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会馆

2024-07-04

山陕会馆(精选12篇)

山陕会馆 篇1

山陕会馆是古人用于联络乡谊、调节商务的场所, 同时又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对于中国古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南社旗山陕会馆被誉为“中国第一会馆”, 因此河南山陕会馆的建筑风格也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

1 河南“山陕会馆”简介

明清时期, 陕西、山西两省在一河之隔的地理优势条件下, 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 秦商与晋商。他们贸易来往密切, 商业发展迅速, 因此山陕会馆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建造, 其中以河南的山陕会馆数量居多。由于河南具备较多的粮食、烟草和煤炭等资源, 所以河南是当时的重要商业区。另外, 河南省属于中原腹地, 是商人们经商往来的必经区域, 所以河南境内, 包括开封、洛阳、社旗等均建造了大量的山陕会馆。

2 河南“山陕会馆”的建筑风格研究

会馆的建筑设计风格与装饰设计风格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会馆的建筑风格。在河南境内, 现存山陕会馆最多的城市包括洛阳、开封、社旗等, 这些城市的山陕会馆保存较好, 最具代表性, 所以选取这些城市中的山陕会馆的建筑设计风格与装饰设计风格进行论析。

2.1 建筑设计研究

以开封、社旗山陕会馆作为例, 对河南山陕会馆的平面规划设计风格进行分析。

在开封山陕甘会馆中, 平面图主要采取对称设计, 这点与我国古代的庭院设计类似。院落将中轴线作为基线, 在基线上建造戏楼、春秋楼、牌楼等, 在中轴线的两侧建造附属建筑物, 建筑物呈现对称的布局, 从南至北设置左右翼门、东西配殿等。所有的单体建筑之间利用檐廊进行衔接, 从而形成方形的庭院。

在社旗山陕会馆中, 同样采取了对称设计, 通常占地面积达到近万平米, 建筑物数量超过20座。社旗山陕会馆也是面向南面, 在中轴线上布置大拜殿、春秋楼等, 中轴线两侧布置钟楼、配殿、马棚、厢房等。

开封山陕甘会馆和社旗山陕会馆的差别在于建筑单体的设置有所区别。在开封甘会馆中, 通常将钟楼与鼓楼设置在北边的两侧, 而且相对布置, 但是在社旗山陕会馆中, 两者则是跟悬鉴楼并排布置, 并且布置于悬鉴楼的两侧。

2.2 装饰艺术分析

山陕会馆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雕刻艺术方面, 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装饰风格, 装饰艺术不仅多样而且严谨, 无论是砖雕、石雕还是木雕均已达到较高的境界, 颜色丰富、层次分明。针对河南山陕会馆的装饰艺术可以从装饰手法和装饰题材两个角度来分析。

2.2.1 装饰手法

山陕会馆兴起时正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转型阶段, 建筑物的受力构件不但要求承受荷载, 还要求展现装饰的功能, 由此山陕会馆的建筑构件同时体现出以上两点。砖、石、木等构成受力构件的材料与雕刻艺术相结合, 成为了艺术品, 从而使得山陕会馆变得更加富丽堂皇。

在河南山陕会馆中, 大范围地应用了砖雕, 砖雕手法十分多样化, 充分显现出雕刻家娴熟的工艺技术;大部分山陕会馆中的石雕采用较少, 但是由于社旗山陕会馆使用大量的石材来建造, 因此其存在大量的石雕, 特别是在石栏与石牌坊处, 石雕作品分布最多, 石牌坊的用材全部使用石材, 结合浮雕、透雕等雕刻工艺, 制作成各种精美的图案, 图案一般为植物纹样、楹联辞赋等;木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雕刻艺术, 在河南山陕会馆中同样存在大面积的木雕作品, 不管是梁或者枋, 均设置了木雕, 特别是在屋檐下部, 包括斗棋、挂落、挡板等, 均聚集了木雕的影迹, 可见木雕对于山陕会馆的装饰效果极其重要。

2.2.2 装饰题材

河南山陕会馆的装饰艺术主要由雕刻来实现, 所以其装饰题材基本由雕刻题材来决定。山陕会馆的雕刻作品包含历史典故、民间故事、诗词、吉祥图案等, 这几类雕刻题材互相交融, 表现出寓意深刻的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效果。

就河南省内各个主要城市的山陕会馆的装饰题材而言, 开封山陕甘会馆大多采用山石盆景、鸟兽、图案作为雕刻题材, 而社旗会馆则主要将龙凤、牡丹等作为雕刻题材, 洛阳山陕会馆同样选择牡丹作为图案背景, 同时采用各种鸟兽、吉祥图案进行搭配。另外, 秦晋商人和关公之间存在某种渊源, 所以河南山陕会馆喜欢将三国典故作为装饰题材。

3 结语

如今, 建筑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并未使我国的建筑风格得到创新, 纵观我国当前的建筑, 几乎呈现相同的外观, 这也反映出建筑设计师设计灵感的类似与匮乏。就目前的建筑而言, 建筑设计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 建筑风格与我国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完全脱离, 因此建筑风格变得千篇一律。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 无论是在文化底蕴还是在地域文化方面均远远领先于西方欧美国家, 但是在现代建筑风格上并未体现此点。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建筑的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 建筑物风格也逐渐西化, 但是我国的设计师不应该完全抛弃我国建筑自身的风格。河南山陕会馆是我国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设计师们应深入研究并借鉴河南山陕会馆的建筑风格, 将其适当地应用于现代建筑中, 从而展现我国建筑的独有的特色, 同时也能彰显出我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凌士义.建筑构件中的木雕艺术——开封山陕甘会馆木雕装饰评析[J].装饰, 2009 (01)

[2]李波.河南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 2007

[3]冯柯.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 (群) 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山陕会馆 篇2

1、选题背景

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的。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9.2万多两。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山陕会馆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在全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却是国内罕见。

因此,我们选择了对山陕会馆,这个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这个以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在国内著称的本地景点进行调查,以进一步加深对聊城本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聊城本地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同时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主要研究方法

资料查阅法、实地调查法

4、研究的基本思路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到山陕会馆景区根据资料进行参观游览,并拍摄照片。同时对山陕会馆景区工作人员进行简单采访,然后结合所搜集的材料写出调查报告。

5、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今天,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对比,以及与工作人员的简单交流,我们发现了一些在平常游览名胜古迹时从未发现过的细节。

站在山门前,抬头仰望,“山陕会馆”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赫然映现;华美戏楼上,环视四周,色彩绚丽的壁画华丽精美的石刻行云流水的题字争相映入眼帘;肃穆大殿内,透过缕缕轻烟,看见的是精致的神像,漆金的香炉,华美的屏风;后花园中,小池虽已结冰百花虽已凋零,可行走在蜿蜒的小径上仍能感受到当年的生机盎然……在根据资料认真体会的瞬间,恍若时光回转,我们已来到清代的山陕会馆,穿梭在当年的一幕幕画面中:大运河畔,雄伟山门前,工人们搬运着箱箱货物在码头与山陕会馆间忙碌穿梭;戏楼上身着华丽浓妆艳抹的戏伎在唱着婉转的曲调;大殿前,烟雾缭绕,众商人双手合十,虔诚祈盼来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后花园中,几个孩童正在嬉戏,银铃般的笑声在池边

环绕……那一瞬间,我们体会到了在文物华美外表下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我们惊叹于建造了这精美绝伦如艺术般的山陕会馆,以及建造了长城、圆明园、秦始皇陵等无数闻名中外的宏伟奇迹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也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

6、研究的基本过程

确定课题——分配任务——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整理所收集材料——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完成调查报告

明清时期的会馆 篇3

依照明清的科举制度,每隔三年,各省举人都要会集于京师,参加国家的选拔考试,此为“会试”。明永乐年间,在京师的缙绅为了便利同籍参加会试的士人旅居,设立了会馆。所谓“平时则以聚乡人,联乡谊。大比之年,则为乡中试子来京”。

会馆的模式后来逐渐发展,功能更趋多元,最终演变成为同籍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会馆有房屋,提供给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这种模式延续到清代更为兴盛,所谓“走通都,过大邑,见夫士商云集,或游官,或服贾,群然杂处其地,罔不设立会馆”。即使是在川、滇、黔等边陬地区也是如此。海外经商的华人,以及清末的中国留学生,甚至在海外也设有会馆。

当时的会馆并不仅仅是富有缙绅喝茶谈生意、联络情感的地方。明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嵇山会馆唐大士像》中说:“用建会馆,士绅是主。凡入出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这是一种带有慈善性质的机构,帮助同籍的没有职业者找到糊口的工作(游有业),流落困顿者得以回乡(困有归)。

会馆一般是由同乡的仕商合建,配置有相应的慈善机构,举行各种慈善活动。这些慈善活动首先当然是助学。对于到京师或省城参加考试的士子,都有一定的经济资助,这是所谓的“应试卷资”。殷实的商贾在捐建会馆时,有时还会建立义塾、义学。这些举措都是鼓励同籍的贫寒子弟读书做官。其次是济贫,则是对于流落在外的贫困同乡施以援助。很多会馆在章程中都有规定,对于“有老病、废疾不能谋生者,有鳏寡孤独无所依者,有异乡不能归里者……令司月者核实,于公费中量力资助”。此外,遇到家乡发生严重灾荒,会馆常常会承担在当地筹办筹款赈灾的角色。第三是施医。寓居会馆的人,难免不测之虞,所以延医治病也是会馆的本分。比如,清代徽商在虞山建立的“存仁堂”,就是“为徽人寄栖医药之所”。最后是助丧。会馆都会设有寄柩所、义冢等慈善设施,或为同籍逝者暂时放置棺柩,以待“买棺成殓,安送归乡”;或在客居之地暂时就地瘗埋,以待异日迁葬。如清乾隆时期,徽商先后在苏州虎丘等处建置积功堂、积善堂,对病殁于苏州的同乡施以棺木,埋入义冢。此后正式创设徽郡会馆,更是设立专门的义冢。旧时,病殁于外地,尸骨不得还乡,是一件大事。所以,这种举措的意义非同一般。

概括说来,会馆慈善的举措,基本涵括了人生老病死的各个方面。可以想见,对于流落异地、举目无亲的人,会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会馆的经费完全是自筹的,与政府无涉。

经费的来源当然是同籍人的捐赠。由于会馆最早是为便利士人应试而设,受助者中如果金榜题名,踏入仕途,自然也乐于捐资以作回报。在会馆的功能扩大之后,商贾也纳入其中,即使是普通的商贾,往往也会略尽绵薄之力,集腋成裘,善款的来源也就更加多元、更加稳定了。

明末清初,会馆还制定章程,对于同乡中有能力者,规定了固定的资助金额。如当时设在北京的江西会馆,就按照京官、外官的官秩而规定捐赠的银两数目,对于科举及试职人员也有相应规定。这些款额都用作基金,供会馆从事慈善活动所用。

另外,同业会馆中还有按照行业抽提的规定。所有从事工商业买卖的商铺,每月的收入,依据不同的行业,按照某个固定的比例抽提,所谓“各就所业抽厘,以扩充善举”。比如上海徽宁思恭堂在同治年间“诸茶商助施衣食,复捐厘置产以裕经费”。会馆还会进行一些商业活动,使慈善经费增值,比如购置房产、田产,收取租息。

会馆的管理非常严格,管理机构的设置、经费的使用等,在会馆章程中都有严格的规定。会馆的管理人员(司事)是轮流担任的,时间不定,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一个月。会馆设有董事会,由敦厚、热心、有名望的同乡担任董事(司董),负责处理善事中一些重大的事项,同时也监督司事的工作。

在会馆的各种慈善活动中,受助者的资格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义冢的使用,除了规定分厝期限,对于棺木入厝及义冢掩葬,一律凭对牌照,载明死亡人氏姓名、性别、籍贯及登记簿号,以便查对。而重大的慈善活动强调须经过公议之后才能实行,即使是司董也不能徇私。会馆的收入开支都登记造册,做到透明管理,有的还要“刻碑勒石”,以明晰收支。普通工作人员的薪金也有严格的规定。

