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

2024-08-25

《洞穴》(精选12篇)

《洞穴》 篇1

“洞穴奇案”是当代西方法哲学大师富勒虚构的一则洞穴探险者因被囚困洞穴无法获救并最终以抽签方式杀害一名同伴以果腹求生的奇案, 并以此撰写了最高法院五位法官意见书, 萨伯续写了九位法官意见书。在尝试阅读和深入思考《洞穴奇案》这本著作之前, 事实上我对这个奇案有着笃定的答案, 而我也相信正如绝大部分法科学生回答老师上课的提问一样, 会异口同声而又自信满满的“宣判”着本案被告的故意杀人罪, 强烈谴责他们残忍的行为, 并高呼生命价值的不可衡量。我的这种固执和笃定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着对每一篇法官意见书的阅读和深思, 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等学派观点的阐述, 使我遇到了同唐丁法官所说的“我发现几乎任何一个支援本案决定的考虑都被另一个导向完全相反方向的考虑所制约”相似的境况, 这迫使我不得不从相反的角度, 即无罪的方面, 试图为几名被告进行辩驳。

在阅读到本书的大半之后, 我逐渐清醒的认识到, 自己最初笃定而坚信的答案只不过是一种机械而僵化的思维方式, 甚至是一种幼稚而莽撞的冲动行为, 因为在逐渐深入了解整个案情的同时, 会得到许多有趣的发现。许多人在分析这宗奇案的过程中会换位思考, 如果是自己身陷困境, 是否也会同意以抽签的方式杀死一个同伴以果腹求生。这种“心理状态”的考量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每个人的想法, 并以此为切入点延伸了更多奇妙的观点。我想, 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我的内心一直是复杂而矛盾的, 禁锢在确定、否定、确定的模式中难以寻找一个适当的突破口。每当我试图同意一名法官的意见时, 在随后的法官意见中又被全盘否定;每当我为否定了一名法官的意见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时候, 在之后的法官意见中又发现其实这不过是作者设了一个精巧的“局”, 甚至是为了推倒这个观点而在阐述这个观点, 所以我一直没有突破它。但欣慰的是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和记录, 也有一点点自己“独立”的想法, 尽管微乎其微, 甚至并不是一份合格的本案第十五篇意见陈述。

一、探究立法精神, 是威慑还是维护?

探究立法精神是福斯特法官的主要观点, 并针对这个观点他提出两方面的陈词, 一是案发时被告应处于自然法的约束之下, 其二是法律精神与法令文字孰轻孰重的问题。事实上最初读福斯特的陈述意见时, 我并未觉醒到要思考法律精神这样抽象的词句。我只是觉得他的观点多么的荒谬又可笑, 也敬佩他的思维自由无疆无界 (其实只是异想天开) 。其后唐丁、伯纳姆、斯普林汉姆等诸多法官都在思考着“法律的要求是什么”这一问题。那么法律的要求究竟是什么呢?是威慑吗?还是如雷肯法官所说的“严格惩罚犯罪是预防犯罪最有效的手段”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想再引用几位法官的陈述:海伦法官认为, 因饥饿而杀人包含着一种不容侵犯的求生意愿, 而这种意愿是先于法律而存在的;塔利法官确信他的同事也都认为挽救五个人而杀掉一个人是一项划算的交易, 只有极端的宗教狂热分子才不会同意 (换句话说, 他相信所有思维正常的普通人都同意) ;汉迪法官认为判决应该考虑民意;弗兰克法官设身处地, 认为即使高尚如法官, 也会选择吃人求生的办法。[1]以上的几位法官意见陈述中, 都透露着不论是否是被告, 甚至是其他的任何一个人, 在处于相同境遇时, 都会选择不再“遵守”法律。是的, 正是这些观点, 逐渐的让我认识到福斯特法官约束被告的应是“自然法”而非联邦法的观点, 并不是那么荒谬的, 它带给了我另一种思考方式。正像古典自然法学派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描述:“人的生命是短促的, 生活是贫困的, 关系是凶残的, 没有公道不公道可言。”当所有人或者说是绝大部分人在同样情况下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即违反法律这一契约, 那么该条法律 (契约) 是否还能称之为契约?即大多数人并没有就此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 法律契约是否还可以存在约束的效力。卢梭在《社会契约论》论法律一章中提到:“毫无疑问, 世上是存在着一种完全出自理性的普遍正义的;但是, 这一正义要在我们之间得到认同, 就应当是相互的。[2]”那么当所有人都不认同的时候, 是否该条法律还有存在的意义?对此, 我也是赞成斯普林汉姆所说的:“正如福斯特的提醒, 法律存在的理由停止时, 法律也随之停止。”但是我并不能认同他所说的:“惩罚探险者并不服务于关于谋杀的法律条文的任何一个目标。”因为事实上他还在认为立法精神是惩罚犯罪或者是起到一种威慑的力量, 只不过他认为惩罚本案被告并不是立法意义上的惩罚犯罪 (换句话说他不认为被告有罪) 。在《法律人的救赎》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颇为感慨和赞同:“法律如何规定身体, 如何施加处罚, 主要是一个具体技术的问题。而支撑这个技术的应该是对身体本身的尊重和维护。我们的许多讨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讨论法律对什么行为和事件进行调整, 法律应不应该调整, 而是在于我们一说到调整就用那些时髦的学术语词认为法律就是一种支配和控制, 是一种外在强加的支配和控制的技术, 我们从来没有想象过法律的技术根源于人类维护自身尊严的内在原因。在作出“法律乃支配和控制”这一判断的时候, 我们无形中就把制定法律的活生生的人和处于法律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硬分为两种群体。”[3]所以, 我认为被告违背了法律, 纽卡斯的法律仍然制约着他们, 是因为, 法律根源于人类维护自身尊严的内在原因, 当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命尊严而认同这一“正义”, 那么它就是普遍的正义, 法律的理由仍然存在。换句话说, 如同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只是我想, 这种公共意志的体现并非是本案定罪量刑所依赖的具体条文, 而是抽象于整篇条文中的法律精神, 这种精神可以体现为维护人类的尊严, 维护自由, 不是维护个人正义、个人尊严与自由。而大多数的人模糊的是, 他们以为惩罚与威慑是立法的真正目的, 所以他们以为在本案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环环相扣的“特定情形下”, 杀人是情有可原的, “惩罚”是没有必要的, 法律的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然而立法精神的探究并不仅仅及于此。

