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探案集》

2024-06-08

《福尔摩斯探案集》(共6篇)

《福尔摩斯探案集》 篇1

度, 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 对《福尔摩斯探案集》这部风靡全球的侦探小说集进行整体的分析, 从叙事模式、时间、情境等方面力图发现这部作品中鲜为人知的叙述奥秘, 并希望丰富叙事学在侦探小说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叙事;叙事艺术;《福尔摩斯探案集》

作为“侦探迷”, 笔者对一个个

探睿智机敏的神探十分钦佩。但在众多的侦探中, 福尔摩斯的名字无疑是最响亮的, 有人甚至认为他就是□马案花物“复活春现实生活”, 这得益于中的人物。作者丰富的想让小说中的人集戚象力晓小说, 中展现的特殊的叙事手法但更多的应该归功于作者。本在》的波文这等对试方该部图面小作运做说品全用从甚面叙叙至细事事类致学模似的的式侦分一、探时析些小, 间理说以、论的情丰, 研富境对叙究。“双层结构”的叙事模式事说到叙事模式《福尔摩斯探案集》[, 1]中不, 有一种大难看出在艺致发危的现及程难生序事命:, 或于案遇是件到找的麻到当烦福事, 人有尔在些生摩斯甚寻活至求中会术和分帮助, 析最, 看后, 似神秘的真相得以揭经过福尔摩斯的调查

示, 案件得到解决。在此, 该侦探故事没有遵循一般小说的线性结构

模式, 为了引起读者兴趣和设置侦破难题的需要, 案发的情景本该是整个故事发展逐渐产生的一个片断, 但被叙事者提到了小说的起始处。由此发展, 读者便一直处于侦探小说的“双层结构”中, 叙事的主要线索是福尔摩斯解决案件的过程, 但这种“侦破故事”的魅力在于如何侦探到破案的关键线索, 以及如何将侦探到的信息碎片不断收集梳理, 将其还原成“犯罪故事”[2]。读者表面上看到的是“侦探故事”, 而实际上真正牵动人心, 力图挖掘的是“犯罪故事”。在探案过程中, 正是叙事中对信息的藏 (罪犯) 与露 (侦探) , 来强化小说的叙述张力, 非常有效地达到操纵读者和控制读者的欣赏心理和情感需求的目的, 让他们时刻试图追逐着探案者的脚步, 力求在追求真相方面保持同步, 直到案件最后侦破。

匹配节奏的叙事时间

作为侦探小说, 《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叙事非常关注时间, 这是由侦探小说的特点所决定的:时间有时甚至意味着与罪犯较量的成败。任何小说都包括事件自然发生的故事时间以及这些故事在叙事文本中真正呈现出来的叙事时间。《福尔摩斯探案集》对叙事时间十分讲究, 调配好叙事时距和频率, 弹出了文章适当的节奏。

就时序而言, 在宏观结构方面, 《福尔摩斯探案集》采用顺叙、倒叙与插叙结合的手法。所有故事的开端都是“罪犯故事”的一个片断, 逐渐向案件真相揭示的结尾迈进, 这无疑是顺叙的手法。但更重要的, 正是对案发之前线索的整合, 包括对犯罪动机、背景等这些先于案发就已经存在的信息的挖掘, 通过倒叙与插叙的手法, 让读者能了解案件的侦破进展, 但是, 当读者从此类叙述中收集的信息不足以揭示真相时, 福尔摩斯顺势登场, 揭开谜底, 让读者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例如, 在《血字的研究》故事中, 第一部分运用顺叙的手法, 向我们展开了从案发到侦破的部分, 抓住了凶手, 在一定程度上让读者的感情得以宣泄, 充满了对正义得以伸张的满足。第二部分, 作者花了极长的篇幅, 介绍了这起连环谋杀案的起因, 运用倒叙的手法让读者了解了此案的复杂性, 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 激起了对杀人者的同情和被杀者的愤慨, 彰显了文本的张力, 更激发了读者对福尔摩斯的钦佩。最后, 从凶手的口中通过插叙的手法补充必要的信息, 解除读者的所有疑惑, 将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长短比较中产生的时距方面, 《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灵活地使用了场景、概要以及停顿等。运用场景来叙述故事的实况, 这时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大致一致。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对话。《福尔摩斯探案集》中随处可见的对话便是一个个场景的展现。当事人对案件的简要描述, 福尔摩斯与华生关于案件的分析, 案件告破后福尔摩斯对所有疑惑的解答等等, 许多都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大量的直接引语所形成的等时性叙述, 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也减缓了叙事速度, 让读者从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暂时舒缓紧绷的神经。同时, 对话中福尔摩斯或华生不时地打断与提问, 也解开了读者对案件的部分疑惑, 为读者自我建构部分案件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可能性。概要的使用则主要是在案发开端, 当事人或者警察对于案件的描述。《血字的研究》第三章葛莱森对谋杀现场的概述十分简练, 其实整个犯罪现场所呈现的远非这些, 但作者只用了短短几行字就解决了, 显然叙述时间大大小于故事时间, 在整个案件中起到引子的作用, 这种对线索材料的略述或淡化, 只为读者与福尔摩斯提供了在当事人眼中呈现的表面线索, 但却足以勾起对案件的兴趣;另一方面, 紧接着福尔摩斯对现场的勘查, 作者对现场的一景一物都做了细致的描写, 这时故事没有推进, 一直停留在一个时间点上, 但叙述却缓缓地铺展, 叙事时间大大长于故事时间, 这便是停顿。表面上, 侦破故事似乎没有进展, 但正是这些静态的描写, 让读者与福尔摩斯一起全方位地掌握一切需要的线索, 并常常补充了苏格兰场的警探们忽略或曲解的重要线索。正是通过时而拉长时而缩短的时距, 才产生了别样的效果。

