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肾补气法

2024-10-08

健脾益肾补气法(精选6篇)

健脾益肾补气法 篇1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 病程漫长, 病理学改变多样, 也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疾病之一[1,2]。蛋白尿、血尿是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一直以来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应用健脾益肾补气法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取得一定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及东直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29例, 年龄25岁~50岁, 平均年龄 (37.6±10.8) 岁, 患者临床症状:颜面部、双下肢水肿、头晕、失眠、尿中有泡沫、舌苔白腻、舌质黯红、脉沉弦。尿常规检查:血+~++++、蛋白+~++++。其中慢性肾炎33例, 肾病综合征15例,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12例。两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进行分组, 其中治疗A组 (常规治疗联合健脾益肾补气法治疗组) 30例和治疗B组 (常规治疗组) 30例。

1.2 方法

治疗B组:给予金水宝胶囊 (生产企业:江西济民可信金水宝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20090504) 治疗。治疗A组:给予健脾益肾补气法治疗, 方中黄芪50g、白茅根30g、山药、茯苓、芡实、莲米、车前子各取15g、泽泻、丹皮、益母草、熟地黄各取12g, 温水煎服, 2次/d, 治疗60d为一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 (Scr) 、尿素氮 (BUN) 、血浆白蛋白 (ALB) 、24h尿蛋白定量情况;

1.3.2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效果评价标准显效:

24h尿蛋白定量减少大于50%, 尿红细胞计数减少大于50%;有效:24h尿蛋白定量减少25%~50%, 尿红细胞计数减少25%~50%;无效:尿蛋白和尿红细不变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血浆蛋白、24h尿蛋白定量情况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见表2)

3 讨论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原发于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疾病, 其主要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形态改变和功能性损伤为主要的临床特点, 其包括隐匿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3,4]。病理学分型主要是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性肾病、Ig A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膜性肾病等[5,6]。其发病机理是湿热内蕴、阻遏三焦、脉络瘀阻、气机不畅、清气下陷、精气下漏[7,8]。其治疗主要是从肾 (上接1543页) 脾着手, 以益肾健脾立法, 补充正气, 固本培元出发。本研究采用健脾益肾补气法治疗, 其主要是固护肾气正本求源, 清热利湿, 解毒泄浊[9,10]。方中黄芪、莲米、芡实具有健脾益气、固摄精血的效用;车前子、白茅根具有利尿化浊、排毒减轻肾负荷的效果, 黄芪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肾小球器质性病变;莲子中含有甲基莲子碱, 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 清除自由基作用较强,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本研究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治疗A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血浆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优于治疗B组, 同时治疗A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治疗B组, 提示健脾益肾补气法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机体免疫能力, 减少免疫复合物对于肾小球的氧化损伤, 减轻炎性反应, 降低肾脏毒性。综上所述, 健脾益肾补气法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改善了肾小球氧化损伤的状态, 促进患者尽快的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益肾补气法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情况。方法:分析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 分为治疗A组30例和治疗B组30例。结果:治疗A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血浆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优于治疗B组, 同时治疗A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治疗B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益肾补气法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效果明显。

关键词:健脾益肾补气法,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张正荣, 龚俞函, 龙艳, 等.108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疗效分析[J].云南医药, 2009:30 (4) :446~448

[2]沈昊, 张玲, 刘修恒, 等.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循证治疗[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5) :759~763

[3]陈敏广, 郑雯洁, 杨青, 等.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本虚证候蛋白尿患儿的尿蛋白水平及组分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26 (8) :1894~1896

[4]黄怡, 刘烨, 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27例[J].陕西中医, 2010;31 (4) :400~401

[5]吴洋, 邹洪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外医疗, 2009;6 (17) :164~166

[6]李清初, 王太华, 王国娜.健脾益肾解毒汤对肾小球硬化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07;47 (20) :23~24

[7]黄晓燕.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小球性肾炎3 0例[J].光明中医, 2011;26 (4) :782~784

