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共7篇)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 篇1
摘要:从培育壮秧、整地施肥、移栽、大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总结了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宽窄行栽培,节本增效
水稻宽窄行栽培, 是窄行距与宽行距间隔栽培的一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该栽培方式既能保证单位面积上的合理穴数, 又充分利用作物边际优势的增产原理, 减轻病害, 加速干物质积累, 达到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目的。
1 培育壮秧
1.1 浸种催芽
用25%脒鲜胺乳油2 m L对水5~6 kg浸泡稻种2~5 kg10~20 h, 采用日浸夜露法, 再催芽至破胸露白待播。
1.2 旱育秧
一是苗床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质地良好、深厚疏松通气的菜地或水浇旱地作苗床, 地下水位低于30 cm。旱秧地苗床一般宽1.4 m, 沟宽0.5 m。一般常规稻大田需净苗床300~450 m2/hm2;杂交稻大田需净苗床为常规稻的1/2左右。二是苗床施肥。播种前10~15 d, 苗床施入腐熟农家肥3~5 kg/m2、复合肥0.10~0.15 kg/m2。按耕翻、施肥、碎土的程序进行, 再翻锄3次以上, 使肥料与苗床土充分搅拌均匀, 避免产生肥害。三是整畦播种。一般畦宽1.2~1.4 m, 沟宽0.4~0.5 m, 床土细而无杂物, 结合理墒备土过筛为播后盖种用。
1.3 水育秧
选择土壤熟化的冬闲田, 整地时施腐熟有机肥30 t/hm2+45%三元复合肥 (15-15-15) 300 kg/hm2, 耙平。播前3~4 d上水, 开沟做畦, 畦面宽1.3 m左右, 沟深20 cm。秧田与大田比为1∶10, 秧龄30 d左右。播种至2叶1心前, 晴天满沟水, 阴雨天半沟水 (晒板) , 2叶1心后, 灌水上秧板, 并保持浅水层。2叶1心, 施尿素45~75 kg/hm2作断奶肥;5叶前后根据苗情适当补施接力肥;拔秧前3~5 d施尿素105~120 kg/hm2作送嫁肥。苗床期重点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等;播种后2~5 d喷洒除草剂除草[1,2]。
2 整地施肥
采用旋耕、深松及耙耕相结合的方法。耙地前施农家肥30.0~37.5 t/hm2、氮磷钾复合肥 (15-5-15) 600~675 kg/hm2, 有机肥应在耕地前施下, 化肥在耕地结束后整地时进行[3]。
3 移栽
水稻宽窄行栽培包括2种方法, 即采取1垄宽行和2垄窄行间隔栽培的方式或1垄宽行和4垄窄行间隔栽培的方式。生产实践证明, 1垄宽行和4垄窄行间隔栽培方式更为合理, 植株整体的光合效率高、群体分布合理、土地使用率高等[4]。对于分蘖能力一般的水稻品种, 株行距应适当地缩短, 行株距窄行为26.7 cm×16.7 cm, 宽行为33.4 cm×16.7 cm;对于分蘖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 行株距宜适当放宽, 窄行控制在26.7 cm×20.0 cm, 宽行为36.7 cm×20.0 cm。密度控制在22.5万~27.0万穴/hm2。
4 大田管理
4.1 施肥管理
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对肥料的需求按需施肥。为了促使水稻对氮磷肥料吸收利用率的提高, 应适当地增加施肥的次数。在水稻返青后及时施纯N 60~75 kg/hm2作分蘖肥, 时间一般在栽后7 d。在水稻抽穗前20 d左右施氯化钾45~60 kg/hm2、纯N 60~75 kg/hm2作追肥, 为了保证肥料及时溶解, 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在追肥的同时要建立水层, 待肥水充分渗入后, 再进行正常的水分管理。水稻生长中期 (即幼穗开始形成到抽穗的伸长期) 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 对无机养分的需求量很大, 尤其是氮肥, 因此应及时补充氮素。抽穗期及抽穗后一般不施氮肥, 灌浆期用磷酸二氢钾3.75 kg/hm2+尿素7.5 kg/hm2对水喷施, 或追施氮磷钾复合肥 (15-15-15) 45 kg/hm2。
4.2 水浆管理
水稻定苗返青后, 应本着浅水灌溉的原则, 由于深水灌溉不利于水稻正常分蘖, 在水稻有效分蘖结束前后 (7月中旬左右) , 应灌深层水, 建立10~15 cm的水层, 以对无效分蘖进行有效控制;如果土壤的透气透水性能不好, 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 促使根系活力的增强, 可在水稻抽穗前晒田 (5 d左右) , 晒田后恢复浅水, 达到抽穗整齐的目的;水稻生育后期, 可采用间歇性灌溉, 乳熟期采用干干湿湿的灌水方法, 黄熟期自然落干[4]。
5 病虫草害防治
准确测报病虫草害, 适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集中防治, 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组合农业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等综合防治技术。
6 收获
适时收获, 可依据水稻籽粒的颜色确定收获期。当超过90%的籽粒变黄、穗轴有1/3变黄、基部极少部分籽粒为绿色时为最佳收获时期, 应及时收获, 保证颗粒归仓。
参考文献
[1]敖和军, 方远祥, 熊昌明, 等.株行距配置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群体光能利用的影响[J].作物研究, 2008 (4) :263-269.
[2]彭雪明, 张小平, 周文新, 等.中国超级稻研究进展与栽培研究展望[J].作物研究, 2009 (1) :1-6.
[3]张康永.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1 (6) :16.
