵循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就是人类能够自觉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的价值追求、发展观念,是一种包容了人口优生优育、制度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包容了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包容了优化生态、民生幸福与人的全面发展。一句话,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实现生态导向的现代化——即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奋斗方向。

三、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十七大上,以人为本明确地被定义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更是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已经成为更多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坚持“五位一体”,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期待。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总体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扩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从总体布局的不断丰富完善中,可以看出党执政为民出现的三大变化:

变化之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提高。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总体布局,丰富了治国理政实践。

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篇3

一、让所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那么数学学习的素材也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生活数学。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问:“同学们经常喝牛奶,有没有留意牛奶盒上标有‘脂肪≥3.1%, 蛋白质≥2.9%……’这些内容?你们知道3.1%,2.9%等表示什么意思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例题的事理进行改组、交换,会使例题教学更有亲近性、现实性,增强学生的共鸣感。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例题是这样的:银燕电器厂有职工270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教学时我首先创设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某院四户人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十月份共付电费60元,这60元电费应如何分摊?话音刚落,学生就积极要求发言。

生1:可以把60元平均分给四户人家,60÷4=15(元)。

生2:我不同意这种分法,如果某户家用电器多,用的电就多,那他家付出的电费就相应要多一些。

生3:我认为要根据每户用电的多少来决定60元电费的分配。

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这四户人家各用了多少千瓦时电。   我接着出示:

住 户 王 家 张 家 李 家 赵 家

分电表数(千瓦时) 40 15 25 20

应付电费(元)

学生面对这张表格,陷入沉思。

经过这样一转换,拉近了例题与生活的距离。使原教材的“死”知识变成课堂教学中的“活”内容,使学生的探索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既学会了新知,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二、让所学知识用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可以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自我发展过程。

操作与实践是学生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最主要的手段,他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学习了比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吗?学生们通过讨论:用一根竹竿立在阳光下,先量出竹竿和它的影长,再量出旗杆的影长,用“竹竿的影长:竹竿的长=旗杆的影长:旗杆的高”解比例,很快算出旗杆的高度。

调查统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如教学统计图表时,课本上原题给出了原始数据,不利于学生掌握统计的全过程。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社会调查,课上运用调查得到的有说服力的数据进行统计教学,学生通过调查、制表、绘图、比较,不但掌握了统计方法,而且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让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也就是说教师的数学教学材料、教学行为必须能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有在兴趣的内驱力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1.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认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2.利用有效资源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呈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挖掘各种资源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现行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如一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并以此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宝贵的可利用资源,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3.及时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说处处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特别要留心收集那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资料,供教学中采用。如新闻或报刊中有关小学教育、科技发展、儿童活动方面的内容,商店广告中有关儿童生活用品、儿童玩具、学习用品的内容等……

4.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话确实有它的道理。因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出问题,不会恰当地提出问题,数学就会枯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研修重在与日常教学融为一体 篇4

教学:育分转向育人

跟着感觉走, 跟着别人走, 只在口头说, 只是埋头做都是无思想的表现, 无思想便无真正的研究。学思结合, 知行合一, 这是教学方式, 也是研究方式, 是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例如, 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在上世纪80年代初教高三时, 一字不落地将高中历史6册教科书背下来, 用“纲要信号图式法”归纳复习大纲, 把全部教材变成填空题、问答题, 让学生自测。那时的他认为, 教学就是教教材, 靠的是执行力。后来, 李惠军感到教教材不是教历史。如何让学生进入历史, 每节课都应有自己的立意、境界, 有自己的灵魂。这就需要有创意, 用思想去统领教学。比如, 教辛亥革命, 重点让学生理解其如何发生, 如何从偶然、到必然、走向实然。历史课堂也就有了创意。

在指导学生学习前, 应问一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看一看同事怎么上课;邀请别人听一听、议一议自己的课。每学期做一两次课例研究, 特别要学会课堂观察, 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问题上拿出证据, 避免用不科学的方法教学。

课程: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

什么是好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该是什么样的 (自主的、情境的、交互的) ?教师的理念比操作更重要。一个教师需要通过终身的努力对此作出回答, 这也是教师研究的本意所在。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二度开发”, 重点关注如何将学段目标具体化为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并准确地加以表述, 成为可供学生检查对照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关注如何整合基于核心概念或大概念的教学内容, 如何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形成清晰的学习专题和任务情境。

教师怎么知道学生学会了呢?如语文阅读课标提出“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尝试对照自身是否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

教师要拥有自己的教学评价权。建立关于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机制, 只有正确的知识加上正确的教学和评价, 才能形成教学素养。

课程、教学、评价及以此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乃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

反思:真实, 才有研究的价值

实践研究是思想的领地, 思想是实践研究之魂。思想表现为对问题的实质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基本看法, 它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集中表现为教育价值观的澄清、选择、确认与坚守。它是鲜活的、有个性的、不断发展充实的;思想是在实践中悟出来的, 是不断学习与思考的结果。

教师应坚持在实践中做教育笔记, 只要有真实的事情和想法就记。真实, 才有研究的价值。及时捕捉自己的思想, 才能留下痕迹, 才会提高反思力, 有了100个有意思的记录, 就能写出一篇有分量的文章。

