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脚点

2024-06-26

落脚点(共12篇)

落脚点 篇1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 需要改革和创新。改革和创新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履行其使命任务, 紧贴社会实际。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创新的重点, 就是要找准“落脚点”。如何找准“落脚点”呢?笔者认为, 不外乎如下三点:一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 适应变化;二是抓住关键, 以人为本, 典型示范;三是明确方向, 讲究方法, 注重实效。

关键词: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落脚点”

对不少教育者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是个“老大难”。面临新形势, 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索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找准改革和创新的“落脚点”。

一、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 适应变化

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 是教育工作创新的出发点和开拓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的要义是:创新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紧贴时代发展、紧贴时代使命。思想一变天地宽。思想的大解放将会促进思路的大转变——解放思想不仅在于观念“变”, 更在于思路“转”。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 第一要务就是要保证观念更新。观念更新的要求是, 教育者要用党的新理论武装头脑, 并尽可能拓展政治教育的范围, 充实教育内容, 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和方式。

解放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首要因素。要想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需要经历一定的挑战和考验。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解放思想的要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领域内容的改变, 要敢于解放思想, 即要将那些长期不变的、相对敏感的内容进行变革和更新;二是在面对新问题和新领域时, 要善于解放思想, 即要用适应变化的、动态的、辩证的眼光认识和研究新情况、新内容、新思路。解放思想要依靠观念转变来实现, 观念一变思路宽, 将会带来新办法, 将会带来新形式, 将会促进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转变观念和解放思想切忌盲目, 必须把握关键, 掌握核心。观念更新和解放思想的核心是塑造人和培养人。

解放思想还有一个基本点, 就是要与时俱进, 适应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成果,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 适应变化也要循规而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内涵丰富,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及时吸收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并将它作为行动指南。长期、大量的实践证明, 只有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才能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成为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精神支柱。

二、抓住关键, 以人为本, 典型示范

(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千头万绪, 但只要抓住主要矛盾, 就能带动全局, 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是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要把准“科学发展观”这个脉搏, 应当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还应当想方设法, 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育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 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基础,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2) 要突出学风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善于发挥学风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约束、激励功能。教育者必须通过加强学生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 加强学风建设, 将科学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先进的科学文化和基本的社会规范转化成学生的科学认知, 促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提高其服务人民、贡献社会、报效祖国的本领。教育者还必须在德育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门培养, 使学生具备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坚韧不拔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

(3) 培育学生应当“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也应以此为准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重要的教育工作理念。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创新依靠学生, 创新造福学生, 创新成果由学生共享, 创新成果由学生检验。教育者要始终牢记教育的根本宗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学生正当利益。设法变“教”为“不教”, 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 还要重视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明确方向, 讲究方法, 注重实效

只有明确创新方向, 才不至于盲目。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也必须端正方向, 看准目标。值得强调的是, 它的改革和创新重在“变”, 即以“变”应“变”, 适应社会发展服务, 适应新形势, 适应新条件, 注重实效, 摸索出适应新形势的科学方法, 摸索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技巧, 以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1) 坚持“大”“小”结合。

“大”指的是共性, “小”则指个性。要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对受教育的学生来说,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也会很容易受到各种新变化、新情况、新思想的影响, 他们也势必会按照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来改变自我。鉴于此, 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定位务必要准, 务必要立足于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思想发展特点来寻求切入点。改革和创新切忌“一刀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样。教育者必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差异, 并尊重他们的发展差异。在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 在革新教育方式和内容时, 要结合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 因材施教。

(2) 坚持“虚”“实”并用。

“虚”指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实”指声势浩大, 大张旗鼓, 要坚持“实”与“虚”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不但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工作不断深入;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两者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 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情感育人作用, 营造浓郁的情感育人校园氛围,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3) 坚持“近”“远”有机结合。

通常受教育者对自己身边的事、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比较关心, 而对他人的事、社会的长远发展、国家的大政方针等, 总觉得离得很远, 与己无关而不太关注。如此一来, 假如思想政治教育只讲党和国家的政策、社会发展, 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积极性不高, 精力不集中, 产生不了共鸣,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就必须从“近”到“远”, 注重从受教育者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讲起, 从其身边的事讲起, 从其具体思想问题谈起,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如果只讲小道理, 只就事论事, 肯定会造成教育的低格调, 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符。因此, 必须把“近”与“远”结合起来, 把一些关系到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性问题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大局联系起来, 让学生以“小”见“大”, 做到析身边事明国家理, 正确认识“小”与“大”的辩证关系。

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创新一定要注重实效, 要善于将实的工作抓得更实, 更要善于将虚的工作也做实。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看其实效, 观其后效, 要审视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在实践中产生的效力和效用。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标志和体现, 它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 既是出发点, 也是“落脚点”。

落脚点 篇2

◆ 邵玉龙 李秀英 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中心小学 273300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曾经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的东西,能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事物和问题。”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之大。学生由于受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做什么事往往只凭单纯的感兴趣与否,写字亦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一、榜样引领,体验成功,进步激趣

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首先让学生明确写好字的重要意义,发挥榜样的作用。平时多给他们讲解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写字的情感。结合他们身边刻苦学习的实例,在他们身边树立榜样,充分利用榜样的影响效应。再次让学生获得成功,获得成就感;具有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对学习任务感兴趣,在完成任务时充满信心以及力求获得优异成绩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批改检查学生写字作业时,不要以自己的爱好或理解的标准要求儿童,要从儿童写字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发展,看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二、规范书写,重在欣赏,赏识激趣

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危害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采取了一系列规范指导,规范学生的写字姿势等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与态度,使学生普遍形成较好的书写习惯。

一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板书时要工整、规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写字能力,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写字、识字中去。二是有效规范学生书写习惯,着实加强写字训练。三是利用多元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生生评价、师生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评价应自始至终贯穿于课堂的每个环节,这样使学生在“评”中学会了发现别人的优点,欣赏同伴,学会了自省,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可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每一个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只要在双向互动的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三、直观教学,高雅练习,情景激趣

直观性原则是指导学生写好字的一条重要原则,无论是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图象直观,还是语言直观,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教学,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使知识更富趣味性。

好字,是靠多练。练字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而在高雅悠扬的音乐中进行加强练习练字是一项高雅的活动,是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过程。为了营造良好的练字氛围,教师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怀着舒畅的心情,在幽雅安静的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开始了写字练习。而在书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时时提醒学生,时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教师还要适时巡回指导,随时提醒学生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运笔方法,与上一个笔画的间距,其长短如何,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比例,做到防患于未然。教师在课堂上要反复指导,学生在练习中要认真书写,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写字能力,在教学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主动的求知,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享受成功的乐趣。

