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

2024-08-04

宽窄巷子(共9篇)

宽窄巷子 篇1

一、宽窄巷子及其改造工程概况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 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 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2003年, 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景观设计从保留城市印记入手, 将宽窄巷子定位为“都市驿站”, 采用与历史文化建筑具有“同代性”的挪动、保存、修缮、利用等方式, 展示百年来城市变迁过程。引入多义景观概念, 营造景观意象, 通过挖掘该区域的文脉进行景观重塑, 还世人一个极具有地域特色及历史文化的宽窄巷子。该区域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 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 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 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按规划, 控制面积为479亩, 核心保护区108亩, “修旧如旧、保护为主”, “原址原貌、落架重修”。

宽巷子展现老成都的闲生活, 代表了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 呈现了现代人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在业态上, 宽巷子将形成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客栈、特色企业会所、SPA为主题的情景消费游憩区 (图1) 。

窄巷子的特点则是老成都的慢生活。成都是天府, 窄巷子就是成都的“府”。一为收藏, 一为丰富, 改造后的窄巷子展示的是成都的院落文化。通过改造, 窄巷子植绿主要以黄金竹和攀爬植物为主, 街面以古朴壁灯为装饰照明。临街院落将透过橱窗展示其业态精髓, 形成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

井巷子的定位是成都人的新生活。通过规划改造, 井巷子是宽窄巷子的现代界面, 是宽窄巷子最开放、最多元、最动感的消费空间。井巷子将形成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场、小型特色零售、轻便餐饮、创意时尚为主题的时尚动感娱乐区。

二、图底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关系的理论。通过对城市形体图底关系的研究, 可以明确城市的肌理结构和空间等级, 确定城市中积极和消极的空间及实体。城市空间的创造不仅是对建筑实体的研究, 更是对空间虚体的研究。在城市环境中, 建筑实体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尺度较大、对人的刺激较高, 而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于是人们把建筑实体表现为图, 把空间虚体表现为底。当然, 这个排列也可以相反。

如图2表所示, 运用图底关系分析, 一方面, 可以直观地反映城市区段的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中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 且通过同一地段不同历史时期图底关系图的比较, 可以分析出城市区段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的发生频率和发展方向, 为后续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提供指导;另一方面, 在城市碎片整合设计过程中, 图底关系图还可用来检验设计在尺度、形态、结构、组织方式上是否与所处环境结构关系相和谐, 以取得良好的整体城市空间环境, 避免形成失落的空间。

分析结论:

经过图底理论分析发现, 宽窄巷子具有以下的图底关系:

1、建筑密度:建筑密度为51.853%。建筑所占空间面积和外部空间面积较为接近, 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图底关系。

2、建筑与空间的分布相互连接且相互交融。

3、建筑形制延续了传统四合院的形制, 而外部空间尺度也不大, 建筑和剩余空间分量相近, 大部分继承了传统城区的原貌, 空间宜人, 较为人性化。

4、周边由街道、建筑、围墙之类的边界存在, 空间的界面封闭性较好。

宽窄巷子拥有良好的图底关系, 建筑以及外部空间的组织秩序感较强, 整体联系紧密, 具有连贯性, 建筑和空间相互交融渗透, 游人活动参与度高。宽窄巷子中, 集散的广场、具有导向性的街道、建筑外部的小空间等等都是存在的积极空间, 给人们舒适自得感受的同时, 也吸引人们产生自发性的活动。

改造工程中, 在充分保护旧城肌理的同时, 对地块内原有与历史风貌不协调, 带有不良历史信息的建筑进行改造或更新, 对建筑功能进行合理的归并, 形成协调有序的景观风貌。利用地块内保留的各类历史元素, 将新建筑有序整合, 使新建筑形式与传统形式和谐交融, 达到新与旧的并置与共生。

三、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研究各部分线的组织, 以及由这些线把建筑和空间联系起来的空间基线设计。

联系各空间元素的三大基线:

1、物质线

宽窄巷子中, 建筑基线、轮廓线、铺装引导线, 以及依附于建筑与道路的各元素, 都属于物质线的范畴。通过对这些物质线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整个街区具有很好的流动感, 物质线对人们在其中的活动进行了引导提示作用, 对其中的建筑以及景观进行了统一和协调。

2、心理线

通过元素的组织以及交通流线的设计, 串联起不同的聚集点以及停留点, 形成具有引导性的心理线。使人们在场地中找到安全感、认同感, 以及新奇探究心理, 从而产生了人们在空间中的游览行为。

3、行为线

人在游览中的行为主要有浏览、关注、停留、离开。通过空间打造以及相关的项目设置, 有目的的组织人们这几种行为, 增强人们在其中游览的趣味感, 减少其疲惫感。

分析结论:

宽窄巷子利用有形的物质线和无形的心理线、行为线对空间进行串联。物质线的塑造不仅是对宽窄巷子本身特色以及其深厚的历史文脉的展现, 也沿袭了传统的城市肌理, 彰显了地域特色。而心理线的塑造依靠了丰富且有节奏感的聚集点和停留点的设置, 引导了人们在其中的游览行为, 更大限度的使人们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宽窄巷子的魅力。通过行为线对人们在其中的行为进行设计和组织, 以使游人最大化的融入这个地方, 的并且提供多种游览方式, 以便人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行为线。

四、场所理论

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提到:“场所这个环境术语意味着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以一定的方式聚集了人们生活世界所需要的具体事物, 这些事物的相互构成方式反过来决定了场所的特征, 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建筑空间就是场所, 建筑对人的行为、思想、情感所产生的意义就是场所精神。”

历史街区复兴关键在于尊重场地原有的场所精神, 在保留街区历史风貌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 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 丰富街区的活动与体验空间, 使人与历史街区建立起一种联系, 从而传递出场所特有的场所精神而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图3) 。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过程中场所精神的体现在以下3点:

(一) 、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

1、历史建筑及院落空间

在宽窄巷子复兴过程中, 通过对历史建筑及传统院落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使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得以延续, 从而增强街区的识别性, 界定出一个有意义的场所。

2、街道空间

依据原有的城市肌理, 按照传统的街道空间进行修整和复兴。在原有的并行的街道空间基础上, 把握街道的开合节奏, 设置不同类型的停留点。吸引本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 为人们提供交流、见面、休憩的场所。成功的历史街区都是以人气旺盛为特点的, 只有当人和活动回归街区后, 历史街区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

3、地域特色的街景

在历史街区复兴过程中, 为丰富街区形象、体现街区特质, 注重保留街区地标性或是具有历史感的街景。对栓马石以及破旧石水缸的保留, 营造出街区的历史沉淀感。对老成都街景以半浮雕景墙的形式再现, 在空间中设置一些具有特色的小品, 还原一些真实的历史场景, 以此来建立和加强人与街区的情感联系。使其具有良好的归属感和识别性。

