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应用技术

2024-11-30

组件应用技术(共12篇)

组件应用技术 篇1

摘要:本文探讨了用组件开发虚拟仪器的方法,通过将组件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方便了虚拟仪器的组建并提高了可重用性。

关键词:软件组件,虚拟仪器

0 引言

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是指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将微机和测量系统融合于一体,用计算机软件代替传统仪器的某些硬件功能,用计算机的显示器代替传统仪器物理面板的测量仪器。VI的出现是传统仪器在测量理论和测量方法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充分体现了“软件就是仪器”的新思想,同时打破了传统仪器由厂家定义、用户无法改变的模式,用户借助通用的仪器硬件平台,调用不同的测试软件,就可以构成不同功能的仪器。构筑仪器的核心由原来的硬件转移到了软件,使仪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相对传统仪器而言,虚拟仪器具有测量成本低、功能多、灵活性强、人机界面友好等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也逐渐大型化、复杂化、综合化,人们对虚拟仪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方面希望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虚拟仪器的性能,不但要提供丰富的仪器控制功能,而且要保证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以及数据处理、显示、存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等。然而,传统的设计方法很难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更好的开发方法。

1 虚拟仪器的体系结构

虚拟仪器(VI)通过应用程序将通用计算机与功能化硬件结合起来,用户可通过友好的图形界面来操作这台计算机,就像在操作自己定义、自己设计的一台单个仪器一样,从而完成对被测试量的采集、分析、判断、显示与数据存储等。它可划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显示结果三大功能模块。数据采集功能主要是利用一些硬件(如GPIB、VXI、DAQ)采集数据;数据分析则对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处理(信号处理、数字滤波、统计、分析等);结果显示就是将采集到的数据和分析后的结果表达出来。

虚拟仪器充分利用了当代先进技术,如计算机技术、模块化的数据采集调理电路和总线技术等,它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是虚拟仪器工作的基础,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被测信号的采集、预处理、处理等。虚拟仪器的硬件主要由计算机硬件和信号采集调理部件组成。虚拟仪器的软件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部分,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板卡驱动部分,直接对数据采集卡进行启停控制。启动数据采集,实现信号的存储,控制系统复位及多通道操作,满足采集卡“即插即用”的要求。这些功能是面向硬件的,必须满足实时、高速度的要求,通常用汇编语言设计实现。

(2)虚拟仪器面板部分,这是控制软件的核心,为用户提供了美观、方便、快捷的交互界面。它以传统仪器的物理面板为基础,集成各种仪器的面板,比如示波器、压力表以及各种指针式仪表等,供选择使用。

(3)离线分析部分,它对采样信号进行非实时的再现和处理,如频谱分析、图形处理等。这部分所实现的功能是其它传统仪器所不具备的,是VI的优势部分。

2 组件技术在虚拟仪器中的应用

2.1 用组件构造虚拟仪器的思想

组件是一种能够提供某种服务的自包含的软件模块,它封装了一定的数据(属性)和方法,并提供特定的接口。开发人员利用这一特定的接口来使用组件,并使其与其它组件交互通讯,以此来构造应用程序。组件具有封装性、独立性和宽适应性等特点。组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用户可以首先考虑购买合适的组件,其次再考虑自行开发,然后将这些组件按照一定的要求组装起来就能构建自己的应用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便于日后的修改,从整体上来说降低了开发成本。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以软件构架为组装蓝图,以可重用组件为组装零件,支持组装式软件复用,是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软件在虚拟仪器的组建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因此有理由认为组件技术同样适合于虚拟仪器的开发。为了提高虚拟仪器的灵活性,可以将虚拟仪器按功能划分成若干不同的模块,把它们封装成组件的形式。用户只需要更换不同的组件,就可以配置出相应的仪器功能和仪器面板,使计算机成为用户所需要的多功能、多用途仪器。

2.2 用组件构造虚拟仪器的体系结构

运用组件后,虚拟仪器的各个要素按照其行使的功能分为仪器驱动程序、虚拟仪器面板部分和控制分析三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由一组同类型的软件模块组成,每个软件模块提供一定的服务,从而组建虚拟仪器的过程就变成了组装各种软件模块的过程。

仪器驱动程序模块负责处理与某一专门仪器通讯和控制的具体过程,通过封装复杂的仪器编程细节,为用户使用仪器提供了简单的函数接口,用户不必对各种诸如GPIB、VXI、数据采集板等仪器硬件有专门的了解,就可以通过仪器驱动程序来使用这些仪器硬件。仪器驱动程序一般由仪器厂商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当测试要求改变需要更换新的仪器硬件时,只需更新相应的驱动程序,并且保证它对上层的接口保持不变,那么新的仪器硬件就能在原来的系统中正常运行。

虚拟仪器面板部分,则是控制软件的核心,由一系列开关、按钮、波形显示面板、数码显示器等组件组成的,为用户提供了美观、方便、快捷的高级交互界面。与测试服务器中的组件不同的是,这些组件是“可视的”,也就是具有一定的外观,专门用于构成虚拟仪器面板的外观供用户操作,这些操作包括设置测试参数、控制仪器测试、显示测试数据、调整数据显示的方式等。

控制分析部分包含了一系列用于仪器控制、数据分析的软件模块,这些模块被封装成组件的形式。其中仪器控制组件并不直接与仪器硬件打交道,而是通过仪器驱动程序来控制硬件,完成仪器的初始化、数据的采集和发送等和硬件控制有关的任务。数据分析组件则提供诸如FFT分析、功率谱密度计算、数字滤波、各种统计数据的计算等一系列和数学分析有关的功能。

这三个部分之间是层层调用的关系:控制分析部分中的组件通过调用仪器驱动程序来完成对硬件的操作;构成仪器面板的组件则通过调用控制分析部分中的组件供用户完成测试任务。因此这些不同类型的组件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紧密联系的。这种独立性使得各个组件可以被重复地用于不同的测试系统,提高了虚拟仪器的可重用性。这种独立性还使得组件可以被单独地升级,却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只要这些组件的接口保持不变,方便了虚拟仪器的修改。

3 结束语

本文把组件技术应用于虚拟仪器的开发,提高虚拟仪器软件的开发速度、降低开发难度,充分利用现在日渐成熟的组件技术,提高虚拟仪器的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和易维护性,从而提高虚拟仪器的构建速度,满足快速增长的多功能综合仪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陆立巧,闵华松,陈奎生.基于组件技术的虚拟仪器开发方法[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2,(2).

[2]Krieger David.The emergence of distributed component platforms[J].Computer(USA),1998,(3):43~53.

[3]刘慧荧,刘一兵,刘浔江.虚拟仪器技术及其若干进展[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8,(1).

[4]刘佳,宋爱国,王爱民.基于组件的虚拟仪器软件模型[J].测控技术,2006,(9).