因此,会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同籍的官绅商民都乐意向会馆捐输。

会馆作为民间互助组织,其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各种慈善活动恤孤济贫,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所谓使“生者自有容身之地,死者得免暴露之悲”。尤其是在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封建时期,会馆无疑是异乡同籍人士的栖身避难之所。

尽管会馆是地缘性的慈善组织,其慈善对象只限于同乡,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封建时代,民间机构发展到这种程度,已基本达到极限。作为政府官办慈善机构的有益补充,它的作用毋庸置疑。

会馆是中国古代民风的一种象征。古人重乡土,地缘的凝聚力往往大于其他社会因素。这是弱点,也是优势:在地缘观念下,人们更容易认同和接近,心灵也更容易公开,更易约束自己的私欲而达到相对的公正。因为在同一片乡土之下,人人都注视着你,或者你的后人。

山陕会馆 篇4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公元前486年开始建造, 北起北京, 南至杭州, 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两市,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末期, 起源于江苏扬州, 称为邗沟。后经隋朝和元朝两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 最终形成。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改变了聊城交通闭塞不便的状况, 使得其由一个军事基地变为相对发达的商业城市。晋商作为当时最有实力且活动范围最广的商业群体, 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 于是也就有力地推动了聊城地区的发展。

清朝前期, 聊城经济迅速崛起。在此之前, 临清、济宁等传统商业城市经济也很繁荣。然而, 到了清中期, 由于“三藩之乱”和洪水泛滥, 临清逐渐衰落, 而聊城并未受其影响, 从而在经济地位上得到提升并超越临清。到了清乾隆年间, 发展到顶峰, 成为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清朝道光年间, 聊城商铺林立。南方的茶叶、绫罗绸缎, 北方的木材、皮革等物品通过运河集结于此, 再由聊城发往邻近区域, 聊城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商品中转基地。而聊城特产, 如棉花、皮草等则通过运河运往全国各地。明清时期, 山陕商人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在山东特别是聊城、临清数量甚多。聊城山陕会馆嘉庆十四年碑文云:“ (聊城) 地临运漕, 四方商贾云集者不可胜数, 而吾山陕为居多。”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碑亦云:“东郡 (指聊城) 商贾云集, 西商十居七八。”而由于聊城距离山西较近, 且又与河南、河北交界, 在河南、河北经商的山西人则经常流入聊城境内。因此, 山陕会馆的建立是京杭大运河的产物, 对于研究运河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二、聊城山陕会馆雕刻分类

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 (1743年) , 历经四年, 山门、三大殿主体工程竣工。其后逐年扩建, 延续66年, 至清嘉庆十四年 (1809年) 方具现在规模。整个工程耗银六万零四百六十五两六钱九分, 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平面呈“T”型, 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主要建筑由山门、过楼、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南北两看楼、南北碑亭、三大殿、春秋阁等组成, 共160余间。现存石质雕刻石础95个;方形石檐柱50个;有雕刻楹联13幅;人物、禽兽、花草石刻13幅;尤为精湛的是木雕, 有透雕、镂空、高圆雕木质额枋18块, 高浮雕额枋46块, 高浮雕穿插枋36块等。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将宫殿装饰风格与民间装饰手法相结合, 同时又吸纳了南北民间建筑的装饰特色, 营造出聊城山陕会馆独特的魅力, 其木雕、砖雕、石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额枋、照壁、石柱础、匾额、门罩等各个方面。题材多样, 内容丰富, 圆雕、平圆雕、高浮雕、薄肉雕、镂雕、平面阴刻、剔地起突等, 应有尽有。

(一) 石雕

在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中, 石雕的应用十分广泛, 它依附于石材构件之上, 与构件尺寸相结合, 形成刚毅冷峻的质感。石雕分为两类:一类为建筑石材构件石雕;另一类则为建筑陈设石雕装饰艺术。山陕会馆将山东地区民居特色与关中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 石雕种类繁多, 成为其主要装饰形式, 多分布于外墙、柱础、栏杆, 牌坊等处。石雕题材既有历史典故, 又有祈福瑞祥, 均为对于具象事物的夸张变形。聊城山陕会馆的石雕工艺也十分丰富, 包括:线刻 (阴刻) 、浮雕、透雕及圆雕等。

1. 石雕匾额

聊城山陕会馆大门两侧便门上各镶有石雕匾额 (宽0.8米, 高0.5米) 北为“履中”、南为“蹈和”, 履中的履字意为行走, 中字为“中正”, 其意是说为人处世应行为中正。“履中蹈和”出自汉焦赣《易林蛊之兑》:“含和履中, 国无灾殃。”山陕商人展示了他们堂堂正正做人, 公平公正经商的信念, 做人首先以和为贵, 和气生财, 也体现出山西商人的为人之道。

会馆山门前有两座铁旗杆的方形石雕底座 (高1.98米, 宽0.92米) , 底座前后雕有龙凤, 左右分别雕刻牡丹、荷花。会馆甬道入口处装饰了砖雕垂花门罩。罩上方镶有一幅石刻匾额“岑楼凝霞”。甬道入口两侧饰有石刻照壁, 南边照壁刻丹顶鹤、松树, 鹤为仙禽, 在世俗中地位一直很高, 与松树相呼应意为“松鹤延年”;在北边则刻梅花鹿、花草, 寓意“鹿鹤同春”以期盼子孙兴旺。

钟、鼓楼分列于南北两夹楼两端, 北为钟楼, 南为鼓楼。钟楼二层门上阴刻石匾额“振聋”二字, 鼓楼二层门上阴刻石匾额“警聩”二字, 一是体现钟、鼓楼的功用, 二是起到警醒作用。

2. 石狮

狮子是权利与威严的象征, 作为百兽之王, 具有镇宅驱邪的功能。民间还多借“狮”的谐音通“师”“世”来表达吉祥寓意。聊城山陕会馆内的石狮 (图一) 也有如此寓意, 但是其摆放位置却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 狮子普遍被摆放在陵墓神道两侧, 或是宅院大门两边, 以此来避邪或者展现地位显赫。但聊城山陕会馆内的这一对石狮, 被对称地摆放在了会馆建筑中轴线两侧, 这无疑强烈凸显了石狮的庄严高贵。聊城山陕会馆的石狮还有一特点就是体量很大, 这也体现了山东地区建筑的特点。会馆内的石狮有3.25米之高, 气势恢宏, 主体由底座、须弥座、石狮三部分组成。居北的为雄狮, 居南的为雌狮。雄狮右蹄下踏球一个, 俗称“狮子滚绣球”, 以此图案昭示子孙繁衍、家族昌盛的祈福意义。

石座 (图二) 四面分别刻有杵、剑、玲、琶、伞、塔、钵、印, 此意为佛教的八大法宝。须弥座上部、中部、下部雕有花瓶、石榴、瓜果、鹿、麟及凤凰牡丹、鹭鸶荷花、蝶菊、喜鹊登梅, 四季花鸟、变形寿字、八卦等符号。其寓意为“四季吉祥”“平平安安”“多子多福”“福禄长寿”。

山陕会馆石雕题材丰富, 雕刻精细, 可见当时工匠技艺纯熟, 也证明了在运河文化的带动下, 聊城地区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由于清中后期对房屋建造的等级要求不再过于严格, 因此在雕刻题材上也更为灵活多样, 充满生活情趣。

(二) 木雕

由于我国传统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公府, 进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 因此, 木雕是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在山陕商人的家乡, 如著名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等山西民间建筑中都装饰了大量精美传神的木雕。

额枋是木雕装饰的主要构件, 山陕会馆内的额枋木雕更是做工精湛。木雕装饰题材内容, 根据其所在位置的不同建筑功能来缜密选取, 若在屋架等较高、较远的部位, 常采用透雕或镂空雕法, 外表简朴粗犷, 适于远观;若距离人们视点较近部位则采用相反的工艺与技法。山陕会馆的雕刻题材大多是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戏曲故事中甄选。例如, 会馆戏楼为三洞重楼式, 其檐下主体部位的五块透雕木质额枋中间雕有“福禄寿三星报喜”故事 (图三) , 三星指福、禄、寿星。早在《诗经》中就有:“绸缪束薪, 三星在天”的记载, 寓意丁星高照, 鸿运通达, 健康长寿和生活富裕之意。

山陕会馆关帝大殿透雕额枋北部雕有道教《神仙传》, 南部木雕为“二十四孝”, 传统的《行孝图》反映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山西商人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子孙要孝敬老人。雕刻十分精湛的木雕为山陕会馆正殿关帝大殿建筑檐下的三块透雕额枋:中间为木质透雕, 雕有老子和八仙;南侧为吕洞宾, 何仙姑、铁拐李、张果老;与之相呼应的北侧则雕有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和汉钟离。八仙来自民间并非生而为仙, 八仙济世扶贫、打抱不平深受民众喜爱, 木雕装饰用这样的神话故事突出关帝大殿的功能性特性。财神殿前檐共雕有三块额枋;明间额枋雕有六只飞鹤和祥云, 仙鹤飞翔于祥云中;中间雕有砖砌方形重檐楼;抱头梁外短雕成羊, 这可能与贡品有关。

聊城山陕会馆不同建筑的功能也不相同, 所以, 不同建筑上的装饰雕刻内容也是各不相同。一般说来, 题材内容以人物形象为主, 配置场景、花鸟、器物、山水等图案, 以寻求组成完美的装饰画面。

(三) 砖雕

砖雕被称为“硬花活”, 是以青砖为材料, 利用工具进行雕刻的, 主要以人物、动物、花鸟图案为雕刻内容。在山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中, 砖雕是重要组成部分, 既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 又能与整体建筑浑然一体。除了装饰意义外, 砖雕出现在宅院之中也体现出宅院主人传统的人生观、道德观、文化修养以及喜好、心愿、审美情趣。聊城山陕会馆砖雕集传统山东民居建筑和关中建筑的特点于一身形成了独特风格。

聊城山陕会馆砖雕装饰广泛分布于门楼、照壁、柱础, 以及石刻匾额边框中。图案内容多以花卉、吉祥纹样为主, 人物、动物形象较少。南北便门外两侧有砖石八字折壁, 折壁上有仿木构砖雕垂莲花罩, 上覆琉璃瓦, 石质碑心 (高1.65米, 宽0.8米, 字径4米) , 北为“精忠贯日”, 南为“大义参天”, 这是对“忠”“义”品质的高度概括。在雕刻技法上, 折壁砖雕垂莲花罩运用浮雕、透雕、线刻多种雕刻技法, 镶嵌于照壁上方, 既精美又大气。此外, 会馆主体建筑大殿内的柱础也雕有宝瓶、花卉图案, 采用简洁的线刻手法, 画面精致典雅与整个大殿建筑融为一体。

三、聊城山陕会馆雕刻艺术分析

山陕会馆雕刻题材丰富, 雕刻精美, 堪称民间建筑装饰的典范。聊城山陕会馆虽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 但是因为它自身是商业会馆又是关帝庙宇的多功能性, 使得会馆建筑装饰综合了宫殿、庙宇与民居、园林的精华。清代建筑推崇华贵的装饰风格, 因此, 聊城山陕会馆建筑装饰在整体上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特征。

(一) 传统题材广泛运用

作为民间建筑, 传统的题材在山陕会馆广泛运用, 例如戏台石础正面阳刻圆形“如意”、云纹、水纹。这些造型独特的花草器物、人物故事、麒麟瑞兽都反映出普通民众美好的生活愿望和山西商人祈求平安富贵的心愿。传统装饰的运用使得会馆建筑装饰受到人们的认同和喜爱, 而这些装饰寓意依然可以为现代装饰所用, 以引起共鸣。

(二) 处理手法程式化

由于装饰题材被反复运用, 如龙凤、麒麟、狮子荷花、牡丹、石榴、花瓶等, 因此在雕刻手法中体现了程式化。采用复合形式, 将不同场景、动物、瑞兽、花鸟、人物等综合在一起, 反复连续使用, 从而更为整体整齐。同时, 对主题进行强调, 而边框装饰则采用连续纹样的形式, 使得画面更加饱满生动, 避免了凌乱。这样的处理手法使得整个建筑装饰浑然天成, 毫不做作又不失华丽[1]。

