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2024-09-03

继往开来(共12篇)

继往开来 篇1

时间在这一刻, 蕴含着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特殊意义。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一面伟大旗帜被更高地举起, 一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此展开, 一段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由此起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探索、不懈奋斗。全党同志深信,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一定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 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这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不断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旗帜指引方向, 目标凝聚力量。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 标志着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意味着发展布局的深刻调整, 必将鼓舞起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的昂扬斗志。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路径, 也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里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时间紧迫, 任务艰巨, 需要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意志, 更需要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按照十八大制定的蓝图开拓奋进,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呈现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党的使命光荣, 重任在肩, 容不得丝毫懈怠。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 十八大报告强调,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紧紧围绕主线, 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应对风险考验、破解发展难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发挥好我们党特有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 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我们党就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勇立时代潮头, 引领社会进步, 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续写执政兴国的精彩答卷。

承前启后绘蓝图, 继往开来谱华章。现在, 大政方针已定, 奋斗目标清晰, 战略部署明确, 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 深入领会十八大精神, 坚决贯彻十八大要求, 把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 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上来, 埋头苦干, 锐意进取,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新华社社评)

继往开来 篇2

2、中大人万众一心,定能继往开来,使书院制更上层楼,裨益更多莘莘学子。

3、我们应立下“继往开来,自出机杼,与时俱进”的目标。

4、我们应继往开来把改革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5、总结过去是对自己过去资源的整合与提升,是继往开来的垫脚石。

6、青年人要有继往开来的远大志向,才能成大功立大业。

7、诚信是开国领袖面对新中国第一缕曙光作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召唤。诚信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俯瞰西部作出的“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定。

8、节日五四到来,同为青年一代,传递祝福青睐,历史继往开来,纪念活动仍在,欢乐文字承载,节日短信关怀。祝五四青年节快乐!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10、为政清廉从古至今人称颂公仆亮节继往开来胜前贤。

11、独立战争的胜利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权利事件,它不仅圆满了一个“权利政治化”过程,而且开启了一场更为持久的“政治权利化”历程。

12、不过,一个训练有素的耳朵听音乐侦测继往开来微妙之处,未经耳朵思念。

13、在回顾中继往开来,在展望中再创辉煌!

14、这一传统节日对于两族人民来说都是祈求好运、继往开来的好日子。

15、科尔如同卓越先驱,推行这一计划,历届继任者继往开来。

16、我们愿与朝鲜同志一道,携手并肩,继往开来,为中朝友好合作关系下一个更加美好的60年而不懈努力。

17、为政清廉从古至今人称颂公仆亮节继往开来胜前贤,草骑墙头因风势而倒官无正气因德殇而亡。

18、真正的革命家应该具有继往开来的宏伟抱负za ,而不只是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功。

19、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创新,与时俱进;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篇3

2010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国发明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协会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会在此召开。党和国家对此次大会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大会发来了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出席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大会并讲话,国家知识产权局、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有关部委机关领导也出席了大会。来自全国发明界的200余名优秀代表汇聚一堂,共商中国发明事业的大事、要事。

1985年,在胡锦涛等领导干部及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联合倡议下,中国发明协会成立。发明协会成立25年来,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深入发展,创造出一大批发明成果,涌现了一大批民间发明家。全国群众发明创造活动日益活跃和深入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作出了较大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篇4

光阴似箭, 弹指一挥间。2011年在既繁忙又充实的工作中飞快地度过了,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杂志正式创刊历经5载,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得到了业内的充分肯定。在此我代表杂志社感谢杂志的主办、协办和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 感谢业内专家、学者和读者对杂志的厚爱。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管理、经营和设计等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连续几年的经营业绩均创历史新高。本期专辑将向读者展示中国院的技术风貌。

谨此, 以中国院的企业使命“传承中华文化, 打造中国设计, 促进科技发展, 引领行业进步”作为2012年的寄语。让我们共同努力, 继往开来, 再筑辉煌, 创造美好的未来!

