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与不幸

2024-09-11

幸与不幸(共6篇)

幸与不幸 篇1

将近九十年前, 匈牙利作家梅尔彻·伦吉尔 (Melchior Lengyel) 写过一个剧本, 名为《台风》。在这个剧本中出现了一批在巴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 他们在剧中有如下的对白:“西方数千年来发展起来的古老文化, 我们日本人只要十五年就把它变成囊中之物了。西方学者花费三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 我们只要读五天书就握于掌中了。”“让欧洲人去费脑子好了!让欧洲人去干好了!等他们创造出什么好东西, 我们再学过来那该多好!”“为了达到今天的水平, 欧洲人已牺牲了多少代人, 有多少人成为殉道者而倒下。但我们只用十五年就把西欧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

这些话是作为讽刺日本人在文化方面吃现成饭的事实而设计的。该剧写于1909年, 去日俄战争不远。正当日本人在十年的时间里相继打败了中国与俄国两个庞然大物后, 用这样的话来描绘他们当时的洋洋自得的粗俗嘴脸是并不过分的。

日本留学生是不是说过上面那些话不必当真, 但这些话却是道出了日本文化幸运的一面。所谓幸运就是指他们在历史上有几次直接输入了比自身文化先进数百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外来文化, 从而使自身文化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 跨越了其他民族必须循序渐进耗时费事而无法省略的社会发展阶段。

但是日本文化也有不幸的一面。日本文化的不幸就是在自己的文化尚未成熟时, 已然遇上外来的发达的大文化, 这个大文化压制未成熟的日本文化的自然发育, 使之在精神方面始终处于侏儒状态。前述的文化方面的大跃进其实主要只是在物质方面与部分的制度方面。

无论中国, 无论欧洲, 其精神文化都是在物质文化的发展上同步发展起来的, 自身精神文化的建立绝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观念的东西很难超越。对任何一个民族而言, 不与其他民族发生文化交流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当这一交流发生时, 往往使自己的文化产生新的活力, 不但在物质文化方面增添新的内容, 使之更显丰富, 而且也在精神文化方面有所更新而发出异彩。但不管如何变化, 对于循序渐进的民族而言, 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是齐头并进的, 不会发生上下不整合的现象。无论是卡尔·马克思所认为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不过是作为基础的物质条件 (特别是经济条件) 的反映;或者是马克斯·韦伯所主张的: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是既定的, 任何一种类型的经济如果与这种伦理道德相一致, 就必然要兴盛起来;上两理论说的都是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问题, 尽管两人的观点完全相反。但是当一个弱势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文化上的大跳跃时, 情形就有些两样。在这种情况下, 弱势文化常常发生物质文化方面的跳越发展阶段的变化。但是跳越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 也必须跳越精神文化的发展阶段, 否则必然要发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意识形态方面与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痛苦的分裂现象。

日本人的不幸即在于他们的物质文化已经发生大跃进, 他们的精神文化却产生分裂, 一部分随着物质文化一起跃进, 几乎是全盘接受外来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另一部分却依然停留在跃进前的水平之上, 仍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行为方式来应付外部世界。这就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民族:他们既好斗又和善, 既尚武又爱美, 既彬彬有礼又妄自尊大, 既温文尔雅又蛮不讲理, 即刻板又富有适应性, 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 既忠贞不二又会背信弃义, 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 既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又常常一意孤行。而且更要的是, 这一切相反的行为方式又都是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使人很难对日本民族的性格下一个准确的断语。

纵观日本文化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日本的精神文化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全盘接受外来的精神文化吧, 又与本身原有的精神文化不能合拍, 于是常常要发生回归日本文化的运动;全盘拒绝外来精神文化吧, 自己原有的精神文化又要与已跃进了的物质文化发生裂痕, 又不能不接受外来的精神文化以弥补这个裂痕。的确是处于两难的境地。这种尴尬局面的产生只能解释为日本文化不具备消化外来文化的能力, 或者说来不及消化与自己差距过大的外来文化, 因此便只好简单地包容它, 或者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比喻的, 只是将外来文化当衣服穿, 而衣服是不能与躯体合二为一的, 所以外来文化的成份在日本文化中始终清晰可辨, 不会与日本文化相混淆。对于这一点, 苏联作家爱伦堡的观察最说明问题。二战后, 爱伦堡到日本访问时, 就很惊异于任何一个日本人竟然每天要过几小时欧美式的生活, 也要过几小时传统的日本式的生活这种奇怪的现象。因此他说:“在日本人中, 不同的世界同时并存。”这不同的世界其实就是指不同的文化。