二、本案被告被宣布无罪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说被告有罪, 是因为他们触犯了法律;我们说被告无罪, 却不仅仅是没有触犯法律。

伯纳姆法官在自己的陈词中表示:“判探险者无罪的唯一理由就在于, 我们对那些可怜的探险者保有一种同情。”也有法官从法律角度, 例如自我防卫、紧急避险等角度进行阐释, 当然也不乏一些法官对此进行辩驳认为不构成自我防卫与紧急避险 (我个人也赞同不构成) 。印象最深刻的是唐丁法官的陈词:“如果饥饿不能成为盗窃食物的正当理由, 怎么能成为杀人并以之为食的正当理由呢?”事实上, 我并不能认同唐丁的这一逻辑, 随后有法官指出饥饿的沃尔金可以通过找到一份工作或者其他正当合法的途径来救济自己, 但是在洞穴中的探险者却无法通过除了以抽签吃人的方式的其他途径来获得生存, 以此来为探险者的无罪做辩驳。而这一观点又被海伦法官反驳, 她认为:“对一个政府来说, 当它的警察经常把乞讨者赶得无影无踪, 而它的立法机关又阻止公众对宗教慈善机构的支援, 然后又要求绝望的穷人通过那些途径求生存, 这难道不是荒诞不经, 在道德上难辞其咎的吗?” (这一理论被雷肯以“意识形态”不应左右法律而反驳) 我想表达的是, 沃尔金案促使我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即社会危害性的问题。把沃尔金案想象成另一则简单的案件, 即一个饥饿的人在沙漠中走了好几天, 快要饿死了, 而这时看到一户人家 (敲门不应) , 于是偷了食物以求生存。在沙漠中徘徊了很久走不出去, 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救济, 也无关意识形态的问题, 这个案件我认为是不犯有盗窃罪的, 除了紧急避险的角度, 从社会危害性来说, 社会危害性极小甚至没有社会危害性的。再比如我国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 同一个行为因发生在公路或者乡村无人小路等地点的不同而被冠以有罪和无罪的区分。从这个层面上讲, 综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等各方面因素, 我认为洞穴中吃人求生存的社会危害性是很小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在为探险者的无罪做辩驳, 只是认为可以从量刑方面加以考虑, 所以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合适的无罪的理由, 只有合适的减轻量刑的理由。

三、理性与情感的斟酌

法律与道德、情感、伦理、生命之间的牵绊困扰着人们心中的判断。吴经熊先生有一段关于律法与爱的阐述:“平等胜于严法, 精神胜于文字, 仁慈胜于正义。没有人比我更欣赏罗马人的格言了:‘最高的正义也是最大的不义。’”事实上, 在一定程度上我是赞同这种观点的, 如果法律失去了平等、仁慈, 只是机械的遵循它的文字而忽略了内在精神, 那么法律可能是冷酷的甚至是残暴的。但是蕴含在法律之中的爱、平等、正义, 我想这应当是法律与生俱来的, 并不是靠个人感知的。法律是人民的法律, 然而解释法律和运用法律却并非人人都可以。社会大众往往赋予法律的情感过多, 而使他们心中的“法律”偏离了理性, 更加情绪化。我仍记得去年的一段时间, 媒体报道的社会中发生的强奸少女案颇多, 我在浏览微博时有意留意了一下民众的反映, 绝大部分网民会呼吁进行“司法改革”、会主张“强奸犯就应该被判死刑”, 当然我也不否认少数理性人的存在, 但是他们微弱的发声被淹没在一片埋怨、咒骂之中, 他们不理解法律, 也很少有人懂得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还有前段时间的念斌投毒案, 因其无罪释放而在微博上因其热议, 我在微博上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 舆论的声音大致分为三种, 一种人关注的是刑讯逼供, 他们再一次借着这些案件抱怨对国家司法的不满, 同时同情念斌的境遇;第二种人是当事人所在地的部分居民, 他们一直坚信“我们都知道他是凶手, 只不过……”, 他们关注的是“法律竟然饶恕了一个凶手, 这太不公平了”, 尽管并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证据;第三种人是较为理性的, 他们关注到刑讯逼供这一司法肿瘤的同时, 也在思考凶手究竟是谁, 他们呼吁完善司法的同时, 也对证据不足而无罪释放表示理解和赞同, 但这部分人毕竟是少之又少的。这种不理性, 也被体现在影视作品中, 在大众的评价观念中, 恶人是极致的, 所以善良人的杀人行为是被允许的, 这与斯普林汉姆的“没有犯罪意图的故意杀人”非常相似, 所以我认为斯普林汉姆法官的这一陈述也是非理性的。人们往往以并没有主观恶性来为犯罪者开脱, 他们主张的理由往往是那个看起来非常公平的抽签办法以及绝境下不得不求生的人类本能。但是这并不能就此忽视了无辜的受害者, 并不能忽视法律人思考法律的严肃性和生命的价值。罪刑法定的原则应该被严格遵守, 生命的价值应受到最高的尊重。即使是高尚者也会杀人, 那么我不得不说, 这是个奇妙的构思, 事实上我大胆的认为身处此等条件下的人都会犯罪, 只不过犯罪的恰巧是他们 (被告) 罢了。这也正是困扰许多人判断的桎梏, 他们以设身处地的思虑, 所有人在当时条件下都会如此做来为被告开脱, 却忽视了作为一名法律人应有的理性和对法律应有的坚定信仰。我同情被告, 他们不走运的恰巧被禁锢在“一定会犯罪”的怪圈中, 但我的理性依然坚持他们的确是故意杀人。