融为一体 篇5

中共中央在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布局”的概念。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这次大会所确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富强、民主、文明”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一种理论上的宏观把握和工作安排上的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就此作出了新的部署。在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中,增加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将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四位一体及与此相应的全面改革,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总体布局在理论上的认识和工作上的部署进行历史考察,并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实依据予以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报告对全面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认真落实相关部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丰富内涵。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全国高校报录比汇总 全国高校报录比汇总

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倍努力。

融为一体 篇6

一、在理解整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整体把握”

2011年版课标依然重视学生篇章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在中高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分别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精读课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的说理性散文。据此,笔者把引导学生学习“整体把握”作为本文核心的教学内容之一。《生命 生命》围绕“生命”主题写了三个事件,叙述简洁。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全面把握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引导把课文读通读顺,进行生字词教学的基础上,笔者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学习概括“用实例说明道理”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上。把生字词分成3组进行词串教学,接着问学生,看到这些字词,你分别想到课文的哪些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的提示,说说课文写的几件事,教师概括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再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把三件事情连起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概括的过程,归纳相应的方法。这样,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过程,蕴含着把握“这一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在理解例段内容的过程中,感悟“语用”密妙

在凸显“语用核心”的教学中,我们不需要对课文所有内容做面面俱到的深刻理解,更不能在容易进行人文拓展、堆砌教学手段、制造表面热闹的地方,进行与“语用”学习无关的“深挖洞”;而是在确定“语用”教学核心目标的前提下,选取课文某一语段做例子,引导学生在精读理解的过程中,感悟“语用”密妙。确定“语用核心”的要素有二:一是课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二是课文在“语用”表达上的特质。《生命 生命》的单元专题是“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而这篇课文的三个事例叙述简洁,都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体会含义较深的词句”就是理解文中表现作者对生命认识和态度的、含有哲理意味的语句。因为课文三个事例既相对独立又渐次深入,所以,笔者把第一个实例——“飞蛾求生”,作为本文精读理解的例段,教学流程如下。

请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 ”画出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写下体会,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郾指名说自己画出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郾引导学生抓住“挣扎”“鼓动”“极力”,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挣扎”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文中句子来解释吗?(极力鼓动双翅)“极力”换成“用力”行吗?为什么?随机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

3?郾角色想象: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伸出你们的手,抓住那只飞蛾。此时此刻,你就是那只飞蛾,你能从作者的手中逃走吗?但你仍然极力挣扎,你会对自己说什么?对作者说些什么?相机指导朗读,注意关键词的语气。

4?郾感悟“震惊”:面对求生欲望如此强烈的飞蛾,作者的内心有何反应?作者被震惊了?她被什么震惊?你们知道飞蛾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呢?只有九天!为了这短短的九天,飞蛾在杏林子的手里极力挣扎着,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绝不放弃。此时此刻,你就是杏林子,你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5?郾课件出示:生命是小飞蛾(?摇?摇?摇)!学生说各自的理解。带着对生命的敬意齐读这几句话。

这篇课文“语用”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解文中有哲理意味的语句,领会文章主题;感悟“何为说理性文本的关键语句”“学习理解这种关键语句的方法”。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语句,圈出重点词语,使他们在“无意中”知道这类文本的关键词句。全班交流中,着重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关键词句内容含蕴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理解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哲理句或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笔者安排比较细致的理解感悟的步骤。这样,学生在理解句子含蕴的过程中,就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理解方法,主要有:抓住关键词语、调用生活经验、角色想象体验、适当参考资料等,做到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与“语用”核心的学习融为一体。

三、在理解其他内容的过程中,练习“语用技能”

1.阅读方法的运用。“语用”教学中,例段往往只是课文的一部分内容。那么,课文其他内容要不要做深度的理解?这是教师们经常发出的疑问。笔者以为:它们同样需要做比较深刻的理解,只是这时的理解过程已经不是为了学习、获得“语用”知识或方法,而是为了迁移运用从例段中学到的“语用”方法,让学生在运用相关“方法”理解其他内容的过程中,感悟新的“语用”密妙,练习“语用”技能。

2.表达方式的迁移。“语用”學习中的迁移,更应该有写法的练习,因为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从一般的角度来说,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更不是四年级的学生能够胜任的。但是,《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件的叙述也简单明了、用词准确。所以,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对生命意义有一定的感悟后,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内容和适当引导,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语段的表达方式写片段,写出相应的现象(事例)及自己的感悟。笔者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几种动物遇到危险是如何求生的图片。第一幅:千岛湖一群鱼儿被人网住了;第二幅:苍蝇不小心撞到蜘蛛织的网上;第三幅:一只螃蟹面临被猎狗吞食的危险;第四幅:一条蛇咬住壁虎的尾巴。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动物在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是如何求生的?从中感悟到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幅,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下自己对生命的领悟。

将课中操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 篇7

一、巩固式课中操, 让学生边动边学

与普通的课中操不同, 巩固式课中操与课本紧密结合, 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要求教师将课堂内容开发成为学生们喜爱的课中操,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边动边学。巩固式课中操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还能将本节课前一阶段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 在边动边学的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中去。所以, 利用好巩固式课中操,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 巩固式课中操不像普通的课中操那么随意, 它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比如教学“ai、ei、ui”的时候, 可以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解这三个复韵母的声调与拼读, 带调拼读是这节课的难点。面对枯燥又难懂的知识点, 我设计了一个与这节课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课间操。 (课间操的时间是在ai、ei声调教学刚结束的时候, 接下来进行带调拼读。)

师:小朋友, ai、ei已经戴着各自不同的帽子, 要去外面的世界找声母了。大家想知道它们与不同的声母站在一起是什么样子的吗?那就跟它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 (播放从网上下载的音乐) 早晨背上小书包, 跟妈妈拜拜!/ 太阳公公陪着我, 快到郊外来!/ 村边塘里鱼儿肥, 五彩花儿开!/ 天空鸟儿来作陪, 我把野花摘!/ 风儿伴我到天黑, 月亮爬上来!/ 伸伸懒腰盖棉被, 梦里有大海!/ 快快随我坐下来, 数数浪花朵朵开!