[8]邹琳, 王永钧.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虚证的中医药证治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 2009;44 (7) :532~534

[9]薛闻, 任红, 陈楠.血液净化技术在难治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血液净化, 2011;10 (1) :41~43

[10]袁秀梅, 赵刃.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病案3则[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2 (4) :213~214

健脾益肾补气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 女32例, 患者年龄为40~77岁, 平均年龄为 (51.3±3.7) 岁。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肾炎脾肾气虚证。同时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肝、脑等系统性疾病与精神疾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6个月并未使用相关的药物。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42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 可以作为对比试验进行比较。

1.2 方法:根据患者的分组情况,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西医治疗, 即糖皮质激素、抗凝、利尿、控制血压、调节酸碱平衡以及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补钙、补胃等支持性治疗。在治疗期间, 如果患者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 就应立即停止服用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健脾益肾法佐治, 其中就包含了健脾益肾汤, 该汤药主要包含的药物有山药7 g、黄芪22 g、白术8 g、益智仁12 g、茯苓14 g、小蓟9 g、砂仁8 g、山茱萸12 g、甘草5 g、党参15 g、菟丝子8 g、薏苡仁11 g、桑寄生9 g。患者每天采用水煎服的方式, 每天1副。所有患者均治疗一段时间后, 观察其治疗效果。通过询问患者病情改善状况, 进一步了解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

1.3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 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 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 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食欲不振、面黄、水肿与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量、肾功能水平均下降明显于对照组患者,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主要表现就是蛋白尿量、高血压、水肿、肾功能减退[2]。这种疾病发生的并不明显, 病程长, 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最终可能引发患者肾衰竭的情况。患者就诊的时候, 通过观察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其病程相对较长, 迁延不愈的慢性肾小球肾炎。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 就是因为具有脾肾阳虚的症候。目前临床治疗该种疾病并无特效药物, 只能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行对症治疗的方法来控制病情。患者病情控制不理想, 就需要联合免疫制剂和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但是如果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就会引发骨质疏松与消化道症状。儿童长期使用会对发育造成影响。中医认为引发慢性肾炎的主要原因就是脾肾亏虚, 致使外邪侵内, 标实本虚。因此, 治疗该类患者的根本就是益气固本[3]。本次研究活动观察组患者服用中药的药方中, 各种药物对治疗患者具有一定的作用。将其合用可以促使患者健脾除湿, 补肾壮阳, 活血利尿, 进而扶正固本, 益脾补肾。从本次研究活动结果就可以明显看出, 患者使用健脾益肾法治疗, 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方法效果更为明显。综上所述, 相较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脾肾气虚型肾小球肾炎, 采用健脾益肾法佐治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健脾益肾法佐治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可行性。方法 将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84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42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实行健脾益肾发佐治,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量、肾功能与各项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食欲不振、面黄、水肿与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量、肾功能水平均下降明显于对照组患者,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相较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脾肾气虚型肾小球肾炎, 采用健脾益肾法佐治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脾肾气虚,健脾益肾法,肾小球肾炎

参考文献

[1]毛卫华, 林丽, 夏素芳,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气虚证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2 (22) :69-70.

[2]孙成力, 王怡, 高建东, 等.5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少阳病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 23 (12) :147-148.

健脾益肾补气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80例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23~35岁, 平均年龄 (27.8±4.7) 岁;病程0.5~8年, 平均病程 (4.2±1.6)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PCOS中西医诊断标准, 并属脾肾阳虚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美国生殖医学会 (ASRM) 与欧洲人类生殖协会 (ESHRE) 在鹿特丹修订的PCOS诊断标准; (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根据我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与《中医妇科学》中相关内容拟定。脾肾阳虚型PCOS的主证:月经后期或闭经, 或不孕, 伴有腰膝酸软, 畏寒肢冷。次症为体形肥胖, 倦怠无力, 面色苍白或黧黑, 性欲下降, 小便清长, 夜尿频繁, 大便不实。舌淡, 苔白或白腻, 脉沉缓。当患者符合全部主症, 并兼有1~2项次症时, 再参照舌脉即可诊断为PCOS[2]; (3) 不孕症诊断标准:符合WHO于1975年制定的相关标准。