四、结语

城市与运河共兴衰, 运河文化成为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 也记载了这一历史。山陕会馆即是如此, 它记载了聊城曾经作为运河商业中心的历史, 也向世人展示了晋商文化, 同时还展示出古代精湛的雕刻彩绘技艺, 是古代民间建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也为现代装饰提供了可以提炼的传统文化符号, 加入现代语言, 运用现代技术工艺可以将运用于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各个领域, 扬其长、补其短, 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本民族的设计风格, 从而使中国设计跻身于世界顶尖设计的行列。

参考文献

洗浴会馆营销观念 篇5

———营销观念探究

所谓营销,简单理解可谓:经营销售,所谓经营,便是要通过各种管理手段,方式,方法达到我们预想的经济效益;销售,便是通过各种途径,将我们的产品推向市场,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标准消费群体的需求。

服务业,是近几年之内,兴起的第三产业,是满足客人需求,为客人提供休闲娱乐、饮食、享受的产业,它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得以兴旺发展。针对于此,使之该产业竞争相当激烈,如何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始终处于市场发展的尖端,而不致于落后于人,这便需要我们企业的管理决策者具有较强的营销观念。这些营销观念有哪些呢?下面我便做以探究: 首先,做为企业的领导要有较强的战略观念。

企业的决策者,要着眼未来,能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运筹谋划企业长期发展的方向,指明总体奋斗目标,指导企业开拓创新经营,在此,做为决策者要集思广议,多听员工心声,对企业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要给予充分肯定,以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以达到企业向长足发展的生命源泉。其次,企业的经营者要具有较强的市场观念。

时代在发展,同样一个企业也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具备强烈的市场观念,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企业的优劣以宾客对企业的评判为唯一标准,因为,宾客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不断地发现和寻找宾客的新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标准,从而促使我们去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项目,整个企业要形成统一的整体,以为宾客精诚服务为宗旨,各部门,各环节协调统一,环环相扣,弥补工作中发现的种种不足,使之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围绕在客人的需求为中心,来开展自身各项活动。长春市各大、中、小洗浴业达上千家,这上千家的洗浴场所,在经营方式、规模、实力上均有所不同,要想企业在上千家的同行中永远立足于颠峰,不致于被市场所淘汰,需要我们去了解市场,了解宾客需求,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另外,要把市场调查,预测和可行性分析,作为经营的科学必备手段,使之企业不断改变经营思想,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三,在同行业中,要有竞争观念。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在于矛盾中发展的,没有矛盾,社会就不会进步,同样,做为服务业,可以说它的竞争是相当残酷的,诸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道理,企业实力是一方面,没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企业想做大、做好是没有保证的,但光有实力(指经济实力),却无好的经营思路做指导,也等于飞机失去雷达导航而迷失方向,从而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后果一样,举步唯艰,所以具备较强的竞争观念,会使企业在不断了解对于的同时,灵活转变经营机制,始终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要有公关观念。

企业发展的好坏,唯一衡量的标准,便是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程度,以质

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赢得客源市场,而这些得以完善,取决于公司企业营销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公关便是这一些问题得以完善的先决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公关人员的业务水平,素质将我们的企业推向各种消费群体,如企业集团,私人企业,个人等等群体,让我们的服务去满足,应和各种需求群体,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第五,做为服务行业,员工服务观念要强。

企业得以兴旺发展,决定于企业员工对工作的认识和对待工作的理解程度,服务业,崇尚文明,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二者的统一,良好的工作氛围,先进的管理模式,朝气蓬勃的员工队伍,优质服务水准,是企业蒸蒸日上的保证,当然,这些与企业文化及员工福利是吸吸相关的,好的工作环境与优厚的员工福利是员工为企业奉献光和热的先决条件,否则,会事与愿违。第六,要具有开拓观念。

企业要想发展,除了要具备好的人才组合外,还要有不断创新的思想,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探索,围绕企业的经营奋斗目标,寻找新的经营机会,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使企业在竞争中占为主动,现在的企业不善于开拓,就等于死亡,会停滞不前,从而失去竞争力而被淘汰出局。第七,要具有效益观念。

企业要发展,便要转变经营理念,经营便是要追求效益,故此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做为转变经营观念的轨道,要讲究成本核算,作到低投入高产出,抛开种种不利发展的因素,围绕增加收入,组织经营活动,主动、灵活地开拓客源和提高宾客的消费能力,力求降低消费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以上七点观念,是我个人的斟见,对公司发展有利于否,不敢苟同,不当之处给予指正。

直隶会馆:饱食文化 篇6

落户北京,与北大结缘

直隶会馆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27号,北大科技园内。早在2007年直隶会馆落户北大前,已有多家国内知名餐饮企业找到北大恰谈,希望能够入驻这块文化宝地。北京大学作为百年名校,甄选起来十分严谨。学校对这些企业分别作了暗访,其中就包括保定会馆。

调查员暗访回来后写了一份报告交给北大校方,报告认为:保定会馆的企业文化与北京大学的校文化最为相近。饭店的装潢以黑、白、灰三色为主,与北大校方的代表色黑、白、灰完全一致。饭店整体的建筑、装潢风格也是古典清致、高雅俊逸,不仅不会破坏北大的校园文化氛围,反而会锦上添花、相得益彰。

最终,保定会馆因为清雅的企业文化得以与北大合作,直隶会馆也因此应运而生。如今,当你来到直隶会馆,你就会发现当年那位调查员写的报告所言不虚。

直隶会馆外立面运用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髓——斗拱,作为艺术造型,通过夸张的处理,表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美韵。进入一楼大厅,可观赏到清朝时期的直隶疆域图,再现了昔日直隶省的广阔疆域。御题棉花图、淮军公所、古莲花池……巨型的两维半景观蔚为壮观。在直隶2000多年的历史文明中,曾涌现了灿若星辰的文人志士,他们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直隶会馆三楼包房内集中展示了扁鹊、荀子、祖冲之、赵匡胤、关汉卿、纪晓岚等直隶历史名人。这些各个时代的巨匠,都曾深远影响了中国科技、文学和历史的发展,昭示出直隶厚重的文化底蕴。

清朝直隶时期,省内所辖各地多称为府,直隶也就由保定府、正定府10多个府组成,这些府后来延伸成现在河北的各市。为了让人们形象地追忆直隶的历史,直隶会馆在四楼以清朝时期的直隶各府来作为包房的名称,并运用砖雕、木雕、石雕,铝板腐蚀工艺等艺术手法再现了保定府的直隶总督署、古莲池,正定府的赵州桥、广平府的武灵丛台、承德府的避暑山庄等,在这些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外,直隶同样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明,如天津府的泥人张、河间府的吴桥杂技、宣化府的蔚县剪纸等。璀璨的直隶名人、灿烂的直隶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共同铸就了悠久的直隶历史文明。

餐饮企业,拼的是服务与文化

梁总经理是直隶会馆的老人儿,会馆在北大选址时他就参与其中。他自己曾经做过后厨总监、大堂经理,直至最后做到饭店的总经理。一路走来,梁总感触颇深,他说:“我在后厨工作时,对那些服务员的工作特别不理解。尤其是有些服务员催菜的时候,我和一些厨师态度的不是很好,觉得服务员催菜招人烦。后厨是个封闭的环境,像一条流水线,大部分厨师认为,我只要把菜做好就行了。之后我从饭店的后台走向前台,做了大堂经理,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才明白自己的观念有误区,服务员的工作真的不容易,辛苦不说,有时还得受委屈。而且服务员服务得好坏直接决定了顾客对饭店的印象,所以现在我跟我的厨师们说,你们一定要无条件地服从服务员,服务员为顾客服务,你们要为她们服务,绝对支持她们的工作。”

其实直隶会馆更多的服务,寓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走进直隶会馆的大门,你就会发现服务员的着装十分与众不同。听说设计灵感来源于直隶文化。直隶会馆民俗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数十次深入直隶总督署,考察清代官府服饰文化,从直隶总督的补服中获得灵感,创造性地将一品文官仙鹤补子和一品武官麒麟补子,以及直隶官府青花瓷中的缠枝莲纹运用到员工的服饰当中,辅以清代命妇服饰中的马蹄袖、云肩、海水江崖等服饰元素,真实再现了当年直隶官府宴席雍容华贵的气质。

服务员的着装讲究,会馆的菜品自然就更讲究了。直隶官府菜是直隶官府菜研究会根据明清官府秘藏文献,广泛收集有关直隶官府菜秘传菜谱、史料记载、民间传说、民俗民谚典故、官府宴会图等,并深入汲取其中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萃取历代名师口传身授,结合现代餐饮营养学理论,经过近20余年挖掘探索研发而成。现今,在直隶会馆内就珍藏着直隶官府菜研究会近30年来搜集整理的5000多册100多种餐饮类古籍善本,可以说在中国餐饮企业中,拥有如此规模的餐饮类古籍善本的非常罕见。这些也为直隶官府菜研究会深入挖掘直隶官府菜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史料文字。2009年,直隶会馆餐饮集团所收集的老菜谱数量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所授予的“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数量之最”称号。

在品尝珍馐肴馔前,服务员会端上一小杯汤请你品尝。这汤可是大有来头的。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真正菜品之味主要源于对汤的熬制和应用,足见汤之于厨艺的重要确实不一般。直隶官府中的高厨到他处献艺,不会携带各种调料,也不用所到之处的调料,而是随身携带自用的套汤,根据菜品烹制适时适量地加入,美味自出。老保定“宴乐园”曾有一幅古匾,上书“知味下马”,其“味”一字反映出传统烹饪对用汤的考究。套汤是古代官厨提取和运用鲜味的典型,可以说是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

说过了美食、香汤,就不能不谈美器。据史料上说,直隶督署作为全国八督之首,在餐具的选用上有很高的规格,按清朝的定制:直隶总督署可以使用清政府在景德镇官窑所生产的瓷器。直隶总督署因频繁接见各地官宦和宫廷重臣,所以对官府菜的烹制最为讲究,对餐具器皿也格外的重视,而直隶總督署可应用景德镇官窑的特权,使得大批精美的景德镇青花瓷温系列餐具被广泛应用到直隶官府筵席之中。现在直隶会馆要做到原汁原味,当然不能忘了那些精致的器皿。直隶会馆的一位解说员告诉我,2006年,在直隶总督署官厨后人的鼎力相助下,直隶官府菜研究会成功复原了当年直隶官府中的整堂青花温系列器皿——温盘、温碗、温盏,并荣获了国家的专利。正所谓是美食配美器,直隶会馆追求原汁原味,也让老百姓有幸在直隶总督署里吃一回大餐。

nlc202309022010

佳肴背后典故多

在直隶会馆,几乎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就拿会馆的看家菜李鸿章烩菜来说吧,直隶官厨董茂山、王锡瑞传人,保定饮食业元老王志义厨师讲:清朝辅国重臣李鸿章官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直隶任上近30年。1896年奉慈禧太后旨意出使歐美各国,在外数月,因不习惯西餐,很是思念家乡饮食。

李鸿章回到直隶总督署后,曾给膳食总管董茂山谈及此事,董茂山心领神会,便与师弟长春园掌柜王喜瑞共同研究,二人根据保定府自古擅做烩菜的传统,精选上等的海参、鱼翅、鹿筋、牛鞭等配以安肃(今徐水)的贡白菜,豆腐、宽粉等,加入保定府三宝之一的槐茂甜面酱精心烩制而成,在总督署东花厅的宴席中奉上此菜,李鸿章品尝后跷指称赞。后来直隶官府官厨便逐步将此定名为“李鸿章烩菜”。保定会馆将此菜传承下来后,曾获2005年度河北省最受欢迎的品牌菜品称号。