(教师播放提前准备好的视频画面。画面上有一朵朵浪花在浮动, 学生开始数“一、二、三……”)

师:小朋友, 我们从早晨背着小书包出发, 到晚上进入梦里数浪花, 在这段时间内, ai、ei找到了很多声母, 并且和它们成为了好朋友, 成了新的拼音, 就像浪花一样, 一朵一朵地开在大海里。

我随即播放课件, 上面有一个个带着音节的浪花, 陆续出现在画面上的大海里。学生们的注意力被这些“拼音浪花”所吸引, 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我趁热打铁, 说:“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吧!大家好好想一想, 我们去郊外的时候, ai、ei都是在什么时候找到它们的?”学生们颇有兴趣地开始拼读这些音节。通过前面一段课中操中的语言巩固与铺垫, 学生们很快就能拼出这些“拼音浪花”。这样, 学生们在开心地蹦蹦跳跳的过程中, 对上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强了记忆, 为下半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情境式课中操, 让学生边学边悟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情感与智慧的启蒙阶段, 所以, 我们在课堂上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们通过有趣的情境, 直观地感受一些新词汇的意思, 自主地去体会知识, 并巧妙地应用学到的知识。比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与大松树》, 我便设计了一个情境式课中操。 (前半节课主要是对课文的熟悉与初步讲解。在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 我开始引入课中操。)

师:大家认为, 到底哪一棵松树更高更大呢?

生:山下的松树更高更大。

师:为什么小松树会认为自己更高呢?

生: (照着课本读) “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师:那为什么小松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大松树却不能呢?

生:那是大山爷爷把小松树托起来了。

师:那大家说一说, 小松树在知道真相的前后是什么表现?

生:之前很得意, 后来很惭愧。

师:得意是什么样子?

(学生开始表演“得意”, 想象力丰富。有的骄傲地跟别人说他会背什么诗;有的跟别人炫耀自己比别人学得快;还有的说自己比别人高;等等。)

师:现在大家知道什么是得意了, 对吗?那惭愧又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开始表演“惭愧”, 低着头, 各自说着自己做错的事, 表情异常真挚。很多同学互相道歉;还有同学一边回忆, 一边叙述自己在家里对家长发脾气等事情。)

师:大家表演得非常棒, 甚至还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平时的不足。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现在我播放一段关于小松树的表演, 大家也可以跟着做哦。

在这个课中操的设计里, 我通过创设情境, 让大家切身体会得意与惭愧之间的区别, 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二者的含义, 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会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浇灌学生正在成长的情感幼苗, 为学生们铺设一条愉快而亲切的学习之路。

三、铺垫式课中操, 让学生边玩边思

课中操一般都是放在教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来做。儿童心理学表明, 七八岁的孩子, 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20分钟的高度集中。所以, 课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 正是学生们注意力开始不集中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做课中操, 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 也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有了铺垫式课中操, 下半节的教学会轻松不少, 也能使学生继续保持听课的注意力。

铺垫式课中操讲究的是课本资源的引入, 不仅要巩固上半节课学习的知识, 同时要巧妙地引出下半节课的学习内容,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且着力点是“启下”, 为接下来的教学埋下伏笔。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下册第二课《蚕姑娘》时, 笔者就针对这节课, 专门设计了一个铺垫式课中操。

(在讲解完1-4自然段之后, 我开始带领大家做课中操。)

师:小朋友, 蚕姑娘已经睡了好几次了, 每睡一次它就会变一个模样。大家想不想知道接下来再睡两次, 它会有什么变化?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我利用提前设计好的课件, 将蚕姑娘前期的变化与后期的变化全都展示出来。刚从蚕卵内出来时, 蚕姑娘又黑又小。画面将整个孵卵的过程体现了出来。)

师:大家看这一段是对应课文中的哪一段呢?

生: (看着课本寻找) 第一段。

(我继续播放课件。画面上蚕姑娘开始不停地吃桑叶, 然后又睡了一觉, 醒来后从原来的又黑又小变得又黄又瘦, 体型变大了一些。)

师:大家再看这一段, 又是对应课文中的哪一段?

生: (再比照着课件找课文) 第二段。

(我再继续播放课件。画面上蚕姑娘又睡了两次, 一次变白, 一次变得更胖。)

师:那么这两次又是对应课文中的哪一部分?

生: (比前两次更加熟练地快速对照课文) 第三段和第四段。

师:那么, 接下来, 蚕姑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蚕姑娘继续成长, 然后是织茧, 最后破茧成蛾。整个过程非常生动, 非常形象。学生们将蚕变蛾的过程看得清清楚楚。)

(这次, 我还没有发问, 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发言。)

生: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的内容。

生:蚕姑娘会变成蛾姑娘。

生:为什么它能由一只小虫子变成一只漂亮的蛾呢?