组件应用技术 篇2

GIS组件分类与检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讨论了组件分类和匹配原理,并对签名匹配法进行了研究,把它作为从已知的组件中获取可重用组件的.方法。最后提出了在国土信息管理领域中GIS组件库的解决方案。

作 者:边馥苓 王喜春 BIAN Fuling Wang Xichun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6(3) 分类号:P208 关键词:GIS   软件重用   组件库   签名匹配   组件分类   组件检索  

组件应用技术 篇3

关键词:DTS;数据仓库;数据转换;ActiveX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514-02

Application of DTS Component in Data Warehouse Data Transformation

ZHENG Dan, WANG Yao

(School of Polytechnic,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DTS is a very powerful and flexible data transfer tool. It ca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ta source with different construct. This paper by using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data warehouse, illuminates how to use DTS for loading original operation data into data warehouse, and emphasizes on how to use ActiveX script language in data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DTS; Data Warehouse; Data Transformation; ActiveX

1 引言

在建立數据仓库时,数据的抽取、转换和装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所完成的工作就是将数据迁移到数据仓库系统。在一个数据仓库项目中,大部分的工作都花费在此。但是,不同的事务处理系统可能用到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使数据转换的工作变得异常复杂。期间容易产生许多异构数据源,有的是文本文件,有的虽具有表结构但不属于同一种数据源,如EXCEL、FOXPRO、ACCESS,这些情况极大地妨碍着数据的集中处理。因此由原有异构环境向OLAP环境转换就成为数据仓库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SQL Server提供数据转换服务(Data Transformation Services,DTS)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DTS提供了例如引入、引出以及在微软的SQL Server和任何OLE DB、ODBC或者文本格式之间转换数据的功能,使这一工作变得简单高效。

2 设计学生成绩分析系统的星型模式

对一个学校来说,学生成绩无疑是很有价值的数据,它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我院情况为例,计划设计数据仓库对学生成绩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以便有效地挖掘利用这些数据所隐含的价值,帮助教育管理人员做出科学的决策。在构建数据仓库之前创建一个名为gzxy的数据集市,打算采用星型结构。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星型数据模型

3 ActiveX脚本语言

DTS是一个强大而且灵活的数据库迁移工具,它能够实现各种异构数据源的数据转换。在数据迁移时,DTS 还可以使用ActiveX脚本语言,如VBScript 或JavaScript来转换数据。数据转换脚本可以简单地将一列的内部代码转换为外部系统使用的代码,也可完成复杂的功能。数据转换脚本可以执行能在脚本语言中执行的任何动作,这种灵活性使DTS 成了一个强大的数据迁移工具。

3.1 利用ActiveX脚本语言实现学生维表数据的导入

在SQL Server 2000中新建数据库gzxy,并且创建上图所示的事实表和维表。我院的学生信息和学生成绩信息都是以EXCEL文件的形式存储的。其中学生信息是按班级分别存放在每个表单中,表单名称就是班级名称,字段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并没有班级代码。比方说,“网络1”表中,学号为20055120610101的学生:表示她是05网络1班,2005是她的入学年份,5120是院系代码,6101代表是网络专业1班,01表示是1号学生;“网络2”表中,学号为20055120610201的学生就是05网络2班的学生。05网络1班的班级代码是056101,05网络2班的班级代码是056102。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考虑在将这张EXCEL表中学生信息导入SQL SERVER学生维表中,如何添加班级代码。当然我们不可能去为每个学生逐个填写班级代码,这是不现实的。在这里用SQL Server的DTS工具就能很轻松的完成这样的工作。

对于其他字段,在导入时直接进行复制就可以了。对于班级代码的建立,就需要编写ActiveX脚本语言。ActiveX脚本可以验证信息的正确性,不正确的数据可以存储在异常日志的文件中,可以随后分析这些数据。

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先运行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选中“工具”菜单中的“数据转换服务”→导入数据,在“数据源”对话框中选Microsoft Excel 97-2000,文件名选“E:data5学生名单.xls”,目的选“用于SQL Server 的Microsoft OLE DB 提供程序”,数据库选gzxy,在“选择数据源表和视图”对话框中,“源”选择以班级名称命名的某张表单,比如“网络1”,在“目的”中选择“[gzxy].[dbo].[xs]”,单击随后的“转换”,弹出“列映射和转换”对话框,单击“转换”选项卡,单击“在将信息复制到目的时对其进行转换”选项,在下面的区域编写我们的脚本语言。

Function Main()

DTSDestination("xh") = DTSSource("学号")

DTSDestination("xm") = DTSSource("姓名")

DTSDestination("xb") = DTSSource("性别")

DTSDestination("csrq") = DTSSource("出生日期")

DTSDestination("bjdm") =mid(DTSSource("学号"),3,2)+mid(DTSSource("学号"),9,4)

Main = DTSTransformStat_OK

End Function

这里编写的ActiveX脚本采用的是VB Script的语法。这里主要是对“班级代码”的一个处理,我们发现班级代码实际上隐含在每个学生的学号里。比方说学号为“20055120610101”,班级代码就是由学号第3位开始的后2位“05”组合上学号第9位开始的后4位“6101”而成的“056101”。有了这样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借助脚本语言方便的生成每个学生的班级代码。

写好代码单击“下一步”,在“保存、调度和复制包”对话框中勾选“立即运行”,并且勾选保存DTS包,存为SQL Server,名称为“xs_resource”单击“完成”后,可以看到成功执行“包”的提示。

创建好的包在企业管理器的数据转换服务列表可以中看到,如果还要导入其他班的学生信息,我们只需要择其他的表单名称,重新执行一边包,就不用反复书写代码了。

3.2 利用ActiveX脚本语言实现事实表数据的导入

学生成绩信息按每学期的考试结果保存为一张EXCEL表,其中按班级分别创建多个表单。如表1所示就是05网络1班2005~2006上学期的考试成绩的情况:

表1 05网络1

在导入数据时,主要是对成绩的处理,其他信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填入。我们将每门课程分别导入,这里以“英语”课程为例。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

第一步:在当前服务器下的“数据转换服务”,选择“本地包”,单击右键“新建包”,弹出“新建包”界面。向DTS包设计器工作区中添加一个连接,即Microsoft Excel连接,该连接的数据库文件名指向“E:data5061_05高职成绩.xls”;再向工作区中添加一个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SQL Server图标,选择目标数据库为gzxy。

第二步:从任务工具箱中选择“转换数据任务”,为其设置属性。在“源”选项卡选择某个表单,这里选择“网络1”,“目的”选项卡选择“[gzxy].[dbo].[cj]”,在“转换“选项卡中,默认情况下系统会按照先后顺序自动建立源字段到目标字段的一一映射,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将其全部删除,然后重新建立。

第三步:选中源列表框中的“學号”字段,再选中目的列表框中的“xh”字段,单击“新建”按钮,在“创建新转换”中,选择“Copy Column”,对于学号,只需要直接复制就可以了。

第四步:选中源列表框中的“英语”字段,然后选中目的列表框中的“kch”字段,单击“新建”按钮,在“创建新转换”中,选择“ActiveX Script”,在弹出的“ActiveX脚本转换属性”窗口,“语言”选择“VB Script Language”,在右侧的脚本代码输入窗口中输入如下代码:

Function Main()

DTSDestination("kch") = "0051G057"//英语课程的课程编号

Main = DTSTransformStat_OK

End Function

第五步:选中源列表框的“英语”字段,再选中目的列表框的“cj”字段,对英语成绩的导入我们直接进行列的复制就可以了,选择“Copy Column”。

“cj”表中的其他字段,如“学分”,“教师编号”等按照步骤四的方法填入相应代码就可以了。在所有的字段映射都设置好后,DTS将会把源和目的的映射关系以图形化界面的方式显示出来,如图2所示。

图2 映射关系

第六步:保存创建好的包,并执行包。之后就可以看到EXCEL表中的英语成绩导入了SQL Server的学生成绩事实表中。

其他课程成绩的导入只需要重新打开包,按照具体情况重新设定就可以了。

对于考查科目,我们在导入事实表中的时候,为了成绩分析统计的方便,我们希望将“优秀”,“良好”这样的文字也转换成数字,用“考核方式”字段可以说明这门课程是考试还是考查。如何使其能自动进行转换呢,在转换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编写脚本。

在上例中的第五步,对成绩字段我们就不能直接进行复制了,而要选择“ActiveX Script”,在右侧的脚本代码输入窗口中输入如下代码:

Function Main()

if DTSSource("组网与综合布线实践")="优" then

DTSDestination("cj") = 90

elseif DTSSource("组网与综合布线实践")="良" then

DTSDestination("cj") = 80

elseif DTSSource("组网与综合布线实践")="中" then

DTSDestination("cj") = 70

elseif DTSSource("组网与综合布线实践")="及格" then

DTSDestination("cj") = 60

elseif DTSSource("组网与综合布线实践")="不及格" then

DTSDestination("cj") = 50

end if

Main = DTSTransformStat_OK

End Function

上面的代码把成绩等级相应地转化为分数导入数据库中,这样考查科目就可以和考试科目一起参与计算学生总成绩,平均分等等。

4 结束语

本文根据构建我院学生成绩分析数据仓库中涉及到的异构数据源转换的问题,主要介绍了通过编写脚本语言实现将大量的EXCEL数据表导入SQL Server数据库中的技巧,实现了数据的快速转换,展现了DTS组件在实现数据仓库中数据导入导出的强大功能,相信对其他院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 SQL SERVER 2000 OLAP服务设计与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周之昕. 基于DTS的异构数据源格式转换[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8):20-21.

