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

2024-09-26

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精选10篇)

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 篇1

我院自2002年1月-2007年1月, 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简称AF系统) 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治疗胸腰椎骨折86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中, 男67例, 女19例, 年龄最大60岁, 最小20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9例, 高处坠落伤30例, 砸伤17例;损伤椎体:T10椎体2例, T11椎体9例, T12椎体29例, L1椎体26例, L2椎体11例, L3椎体5例, L4椎体2例, L1、L2双椎体1例, T12、L1双椎体1例;骨折类型:单纯压缩性骨折19例, 压缩骨折伴脱位54例, 椎体爆裂骨折11例, 双椎体骨折2例。其中67例合并神经损伤者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分类:A级12例, B级14例, C级19例, D级22例。就诊时间:24例在伤后当天入院, 32例在伤后3 d内入院, 22例在伤后1周内入院, 6例伤后2周入院, 2例伤后42 d入院。手术时间:12例骨折伴截瘫者入院当天急诊手术, 其余患者入院后1周内手术。

1.2 治疗方法

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 胸部及耻骨联合垫高, 腹部悬空, 以降低腹压减少出血。后正中切口入路, 以伤椎为中心暴露上下各1个脊椎的椎板、关节突及横突, 有时可见棘间韧带断裂, 椎板骨折。找到骨折相邻椎体的上关节突, 以上关节突的外缘与横突中线的交点为进钉点[1], 骨椎先与椎板平面垂直然后再与矢状面成12°~15°角, 缓慢钻入椎弓根, 深度以4 cm为限, 探测骨洞四壁, 确定骨洞恰在椎根内, 螺纹攻攻丝后, 拧入合适长度椎弓根钉。同样方法拧入另外3根椎弓根钉。对有神经症状的病例 (无神经症状可不予减压) 施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 或椎管侧前方减压并探查此段脊髓及前方的骨折块, 如有用自制“L”形打击器给予向前压迫复位, 恢复椎管的容积。上连接杆, 拧紧椎弓根螺钉尾端螺母, 在拧紧螺母的过程中, 利用这一角度恢复椎体的正常曲度, 而后同步拧紧2根固定杆中部的撑开螺母, 增大椎弓根螺钉的间距, 恢复椎体的正常高度, 骨折完全复位。暴露出骨折相邻椎体的横突, 将横突表面咬成毛糙面, 植上椎管减压时咬除的棘突和椎板骨折。冲冼手术视野, 严密止血。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 缝合深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 包扎伤口, 术后常规抗感染, 止血治疗。术后24 h~36 h拔除引流管。卧硬板床, 在床上自由翻身, 1周后练习腰背肌, 6周后在腰围的保护下逐步坐起离床活动。

2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未发生定位错误, 损伤椎体高度及脊椎成角畸形矫正满意, 其中完全获得纠正63例, 残余5°~10°者23例, 其中52例患者手术后8个月~2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 平均13个月。未发生螺钉断裂, 折弯松动现象, 随访6个月~2年, 骨折椎体复位良好, 固定稳定, 矫正度无丢失。67例合并神经损伤者, 按Frankel分级:除A级7例无恢复外, 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获1级以上改善。

3 讨论

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 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急剧上升, 同时常合并脊髓、圆椎及马尾损伤, 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胸腰椎骨折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脊椎正常形态和脊柱稳定, 椎管得到有效减压, 解除骨折块对脊髓或马尾神经的压迫, 保护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有学者主张采用前侧入路减压钢板内固定, 植骨, 椎体间融合, 此入路可以直接去除凸入椎管内的骨折块, 并恢复脊椎的稳定性。但前方入路切口范围广、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技术要求高, 易损伤周围的一些重要脏器和组织, 操作难度大, 且前路钢板价格较贵, 一旦出现并发症很难处理, 采用后路椎管减压, AF系统复位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或合并脊髓神经损伤, 利用AF钉的角度钉及轴向撑开功能, 不仅能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 还能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在撑开过程中依靠完整的后纵韧带, 间盘纤维环及周围软组织, 在椎体被撑开的过程中, 后纵韧带等紧张后将后移进入椎管的骨折块挤入骨折椎体内, 使之复位起到椎管内减压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重建脊柱稳定性,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减少病残率。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复位效果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617~619

[2]邹德威.脊柱骨折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J].中华脊柱脊髓杂志, 2001, 11 (2) :118~120

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 篇2

[关键词] 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内植骨;胸腰椎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61-02

胸腰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多,比较成熟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后路脊柱内固定方法。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能增加受伤椎体内骨量,增加椎体内骨的强度,防止伤椎塌陷及防止脊柱后凸畸形[1]。2005年5月~2010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2]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19~50岁,平均(32.8±2.78)岁。致伤原因:摔伤27例,车祸伤12例,砸伤11例。骨折节段L120例,T1217例,T116例,L27例。椎体爆裂型骨折18例,椎体楔形压缩骨折32例。并发伤:颅脑损伤1例,腹部损伤3例,四肢骨折9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高血压5例。

1.2 术前准备

术前全部患者均行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检查、均行伤椎上下各一椎体CT或MRI检查,了解骨折范围,椎管受压情况和椎弓根形态,测量术前椎体前后缘高度。CT检查了解椎体爆裂情况,椎管内容积的变化。MRI检查了解椎间盘及脊髓损伤情况。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术前常规静滴20%甘露醇。所有病例术前半小时静滴合适抗生素并放置保留导尿。

1.3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手术时于棘突旁注射肾上腺素等渗盐水,减少术中出血。本组50例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予内固定手术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患者全麻后取俯卧位,垫枕使胸腹部悬空。以伤椎为中心后侧正中纵形切口入路,剥离两侧椎旁肌至关节突关节外侧缘,C臂X线机透视定位以确定伤椎,以免手术椎体错误。在伤椎上、下椎行椎弓根内椎弓根钉植入,放好两侧已经预弯的连接杆,固定一端的螺帽后进行撑开复位,C臂X线机透视确定骨折复位满意后固定另一侧的螺帽。

若术前MRI或CT显示椎管无破损或虽然椎管部分破损但骨折块在椎管占位不明显,而且无神经受压表现则不进行椎板减压,不然则采用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切除来进行椎管减压。行椎管减压时如果发现有骨折块进入椎管内则将骨块用神经根拉钩打压复位。根据术前检查明确的压缩较重的一侧,取下该侧连接杆,在该侧伤椎椎弓根内放入导针,C臂机透视无误后,用椎弓根探子扩大椎弓根部分的孔道,并选用合适的植骨漏斗器沿椎弓根孔道至伤椎内,未做椎板减压的取人工骨或异体骨,椎板切开减压者将咬下的碎骨去掉软组织并咬成小骨粒,通过植骨漏斗放进椎体内并锤击并打压。椎管减压的患者植骨后要再次探查椎管,看伤椎椎体后缘是否平整,若不平整要处理平整。重新将取下的连接杆放好并稍做撑开使两侧平衡后放置横连杆,再次拧紧各个螺帽,放置双侧或单侧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

术后即行X线片检查,以了解内固定装置的固定情况。术后负压引流,24~48 h拔引流管,嘱患者卧硬板床休息,予抗生素预防感染3~6 d,使用脱水药3~4 d,2周拆线,3周在床上行腰背肌功能锻练,4周在腰背部支架保护下行走。术后3个月去除胸背支具。

2 结果

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85.00±4.59)min;术中出血100~630 mL,术后X线片显示脊柱生理弯曲恢复良好,椎体前缘被压缩大部分恢复。术后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及感染。术后伤口全部愈合良好。50例术后得到12~22个月的随访,平均(15.00±1.91)个月。全部随诊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1年后去除内固定物,半年后拍片显示椎体高度较内固定术后丢失<10%。

3 讨论

椎体骨折后,受伤椎体高度降低,椎体骨小梁结构被压缩并破坏,手术经椎弓根使椎体高度恢复,是通过对前后纵韧带及椎间盘的纤维环牵拉,使碎裂的椎体部分骨皮质复位,使椎体恢复原有的外形,但被压缩的松质骨虽然在复位时有所复位,但骨小梁结构不能很好地恢复,容易造成椎体复位的丢失。

椎弓根钉内固定[3]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X线片显示在受伤的椎体内植骨已经融合,脊柱生理弯曲恢复良好,椎体前缘被压缩大部分恢复。术后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及感染,术后伤口全部愈合良好,术后一年去除内固定时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内固定取出后椎体高度丢失少[4]。去除内固定时该椎体骨折处愈合接近正常椎体,可以减少去除内固定后椎体高度的丢失。

本方法使用经椎弓根漏斗植骨的方法,可以植入部分松质骨,减少伤椎在撑开后椎体内松质骨被压缩后遗留的空隙,使以后的愈合更加接近骨性愈合,以减少去除内固定后椎体高度的丢失[5]。椎体结构重建较好,恢复脊柱的正常力学稳定,可减轻内固定螺钉所受的应力,以避免螺钉疲劳引起的断钉断棒及其以后继发后凸畸形。可见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元章.实用创伤骨科手术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443.