其实对这个案件我尚且还有许多疑惑之处, 威特莫尔在接受死亡的时候有没有进行激烈的反抗;关于抽签的细节是否有故意设计被抽中的一定是威特莫尔;被告探险者在不吃到吃的这一过程, 心理状态是怎样变化的;究竟可不可以以一种协商的方式选择死亡?被杀死和自杀是否结果不同;如果请求在等几天的不是威特莫尔而是另一名队员, 但被害人依然是威特莫尔, 那么会有所不同吗。因为这些疑惑似乎关乎着我对这宗案件的评判, 好像解答了这些, 我的回答就会变为被告无罪似的。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问, 逐渐陷入到一种痛苦的状态, 错乱而零散的想法让我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但随后我恍然间发现, 我正掉入作者的小陷阱中, 我的思维也正随着洞穴案件而被囚困!因为这本书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寻找案件的真相, 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 否定自我, 为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寻找新的出口。而事实上我现在并不那么确定的回答被告是有罪的了, 尽管我写了上述的意见陈述, 其实我只是在摇摆不定中选择了一个有罪的角度进行阐述 (事实上我也可以为他们的无罪发声) 。

最后我想以《法律人的救赎》中的一段话做结:“我们当然需要真相, 但如果由于人类本身局限性, 真相不可能完全显现, 甚至完全可能遭受曲解, 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只有选择, 作出一种制度安排之下可能的选择。排除偏见并不容易, 每遇到一宗案件, 要揭露真相并非易事。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 也许没有人知道, 我只想为清白者辩护。我们所讨论的各种可能, 也许是错误的, 也许我们使有罪的人逍遥法外, 我不敢肯定, 也许有人可以做到。但我们有合理的质疑, 这对法律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美]彼得·萨伯, 陈福勇, 张世泰译.洞穴奇案[M].北京:三联书店, 2012.

[2]卢梭, 李平沤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3]谌洪果著.法律人的救赎[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1.

《洞穴》 篇2

到了深幽洞穴的洞口,我问那个探险爱好者叔叔:“这里会不会有野兽啊?”“不会!这种洞穴最多就出几种有毒,但毒性不大的虫子和蚊子而已,不用担心。”刚进洞口就变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快把安全帽带上,把手电筒打开。”“为什么要戴安全帽呀?”“因为这里的石头有很多年了,一种自然现象让它们变得很尖,很不结实,所以务必要戴好安全帽。”我们乖乖地做了。果然,刚带上就有一块儿石头砸了下来,还好没砸到人。

突然,同学喊起来:“我好像隐约看到了一个洞,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们看看里面放着什么呢?”“好吧!”我给他一个木棍子,是在外面捡到的。他在里面轻轻地点了一下,有好多苍蝇、蚊子飞了过来。“下次这些洞不要再弄了。”爱好者叔叔严厉地说。我们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很多困难。

地下洞穴见“幼龙” 篇3

远古生命

这些“幼龙”后来因达尔文而闻名于世。达尔文在他的的著作《物种起源:用进废退》第五章中描述洞穴生物时记载过,他称它们为“远古生命的残骸”。

“幼龙”长着类似于人类一样粉红色的皮肤,因被认为是龙的婴儿阶段,使得这种动物更具神秘色彩。它们不同于青蛙和蟾蜍,看上去在幼体时期就已达到生殖期,它们的成年体表现出稚虫态延长。像多数洞中栖息的动物一样,它们长期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非常适宜漆黑的环境,眼睛和皮肤的色素已逐渐褪去。

“幼龙”除了繁殖期外,多数时间都是在水中度过,是为数不多主要在水中栖息的两栖动物。“幼龙”现生活在斯洛文尼亚的喀尔巴干山脉中的山窟溶洞中。美国东部河川湖沼也有分布,由于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而现在水质污染严重,这种生物已濒临灭绝。300年来,“幼龙”一直让科学家们着迷,却从不轻易吐露它的秘密。在20世纪,斯洛文尼亚政府送给世界上的一些公共机构活的“幼龙”,但是只输出雄体,防止繁殖。为了揭开“幼龙”身上的谜团,60年前的1952年,科学家在法国一个洞穴中放入了类河床的盆,尽可能地希望此环境能够重现“幼龙”的自然栖息地。这一地点在法国的穆里林,具体研究工作是由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他们在洞穴中放入了400条“幼龙”,希望这一繁殖计划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成功的“幼龙”繁殖项目。在不同的洞穴中放置“幼龙”,来测定微小的环境差异对其影响。大多数的放置点成功了,在那些既有雄体又有雌体的地方,种群稳定。通过汇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培育实验室所有的珍贵数据,直至今日,经过漫长岁月积累起来的相关信息,才使人们得以深入了解“幼龙”不同寻常的生存方式。

不老神话

“幼龙”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为了适应洞窟里的黑暗生活而作出的种种调整。刚出生的“幼龙”视力非常好,但出生4个月后,它的眼睛逐渐被一层皮肤覆盖,使它一点点失明。“幼龙”提供了一个器官退化的完美案例,即活器官的某些部分在进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功能。在《动物史》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曾提到鼹鼠逐渐萎缩的眼睛,他认为原因是“在出生时受到了伤害”。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用“幼龙”的眼睛举例,来支持他的进化理论。他强调,作为穴居动物,“幼龙”的眼睛在进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功能,表明生存条件的变化会引起某些能力的丧失。退化的眼使“幼龙”看不见,但它的其他感官,特别是嗅觉及听觉,则变得更加灵敏,以补偿视觉上的缺憾。因此它也成为非视觉定位和感光性方面的研究对象。