[3]王胜德, 杨学强. 利用DTS实现异构数据库的数据交换[J]. 计算机应用,2003(23):132-134.

[4]崔彬. 利用DTS包进行多维数据集的自动处理[J]. 软件导刊,2006(8):49-50.

射频电缆组件3D数据应用 篇4

1.射频组件分类及特点

根据使用的缆材类型射频电缆组件可分为柔性射频组件和半刚射频组件两大类:

(a) 柔性射频组件

由SFF等柔软类型线缆和SMA、N等类型射频电缆头组成, 互联形式通常为一对一, 近几年因产品集成化、小型化发展, 互联形式也出现一对多甚至多对多。其制造过程无需进行折弯成型, 只需将电缆与两端连接器进行装配即可, 故其外形指标重点关注总长。

(b) 半刚射频组件

由SFT等半刚类型线缆和SMA、N等类型射频电缆头组成, 互联形式均为一对一。其制造过程除需将电缆与两端连接器进行装配外, 还需进行折弯成型, 故其外形指标除需关注总长外还需重点关注成型形状。

2.问题现状

2.1射频电缆组件设计

在很长一段时期, 2D绘图软件是许多企业进行射频电缆组件设计的工具。一般射频电缆组件设计主要由电气设计人员利用Auto CAD和Excel完成二维图和明细表拟制, 如图1、表1所示, 两者包含不同信息, 相互配合实现对设计要求的表达。

(a) 二维图

内容包括物理外形 (通过长度标注结合表格) 、器材位置 (通过序号指引) 、电气指标 (通过文字说明) 、其他要求 (通过文字说明) 、互联关系 (通过表格) 、印字标识 (通过表格) 。

(b) 明细表

内容包括器材序号 (通过数字) 、器材类型 (通过器件代号结合名称型号) 、器件用量 (通过单位并结合数值) 。

上述信息众多看似完整表达了设计要求, 实则存在问题。首先, 在2D设计模式下准确长度较难在设计阶段及时获得, 故初期设计文件中的长度信息多为参考, 不具使用性, 即使其值经过经验预估, 往往误差大, 欠缺准确性。第二, 对半刚组件而言, 在2D设计模式下成型信息更难以及时地在设计阶段获得, 即使后期想获取此部分信息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故长期以来, 半刚组件图示表达方式与柔性组件完全相同, 如图1和表1, 该方式无法准确反映组件外形信息, 表达不合理。第三, 设计输出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主要依赖个人经验或习惯, 往往造成连接器及线缆与辅材热缩管间的合理性匹配性存在问题, 各器件图示表达不合理不统一, 这对电气设计人员而言非其所长, 若要做到往往费时费力。

2.2射频电缆组件制造

外形长度和分段成型对射频电缆组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设计信息, 其缺失给其制造带来了很大困难。

很长时期, 通常采取实物配做方式, 即在相关零部件均已加工组装到位后再由电装人员根据互联关系现场规划射频电缆组件的路径、确定长度。该制造模式在产品研发周期缩短、小型化要求提高、质量控制提升的趋势下, 越来越凸显诸多问题, 如质量不稳定、一致性较差、装配效率低、制造周期长、制造成本难控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 也曾尝试采用实物打样方式。即前期通过在产品实物上进行试做验证得到标准样件, 再按标准样件进行测绘, 随后对测绘数据进行计算整理, 最终形成有效的加工数据。该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造的困境和瓶颈, 但因过程往往反复迭代, 费时费力, 且准确性受样件自身精度和测量误差影响较大, 加之后期组件制造误差, 精度控制较难, 尤其对半刚组件而言难度更大。

3.需求分析

3.1总体需求

为解决上述射频电缆组件设计制造面临的困难, 提升设计手段是必然需求。目前借助3D软件已完全可以基于结构模型实现射频电缆组件虚拟设计与仿真, 如图2所示。通过对3D模型中相关参数的提取和必要处理形成各类有效输出, 使射频电缆组件虚拟设计与仿真能够实实在在发挥作用, 实现应用落地。此项工作总体需求归结为两点:适用性和高效性。

3.2详细需求

3.2.1适用性

针对不同应用场合对射频电缆组件信息需求是不同的, 故对3D模型进行数据提取、信息输出时需有针对性。如设计用文件侧重最终结果, 制造用文件侧重中间过程, 制造过程又由若干工序组成, 各工序面对的操作人员不同、工作内容也不同, 需根据不同使用对象、使用目的确定不同类型信息输出, 并确定其组成要素和格式表达。

(a) 设计文件

要求要素齐全, 包含3.1所述二维图和明细表及上述全部信息, 格式表达满足标准化要求。柔性组件和半刚组件外形表达采用不同方式, 其中前者沿用原有方式, 采用端到端直线示意图, 后者采用准确3D投影视图, 反映实际折弯成型状态。

(b) 制造文件

针对下料、打标、切剥、成型等不同工序分别创建下料表、标识汇总表、手动成型表、自动成型文件等, 同时为利于物料采购、成本核算等创建器材汇总表。其中下料表核心要素含线缆类型、单位、用量, 标识汇总表核心要素含标识类型、单位、用量、打标内容, 折弯成型表核心要素含分段长度、折弯角度、扭转角度、折弯半径、始末端信息, 器材汇总表核心要素含物料种类、单位、用量。

3.2.2高效性

根据上述适用性要求, 为满足射频电缆组件设计制造所需应产生若干文件输出, 各份文件信息要素众多且相互间应保持一致, 同时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 在满足上述工作质量要求的同时需考虑降低人员工作难度, 提高工作效率。

(a) 所有输出均由软件自动从3D模型中提取相关参数并结合必要辅助信息自动创建产生, 其中大部分内容由程序自动填写, 人员仅需在此基础上做少量完善修改即可发布使用。

(b) 同级产品中所有射频电缆组件设计文件批量创建。

(c) 射频电缆组件中所用各类热缩管型号及用量由程序按规则自动匹配选择, 并自动填写在相应输出文件中。

4.技术途径

为满足上述需求, 技术途径如下:

(a) 根据柔性组件和半刚组件自身特点并结合3D软件功能, 柔性组件采用3D软件线束模块进行实体设计, 刚性组件采用3D软件管道模块进行实体设计, 如图3、图4所示。

(b) 根据不同应用场合定制不同模板供程序调用输出, 包括图框模板、图样模板、明晰表模板、下料表模板、标识汇总表模板、手动成型表模板、自动成型数据格式定义, 表2为手动成型表模板。

(c) 制定辅助文件格式及其内容, 用于必要时程序对调用3D模型参数的合理处理与判断, 包括余量添加表、器件类型匹配表、基准误差修正表、组件接线及分组表等。

(d) 制定上述各类模板及辅助文件命名规范及调用规则。

(e) 对3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根据需求梳理详细功能项及其实现方式, 如操作界面、控件方式、操作流程等。

5.实现成果

按上述技术途径开发出的功能控件如图5所示, 各功能控件完全集成嵌入于3D软件中, 与3D软件自带的线束或管道模块使用环境一致, 为一体化操作。图为半刚组件图纸创建操作界面, 主要用于实现半刚组件批量出图, 具有多项功能:如出图组件选择、图幅大小选择、组件投影方向选择、存放路径选择、输出精度控制等。图7为由上述功能控件自动创建生成的半刚组件图, 几乎所有工作均有软件自动完成, 人员仅需对各投影视图、表格、技术说明等的位置做适当调整或据情况对模板中已有常规技术说明进行补充完善。其他功能界面及数据输出情况相似。