[4]胡定汉, 潘熙曙, 丁兵, 等.水稻直播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8) :47.
凉山地区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 篇2
1 水稻旱育秧技术
1.1 育苗前准备
1.1.1 秧苗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 没有污染并且排水较好的中性旱田作为秧苗苗床。水稻田不宜用作苗床, 除非地势较高、土质肥沃的水田。宁南县大多选用黄棕壤土、中等肥力、海拔1 000 m以上的田块育秧。
1.1.2 调酸处理。对于苗床土壤, 在播种前1 d, 用1% 浓硫酸水进行浇洒, 使土壤p H值在4.5~5.5 之间。
1.1.3 选用品种。选用四川省杂交水稻主要推广品种, 如川优6203、蓉18、德香1403、宜香4245、渝香203、Ⅱ 优498等。播种前在阳光下曝晒2~3 d, 打破休眠状态, 提高水稻发芽率。
1.1.4 种子处理。种子选好后, 用2%石灰水进行消毒, 水温在15~16 ℃, 浸种2~3 d。在30~32 ℃条件下催芽, 种子破胸80%后, 温度降到25 ℃, 经常翻动种子。温度降至常温时进行晾芽。
1.2 播种管理
凉山地区3 月底至4 月初下种, 平均气温达到5 ℃时播种, 按苗床与大田1∶10 的比例整理苗床, 苗床的规格是1m×10 m, 每10 m2播种0.5 kg种子。播种时将种子压入土内使其与土壤充分接触[2], 还要用过筛无草籽细土覆盖0.5 cm, 播种后浇透水, 用一层薄膜保温保湿。视苗床水分含量情况, 缺水及时补浇, 保持苗床湿润。
1.3 温度管理
种子播种后, 要保持棚内温度30 ℃左右[3], 以利于种子早出苗, 出齐苗。在一叶一心期, 棚内温度保持在25~28 ℃;二叶一心期, 棚内温度保持在25 ℃左右, 并适当通风揭膜, 防止秧苗疯长。起苗1 周左右, 可将薄膜全部移走锻炼秧苗, 以使秧苗适应外界自然环境。
1.4 移栽
水稻宽窄行栽培有2 种方法, 即1 垄宽行和4 垄窄行或1 垄宽行和2 垄窄行。大量实践证明, 1 垄宽行和4 垄窄行栽培方式更为合理, 土地使用率高, 群体分布合理, 这种栽培方式有利于整体植株的光合效率提高。大田移栽时施农家肥22.5 t/hm2、三元复合肥750 kg/hm2。凉山地区大多数农户采用宽窄行栽培, 宽行30 cm、窄行14 cm、窝距17 cm。常规栽培规格20 cm。
2 大田管理
2.1 施肥管理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进行施肥。为了促进对氮磷肥的吸收利用, 应当适当增加施肥的次数。在移栽返青后1 周在右, 施尿素 (N 46%) 75 kg/hm2作分蘖肥;在抽穗前20 d施氯化钾225~300 kg/hm2、 氮肥225 kg/hm2作追肥。为了保证对肥料的吸收利用, 在追肥的同时, 保持大田有一定的水层, 待肥料充分吸收后, 再进行正常的水分管理。水稻生长的中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键时期, 这时需要及时施肥, 尤其是氮肥。抽穗后不能施入氮肥, 应以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肥为主或追施氮磷钾复合肥, 农民称作“穗肥”, 以提高结实率。
2.2 水浆管理
应本着浅水灌溉的总体原则, 深水不利于水稻正常分蘖。但是在有效分蘖结束前后, 应灌深层水, 可以有效控制无效分蘖, 建立10~15 cm的水层。土壤的透气性能不好, 不利于根系的生长。但是在水稻抽穗前后晒田5 d左右, 晒田后恢复浅水, 可以达到抽穗整齐的目的[4]。在水稻生育后期和乳熟期, 可以采用干干湿湿的灌水方法, 黄熟期自然落干。
2.3 病虫草害防治
在坚持做好农业病虫草害综合预防的同时, 掌握好施药时间, 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以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为重点。
参考文献
[1]郭秀凤, 李传华.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4) :144-145.
[2]许志富.水稻宽窄行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 (1) :6-7.