会馆炒代蟹这道菜则更有来头。相传,曾国藩爱吃螃蟹,同治七年,他到保定任直隶总督,正值寒冬。当时的华北冬日无蟹。直隶各级官员在张家作坊为新任总督接风洗尘。张家作坊的掌柜,一代名厨葛洛秀为了弥补无蟹的缺憾,投曾国藩所好,绞尽脑汁,根据蟹肉的色泽、味道,用鸡蛋和鱼肉为主要原料,精工秘制,研究出一道“吃蟹不见蟹”的菜肴——炒代蟹。直隶总督曾国藩食后大为赞赏,作为直隶官府筵席的特别菜品,每逢宴请重要官员时,都要将此菜推荐给大家,广受好评。清末民初,保定名厨任云章擅做此菜,并在此基础上对色泽、口味逐步完善,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说完了曾国藩,直隶会馆菜品的历史还可以往前推上一推。据记载,康熙五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御舟停泊在保定府安州白洋淀郭里口行宫。大学士张廷玉、直隶巡抚赵宏燮等人侍驾。时近黄昏,皇帝决定用御膳。保定官府名厨,用家养雏鸡宰杀,加白洋淀新鲜虾仁,佐以槐茂甜面酱,炒制一道菜献上。康熙食此菜后,感觉既有鸡肉之鲜香,又有虾仁之脆嫩,更觉酱味唇齿留香,便唤上厨师,问是何菜。厨师情急之中,想到做菜时的鲜虾蹦跃之形,便随口答道:回皇上,此菜本名鸡里蹦。康熙一听,龙颜大悦。夸奖道:“好一个鸡里蹦!鸡、虾为水陆两鲜集萃,此菜有情有景,菜名栩栩如生。”原来只有皇帝才能吃上的鸡里蹦,如今咱平头百姓也能一饱口福了,夹一筷子入口,甜咸醇香、两鲜并举,爱吃北方菜的食客们绝对不容错过。

直隶会馆菜品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像乾隆皇帝与半蒸半煮、直隶总督高斌与白扒燕脯、方观承与上汤酿白菜、那彦成与烧烤鹿肉、慈禧太后与锅包肘子、袁世凯与南煎丸子、直隶总督与官府鸡汤鲍、民国军阀曹锟与直隶官府烧腌鱼等。

吃完了饭,您还可以去直隶会馆的博物馆逛逛。馆内陈列着老匾额、古代食谱等文物。墙壁上贴着巨幅的黑白照片,照片中有些人做成了浮雕,浮雕旁的桌子从照片里延伸出来,变成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真桌子,桌子上摆着笔筒和笔洗等。摸摸这张老桌子,再瞧瞧照片里的人,皮肤白皙,手指纤细,一看便知是读书人。倏然醒悟,想起会馆的由来。明清两朝定都北京,每三年在京进行一次科考会试,那时全国各地进京应试的举子达130多万人次。每科应试的人数有六七千人,再加上一些随行的人员,多至上万。为方便这些人的食宿,于是,各省及有些府县纷纷在京设立了会馆,专门接待本乡本土的举子。而在清朝时期,保定府就是举子进京赶考的门户和临试苦读的最后一站。昨日的保定府、保定会馆,今天的直隶会馆,历史的河流静静流过,彼时彼刻,我发现自己的双脚沁润在这条河流之中。

编辑/韩 旭

北京会馆的人文积淀 篇7

北京的会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商人会馆, 主要由在北京从事商业活动的各地商人所建。另一类是同乡会馆, 这类会馆兼具客馆、试馆与商馆等多种功能, 专门为在京的同乡服务。史载:“京师会馆林立, 意在联络乡情、敦睦桑梓, 且为公车举子暨仕宦乡人莅都之所, 甚盛意也。”各地在京会馆因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地域性差异。一些经济、文化、贸易发达地区, 如广东、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福建、山西等省在京会馆最多。会馆除主要房产建筑外, 还有分馆、义园、义地等附产, 规模财力都十分强大。各地会馆聚集了不同籍贯、不同信仰的人群, 对北京的城市居民结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城市功能与城市面貌都有所改变, 从而促进了北京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多元融合。北京会馆由于历经沧桑, 留下了许多逸闻轶事, 从而增加了北京历史建筑厚重的文化积淀。

北京许多会馆曾经是历史名人的故居, 具有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如储库营胡同的山西太原会馆, 为清初经学家阎若璩的祠堂;后青厂胡同的江苏武进会馆, 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孙星衍的故居;珠市口西大街的湖北宜昌会馆是清末著名地理学家、书法家杨守敬的故居;校尉营胡同的江苏宜兴会馆是光绪年间顺天府周家嵋的故居, 他曾主持编纂《光绪顺天府志》;安徽宣城会馆曾是清初诗人施愚山的故居;上斜街东莞新馆曾是清初名将年羹尧的故居;安徽歙县会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到的清代中国货币改革家王茂荫的故居;西单旧刑部街路北有奉天会馆, 原是清光绪年间奉天将军增棋的旧居, 后来送给张作霖, 张以各省在京均设有会馆, 独东三省没有为由, 乃将此房改建为奉天会馆, 后又改为东北同乡会;教子胡同的甘肃会馆曾是赵吉士的“寄园”, 后为王述庵之蒲褐山房;棉花胡同上七条的四川会馆曾是“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清初学者朱彝尊曾在海北寺街广东顺德会馆的古藤书屋编写《日下旧闻》;前门外草厂头条的广东会馆是康熙时钱塘李笠翁住过的地方。

还有许多历史名人的活动与会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得会馆更加具有某种特殊的纪念意义。如安徽会馆即因李鸿章而显赫, 其他如戴震与新安会馆、林则徐与福州会馆、龚自珍与番禺会馆、康有为与南海会馆、梁启超与新会邑馆、谭嗣同与浏阳会馆、孙中山与粤东会馆、鲁迅与绍兴会馆、毛泽东与湖南会馆等也都是如此。

乾隆28年 (1763) , “皖派”考据大师戴震进京会试, 落第后寓居新安会馆讲学。比戴震小12岁的段玉裁于乾隆25年 (1760) 中举后, 进京会试屡次不中。他在北京期间, 研读了顾亭林的《音学五书》后, 迷上了朴学, 即到新安会馆登门求教, 拜戴震为师, 最终成为一代文字学大家。

福州会馆原是明万历年间叶向高私宅捐建。嘉庆18年 (1813) , 林则徐初入京师, 官卑俸低, 寄住贾家胡同莆阳会馆。当他得知福建籍刑部尚书陈望坡辞官告归捐出私宅建立福建新馆时, 将代人书折写文的笔润, 全部捐出, 用于新馆装修, 后闽籍旅京人士踊跃效仿捐助, 促成新馆建成。道光30年 (1850) 林则徐逝世的消息传至北京, 闽籍旅京同乡闻知十分感伤。为纪念林则徐爱国、爱民、爱乡之举, 乡亲们特在福州新馆内设“桂斋” (名源于林则徐福州故居) , 并塑像祭祀。

安徽会馆是同治7年 (1868) 由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倡导淮军诸将捐资万金兴建而成。其馆舍规模宏大, 有三大套院和一个花园, 套院里专门悬挂写有皖籍中试者姓名匾额的文聚堂, 有祭祀朱熹和历代名臣的神楼, 还有碧玲珑馆、奎光阁、思敬堂、藤间吟屋等建筑。花园里有云烟收放亭、子山亭、假山、池水, 总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

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 建于清道光4年 (1824) , 以后不断扩建, 到光绪3年 (1876) 已发展成13个院落、190多间房舍的大会馆。光绪8年 (1882) 康有为来京应考, 就住在馆内的一个小跨院中。因为院内有七棵树, 故称“七树堂”。光绪21年 (1895) , 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 仍然寓居南海会馆。当时正值甲午战败, 《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上下的义愤。这年4月, 康有为在南海会馆起草了《上皇帝书》, 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并联合各省举子3000余人发动了“公车上书”。康有为在南海会馆前后住了16年, 与其他维新派领袖集议成立“知耻会”、“强学会”, 并创办《万国公报》, 策划变法方案, 以拯救在列强侵略下的危难中国。光绪24年 (1898) 1月, 康有为在南海会馆组建“粤学会”, 旅京人士争相仿效。如杨锐组织成立“蜀学会”;杨深秀组织成立“陕学会”等。现为菜市口中学的福建会馆, 曾是由林旭、张铁君等人发起, 联合旅京闽籍同乡组成“闽学会”活动的地点。

“戊戌变法”中与康有为齐名的梁启超住过新会会馆, 并在此屋结婚及开展改良主义运动。1916年, 梁启超在新会会馆起草了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的《保国会章程》, 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在此完成的。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居住过的浏阳会馆, 在宣武区北半截胡同。他在这里写文章、发书信, 提出废科举、兴学校, 开矿藏、筑铁路、造轮船、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他的居室自题为“莽苍苍斋”。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912年夏到北京, 受同乡会的邀请曾到铁门安庆会馆、珠巢街香山会馆 (后改为中山会馆) 参加集会, 并到南横街的粤东新馆出席欢迎大会。他还曾五次到虎坊桥湖广会馆参加各种活动。8月25日, 同盟会等组织在湖广会馆举行欢迎孙中山的仪式, 5000多人出席。会上孙中山将同盟会等五个政治团体合并组成国民党。当时的《民主报》、《正宗爱国报》、《民权报》、《民立报》、《申报》等都有大篇幅的报道。从此, 这里成了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从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宣武区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建于清道光6年 (1826) 。鲁迅从1912年起, 住进绍兴会馆, 达8年之久。他开始住在东边的藤花馆, 没住多久就迁到西边的“补树书屋”。在这里, 他写了《狂人日记》, 于《新青年》上发表。之后又写了《孔乙己》、《药》、《明天》等极富战斗性的小说、杂文以及许多翻译作品, 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 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旗手。鲁迅在北京时还去过江西会馆、安庆会馆、吴兴会馆、南通州馆参加婚礼、祝寿和听戏。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与陈独秀创办并主编了五四运动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刊物《每周评论》。《每周评论》的编辑部, 就设在北京米市胡同内的安徽泾县会馆。张申府、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等经常为该刊撰稿。1917年李大钊还以“亚细亚学会”的名义, 在湖南会馆召集会议发表演说, 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出席。

烂漫胡同的湖南会馆, 为清光绪初年几位湖南籍进士集资所建。1919年毛泽东来京曾住在湖南湘乡会馆, 并在那里召开“湖南各界驱逐张敬尧大会”, 有1000多人参加。

1928年, 张恨水在潜山会馆里的陋室中奋笔疾书了整整一年, 因为那一年他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间》和《剑胆琴心》6部社会言情小说同时在6家报纸上连载, 必须日夜赶稿。那段时间的每天晚上9点, 6家报馆来索稿的编辑便准时排队等在潜山会馆门口。一次, 张恨水打牌忘了交稿的事儿, 等到人家前来会馆催要时, 他只得左手出牌, 右手写稿, 来了个打牌、写稿两不误, 成为一大趣闻。

1932年聂耳由上海来北京, 住在校场头条云南会馆, 并参加了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左翼音乐家联盟的排练、演出和组建活动。该会馆还是“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范士融、姚宗贤等烈士组织的“新滇社”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

中共北方局最初设在四川潼川会馆, 后遭敌人破坏而迁至四川叙府会馆, 并在该会馆内成立了“梓光社”, 创办了《梓光》杂志, 宣传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学说。

洪江十大会馆神祉文化解读 篇8

洪江古商城的会馆为移民性质的会馆。明朝时期古商城洪江尚无会馆最早的会馆是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江西人建立的“江西会馆”。此后全国18个省、24个州、80多个县的官绅商民在此陆续建立自己的会馆。最有名的会馆有黄州会馆、江西会馆、徽州会馆、福建会馆、宝庆会馆、辰沅会馆、七属会馆、贵州会馆、衡州会馆、湘乡会馆等十大会馆。“十大会馆”统领商界不仅承担了经济组织的职能而且还代替了政权组织的作用。

福建会馆天后宫

十大会馆的神祉及祀神功能

严昌洪在《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中谈到会馆的功能时说, 会馆一般都具有“祀神、合乐、义举、公约”四项功能。“祀神”是会馆的重要功能。洪江十大会馆将“祀神”作为会馆工作的核心馆馆有神庙庙庙有神祉。十大会馆宫名及神祉名称如下 (见表1) :

