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嘴红鲌

2024-08-16

翘嘴红鲌(共7篇)

翘嘴红鲌 篇1

翘嘴红鲌俗称白条、太湖白鱼, 因肉质细嫩, 鳞下脂肪多, 酷似鲥鱼, 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且可入药, 素有“长江上等名鱼”的美誉。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天然资源越来越少, 而市场需求量日趋增长。为了解决人工养殖的苗种瓶颈, 盐都区水产局进行了翘嘴红鲌的苗种繁育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

1 鱼苗人工繁殖

1.1 亲鱼来源

可在江河、水库、湖泊等天然水域中择优收集。用于繁殖的亲鱼要求体表无伤、活力好、发育正常、3冬龄以上, 保持原生态优良性状, 外部形态, 繁殖年龄和体重, 使用年限等均要符合DB32/T580.1规定。

1.2 亲鱼培育

池塘面积3×667 m2~5×667 m2, 水深1.5~2.5 m, 水质清新, 进排水方便, 放养前要清塘除野。放养密度60 kg/667 m2左右, 雌雄比例1∶1。放种后及时补充1/3鲌鱼体长的饵料鱼, 放养数量是鲌鱼重量的2倍, 到5月中旬再补充鲌鱼重量1~1.5倍的饵料鱼。投喂的配合饲料要符合NY5072规定, 粗蛋白含量应在30%以上, 按“四定”原则投饲。

1.3 人工催产

6月中旬至7月上旬鲌鱼性腺成熟, 催产水温22~32℃。常用催产剂有鲤鲫鱼脑垂体 (PG) 和鱼用促黄体素释放素类似物 (LRH-A) ;催产剂量:按雌亲鱼体重 (PG 2 mg+LRH-A 40~70μg) /kg, 雄鱼减半;采用胸鳍基部或背部肌肉一次注射;水温25~28℃效应时间为9~12 h。

1.4 人工授精与脱黏

宜采用干法授精。将发情到高潮或到了预计发情产卵的亲鱼捕出, 一人抱住鱼头, 并用手按住生殖孔, 另一人用手握尾柄并用毛巾将鱼体腹部擦干, 随后用手柔和地挤压腹部, 先把鱼卵挤入盆中, 然后将雄鱼精液挤于卵上, 用羽毛或手均匀搅动1min左右, 用水冲去多余精液, 将卵慢慢倒入事先准备好的脱黏液 (滑石粉与水的比例1∶40~1∶50, 并加少许食盐) 盆中, 并不停地翻动5~10 min, 使受精卵脱去黏性, 之后加水清洗2~3次, 洗去脱黏液。

1.5 鱼卵孵化

人工授精脱黏后的受精卵可在孵化缸中流水孵化, 每立方米水体可放鱼卵120万粒, 管理中要控制水质和水流, 用4~8 mg/L的高锰酸钾固定卵膜2~3次, 防止提前出膜;用0.2~0.4 mg/L的晶体敌百虫处理孵化水源, 防止剑水蚤损坏鱼卵。适温范围内22~32℃胚胎发育需20~30 h, 3 d左右即可孵出鱼苗。

1.6 夏花培育

池塘事先用添加1%EM生物制剂的发酵有机肥肥水。放养密度:受精卵25万~35万粒/667 m2, 鱼苗20万~30万尾/667 m2。鱼苗出膜或下塘后, 开始投喂豆浆, 投喂量:前10 d每天用黄豆500 g/667m2, 第11天后每天用黄豆750 g/667 m2, 第20天开始添加一些粉状饲料, 期间视水质情况适量肥水。培育期间保持较高溶氧, 每天注换水10~15 cm。25d左右, 鱼苗规格长到2.5~3 cm的夏花, 此时进行拉网锻炼, 起捕分塘, 转入鱼种培育阶段。

2 大规格鱼种培育

2.1 池塘准备

鱼种池要求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 淤泥较少。池埂坚固, 不渗不漏。面积3×667 m2~5×667 m2, 水深1.5~1.8 m。一般在5月上旬抽干池水, 挖去过多的淤泥, 曝晒池底, 然后进水10cm, 用生石灰150 kg/667 m2对水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夏花放养前10 d, 经过滤注水至水深1.2~1.3m, 施肥培养天然饵料生物。每个鱼池需配置增氧机1台, 在池塘四周用芦席等材料建1~2个饲料台。池中可栽种占池塘总面积10%左右的水生植物。

2.2 夏花放养

夏花要求体长达到2.5 cm以上, 规格一致, 无病、无伤。为了使培育的鱼种达到10~15 cm, 放养量应控制在1万尾/667 m2以内。

2.3 饲料投喂

前期以利用池塘中培育的天然生物饵料为主, 适当投喂粉状配合饲料, 后期使用颗粒或膨化饲料 (鱼粉、蚕蛹粉、豆粕粉、麸皮等, 粗蛋白含量≥38%) , 适当补充家鱼鱼苗或夏花作为活饵, 一般日投喂2次, 投喂量为在池鱼种体重的5%~6%。

2.4 水质调控

培育期间要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 必要时可加注新水, 最好采取不间断循环流水, 或定期开启增氧机增氧, 以确保水质肥而不浊、清而有色、溶氧充足、透明度在30 cm以上。

2.5 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 以观察鱼种吃食、活动和成活率等情况, 并定期检查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 确定投饵、施肥、注水的次数和数量。

2.6 鱼病防治

夏花鱼种在运输前要经过药浴消毒。培育期间可定期选择副作用小的杀虫剂或泼洒生石灰进行杀虫消毒, 还可使用微生物制剂, 提高翘嘴红鲌的自身免疫力。

3 苗种运输

3.1 运输时间

翘嘴红鲌的鱼苗比一般的淡水家鱼苗都细小, 特别娇嫩, 具有卵黄少, 发育快, 因此鱼苗运输时间要稍微提前。夏花运输前要进行至少2次锻炼, 捕捞时间一般在早晨或傍晚。

3.2 运输密度

用30 cm×30 cm×40 cm的尼龙袋, 每袋可装鱼苗3万~8万尾、夏花1 500~3 000尾。

3.3 注意事项

一要带水操作;二要尼龙袋水中不能混有大型水生动物;三要尽量避免较强振动颠簸;四要防止水温变化过大过快。

翘嘴红 成鱼养殖模式与技术 篇2

一、养殖模式与效益分析

1. 池塘主养。池塘面积2~10亩、水深1.2~2.5米为宜,要求池底平坦,进排水方便。鱼种放养前,清除过多的淤泥,消毒、晒塘并改善底质,然后注水、施肥培水。每个池塘配备1.5~3千瓦增氧机1~3台,池内四周用竹帘等材料搭建2~4个饲料台。亩放翘嘴红 鱼种800~1200尾,要求大小均匀、体质健壮、活动力强、无伤无病,另放尾重100克的鲢鱼100尾和尾重50克的鳙鱼20尾左右。此模式一般亩产商品 鱼500千克,亩纯效益5000元左右。