[3]杨华东.浅谈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J].农家之友, 2010 (5) :5-6.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 篇3
笔者从事农业工作18年, 在实践中筛选科学的栽培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就水稻生产而言, 标准化、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能有效提高单产, 保证粮食产量。水稻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内容较多, 本文仅介绍宽窄行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情况。
1 精选优良品种, 优化育秧技术, 培育多蘖壮秧
1.1 选种
选用生育期适中、分蘖力较强、穗粒兼顾型的优质高产良种。根据茶山竹海街道各村地形地貌和地力水平的具体实际, 我们选用优质超级稻品种‘深两优5814’, 该品种抗性强、品质优 (国标二级) 、产量高。
1.2 育秧
适时早播, 适宜在2月底至3月5日左右播种, 采用坑式旱育秧技术, 即“十步育秧法”。在背风向阳, 交通、水源方便, 土质肥沃疏松、半沙半泥、微酸性的地块按2 m开厢作凹式苗床, 厢面宽145 cm, 埂高15~20 cm;育秧盘摆放要盘底紧贴厢面, “飞边”重合靠紧, 装土要足, 并充分消毒, 分厢定量, 稀撒匀播, 再微膜覆盖, 膜四周用土压严实。看天揭膜, 强化肥水管理;苗期氮磷钾配合施用, 注意防治立枯病、苗瘟、蓟马、蚜虫等病虫害;注意炼苗, 培育多蘖壮秧, 为建立高产苗架奠定坚实基础。
1.3 苗期管理
播后至立针, 保证正常出苗必须的适宜温度、水分和充足的氧气;立针至炼苗, 立针至1.8叶前, 晴天注意揭膜降温补水, 雨天注意盖膜排水, 阴天注意降湿防霉;炼苗至稳苗, 即秧苗1.8叶后, 根据天气, 抢暖头及时揭膜炼苗并667 m2用磷酸二氢钾200 g加70%敌克松200 g对水60 kg喷施, 达到给苗床补水防病的目的;稳苗至断奶, 重点是施好断奶肥, 667 m2用3倍的清粪水1000~1200 kg, 加5 kg尿素泼施, 并用清水灌透苗床;断奶至移栽, 每隔5~7 d, 用清粪水加尿素提苗, 一般2~3次, 移栽前3 d, 施好送嫁肥, 搞好病虫防治, 带药、带肥移栽。
2 合理密植, 满栽满插, 规范化宽窄行栽培
严把秧龄关, 把秧龄控制在35 d以内, 叶龄在4.0~4.5叶移栽 (湿润育秧移栽叶龄应控制在5叶以内) 。
宽窄行栽插方法:行距、窝距规格 (40 cm+26.7cm) /2×16.7 cm, 每窝栽足2~3粒谷, 拉绳定距, 规范栽插, 667 m2栽1.1万~1.2万窝;前作冬水, 4~5叶移栽, 前作油菜7~8叶移栽, 小麦田力争在10叶前移栽。667 m2栽插窝数, 冬水田、肥力较好的1.1万窝, 油菜田1.2万窝, 小麦田1.2万窝。肥力较差的田, 应适当增大栽插密度。一般在4月25日前栽插完毕。
3 强化田间肥水管理, 科学进行病、虫、草害防治
3.1 施肥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应, 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施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 有针对性地科学配方、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肥料, 实现养分平衡供应, 达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增加作物产量的效果。667 m2用45%含量的超级稻专用有机复合肥20~25 kg或35%含量的复混肥30 kg作底肥, 保证磷钾肥, 适当补充硅、锌、硒、硼等微肥。尤其是返青后, 及时施氮肥提苗。孕穗期注意看苗施肥, 叶色发黄, 适当补充氮肥, 如果氮肥过量 (俗称“过莽”) 则施适量磷钾肥退氮。
3.2 水的管理
切实掌握浅水移栽 (中苗秧保持水层2 cm, 大苗秧、多蘖秧保持水层4~5 cm) , 薄水分蘖 (秧苗返青成活后, 降低田间水层, 保持湿润灌溉) , 干湿灌浆, 乳熟后保持浅水层, 水稻黄熟后保持湿润状态。特别注意, 灌溉条件较差的田块, 应适时蓄水抗旱。
3.3 病、虫、草害防治
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苗稻瘟、叶稻瘟、穗颈瘟、穗粒瘟, 螟虫、稻飞虱、蚜虫、蓟马等。苗期注意蚜虫、蓟马的防治, 保证秧苗质量;稻瘟病以预防为主, 播种前采用药剂浸种;苗稻瘟、叶稻瘟、穗颈瘟、穗粒瘟等采用三环唑、富士一号等药剂防治;纹枯病在水稻封林期, 采用井冈霉素喷雾防治1~2次;加强水稻螟虫的防治, 尤其是防治好5月上中旬、7月上旬的一代螟虫和二代螟虫, 同时化学除草;抽穗扬花结束至收割前注意防治稻飞虱。
4 适时抢晴收割, 科学晾晒, 确保收成
稻谷在黄熟期后应适时收割, 宜抢晴收获, 及时脱粒, 不宜高湿堆放, 以免发热造成黄米、霉米;脱粒后要及时晾晒, 或多日间歇晒和阴干、风干, 要避免高温曝晒。
5 增产效果
通过多点抽样测产调查, 667 m2平均产量, 农民习惯性栽插方式535 kg, 规范化宽窄行栽插方式635.4kg, 可见宽窄行栽插增产100.4 kg, 增幅度达18.7%, 增加收入271元。
6 小结
实践证明, 推广规范化宽窄行栽培技术, 可以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效果, 减少病虫害发生, 增加产量;科学施肥和合理用药, 有效提高米质和商品稻谷价格, 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在大田生产中广泛应用和推广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 能保证粮食稳产增产, 实现农民增收, 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茶山竹海街道办事处2011—2012年度累计实施规范化宽窄行高产栽培面积433 hm2, 农民实现增收150余万元。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 篇4