[2] 蔡建新.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临床研究[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2):104-105.

[3] Wen Y. Discussion on relating problems in surgical treat-merit of thoraeolumbar fractures[J].Chinese J Traumatology,2006,22:8.

[4] 栗向明,张学瑜,姬凌飞.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1):17-19.

[5] Van HB, Leirs G, Van LJ.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 as a supplement to posterior pr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in tharamlunnlbar burst fracture[J].Acta Orthop Belg,2009,75(6):815.

(收稿日期:2011-10-19)

(上接第159页)

输尿管均在不同时间显影。通过电视透视观察,笔者发现,排尿机能主要有三点,即体位与重力作用;肾盂肾盏内压作用和输尿管蠕动助推作用[4]。笔者在观察过程中看到,当注入造影剂后,一般在3~5 min内,部分患者肾盂肾盏开始显影。若患者呈仰卧水平位,虽然肾盂肾盏充盈不满意,但造影剂能较顺利经输尿管流入膀胱。若患者呈直立位时,则见造影剂迅速下行。若患者呈头低足高时25°~30°位时,只有在肾盂肾盏显影充盈满意(有病变情况例外),肾盂内达到一定压力时,尿液才经输尿管流入膀胱。输尿管蠕动呈周期性,一般3~5 min一次。输尿管蠕动在排尿过程中起着助排作用。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内平滑肌及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在排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实质上免腹压法是常规法的一种改良,利用X线机电视透视的良好性能,在透视下行间断的动态观察,抓住肾实质,尿路全过程充盈较佳时刻点片,不必按常规法分时点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再点片及全尿路片,因此极大的缩短了造影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由此看来免腹压静脉肾盂造影术适合大多数患者检查,其诊断结果符合临床的需要,免腹压静脉肾盂造影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澳)Michael J.Field.泌尿系统[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22.

[2] 吴恩惠,冯敢生.医学影像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7-189.

[3] 白忠云,杨艳春,冯兰英.腹部不加压静脉肾盂造影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251.

[4] 刘亮.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8:23-30.

(收稿日期:2011-10-26)

(上接第160页)

液体渗漏、局部疼痛、肿胀,甚至因置入过深,可能插入右心房导管刺激上腔静脉丛引起患者胸闷、心悸、心律失常等原因而被迫拔除导管[3-4],需要重新置入导管。同时由于在置管时撤出了导引钢丝,导致透视时发现导管异位,需要调整导管尖端位置时,由于缺少导引钢丝的支撑,为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延长了操作时间,使静脉炎的发生机率增加,甚至需要重新置管,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及痛苦[5-6]。

观察组采用了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及不撤导引钢丝的方法,因指压法可使颈内静脉受压血管通道变窄,从而阻断了PICC进入颈内静脉的通道,使其顺利进入上腔静脉。导管置入后一旦发现导管异位或置入过深,因导引钢丝的支撑作用,可使透视更清晰,并且在透视下进行操作,使导管末端的位置更精确[7]。通过实践,在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和不撤导引钢丝的改良方法能有效预防导管异位的发生,有助于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痛苦。

[参考文献]

[1] 郭淼,李志红.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因素及防治进展[J].护理与康复,2008,7(2):94.

[2] 许晓云.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8):124-125.

[3] 袁玲,叶惠华,叶明枝,等.肿瘤病人PICC插管未到位所致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2):178.

[4] 赵焕利.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8):5.

[5] 韦坚,雷奕.多部位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39-40.

[6] 朱石洁,卢向莉,崔春梅,等.PICC置管用于大剂量静脉化疗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2,8(7):502.

[7] 杨爱民.PDCA循环理论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8):117-118.

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 篇3

1强度研究

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主要指骨—螺钉界面的结合强度及固定系统的屈服强度。

1.1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拔出力

目前,研究者多用轴向拔出力评价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因为轴向拔出力主要由螺钉和其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的剪切应力所决定,可以较好地反映骨-螺钉界面结合的初始强度。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拔出力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螺钉的自身结构、骨密度及置钉方法等。

1.1.1椎弓根螺钉的自身结构,如直径、长度、杆形等均会影响螺钉轴向拔出力。

Polly等[2]研究认为单纯增加螺钉长度不能明显增加固定强度,但如同时增加直径和长度,则两者会发生协同作用增加固定强度。Abshire等[3]及Inceoglu等[4]研究显示不同杆形的螺钉,固定的初始强度不同,圆锥形螺钉的拔出力比圆柱形螺钉的大。Lei等[5]比较4种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可膨胀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大于其他三种螺钉;在翻修试验中,膨胀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也大于其他三种螺钉。Lill等[6]设计了一种新型螺钉,这种螺钉的内轴心有2个圆柱形区域,2个区域间是圆锥形的过渡区,外径为圆柱形,试验显示与常规的圆柱形螺钉相比,这种螺钉的拔出力较大,具有更好的锚定作用。

1.1.2骨密度和置钉方法也影响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度。

Halvorson等[7]研究骨密度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正常骨质组平均轴向拔出力为(1540±361)N,骨质疏松组为(206±159)N;螺钉的轴向拔出力与骨密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骨水泥(PMMA)可提高螺钉的拔出力[8],其他骨填充材料[9,10,11]如:羟磷灰石、磷酸钙骨水泥、硫酸钙骨水泥等也可提高螺钉的拔出力。Linhardt等[12]对两种不同的置钉方法进行评价,与常规置钉技术相比,计算机辅助电视透视下植入的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力较大,认为计算机辅助电视透视下置钉能增加螺钉的拔出力。对于安装螺钉前孔道攻丝是否影响拔出力的研究较少。有研究[13]显示骨质疏松的腰椎攻丝后能降低螺钉的拔出力,但攻丝对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没有影响。Pfeiffer等[14]在合成材料上的研究也显示骨密度接近20 1b/ft3 (相当于松质骨或骨质疏松的骨质)孔道攻丝后不能增加螺钉的拔出力,孔道攻丝后的螺钉拔出力低于未攻丝的螺钉。

1.1.3椎弓根螺钉扭力矩是否可以反映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这一直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

有研究显示,椎弓根螺钉术中扭力矩的大小不能客观地反映术后螺钉的固定情况及临床结果的好坏。Okuyama等[15]观察62名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术中的扭力矩,平均随访2.7年,发现术后螺钉松动的患者的扭力矩为(1.28±0.37)Nm,螺钉未松动的患者的螺钉扭力矩为(1.50±0.40)Nm,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Ozawa等[16]为了确定老年患者椎弓根螺钉的术中扭力矩是否可以预测术后螺钉的固定强度及临床结果,记录了术中螺钉的扭力矩,随访2.8年,发现术中扭力矩与螺钉松动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且术中高扭力矩患者的临床结果与术中低扭力矩患者的临床结果没有区别。Mizuno等[17]推测扭力矩可能与椎弓根螺钉早期的固定强度有关,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