2. 蟹池套养。这是翘嘴红 养殖的较佳模式,是根据河蟹和翘嘴红 之间栖息习性不同而设计的,可提高水体利用率、清除蟹池中的野杂鱼,适合于以养蟹为主且养殖规模大的水面。蟹池要求建围栏设施,有条件的可配置微孔增氧设备,每亩放养100~160只/千克的蟹种500~800只,套放15厘米以上的翘嘴红 鱼种30~50尾。此模式一般河蟹亩产量40千克,翘嘴红 成鱼30~50千克,亩纯效益2000元以上。

3. 亲鱼塘搭养。在充分利用有效水体和不影响亲鱼生长的情况下,适当搭养翘嘴红 ,既可消灭池中小杂鱼,又可增加经济收入。翘嘴红 的搭养时间一般在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后,每亩搭养翘嘴红 鱼种40~50尾,亩产商品鱼20~30千克,如以鲢鱼或鳙鱼为主的亲鱼池,每亩搭养数量还可增加。以后备亲鱼为主的池塘,可在6月底7月初每亩投放青鱼夏花鱼种1000尾,不但为翘嘴红 提供鲜活饵料,少量存活下来的会成为较大规格的青鱼鱼种。此模式每亩亲鱼池可增效500~1000元。

二、饲养管理措施

1. 饵料投喂。翘嘴红 宜投喂活饵料鱼,冰鲜鱼或粗蛋白含量达35%~40%的人工配合饲料。饵料鱼体长应为翘嘴红 体长的1/5~1/3,一般5~7天投放1次;冰鲜鱼或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在池 鱼总重量的2%~5%,注意冰鲜鱼与配合饲料不可同时使用。饲料要定点投喂,每次投饵一般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

2. 水质调控。翘嘴红 不耐低氧,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水体透明度掌握在30厘米左右,pH值7~8之间。平时可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适时开机增氧,改善水质环境。8~9月份的高温季节,特别是主养池塘,需每周注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量的20%左右。

3. 巡塘管理。坚持每天观察鱼体活动、水质变化及天气情况,定期检查鱼的生长情况,特别是阴雨、闷热等容易出现浮头的天气,要勤巡塘,多观察,发现有浮头预兆时及时采取增氧等措施。平时要清除残饵、死鱼、污物等。

4. 鱼病防治。鱼种选择在晴天投放,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鱼种10~15分钟。春季若发生车轮虫或指环虫等寄生虫病,可用0.5毫克/升硫酸铜防治。细菌性鱼病可从4月开始进行预防,每隔半个月用二溴海因0.1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2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1次,治疗用二溴海因0.3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45毫克/升全池泼洒,隔天再用1次。

三、注意事项

1. 搭建饲料台。翘嘴红 在水体的中、上层摄取食物,一般不吃沉底的饲料。因此,可在池内离水面60~70厘米水层处,设置一个3米×3米的食台,以防饲料沉底造成浪费,败坏水质。

2. 谨慎用药。翘嘴红 对某些药物(如敌百虫、三氯异氰尿酸、生石灰等)非常敏感,尤其是混养塘口,用药时须慎之又慎。

3. 捕捞与运输。翘嘴红 性急躁,善于跳跃,在捕捞时要用竹竿把拉网举起来,使网高出水面1.4米以上,否则鱼会跳到网外。苗种运输时,要带水操作,且水中不能混有水生生物,尤其是水生动物。运输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较强震动、颠簸,并要防止水温变化过大过快。

翘嘴红鲌网箱养殖技术 篇3

1 翘嘴红鲌的生物学特征

翘嘴红鲌是一种在大水体中生活的鱼类, 成鱼活动区域大多在水体的中上层位置。翘嘴红鲌口上位, 下颌坚厚而向上翘, 体背及体侧上部呈灰色, 腹部银白色。主要以中上层小型鱼类为食, 人工驯化条件下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摄食效率高, 在严寒的冬季及生殖期间都照常摄食。

翘嘴红鲌的生长速度非常快, 因此其体型也比较大, 最大可长至10~15 kg。一般出生第1年, 翘嘴红鲌的生长速度最快, 第2年次之, 第3年以后生长速度变缓。如果是人工养殖, 规格约为7 cm的种苗只要经过8~10个月的时间, 就能成为商品鱼, 体格超过0.5 kg。

2 网箱养殖技术

2.1 水域条件

网箱养殖翘嘴红鲌, 养殖水域可以选择水库、外荡甚至是较大池塘等。要求养殖水域环境符合GB/T18407.4, 阳光充足, 水域开阔, 风浪小, 比较安静, 养殖面积≥4 hm2, 水深≥3.5 m, 透明度≥30 cm。水质符合GB11607、NY5051规定。养殖水域为微流水或静水为宜, 水流≤0.5 m/s, 符合SC/T1006。如果是池塘养殖, 一般要求面积超过3.33 hm2, 水深超过2 m。同时要求养殖水域水质无污染, p H值控制在5.7~8.0。如果是用生石灰清塘的池塘, 养殖前必须对p H值进行测试, 要求p H值≤8.5。

2.2 网箱结构与设置

网箱按构造可以分为竹制框架网箱和金属框架网箱2种。其中竹制框架网箱的网片材料要符合DB34/T1423—2011的标准, 网片采用聚乙烯网线织成的有结或无结网, 网目大小依据鱼种规格确定 (表1) , 以后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可以调整。一般在网箱选择上以无结网为佳。网箱面积20~100m2均可, 箱高2.5 m左右, 尤以大网箱为佳。网箱为单层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六面体, 网箱盖挑离水面50 cm。网箱架用毛竹扎制成正方形或长方形, 边长大于网箱边长。框架长、宽根据网箱边长确定。毛竹直径≥12 cm。竹制网箱框架作为浮子, 红砖、石块等简易材料制成沉子, 用网线系于箱底四角, 沉子距网箱底部40 cm。竹制框架网箱设置网箱固定于框架, 箱距≥5 m, 连接成排, “一”字型排列, 排距≥20 m, 前后排间每3只网箱呈“品”字型。每排网箱两端用绳、锚固定。网箱设置密度上, 要求网箱总面积小于水域总面积的3‰[2]。