上述工作实现了对原有设计文件的改进补充, 大大提升了对射频电缆组件装配制造的工艺指导性, 如折弯方式、组装顺序等, 不同工序操作人员按对应文件完成相应工作, 同时也为射频电缆组件制造流程的改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实现其装配制造可与其他组成零部件的加工装配过程并行开展, 缩短制造周期。目前该项工作已在一定范围进行了实际应用。

结语

上述工作是解决长期制约产品研发制造困境的一次实践, 以射频电缆组件产品为突破点, 基于较小投入实现了从3D模型到实际应用的转化, 对3D技术在其他类型产品或专业领域的应用有一定借鉴意义。

摘要:射频电缆组件是电子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D技术的运用为其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性, 但也同时产生了新问题需解决。本文介绍了基于3D模型解决射频电缆组件设计制造各环节所需数据的适用性及高效输出。此项工作较大程度地促进了3D技术在射频电缆组件领域的应用落地。

关键词:3D技术,射频电缆组件,半刚组件,柔性组件

参考文献

组件应用技术 篇5

针对税务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税源监控信息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组成和结构.以VB及Mapobject控件相结合,开发了实用的税源监控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可改进现行税务工作的管理状况,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

作 者:朱汝清 詹新武 ZHU Ru-qing ZHAN Xin-wu 作者单位:朱汝清,ZHU Ru-qing(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詹新武,ZHAN Xin-wu(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组件应用技术 篇6

【关键词】组件对象模型;COM;组件开发技术;可重用性

中国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软件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同软件之间相互利用是一个常见的事情[1]。软件之间或软件内部的相互利用常常会涉及到组件的重用。组件对象模型(COM)的最秒之处是很容易对某些代码实现一次编写和多处应用[2]。重用性是指当一个程序单元能够对其他的程序单元提供功能服务时,尽可能地重用原先程序单元的代码。组件对象模型的可重用性是指一个组件对象如何重用已有的组件对象的功能,而不是重复实现老的功能服务[3]。组件对象模型的可重用性是任何对象模型的实现目标,尤其是对于大型的软件系统,可重用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组件对象模型(COM)的可重用性与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中的重用性在实现过程不同,较难掌握。

像我们很熟悉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C++,它的重用性位于源代码一级,它是通过继承来实现重用,一个类继承于另一个类,实现父类功能的重用。继承可以使已经存在的类无须修改就可以适应新应用,继承是比过程重用规模更广的重用,是已经定义的良好的类的重用[4]。但对于组件对象模型的可重用性则情形有所不同,因为组件对象模型是建立在二进制代码基础上的标准,所以其可重用性也必然建立于二进制代码一级。按照组件对象模型的标准,实现这种可重用性有两条途径:包容或者聚合,这是组件对象模型两种重用模型[3]。

包容和聚合的重用思路基本一致,只是在实现方法上有所不同。包容是外部组件的接口直接包含内部组件接口的指针,它将使用内部组件的接口来实现它自己的接口。聚合就是直接将内部组件的接口直接暴露给客户,而客户并不知道这是内部组件的接口,始终认为这是外部组件的接口,客户直接通过外部接口使用内部组件对应的功能[5]。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组件对象模型(COM)的可重用性的實现,有程序设计经验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经验的初学者来说,难度却不小。本文从软件技术专业初学者的角度,阐述了组件开发中二种可重用模型的实现方法。

2、用包容模型实现学生组件的重用

假定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一个COM学生对象,它实现了学生管理的功能。它的接口定义如下:

由于更新,我们实现了一个新的COM学生对象,它既要实现新的接口,也要实现学生管理功能的接口,而新对象的学生管理功能与老对象学生管理功能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在实现新对象的过程中考虑到可以重用老对象的功能。虽然接口对象的是采用面向对象语言来进行定义的,但是重用的方法上却不能采用类的继承来实现功能的重用的。应该采用组件对象的重用模型来进行重用。对于包容模型的重用。我们应该要明白,老对象的创建和释放都是在新对象的内部进行的,而客户所看到的只是新对象暴露出来的接口,因此客户并感觉不到老对象的存在。对于包容模型的实现,老对象并不要求进行什么特殊处理,只有新对象要进行包容老对象的特殊处理。实际上新对象是老对象的客户,负责老对象的创建、调用和释放工作。新对象实现包容的关键代码如下:

在Init成员函数中,新对象调用API函数创建了老对象,只要创建成功,数据成员m_pStudentInner记录了老对象的IStudent接口指针。新对象实际上通过指针调用老对象相应的成员函数。

3、用聚合模型实现学生组件的重用

如果我们采用聚合实现对象的重用。首先,对于老对象就与包容模型重用实现有所不同。要实现聚合模型重用,老对象就必须要适应能在被聚合的情况下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所谓特殊的处理也就是当客户向老对象请求IUnknown接口时,它必须能把控制权交给新对象,由新对象来决定客户程序的请求结果。在实现过程中也就是由委托IUnknown和非委托IUnknown来实现聚合情况下的特殊处理。能够适应在被聚合的情况下进行特殊处理的老对象的委托IUnknown和非委托IUnknown定义如下:

在Init成员函数中,对于创建老对象的API函数,我们要注意它的第二个参数。一般我们可以根据第二个参数的值,来确定它们是使用什么样的对象重用模型。当第二个参数是指向新对象的IUnknown指针时,说明它是采用聚合模型来实现组件的重用;当第二个参数是为NULL时,说明它是采用包容模型来实现组件的重用。在对象的重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一个对象中同时混合使用包容模型和聚合模型。

4、结束语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可能比较肤浅,但是从软件技术专业初学者的角度来看,是很有必要的。如何让一名软件技术专业初学者尽快摆脱日常的思维定式,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组件对象模型(COM)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思想,以及更加深刻的领会组件对象模型(COM)程序设计的精髓,是组件开发技术这门专业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希望这篇文章能在这方面能起到一点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树茂.COM组件技术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1718-1719

[2] 邱仲潘译. COM与COM+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3] 潘爱民.COM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钱能.C++程序设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潘恒.中间件技术—COM组件的探究[J].科协论坛,2011(4):61-62

真延时微波组件技术的研究 篇7

微波组件是相控阵雷达系统的重要部件, 随着相控阵雷达的发展, 对微波组件的要求也正朝着小型化、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相控阵天线的波束扫描主要依靠的是馈电系统中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数字移相器, 通过波控系统控制移相器改变波束指向, 由于其渡越时间和孔径效应的影响, 会使得信号的瞬时带宽受限。而实时延时器的使用可以实现相控阵雷达的宽带宽角扫描, 减小雷达信号被截获的概率和降低反辐射导弹的威胁。目前国外对延时器的应用比较广泛, 主要集中在同轴电缆和光纤延时器上, 光纤本身的传输损耗较小, 但光电器件的损耗较大, 目前的光电器件成本也较高, 这些原因限制了光纤延时器的应用。同轴电缆的延时器不需要光电和电光转换, 但其缺点是体积大、损耗高。本文设计的X波段真延时微波组件基于MCM技术设计, 具有小型化、可靠性高等特点, 实时延时器的应用可以降低相控阵天线的孔径渡越时间, 展宽相控阵雷达的瞬时信号带宽, 实现相控阵雷达的宽带宽角扫描。

2 接收组件的原理和组成

该接收组件由三部分组成:四路接收通道、功率合成器以及真延时公共通道, 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相控阵雷达的宽带宽角扫描, 用实时延时器取代常规相控阵雷达中的移相器是必须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 太多数量的实时延时器给工程实现带来较大困难, 并且造价增加。在此采用折中的办法, 即在相控阵雷达的子阵级上引入延时器进行延时补偿, 而子阵内部采用通常的数控移相器。根据天线系统的工作带宽、波束扫描范围, 确定子阵的通道数量为4个。本文采用单元通道6位数控移相器+子阵级5位延时器的设计方案, 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波束扫描精度。