“幼龙”背上有一条鳍褶,扁平的尾巴被一层薄薄的鳍包围着。终生栖息在地下水形成的暗洞内,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气。在光照下肤色可变成黑色,回暗洞后肤色又恢复原状。“幼龙”寿命可超过100岁,甚至它们可以在长达10年内不吃任何食物。虽然“幼龙”的代谢率不是特别低,但是究其一生来说,它们的运动量极小。在洞穴里,这种穴居动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没有天敌,因此也没有了被捕的压力,它们平均每12年产一次卵,卵的数量大概在35个,分散粘附在洞穴的石下。“幼龙”所做的事只是每12年动一动,繁殖下一代。“幼龙”的性成熟期在16岁,哪怕到了80岁的高龄,“幼龙”依然可以产卵。“幼龙”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身体也不会有任何衰老的迹象。

“幼龙”生活在深邃岩洞内的水中,却非常脆弱,尤其是那层非常薄的皮肤,难以承受哪怕是轻微的抓伤。一旦受伤,病原因子就会侵入到它们的机体内造成伤害。“幼龙”生性谨慎,每天的活动时间只有5分钟,足以使哪怕最有耐心的科研观察人员都感到泄气,更何况获取的“幼龙”根本不足以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此外,“幼龙”对水污染也很敏感,如果遭遇,只能坐以待毙。尽管存在这种意外死亡的概率,但生物学家依然认为“幼龙”拥有永葆青春的秘诀,才能使它们在衰老的过程中保持年轻的容貌,这也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

长寿之谜

对冷血脊椎动物来说,寿命长短通常与体型大小紧密相关:动物体型越大,它的寿命就越长。按照这个推论,“幼龙”的特性更为惊人。究竟是什么永葆青春的秘密使得这种小小的两栖动物的寿命不亚于寿命可达130年的日本大鲵?而它的体重只有日本大鲵的千分之一。这种身长只有20多厘米的小动物是通过何种生物奇迹与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在寿命方面相媲美呢?因为,一般来说,体积较小的动物没有体积较大动物的寿命长,而约有20厘米长,20克左右重的“幼龙”却能长寿,不禁让人感到惊奇,因为新陈代谢相对较高的小型生物体“走”得都较早。

法国里昂大学的研究人员猜测,“幼龙”是否拥有特殊的技能,用于清理当细胞线粒体将营养转化为能量时所产生的氧自由基等。自由基积聚与衰老有很大关系,氧化衍生物的自由基在经过大量聚集后,会引起氧化应激,进而对细胞产生损害,加速细胞的老化。现在这种假设已经被排除了:它的抗氧化活动与其他寿命更短的物种没有区别。那么,它的长寿是否可能与它慢吞吞的生活节奏直接相关呢?然而,经过对它的基本代谢即能量消耗水平进行测试,也没有发现任何特别之处。“幼龙”与其他两栖动物的新陈代谢相似,如非洲牛蛙以及可以存活40年的欧洲蟾蜍等。

奇异的地下洞穴 篇4

洞穴按地下空间的形成原因分为原生洞穴和次生洞穴。原生洞穴的地下空间与周围岩壁同时形成,一般来说,与地下水没有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由火“炼制”的熔岩隧道(俗称火山洞)。最大的火山洞穴位于夏威夷岛,该岛本身就是火的杰作。火山洞穴由流动岩浆的内外温差造成,外面的冷却快,就结成硬壳,而中部的岩浆保持高温继续流动,就不断向前形成洞道。

次生洞穴是先形成岩石,然后岩石又受各种外力作用形成洞穴,其中包括各种自然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洞穴。比如海浪拍打侵蚀形成的海蚀洞穴;干旱地区的风成洞穴;土层中的潜蚀洞穴等。而最重要的,也是洞穴科考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溶洞,也就是喀斯特洞穴。喀斯特是前南斯拉夫西北一个高原的名字,那里覆盖着大量的石灰岩,最早对其研究的学者便以之命名类似地貌,也就是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

“水滴石穿”就是水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溶洞的形成也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水将可溶性基岩溶解为重碳酸钙,年复一年,洞道空间不断扩大,到无法承受顶部重力的时候,产生坍塌。坍塌物又随水流被带出,水流继续溶蚀基岩,如此反复,洞系也就形成了。如果用化学来解释可以归纳为:CaC03+H20+C02→Ca(HC03)2(岩石溶解形成洞穴)和Ca(HC03)2→CaCO3↓+H2O+CO2↑(析出沉淀形成钟乳石)。水流顺势而下,它遇到坚固的岩层,就会改变方向,洞穴随之横向延伸;当下方岩层变得松软,水流在重力作用下就会继续向下渗年没有阳光的地底,是不可能出现原始森林般的繁荣景象的。因此,洞穴中的巨蟒和怪兽只不过是想象,这里的常住居民只有较为低等的昆虫、鱼类,还有一些临时寄居的透,这样形成的洞穴也就越来越深。

岩溶洞穴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还为万千生命提供了栖息地,许多动物在地下岩洞中,特别是许多长年生活在地下的动物。但是在常老鼠、蛇、蝙蝠和雨燕。

沿着这些洞穴的内壁缓缓向下,人们仿佛来到时空的隧道。那些沉睡了几十万年以上的岩层,它们是地球气候和环境变迁的宝贵的见证人,如今就这样直接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大自然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变化无常,研究者们的动作必须要快,因为这些季节性很强的洞穴堪称是瞬息即逝的。在下一个季节,水流也许就会选择其他路径。

幽深洞穴探险作文 篇5

佛爷洞是个美丽有趣的溶洞,洞顶吊着千奇百怪的石钟乳,配上绚丽多彩的灯光,这简直就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啊!这里的石头也非常有趣,有趣的石头当然也有有趣的名字啊!如:金猴望桃、坐进观天、一边天……佛爷洞共有两层,最有趣的当然是在第二层啊!