2疲劳研究

疲劳试验是人为的对试件施加一定量预负荷,在一定的频率下,周期性作用于内固定系统直至断裂。所需周期数表示系统在该负荷强度下的疲劳寿命。

Cunningham等[18]对植入聚乙烯柱的不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进行了评价。600N、5Hz条件下,纵棒固定系统的断裂平均周期数明显高于钢板系统。Stanford等[19]研究万向螺钉的疲劳特性,结果显示,在75%的极限负荷下,螺钉疲劳的周期数为42 x 103~4719 x 103;在静态和循环加载的情况,疲劳断裂多发生在万向螺钉的头部连接处。Fogel等[20]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100N/s的条件下,万向螺钉的第一个疲劳点多为万向头与螺钉的连接部分。Lei等[5]对可膨胀螺钉进行体外生物力学评价,结果显示,1500000次的循环负荷后,可膨胀螺钉没有断裂或弯曲;可膨胀螺钉与其他三种螺钉的抗疲劳性能相似。Akbay等[21]研究显示在胸椎上采用经关节突螺钉固定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刚性及疲劳负荷相似,认为在治疗胸椎损伤时,经关节突螺钉可以代替椎弓根螺钉。Luk等[22]研究两种双皮质骶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效果:一是向上穿过S1终板,二是向前内穿过S1的前皮质,结果显示,20 000次循环负荷后,与穿过S1前皮质的固定方法相比,穿过S1终板的固定方法的螺钉拔出力和扭力矩较大;循环负荷后,两种置钉方法的螺钉拔出力和扭力矩有显著的相关性。Johnston等[23]对比了颈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疲劳试验后的拔出力,结果表明,与侧块螺钉相比,椎弓根螺钉松动几率小、拔出力大。Sterba等[24]在50N、2Hz、2 000次循环负荷后,分析直向进钉和成角度进钉螺钉总的疲劳破坏程度,认为直向进钉时螺钉的疲劳破坏程度较小,提供的稳定程度更大。

通过疲劳研究可以模拟固定系统在体内长期受力情况,借此了解内固定系统的疲劳反应及其变化规律,用以指导内固定系统的设计和临床应用。但是,试验本身具有破坏性,因此只能用于特定的若干负荷模式,同时这种试验也无法显示在不同负荷模式下损伤及固定部位的生物力学特性,而这一点在促进愈合方面常比维持矫形更值得注意。

3稳定性研究

为了全面评价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有学者[25]提出了稳定性试验,这是一种非破坏性试验,可详细地反映固定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稳定性试验包括刚度试验和柔度试验。

3.1刚度试验

刚度试验是将内固定结构的一端固定于实验台上,另一端置于材料试验机的连杆器上。在非破坏范围内对架好的标本施加轴向压力负荷。将连杆器沿标本轴向移动,产生负荷,并改变负荷线的位置以造成不同的负荷模式。Burney等[26]进行体外生物力学试验研究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时,横向连接装置对固定节段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加用横向连接装置,在人椎体和木制模型上,固定节段的旋转刚度均随椎弓根螺钉数量增多而呈线性增加;在木制模型上,两个横向连接装置能显著增加用12和20个螺钉固定节段的旋转刚度,而对6个螺钉固定节段的旋转刚度没有影响;在人的脊柱标本上,横向连接装置对固定节段的旋转刚度没影响。Valdevit等[27]比较不同的横向连接装置的扭转刚度,认为与水平方向加用连接装置或不加用连接装置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相比对角线方向加用连接装置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扭转刚度较大。Rhee等[28]研究C7侧块螺钉(C7LM),C7侧块螺钉+棘突钢丝(C7LM+W),C7、C6侧块螺钉(C6C7LM),C7、C6侧块螺钉+棘突钢丝(C6C7LM+W)及C7椎弓根螺钉(C7PS)的标化刚度,结果显示,所有采用钢丝加强的侧块螺钉固定方法的标化刚度均没有增加;轴向压缩时,C7PS的标化刚度显著大于其它四种固定方法;后伸时,五种固定方法的标化刚度没有区别;屈曲、左右侧弯、左右旋转时,C7PS的标化刚度显著大于C7LM,C6C7LM的标化刚度与C7PS的标化刚度相似。Mahar等[29]研究认为单节段融合时,经皮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的刚度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刚度相当,并且可以最小程度的破坏软组织及保存临近的关节突关节。

3.2柔度试验

柔度试验即将标本下端固定于试验台上,而其上端仍保持自由。然后,非限制性对标本上端施以一单一力矩,使标本产生多方向位移。Burton等[30]和An等[31]比较不同后路固定方法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椎弓根螺钉能为损伤节段提供足够的稳定性。Niemeyer等[32]也认为椎弓根螺钉可以加强损伤节段的稳定性,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后,cage的设计和植入方式对节段稳定性的影响很小。Eichholz等[33]比较脊柱前后路固定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在轴向旋转上,与正常完整椎体相比,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显著增加损伤节段的稳定性,但前路固定不能。Deviren等[34]研究椎弓根螺钉对失稳脊柱的固定效果。取人尸体胸椎T5~T11节段,制成两种失稳模型:①T5~T11相邻椎体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失稳程度小),②T5~T11相邻椎体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相邻椎体间的纤维环切除(失稳程度大)。依次采用Min法(T5、T11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Apex法(T5、T8、T11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Alt法(T5、T7、T9和T11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Fullmin法(T5、T6、T10和T11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Fulluniapex法(T5、T6、T10和T11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8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Max法(T5、T6、T7、T8、T9、T10和T11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失稳模型进行固定,结果显示,与正常完整状态和第一种失稳状态相比,各种固定方法均能显著减少节段的活动范围;Max法稳定性最大,Min法稳定性最小。Beaubien等[35]研究显示,前路腰椎钢板固定的稳定性虽然小于椎弓根螺钉和椎板螺钉,但前路钢板可以作为后路固定的辅助系统以加强损伤节段的稳定性。Slucky等[36]比较①TLI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②TLIF+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③TLIF+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对失稳模型的固定效果,结果显示,三种固定方法均能减少节段的活动范围;①与③固定提供的稳定性相当;与①、③相比,②固定提供的稳定性较小。

与前两种破坏性试验不同,稳定性试验不会对固定装置和脊柱标本造成破坏,同时可以测试多种载荷模式,因此该类实验获得的数据更多,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骨折固定部位或融合部位局部生物力学环境的变化,因而在临床上意义更大。

4有限元研究

近年来,三维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在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有限元法所构建的三维非线性模型不仅能逼真地模拟椎骨、椎间盘,还能将周围的韧带、肌肉直接或间接地加入模型,使模拟更加真实和完美。用三维有限元构建的脊柱模型对内固定系统进行力学评价,能较全面的反映不同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受力情况,分析螺钉弯曲和螺钉断裂的机制等。

目前,许多学者利用有限元对脊柱固定系统进行生物力学的评价和研究。Lim等[37]采用有限元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与常规横向加用连接装置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相比,对角线方向加用连接装置的螺钉固定系统在前屈和后伸时更加坚固;在侧弯、轴向旋转时相对较弱,而且应力也相对较大,这对横向连接装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hen等[38]用有限元法对螺钉-骨复合体中力的传导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螺钉在椎体中受到一系列不连续的载荷,产生局部的弯曲力矩;螺钉的最大应力作用在螺钉底部与螺纹的交界处,这与临床上观察的螺钉断裂部位相一致。Chen等[39]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螺钉的载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后外侧融合后,固定系统下端螺钉的轴向应力大于上端螺钉的轴向应力,这一结果支持临床上75%的螺钉断裂发生在下端螺钉的事实。Hsu等[40]对比了圆锥形钉和圆柱形钉的拔出力和扭力矩,有限元分析及力学实验均显示圆锥形螺钉的拔出力和扭力矩显著高于圆柱形螺钉。