荣光百年继往开来征文 篇5

一、不忘初心、坚持学习。

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断汲取营养、“补钙强骨”,才能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两学一做”对全体党员提出了要求,要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就要不断加强学习党性修养的学习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就是要求党员明确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刻知晓党员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完成好“两学”的常规动作,工作才会有科学的理论来支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二、不忘初心,坚持梦想。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表明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最壮丽的事业,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是最值得为之奋斗和引以为豪的理想。这是共产党人的信念,是我们的初心。作为每个基层党务工作者心目当中的‘中国梦’,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向这个伟大的目标推进。我们要更加的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追求”不应是“跳板”,党员干部要自觉向先进模范看齐,淡泊名利,不存非分之想,不计个人得失,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放在最初入党时的誓言中。

三、不忘初心,坚持实践。

百年高校 继往开来 篇6

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333工程”二期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等。

校长之责重千钧

随园,是南京师范大学最具标志性的一个校区,里面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曲径通幽的九曲回廊、遍布校园的古树名木,都在无言地诉说着一个学校所浸润的历史与文化。无怪乎,在这里读过书的很多学生都会把随园当做自己在南师大求学的一个印记,一个符号。

南京师范大学诞生于105年前,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经两江师范学堂,演化为孕育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成熟办学体制的“南北高师”中的“南高师”。100多年来这里名家辈出,著名教育家李瑞清、郭秉文、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等曾先后在此主政,词学大师唐圭璋、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苔藓学家陈邦杰、心理学史专家高觉敷,艺术大师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诸多名师大家曾在这里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言传身教,“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也由此而生。“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校训就是这所百年老校历史传统积淀的产物。

当你漫步在随园,静立其间时,会感到先贤们睿智的目光穿越了时空隧道,驻足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法、管、理、工、农、教十大门类。这里也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基地。

南师大现有随园、紫金、仙林3个校区,总面积为3100余亩,有23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在校师生3万余人。极富现代气息的仙林新校园更是让南师人为之骄傲。

但随园依然凝聚着南师大人的一种文化情结,目前执掌南师大帅印的宋永忠对随园更是如此。他的人生航船正是在这里找到了一条奔流向前的航道,从1978年春天跨入这所大学至今,30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

2002年,宋永忠接过了一校之长的帅印。从此,他的工作重心便开始转到了管理上,对于自己一直以来倾力而为的数学研究,他只能暂时割爱,因为一所百年老校的千斤重担容不得他心有旁骛。在很多领域,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管理、业务双肩挑。但宋永忠不这样认为:“双肩挑是不可能的,我在农村干过农活,挑担子只能一个肩膀挑,不可能两个肩膀同时挑,顶多是换个肩膀挑。”

在校长这个岗位上,宋永忠把管理放在第一位。

2002年,学校提出了“顶天立地”的科技发展战略思路。所谓“顶天”,就是要集中力量,将有限资源用于战略性、关键性的学科和科技发展领域,追求原创,力争突破,在重点研究领域跟踪前沿,追求创新,攀登理论高峰,使有条件的学科和研究项目达到国内领先乃至顶尖水平、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并以此为中心向其他学科和领域辐射。

所谓“立地”,就是立足现实,面向社会,注重成果转化,造福人民,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接轨,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宋永忠认为:作为综合性的重点师范大学,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创造性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学研究人员、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管理与经营者、艺术与体育工作者、重点中学教师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因此,在面对“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以及如何办好学校的问题上,学校提出了“大力实施‘顶天立地’战略,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思想。

以教育部“长江学者”汪永进教授领衔的“东亚季风重大环境事件、气候突破过程和现代环境生态效应”团队,不仅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而且主持建设的“现代自然地理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另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团队主持建设的“地理信息系统”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使原来科研实力一般的地理信息学科在5年内建成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

“十五”期间,南京师范大学专利的申请数、授权数与“九五”相比均有大幅度提高,共申请专利293项,其中发明专利169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专利授权201项,发明专利授权102项。

专利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为社会,尤其是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与相关数学理论研究”项目研制的“低压配变电网络无线远程安全监控系统”,已在南京和镇江等市试用,运行情况良好;该项目承担的“公路交通量信息管理系统与无线广域网络传输系统工程”解决了现有的交通量管理系统的弊端,使交通信息管理更为高效和安全可靠,在盐城和连云港等市安装试用后运行情况良好。生命科学学科关于水产经济动物特别是中华绒鏊蟹的病害、种质资源和饵料研究,直接服务于江苏省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

一波三折的大学时代

上高中时,宋永忠没想到自己能上大学;上了大学,没想到自己能留校当老师,当了老师,没想到自己能有机会跨出国门,更没想到自己能做母校的校长。

1977年,高考恢复了。宋永忠这位农家子弟终于有机会和别人平等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报考时,喜欢文科的宋永忠原本要考文科,他的中学老师建议说,你的理科底子好,在短时间内很快就可以突击复习,提高成绩,这样更有优势,也更有把握。宋永忠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如今回想起这段往事,宋永忠依然感慨地说:“老师的建议对我的人生起了重要作用。”

要填报高考志愿了,宋永忠根本搞不清楚大学是怎么回事,加上自己喜欢做老师,于是,填报的所有学校无一例外都是师范。他的当民办教师的哥哥很不理解,别人都不愿意当老师,你好不容易有机会跳出“农”门,为什么不报一个其他大学,毕业后找个更好的工作?