当我们准备从第二层出去时,发现这个溶洞有条暗河,而且是我们出洞的必经之路。所以,坐船出洞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在公园坐过船,在江河里坐过船,但从未在溶洞里坐过船,怀着又激动又害怕的心情,我们加入了等待坐船出洞的队伍里,这个队伍就像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横驾于空中。过了许久,我们终于坐上了船,在开船师傅的指引下我们顺着暗河往前行,坐在船上的.我一边欣赏洞中的风景,一边感受大自然的奇特之处。忽然,前方照进来一缕阳光,啊……我们到出口啦!

出来之后,我们坐着竹筏通向下一个景点——佛爷山。来到山下,我看见这座山又高又陡,想要登上去好难啊!不过,没过一会儿功夫我们便顺利登上山顶。登上山顶后我们又去了鸟语花香的鸟花园,走了惊险刺激的高空玻璃桥,坐了长达360米的滑梯……

快乐的时光总是匆匆过去,我有些恋恋不舍。这里不仅山美水美溶洞美,还环境清幽,适合人们来休闲。

这真是美丽、有趣的佛爷洞啊!

★ 我钻进了蚂蚁洞穴作文900字

★ 自然之旅作文

★ 秋之旅作文

★ 晋商之旅作文

★ 海边之旅作文

拍卖洞穴之家 篇6

The aptly named Rock Cottage, 1)hewn out of a sandstone cliff in 2)Worcestershire, western England, is one of 50 that were built in the area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The unusual property, which lacks running water, electricity or a toilet and has not been occupied since the late 1940s, is expected to fetch bids of up to 25,000 pounds.

Auctioneer Daniel Lovatt of Halls Estate Agents in 3)Kidderminster said, the sale offered a “unique opportunity”.

“How many people can say they own a cave home?” he added, though he admitted that it was unlikely to be deemed habitable by the council.

The home, despite lacking modern 4)amenities, boasts a front door, windows and fireplaces as well as a 5)pantry, sitting room and a bedroom.

“洞穴奇案”疏议 篇7

关键词:法律,道德,美德,灾难伦理

五名探险者受困山洞, 食物用尽濒临死亡。大家约定抽签吃掉一人以救活余人。威特摩尔最先提出上述建议, 临到抽签却又反对。其他四人执意抽签, 恰好选中威特摩尔。获救后, 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

这四人到底有罪还是无罪?探讨“洞穴奇案”, 必须首先确立一个原则, 司法过程中作为参考的要素是否只有法律?还是兼有道德?

笔者认为, 司法过程必然会将道德纳入考虑。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者会将两者混同, 相反, 承认这一点彰显的是司法者将二者明确区分的勇气。然而, 法律与道德是实质可分的吗?笔者对此持反对意见。

按照霍姆斯的“坏人”理论, 道德是不重要的, 并且, 由于法律适用道德语言会造成混乱, 最好从法律中清除所有道德语言。卡多佐追随霍姆斯, 参与批驳源出于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并盛行于19世纪末的形式主义法学, 提出“先例的背后是一些基本的司法审判概念……而更后面的是生活习惯、社会制度, 那些概念正是在它们之中才得以生成”。 (1) 也即是说, 霍姆斯和卡多佐一致认为, 法律规则的唯一坚实基础只能是社会福利。但是, 什么是社会福利?卡多佐则给出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它“可以指由于坚守正确行为的标准——这在社会风气中得以表现——而带来的社会收益。在这类案件中, 社会福利的要求就是宗教的要求、伦理的要求或社会正义感的要求”。 (2) 社会福利包括道德的被遵循。霍姆斯的实用主义进路要求法律研究者从法律之外, 至少是常规定义的“法律”之外寻求对法律规则和结果、法律原则和制度的解释, 但是, 法律之外有什么?道德恐怕成为答案之一。道德此时还是不重要的吗?道德能从法律当中清除吗?霍姆斯的结论与假设自相矛盾。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则法律必然涵盖道德的一部分。

本案中, 法律规定已十分明晰, 《刑法典》规定:“任何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须被判处死刑。”想在法律范畴为吃人者开脱比较困难, 即使援引紧急避险等法律制度也十分牵强。而在前文的铺垫下, 我们可以从容拿起道德这把尺子而不用心虚。问题是, 即使放在道德范畴中, 吃人者的行为合乎道德吗?道德能够宽恕他们吗?首先, 必须区分道德和美德。“必须严格地把道德 (morality) 和德性 (virtue) 辨识为善性的独立种类, 尽管是相互关联的种类。” (3) 这里的德性, 为了区分, 笔者建议译作“美德”。美德是比道德对善性更高的要求, 其跨度不亚于道德与法律的二分。本案中, 若吃人者掷了骰子得出结果, 而出于对被吃者的怜悯而未吃, 是一种美德——至少具有美德的性质。美德总是节制自我而为他人带来好处。显然, 不能用如此高的善性要求对待吃人者。本案中存在两种道德, 一种是尊重他人的生命, 一种是保全自己的生命。前者的正当性无需赘述, 因为这正是为司法者所诟病之处;而后者也具有完全的正当性:“如果自我保全的欲求乃是一切正义和道德的唯一根源, 那么, 基本的道德事实就不是一项义务, 而是一项权利……唯有自我保护的权利才是无条件和绝对的。” (4) 两种道德不存在高下之分。曾以为密尔的“伤害原则”已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群己权界问题:“个人彼此互不损害利益。互不损害法律明文规定成员在默契中认作权力的确切利益” (5) , 实则不然。本案中, 一旦行为人做出能动选择, 两者必牺牲其一。从这个意义上说, 不论行为人如何选择, 都可被理解和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 案件隐约存在一种灾难伦理。笔者联想到幼时钟爱的动画片《黑猫警长》中的片段:螳螂小姐涉嫌于新婚之夜谋杀亲夫, 据称是为了给后代提供足够的营养, 经查这确是螳螂繁衍生息恪守的习俗, 于是新娘重获自由。为了种族的延续, 群体的求生常以个体消亡为代价, 这几乎成为自然界的最高法则, 求生本能也被植入人类基因。当吃人者出于被困的境地, 在灾难之中, 他们俨然有世界末日将至之感, 假设此时世上其他人都已不再存活, 他们出于延续人类种群的考虑, 或者出于这种本能去食人是否更能被宽恕呢?而这种假设在灾难降临于人身上之时, 在当事人脑中很可能会被自动运行。