金属框架网箱的网片材料、网箱大小、网箱结构同竹制框架, 网箱框架使用直径7 cm、壁厚3 mm建筑脚手架用的钢管铆接而成, 成排铆接扎制, 框架大小根据网箱边长确定。使用60 cm×40 cm×40 cm长方体塑料泡沫或体积较大的塑料桶、油桶作浮子, 沉子同竹制框架。金属框架网箱设置20~24只网箱一排, 网箱“非”字型错位排列, 排与排之间距离≥60 m。每排两端绳、锚固定。网箱设置密度同竹制框架。

实际养殖中, 成鱼养殖最好选择大网箱, 而且网箱必须是密封的。可以选择用夏花网布来制造网箱, 主要是考虑翘嘴红鲌的体形及目前市场上鱼种大小等因素, 而且特别适合培育鱼种。为了确保箱体不伤鱼种, 在放鱼种前7 d要先将网箱放入水体[3]。浮架可以选择毛竹, 沉子可以选择砖块, 箱距控制在7 m左右。

2.3 鱼苗放养

11月至翌年3月水温较低, 翘嘴红鲌鱼种活动能力较弱, 不会过分跳跃, 为最佳放养时间。一般在水温8~15℃时放养。在苏、浙、沪、皖等地翘嘴红鲌的成鱼在2月就可以开食, 因此放养鱼种的时间应该尽早。要求放养的鱼苗鳞片完好、健壮活泼、无伤无病, 来源于市级以上良种场, 经检疫合格的鱼种。运输前进行2~3次拉网锻炼。翘嘴红鲌鱼种放养密度取决于许多因素, 一般鱼种规格为50~100 g/尾, 放养30~40尾/m2;规格为100~200 g/尾, 放养20~30尾/m2。夏花放养密度根据水质条件而定, 一般2~4 cm的夏花可放200~600尾/m2。翘嘴红鲌水库网箱养殖, 放养规格为8~15 cm的鱼, 投放密度为20~150尾/m2, 产量可以达到75~300 t/hm2。如果放养时间选择在6月底至7月初, 此时水温较高, 翘嘴红鲌鱼种活动能力较强, 注意最好选择在1 d内气温较低时放养。放养前还要做好消毒工作, 用3%~5%食盐水溶液充氧药浴10~15 min。消毒药剂还可以选择亚甲基兰, 但不能用孔雀石绿和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4]。

2.4 饲料与投饲

翘嘴红鲌网箱养殖应用饲料来源丰富, 如活的饲料鱼、冰鲜鱼、家禽下脚料及蚕蛹等, 还有人工配合饲料。为了防病和提高成鱼的品质, 有条件的可以定期定量投放适口饲料鱼。考虑降低饲料成本和提高规模化程度, 可选择冰鲜鱼、家禽下脚料及蚕蛹等。要求鲜活饵料无污染、无药物残留、未腐败、不带病原微生物;配合饵料的蛋白质含量≥38%, 营养全面, 质量符合NY5072, 粒径适中 (表2) 。

只要水温高于5℃翘嘴红鲌就会摄食, 因此必须及时投饲。初期可将小鱼虾搅成鱼糜, 日投饵量为鲌鱼体重的3%~5%;1个月后, 将饵料鱼加工成适口的小鱼块进行投喂, 日投饵量为鲌鱼体重的5%~8%。翘嘴红鲌成鱼网箱养殖每天投饲3~4次。初期水温较低时, 每日8:00—9:00投喂1次;1个月后, 日投喂2次, 即9:00—10:00、15:00—16:00, 2次投喂量比例为上午40%、下午60%。具体投喂量要根据天气变化、水温等灵活掌握。翘嘴红鲌夏花网箱培养鱼种养殖, 前期要以粉状饲料为主, 每天投饲4~5次。时间调整以鱼自身情况与天气变化为准[5]。

2.5 日常管理

翘嘴红鲌养殖期间必须做好养殖日志的记录工作, 记录内容包括日期、天气、水温、苗种投放、鱼体生长、饵料种类及数量、鱼体检查情况、疫病及防治、用药记录及网箱检查情况等。每隔10 d检查1次网箱, 清理网箱附着物, 清洗时动作一定要轻以免惊扰翘嘴红鲌。洪水期、枯水期要根据水位及时调整网箱位置。每月定期对翘嘴红鲌进行抽样检查, 主要检查鱼体生长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日投饲料次数、投饲量等;每周检查鱼体生长, 观察鱼体活动、吃食情况, 如有吃食明显减少, 分析原因, 及时处理。检查时动作要轻细, 减少应激。同时, 检查网箱的安全情况, 防止翘嘴红鲌外逃[6]。为了避免惊动翘嘴红鲌鱼引起过分跳跃而受伤, 如果平时没有必要, 最好不要在网箱附近活动。

2.6 疾病防控

翘嘴红鲌网箱养殖, 培育鱼种一般在7月放苗, 成鱼养殖是在冬季放养, 水霉病较少, 主要是寄生虫病[7]。在疾病预防方面按照NY5071执行。由于网箱养殖密度较高, 比较容易发生病害。防治寄生虫病, 可以采用挂袋或全箱泼洒国标渔用杀虫剂的办法, 但要注意准确按照使用说明确定用药剂量, 以防中毒事故发生。防治细菌性疾病, 可以根据发病症状, 准确诊断, 使用国标渔用消毒剂挂袋或全箱泼洒消毒2~3次, 同时选用国标渔用抗生素类药物拌饲投喂 (按说明书剂量使用) 。另外, 在预防鱼病时, 必须知道翘嘴红鲌对许多药物较敏感, 坚持不用违禁药物。翘嘴红鲌对三氯异氰尿酸、甲醛溶液、生石灰、食盐等常见药物的敏感性高于一般淡水养殖鱼类。

参考文献

[1]章秋虎.翘嘴红鲌池塘专养高效养殖技术[J].内陆水产, 2004 (2) :14-15.

[2]王春芳, 解绶启.稚幼鱼的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J].水生生物学报, 2004 (5) :557-562.

[3]芦全伟, 彭仁海, 易栖梧, 等.嘴红鲌河道网箱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 2013 (3) :40.

[4]倪红忠.网箱养殖翘嘴红鮊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09 (15) :47.

[5]熊春贤, 严保华, 姚毅, 等.翘嘴红鮊大规格鱼种培育试验[J].当代水产, 2010 (10) :58-59.

[6]张和明, 陈士才, 周工建, 等.网箱驯养翘嘴红鮊亲本及人工繁殖试验小结[J].内陆水产, 2008 (9) :22-23.