会馆神祉是十大会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祀神既是会馆的教化方式又成为各地移民的精神寄托。关于黄州会馆刘芝凤《发现明清古商城———湘西洪江探幽》一书介绍其宫名为“福王宫”我们认为其说有误。洪江黄州会馆宫名应为“帝主宫”所祀之神为“帝主”。理由如下:其一, 据蓝勇先生考证, 我国西南地区“最常见的便是湖广的黄州人兴建的帝主宫也称黄州会馆”“湖广籍黄州人供奉帝主”“故其会馆名为帝主宫”。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湖北黄州人在西南诸省所建会馆正如蓝勇先生所言皆名“帝主宫”而无“福王宫”之名。重庆、梓潼、云阳、四川三台等地建立的黄州会馆皆称“帝主宫”。如民国24年《云阳志》卷21记载全县有会馆54座其中湖北黄州帮所建的“帝主宫”15个。不仅如此黄州人在湖北汉口、恩施、陕西安康等地建立的黄州会馆也皆称“帝主宫”。如《施南府志》和《恩施县志》载:“帝主宫在北门外碧波峰之麓。”安康市的黄州会馆门楣上现在还有“帝主宫”三个大字。其二重庆、云阳、三台、恩施等地的“帝主宫”皆建于嘉庆与道光年间。三台县“帝主宫”大梁上尚存“大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初三日吉辰黄道楚黄众姓弟子建立”的墨字楷书题记。洪江黄州会馆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与黔、桂、渝、川之黄州会馆皆属移民会馆且所建时间相去不是很远宫名不会有异。所以我们认为洪江黄州会馆宫名亦为“帝主宫”所祀为黄州地方保护神“帝主”。

江西会馆“万寿宫”、福建会馆“天后宫”、衡州会馆“寿佛宫”、湘乡会馆“广济宫”皆为全国通用宫名所祀之神分别为全国通祀神:许真君、妈祖、观音和文昌帝君。徽州会馆全国通祀“朱熹”。新安乃徽州别称故“新安宫”所祀之神亦为“朱子”。辰沅会馆“伏波宫”、七属会馆“关圣宫”据其名可知所祀之神为“马援”和“关帝”。贵州会馆“忠烈宫”祀“黑神”。“黑神”到底是谁《清史稿·志五十九·礼三》说:“贵州祀唐南霁云”。南霁云在云贵地区俗称“黑神”贵州人普祀之。蓝勇先生考证“贵州移民会馆主要供奉唐南霁云”。所以我们认为贵州会馆“忠烈宫”所祀之神为“黑神”南霁云。蚩尤古之“战神”、“兵主”与黄帝战于涿鹿初败黄帝后为黄帝所杀尸分五处安葬其一葬宝庆。同时蚩尤为冶炼技术和金属兵器的发明人。古宝庆“子弟难于耕读多习工艺及星卜等技”。宝庆人多以打铁为生“东乡多冶及攻木之工”光绪《邵阳县志》卷一。蚩尤与宝庆人渊源颇深。洪江之宝庆人多从事手工业铁匠尤其居多且尚武。因此我们认为宝庆会馆“太平宫”所祀之神为“蚩尤。”

江西会馆万寿宫

十大会馆的神祉脸谱

洪江十大会馆所祭祀的神祉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为乡土神如黄州会馆所祀“三官尊神”帝主江西会馆所祀“吾乡福主旌阳许真君”徽州会馆所祀徽州籍理学家朱熹福建会馆所祀“天后圣母”妈祖。二为乡土神兼行业神如宝庆会馆祀冶炼业之祖蚩尤。三为英雄人物如贵州会馆之“黑神”南霁云辰沅会馆之“伏波将军”马援。四为佛道神者如七属会馆祭祀的“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衡州会馆祭祀的南海观音湘乡会馆祭祀的文昌帝君。“三官尊神”———帝主。“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总主上宫诸天帝王、士圣高真、三罗万象星君地官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总主五岳帝君并治二十四治山、九土地皇、四维八极神君水官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总主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三河四海神君。由于三官为天、地、水诸帝共同之主故名“帝主”。

许逊———许真君。许逊祖籍河南汝南。东汉末年其父避地来南昌。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生于南昌县益塘坡。许逊生性聪颖博通经史精医理道术。西晋太康元年许逊出任四川旌阳县令。他居官清廉精心施政旌阳政良俗美社会安定。时旌阳疫病流行许逊药到病除活人无数。许逊归隐后以南昌逍遥山桐园为修道之地为道教“净明宗孝”派创始人。相传一龙为害许逊与其斗法降服此孽龙用铁锁将其囚禁于南昌西山庙殿下井中使江西免除了一大水灾故江西人称他为“江西福主”。为表彰其功德东晋朝廷将旌阳改为德阳乡人在桐园故宅建许逊祠将他逝世之日定为升仙日。宋时封其为“神功妙济真君”。朱文公———朱子。朱熹宋代理学家。祖籍歙州婺源县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光宗时历任知漳川、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宁宗初升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六年1200年故谥“文”。朱熹的理学主要包括哲学义理和伦理道德学说。朱熹以“理”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伦理道德学说强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和森严的宗法等级制。他特别重视“五教”并将其列入《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作为学者相与讲习和立身行事的准则。

天后圣母———妈祖。妈祖俗名林默娘。林默娘8岁时从塾师训读悉解其文义10余岁喜净几焚香诵经礼佛“13岁时有志道士玄通者往来其家妃乐舍之。道士曰:若具佛性应得渡入正果。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诸要典。16岁窥井得符遂灵通变化驱邪救世屡显神灵”。她熟悉水性和海洋气候变化规律且乐于助人常常奋不顾身营救遭遇海难的乡亲和过往客商28岁殉难于海上救护事业。在福建人心目中林默娘是一个舍己为人、慈悲为怀的圣女。

“兵主”———蚩尤。蚩尤传说之上古神君本为九黎族首领。蚩尤铜头铁额神通广大以金属制造兵器装备优良与黄帝战于涿鹿败为黄帝所杀。蚩尤作为冶炼技术和金属兵器之祖广为祭祀。《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三曰兵主祠蚩尤。”许慎《五经异义·公羊》:“甲午祠兵。祠者祠五兵:矛、戟、剑、盾、弓矢及祠蚩尤之造兵者。”管仲《管子·地数》:“葛卢之山发而水出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

伏波将军———马援。马援东汉名将。少时曾学习齐诗良久无所成尝喟叹:“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为豪强隗嚣招募任命为绥德将军。建武十七年41年交徵侧、徵贰姐妹起兵作乱攻陷数郡。马援官拜伏波将军前去平叛。建武十八年42年春大破徵氏姐妹。第二年斩二姐妹传首京师。马援因此被封新息侯食邑三千户。但马援毫不贪功大飨部属士卒。随后率军平定峤南置封溪、望海二县。建武二十年44年班师回朝光武赐马援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同年领兵出屯襄国。第二年出行雁门、代郡、上谷乌桓见汉军至引军散去。建武二十四年48年马援领军讨伐武陵蛮夷次年病殁于军中。关圣大帝———关帝。关羽汉寿亭侯。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加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南宋孝宗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齐王”。元文宗在关羽的谥号前加“显灵”二5012006年第4期刘嘉弘洪江十大会馆神祉文化解读字。明代朱元璋加封关羽为“真君”使关羽从人变为神从此各地修庙奉祀。后来关羽被历代皇帝封赐为“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佑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成为我国历史上仅有的两圣人之一与孔夫子齐名。南霁云———黑神。南霁云魏州顿丘人家中排行第八。少微贱为人操舟。《资治通鉴》载:安史之乱时“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是时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城中日蹙张巡乃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淮。霁去出城贼众数万遮之霁云直冲其众左右驰射贼众披靡止亡两骑。既至临淮见进明……啮落一指以示进明曰:‘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留一指以示信归报。’座中往往为泣下。”8后城陷“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黄州会馆帝主宫

救世菩萨———观音。观音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萨她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素以慈悲著称她的慈悲心愿最伟大、最突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正因为如此观音成了佛教大慈大悲的象征被佛教徒誉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悲观音”、“救世观音”。文曲星———文昌帝君。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其成为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蜀人张育自称王起义抗击前秦符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敕大修梓潼神庙敕封庙额为灵应祠。光宗追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理宗追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

十大会馆神祉的文化内涵

区域性。洪江古商城会馆林粒馆馆有神庙庙庙有神位。会馆的神庙设计基本上都是前庙后馆的建筑模式。洪江十大会馆都有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神灵之位并将神灵的塑像和牌位设酌在会馆最为重要的位置宝座辉煌烛几焕彩宴馔之具丰富齐全神灯长明不熄香火常年不绝。每逢节庆与神祉的诞辰和忌日更是热闹空前。祀神为会馆树立了集体象征和精神纽带它既满足了同乡凝聚的需要又体现了宗法共同体精神。人们在走出家族宗法共同体圈子流寓异乡时需要一种精神支柱需要一种凝聚力他们期盼着一个熟悉的、公认的保护神保佑自己。于是他们选择了“乡土神”。这里所称“乡土神”为广义的“乡土神”即流寓之人在家乡和外乡所共同祭祀的神祉。帝主、朱子、许真君、妈祖等一府、一省之专门神祉自不必说“伏波将军”马援沅水流域的人们对他极为崇拜但说广为流传“黑神”南霁云是贵州人崇拜的英雄“祀之尤虔恪”蚩尤、关帝、观音、文昌帝君宝庆人、七属人、衡州人、湘乡人在家乡和家乡之外普遍祀之。洪江十大会馆神祉文化是对中国“祭不越望”的传统祭祀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望”地望即祭祀不超越神祉所辖之区域。《礼记·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祀三公四渎祀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其地者。”“祭不越望”是中国传统礼制。《左传·哀公六年》:“初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弗祭。”楚昭王“祭不越望”的做法符合礼制因此孔子称赞他说:“楚昭王通大道矣其不失国宜哉”据《史记·封禅书》载刘邦登基后把家乡的祭祀移至长安“后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谨治榆社常以四时春以羊彘祠之。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长安置祠祝官、女巫……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皆以岁时祠宫中”。自汉以降官方和民间基本上沿袭这种传统祭祀制度。2、世俗性。“会馆的神灵设置始终是会馆保持其完整性的首要条件和重要部件。可以说会馆神灵是明清会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它凝聚了社会环境的熔冶也规范了会馆的发展方向。”10洪江十大会馆祀神带有明显的世俗性。这种世俗性首先体现在以经济利益为重。洪江是一个商埠重地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每一位来洪江的移民的主要驱动力移民都希望“成家立业发迹兴旺”。对神祉顶礼膜拜无非求神祉保佑大吉大利。人生在世既平安又财源滚滚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是每一次祭祀的组织者和膜拜者的普遍心理。神祉成为了播撒平安、祥瑞、财富的“施主”。如“三官尊神帝主”因为“地官”职掌“赦罪”“水官”职掌“解厄”“天官”职掌“赐福”祭祀三位帝王可以消灾免难、改过自新和求得功名富贵、延年益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所以黄州移民广建“帝主宫”。其次体现在教育功能方面。会馆多通过乡土神庙和戏台进行节庆祀神、演地方戏剧等活动来教育乡人。再次体现在文化交流功能方面。会馆作为一种对宗法共同体的认同组织是一种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会馆的民俗、宗教活动以及戏台演出活动地域文化得以展开与别的地域文化进行对等文化交流。如每逢农历3月23日妈祖的朔望之日福建会馆就会非常隆重地主办祭祀妈祖的道场。每至妈祖的诞辰日福建同乡及信徒即高抬妈祖圣像沿街游行接受香客的朝拜一路上还配有各种民间杂耍。每逢5月12日关帝的诞辰日山西会馆就会举行纷繁复杂的祭祀活动其祭祀之隆重无与伦比。这些祭祀盛典使地域祭祀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促进了会馆之间的文化交流。3、象征性。神灵祭祀是会馆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深层次的意识习俗部分进入了会馆的日常工作议程。其神灵崇拜深深地嵌入人们的脑海之中与血脉融为一体。会馆神祉具有鲜明的象征性。象征就是以某种有形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绪。会馆神祉作为移民认同、回归心理的支柱每一神祉皆暗示着移民精神追求的方向通过神祉符号即可破译移民内在精神的密码。如:许真君清正廉明、救灾除患、铁柱锁蛟正是江西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爱国爱族精诚团结勤俭持家乐善好施追求革命601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主持正义”精神的化身。因此江西商人在全国普建“万寿宫”祭祀他。关帝以“义”为先体现七属人“重义轻利”之商业道德追求。文昌帝君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且要求士人“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正符合曾国藩对湘乡子弟的要求。同时会馆神祉的设置较多地反映了封建统治的政治要求所祀之神祉皆为传统文化美德的化身因而能发挥规范乡人的作用。神祉祭祀实质上起到了有效整合纽带的作用弥补了封建行政统治之不足帮助封建统治者强化了封建统治。4、兼容性。十大会馆中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会馆移民带来了其原生地的神祉文化使洪江会馆神祉文化呈现多元化色彩。洪江古商城以其对文化差异性的宽容态度使十大会馆成为保存传统神祉文化的聚宝盆和异地之神的乐土。各大会馆不同时期的迎神赛会、庙会、民俗文化表演、地方戏剧演唱等丰富和繁荣了洪江传统祭祀文化。同时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式、神祉塑像壁画增添了各个会馆的人文景观让人们在对异籍文化的对比中大开眼界。洪江十大会馆成为传统神祉文化的大熔炉。

摘要:洪江十大会馆的主要功能是祀神, 祀神既是会馆的教化方式, 又是会馆移民的精神寄托所在。洪江十大会馆神祉文化具有区域性、世俗性、象征性和兼容性等特征。

关键词:洪江,会馆,神祉文化,脸谱。

参考文献

[1]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06.