如今的插秧机已经从实用插秧机向高速插秧机方向发展。虽然我国的插秧机水平在引进研学国外先进技术和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研发能力差、制造水平有限和售后服务不完善等方面[1]。
水稻宽窄行种植主要是利用作物边际优势原理,达到减轻作物病虫害和增产的目的[2]。宽窄行插秧机正是在这一理论前提下设计制造的,现在设计生产的宽窄行插秧机基本都不是高速插秧机。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一种宽窄行规格的插秧机难以适应因气温、土质和海拔等因素影响而形成不同的地区种植要求,因而在宽窄行插秧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宽窄行规格可变的高速插秧机,以满足这一现实需要。移箱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插秧机精确的横向与纵向送秧,同时传递分插机构动力[3,4,5,6]。移箱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简单的齿条式发展到具有缓冲机构的高速插秧机移箱机构。设计的新型高速可调宽窄行水稻插秧机,与其它高速水稻插秧机一样效率很高,但同时由于送秧速度的提高对移箱机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caochengmao@sina.com。
阐述该插秧机移箱机构的设计过程,并分析机构中滑块、螺旋轴和滑套的工作状况,对关键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利用分析结果判断移箱机构用于新型宽窄行插秧机的可行性,如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则利用分析结果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
1 机构的基本设计
1.1 螺旋轴
移箱机构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螺旋轴与滑块。现行的高速水稻插秧机移箱机构基本采用螺旋轴传动方式实现秧箱连续的送秧运动,其结构已经基本成熟定型。在等行距插秧机中,对螺旋轴的双螺旋参数设计产生影响主要是秧箱隔板之间宽度和秧爪宽度等[7]。在宽窄行插秧机中,各相邻分插机构之间距离不等,这样秧箱隔板距离只能取等于或者小于行距最小值,在宽行处只能采取调整宽度的办法(Δ,Δ1,Δ2均指调整距离),如图1所示。此时,螺旋轴的设计同样可以依据秧箱隔板之间宽度和秧爪宽度等进行。这样,螺旋槽的长度会有所减少,同样工作强度时移箱机构工作负荷有所增加。
对于螺旋轴滑槽的设计,主要是考虑滑块齿的宽度,使滑块能够不顶撞两滑槽的交叉点,并顺利通过[3]。另外,也必须考虑轴的加工工艺性,使轴在热处理和金加工时更容易达到要求。
1.2 滑块
滑块结构设计方面主要是采用逆向工程的设计方法,参考现有成熟机型进行设计,局部进行优化,主要是在滑块齿根部增加倒角,以在结构上强化齿根部的强度,降低滑块齿因工作中冲击而产生破坏的可能性。同时,考虑各种材料属性与特性,查阅相关工程材料手册,综合考虑后初步确定选择40CrA作为滑块材料。其他具体设计参数为:
直径/mm:22
高度/mm:28.3
齿高/mm:6.3
齿宽/mm:3.3
齿根倒/mm:0.3×1.5
1.3 滑套
滑套的主要功能是固定连接秧箱支架,传递动力,推动秧箱的往复运动。整体受力状况并不恶劣,可参考现有的成熟机型设计。
2 各件基本工作状况分析
在整个移箱机构中,滑块的受力状况是最为恶劣的,主要是由于在螺旋轴两端换向时受力较大,很容易在这时磨损或直接被破坏失效。在本设计中,双螺旋滑槽整体长度有所减少,使得滑块换向次数有所增加,也比较容易产生疲劳破坏。鉴于此,在移箱机构工作过程的最恶劣工况下,对滑块必须进行静力学强度分析,同时也对其进行疲劳强度分析,以检验疲劳强度安全系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螺旋轴的受力并不大,主要的破坏或失效形式就是磨损失效,如图2所示。在不考虑磨损或者磨损很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耐磨尼龙进行替代,足见其对强度的要求并不是很高[8]。在基本结构确定的情况下,耐磨性的提高只能通过更换合适的材料或适当的热处理来实现。
滑套在整个机构中是受力状况最好的,但也是最容易被破坏的一个零件,这主要是因为螺旋轴上滑槽槽缘对滑套两端安装的衬套的划割。在有振动时,破坏更加严重,如图3所示。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只有在破坏后进行整体更换。
3 关键件滑块的运动分析与强度校核
3.1 滑块的运动过程
插秧机秧箱依靠移箱机构实现均匀、连续地横纵向送秧。参看图4可知,滑块沿双螺旋槽滑动,由于自由度的限制,实现将螺旋轴单向转动转化为滑块的往复直线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中间段主要是克服由栽秧台导轨产生的摩擦力和其它阻尼产生的阻力,这一阶段滑块受力大小基本均匀,运动过程基本无冲击,除产生磨损外,被破坏的可能性很小。但在轨道两端回转换向过程时,在很短时间内要实现减速、变向和加速3种状态,工作状况很恶劣,整个移箱机构的磨损和冲击急剧增加,尤其是滑块的磨损和失效,直接影响移箱机构的使用寿命[9,10]。所以,在优化螺旋轴回转过渡曲线的同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分析这一阶段滑块受力状况,验证设计方案。
1.螺旋轴 2.滑套 3.滑块 4.滑套衬套
3.2 滑块换向阶段等效模型的建立与受力分析
由于已经优化螺旋轴回转过渡曲线,从而使得滑块在两端回转过程中受到的冲击较小[11]。参看图5可知,螺旋轨道对滑块的作用力F1和F2会在螺旋轴轴向方向上产生推动或者阻止栽秧台运动的分力。在冲击很小的情况下,可以设想利用弹簧减冲击模型中的弹簧力来等效这一过程中滑块所受的轴向力。
图中,F1为沿螺旋轴法向受力;F2为螺旋轴切向受力;F3为螺旋轴径向受力;F4为上部限位作用力;F5为滑套壁产生的作用力。
设弹簧弹性系数为k,在滑块刚进入回转轨道时,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秧箱中间移动线速度为v;秧箱及其它由移箱机构带动的相关件总质量为m;所有摩擦力为ff;弹簧产生的力为F;弹簧变形长度为x1;栽秧台移动时摩擦系数为μ。利用动能形式建立运动方程,即
