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监测

2024-08-09

地表监测(精选11篇)

地表监测 篇1

摘要:地表水环境质量对我国环境监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也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的生活, 因此加强地表水监测工作非常必要。本文总结了地表水监测现状, 综合分析地表水监测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 对实际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信息化

摘要:地表水环境质量对我国环境监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也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的生活, 因此加强地表水监测工作非常必要。本文总结了地表水监测现状, 综合分析地表水监测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 对实际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信息化

0 引言

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壳表面, 暴露于大气的水, 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 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国家对地表水质量的重视, 使得地表水监测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1 地表水研究概述

我国学者对于地表水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河流方面:我国学者汤奇成等编撰了《中国河流文学》, 同时还对黄河下游河道平面形态进行了模拟研究。 (2) 湖泊方面:积极开展了湖泊与气候变化的研究, 在湖泊富营养化、湖泊水化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 沼泽方面:对沼泽湿地的污水处理功能进行了探讨, 为沼泽的生态环境维护和合理利用沼泽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4) 冰川方面:由我国学者编制的中国冰川编目对于冰雪灾害防治和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

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在近三十年来发展较为迅速。该项技术可综合性评估水体的质量, 能够连续并及时记录有效数据, 从而动态反映水质变化情况, 使得监测数据具有一定的精密度、可比性和科学指导意义。

3 地表水水质模型

地表水水质模型是综合描述污染物在地表水中随时间、空间变化而不断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它涵盖了大多数水质中的污染物质, 并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对水质进行评价分析。地表水水质模型研究最初是基于生物化学需氧 (BOD) 和溶解氧 (DO) 的BOD-DO模型, 属于一维稳态模型;后出现含有了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二维模型, 随之又添加了大气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 从而建立综合水质模型。

4 常用的水质模型

4.1 S-P模型 (即BOD-DO模型) :应用最普遍的一维地表水水质模型, 主要研究氧平衡, 对于复杂的水环境应用性较差。

4.2 QUAL系列模型:

是具有多种用途的一维综合河流水质模型, 它可以根据用户要求任意组合模拟水质组分, 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地表水水质模型。

4.3 EFDC模型 (即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 :

具有灵活的变边界处理和通用的文件输入格式, 可用于模拟点源和非点源的污染、有机物迁移、归趋等问题的研究。

4.4 WASP模型:

用于提供一般性水质预测, 其子模块可独立与其他模型相结合使用。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是与环境流体动态模型EFDC相耦合进行水质模拟。

4.5 QUASAR模型:可建立污染物排放量与河流水质之间的

关系, 用于大型河流的DO模拟计算, 该模型方程相对简单, 计算简便, 实用性强, 应用前景较为广泛。

5 地表水监测信息化技术发展

地表水监测信息化技术未来研究重点在于水质变化趋势的预测及评估能力, 即能够在水质可能发生变化或者水污染事故发生前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避免或减少对水体质量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5.1 时间序列法:

考虑水质变化可能涉及到的因素, 从原有数据出发, 基于连续的动态规律, 将水质指标变化的历史时间序列数据作为随机变量序列, 运用统计分析中加权平均等方法推测水质未来的变化趋势, 做出定量预测。

5.2 回归分析法:

分析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其关系的表现形式用适当的数学方式表达建立回归模型, 并实际情况进行模型检验, 最后进行实际应用。

5.3 灰色模型:通过建立该模型体系就能实现灰色方法的系统分析、评估、预测和控制等功能。

5.4 人工神经网络法:

模型通过简单的非线性函数的多次复合, 可以克服线性和非线性拟合中的基函数选择与系数求解的困难, 并可进行高维的非线性的精确映射。

时间序列方法只考虑影响水质指标本身的因素, 但其种类较多且变化复杂, 因此预测结果精密度不高;回归分析法需要大量的数据且为静态分析, 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灰色预测方法的精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则根据水质本身的特点进行学习, 网络自动地调用权值与阂值, 使得该评价方法的输出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如何更好的运用现有的监测数据, 结合新的技术方法, 使地表水监测工作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客观可比性, 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 也是保障人民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汤奇成, 熊怡.中国河流水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尹学良, 陈金荣, 刘峡.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三大基本问题的研究[J].水利学报, 1998 (11) :1-5

[3]陈永灿, 张宝旭, 李玉梁.密云水库富营养化分析与预测[J].水利学报, 1998 (7) :12-15

[4]陈凯麒, 李平衡, 密小斌, 等.温排水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影响的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 1999 (1) 22-26

[5]王惠中, 宋志尧, 薛鸿超.考虑垂涡粘系数非均匀分布的太湖风生流准三维数值模型[J].湖泊科学, 2001, 13 (3) :233-239

[6]刘振乾, 吕宪国.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污水处理的实地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01, 21 (2) :157-161

[7]刘潮海, 施雅风, 王宗太, 等.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中国冰川目录编制完成[J].冰川冻土, 2000, 22 (2) :106-112

[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24-26

[9]严惠华等,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概述, 广东化学[J], 2012 (4) :167

[10]彭泽州, 杨天行, 梁秀娟, 等.水环境数学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地表监测 篇2

(1)地表沉降测点沿线路方向的布设,通常应沿左右线区间隧道的中线和沿车站中线各布设一行监测点;对于多导洞施工的车站,应在每一导洞中线和整体结构中线的正上方地表各布设一行监测点,监测点的纵向间距可按地表和地中的实际状况在5-30m之间选择,

横向监测断面可按照地表和地中的实际状况确定,车站在2-3个断面、区间在3-5个断面之间选择。每个横向监测断面布置7-11个测点,但其最外点应位于结构外沿不小于I倍埋深处;在特殊地质地段和周围存在重要建(构)筑物时,监测断面间距应加密。横断面上各测点应依据近密远疏的原则布设。

地表水环境监测问题及进展分析 篇3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监测;环境污染

对于人类来说,水是很重要的,而现在因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对水环境监测的分析,给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措施,让国家意识到应该在水环境监测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措施。

一、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法及进展现状分析

在不同的水环境里,采取的监测方法也不同,一般采用常规监测和水质自动监测这两种方法结合的方式。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期,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开始运用水质自动监测方法对地表水进行监测,20 世纪80 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我国水环境进行动态式的监测。自1998年以来,我国的自动水质监测系统有了飞速的发展,如下图一为水污染源自动检测系统整体结构。从开展地表水环境监测系统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了,目前我国已有340 多个监测中心,其中312个监测中心是比较重要的,目前已对我国各个河流、湖海进行了全面覆盖,并且都是动态式的对水环境进行监测,我国水环境监测已运用到了互联网,全国差不多有120多个监测中心工作点已被国家认同,虽然监测中心较少,但监测质量方面还是比较好的。

图一

二、地表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 监测出来的数据不合理

在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监测结果的质量问题,这也是衡量一个监测站未来是否发展良好的关键,而从1998年到2001年,水利部对监测处进行随机检查,不合格率1999年33%,2000年36%,2001年42%监测质量逐年下滑。因此,国家不得不加强对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无论是在水环境监测方面上的认识,还是在起步上都比较晚,所以,我国在水环境监测方面有很多地方不够成熟,各个地表水环境监测站的分析能力还不够强,导致了监测出来的数据不太准确,与实际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使得管理员得到了不实的数据,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从而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2.对于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综合分析能力差

如今,我国对地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监测出的数据的真实性比较关心,但在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上却不太关心,从而在分析方面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而无法发现在监测中存在的一些真实性问题,最终导致了我国和其他国家在监测分析上的差距,如美国采用的EPA500系列饮用水中有机物分析方法等,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比较好的监测方法,来完善我国的监测分析方法,缩短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

3.地表水环境监测能力差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的提高,居民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增多,因此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其工作量也是不断的增多,就很容易造成在监测中的失误。例如2011年5月,南宁市青秀区一所中学因为饮用了不合规格水,导致很多同学生病。这就告诫我们要加强水环境监测能力,但如今,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方面相对都比较低,对于监测数据信息还不能做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工具没做到及时的更新,造成监测出来的数据不够准确,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的地表水环境监测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在地表水方面的问题,图二为2014年度环保部公布的地表水水质所占比例。

图二

三、对环境监测上存在的问题作出措施

为了解决我国在地表水方面的问题,首先,必须确保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1.在监测过程中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在地表水环境监测上要采集的样品除了待测物质外,还会存在其他复杂的组成成份,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监测的结果,例如水环境p H 值的影响、金属阳离子含量(可能产生共沉淀)、氨、卤离子、硫化物及其他可能产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成分,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有效的去除这些干扰因素。

2.及时对监测仪器进行检定或校准。

监测部门应该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仪器存在问题,应该及时的对仪器进行校准,对仪器性能方面也要做好检查和校准,不然就会影响检测的结果。例如对微量元素的含量监测,因为监测仪器的原因,本来这些元素已经过多了,可是监测结果却显示是正常,那么人长期饮用以后就会出现中毒的现象。所以,在监测仪器的检定方面还是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选用合适的仪器和试剂