在相控阵天线子阵中, 四路接收通道共用一路含有延时器的公共输出通道, 射频信号经过接收通道的限幅, 放大, 衰减和移相处理, 然后经过功率合成器进入公共通道, 在公共通道做一次损耗补偿, 然后经过延时器输出。通过公共通道延时器的真实时间延迟, 降低天线的孔径渡越时间, 实现阵列两端信号的相加合成。根据延时器的位数, 增加相控阵天线的瞬时信号带宽因子, 拓展相控阵天线的瞬时信号带宽。

3 组件技术分析

3.1 T/R组件链路噪声的计算。噪声是限制接收机灵敏度的主要因素, T/R组件的低噪声设计十分重要。接收机系统的级联噪声系数为:

整个接收系统噪声系数NF可由式 (1) 求得, 其中:

b.第二级为功率相加网络, 其损耗为LC。

功率相加网络的增益为:

式中, ai为第i个通道的幅度加权系数。

噪声系数为

d.第四级为延时网络, 其损耗为LD, G4=GD=1/LD, NF4=LD。因此可得

3.2 天线孔径对信号带宽的影响。波束指向θ、单元间距d、两端单元的相位差

移相器只能提供小于2π的相移, 第N个单元的相移为

a.天线孔径渡越时间对信号带宽的限制

b.天线孔径渡越时间对宽带线性调频信号调频速率k的限制

c.使用延时器后, 孔径渡越时间变得很小

信号带宽和调频速率不再受到限制。

d.使用延时器后 (延时器的相位线性变化) , 则

3.3 实时延时器的应用分析。

相控阵天线的工作频率为8~12GHz, 天线单元间距d=14mm。在1×32阵列中, 共8个子阵, 子阵之间的距离为L=4×14mm。当扫描角度θ为±50°时, 天线的孔径渡越时间为: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 本方案选用基于Ga As MMIC技术的5位延时器芯片, 工作频率为8~12GHz, 最大延时量1550ps, 最小延时变量为50ps。

4 组件设计

天线端口接收到四路射频信号后, 依次经过限幅器、低噪声放大器、数控衰减器、数控移相器, 进行放大、衰减和移相处理。所选用的芯片均通过金丝键合工艺进行连接。雷达阵面是收发分置的, 距离较近, 为防止发射阵面耦合过来的能量过大, 使用限幅器对后面的电路进行保护。根据所选用的芯片, 以及具体的电路布局, 建立模型进行仿真。

增益结果如图2所示, 在X波段内, 增益大于20d B, 满足设计要求。输入输出回波损耗仿真曲线如图3所示, 在工作频段内, S11和S22均小于-15d B, 满足小于-10d B的设计要求。噪声系数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最大噪声系数小于2.4d B。在实际电路中, 需要考虑接头插损、连接不匹配以及电路损耗带来的噪声影响, 所以相对3.5d B的噪声系数, 留有1.1d B的设计冗余, 满足指标中噪声系数要求。

5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设计了四通道接收微波组件, 并且对该组件进行了实物测试。在频带内增益大于20d B, 输入输出端口驻波小于2, 通道间的一致性较好。本文给出一个通道的测试结果。图5为幅度衰减曲线。由于测试时的输入信号很小, 幅度衰减较大时, 曲线波动也会较大。图6为相位变化曲线。图7为延时量的变化曲线, 采用的是矢量网络分析仪对群时延进行测试, 由于时间延迟过小, 以及仪器本身的限制, 导致测试结果波动较大。可以看出当延时量越小时, 测试结果波动越大。但整个频带内的延时量还是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来, 满足设计要求。

结束语

本文结合微波组件的技术分析和实时延时器的理论基础, 设计出了基于真延时技术的微波接收组件。国内率先将基于Ga As MMIC技术的延时器芯片应用在相控阵雷达中。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该组件满足设计需要, 基于Ga As MMIC技术的延时器芯片性能也比较稳定, 为以后的工程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对比目前依靠数字移相器改变波束指向的相控阵天线, 在微波组件使用延时器可以减少天线孔径渡越时间, 拓展相控阵天线的瞬时信号带宽。基于真时延的相控阵天线是未来实现多功能雷达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胡明春, 周志鹏, 严伟.相控阵雷达收发组件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7.

[2]李俊生, 蒙林, 张德智.X波段高功率T/R组件的设计与制作[J].现代电子技术, 2009, 9.

[3]B.A.Kopp.X-band transmit/receive module overview[A].IEEE MTT-S Int, Microwave Symp.Dig.Boston, MA, 2000.6:705-708.

[4]A.M.Baquero Martinez, L.Ojalvo Sanchez, A.Pedreira Rios.RBX (Band X SAR) :Analysis and Calibration of Tx/Rx Modules[A]Proceedings of the 6th European Radar Conference.978-2-87487-014-9, 2009.

浅析通信网络的组件与应用 篇8

关键词:通信网络,组件,应用

一、通信网络相关概述

传统的通信网络由三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传输、交换和终端。而现代电信网络是由专业的硬件和软件设备组成的有机通信系统, 硬件一般是指通信设备, 软件就是相关工作程序, 主要是为企业、个人等用户提供各种通信服务。当今最大的通信网络应该是因特网, 主要由多个计算机网络对信息进行传输和交换, 能在全球进行传输和应用。

二、通信网络系统结构组件

2.1传输

通信网络传输是指依据网络传输协议利用一系列线路的调整和变化来进行通信的过程。这一形式的网络传输需要一定的介质, 也就是网络中的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 它能影响网络的数据通信质量。目前常用的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光纤、同轴电缆、无线传输媒介。

2.2交换

通信交换技术是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交换技术。在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可以实现通信网络中数据、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常见的通信网络交换技术有以下几种: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协议、ATM异步传输模式等。

2.3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为了规范管理网络信息的传递, 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一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 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也需要遵守共同定制的规则, 这些规则就是网络协议。任何计算机只有遵守网络协议后, 才可以与其他计算机在网络上进行正常的通信。网络协议一般有几个层次, 各个层次独自完成自己的任务, 双方的通信在相同的层次中才能互相取得联系。

三、通信网络的应用

3.1有线电通信

通过导线传输电信号的通信方式, 在有线电通信系统中主要包含线路、终端、交换和用户设备这些主要成分。有线电通信主要作用是传输电报、电话、传真、数据、电视盒控制信号等, 相比于无线电通信, 它有传输质量强, 不容易受到干扰, 保密性比较好, 但是由于传输线路的限制, 机动性比较差, 因为有线电通信不易被干扰和截获, 所以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中。

3.2军用通信网络

军方使用的通信网络一般有三种, 即架空明线通信、电缆通信和野战线路通信。架空明线通信是通过架空明线连接通信设备组成的有线电通信。架空明线具有距离远、通信质量好、容量大等特点。但是它建立费时且容易受到破坏。电缆通信一般是指通过地下电缆、海底电缆线路和通信设备建立连接而构成的有线电通信。它与架空明线通信相比, 稳定性强、抗毁性好、保密性好、质量高容量大。

3.3无线电筒通信

无线电筒通信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无线电通信的方式有:双向通信、单向通信;单路通信、多路通信;直达通信、经过中间站转信。无线电通信建立迅速, 便于机动, 能同移动中的、方位不明的以及被敌人分割或自然障碍阻隔的对象建立通信联络, 广泛用于地面、航空、航海、宇宙航行的通信, 是战时的主要通信手段。但无线电信号易被敌方截收、测向和干扰;有的无线电信道不够稳定, 易受电离层和大气层变化的影响。