(二) 、对传统历史街区功能的复原以及更新

除部分保留的住宅建筑, 宽窄巷子中的大部分建筑由以前的居住功能转变为了现在的商业、展览功能, 将传统的居住街区转变为了复合型文化商业街。

(三) 、体现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栓马槽、古砖墙等特色构筑物和历史文化元素的保留、强调, 功夫茶、挖耳等特色民俗民风的展现, 使宽窄巷子成为一张活的民俗文化名片 (图4) 。

五、总结

宽窄巷子的改造是对其历史文化的延续, 城市肌理的继承, 城市功能的更新。在重视地域特色, 保存地域文脉的同时, 融合新的元素, 运用新的理念, 将民族性的文化以更开放的态度转化为国际性的文化。宽窄巷子的改造是一次对于历史街区保护较为成功的探索。

摘要:城市形态具有连续的特点, 它是由若干的城市设计与建设活动在时间维度中叠合拼接而构成的。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都是对以往城市继承、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是以后城市形态发展的基础。国内著名学者吴良镛教授提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 对它的整治与改造应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 创造适应今日的生活环境, 千万不可粗暴地大拆大改, 否则城市失去了史迹, 犹如人失去了记忆。只有不断地为城市增添有意义的片段, 维护城市的整体性, 才会使城市表现出永久的生命力。本文通过三大理论——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 对宽窄巷子片区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 对改造过程中城市肌理的保护和更新进行浅析。

关键词:宽窄巷子,空间形态,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

参考文献

[1]《历史街区复兴中的社会问题初探》赵明.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基于场所精神的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穆焕伟、焦守丽.山西建筑.

[3]《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若干理论探讨》林翔.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宽窄巷子 篇2

当和煦的阳光悄然地笼罩着宽窄巷子,满含柔情似行云流水般轻洒于古街上、庭院里时,整个巷子便散发出既古老又明媚的气息。沐浴这别样的阳光,踏着留下岁月痕迹的青石板,和着院落里流泻出的优美旋律,行走在宽窄巷子,恍如游走在时间的长河里。古与今,古韵与时尚,梦幻般地交替呈现,让你惊喜感动,心潮澎湃。

行走在宽窄巷子,如同走进了画舫!

一街一景,景中有景。长长的巷子透着一份宁静,两侧的古建筑,参天的古树描绘着历史的画卷,讲述着历史的记忆;那虚掩着的各式大门,那门前的石刻,那墙上爬着的绿色小精灵,那木质窗格上的精美图案,那雕梁画柱,那各种形状的刻有浮雕的水缸,还有街边的竹椅,藤椅……无不是一幅幅具有浓郁怀旧特色的老照片。行走在巷子里的人,无不愉悦地收藏着这珍贵的照片。

走近庭院,让人感慨不已,每一个庭院的设计是那样的含蓄,那样的富有文化底蕴,那样的有民族特色。铜扣的双木门,高高的厚实木制门槛,门厅两侧摆放着造型奇美的盆景、或古琴、或古色古香的茶几、或古字画,门厅的正中则是木雕的屏风,透过屏风,院中美丽的景致、别具一格的家俬隐隐约约。你可以在这里享受愉快的.餐点,也可以沏上一壶茶,体味古人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调,让自己浸润在浓郁的古文化中!

行走在宽窄巷子,如同走进了心灵的家园!

坐在街边,泡一杯功夫茶,那精湛的功夫茶表演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各种造型动作,收放自如,如高山流水,一气呵成!伴随着喝茶人的叫好声,围观人的掌声,表演者则把自己的绝活表演得淋漓尽致!

在雅致的茶馆中,你可以欣赏优雅的茶道表演,品一杯香茗,听一曲古琴,纵横天下事,惬意至极!

坐在不同风格的酒吧里,或沉浸在浪漫的萨克斯音乐中,或听婉转曼妙的怀旧歌曲,或观看川剧表演,或畅谈文学创作的酸甜苦辣,或分享摄影艺术的魅力……心灵在这里热烈碰撞,思绪在这里地尽情放飞!痛快至极!

市民生活的随意,文人的雅趣,在宽窄巷子极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天地。

宽窄巷子 篇3

最欢喜的是行人把目光和脚步停在了自己的摊位前,如果他能买上一两件,那就太太太让人欢欣鼓舞了。

摆摊迎新年

2014年元旦节,成都的天气很冷,但宽窄巷子却热闹非凡。因为这里有不插电的音乐会,还有精彩纷呈的手创市集。

由宽窄巷子管委会联合中华手工杂志社共同举办的“2014元旦创意嘉年华·井巷子市集”,于2013年的最后一天在成都的文化地标——宽窄巷子拉开帷幕。自2008年创立,已逾6年的“井巷子市集”早已成为成都潮流与创意的风向标,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士的新鲜创想和绝妙理念。此次以“元旦创意嘉年华”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福州、景德镇、平遥以及成都本土的32个摊位轮番登场,让古香古色的井巷子充满新鲜的元素,涌动着手创的氛围。

浓墨重彩的脸谱包,用花朵装饰的书签相册笔记本,羊毛毡戳制的熊猫胸针,造型似琵琶的木衣架,刻画着刘德华、高圆圆、哈利·波特、姚明等明星脸的啤酒瓶,夏布制作的壁挂、抱枕、杯垫,银花丝首饰、摆件,被毛线装饰的葵扇、大花布首饰……在这里,我们既能看见创意的新手工,又能发现温暖的老手艺。

12月31日晚上,在爵士名伶Jessica Tate的竖琴声中,虽然寒风不减,但游客们仍然兴致勃勃地穿梭在市集里,淘选心仪的手工美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一起DIY新年礼物

除了贩卖手作,市集期间,还有精彩的DIY体验活动:画脸谱、做不织布捧花、缝宝宝鞋、折纸玫瑰、戳羊毛毡发饰。

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天冷,大家都只是站在一旁观看指导老师制作,但当美丽的成品呈现在大家眼前时,很多游客都将自己的双手从衣袋里拿出来,加入到DIY的队伍中。

为心爱的人折一束纸玫瑰,为刚出生的宝宝缝一双温暖的棉鞋,为快结婚的朋友做一束不织布捧花,为老爸画一个脸谱,为自己戳一个羊毛毡发夹……每个参与DIY活动的人,都用心制作着一份别致的新年礼物,在一针一线间,在一笔一画间,在一折一戳间,感受着做手工的乐趣,并将自己的情意融入其中。

那些收到这份独特礼物的人,一定会马上快乐的吧!