一般水环境中都存在有害物质,在地表水环境监测时,可以运用一些仪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如用GC-MS法监测挥发性有机物,用液液萃取法测定半挥发性有机物等等。同时对于待测物质的监测,试剂的选择应根据其性质来决定,所选的试剂不能对待测物质有影响,如待测物中存在金属阳离子,所选试剂就不能偏碱性。另外为了确保监测过程的正常运行,在购买新的试剂的时候应该确认商家的试剂质量是否合格,并确认所买试剂的成份及保质期等问题,并要求厂商提供试剂成分证明文件及物质安全资料表。

4.做好采样、样品运输及保存问题。

采样方法应根据采样目的及分析情况来确定,而所选的采样方法将各不相同,例如对于在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工业区,采样应该主要分为两个地方,水流的出口和入口处。而在待测物质采集前,首先要保证采集工具以及装样品容器的完好性,以防影响了待测物的完好性。同时对于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方法,和一般固体的采样和保存方法是一致的,都要考虑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就是要在样品在分析前,保持样品不会变质或遭受污染,并符合监测方法的规定。

5.监测进行全程要保证质量。

第一,就监测预处理而言,水环境中物质的来源不同,基质各不相同,监测预处理方法也因待测物的特性、监测项目不同而有所变化。分析时应该根据待测物基质的差异,选择最佳的方法进行监测。而关于监测方法的选择,要考虑监测的适用范围、方法、样品待测物浓度及除此之外的干扰物质进行一系列分析而决定。例如测量所监测的待测物的温度值,可以直接将温度计放入水中测量,而对于待测物的预处理,因为水体中多为金属元素,采集后应立即加盐酸等使PH值小于2,然后加盖保存。由此可以看出从制定监测计划到监测结果出来,全程都应该保证准确性。第二,地表水环境的监测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都是等同重要的,在保证监测的质量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环境质量分析水平。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越来越成熟,从而水环境监测工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我国对于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这些问题也会阻碍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我国应加大对地表水环境监测的重视度,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完善监测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更好的促进监测工作的进行,防止水资源的污染浪费。

参考文献:

[1]王丹.地表水环境监测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29:157.

[2]孙静,胡志锋.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2:127.

[3]李健,胡笑妍.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分析[J].科技资讯,2013,16:125-126.

[4]王曦瞞.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分析[J].北方环境,2013,06:136-137.

[5]裴洪全,张庆征.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及问题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5:125-126.

盾构区间地表沉降监测与结果分析 篇4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为了解决交通堵塞、环境污染, 轨道交通已成为我国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首选。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 单单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室内土工试验参数来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 往往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为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指导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和施工需要理论、经验和监测数据相结合。

1 工程概况

XX盾构区间位于XX境内, 北起XX, 南至XX, 隧道区间全长1020.46m。工法采用盾构法。结构形式为圆形断面盾构管片:内径5.5m、厚度350mm;结构厚度0.5~1.0m, 结构顶距地面高度-8~-14m。

2 监测内容与目的

为了确保盾构施工的安全, 根据工程特点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50308-2008)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07)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DB11/490-2007) 以及设计要求确定本工程的监测内容, 包括地表沉降、拱顶沉降、净空收敛、土体侧向位移、现场安全巡视等。地下工程开挖后, 地层中的应力扰动区延伸至地表, 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于地表沉降, 且地表沉降可以反映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的全过程。尤其是对于城市地下工程, 若在其附近地表有建筑物时就必须对地表沉降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

3 基准点、工作点、监测点埋设

基准点埋设:监测基准点埋设均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内视野开阔的地区;均埋设三个以上的基准点;基准点埋设牢固可靠, 基准点和附近的水准点联测取得原始高程并且不定期的进行联测, 保持精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次基准点采用地铁高程控制网成果, 不需要另行埋设。工作基点的埋设与布置:工作点的埋设与布置的原则与基准点相同, 本工程布设4~6个, 作为每次监测工作的起始点, 靠近地铁施工现场, 并定期 (1个月) 与基准点进行联测, 保持精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监测点埋设:根据本工程需要, 在盾构中线上每5米布设1个沉降监测点, 并在盾构始发段100m范围内, 在每20m设一断面, 其余地段30m设一断面 (每个断面不少于5个监测点) 。地表沉降监测点采用钻孔的方法布设。用水钻打穿地表硬壳层, 监测点标打在原状土里面, 再用细沙回填实。监测点顶部应低于地面, 加盖保护, 以免被车压坏, 影响监测数据准确性。并且监测点旁边应设置明显保护标志。主断面监测点布置图如图1、地表沉降监测点如图2。

4 地表沉降监测方案

地表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测高。在实施过程中地表沉降监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 闭合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得大于其中n (偶数站) 为测站数, 视线长度≤50m, 前后视距差≤2.0m, 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差累积≤3.0m。监测过程中确保专人观测、专人扶尺、同一仪器、同一路线。水准仪采用美国产Trimble DINI12电子水准仪 (标称精度为0.3mm/km) , 2米和3米条形码铟瓦水准标尺, 测量时对电子水准仪进行各项限差的设置, 水准外业记录由仪器自动完成, 当观测超限时, 仪器自动提示重测。在进行观测点的首次观测时, 必须观测三次, 取其平均值为初始值。各监测点的高程通过各测点与工作点进行水准连测得到。

5 地表沉降监测频率与预报警控制

监测工作自盾构开始施工到地铁线路试运营为止。监测工作紧随盾构掘进的进展, 视盾构掘进情况距开挖前后≤20m保持每1天2次、距开挖前后≤50m保持每2天1次、距开挖前后>50m保持每2周1次, 根据数据分析确定沉降基本稳定后保持1月1次直至地铁线路试运营为止, 如遇特殊情况加密监测频率。盾构施工时, 及时了解施工的进度, 并重点关注盾构区域和地质情况比较复杂的地区, 及时做到第一时间掌握变化情况, 做到根据数据配合施工进度。在监测项目超出设计值和监测预警报值 (如地表累计沉降超过24mm, 沉降速率大于3mm/d) 时, 迅速启动预报警制度, 及时分析原因,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6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由于盾构路线较长, 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第90号断面的左右线监测数据, 绘制地表沉降曲线图。地表沉降曲线表明:在盾构掘进的过程中监测点出现先升后降再稳定的现象。在第Ⅰ阶段盾构还未通过, 由于提前注浆的原因监测点出现1-2mm的上浮;第Ⅱ阶段由于右线盾构的通过使右线上方的监测点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下沉, 并由于土体扰动造成左线上方监测点出现5mm左右的下沉;第Ⅲ阶段由于右线盾构已经通过而左线盾构还未到达, 所以出现短暂的稳定期;第Ⅳ阶段由于左线盾构通过使左线上方的监测点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下沉, 并由于土体扰动造成右线上方监测点也出现5mm左右的下沉;第Ⅴ阶段由于左右盾构都已经通过监测点开始趋于稳定。90号主断面地表沉降曲线图如图3。

图4是84、90号主断面 (特征点) 地表沉降曲线, 我们可以从图4中清楚的看出, 位于盾构中线上方的监测点DY84-04、DY90-04、DY90-07在盾构通过时变形最大, 而DY84-01、DY84-09、DY90-01、DY90-09变形最小。其余监测点变形居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盾构掘进的过程中位于盾构中线上方的监测点变形较大, 当监测点离盾构中线的位置越远则监测点变形越小。

7 结束语

因此在监测实施中应先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 监测数据必须真实可靠保证原始数据的完整且不得更改或删除, 及时处理监测数据, 计算有问题必须及时复测。并应根据盾构施工各个阶段的特点, 密切配合施工进度;在施工前采集相关数据, 做到能准确反映其盾构掘进过程中, 周围环境所发生的变化, 根据周边的已有资料, 对工地周边进行布设相应的监测项目, 并及时采取初始值。在施工期间, 根据施工进度, 配合施工方积极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如现场发生突发性事件, 及时做好增设监测项目, 主动加密监测频率, 必要时做到24小时不间断观测, 直至变形趋势稳定。

参考文献

[1]GB50308-200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S].

[2]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S].

[3]JGJ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4]GB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

[5]DB11/490-2007, 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S].

[6]曾绍炳.地下连续墙施工变形监测结果分析[J].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9, 29 (4) .