宋永忠想,当老师有什么不好?自己的几位中学老师都非常出色,虽然这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但其中就有老师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等重点师范院校,要没有他们,自己怎么可能考上大学?宋永忠后来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

可是,让哥哥不能理解的还在后头呢!刚进校不久,宋永忠联合了十多位同学一起写了申请,要求将本科转为专科,提前毕业。希望自己的大学时代赶快结束,早挣工资,以减轻家里负担。随园虽美,终非家园。学校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经过研究上报了江苏省教委。没想到,江苏省教委批准了。真要办手续了,一些老师、同学都纷纷劝阻宋永忠:“你年纪这么小,学得也好,就再坚持两年,别转了……”宋永忠最后听了老师、同学们的建议,留了下来。但还是有8位年纪较大的同学转成了专科,早早毕业离校了。宋永忠没想到几年以后,自己居然成了其中一位同学的本科函授老师。

临近毕业,不少同学要报考研究生,成绩优异的宋永忠又犹豫了,他是贫困生中的贫困生,当时只想早点工作,根本没想过要考研究生。但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踌躇满志地复习备考,宋永忠开始动摇了。在研究生招生开始报名之后,他赶忙给哥哥写了一封信商量,信寄走了,宋永忠开始掐着指头算日子,一天、两天、三天……就在报名截止日期的前一天,宋永忠的同学跑过来问:“宋永忠,你哥想让你当兵?”

满心疑虑的宋永忠拿过同学手里的电报一看,“希报考兵”。宋永忠笑了,一块石头落地,他明白了哥哥的心意。肯定是哥哥收到信,写回信来不及,于是跑到邮局发了电报,为了省钱就写了四个字,其实哥哥是希望他报考研究生,最后的那个“兵”字是哥哥的名字。

1982年,宋永忠顺利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由于当时南师大还没有数学学科的硕士授予权,所以这一届研究生是和南京大学一起培养的,1984年宋永忠毕业之后,拿到的是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

大学时期刻苦攻读的优异成绩终于给了宋永忠丰厚的回报。宋永忠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从辅导员、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一直到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美丽的随园见证了宋永忠这位农家子弟的求学发展之路。

大学改变命运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时,当兵对我来说都只能是一种奢望。我心想,就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有文化的新式农民吧。”1975年,宋永忠高中毕业回乡,劳动了两年之后被聘为中学代课老师,他很知足。他压根儿没想到自己能成为一名大学生,并且在20多年后成为大学的一校之长。

能迈进南师大的校门,宋永忠由衷地感谢自己的几位中学老师,也正是从他们身上,宋永忠最真切地感到了“师范”二字的崇高和力量。

大学彻底改变了宋永忠的命运,南京师范大学也成了他扬帆远航的起点。

如今,成为这所以师范为特色的大学的校长,宋永忠希望这里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更多的优秀园丁,从而帮助更多的学子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为他们命运的改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曾经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大学访问的经历给宋永忠留下了很多思考。19世纪由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威廉·冯·洪堡创立的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父,培养过25名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学者,成为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楷模。他们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如威廉·冯·洪堡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

宋永忠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型教师。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关键在教师,我特别欣赏‘名师出高徒’这句古训。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要让教师自身迸发出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并付诸行动和实践,平台和机会不可少。为他们搭建平台是培育一流教师的有效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特聘教授制度”,目前在岗的校级特聘教授有40人,讲座教授有10人。学校积极为教师营造有利于探索和创新的氛围。一方面,创新研究机制,搭建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融合和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学科建设开放化;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将科研创新能力引入评价机制,鼓励探索,激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以制度创新推动学校的自主创新。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近年来,创新意识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近年来实施的“大学生能力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组织“科技节”、“大学生电脑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系列活动,以及针对研究生特点开展的“博士生论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随园论剑——研究生科技月”等活动,不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促进了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004年该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2005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6年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1个金奖、2个铜奖。

“创新是南京师范大学未来发展的永恒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责无旁贷。”对于南师大未来的发展方向,宋永忠充满信心!