四、授之以渔,循序渐进,方法激趣

汉字的笔画有轻、重、提、顿的变化,对于刚学习汉字的小学生来说,的确很难把握汉字的笔画的运笔。例如,他们会把“撇”写成“左斜”,把“捺”写成“右斜”……写出的汉字如同一根根火柴棒搭起来的。其实,有经验的老师会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笔画特点。如:横像扁担,竖像针,捺如笤帚,撇似剑……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在书写时,头脑中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有对应的事物相比照,写字就变得像画画一样有趣,并且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笔画形态。

每个部件在书写时,都应组织学生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破译形体美观的密码。如“亻”的竖起笔在撇的二分之一处;“氵”的三点要形成弧形;“辶”的头要小,要一波三折等。训练的时候要让学生着眼细节,一点一点地总结和积累。如部件“木”,在“李、梨、桃”三个字中,分别处在上面、下面和左面,位置不同,形态也各不相同:上面的“木”竖短,下面的“木”横长,左面的“木”捺变成点。通过形象地讲解演示要让学生牢牢记住它的不同形态,并掌握了它的变化规律。在写字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每一个部件训练得扎实到位了,就有效预防了学生书写中的不规范。实践证明,教师在写字指导时,把书写要领讲得越清楚,越生动,学生的写字兴趣就越浓厚,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更是写字教学的落脚点。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写字是一项无任何捷径可走的艰苦劳动,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我坚信,在创设写字多样的意境中,在对写字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在老师的尽心指导下,通过刻苦认真的训练,学生一定能写出更加整洁、规范、美观的字来。

找准落脚点 品读词语 篇3

2.抓住题眼,品读词语。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所说:“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课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沉入语境,品读词语。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词语教学必须让学生进入词语情境(语意、文本、生活情境),词语才能焕发出强烈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召唤着学生去捕捉词语的丰富内涵。

4.感官调动,品读词语。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多感官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课堂教学转型的落脚点在哪里 篇4

关于课堂教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都揣着一份美好的憧憬。虽然目前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电子白板、多终端的学习平台、电子书包等,让人目不暇接,好像教育现代化已经来临,但是当你进入日常的课堂时你会感到强烈的反差,因为课堂还是几十年前的课堂,“始终不变的还是我”。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应该是一切课程改革举措的落地之处。面对现实,心灵不时叩问自己:这是我们所需要的课堂吗?课堂教学转型到底转向何处?

一、立足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叫做“课堂”的地方发出自己的声音?怎么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沟通之地、智慧传递之地、相互沟通合作交流之地,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说: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每一个知识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教师只是在为学生的内化创造条件,再多的表面形式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要因为你的“精心设计”而禁锢了孩子们的思维,抹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最终使他们丧失了对课堂的热爱。我们期待这样的课堂:课堂上充满活力与激情,课堂上的空间都是学生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亲自动手动脑,讨论交流,所有的学生都在不遗余力地吮吸知识的琼浆玉露。课堂教学转型,应该立足于学生在课堂中主人翁地位的确立,“教育应该尊重人的天性,免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转型的课堂应该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或是对知识的分解和按部就班的传授,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探索、认识。知识是活的,不是死的,这就要求赋予知识以生命力,必须将知识当做生命体来构建。“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经历生命的历程,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知识三个生命体在不断交流、高频率地互动,知识在不断完善,教师、学生孕育了“知识生命体”,这一过程伴随着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发现,使“知识生命体”不断成长和壮大,枝繁叶茂。

二、立足于“生态课堂”的构建

所谓“生态课堂”,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中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死”的,教师要让这些“死”的教科书“活起来”,让学生在“死”的知识的铺垫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让知识成为有生命的东西。如数学概念的教学,从概念的诱发到概念的生成,再到概念的形式化、概念的应用,在教师的引领下,这一“知识生命体”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最后枝叶茂盛,学生伴随着“知识生命体”共同成长。这样一个“死”的知识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让知识深入生活,是教师给“死”的知识注入生命活力的又一策略。知识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实际为起点,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根基。它不能是空洞和抽象的。那种完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除了需要死记硬背之外别无它法,而且这种知识一旦离开课堂或书本情境,便失去了生命力。

三、立足于提升师生生命智慧

课堂教学的功能是什么?众说纷纭,但有两点是一致的:一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课程标准明确了各门类的学科,如语、数、外等,这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二是能力的提升,即以知识为载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因此,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在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中,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在此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充满智慧。对学生而言,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面对新问题,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解决问题,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小组讨论,问题在争论中不断解决,智慧在交流中得以提升。对教师而言,面对几十个不同头脑的思考和质疑,教师的知识储备显得很有限,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研究,与学生们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场景,面对学生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解决,师生的智慧在这一过程中悄悄得以提升。

转型的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更不是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分数,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学生生命的智慧。在课堂上,师生像沐浴阳光一样沐浴智慧。转型的课堂就是要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智慧不断生成的过程,让学生经受智慧的洗礼!

四、立足于净化师生的灵魂

课堂是一个让师生灵魂得以净化的地方,是一个让师生共同享受生命的快乐场所。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进入课堂都会忘却一切课外之事,除去世间尘埃,浸润在知识的海洋之中,这里是充满智慧的场所,是一个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各抒己见的地方,它让每个人明白做人准则,体会做人的尊严,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如一汪清泉相互交融,滋润着大家的心田,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会生出邪恶,不会出现暴力。浸润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充满爱意,最终使得师生的灵魂得以净化。

教师既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也是其自身精神生命的创造者,他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教师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课堂上,从师生共同度过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获得一种生命个性张扬的痛快,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而要让学生享受生命的快乐,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成长的情境,把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力量引发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生命成长中享受快乐的过程。同时,对个性各异、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本着“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以一颗平等之心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是我们所期盼的课堂。

落脚点 篇5

活动的落脚点是幼儿的发展

前段时间,我组织了一次中班数学活动“数数蛋宝宝”,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封闭物体的数数方法,积累数数的经验。在活动设计初期,考虑到要让幼儿充分操作,我提供了各种“蛋”、多边图形、操作单等多种材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帮鸡妈妈数蛋;帮其他动物妈妈数蛋;数一数图形的边;完成操作单。幼儿在我的引导下逐步与材料进行互动,兴趣一直很高。