要摆脱孤立, 只有从文化建设入手, 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质。热衷于接受现成东西的人没有创造性的思维, 只会模仿改进的民族难以养成发明的机制, 在上层建筑方面尤其是这样。日本民族有足够的聪明才智, 相信他们能在文化方面达到和魂和才的新阶段, 脱离过去那种在自卑与妄自尊大之间来回援摆的现象, 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大国。

幸与不幸 篇2

极敬佩陈元登,困足深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尚能慨然自言:“然古人以囹圄为福地,则天以深山处我,未尝非福我也!”

他视幸与不幸,多么清彻!朝市熙攘,万人敬仰,谁说一定是幸呢?怕也有失足跌落,声誉尽毁之日;而独居山林,鸟兽为伴,又何言一定是不幸?倒还能潜心坟典,静心治学,自养一段浩然之气。

幸与不幸,从来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只在自我取舍罢了。或者说,不要希冀有永远的幸,也不要害怕有永远的不幸,因为它们永远都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福满祸至,否极泰来。

就像夏目漱石所言:“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明暗如此,幸与不幸同样也是如此。川端康成曾感慨:“死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那么,不幸也非幸的对立面,不幸往往也潜伏于幸之中吧。幸运的背后,或许种着不幸的种子;而不幸的背后,可能正潜藏着幸运的萌芽。

人生幸运之时未尝没有恐惧与烦恼;同样,厄运降临之日也必有安慰和希望。我们对幸运视如珍宝,希望它留,希望它来,希望它再来。可我们未必是它的宠儿,于是它来时担忧它少,它留时担忧它去,它不在时便只能怨东风而自嗟了。如此患得患失,幸运所带给我们的恐惧与烦恼倒多于它的益处了。

这样看来,我们在幸运之时产生的烦扰多半来自于我们对未来的渴盼。希腊神话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便是极端的例子,知晓眼前幸福转瞬即逝,未来还是一无所知,便悬利剑于头顶,朝朝暮暮,提心吊胆,只是因为眼前幸运、欢乐在握!真不免令人嗟叹。

同样,厄运之时人们颓败,摇头叹气,无可奈何,也许只会抱怨生不逢时。然而岂不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昔日《基督山伯爵》中的邓蒂斯无缘无故被囚于伊夫堡牢狱十四年,真可谓狼狈之极!然而即便是在那样暗无天日的.时光中,他用小铲一点点地挖出了逃生之路,遇到一生的恩人与挚友,悟道:“人生只有四个字;等待、希望。”热泪盈眶中,岂不给人以慰藉和希望?

不幸不过是阴影,而阴影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阳光满天。所以人生正如简媜所喻,恰似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幸与不幸固然常在,然而这幸与不幸不过是外物的反映,而外表幸运之时也许内心荒芜;逆境之处也许希望萌发,只在于个人的心态与理智罢了。

梁实秋困顿之时曾居陋室,美其名曰:雅舍,也有心情抑郁处,据友人所言曾有一次于其舍作客,看到梁太太在白纸灯罩上朱砂轻点,梁实秋狼毫轻挥,一株傲雪寒梅便跃然纸上,搁笔时,愁绪烟消云散。祸福相依,此时方能看出梁先生性情之可亲,心怀之广博。其“何复他求?不复他求!”的坦然雅意,也是从这困厄之中生发的吧。

所以,我们要做的,应是对自身与他人的幸与不幸,都抱有一种清明而自省的态度,对自身的遭遇安之若素,处之泰然。

其实何必定义如今的境地幸运与否,那反而会困扰我们的内心,到时可能化幸为厄,怕厄复于厄之中了。只是内心平和,步伐从容且优雅地走下去,尽人事而知天命,以无谓与淡然化不幸为幸,让内心之幸长存。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被贬海南,荒郊野岭,东坡尚能比不幸为幸,其真诗人之风骨垂范于世。