与上述的三种研究方法不同,三维有限元法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脊柱模型和固定系统进行构建,借此研究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该方法具有费用低、节省时间、可重复性等优点。但三维有限元毕竟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脊柱或固定系统进行模拟和重建,并不能真正的反映固定部位的生物力学环境。因此该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5展望

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 篇4

【关键词】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翻修;康复;护理

随着脊柱外科学的发展,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已成为恢复脊柱序列,重建脊柱稳定性,从而促进脊柱融合的一项常规技术手段,脊柱外科手术在我国得到推广和普及。但由于手术和技术条件参差不齐,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手术失败的病例越来越多[1],并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内固定患者需要进行翻修术。由于患者再次手术的特殊性,患者的心理承受程度降低,给再次手术增加了难度,所以患者术前、术后的康复护理显得非常重要。现将我们收治的10例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翻修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因椎弓根螺钉断裂、连接头松动脱落及位置欠佳而需行翻修手术的住院患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2-15年。其中内固定松动或脱出3例,螺钉断裂4例,位置欠佳对神经根卡压1例,相邻节段退变不稳者的2例。临床表现腰部疼痛、伴有下肢(单、双侧)放射痛3例,间歇性跛行2例。肌力减退5例,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4例,无其他并发症。

1.2方法患者均在全麻下(麻醉医师均为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者)行腰椎后路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给予特殊康复护理配合常规药物治疗。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温馨病房在长期的医疗环境中,往往重视手术技术及护理操作的提高,忽视了病房环境。建立一个温馨如家般的病房环境能保持病人心情舒畅,更能接受手术治疗。我们的每间病房均有责任护士自行设计,由科主任及护士长把关,病人及家属提意见,随时改进,针对不同患者选择不同的病房环境(如脊柱病房、创伤病房、关节病房等),建立特殊病房来,有效地消除了病人的恐惧心理。

2.1.2病人心态评估入院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病人心理上感觉到家人般的关心,通过与病人亲密交谈,病人多有悲观抑郁情绪。由于再次手术,对再次手术的成功率抱有极大的期望,由于有发生失败的记忆,对腰椎内固定术疗效的长期性产生怀疑,从而对再次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去信心。同时有恐惧心理,害怕手术再次失败。

2.1.3心理护理是实施手术护理的重要环节,心理护理贯穿于治疗护理的全过程。针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责任护士详细向病人及家属分析手术的利与弊,介绍再次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前准备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及时给予疏导,消除病人的緊张焦虑,减轻心理负担,使其主动配合手术。

2.1.4其它术前准备术前协助医生获得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CT、MRI,术前8小时禁食水、用温水清洗患处,术前1d开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2术后护理

2.2.1正确搬运病人采取保持身体轴线平直不扭曲的平托法搬运,协助病人轴线翻身,保持脊柱的平直稳定。

2.2.2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由于术后24小时内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性大,如果发现不及时,可能造成较重的并发症,甚至瘫痪),及时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定时排放引流球中积血,保持负压,常规给予血常规检查。

2.2.3疼痛护理由于再次手术组织瘢痕、神经根水肿致疼痛,下腰痛加重按医嘱予止痛药,个别患者安放止痛泵有头晕、呕吐症状,根据情况关闭止痛泵,疼痛时给予盐酸布桂嗪注射液100mg肌注。

2.2.4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卧床活动少,静脉内血流缓慢,易致血栓形成,应嘱患者多做下肢活动。包括被动和主动活动或按摩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注意双下肢保暖[2]。

2.2.5卧床休息卧硬板床,以使人体在仰卧时保持腰椎正常的生理前凸,侧卧时保持腰椎部侧弯,最大程度地减轻或解除腰部肌肉的收缩、紧张和痉挛。术后应卧床7天为佳,使腰部软组织恢复,并可以减少术后的创伤反应。此类病人由于第二次翻修置换术,卧床时间可延长至10天。

2.2.6康复护理由于再次手术,腰椎翻修周围组织瘢痕形成,患肢、腰背肌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瘢痕粘连组织的韧性降低,因此为了保持脊柱的稳定,术后加强肌肉训练十分重要[3]。术后第2天进行腰背肌肉锻炼,为防止神经根粘连,指导双下肢直腿抬高功能锻炼,5下/次,4次/日。术后7日戴腰围下地,避免过度劳累,禁弯腰负重。功能锻炼亦应包括全身的锻炼,以防卧床引起的肌肉萎缩及其它并发症,影响机体功能,合理休息以增强体质。

2.2.7下地练习术后第7天开始在腰围保护下下地,病人侧位抬起,尽量减小腰椎屈伸方向受力,注意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及询问有无心慌、头晕等不适,预防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而跌倒。同时嘱病人注意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

2.3出院指导嘱病人继续卧硬板床。3个月内避免长时间久坐,避免坐软椅,戴腰围3个月,防止腰背部屈曲和扭曲。应持之以恒地坚持腰背肌锻炼,均衡饮食,避免体重过重。不适随诊,定期复查。并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督促病人进行康复锻炼。

3结果

所有手术病人均康复出院,没有发生褥疮、感染、血栓或再度移位、椎弓根螺钉断裂等并发症,随访10例,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X光片均未发现椎弓根系统松动、折断、脱落情况,植骨全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加重病例,无神经损伤并发症。

4小结

通过对该例病人术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后重视功能锻炼,患者未发生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护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一般的护理操作,还应了解大量进口设备的应用及文献的学习。

脊柱翻修术是近年来逐步开展起来的一类针对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失败病例的一种拯救性的手术方法,只要处理得当,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报道翻修术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成败与否是再次手术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再次手术病人心理承受力较差,所以术前、术后的护理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创建翻修术后特殊护理更有特殊的意义,还有很多值得学习、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贾连腰.严格脊柱内固定适应证,提高翻修手术效果[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9):513-514.

[2]潘海涛,麻松,叶新华,等.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30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7):1097.

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例, 男8例, 女4例;年龄48~78岁, 平均64.5岁。T124例, L15例, L23例。

1.2 手术适应证

a) 对于局限于单一节段内的胸腰段骨折损伤, 结合胸腰椎Denis三柱理论和AO脊柱骨折分型;对于存在于一个相邻脊椎节段之间 (一个椎间盘和上下椎节构成一个运动单元) 的损伤, 结合术前CT平扫加三维成像技术可详细了解骨折的范围和类型, MRI检查可明确韧带及软组织损伤的范围。为准确表述损伤性质, 根据骨折损伤部位分为四种基本类型:Ⅰ型为脊椎椎体上部骨折;Ⅱ型为椎体下部骨折;Ⅲ型为椎间盘双侧椎体骨折;Ⅳ型为两个脊椎之间的后柱损伤 (即棘上和棘间韧带及关节韧带损伤, 合并椎间盘损伤, 类似相邻节段间的Chance骨折) (见图1) ;Ⅴ型为混合型, 即为Ⅳ型加上其他任何一型;b) 椎体高度压缩大于25%;c) 脊椎骨折未累及椎弓根和中柱。

本组研究资料中Ⅰ型6例, Ⅱ型4例, Ⅲ型2例, Ⅳ型0例, 为便于对比, 且样本例数有限, 采取基本分型, 而不采用Ⅴ型表述。

注:压缩角α, 压缩高度c, 压缩比c/b

1.3 手术禁忌证

a) 严重骨质疏松症;b) 多节段骨折或双侧椎间盘软骨板破裂者;c) 脊椎爆裂性骨折累及椎弓根和中柱的骨折。

2 研究方法

2.1 手术技术

采用全身麻醉, 俯卧位, 胸部、骨盆垫高, 腹部悬空。透视定位后, 以伤椎棘突为中心行后路正中切口进入, 剥离双侧竖脊肌, 显露双侧椎板, 确定椎弓根进钉点和要融合的椎间隙, 分别置入4枚椎弓根钉, 安放预弯好的连接棒, 进行撑开复位、锁定后透视检查复位和固定情况, 安放横向连接后依次加强锁定。将椎板外层骨皮质做成植骨床后取人工骨或与自体碎骨块混合后进行椎板融合, 放置引流后关闭切口并包扎。手术后对症治疗, 48 h拔除引流。卧床休息3 d后下地活动, 腰痛带保护, 应用促进骨折愈合药物, 每月拍片复查, 3个月后恢复日常工作 (见图2~5) 。