排除标准: (1) 非PCOS患者、PCOS非脾肾阳虚型患者; (2) 伴有心肝肾肺、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 (3) 近期有激素类药物使用史; (4) 过敏体质。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月经第5天开始用药, 克罗米芬 (CC) , 1天50mg, 持续用药5天。对于闭经患者, 应于黄体酮撤药出血后第5天开始服药, 剂量不变, 持续用药5天。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 口服健脾益肾活血方, 方剂组成为熟地、当归、茯苓、山萸肉、党参各10g, 仙灵脾12g, 巴戟天与三棱各11g, 肉桂2g, 砂仁3g, 水煎。根据月经周期进行随证加减, 注意肉桂与砂仁要后放。1天1剂, 早晚各服用1次, 于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 直至下次月经来潮, 经期停止用药。持续服用2个疗程, 3个月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H (促卵泡生成素) 、LH (促黄体生成素) 、T (睾酮) 等水平变化情况, 1年后观察比较妊娠情况。

参照我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 (1) 治愈:90天内月经恢复正常周期, 血清性激素指标基本正常; (2) 有效:相关内分泌指标有所改善, 月经恢复正常, 但不到3个周期便复发, 血清性激素指标明显改善; (3) 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3]。总有效=治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持续治疗2个疗程后, 观察组患者痊愈6例, 有效23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2.5%, 其中有10例妊娠成功, 总妊娠率为25.0%。对照组患者痊愈2例, 有效21例, 无效17例, 总有效率为57.5%, 其中5例妊娠成功, 总妊娠率为12.5%。无论是治疗总有效率还是总妊娠率, 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性激素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FSH、LH、T等性激素指标均明显改善, 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3 讨论

PCOS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妇科疾病, 可引起肥胖、闭经、不孕、多毛等问题。目前, 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因此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PCOS导致不孕的原因主要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 FSH等激素水平异常影响卵泡正常发育, 造成排卵障碍。因此, 西医主要采用促排卵的方法治疗该类不孕。克罗米芬具有促排卵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价格便宜等优点, 是临床治疗PCOS所致不孕的常用药。但该药受孕率低, 还有不少PCOS患者存在药物抵抗, 治疗难度较大。

中医学中并无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一概念,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不孕”“闭经”“崩漏”“症瘕”等范畴。该病的发生与肾、脾两脏密切相关, 脾肾阳虚是该病的主要病机之一。肾被称为“先天之本”, 肾阳属于命门之火, 即人体阳气之本。因此, 肾阳对于机体脏腑有着温煦、推动与生化的作用[4]。精气藏于肾中, 精血由肾精所化, 是胞宫行经与胎孕的基础。卵子是生殖之精, 其发育是否成熟主要取决于肾精是否充盛。卵子的正常排出也主要通过肾阳的鼓动与冲任气血调畅。在阴阳关系中, 阳气是主导, 也是月经与胎孕的关键。一旦肾阳虚损, 则会导致机体生殖机能下降。肾阳虚提示命门火衰, 冲任失于温煦, 容易造成宫寒不孕。此外, 肾阳虚无法促使肾阴的生化与滋长, 导致卵子发育障碍。脾被称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 是气血生化的主要来源。脾之所以能正常运行即是有赖于脾阳, 而脾阳又依赖于肾阳, 因此, 一旦肾阳亏虚, 无法上暖脾土, 便会造成脾阳不振, 导致脾运化失职, 水液失于输布, 滞留体内, 日久便凝聚为痰。痰湿壅滞冲任、胞宫将会导致月经后期、闭经或不孕。综上可知, PCOS主要由脾肾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痰湿、瘀血内停、痰瘀互结阻滞冲任所致。