翘嘴红鲌池塘养殖技术与效益分析 篇4

1 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为长方形, 采光及通风条件良好, 四周无遮蔽。池塘面积约2 000 m2, 池深1.5 m, 塘埂坚固不漏水, 四周夯实, 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配备2台1.5 k W叶轮式增氧机。

2 鱼种放养

养殖池塘是鲢鱼苗种培育池, 收获鲢鱼苗后进行清塘, 确保无大规格野杂鱼。2013年6月10日从浙江省杭州市购入规格3.5 cm/尾的翘嘴红鲌鱼苗, 共3万尾, 体格健康, 活力十足, 采用尼龙袋充氧运输, 每袋装苗3 000尾, 采用航空低温运输, 运输前鱼苗已经过充分锻炼, 放养时让尼龙袋在水面静置20 min, 使袋内外水温趋于一致, 打开袋子慢慢放苗。

3 科学投喂

前期以利用池塘中培育的天然生物饵料为主, 适当投喂粉状人工配合饲料, 当鱼苗规格达10 cm时驯化食用颗粒膨化饲料, 饲料规格由小到大, 适口为好, 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达35%以上。每天投喂两次, 分别为上午太阳晒到池塘后1 h, 下午太阳晒不到鱼塘前1 h, 日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2%。投喂量具体根据天气、水质和鱼摄食情况灵活调整, 如遇阴天或下雨天可适当减半。设置投料台以方便观察, 1.0~1.5 h吃完为宜。养殖中后期则以鲜活鱼饵为主, 膨化饲料为辅。

4 水质管理

关注池塘水中溶解氧的变化情况, 要及时开动增氧机增氧。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续阴雨天半夜开。保持水质清新, 透明度30~40 cm, p H值7.2~8.5, 溶解氧4 mg/L以上, 并且定期使用光合细菌等复合微生物活性制剂来调节水质。整个养殖过程, 保持池水“新、活、爽”。

5 病害防治

翘嘴红鲌病害发生较少, 但对药物敏感性强, 应谨慎用药, 采用“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病害防治方针。一是保持水质清新, 饲料新鲜优质;二是鱼病高发季节定期用生石灰10 kg/667 m2化浆全池泼洒。

6 结果与效益

2014年6月25日, 经过了380 d的饲养, 翘嘴红鲌总产量1 639.5 kg, 其中大规格 (超过1 kg/尾) 350 kg, 小规格 (0.25~0.40 kg/尾) 600 kg, 养殖采用人工配合料结合鲜活鱼饵料投喂, 试验总计用饲料成本12 900元, 翘嘴红鲌苗种费3 900元, 池塘租金1 500元, 分摊工人工资2 500元, 电费1 750元, 药品及其他支出800元, 生产成本共计23 350元。销售收入42 627元, 扣除生产成本, 利润19 277元, 每667 m2收益约为6 425元, 投入产出比为1∶1.82。

7 小结

7.1 鲜活饵料既节约成本又减少换水

试验在苗种生产场内进行, 投喂苗种场自家生产的鱼苗作为鲜活饵料, 既可节约成本, 又可增加翘嘴红鲌活力, 提高鱼肉品质。同时投喂鲜活饵料, 还可改良水质[1], 减少换水, 但换水口的筛网必须要够细, 防止小鱼苗脱逃。

7.2 水质调节

试验前期投喂粉状人工配合饲料, 其残饵对水质的影响较大, 需要通过增氧, 换水及施放光合细菌以保持池水水质良好。光合细菌是优良的水质调节剂, 不仅可以消耗利用水中的有机物, 还可以间接起到增氧的作用[2]。

7.3 轮捕上市

收获时由于需要清塘, 所以将翘嘴红鲌全部起捕。但由于翘嘴红鲌养殖中生长不均匀, 个体差异大的现象比较普遍[3], 建议轮捕上市, 且捕大留小时筛网大些, 尽量减少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1]张成亮.翘嘴红鲌池塘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04 (23) :47.

[2]罗勇胜, 李卓佳, 杨莺莺, 等.光合细菌与芽孢杆菌协同净化水质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 :213-217.

翘嘴红鲌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环境

1.1.1 池塘状况。

在试验基地有3口池塘, 面积合计1.73 hm2, 水深1.4~1.6 m, 池底平坦, 底泥25~30 cm, 塘埂坡度1∶1.5~2.0, 形状为长方形。水源充足, 有增氧机1台。

1.1.2 池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15~20 d, 将池塘内留水10 cm深, 然后用生石灰750~1 125 kg/hm2[4]全池泼洒, 清塘消毒, 以杀死池中的野杂鱼和病原生物。3 d后, 将剩下的水抽干, 并曝晒3 d以上。如果是老塘, 底泥过深, 应在清塘前用挖土机将底泥去除, 并加固塘埂、填补好池塘漏水处, 避免其他池塘的疾病交叉感染, 以为2014年的养殖创造良好的条件。

1.1.3水质培育。

鱼种下塘前要改善水质, 使水质变肥, 以满足浮游动物的生长, 从而培育出足够的浮游动物供鱼种摄食。即鱼种放养前1周, 将经过发酵的有机肥[5] (鸡粪) 3 750 kg/hm2, 分装在蛇皮袋中, 分散放入水中并浸没。在肥料作用消失后将蛇皮袋拉起, 把有机肥拖走。

1.2 鱼种放养

放养的鱼种为1龄优质鱼种, 即鱼种规格大小均匀 (8~10 cm/尾) 、体质健壮、活力强、体表无病灶。鱼种下塘前, 用3%~4%Na Cl溶液浸泡5~10 min, 以杀灭体内带有的病原体。试验基地采用主养模式, 搭配花鲜骨和鲢鱼, 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注:鲢鱼鱼种规格的单位为尾/kg。

1.3 饲料与投喂

1.3.1 饲料。

翘嘴红鲌的实用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在48%~54%较为适宜[6], 整个养殖过程中, 饲料均选用鲌鱼浮性全价膨化饲料。

1.3.2 训食。

在鱼种下塘前已初步完成驯食, 但是在下塘后, 由于换了环境, 还需用颗粒饲料继续驯食1周。驯食前, 池边用毛竹圈成一个方形的饲料框, 并用50 cm深的网片围成一圈。每次投喂时将饲料泼洒于框内, 以免饲料四处漂散, 达到定点投喂的效果。每次投喂饲料前辅以泼水数分钟, 以达到将鱼种吸引到同一地点的目的, 然后投喂膨化饲料, 以使翘嘴红鲌形成摄食习惯, 减少投料时间, 达成驯食的目的。