拜访本土工艺家

在市集活动期间,我们还组织了“手创中国工艺行·成都站”活动,参观、考察成都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拜访工艺美术大师。

首先去拜访的是刘氏竹编,这项发源于成都本土的瓷胎竹编技艺,在新锐非遗传承人刘江的设计与包装之下,充满雅致的艺术气息,并具有符合现代家居需要的实用功能,比如竹编装饰的瓷胎花瓶,素雅高洁,插上一两支腊梅,赏瓶赏花,赏心悦目。

一行人围坐在被竹编制品布置得格外风雅的茶室里,一边品茗,一边欣赏匠人们制作瓷胎竹编作品,一边听刘江介绍他关于竹编工艺的新构想。接下来,他将尝试竹编与皮革与刺绣与漆器的结合。恰好前来拜访的摊主中,就有做皮雕的,也有做漆器与刺绣的,纷纷表示愿意合作研发新品。

随后拜访的是道安银花丝,作为南派花丝的代表,银花丝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但相比蜀绣,它却不为老百姓所熟悉,道安大师非常热情地为大家讲解银花丝的制作技艺,原来只有千足银才能熔化拉出比发丝更细的银丝,加工过程涉及物理、化学、冶金、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复杂。如今还能做出银花丝立体摆件的,全成都也就道安一人了。听大师一番讲解,做汉服的京渝堂店主立刻要拜师学艺。

前几年,道安的女儿王晓璐接过母亲的技艺,她化繁为简,用银花丝制作首饰,这些别具匠心的首饰推出市场,颇受欢迎。前去拜访的女摊主都爱不释手,人人入手了一件银花丝饰品。

离开成都的前一天,我们还去拜访了成都漆器代表性传承人杨莉,她的家位于红星路背后一条寂静小巷,客厅博古架上摆满她的作品,雕漆隐花《昆虫乐园》花瓶、锡片蜂花仿古大方漆盒、隐红百蝶漆瓶、蛋壳镶嵌银杏蝉套二异形漆盘……连沙发墙上,也挂着精美的漆画。对于如今成都漆器的现状,杨莉很无奈,前去拜访的摊主刘培义也是做漆器的,颇有同感,两人互相留了联系方式,期待有合作的机会。

为期6天的井巷子迎新市集,很快就结束了。因为手创,我们一起摆摊!下一站,再相聚!

林巍巍,成都文旅资产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营销总监

手创访谈录

1.宽窄巷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做市集活动的?

2008年11月22日,宽窄巷子打出“城市新青年文化运动”口号,成功举办了首次市集,吸引了大量本地潮流人士参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自此,我们以“井巷子市集”命名,每个周六准时开市,周六“赶集”成了成都潮流人士的一大乐事。从2012年开始,我们更偏重于做主题式的市集,取消了周末市集。

2.为什么愿意为这些手创达人提供一个摆摊的场所?

2008年重新开街的宽窄巷子保留了街边一把竹椅、一杯盖碗茶的成都市井风情,还新增加了咖啡、酒吧、西餐、私房菜馆、会所、艺术沙龙、零售等丰富的业态,宽窄巷子逐渐成为成都生活方式的经典代言、成都文化的新坐标。我们将井巷子定位为公共区域,举办各类活动,比如“永远年轻”跨年摇滚音乐会、“5.1宽窄新青年,大家都来爱劳动”公益活动、“国际小姐世界大会全球总决赛”佳丽采风活动等,这些活动,不断强化了宽窄巷子作为新兴文化交流和时尚消费的区域功能。

手创达人是充满创意的城市新力量,宽窄巷子为这些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也为成都这个城市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创意信息交流平台。

3.能提前预告一下2014年宽窄巷子的市集活动安排吗?

除了元旦节有迎新市集,春节前还会做以年俗为主题的市集,三月会有茶会活动,夏季有潮流音乐节及市集。期待有更多的手创达人来宽窄巷子一展手艺与创意。

浅谈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 篇4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 与 、 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 保护街区。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使宽巷子与窄巷子成为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 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

宽窄巷子也因为这样的修葺似乎也成为了来成都旅游人士的一个必游之地, 成为了成都的一个地标。一位外地来的朋友曾这么形容过宽窄:“宽窄巷子没有像许多恶俗复制、肆意拼凑的步行街一样在商业文明里沦陷, 是因为她有着度量与拿捏, 较好地处理了城市特有精神与商业推广需求之间的矛盾!”“走在宽窄巷子里, 你会找到现代与古典的完美融合。时光如蜀秀里的飞丝走线变得闲淡幽雅。她不像丽江的喧嚣与妖艳, 也不像北京南锣鼓巷的浮躁与厚重”“去栅子巷可以体会年轻人的喝茶态度, 三五好友寻一家复古氛围或者地域特色浓厚的小酒馆, 来些小清新或者小惆怅未尝不可”, 这似乎说明了宽窄的改造成功。

在假古镇, 假古街泛滥的环境下, 如何让成都的宽窄成为“最成都”, 而不是一如所有的古街一样, 少了份人情味。它到底是怎样成为了现在能代表成都的一个名词呢?

在整个改造方案的构思中, 考虑到对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呈现的一定保留, 于是宽窄历史区的改造工程与以往一般的旧城改造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它不是推倒重来, 而是为了再现老成都的历史文化风貌而进行保护性甚或是抢救性地改造。在追加了现代商业文化的同时, 保留了具备老成都特色的元素。巷子的建筑, 内部装饰设计都紧密地结合了巴蜀的文化, 你不仅可以感受到包括休闲成都的特有文化茶馆, 名列四大刺绣之一的蜀绣等所带来的地域文化, 你还可以在巷子里找到那份老成都闲适的生活影子。当游人伴着夕阳, 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 一种久违的市民化生活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

宽窄, 因为在一个全国范围类兴起的本土文化复兴的氛围里, 得到了大众的关注, 它也真的成为了成都的一个代名词, 这似乎是赶上了好时候。但, 同样它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比如说, 大众的关注所带来的对于整个巷子改造设计的许多质疑, 怎么才算是既有本土文化的氛围又有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气息。质疑就说明了人们在接受它的时候有些疑问, 对于此种问题我们要去释疑, 前面也提到过, 现在许多街道的改造其实是一种将现代建筑和生活模式披上复古的外衣, 几乎所有的建筑或者是街道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我们要知道, 宽窄巷子在现在成都人心中之所以那么重要, 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它很有历史, 即使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 但是这里保留着成都人的魂, 一种纯粹的成都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成都人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属于成都人的实质。这里的茶馆, 小吃店, 老邻居老街坊, 人与人融洽的关系, 整天泡在茶馆中“摆龙门阵”……这样才是成都人对老宽窄巷子的留恋。我们要保留着这种生活的韵味又要适合现代社会的审美, 这就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

我们生活在一个典型的消费社会中, 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相对于后现代之前的精神对话。现在的我们对什么都要求新鲜, 要求标新立异, 甚至是怪异, 等等, 人们要用这些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对于什么都不要一成不变。而这些正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星巴克入驻宽窄, 就是完全新的东西对于宽窄自己的文化来说, 因为星巴克是典型的美国文化, 但是, 它在宽窄中的确不像在美国街头或者是本地商场里那样, 肆意地宣扬着美国的随意、不羁。它似乎被宽窄影响, 变得收敛, 变得能够融入宽窄的整体氛围。我想首先是因为它是出于一个明清建筑的四合院里吧, 建筑本身的青砖小瓦表现出了本地巴蜀的味道, 所有雕刻着传统花纹的门窗, 包括内部装饰也随处吐露着中式美的气息。比如它的灯饰是采用有中国风味的花式做的, 摆放在桌上的小动物身上也画着传统的卷草纹, 等等。但是它销售产品或者要传达的信息理念却完全是美国的生活气息。这样, 就既满足了宽窄的整个生活气息的融合问题, 也满足了大众对他国文化的好奇心。