2.2 门诊随访

每月复诊, 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 了解骨折复位情况、椎体高度是否丢失、有无疼痛、内固定物有无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将骨折手术前后丢失高度c, 成角畸形α, 以及丢失高度比值c/b进行对比分析 (见图1) 。

2.3 统计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对手术前后高度纠正及丢失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 平均16.4个月。手术后3个月椎体骨密度都明显增加, 骨折线消失。1年后随访结果未发生高度丢失、内固定物断裂及松动、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对比发现手术前后α角、c值和c/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对比, α角、c值和c/b值都没有显著性差异。α值对比t1=5.142, P1<0.05, 而手术后和1年后对比为t'1=0.014, P'1>0.05。c值手术前后t2=3.428, P2<0.05, 而手术后与手术1年后对比t'2=0.024, P'2>0.05。c/b值手术前后对比t3=3.856, P3<0.05, 手术后与术后1年对比t'3=0.143, P'3>0.05 (见表1) 。

3讨论

胸腰椎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已成为一种经典手术方法, 作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金标准[3]。然而, 因固定两个节段产生固定力较弱及限制腰椎活动节段多等缺点也引起人们的反思。近年来, 文献报告在伤椎置钉以加强固定效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伤椎置钉不但可以增加固定效果, 而且并未增加损伤脊髓风险, 可见在伤椎置钉是可行的[4,5]。

由于一单元内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和损伤, 其椎间盘一侧软骨板破裂, 保守治疗难以解决骨折复位、残留脊柱后凸畸形等问题, 最终导致损伤节段脊椎及运动功能异常, 平衡难以维持, 易于发生椎间盘源性腰痛和后凸畸形[6]。而应用经皮椎体成形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技术虽然达到微创和即刻稳定, 但难以避免骨水泥进入椎间盘导致椎间盘炎等慢性疼痛, 椎体前后缘骨折也可能导致骨水泥进入椎体前缘或渗入椎管内引起危险。随着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普及应用, 对于PVP技术应用指证越来越慎重,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越来越重新获得重视。骨质疏松症导致老年患者的胸腰椎骨折难以应用两单元固定, 屈曲压缩性骨折在老年人中又发病率最高, 这就带来了两难的选择[7], 两个单元以上的固定容易发生固定力弱及螺钉松动、拔出, 骨水泥强化型椎弓根钉技术尚未普及应用。而应用一单元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既可以因阻力臂缩短而提高固定力量,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活动度, 减少创伤。

脊椎屈曲压缩性骨折最常见于中老年人, 手术前进行螺旋CT扫描加三维重建检查可以确定骨折类型和精确诊断损伤范围, MRI检查可以明确脊髓损伤、韧带损伤的范围。由于AO分型过于复杂, 为便于确定损伤类型, 以确定手术方案, 本组根据适于本型手术方案的脊椎骨折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最常见的为椎体上部骨折合并软骨板损伤的Ⅰ型和椎体下部骨折合并软骨板损伤的Ⅱ型, 而同椎间盘双侧软骨板骨折损伤的Ⅲ型较少见, 极少见的Ⅳ型为存在于两个脊椎骨之间的后柱损伤, 主要为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关节突、关节囊损伤以及合并椎间盘的损伤。Ⅴ型为合并了Ⅳ及其他任何三型中的一型的混合型, 本研究样本中由于样本数量少, 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故分型归属是本着谁为主归于谁的原则进行分组, 未出现典型的Ⅳ型和Ⅴ型, 但是理论上讲这两型是存在的, 且准确的判断有利于手术修复和固定技术的选择。单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可使骨折获得即刻复位和稳定, 三维固定牢固, 重建了前、中、后柱稳定,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 为创伤愈合提供即刻的稳定和支撑,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固定节段, 保留了脊柱运动功能。

一单元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2例, 未发生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也未发生慢性腰痛, 患者手术后2 d即可下地活动, 6周恢复弯腰活动, 3个月恢复日常劳动, 1年后可取出内固定物 (也可不取) 。随访发现手术可基本达到解剖复位, 手术前后对比复位效果明显, 成角畸形α和高度丢失c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访1年椎体高度恢复c和角度α并未发生改变。结果显示该技术固定可靠, 复位效果满意, 减少了卧床时间, 可以早期活动。这主要得益于:a) 本型损伤为局限于一个单元内的损伤, 前后柱之间的稳定性并未损伤, 特别是椎弓根和中柱的完整为手术提供了解剖基础;b) 钉棒技术达到三柱固定, 可提供即刻的稳定性, 较固定双节段明显减少阻力臂的长度, 使固定力更大, 减少了固定节段, 固定范围减少了一倍且更加稳定, 并结合椎板植骨融合技术提供长期稳定;一单元固定局部腰椎的运动度丢失5°~7°, 不到腰椎活动度的10%, 总体上并不明显限制腰椎活动, 患者主观感觉良好;c) 固定可靠, 提供植骨融合条件, 植骨量小, 局部椎板外层皮质骨加人工骨混合植骨即可满足需要, 而无需取髂骨。本研究认为相对于目前流行的微创经皮置钉固定技术有优势, 由于其难以有效椎板植骨融合, 长期效果有待探讨。

一单元椎弓根钉固定技术的应用有其明显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扩大应用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如爆裂性骨折由于合并椎弓根骨折, 难以通过本技术达到坚强固定, 甚至导致骨块加重移位进入椎管, 故对于合并椎弓根骨折及中柱骨折的胸腰椎骨折则是绝对禁忌证。其主要适应证为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合并软骨板损伤破裂而无椎弓根骨折的类型, 骨质疏松症不是其绝对禁忌证, 对于轻度和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 其固定效果优于两单元固定技术。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 仔细检查确定骨折类型和损伤范围是手术固定成功的关键。

总之, 一单元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内骨折是一种固定可靠、技术简单的有效方法, 但需要严格术前准备, 明确选择手术适应证。由于手术例数较少,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洪伟, 李长青, 周跃, 等.附加伤椎固定的微创经皮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2) :126-130.

[2]Ugras AA, Akyildiz MF, Yilmaz M, et al.Is it possible to save one lumbar seg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J]?Acta Orthop Belg, 2012, 78 (1) :87-93.

[3]朱荣芳, 黄小和, 郭新宇.经伤椎置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7) :626-627.

[4]彭放兵.经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 :139-140.

[5]董双海, 田纪伟, 王雷, 等.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 (11) :740-743.

[6]黎明华, 谢文伟, 姚汉刚, 等.经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 (5) :456-458.

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3例患者中男24例, 女9例, 年龄22岁~53岁。骨折部位:T113例, T1211例, L112例, L25例, L32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 高处坠落伤15例, 重物砸伤7例;骨折类型按Denis骨折分类[2]:屈曲压缩型24例, 爆裂型骨折9例;33例患者均有腰背痛,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为5~9分, 平均7.1分。脊髓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 (ASIA) 2000分级[3]:A级1例, B级1例, C级5例, D级8例, E级18例。脊髓损伤患者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所有患者均行X线、CT或MRI检查, 明确脊柱椎弓根完整性、椎体损伤及椎体滑脱程度、椎管受压情况, 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及伤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数据, 了解脊髓损伤程度。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在受伤后1周内手术。全麻成功后改俯卧位, 以伤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暴露伤椎及上下各1个椎体椎板、小关节突及横突, 参照胸腰椎解剖标志缓慢置入椎弓根螺钉 (共6钉) , 伤椎置钉尽量避开骨折线, 无法避开骨折线者使用短5 mm~10 mm螺钉进入椎体即可。C臂机辅助确保置钉无误。预弯纵向连接棒, 用撑开复位等方法复位骨折椎体, C臂机透视确认伤椎复位达到上下椎体正常高度的平均值, 上下椎间隙达到上下正常椎间隙高度, 拧紧螺钉螺帽、安装横梁固定。合并脊髓损伤者行全 (半) 椎板切除减压, 突入椎管骨折块回纳复位, 解除脊髓压迫。术后3个月内佩戴支具行走, 进行系统康复治疗。

