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森锌·咪鲜胺(精选3篇)
丙森锌·咪鲜胺 篇1
多菌灵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药剂之一, 其具有内吸性强、杀菌谱广等特点, 但随着用药期限的延长, 药效大幅度下降, 如何提高多菌灵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药效成为油菜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杀菌剂复配或混合使用是延缓或克服病菌抗药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咪鲜胺是咪唑类杀菌剂中的重要品种, 可以与大多数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混用, 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文将咪鲜胺与多菌灵复配, 考察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以为生产上杀菌剂混用及开发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新型高效复配剂提供依据,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王李村油菜高产示范片地块进行, 为育苗移栽油菜地块。试验地的地势平坦, 肥力中等, 质地为中性土壤, 含有机质1.91%种植油菜长势较好。
1.2 试验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油研10号;供试药剂:97%咪鲜胺原药 (武漢驰飞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96%多菌灵原药 (石家庄伊宏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咪鲜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实验室制备)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分别为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30g/hm2 (A)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 g/hm2 (B) 、咪鲜胺·多菌灵1∶1配比105 g/hm2 (C) 、咪鲜胺·多菌灵1∶1.5配比105g/hm2 (D) 、咪鲜胺·多菌灵1∶2配比105 g/hm2 (E) 、咪鲜胺·多菌灵1∶2.5配比105 g/hm2 (F) 、咪鲜胺·多菌灵1∶3配比105g/hm2 (G) 。4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5 m2。
1.4 试验方法
2012年11月14日移栽, 移栽密度为12.75万株/hm2, 于油菜盛花初期及油菜盛花期各施药1次[1,2,3,4], 利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对水900 kg/hm2细水喷雾, 力求全株上下着药均匀。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每小区在中间位置固定调查50株, 油菜终花期调查叶病株数, 计算叶病株率, 角果期、收割前5 d分别调查茎病株数、严重度, 计算茎病株率、病情指数, 收割时分小区测产, 并进行Duncan差异显著性测定。
菌核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5,6,7]:1级为1/3以下分枝数发病或主茎病斑不超过3 cm;2级为1/3~2/3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1/3以下及主茎病斑超过3 cm;3级为2/3以上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2/3以下及主茎中下部病斑超过3 cm。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各处理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的是处理E, 达到了87.49%;其次为处理D, 防治效果为80.20%;处理F的防效排在第3位, 为78.11%;处理A的防治最差, 为74.98%。咪鲜胺与多菌灵复配的5个处理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均在75%以上, 说明咪鲜胺与多菌灵复配能够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危害。
注:表中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 咪鲜胺·多菌灵1∶2配比105 g/hm2, 对油菜菌核病防效最好, 达到87.49%;咪鲜胺·多菌灵1∶1.5配比105 g/hm2防效次之, 达80.20%;防效排第三的是咪鲜胺·多菌灵1∶2.5配比105 g/hm2的处理, 防效为78.11%;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30 g/hm2, 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最差, 仅为74.98%。总体来看, 咪鲜胺·多菌灵复配剂对油菜菌核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实际生产中, 施用剂量以105g/hm2为宜。
参考文献
[1]孙俊铭.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对油菜菌核病防治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4) :3403.
[2]刘家成, 李刚, 胡全胜.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1995:217-219.
[3]赵丹丹, 臧新, 田保明, 等.菌核菌及油菜菌核病相关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2) :120-123.
[4]谷维.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 (5) :75-77.
[5]张政兵, 郭海明, 任凡, 等.湖南省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作物研究, 2007 (1) :74-76.
[6]任莉, 陈坤荣, 王成玉, 等.咪鲜胺锰盐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潜力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10 (20) :4183-4191.
[7]刘福海.25%咪鲜胺乳油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J].农药, 2002 (12) :34-35.