[2]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G.北京:三联书店1959:24.

[3]刘侗.帝京景物略:卷四·嵇山会馆唐大士像M.

[4]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5]刘芝岚.发现明清古商城——湘西洪江探幽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98.

[6]蓝勇.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J.中国史研究19964.

[7]大清会典·敕封天后志M.

[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6.

山陕会馆 篇9

项目面积:540平方米

项目时间:2013年04月—2014年03月

主任设计:邱春瑞

设计单位:中国台湾大易国际·邱春瑞设计

主要用材:砚石、灰麻石、黑金沙、银白龙、伯爵米黄、防雾银镜、茶镜、仿古铜、地毯、墙纸、木饰面、地板、乳胶漆、马赛克、亚克力、青水泥压板

摄影:大斌室内摄影

本案设计师将现代气息揉合东方禅意,将空间演绎成一个优雅的品茗场所。茶馆内以素色为主调,粗糙的青石板与天然纹理的木地板厚实而流畅,仿佛划满了时间的痕迹,为整个空间带来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

禅是东方古老文化理论精髓之一,茶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品茶悟禅自古有之。设计师以禅的风韵来诠释室内设计,不求华丽,旨在体现人与自然的沟通,为现代人营造一片灵魂的栖息之地。茶馆内以素色为主调,粗糙的青石板与天然纹理的木地板厚实而流畅,仿佛划满了时间的痕迹,为整个空间带来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茶馆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诠释着中式之美。

本案设计师将现代气息揉合东方禅意,将空间演绎一个优雅的品茗空间,软装以“茶”作为引子,凝聚整体空间感,同时也向前延伸了空间体验。茶室各个空间用木格隔成半通透的空间,坐在包间内品香茗,心静则自凉。纵横结合更加脉络清晰,其复合性与包容性,赋予空间无限想象,呈现细致优雅的空间氛围及简洁宽敞的空间感。

一楼的一间茶室朝北方向全部以落地木窗代替墙面。屋外湖边的湖泊似乎成了茶室的一部分,俨然是一幅超大的立体水墨画。人在品茶的同时可以直面窗外的湖光天色。

苏东坡曾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常被赋予潇洒、高节、虚心的文化内涵,便观赏者通过观物而引申到意境,从而塑造一个清幽宁静的空间。计师将一楼东西两间茶室墙面打空,与外墙之间种上竹子,形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竹枝图,浑然天成。

二楼展示厅设计师以“回归”、“内省”的出发点,选择宁静、朴实的人文禅风,厅内仅摆着一件根雕,整面六米的墙面上则是用来影展示。

三楼书房设计功能性为主。在其装修中必须考虑安静、采光充足和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为达到这些效果,使用了色彩、照明、饰物等不同方式来营造。

抛弃一切矫饰,设计师力求做到平淡致远尊重古建筑的原有语言,只保留事物最基本的元素。最少的元素(如:樱桃木、榉木、藤、竹等)来表达设计师对苏东坡的敬意,东坡有词云:“人间有味是清欢。”设计师给大家呈现的也许是苏轼当年最喜欢的一幅情境——素墙、黛柱、青地、白顶,在这种简逸的情境之中点缀着漏窗、竹帘、卧榻、古灯、幽兰、诗词、书法、绘画等等,尤其在所有装饰书画的设置上,设计师煞费苦心,尽一切所能搜集苏轼以及和苏轼有关联的传世书法、绘画作品,使用最接近原作的印刷复制方法制作,陈刊于室内及室外墙面,让近千年的东坡文化流淌在时空和空间之中。在这里,人们也许能够体味出当年以苏轼为首的文人雅士风云际会的畅意人生画面。

搭配上收集的东方茶瓮、器皿等,让整个空间与茶道精神合而为一的同时又展现空间的全部功能和意境。

设计师追求的是表面的质感和肌理,不同质感和肌理的材质对比正如同不同形体体块的互相对话,为了暖和硬朗的材质,设计师在细节之处颇为用心,无论是走道上看似随意摆放的佛像、枯枝,还是那些做工精良的中式家具、置于展示柜内的精美瓷器与茶具,这些细微之处的累积都让空间显得更为饱满。

论河南民间会馆建筑的审美价值 篇10

中国建筑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地祖宗、三纲五常、社会阶级高下、家庭成员尊卑等伦理道德观念, 此观念在建筑布局和建筑装饰上充分表现出来。

建于清代, 现存于河南南阳、洛阳、开封、辉县等地由山陕商人集资建造的会馆, 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整体上为方正、对称、稳定的布局风格, 以平面展开的建筑群展现恢弘阔大的气势。建筑整体的布局遵循传统道德礼仪规范, 外部轮廓形态富于变化, 通过屋脊、角梁、翼角、飞檐等处的曲直呼应, 动静相宜。结实的砖墙烘托着精致的琉璃顶, 如鸟斯革、如斝斯飞, 集凝重质朴和空灵俊秀于一身。

一、布局中传统礼制的规范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特点为中轴对称式, 庭院四周, 绕以景物, 数目无定。中轴对称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十字轴形对称, 主

赏。怀化阳戏剧团此次赴法演出一方面有助于法国友人更好的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风情, 另一方面, 也能够让更多的法国人感受中国民族的团结。这一举动不仅宣传了怀化这一民族特色戏曲艺术, 更加深了中法两国人民间的情谊。

(二) 阳戏的发展现状

阳戏虽曾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 但是近十多年来, 阳戏因为种种原因大不景气。一方面, 1998年怀化撤地改市, 剧团划分鹤城区, 剧团由地方财政全额拨给改成财政拨工资的50%, 其余医保、社保、业务费用等开支由剧团自行解决。由于戏剧不景气, 难保员工全额工资。演员工资收入没有保障;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这一民族民间艺术正在不断的淡化和消亡。在这一形势下, 剧团改革演出形式, 歌舞、小品和小戏联合献艺, 送戏到家, 送戏到厂, 到部队, 到学校。除完成上级布置的“三下乡”情系三家演出任务 (每年60场送戏到基层农村, 群众看戏政府买单) 外, 还担任了市、区各级政府的重大政治性活动及各种专题文艺晚会的演出任务, 每年演出都超过200场。

怀化市鹤城区区委和区政府也多次到剧团慰问, 对于剧团比较实在的困难予以解决。2009年, 区政府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 决定把打造阳戏品牌作为促进鹤城区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决定在城东专门划拨土地, 建设一个容阳戏文化传播, 现代歌舞展演, 餐饮休闲等多功能与一体的演艺中心, 做大做强怀化阳戏产业。

(三) 阳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时代在前进, 形式在发展, 新的历史周期, 阳戏剧团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空间萎缩, 产出效益低下, 债务包袱沉重是摆在阳戏面前的拦路虎;体制不畅, 机制不顺, 活力不足是体建筑放在中央, 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和宗教建筑;另一种是以轴线为主, 横轴线为辅, 主体建筑放在庭院后部, 形成四合院。中轴对称乃是中国礼制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 体现着等级、尊卑等严格的政治伦理秩序。比如儒学认为皇帝至高无上, 那么皇宫的布局便要体现这一思想:中轴布局, 结构匀称, 中心安置, 四合拱卫, 等级分明, 层次清晰。而中国的其它建筑, 不管是民居还是官衙, 不管是寺庙还是会馆, 均是由若干单个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的构件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且都坚持中心建构、中轴布局、前后院连贯、两厢房配合的基本原则, 同时也呈现出空间节奏感。

按照这样的原则, 会馆中最重要的建筑, 通常要布置于中线的位置, 如会馆祭拜关羽的地方正殿, 一定是位于中轴线上的, 戏楼也位于中轴线上, 但方向与正殿相对。戏楼的台口朝北, 即坐南朝北, 而正殿是坐北朝南。按中国封建社会的“礼制”规范:北屋为尊, 倒座为宾, 两厢为次, 杂屋为附。由此看来关帝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坐北朝南, 从阴阳五行来讲, 南方代表火, 预示着光明和希望。从伏羲八卦图来看, 南方为乾, 乾为天, 乾为阳, 乾为刚, 乃大道大德。民间有谚语说:“有钱不住东南房, 冬不暖夏不凉。”可见, 坐北朝南最务实的一面当然是朝阳、暖和。而中国第二大商帮徽商则与晋商的观念相反, 他们认为南面属火, 北面属水, 水克火, 如果建筑方位为坐南朝北, 则寓意着平安吉祥, 因此徽商建筑多是坐南朝北。不仅如此, 徽商建筑四檐的水笕都各有分工, 承接房顶上流下来的雨水, 注入自家的天井里, 再流入明堂渗入地下, 真正体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商意识。

制约剧团发展的绊脚石。然而, 机遇往往与挑战共生, 伴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要求, 阳戏的改革创新, 加之政策的扶持, 多方学者的关注, 民间文艺需求的增长, 势必为阳戏的发展营造一个充满机遇的环境。

民间舞蹈作为反映民间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间的戏曲文化艺术更是民间文化比较罕见珍贵的文化, 怀化阳戏是中国地方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怀化乃至湘西地区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阳戏的历史考查及阳戏民间文本的梳理, 发现其主要从平常的生活中汲取素材, 内容通俗易懂, 丰富多样, 老少皆宜, 没有任何的装饰与浮躁, 它的舞蹈不是舞蹈技巧的表现, 而是生命的本身, 具备特殊戏曲艺术价值, 体现着一方水土人民对生活的真诚和热爱。作为流传至今的古老表演艺术, 阳戏对研究怀化乃至湘西少数民族生活、历史、经济、文化、风俗等有非常珍贵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广大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使阳戏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让更多的人了解湘西文化, 欣赏阳戏这一戏曲奇葩。

参考文献:

[1]董伟建, 钟建波.中国100种民间戏曲歌舞[M].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

[2]符伟刘三强.湘西阳戏艺术概观[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年.[3]2010年中国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发展报告[R].2010年.