正是由于作者不断变换叙述节奏, 时急时缓, 徐疾有致, 才使得《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故事更加牵动读者的心弦。除了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不太重要的事, 如苏格兰场的两位探员对案件过于简单的分析, 常见的叙述频率是讲述多次发生过一次的事。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故事中, 相关人物一一出场, 对于此案又有了不同的叙述与猜想。这样便出现了不同当事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的、多次的叙述, 而且是对同一事件支离破碎的甚至互相矛盾的叙述。正如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或补充了案情, 多条线索的平行、交叉或嵌套, 增强了案件的层次感和复杂性, 挑战了读者正常的逻辑判断与有限的推理能力, 需要读者和福尔摩斯一起分辨真假, 拨开云雾, 对这些非线性的材料进行线性还原。而正是这种挑战读者逻辑认知的还原过程, 才是该侦探小说至今风靡的原因之一。

“目击者”类型的第一人称叙事情境

离开了叙述者, 则一切叙事都毫无依附。叙述者与故事构成了小说的主干, 两者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叙事情境。“构成叙事情境的要素有三项, 即叙事人称、叙事聚焦、叙事方式。”[3]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 华生扮演着多重角色, 但最值得关注的便是他是绝大多数探案故事的叙述者。小说中的华生医生, 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 引领读者进入小说主人公福尔摩斯的探案世界。作为聚焦者的“我”———华生, 是小说的次要人物, 所以是内部聚焦。“我”是福尔摩斯探案过程的旁观者和目击者, 因此多数时候只能表现作为目击者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以及自己通过这些材料对案件的推断, 但不能直接表现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对福尔摩斯的探案过程也是停留在比读者多一些、而永远比福尔摩斯有限的范围。

这种限制性叙述视角之所以成功, 一方面是因为“华生”致力于建构自己的叙事, 讲述一个个事件以证明自己文本的合法性[4], 这样就拉近了读者与故事本身的距离, 让他们如身临其境一般, 增强了故事的逼真度和亲历感;另一方面, 透过华生有限的视角, 在探案过程中, 又维持着侦探小说时时设置悬念的需要。作者需要在“与读者进行的智力竞赛中共同破解凶案, 而读者也因此在叙事悬念的延迟与破解中得到更多审美愉悦和认知满足”[5]。例如, 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 华生医生通过日记体的方式将案情调查的进展透露给福尔摩斯, 但此时由于福尔摩斯并不在巴斯克维尔庄园, 也就不在华生医生的视线聚焦范围之内, 读者不免会疑惑:福尔摩斯此时在做什么?他对案件的看法如何?正是这些答案的缺失, 让读者不得不暂时与华生一起, 通过点滴线索, 自我建构犯罪的部分, 这也就达到了作者强化“读者参与”的目的。

无论是小说“双层结构”的叙事模式, 相得益彰、灵活多变的时序、时距、频率构成的叙事时间, 还是所采用的“目击者”类型的第一人称的叙事情境, 无疑都为《福尔摩斯探案集》在侦探小说领域内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许柯南·道尔在写作时并不知晓“叙事学”这一术语, 但他无疑为叙事学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摘要: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 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 对《福尔摩斯探案集》这部风靡全球的侦探小说集进行整体的分析, 从叙事模式、时间、情境等方面力图发现这部作品中鲜为人知的叙述奥秘, 并希望丰富叙事学在侦探小说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叙事,叙事艺术,《福尔摩斯探案集》

参考文献

[1]Conan Doyle, Sherlock Holmes:The Complete Novels and Stories[M].New York:Bantam Dell, 2003.[1]Conan Doyle, Sherlock Holmes:The Complete Novels and Stories[M].New York:Bantam Dell, 2003.

[2]张学义, 宋建福.侦探小说的非线性认知叙事范式[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95.[2]张学义, 宋建福.侦探小说的非线性认知叙事范式[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95.

[3]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163.[3]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163.

[4]袁洪庚.欧美侦探小说之叙事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 :228.[4]袁洪庚.欧美侦探小说之叙事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 :228.

[5]熊杰.柯南·道尔《血字的研究》中的叙事悬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6) :31.[5]熊杰.柯南·道尔《血字的研究》中的叙事悬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6) :31.