对于类似街道的改造, 也有很多是原原本本的保留了原来的风貌, 但, 这似乎就成了一个博物馆, 死气沉沉, 毫无时代的朝气;为了打破这样的格局于是就加入了现代商业文化, 然而这个“度”的把握是异乎重要了, 把握不好, 就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商业街, 让人嗤之以鼻。要做到有自己独有的元素在里面, 还要能够与世界接轨, 似乎这是设计师们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同时, 面临着如雨后春笋的古街不断地冒出来, 而且很多都只是抄袭或者是照搬场景, 如何让新的东西在不断衍生出新的事物, 成为一个良性循环。

对于一个好的设计, 肯定是要结合当地人的审美或者是说需求来进行构思的, 它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也要是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每个地区都有地域文化或者习俗上的差异, 我们必须面对这个差异, 并找到一个很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一个设计脱离了它的受众群体, 那即使它很漂亮、美观, 也不是一个好的设计, 因为没有人接受它。

在全国范围内提出的“中国设计”或者说是“中国创造”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设计要求创新, 而怎么创新?并且你的创新还要“中国”或者是某地区的标签, 那对于本土文化的推陈出新也应该是很重要的。用自己的文化、语言去构造一个适合于自己环境的设计。

对于本土设计的改革创新, 很多都是滥竽充数, 由此可见, 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需要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当创想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离创造时代也就不远了。

如宽窄巷子的改造, 现在它被当地人所接受, 因为它保留了一定的当地文化气息, 同时也展现出了现代社会的时尚商业元素, 在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气息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 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和消费需求的同时, 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那份老成都的闲适。当然, 伴随着它的还有一定的质疑, 但是, 至少它不同于其他古街的临摹, 它有着自己的人情味儿, 这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这是不容复制的。

参考文献

宽窄巷子游记作文 篇5

巷子名叫“官人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老人们总说,以前这条巷子中出过不少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在旧社会,这里还有一个社会名流的宅邸呢,所以它叫“官人巷”。至于名字的缘由到底是何,我也不想去多做研究。只隐约记得成长岁月中,那些和这条巷子有关的童年记忆。

巷子最东头有一家油条铺子。天色熹微,奶奶便拎着铜盆,去油条铺子买油条了。油条有的成长条形,是咸味的;有的是长方形,是甜味的;还有的像一个布袋,中间打进去两个鸡蛋,就叫“气布袋”,类似于现在人们吃的鸡蛋灌饼。每每站在油条铺子前,浓浓的油烟从那口大油锅中冒出来,熏得人头脸发黑,咳嗽不止。大油锅下是一个用黄泥围做的炉火,炉火中干材噼啪作响,火星子四射。每天还未亮,买油条的人已经拍出去一百米远,人们各个头脸模糊,睡眼惺忪。是呀,这条巷子中的老百姓呀,就算没睡醒,也不忘记买两根热气腾腾的油条回去做早餐。

油条铺子旁边,是一家酱菜铺子。大大小小的罐子中装着各色各味琳琅满目的酱菜。一走进这家铺子,你的口水便会不争气地流下来,咽口唾沫是必须做的一个动作。你瞧那泡椒,绿丢丢,黄青色的酱菜汤中飘着一层油。再看那酱萝卜,肥圆个大,一个个像大石头块子。你若是来买,买囫囵一个是不必要的。酱菜小生就会给你切个一半,再剁成丝儿,装进袋子中,上了秤盘,称斤重去了。我最喜欢吃的一种酱菜是酱黄瓜。一整条黄瓜在酱油、香油等佐料的腌制下,已经变成黑青色。虽卖相不好,但是味道极佳,就着小米粥喝,准能让你喝三碗。

酱菜铺子往西几十米长,是一家挨一家的买菜摊子。没有铺子,各家骑一辆三轮车,把新鲜的蔬菜摆在三轮车上卖。再配上花样百出的吆喝声,你会忍不住去这家买点香菜,去那家买一兜子胡萝卜,或者干脆把那家摊子上所剩不多的西红柿统统收归你买。当然,小商小贩们是最喜欢碰到这样的顾客的了。

这条巷子很长,长到满载了我的童年。

记不清是几岁时,每到饭后,妈妈总会抱着我从巷子这头,走到巷子那头。教我念唐诗,教我背儿歌。我摇头晃脑的背着,背着背着,就把巷子走完了。再折过头,重新背。背到月上槐树梢,铺子打烊关门,家家户户窗棂子中探出昏黄的灯光。路灯也纷纷敞亮起来。

宽窄巷子 篇6

1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概况

宽窄巷子是成都三大历史街区之一。清朝初年满族士兵在成都驻防, 重建并定居于少城。宽窄巷子便是少城的遗留部分。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拥有满族人在成都聚居的独特历史背景, 并因此形成了“鱼脊式”的北方胡同街巷格局、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素净雅致的街巷景观和建筑风貌。2003年年底~2008年, 对宽窄巷子历史街区进行了保护性改造, 确定了以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街道为核心的保护区, 大力保护和恢复了传统街巷格局和建筑风貌等物质文化。

2 宽窄巷子非物质文化特征

2.1 以历史记载为主的满族生活习俗

满族文化是宽窄巷子传统文化的基石, 由于绝大部分满族人迁出宽窄巷子, 满族传统生活习俗主要以历史记载的方式存在:满族家庭每年都会举行祭祖典礼, 以增强大家的宗族意识;四川满族人以羊肉为原料制作的“全羊席”是当地的一大饮食特色, 深得其他民族的喜爱。而当今的宽窄巷子中偶尔能见到一些满族后裔穿戴传统民族服饰, 表演民族舞蹈。

2.2 当代的恬静市井生活

宽窄巷子拥有恬静、闲适的市井生活, 这是由街区空间形态和居民对生活的态度共同决定的:1) 宽窄巷子是依据北方胡同格局修建的, 街巷两旁为四合院院墙, 与“前店后宅”式的传统街区相较, 生活氛围显得安静 (见图1) 。2) 街区内的居民喜好在小茶铺饮茶, 且形式随意, 在墙角、树下或是自家宅院门口放几张桌椅便可。生活与摆设, 处处都透露着随性的态度。宽窄巷子也就自然给人以恬静、悠闲的感受。

2.3 宅院建造思想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宅院建造融合了清朝建筑等级思想和民国年间“西风东渐”思想。街区中建筑整体色调为黑灰色, 实则是清代建筑规范结果和等级制度的反映:清朝建筑制度规定人们的官品等级不同, 其住宅正门所用色彩也不同, 《大清会典事例》中“公侯以下官民瓦屋……门用黑饰”[2]。宽窄巷子最初的居民皆为普通兵丁, 因此形成了黑灰色的建筑风貌。而宽巷子“恺庐”院落则反映了中西建造思想的结合:院落门头采用弧形凸起的拱形宅门, 门头石匾也一反当时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 但仍在石匾上方雕刻椭圆形图案, 代表“避邪镜” (见图2) 。

