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径(共12篇)
蹊径 篇1
费拉加莫出生于意大利一个贫苦农家,少年时在鞋店学了手工制鞋的手艺。后来他移居美国,曾在加利福尼亚一家制鞋厂打工。干了几个月后,他深深感到,流水线无论如何做不出令人满意的鞋。因为人的脚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这不是流水线生产的有限规格能满足的。虽然这种鞋便宜,但一定会有人宁愿出更多的钱,买到按他们的脚定做的鞋。于是,费拉加莫离开工厂,办起一家手工制鞋铺。
费拉加莫对市场的判断果然没错。虽然绝大多数人出于经济考虑,不得不接受流水线生产的鞋,那些有钱的阔佬和明星,却崇尚舒适和时髦。费拉加莫将这些人定为目标顾客群,每双鞋都按对方的脚专门设计,特别强调完美和艺术性。
后来,费拉加莫做出了名气,世界上最著名的人物纷纷把脚伸到他的面前,包括英国女王、荷兰公主、阿拉伯王后、各种爵位的贵夫人,以及几乎所有的著名影星。费拉加莫按照顾客的脚的尺寸,用手工雕出各人专用的鞋楦,放在陈列室里,并写上名字。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到近几十年来全部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的名字。
蹊径 篇2
何为“另辟蹊径”?就是充分利用已有才华,创新突破,寻求自己的发展天地。每个平凡人都懂得要勤勉为学,认真学事,也大都“术业有专攻”,但也大都湮没浩瀚人海,平凡庸碌,只能仰望大师们。这些都是因他们没有另辟蹊径的勇气,安然踱在前人开辟的道路,只能挣扎于世俗的茧中。
我们这些平庸的人于是很多都羡慕马云。他复读多年才勉强考上大学,“厚积”也不一定做得比别人好,为何成为中国电商大头?盖另辟蹊径。在中国黄页刚起头时,他就嗅到了互联网巨大的商机,便不顾嘲弄,坚定不移地借钱,谋求合作者。作为当时的人,谁在意这种新玩意儿?而他的创业,不走常人老路,硬是改造了荆棘之路,最终成为创业者中的佼佼者。
古今往来,另辟蹊径的人往往造福后人,为世人所铭记。且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被世人称为“欧体、颜体、柳体”,更有“颜筋柳骨”一说。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也为学楷书者必摹。而这不就是他们苦心孤诣后,自我创新,融入自己的性格脾气,独创出来的辉煌成就吗?要是他们都只临摹着前人的墨迹,将这些仿的滴水不漏,那在自己领域又会有何建树,同平庸之辈有何区别?
西汉赵括,将兵书背得滚瓜烂熟,学术造诣可谓颇高。他已厚积了,只等待破茧化蝶的一天。可是他钻不出来。他死教条,犹如平庸之辈死守世俗之见。他不知什么是创新突破,他钻不出兵书框定的圈子。他踱步于前人之路,哪怕那路已塌圮,也不另辟蹊径。结果知道的,他闷死在墨守陈规的茧中。
当然,另辟蹊径,并不意味着不需积累前人经验,专注为学,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只有练好基本功,才有另辟蹊径的底气与实力。马云若是文盲,可有这种超人眼光?
自辟蹊径 篇3
如果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提起作文就皱眉,怎么能写好作文?即使点拨了又启发了,也是难写成的。
作文的点评和修改,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体以人教版必修一的记叙文写作“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为例。这篇作文,学生是有话可写的。在批改作文时,我针对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作了精心点评。例如,有学生写道,同桌多次帮助自己在食堂刷卡,自己好感动,我便评:如今有“啃老一族”,你属于“啃同桌一族”啊!有学生提到,爸爸离开心爱的麻将桌而冒着大雨去学校送伞给“我”,我便评:看来爸爸最爱的是你是你还是你啊!还有学生写道,为了多挣钱妈妈出去打工使“我”成为孤独的留守孩子,我便评:一颗爱你的心,时时刻刻牵挂你;不抛弃,不放弃!有一学生模仿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写法,我很高兴,评道:天下文章一大仿,好!