1.3.3 投喂方法。

具体投喂方法按照“四定” (即定点、定时、定质和定量) 原则。一般每天2次, 5、11、12月由于水温不高, 在10:00、14:00左右投喂;6—10月水温高, 鲌鱼生长快, 可在8:00—9:00、16:00—17:00投喂。同时根据鱼体的生长, 逐渐增加投喂量。具体投喂情况见表2。

1.3.4 饲料投喂。

1—3月气温偏低, 没有投喂饲料。4月中旬开始投喂饲料, 到12月末捕捞, 养殖过程中具体饲料投喂数量见表3。

1.4 水质管理

翘嘴红鲌对水质要求较高, 一般要求水体透明度在30cm以上。在7—9月的高温季节, 鱼体的摄食量较大, 投饵量也相应增大, 此时水质容易败坏, 应当每周注换水1次, 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20%左右, 池水水位保持在1.5 m左右。如遇天气闷热或突变时, 应该适当加大换水量或者开动增氧机增氧。

1.5 饲养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巡塘, 定期检查鱼的生长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白天将下风口水面的漂浮物及时捞出。在天气突变时, 应及时开启增氧机, 一般在闷热天气、阴雨时节的傍晚开启增氧机到第2天早晨。如在早上遇到起雾天气, 应立即开启增氧机至10:00。养殖过程中翘嘴红鲌曾发生浮头现象, 经及时抢救未发生死亡。

1.6 病害防治

翘嘴红鲌的池塘养殖过程中, 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除了做好放养前的清塘消毒外, 还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新鲜充足;二是定期用生石灰, 按1 m水深施放75~150 kg/hm2, 化浆全池泼洒消毒;三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 在夏、秋高温季节泼洒光合细菌等, 以调节水质。但使用生物制剂时, 不施用生石灰。

在养殖期间, 发生过小瓜虫病。小瓜虫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病, 对寄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 各种淡水鱼及各个年龄期都可感染, 其中对鱼种危害较大。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 鱼种死亡率可达60%~70%, 严重时甚至达80%~90%[7]。在发病期间, 用0.1 mg/L的硝酸亚汞溶液长期浸泡至病情消失[8]。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养产量

经过将近1年的饲养, 共生产翘嘴红鲌13 t, 个体重100~150 g, 翘嘴红鲌养殖成活率高达95%。产花鲜骨1 228.5 kg, 平均个体重175 g;鲢鱼3 510 kg, 平均个体重1 kg/尾, 花鲜骨、鲢鱼养殖成活率90%。

2.2 混养产值

出售翘嘴红鲌商品鱼31.2万元, 花鲜骨3.44万元, 鲢鱼1.76万元。总产值36.4万元 (平均产值210 405元/hm2) , 扣除成本21.04万元, 实际盈利15.36万元, 平均盈利88 786元/hm2。

3 结论

3.1 摄食率高

天然水域中翘嘴红鲌摄食率高, 达81%, 是不分季节持续摄食性很强的鱼类 (水温3℃以上便开始摄食生长) 。因此, 该养殖模式利用翘嘴红鲌的这一生物学特性, 提前放养, 尽早养殖, 确保翘嘴红鲌在养殖季节有足够的生长时间, 以达到养殖要求。天然水域中, 体长小于20 cm的翘嘴红鲌是以摄食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轮虫等浮游动物为食的幼鱼阶段;体长20~30 cm时由浮游动物食性为主逐渐转变成以小型鱼类为主的过渡阶段;至体长30 cm以上则处于完全以小型鱼类为食的成鱼食性阶段。该养殖模式设计以此为依据, 采取冬放鱼种, 前期培水养鱼, 充分利用天然饵料, 而后期 (从4月开始) 因鱼体长大、高密度养殖下天然饵料不足时才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利用其食性的转变来降低饲料成本, 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3.2 提高大规格苗种

目前, 翘嘴红鲌养殖生产习惯上放养1龄鱼种 (8~12cm/尾) , 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经1年饲养, 部分产品可作为商品鱼销售, 未达到上市规格的鱼还应分级放入其他池塘中饲养, 存在过池问题。而放养100g/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 投喂颗粒饲料, 当年可达到500 g/尾以上, 可100%出池销售, 因此这种养殖模式更利于推广。

3.3 改善池塘条件

氧气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关键的制约因素, 如果水体溶氧提高, 不仅能增加鱼产量, 物质循环快, 还能降低发病率。微孔增氧技术已经在草鱼、黄颡鱼等诸多鱼类养殖中得以应用, 其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安装后单产有望达到22.5 t/hm2, 而安装耗材费用仅为4 500元/hm2。

在主养鱼放养密度、搭配鱼的种类和比例与养殖产量、经济效益是否达到最佳,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摘要:通过池塘主养翘嘴红鲌, 搭配花和鲢鱼, 经过将近1年的饲养, 共生产翘嘴红鲌13 t, 个体重100150 g, 翘嘴红鲌养殖成活率高达95%;产花1 228.5 kg, 平均个体重175 g;鲢鱼3 510 kg, 平均个体重1 kg/尾;花、鲢鱼养殖成活率90%。翘嘴红鲌商品鱼产值31.2万元, 花3.44万元, 鲢鱼1.76万元。总产值36.4万元 (平均产值210 405元/hm2) , 扣除成本21.04万元, 实际盈利15.36万元, 平均盈利88 786元/hm2。

关键词:翘嘴红鲌,花,白鲢,池塘混养,高产,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朱志荣, 林永泰, 方榕乐, 等.武昌东湖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的食性及其种群控制问题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6, 6 (1) :36-52.

[2]张小谷, 熊邦喜.翘嘴鲌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前景[J].河北渔业, 2005 (1) :27, 36.

[3]刘玉芬.中国五种淡水鱼脂肪酸组成分析[J].水产学报, 1991, 15 (2) :169-173.

[4]万全, 张青海, 潘冬冬, 等.乌苏里拟鲿鱼种培育技术试验[J].水产养殖, 2013 (11) :4-6.

[5]严保华, 熊春贤, 金方瑜, 等.池塘主养翘嘴红鲌成鱼试验[J].江西水产科技, 2011 (3) :29-31.

[6]赵吉伟, 叶继丹.饲料蛋白质含量对翘嘴鲌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杂志, 2001 (2) :21-23.

[7]姜礼蟠, 朱大白.用硫酸铜防治鱼类小瓜虫病的探讨[J].水产科技情报, 1998, 25 (3) :114-117.