3 宽窄巷子非物质文化延续的影响因素

3.1 文化载体因素

历史上, 宽窄巷子的原住居民以满族和汉族为主。其中满族后裔绝大部分已搬迁, 并且放弃了满族生活习俗。而近代宽窄巷子中不少宅院居住人口密度太高, 已成为了拥挤的大杂院。为了保护历史街区原有院落不遭破坏, 长期居住在此的汉族居民被迫迁出宽窄巷子。传统生活氛围的延续因缺少原住居民这一文化载体而变得困难。

3.2 市场化运作因素

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改造采用了市场化操作的模式, 功能定位由传统居住街区转变为文化旅游街区。这种运作方式的优势是可通过商业运作将回收的资金投入到历史街区物质环境的持续保护中;但过多的旅游与商业也会破坏历史街区中传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稳定, 使历史街区丧失原有的古老魅力。

4 非物质文化的延续方式

4.1 鼓励部分居民回迁, 恢复传统文化载体

原住居民是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载体, 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 鼓励宽窄巷子的原住居民迁回, 以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源头。

居民回迁后通过经济支持的方法, 鼓励他们发展传统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1) 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和资助那些对传统文化做出贡献的人。2) 对著名的传统文化进行特殊保护, 如挑选合适的人选进行培训, 以继承传统技艺。通过这些方法, 使非物质文化一代代的延续下去。

4.2 产业发展立足于传统生活

历史街区适度进行商业开发有利于其文化价值的推广, 并为长期保护提供后续资金。但开发应有限制的进入历史街区, 即控制商业开发范围和开发内容。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由宽巷子到井巷子逐渐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在范围上, 宽窄巷子传统风貌核心区应严格控制商业比重, 尽量不设或少设商业;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交接处则可适当增加商业比重。在内容上, 商业开发应在当地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发展, 而不能用外来文化去替代:宽巷子商业经营内容应控制在满族传统手工艺产品、传统饮食等方面, 还原满族传统生活;窄巷子经营内容应从居民的传统生活中提炼, 如茶铺, 体现近代宽窄巷子传统的市井生活;井巷子则可以开发适应现代生活的产业, 以实现传统生活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平衡。

4.3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景观营造相结合

已消失的、无法通过继承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 采用静态景观保护的方式, 让后人了解历史。如宽窄巷子宅院的建造思想,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已经消失, 则采用在宅院前设置“解说景观”的方法进行解释。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物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原来的“大杂院”景象随之消失, 但它仍然代表了宽窄巷子发展的历史;通过图像与立体雕塑的结合, 形成“影像景观”, 呈现宽窄巷子过去的生活场景。

能够通过继承人来展现的非物质文化, 则建立“动态生活场景”。动态生活场景通过传承者演示传统舞蹈、礼仪习俗和音乐, 给人以多触觉的体验。

5 结语

鼓励居民回迁、产业发展立足于传统生活和景观营造的方式, 是在宽窄巷子历史街区面临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消失、市场化运作介入的背景下提出的。各地的历史街区现实条件不同,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应立足于充分研究街区的传统文化, 包括居民构成、生活习俗、街区产业组成等方面, 并结合现代生活发展的需要,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法, 使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健康的存活下去。

参考文献

[1]杨秀, 杨雁, 马开献.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J].山西建筑, 2008, 34 (2) :63-64.

[2]佘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04.

[3][日]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M].王惠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张利.成都满族社会历史文化变迁[J].满族研究, 2005 (4) :77-84.

宽窄巷子 篇7

2008年开街, 2009年荣获“中国特色商业街”命名。

宽窄, 是一条年轻的老街, 她像一帧翻拍的老照片, 又似一幅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凝固的建筑, 流淌的人群;深深的庭院, 精巧的外摆;亦动亦静, 亦藏亦露, 亦新亦旧。徜徉街区, 亲近感油然而生, 我属于街, 街也属于我。

成都宽窄, 值得去, 值得再去, 值得常去…, 我亦然。

韩健徽

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商旅文产业联盟主任

一、宽窄巷子情况简介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 (以下简称“宽窄巷子”) 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内, 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 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宽窄巷子规划控制面积为479亩, 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 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6.3亿余元, 修复院落45个, 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 建成地下停车场11000多平方米。2008年6月14日 (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 整体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正式开放, 成为“5·12”地震后成都旅游业复苏的标志性事件。

宽窄巷子以特色制胜, 全国首创运用“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保护手法, 是还原“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 亦是中国首个以“一院一品”的形式, 将历史街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 孕育出多元现代文化体验方式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 精心雕琢出一个国际化的“老成都底片, 新都市客厅”。

二、宽窄巷子保护开发理念

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在城市更新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成都文旅集团通过“宽窄巷子”文化商业街区的打造, 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与探索, 对街区的开发和保护起到示范性作用。

(一) 以“三态合一”为核心, 打造成都生活样态标本

对历史街区的规划建设, 提出“三态合一”的开发理念, 即文态、形态、业态的有机统一。文态, 指文化遗产的文脉精神, 是非物质的软性内容;形态, 是指文化遗产的建筑、器物等实物形态的硬性载体;业态, 是指符合现代需求的消费方式的商业经济活动。其中, 形态是基础, 文态是灵魂, 业态是功能。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就不仅停留在形态的保护, 或是博物馆式的静态展览, 而是和当下的城市生活发生关系。

(二) 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 提升街区形象和功能

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格局和风貌方面, 在维持原有街道肌理和空间关系的前提下修复了45个完整院落, 同时, 借鉴日本文化再现的做法, 把成都3000年历史城市沿革通过300多米长的墙再现出来。在保护的同时引入考古的思路, 对进驻宽窄巷子的商家提出三点明确要求, 院落结构不能动, 建筑不能有损坏, 历史建筑遗存如拴马石、门牌、水缸等均原封不动。其他改动, 要用可逆的方法。

(三) 以商业与文化融合为导向, 通过多种政策优惠举措, 引导创新型业态的集聚

我们利用经济学的“瀑布效应”, 把需要扶持的业态安排在人流集中的地方, 比如文化创意聚集商业“囧box”就安排在宽巷子茶马古道 (主力业态) 对面, 增加了平均驻足人流量和购买量;传承非物质文化, 还原老成都生活样态。窄巷子的“成都映象”餐馆, 每天都要演出两场传统川剧, 以及评书、杂技等演艺。成都著名女诗人翟永明的“白夜”酒吧, 每个月都有一些文化活动, 我们都会提供宣传支持。

准确的定位, 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简单静态的累积方式, 实现了商业运营和文化价值提升的多元化转变, 碰撞出一种不可复制的文化生态, 探索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新模式。