《福尔摩斯探案集》 篇2

它是由12个精彩离奇的故事组成。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豁嘴男人》。

故事中的圣克莱尔先生突然不见了,他的太太以为先生遇到了不测,便求助于大侦探福尔摩斯。经过福尔摩斯的一番调查,竟发现在烟馆附近行乞的豁嘴瘸子乞丐是圣克莱尔先生。原来,圣克莱尔先生扮成乞丐可以得到很多的钱,由于自尊心的原因,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所以才化了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对圣克莱尔先生的行为感到好笑和气愤。我觉得,劳动者是光荣的,整天想着不劳而获的人是可耻的。美好的生活是应该靠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圣克莱尔先生骗取了大家的钱财,更骗取了大家的同情心。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年纪轻轻、手足健全,整天想着不劳而获的人。他们真像这个圣克莱尔先生啊!

程小青与《霍桑探案集》 篇3

只是,时常有人提及诸多名家名作,却很少听到程小青的名字。诚然,《霍桑探案集》在众多推理作品中算不得十分优秀,又由于年代和社会背景的限制,在现代读者面前讨不了多少好处。但作为本土原创推理作品的开山之作,它应当被后人所了解。

◎关于作者程小青

程小青(1893.6.21-1976.10.12),又名程青心,上海市人,出身贫苦,念过几年私塾。10余岁到钟表店做学徒,平时喜爱文学书籍。16岁开始写文章,同时补习英语。1915年开始翻译《福尔摩斯探案》;1917年开始着力创作本土侦探小说。1920年至1937年是“霍桑探案”发表的主要阶段,期间他和严独鹤等合编《侦探世界》等专业性杂志。1930年左右,翻译美国侦探小说《斐洛凡士探案》、《陈查理探案》及《柯柯探案》。除此之外,程小青还创作了大量电影剧本,题材涉及侦探案件和古典历史剧。

◎《霍桑探案集》简介

除了翻译国外优秀侦探小说,程小青先生将毕生心血都用来创作《霍桑探案集》。从最初的一篇征文,诞生了“霍桑”这个人物,到后来洋洋洒洒上百篇作品,“霍桑”的形象在当时已经能够深入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内心。想来,这些故事定是许多人休闲娱乐的必选。

“霍桑”完全是中国化的。无论是时代背景,人物的性格,还是办案的模式,都打着旧上海的烙印。

那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年代,谈不上民主与法制,一切都是权势的天下。于是,作者创造了“霍桑”这样一个正义的人物。实事求是,讲求科学、证据和公平。不畏权贵,亦对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极为不满。但优秀的“霍桑”并非完美,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靠的是顽强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偶尔也会有那么点运气。这样的人物塑造,就显得更加现实,合理。

当然,故事中的一些固有模式也在所难免。比如,霍桑身边的朋友兼案件的记录人包朗,与霍桑合作的官方侦探等角色的设置。但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会使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有所减低。毕竟,缜密的逻辑推理和丝丝入扣的情节,才是案件的精髓所在。其他角色的安排尽管有些老套,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程先生是比较擅于把握细节的,案件中微小的关键处,常常可以使人眼前一亮。但不可否认的是,按照现代的眼光看来,《霍桑探案集》中的案件,大多比较简单。有的案件因加入了历险情节,才增加了惊心动魄的砝码。可是仍然无法达到“令人无法喘息”的地步。这是作者的思维所限。放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考虑,也就不足为奇了。

◎《霍桑探案集》

最近的一个版本,是上世纪90年代,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共六册。分别为《舞后的归宿》、《活尸》、《轮下血》、《白衣怪》、《血匕首》、《狐裘女》。现在市面上已不多见。

◎《霍桑探案集》之我见

曾看到有评论者称,程先生是一位模仿多于创造的侦探小说家。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言重。

《霍桑探案集》的确在某些形式上沿用了《福尔摩斯探案》,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先人的优点拿来学习和借鉴,本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尽管框架不新颖,但案件的构思与设计,还是充分显示了程先生睿智的头脑。因此,不能抹杀程先生在案件方面的“创造力”,而案件又是一系列故事的主流。所以,说“模仿多于创造”并不怎样贴切。

此外,作品的思想性也是众人评论的对象。作品中,霍桑对现世的态度及评价,表现了他对旧的社会制度的不满。他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无力扭转,只能摇头叹息。相信这也是作者本人的真实想法。而与许多国外社会派的推理小说相比,作品对社会表象下的根源,剖析得还不够。

只是,以探索犯罪的社会根源为主的推理小说,大多批判或揭示社会矛盾和黑暗现象。而程先生所处的时代,要批判或改变的,是社会的根本制度。且不谈程先生当时的思想是否具有足够的先进性。就推理小说本身来说,如果加入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革思想,或许也就会失去其本身的娱乐性及推理性。这对于写作者而言,则是一个选择。