翘嘴红鲌 篇6

1 地点选择

白鱼人工繁殖, 1龄鱼种培育, 选择金坛市建昌水产养殖鱼苗人工繁场内, 鱼苗繁育设施 (产卵池、孵化池) 齐全, 池塘面积60×667 m2。蟹池套养白鱼选建于建昌水产养殖场1 012×667 m2河蟹养殖池, 5 000×667 m2天旺湖为小型湖泊放流水面。

上述基地离集镇较远, 周围无企业、池塘规格整齐、集中连片, 大水面水源充沛、水质清新, 符合项目建设与示范推广条件。

2 亲鱼的选育

白鱼亲鱼培育是人工繁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亲鱼培育得好坏直接影响性腺的成熟度。项目组从长荡湖、天旺湖中挑选了3冬龄以上白鱼30组 (♀∶♂为4∶1) 作为亲本, 规格3 kg/尾健壮野生个体, 饵料鱼按1.0∶2.5配备进行专池培育。春季培育, 围绕一个“早”字做工作, 早开食, 为提早成熟下功夫。到4月上中旬每周换水, 增加水流刺激, 促进性腺发育。在催产前20 d每天冲水, 每次1~3h, 直到人工催产。夏季培育, 主要抓产后恢复, 水质以清水较好, 投饵料鱼为主, 秋季培育是催肥为主, 池水透明20~30 cm, 增加饵料鱼的投喂量。11月份饵料鱼供应不上, 投喂新鲜冰冻的海水鱼, 冬季管理主要看天气情况, 适当投喂饵料鱼, 池塘封冻, 要坚持每天破冰透气, 预防缺氧。

3 孵化池的改造与建设

白鱼性腺的成熟与水流刺激密不可分, 适当的水流速度能提高白鱼性腺的成熟度、出苗率。对原有的孵化池进行改造, 并设计新建了环形孵化池一座, 使水流达到人为控制, 能调解使用, 大大提高了白鱼繁殖出鱼率, 降低死亡率。

4 人工催产

白鱼适宜的人工繁殖温度在26~29℃, 选择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进行人工繁殖, 催情药物经过生产试验发现单用HCG效果没有使用LRH-A 50~60μg/kg, 加地欧酮3~4 mg/kg或 (鲤鱼) 脑垂体3~4mg/kg合剂的催产效果好。对于成熟度稍差的一些亲鱼合剂效果更好, 催产率、出苗率都大幅度高。2005年用HCG进行催产, 30组亲鱼共出鱼苗280万, 出苗率达69.5%。2006年采用合剂催产共出苗350万, 增加了70万鱼苗, 出苗率达79.3%, 增加9.8% (表1) 。

5 1龄鱼种培育

鱼种池培育的池塘为2只 (1#、2#) , 面积共计16×667 m2、水深1.5 m, 池中淤泥深0.1 m。6月上旬使用生石灰清塘100 kg/667 m2。6月中旬, 加水至50 cm并用发酵的有机肥培肥水质, 透明度控制在35 cm, 进水口用50目的筛绢过滤进水。7月上旬选择健壮、活力强2~4 cm夏花, 80万尾放入1#、2#池中, 其中1#池32万尾, 2#池48万尾。白鱼在体长至5 cm以前使用粉状饲料, 每天3次, 当鱼体生长至5~8 cm改用0号白鱼专用膨化饲料, 投喂的方法每天上、下午各1次, 投喂量2~3 h内吃完为定。水位控制, 刚放养夏花, 水位保持0.5 m, 每隔10 d加水1次, 水量20~30 cm, 最后加水至1.5 m水深。2010年1#池共出鱼种28.09万尾, 比2009年26万尾增加2.09万。2#池出鱼种39.93万尾, 比2009年27.5万尾增加12.43万。规格13~15 cm/尾, 2009年1龄种的培育直接由鱼苗培育1龄种, 规格成活率低于2010年 (表2) 。

6 白鱼的养成

6.1 蟹池清整

冬季抽干池水, 清除淤泥让池底经过日晒冰冻1个月。2月上旬, 每667 m2用生石灰75 kg (溶化) 或茶粕素5 kg (浸泡后) , 全池泼洒。经过滤注水后池中栽种苦草和伊乐藻, 清明前投放鲜活螺蛳250kg/667 m2。

6.2 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在3月10日前进行。蟹种规格60~80只/kg, 投放量800~1 000只/667 m2, 白苗鱼种规格13~15 cm/尾, 放养30尾, 2~3 cm幼虾15 kg/667m2, 6月中下旬放养3 cm以上的鲢, 鳙夏花1 000尾/667 m2。

6.3 饲料投喂

前期根据季节、天气、水质等情况适当施肥, 以培养和繁育天然饵料供养殖品种自由觅食, 白鱼以摄食池中的野杂鱼为主, 如数量不足, 补充一定量膨化颗粒饲料。

6.4 水质调节

每天早晚巡塘1次, 根据水质、天气、浮头情况随时加水增氧, 正常情况每周加水1次, 每次加水量视池塘蚀水, 一般0.2~0.3 m。保持溶氧充足、水位相对稳定, 透明度0.35 m, 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

6.5 病害防治

苗种放养前用3%食盐水浸洗10 min或用20mg/L高锰酸钾药浴2~3 min, 生长季节每一个月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 以起到调解池水pH值, 对肥料、活螺、水草和饵料台、工具等经常用漂白粉消毒。

6.6 捕捞及处理

白鱼在河蟹捕捞结束后, 根据市场行情拉网捕捞销售或年底干塘捕捞, 暂养待售。

7 小型湖泊放流

天旺湖是直溪镇境内的小型湖泊, 是全镇水产养殖及饮用水的水源, 面积5 000×667 m2。湖内水质清新、资源丰富、溶氧充足、水体内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水生物都是鱼类适口的天然饵料。出产的白鱼被农业部、江苏省水产局的检验评为“无公害水产品”。但是由于捕捞过量、资源在逐步减少。为此, 项目组在2009年和2010年开展了白鱼的人工放流。放养白鱼苗20尾/667 m2、规格15 cm/尾。放养前用3%食盐水浸洗10 min。放养时间每年1-2月份。

湖泊内有丰富的麦穗鱼、野生的鲫、鳊等野杂鱼, 是白鱼适口的天然饵料, 而且湖泊水质溶氧充足、环境较好, 适宜白鱼的自然生活生长。

8 示范推广情况

蟹池套养白鱼试验项目辐射带动直溪镇天湖村及邻近周边直溪、金城、白塔3个乡镇, 养殖面积11 560×667 m2。

8.1 生产环节调整

广大河蟹养殖户改变与原有的清塘方法, 普遍调整为冬季抽干池水、清除淤泥, 让池底经日晒、冰冻1个月。2月上旬用生石灰75.0 kg/667 m2和茶粕素5.0 kg/667 m2消毒, 为提高蟹池的综合产出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蟹池套养白鱼, 对蟹种的要求较高、规格掌握120只/kg以上, 密度800只/667 m2。白鱼的放养时间在蟹种放养之后进行, 放养量30尾/667 m2。