中医治疗脾肾阳虚型PCOS所致不孕的关键是调节肾-天癸-冲任生殖轴, 应首先使患者月经恢复正常, 为胎孕做好准备。其中, 补肾是治疗的关键, 通过补充肾阳来提高排卵率[5]。本文使用的健脾益肾活血方中仙灵脾、肉桂具有补肾助阳的功效;山萸肉具有阴阳共补、收敛固摄的功效;党参、砂仁与茯苓均具有益气健脾、化湿行气的功效;熟地具有滋阴益肾的功效;巴戟天具有助阳除湿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当归具有养血活血的功效。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益肾、温阳化瘀之功。精血得养, 温煦胞宫, 阳回血足, 月经便会恢复正常, 方可摄精成孕。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5%;观察组患者FSH、LH、T值等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妊娠率为2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健脾益肾活血法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提高妊娠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莹.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2-7.

[2]陈俊杰.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表现与体质类型之间的分布特点初探[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51-52.

[3]赖毛华, 马红霞, 刘华, 等.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证型客观化探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 (7) :591-593.

[4]李红真, 乔杰.来曲唑与克罗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促排卵及生殖激素变化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 28 (7) :502-504.

健脾益肾补气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7月在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肾病科血液透析室进行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48例,其中男33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岁,均原发肾病。这些被选取的患者维持血液透析的时间均在4个月以上并且平均进行血液透析的时间为每周2~3次,且每次需要保证4.5~5 h。对于这48例血液透析的患者采取相同的透析机,摄入相同的摄入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中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透析治疗

两组患者均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采用海诺德A,$透析液),德国Fresenius公司血液透析机,血流量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每次血液透析4 h,每周治疗2次。

1.2.2 中药组

健脾益肾活血颗粒(组成:黄芪30 g、白术20 g、山药20 g、川牛膝20 g、淫羊霪10 g;批号:Z20023306;北京长城制药厂),每次1剂,每天2次用开水冲服,治疗9周。

1.2.3 对照组

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J20030113)75~150 mg/d,每日1次晨起饭后口服,治疗9周。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检测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胆固醇含量。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步骤进行实验。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变化比较

中药组治疗前血压为(134.1±19.8)/(85.6±14.7)mm Hg(1 mm Hg=0.133 kPa);治疗后3个月为(132.8±20.6)/(83.4±19.5)mm Hg。对照组治疗前血压为(131.3±18.5)/(86.2±15.1)mm Hg;治疗后3个月为(130.9±17.4)/(84.2±18.3)mm Hg。中药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血压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比较

中药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hs-CRP、TNF-α和IL-6水平都有显著的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hs-CRP、TNF-α和IL-6水平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健脾益肾活血颗粒和西药治疗效果相当。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比较

中药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胆固醇水平都有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中药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些年来根据相关人员的研究,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长期处于慢性微炎症的状态[4,5]。所谓的微炎症即指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3个月,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没有全身或者局部明显的临床感染现象,但是患者存在着低水平的以及连续的炎症发病状态。一般表现为炎症因子和炎症蛋白的上升趋势[6]。这些炎症因子和炎症蛋白的升高会引起患者身体的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患者会出现血栓的症状,促使患者心室重塑的发生和发展。炎症蛋白是指CRP、纤维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7]。其中的CRP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正常情况下以微量的形式存在于正常人的血清中,炎症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炎症反应的标志物。而炎症因子则是指INF-α、IL-6、IL-1。这些炎症因子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内肝脏脂蛋白的mRNA表达,及细胞因子的比例平衡和脂蛋白的正常代谢。而处于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的发病主要表现急性时相应的炎症因子和蛋白的变化[8]。在紧急的炎症反应中炎症蛋白中的CRP就是急性反应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炎症因子主要起到调节相应的肝脏功能。所以炎症因子和炎症蛋白的异常水平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因此,炎症因子及其炎症蛋白的上升都证明患者微炎症的存在。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学水气病、水毒、虚劳等范畴。肾为五脏之本,慢性肾病迁延日久,尤以肝脾肾虚为主。因此本研究的治疗原则以益肾健脾胃为主。健脾益肾活血颗粒由黄芪、白术、山药、淫羊藿、川牛膝等中药组成,黄芪补气;白术健脾和胃,淫羊藿和山药补肾中阴阳,以川牛膝引药下行有活血之功。其中黄芪和当归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体内的血浆蛋白含量,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尿毒症的患者自身的营养不良等情况[9]。同时黄芪还可以有效地解毒化瘀,推陈致新。除此之外,黄芪能够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保证脂质的正常代谢,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本实验结果显示,健脾益肾活血颗粒可以改善食欲,增加营养素的摄入,促进蛋白合成,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胆固醇水平都有明显升高,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