刘敏 (1986-) , 女, 湖南怀化人, 湖南怀化学院音乐系助教,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研究生, 从事舞蹈学研究。

河南现存会馆建筑的整体楼群的布局搭配, 实现了楼群中互衬互助的德育效果。如社旗山陕会馆中的悬鉴楼、钟楼、鼓楼三楼的设计, 构思精妙, 是一个和谐完美的乐楼组合群体。设计者恰当地利用了楼体上下建筑空间, 使三栋楼高挑的飞檐交错叠映, 形成“勾心斗角”之势。这种相映成趣、共为一统的组合效果, 似乎在暗示着一种商业上的相互竞争, 通过竞争能形成群体优势, 发挥规模效益。所以, 高明者应该不惧怕业已形成的“勾心斗角”之势, 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经营思路、处世哲学, 并能独立守则、顺势而行。此布局的巧妙和智慧之处, 就在于设计者是用建筑这一无声的语言让观赏者如春风化雨般地体味到了其中的奥妙和意蕴。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铺开的风格源于中国自古对房屋殿堂建筑的诸多规定。首先是房屋高度, 《礼记·礼器》载:“礼有以高为贵者,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里的堂指房基。也就是说, 有身份者才能筑高台;其次是房屋广度, 《尚书大传》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子堂广久雉, 诸侯七雉, 伯、子、男五雉。”雉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 方丈为堵, 三堵为雉, 一雉大约相当于后来一间标准房舍的宽度, 约一丈之宽;建筑装饰方面, 也有阶级伦理的反映:“明初禁官民房屋, 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 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 (《明史·舆服志》) 若违反了规定就是触犯纲常, 被视为大逆不道。

由于种种限制, 使得中国传统大式建筑院中套院, 形成层层深入的空间格局。欧阳修所谓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宋词以及民间“侯门深似海”的谚语, 反映的就是这种横向发展的精神。会馆建筑由庞大的富商集团做财力后盾, 加上各籍商人为树立本籍商业形象, 特别讲究门面, 自然建会馆不惜成本、倾力投入。因此, 我们今天有幸见到的会馆多前、中、后三进院落, 其风格集宫殿、会馆、庙宇为一体。

二、构件中小中见大的精神

小中见大, 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河南地区现存的山陕会馆、山西会馆雕梁画栋, 美仑美奂, 从上至下, 每个部件都是一件经过了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上, 几乎每一个局部的建筑构件都可以作为独立的装饰对象, 如梁、柱、枋、椽、屋、檐、门、窗、墙、砖、石、瓦、天棚、栏杆、地面等, 可以说无微不至。但为了达到整体美, 装饰上依然遵循主次原则。主要部位集中在建筑结构框架部位和连接部位, 如屋顶上的屋脊、檐脚、檐口, 屋架的梁、雀替、斗拱等部位;集中在内外沟通的部位, 如门、窗。此外, 在建筑中引人注目的位置也进行装饰, 如辉县山西会馆钟鼓楼墙体上的大型龙壁砖雕, 登戏楼与之迎面相对;或是带有一定观念上的特殊要求的位置, 如山西会馆、山陕会馆拜殿中正前方的关帝像 (晋商崇祭关羽) , 有或塑关羽、周仓、关平三尊, 关羽手捧《春秋》位中, 周仓持刀位右, 关平位左。

在建筑屋脊部位, 常常装饰以鸱吻, 又名龙吻, 或者大吻, 属于吻兽的一种。吻兽是建筑在屋脊上的各种兽形构件, 属于琉璃建筑艺术。此种艺术始于晋代, 既有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迷信意味, 又兼具了美观、保护瓦钉、加固屋脊等功能。吻兽分鸱吻和脊兽两种。吻兽位于正脊两端, 一般是向正脊中心卷曲、形似龙尾的兽。民间认为它属水, 能避火, 安放到屋顶, 相当于现代楼房中的消防栓, 总之是用来对付火的。脊兽位于戗脊中间, 在鸱吻前面排成一队, 有仙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猴) 。仙人在前指路, 其后是皇帝 (龙) 、皇后 (凤) ;狮子能威震四方;天马和海马指皇帝的威德能通天入海;狻猊是传说中的一种吻兽, 能食虎豹, 十分威猛, 象征皇权的威仪;狎鱼属水, 能降雨;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 能辨曲直;斗牛身披鳞甲, 又有龙的神态, 且外形似牛, 能除灾纾难;似猴非猴, 背生两翅, 颇像传说中的雷公, 具有防雷的象征含义。

此外, 会馆建筑装饰中的内容故事性极强, 多为民间耳熟能详的传说, 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旨, 实则为一部立体的教育读本。如“二十四孝”“桃园三结义”“渔樵耕读”“十八学士登瀛洲”“暗度陈仓”“八爱图”以及表现夫妻恩爱的“萧史骑龙”等。

“十八学士登瀛洲”出自《旧唐书.褚亮传》, 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选用人才的故事。他选用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 并设计了一幅形象图, 把“十八学士”跋山涉水登瀛洲的路途艰辛和最后的卓越成效刻画在图中, 寓意“登瀛洲”。“十八学士”的进取精神成为了当时天下儒士效法的榜样。“瀛洲”一词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海中有三神山, 名曰蓬莱、方丈、瀛州, 仙人居之”, 所以攀登不易。“登瀛洲”寓意入仕位居高峰 (做高官) , 也是“学而优则仕”的写照。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 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 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向是出世问玄, 充满了超脱的意味。此题材多在柱础、墙体等处用浅浮雕表现, 内涵丰富, 富于哲理, 呈现出以儒学为代表的古典美。

暗度陈仓表现了魏将钟会、邓艾率兵偷渡陈仓, 出其不意进攻蜀国的情景。

在河南民间会馆中, 寿字、福字装饰于拜殿顶部、墙体石雕、砖雕、照壁等处, 是福寿绵长的寓意。在辉县山西会馆的拜殿内顶部, 将寿字设计于中间, 即五福寿中。还有门楣及照壁 (如社旗山陕会馆) 上福、寿的图案, 意指门迎百寿、院纳千福, 充分体现了人为万物之灵、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学哲理、伦理道德在当时早已深入商界, 融入市井人家, 并与佛、道融合广泛发挥作用。

在辉县山西会馆拜殿中绘以太极图, 表达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阴阳相依、阴阳转化的道理。同时它又涵盖了事物变化与统一的辩证法规律。民间以此符号象征能除凶避灾、镇妖驱邪。

值得一提的是, 位于社旗山陕会馆牌坊北面抱鼓石上面的人面兽——英招, 人头、狮发、鸟翅、马腿, 似豹、赛狮, 二目圆睁, 一蹄斜踏石顶边缘, 好似怒中寓惊, 似飞欲座, 构成四不像的造型, 却又在四不像的协调中显现着石刻艺术雕琢的精妙。设计者将“人面兽”造型置于这种特殊耀眼的地方, 暗含让那些表里不一、人面兽心而又位居显赫的俗人悬崖勒马的寓意。

三、结语

现存的豫省民间会馆建筑形制,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规范;此外, 装饰构件小中见大, 不仅蕴含了祈福求寿的吉祥寓意, 更有体现古代先哲思想、伦理道德等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不仅能够从装饰艺术美的视角、反省的视角了解中原建筑, 还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建筑艺术、装饰艺术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 这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文化价值所在。从文化价值视角研究河南民间会馆建筑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的时空变化, 探索华夏大地建筑理念与时俱进的轨迹, 意在正确引导社会各界欣赏、保护、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凝聚力、自信心和文化输出能力。呼吁城乡规划建设决策者、设计师、开发商总结、提炼和升华民间建筑系统的理论, 科学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法, 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 历久弥臻的建筑意匠、设计手法和营造技艺, 以激发现代建筑创作的灵感, 并以鲜明的民族语汇、独特的地域符号做好城乡规划设计、城乡人居环境建造、居民小区和村居营造, 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弘扬华夏文明。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2]沈福煦沈鸿明.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龙象天和太极会馆 篇11

——刘加魏

太极拳是一项融技击健身、修心养生、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男女老幼皆宜的文化健身运动,就健身养生而言,太极拳本身就取自道家养生之精髓,长期的习练太极拳,由于打太极拳时,要求全神贯注和不存杂念,通过深长细缓匀的呼吸,和“拥捋挤按采捌肘靠”等动作,以及太极拳立身中正沉肩松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等精深的运动机理,从而改善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神经系统功能和治疗颈椎病、哮喘、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同时对肠胃消化、肥胖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在修心养性方面,成效也相当显著。比方说:调节情绪和心态,使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健心益智,练习太极拳不是简单的比划动作,每一次演练都是不断寻知、进步、直到娴熟的一个过程。每一次演练都是在人生的自我完善、自我感悟、自我净化,自我更新。

所以,太极拳奉行的这种“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则,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集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于一体之魅力所在。

青岛龙象天和太极会馆是国内首家全方位高端太极文化养生会馆,会馆除了有四位造诣深厚的正宗陈氏太极拳传人规范、系统传授陈式太极拳之外,还设有茶道、香道、国学讲堂、书画艺术、中医保健按摩、艺术品鉴藏等配套项目,融文化、健身,静修、养生、休闲功能为一体,配合优雅清净、最具文化艺术氛围的环境,全方位地使会员习练太极拳达到强身健体的同时,尽情汲取中国古老文化的养分,于潜移默化中达到身、心、灵的全面和谐提升。

会馆面积为1500m2,设计风格为“极简现代中式”。由国内著名设计师率团队历时数月精心创作,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为根基,着力实现现代建筑设计艺术与古老太极文化的完美融合!“无中似有,有中还无”,置身此静界,你能感应自然平和的正面能量于无形,从而身心都沉静下来。360度圆形训练大厅让你置身“太极”之境;宽敞“质朴”的公共“和茶”区供您品茶、论道;多间备有文房四宝、文学书籍,以儒释道为主题的书房,您可在此静修品茗、静心阅读,挥毫泼墨,亦可与友品茗读道;优雅舒适的养生堂为您提供按摩推拿养生服务,为您驱除疲劳、疏通经络;名家荟萃的国学讲堂与您畅解五千年文化;二十六个阶梯座椅的贵宾影院,高端的放映、音响设备为您提供中外佳片名作和即时大片的视听盛宴;馆内百余幅古今名家真迹字画等艺术藏品供您鉴赏及收藏;长达50余米的空中天廊让你沐浴自然之光,黑白两色的鱼儿在长达30米的空中鱼池中静静游弋,300m2的空中庭院让你触到自然的一草一木。

在龙象天和太极会馆,您可以静心练习太极拳,您可以练习书法,您可以饮茶会友,您可以畅听国学之精髓,您可以享受中医推拿按摩,您可以鉴赏和收藏古今名家字画真述您可以观鸟赏鱼、庭院散步。。。。。。在这里,您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对太极文化和中国养生文化的多维度诠释。

青岛龙象天和太极会馆,以其“文化太极”的新理念,独具匠心的建筑空间、文化空间和全方位传播、渗透太极文化的创新模式,开创了中国太极文化产业新典范!亦为其他推广中国太极文化企业提供了一个新参照!