而关于灾难伦理的状态, 有学者认为, “就伦理转换而言, 常态的竞争伦理向灾难中的互助伦理的转换是人类理性中集体生存和回复常态的理性体现”, (6) 就地震等纯粹灾难而言, 就直接受难者来看, 多具有一定亲缘关系, 易形成灾难中的互助伦理。这是与本案中的一个不同。此外, 地震是纯自然灾害, 受难者无事前主观放任或同意, 而本案中, 当事人均有对危险的预判。因此不能希求他们具有伦理转换, 并且实际上, 在求生与种族延续的意义上, 竞争伦理与互助伦理是相互统一的。

如果把法律、道德、美德排列在数轴上, 设道德位于原点, 法律为“-1”, 美德为“1”, 能够确定的只有吃人者的做法小于1。而为什么几乎所有人在清楚了案情之后没有斩钉截铁地断定吃人者有罪, 即结果等于-1, 而都在有罪与无罪的观点之间徘徊呢?这至少说明, 道德因素将最后的结果朝原点移动了。而我们之所以会考虑吃人行为是否符合美德的标准, 说明该行为的部分因素足以达到这个标准, 这种相似性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从而导致了我们会对其进行判断。因此, 笔者倾向于得出结论:吃人者的行为最终落在原点右侧附近, 即吃人者的行为没有打破法律, 可以判其无罪。甚或, 洞穴奇案的经典之处就在于, 其结果恰好位于原点上, 它成功地维持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本杰明·内森·卡多佐著.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2]万俊人主编.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Ⅰ[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上海:三联书店, 2003.

洞穴里的精灵 篇8

地下洞穴里的确非常黑暗,没有阳光,但一些洞穴中也真的蕴藏着无与伦比的“宝藏”。如果看到这些“宝藏”,你一定会惊讶得合不上嘴巴,眼睛也舍不得眨一下!

这宝藏就是洞穴里的精灵——洞穴沉积物。这名字是不是令人费解?那么说石钟乳、石笋,是不是你就恍然大悟了?

瞧,第一幅图中的物体像不像悬挂在洞顶的冰锥?这是石钟乳,自洞顶垂直向下生长。

第二幅图中的物体像是春天冒出地面的竹笋。它叫石笋,自洞底向上生长。

石钟乳与石笋总是相对生长,如果连接在一起便形成石柱。

木质曲度用餐——悉尼洞穴餐厅 篇9

竣工时间:2009年

建筑师:高田宏一事务所

项目组:高田宏一(Koichi Takada)、陈儒(Robert Chen)

工程:Bonar Interiors

摄影:Sharrin Rees

Location:944 Anzac Parade,Maroubra,Sydney,AustraliaCompletion Date:December 2009

Design Team:Koichi Takada Architects,Koichi Takada,Robert Chen

Construction Team:Bonar Interiors

Authorities:Randwick City Council

Photographs:Sharrin Rees

设计师设计洞穴餐厅的目的,是想试图改变大家在餐馆里面吃饭和交谈的方式。

该餐馆的声学质量有助于提高进餐时的舒适度。

高田宏一对舒适餐厅的噪音程度进行了实验,可以制造出洞穴类似的低噪音环境。一片片木板造成了声学实验室的吸声效果,在人们餐饮谈话中产生愉快的声音,提供更温馨的体验,以及有趣而复杂的视觉效果。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测,生成了每一个木板相应的一系列的声学曲率(acoustic curvatures)。用计算机数值控制(CNC)技术对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数据进行加工。

We aim to change the way we eat and chat in restaurants.The acoustic quality of restaurants contributes to the comfort and enjoyment of a dining experience.We have experimented with noise levels in relation to the comfort of dining and the ambience a cave like environment can create.The timber profiles generate a sound studio atmosphere,and a pleasant'noise'of dining conversation,offering a more intimate experience as well as a visually interesting and complex surrounding.

愿景、大数据和洞穴寓言 篇10

借用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来讲,领导者的愿景就是领导者的伟大之所在[1]。愿景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是其核心就是发现未知事物的能力[2]。愿景可能是渐进的,并且可以瞥见如何改进现状,在最极端的极端情况下也有可能具有破坏性并由此带来新情况。

2 大数据

既然愿景如此重要,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扩大愿景呢?大数据就是一个经常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3,4]。大数据在这个方面具有显著的诱惑力,它被认为可以洞悉最复杂的问题。如果将组织的愿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该组织就可以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而不用“听天由命”。也许更重要的是,大数据预示的是基于数据的概率,也就是未来发展趋势的概率,且这个概率会被认为相当高。如果被知道了这个发展趋势,人们就会认为可以控制它。

上述的情况让人难以抗拒。能够自由地使用数据来发现曾经被没注意的事物的能力和把握不可预测的、新出现的复杂现实情况的能力当然令人向往。为此,就应该将愿景完全寄托于大数据吗?在任何情况下,大数据都能改善领导者的愿景吗?