当作文发下去时,孩子们忍俊不禁,挤眉弄眼,还互相交换着看评语。看着学生活跃的劲头,我决定趁热打铁,指导学生一起进行修改。
一个学生叙述在放学路上遇到一位乞讨的老人,他这样描写:那个老爷爷面前居然是一个空碗,没有一个人向他伸出援手。这让我感到了社会的暗淡,就此不再觉得秋高气爽,心情飞扬了。看着老人无助的眼神,透不出一丝希望。作为旁观者的一员,我也只好默默走开。
当我把这一段读完时,学生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我请一位谈谈感想,他说:“这个小作者没有同情心,和路人一样。”于是我让学生们一起修改,怎样突出“我”的同情心,很快加上了这样一段心理描写:我也只好默默走开,因为我刚好生活费花完了,口袋里空空的。我感到了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感到了自己好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庸人。人群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动着,我逃开了。
果然,修改后马上有学生站起来点评:“这段心理活动既符合实际,又体现了小作者的愧疚和怜悯之心,触动人心。”作为课堂组织者,我及时点拨:“同学们,写作并不难。素材都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动人的细节。也许刚开始我们笔法稚嫩笨拙,但经过一些修改,一篇平淡的作文就会出现亮点,它的思想就更丰富了。”看到自己的作文由“拙作”成为“佳作”,写这篇作文的学生激动不已。这堂写作课在活泼有序中结束了。
“预设”为“有效”开辟蹊径 篇4
一、明确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皆有可能
教学目标编写应该包括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景与条件、表现水平和标准。现在我们提倡有效语文教学先是从明确教学目标开始。那如何明确教学目标, 为打造有效语文教学指明方向, 笔者结合编写要素谈谈至关重要的两点:
1. 关注行为主体, 不动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的主体理所当然是学生。那么教学目标的描述就应该是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明确教学目标, 关注以学生为主体, 把教学的定位引导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中来。这点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不动摇的理念。下面我们以《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两个教学目标为例, 谈谈明确教学目标如何关注行为主体:
例1: (1) 感知课文, 分析人物,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 品味语言, 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3) 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意识。
例2: (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说出爸爸的形象和爸爸对“我”的影响。
(2) 说出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词句, 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感悟爸爸期盼英子成长的深情, 表达对鞭策自己成长的人的感谢。
这两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 例1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于教师活动, 即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鉴赏感悟语言能力, 责任感意识。例2就很好地立足于学生, 关注了学生的活动、发展和变化。行为动词“概括”“说出”“品味”“感悟”“表达”的行为主体均是学生。这样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有的放矢, 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 关注行为动词, 不模糊
行为动词是用以描述学生具体行为, 在目标的制定上我们不能采用模糊的词语, 用语一定要准确, 有分寸。一般而言, 知识目标常用“认识”“理解”“掌握”“积累”等词语来表达, 技能目标常用“概括”“运用”“品味”“评价”“赏析”等词语来表达, 情感目标则常用“感受”“感悟”“体会”“领悟”等词语来表达。用语准确了, 目标达成的档次、区分实现了层次性, 这不仅直接指导课堂教学, 而且更加卓有实效。
情景或条件和表现水平在这里不具体展开讲。总之,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我们实施新课程, 进行素质教育,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明确教学目标是前提。明确了教学目标, 并且全力以赴地付诸实施, 那么打造有效的语文教学皆有可能。
二、整合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驾轻就熟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载体, 传授知识、训练能力都要通过教学内容来达到。精心预设, 还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文本, 整合教学内容。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 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处理教材时, 教师不能做参考书的“传声筒”, 随声附和, 最终丢失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应该融入自己的兴趣爱好、教育理念、知识素养、文化结构, 激活教材的知识点, 这样形成教师有主观色彩和个性特点的教学内容, 使得有效教学不走弯路, 驾轻就熟。
笔者在听杭州江南实验学校黄燕明校长的讲座时, 他曾引用一个课例:一老师执教曹文轩的长文《孤独之旅》, 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文中鸭子的描写。让学生将文中全部写鸭子的句子找出来, 然后去分析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 进而揭示主题。再如我校老师虞伟珍, 她讲新秀展示课《芦花荡》, 主要抓文中人物精彩的对话, 让学生反复品读去触摸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终分析评价“老头子”英雄形象。
可见, 教师如果只停留于教材与教参,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 就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 不能切实有效开展语文教学。
三、优化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梦想成真