地表监测 篇5

目录

1、总论...............................................1 1.1项目概况.............................................1 1.2编制单位概况........................................1 1.3项目编制依据和编制内容..............................3 1.4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 1.5主要结论.............................................5

2、项目建设必要性.......................................6 2.1水质、水量监测系统现状..............................6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

3、建设目标、原则、范围和内容...........................10 3.1建设目标............................................10 3.2建设原则............................................10 3.3建设范围............................................11 3.4建设内容及规模.....................................11 3.5站房建设方式.......................................14 3.6水平年..............................................14

4、技术要求及建设条件...................................22 4.1技术要求............................................22 4.2建设条件............................................23

5、初步建设方案........................................25 5.1总体建设方案.......................................25 5.2子站建设方案.......................................26 5.3中心站远程控制系统建设方案.........................29 5.4主要仪器设备.......................................29 6、项目实施进度和组织管理..............................31 6.1项目实施进度.......................................31 6.2项目组织管理.......................................32

7、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3 7.1投资估算...........................................33 7.2资金筹措计划.......................................34

8、社会效益分析........................................36 附图浙江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分布图

1、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浙江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建设方案。项目地点位于浙江省境内的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水库和湖泊等。

报告编制单位浙江省水文局。

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96个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设备购臵、站房及辅助设施建设改造以及数据信息系统升级同时建立配套的质量保证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综合查询分析系统、数据发布系统和运维管理系统。项目总投资24975万元其中建设费用17000万元运行维护费用7975万元。

资金筹措方案宁波市2425万元全部由地方承担。其余部分由省财政承担14206.5万元、地方财政承担8343.5万元。建设期2015年前建设27个2020年前建设69个。1.2编制单位概况

浙江省水文局持有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乙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丙级勘测设计等资质证书和水环境监测国家级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具有固定工作场所4000多平方米工作条件优越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从1883年设立浙江省第一个水文站点起一直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并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行使全省水文行业管理职能。全省水文观测站按观测项目分共有国家基本水文站1305个全省水文站网观测项目齐全布局科学合理站网密度和水文资料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全局现有在职职工10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8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6人。全省水文系统现有职工605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03人。集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分析计算、生态与环境分析等专业技术人员于一体技术力量雄厚技术装备先进配备有足够的与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专业活动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和国 家认定的水环境监测实验设施及计算机绘图设备等技术装备。1992年10月在浙江省水文局中心实验室建于1978年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更名为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现有省中心和11个市级分中心。其中水利部门的有省中心和杭州、温州、宁波、嘉兴、湖州、金华、台州、丽水8个市级分中心的9个实验室。中心实验室总面积4650平方米其中省中心600平方米、杭州分中心750平方米、嘉兴分中心480平方米、湖州分中心210平方米、金华分中心550平方米、温州分中心370平方米、台州分中心300平方米、宁波分中心600平方米 丽水分中心790平方米。中心1996年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水利评审组 的首次评审2001、2006、2009年分别通过复查评审2010年通过 国家认监委专项监督检查。另外衢州、舟山、绍兴分中心分别利用用了当地环保、疾控等部门的已经通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工作。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全省江河湖库水质监测工作负责全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设臵和调整对重要水源地、重点水功能区、行政界河的水量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价承担全省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承担省级水资源公报、水资源质量通报的编制指导全省监测站网建设和业务技术培训及考核工作。现具备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50-2006、《水环境检测规范》SL219-98、水质分析方法标准SL7894-1994等国家和行业方法标准向社会提供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含天然矿泉水、污水及其再生利用水、大气降水等5类67项参数公证数据的能力。1.3项目编制依据和编制内容 1.3.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国务院实行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

(5)《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

(6)《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

(7)《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监测和保护办法》浙政令第252号(8)《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浙政办发„2009‟91号

(9)《浙江省水文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0)《浙江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规划》

(11)《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12)《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13)《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2010-2030年》(1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5)《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16)《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 1.3.2 编制内容

本建设方案以“浙江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为研究对象着重就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站点选址与建设条件、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的要求。1.4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表1-1

技术经济指标表

1.5主要结论

1.5.1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除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自身需要设立和规划设立的213个水质动态监测站外按照水资源和水功能区动态管理要求全省尚有上百个未建或未规划建设的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水库和湖泊需要建设和完善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本项目建设将全面提升我省地表水水质水量动态监测能力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推进我 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以及水资源监测信息的交流与共享。1.5.2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1建设条件基本完备

本项目需要新建站的场地条件均能满足要求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条件基本具备。

2项目建设方案基本可行

项目建设以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为目的建设方案采取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我省水利发展总体规划要求。

3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基本可行

本项目建设资金拟申请省财政资金和项目所在地财政资金。我省近年来逐年加大水利投入建设资金能得到保障。

2、项目建设必要性

2.1水质、水量监测系统现状 2.1.1水利部门现状

经过60年的规划建设我省已基本形成功能基本齐备布局基本合理的各类水量、水质监测站网。到2010年底全省实有水文站67站、水位106站、潮位33站、雨量497站。按测验项目统计流量67处、水潮位206处、雨量672处、悬泥沙站14处、蒸发91处、水质729处、盐度6处、省级报汛站321处、预报断面17处。省水资源监测中心及各地市级分中心有管理、检测人员79人配备各类水质分析仪器设备共331台套。为配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水法》赋予的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职责在省水利厅部署下浙江省水文局2007年编制了《浙江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规划》、2008年编制了《浙江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调整和布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20082010年全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布设的具体要求规 经省水利厅批准后正式实施。近年来各市大力组织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至2011年底全省水功能区监水质测断面已经达729个。随着水文科技进步全省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及技术装备明显改进特别是我省水文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以后全省各级都加大了对水文的投入水文测验仪器设备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省已建成水情遥测站3000余个引进了和配备了多普勒剖面流速仪、自动测流缆道、超声波测流仪、电波测流仪、全站仪和流动注射等测验、分析仪器设备大量推广使用雨量、水位的模块存储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水文的各个领域水文系统固定资产总值达17800万元。

总体而言我省对水资源量的监测相对完善水资源总量和其时空变化能够准确掌握而对水资源质的监测明显落后全省水利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尚属起步阶段目前只在钱塘江和运河建设了两处水质自动监测站。现有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主要以人工取样监测为主监测频次低监测能力和时效性明显不足与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的要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2.1.2环保部门自动站建设现状

2006年前我省环保部门已在全省江河建设了8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中交接断面77个、水源地8个、其它类型2个2010~2012年环保部门规划新建设7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均为水源地。该项建设今年将全部实施到位

除上述建设外按照环保部门最新规划2012~2013年将实施新一轮浙江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项目规划至2013年底新建56个自动监测站其中交接断面44个其它类型12个。

到目前为止环保部门在全省江河湖库已建和规划建设自动监测站213个其中交接断面121个、水源地78个、其它类型14个主要监测项目为常规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浊度、电导以及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分析仪。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需要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要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的要求。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臵、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要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提出了要“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的要求本项目通过我省主要江河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监控全省主要江河污染物通量加强源头水、大型引调水工程、重要饮用水水源和重要水库、湖泊的保护有利于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2.2.2项目建设是提升我省水资源监测管理水平的需要

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以在线自动智能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自动测量和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讯网络组成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全省地表水水质状况、河流污染物通量以及源头水、大型引调水工程、重要饮用水水源和重要水库、湖泊的实时自动在线监测和预警将大大提升全省水资源监测和管理自动化、科学化水平。2.2.3项目建设是完善全省水功能区管理需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政办发[2005]109号“转发省水利厅省环保厅关于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通知”明确“各地要按照《方案》规定的目标水质进行管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措施削减和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污染源整治改善水环境确保个功能区在2020年前达到水质目标。”2010年3月水利部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提出“建立和明确开发利用红线控制指标考核体系把水功能区达标率等四项考核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考核指标进行分级考核进一步强化红线指标控制的监管力度”这是一项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创新。地表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的建设将全面提升我省现有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的时效性、代表性和功能区达标评价的科学性为监督水功能区达标、入河污染物减排帮助各级政府准确研判水环境形势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保障。

2.2.4项目建设是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是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需要。通过建设本项目实时掌握并及时发布重要水域水质信息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水资源权益与省、地方相关部门、单位共享数据信息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将全面提升全省水资源监测和管理自动化、科学化水平增强我省现有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的时效性、代表性和功能区达标评价的科学性为监督水功能区达标、入河污染物减排帮助各级政府准确研判水资源形势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保障并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和紧迫的。

3、建设目标、原则、范围和内容 3.1建设目标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改革中有关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的要求通过本项目建设实现全省主要江河控制断面源头水、大型引调水工程、重要饮用水水源和重要水库、湖泊的水质水量实时在线监测同时建立配套的质量保证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综合查询分析系统、数据发布系统和运维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以自动监测为主、常规监测为辅的水质水量监测体系从而准确掌握全省地表水资源和入河污染物通量的时空变化全面提升水资源和水功能区监管能力结合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区接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严格水环境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污染物减排达到水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城乡河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河湖健康功能得到有效维护主要水功能区水质显著改善的目标。项目新建的96个自动站加上水利部门已建的2个、环保部门现有及规划建设的213个水质自动站全省自动站数量达到311个。3.2建设原则