三、项目人气巨增, 社会效益显著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民寄予城市情感的精神家园, 也是外地游客体验“最成都”的旅游目的地, 开街以来, 项目显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截至2014年12月, 宽窄巷子共接待中外游客累计7200多万人次, 成为了境内外游客到成都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接待中央、各省市党政考察团体1000多个。宽窄巷子先后获得了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街”、2010年第五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奖“文献奖”、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街、建设成都杰出事件奖、2011年荣获“成都新十景”、“成都首届区域旅游百姓推荐榜——百姓推荐最小资古镇/街”、2012年荣获北京国际设计周年度设计奖“设计应用奖”、四川十大最美街道、2013年荣获全国都市文化旅游服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骨干企业、2014年获得创造“未来文化遗产”十年发展高峰论坛颁发的“全国首批11家“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特色制胜, 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经济效益明显

宽窄巷子开街七年来,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总经营面积32000㎡, 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 建成地下停车场11000多平方米。拥有餐饮、酒吧、旅店、茶馆、零售、健身等多种业态, 其中外资或国外著名品牌占整个招商项目的20%~30%, 街区年经营产值超过3亿元。

随着宽窄巷子商业氛围的形成, 每年平均1000万的游客来宽窄巷子, 按照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带动计算, 辐射和带动周围产业的调整和片区经济的繁荣, 根据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 拉动近30个亿的产业产值。今天的宽窄巷子, 已打造成为一个集商、旅、文于一体的黄金结合点和聚焦点, 成为了成都传承城市文明、浓缩历史文化、体现地域特征的集中亮点, 成为了成都反映市容风貌、凸显城市精神的综合象征。

五、加强质量体系建设, 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

宽窄巷子运营管理工作中, 对如何赋予宽窄巷子最成都的底蕴、如何高效有序的管理宽窄巷子, 以达到整体服务质量综合提升等相关工作高度重视。为此, 专门成立了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从内部员工管理到街区物业管理、商家商业管理、工程管理等全面规范制度;启动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并获得认证通过;在全公司、全街区范围内普及了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知识;加大了质量强市等内容的宣传力度。与此同时, 确立了“专业服务、诚信经营、以创新为动力、以管理为基石、以人才为根本”的质量方针, 把“游客满意度、商户满意度”和“游客投诉及时处理满意率”的提升作为质量目标。

在管理过程中, 一是积极倡导街区内商家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二是建立起街区内完善的质量诚信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 通过对商户的管理, 进一步增强质量诚信意识;三是重视质量舆论宣传, 使持续改进、追求卓越成为街区内通行的行为准则;四是弘扬质量先进, 建立质量发展激励机制, 引导各商家创新开展参与式、体验式的相关质量活动, 以牢固树立“质量决定命运、品牌决定价值”的先进质量理念;五是进一步完善街区软硬件配套设施设备, 大力夯实质量基础。如街区导视系统、公共标识标牌、消防系统、电力设施、路面景观等提升改造。六是大力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ISO质量体系的建设和日常管理经验的总结, 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继而向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六、宽窄巷子远景规划和发展战略

(一) 发展目标

宽窄巷子保护街区将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商业街区典范, 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经典样本。

(二) 实施战略

1、文化引领:文化的培育和引领

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 透过宽窄巷子这扇窗, 可以体会到“最成都”的悠闲生活方式, 用文化引领旅游, 以旅游来驱动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开展“井巷子创意市集”、“永远年轻”跨年摇滚音乐会、宽窄茶会、宽窄音乐季等一系列文化创意活动, 使宽窄巷子成为成都新文化与精神的孕育空间以及“成都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

2、管理规范:项目运营精细化

宽窄巷子前一阶段在街区商家和游客之间搭建起一处无障碍沟通平台, 为商家创造了优质经营环境;下一阶段, 将重点面向游人, 侧重于创造更加舒适的文化体验和消费环境。

3、品牌扩张:品牌输出创效益

宽窄巷子 篇8

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并保留有地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地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历史街区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等的落后,历史街区暴露出很多的社会问题,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是城市的“一潭死水”;另一方面,它们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见证城市的兴衰发展历程,较真实地反映各个时代城市的市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是人们认识城市了解城市的媒介。历史街区的改造即是在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开发的一种行为,目的是使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的历史空间能够成为现代城市某种功能的容器,如商业、娱乐、休闲等。

人们认识一个地区,首先接触的是建筑,当这种认识转化为认知时,留下印象的就是城市的街巷空间。在城市历史街区,建筑和街巷互为图底关系,街巷空间的营造取决于建筑的实体和建筑空间所被赋予的功能。

1 宽窄巷子概况叙述

1.1 宽窄巷子的历史背景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为规模的清朝古街道,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包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在秦满城遗址修建少城,城内街巷布置呈鱼骨型,共有八旗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其形制与清北京城相似。如今的少城只剩下了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清朝时期宽巷子是官兵居住的场所,窄巷子混居着官兵。在后来的历史沿革中,宽巷子发展成为达官贵人居住的“高档社区”,窄巷子则成为平民聚居的大杂院。再后来成为普通百姓杂居的居民群落片区。

1.2 改造前的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的改造工作始于2003年。在这之前,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宽窄巷子大多数建筑破败不堪,柱砖风化、木柱腐朽、屋盖漏雨等状况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建筑的居住功能。同时,宽窄巷子在历史的沉淀中暴露出很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恶化严重、治安问题突出等,其原有的设施条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1.3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的改造工作于2008年6月竣工。核心区内40%的建筑得到保留,按照原有的特征进行修复,并完善内部设施;剩下60%的建筑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做到“整旧如旧”。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其旧有的单一居住功能得到置换和丰富,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娱乐”一体的新都市客厅。

2 宽窄巷子街巷空间的改造途径

成都市宽窄巷子街巷空间的改造途径主要包括物质空间改造和功能重构两个方面。

2.1 街巷物质空间的改造

空间是由界面围合而成的,其界面的属性是空间的重要内容,因此界面的改造是街巷物质空间改造的主要途径。

2.1.1 物质空间活动承载面———底界面的改造

(1)地面铺装宽窄巷子的街道材料选用长条形的青石板,与黑瓦、木楼、红砖一起见证了街道漫长的岁月。街道铺装的样式也很有考究,中间沿着街道前进的方向铺一道窄而细长的青石板,类似于引马石,两侧为条石板。另外,在每家店铺的入户空间与街道采取不同的铺装样式,用此来限定不同功能的区域,使街区空间愈显丰富。

(2)街巷宽度街巷宽度与临街建筑立面高度共同决定着街巷的空间尺度感。宽巷子宽约6—7米,窄巷子和井巷子宽约4米,同时两侧建筑以1—2层为主,高度在4—8米之间,这样形成的街道宽度与高度的比例不超过2:1。根据美学原理,当街道的空间尺度,主要是宽高比(D/H)等于1时,道路的空间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当D/H小于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逐渐产生接近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当D/H=2时,行人在街道的一侧,他的视野可以覆盖对面建筑物的全部,并会产生适当的围合感,当DH>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