3 洞穴寓言

大数据真的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有效呢?或者说,领导者们应该接受大数据的诱惑吗?这个问题和柏拉图的洞穴寓言[5]中的囚徒们的问题相似。寓言中的囚徒生来就被锁在一个洞穴里面,不能回头,他们只能看到面前的墙壁。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到他们面前的墙壁上。和一般人一样,这些囚徒对事物的感知全部来自于他们获取的数据,也就是墙壁上的影子。

有一个囚徒被释放后,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从冰冷的抽象中走出来,到了温暖的太阳下。等他回到洞穴,他把所看到的事物告诉给那些仍困在里面的囚徒。他声称他们以前错误地认为那些影子,那些暗淡抽象的东西,就是现实事物本身。这个囚徒和他的所见立刻就遭到其他囚徒的排斥。就像组织里被立即解雇一样的情况发生了,这个囚徒搬出了洞穴去其他的地方寻找机会了。

4 愿景

通常,人们都期望向那个获得自由的囚徒看齐。根据柏拉图的语言,这个囚徒看到了真理。本质上来讲,人们到底在向哪里看齐呢?过于依赖大数据的愿景其实是基于抽象的。大数据也许可以被用来抓住人们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但是一个明智的愿景首先应该建立在实际经历上,然后再参考大数据提供的静态的快照。简单来说,基于大数据的愿景存在的危险在于它可就是来自于“影子”。

如果愿景建立在“影子”之上,人们就会做出各种假设,例如认为领导能力就是知识。进一步来讲,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区别在于领导者是专家,即具备知识,而下属是可怜的愚昧者。从这个愿景的这个角度来看,领导水平可以通过领导者的知识水平以及领导者服众的水平来衡量。按照这个观点的定义,领导就是控制和命令。大数据是一个可以帮助领导者控制未来的工具,知识是影响下属来实现控制未来的目标的工具。

由于愿景的定义比较模糊,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区别经常不只是在于具备的知识的多少。组织中地位较高的人并不只是知道得更多,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更重要。也许是受愿景固有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从抽象中获取的信息的应用可能会超出预期或者最初的参考框架。

就算是从“影子”得到的愿景,关于组织内部或者领导者的环境中分离的假设还是很明显的。认知者被认为和被认知对象分离开来,领导者被视为独立的,不同于下属。从人们最自然的本性来,这个愿景表明人们都是所处位置的“囚徒”。每个人都各自独立。自上而下的领导框架与前面所述的愿景中显示的寓言中潜在的异化的假设是一致的。对知识的追崇似乎是一贯的,那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人唯一与外界交互的模式就是获取知识。通过这样的远景投影后,领导行为可以比作阅读一本展开在人们面前的“宇宙剧本”,而不是编写和修改剧本。

5 小结

大数据在领导工程和从业者中大受欢迎,这表明了什么呢?是应该向获得自由的囚徒看齐呢,还是向仍然锁在原地的囚徒看齐呢?

参考文献

[1]William James.A Pluralistic Universe[M].Biblio Life Press,2008.

[2]雷强.浅谈愿景领导理论[J].理论探索,2010(5).

[3]孙强,张雪峰.大数据决策学论纲:大数据时代的决策变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刘明辉,江允英,张帆.大数据时代的领导变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7).

体味恐怖 黑暗洞穴 篇11

玩家的一举一动都能够产生声波,产生的声波会随着洞穴的形状扩散开来。声波会沿着墙壁扩散流通,如果碰到不可以前进的位置,声波就会聚在一块然后慢慢消失。玩家可以根据声波的流动情况判断洞穴方位,决定是否继续前进。

发射的声波有两种颜色,分为白色跟红色。正常的声波颜色是白色,当白色声波检查到危害玩家的物体或者地形的时候,就会显示成血一般的红色。看见红色声波的时候玩家就需要注意了,一旦触碰这些危险单位玩家就会葬身于洞穴之中,游戏自然也从头开始。游戏中的移动操作非常简单。如果不想移动且希望发射声波,玩家长按脚印再松开手指,声波便会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点击脚印的上下左右方,脚印便往玩家点击的方向移动,同时发射出声波。“踏踏”的脚步声在黑暗中回荡,增添了一分紧张感。如果只想做一个安静的洞穴探索者,玩家可以往前进的方向双击屏幕。双击屏幕行动不会产生大面积的声波,在躲避怪物追杀的时候是保命利器。

本作营造出一种昏暗、紧张、刺激的氛围。可视化的声波波纹在黑暗中绽放,给玩家带来一线生机,然而声波波纹像烟花般短暂易逝,留给玩家的只剩下当初的那片黑暗,还有那双孤单的脚印。如果玩家不幸触碰了伤害来源,血红色的波纹随着角色的惨叫声在黑暗中荡漾,犹如火红的鲜血在地面炸开一样惨烈。

尽管游戏的目的性和操作性比较容易上手,但想要轻松过关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本作采用渐进制设计方式,需要玩家完成当前关卡才能开启下一个关卡,每个关卡的难度都有明显的提升。游戏的难度梯度通过关卡元素的种类和洞穴地形体现出来。随着游戏的深入,关卡里会充斥着各种各样残杀玩家的元素。游离的魔物、嗜血的猛兽、尖刺的石壁、滑动的陷阱……

总结

煤层气洞穴井施工技术 篇12

关键词:煤层气,山西沁水盆地

1 施工洞穴井的目的

洞穴井作为多分支水平井的辅助井, 其作用有3点:作为水平井的排采井;为水平井的施工可行性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和钻井参数;煤层洞穴段为水平井提供了导向靶心。