3.2.1不重复建设、资源共享

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资源管理职能要求设站并与环境行政等其他主管部门共享监测信息不重复设站。3.2.2水质水量监测同步

水质自动站尽量与现有水文站水位站结合满足主要江河控制断面污染物通量监测、计算要求3.2.3监控重点明确监测站点布局合理全省主要江河污染物通量能够算清水资源质量能有效监控无明显空白区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水质预警要求。3.3建设范围

3.3.1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设站

实现对主要江河的干流、重要的一二级支流进行水质水量的自动监测。3.3.2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设站

实现对跨流域、跨区域的引调水工程的取水口水质水量的动态监测。3.3.3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设站

实现对部分属源头保护区、保留区的水功能区的水质水量的动态监测。3.3.4重要水库饮用水水源地设站

实现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以外的市级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水量动态监测。

3.3.5重要水库和湖泊设站

实现对重要的且水面面积较大的水库、重要的湖泊进行水质水量的动态监测。

3.4建设内容及规模

为使该项建设充分结合我省水质自动监测现状满足水功能区管理需求我局前期组织开展了针对全省需要建设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点的调研工作收集了环保部门已建和近期规划建设水质自动站点、位臵全面分析了除环保部门已建和已规划建设自动站的断面以外的江河湖库建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综合考虑设站原则、断面水文条件、水质状况、上下游水域功能和保护目标、自动监测设备安装、设备运行维护和检修和土地征用可行性等因素综合选定96个自动监测站点。

本项目拟建的96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点分布为杭州市12个、宁波市9个、温州市12个、嘉兴市3个、湖州市7个、金华市7个、台州市12个、绍兴市9个、丽水市11个、衢州市10个。3.4.1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

全省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共59个涉及10个市。分别为杭州8个、宁波5个、温州8个、嘉兴3个、湖州5个、金华6个、台州9个、绍兴5个、丽水4个、衢州6个。

其中已建有水文站共27个涉及9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宁波2个、温州2个、湖州5个、金华5个、台州4个、绍兴1个、丽水3个、衢州2个。

已建有水位站共22个涉及9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宁波3个、温州5个、嘉兴3个、金华1个、台州4个、绍兴2个、丽水1个、衢州1个。

3.4.2 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

全省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共9个、涉及6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宁波1个、温州1个、台州2个、绍兴1个、丽水2个。3.4.3 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

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主要为重要保护区、保留区及开发利用区全省共13个涉及7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宁波1个、温州2个、湖州1个、绍兴1个、丽水3个、衢州3个。其中已建有水文站共8个涉及5个市。分别为杭州1个、宁波1个、温州1个、丽水3个、衢州2个。已建有水位站共2个涉及2个市。分别为湖州1个、绍兴2个。3.4.4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共4个涉及3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湖州1个、金华1个。

3.4.5 重要水库和湖泊

重要水库和湖泊共11个涉及7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宁波2个、温州1个、台州1个、绍兴2个、丽水2个、衢州1个。详见表3-

1、表3-2和附图。

根据多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全省江河湖库水体中主要超标项目基本以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为主据此确定每个自动监测站监测设备配臵常规五参数以及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总氮分析仪湖库站增加叶绿素和藻类分析仪、断面流量流速监测仪、视频监控设备、系统集成包括防雷设备和防火墙、质量保证控制仪器等仪器设备各1套同时配套建设自动监测质量保证、控制系统和中心管理控制系统。3.5站房建设方式

站房位臵应考虑其地理地质条件适合建站应具备良好的水、电、交通、通讯及土建等基础条件兼顾人为破坏因素和自然灾害等安全因素可选择良好的依托单位或安排有人值守或看管的场所。站房原则上采用永久性建筑确实不具备建设固定设施条件的站房考虑采用集装箱形式已有水文站、水位站的监测断面共59个这些站尽可能利用已有站房本项目需建设37个永久性建筑站房。在站房建设用地方面站房选址尽量避开耕地等保护地类每站占地面积约300400平方米。3.6水平年

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建设的现状水平年2010年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15年、远期为2020年。

4、技术要求及建设条件

4.1技术要求

4.1.1监测站点建设要求

监测站站房位臵应尽量靠近监测断面便于操作控制减少站房建设难度用水、用电和通讯传输等配套设施接入条件应具备。取水系统建设在满足取水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洁因地制宜。4.1.2系统架构要求

在系统构架设计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实现开放式、标准化、网络化和模块化系统构架。充分利用目前先进和成熟的分析仪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根据水资源保护管理的需要进行快速有效的监测数据采集、预警、传输、处理、储存和分析。为规范自动站建设提高水质水量监测水平和数据的有效性、可比性 按照统一的、符合国家技术要求的建设标准明确监测点位选取、取 水口设臵、取水方式、监测参数配臵、仪器技术参数等各方面要求。4.1.3仪器设备要求

在仪器设备的选用、采购和建设上充分借鉴现有环保部门自动监测仪器设备运行情况综合考虑目前国内自动站监测能力和水平根据不同断面水质实际状况选用国家认可、稳定可靠、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方便和性价比高的仪器设备。采购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浙江省的有关政府采购的要求进行采购。4.1.4监测项目要求

在监测项目的选择上以监测结果准确度高、可比性强主要污染指标为首选。监测指标包括常规理化监测指标、水污染通量计算规定的项目和水量参数。以常规理化监测反映水体水质基本状况完善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的需要。

根据浙江省水质污染特点河道每站必测监测因子有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及断面流量。湖库在河道必测因子的基础上增加叶绿素、藻类。各地也可以再根据当地江河湖库水质特点再增加监测因子。4.2建设条件

4.2.1配套基础设施条件

为了更好的开展本项目建设省水文局组织开展了自动站前期调 研工作基本摸清了各断面自动站建设的基础条件全面分析了建站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初步调研情况看已建水文站的27个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的 场地条件均能满足要求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条件基本具备可 以在近期进行自动站建设。4.2.2经济社会条件

浙江省是全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目前在经济增长方 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中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统筹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进展良好资源要素

环境状况改善。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08亿元增长21.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 总值比例1.8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5.4%化学需氧量排放、二氧化硫排放量相较于2005年分别下降了16.2%和2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03元实际增长7%和8.6%。经分析研究后认为本项目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较好。

4.2.3 自动站建设管理保障

省水文局水资源监测中心承担水利部门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 方案编制系统建设、维护和运行管理的技术指导市级水文站水 资源监测分中心承担所在市级行政区自动监测站的日常维护和运行管理的技术指导各站点建设所在县市、区作为项目法人按照统一要求具体承担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

5、初步建设方案 5.1总体建设方案

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由系统中心站和子站组成。中心站 设有远程控制中心监测子站则由采水系统、配水/预处理系统、分 析测试系统、辅助系统、数据采集/控制系统、数据处理/传输系统、视频监视系统、质控系统、防雷系统和站房组成其工作方式为24 小时间歇或连续自动运行。见图5-1。

5.2子站建设方案 5.2.1站房设计 站房面积在80120平方米之间除能安装全部监测仪器外还应留有化验室、配电间、水泵间、值班室等空间。站房周围应有疏通雨水渠道具备防雨、防虫、防尘、放渗漏和防电磁波干扰的相应措施。站房须采用正式电、容量应至少在20KV以上有条件的应单独安装一个专用变压器。站房应通水通路通电话。站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洪水期间对监测站房的影响至少按50年最高水位设计站房的基础高度。同时站房应安装避雷设施和良好的接地装臵。

室内应配有空调设备来电自启、除湿设备。温度控制在5℃ 30℃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避免阳光直射仪器。站房内仪器间至少保留8米长的完整墙面墙内不能埋电线并且能够承受仪器重量应有一道排水沟地面应有倾斜排水沟处最低。5.2.2取水系统

取水口位臵的选择原则上应在交接断面附近并留有足够的预警 缓冲时间。取水系统建设在满足取水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简洁因地 制宜针对每个水站取水位臵的不同情况采取最适合的方式。应尽量 减少取水系统建设的难度。5.2.3配水/预处理系统

配水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各仪器对水量、水质的要求水质五参 数的传感器应安装在水质预处理前应避免水流流速对溶解氧测定和对浊度测定的影响仪器对水质有要求时只对进入仪器的水样进行处理。5.2.4分析测试系统 自动分析仪器是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分析仪器应通过 权威机构认可并符合国家或行业自动监测仪器技术要求测定程序应与国家、行业或国际标准方法一致。仪器选择必须注重稳定可靠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对不同盐度水质的适用范围尤其要考虑监测指标浓度低或水质盐度高时的准确性。

自动站标准配臵的监测模块具有自动分瓶采样器和监测五参数 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以及叶绿素、藻类配臵相应的断面流量流速监测仪。常规理化监测项目设臵为4-6小时1次当发生水质状况发生明显变化或发生污染事故期间将监测频次调整为12小时1次并辅以人工采样监测。5.2.5辅助系统