2.1.2 外部空间的围合界面———侧界面的改造

(1)临街建筑立面高度。街道两侧建筑大多为坡屋顶,高度在4—8米之间,与街巷宽度保持着不小于1:2的比例,营造良好的街道空间尺度感。同时不同层数的建筑穿插布置,立面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大多数的商铺地面比街道高10—20cm,少数在20cm以上,用一级或者数级台阶相连,既限定了街巷空间,又成为了街道在立面上的富韵律感的连续性景观。

(2)临街店面的宽度。临街店面的宽度,即是面对前进方向的街道节奏。根据日本建筑师、规划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如果比街道宽度小的店面宽度反复出现,街道上的活动就会集中起来,从而显得有生气。宽窄巷子的临街店铺宽度多为5米左右,其中夹杂少数10米以上的稍大店铺,不同的店铺之间在立面上加以划分,不仅保持了各家商店的个性,而且消除了人在街道上的枯燥和审美疲劳感,保持街道的活力。

(3)建筑入口与街道的关系。建筑入口与街道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筑入口后退街道一定距离,二是在建筑入口单侧或两侧布置景观小品,三是建筑入口与街道旋转一角度。这样处理后所形成的这些细微的放大空间成为商家宣传产品、接待客人的绝佳场所。同时结合景观小品使建筑入口成为不断更替的视觉焦点,不仅起到了吸引顾客的作用,同时丰富了街道空间。

(4)建筑外立面的装饰。建筑外立面的装饰的主要目的在于吸引顾客,在宽窄巷子中主要用到了两种处理手法:实,即是利用墙体实体进行艺术处理。对于店面宽度较小的店铺,为了突出个性,通常在临街建筑外墙安装精心雕刻的窗框或者布置富有设计韵味的景观小品,以吸引顾客的眼球;虚,即是弱化墙体存在感,利用玻璃或直接镂空墙体向建筑内部设施或庭院借景,同时在视觉上扩充街道的空间感,利用店内本身的设施吸引消费者。在少数面宽较大的建筑或是在一些通道内,为了消除人在街道上的视觉和审美疲劳,通常的做法是在外墙上有秩序地增加构筑物或者将外墙砌成连续的镂空图案。

2.2 街区功能的重构———商业化的包装

历史街区是一个不断进行新城代谢的生命体。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街区的活力,需要向其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宽窄巷子由传统的居民居住区发展成为现代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区,除了改造街巷的物质空间,同时通过功能的置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注:其他类主要包括私宅、景点、游客中心等。数据来源:作者统计。)

无论从空间形态、其本身历史文化还是地理位置来分析,宽窄巷子不具备建设大中型商业娱乐设施的条件。改造前的宽窄巷子体现并延续着一种纯粹的成都生活方式,这里的盖碗茶、小吃店、老邻居老街坊均体现着成都人的实质。因此在进行功能置换时,讲究因地制宜和延续文脉,宽窄巷子主要发展了以历史背景为依托的成都传统小吃、茶馆、高档古典风格餐厅,以及与现代都市生活相契合的咖啡馆、酒吧和西餐厅。从上述表格来看,宽窄巷子业态以餐饮和酒吧咖啡茶类为主,购物仅仅占到近1/3的比例,较其他商业街偏少,体现着“最成都”的生活方式。

2.3 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

2.3.1 融合

融合指的是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相互渗透,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这些店铺将活动的一部分转移到檐下或者建筑外墙边缘,充分发挥了这些空间的公共性。

据统计,类似店铺主要集中在小吃店、咖啡馆和茶馆。主要原因是这些活动具有不定时性和公众性,它的发生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发生在边缘空间的如喝茶、摆龙门阵、玩扑克等丰富的生活化活动对游客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同时这些摆放出来的桌椅板凳为店铺做了最好的无声的宣传。

2.3.2 通透

通透指的是建筑空间与街巷空间在空间划分上独立,但在视线上融为一体,功能上相互依存。店铺内发生的活动为街道上的行人提供丰富的视觉元素,同时街道上的行人是店铺的潜在顾客。

这些店铺通常需要弱化建筑外墙的存在使之成为联系两种空间的纽带。采取的做法即是前面在建筑外立面装饰中提到的“虚”的处理手法虚,利用玻璃或直接镂空墙体,街巷向建筑内部设施或庭院借景。

在宽窄巷子类似店铺主要集中在零售店、酒吧和普通饭店。由于受到街巷宽度、卫生条件、商业性质等的限制,这些店铺无法直接利用建筑外墙边缘空间,但通过对建筑外立面的处理,同样达到吸引顾客、促进消费的目的。

2.3.3 相对独立

相对独立指的是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不仅在空间划分上相互独立,而且在功能和视线上也各自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建筑外立面是街巷空间的物质承载面,内立面是建筑空间的物质承载面,建筑外墙成为了分隔这两种空间的屏障。

这种关系主要存在于高档饭店、酒店和私宅中。主要原因是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必然性,它拥有特定的消费人群,活动的发生受环境影响较小。这些建筑与街道的互动比较小,若连续布置会减少街道的活力。宽窄巷子内这些建筑呈点状地散落在街巷内,其精致的建筑外立面装饰同时成为街道亮丽的风景。

3 结束语

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如何把经济增长同原有的文化灵魂完美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宽窄巷子的改造从物质空间和功能两方面着手,改造后的街区不仅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空间与场所,而且带动了该片区的经济发展。在现代建筑越来越失去地域特色,城市出现千篇一律的趋势下,宽窄巷子作为成都独特的符号,向普通大众展示着成都的文化,为广大的建筑师、规划师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段进.空间研究4—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喻敏,罗谦.中心城区内的历史街区复兴与城市触媒[J].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2011.

宽窄巷子 篇9

关键词:历史街区活化,空间重构,空间肌理及尺度延续,历史场景再现

引言

随着中国蓬勃的经济发展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 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忆的历史街区往往因基础设施陈旧、周边城市功能变迁、空间与现代生活需求匹配度低等原因而逐渐衰退[1]。因此历史街区的活化成为旧城更新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德国慕尼黑“五个院子”和成都宽窄巷子两个成功案例, 从景观视角分析其公共空间更新的设计策略, 总结出空间重构、新旧并置、空间肌理及尺度延续、历史符号提炼与历史场景再现等以公共空间提升为基础, 文脉传承为原则的景观策略, 以期为未来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1.德国慕尼黑“五个院子”—古朴外表现代内核

历史建筑街区常因基础设施陈旧, 周边城市功能变迁而衰落。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经典项目——慕尼黑“五个院子”, 在如何使旧建筑空间活化再生, 既保留原有的风格和传统, 又结合时代的新元素上为我们做出了优秀范例。

1.1项目背景

“五个院子”的前身是慕尼黑的中央金融区, 由于银行合并, 整个区域变成一个建筑实体。但其所在街区及周边仍清晰地保存着中世纪居住区的肌理 -- 即建筑密集, 有若干封闭的庭院。而且一些中世纪建筑保存完好。1998年, 裕宝银行 (德国联合抵押银行) 决定从这个金融区搬出, 并将其改造为集购物、餐饮、艺术馆、办公以及住宅为一体的时尚中心区[2]。项目占地面积24, 000㎡, 总建筑面积48, 000㎡。