除此之外,《霍桑探案集》中,大多案件本身的手法不是特别出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侦探文学被当作“旁门左道而非小说之正轨”的时候,程先生付出毕生所有,为侦探小说在国内争得一席立足之地。在当时,亦拥有许多追捧“霍桑”的“霍迷”。

《福尔摩斯探案集》 篇4

人们都赞叹于破案的惊心动魄, 扣人心弦;人们都赞叹于福尔摩斯的高深莫测, 举世无双。但对我而言, 这本小说最令我感动莫过于这本小说的浩然正气和平易近人。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神奇却不超然的世界, 一个高远却能感受的境界。

道尔先生的高明之处, 在于不把福尔摩斯这个成功而伟大的侦探天才神化, 而是将小说的灵魂——福尔摩斯先生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神人, 一个脱胎于尘世的神人。

道尔先生笔下的福尔摩斯是一个别样的天才, 他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天才。更准确的说, 他是一个被称作天才的人才。他拥有的所有能力都有他拥有的理由, 都有他获得的方法。福尔摩斯的推理不是天才脑中的喷涌灵感, 而是建立在对演绎法这一逻辑方法炉火纯青的应用之上的现实演绎。他的一切推理都是有基础的论断, 而不是灵光一闪, 老天的恩赐。演绎法是一种人人都可用, 人人都可学的逻辑方法, 仅仅因为福尔摩斯超人的洞察力和渊博的知识而充满力量。

然而, 这洞察力和知识又是超然的吗?当然不是, 柯南道尔先生依旧给出了解释, 福尔摩斯这超人的才能都是勤学苦练, 厚积薄发的造就;都是细致钻研, 术业专攻的所得。福尔摩斯敏锐的洞察力来源于他对于案件超大的积累, 他曾说过:“当你熟记了1000件案子的详情后, 第1001件案子还会那么毫无头绪吗?”犯罪作为一个社会现象, 有社会的创新性, 也有社会的共性。当你掌握了共性, 将它排除后, 专心解决这一创新就会轻松很多。所以, 洞察力不是天赐的宝贝, 而是统计学的威力, 是历经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积淀的必然。福尔摩斯不是个全才, 在一些问题上他甚至属于文盲, 他破案的高明就来自于他对破案的专注, 他将博与深都交给了与犯罪有关的知识, 他沉下心研究各种烟草的灰烬, 研究血迹的检验, 几近可以记下伦敦周边所有的地理信息, 对近一个世纪的恐怖案件通通熟知, 这都是常人所不能为的, 所以这不是天才的神人, 而是专注的凡人。

而还有一点, 我觉得最终造就福尔摩斯的, 就是他正气凌然, 从骨子里嫉恶如仇。拥有不俗不媚, 淡泊名利的风骨。这给了他追求真相, 追求真理的无限动力。他神, 不止神在无人可比的破案才干, 更是他无人可及的道德情操, 举世皆浊他独清, 试问又有什么罪恶能在他面前遁形呢?

我更愿认为在那个工业革命, 创造非凡, 社会狂热的年代柯南道尔先生想通过福尔摩斯表达出这样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人才并不都是天才, 这个世界的人才也并不都是全才, 凡人通过正确而艰苦的努力也可以成为一个神人。道尔先生用福尔摩斯的经历肯定了“博学笃行, 勤勉不辍”的踏实意义, 肯定了“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实干价值, 肯定了事务绽放光彩前痛苦过程的重要, 最重要他告诉了我们“事出有因, 功到自然成, 结果只是过程的必然的道理”。他的文字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提升自我, 实现价值的路, 教给我们受用无尽的人生哲理。

我非常清晰的记得《达芬奇密码》中的那句名言:“耶稣是人, 不是神。”这句话给我颇深的感触, 现在的社会过分的浮躁, 鼓吹天才, 对成功者不断的神话, 把一个个成功的人塑造得高远而难以企及。人们过分的看重了事物的最终结果。全然忽略了过程的重要, 妄想一步登天, 一夜成名, 高昂头颅仰望星空, 没有想过脚步不稳会摔个人仰马翻。人们只去在意耶稣的神圣, 却没想过他传道立教的艰辛;人们只感到佛祖的光明, 却没人记得他苦修涅槃的伟大。回过头, 我们都在赞叹爱因斯坦的惊世才华, 谁又会翻看他的文集, 多去体会他当初的困厄;我们都钦佩陈景润的成就, 谁又会多去探寻他的经历, 感受他曾经的坚韧。

漫看现在的社会, 人们总是在谈成功, 也只看成功。人们不再乐意去发掘成功背后的方法, 也就阻断继续成功的道路。成王败寇, 当一个社会只以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时, 这个社会昂扬向上的风气就再也没有, 创业的艰难被事业的光辉掩盖时, 守业的基础就变得薄弱, 这是一件悲哀的事。这样的社会充满了邪气, 人们不再热衷勤恳踏实的工作, 那眼里剩下的就是功名利禄, 带来的就是官僚主义, 特权主义, 世袭主义, 进一步封闭了这个社会中各阶层流动的通道。