那首南师人熟悉的校歌让人们感受到这所愈老弥新的学校不断奋进的精神:

扬子滔滔,钟山巍巍,壮我心胸!三江创业,校史峥嵘,薪火相继,前景恢宏!严谨朴实,唯真理是从,奋发奉献,青春永无穷!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篇7

“第八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10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于11月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顺利闭幕了。通过持续半年的努力工作, 我们如期给与会的物流企业家们呈现了一场充满智慧的年宴。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的企业家和专家们也不远万里来到成都。于是, 在这里, 从东方到西方, 不同肤色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梳理过去, 展望未来。希望与彷徨, 充满着人们的内心。金融危机的阴影已经散去, 经济复苏的苗头日见明显, 世界开始新一轮上升, 万物历秋冬而孕育重生。然而, 潜藏在复苏背后的诸多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经历过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快速成长和金融危机的阵痛, 中国乃至世界的物流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的物流企业应该如何塑造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新的时代环境?从低碳经济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平衡,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面对这些问题, 数十位海内外的企业家及专家学者给出了他们各自的回答。

当然, 对于主办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而言, 年会期间召开的四届四次理事会更是意义非常。陆江会长一番感人肺腑的真情告白不仅回首了过去十年来中物联所作的大量艰苦而卓绝的工作, 更是将未来发展的接力棒交给了何黎明会长。为此, 本期杂志特别刊发了陆江会长的卸任讲话和何黎明会长的履新发言, 以飨读者。这两篇并不冗长却饱含感情的讲话不仅跳脱了一般官样文章的呆板之势和吹捧之谀, 更是体现了中物联作为行业第一大协会的社会责任感和面向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可以说, 2010年的此刻, 这一时机非常特殊。“后危机时代”的挑战依然艰巨, 中国正在面临经济结构、持续发展和战通胀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当然, 发展低碳经济更是新问题。

继往开来再攀高峰 篇8

“两会”开幕伊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此届政府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 其中对任期内的政府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他明确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诸多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问题不少;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我国改革正在逐渐步入深水区, 各种问题、各类矛盾并存, 改革所面临的障碍和阻力也日益尖锐, 我国经济社会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无论是以往的成就还是留待破解的问题, 新一届政府将以此为基础, 面临挑战、肩负责任, 带领全国人民, 开启新的征程。

其一, 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确定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就是要降低投资在整个增长中的贡献, 要提高效率或技术进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以往经济高速增长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基础上, 随着经济规模不断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其二, 有效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合并部门, 压缩编制, 精简人员, 而是建立政府内部责任体系, 理顺政府内在关系, 更好地解决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转变。

其三,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需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其四,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需要启动围绕于此的配套改革。长期以来, 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出现简单等同于城镇建设的倾向,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需要从单纯城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 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 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从而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其五, 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复杂性因素。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下,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艰难复苏;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我国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二且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在政治经济上对别国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增加了引发各种矛盾的可能性, 需要积极妥善地应对摩擦, 保证良好的外部环境, 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继往开来 篇9

一、建国六十年财税改革历程回顾

建国以来的成就, 最让大家心中有数的就是财税改革。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突破六万亿元, 税收收入占90%以上, 纳税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 在建国之初却并非如此。

(一) 理论探索时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以计划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机制, 使财政不仅执行着政府配置资源的活动, 而且也执行了理当由企业和个人所执行的资源配置活动, 从而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承担者。

1. 财权财力的高度集中。

建国初期, 国家财政实际承担了国有企业职工“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统收统支管理体制下, 国有经济单位 (其中主要是国有工业企业) 的纯收入基本上都交由财政集中支配, 企业本身能够自主支配的财力极其有限。通过财政上的统收, “汇集”在国有经济单位中的高利润便转移到政府手中, 形成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非税论”的传播。

“左”的治税思想在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就是所谓的“非税论”。当时我国的财政收入结构呈现两大特征:一是来自国有经济单位的缴款占大头;二是税利并存, 以利为主, 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的部分是不占大头儿。

“非税论”在上世纪50年代的传播, 对我国财税改革实践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首先, “非税论”全面贬低税收的地位和作用, 扰乱了我国的治税思想。其次, “非税论”是我国历次简化税制、直至取消税收改革的理论基础。受“非税论”危害最深的是我国税收理论研究领域。在1978年以前的20多年时间里, 税收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甚至在许多税收基本理论问题上出现历史的倒退。

(二) 放权让利时期

这个时期的让利放权具有直接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的特征。改革只注重解决当时火烧眉毛的实际问题, 而顾不上彻底地根除深层次弊端, 每一个改革举措在解决老问题之后又产生了新问题。

1. 让利:

财政改革的起点。在相当长时期里,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人的物质利益被视为洪水猛兽和资本主义复辟的温床。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解放的大讨论, 承认了人的物质利益, 因而, 刚开始的财政改革便以“让利”为主要特征。

实行多劳多得政策, 采取计件工资、发放奖金, 成为调动职工积极性和提高国有企业产出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财政有了更多自主权力, 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福利水平的改善。之后的财政赤字虽然有所下降, 但财政的“两个比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 一路下滑, 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2. 放权:

财政改革的探索。在财政改革的实践中, 让利仅仅是对原有体制的一种调整, 为改革赢得共识和支持, 但放权则已经蕴含着改革的探索。

(1) 对地方放权

1980、1985和1988年的3次财政体制调整和改革, 是财政放权不断加大的一个过程, 但哪些权要下放, 放到什么程度, 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 是一个不断摸索过程。由于各种分级包干制先天不足, 且体制频繁变动, 使政府间分配难以预期, 助长了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

(2) 对企业放权

把中央权力下放到地方属于一种行政性分权, 并没有触动传统经济体制的实质。只要没有触及赋予企业自主权这个要害问题, 也就不能跳出原有的框框。扩大或确立企业自主权就一直成为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经过两次利改税后, 1987年开始实施承包制。承包经营责任制也是国家对企业放权的一种新探索。但是承包经营责任制没有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和打破“大锅饭”, “盈了归自己, 亏了归国家”的“风险大锅饭”局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政府承担着无限的责任和风险。

让利、放权作为调整和改革的主线, 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起来了, 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 同时, 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也极大地调动起来。在这一系列让利、放权措施实行的同时,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却日渐放缓。

(三) 宏观调控时期

1994年分税制改革试图对新体制框架的构建, 使政府与市场之间、各级政府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责权利关系, 产生内在的激励。由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趋向稳定, 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两个比重”逐年上升, 中央财政实力增强, 改变了过去“弱中央”的状况, 使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 中央得以做许多过去想做而无法做的大事。

财政政策的发展功能和结构优化功能更为突出, 公共管理、宏观调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撑。90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逐步健全, 中国政府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审时度势合理应对, 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 对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波动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 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我国财税制度的若干建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 其中蕴含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在经历了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建设财政”, 逐步走向“公共财政”, 再到时下聚焦于民生问题的“民生财政”的改革历程后, 财政改革在新形势下将面临新的任务。

(一) 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

1994年, 主要是在中央和省为代表的地方之间构建起分税制框架, 而省以下的财政体制, 即使在发达地区, 也没进入实质性的分税制状态。一些事权在实际运行中间, 最后要落实到最基层, 要求地方政府有充分的财力去履行事权。但在实际运行中, 财权和财力却背离这种事权下移的趋势而上移, 从而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因此, 只有事权、财权、财力三要素达到对称才能使政府运转正常。相对于事权, 财权与财力都是手段, 是为履行特定事权服务的。对一些经济发展完全依赖农业的地区, 由于税源单薄, 即使有了财权, 也无法组织起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 那么只有通过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 才能实现事权与财力的对称。而对一些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地区, 由于发展后劲足、蕴藏丰富财力, 只有大胆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实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 才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就需要针对各地实际情况, 重新匹配事权、财权和财力的组合, 以使财政体制与我国区域发展的状况相吻合, 并有助于遏止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 注重财税改革的公平、公正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 调节居民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也是一种社会的公共需要。因为只要实行按要素分配, 那就免不了人与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而人与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在一定限度之内, 可能会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 如果差距扩大了, 就可能危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旦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面临来自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危险, 那么, 调节居民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就演化为一种社会的公共需要。在当前的背景条件下, 社会经济生活当中政府所能把握的、所能操作的无非是税收和财政当中的转移支付两个方面的手段, 几乎所有的税收都具有再分配的功能, 而不管是流转税还是直接税, 只要是消费的份额比别人大, 只要消费的物品档次比别人高, 就得比别人多付税、多缴税。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我们更强调的是公平、公正,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适时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 相应调整税目税率, 增强税收调节的力度, 对于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将会收到积极效果。3次提高个税起征点后, 再提高的呼声依然很强烈。当个税起征点要提高到3000元消息传出以后, 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收入较高地区认为还应再提高, 而东北、中西部等地区就会出现多数人不交个税的情况;但如果不提高个税免征额, 又对东部地区一些家庭负担重、支出较大的纳税人不公平。从税收公平角度讲, 个税调整要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等因素, 在今后会朝着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进行。

(三) 进一步提高财政透明度

政策或制度是公共性的, 与社会民众的利益有密切关系在其决定和实施过程中, 应当有民众的广泛参与。今日中国的税制改革还没运行在法制的轨道上, 中国的税是在法上而不在法下。国家的税收立法, 二十多种税中目前只有企业所得税经过全国人大立法, 其他的税种都是政府出文件、立条例就征税, 民主监督力度不够, 民众的参与性不够。建国以来, 我们的智慧还没有找到一种办法, 就是如何来制约政府, 把它的规模和职能控制住。西方通过《大宪章》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也要让财政税收民主化、法制化, 让它在人民的控制之下, 允许之下征税。