教学设计的优化应该是有效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精心预设最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优化上。什么是教学设计?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理论, 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把教材呈现的知识加以选择和重组, 并根据学情合理建构教学过程, 其根本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 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教学设计的方式很多, 笔者在这里只谈感受深刻且务实有效的两点策略:
1. 找准切入点, 一针见血
所谓切入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入手点。找准切入点不仅能保证学生以最经济的速度走进文本, 还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深入到文章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科内涵丰富, 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切入点的选择我们就要反复推敲。
切入文章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要结合文本特点来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大致常见的切入方法有如下几种:
(1) 文题入手:如教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我们可以从文题入手。文题是文章的眼睛, 通过文题, 有时候能使人预知作品心灵深处诸如思想情感的东西。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整体把握罗布泊的形象, 用这样的一个句子说话:“昔日的罗布泊_____, 而如今_____”, 现在的罗布泊和过去的仙湖形成了强烈对比;其次引导学生探究仙湖消逝的原因;再质疑学生能否将文题“罗布泊”这一说明对象解释清楚, 从而感受到作者的惋惜痛惜之情。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文题展开, 既突出了重点, 又兼顾了全文。
(2) 文眼入手:文眼即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 它就像一扇窗, 暗示我们透过窗户窥探文章的中心。如我教《夏感》一文, 就抓文章第一句话“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中的三个词语“紧张”“热烈”“急促”, 这三个词语就是本文的文眼。我便由此切入, 让学生品读课文, 捕捉最能凸显“紧张”“热烈”“急促”的句子和词语。学生可以在2、3、4段当中找到这样的句子, 在老师的追问和点拨中品味语言、感受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的特点。进而再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采用如此浓重的笔墨来书写夏天的用意, 即探讨散文的主旨内蕴。
(3) 关键句入手:文章的句子或段落之所以成为关键句, 它或是理清文章结构的关键;或是矛盾的焦点所在;或是情节转机的过渡;或是隐藏主旨的机关。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 我让学生用一个词 (字) 来概括安塞腰鼓的特点, 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安塞腰鼓真!”阅读仔细、目光敏锐的同学很快会找出“好”字, 教师追问“依据是什么”。文中四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个句子对于本文就是一个关键句, 它既帮助我们读者理清文章的结构, 又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一舞蹈艺术的热情歌颂和赞美。因此在学生找到这个“好”字之后, 我就顺势抛出了主问题:安塞腰鼓好在_____, 你看_____。让学生进行对文本的探究和对语言的赏析。从关键句入手, 能提纲挈领地总揽全文, 有力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2. 体现层次性, 步步为营
课堂教学的容量实际上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层次上, 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课堂教学层次, 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容量。教学层次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 但是它们之间有明显的梯度, 步步为营。
在今年的名师培养对象培训过程中, 浙江教育学院的赵群筠老师给我们看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 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这是典型的板块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板块一:读有所思。学生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说出散步的季节和地点; (2) 说出文章出现的几个人物; (3) 说说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
板块二:读有所感。学生品味语言探究人物, 用这样的句式品读:我 (或母亲或妻子或儿子) 是一个______的人, 我从______看出来。
板块三:读有所悟。学生探讨结尾领悟主旨: (1) 文章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理解是什么意思? (2) 这句话有什么象征意义? (3) 结合生活实际, 谈谈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的设计以“读”为线, “读”贯穿整堂课的所有环节。但是“读”又有层次性:“读有所思”是初读课文, 感知文本, 理清人物和事件;“读有所感”是深入到文本中品味语言, 分析人物;“读有所悟”锁定结尾, 揭示主旨。此类设计, 朗读由浅入深, 如剥笋一般, 层层深入。
四、考虑多种可能、有效教学遇惊不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啊, “预设”再精妙,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也难免有疏漏, 也难免会不合时宜。但课堂又并非无法预知。比如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 我考虑到学生是否会问起贝多芬流氓一样的侄子为何来麻烦他, 对于身高五英尺左右的贝多芬, 作者为什么称之为“巨人”;当不理解贝多芬的话语时我要怎样引导;我能否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贝多芬“怦然心动”, 等等。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 考虑多种可能, 即使课堂中出现“意外”我们也是遇变不惊, 给有效的语文教学加锁保固。
另辟蹊径作文 篇5