我发现这个活动看上去热热闹闹、顺顺利利,但各环节缺乏层次感,幼儿只在同一水平上操作。数学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幼儿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而我原先的设计过多地强调了幼儿的动手操作,忽略了幼儿的“探究”和“发现”。随后,我进行了梳理:这次数学活动需要幼儿解决什么问题——封闭物体的数数;需要幼儿去探究什么——封闭物体的数数方法,而这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关键是做标记;幼儿可以发现什么——方式方法的不同。教师的指导策略是什么——给幼儿适宜的材料、足够的.时间,让幼儿与材料互动、与同伴和教师互动,创设条件让幼儿自己去探究、去总结,从而积累经验。于是,我对原来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了调整:帮鸡妈妈数蛋;探索封闭物体数数的方法;用学到的方法帮其他动物妈妈数蛋。在调整后的活动中,幼儿一直兴致很高,在问题情境中自由地探究,有的幼儿数一个物体做一个标记,有的幼儿只在某一个物体上做标记,有的幼儿用手指点住某一物体做标记,有的幼儿用圆点等做标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与已有的经验进行碰撞,形成新的经验。

吴起:长征落脚点,转型进行时 篇6

白天,胜利山无异于普通青山,不过当夜幕降临,密布于山坡各处的灯光被点亮后,一半白色,一半红色,犹如繁星般与夜空交相辉映。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境内的这座山因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而得名,在山头的一棵杜梨树下,毛泽东在睡梦中切掉了追击红军长征一年多的国民党军“尾巴”。

有人说这些灯光是为了祭奠长征和那场“切尾巴”战役的英灵;也有人说这象征点点星火,点燃了希望;还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明亮工程。不可否认,它们是吴起县近些年转型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窑洞旁的现代农业

长征期间,在哪里落脚一直是困扰红军的难题,湘西北、黔北、川西都曾是计划中的落脚点,但迫于当地条件不成熟以及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红军始终没有停下步伐,一直往前走。即便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时,中央与张国焘争论的核心问题仍是在哪里落脚。

因此,当1935年9月20日,红一方面军在哈达铺(今属甘肃省宕昌县),从国民党办的《西京日报》等报纸上获悉陕北有一片相当大的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时,激动之情不言而喻。

国民党报纸中所提的陕北苏区就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它是土地革命后期仅存的硕果。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由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和谢子长领导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了抵抗国民党大规模军事“围剿”于1935年2月合并而成的。同年5至8月,西北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发起的第二次“围剿”,两片根据地真正连成了一片,巩固了革命成果。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决定,把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而当时仅有11户居民的吴起镇就是西北根据地的北大门。

10月18日,红军终于到达了吴起境内。当晚,毛泽东来到了张湾子村张廷杰家,在窑洞里,毛泽东与张廷杰热情地握了手。好客的张廷杰见家中来了贵客,马上敦促她媳妇侯孝俊做当地传统美食:羊肉臊子剁荞面。

他们拿出了去年中秋珍藏的羊肉臊子和鸡蛋,配上专门的油泼辣椒面和葱花做成了香碰碰的汤。而后,侯孝俊和起了一大卷细白荞面,在案上擀开,用刀“噔噔噔”地剁了起来,剁得又细又匀,毛泽东看到后连胜称赞:“剁得好呦!”

就着鲜美的羊汤,毛泽东一口气吃了三大碗剁荞面。饭后,毛泽东擦着汗,抽着烟对张廷杰夫妇说道:“一年喽!在长征的路上还没吃到过这么香的饭,陕北是个好地方!”第二天,中央红军胜利抵达吴起镇。

如今,张湾子村的那孔窑洞依旧如故,而窑洞旁已建起了新农村,现代农业则成为吴起全县转型发展的重点。村民们陆陆续续搬进了统一规划的中式古典风格房屋,道路拓宽了,水电煤等生活配套设施也跟上了。“农业产业要不断壮大。”吴起县县委书记董强说道,“在稳步推进山区草蓄业、川涧棚栽业发展的同时,山地苹果也将作为我县农村主导产业的主攻方向。”

不过转型总伴随着阵痛,比如大棚种植的推广一开始并不顺利。對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而言,用塑料搭起的大棚竟然能种瓜果蔬菜?

西小瓜是大棚种植的明星产品,但它对湿度、温度、环境的高要求却让很多村民望而却步。这个时候,有多年打工经历的吴起镇马湾村村民范永春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用尽了毕生积蓄,一口气在马湾村承包了三孔大棚。

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为了摸清西小瓜的习性,他用小木牌挨个记录下不同阶段、不同时间的生长情况,天天分析研究。“没想到,一年下来,每个大棚平均收入有5万元,3孔就是15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范永春兴奋地回忆道。十几年下来,每个大棚给范永春都带来了超百万元的收入。

有人尝到了“甜头”,大棚技术很快就在马湾村推广开来,后来大棚里不仅种香瓜,还种各种蔬菜,旁边还建立了千头养殖猪场和羊场,向规模化发展。如今,马湾村已经成为吴起县生态循环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核心区,其聘请的专家还根据本村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进一步将大棚改良为为跨度9米的半地下室标准日光温室。2015年,吴起全县又新建了日光温室230座、大棚300座。

除了大棚种植,得益于“省级苹果基地县”的落户以及延安苹果北扩的机遇,山地苹果成为了吴起县下一步的发展重点,2016年计划在已有5万亩的基础上新增种植面积3万亩,到2020年力争实现种植20万亩。

杜梨树有了万千好伙伴

1935年,与红军一同抵达吴起的还有国民党的骑兵团,面对这条“尾巴”,毛泽东力排党内议论,决心要切掉它。10月21日凌晨四时半,他登上了胜利山山头,在指挥战役的最佳观测点,看到了两颗果实累累的大杜梨树,他随手尝了两个这种又酸又麻的果子,说道:“这个很好吃!”

在杜梨树下,他布置了作战任务,并反复强调打好这一仗的重要事实,要求大家一定要打胜。“会后,毛主席对我们说:‘现在休息休息,枪声响得激烈时不要叫我,到打冷枪的时候再叫我。’”时任毛泽东警卫员的陈昌奉曾回忆道。

战斗于早晨7时左右打响。红军采取分块包割、相机包围的战术,把国民党骑兵分别包围在二道川的塔儿湾、胜利山,头道川的杨城子、柳树梁、燕山梁一带。经过数小时激战,红军歼灭了敌一个团,击溃三个团,缴获战马800多匹,取得了最终胜利,彻底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阴谋破产。休息好的毛泽东于中午12时左右下山,之后他还领导纠正了陕北错误肃反,释放了包括刘志丹、习仲勋在内的100多名幸存者,让西北根据地转危为安。