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正好也面临着改革开放30年来高速发展之后社会矛盾的集中。社会发展失衡, 贫富差距悬殊, 案件高发, 治安形势严峻。这与福尔摩斯时代的英国是相似的。我们这个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固化, 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也遭遇了很多的无奈和痛苦。贫困的山区人民, 不堪重负的房奴, 疲惫不堪的打工者。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让这个社会中广大的成员变得迷茫, 极度渴望着成功, 渴望着甩掉身上的包袱。催生出很多的丑恶的东西, 把这个社会都搅得浮躁不堪, 让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开始失去信仰, 失去道德, 唯利是图, 投机取巧。

我愈发的觉得, 这本写在过去的侦探小说, 这本写在资本主义的矛盾凸显期和社会黑暗期的侦探小说, 暗含了我们这个社会缺失的一些看待事物的正确眼光。

在这个过分看重成功成才的时代, 我们需要一个看待成就的理性眼光, 需要把成功者请下神坛, 重新树立昂扬向上的社会风貌, 踏实肯干的社会风气。这个社会需要鼓励福尔摩斯式的苦干实干和道德情操, 需要尊敬鼓励注重过程踏实前进的人们。

在我们这个社会, 成功无需高远, 追梦者, 且行且踏实。

摘要:《福尔摩斯探案集》作为侦探小说的经典之作, 以小说作者独到的天才观, 塑造了侦探小说史上最受欢迎的侦查形象。本文从作者对《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天才观的理解, 阐述了作者对现今社会中的成功观的反思和对当今社会现状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福尔摩斯探案集》,天才观,成功观,社会反思

参考文献

福尔摩斯探案集读书笔记 篇5

这里是贝克街,有那么多人,那一定是福尔摩斯博物馆。我也用起了福尔摩斯的推理大法。我们临时决定先下车再说。凑近一看,果然是传说中的贝克街221B。

贝克街221B,是大名鼎鼎的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在伦敦的住处,也是他的工作室。这个地址只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出现,真实街道上是没有的。在贝克街地铁站前,还树立着福尔摩斯叨着烟斗的塑像。世界上为名人、伟人设立纪念馆、博物馆的,多如牛毛,但为一个书中的人物建造博物馆却不多见,而像现在这样在真实的贝克街建造一个小说中出现的地址,用百年一遇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柯南?道尔创造出的神探——福尔摩斯,为什么这么受人爱戴呢?因为他判案如神,无往不利。在我看来,福尔摩斯一次次断案成功的金钥匙,就是对细节的掌控与他强大的推理能力。

在《血字的研究》中,福尔摩斯第一次遇到华生时,单凭握手就知道华生的身份——在阿富汗呆过的军医。华生很吃惊,因为他并没有向福尔摩斯透露自己的身份。当时福尔摩斯笑了笑,将自己的判案方法娓娓道来:“具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但却是一副军人气概。那么,显见他是个军医。他是刚从热带回来,因为他脸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黑白分明看来,这并不是他原来的肤色。他面容憔悴,这就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尽了艰苦。他左臂受过伤,现在动作还有些僵硬不便。试问,一个英国的军医在热带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这能在什么地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华生打心底里佩服福尔摩斯,每次当他把自己的推理过程讲出来时,都会让人茅塞顿开。

福尔摩斯总能对细节洞若烛火。他只要看一眼来人,就能判断对方遇到了什么事。第二次又通过华生的拖鞋知道华生最近感冒了,因为华生的拖鞋前有烧焦的痕迹,说明他在火炉边烤过火,而一个正常人是不会让自己在火炉边待到鞋烤焦的,只有发烧感冒的人才会想办法让自己变热一点。

当然,虽然说管中窥豹,从细节可以推测全局,但是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作为支撑,也是没有用的。就比如上面福尔摩斯与华生初次见面的情景,如果福尔摩斯不能将阿富汗气候、军人行为、医生习惯等相关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他还是不会知道华生是何方神圣的。

《福尔摩斯探案集》 篇6

提到后殖民主义, 从文本分析角度来说, 不得不提康拉德。康拉德写了大量有关英国海外殖民的文学作品, 他从一个波兰移民的角度上来客观看待帝国主义, 带有一种神秘倾向的讽刺和反思。相对来说, 同时期的柯南·道尔在对待殖民主义的态度上明显是积极的, 他有在西非海岸行医的经历, 还曾自诩英国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同时期的还有福斯特、吉卜林, 其中福斯特对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有着清醒的认识。《印度之行》所展现出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对立令人深思。吉卜林是柯南·道尔的好友, 这个印度裔英国人站在帝国主义的立场, 对殖民主义进行美化, 所以备受诟病。