弹簧力所作的功为
摩擦力所作的功为
Wff=mgμx1 (3)
联立上述3个公式,求得弹簧弹性系数为
完成等效模型中弹簧刚度的计算。
3.3 基于Ansys/Workbench仿真分析
分析前,需要确定各项参数大小。其中,速度v是利用插秧机插秧时行驶线速度以及株距与横向取秧宽度之间相互关系,确定其理论最大值;μ值主要是查询相关手册,结合实测结果得出;m值则主要是实测得到;x1取值主要由设计确定,并且不能超过螺距的1/2。上述各参数值大小为:v=0.213m/s,m=75kg,μ=0.07,x1=6.2mm。
利用上述的式(4)和相关数据可计算得到k值,从而得到转向过程中滑块所受的最大力,作为其强度校核分析的输入条件;再利用ansys/workbench软件,对其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强度分析。
分析结果应力云图如图6所示。其最大应力为58.402MPa,远小于材料手册中40CrA材料的屈服强度785MPa。
在静力学分析完成后,对滑块进行疲劳强度部分的分析。根据设计需要和实际运用时的经验值,设定载荷循环次数为30万次。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在这一初始条件下的安全系数为1.8193,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在两个分析结果的云图中反映出的应力和疲劳集中于齿根部的情况,说明了滑块设计时增加倒角以加强其齿根部强度是很有必要的。
4 结论
1)通过现有高速插秧机成熟机型与逆向工程的方法,能初步完成对可调宽窄行插秧机移箱机构的设计任务。
2)对已经完成的设计方案,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关键件滑块进行了静力学强度与疲劳强度分析。二者的分析结果表明,滑块的设计能 够满足这两方面的强度要求,移箱机构的设计方案是 符合要求的。
3)由于在实际工况下移箱机构的运动情况复杂,磨损失效也是滑块失效的重要形式,在这一方面有待进一步分析改进。
摘要:主要阐述了一种新型高速可调宽窄行水稻插秧机移箱机构的设计与关键件强度校核工作。该机构的整体结构设计主要采用逆向工程的设计方法,参考现有成熟机型的外形构造和材料选择等,初步设计优化后,完成基本的设计任务。通过分析移箱机构中关键件滑块的运动过程,建立起等效的弹簧减冲击模型,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到滑块的最大载荷,再利用ansys/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静力学强度与疲劳强度分析,从而完成零件的强度校核工作。
关键词:水稻插秧机,可调宽窄行,滑块,仿真分析
参考文献
[1]沈亮,韩休海,耿志杰.我国水稻插秧机发展现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1):4-6.
[2]姚守礼,姚先进,王成德,等.水稻宽窄行栽培研究[J].现代化农业,2001(10):18-19.
[3]李革.高速水稻插秧机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4]朱祖良.水稻插秧机关键技术的研发[J].中国农机化,2009,222(2):66-67.
[5]徐飞军.高速水稻插秧机移箱机构优化设计[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08.
[6]张昆,赵妍,刘海军,等.SOM-BP神经网络在水稻钵育栽植机关键部件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机械,2010,37(2):4-6.
[7]李宝筏.农业机械学(1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65-370.
[8]赵匀,黄节泵,张玮炜.旋转式水稻插秧机移箱机构耐磨损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11,42(6):58-62.
[9]徐飞军,李革,赵匀.水稻插秧机移箱机构的发展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8(5):1-4.
[10]杨文珍,杨友东,张毅,等.高速水稻插秧机四轴移箱机构原理设计[J].中国农机化,2005(5):67-69.
浅谈玉米宽窄行密植机械栽培技术 篇5
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生育期适合北方自然条件的耐密品种, 其性状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性强及商品性好, 品种的发芽率≥95%, 纯度、净度均≥98%。播前对种子人工筛选, 去除破、秕、霉、病及杂粒等杂质, 在播种前6~7d先晒种, 把种子摊放在干燥向阳地方晾晒, 每天翻动几次, 晚上收回, 防止受潮。播种前2~3d用多功能种衣剂进行包衣, 放置干燥处阴干。
2 播前准备
整地是采取土壤耕作措施, 为玉米播种、出苗、生长发育创造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可利用灭茬机或旋耕机整地, 旋耕深度8~12cm, 根茬块、土块皆小于3.0cm, 以床面平整达到播种状态为标准。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肥料, 以颗粒肥为主, 流动性好、无板结、无潮解现象。目前推广使用的播种机有2BQ型系列玉米大豆精密播种机、2BJG2型系列米豆精密播种机、2BD型机械精密播种机等, 3ZSF-T3中耕深松追肥机, IGQN320T3条带旋耕机, 3W-800型喷杆式喷雾机, 1YM型苗眼镇压器。机械播种提前1~2d进行调试和试作业, 首先选用拖拉机并对播种机进行调整。根据玉米宽窄行密植播种机主梁上的排种器调节株距, 使其播种2个窄行的行距是40cm, 宽行为80~90cm。拖拉机的轮距为130~125cm, 但要保证液压升降机构正常工作, 并能配带宽窄行密植播种机。播种前, 按照行距要求固定播种和施肥装置, 对播种机的排种量和施肥量进行调试, 施肥量要比正常多20%~30%;调整好播种机位置、排种量和施肥量后, 准确调整播种深度和施肥深度, 播种深度为3~5cm, 施肥深度于种侧下方5~8cm。