抗干旱、耐寒凉的杜梨树见证了这段历史,不过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这片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黄土高坡上它们却是孤独的。解放以来,水土流失一直是困扰吴起县的生态问题,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达到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7.4%,曾一度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

nlc202309081601

“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一棵树,种庄稼也打不下多少粮食,遇到灾年,村民只能吃榆树皮。”73岁的郭店子村村民冯世海对15岁刚搬到村子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1998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落实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决定,吴起县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制定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战略决策。

经过17年的努力,吴起全县90%的坡耕地得到治理,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44.7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9.2%提高到72.9%,土壤年侵蚀率由每平方公里1.52万吨下降到0.5万吨。如今,刚出吴起县的高速公路收费口,在路两旁的山坡上就能看到一株株排列整齐的小树苗在向你招手,杜梨树的周围也有了万千好伙伴。

正是这样出色的成绩让吴起县有了“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美誉。2015年,吴起县结合精准扶贫战略,推出了“家庭林场”的新尝试。从2011年就开始自己造林事业的冯建福很快就嗅到了这个机会。

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申請了老家郭店子村4500亩荒山开办了家庭林场,种上了苹果、楸子、山杏、山桃、长柄扁桃等经济林。为了把林场的经济作物运出去,他还修建了一条长8公里的通村路、一座连村桥。

此外,他还积极投身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政府做工作让我把乡亲们组织起来搞家庭林场,给贫困户增加一些劳务收入,还能改善绿化环境,几年后,政府再发补助给我。贫困户没有钱搞家庭林场,我作为老乡应该帮助他们。”冯建福说道。

如今,冯建福已经与附近的陈岔、北梁、张台和王洼子4个村村民达成了协议,他们作为员工加入他的家庭林场,他免费给村民发放树苗,村民栽完后还能从他那领到工资,人均能增加收入2000余元。

看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山慢慢变绿了,冯世海别提有多开心了,当听说冯建福的林场不仅能免费种树,还能拿工资时,他马上就参与其中:“我参加家庭林场的栽树活动,就是想让这里的山更绿,让子孙的生活更好。”他笑道。吴起县计划到2020年再培育发展100家家庭林场,吸纳贫困人口3000人,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除了家庭林场,退耕还林还带了意外之喜:遍布于大小山涧的百万亩沙棘林。这些平时不用人管的“金果”在收获时节就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不仅外销,吴起县还研发了包括沙棘红茶在内的一系列产品远销海内外。得益于现代农业、林业等方面的发展,2015年,吴起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376元。

“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发展不动摇。”董强坦言,“然而,我们与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可以说,压力很大、任务很重。我们必须一项项找差距、一项项抓落实,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力争在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双创”之花开满了小城

董强口中的“差距”主要在哪里呢?吴起县有一种说法:“县上每花10元钱,有7元钱来自石油”。拥有1.5亿吨储量的吴起县非常依赖石油工业的发展。1993年吴起采油厂建立,短短12年内,原油年产销量就一举突破了100万吨大关,2006年更达到了140万吨,成为陕北地区石油产量最大县,石油工业为财政提供的收入一度占到县财政总收入的84%以上。2013年,吴起县更一举跨入了全国百强县行列。

然而,石油工业在为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却埋下了隐患。近几年来,受到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曾经的经济引擎已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2015年吴起全县GDP增速仅为2%,在延安市的13个县区中排名垫底。

其实,吴起县早在2011年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发展的改革方案,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石油工业带来的收入仍占到县财政总收入的7、8成。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发展机遇?转型发展已成为了全县上下达成共识的破题关键。

除了现代农业和林业,近年来,吴起县还注重发展非公经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氛围。

在这个背景下,办过火锅城,卖过纯净水的乔琴看准了“电商下乡”的商机,2015年初,她创办了谷农优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谷农优品”),希望把吴起县的特产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去。有了想法,乔琴很快就行动起来,她先是与圆方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销售马铃薯粉条、黄芥油等等,后独家承销了吴起醋业有限公司的四款荞麦、苦荞香醋。

经过一年多发展,如今,谷农优品已经拥有了3家淘宝店。除了发展线上电商,乔琴也深知线下展销的重要性,她在吴起县有两家门店,店面非常整洁,正中间堆起了一打打食醋,两旁的柜子摆满了各种礼盒,一副前门展销,后门网店的格局。

“创业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包括货运车爽约、初级农产品市场接受度不高、服务不到位等等。”谷农优品副总经理邵文山说道。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目前,谷农优品是吴起县唯一一家农产品互联网品牌化运作公司。去年年末,他们还受马云来延安演讲送礼包的启发,开发了一款大礼包,颇受市场欢迎。

2016年3月31日,他们在吴起县召开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大会上拿到了县政府5万元的奖励。那一天,吴起县一共拿出了349万元对优秀创业企业进行表彰。

“双创”不仅仅是创业者的事。吴起县还设计了一套培养机制,首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而后进行大力宣传。在此基础上,各部门积极联动,不仅打造了一批批项目建设“洼地”,还建立了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此外,吴起县的长安、中国和邮储三大银行也推出了各自特色的金融贷款产品。

截至2015年底,吴起县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1.3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5.1%。2016年将力争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6亿元,新增小微企业240个。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董强说道,“我们要激发全民创业创新热情,以超常规的思路和强有力的举措,开创吴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毛泽东曾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个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时光转移,如今,吴起县依旧在其转型之路上前行。半夜,胜利山上的点点星光仍散发着光和热。

(吴起县宣传部樊涛对本文亦有贡献)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与落脚点 篇7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文化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无法比拟的感召力与生命力。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力量也必然溶入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等各方面,给企业注入生命活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逐步形成的被全体员工和社会公众认同的价值观、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当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多停留在表面口号,要么照搬传统文化,要么仿效时髦名词,依据行业企业特点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企业文化内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还很不够。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应体现在:生产和提供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形成充满活力、团结拼搏、忠诚企业的高素质员工团队;塑造具有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社会公认的企业外在形象;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这四个方面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向,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1. 产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是生产、经营组织,它的生存和发展完全取决于能否不断地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产品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创造的物化成果,是现代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把丰富的文化内涵注入产品之中,不断地改进产品。产品是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主要表现在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上,人们理解和接受企业的经营理念,首先是从产品或服务上来感知的,可以说产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

产品整体概念包含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是指提供给消费者的实际效用和利益;形式产品是指出现在市场上的物质形态,包括造型、质量、商标、包装等;附加产品是指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系列附加利益与服务,包括免费送货、保证、安装、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等。产品体现企业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品功能,即消费者对产品的实用需求,能体现以人为本,满足消费者意愿。二是产品情调,即消费者对产品的精神享受,能体现消费者的爱好、情趣和情感;三是产品审美,即外观的设计人性化,能体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四是产品特色,即独特的风格,能体现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以及企业传统风格等;五是产品服务,即良好便捷的售后服务,能体现人性化服务,让消费者用得放心等。产品设计必然打上一定时期社会环境、科技发展等烙印,或多或少的融入人文思想与文化理念。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将企业文化内涵溶入到产品中去,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标志,并能让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和认同。