处于血液透析微炎症的患者,因为微炎症的出现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生化和营养状况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10]。据调查显示,微炎症的患者多数是因为炎症因子抑制了红细胞的生成,因此使患者的病情逐渐加重。厄贝沙坦片能够有效地阻止维持性血液透析微炎症的产生,因此对于微炎症的患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此类药物可以和过氧化物酶的增值物一起激活受体并与之结合,从而调节吞噬细胞的功能与作用[11]。另外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阻断RAS系统起到的抗炎作用[12]。本实验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后hs-CRP、TNF-α和IL-6水平下降和对照组有同样的抗炎效果,通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免疫系统的功能。

综上所述,健脾益肾活血颗粒能减轻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和营养不良,从而减缓患者病症的发展,增加患者的救治机会,同时使患者能够合理地接受相应的治疗。但是在进行血液透析的同时,其炎症的发生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在患者接受治疗后定期给患者进行血压和炎症等相关指标的测定。提早对血液透析的微炎症进行预防和干预,如果已经存在微炎症的患者则进行控制[13]。在治疗血液透析微炎症的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能够更好地改变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命。

摘要:目的 探讨健脾益肾活血颗粒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48例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3个月后检测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RF)、胆固醇(TC)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血压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hs-CRP[(12.56±3.97)mg/L]、TNF-α[(16.25±5.31)ng/L]、IL-6[(14.62±6.63)ng/L]和对照组hs-CRP[(13.35±3.72)mg/L]、TNF-α[(17.61±6.84)ng/L]、IL-6[(15.25±6.29)ng/L]治疗后血清水平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Hb[(109.27±16.53)g/L]、TRF[(2.51±0.36)g/L]、TC[(4.53±0.12)g/L]水平都有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益肾活血颗粒能减轻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从而减缓患者病症的发展。

健脾益肾论治眩晕浅述 篇5

1 补虚为主, 当重脾肾

眩晕的病位在脑, 脑的生理特性就决定了眩晕的论治特点, 这主要体现在头为诸阳之会和脑为髓之海两方面。

1 . 1 头为诸阳之会:《素问 • 脉要精微论》提出:“头者, 精明之府”, 张志聪注:“诸阳之神气, 上会于头, 诸髓之精, 上聚于脑, 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因此,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 又为髓海之所在, 五脏精华之血, 六腑诸阳之气, 皆上注于头, 方能成七窍之用, 若“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 (《灵枢•口问》) 。因此, 若五脏六腑之精气匮乏, 无法上奉于脑, 脑无所养, 眩晕必作, 故治疗眩晕, 当实五脏六腑之精气。脾者, 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 无力运化水谷, 气血生化乏源, 五脏六腑皆衰, 何来精气上供养脑;脾主升清, 脾气一虚, 清阳不升, 五脏六腑之精气又何能上奉于脑, 因此, 眩晕当从脾论治。