3 机械播种
实行机械播种可以缩短播种期, 玉米可以短时间内播完, 可以侧深施化肥, 避免化肥与种子争土壤水分。玉米能否一次全苗, 提高机械播种质量是关键。实行机播掌握播种时土壤墒情, 达到种子均匀, 深浅适宜, 覆土一致, 可以做到随播随压不失墒、提墒, 容易出苗。当地温稳定在7~8℃后开始播种, 一般为4月25日至5月5日。播种方式采用机械精量平播为宜, 车速为4~5km/h。平播利于保墒, 减少土壤水分散发。播种密度为6.5~7.0万株/hm2, 达到保苗6.0~6.5万株/hm2以上。为保证播后种子与土壤紧实接触, 减少失墒。在播种过程中, 一定注意排种器、施肥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避免发生漏播种和漏排肥现象;同时注意观察施肥铧、排种铧是否被碎根茬或土块堵塞, 造成拖土现象。播种后要适时进行镇压作业, 镇压器可选择苗带重镇压器或"V"型镇压器。选择镇压强度大小主要依据土壤含水率 (墒情) , 播种后的镇压强度视土壤墒情而定, 含水率在18%~22%时, 要达到650g/cm2, 含水率高时要减轻压强。镇压的适期以播后表层土壤蹦皮、压后不起鳞纹为宜。车速为5~6km/h。
4 田间管理
4.1 播种后3d内用3W-800型喷杆式喷
雾机除草喷药, 选择除草剂要有针对性, 可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喷洒封闭型除草剂, 以防治为主。玉米播种后、出苗前阶段是整个生长期是否发生草害的关键时期。如发现草情, 出现2叶龄以上的杂草, 要采取封杀结合的办法, 同时喷洒封闭型除草剂和灭生型除草剂。使用时要注意添加适量的洗衣粉作添加剂, 以增加除草剂对杂草叶面的附着能力, 提高药效。严格按照农艺要求配比药液, 除草药剂喷洒要均匀, 不重喷、不漏喷, 不能在下雨大风时用药, 防止降低喷药效果和药剂飘移到邻近作物上。
4.2 间苗、定苗的时间一般以3~4叶龄
时进行为宜, 同时查苗、补苗。补种采用催芽的方法可提早出苗, 力争做到苗全、苗匀、苗齐、苗壮。在玉米生长过程中, 防止中后期养分缺乏和脱肥现象发生, 适时中耕追肥, 避免减少氮素挥发损失, 提高肥料利用率, 肥料入土深度要根据土壤墒情适当深施。如土壤干旱, 需带水追肥, 施后随即覆土盖严, 若遇阴雨连绵可于雨后撒施。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 根据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形式的防治措施, 及时发现及时防治。6月下旬如出现粘虫, 可用3W-800型喷杆式喷雾机喷施灭杀净或巨无敌等农药灭虫, 数量较少时可用人工手捏扑杀;玉米螟在玉米喇叭口末期 (7月中旬) 发生, 可用Bt乳剂2.25~3.00kg/hm2拌成颗粒撒施或对水450kg喷施防治。
5 适时收获
叶片基本枯黄、茎秆干枯, 果穗苞叶松散, 籽粒含水率下降, 表面具有鲜明的光泽, 胚的基部出现黑色层时为玉米收获的适宜时期, 应及时收获。
6 合理密植
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受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土地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确定适宜密度时, 应根据上述因素综合考虑, 因地制宜。
6.1 株型紧凑和抗倒品种宜密, 株型平
展和抗倒性差的品种宜稀, 不同品种有不同的密度要求。植株高大、叶片数多、叶片较平展、群体透光性差的品种一般耐密性差, 种植密度不宜过高, 每公顷以种植4.5万~5.25万株为宜;植株较矮、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群体透光性好的品种或茎秆坚韧、根系发达的品种耐密性强, 每公顷可种植6.75万~9万株;一些株型紧凑但抗倒能力稍差的品种, 适宜密度为6万~7.5万株/公顷;还有一些紧凑大穗型的品种, 个体生产能力强、群体增产潜力大, 一般可控制在5.25万~8.25万株/公顷的范围内。
6.2 肥地宜密, 瘦地宜稀。地力水平是决
定种植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壤肥力基础较低、施肥量较少、每公顷产量在7500千克以下的地块, 由于肥力不足, 密度过高, 植株生长差, 空秆多, 种植密度不宜太高, 应取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下限值;在地肥、施肥量又多的高产田, 要采用抗倒、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取其适宜范围的上限值;中等肥力的地块宜取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中间值。
6.3 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宜
密在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光合作用时间长, 呼吸消耗少, 种植密度可适宜大一些。
6.4 精细管理的宜密, 粗放管理的宜稀
在精播细管条件下种植宜密, 因为精细栽培可以提高玉米群体的整齐度, 减少以强欺弱、以大压小的情况发生;在粗放栽培的情况下, 种植密度偏稀些为宜。
摘要:阐述了玉米宽窄行密植机械栽培技术, 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前准备、机械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内容, 以供玉米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玉米,密植,机械播种,田间管理
参考文献
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探究 篇6
1 引进推广情况
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是采用灭茬、开沟、施肥、播种, 镇压为一体的免耕探墒沟播机, 进行深开沟、深施肥、浅覆土的播种技术。目前, 生产上推广的机型, 播后形成沟深12~15 cm, 宽行22 cm, 窄行12 cm, 平均行距17 cm的种植模式, 适宜于旱地麦田和扩浇水地麦田推广。