1.3 疗效评估

所有患者均行X线、CT或MRI复查, 测量伤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脊柱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矫正、丢失数据, 计算椎管内占位率, 观察内固定装置有无失效, 评价手术效果。应用ASIA2000评分标准[3], 观察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分级的变化, 评估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应用VAS评分标准[4]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评分, 评估患者腰背疼痛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36个月, 平均18.1个月, 骨折愈合时间14周~22周, 平均14.8周。本组病例均骨性愈合, 无感染, 无内固定失效;1例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欠满意, 余均获得较好恢复, 手术后和末次随访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椎管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ASIA2000评级A级0例, B级1例, C级1例, D级4例, E级27例, 和术前比较, E级以下15例均有1~2级恢复。VAS评分:术前5~9分, 术后3~6分, 末次随访0~2分, 平均1.9分。见表1。

注:t、P为术前与术后比较检验值;t1、P1为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脊柱胸腰段活动度大, 为脊柱负重应力集中区, 是脊柱常见损伤部位, 骨折常存在脊柱的机械及神经不稳定, 手术必须恢复椎管形态及椎体高度, 解除脊髓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重建脊柱的稳定[5]。传统后路跨伤椎固定手术方式, 是在伤椎相邻的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钉, 应用纵向撑开力间接复位伤椎, 属双平面固定, 存在复位效果欠佳、内固定效果不确切两大缺陷。后路经伤椎固定是三椎体置钉, 三平面固定, 分担了伤椎的载荷, 避免了平行四边形和悬挂效应, 减少了后凸形成, 降低了内固定失败率, 既能达到长节段固定效果又可保留脊柱活动单元[6]。在撑开复位中抵抗椎体后移位的力量, 恢复椎管形态, 其固定至伤椎的螺钉能够通过后路连接棒承担部分应力传导, 使伤椎所受应力降低;作为一个支点, 其可增强伤椎前柱支撑力量, 减少晚期椎体高度的丢失, 达到良好复位与固定[7]。本组3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治疗后随访, 无固定失效病例。

综上所述, 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可增加生物力学稳定性, 恢复并保持骨折椎体高度, 有利于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缓解腰背部疼痛, 临床疗效良好。

摘要: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 对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ASIA2000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12个月36个月, 平均18.1个月, 所有患者的骨折均骨性愈合, 无感染, 无内固定失效病例。骨折椎体的影像学评价, 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 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 E级以下15例均有12级恢复;VAS评分, 术前平均7.1分, 末次随访平均1.9分。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术骨折, 可增加生物力学稳定性, 恢复并保持骨折椎体高度, 有利于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缓解腰背部疼痛。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椎弓根钉棒系统,疗效

参考文献

[1]魏富鑫, 钟锐, 崔尚斌, 等.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16 (9) :760-764.

[2]刘云鹏, 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17-119.

[3]关骅, 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2000年修订) [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 11 (3) :164.

[4]HUSKISSON E C.Measurement of pain[J].Lancet, 1974, 2 (7889) :1127-1131.

[5]SINGH K, VACCARO A R, EICHENBAUM M D, et al.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injuries[J].J Spinal Cord Med, 2004, 27 (2) :95-101.

[6]黎明华, 谢文伟, 姚汉刚, 等.经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 (5) :456-458.

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 例中, 男49 例, 女5 例;年龄18~61 岁, 平均34.4 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8 例, 车祸伤16 例, 跌伤2 例, 重物砸伤8 例。单节段受累41 例, 两节段受累13 例。损伤节段:T113 例, T1210 例, L1 17 例, L2 11 例, T12L1同时受累7 例, L1~2同时受累6 例。骨折类型按Mcaffee分类:爆裂骨折39 例, 屈曲压缩型14 例, 骨折脱位1 例。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2 例, B级5 例, C级18 例, D级17 例, E级12 例。全部病例手术前后均行X线、CT检查, 以明确受伤情况, 同时对椎体高度、椎管受压情况进行影像学对比和评估。受伤至手术时间6 h~7 d。所采用的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为GSS Ⅱ型。

1.2 手术方法

本组采用全麻或高位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 胸及双髂骨下垫枕减少腹部压力。术前C型臂机透视定位, 以损伤椎体为中心, 作后正中切口, 显露椎板及关节突。椎弓根钉进入点:腰椎采用“人字嵴”顶点进针法[2], 胸椎采用Roy-camille进针法, 在伤椎上下椎体的两侧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长度达椎体前1/3, 术中C型臂透视以保证椎弓根螺钉进针位置和方向的准确性, 撑开复位、固定, C型臂透视椎体高度恢复后, 松开一端固定螺母, 使椎间隙复原, 再次透视复位椎体高度无丢失后, 拧紧固定螺母。术前结合患者X线、CT、MRI检查以及神经压迫症状, 术中采取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 并将取出的棘突及椎板或自体髂骨行横突间植骨。术区放置引流管, 留置24~48 h后拔除。

2 结 果

2.1 术后功能评价

本组有10 例失访, 有完整随访资料者44 例。随访时间5~36个月, 平均18个月。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 A级2 例中, 1 例无变化, 1 例恢复至C级。术前有不完全神经功能损害的30 例中19 例获得完全恢复, 11 例有不同程度恢复。19 例完全恢复者, 患者离床下地时间6~8周, 3~6个月后恢复工作。依据ASIA术后关键肌恢复情况评定疗效, 优28 例, 良9 例, 一般5 例, 差2 例, 总优良率84.09%。

2.2 影像学评价

随访5~36个月, 平均18个月, 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3.8周。术前椎体前高度6~19 mm, 为正常椎体的30%~70%, 术后恢复至27~32 mm, 达正常的90%~100%;术前Cobb角8°~25°, 术后恢复至0~8°;术前椎管占位面积5%~75%, 平均30%, 术后恢复至平均5%, 54 例患者, 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36 例, 取出时间为15~24个月, 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无后凸畸形矫正丢失大于10°的病例。

3 讨 论

脊柱胸腰段指T11~L2, 胸腰段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转折点, 又具有较大的活动度, 因而最容易受到传导暴力造成损伤, 其中垂直压力造成的爆裂骨折多见。骨折使椎体前、中柱损伤导致脊柱稳定性遭受破坏, 需要通过手术恢复脊柱的序列及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首先是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恢复椎管内径, 其次是重建脊柱稳定性, 为脊髓神经恢复和肌平衡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3.1 GSS的性能及优点

GSS与RF和AF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a) 设计合理, 坚固性好, 螺钉为锥形, 连接杆为整体, 抗应力好, 36 例取出内固定, 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 以前应用RF和AF均发生过断钉病例, 证明GSS牢固性好;b) 操作方便;c) 复位好, 直接撑开, 椎体高度恢复好。

3.2 手术技巧

恢复椎间隙张力, 刚开始使用GSS内固定系统, 术后患者感觉固定椎体处有撑开的感觉, 腰椎正侧位片显示:伤椎两侧的椎间隙较其他椎间隙明显增宽。GSS系统为直接撑开复位, 撑开力量较大, 致椎间隙增宽, 椎间隙张力大, 这是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原因, 既要保证椎体高度恢复, 又要防止椎间隙张力过大, 在操作方法上进行改进。复位后C型臂透视椎体高度恢复, 然后松开一端固定螺母半圈, 螺钉尾部回缩约2 mm, 再次C型臂透视, 复位椎体高度无丢失后再拧紧螺母, 未发生拧紧螺母后复位高度丢失病例。采用此方法后, 未出现患椎“胀裂”症状。术后复查X线片, 椎间隙轻度增宽。螺母拧松半圈, 螺钉和连接杆之间有一定摩擦力, 消除过大的撑开力, 使前纵韧带有张力, 保证复位椎体高度不丢失。