2 井身质量要求

3 资料录取要求

为了达到钻探目的和完成录井任务, 要求录井队与钻井工程、泥浆人员密切配合, 严格执行地质设计和甲方指令, 按探井资料录取规范, 在录井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负责的取全取准各项资料。 (1) 钻时录井。 (2) 岩屑录井。 (3) 循环观察。 (4) 钻井液录井。

4 钻具组合

一开钻具组合:Φ3 1 1.1 m m钻头+Φ159mm钻铤×3根+108mm方钻杆。二开钻具组合:Φ215.9mm钻头+Φ178mm钻铤×2根+Φ159mm钻铤×8根+Φ127mm钻杆+Φ108mm方钻杆。洞穴作业钻具组合:Φ500mm割刀+Φ89mm钻杆+108mm方钻杆。

5 钻井液设计

(1) 钻井液原则。钻井液体系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对煤储层的污染伤害, 携带岩屑, 提高机械钻速, 降低综合成本。确保钻井施工安全, 分井段钻井液能够有效保证井壁稳定, 预防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进入山西组前, 换用清水钻进。鉴于该区地层压力较低和清水钻井过程中的自然造浆作用, 要防止较高的钻井液柱压力引起的漏失和对煤储层的伤害。采用化学和机械方式控制固相含量, 清除有害固相。

6 施工流程

以沁水施工的FZP04-2V井为例, 一开采用Φ311.1mm牙轮钻头一开钻进, 11月4日钻至井深34.35m一开完钻, 下入外径244.50mm, 内径226.62mm, 壁厚8.9 4mm表层套管3根, 总长32.45m, 下深33.85m。采用固井车固井。注入水泥6.5t, 水泥浆平均密度1.85g/cm3, 水泥返至地面, 固井质量合格。2007年11月6日采用215.9mmPDC钻头二开钻进, 井深430.00m换用牙轮钻头, 11月17日钻至井深552.00m完钻。2007年11月17日进行了标准测井、组合测井。2007年11月17日下入外径177.8mm, 内径161.7mm, 壁厚8.05mm产层套管, 总长550.93m, 下深551.03m, 阻位541.00m。其中含玻璃钢套管1根长9.00m, 位于481.10~490.10m。由固井车固井, 共注入水泥15.6t, 水泥浆平均密度1.72g/cm3, 候凝至11月19日下钻透水泥塞至540.50m, 然后把泥浆换为清水, 起钻准备洞穴作业。

7 割玻璃钢套管、掏洞穴、替清水、投砂技术方案

(1) 割玻璃钢管。

在准备割管前, 先要准确丈量入井钻具, 确保割刀下如准确的设计位置 (485.00~489.00m) 。下钻前还要开泵试验一下割刀能否顺利打开, 防止入井后不能顺利工作。当钻具下入设计位置后, 将手把压紧, 使钻具处于悬空状态, 打开泥浆泵, 发现泵压陡然上升, 然后进行低速转动, 会有明显的阻力反应, 钻具在孔内会发出咔吧咔吧的声响, 保持割刀位置不变, 转动半小时至一小时后, 泵压会有明显的下降, 钻具不在发出声响, 转动均匀, 井口返出大量玻璃钢碎片、水泥块及少量煤油, 出现以上现象后, 再慢慢给压, 如果给压 (压力控制在10kN左右) 成功说明玻璃管已完全割开。注意第一次尽量用Φ300mm的割刀, 这样施工速度比较快, 在井内转动时的阻力也比较小,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割玻璃钢管作业。

(2) 掏洞穴作业。

割玻璃钢管作业完成后, 起出Φ300mm的割刀, 下入Φ500mm的割刀到上次割管的位置, 打开泥浆泵, 在原位置低速空转, 当有大量煤油及煤屑返出后, 慢慢给压 (压力控制在10kN左右) , 直到掏至预定位置, 一般掏穴速度比较快在30min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施工过程都要求钻具长度的绝对准确。

(3) 替清水。

起出Φ500mm的割刀后, 下入Φ152mm牙轮钻头, 以确定玻璃钢套管底口是否变行, 能否正常通过钻头, 如果遇阻低压低速转动, 防止把玻璃钢套管底口压裂, 通过洞穴后, 打开泥浆泵循环至人工井底, 把掉入口袋的煤屑循环干净, 然后压入清水 (要备足至少大于套管容积的清水) 循环, 直到井口返出清水, 这一步很关键, 直接影响投砂质量。

(4) 投砂作业。

投砂要选用上等的颗粒均匀的压裂砂, 这样的砂不含泥质, 能够快速沉淀, 使砂面能够长期稳定。

8 完井作业

投砂24h后, 下钻探砂面位置, 下钻过程中, 速度要慢, 防止钻具快速上下活动将洞穴作业完成后, 起下钻换钻头, 以确定玻璃钢套管底口是否变行, 能否正常通过钻头, 并开泵将掉入套管内的煤屑循环出来, 同时将泥浆替出换成清水, 把准备好的干净河砂 (泥质含量较少, 颗粒均匀) 投入套管, 投至488.50m结束 (深度以钻具实探为准) , 起钻安装井口装置完井。

9 结语

洞穴井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工艺较复杂的施工项目, 它要求施工人员要仔细认真, 不能有半点差错, 如玻璃钢套管位置、洞穴位置、投砂位置等, 一旦出错基本无法挽回, 甚至全井的报废。随着煤层气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 提高产能必将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因此在未来的煤层气的开发过程中, 洞穴井、水平井的施工将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手段, 所以掌握和推广洞穴井施工技术对以后的煤层气开发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雷管生产线下一篇:攻子之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