2. 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优良的员工团队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企业文化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企业员工的道德修养、知识技能、言谈举止都将折射企业的管理水平,体现企业的形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企业成员认同的经营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价值准则等精神文化,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以人为本、突出员工企业主体地位的环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使企业的每个员工把自己与企业视为一体,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并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培养员工的团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学习的风气,提高员工队伍整体人文内涵和综合素质,最终提高员工服务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3.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

企业形象是企业给公众的直观印象,是企业在用户心中留下的综合印象。企业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的特征,传递出企业的文化素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建立企业的知名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企业形象表现出来的。企业形象是企业自身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它代表着企业的信誉、特色、产品质量、人员素质等。

企业形象可以分为表层形象和深层形象两部分,企业的表层形象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它包括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特性(质量、性能、造型、价格、包装等)、视觉标志、企业的各种活动(广告、公关活动、销售服务等),经营者的待人处事、言谈举止、仪表风度和经营行为等等。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成功的企业为了赢得竞争激烈的市场,无一不着意塑造、强化自身的形象,将企业的历史、规模、产品、质量、技术、价格、售后服务等诸方面的信息要素化为简单的视觉符号——商标、厂标、公司标志、广告口号、广告歌曲、色彩基调等,通过各种媒介传达给公众,将企业形象印入心中。企业深层形象是企业独特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表现出来的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积累、提炼、设计具有企业鲜明个性和风格的企业外部形象,通过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形成优良的经营作风,内化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规范,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和顾客认可、独具特色和风格的企业经营行为,从而建立起在公众心目中具有良好信任度和认同感的企业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4.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枢。

企业制度一般指企业的规章制度或管理制度,是企业组织或群体为了维护其生产、工作和生活秩序而制定、颁布执行的书面的规划、程序、条例及法规的总和,包括企业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等内容。

首先,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一方面,企业制度本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层面,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企业有效运行的中枢,在企业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体现于有形的制度中,企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经营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都将体现到企业制度的制定和运作之中。

其次,企业制度是约束企业和职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一方面,企业制度文化体现为对员工行为的规范。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方式,是企业精神文化的表现。企业制度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得以维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有序开展。由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所形成的对员工个人行为要求,约束全体员工的行为,保证了企业上下步调一致,规范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制度文化体现为对企业的约束。由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价值准则、服务宗旨等形成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可以有效的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建立民主、科学、和谐、有序、高效的运行体制机制。

落脚点 篇8

材料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环境、教学目标而创造的学习资料。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 材料可能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视频文件、一些散乱的需要整理的文件夹、一些制作网页所需的素材等。由于材料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所以材料的创建不仅仅要考虑其内容和形式, 也应斟酌其是否符合学生的经验及口味。

1.材料须有主题、有意义

材料必须有主题, 没有主题的材料将各自独立, 彼此缺乏联系。学生应用材料习得的知识没有联系性, 知识的存储也就因缺乏结构性而支离破碎, 导致回忆时的提取困难。例如:教学“文件及文件夹管理”时, 可以通过一个“给杂乱无序的动物图片分类”的主题, 把如何创建文件夹、如何移动图片文件到各类别文件夹中、如何根据图片内容重命名文件等学习内容串联起来, 让学生在完整的主题实践中体验文件管理的科学方法, 同时学会文件管理的操作技能, 这是主题学习产生的双重学习效益。

材料也必须是有意义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选材必须基于生活且富有意义。这样,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习得了一种技能, 更是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的学习效益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2.材料须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方向, 也是材料构建时需慎重考虑的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贴近的、与其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一致的学习材料, 往往能得到学生的认知响应, 引发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速。例如:教学生写电脑作文时, 选取“我的运动爱好”作为学习材料, 在教学引入时再安排学生交流。由于学生对运动的体会有故事、有经验、有感受, 在交流时自然侃侃而谈, 创作时畅通无阻, 也就达到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中文输入速度的目的。

教学要素之二:问题

问题是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元素。问题一旦在头脑中产生, 大脑就会为响应该问题激活大量的、一系列相关的知识, 并会以问题为中心形成网络链接, 促发比较、联想、归纳、迁移等思维行为, 使思考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 可以由教师提问, 也可以由学生提问。但无论由谁来提问, 都必须用教师言语进行诱导, 促使学生产生提问或思考的需要。当然, 问题的设计和投放需要遵循一定的策略, 才能成为学生思维燃烧的起始火花。

1.问题须基于学习起点

问题的提出是以激活学生存储于头脑中的知识链为目的的。能否激活知识链, 在于问题是否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对小学生而言, 由于形象思维占绝大比重, 问题还应该具体明确, 以便于他们进行思维加工。当然, 问题的设计还应具备学习目标针对性的特点, 否则, 即便能触发学生思维运作, 也无法对学习进程有效推进。

2.问题须具有后备探询

粗放型的教学设计对问题设计常进行简单化处理, 教师只有对第一次提问的设计, 却没有对学生应答的预计及学生应答后出现的诸如学生回答模糊不清、答非所问、回答遗漏、回答偏移等问题的后续处理。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提问后的探询设计, 通过后续的“追问”手段来修正学生的思考, 使学习朝正确的轨道前进。例如:用模拟软件完成机器人走正方形巡逻的第二课时, 在“引入循环”这一环节中, 应用问题及探询, 如“如果巡逻次数增加至成百上千次, 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刚才一直在做‘重复劳动’的编程, 编程软件中有没有能解决重复编程的模块呢?让我们去找一找、试一试吧”, 教师成功地让学生学会从顺序结构转化为用循环结构来重构流程图。

教学要素之三:活动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元素, 任何教学目标都需要落实在各种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课堂活动的重点是学生活动。课堂教学应赋予学生活动大部分时间, 这样才可能发生学习的内化过程。

1.观察分析活动

观察分析活动是指学生通过对学习事物的观察, 收集学习事物的特征, 并加以认知加工, 提炼出被观察事物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活动, 是学生进行高层次思维运作和深入探究活动的前提。但目前很多信息技术课堂中忽视了这一活动的设计, 出现了教师观察代替学生观察, 学生探究没有自主认知需求等问题, 进一步导致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问题。

2.尝试体验活动

尝试体验活动是指学生通过行动感知和学习事物驾驭方法, 在应用过程中学会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学习活动。尝试体验活动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发现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尝试体验活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被运用得最为广泛, 这与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界的普及有很大关系。