政府在向社会公布财政收支状况、赤字状况和债务状况等方面信息时, 应该全面、详细、及时, 民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财政的每一次改革, 确保财税改革顺利进行。特别要加强政府对各种救助承诺的透明度, 使各类潜在的救助对象形成更明确的预期, 从而避免风险累积和向政府转移。

继往开来——陈洪綬的工笔花鸟画 篇10

陈洪绶,字章候,号老莲,明末著名画家。代表了晚明浙地的画学主张,他是一个人人物画,花鸟画皆有很高造诣的画家,花鸟画有不俗的成就。他的花鸟画分为水墨写意和工笔花鸟。陈洪绶的写意花鸟笔墨润泽方硬的特点,本文重点探寻陈洪绶的工笔花鸟画,陈洪绶的工笔花鸟画,勾勒精细,设色浓丽,用笔以清润水墨用笔,造型方硬。画面古拙艳丽,拙朴率真,打破传统构图样式,是画面具有构成感,画面特色很明确,吸收于宋朝,著名的“孰谓宋不如元哉!老莲院学古人,博览宋画……”[2]在当时画坛崇尚“南宗”中,陈洪绶善于吸收“北宗”其优点而成自己,成为当时画坛的新气象,在中国花鸟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盛誉。

陈洪绶的画风的形成一方面得于对宋朝绘画绘画的吸收,他自幼生活在以前南宋的都城杭州,曾是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产生和发展地,能够很直接的接受南宋院体传统风格的熏陶,有南宋院体马,夏的影响。我们在他的画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到他吸收宋画造型严谨,对其构图有考究,陈洪绶在《折枝菊图》上的提款为“洪绶为苍夫道侣仿宋人”其构图颇具宋人马远,夏圭的折枝之感,以及菊花的叶子的翻转之态和菊花的形态刻画之准备特别有宋人的写生之风。他的《梅石山禽图》为其花鸟风格的代表作,他为纵向两段式构图。我们可以出其石的方硬与梅花的折枝具有马,夏之风,但在马夏基础上其折枝构图带入了一种新的构成法,我们可以看到石头,梅花枝干,以及树干上的皴法都是以方的元素构成,这也正是其笔墨特点。其画鸟造型严谨,以物言志,以鸟的倔强形态表现出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态度。陈洪绶的花鸟造型特别严谨,但相比宋人的写实,陈洪绶的花鸟作品受文人画的影响,更为写意。陈洪绶的绘画特点不在于南北之分,不带有宗派的局限。他的作品和著作中,都能看出来他是极其尊重古人的他认为“然今人作家,学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带唐流也。学元者失之野,不溯宋源也。如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则大成已”他绘画和理论不盲目趋从于当时的董其昌的,是个非常独立的绘画大家,是非常可取的。

陈洪绶他也是一名版画家,著有《博古叶子》《水浒叶子》他的人物绘画线条洗练,变化曲折。线条以方笔,用笔遒劲,更见用笔之骨力。线条的骨力美在花鸟画中也表现的淋漓精致,笔者之前就想画工笔花鸟线条表现更见古力,就临摹过他的《花卉册之七》,设色浓丽明艳,画面古朴雅致。他的线条具有装饰意味,他对不同的花,叶,枝的处理,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整幅作品的线条用了浓淡来让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比如他的枝,就是用的高古游丝苗,表现出秋葵枝干的舒展与有力,在画小雏菊的枝的时候就采用了点写的方式,其画秋葵的叶子边缘时,用了他一贯的方折用笔,有提顿变化,在画叶脉和叶经时采用了钉头鼠尾苗的方式,学习了宋人的线条,线条浓而有变化,其线条能够力透纸背运笔,整体有序,张弛有度,一气呵成,通过线条的缓急,顺畅来表现自然物的运动,静止。在画秋葵画时,线条淡而柔韧。花脉用白粉勾勒得生动而自然,生气十足,这没有对物象的认真观察和写生,是做不到其结构非常准确简练。他的设色拙朴古韵,雅致清丽,叶子先用墨色晕染,然后有石色分染。秋葵花的个别花瓣先用红色分染,然后花脉用百粉直接勾勒,却不显妖艳,反而有一种朴素敢。通过临摹此图,让我感受到其线条魅力,也深感线条笔力的不足。