1.1 2012年秋播试验情况
2012年, 在泽州县高都镇东顿村安排了地膜覆盖、宽幅播种、宽窄行探墒沟播、种肥一体 (小麦生物有机肥) 播种、常规播种等5项技术对比试验, 试验面积0.33 hm2。
宽窄行探墒沟播小麦, 试验机型, 沟深12~15 cm, 小行距8 cm, 大行距22 cm, 平均行距15 cm, 比常规播种行距减少5 cm左右, 表现为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生长良好。平均成穗数33.4×104穗/0.067 hm2, 穗粒数25.7粒/穗, 小区实收折合单产291.8 kg/0.067 hm2, 比对照常规播种232 kg/0.067 hm2增产59.8 kg/0.067 hm2, 增幅为25.8%, 增产效果明显。
地膜覆盖小麦, 采用一膜双行、膜侧栽培, 表现为苗齐、苗壮, 平均每0.067 hm2成穗数30×104穗, 穗粒数28.5粒, 小区实收折合单产290.7 kg/0.067 hm2, 比对照常规播种单产232 kg/0.067 hm2, 每0.067 hm2增产58.7 kg, 增幅为25.3%, 增产效果明显。与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增产幅度基本一致, 但误工较多, 投入大, 且对土壤、墒情等要求严格, 增产不增收。
宽幅播种小麦, 表现为苗全、苗匀, 平均每0.067 hm2成穗数31.8×104穗, 穗粒数23粒, 小区实收折合单产242.5 kg/0.067 hm2, 比对照常规播种单产232 kg/0.067 hm2, 增产10.5 kg/0.067 hm2, 增幅为4.3%, 增产效果不明显。
种肥一体 (小麦生物有机肥) 小麦, 表现为苗期生长健壮, 有缺苗现象, 平均每0.067 hm2成穗数31.2×104穗, 穗粒数22.6粒, 小区实收折合单产239.7 kg/0.067 hm2, 比对照常规播种单产232 kg/0.067 hm2, 每0.067 hm2增产1.7 kg, 增幅为0.7%, 增产效果不明显。
1.2 2013年秋播示范情况
2013年, 在泽州县高都镇、金村镇、南村镇等3个乡镇9个村示范533.3 hm2。秋播时, 晋城市遭遇了严重的干旱, 全市小麦播种面积从6.3×104hm2左右, 一下子降到4.4×104hm2。由于墒情差, 一般机播的出苗差、缺苗断垄现象普遍, 而采用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的小麦示范田, 则表现为出苗均匀, 苗全、苗齐、苗壮。经测产, 平均单产335 kg/0.067 hm2, 比对照单产268 kg/0.067 hm2, 增产67 kg/0.067 hm2, 增产幅度25%。
1.3 2014年秋播推广情况
2014年秋, 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被山西省农业厅列为全省小麦重点推广技术之一, 每0.067 hm2补助30元, 其中, 28元用于补助机械作业。晋城市在泽州、阳城等2个县8个乡镇19个村共推广面积1 079 hm2。经测产, 平均单产388.1 kg/0.067 hm2, 比对照单产341.1 kg/0.067 hm2, 增产47 kg/0.067 hm2, 增幅13.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不论是试验、示范还是推广, 3年来, 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都表现为明显增产。
2 技术优势
2.1 耠干种湿, 抗旱保全苗
沟播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深开沟, 使种子播种在湿土中, 同时由于使用新型播种机, 用直刀开沟器代替了旋耕刀, 并且能使表层干土和秸秆残茬抛到垄背上, 实现净土播种, 避免了旋耕造成干湿土及秸秆残茬混合, 影响到种子发芽出土, 确保了苗全、苗齐、苗壮。
2.2 免耕缩行, 群体充足, 个体健壮
相对于传统的沟播技术, 采用免耕开沟播种, 平均行距缩小10 cm左右,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避免了苗带内麦苗拥挤, 确保群体、个体发展空间, 为提高单位面积成穗数, 为形成大穗大粒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播后镇压, 促苗早发
播后镇压轮在苗带有效镇压, 促进了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 有利于种子早萌发, 早出苗, 早生长。
2.4 起垄沟播, 集雨抗旱防冻
采用探墒沟播机播种后, 形成了垄和沟, 小麦种在沟内, 降雨形成的径流自然流到沟内, 使无效降雨变有效降雨, 利于小麦抗旱促长。同时形成的垄沟, 可有效防止冬季冷空气侵蚀, 具有抗寒防冻作用, 促进小麦安全越冬。
2.5 宽窄行播种, 通风透光
采用探墒沟播机播种后, 形成了宽窄行种植, 有利于后期通风透光, 提高光合效率, 防止小麦倒伏, 尤其对于高产田和丰水年份具有重要意义。
2.6 深施化肥, 提高肥效
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采取施肥播种一次完成, 并且施肥层在窄行中间苗带下3~5 cm处, 实现了化肥深施, 提高了肥效, 减少了撒施化肥造成的浪费
2.7 简化环节, 节约成本
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采取苗带秸秆粉碎、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一次完成的播种模式, 简化了秸秆粉碎还田、播前旋耕整地、撒施化肥等多个环节, 节时省工节本。
2.8 适应性广, 操作简单
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适应性广, 无论旱地水地, 无论肥旱地还是瘠薄地, 无论正茬地还是回茬地均可实施。宽窄行探墒沟播复式作业, 一次完成, 操作简单
3 配套技术措施
3.1 选用优种
选用抗旱、抗病、抗倒性能好的高产优质品种。近年来, 在晋城市各县 (市、区) 表现好的品种有:晋麦79号、临丰3号、长6878、长6359、运旱22—33、晋麦92等。
3.2 合理播量