柯南·道尔并没有像吉卜林那样敏感和直接, 他显得更为理性。事实上, 除了福尔摩斯侦探系列, 他还写了很多其他类型的作品, 如《失落的世界》描写英国人远赴亚马逊探险猎奇的故事, 这可以看做向殖民主义经典文本《鲁滨逊漂流记》看齐的尝试。在小说《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 柯南·道尔始终站在大英帝国的立场上来进行叙述, 这种叙述流露出浓厚的帝国情结, 在他笔下, 殖民地往往代表着落后、野蛮和恐怖, 而英国则是世界的中心, 代表着先进和文明, 这种无意识的写作态度异化了“东方”。正如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所强调的, “东方”是西方人自己构建出来的名字, “这些作品都认为, 世界上有意义的行动和生活的源头在西方”。 (1)

柯南·道尔对美国怀有特殊的情感, 他希望看到曾经作为殖民地的美国变得强大, 反对两者钩心斗角, 他说:“这个母国 (英国) 是个帝国, 而你们 (美国) 不久也会成为帝国。” (2) 在对英国人和南非布尔人 (荷兰、法国等后裔) 之间的布尔战争问题上, 柯南·道尔表现得最为直接, 他说:“战争爆发前, 我还有很大的怀疑, 但战争一爆发, 我就确定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值得为之做出牺牲。” (3) 为此, 他不仅亲自组织并参加布尔战争志愿医疗队, 而且写了一篇文章——《伟大的布尔战争》来颂扬这场殖民争夺战, 并在面对国外媒体谴责英国军队强奸妇幼的压力之下, 发表《布尔战争:南非的起源与行动》 (The War in South Africa:Its Cause and Conduct) 为英国做辩护, 由此获封爵士。在这本小册子中, 他写道:“The revolt of the Boer States against the British suzerainty is much more like the revolt of the Southern States against the Government of Washington.” (4) 俨然, 英国成了南非法定的统治者, 布尔人因为英国统治者要解放奴隶而造反。在布尔战争期间, 看到柯南·道尔积极救助伤员, 有人说:“有很多人使英国变成伟大的国家, 他是其中的一位。” (5) 毋宁说, 柯南·道尔参与了殖民战争。布尔战争造成南非大量土著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官方只有白人伤亡情况的统计, 土著伤亡数字被忽略, 你会发现, 在各种文字作品中, 他们总是缺失的。帝国不仅用武力征服了被殖民者, 而且用文化上的统治力撰写甚至篡改了土著的历史。

在维多利亚后期, 帝国的触角已经无所不及, 到1914年, 欧洲占有总面积大约为地球85%的殖民地、保护地、附属国、自治领和联邦成员国。十九世纪末的欧洲, 几乎所有生活层面都被帝国主义所囊括。在这样的背景下,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殖民主义的印迹和作者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世界观。

同许多欧洲现实主义小说一样,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也达到了它的主要目的之一, 即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维护社会对向海外扩张的赞同。在这部作品集中, 柯南·道尔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 很多人物如商人、官员、军人等大多跟帝国游戏和密切的联系——华生医生曾参与英国对阿富汗的殖民战争;《红发会奇案》中的威尔逊先生是共济会成员, 有海外中国的背景;《铜山毛榉奇案》中的福勒先生在毛里求斯岛政府部门供职;《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的巴斯克维尔少将曾在西印度群岛任职, 而罗杰·巴斯克维尔背负恶名, 远走南美;在《空屋奇案》中, 梅努斯伯爵是澳大利亚殖民地的总督, 等等。在伦敦这个五百万人口的城市, 汇聚了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 它也是当时世界的中心, 所以, 我们看到, 福尔摩斯穿梭于欧洲大陆各国之间, 帝国主义的确把世界缩小了。

从人物形象上来说, 那些从海外归来的人往往充满了神秘色彩, 他们也多与犯罪和恐怖有关, 这些人物总体上构成了小说中负面人物的基本特征:神秘、凶狠、贪婪、怪异、野蛮。在《红宝石奇案》中, 没落贵族罗伊洛特去印度加尔各答行医, 原本品行高尚, 但多年后回到英国后就变得极其怪异, 孤僻、阴郁, 令人毛骨悚然。罗伊洛特利用印度沼地蝰蛇 (一种剧毒蛇) 谋杀了斯托纳小姐的姐姐, 企图继承一笔丰厚的遗产。福尔摩斯说:“使用难以被任何化学实验检验出来的毒液害人, 这种念头正是一个在东方待过的狡诈而冷酷的人很容易想到的。” (6) 这句话耐人寻味, 它指出, 东方是一个蛮荒地带, 在科学大行其道的时代, 科学在东方行不通;而且, 东方人狡诈而冷酷, 东方那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变得险恶。《驼背者奇案》中, 117兵团的亨利·伍德和巴克利同时爱上了陆战队上士的女儿南希, 结果, 上士将女儿嫁给了巴克利。伍德被巴克利设陷阱落入了叛军手中, 多年没有见到一个白人, 他多次逃跑多次被抓回, 受尽折磨, 结果变成了一个极其丑陋、可怖的驼背人, 回到伦敦设计谋杀报复巴克利。《士兵变白奇案》中, 在南非布尔战争中, 英国人詹姆斯·多德受伤逃命, 但“我不仅没有进入一个健康的世界, 反而像走进了一个奇怪的梦魇中……我面前站着一个侏儒似的小个子, 圆球似的大脑袋, 正在用荷兰语含糊不清地飞快地说着什么, 两只可怕的手不停地挥舞着, 看上去像两块棕色的大海绵……他们好像不会说英语, 可视情况又需要解释清楚, 因为大脑袋怪物变得非常生气, 像野兽似的喊叫着, 他用变了形的手拉着我, 把我拖了下来, 也不管新鲜的血液正从我的伤口处往外流。这个小怪物力大如牛”。 (7) 结果, 多德在南非得了麻风病。还有不少从澳大利亚归来的人, 他们大多是被流放到那里, 在那里发了横财, 回到英国遭到仇人报复、暗杀。赛义德分析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时引用的一段话能够深刻地说明宗主国对于殖民地所具有的意义:“狄更斯在英国人关于这些罪犯在澳大利亚的定居的推想上做了一些编排。他们可以成功, 但是他们很难在真正的意义上回归。他们可以在技术和法律的意义上赎罪, 但他们在那里遭受的一切将他们扭曲成永久的外人。” (8) 小说划分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环境差别, 殖民地代表着野蛮、罪恶、肮脏, 无论你在那里积攒了多么大的财富、获得多大的成功, 目的都是回到宗主国, 赎回自己的身份, 获得宗主国的认同。从这方面来说, 柯南·道尔的作品可以看做是殖民进程的一个明显的组成部分, 我们无法忽视作品所在其中的社会的现实。