1.2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中指出“脑为髓之海”, 生理上, “髓海有余, 则轻劲多力, 自过其度”, 病理上,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痠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故眩晕宜从脑髓不足论治, 肾主藏精, 精可生髓, 脑为髓髓之海, 故补肾精可以促进精生髓, 髓海有余, 则脑自然不晕, 因此, 眩晕当从肾论治。

《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 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故眩晕一病, 虚证居多, 可兼邪实, 故眩晕论治, 补虚为主, 兼以祛邪。补虚者, 当以脾肾为重。《脾胃论》所谓“真气, 又名元气, 乃先身生之精气也, 非胃气不能滋之”, 亦指出“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脾胃是元气之本, 因此, 补虚之中又以健脾为先。

2 攻邪为辅, 风火痰瘀

眩晕一病, 虽以虚证居多, 但可兼夹邪实, 《景岳全书》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当以治虚为主, 而酌兼治标”。故眩晕论治, 法当补虚为主, 攻邪为辅。其一:熄风。《类证治裁》云:“头为诸阳之会, 阳升风动, 上扰巅顶, 耳目及清空之窍, 风阳旋沸, 斯眩晕作焉”, 巅顶之上, 惟风可到, 风性主动, 风阳上扰清窍, 故发眩晕, 故当熄风, 又经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阴血亏虚, 阴不潜阳, 肝阳化风, 故熄风之时可考虑兼以滋肝;其二:清火。《医灯续焰》云:“夫火性炎上, 得风愈炽, 冲于巅顶, 动摇眩转, 不言可知”, 火性炎上, 头居上位, 火上扰清窍, 头颅被扰, 当然可晕, 法宜清火, 因肝属木, 木最易生火, 故可考虑兼以清肝;然“风火皆属阳, 多为兼化, 阳主乎动, 两动相搏, 则为之旋转” (《素问玄机原病式》) , 故熄风、清火二法又可合而用之;其三:化痰。《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 痰, 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 挟补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 人之脏腑气机功能失调, 身之津液运行失常, 停聚而成痰, 风火挟痰浊上扰清窍, 自当眩晕, 故宜化痰;其四:祛瘀。《医灯续焰》云:“血死, 则脉凝泣。脉凝泣, 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 瘀血阻滞, 脑络不通, 故见眩晕, 治宜祛瘀。然痰瘀形成, 必有其因, 或为气虚, 运行津液气血无力, 或为气滞, 津液气血不畅, 或为热炼寒凝, 津血凝滞, 凡此等等, 又当审成痰瘀之因, 兼以治之, 方可祛致病之本, 防疾病之复。

3 健脾益肾, 灵活加减

眩晕一病, 以脾肾亏虚为主, 兼以风火痰瘀, 故治宜健脾益肾, 兼祛风火痰瘀。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枸杞子、沙苑子、蝉蜕、蔓荆子、丹参、炙甘草等组成。兼风者, 去柴胡、升麻, 加天麻、钩藤;兼火者, 加栀子、菊花、钩藤;兼痰者, 加法半夏、僵蚕、石菖蒲、天麻;兼瘀者, 加地龙、水蛭、川芎。

4 典型案例

患者男性, 55岁, 因头晕反复2年加重半月而就诊。患者自诉2年前, 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 经休息后缓解, 其后反复发作, 尤其近半年来, 患者明显感觉体力不支, 劳动能力较前逐渐下降, 有种一日不如一日感觉, 劳动稍多即感头晕, 飘飘晃晃, 休息后缓解, 近半月来症状较前进一步加重, 劳动严重受限, 经休息后缓解不明显, 为求中西医诊治而来我院。现症见:患者精神倦怠, 面色萎黄, 头晕, 无外物旋转, 行走不稳感, 无头痛, 有时恶心, 无呕吐, 纳食不香, 疲倦乏力, 动则尤甚, 无口干口苦, 无腹胀、心烦, 夜寐可, 小便调, 大便稀, 舌淡有齿痕, 苔腻略滑, 脉细弱。处方:黄芪、枸杞子、仙鹤草各30 g, 党参、炒白术、沙苑子、蝉蜕、蔓荆子、法半夏、石菖蒲、天麻各10 g, 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各6 g, 丹参15 g。服药7剂后复诊, 头晕较前明显减轻, 体力大有恢复, 恶心缓解, 纳食增加, 大便成形, 原方去法半夏、石菖蒲、天麻, 加麦芽30 g, 增加黄芪、仙鹤草剂量至50 g, 当归改为10 g, 甘草改为炙甘草, 继续服用14剂。2月后电话随访, 患者欣喜告知:一切正常、万分感激。