企业文化视角下的晋商会馆制度 篇12

晋商是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中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群体, 他们在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文明的同时也留下众多的工商会馆。晋商会馆是集多功能于一身的社会变迁的集合体, 具有十分复杂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社会中介组织, 晋商会馆各项功能的发挥要依赖其自身制度系统的不断完善。会馆制度系统分为正式制度系统和非正式制度系统, 会馆正式制度系统是指会馆内部制度中由明确的规章所确定, 具有较大的强制性, 如果违反了将受到“有形的”和“具体的”惩罚的制度规则所组成的系统。该系统中的规则虽然是随经验而出现的, 但它们在各商帮内部是以正规方式发挥作用并被强制执行的, 而不依赖政府。会馆非正式制度系统是指那些没有具体的条文规章, 仅仅存在于会馆组织成员头脑中, 以习惯、道德、习俗和礼仪的形式对成员行为进行约束的规则所组成的系统。本文从企业文化的视角探讨晋商会馆的非正式制度系统, 以期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制度建设和功能完善提供一些启示。

从历史上来看, 在正式制度设立以前或供给缺少的情况下, 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制度来维持。非正式制度的约束空间较之正式制度要大得多或广泛得多。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的核心内容, 传统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文化”为主流,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仁、义、礼、智、信”深深地渗入到明清时期每一个中国商人的灵魂之中, 极大的影响和规范着中国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但它并不排除其它各种民间世俗文化以“异端”形式存在于中国的乡土社会。晋商作为明清时期的普通民众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在吸收和继承儒家积极商业伦理精神的同时, 在经营过程中, 又发展了本土民间习俗观念, 从而形式了一套指导自身行为的伦理思想。

一、馆庙合一的制度选择

“以神道设教”是过去封建政府弥补行政统治之不足的经常手段, 到明清时期这一机制被引入会馆中, 从而“馆庙合一”成为当时工商会馆的基本特征之一, 会馆神灵则成为会馆赖以存在并凝聚同乡的精神支柱。工商会馆选择“馆庙合一”的原因在于:其一, 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到明清时期, 已达到它在传统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随之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 使流寓异地的商人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既存向往又怀恐惧, 不得不祈求于神灵, 保佑自己在客地的经贸活动能够逢凶化吉, 经营和顺, 以摆脱内心处于希望和恐惧之间摇摆不定的恐慌状态。其二, 封建官府对市场的具体运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一般不多加干涉。利益机制所刺激的生产和流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显示出来。一些商人见利忘义、铤而走险, 市场行为严重扭曲, 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着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因而利用神灵“以范围尘世人之心, 使之震慑而罔敢越, 故人心顺应, 即以克享夫天心”, 让人们“体此意, 而检其身, 而摄其心, 无敢慢, 无敢渎, 无作坏, 无作恶”[1]。由此可见当时的神灵祀拜也是会馆进行经济道德教化的方式之一。其三, 流寓异地的商人身处异地的陌生环境, 面对与故土不同的方言、风俗习惯, 他们很难在经商所在地领略到文化心理上的亲切感。加之由于排外心里在各地都程度不等的存在, 侨居商人阶层与当地社会存在着隔阂, 作为外来者往往处于文化上少数派的地位。在会馆中为本土乡贤修殿, 定期对本土乡贤进行祭祀, 一方面会使同一乡土的人群产生认同性和归属感, 增强会馆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商人们可以借助本土乡贤的社会地位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弘扬本土文化的优势。

鉴于以上原因, 流寓异地的商人不仅把自己同乡中的英雄人物或著名学者供奉在自己的家中和店铺中进行祀奉, 而且还在各地会馆中为其修殿。在乡土情结的影响下, 晋商选择的是武将关羽。关羽, 三国时蜀国大将, 河东解县 (今山西临猗西南) 人, 三国桃源结义故事妇孺皆知, 关羽作为忠、诚、信、义的典范更深入人心。随着历史的发展, 关羽的地位不断上升。宋元时期, 关羽被尊为“武圣”、“真君”。明朝万历四十二年 (1614年) 关羽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关羽又人变成了神。到清代, 统治者对关羽的崇祀有增无减, 连清室的皇宫也供起了关公的神位, 朝夕顶礼膜拜。晋人以有这样的同乡为无上的自豪与荣耀, 晋商会馆选择以关公作为崇祭对象, 就把山西文化提升到与关帝位置相等的地位。

二、关羽的“忠”在晋商会馆中的演化

各地晋商会馆以关公为共同的祭祀偶像, 把山西商人凝聚在一起, 关公是“义”的化身, 关公一生身体力行一个“义”字, “义冠古今”、“英风俊德”、“人伦师表”。明清时期, 关公已经成为民众心目中忠诚信义的化身。因此, 以关公为信仰的晋商会馆注重商人群体的“忠”和“义”, 这里的“忠”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 伙计对掌柜的忠诚

晋商商号一旦加入会馆后, 其制定的号规只要不与会馆之规定相冲突, 就会被会馆所认同。因此, 一旦有伙计违背号规, 会馆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处罚。会馆与资本家联盟性质的同业公会不同, 有资格加入会馆的除了各商户的财东、掌柜, 也有地位较低的伙计和学徒。如1884年晋商票号大德通号规定:“吃食鸦片……有故犯其病者, 依号规分别办理……至于游娼戏局 (赌博) ……早早结出, 刻不容缓, 难免效尤, 严之禁之。”[2]而会馆也强调, 凡“吸售烟毒者”、“招致娼妓者”, 一经发现, 即刻“勒令迁出”。[3]会馆对进出会员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 必须有具备相当身份的人进行担保方可。[3]因此, 一旦伙计有违号规, 或对掌柜不忠, 会馆也会将其排斥在外。

(二) 掌柜对财东的忠诚

晋商会馆既是山西同乡的汇聚之地, 同时也是信息的集散地。无论是商业信息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通过会馆就能够传递到会馆成员之中, 因此, 掌柜对财东一旦出现不忠的行为, 会馆便会将这一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同行商号中, 起到约束掌柜行为的效果。[4]以上两点有类于关公对国家和义兄刘备的忠诚, 以及周仓、关兴对关羽的忠诚。

(三) 商人群体对会馆的忠诚

晋商会馆建立便是依靠在外行商的同乡人共同出资捐建的, 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同乡商人之间的以大欺小, 以强凌弱, 这就要求商人对自己所建立组织的绝对忠诚。树立一个共同遵奉的偶像, 一方面表明, 在关公面前会馆会员无论资产多少一律平等, 河南泌阳山陕会馆《重修关帝庙碑文》记载:“商贾捐资之易, 抑亦去父母之邦营利千里之外, 身与家相睦, 财与命相关, 析灾患之消除惟仰赖神明之福佑, 故竭力崇奉”;[5]另一方面, 也体现出会馆组织所具有的权力, 因为, 他们是距离神祇最近的人。这一点从晋商会馆无论大小一般都要供奉关夫子和会馆的商户成员对会馆修缮时所提供的捐助就能看出某些端倪。

由在北京的山西颜料、桐油商人创建于明代中叶的山西颜料会馆, 乾隆二年单独成立桐油行时的碑刻记载, 当时捐助的商户有48家, 共捐白银1 422两, 几乎覆盖了当时山西在北京经营桐油业的所有商户。嘉庆二十四年, 该会馆重新整修时, 两行包括通州、天津和保定府的商户93家, 共捐白银3 553两。[6]汉口山陕会馆在光绪七年祭祀关公的活动中, 一次收到会员商号的“布施银4 708两, 共收开光费4 708两, 共收筹捐银210 010.3两。三宗总收入银219 426.3两。”[7]对会馆建设和运作经济上的支持体现出会员商号对会馆的忠诚, 也体现出晋商会馆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三、关羽的“义”在晋商会馆中的演化

(一) 以关羽为晋商义利观的精神偶像

晋商会馆内供奉关羽为神灵, 定期组织商号举行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仪式, 更重要是对身处职场的商人进行“义”的教育, 河南洛阳山陕会馆碑文“山陕会馆关圣帝君仪仗记”中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

“圣王御于首推明禋祀典。所载仪至隆至肃也, 而我朝尤重者, 宣圣而外, 惟关帝君。内至京师, 外至大都小邑, 莫不就建庙宇, 祀春秋无少缺, 岂惟是祈福云尔哉!亦以帝君之忠义仁武实足以震浮起靡为万世则故。既载诸祀兴以崇其德而报其功, 而又推其磊落光明之概以风示商贾, 使熙熙攘攘竞刀锥子母者日夕只承于帝君之旁, 庶其触目惊心, 不至见利忘义, 角诪张而相徂诈也……”[8]

可见晋商会馆敬奉关羽, 是把关羽作为义利观的精神偶像, 以关公的“忠义仁武”之德, “磊落光明”之行, 规范商人行为, 树立“义商”楷模, 使以逐利为目的商人“不至于见利忘义”。

(二) 同乡商人之间的关照

晋商会馆祭祀神灵是因为“惧人心之不齐, 或有相欺相诈者, 因质诸神明以为凭, 而培修禋祀之不绝, 以致其尊崇而抒城敬”。[9]关羽“桃源结义, 君子庶无愧焉”, “敦信义”、“崇信行”, “使家家通达义理, 心一而力同也”。明清客籍他乡的晋商, 要在新的地方打开局面, 站稳脚跟, 同乡同行间互相关照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关羽成为凝聚众商的象征。

(三) 会馆对商人群体的关照

首先, 会馆是同乡商人心灵的庇护所。晋帮商人久滞逆旅, 远别家乡, 人地生疏, 祸福难料, 并且生意买卖场中, 贩运有各种损耗失落, 行业间有明争暗斗, 再加上市场上行情瞬息万变, 存在很大风险, 此种不稳定的特性, 也使他们需要一个神灵时刻加以保护。《浮山会馆金妆神像碑记》中记载:“且我邑士商, 或观光于上国, 或寄迹于市廛, 举凡托业者, 靡不被神之佑, 获福而平安也。”[61]河南舞阳北舞渡山西会馆《创建戏楼碑记》也说出了山西商人敬奉关羽的原因, 原碑记称:山左有孔子道德高于万山, 世人重其文也, 然有文以为之经, 必有武以为之纬。惟我关羽生于山右, 仕于汉朝, 功略盖天地, 神武冠三军, 尤可称秉烛达旦, 大节垂于史册, 淘足媲美孔子, 躬当武夫子称, 护国佑民, 由中达外, 至今普天有血气者, 莫不尊亲, 三晋商贾贸易□□上者夙托神庇无往不利, 思仰答于万一弗□祀像以表诚前。 (原碑文字迹不清, 特用“□”代替) 雍正八年十月中浣。[10]道光六年 (1826年) 《创建牌坊碑记》记载:“南阳之舞阳县有北舞渡, 恃水陆并进, 商贾云集, 无穷之重镇也……感神灵之佑护, 创庙宇之辉煌, 乃于镇东南筑山陕会馆, 以关圣帝君像居之。”[10]

其次, 会馆是商人落难时的栖息地。救济同乡贫困是晋商会馆的一项重要职能, 对同乡人在异地遇到的困难, 会馆会依照相关条款进行帮助。如北京晋翼会馆简章第11条之规定:[14]一是曾在北京经商或政学界做事, 确系贫寒, 回乡缺少川资, 经同乡人证明者, 得由本馆收入项下, 借支洋三十元;二是如旅京绅商人等, 确系贫寒, 因病死亡, 无力购买棺木者, 得由本馆收入项下, 给予棺木费五十元至一百元。所谓关羽的“义薄云天”就是在于解救危难, 扶危济困。因此, 晋商会馆的章程中, 对于流落异地的商人都有类似北京晋翼会馆的规定或内部约定。

再次, 会馆是竞争时的保护伞。官府对市场的具体运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一般不多加干涉。因而商家无规则可循, 不得不依靠神灵的威慑力量来抑制市场竞争中的不正当行为, 以“人神共愤”来规范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

此外, 讲求关公的“义”, 在晋商会馆内部管理制度上还体现在掌柜对伙计的信任、财东对掌柜的信任上。所以, 晋商会馆祀拜关羽除了祈求神灵保护、联乡谊、诚义举以外, “忠”和“义”的进一步演化还体现出对晋商会馆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化, 以关公的“义气忠心”作为凝结同乡的精神支柱, 把关公文化作为晋商每一个成员的伦理取向, 以关公的不取不义之财的气节, 训练约束同籍商人, 即使在当时没有法律与社会舆论监督的情况下, 晋商也自觉地做到了“商而不奸”。

摘要:晋商是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中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群体, 他们在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文明的同时也留下众多的工商会馆。“馆庙合一”成为当时工商会馆的基本特征之一, 会馆神灵则成为会馆赖以存在并凝聚同乡的精神支柱。晋商会馆选择以关公作为崇祭对象, 构建了“逐利思义”、“诚信无欺”的商业道德和会馆精神, 从思想和道德层面规范着山西商人的商业行为。

关键词:商人会馆,企业文化,商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重修天后列圣碑∥参见: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

[2]黄鉴晖.山西票号史料[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2.

[3]北京市档案馆.北京会馆档案史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7.

[4]刘建生, 等.明清晋商信用制度变迁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8.

[5]泌阳县志.道光版.卷十.艺文志.

[6]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业会馆碑刻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

[7]口会馆志[O].景然义印本, 光绪二十二年.

[8]欧人.明清晋商商业伦理精神探论[J].现代财经2, 001 (4) .

[9]宣汉县志[Z].民国版 (卷三) , 祠祀.

上一篇:路面推移的病害下一篇:英语课堂教师职业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