1.2项目分析

1.2.1空间重构——功能空间化整为零与共享空间合零为整

原有建筑为中世纪风格, 建筑密集, 有分散内庭, 但外部和周围环境联系较少[3] (图01) 。设计师通过梳理原有东西内廊, 新增南北廊道, 不仅将原有的庞大空间体量化整为零, 构建出宜人尺度 (图02) , 还巧妙地将建筑内原本分散的五个内院串联成整体的共享空间 (图03) 。此外, 廊道尽端与周边街道对位衔接, 将建筑与城市融合。[4]

1.2.2历史传承--记忆与新生的巧妙并置

1 |

2 |

3 |

4 |

5 |

6 |

7 |

在完整保留建筑区外立面和主体结构的同时, 大刀阔斧地进行商业化的内部改造和重整, 其不拘一格的风格与原生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既保存了历史建筑的“记忆”, 又形成符合现代商业习惯的崭新购物空间。这种戏剧化的设计效果让历史街区得以重生, 成为新的“地标”。 (图04-05)

1.2.3项目小结

此项目是历史街区旧建筑更新的典范, 通过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 尤其是共享空间的连通, 使室内空间得以解放和梳理。建筑内部被赋予具有时代感的商业功能, , 建筑外部却依然保持历史信息的完整性。设计跳出了传统街区“修旧如旧”[5]的片面理解, 让“新”以低姿态对比“旧”, 信息得到了保留, 功能得到了更新, 较好地做到了对待传统改造中“修旧还真”的理想状态。

2. 成都宽窄巷子 - 多样化的历史信息再现手段

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 城市的迅速发展却带来历史信息的模糊与消失。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如何彰显历史文脉, 成都宽窄巷子作为老成都的“名片”给出了深刻的诠释, 从整体格局到细节雕刻皆精致地表达了历史信息, 并提出了从整体性、原真性、多样性, 和可持续性上四个方面的保护策略。[6]该项目用地面积:66, 000㎡, 总建筑面积:60, 000㎡。

2.1项目背景

始建于康熙57年的少城经过多年战火, 现仅存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少城 (满城) 的代表。随着城市发展, 至20世纪90年代, 满城只剩下道路格局, 仅存宽、窄巷子传统院落和民居建筑, 其余建筑风貌荡然无存。[7]2003年始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进行规划改造, 2008年竣工。改造始终贯彻原真性保护理念, 即街巷—院落—建筑—装饰四位一体的整体保护, 既要保护原有物质形态, 也要发扬地方精神特质。[6]

2.2项目分析

历史信息的原真性保护, 街巷—院落—建筑—装饰四位一体这只物质层面的历史信息保护, 还应有对当地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之所以成功, 是由于它从整体性、原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四方面将老成都的历史展现在三条巷子 (宽巷子, 窄巷子, 井巷子) 之中, 同时, 老成都生活片段, 民俗文化也以叙事性的方式在宽窄巷子中得以体现。[6]

8 |

9 |

10 |

11 |

2.2.1老城肌理以及空间尺度的延续

历史街区风貌中, 建筑形态固然重要, 但聚落形态肌理、街巷尺度界面等也是构成历史街区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宽窄巷子的改造中延续了原有鱼骨状的街道肌理和街巷界面的凸凹空间关系[7] (图06) 。

宽窄巷子的商业空间与街道穿插有松有驰, 庭院空间与街道空间相互渗透, 形成新的层次。[8]此外, 人们游览宽窄巷子的视角约在30°~45°之间, 此角度在观赏景物细部的范围内。 (由外观赏时仰角45°为欣赏景物细部的观赏视角;仰角27°为欣赏景物最为清晰的观赏视角) (图07) [9]

2.2.2材质“古”与“新”的碰撞

建筑形式延续传统的同时融入玻璃, 钢等现代材料, 使历史文化以新的载体和创新方式得以传承。 (图08)

2.2.3细部设计对历史符号的提炼及历史场景的再现

在细部设计包括城市家具、景观小品和铺装 (图09) 等的设计表现上通过选用传统物件, 提取传统纹样或材料, 或描绘历史生活场景的浮雕等方法, 增强游人对场地历史的了解和体验。

2.2.4非物质文化的再现

街头艺术, 日渐消逝的民俗 (掏耳朵、功夫茶、糖画等) , 民间工艺都是属于老成都的非物质文化[10], 作为老成都名片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地存在着, 成都宽窄巷子将这些文化融于街头巷陌, 穿梭其中的游人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老成都的闲适生活。 (图10)

2.2.4项目小结

成都宽窄巷子作为以历史信息再现为主要特点的商业街, 在彰显历史文化上, 从街区空间到建筑再到细部小品, 形式多样, 新颖独特, 同时二维半景观墙的运用又增强了人文景观的叙事性, 使其在表达历史的同时增强了游人与之的互动。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 比如历史场景再现, 历史建筑材料的展示, 民俗民间工艺的展现都将老成都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商业功能是宽窄巷子的经济基础, 历史文化是宽窄巷子的灵魂。由此可见, 物质与精神的并存是历史街区长足发展的重要条件。

3.结语

以上两个案例对于历史街区的活化均以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为基础, 文脉传承为原则, 通过对公共空间的重新组织, 历史街道肌理的延续, 宜人尺度的把握与控制, 在空间上完成了建筑与内外空间的融合。在历史文脉与商业活动结合的方面, 慕尼黑“五个院子”建筑的外立面基本保持原始风貌, 尊重历史文脉的同时, 建筑内部的功能又适应了现代人的行为与使用模式, 向历史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成都宽窄巷子除了延续历史建筑的形式之外, 更加注重将历史符号运用于街道空间中, 利用景观小品、标识系统、铺装等将历史信息以片段的形式展示出来, 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 增强了人与街道的互动。 (图11)

参考文献

[1]姚雅琼, 郝少波.旧城商业街更新方法探索——武汉解放路商业街更新设计对策[J].中国园林, 2006, 04:24-29.

[2]互联网http://www.fuenfhoefe.de/cityquartier-fuenfhoefe/standort/[OL].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112

[4]格哈德·马克.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194

[5]蔡晴, 姚赯.梁思成先生与中国的历史遗产保护事业[J].新建筑, 2005.4

[6]刘伯英, 黄靖.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策略[J].建筑学报, 2010.2:44-49.

[7]喻敏, 罗谦.中心城区内的历史街区复兴与城市触媒——以成都市宽窄巷子片区居民改造为例[J].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2011.08:38-39

[8]黄谦, 牟江.成都市历史传统街道空间形态的分析对比研究——以宽窄巷子与锦鲤古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2443-22444

[9]林寿清, 洪庄敏.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建筑高度控制准则研究——以建瓯古迹、历史街区保护为例[J].城市规划, 2009.1:88

上一篇:不平衡控制策略下一篇:幼儿良好个性培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