丙森锌·咪鲜胺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10%咪鲜胺微乳剂防治水稻恶苗病大棚育苗生物试验
1.1.1 试验方法
试验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育秧大棚内进行,土壤为河淤土,pH为8.3。采用大棚机插软盘育苗,床土为常规旱育苗方法。试验共设5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示范面积450 m2(见表1)。
1.1.2 调查方法
2007年5月24日进行恶苗病病株调查,同时每小区采样100株进行秧苗素质调查,包括株高、叶龄、叶鞘长、叶长、根长、茎粗、百株鲜重、干重,测定方法参照《水稻田间试验方法与测定技术》进行。
1.2 10%咪鲜胺微乳剂防止水稻恶苗病温室育苗生物试验
1.2.1 供试药剂
10%咪酰胺: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药应用中心提供;对照药剂为80%402乙蒜素乳油杀菌霸:浙江宏远化工有限公司卧龙农药厂生产。
1.2.2 水稻品种
上育397,浸种时间2007年2月20日,播种时间2007年2月24日。
1.2.3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日光温室内,床土采用常规旱育苗方法处理。
1.2.4 试验处理与设计
依据10%咪酰胺稀释浓度不同,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5为对照),无重复,小区面积1 m2(见表2)。
1.2.5 调查方法
2007年3月20日进行恶苗病病株调查,同时每小区采样100株进行秧苗素质调查,包括株高、叶龄、叶鞘长、叶长、根长、茎粗、百株鲜重、干重,测定方法参照《水稻田间试验方法与测定技术》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室育苗
2.1.1 防治效果
以小区为单位,逐点调查总株数与病株数,得出各小区防效数。结果显示处理1、处理2表现好,防效达100%,与对照药剂防效相当,处理3(95.0%)、处理4(92.7%)表现稍差,处理3优于处理4(见表3)。
2.1 .2 秧苗素质
从表4可以看出,处理1、处理2秧苗植株高、叶龄大,鞘、叶、根长均比处理3、处理4大,茎粗、鲜重、干重明显占优势。表明处理1和处理2较处理3和处理4初期生育好,干物质积累多,表现为苗壮。4个处理中,处理2表现为最好,其次是处理1,再次是处理3,最后是处理4。
(1)通过日光温室小面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浸种时应用10%咪酰胺防治恶苗病效果显著,与80%402乙蒜素乳油杀菌霸防效相当,1 000倍液、2 000倍液药剂防病效果可达到100%,其后随稀释浓度降低,防病效果逐渐减弱。
(2)秧苗素质高,表现为秧苗色泽浓绿,株高明显占优势,叶龄大,干物质积累多,苗粗,苗壮。
药剂使用时无味,育秧技术安全,操作简便。建议进行大面积示范试验,进一步确定不同稀释浓度的防病效果。
2.2 大棚试验示范
2.2.1 防治效果
每小区取3点、每点100 cm2,逐点调查总株数与病株数,得出各小区防效数。结果显示处理1、处理2表现好,防效达100%,与对照药剂防效相当,处理3、处理4表现稍差,处理3优于处理4(见表5)。
2.2.2 秧苗素质
从表6可以看出,处理1、处理2秧苗植株高、叶龄大,鞘、叶、根长均比处理3、处理4大,茎粗、鲜重、干重明显占优势。表明处理1和处理2较处理3和处理4初期生育好,干物质积累多,表现为苗壮。4个处理中,处理2表现为最好,其次是处理1,再次是处理3,最后是处理4。
通过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 10%咪酰胺浸种剂能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1 000倍液、2 000倍液防病效果高达100%,与80%402乙蒜素乳油杀菌霸防效相当。秧苗素质好,表现为植株高、叶龄大、干物质积累多、苗粗、苗壮。其后随稀释浓度的降低,防病效果逐渐减弱。其育秧技术安全,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3 结论
对10%咪鲜胺微乳剂进行了防治水稻恶苗病温室育苗和大棚育苗药效试验及大棚试验示范。用10%咪鲜胺微乳剂稀释1 000~3 000倍浸种,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摘要:对10%咪鲜胺微乳剂进行了对水稻恶苗作用效果试验。用10%咪鲜胺微乳剂与稀释1 0003 000倍浸种,其对水稻恶苗病作用效果95.0%100%,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关键词:咪鲜胺,微乳剂,水稻恶苗病
参考文献
[1]张芳,张夕林.咪鲜胺防治水稻穗颈瘟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药,2004,3(3):45-46.
[2]沈迎春,刘福海.25%咪鲜胺乳油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效果[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3,24(5):19-21.