辅助系统是保证水站正常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助系统包括清洗单元、纯水制备单元、压缩空气单元、除藻单元、停电保护及稳压单元、防雷单元、河道水文测试单元、水样自动留样单元和运行环境安全单元等。

为提供稳定安全的供电单元系统配臵UPS、发电机、稳压器。UPS对系统UPS对系统起停电保护作用。在停电状态下能保存及传输 数据恢复供电后系统能自动恢复工作在配备UPS的同时系统总电源配备三相稳压器根据系统最大功耗充分考虑系统感性负载选用电启动方式启动功率为4.5KW的三相发电机。在停电的时候通过电启动防止在突发事件产生或紧急监测时系统停电而导致系统不能测试事件发生。5.2.6数据采集/控制系统

系统可对各种设备的输入、输出的开关、数字信号进行处理根据不同设备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控制。至少能保存一个月的最小统计单位值最小统计单位时间不大于5min并至少可保存一年的小时数据。系统具有掉电保护功能并能记录掉电状态。采用开放式的、标准化的现场总线协议。系统具有防雷击、抗电磁干扰功能。5.2.7数据处理/传输系统

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所有的软件应采用标准的语言编程。软 件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维护性。系统配臵数据处理设备工业控 制计算机级在现场进行数据处理处理结果应至少包括实时测量值、日均值、周均值、月均值及日时均值连续变化曲线超标值检验及自动报警。能实时自动记录采集到的异常信息并主动上传到远程控制中心可自动或手动远程控制对异常信息进行处理。系统与远程控制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原则上仍采用光纤方式不具备架设光纤条件的可采用其他宽带方式。光纤或宽带租赁费用按 年支付由各地方管理单位在运行费用里列支。站点和监控中心的数 据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应符合水利部有关技术规定。5.2.8视频监视系统

视频监测主要用于监视监测仪器的工作状态、人员的进出情况、取水口和水面情况。在每个站位配臵三台摄像机和一套视频传输处理 设备一台安装在取水口监视取水口及水面情况情况一台安装在设备间监视仪器工作情况一台安装在站房出入口监视站房安全及人员的进出情况。同时视频应该能远程传输在远程控制中心通过视频控制解码器将数字视频信号还原成模拟视频号再在大屏及监视器上显示工作人员可以看到一个大画面、多彩色、高亮度、高分辨率的视频图像方便监控。5.2.9质量保证与控制系统

子站质量保证与控制系统主要是配备与自动监测仪器试剂有关 的仪器建立子站比对实验室保证水样的同步性、时效性为数据 比对的有效性提供物质保障。5.3中心站远程控制系统建设方案

为实现水质水量远程监控、管理需要建设省、市、县三级水资 源监控中心和环保光纤传输专网。在硬件建设上需要添加必要的服务 器、存贮等硬件设备。数据的管理上子站的数据处理/控制系统与 中心站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接同时对数据综合查询分析系统和数据发布系统进行必要的完善。5.4主要仪器设备

根据上述建设方案本项目新建的9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需配臵 五参数、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总氮分析仪湖库站增加叶绿素 和藻类分析仪、断面流量流速监测仪、视频监控设备、系统集成包括取水系统、配水/预处理系统、辅助系统、数据采集/控制系统、数据处理/传输系统等、质量保证控制仪器等仪器设备每个站房各1 套。见表5-1。

6、项目实施进度和组织管理 6.1 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实施的总体要求为截至2020年底建成覆盖全省、监测仪器完备、监测项目齐全、技术先进、管理有效和布局合理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网络。

按照此要求96个监测系统工程整个建设期为9年实施进度如 下近期建设27个站即主要江河控制节点中已经建有水文站的27个站在近三年建设自动监测站2013、2014、2015年每年建设9个建设进度见表6-1。

表6-1 全省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近期建设进度表

远期建设69个其中20162020年每年建站数量分别为22、10、15、9、13个。其中2016年建设已建水位站的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22个站 2017年建设已建水文站、水位站的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10个站 2018年建设重要水源地站4个和重要水库和湖泊11个站 2019年建设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9个站 2020年建设未设水文水位站的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10个站和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3个站。配合工程的开展应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审批工作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投标、设备采购等工作自动监测站的土建施工和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和联网工作完善中心站远程控制系统建立质量保证控制系统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6.2 项目组织管理

省水利厅成立全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组织、协调和推进项目的实施指导全省地表水量水质 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办公室下设管理组和技术组。省水文局负责组织质量保证和控制系统建设并负责自动监测站 建设、验收、运行的技术要求制定及技术指导省水资源中心负责组 织传输网络及中心管理控制系统建设。

7、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1 投资估算 7.1.1 编制说明

本项目投资估算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浙江省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建建发[2006]292号中规定的 有关方法进行。编制说明如下

1项目建筑工程包括新建站点的主体结构、装饰和安装工程 以及室外道路、绿化工程。项目建筑工程费用按照《浙江省建筑工程 费用定额2010》估算并参照当地实际土建造价和有关文件规定。

2设备购臵费为新建站房和完善站房的仪器设备购臵费用。3其他费用包括建设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环境影响评价费、市政公用设施费和生产准备及开办费。由于项目可依托项目建设单位 及地方水利系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因此暂不考虑建设单位管理费。建设管理费主要为建设管理其他费、工程监理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 费勘察设计费计费额为站房的建筑工程费市政公用设施费包括白蚁防治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等。新增土地费用暂不计。7.1.2 投资估算

参照省环保厅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经费分别估算河道站和湖 库站建设费。河道站单个水质水量监测体系工程建设费200万元新建站房建筑工程费每站50万元、已有水文站的不计站房建筑费河道监测仪器设备购臵费、质量保证和控制系统费、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费等合计每站150万元湖库站单站建设费250万元新建站房建筑工程费每站50万元、已有水文站的不计站房建筑费湖库监测仪器设备购臵费、质量保证和控制系统费、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费等合计每站200万元

各站的管理运行费25万元从建设后的次年起计算。本项目建设投资2497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7000万元运行维护管理费用7975万元。

其中近期建设投资472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050万元运行维护管理费用675万元。

远期建设投资2025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2950万元运行维护管理费用7300万元。详见表7-1。7.2 资金筹措计划

建设资金拟由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具体如下

宁波市为计划单列市其站房建筑工程、仪器设备和质量保证控制系统投资等2425万元全部由地方承担。

其余部分省财政承担投资总额的63即14206.5万元主要为站房仪器设备购臵以及质量保证控制系统和数据传输管理系统建 设。地方财政承担37即8343.5万元主要为站房建筑工程费。

8、社会效益分析

地表监测 篇6

四川省达州市环境监测站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水质量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所以环境检测中的地表水监测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在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人们的正常使用,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详细的阐述我国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出现的现状及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提高我国的水质量,对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提供帮助。

关键词:环境检测;地表水监测;问题及对策

0引言

在我国最主要的的水源是地表水,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多,工业的发展,大量含污染物气体、液体的直接排放,使地表水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我们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水环境监测是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由于我国的水资源污染情况的加剧,如何监测地表水的污染情况和改善地表水的污染程度是我们环境检测现在的主要任务。本文就我国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的现状进行简述,分析水环境检测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1 我国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内容、重要性和现状

1.1地表水监测的主要内容

在不同的时期,地表水监测的主要内容有不同的方法和步骤。在多年之前,每年都是按照丰、平、枯3个水期分别进行6次监测。然而,在这之后,就做了些调整,即在每个月的1一10号展开监测。由于地表水监测的对象不同,所以监测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河流监测的主要项目是:石油类、水温、铅、pH、溶解氧、汞、电导率等,有时候也会对水流量进行监测。然而,在对湖库监测项目中的河流监测项目进行检测时,还要加入水位、总氮、透明度、总磷等检测内容。

1.2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的重要性

水是人类不可缺少且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人类的发展和生活都需要水资源的支持。如果水体受到污染,就会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地球上,平均每天大约有2000 人因为使用被污染的水质导致死亡,水体污染问题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因为要依靠各种工业发展为国家带来经济增长,然而工业的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大,所以平均每年有1/3 左右的死亡是因为水体污染导致的,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必须重视水污染。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是很均匀,在东西部由于水资源匮乏经常要面临干旱等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就进入经济发展迅速的阶段,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越来越大,所以对水资源的需求逐年扩增,导致我国大部分的地表水都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尽管在城镇都设置了各种污水处理厂,但因为技术与设备有局限性,水体中的污染物很难彻底清除,这就是我国用水安全性不高的原因。