3.4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纤来传输携带信息的光波以达到通信之目的。要使光波成为携带信息的载体, 必须对之进行调制, 在接收端再把信息从光波中检测出来。然而, 由于目前技术水平有限, 对光波进行频率调制与相位调制等仍局限在实验室内, 尚未达到实用化水平, 因此目前大都采用强度调制与直接检波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通信网络与人们日常生活水乳相融的今天, 除了正确的面对日益复杂的通信网络, 还需要加大对通信网络组件的研究和掌握好通信网络技术, 才能将通信网络技术快速的应用于现代社会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 通信网络不断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也方便了每个使用通信网络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浅析通信网络的构成部分及其影响[J].江西大学学报, 2010 (32)

[2]张建中.通信网络形成系统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2 (12)

组件应用技术 篇9

1 设计与实现

1.1 界面重构工具

界面重构工具包括界面复制和界面重构两个模块。

1.1.1 界面复制

界面复制模块能够分析原生应用界面各控件的父子关系, 并抽取指定层次的界面控件[1], 抽取出的控件以XML对象保存成原生应用界面模型文件。

该模块通过使用velocity模板技术生成目标Web应用代码, 该代码用于在zk框架中运行, 最终生成与原生应用相似的web应用界面。

1.1.2 界面重构

界面重构模块将界面复制模块生成的原生应用界面模型文件转换成图形化模型, 界面控件以图形化方式展现, 可通过拖拽的方式修改控件图元的位置、大小, 支持控件的增删改以及对界面的重新布局。

该模块使用Eclipse提供的GEF框架生成可视化界面编辑器, 以插件的形式集成在Eclipse中[2]。该模块定义了大部分遵循zk控件标准的模型、控制和视图层, 某种意义上即是zk可视化IDE[3]。

1.2 运行支撑服务

运行支撑服务包括操作执行和数据收集两个模块。

1.2.1 操作执行

支持对标准控件的操作请求, 该请求基于控件的事件消息, 通过事件消息对与其映射的源应用控件进行操作, 操作目标是控件, 操作结果反馈并更新到Web请求页面。支持用户对控件的操作请求类型包括:鼠标事件 (如单击、双击、右键) , 键盘外设输入 (如文本输入、热键响应) 。

该模块调用了uiautomation提供的控件操作接口[4], 同时对不支持ui操作的控件提供了基于底层鼠标、键盘消息的低级操作方式。

1.2.2 控件监控

在遗留系统应用执行请求的操作后, 控件监控模块可以监控到界面中显示的数据变化, 包括编辑框数据、列表数据、树节点数据等, 以及界面中控件的变化结果, 包括控件位置、大小、是否可见、新增、消失等[5], 并能将这些变化同步发送到重构应用, 用于再更新浏览器数据。

该模块使用了uiautomation提供的多种监听器, 如属性监听器、可用性监听器、结构监听器[6], 同时自己实现了窗口监听器, 用于监听窗口的打开、弹出和切换。在更新浏览器时使用了comet服务器推送技术, 确保原生应用界面发生的变化都能实时更新到浏览器端。

2 结语

组件级虚拟应用技术相比传统的虚拟应用技术在将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的原生应用系统移植到Web应用中的同时, 提供了界面组件的重新布局和样式修改功能, 在进行界面集成时达到统一界面风格和操作方式的目的。

相对于基于图像的虚拟应用, 本文的应用界面元素可以修改, 界面展现风格可以自定义, 操作性和用户交互性更好;相对于纯粹基于Web的虚拟应用, 本文的Web应用不需要实现业务逻辑, 因此在重构速度上明显提高, 也有效地降低了重构过程中的风险。

虽然本文采用了富客户端框架ZK来生成Web应用, 但仍然无法达到Windows应用界面的操作性和交互性, 由于原生应用组件的多样化, 需要持续增加Web组件以满足与原生组件的映射, 而对过于复杂的原生组件仍需要借助基于图像的虚拟应用技术来实现, 因此本文的组件级虚拟应用技术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zhenzhe.基于UI Automation的自动化测试工具设计指南[EB/OL].http://blog.csdn.net/zhengzhe1937/article/deta-ils/8499811

[2]Frederic Plante.Introducing the GMF Runtime[EB/OL].http://www.eclipse.org/articles/Article-Introducing-GMF/ar-ticle.html

[3]chanson.ZK开发手册[EB/OL].http://zh.zkoss.org/doc/devguide

[4]msdn.UI自动化控件模式概述[EB/OL].http://msdn.micro-soft.com/zh-cn/library/ms752362.aspx

[5]msdn.UI自动化属性概述[EB/OL].http://msdn.microsoft.com/zh-cn/library/ms752056.aspx

管网叠压供水设备组件的应用分析 篇10

管网叠压供水设备系建筑给水中应用的新型加压供水系统,符合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环保政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优点:

(1)节能:水泵是建筑中的耗能大户,叠压供水设备前端充分利用了市政水压力,避免了市政水头能量的浪费,后端采用变频供水,保证水泵运行在高效段,有效节约能耗。

(2)节地:不需要户外水池、水箱等,减小供水加压系统占地面积。

(3)节水:解决了地下水池的漏水问题,无需清洗,节约清洗水量。

(4)节材:采用叠压供水设备,减少了水池、水箱、独立水泵房等建、构筑物的修建,节约了原材料的使用。

(5)减少二次污染:调节水量在水池、水箱中长时间停留是造成供水二次污染的重要原因, 采用叠压供水设备后的直接供水方式取消了储水环节,减少了二次污染。

(6)减噪:由于管网叠压供水设备可设置在室外场所,且为配套装置,因此可减少噪音对住户的影响,有利于环境保护。

随着叠压技术的推广使用,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加入到管网叠压供水设备的生产、销售,在国家统一的产品标准还没有出台前,每个厂家都是按自己的企业标准进行设计生产,缺乏一个统一的产品质量及性能检验标准,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本文针对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中的一些重要部件及其要求谈一些浅显的看法,以供商榷。

2 倒流防止器的应用:

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作为一种直接从管网中吸水的加压设备,倒流防止器若作为必备单元,其选用应视其系统状况、使用区域及用途来确定。各类倒流防止器的应用条件如表1,其中减压型倒流防止器为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中最常用到的设备。

当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作为管网转输增压或系统不产生“背压”或“负压”现象时,倒流防止器可不作为必备单元。例如:当供水压力要求不同的区域,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作为市政管网中间加压泵站等来使用时,其设备前后均为市政管网,性质相同,管网中的水若出现倒流时,不存在污染的现象,因此这时的管网叠压供水设备可不加装倒流防止器。

当管网叠压供水设备直接由市政管网吸水作为小区或住宅增压或叠压设备前后管网有可能产生“背压”或“负压”时。例如用设备为住宅楼的供水设备和为闭式热水系统供水时,其水泵前必须有倒流防止器,原因如下: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3.2.5条第2款规定,水泵直接从市政水管吸水时,水泵吸水管的起端应加装倒流防止器。这个条款为管网叠压供水设备前必须加装倒流防止器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2)管网叠压供水设备直接与市政管网相接,在管网系统“背压”和“负压”情况下,虽然水泵或设备出(进)口有止回阀,但止回阀是易损件,如果损坏、关闭不严或者为了防止水锤而减慢关闭速度的情况下,均会产生倒流。即便在止回阀关闭的情况下,由于阀后压力高于阀前压力,水流有可能通过渗透作用倒流回市政管。因此仅仅通过止回阀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减压型倒流防止器来防止回流污染。

选用倒流防止器时应考虑下列几个因素:

(1)倒流防止器的本体及配件的材质应采用环保材料。目前市场上的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使用的水泵、管件等大多数都采用不锈钢材料,保证了设备供水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但是由于倒流防止器结构复杂,产品配件多,因此部分倒流防止器,特别是大口径的倒流防止器还是采用碳钢铸造本体,普通橡胶为密封件。这些材料长时间使用后仍会对水质产生污染。建议倒流防止器在与水体接触部份的材质上也应采用环保材料,如不锈钢、铜为本体,卫生型橡胶或硅胶为密封件等。