我带着学生唱起了《蚕宝宝》的儿歌, 大家看着视频, 唱着歌, 做着动作, 课堂气氛非常融洽。课中操结束后, 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下半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融为一体 篇8

一、着重教材的研读

首先,明确教材。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教师首先必须对数学教材是什么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后,研读教材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效度。教材既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过程”,也是要达到的“目标”。如果用一句简短的句子进行概括,即: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新教材体现了“过程”与“结果”,“过程”不是详细的,“结果”不是事先给出的。而教材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作为教师就是要把教材中简约的“过程”变化为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这样一个丰富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去“研读教材”。

其次,怎样研读。我们认为,研读教材应做到“四要”。即:要对研读的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分类;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视;要结合《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加工和处理教材。注意把握教材内容的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教材都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呢?要学会走出自我,学会换位思考,如要从编者的角度,从自我解读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他人评价的角度等方面进行思考,审视教材,合理开发与利用教材。

二、重视教师的集备

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加强备课管理,切实提高备课效益。有效解决平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思考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使集体备课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也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业务水平。

集体备课的做法是: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安排有主备人,有准备具体内容。即主备人要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预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吃透编辑意图,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并形成交流稿(包括学案、教案、教学思路及困惑、课件)。而参备人在参加集体备课之前,也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理清教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点,在课本上做好批注,并预设教学方案,确保集体备课时交流、讨论有实效。无论是主备人还是参备人都要在自己进行初步预设的基础上,都要列出自己的一些困惑,提出一两个探究的问题,以便集体备课时进行探讨与研究,这是确保集体备课成效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注重母案的修改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建筑没有图纸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及课件,规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母案。此环节力求达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划分课时、统一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统一导学提纲(包括自学思考问题)、统一教学流程。最后由主备人将修改好的母案发至中心校QQ群上,与同年级同科教师进行共享。同年级同科的教师要将母案先下载下来,再进行修改、补充,编写成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提高教案的使用性。同时,要求教师认真撰写教学反思。

四、开展多样化研究

把教研与教学融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应采取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小队式”备课。

传统的教师备课方式基本上是以“单兵作战”式备课为主,而小队式备课,就是将同年级同学科的几位教师组合在一起,他们共同构思教学计划,共同分析教学内容,共同预设课前教学方案。小队式备课贯穿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每一节课,由各小队成员随时随地结合教学进程自主进行,增强了备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教师合作的积极性。小队式备课采用了共享式教案,因此,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预案的讨论与完善当中,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保障。

2. 案例式教研。

案例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戒。

3. 跟进式上课。

跟进式上课是把 “研” 与“教”紧密结合起来,是教师群体带着新理念在新策略上进行攻关,是在“真实的常态中,验证预设方案”。跟进式上课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问题的产生,有的是预设方案失误,考虑不周;有的是上课时经验不足,出现失误,或随机应变能力不强等。说主流是好的,是因为通过议课,最大的收获是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时,议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议课之后,还要重新预设教学方案,进行“跟进式”上课,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总的要求是:对已取得的经验要进行重新审视和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的教学行为。

4. 沙龙式教研。

沙龙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所以教师乐于参与,愿意深入探讨。

5. 专题式教研。

专题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就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

6. 会诊式教研。

融为一体 篇9

一、会计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设想

会计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设想是, 淡化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界限, 教学内容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必须、够用”、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 设计或选取某代表性企业组织 (一般为工业企业) , 根据各门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设立、发展、到上市的过程中, 不断设计相应的经济业务背景, 安排各自的教学内容。以企业会计实务操作程序为基本授课思路, 从所设计的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入手,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先实务后理论, 先简后难, 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 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总结提升理论知识,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会计学知识体系。同时, 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教学基地, 尽可能模拟现实工作环境 (教室即实验室, 实验室即教室, 学习环境就是工作环境或模拟工作环境) , 进行分项或综合技能的实训, 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在操作中学习理论, 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 反过来指导操作, 提升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受篇幅所限, 本文以基础会计为例介绍该设想的实施。

二、基础会计课程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 是会计学课程的入门课程。对于我国高校在校生来说, 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生产流程知之甚少, 并且与中学所学知识没有连续性, 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 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 学习起来吃力, 很难入门。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如果基础会计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那以后其他专业课能否学好就可想而知了。所以, 要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状态, 掌握所学知识, 就应该在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将会计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设想下, 笔者认为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体系可以按如下顺序进行安排。

首先, 给学生展现企业的全貌。因为会计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的记录、监督等, 要学习会计, 先要感性认识企业, 认识企业组织业务流程与经济业务, 让学生对企业这个法人有个感性的认识。就应从头开始, 利用教师描述、多媒体、有关企业的录像、到实训基地参观等多种手段, 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个企业组织的设立、发展到关闭的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和履行的相关手续, 以及与之打交道的部门;了解认识不同行业的企业组织从开始经营到发展壮大所应涉及的各种经济活动,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向有关信息使用者传递这些信息, 引出会计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基础会计的学习阶段所展示的经济业务活动可以相对简单一些, 让学生有一个总体认识即可。