3.独立思考活动

独立思考活动是指学生个体进行独自联想、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运作的一种隐性状态的学习活动。在信息技术教学界, 让学生在尝试体验活动中思考者居多, 却鲜有让学生在尝试体验活动的前后思考的教学设计。后者, 因为有完整的思考空间, 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和认知, 还将产生更多的原创性思维。例如:在“有趣的画图”教学中, 在对“画错了”的问题处理上, 教师提出:“发现最后一笔画得不够好, 该怎么办呢?”先让学生调用原有知识经验来推断是用“橡皮”好还是用“撤消”好——这就是“前思”的典型。在学生七嘴八舌的构想下, 再让学生去亲自做个对比实验, 以进一步思考:“到底哪一种方法更便捷呢?”——这就是“后想”的应用。实验结果与原先预想匹配的学生, 他们原有的知识节点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强, 而实验结果与原先预想不一致的学生, 则通过更新思维, 实现知识重建。

教学要素之四:交流

交流是个体参与群体开展认知合作的一种学习活动。交流的作用在于学习个体之间可以互换思维, 获取个体经验、个体思考之外的信息。由于同龄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相近, 因此学生间因交流而获得的知识比教师讲解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交流可成为活动的前奏, 也可成为活动的升华。

1.学习前交流有助于确立求知目标

例如:在教学“对空气污染的研究——从网上下载文字”一课时, 通过空气严重污染的图片激发起学生保护大气、宣传空气污染的危害的意识后, 可以提出:“要制作这么一个宣传文稿, 我们首先需要怎么做?”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 明确制作一个宣传文稿需要一些资料, 而这些资料可以通过熟悉的网络去获取。这样, 形成了解决问题的首要思路, 也就自然布置了第一个学习任务:如何寻找典型的资料, 如何把需要的资料下载下来。

2.学习中交流有助于排除问题障碍

以该课为例, 当部分学生学会并完成了文字的下载, 而另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尝试成功并且遇到一些问题后, 教师适时开展第二次交流:“在刚才的下载过程中, 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发现?”这样, 学生把一些操作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如“光标一定要出现在写字板中, 才能粘贴成功”等呈现在所有学生面前, 不仅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帮助, 还共享了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的操作技巧。

3.学习后交流有助于提炼对知识的思考

还以该课为例, 在课后小结时, 教师指出:“今天, 我们应用网络完成了一篇生动的宣传文稿,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呢?”让学生从应用个案提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络应用方法——通过网络下载可以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 再通过修改与加工, 可以制作出有价值的文章。

教学要素之五:调控

调控是指维系教学不断运行、走向预定目标的各项控制。由于教学设计中很难预设调控, 因此调控是教学实践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要素。但调控却是教学在预设与生成中不断向目标推进的有效工具, 没有成功的课堂调控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按控制对象不同, 调控可以分为规约控制、注意控制和进程控制等。

1.规约的控制

有纪律的课堂才能产生有序的课堂, 才能有效地推进学习的步伐。由此可见课堂规约制定的必要性。在新生入学伊始, 要让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游戏规则”的制定, 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这样, 个别学生一旦在课堂中产生违背“游戏规则”的行为, 就可以用规约来约束和调整学生的行为, 通过批评与表扬, 通过树立榜样等方法, 让学生的非学习活动得以及时纠正。

2.注意的控制

学生学习注意的倾向是表现其学习投入的一种重要表现, 因此, 教师要关注其注意力的投放目标。有经验的教师会在确认全体学生进入对学习对象的注意后, 才开始教学过程的推进。例如:在教学“创建城市建筑物——P P T中自选图形的应用”一课中, 教师安排了一个自主学习环节, 让学生尝试用自选图形搭建医院、工厂、学校等建筑物, 学生乐在其中。进入作品评价阶段后, 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无法转移到个别学生的作品评价中来。用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固然可以转移学生的操作注意, 但仅仅这样会让不少学生产生被控制的不适感, 进而对作品评价交流产生反感。于是, 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注意吸引—— (走到一个要示范的学生面前, 故作惊讶地) “好精彩啊, 你是怎样设置的呢?”这时, 一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自己手上的“活儿”, 转过身来看。“既然很多同学都很想看他的作品到底有多精彩, 那么就请他为大家做一次介绍吧!”这样, 成功转移学生的注意指向, 顺理成章地进行了学生示范的屏幕广播。

3.进程的控制

一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常数, 对于每个环节而言, 有各自所占的时间比重。如果前一个环节用时多了, 后面所有环节的开展就会受此影响。所以,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有时间分配的意识, 通过估算, 安排好每个环节的时间耗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用时控制, 在每个环节的最高时限到来时, 要做好教学现场的转换及过渡。

落脚点 篇9

一、培育诚信人是统计教学、统计法、道德建设的要求

(一) 统计学的要求

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一门方法论科学。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分析研究, 预测社会经济现象的未来, 为领导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 我们必须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统计数据, 做个诚信的统计人。

(二) 统计法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 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 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 不得伪造、篡改。”第八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实行工作责任制, 依照本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 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准确及时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保守国家秘密。”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统计法的要求, 做个诚信的守法人。

(三) 道德建设的需要

何谓诚信, 许慎在《说文》中说:“诚, 信也。”“信, 诚也。”由此可见, “诚”与“信”在本意上是相通的, 二者互训, 密不可分。早在几千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人们渴望真诚, 向往信赖, 把诚信作为建立和谐社会人伦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诚信是人最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得以维系的绳索, 是我们正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因此, 我们必须严守社会道德, 做个诚信的社会人。

二、教好统计学, 培育诚信人

(一) 教好统计学, 恪守职业道德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培养一种和谐发展的人,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 但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于价值有所理解, 并产生强烈的情感, 那是最基本的。否则, 他连同其专业知识就会更像一只受过专业训练的狗, 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 我们要把做人与做事相结合作为课程教学目标,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诚信、有文化的统计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 一个只有知识而没有道德没有诚信的人, 是一个不健全的人, 是十分可悲的。我们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 更要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精神、踏实做人的品质。

(二) 依法统计, 杜绝造假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准则, 是统计工作中最基础的一块砖, 是统计数据源头的一滴水。依法统计, 是统计工作者的神圣天职!