(2)倒流防止器是复杂的水力控制阀门,如果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对用户的供水。因此,倒流防止器应确保产品质量,且在运行中安全、可靠。对用水安全要求高的用户,可以使用双倒流防止器,一用一备保障供水安全。

(3)应积极开发可靠的低阻力倒流防止器。现阶段一般的双止回结构倒流防止器其额定流量下的阻力值可达到5—8m水头,对于通常14~30m的市政供水压力来说,这样的水头损失大大削弱了管网叠压供水设备在叠压节能方面的优点。所以应通过开发、应用安全可靠的低阻力倒流防止器,减少压力损耗,提高供水管网水压的利用率。

(4)应注意倒流防止器的安装环境,如果安装未能符合要求,倒流防止器有可能反而成为一个新的污染源。虽然说倒流防止器已经有相应产品标准和安装图集,但还需要有相应的安装、检查、验收要求。避免合格的产品由于安装原因变成不合格工程,影响使用。

(5)当叠压供水设备配置管网叠压供水设备吸水端有加装稳流罐,则倒流防止器应加装在稳流罐的进水端。

3 气压罐的应用

管网叠压供水设备所使用的气压罐有两种:一种安装在设备出水管上,另一种安装在设备进口处。

水泵变频供水时,控制器通过采集实时压力值,并与目标压力值比对,将计算结果用来控制变频器的频率输出,从而达到恒压供水的目的。这种闭环控制一般采用无限靠近目标值的做法,因此在调节压力的过程中,出水压力会产生波动。使用气压罐,并设置好合理的预充压力后,对抑制这种压力波动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才能为用户提供更稳定的水压。同时,气压罐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少量用水,减少水泵启停次数,延长水泵使用寿命。因此出口处的气压罐应为必备单元。

设备进口处的气压罐为可选。其主要作用为在压力波动大的情况下稳定进水压力用,实践证明在外管压力平稳、水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气压罐。

选用气压罐时应考虑下列几个因素:

(1)气压罐是一个密闭的容器,自来水中的氯气无法及时挥发,因此气压罐的材质要选用安全卫生且耐酸性腐蚀的材料。

(2)气压罐的应用效果与气压罐的有效容积、预充压力有着密切关系。但目前国内缺少这两方面的数据:①稳压用的气压罐有效容积与用水量之间的关系,②气压罐预充压力与设备扬程之间的最佳比例。

4 卫生性能要求

物业管理条例中,供水部门要提供合格的水,并向最终用户收费。合格的水应该是指用户接收到的,即用户家中接到的水。水从自来水厂到用户大体上有三个环节:生产、储存、输送。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有一套严格的检验措施,基本上都是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关键是输送和储存过程。以前用户端的地下水池、水箱是供水二次污染源,采用叠压供水设备为用户供水,取消了地下水池及屋面水箱这两个污染源,极大了消除了卫生隐患。但是如果叠压设备的不符合卫生要求,或安装不合理,反而为供水产生新的污染。

按我国的《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卫生安全评价规范》中规定:与生活饮用水接触的输配水管、蓄水容器、供水设备、机械部件(如阀门、水泵、水处理剂加入器等),防护材料(指与生活饮用水接触的涂料、内衬等)都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的要求。传统加压泵房供水只要水泵、管道等器件满足该要求即可,但忽略了泵房在安装过程中管材等进行切割、焊接加工后对材质产生的改变有可能影响到水质安全。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作为一种成套供水设备,其检测条件满足《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卫生标准检验方法》中:在浸泡试验中应使用输配水管或有关产品的最终产品这一要求,产品的检测更符合实际应用条件。因此,成套型叠压供水产品比普通泵房具有更高的卫生性能。

5 结语

以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为代表的新一代二次供水系统在节能、卫生、减少污染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器件没有强制要求,如果此类器件应用不当或性能不能达到相应要求,管网叠压供水设备有可能达不到节能的目的,甚至存在污染供水系统的隐患。随着《管网叠压供水技术规程》、《管网叠压供水设备》及相关产品标准的陆续出台,相信对规范和指导管网叠压供水设备的开发、生产、应用,乃至整个叠压供水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钢,无负压管网增压设备应用探讨[J],给水排水,2004.30(4):88-91

[2]CECS184:2005,给水系统防回流污染技术规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3]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卸载Windows中的集成组件 篇11

卸载“IE”

我们只需使用一个特别的工具—“Pantheon.XP(IE删除专家)”,就可以彻底清除IE。利用IE删除专家,我们可以任意卸载IE3.0到IE6.0的各个浏览器版本,而且在您的操作系统里不会留一点痕迹。

它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只要我们双击Ieremove.exe文件,在弹出的窗口点击“开始删除”按钮,然后在弹出的警告对话框中选择“是”,重新启动后IE就已经彻底的删除了(如图1)。

卸载“DirectX”方法

手工卸载法

单击“开始”菜单打开“运行”对话框,输入“Regedit”回车后进入注册表编辑器,在注册表编辑器中单击“编辑”菜单中的“查找”命令,在“查找”对话框中输入“DirectX”进行查找(如图2),将找到的关于DirectX主键全部删除,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就可以安装以前版本的DirectX了,这种方法对卸载DirectX9.0测试版非常管用。

使用软件工具卸载法

使用修改注册表的方法比较麻烦,我们也可以通过下载一个“DirectX随意卸”的软件来实现,它是一个小巧好用的DirectX卸载工具,支持所有的DirectX版本(包括将来更高版本的DirectX),无需安装直接运行下载的可执行文件即可。在该软件的主界面中,我们单击“卸载DirectX”按钮(如图3)之后,将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你是否要卸载DirectX,单击“确定”按钮开始卸载,在卸载完毕后系统会自动重新启动,重新启动后会弹出一个“DirectX卸载工作完成,谢谢使用”的对话框,表明你已经成功地卸载了DirectX,接下来重新安装以前的版本即可。

卸载Windows

Media Player 9.0

已经抢先安装了Windows Media Player 9.0的朋友,如果想卸载该软件,只要使用“优化大师”的智能卸载功能就可以很方便的卸载该软件。优化大师可以卸载目前任何版本的Windows Media Player(如图4)。

卸载Messenger

组件应用技术 篇12

所谓的COM组件技术是微软公司在20个世纪90年代创建的, 现在已经成为微软公司、数据设备公司等支持的软件组件结构标准。开发COM的最初目的就是让应用程序方便定制, 为对象链接的嵌入提供支持。COM技术提供了创建兼容对象的技术规范, 以及其在windows系统下的通信规范。COM组件从根本上看是一套为组件架构而设置的文档, 提供了一种编写与语言无关组件方法, COM具有一个特定的COM库, 即API, 这就给用户提供了组件管理服务。这个API的大多数的代码都可以支持分布式或者网络化的组件。Windows系统上的分布式COM在实现过程中提供了网络上其他组件通信所需要的代码。COM组件是利用Win32动态链接库或者可执行文件的形式来发布代码执行指令, 这就使得COM规范编写的组件可以满足系统程序的编辑需求。

COM接口在应用中定义了接口的功能, COM组件负责完成具体的功能。一个COM组件通过定义接口对象基类或者嵌套类等方式完成多个接口的对接, 这样就可通过定义接口的类别来实现功能。COM组件作为COM接口的具体实现, 设计为二进制的单元, 并以动态库和可执行程序的形式表达。COM在执行时可以在主进程内也可在其外部, 但是可执行程序形式存在的COM组件只能在主进程外。