然后, 整篇都以某个代表性的M企业组织的会计工作流程 (平时取得和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 期末进行财产清查、对账、结账、做报表, 下一期期初报送报表, 年初要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和审计) 为例, 一些特殊的经济业务的相关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查找资料、讨论、共同总结等方式汇总到相关的知识点中, 以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发放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日记账、总账、明细账、各种会计报表等,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从M企业组织设立开始, 介绍企业需要从筹集资金开始, 购买相应的设备、原材料等, 进行生产、销售, 形成利润, 分配利润等基本的经济活动, 引导学生对经济活动中所涉及资金的认识, 思考应如何管理才会有条不紊的运转。由此引出需要专人管理、需要设置相应的部门, 这时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和素质要求, 并给M企业组织配备与规模相应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接下来就可以根据业务流程, 重点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进行讲解。

在学会了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之后, 该考虑经济业务如何记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M企业组织的各种经济业务, 展示所涉及的相关原始凭证, 介绍其种类、如何填制与审核, 分析各种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性质, 确定应归属的会计科目;然后开始学习记账凭证的种类、填制程序与审核, 这里需要重点讲解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知识, 尤其在企业资金筹集及投资业务、供产销及财务成果核算中的运用。最好结合各种教学手段, 给学生演示不同的业务流程, 让学生边学边编制M企业组织的记账凭证, 同时结合实物动手进行手工操作, 以加深对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学会编制会计凭证之后, 引导学生理解这么多分散的会计凭证不利于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过程, 需要登记到有关的会计账簿中。此时, 发给学生各种账簿, 给学生介绍会计账簿的种类、结构及其用途, 以及各种账簿的设置原则及登记规则。之后让学生动手给M企业组织建立相关账簿并进行登记, 其中可穿插讲授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及其优缺点。因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 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已越来越不太重要, 因此, 结合学生实习感受, 让学生明白各种账务处理程序产生的背景及其适用对象即可。当学生出现登记错误时, 介绍错账的更正方法。

到会计期末, M企业组织需要对财产进行清查、进行对账与结账。此时, 介绍财产清查的意义、种类、程序、方法及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对账的内容和方法, 介绍结账的内容和方法前还要根据借贷规则编制试算平衡表, 并由学生完成账证核对、账账核对, 编制试算平衡表, 对账簿进行结账。

一般企业在每期期初需要对有关部门 (例如企业管理部门、股东、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 报送上一期的会计报表。这时情景设置为期初, 可具体讲解会计的三张主要报表的内容、结构和编制方法, 以及报表附注的内容。教学生根据M企业组织确的账簿记录, 编制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另外, 企业组织在每期期初都需要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年初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等, 虽然这些内容不是基础会计中的知识点, 但需要给学生提到, 以使其对整个工作流程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会报表编制之后, 学生了解了会计是做什么的, 认识到会计报表可以对外提供企业总括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 是会计信息的载体。这时讲授资产计价、权责发生制及账项调整, 让学生明确由于资产计价的方法不同会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果产生影响, 从而企业可能人为的调节利润。那么, 还有什么情况会影响本月会计报表的结果呢?会计报表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有多大?由学生的思考、讨论, 教师的总结和去伪存真, 引出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会计环境、会计规范、会计职业道德。

最后, 在大纲要求内容全部学习完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基础会计学知识的总结,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再通过为学生设计一套完整的、与M企业组织类型不同的企业组织模拟实习资料, 组织进行综合模拟教学实训, 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 检验、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

三、会计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1. 加强课堂互动, 增强学习兴趣

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组织教学, 缩小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距,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问题引导法等教学方法, 学生的参与性好, 教学互动, 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避免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2. 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从上述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可以看出, 各个知识点之间实际上就是通过实务工作中的会计循环程序贯穿起来的。这样的设计, 使学生自始至终围绕着企业会计操作流程逐步完成, 都是在“我该如何处理这个业务”、“不同情况下类似业务又如何操作”的问题引领下去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缩小与企业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差距, 缩短学生进入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适应期,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 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国际化协调的加深, 会计的处理方式会不断发生变化, 学生今后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外有人统计, 一个学生在校学习获得的知识5%~10%是将来必需的, 而90%~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中获得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一体的教学模式, 整个过程都是在探索如何解决实务中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干中学、学中干的终身学习精神, 提高学习能力, 及时掌握新知识、应用新方法的能力, 以达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融为一体 篇10

致力于“打造中国道路客运第一品牌”的新国线近年来积极投身于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经营实践, 并探索出不少有益的经验。

农村客运环境亟待改善

目前我国农村客运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个体经营或松散的联合经营, 对客运车辆的运营无法实现有效约束, 经营中矛盾纠纷多, 农村客运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困难:

一是客源不稳定, 人流分散, 季节性强。在农民赶集高峰期, 尤其是打工返乡等春运阶段, 运力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出行需求, 常常出现严重超载现象。而非高峰时段运力过剩, 车辆空置率较高。大部分车辆需要减少运营趟次, 才能降低一些运营成本。

二是营运成本高。由于农村道路路况差, 导致车辆耗油量大、轮胎磨损快、修理费用高, 增加了营运成本, 如果再由客运企业承担养路、修路、建客运站的责任, 客运企业将面临无力经营的困境。

三是各种规费较重。每车每月须交纳的各种税金、保险费、管理费等, 加上油价不断上涨和新购车辆成本增大等因素, 直接影响到农村客运经营者的利益。

四是服务水平差。由于难以对农村运营车辆实施有效的管理, 服务质量不高, 卖客、买客、宰客、超载、随意涨价, 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五是安全系数低。目前不少农村客运经营车辆产权属于个人, 挂靠经营现象普遍, 经营主体分散, 造成经营者超载、超范围运营。从事农村客运的大多数车辆使用年限较长, 车辆技术状况较差。不少地区道路状况较差, 交通安全标识、设施缺乏。经营农村客运的驾驶员很多来自农村, 大都文化水平低, 交通安全意识十分淡薄, 为了追求最大利润, 开超载车、报废车等时有发生。