3.3 手术选择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a) 有椎管受压和神经或脊髓损伤者;b) 存在脊柱不稳定者。对于无神经或脊髓损伤的爆裂骨折手术治疗指证:a) 侧位像上椎体高度丢失大于40%;b) 侧位像上后凸畸形大于20°, CT片上超过30%的椎管侵犯。非手术治疗不能使受损椎体解剖复位维持其稳定性, 不能早期活动。故手术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非手术治疗。

3.4 是否减压

对于爆裂骨折的减压, 目前常用的减压方法包括前路直接减压、后路间接减压、侧后方减压。但椎管狭窄程度与神经损伤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相关性尚无确定的论断。公认的观点是, 急性爆裂骨折累及神经损伤是手术减压的指证。有人认为伤后8~48 h为最佳减压时机, 超过这一时机减压效果就不显著, 但不少学者认为不全神经损伤者减压时限不是重要因素, 与神经恢复的最终结果无关。笔者认为:a) 合并神经症状者均行减压, 并且越早越好;b) 对于无神经症状者, 椎管占位超过30%, 均行减压。不超过30%者, 如后纵韧带完整, 可不减压, 撑开复位时通过后纵韧带和纤维环的拉力, 可使其复位。

3.5 是否植骨

关于植骨问题, 我们建议所有手术病例均植骨。本组病例随访中5 例椎体高度轻微丢失小于等于5 mm, 均属未植骨者。植骨者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高度丢失, 说明植骨融合能有效预防后期椎体高度丢失, 避免腰背后凸畸形及伴发的腰背痛。本组病例中有神经压迫症状者均视情况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开减压, 全椎板减压后行后柱的植骨及椎体内人工骨植入, 采用经椎弓根向椎体内植入人工骨, 可预防后期椎体呈“空壳样”改变, 随访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GSS-Ⅱ型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一种优良的脊柱内固定器, 操作简单, 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欣建, 王正国, 朱佩芳, 等.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瞬态损伤机制及节段稳定性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1999, 15 (2) :103-106.

[2]杜心如, 张一模, 赵灵秀, 等.腰椎椎弓根螺钉人字嵴顶点进针方法的放射解剖学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 (3) :206-208.

[3]曾至立, 程黎明, 高生, 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增强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11, 31 (9) :927-931.

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南江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收治的50例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3~65岁,平均(43.2±4.7)岁。其中单节段骨折占72%(36/50),分布在T11~L3,其中以T12和L1最多,约占52%(26/50);双节段骨折约占28%(14/50)。压缩型骨折35例(70.0%),爆裂型骨折13例(26.0%),分离型1例(2.0%),骨折脱位型1例(2.0%),其中A级7例,B级17例,C级14例,D级8例,E级4例。

1.2 手术方法

麻醉方式一般采用全麻或硬膜外腔麻醉,麻醉成功后,患者采取俯卧位,取后正中切口,推开棘旁肌群,从而暴露椎板,直达关节突外缘,清理椎板,找到椎弓根定位点。胸椎取上位椎体下关节突的下缘与小关节中线交点的外下各1mm处,腰椎为固定椎的上关节突外缘垂直延长线与横突中轴水平线的交点处,另外,上关节突的外缘常有一个骨嵴,就在骨嵴外上方的小凹处定位[1,2,3]。椎板及小关节暴露以后,在病椎上下各一节段椎体两侧各定位点处进针,进针角度要求垂直于骨面或者向内倾斜50°,使用专用开口器缓慢钻孔,等开口后可改用专用扩孔器根据所选方向逐渐推进约3~4.5cm,至椎体前壁骨皮质处,然后将扩孔器退出,沿着钻孔方向转入椎弓根钉,根据伤情需要,可选择性进行椎管探查、椎管减压,接下来安装固定复位杆,撑开或适当加压以恢复伤椎中柱的高度,固定各螺帽及横连,放置负压引流装置,逐层关闭切口[2,3,4,5]。

1.5 疗效标准

手术前后脊髓损伤及恢复情况判断可根据Frankel评分标准“A级:运动及感觉功能均丧失;B级:运动功能缺如部分感觉功能尚在;C级:肢体可见部分活动,但无实用意义;D级:不全瘫,肢体有活动且有实用意义;E级:基本正常或者无瘫痪,但可能有异常反射存在”。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计算机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50例患者均随访3~36个月,平均为(18.6±5.4)个月,术后1年随访均无松动和断钉发生。7例A级患者神经功能未得到恢复,其余神经功能均有1~3级的恢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恢复到95.1%,明显高于术前的36.9%,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年高度丢失2.8%。术后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恢复到96.9%,显著高于术前的82.1%,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年高度丢失4.2%。Cobb角术后恢复为(4.6±2.5)°,显著高于术前的(28.5±3.4)°,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年后平均增加6.3,见表1。

注:※与术前比较P<0.05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很常见,胸腰段椎体骨折通常导致脊柱骨性结构的严重损伤及对脊髓的损伤,椎体损伤是导致脊柱畸形的重要因素。所以恢复椎体高度在骨折治疗中相当重要,从而椎管形态得以恢复和脊髓压迫得以解除[3]。手术的目的一是减压,即解除对脊柱骨折脱位造成的脊髓神经的压迫;二是重建脊柱的正常序列及稳定性,从而恢复脊柱的支持运动功能,以防止并发症出现。胸腰椎骨折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手术入路可分为前、后两种[4]。后路经椎弓根置入螺钉,可通过复位内固定间接减压,也可通过切除椎板直接在椎管后方减压,并可绕脊髓侧方行椎管前方减压[5]。胸腰椎前路减压有以下好处:可充分地清理椎管,解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避免损伤脊柱后侧肌肉组织,避免后路脊柱内固定对软组织的刺激,还可避免脊髓、神经根或硬膜囊损伤[6]。但缺点也不容忽视:手术暴露过程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较大的内固定物更可能损伤血管;一旦发生了并发症,从脊柱的前侧取出内固定物非常困难;并且在后路支持结构功能不全的情况下,单独通过前路固定器械也不可能矫正脊柱的生理前凸;此外前路减压后留下的骨缺损还需要用大量的骨移植材料桥接[7]。胸腰椎后路减压则是通过牵开器械和完整的后纵韧带复位向后突入椎管的骨片,可达到椎管减压目的。大多数脊柱骨折采用后路减压,但也有明显的缺点:缺乏前路支撑,复位固定后有可能会出现迟发性的后凸畸形、疼痛或神经症状[8]。

交通事故及高空坠落伤造成胸腰段椎体骨折,通常是由于各种应力的复合作用,主要导致轴向压缩或旋转,产生1个或多个平面的不稳定[9]。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椎弓根钉固定器的广泛应用,给众多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带来了福音。椎弓根是椎体最坚强的部分,呈圆柱状,左右各一,水平连在椎体后外侧,周围有坚强的皮质骨。使用椎弓根钉固定器经椎弓根行脊柱固定,可固定椎体的三柱,具有三维固定的特征,非常牢固。螺钉通过钢棒及固定器可在多个平面达到稳定,是最合理、最坚强的固定,克服了Harington棒和Luque棒仅固定后路的缺点[10]。由于仅固定病椎及上下各一椎体,这种短节段的固定,可使脊柱的运动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因而可以早期活动,大大缩短住院时间[11]。

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是椎弓根钉棒系统的优点,且该系统与生物力学固定原则完全相符,可固定多阶段与跳跃骨折,在脊柱内固定器械中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是目前胸腰段椎体骨折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2,13],值得广泛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对椎管变形和脊髓神经根受压则行减压。骨折节段分布在T11~L3。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0例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无断钉、断棒;伤椎前、后高度及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按Frankd分级评定,除7例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神经功能均有1~3级的恢复。椎体骨折均顺利愈合,神经系统症状大部恢复。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 篇9