从地理空间上来说,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涉及世界各地, 多个国家, 但凡是涉及殖民地, 总是呈现出一种暴力、恐怖、混乱无序的描述, 对于金钱和权力的争夺更是骇人听闻。英国人是统治者和镇压者的身份, 在印度或者非洲发生的大事件, 当地土著是缺失的, 偶尔出现也是反面而又可怖的形象。在作家的叙述中, 殖民地不仅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 而且在文化上被“从属”, 被言说, 被塑造, 他们在西方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历史。赛义德在分析奥斯汀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时认为, 小说中呈现出一定的等级观念, 而拥有殖民地资产的权力直接有助于建立在本国的社会等级与道德优越感。在这些作家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见帝国的背景, 其中, 赛义德也提到了柯南·道尔。帝国的种种事实是与被保有的属地、远方的有时是人所不知的空间、古怪的或令人难以接受的人、聚敛财富或移民、挣钱和冒险中的离奇活动连在一起。犯了错误的年轻人被送到殖民地去, 贫贱的老年亲属到那些地方试图找回失去的财富, 冒险者去冒险、猎奇, 等等。总之, 殖民地充满了机会。这种对殖民地的差异化描述, 在《四签名》和《圣佩德罗之虎》中表现得较为充分, 后文将会详细阐述。

另外, 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品、奢侈品很多都来自各个大洲殖民地, 英国在19世纪末成为真正意义上“日不落帝国”, 殖民地为宗主国输送着后者赖以生存的原料、手工制品, 福尔摩斯抽的是印度雪茄, 华生医生多次提到了他所挚爱的波斯拖鞋, 还有加勒比的古玩, 中国的瓷器, 日本的花瓶, 印度的水烟台, 摩洛哥的皮包, 等等。在《布鲁斯·帕廷顿计划奇案》中, 福尔摩斯跟华生的聊天, 随口一句:“在谋杀成风的拉美国家没有这样的大雾天。”流露出伦敦人所具有的优越感。至少可以说, 福尔摩斯这个当时英国的“万人迷”是一个忠于帝国的人。在《空房奇案》中, 福尔摩斯介绍莫兰上校说道:“莫兰上校曾经在女王陛下的印度陆军中效力, 也是我们东方帝国所造就的最优秀的射手。”东方俨然成为帝国的一部分。

赛义德倡导对位法阅读, 他指出:“在读一篇文字时, 读者必须放开性地理解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写进文字的东西, 另一个是被它的作者排除在外的东西。” (9) 事实上, 柯南·道尔在写作中无意识地表现出对东方和西方叙述上的差异, 小说中来自殖民地的土著较少, 有三个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是无名无姓, 文中称其为“印度无赖”, 一个是可怕的混血儿, 最后一个便是来自南亚嗜杀成性的土著。即便是白人, 从殖民地归来, 一般都要背上一段惨痛而罪恶的历史, 回到英国试图重新做人, 结果往往得不到认同, 走上犯罪道路, 最终受到了英国法律的制裁。我们重点分析两篇小说:《四签名》和《圣佩德罗之虎》。