六是运输秩序乱。大量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小型厢式货车等不具备载客条件的机动车充斥农村客运市场, 抢客等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农村客运市场秩序。

新国线依靠品牌知名度和良好的服务水平, 先后与安徽、山东、广东、北京等省市的一些地方客运企业合作经营农村班线客运业务, 经过对农村客运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认为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 城乡客运一体化就很难真正推进。

探索双赢的一体化模式

新国线作为交通运输部批准的跨区域运营的大型道路运输企业, 10年来锐意进取, 在向社会提供交通运输服务产品的同时, 也在积极探索与寻求新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公司管理者们深刻地认识到, 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企业, 新国线高度重视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 以“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 把公司的优势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致力于探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盈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

新国线集团在交通运输部及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在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的关怀下, 在业内同行的扶持下, 攻克重重阻碍, 充分利用集团优势和集约化优势, 积极有效地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为提高城乡客运的抗风险能力, 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新国线建立了以现代运输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农村客运服务体系。

在区域经营的基础上, 新国线以乡镇农村客运站场为依托, 合理组织安排县通镇和镇通村班车的班次, 实现县到镇和镇到村两级网络的无缝衔接。一是针对所在地农村客流流量、流向不平衡的现状, 重点抓好线路优化、运力更新、运输秩序整治等薄弱环节。二是合理布局运力, 改变传统班线客运管理“定点、定线、定班”的模式, 鼓励实施区域经营 (将划定的某个片区农村客运经营许可权给一个经营主体) , 合理调整班线班次时间, 推动农村客运市场健康发展。根据旅客流向、流时、流量等规律性变化, 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定的经营区域内灵活调整经营方式, 采取专线经营、公交化经营、循环经营、区域经营等不同方式营运, 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旅客出行的需要。

新国线集团先后在安徽天长、灵璧、山东聊城、江苏徐州、北京市大兴区、深圳宝安、龙岗等地区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且净化了市场环境, 规范了市场秩序, 客观上为城乡客运一体化作出了贡献。

由点到面步步为营

北京京汉公司争先创优

2004年, 北京市大兴区交通主管部门为了解决区内百姓出行难的问题, 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通过招投标引入合适的客运企业, 实行城乡客运区域经营。新国线运输集团北京京汉运输有限公司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取得了大兴区城乡客运区域经营权。

区域经营初期, 公司对客流较大的干线实行公交化发班运营方案, 人口较少的村庄实行循环发班方式。在保障出行需求的情况下, 公司协同交通主管部门对运营区域进行市场调查, 共同制订短期和中长期开线计划。根据区域经济、出行发展变化, 适时增报开通线路, 投入运营车辆。短短几年的时间, 大兴区城乡客运 (境内班线) 区域经营取得了长足发展。

新国线京汉公司负责营运区域线路开设, 班次运营, 并通过不断加大运力供给, 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区域专营范围内百姓出行需要, 还与未开通班车的村庄合作, 建立场站, 开通班车。交通主管部门全力建设村镇公路网络, 营运企业政府和企业各有所专。新国线京汉公司在承担相应社会公益责任的同时, 也有了自主开发市场、统筹安排运力的有利条件, 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 从而实现区域内班车通达率、服务优良率等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天长公司创新服务

为了给百姓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 新国线天长公司在原杨村镇进行了首次“村村通”客车试点, 采取点对点式村级班线模式, 开通了刘跳至天长和沂湖至天长两条客运班线。两条班线客车的运行方式是镇—村循环线运行和镇—市区班线运行相结合。在此基础上, 天长公司决定将原天长至郑集农村公交班线采取延伸的形式开通郑集镇“村村通”, 即线到点式城镇班线延伸模式, 及时解决了当地农民和学生上学出行难的问题。

基于上述两种模式的优缺点, 新国线天长公司逐步建立了城镇客运主线 (热) 与镇村客运支线 (冷) 捆绑为主要方式的工作思路, 并在汊涧镇试点。试点取得成功后, 随即在铜城等乡镇全面推开, 最终确立了“区域化村村通”模式, 即点线面统筹模式。汊涧镇和铜城镇是天长市四个重点镇之一, 经济较为发达, 人口集中。2006年以前, 两镇客运班线因亏损严重基本瘫痪, 两镇至市区的旅客运输几乎全部被面包车垄断。2006年10月, 天长市引入新国线品牌, 成立了新国线集团 (天长) 运输有限公司, 并注资500多万元成立汊涧客运分公司, 购置18台空调大巴, 完成汊涧至天长客运班线改造;同时又投入300多万元购置24台中巴客车, 投入汊涧镇至各行政村间的循环运输。

为了运营好这条城乡班线, 新国线天长公司精心遴选驾驶员, 同时建立了职工子女上大学的奖励基金, 为困难职工家庭提供援助。

在安全生产方面, 天长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建立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严格管理, 以保障客车的正常运营。在票款管理方面, 公司实行各分公司独立核算, 总公司监管的工作方针。