1.3我国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的现状

如今,中国已建成的监测水环境的中心大约有350个,类型不同的关于水环境监测的站点就有3000多个,基本已经覆盖全国各大流域和江河湖库。目前,在我国大概有上百家较高规格的水环境监测实验室已经成立,这些实验室都已经经过相关计量认证系统的严格审核。虽然我国水环境监测站点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国依然在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全国各地的水利部门中大概三百多个地表水监测中心以及它们所以的分中心进行了相关的计量统计,来确保由这些水环境监测网点得到的数据是完全科学可靠的。另外,从1980年起,我们国家就开始仿照欧洲一些国家创建了水质连续监测系统,同时,还开始研发了实时动态监测系统。

2我国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到目前为止,我国地表水监测发展已经30多年了,经历了30 多个春秋,这期间,在我国环境检测中多次对地表水监测的工作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和改革,因此,才有了现在正在使用的地表水监测系统。然而,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地表水监测系统在人力和技术上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目前,我国有关部门配备了高素质的人才和专业设备为地表水的监测工作服务,同时,政府也在这方面增大了投资力度,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某些问题的存在必须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去寻找解决对策。

2.1地表水质的监测技术及设备不达标

我国的地表水监测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欧洲一些国家不仅仅在监测设备和监测技术上领先于我们国家,而且国外在地表水质监测工作方面也要比我们国家先进好多。如今,我们国家几乎没有使用特别先进的监测设备和监测技术,还在使用被国外已经淘汰的理化监测方式来进行水质检测工作,像这种监测方式就相对比较落后。比如像一些非传统的监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就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监测技术中的不足。这种非传统的监测技术可以长期检测出某一个水域中的生物危害性和污染情况并且可以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还可以准确无误的测量出水域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的程度。利用这种监测方法,有效的确保了水资源的质量。对于部分先进的实时监测技术和设备,这些非传统的地表水监测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的改善目前我国监测技术落后的情况,例如先进自动水质检测技术对于解决突发性污染问题是十分有效实用的监测技术,这种技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它能够运用不同的监测方式来处理不同的水域,还能够对水质的状况实施实时监测。遥感检测技术不仅能够全方位迅速的检测出地表水的受到污染的具体情况,然后立刻传送给相关的检测机构,而且还可以根据分析出的结果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虽然目前我们在地表水的监测技术方面有多种选择,但是有部分技术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还在研发的过程中,而且还不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这就需要我们的研发人员不断努力克服一道一道技术上的难关,开发出先进的地表水监测技术。

2.2地表水监测人员专业能力不达标

随着监测技术的持续提高,其技术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一部分地表水监测人员工作能力不够和低素质等问题就慢慢的显现出来了,这些问题在监测人员中普遍存在,也是最为典型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客观因素是无法避免的,当然,也有工作人员本身的主观因素。通常情况下相关部门都会忽略人力资源的管理作用而过分关注监测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监测技术培训体系,因此监测技术人员几乎没有交流经验的机会,也没有很对机会能够参加培训增长专业知识。相关部门应当把提升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放在首要地位,把地表水监测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严紧的结合起来,让负责监测的工作人员可以牢固的、全面的掌握各种有关地表水的监测技术,从而就可以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监测工作,顺利的完成规定的任务。与此同时,如果在监测过程中遇到一些技术方面的难题,要快速的组织技术人员共同攻破难关,确保地表水的监测工作能够按照预期的要求完成。

2.3监测项目的设置与环境实际状况不适应

相关部门必须要实时监测水域中的污染物,因为如果在某一个水域中有某种污染物的污染源,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污染该区域的地表水。通常情况下,设置监测项目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段而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模式。相关部门可以设置特定的地表水监测项目,这样就可以全面的了解某区域的地表水的质量情况并且能够及时掌握区域内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因此,要全方位的加强地表水的监测和分析。地表水监测项目必须要结合监测得到的数据、经过严格调查后了解到在检测区存有的污染物以及污染物具体的分布情况来确定,然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根据监测得到的结论再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善,最后确定科学合理的监测项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一个标准化、系统化地表水监测系统。相关部门不要一味的只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各种污水废水对环境的影响,我们要杜绝先发展后治理。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对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的投资,研发出更先进、更方便、更实用、更有效、更现代化的地表水监测设备;培养出一些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从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測项目,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以此达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窦乾.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现状及进展[A].基础科学,2013(02).

[2]胡彬.地表水监测存在的问题及探讨[B].环境保护,2014(17).

[3]张学凯.探析我国环境检测中地表水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生物科技世界,2014(02).

[4] 万本太,蒋火华. 论中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J] 中国 环境监测,2005,21(1):1 - 31.

[5] 王心芳. 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1):1 - 61 .

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问题研究 篇7

1 我国地表水监测工作现状概述

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根据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以流域作为单元, 通过优化监测断面, 以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技术等常规监测手段、连续自动监测分析技术为主导, 配合采用移动式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 形成全面的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地表水环境的监测内容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类, 其中必测项目主要包括p H值、水温、电导率、浊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 选测项目主要包括化学需氧量、TOC (干法) 、UV吸收值、总磷、总氮、氰化物、氟化物、酚、硝酸盐、氯离子、砷、汞、水位、流量等内容。按照河流、湖泊、水库、水源地等地表水体不同, 根据断面不同要求按照4次/年~12次/年的频次进行地表水环境的监测。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更加重视, 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站点数量不断增加, 监测技术手段不断革新, 数据更加准确可靠、丰富全面, 地表水环境监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 地表水环境监测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2 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不够高。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 地表水环境监测中人员、仪器设备、监测方法、技术标准等, 都有可能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比性以及代表性, 如果地表水监测数据不准确、不真实就会造成水环境问题分析出现偏差。但是现阶段由于受人员、设备、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可信度差、数据不全面、可分析性不高, 影响了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 对于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实施也十分不利。2) 地表水环境监测参数指标不齐全。在我国地表水环境的监测过程中, 监测的指标参数主要是集中在了一些常规因子方面, 然而水污染影响因素较多, 在监测中对于一些特征污染因子, 尤其是一些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在污染物来源、危害、影响范围等方面监测不成熟, 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不够全面。3) 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现阶段, 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视地表水监测阶段的现场采样以及实验分析, 而对于所获取数据缺乏深度的挖掘分析能力, 尤其是对于一些无机污染物、重金属、微生物以及营养物等只是通过地表水质报告进行简单的参数发布, 而对于监测信息所反映的水质问题缺乏全面的分析, 造成了地表水监测报告对于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指导作用不大。

3 地表水环境监测改进策略分析

1) 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地表水环境监测质量, 应该根据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要求, 结合地表水环境监测实际情况建立涵盖监测人员管理、监测分析方法确定、监测数据布点、监测采样方案确定、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以及出具报告分析等在内的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 特别是关系到地表水环境监测结果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更应该在分析方法适用性、空白值测定、检出浓度确定、紧密度与准确度检验、干扰试验等几方面细化质量管理制度, 以确保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提高地表水环境监测结果的精准性。此外, 为了提高地表水环境监测质量, 管理部门应该注重对于先进监测仪器设备的投入, 并对监测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 同时积极引进计算机模型指导监测数据分析, 以提高地表水监测质量, 准确掌握地表水体实际情况。

2) 健全地表水环境监测项目。在地表水环境监测项目的确定上, 除了技术规范中明确要求的PH值、总磷、生化需氧量、色度、COD、氨氮、总氮、悬浮物和苯胺类等基本的监测项目以外, 还应该根据现阶段有机污染物问题不断加剧的新形势, 强化对地表水有机污染物的监测研究。结合我国地表水水体中主要出现的有机污染物的种类, 特别是针对地表水污染重较为突出的新型有毒有害物质、新型环境激素类物质、全氟化合物污染等项目的监测研究, 制定相应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方法, 掌握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范围, 确保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全面性, 并进一步明确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手段。

3) 提高地表水监测数据分析能力。对于地表水环境的监测数据, 首先应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分析, 将监测数据中的异常值提出, 通过对测量数据方差以及平均差的检验, 确保监测数据的精度。对于地表水监测数据的分析, 在分析方法的选择确定上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 对于没有固定统一标准的一些监测项目, 可以适当借鉴国际ISO体系、EPA、JIS等相应的数据结果计算分析方法。对于地表水环境监测分析, 应该根据地表水监测的结果分别确定其水质类别、水质状况、表征颜色以及水质功能类别等, 通过地表水环境监测结果指导地表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

4) 提高地表水环境监测资料的编制质量。地表水环境监测资料是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成果的直接体现, 也是用于指导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在地表水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上, 应该确保资料的全面性, 尤其是在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优化、监测采样点的布置、样品采集、监测项目、监测数据分析、数据的校准、分析结果的审核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 重点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进而为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参考。

4 结语

地表水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也是关系到人们生活安全地重要内容, 在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上, 管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 合理的制定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 提高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精度, 进而提高地表水环境监测质量, 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提高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婷婷, SHI Mingchang, 戴丽等.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以云南松华坝流域为例[J].国土资源信息化, 2008.