适宜的播量是形成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分蘖特性来确立播量。一般在晋城市适宜播种期为秋分节 (9月23日) , 播量为8~10 kg/0.067 hm2, 之后每推迟2 d增加0.5 kg播量。
3.3 化学除草
采用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不便于人工中耕除草, 对田间杂草要进行化学防治。适宜时间, 一是在秋天, 小麦长至三叶期之后进行;二是在小麦返青后拔节前, 在日平均气温5℃以上的晴天进行。拔节后禁止化学除草。
3.4 防病治虫
在越冬前和翌年的春季, 如发现锈病、白粉病要及时进行防治。红蜘蛛是春季危害小麦生长的主要害虫, 严重时, 可造成小麦返青迟或返青困难。因此, 当33 cm行长红蜘蛛达到200头时, 要及时进行防治。
3.5 搞好“一喷三防”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 篇7
1.1 供试品种
杂交稻准两优527。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贵州省元厚镇高新村高台坝组刘贤贵责任田,该田长宽比较适中,面积4.02亩,土壤肥力中等,水源排灌方便,风向阳光较好,适宜水稻生产。
1.3 试验设计
在同一供试品种准两优527、同一块田、同等肥力、同等田间管理的条件下实施该试验,共设4个栽培小区(见图1)。
1.4 育秧技术
1.4.1 苗床准备
选好苗床,2015年2月24日在苗床上施入底肥,施入腐熟有机肥10kg/m2,过磷酸钙170g/m2均匀拌入土中。
1.4.2 播种
3月16日播种,播种时整平厢面,浇足底水。采用水稻旱育保温育秧技术,并按水稻“旱育保姆”包衣技术进行育秧,将已经浸泡24小时的谷粒均匀撒于厢面,播量为50g/m2,盖细土1cm厚,用喷雾器喷旱秧除草剂,再拱架盖上薄膜。
1.4.3 苗期病虫害防治及追肥
3月31日,采用敌克松2.5g/m2防治立枯病,4月5日,用沼液5kg/m2追肥,4月8日用农药天击防治害虫。
1.5 大田移栽
按小区栽培示意图移栽。耕前亩施农家肥900kg、尿素5kg、五氧化二磷5kg、氧化钾10kg作底肥,耙后栽秧。4月25日移栽大田,采用强化技术三围立体栽培方式的规格为40cm×30cm,呈三角形栽培,三角边长10cm左右,栽植三穴,亩栽三角4 444大穴,折合亩栽13 333窝,每穴栽2粒谷秧;采用宽窄行栽培的规格为40cm×20cm×16.5cm,亩栽13 474窝,每穴栽2粒谷秧。
1.6 大田管理
5月2日,用斩锄防除大田杂草;5月5日,亩追施尿素4.5kg作分蘖肥;5月12日,亩施杀虫双大力剂1kg防治钻心虫;6月29日,亩追尿素5kg作穗肥;7月3日用麦雨道防稻飞虱;7月20日亩施尿素2kg作粒肥。
2 试验结果
2.1 水稻分蘖消长表现
在4个小区分别随机抽取5个点进行观察记载,5月18日左右开始分蘖,6月9日左右达到分蘖盛期,以后开始消退。宽窄行栽培的准两优527平均每天分蘖0.59蘖,最高分蘖达26.40蘖。三围立体栽培的准两优527平均每天分蘖0.67蘖,最高分蘖达24.50蘖,这说明采用强化栽培技术的准两优527分蘖多、分蘖快。从消退情况看:采用宽窄行栽培的准两优527消退了7.30蘖;采用强化栽培技术的准两优527消退了1.43蘖。这说明采用强化栽培技术的准两优527消退少,成穗率因而增高,分蘖消长调查表见表1。
2.2 生育期表现
经过对整个生育过程的观察,栽培方式对生育期没多大影响,准两优527采用三围立体强化栽培的和宽窄行栽培的全生育期都是150天(见表2)。
2.3 经济性状表现
8月16日对4个小区分别随机抽取5点进行考查,准两优527三围立体强化栽培,亩窝数13 333窝,每窝有效穗11.80穗,平均每穗实粒数150粒,千粒重30g,理论产量708kg/亩。准两优527宽窄行栽培,亩窝数13 474,每窝有效穗9.90穗,平均每穗实粒数151.20粒,千粒重30g,理论产量605kg/亩(见表3经济性状考查表)。
2.4 产量结果
8月16日,经临田实产验收,4个小区全割实收,准两优527强化栽培A区实割667m2,出田谷856.3kg,A1区实割667m2,出田谷865kg;准两优527宽窄行栽培B区实割667m2,出田谷790.4kg,B1区实割667m2,出田谷797.7kg;把A区、A1区的出田谷分别称重5kg炒干后扬净,求其折干率为80%,把B区、B1区的出田谷分别称重5kg炒干后扬净,求其折干率为75%,按平均值计,准两优527强化栽培的实测产量为688.5kg/亩,准两优527宽窄行栽培的实测产量为595.6kg/亩,采用三围立体栽培的产量比采用宽窄行栽培每亩多收92.9kg。增产约为16%(见表4实收产量表)。
备注:(强)是指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式;(宽)是指宽窄行栽培方式
备注:(强)是指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式;(宽)是指宽窄行栽培方式
备注:(强)是指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式;(宽)是指宽窄行栽培方式
3结论
从试验结果看,采用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的水稻比采用宽窄行栽培技术的水稻增产。三围立体强化栽培之所以能增产,是利用了合理的空间配置模式,利用水稻株高形成的立体布局,使水稻个体生长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和光学与空气流通的原理,改善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地下部分根系分布均衡吸收有效养分的效果,从而提高成穗率、结实率,最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将使水稻生产产量增加,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荐阅读:
大豆窄行密植技术05-27
宽窄行探墒沟播05-24
宽窄巷子08-04
宽窄之间作文900字05-11
游宽窄巷子作文50字05-16
水稻育苗技术06-01
水稻良种技术06-11
抛秧栽培水稻10-04
水稻栽培高产关键技术08-13
水稻栽培管理技术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