秉持着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宗旨, 新国线天长公司以低廉的票价运作, 把最大的实惠让利于老百姓。采取以规模产生效益、薄利多销的营销思路, 加强分公司各项管理, 开源节流, 新改造的20~30公里的城镇客运班线采取初始票价全程2元/人次, 班次时间间隔为5~8分钟, 此举吸引了大量原来乘坐非法营运车辆的客源, 有力地保障了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 各分公司对乘车频繁的乘客实行月票制, “村村通”班车对农村低保户、无保老人实行免费乘车, 深得老百姓赞许, 方便了群众出行, 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城镇的发展。

聊城公司攻坚克难

2006年, 新国线聊城公司积极响应聊城市交通局运管处提出的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的号召, 在“服务新农村, 方便老百姓”的经营理念指导下, 对东昌府区几条重点客运线路做了深入的调查。调查发现城乡短途客运存在很多问题, 聊城公司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 并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制订了农村客运发展计划,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发展农村客运。

万事开头难。新国线聊城运输公司成立之初, 只能选择运营艰难的于集镇线路。为了破解困难, 创造示范性的影响力, 公司采取了公车公营、集约化运营的方式。投放到于集线路上的6台客车, 全部配备了空调、车载电视、饮水机, 同时配备了高素质的乘务员队伍。于集线路成功运营后, 公司先后投资千余万元, 购置了各种型号的客车, 相继开辟郑家、堂邑等共计8条线路, 这8条线路上运行着57辆中小型客车, 东昌府区11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运行有新国线的客车。

聊城公司为了彻底改变以往城乡客运经营不规范的现象, 制订了“三高”标准, “三高”就是“高标准、高投入、高服务”。公司分批购买了几十辆中级中型客车和中级小型客车, 陆续投放到城区的几个乡镇和偏远的乡村。且设立了GPS监控室, 在每辆车上花费20多万元安装GPS监控设备, 并且循序渐进地对车上的司乘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不仅让司机有熟练的开车技能, 还要求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 要求司机必须牢记“乘客的安全为第一位”的原则。而乘务员除了要统一服装、礼貌待客外, 还要做到“四勤”, 就是“眼勤、手勤、腿勤、嘴勤”, 力争为顾客提供航空式服务, 让乘车中的农民朋友也能享受到高品位的乘车环境。

自从新国线客车开通以来, 公司尽可能满足乘客的需求, 即便在物价飞涨时, 也多次降低票价。例如开往堂邑的车, 最初是4元钱一张票, 后来降到了3元。这种让利于民的做法, 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称赞。尽管在物价上涨时, 降低票价可能会导致公司经营困难, 甚至部分路线亏损经营, 但是新国线人却认为, 只要是切实为百姓服务, 就一定会摆脱困境, 开拓出美好的未来。

深圳公司优质运营

深圳的宝安和龙岗两个区共有人口1200万人, 处于关外。两区的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由于实行分线路经营, 经营主体多, 服务良莠不齐, 监管面宽, 且城镇客运规划的实施, 涉及面广, 难以统一意见。2007年, 深圳市交通主管部门决定对关外的宝安和龙岗两个区域实行城镇客运改革, 将以前多家经营主体进行市场整合, 通过招投标由两家经营主体负责两个区的城镇客运运营, 新国线成为宝安区城镇客运承担单位之一。区域经营实施后, 线路经营更加规范, 主管部门更专注于监管和规划, 关外的两个区城镇客运状况明显改善。

将作文指导与评讲融为一体 篇11

一、学生先行写作

习作课的前一天,我安排学生看习作要求,让他们按他们的理解,先写草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活跃,思维的可塑性、叛逆性、向师性很强,惰性和成年人一样也很强。教师指导后学生再作文,往往容易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及能动性。相反,让学生先写,教师再细致地指导,学生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想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比如,一位学生的习作《假如我有天才的头脑》,在指导前,他的习作草稿中有这样的语句:“假如我有天才的头脑,我要为病人做出语音轮椅,让他们可以自由行动;我要给盲人制出一种药,让他们吃了就能看见东西,让他们走出黑暗见到光明。”在指导后,我让他根据草稿誊写清楚,但这充满灵性的语句却被他删去了。当我问他为何删去的时候,他说他以为这样写不符合要求。可见如果教师的指导在前,就不会出现这种个性鲜明的语句了。教师的指导在前或在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习作的质量影响是很大的。

二、教师批阅归类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要求教师浏览学生的初稿,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把优秀的习作也进行归类。教师指导的内容大多出自教师对教参的钻研,或出自自身简略的思考,来自个人的角度,很少在学生习作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我们都知道,阅读课上教师针对学生不会的内容进行提问,进行点拨,阅读教学才能高效。那么,习作指导课应提问什么呢?如果一味地按模式讲就是灌输,学生哪会有兴趣?所以,习作指导应让学生探究出存在的问题。这样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作文效率才会高。

如《动物名片设计大赛》这篇习作的具体要求: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趣闻,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动物名片。

(2)通过观察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3)用第一人称简单地介绍小动物,可用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讲清楚动物的外形特征,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

(4)设计名片时,大胆创新,把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也可以自己画图。

针对习作的要求,我在学生的初稿中发现了以下问题和优点。

1.存在的问题

(1)直接写动物,不是写名片

“人们说狗是最好训的动物,可我家的狗就是不好训,但是经过我们的一番严格训练后,它终于变得服服帖帖的了。

我家的小狗有一身红色的毛,四只大爪子,只要一张嘴,就露出锋利的牙齿,谁见了都会害怕。”