然而,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治理“数据造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由于受体制、机制、法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尽管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统计部门从统计体制、工作机制、统计法制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统计造假”的问题并未根本杜绝, 治理“假数”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针对上述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受利益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统计“造假”与反“造假”的斗争将是长期而复杂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数字腐败”, 关键是要依靠统计法治, 要从思想理念、机构建设等方面切实抓好统计工作的依法治理。作为学生, 将来进入社会后, 要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同违反统计法的行为作无情的斗争, 真正使统计数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让各级领导准确、及时、完整地分析国民经济运行态势, 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三) 诚实守信, 做人根本

孔子曰:“言必信, 行必果。”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条件。遵守信用, 履行诺言, 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一个前提。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 在考试中, 一张票据十几个栏目填写错了一两个栏目, 老师可能会给个70-80分, 但作为企业的一个职员, 发票填错一栏, 整张发票就作废, 那就是0分。如果填写错了没有被及时发现, 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 那就不只是0分的问题。如果你若是单位财务部经理, 发票老是开错, 那就该走人了。

落脚点 篇10

关键词:高职,职业素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心理, 能够积极面对社会和人生, 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形式和方法陈旧, 理论大于实际, 内容空洞。让学生无法理解和体会思政教育的真正含义。思政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中药环节, 因此,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成果和质量, 选择以职业素质培养为起点的、创新的教育模式, 更适合现在的学生, 也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思政教育的含义。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1.职业素质的内涵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首先要了解职业素质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普遍的观念认为只有精神层面和外在行动结合在一切, 才能真正地体现职业素质。精神层面就是职业精神道德等内在的表现, 而外在行动就是在活动期间, 体现出的有素质的、有修养的举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活动中, 所体现出的职业素质, 就表现在职业意识、道德、行为和技能四个方面。

2. 高职思政课程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学院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 不仅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 而且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因此, 素质教育在学生教育中就极其重要。把素质教育培养和思政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在掌握素质教育内涵和意义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思想, 对思政教育的开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 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都是以就业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而素质教育分为精神层面和外在行动。精神层面的教育需要借助于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开展。思政教育为素质教育培训提供了土壤和空间, 两者相结合, 更有助于学生的思想提高。因此, 思政教育在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高职思政课在学生素质培养中面临的困境

1.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和国家输送专业的技术人才, 因此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掌握的培养。学校对于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更加用心, 相比之下, 对于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就有所疏忽。对思想教育缺乏重视, 让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对于教育内容只是按照课本内容讲解, 没有联系实际, 教学效果并不好。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 在转型过程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当今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各种信息充斥于网络之中, 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有些错误的、极端的信息会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不良的影响。诱导学生出现错误的思想, 从而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和排斥, 使得思政教育的开展没有结果。如果高职学校的学生不能辨别真伪信息, 就会受到某些不良信息的引诱, 思想出现偏差, 不自觉地抵制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 社会环境可能会对思想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3. 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及方法的落后

近些年来, 思政教育的开展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很明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和观念相对落后。思政教育内容, 尤其是高职院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内容深奥, 并且紧紧贴近国家的政策和主要思想。学生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 缺乏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因此会觉得思政内容空洞无趣。最主要的是, 老师往往照本宣科, 不要求学生理解, 只注重学生记忆, 这对学生来说十分痛苦。因此, 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是导致思政教育无法深入开展的原因。

四、高职思政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创新思路

1.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

思政教育理念需要创新, 陈旧的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其理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把思政教育内容转化成课堂实践内容。并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品格优秀的人才。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尤其是专业知识过硬, 同时思想政治觉悟高、职业素质也较高的人才。职业素质关系到高职学生以后在社会和工作岗位中的发展是否顺利。因此, 高职学校的思政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 改变思政的教学理念。

2.开辟多渠道,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把思政教育内容, 渗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 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内容体现出来。职业素质表现在职业道德意识、行为和技能上。行为和技能是可以具体体现出来的, 比如技能掌握的高低, 以及在活动中, 学生的行为是否有修养, 都可以体现出思政教育的结果。因此, 可以把思政教育具象化, 进一步展开思政教育工作, 让学生更理解, 也更容易接受。要想把思政教育真正地贯彻到学生的生活中, 就要开辟新的渠道。通过学生经常交流的渠道, 进行思政教育。比如, 现在的微信、微博、QQ等等, 都是和学生交流思想的渠道。可以解决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 把国家的政策和学生的职业联系在一起, 可以把思政宗旨融入到生活中, 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思政教育的涵义。

3.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吸收学生的范围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教育方面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和本科院校平齐, 盲目地学习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 没有按照高职院校的特点, 把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因此, 高职院校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模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和目前学生思想问题, 把解决办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首先要确定思政教育的内容, 在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下, 不脱离教材, 不脱离实际, 构建合理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尤其是要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点。把培养职业素质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增加一定的机会。

4.探索多形式, 创新思政课考核方式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首先需要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是过关的, 所以就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专业知识的成绩, 是老师了解学生的主要渠道, 也是老师指导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主要途径。同时还要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的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素质的指标, 这样有助于了解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哪方面。从而把学生的问题有效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材中, 理论联系实际,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老师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可以减少由于老师的主观评价, 导致的错误分析, 因此, 从各个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 对于学生的素质提高具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多形式的思政教育模式, 也有助于推进思政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 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学生, 而且还要培养思想观念正确的学生。因此, 高职院校要对思政教育更加重视。由于过去的思政教育形式过于陈旧、内容空洞、没有联系实际, 所以思政教育工作展开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选择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思政教育起点, 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因此, 职业素质培养和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 为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打开了一扇大门。

参考文献

[1]周晓晓.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思政教育模式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5) :102-104.

[2]李虹, 杨立星, 郭少卿, 周景辉, 张喜顺, 胡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思路与实践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 2014 (04) :96-98.

[3]钟颖, 童志坚, 郭明.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整合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2 (11) :40-141.

审美:踩准美术欣赏教学的落脚点 篇11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第64页讲到多角度欣赏,其中有这样一段,“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美术语言上进行欣赏——它的色彩如何动人,造型如何的优美……”把美术语言放在最前面,可见从美术语言来欣赏艺术品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1) 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2)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第二条就明确指出要求学生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这就是要求学生会分析作品中的美。

要使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挖掘艺术品的美来进行鉴赏,从而能够感受美、发现美、表达美,形成美术的基本素养。说得通俗些,就是教会学生怎样看懂以前看不懂的美术作品。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使之有兴趣去关注身边的美的事物,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怎样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呢?