“我先上!”板凳喊道。他退后几米,向前冲去,借着这股冲力,他“飞檐走壁”,窜上了近三分之二处的一个450的“缓坡”。“也不难呀,我就要上去了。”他面对的就是那竖直的,有1米高的寸草不生的陡崖。板凳慢慢蹲下,想跳上去。他用力一蹬,滑了!脚下的泥土不结实,但是干燥、细腻,踩着就像站在弹珠上,一动就滑。为了避免摔跤,板凳只好调整身体快速地跑下来。“呼――真是危险,差点就滚下来了。”他喘着粗气说。
“看我的吧,借一下你那把瑞士军刀。”我说着就开始挖了。先是在开头那段挖出三个浅浅的洞,把瑞士军刀狠狠地插进上边的土中。手脚并用,很快也爬到了板凳刚才差点摔跤的地方。
“有了前车之鉴,我可得学乖些。”我想。于是我在这个“缓坡”上划了好几道深深的痕,踩了踩,不滑了。
我向他们抛去一个得意的眼神。凯迪倒有不服,催促道:“快点开路,都要集合了,你这么慢就让我上。”
“想得美!”我继续在那片陡崖上刻,可是很难刻进去。土质太坚硬,时间又有限,我要知难而退,放弃这条别人踏出来的路,另辟蹊径,从旁边的绿地上走。这儿的土仍是“刀枪不入”的硬汉,刻藤蔓也是顽强的。我试了试,认为藤蔓能负担起我的体重。这根拉拉那根扯扯,刀上踩踩根上蹬蹬,连下巴都用上了,终于登上了土坡。
板凳和凯迪沿着我开辟出来的台阶,也很快上来了。噢,这儿有野生的茶树!我们欢喜地摘了些嫩叶――这是我们的战利品。
民营银行突围蹊径 篇6
2014年3月,民营银行试点开闸,银监会确定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5家民营银行进入首批试点。直至2015年6月,首批民营银行相继开业。
随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银监会《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民营银行已步入常态化发展,民营银行门槛正式放开,民营银行批设步伐也逐渐加快。2016年5月上旬重庆富民银行获批,6月上旬四川希望银行获批,8月湖南三湘银行获批。此外,包括江西、福建、山东、上海以及北京等地的民营银行也在积极筹备设立中,民营银行扩容提速。
开辟金融新秩序
民营银行是个新生儿,却承载了太多的希冀。
从国家层面来说,是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理中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缺乏热情、效率低下,符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和融资服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存在金融抑制。民营银行,可以说是国家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刺激和增强市场效率的重要工具。
从监管层面来说,是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必要补充。经济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如雪上加霜。我国经济结构矛盾凸显,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监管层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意见,更大程度发挥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从市场层面来说,民营银行是金融机构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必然选择。我国逐步开放外资有序进入金融领域,有助于内资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民营银行由民营法人主体发起成立的多种民营资本模式,将进一步丰富银行业产权结构,推进产品、服务创新实验,增添行业活力。
而从民营经济层面来说,民营银行是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合法化进入金融业的最佳模式。
当民营银行进入常态化发展,将为民间资金开辟较好的投资渠道。同时,发展民营银行可以吸收丰富的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本从地下合法化进入到正规金融领域,提高民间资本的使用和配置效率。而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将打破由原来国有金融部门垄断低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格局,形成“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大型金融机构与众多中小型金融机构”竞争共存的新局面。
骨感的现实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民营银行的成长就如其出生一样,不是一帆风顺的,必定充满酸甜苦辣。民营银行在业务范围、网点开设、互联网银行的账户设立等方面都受到政策重重限制,这使得民营银行在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中一定程度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体量小是民营银行难以逾越的困境。虽然民营银行为传统金融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不过由于其机构少、规模小,体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截至2015 年底,我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约3 000 家左右,资产和负债总额分别达到199.3万亿元和184.1万亿元。然而,其中民营银行机构数只有5家,资产和负债总额分别只有794亿元和651亿元,分别只占0.17%和0.04%。
差异化定位导致了与市场的错位。国家和监管部门以服务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为初衷设立民营银行,将民营银行排除在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政府平台等主要融资市场之外。这导致事实上,首批5家和即将进入的民营银行只是在一块小蛋糕内不断地切小蛋糕。从供给角度上说,虽然民营银行在探索差异化定位和特有的经营战略;但从需求角度上说,这并不能改变监管设定的市场资源和市场需求的错位匹配。
同时,盈利能力不足是所有问题的集中体现。不管是因为开业时间较短,还是首批民营银行仍处于客户积累阶段,或者是盈利能力还未完全体现出来,从目前来看,总体形势都是不容乐观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温州民商银行率先实现盈利1 018万元,天津金城银行亏损2 900万元,上海华瑞银行亏损457万元,浙江网商银行亏损6 900万元。
在服务实体方面,截至2015年末,首批民营银行经营情况对比如下表1。
突围蹊径
思路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出路,民营银行突围的蹊径不止一条,但并不是每一条路都通向罗马。如何选择道路?选择怎样的道路?选定了路又该如何去走?这都是问题。
第一,回归价值理性是根本。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三十多年,特别是随着货币超发的不断持续,商业银行已经忘记了价值,变成了价格追随者。近二十年来,级差地价与时间估值几何级数地增长,商业银行几乎变成了以土地为主要固定资产作抵押的典当机构。只有价值能够带动价格,价格是无法提升价值的。