[2]董曼玲, 黎绍佐.2000~2009年珠江片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和趋势分析[J].人民珠江, 2012.

地表水水质常规监测问题的探讨 篇8

关键词:地表水,监测项目,针对性,偏差,评价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而作为重要的生存资源的水环境, 更需要被合理的保护且时时关注其水质的情况, 因此水质常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根据实践经验, 针对常规监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及探讨。

1 监测项目没有针对性

我国地表水水质的监测常规工作基本有两项:

(1) 监测地表水断面的水质。 (2) 监测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我国监测地表水断面的指标将近27项, 涉及到的范围包括:水温、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硒、砷、汞、镉、六价铬、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铅、氰化物、p H值、溶解氧、挥发酚、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等等。我们国家用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中的23项基本项目作为监测饮用水的水源地常用标准的指标。饮用水源地监测的23项指标和地表水断面水质的27项指标许多年来几乎一直都没有改变过。从这些监测指标整体来看, 大部分是以重金属和综合性指标作为主要的监测指标, 无机离子、营养物还有微生物等则是其次较重要的指标。由此可以看得出在我们国家以有机污染为主存在于城市的河流及各大水系之中。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之中应用到至今为止, 在各个地方监测站的地表水常规监测项目长期以来都没有变过, 监测的指标也就局限在十几个项目, 例如:汞、铅、镉、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氟化物、砷、六价铬、氨氮、挥发酚、石油类、总磷、总氮等。长期的实践证明了要真实清晰地表征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这种重复一成不变的监测方式是不符合实际的。由于我们国家的城市河流以及各大水系的污染已有机污染为主, 所以着重于这方面指标的监测, 有机物的项目在监测指标中的表征全都是属于综合性的指标, 但全面各个断面水质的具体情况并不能代表, 这也就表示以此水质监测项目的方式在具体操作中太过于宽泛模糊, 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代表性, 因此, 在地表水的常规监测的项目操作中, 可以采取根据不同的污染源, 对于那些危害大的污染源、有害物中出现频率高的指标作为具体和重点的监测对象, 从而保证水质监测的有效性。如果总是一直反复投入去监测这些标准允许范围内的监测项目, 不但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 而且还会在监测中产生实验废液, 造成不必要的二次污染, 给环境带来破坏。所以建议在今后监测项目中, 对于常年都没有被检出来的监测项目, 像重金属以及无机化合物这类项目指标, 没有必要对其进行周期性、反复的测定, 可以适当将监测时距拉大, 将重点放在经常出现有影响的项目指标上。我国江河湖泊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的污染源, 有害的污染物的浓度和种类也是千差万别, 因此应该使用与之具体情况相对于的参数来衡量水质好坏才是科学的。所以建议各地选择污染物作应当源于当地的污染源的不同, 危害的大小以及出现的频率高低作为监测对象, 这样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同时有效的反应出当地的水质真实情况。

2 监测数据质量与事实有偏差

2.1 实验设备条件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全国环保大会第一次召开在1973年到现在, 第一次真正有意识的环保工作才在我们国家正式的展开, 正因为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中水环境监测有着意义非凡的重要性, 使得我们国家的水质监测方面的工作在近40年时间里有着飞速般的发展, 可是这当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其中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水质监测仪器任然比较简单, 基本是以物理化学监测为主, 以及一些非传统的监测技术, 像是生物监测、水质自动监测技术以及遥感监测技术这类初级发展中的技术, 我们国家的水质监测技术目前的现状就是如此, 技术较为落后, 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水质监测工作在这方面的的技术造早已超过我们国家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在饮用水水源监测方面, GB 3838-2002列出与饮用水水质需要监测的相分析项目, 作为了加强对其的监测。旧版本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2001年) 基本都是拿来用作为这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的参考, 但是, 应用到的分析方法大部分都是在20世纪80年底研究建立的, 然后才选入《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里面作为参考, 很显然, 很多方法随着技术发展推进已经落后了。例如, 由于局限于当时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 在对有机物方面的监测, 填充色谱柱是大多数分析监测采用的方法, 而且目标物质的针对非常有限, 基本是一种, 或是仅仅很少的几种而已。

2.2 技术人员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虽然我们国家在水环境监测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中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对于这方面的专业人员的配置和培养投入相对不多, 所以在地表水水质的监测常规工作的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与国外一些这方面领域的技术员相比相对低下, 以此实验数据受到了直接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因此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这方面必须得到重视。在人员管理方面, 仅靠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在实践中已经证明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控制机制应付人为因素, 例如, 以对监测人员人为因素留样抽测和采取密码样可达到有效的监管, 在上级站与下级站方面可以建立纵向对照监测, 在同级别不同责任区监测站可以建立横向相互交叉监测机制, 通过多种方式可以更全面的进行有效控制监督。

3 评价方式需要改进

在地表水水质的监测中, 将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和总结, 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述是环境质量状况评价体系的作用。但是由于在许多时候, 监测站拿出来的评价报告过于专业化, 其中的专业术语, 用词以及数据一般的群众无法读懂, 这就背离了评价报告的实际意义, 所以在现状评价里, 应该更加简单易懂, 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 所以监测数据不应该去适应评价体系, 而应该是服务于监测数据的。

结语

我国已经进行了近30年地表水水质常规的监测, 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基础数据, 为水源水质环境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随着我们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 就会遇到更多的挑战, 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提出这些问题, 然后不断改进完善, 为地表水水质的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地表监测 篇9

某铁矿位于某市某庄村北200m, 纬三路路南, 交通十分便利。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为切实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特开展此矿地面变形监测工作。

2 作业依据

(1) 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2) 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 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

(4) GB/T 12898-200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5) 《某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河北XXX院2013年6月)

3 基本规定

3.1 作业基准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CGCS2000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独立高程基准。

3.2 技术要求

地面变形测量的级别为二级, 沉降观测的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位移观测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为±3.0mm。

4 采用仪器设备及软件

(1) 天宝5800、R4型GPS接收机4台

(2) 徕卡TCA1201全站仪1台

(3) 天宝电子水准仪Di Ni12 1台

(4) 天宝TBC GPS数据处理软件1套

(5) 南方测绘平差易2005 1套

5 变形控制测量

5.1 平面控制测量

(1) 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位移观测的基准点 (含方位定向点) 不少于3个, 基准点、工作基点应便于检核;2) GPS控制点还应满足:a.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b.视场内障碍物高度角小于15°;c.远离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线、大面积的水域等。

(2) 平面控制测量采用GPS测量, 控制网的技术要求如下:

(3) GPS接收机使用双频接收机, 标称精度≤ (3mm+D×10-6) 。

(4) GPS测量采用静态观测, 其基本技术要求见下表:

(5) GPS的数据处理采用美国天宝TBC数据处理软件。

5.2 高程控制测量

(1) 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少于3个, 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形成闭合环或形成有符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2)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⑴高程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⑵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

(3)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高程基准点的标石按照点位的不同要求, 标石形式采用《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附录A执行。

(4) 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 采用的观测方式为二等水准往返测。

(5) 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6) 水准仪的i角不得大于20″, 在开始一周内每天进行i角的检校, 若i角比较稳定, 以后每隔15天检校1次。

(7) 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 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

(8) 高程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采用南方测绘的平差易2005。

6地面变形测量

6.1监测项目及周期

地面变形的监测范围应为地面沉陷范围。

a、监测的前期准备

在井下未采动前, 获得监测工作基础数据, 确定3个基准点进行联测, 频率为1次/年, 等级为三等水准, E级GPS, 联测长度3200m, 并记录原有地表破坏情况。

b、监测工作

利用水准仪对监测点进行监测, 监测频率为1次/季度, 等级为四等水准;利用GPS对监测点进行定位, 获得水平移动数据, 监测频率为2次/年, 监测等级为二级导线。

地表移动过程, 按下沉速度划分为三个时期:初始期<50mm/月, 活跃期>50mm/月, 衰退期<50mm/月, 当连续6个月监测点的累积下沉值小于30mm时, 可以确定地表移动过程基本稳定。依据地面变形的不同阶段, 水准、水平测量的监测频率可相应进行调整。

6.2地面位移观测

(1) 位移观测使用GPS快速静态定位方法。

(2) 位移观测点根据甲方提供的设计图纸并结合实际的现场情况均匀进行布设。

6.3沉降观测

(1) 沉降观测点根据矿山环境恢复方案并结合采空区实际情况每50~100米处布设一个沉降点。

(2) 沉降观测使用天宝公司的Di Ni02型电子水准仪, 按照二级的要求进行观测, 技术要求同5.2高程控制测量的章节。

6.4数据处理分析

每期建筑变形观测结束后, 应依据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 并计算各种变形量。变形观测数据的平差计算采用严密的平差方法和变形监测专用软件。数据处理中数据取位要求见下表:

7 施工组织

为了保证该项目的优质高效施工, 成立项目部, 设项目负责1人, 技术人员10人, 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 工程师3人, 助理工程6人。

8 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8.1 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实行两级检查 (过程检查、最终检查) 、一级验收制度。

8.2 安全管理

(1) 安全生产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前提,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项目负责任组长。坚持安全生产的原则, 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QB/ZD8-3-A (0) 所有条款, 严禁违章作业。

(2)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规定, 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3) 项目开工前制定具体的安全保障措施, 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4) 作业组必须配备安全警示牌。外业施工人员必须穿好安全标志服, 遵守交通规则。

9 提交成果资料

(1) GPS网平差报告

(2) 控制点成果表

(3) 变形观测点位分布图

(4) 沉降观测成果表

(5) 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6) 等沉降曲线图

(7) 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

(8) 水平位移曲线图

(9) 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研究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及其问题 篇10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环保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日益增加, 造成了我国水资源越发短缺的情况, 各种水资源逐渐出现了污染问题, 地表水环境越发的恶化。与人类的生活非常密切的就是地表水, 也是人类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所以, 在水资源管理中对地表水进行检测就成了非常必要的工作。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利用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 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 进而找到水污染的途径以及根源, 为我国地表水污染的治理提出有效的科学依据。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地表水检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本文就地表水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析, 为我国地表水环境的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1 监测进展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 我国水污染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 工艺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 但是在没有环保意识的20世纪, 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多数的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就排放到了河流中, 导致水质越来越不达标。在这些污水内部含有很多种类的无机或是有机污染物, 所以, 防止地表水进一步的污染的首要措施就是对地表水的环境进行检测。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从国外引进水资源的环境监测系统, 现阶段我国大概有400多个水环境监测站, 其中有100家左右经过了国家级的计量认证, 甚至还有各个区域不同级别的水质监测站4 000多个, 基本上可以覆盖全国范围内的江河湖水资源的监测。水资源的环境监测主要方法是应急监测、常规监测以及自动监测。就我国目前来说还是采用常规检测为主, 而自动检测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小, 只能限制在一些重点的流域, 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水质监测网,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处于落后位置。但是自2009年起, 我国开始公开发布国家对于地表水质自动检测的实施数据, 其中包括总有机碳的含量、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溶解氧以及p H值, 来进一步的加强对地表水的管理和检测。

2 检测问题

2.1 监测站没有更新

虽然截止到目前我国的地表水环境监测站已经优化了两次, 但是就我国的国情来看, 一部分的县级水环境监测站工作的质量并不高, 与此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而且, 每个部门又总是在同一个时间进行相同项目的测量, 重复着一样的工作, 而有的时候又会把一些项目遗漏, 直接导致了检测的工作效率低下。

2.2 缺乏统一管理

最近几年我国也在不断的参考国际上对于地表水资源的管控方法, 从以往的区域性检测逐渐转变为对整个流域的监测, 但是地方的各个部门还是难以改变以往的观念, 大多还是以自身的利益为重, 并不重视整体, 也就并没有实现整个流域的控制, 究其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整体的管理。

2.3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基层来说, 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工作年龄10a以上, 相关专业能力跟不上环境监测新要求, 技术操作能力比较差。另外, 监测工作量大, 工作环境复杂、危险, 但由于体制的问题, 待遇在环保系统中处于较低水平, 与所承担的工作量和责任严重失衡, 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造成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2.4 项目缺乏针对性

根据我国相关的地表水质量检测标准规定, 其中只有24条基本的检测事项, 对于集中式的生活饮水监测只在其中补充了铁、锰、硝酸盐、氯化物以及硫酸盐几项, 而这些项目并不能直接充分的反映水质问题。

3 工作建议

3.1 优化监测网络

仅仅是依靠目前我国的水环境检测点并不足以反映出我国地表水流域的防治效果, 必须按照各个行政区域仔细划分检测控制点。另外, 管理层也应该对监测部门进行合理的优化, 让监测网络达到全覆盖。

3.2 加强管理

我国政府应该不断的推动检测工作上的改革, 及时清理监测部门中的贪污受贿现象, 让检测部门能自我独立的同时又能接受得了上级的考核与监督, 与其他的统计部门也能良好的合作, 共同为我国的水资源防治做贡献。

3.3 提升素质

能够做好地表水资源监测工作的前提是拥有专业的监测人员, 所以, 基层的监测部门应对现有的员工做培训, 让员工能及时的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了解我国水污染的实时状态, 提升专业监测水平;同时, 合理增加人员福利待遇。

4 结束语

就目前我国的地表水资源环境的监测来说, 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在检测的技术上还是分析的水平上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所以, 为了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无误, 应利用好我国现有的科学技术, 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外长期积累的经验, 研发出适用于我国的先进监测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健, 胡笑妍.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分析[J].科技资讯, 2013, (16) .

[2]丁翊, 白玉华.地表水环境监测进展与问题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5, (5) .

试论如何提高地表水水质监测质量 篇11

1 影响水质监测质量的原因

水质监测主要是指监测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污染浓度, 评价水质状况的全过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水质监测工作起步比较晚, 是在人们意识到水体污染后才积极开展的。时至今日, 虽然我国水质监测工作已经基本形成体系化, 具有监测分析技术 (比如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和组织结构网络, 但是, 总体监测质量并不高。经过分析和调查发现, 影响地表水水质监测质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

地表水水质监测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 即饮用水水质和地表断面水质监测, 两者在常规指标测定上有本质差别。例如, 对污染项目来说, 主要监测的是水中的氨氮、溶解氧等, 化学指标则为温度、酸碱值等, 独立指标是氰化物等。但是, 从水质污染状态分析的情况来看, 主要是指有毒或有机物污染。由此可见, 目前, 我国这项工作还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

1.2 管理较为分散

目前, 我国地表水水质监测主要采取流域监测模式, 通过对水体的全流域监测强调其统一性, 进而全面、系统地掌握水体情况, 为治理水体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但是, 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流域具有跨区域性, 所以, 无法有效解决省界断面的问题。由此可见, 工作管理过于分散、水质监测存在漏洞会影响水体监测质量。

1.3 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现阶段, 理化检测是水质监测中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但是, 国际上已经开始广泛应用生物监测、自动检测等技术。受我国水质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监测技术的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监测报告是水质监测工作的关键, 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库。所以, 水质监测结果的利用率并不高。

2 提高水质监测质量的措施

提高地表水水质监测工作的质量非常重要, 因此, 要想提高水质监测质量,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提高指标针对性,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要想提高指标的针对性, 需要加大对水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力度, 科学划分, 按照功能区、污染物等分类, 制订合理的监测方案, 并对监测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适当增加有机污染物指标。而对于一些标准指标没有问题的项目, 可以适当减少监测次数, 提高监测指标的有效性。另外, 水质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比较复杂, 涉及化学、气体等多项内容,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降低水质监测质量。基于此, 要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制订明确的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责任制, 让监测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 要规范实验室特殊物品的摆放, 在药品库设置沙箱等, 及时回收废弃污染物, 避免二次污染的情况发生。

2.2 全面监测, 加大管理力度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水质监测逐渐朝着多样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 它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为此, 应积极开展全面监测工作,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采取不同的方法监测地表水水质, 以提高监测信息的准确性。比如, 可以将自动监测与污染源监控整合到一起, 全面监控地表水水质, 充分利用监测结果, 为下一步治理水污染提供支持。与此同时, 针对水质监测管理缺乏统一性的问题,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体系, 再结合流域、河段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合理划分管理范围, 有效统一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加大对日常水质监测工作的监督力度, 规范监测人员的工作行为, 完善各项指标的记录工作, 并进行审查和复查, 使水质监测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地表水水质。

2.3 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技术水平

要想提高水质监测质量, 关键在于技术——技术水平越高, 水质监测信息的准确性越高。为此, 政府应适当给予这项工作必要的资金支持, 相关部门要立足我国地表水水质监测的实际情况, 引进先进的监测手段和技术设备, 不断完善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 使用科技含量高的分析仪器, 确保监测技术能够满足水质监测工作的发展需求。另外, 还要加强对仪器设备特性的检定和校准, 重视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为水质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地表水水质监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 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相关部门要认识到水质监测的重要性, 明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重视人才培养, 以提高水质监测质量, 使这项工作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简要分析了我国水质监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提高地表水水质监测质量的措施, 以期为地表水水质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表水,水质,监测质量,水污染

参考文献

[1]武琳, 刘雪华, 成小英.景观水体浮游藻类变化及与水质因子关系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18 (03) :259-261.

[2]吴佩佩, 韩玉玲.浙江省山区河道护坡乔木植物枫杨耐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20 (05) :12-14.

上一篇:逆变电源装置技术改造下一篇:初中物理生本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