“我时刻听见时间的流逝声。这使我与自己的任何眼前经历保持了一段距离,即使在情绪最亢奋时,也对自己的痛苦和欢乐持一种半嘲讽、半悲悯的态度。我既沉溺,又超脱。我常常大悲大欢,但在欢乐时会忽生悲凉,在痛苦时又有所慰藉。”周国平说这话时,定是看透了幸与不幸的怪圈与桎梏,而淡看人生的起落得失。这又何尝不美妙呢?从此再不患得患失,而能超然淡泊。

人与时代 幸与不幸 篇3

李方先生有一篇文章,题为《我最愿意生活的十个时代》,列出了幸运的时间和地点:外国有本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苏格拉底时代的雅典、穆罕默德时代的阿拉伯、达芬奇时代的意大利、本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中国有十一世纪的北宋、杜牧时代的扬州、名士时代的东晋、春秋时期的宋襄公时代。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即便生活在这十个时代,具体到个人也未必如愿以偿。

如果你生于奴隶制的古罗马且身为一头“会说话的牲口”,却要争取人的权利,等待你的将是钉十字架的酷刑;如果你生于蒙昧的中世纪欧洲,却力图挣脱思想的桎梏,有宗教裁判所的拉肢架和火刑柱伺候;如果你赶上血流成河的法国大革命,却偏要发出理性的呼声,革命法庭的断头台将是你的归宿;如果……

“烦恼即菩提”,如果你从未曾意识到自己及他人的不幸,或许算是一种幸运;如果你意识到不幸且甘心认命,那是无奈的双重不幸;如果你向人们揭示不幸的真相,探究不幸的原因,则可能遭遇更大的不幸。所谓幸与不幸,就看你赶上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要是出生在一个黑暗时期并在黎明前悄然消逝,那你只好自认倒霉;即便是壮烈殉难的英雄,也未必比历史所记载的恶棍多。

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经历过了,究竟是幸还是不幸,真不知该怎么说。从“反右”到“文革”结束,我在成长中体验苦难。比起没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比起在那些在迫害中死去的人,则又是幸运的——作为幸存者,我看到了大戏落幕,并获得了人生的经验。

后来我选择了中国近代史作为专业,当时也不是没有其他的兴趣,例如绘画、文学等,选择历史研究,是希望对所经历的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结果发现自己再度陷入痛苦的怪圈:尘封在故纸堆中的中国百年史,令人心情压抑且无从排遣,不时有同事因患癌症去世……但这毕竟是我的

能经历一段历史浩劫,也算是“幸甚至哉”。作为亲历者我应该是不幸的,但作为研究者则是幸运的。70年代后出生的研究生、硕士、博士也有研究“文革”专题的,他们出生时这段历史已经结束或接近结束了,其感受当然有所不同。我在感知、认知上会比较直观,而从长远来看,将来的研究者会更加客观。

80年代的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历史专业日趋落寞。某日与一位前辈聊天,老先生感叹道:如今的年轻人,眼睛只盯着那些收入丰厚的专业,历史这一行既沉重又清苦,将来恐怕是后继无人了。我理解这位前辈心中的凄凉,但生活总得续“生活中是没有旁观者的”,身处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只有秉出世心做人世事。

经历了又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我在90年代开始了自我转型:学会了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一些必备技术手段,诸如使用电脑、上网和开车等,甚至有了点商业头脑……纵然有高下之分且成败不一,但尽量做到别人具有的我都具有。比起前辈老先生来,我能以更快的速度获得研究资讯,而不必依靠传统的抄卡片式治学,也无须—遍又一遍地在纸面上爬格子改稿。尽管前辈的学问比我扎实,但我比他们幸运。这幸运来自现代科技,但学术的噩运却在后头……

十年前曾与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谈论科技文明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我说: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名人手稿尺牍这类东西,今后会逐渐成为绝响,因为文稿和信件正在无纸化;做学问也会越来越浮躁,将从网络下载的文章剪贴组合,就会制造出新的论文。进入21世纪后,我发现自己不幸言中:北京家园市场上的手稿尺牍,垦是纸贵洛阳;而学界的剽窃抄袭,则一发不可收拾。凭借现代科技的翅膀,我们飞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