《四签名》的故事很精彩:英国人乔纳森·斯茂在印度暴乱期间, 联合三个印度人抢夺了价值五十万英镑的财宝, 但四人皆因涉嫌谋杀被捕入狱, 财宝暂时埋在阿格拉城。随后, 斯茂在被囚安达曼群岛期间跟看监狱官员舒尔托少校和摩斯坦上尉达成协议, 后者帮助前者越狱并取回财宝, 然后六人平分。但舒尔托一人独吞了财宝, 斯茂辗转潜回英国, 企图夺回财宝并报复舒尔托, 由此导致舒尔托长子巴托洛梅被杀和财宝被盗。最终, 斯茂被捕, 财宝被他撒入泰晤士河, 华生医生成为最大赢家, 获得了摩斯坦小姐的芳心。如果我们采用赛义德所说的对位法阅读来分析的话, 就会发现, 柯南·道尔的写作呈现出两个层面的差异化对比———殖民地混乱无序、野蛮凶险, 充满了诱惑和陷阱, 宗主国制定的法律制度难以有效实施, 人们更倾向于用原始和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斯茂来到印度参军, 不久就被恒河鳄鱼咬掉了一条腿。后来, 他在一个种植园做监工, 亲眼看到了黑人将管家妻子撕成碎片的惨状。再到后来, 他参与抢劫杀人, 跟狱警达成分赃协议, 尽管舒尔托独吞了财宝, 他还是越狱成功, 并回到了英国。一个装有一只木腿的白人能够有此一系列的奇遇, 实在是由殖民地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所造就。但是, 回到英国, 这里井井有条, 信息畅达, 跟印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斯茂再也无法神通广大, 很快就被代表着先进、科学和法律的福尔摩斯擒获。斯茂在殖民地人性遭到扭曲, 回到英国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罪恶, 为托格杀死舒尔托而懊悔, 被捕后更是积极配合调查, 坦白了一切。这种人性上的变化在暗示:殖民地使人烙上了原罪, 只有回到宗主国才能获得救赎。由此可知, 殖民地意味着犯罪, 而宗主国意味着赎罪。

小说中, 福尔摩斯随手抽出一本最新的地名词典, 读道:“安达曼群岛的土著人, 以世界最矮小的人种而著称……他们生性凶狠残暴, 极难相处。但一经取得信任, 就可以和他们建立最忠诚的友谊。他们天生可怕, 长着畸形的头颅, 凶恶的小眼睛, 相貌怪异。他们的脚和手都异常短小。因其凶蛮, 英国政府竭尽全力也未能争取到他们。他们是遇难船只的水手们最危险的敌人, 他们会用镶着石头的木棒打碎幸存者的头, 或是用毒箭将其射死。这种屠杀最后常以一场人肉宴告终。” (10) 这段话清晰地表明第三世界是如何被表述的, 并且, 柯南·道尔用极其生动的故事来佐证西方对东方人的见解之“英明”———斯茂在流亡期间, 维持生计的方法是把托格当做吃人的原始黑人向人们展览, 他吃生肉, 跳土著舞蹈。同时, 作者还将谋杀罪推到了托格身上, 是托格擅作主张毒杀了舒尔托。此前, 作者在讲述斯茂的冒险故事时, 就在极力维护白种英国人的美好形象, 如在抢劫杀人时, 告诉读者, 斯茂先是被迫的, 在协助杀人时也动了恻隐之心, 相比之下, 那三个锡克兵却显得异常凶残;如斯茂在越狱时, 被杀的那个看守是个“可怕的帕坦人” (分布在阿富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民族) , 那人曾经常侮辱他。正如作者所暗示的, 殖民地到处都是痛苦, 谋杀和暴乱, 但白人斯茂从未主动参与谋杀。

《圣佩德罗之虎》是篇小作品, 中美洲地区的独裁者穆里略曾以文明的名义统治过某小国, 因荒淫无耻和残忍嗜杀而臭名远扬。在整个中美洲地区, 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无不色变。在他统治的后期, 各地纷纷起来反对他, 但他早早就将财产转移到国外, 最后挟着巨款逃之夭夭。穆里略逃到伦敦, 隐姓埋名, 过着蛰居的生活, 但最终因谋杀而暴露。小说中一句话很有意思:“他只是欧洲报刊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人们无法想象, 文明之外还有这样野蛮的独裁者, 于是圣佩德罗之虎的恐怖统治成为赞同殖民政策的理由之一。康拉德对大英帝国的殖民主义持有怀疑态度, 但他并不知道西方如何与东方相处, 所以, 《黑暗的心》最后, 逆流而上深入东方文明中心的克鲁茨不停地说着:“真恐怖, 真恐怖。”柯南·达尔在小说中问道:“英国的法律管得了多年前在圣佩德罗的血流成河吗?管得了载着这个人偷来的财富的船只吗?”潜台词是, 如果纳入英国的殖民版图, 这样的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圣佩德罗之虎》中的混血儿被作者称作荒蛮丛林中出来的“原始蛮人”, 他活剥白公鸡用来祭奠, 对此, 福尔摩斯评价说:“荒唐。”事实上, 在柯南·道尔的笔下, 第三世界的文明跟西方文明对比, 无处不荒唐。

参考文献

[1][英]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贺天同, 等,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

[2][英]柯南.道尔.失去的世界.戴欢, 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7.

[3][美]赛义德.东方学.王宇根,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9.

[4][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 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

上一篇:校园网建设管理下一篇:亚布力滑雪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