一、要深入挖掘艺术品的美术语言

对鉴赏的艺术品的基本美术语言进行深入的探究。所谓美术语言,一是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诸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料等;二是指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韵律、对比、和谐等。

1、如在《各异的风土人情》的教学中,对于皮影,教师可以提问:“现在的皮影还是以演戏为主吗?”来说明皮影已经成为人们收藏的艺术品,这时再趁热打铁,“皮影为什么成为艺术品,美在何处?”来对皮影进行美术语言的分析、描述和评价。如: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线条优美流畅,挺拔概括,颇具现代感;携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形状的多样统一,极具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这样挖掘出皮影的美术语言,才能不断地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熏陶,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在《新的实验》中,对于杜尚的《泉》这件作品,除了了解杜尚的思想、行为的前卫,还应该引导学生从美术语言方面来欣赏这件作品 “它有稳定的、古典的等边三角形,还有光滑的曲线美。” 它如果不是小便池(让人心里感到不舒服),那它真正的应该是一件不错的艺术品了。

3、在初中美术第15册《设计的魅力》一课的教学中,对其中的工业设计作品《卵形椅》,除了介绍相关的知识,如作者纳·雅各布森,蛋椅的外壳由玻璃纤维和聚氨酯泡沫体加固而成。椅子还有一个可调整的倾斜,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体重来调整。椅子底部由如丝缎般光滑的焊接钢管和一个四星形注模铝组成,可以用织布和皮质作装饰。还应该引导学生从材质、色彩、造型等方面进行欣赏比如造型就极具特色,从侧面看,整个形状是卵形,特别美的在它的扶手,流畅的曲线,高低起伏,犹如一曲旋律中的最好听的部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记得在湖州初中组优质课评比中,德清的一位老师在上初中美术第18册《寻访古民居》时就深入的挖掘出古民居中的形式美,马头墙高低错落的节奏产生的音乐般的节奏美,古民居的点线面构成的形式美,并引用了当今大师吴冠中的散文加以说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只有帮助学生读懂艺术品的美,才能使学生达到内化的目的。

二、要选择美的、有代表的作品加以欣赏引导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师用书》第七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1、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对现代主义艺术要有较深的认识。”本人认为现代主义艺术虽然新,看似离经叛道、荒诞不经,但并没有违背艺术美的法则,只是比较偏激而已。从写实绘画到印象派,到后期印象派,到现代派,每一次变革都没有违背美的法则,印象派美在色彩、美在笔触,后期印象派美在画面的构成、色彩。现代派流派众多,像毕加索(有些作品)、马蒂斯等吸收了东方美术的元素,注重画面的平面装饰美……像有的艺术家把动物标本搬到艺术馆,我认为他无非是把这些标本看成是一件雕塑而已(拓宽了雕塑的材料)……并没有违背美的内涵。但也不能排除鱼龙混杂的事实,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崇拜。这就要求老师要提高辨别意识,多看多想,练就一双慧眼,选择优秀的作品来让学生欣赏。

曾经有位教师在上《新的实验》时,为了说明了艺术家的标新立异、进行新的实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位艺术家把大便封在盒中作为艺术品,这确实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有些荒谬,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认为现代艺术都是瞎胡闹,现代艺术家都是精神有问题的人。应该选择教材中的如美国艺术家波洛克的作品(他因为厌烦过去的美术创作程式,于是将画布放在地板上,泼洒颜料,形成惊人的形象),他的作品中虽然叛逆,但表现出了纯粹绘画的美。虽然画面没有具体的形象,但色彩绚丽多变、统一,线条优美流畅。好看。就好像一位艺术家打的比方:“你能听懂小鸟在叫什么吗?”“听不懂。”“但小鸟的叫声好听吗?”“好听。”“我的作品就像鸟的叫声”还可以选择一些非架上绘画的艺术品,但必须是符合美的法则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既创新(进行了新的实验)、又有美感。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并且引导学生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我们在进行美术欣赏时一定要抓住美术教学最重要的、最具学科特点的东西:作品中的造型美、色彩美、形式美、意境美。

落脚点 篇12

★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领导干部本应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机关本应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对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搞一次特权,就降低一份威信;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

2013年3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预算两个报告。根据大会安排,这次全体会议对境内外媒体开放。

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近年来江苏的民生建设、生态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美联社、路透社、共同社、彭博通讯社等19家境外媒体,凤凰卫视、中天电视、联合报等18家港澳台媒体在内的112家境内外媒体的记者早早就来到现场,严阵以待。晚来的记者没抢到好位置,干脆直接席地而坐。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对媒体说:江苏在推进“两个率先”过程中,紧紧围绕老百姓所需所想所盼,重点建设民生幸福工程,民生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努力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作为一个经济强省的当家人,罗志军把民生建设看得至关重要。“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工作追求”。正是在他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江苏的民生建设成效显著。

罗志军说:“去年江苏突出抓好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的增收,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6万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新增城镇就业134.6万人, 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 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超过90%。”

罗志军介绍:“去年底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电话调查显示, 老百姓对政府实行的10件实事的满意度都有不同程度上升。”

江苏在社会保障方面更是先行一步。罗志军介绍,国家要求到2012年在城镇实现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江苏在去年就提前达标,同时还有11个省辖市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并轨。此外,去年江苏已经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

未来,江苏在民生建设方面还有哪些规划?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的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今年,江苏将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加快“六大体系”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今后五年,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如期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更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江苏省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实施“八项工程”决策部署,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作为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美好江苏的重点工程加以推进。罗志军书记两次批示省林业局,要求“坚持绿色江苏方向”,并“要和生态文明工程一起部署落实”。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江苏省新造林86万亩,新建村庄绿化示范村1045个,完成森林抚育158万亩。义务植树参与人次3000万,植树1亿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208个,营造各类纪念林458个。全省森林火警火灾、过火总面积、受害面积分别仅占去年同期的35%、12%和12%。新建湿地保护小区24处,省级湿地公园5家,恢复太湖流域湿地1.5万亩。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江苏在已有的成绩上迅速作出新的部署。罗志军在江苏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指出,江苏的特殊省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他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努力给人民和子孙后代创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具体从三方面落实,一是把节能减排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实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三管齐下”,铁腕治污、刚性降耗,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二是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工程,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三是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包括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等。

全力推动经济强省建设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不仅是党中央对江苏提出的殷切期望,更是江苏人多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罗志军认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最根本的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要坚定不移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推动江苏加快向经济强省跨越。

今年,江苏省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方面,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注重协同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和促进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新建企业研发机构1000家以上,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0家。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掌握更多核心技术,更好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创建一批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

另一方面,更大力度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引进、激励多措并举,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培养和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以人才强促进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

江苏介绍

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江下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几乎遍布全省。种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蔬菜80多个种类、1000多个品种,江苏蚕桑闻名全国,名茶有“碧螺春”等。

江苏蓝图

全面落实“六大战略”,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新动力,构建统筹协调、互动融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江苏提案

上一篇:维护和谐校园下一篇:国家审计模式改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