现实只是历史的继续,半个多世纪过去,历史的报应也在今日凸显。社会所积累的一切矛盾都暴露无遗,迫使人们去反省历史,当前的“历史热”、“往事热”和“记忆文学”就是明证。反省历史是人类的本能,没有哪种权力能阻止心智健全者回首往事。“皇帝的新衣”之所以总被人提起,非但因其愚蠢,更在于其不幸成了禁忌——禁忌总是被刻入记忆。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引发的文化嬗变,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正在改变中国。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蝴蝶扇动翅膀也会掀起飓风:中国股市的震荡,影响到华尔街证券交易指数的涨跌;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引发了环球性气候灾变;信息在网络上以几何级数高速扩散,会在瞬息间改变舆论的走向甚至家国的命运;当民主成为世界文明主流,极权体制的“钉子户”准有望洋兴叹……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历史上那种对经济、政治、文化的绝对控制力,已经不复存在,威权所能倚仗的东西只剩下技术。而技术却是不大靠得住的东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令攻防各方互为消长,不再有一劳永逸的胜利。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令地球变小时代变大,使世间一切事物相互关联,这也许就是佛家所说的“缘”。万物因缘互动,或生或灭,这就是我们的大时代。解读这样的时代并生存其间,需要大历史观。

关于幸与不幸作文高一 篇4

一个永远听不见的孩子的世界里,寂静是这个世界的颜色、声音、光泽,是这个世界的全部。寂静是个骇人的,恐怖阴森的电梯间,空无一人的长廊,寂静的场景总是伴随着不好的预兆,想来也是毛骨悚然。最重要的是这个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无人陪伴的前提之下还被剥夺自言自语的能力,因为听不见。孤独是随之而来的必然结果,可上帝觉得这还不够。亲人的爱和召唤通通被没收,朋友的陪伴被等价成悲悯与同情。我梦里的那双眼睛熠熠闪烁着的光芒渐渐暗淡,感受到世界的抛弃。为什么上帝这么不公平?

上帝还是把握着天平的导向的。听力正常者在感恩于上天恩泽时,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周围的杂音。甚至一个听力正常的人穷尽一生都无法感受一次宁静。城市的喧嚣,不再质朴如初的乡村,去哪儿找安静。说在背后的坏话,刺耳残忍的咒骂,绵里藏针的场面话,装腔作势的官样话,是躲避也躲避不来的,进入了耳中即进入了心中,再也无法改变的对人的看法和内心的怨恨深深积存。即使是黑夜,也因着夜生活的时髦而变得不再纯粹,正常人的耳朵没有一天是干净的,不论听了多少场音乐会也无法荡涤纯净。

正常人的幸运大多占在物质方面,因为精神缺少一片宁静的乐土。聋孩子有着精神世界的绝对优势,却拒绝与外界的交流。于正常人稀缺的东西,正是聋孩子们恨不得快快赶走的。造物弄人,可谁说世界不是一个啼笑皆非的笑话?

为什么聋孩子看上去比较可怜,而正常人却并不觉得自己可怜,因为一个在不幸中活久了已经不相信幸运,另一个却在别人的不幸里寻找幸运。所以前者绝望地被世界抛弃,却忘了自己是被自己抛弃,后者以为拥有了全世界,横冲直撞地宣告着喜讯,那都是错。世界给我们出了个大难题,我们却纷纷倒下。

嫁给美男的幸与不幸 篇5

当时看了,很有点愤愤,觉得这不就是郑少秋娶肥肥吗?《乱世佳人》里一往情深的白瑞德也会在实际生活中利字当头啊。

现在想来,这类美男计大有市场,也是因为有着愿意倒贴的女人存在——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感情的事儿说不清,退一步看看,还真得想想在“功利”的表面下,那些当事人本身是怎么想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是不是真的得到过自己想要的东西。“倒贴”这两个字很难听,但是如果你做了,你就要问一问自己,你觉得值不值?你快乐不快乐?你想没想过可能发生的后果?