养殖前期蟹池中野杂鱼较多, 白鱼以蟹池中的野杂鱼、虾为食。中后期视蟹池中的野杂鱼数量而定, 适量投喂颗粒饵料。白鱼经驯化可食粉状饲料, 一般只吃浮在水面上的饲料, 因此应选择膨化的颗粒饵料, 投饵必须做到“四定、四看”。经常使用生物制剂,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对提高白鱼和河蟹的成活率, 防治病害的发生, 效果非常明显。

8.2 示范推广应用收益

8.2.1 示范区收益

蟹池套养白鱼面积1 012×667m2, 2009年优质白鱼产量10 991.6 kg, 平均产量10.86 kg/667 m2, 平均规格515 g/尾, 回捕率70.3%, 产值17.58万元, 平均产值173.76元/667 m2。2010年白鱼产量12 196.8 kg, 平均产量12.05 kg/667m2, 平均规格530 g/尾, 回捕率75.8%, 产值19.51万元, 平均产值192.8元/667 m2。

小型湖泊放养面积5 000×667 m2。2009年优质白鱼产量34 000 kg, 平均产量6.8 kg/667 m2, 平均规格570 g/尾, 回捕率60%, 产值54.4万元, 平均产值108.8元/667 m2。2010年优质白鱼产量35 500kg, 平均产量7.1 kg/667 m2, 平均规格586 g/尾, 回捕率为60.5%, 产值56.8万元, 平均产值113.6元/667 m2 (表3) 。

8.2.2 推广应用收益

2009年推广面积11 560×667 m2, 优质白鱼产量117 760.7 kg, 平均产量10.18kg/667 m2, 平均规格500 g/尾, 回捕率68%, 产值188.41万元, 平均产值162.88元/667 m2。2010年优质白鱼产量122 165.7 kg, 平均产量10.61 kg/667m2, 平均规格510 g/尾, 回捕率69.4%, 产值195.46万元, 平均产值169.76元/667 m2 (表4、5) 。

8.2.3 生态效益

白鱼鱼种培育、蟹池套养白鱼养殖在室外池塘中进行, 前期适当施用一些生物有机肥控制水体一定肥度, 中、后期蟹池通过移植水草、使用微生态制剂等综合生态养殖技术措施改良水质和底质, 实现养殖用水自我净化, 不但减少了内源性污染, 还改善了生态环境。

9 讨论

白鱼人工繁殖鱼种培育技术主要包括, 孵化池与孵化环道建设,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比例搭配, 催产药物的选择, 孵化水流控制, 鱼种池选择与培育。催产药物的选择、孵化水流控制是提高出苗率、成活率的关键技术。特别是亲鱼的选择、催产药物的选择, 在白鱼人工繁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 1龄鱼种培育采取从夏花培育成1龄鱼种, 成活率高于鱼苗直接培育1龄鱼种。

实践证明蟹池套养白鱼, 蟹种规格要大, 要先于白鱼放养, 搭配一定的饵料鱼, 而且蟹池水草的栽植密度要适宜, 水草既是河蟹的饵料, 也是隐蔽物, 同时水草能改善环境, 利于白鱼、河蟹的生长。

翘嘴红鲌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鱼

试验用翘嘴红鲌2013年6月购于重庆市大足养鱼场的同一批次鱼种, 共300尾, 体重 (25.36±3.81) g/尾, 体长 (10.57±2.63) cm, 购回后暂养于室内水簇箱中备用。试验前不投饲暂养24h, 以排出鱼体肠道的内容物。

1.2 粗酶液制备

将试验鱼禁食24 h后, 每次取10~15尾翘嘴红鲌作为试验用鱼, 在测量其体长和体重后用50 mg/L的MS-222溶液麻醉并放在冰盘内解剖, 取出肠道和肝胰脏, 清除肠道内的食物。以肠道前部开始, 第一个回折点以前为前肠, 最后一个回折点以后为后肠, 其间为中肠。去除脂肪、肠系膜, 用滤纸吸干后分别对肝胰脏及前、中、后肠4个部分称重, 并分别加入相当与其重量10倍体积 (W/V) 的已经预冷的p H 7.4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 迅速用冰冻玻璃匀浆器匀浆后, 用冷冻离心机以转速3 500 r/min离心20 min, 取上清液作为粗酶提取液, 保存于4℃冰箱中。24 h内分析完毕。

1.3 温度梯度设置

用恒温水浴锅来控制反应的温度, 在16~60℃范围内, 以4℃为一个温度梯度, 共设置12个温度梯度。在0.2 mol/L、p H 7.4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中, 分别测定各温度下消化道各部位及肝脏中脂肪酶的活性。在相同的p H条件下, 以脂肪酶在各温度梯度下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作为其最适温度。

1.4 脂肪酶活性测定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采用聚乙烯醇橄榄油乳化液水解法[5]。取p H 7.5的0.2 mol/L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5 m L及4 m L聚乙烯醇橄榄油乳化液于100 m L的三角烧瓶中, 置于相应温度的水浴中预热10 min, 加入酶液1 m L, 从加入酶液开始精确计时, 保温15 min后, 立即加入95%乙醇15m L终止酶反应。加数滴1%酚酞指示剂, 用0.05 mol/m L标准氢氧化钠滴定;对照组为缓冲液和底物混合液, 加入95%的乙醇后再加酶液。

脂肪酶活性的定义:在p H 7.4, (28±1) ℃条件下, 每分钟催化聚乙烯醇橄榄油乳化液产生1μg脂肪酸为一个酶活性单位 (U)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采用SPSS 17.0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若组间差异显著, 再用Duncan’s氏法进行多重比较 (P<0.05) 。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肝胰脏和肠道中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由图1可看出, 翘嘴红鲌肝胰脏、肠道中的脂肪酶活性在16~40℃时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升高, 当温度高于40℃后, 脂肪酶活性则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16~28℃范围内, 脂肪酶活性接近 (P>0.05) ;当温度大于28℃后, 肝胰脏中脂肪酶活性要高于肠道 (P<0.05) ;当温度为40℃时, 脂肪酶活性均达到最高, 分别为86.30U和64.62 U。表明翘嘴红鲌肝胰脏、肠道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 且温度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均较大。