丙森锌·咪鲜胺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长泰县生态旅游区镇旺亭村香蕉园进行, 试验地为平地, 土壤为砂壤土, 土质肥沃, 排灌条件良好。香蕉生长期为抽蕾结果期, 株高2.5~3.0 m, 长势良好, 为香蕉黑星病发病初期[2,3]。
1.2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香蕉, 品种为台蕉2号。供试药剂: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 (上海惠光化学有限公司) ;25%咪鲜胺乳油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 ;25%腈菌唑乳油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分别为: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000倍液、1 500倍液、2 000倍液,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 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5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3 000倍和清水对照 (CK) , 每个处理4次重复, 共28个小区, 每个小区供试蕉树7株, 共196株,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按设计剂量用利农HD-400型喷雾器于香蕉黑星病发生初期对香蕉叶片正、背面和果实均匀喷雾, 隔10 d喷1次, 连续喷药3次, 每小区用水量2.5 kg[4,5]。
1.4 气象条件
试验期间天气以高温干旱为主, 不利于病害发展, 日平均气温20.0~28.7℃, 最高气温23.4~35.8℃, 最低气温15.4~24.9℃。施药当天无雨。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施药前 (5月2日) 调查病情指数, 第2次施药前 (5月12日) 、第3次药前 (5月23日) (因下雨推后1 d喷药) 和第3次药后7 d (5月30日) 调查防效。每小区随机标记抽蕾植株3株, 每株香蕉从顶叶往下调查8片叶, 记录香蕉总叶数、病叶数及病叶级数, 计算病情指数、病指减退率和校正防效, 并用DMRT法对第3次药后7 d的防效进行方差分析;果实调查:每小区调查3株, 每株调查2梳 (第2梳和倒数第2梳) 果实, 调查20个外层蕉果, 记录香蕉总果数、病果数及病果级数, 计算病情指数、病指减退率和校正防效, 并用DMRT法对第3次药后7 d的防效进行统计分析[6]。
叶片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果实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果实背弯一面有病斑1~5个;3级:果实背弯一面有病斑6~10个;5级:果实背弯一面有病斑11~15个;7级:果实背弯一面有病斑16~20个;9级:果实背弯一面有病斑21个以上。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000倍液、1 500倍液和2 000倍液防治香蕉叶片黑星病在第2次药前的防效分别为63.92%、56.24%和51.25%;在第3次药前的防效分别为74.16%、67.86%和60.60%;第3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84.78%、78.25%和70.03%。对照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 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500倍液和25%腈菌唑乳油3 000倍防治香蕉叶片黑星病的3次调查的防效分别为60.06%、73.47%、83.68%, 42.72%、52.12%、58.89%和59.18%、71.21%、81.23%。经显著性测定, 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000倍液和1 500倍液2个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但与其他3个药剂处理的防效相比较, 差异均过显著水平;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 000倍液和对照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 000倍、25%腈菌唑乳油3 000倍3个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但三者与另一个对照药剂25%咪鲜胺乳油500倍液的防效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表1) 。
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000倍液、1 500倍液和2 000倍液防治香蕉果实黑星病在第2次药前的防效分别为63.18%、58.29%和52.68%;在第3次药前的防效分别为74.13%、66.52%和60.32%;在第3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84.70%、78.73%和70.95%。对照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 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500倍液和25%腈菌唑乳油3 000倍液防治香蕉果实黑星病3次调查的防效分别为60.41%、71.75%、80.43%, 43.95%、53.13%、59.27%和56.51%、68.65%、79.07%。经显著性测定, 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000倍液和1 500倍液2个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显著;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500倍液和对照药剂25%腈菌唑乳油3 000倍液2个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但两者与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 000倍液和对照药剂25%咪鲜胺乳油500倍液的防效差异均达显著水平;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 000倍液和对照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 000倍液2个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表2) 。
3 结论与讨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防治香蕉黑星病有较好的效果, 其1 000倍液、1 500倍液处理在第3次药后7 d防效达78%以上。同时在本试验使用浓度范围内对香蕉安全无药害, 施药后香蕉植株长势好, 叶面清洁, 叶色浓绿。建议生产上在香蕉黑星病发生初期使用, 浓度为1 000~1 500倍液, 隔7~10 d, 连续对叶片正、背面进行均匀喷雾2~3次。香蕉黑星病为害果实, 易造成果实外观差而导致商品价值明显降低。果实套袋有防病虫害、促进果实着色、促进果实早熟、增产等优点, 因而在生产上应采取喷施药剂预防结合套袋保果技术[6]。
摘要: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防治香蕉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1 000倍液、1 500倍液防治香蕉黑星病, 第3次药后7 d防效达78%以上, 对香蕉黑星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 000倍液防治香蕉黑星病效果相对较差。生产上, 推荐使用1 0001 500倍液防治。
关键词:香蕉黑星病,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防效
参考文献
[1]王璧生, 罗启浩.广东香蕉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 1997 (3) :33-36.
[2]吉训聪, 肖敏, 庄光辉, 等.5种杀菌剂防治香蕉叶斑病药效试验[J].中国热带农业, 2008 (1) :51-52.
[3]吴玉星, 李美娜, 周宗山, 等.8种杀菌剂防治梨黑星病试验[J].中国果树, 2008 (4) :37-40.
[4]田继锋.45%戊唑醇悬浮剂防治黄瓜黑星病[J].中国果菜, 2013 (2) :37-38.
[5]蔡永春.30%戊唑醇悬浮剂防治香蕉黑星病药效及其安全性试验分析[J].湖北植保, 2010 (6) :36-37.
【丙森锌·咪鲜胺】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