陈洪绶是一个孤傲清立的,敢于自己的审美绘画主张,他作为一个文人画家,但却不否认和轻视院体传统,吸收其精华化自己所用,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这值得我们学习,在绘画的道路摸索过程中,我们一直要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要善于吸收,自陈洪绶以来中国工笔花鸟画开创了一个新气象,陈洪绶的绘画风格对后世颇有影响,如清末的“海上三任”和现代的潘天寿等,都在陈洪绶的艺术中受到启发而开辟风格。潘天寿他是崇尚“硬”的笔墨,是继承浙派刚劲风格的代表,而他的绘画风格明朗,清新的。同时陈洪绶其技法朝鲜和日本,对日本的浮世绘的版画的有着非常深的影响。陈洪绶的绘画风格在董其昌以来的南宗审美流向中,显得孤傲而独立,有着非常迷人的魅力。

摘要: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的画坛上的一股清流,是明末清初具有开创性独立画家,他于吸收南宋浙派,创新了古拙清雅,面容奇古的一条道路。本文着眼于他的工笔花鸟,分析他的风格成因,与他的创新性。

关键词:陈洪绶,吸收,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洪绶《画论》吴敢点校《陈洪绶集》2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2]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2008年江西美术出版社

[3]李毅峰《陈洪绶花鸟画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7

[4]《陈洪绶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继往开来促振兴 篇11

大会听取并审议了于珍会长代表二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机联章程修改草案、中机联二届理事会会费收支情况报告、中机联會费交纳标准及使用管理办法修改草案、中机联三届理事会选举聘任办法及组成方案,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和第三届理事会会长、执行副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一致通过了理事会推举、聘任的副秘书长、名誉会长、顾问和特别顾问。于珍、何光远、包叙定、邵奇惠担任名誉会长;于珍、孙昌基、贾成炳、薛德林、朱森第、隋永滨担任特别顾问;张德邻、吴晓华、沈烈初、陆燕荪、孙祖梅任顾问。第三届理事会共选举产生186位理事。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王瑞祥同志当选为中机联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大会还选举出8名执行副会长(薛一平、张小虞、蔡惟慈、陆仁琪、于清笈、杨学桐、赵驰、宋晓刚),24名副会长(王文斌、王民、毛昕、刘成强、刘克利、孙伯淮、任洪斌、关锡友、汪力成、吴生富、张克林、张彦敏、张新、李新亚、南存辉、胡茂元、宫晶堃、徐平、徐建一、徐建国、晏平、鲁伟鼎、谭旭光、穆传江),聘任了5位副秘书长(王金弟、李海燕、段英才、向辉、李冬茹),秘书长由赵驰同志兼任。

工信部苗圩副部长和国资委黄淑和副主任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二届理事会的领导和理事会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新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表示祝贺。苗圩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工信部作为装备制造业主管部门,把调整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重要工作,对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了五点要求:1、积极落实振兴规划的各项政策措施;2、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3、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提高基础装备配套能力;4、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5、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苗圩副部长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长期以来在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完善装备工业标准体系、调整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防止外商并购国有骨干企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黄淑和副主任总结了中机联成立以来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五大特点,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及代管协会多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努力服务于行业,加强自身规范运作,为机械工业的改革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赞扬和肯定。

王瑞祥会长代表新一届理事会作了重要发言,从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机械工业振兴发展道路以及立足职责、扎实进取和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三个方面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

锐意进取六十载继往开来勇争先 篇12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化工部部长顾秀莲

吉化经验的最大特点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 是群众创造的, 又被群众所认可和遵循。它的可贵之处, 不在于说得多好听, 而在于从身边小事做起。也是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的, “要落实, 要将小事儿做实”, 几十年如一日, 不离不弃的坚守。吉化经验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使其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比方, 一说到领导作风、干群关系, 至今人们还想到的是吉化“一级做给一级看, 一级带着一级干, 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作风, 过去这么说, 现在还是这么说;第二个是一说到员工与企业, 人们也会马上想到吉化“想主人事, 干主人活, 说主人话, 尽主人责”的主人翁意识, 工人就是工厂的主人, 就是主人翁;还有第三是一说到厂容厂貌, 就会想到“轴见光, 沟见底, 设备见本色”的吉化标准;再有, 一说到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马上就会想到吉化“人人有专责, 事事有标准, 按着标准做, 沿着程序走, 习惯成自然的”的管理品格。另外, 岗位责任制、巡回检查制、厂容厂貌、“四室两箱”、岗位记录仿宋化等, 30年坚持, 一代代传承, 至今不走样, 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境界。我个人有个想法, 吉化的这种做法和经验, 要认真思考, 要加以总结和提炼, 要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吉化的“四种精神”, 已被重新挖掘提炼为“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背山精神”和“登天精神”, 每一种精神都跟着一组不同时期的故事和代表人物。吉化“严细实快”作风, 也在内容上有了新的阐述和提升。以“四种精神”为代表的政治优势和以“严细实快”作风为核心的基础管理优势, 已经作为吉化的软实力, 成为立企之魂、传家之宝, 不仅成就了吉化的今日辉煌, 更作为中国化学工业的经典案例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庄严