关键词 空心椎弓根螺钉 微创技术 经皮穿刺 胸腰椎骨折 临床疗效 C形臂

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症,腰椎失稳症及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是近年来脊柱固定方法的一种先进的手术方式。由于其风险系数相对较大,关键环节要求技术精确。对术者要求较高,致其未能广泛开展。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经过随访取得满意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2岁。车祸伤16例,建筑坠落伤8例,其他伤6例。骨折节段T11~L3,其中T11 2例,T12 9例,L1 8例,L2 6例,L3 3例、同时有T12、L1 2例。外伤至手术时间2小时~2周,平均3天。

手术方法:全麻或椎管内麻醉。俯卧位,术野常规消毒,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经皮穿刺伤椎上下各一椎体双侧椎弓根入路。导针经皮穿刺于椎弓根影的外上缘确定进针点及进针角度,深度。导针深度达椎体前1/2处。沿导针旋入工作套管于椎体后缘前方约1cm处,空心钻沿导针扩孔达椎体前约2/3处。钻入空心椎弓根螺钉,4枚螺钉置好后,在棘突同侧切口下沿椎板后缘建立椎旁肌下隧道,安置2根纵行螺杆(已连接选择好角度螺帽),以保证椎体高度恢复,连接横杆。冲洗伤口后缝合皮肤。术后患者卧床休息1天之后可让患者腰围护腰下床活动。

结 果

经术中C形臂X线机下透视,术后与术前X线片及部分CT片对比,以及1个月~3年的随访,该手术临床效果满意。骨折复位满意,后突角由术前25°降至5.8°。椎体前缘生理高度平均由52%恢复至90%。

讨 论

神经功能的恢复与骨折的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尤其是脊髓,圆椎,神经根的彻底减压有显著的相关性。该手术有效恢复了脊柱的生理前突及生理高度,起到了恢复椎管矢状径及神经根管容积的作用。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是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成功的关键。首先对患者进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扫描进行确诊。其适用范围包括腰椎滑脱症神经症状轻或CT示椎管无明显变窄者。对神经症状重者则列为禁忌,以常规手术彻底解除神经压迫为宜。

它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术中切口小,美观,创伤出血少,且无需广泛切开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从而避免了肌肉软组织剥离过多所导致的迟发性脊柱不稳。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等优点。对腰椎滑脱症,腰椎失稳症及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锻炼和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对术者要求该手术入路的解剖熟悉、操作熟练。

操作技术:首先是患者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伤椎的平衡俯卧位并使透视所见正位两侧椎弓根与棘突对称,大小相等,上下终板平行,侧位的椎体垂直不偏斜。手术中穿刺点:一般侧位片针尖进入椎弓根1/2时,正位片显示针尖位于椎弓根中央;侧位片针尖到椎体后壁2mm处,正位片显示针尖位于椎弓根内侧缘,这是保证穿刺针不穿破椎弓根进入椎管的重要影像学依据。空心椎弓根螺钉尖理想位置在椎体中前3/4~1/2處,由后上向前下倾斜。

近年来,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日益增多的同时,微创手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而对广大医务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医务工作者对胸腰椎后路术式的深入研究以及手术操作技巧的不断提高,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被结合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和内窥镜技术,从而开始被更多地应用于腰椎滑脱,脊柱骨折,腰椎失稳症,脊柱肿瘤的外科诊断和治疗,成为微创脊柱外科的基本技术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脊柱手术中,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具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袁见华,胡丰根,周文忠,等.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椎压缩骨折25例[J].浙江医学,2009,31(2):189-190.

2 李立罡,李莉,马振晶.椎弓根钉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健康文摘,2011,14.

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系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行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的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16例, 女10例;年龄13~77岁, 平均年龄 (40.2±3.2) 岁。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3例。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施以系统护理措施, 主要措施主要包含心理干预、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4个方面。 (1) 心理干预: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可能因为害怕截瘫和疼痛、担心手术是否能成功致使有心情紧张、恐惧、不安、焦躁, 这时作为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解除思想上的顾虑,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嘱咐病人多听抒情音乐放松心情, 使病人以最佳心态配合手术。 (2) 术前护理:在手术前, 要检查患者是否有手术禁忌证, 并做好辅助检查, 训练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 准备手术区的皮肤, 进行药物的敏感试验, 择期手术患者, 在手术前要禁食12 h, 禁饮4 h, 同时要留置导尿管。 (3) 术后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病情的观察, 在患者全麻后, 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为了防止患者发生误吸, 要保证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 时刻注意患者的呼吸, 对于呼吸道的分泌物要及时处理,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 不能有效咳出时要采取雾化吸入。当发现患者出现口唇发绀等缺氧现象时要及时吸入氧气。如果发现异常, 随时通知主治医师, 以免耽误治疗。 (2) 患者切口处以及导流管的护理, 在患者回到普通病房后, 要注意导流管的固定, 防止发生导流管脱出的现象。观察患者切口渗血和渗液等情况, 注意观察渗出液的多少、颜色以及性质, 当出现流量多, 颜色清浅同时伴有头痛等症状时, 一般可能出现脑脊液漏, 可以抬高床尾30°并及时报告值班医师, 作为医护人员还要及时更换患者的敷料, 防止发生感染。 (3) 对导尿管的护理, 应该保持导尿管的畅通, 可以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膀胱和会阴部。定期更换导尿管, 防止泌尿系统的感染。 (4) 对压疮的护理, 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 防止发生压疮, 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脊柱平直和稳定性, 行轴线翻身。 (5) 饮食方面的指导, 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发生恶心等胃肠道反应, 因此在手术后要以流质食物为主, 少食多餐, 适应后, 可以多食蛋白质高, 纤维素及维生素高的食物, 但是不可以食用甜食和牛奶, 以免发生腹胀。 (6) 功能锻炼护理, 帮助患者适当的进行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关节出现僵硬,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做好记录。 (4) 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叮嘱患者要平卧硬板床, 行走时最好应用腰背支架, 防止出现长时间行走和就坐的现象。同时患者要加强腰背肌的锻炼, 改善肌肉的弹性, 如果出现疼痛无力等症状, 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防止发生意外。

1.3 观察指标

(1) 护理效果:以患者经护理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状况明显, 胸腰椎功能基本得以恢复, 且心理状态良好视为显效;以患者经护理后其临床症状、体征、心理状态均有改善, 且胸腰椎功能恢复情况良好为有效, 未达上述各项标准视为无效[3]。 (2) 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显效人数为8例, 有效人数为4例, 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2.31%, 对照组患者的显效人数有4例, 有效人数有4例, 无效人数有5例, 总有效率为61.54%,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观察组中非常满意的有11例, 满意的有2例, 不满意的有0例, 总满意率为100%, 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的有6例, 满意的有4例, 不满意的有3例, 总满意率为76.9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该研究表明, 应用系统护理的观察组其临床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与一般研究结果[4,5]相同。提示临床护理过程中给予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系统护理, 有助于加速患者胸腰椎恢复进程, 改善其临床症状, 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 具推广意义。

结合该研究结果及多年临床护理经验, 笔者认为于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护理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心理干预:不论是术前还是术后均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适时给予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术前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了解手术操作过程和目的, 解除其顾虑;术后于病房内播放舒缓音乐, 舒缓患者术后心情, 缓解疼痛感。 (2) 术前护理:给予辅助检查以排除禁忌证, 同时禁食禁水。术前30 min给予抗生素及麻醉药予以肌注。 (3) 术后护理:严密监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 病情需要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同时做好饮食护理、切口护理及引流管护理工作。 (4) 出院指导:于患者出院前教授患者抬腿训练及伸屈锻炼, 告知其于术后1周可在家属指导下进行挺胸缓步运动。

综上所述, 于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系统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加速胸腰椎功能恢复, 且临床护理满意度较高,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晶.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临床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 2013, 12 (11中旬刊) :542.

[2]戚文艳.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临床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 2013, 12 (9中旬刊) :548.

[3]何进勤.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2) :153-154.

[4]向杰.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14 (2) :1189-1190.

上一篇:文件传输方法下一篇: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