按:头以法天, 诸阳之首, 清阳出上窍, 清阳者气也, 气不足则不能上达, 以致头目空虚, 而眩晕时时作矣。本例患者平素从事重体力劳动, 常年耕作, 操劳过度, 劳倦伤脾, 脾与胃相表里,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共化水谷为精微, 补五脏六腑之精气, 脾胃损伤, 生化乏源, 反复发作, 久病及肾, 以至于脾肾俱亏, 故症见头晕、行走不稳、神疲倦怠、纳食不香, 体力一日不如一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助清者升, 协浊者降, 共为中焦气机升降之枢, 脾胃气弱, 升降失司, 中焦气机不畅,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故见恶心欲吐;脾虚, 水湿不化, 故见便溏、舌苔腻滑;脉细弱, 提示虚证。综而观之, 本例患者起病之因乃劳倦所伤, 损及脾胃, 迁延日久, 累及肾脏, 水湿不化, 痰浊内生, 治宜健脾益肾, 化痰和胃, 药证相符, 效如桴鼓。

摘要:本文从头为诸阳之会和脑为髓之海两方面进行畅叙, 认为眩晕的论治以补虚为主, 当重脾肾, 攻邪为辅, 风火痰瘀, 制健脾益肾之法, 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佐以典型案例, 以资说明。

健脾益肾补气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10月间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4例,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男25例, 女12例, 年龄18~55岁, 平均 (34.2±2.8) 岁, 病程3个月至20年, 平均 (6.4±1.8) 年;对照组男21例, 女16例, 年龄17~60岁, 平均 (33.6±2.6) 岁, 病程5个月至25年, 平均 (7.3±1.3) 年。所有患者经临床医师确诊, 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等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 本研究采用抗风湿药物柳氮磺胺吡啶片及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 用法:柳氮磺胺吡啶片0.5g/次, 第2周后加至1g/次, 3次/d;塞来昔布200mg/次, 2次/d。以上两种药物均以20天为1个疗程。

1.2.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 加服健脾益肾方药, 同时配合神灯、微波热疗及中药封包治疗。健脾益肾方药组成:桑寄生、熟地、杜仲、牛膝、狗脊、党参、茯苓、甘草、黄芪、当归、川芎、白芍、肉桂、秦艽, 独活、防风、细辛。偏肾阳虚者加菟丝子、补骨脂、附子、干姜等;偏肾阴虚者去杜仲、肉桂, 加山萸肉、枸杞、龟板、黄柏等;夹湿加苍术、薏苡仁、木瓜、威灵仙;夹瘀加桃仁、红花、鸡血藤等。服法:1剂/d, 水煎至400mL, 分早晚两次温服。神灯、微波热疗部位为腰骶部, 每次20min, 1次/d, 同时配合中药封包于腰骶部外用, 中药封包治疗药物主要为活血化瘀类中药 (乳香、没药、延胡索、透骨草、细辛) , 研末, 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中药及理疗以20天为1个疗程。