在COM组件技术中, 其也看做是服务器, 根据组件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可以对其进行分类, 即进程内、本地、远程。而后两种进程也就是外服务器形式。进程内服务器就是指服务器和客户在同一个进程空间内完成运行, 进程内COM组件是以DLL形式封装的组件。当服务器与客户在同一台计算机上, 但运行的空间是相对独立的, 这个服务器为本地服务器, 而其封装形式为EXE。当COM组件与客户不在同一台计算机上时, 这个进程就是远程服务, 其封装文件可以是EXE也可是DLL。如果是DLL封装, 远程服务器的计算机就需要一个代理进程来实现互动。

2 COM组件技术在数控磨削中的应用

2.1 总体思路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控的智能化与精细化也随之提高, 而其控制系统也从专用系统转变为灵活的开放式可编辑系统, 即可以针对不同的加工流程进行灵活的调适。这种体系的转变是的机床的生产商可以从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资源, 来提高数控的灵活性, 以此实现一机多用的目标。系统的开放也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成本节约, 如磨床用户可以开发适应自身生产需要的数控系统以及人机交互界面。此时利用二次开发的方式, 突出VB和MATLAB的优势就可极大的提高编程效率。具体思路是借助COM组件来实现程序的开发, 从编辑与设计输出接口——创建COM组件工程——编译生成COM组件——DLL文件——用户设计VB开发, 经过这个流程就可实现对数据磨削的程序开发, 以适应生产需求。

2.2 COM组件建立与调用

2.2.1 组件建立过程

通常在VB与MATLAB之间实现调用有以下措施:动态数据交互、ActiveX自动化、中间文件传递、Matrix VB措施、COM组件技术。以上多种措施中前三个不能与MATLAB相配合, 不能实现软件一直, 而第四种已经停止发布, 最佳的方式就是COM组件生成器, 以保证MATLAB接口的需求。这个组件技术可以将MATLAB开发的算法程序与相关的支撑函数数据库进行一并打包, 形成一个组件, 从而构建一个独立的COM对象, 并对其进行集成融入到应用程序中。这样的方式可以脱离对MATLAB环境的依赖, 灵活性较大。所以数控磨削中可以采用此方式实现混合编程。在编程过程中采用的步骤如下:在MATLAB的M文件编辑器中编写函数形式的文件, 并设计其输出的参数;然后在MATLAB中执行相关com tool指令, 进入到COM界面;随后建立一个COM Builder的文件, 完成对磨削参数的设定, 如名称、类别等;完成后载入M文件, 执行后生成COM组件;最后在VB环境中载入相关COM组件, 并对接口调用, 实现整个程序的设计。

2.2.2 设计过程分析

文件的编写。在程序设计中, 本文以凸轮的磨削为例, 按照凸轮加工需要的数据来实现程序的编制, 在凸轮的加工中通常都会有一个进程表, 生程表数据数据可以直接导出凸轮磨削的数学模型。凸轮磨削的数学模型所描述的是在凸轮零件的几何数据, 计算获得的相关与零件各个轴向之间的关系, 数控系统利用这个数据来控制零件的相对运动模式, 在凸轮转动的同时加工设备产生进给, 从而完成对毛坯的加工, 最终获得凸轮。通常加工工艺的指令给出凸轮的基本数据是一系列的具有离散性的数据点, 直接利用这些离散数据是不能实现对凸轮磨削的数学建模的, 尤其是在数据模型中存在导出问题时无法满足计算的需求, 所以应将离散数据拟合起来, 才能体现数据的整体性, 并保证加工的精度。MATLAB中可以对三次样条曲线进行拟合的命令, 可以非常方便的对离散数据进行计算, 用户不需要利用额外的软件来完成对其算法的开发。将凸轮数学模型的算法编写成M文件也就相对容易。只要在MATLAB下运行相关代码即可实现。在代码运行中, 需要定义的函数包括:rl、R、ang、h、Epuxiron等输入参数, rl表示的是凸轮滚子半径, R则代表砂轮的半径, ang、h则表示升程表中转角和升程的基本数值, 而Epixiron则代表加工余量。X和angelphy则是代表输出值, 分别表示砂轮机床的位移值和转轴的转角值, 获得上述数据后, 就可在MATLAB内生成一个M文件。

2.2.3 COM组件的建立

编写完M函数文件后, 设计中可以利用MATLAB所提供的打包工具来生成一个COM组件, 在MATLAB中的指令行上输入一个指令“com tool”就可看到一个工程编辑器, 即“MATLAB LAB Builder”窗口。在此窗口上进行操作, 点击“file”——New Project“, 就可生成一个新的工程文件, 并在此实现参数的设置, 审核后将前面的M文件添加到工程中, 点击“Build”——“COM Object”就可完成对相应组件文件的建立。生成组件会自动的在计算机中完成注册, 如果这个组件在设计中要移动到其他计算机中, 如从计算机中移植到PC数控平台上的时候, 可以在对应的数控系统上运行相关的命令, 即DLL文件进行注册, 就可完成移植。到这里用户所编写的M函数就已经成为一个COM组件对象了。

2.2.4 COM组件的调试

完成COM组件对象的生成后, 还需要在VB中对其进行调用, 才能实现二次开发的目的。在VB开发工程中点击“工程”——“引用”菜单, 选择相关的MATLAB所生成的dll文件, 将其添加到一个对应的创建工程中, 以此完成对其的调用。VB程序中对需要调用的dll进行计算时, 可调用相应的接口函数, 而在使用接口函数前必须创建相关的类别, 其方法如下:

Di m myd ll As N ew mytestc om2.Mytestcom2//mydll为类别的实例名称

接口函数通常是将M文件作为名称, 其中第一个参数表示输出参数的个数, 在接口函数参数中, 其输入参数必须是double类型, 而输出则为variant类型。

Dim X As Variant//定义X轴砂轮架位置

Dim angelphy As Variant//定义C轴转角

Dim r1val As Double//定义滚子半径

Dim Rval As Double//定义砂轮半径

……

Call mydll.mytestcom2 (2, X, angelphy, rlval, Penal, vb_ang, vb_h, vb_Epuxiron) //括号内为函数参数, 2代表函数有两个输出值, 分别为X和angelphy, 剩下的r1val, Rval等5个输入参数值, 分别和所编写的M文件中的函数相对应, 实现了函数的传递。而X值和angelphy值则是最终写入到数控程序内的x轴轨迹和c轴转角值, 这样就可生成最终的数控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 MATLAB软件在计算中会将所有的数据都看做是一个矩阵, 所以在处理接口函数的变量时应将其看做是二维数据组, 否则就会造成数据的混乱。设计完成的软件通过程序可以载入凸轮升程表的数据, 经过调用dll计算相关的凸轮转角和砂轮架之间的位置关系, 进而实现对其加工的数控, 加工程序在实际的应用中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3 结语

在数控磨削中需要编写程序为数控计算机提供连贯的指令, 在程序编写中利用COM组件技术可以实现MATLAB与VB的结合, 从而实现混合编程, 并将其应用在数控磨削的二次开发中, 从而实现了高校灵活的编程过程, 也可更换的适应客户需求。

摘要:从COM的基本原理出发, 分析了其在数控磨削中的应用优势, 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利用COM实现混合编程的过程, 说明其在数控领域的应用是具有较大优势的。

关键词:COM组件,接口功能,磨削加工,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1]赵海春.COM组件的设计与使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 :69.

[2]张盛, 卢建华, 卢欣华.COM组件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26) .

[3]刘玉利, 左勇, 唐翠荣.基于Matlab与VB混合编程的压痕直径测量软件设计[J].计测技术, 2009 (2) :21.

[4]曾浩然, 张琳娜, 赵凤霞.VB和Matlab混合编程在圆度误差评定中的应用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1 (8) :34.

【组件应用技术】推荐阅读:

应用组件建模07-24

组件GIS技术05-30

组件系统05-21

组件材料06-21

软件组件06-25

组件测试08-15

电池组件08-20

光伏组件08-24

功率组件09-01

操作组件09-02

上一篇:阅读读书节下一篇:互联网+档案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