(2)直接使用资料,不是自己的文章

“兔子是哺乳类兔形目、草食性脊椎动物,头部像鼠,耳朵根据品种不同有大有小,上唇中间分裂,是典型的三瓣嘴,非常可爱。”

(3)语句表达不清楚,不通顺

“我的名字叫乌龟。我头较小,吻钝,头、颈处具黄色绿相镶的纵条纹,眼后有一对红色的斑纹块。”

(4)标点使用不当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双齿鲨’,你们在电视上见过我吧,我长得非常有特色我的嘴前长着一对长长的眼睛其他的地方就和别的鲨鱼一样了,我的嘴巴前有非常独特的牙非常锋利我游得也很慢我小的时候才1米,我才大了以后就有1米多了,我的体重是30千克,我是一种稀少的鲨鱼,我最爱吃……”

(5)说法不准确,中间换称呼

“你们可能在动物园见过我,我的名字叫孔雀,挺漂亮的,身高有1米左右,不算高,体重2千克。

……

啊,孔雀真美呀!”

习作课上,我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先显示有问题的习作片段,然后让学生读片段,对照习作要求分析片段中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内容不符合习作的要求。

2.突出的优点

(1)语言生动有趣

“我的身体胖胖的,四肢肥肥的,最有趣的是那特大号的‘墨镜’,你可别以为那是熬夜熬出来的黑眼圈,那是天生的。”

(2)语言形象

“大家好,你们可能在电视上见过我,我叫蝙蝠,样子就像长着翅膀的小老鼠,体重40克。”

我将这些习作中的优点和问题归类后展示出来,让学生领悟到本次作文要注意的问题,也为自己下一步的指导作了铺垫。

三、评讲与指导融为一体

这是教学的重点环节。习作课上教师再次审题,针对习作草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讲,评讲的过程就是指导的过程。教师评讲与指导过后,将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同伴的优点,而后进行修改,提高作文质量。因为针对性很强,几乎是针对个体施教,问题集中显现,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明确了修改的方向。把作文指导与评讲融为一体,有利于高效作文的形成。再者,学生不论是修改或重写都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已经经历了初写、评讲与指导的重组,有了作文思路,因此习作质量有一定的保证。这是传统作文先指导再作文的方式所不具备的。传统作文的指导要用一节课来指导,第二节课学生写作,没有修改时间,所以,从时间和作文思路来讲,学生都是被动的,思维及情感的表达受到了限制。

四、修改完善习作

作文是写出来的,习作的能力则是在修改中不断提高的。此次的习作要求学生在句段中精心推敲,在布局上精心构思,在思想上树立作品意识,使评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习作中不再出现。

如作文《可爱的巨龙》:

“大家好,你们可能在电视上或者在书上见过我,我的名字叫巨龙。我有22米长,有5幢大楼那么高。产卵时我就挖一个坑,开始‘嘟嘟嘟’地下蛋。每下一个蛋,我就用土给埋上。当我捕捉到猎物时,我就用尾巴把它甩得粉身碎骨,然后用我的大嘴把它吃了。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我都吃。

我的爪子是最尖利的,我一抓就能抓破任何东西。用爪子抓不破,我就用尾巴甩。别忘了,我的尾巴也是很厉害的。我的牙齿也很厉害,解决猎物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捕捉到的猎物是小的,我就像呼吸一样,直接把它吸进肚子里。如果遇到大猎物,我会叫一些伙伴来帮忙。

虽然我是巨龙,在捕捉猎物时很凶恶,但是我也有温柔的一面,那就是我孵蛋的时候。我蹲在蛋上,静静地等待宝宝的出世。”

习作指导与习作讲评互为一体,简简单单的四个步骤,却是一线老师最朴素、有效的实践模式。

融为一体 篇12

一、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例如, 教学“毫米的认识”时, 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 当学生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 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 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 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的乐趣.

二、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 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 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 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 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 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 在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 我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出发, 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重组.由于学生对小数的了解最初往往是从商品标价开始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的认识又多于对米、分米的认识, 因此教学时先以元、角为基础, 学习认识零点几元, 再让学生自主探索认识零点几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认识几点几.又因为读写是认识的前提, 是学生生活实践中最为熟知的内容, 所以教学时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方法, 再探究一位小数的含义.这样处理虽与教材编写殊途, 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 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 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达到拓展教材内容, 活化教材内容的目的.例如, 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 课始让学生从一堆小棒中拿出12根小棒, 并且能够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一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有的先拿出2个5根, 再拿出2根;有的拿出10根堆成一堆, 旁边又放2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日常生活需要数数, 数的组成是多样的.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教学通常人们把10根作为一个整体, 10个一是1个十.

四、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 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例如, 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的道理, 我举了一个实例.“小红带了162元到商场买一双新鞋, 小红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 你认为小红会怎样拿钱?”学生汇报交流后, 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拿法:小红从口袋中拿出 () 张一百元, 营业员找回小红 () 元, 这时小红口袋里还有 () 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 并写出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 162-97; (2) 62+3; (3) 100-97+62; (4) 162-100+3.通过观察算式, 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 但算式 (3) 体现了操作的过程, 算式 (4) 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 算式 (2) 算起来最方便, 体现了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 学生不仅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 而且还发现了更为方便的方法, 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 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 这种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融为一体】推荐阅读:

上一篇:会计披露下一篇:简支桥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