1.3 随访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 方式为来院随访, 观察其是否出现复发及缓解情况等。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均以20天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疗效评定标准据末次随访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评定。近期控制:患者腰痛及晨僵等症状完全消失, 腰椎活动度、胸廓活动度恢复至正常;显效:腰痛及晨僵等症状明显减轻, 腰椎活动度、胸廓活动度改善明显;有效:腰痛及晨僵等症状有所减轻, 腰椎活动度、胸廓活动度有所改善;无效:症状、腰椎活动度、胸廓活动度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诧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两年随访, 未出现失访病例。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n (%) ]

由表1可见, 治疗后, 治疗组近期控制7例, 显效16例, 有效1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近期控制4例, 显效12例, 有效11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2.97%。两组疗效相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经过治疗后2年随访, 治疗组中, 6个月复发3例 (8.11%) , 12个月复发3例 (8.11%) , 18个月复发1例 (2.70%) , 2年复发1例 (2.70%) ;对照组中, 6个月复发6例 (16.22%) , 12个月复发5例 (13.51%) , 18个月复发3例 (8.11%) , 2年复发3例 (8.11%) 。两组复发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腰痹”、“竹节风”、“骨痹”、“龟背风”、“肾痹”范畴, 在其发病过程中, 先天肾精不足, 后天失养, 导致督脉空虚、筋脉失养, 外邪乘虚而犯腰脊, 是诱使发病的关键。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正是由于先天不足, 加上后天失养, 存在这种内在的发病基础, 才易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而发病。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自身禀赋的不足, 外邪往往难祛, 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而引发痰浊、瘀血等新的病理产物形成, 与风、寒、湿邪互相搏结, 形成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的复杂病机。因此,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应抓住先天之本及后天之本, 从调理脾肾着眼, 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研究表明, 补肾强督法能双向调节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提高强直性脊柱炎骨密度、改善血瘀证候, 调节促炎性细胞因子、T细胞平衡, 调节骨破坏因子、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功能[4]。笔者正是基于强直性脊柱炎脾肾不足这一病机, 采用健脾益肾方药进行治疗, 方中桑寄生、熟地、杜仲、牛膝、狗脊补益肝肾, 以固先天之本;党参、茯苓、甘草、黄芪健脾益气, 以资后天之本;并配合当归、川芎、白芍、肉桂、秦艽、独活、防风、细辛等养血祛风之品, 标本兼治, 故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表现为滑膜炎, 软骨变性、破坏, 软骨下骨板破坏, 血管翳形成以及炎症细胞浸润, 附着点肌腱、韧带、关节囊等附着于骨的部位炎症、纤维化以致骨化, 多见于骶髂关节、椎间盘、椎体周围韧带、跟腱、趾筋膜、胸胁连接等部位。炎症过程引起附着点侵蚀、附近骨髓炎症、水肿乃致造血细胞消失, 进而肉芽组织形成, 最后受累部位钙化、新骨形成。在此基础上发生新的附着点炎症、修复, 如此反复, 出现椎体方形变、韧带钙化、脊柱“竹节样”变、胸廓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而神灯、微波热疗及中药封包等理疗手段, 正是直接在骶髂关节等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变部位进行干预, 通过神灯照射、微波热疗, 可以使热、光波作用于病变组织, 加上中药封包中活血药的渗透作用, 使附着点肌腱、韧带、关节囊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松懈, 延缓肉芽组织形成及钙化等病理改变的进程,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本组通过2年随访评定发现,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 观察组为72.97%,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有明显差异 (P<0.05) ;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其它并发症。可见, 运用健脾益肾方药配合理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能有效延缓其病情进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运用健脾益肾方药配合理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 长期效果明显, 且无明显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社德, 吴肇汉, 郑树, 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12.

[2]金海鹏, 邱明山, 陈进春.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 2012, 12 (5) :63.

[3]邢建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90例[J].山西中医, 2007, 23 (5) :43.

[4]朱琦, 茅建春.补肾强督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和实验系列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2, 1 (3) :10-11.

【健脾益肾补气法】推荐阅读:

上一篇:节约型社会的敌人下一篇:安全履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