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 吉化在企业管理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塑造了吉化“四种精神”, 形成了“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 创造了享誉业内的“吉化经验”。吉化经验是吉化人在创业实践中形成的高度凝炼的政治优势和管理优势, 是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在吉化的延伸和发展,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吉林市委书记张晓霈

60年来, 化工一直是吉林市的主导产业, 吉化一直是吉林市最大的企业, 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正是有吉化的存在, 才使吉林市成为全国闻名的化工城;正是有吉化的发展, 才使吉林市有今天的欣欣向荣。

作为吉林化工产业的领军企业, 吉化认真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创新发展理念, 着力提质增效, 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为吉林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原化工部副部长李士忠

25年前的今天我和陈蔚、朱永涛、王其祥四人受顾部长的委派, 正在吉化繁忙地工作, 连续召开座谈会, 到生产厂查看现场, 与有关领导和有代表性的干部、工人交谈。不断与吉化公司主要领导交换意见, 经过不间断的讨论研究和深入地调查、总结、提炼、升华。终于吉化的宝贵经验“四种革命精神”、“五条基本经验”形成了。这是吉化创造的, 也是我们和吉化人共同总结思索的结晶。

今天能参加这次盛会, 我非常激动。我认为当年在全国化工系统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吉化活动, 是中国化工行业面对新挑战、迎接新世纪坚定起飞的重大举措, 它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化工行业“新长征”的大幕, 宛如一次播种, 它让一种精神在化工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驻足在祖国丰润的大地上。恰似一面旗帜, 它高高飘扬在远方, 召唤着化工人以奔跑的姿势向前、向前;它是一束火炬, 在那特殊时期及时点燃, 洞照前进的方向;它是一组清亮的音符, 奏响化工行业跨世纪的乐章, 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久久鸣响……

中国石油思想政治工作部总经理曲广学

60年来, 吉化始终牢记使命, 不负重托, 为国家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 历世纪风云, 伴祖国同行。吉化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根, 逐步形成了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四种精神”、“严细实快”作风和吉化经验,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优势、基础管理优势, 为办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管理财富和精神财富。吉化人用忠诚和责任、青春和热血、智慧和汗水, 在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地方经济建设、国家化学工业发展乃至新中国的工业文明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年来, 吉化坚持“主题”、“主线”, 以打造现代化千亿元产业基地为目标, 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 形成了“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三大优势领域, 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认真履行三大责任, 成为中国石油建设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润生

今天来看吉化当年的“五条基本经验”和“四种革命精神”, 每一条经验都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辟总结, 每一种精神都是我们现代企业应该弘扬的企业文化。吉化人勤俭节约的“麻袋毛精神”、乐观进取的“矛盾乐精神”、勇于担当的“背山精神”、敢为人先的“登天精神”, 仍然是那么接地气、感染人、那么有意义、有价值。这些都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必须继承和吸收的文化精髓和管理经验。

当前, 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 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越是深化改革, 越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吉化精神, 越是发展, 越要坚持这些办好国有企业的基本经验。

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孙树祯

25年前的1989年, 时任化工部部长的顾秀莲副委员长, 组织发起了全国化工“学吉化”活动, 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战线的治理整顿和化学工业的改革发展, 更使吉化的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 “吉化经验”与“大庆精神”、“鞍钢宪法”, 共同成为全国企业管理的“典型案例”。

作为吉化人, 我们将继续丰富“吉化经验”, 持之以恒地把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持之以恒地抓基层、打基础、练内功、提素质, 筑牢企业发展根基;我们将不断光大“吉化精神”, 继承创新吉化“四种精神”, 不断赋予其新内涵, 使之始终驻守在吉化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将始终坚守“吉化作风”, 把“严细实快”作风作为提升管理、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不断以好作风带出好队伍, 创出新业绩。

原吉化公司工会副主席、《激情岁月》作者于万夫

1989年刚刚完成领导班子调整的化工部在吉化召开现场会, 做出了学吉化的决定, 一个月以后, 吉化人事迹报告团组成, 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遵照顾秀莲部长“是宣传队, 也是工作队”的指示, 落实化工部党组用“小吉化”带动“大化工”的战略, 古稀之年的贾庆礼老部长带领我们走遍全国26个省市区的130多个城市, 作了370多场报告, 咨询诊断160多家企业, 观众达46万多人。

上一篇:生产自动化控制下一篇: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