没人能为你的感情负责,那么管别人怎么说。

爱情里不揉沙子,尤怕和“功利”二字挂边。什么是功利,不就是那些人们想要的成功和名利?但就像人们常说的奋斗,你得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不择手段。像盖博这样,为物质和前途娶两位大姐姐,你还真不能说他不爱她——如果他不一离再离、一弃再弃的话。

成名之后弃糟糠、结新欢,这就是咱们说的陈世美了。这应该算功利了。咱们的老祖宗总爱讲些千金小姐定情后花园、书生们面如冠玉,这是可以理解的。小姐们是不是都像崔莺莺,我很怀疑。

再看看现在年轻貌美的女孩子们嫁大款,又或是F4样的花样男生甘当师奶杀手,又或听说某男子为了事业弃女友与××老总的千金结新欢——一时之间,功利满天飞,秋天的菠菜要看人论银子算。

利字当头的爱情与婚姻当然有它的毛病和问题,但若一味追究人家的动机,诟病人家的“必然不幸”,我看倒也未必。别忘了一个人的爱情观前头,还有着人生观、世界观这些大前提。有人一月拿1000过得心满意足,有人就非瞅着名牌衣衫、宝马豪宅,你过你的,他折腾他的,各人自有各人的活法儿。漂亮的MM们多了,也没见个个都奔着钱去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现代社会里“功利”二字还整出新门当户对版本。男男女女们总瞅着自己那个圈儿里的。比如一月挣800的蓝领工人不敢爱上月入5000的白领MM,他知道,就算他长得像言承旭,也未必能打动MM的心。

说到这儿男女不平等就又出来了,世事无绝对,这事儿如果换作一月挣800的MM长得像张柏芝,没准儿就有年薪10万的白领GG来娶回家去。这个问题不在这儿讨论了,想说明的是,灰姑娘的童话自来都是有条件的——如果你没钱,长得又不美,王子们图你什么呢?

不要说爱情很纯粹。活过点年头的人都知道,这很虚伪。两个人在一起,不都是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互敬互助、携手奔小康?如果可以强强联手,为什么一定要济弱扶贫?爱必有所附丽,鲁迅说的。

我这个人真的不够高尚,看到报上那些感天动地、在爱情里“扶贫”的“事迹”,我总是这样想,弱的那方一定有着诸如勤劳、忠诚、体贴温柔之类,足可改善困境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品质让飞蛾扑火的那方毅然决然地爱上。

夫妻梦见对方的幸与不幸 篇6

梦见夫妇大声吵架:这是家庭和睦、安逸的征兆。

梦见夫妇之间边撕打边争吵:这是妻子或丈夫的健康状况恶化的征兆。

梦见夫妇互相怄气:虽然对别人做的事情不放心,但对结果还算满意。

梦见夫妇激烈地吵架或辱骂:家庭出现纠纷等不祥之事。或有疾病、破财之兆。

梦见夫妇坐在一起:诸事顺利,家庭安逸和睦的征兆。

梦见夫妇一起走进市场:事业渐渐昌盛,愿望得以实现,财利皆丰收。

梦见夫妇一起躺在床上:家庭和睦,家族齐心,财产增加,充满欢乐的征兆。

梦见夫妇同时参加婚礼:因突发事件,造成夫妇不和或不信任的征兆。

梦见夫妇共同进入浴室或游泳池:预示事业昌盛,财产增加,享受安逸和欢快的生活。

梦见夫妇在一起淋浴:会带来事业发展,增加财产,提高名誉等喜庆的事情。

梦见自己的妻子嫁给别人:暗示妻子有灾难降临。

梦见亲眼目睹妻子通奸:这是意味着你对现实的境遇有极度的不满。

梦见自己的妻子跟别人一起风花雪月:提升名誉或地位,受到众人的尊重,家业兴旺。

梦见因伴侣是丑男或丑女而悲伤:因某人慢待自己而滋生不满情绪和抵触心理。

梦见走路时看到有人跟随,因害怕而撒腿就跑,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爱人:说明内心身处潜在着对爱人的抗拒感。

上一篇:保险公司投资研究管理下一篇: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