2.2 肠道各段脂肪酶活性比较

由图2可看出, 在16~60℃温度范围内, 翘嘴红鲌前肠、中肠和后肠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16~36℃范围内脂肪酶活性较接近 (P>0.05) ;当温度高于36℃后, 前肠和中肠脂肪酶活性较接近 (P>0.05) , 且要高于后肠中脂肪酶活性 (P<0.05) 。前肠脂肪酶活性在温度为44℃达到最大, 为68.42 U;中肠脂肪酶活性在温度为40℃达到最大, 为72.07 U;后肠脂肪酶活性则在温度为36℃达到最大, 为57.60U。这表明翘嘴红鲌前肠、中肠、后肠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4℃、40℃和36℃, 且温度对肠道各段中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均较大。

2.3 不同消化道各部位脂肪酶活性的比较

由图3可看出, 在消化道各部位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和p H 7.4的条件下, 翘嘴红鲌消化道各部位的脂肪酶活性大小为:肝胰脏>中肠≈前肠>后肠。除前肠与中肠中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外 (P>0.05) , 其余各部位差异显著 (P<0.05) 。如果以翘嘴红鲌肝胰脏中脂肪酶的活性为100%计, 则其中肠、前肠、后肠中脂肪酶的活性分别为83.51%、79.28%和66.74%。则说明翘嘴红鲌肝胰脏中脂肪酶活性较强, 前肠和中肠次之, 后肠最弱, 表明翘嘴红鲌肝胰脏在消化饲料脂肪中起主要作用。

3 讨论

3.1 温度与脂肪酶活性的关系

温度是影响消化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且在某一温度时达到最大值, 而超出一定的温度范围后, 酶的活性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国内外研究表明:鱼类消化酶的最适温度范围一般为30~50℃[6];嘉陵江鲇 (Silurus asotus) 各消化道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6℃[7];鲢、鳙、草鱼等鱼类消化道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8], 胡子鲶 (Claris fuscus) 胃、肠道及肝胰脏中脂肪酶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5~40℃[9];黄鳝 (Monopterus albus) 肠道和肝胰脏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40~45℃[10]。

本试验中, 在设定的温度范围, 翘嘴红鲌各消化道中脂肪酶的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其肠道、肝胰脏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而前肠、中肠、后肠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则分别为44℃、40℃和36℃。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与本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的: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肠道各段及肝胰脏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45~55℃[11];彭泽鲫消化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25℃[12]。同时, 反应温度和养殖环境水温对水产动物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沈文英等[13]认为反应温度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没有养殖水体温度的影响强;陈品健等[14]对真鲷 (Pagrosomus major) 、赵东海等[15]对黄鳝的研究发现, 反应温度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比养殖水体温度的影响略小。

水产动物生存的水体温度一般不超过33~34℃, 即绝大多数水产动物生长的水体温度均低于其消化酶催化反应时所需的最适温度[16]。因此, 水产动物消化道中各种消化酶最适温度只是该种消化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反应温度, 不能完全准确反映温度在水产动物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情况。而且在养殖过程中, 水体温度除了直接影响水产动物消化酶的活性外, 还可通过调节动物机体的代谢, 改变动物内环境的酸碱度, 改变消化酶的作用环境, 影响消化酶的活性, 影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所以, 在实际养殖中, 我们应根据养殖水温的变化情况, 合理安排投饲量和所投饲料的营养成分, 以增强其摄食和机体代谢能力, 提高对饲料的转化利用率, 加快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

3.2 不同消化道各段中脂肪酶活性的差异

动物不同消化器官所分泌脂肪酶的数量和活性有一定的差异。一些水产动物的脂肪酶主要是由肠道或肝胰脏分泌的, 而一些水产动物脂肪酶则是由肠道和肝胰脏共同分泌的。Agrawal等[17]研究发现水产动物消化酶的活性大小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且各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与其食物组成的变化相一致。肉食性鱼类的脂肪酶活性最高, 而草食性鱼类的脂肪酶活性最低。研究发现, 澳洲宝石鱼 (Scortum barco) 的消化道各段中脂肪酶在各自的最适温度条件下的活性顺序为:肠>胃>肝胰脏[13];而河鲈 (Perca fluviatilis) 肠道中脂肪酶活性最高, 肝胰脏次之, 胃最低[1];洞庭湖鲇的脂肪酶活性为:肝胰脏>胃>肠道, 在肠道各段中, 脂肪酶的活性从前到后逐渐降低[18];黄姑鱼 (Nibea albiflora) 在最适温度下的脂肪酶活性为:肝胰脏>前肠>后肠>中肠>胃[19]。

本试验中, 翘嘴红鲌消化道各部位脂肪酶在最适温度条件下, 其活性为:肝胰脏>肠道;在肠道各段则为:中肠≈前肠>后肠。这表明翘嘴红鲌肝胰脏中脂肪酶活性最强, 前肠和中肠中脂肪酶的活性接近, 也说明肝胰脏对饲料中脂肪的消化起主要作用。与上述研究结果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苏显屹等[20]认为不同大小规格的半滑舌鳎 (Cynoglossus semilaevis) 各消化器官中脂肪酶活性变化很大。说明水产动物的种类、食性、栖息环境、生长阶段等不同, 其消化道中脂肪酶的活性具有较大的差异。同时, 试验过程中粗酶液的制备方法、反应底物的浓度等也会影响所测得的脂肪酶活性。因此, 在翘嘴红鲌养殖中, 应结合养殖水温来决定投饲量及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配比, 以提高其对饲料的转化率, 在满足其营养需求的同时, 降低饲料散失, 提高生长速度, 降低养殖成本。

4 小结

本研究结果表明, 翘嘴红鲌肠道和肝胰脏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 肠道中前肠、中肠、后肠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4℃、40℃和36℃;其消化道各部位脂肪酶活性有一定的差异。在最适温度下, 翘嘴红鲌脂肪酶的活性是肝胰脏>肠道, 在肠道各段则为中肠≈前肠>后肠。研究显示, 翘嘴红鲌肝胰脏对饲料中脂肪的消化起主要作用。

摘要: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翘嘴红鲌 (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脏中脂肪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 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翘嘴红鲌消化道各段中脂肪酶的活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翘嘴红鲌肠道和肝胰脏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 而肠道中前肠、中肠、后肠中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4℃、40℃和36℃;翘嘴红鲌脂肪酶活性存在器官特异性, 在最适温度下, 脂肪酶的活性为肝胰脏>肠道, 在肠道各段则有中肠≈前肠>后肠, 除中肠与前肠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外 (P>0.05) , 其余各部位之间差异显著 (P<0.05) 。研究表明, 翘嘴红鲌幼鱼肝胰脏对饲料脂肪的消化起重要作用。

【翘嘴红鲌】推荐阅读:

上一篇:员工激励管理下一篇:机电管理下机电设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