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业创新驱动都为民营银行从价格非理性向价值理性回归带来了契机,价值链、产业链、净现值、投入产出比等这些传统工具才能真正挖掘价值。民营银行先天不足,缺少资产、客户和市场,只有在市场中为客户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民营银行才真正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才有存在价值。
第二,正确的商业模式是关键。民营银行必须用好、用足现有政策,甄别和参照国际上不同市场环境及制度下的有效经验,在市场环境中实现差异化经营,提高自身竞争力,探索建立符合市场规律、适应市场变化的商业模式。根据银监会批准的经营范围,民营银行的业务目前分为“小存小贷”“大存小贷”“公存公贷”“特定区域存贷款”四种形式,与传统银行相比更为专注。
小而精的经营范围要求民营银行立足各自股东资源、区域经济特点等,发挥其资产规模小、经营灵活、熟悉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等优势,按照错位竞争的思路,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经营策略,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
第三,“互联网+”技术手段是突破口。金融业的发展历来与科技创新齐头并进,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对未来竞争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民营银行突破的关键在借助“互联网+”,摆脱传统银行的业务屏障及物理限制。同时,用好“互联网+”,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触屏设备以及终端机具等全渠道设备,构筑线上线下立体化网络,打破时空局限。
“互联网+产品”,明确需求导向的创新路径,加快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互联网+服务”,秉承“客户至上”“极致体验”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友好型、智能化的服务,让客户收获更多的满意和惊喜。“互联网+机制”,管理模式实现从“经验依赖”到“数据依据”的转化,营销模式实现从“粗放营销”向“精准营销”转化。
第四,守住风险管控的底线。能否有效管控风险,是民营银行成败的关键。民营银行相对于传统银行经验不足、资产规模偏小、成立时间较短,必须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框架。
首先,要理清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级部门和人员以内的风险管理方面的责任,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全员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可能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
第五,专业化团队是基础。当所有的条件都已具备,人才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对于民营银行而言,人才是民营银行与传统银行竞争的首要要素,专业化团队是其腾飞的引擎。首先,建立起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架构。其次,深化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吸引搭建专业化管理团队。
同时,制定更加市场化的考核机制,把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与银行的业绩、监管指标和社会责任等挂钩。进一步建设人才梯队,用事业、待遇和感情留人,至少用3年左右打造出一支专业强、业务精、能战斗、可持续的队伍。
国际化战略辟蹊径 篇7
在美国, at&t宣布内部重组, 将旗下分支重新整合为四大部门, 从而增加协同效应, 协调市场营销, 以降低运营成本;一些小运营商因为融资困难, 已经推迟了原本的建网计划。与此同时, 西班牙电信、英国电信、法国电信等也宣布裁员以节约运营成本。
运营商缩减资本开支势必影响到国际资本市场行情, 资金较为充裕的国内运营商不妨逢低“吸入”。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 使得2008年开始于美国的经济增速下行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波及到所有跟资本市场相关的行业。电信行业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现金需求一直都依赖于资本市场的供给, 自然受到了波及和影响。这给我国电信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也对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的国际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保证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顺利落实, 减少不利环境带来的影响, 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进行“国际化”战略调整。
双重考虑因素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严峻, 运营商必须对现有业务做出调整, 扩大用户市场。因此, “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是国内运营商应对危机的出路之一。当前, 我国电信运营商开展国际化战略存在两方面因素。
不利因素
收入增长的难度在加大。在不利的环境中, 国际通信市场需求也受到了影响, 国内用户消费趋向谨慎, 增长率变缓;2009年上半年国内电信收入的增长率仅为2.3%, 比上年同期下滑6.9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存在风险。资本市场收益的下降降低了我国运营商“走出去”的意愿, 国际金融风暴对运营商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股票市值的严重缩水。其中, 中国移动自去年10月每股达到154.2港元的高价后, 到2009年9月跌幅超过50%, 市值蒸发上万亿港元。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股价也距前期高点下跌超过50%。
缺乏先进丰富的国际化管理经验与政策保证。我国运营商与全球领先的运营商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主要是缺乏国际运营经验, 不具备灵活高效的海外管理能力。同时, 电信运营企业尚未做好相应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准备, 政府还需出台明确的电信运营企业国际化战略, 继续推进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面对同样的产品, 在世界不同地区的采购、生产价格相差巨大, 业务定价、运营模式和地域文化也千差万别。对于目前没有丰富海外运营经验的国内电信运营商来说, 跨国运营经验匮乏导致的风险很难预估。
有利因素
运营企业网络建设资金有保障。2008年中国电信运营企业重组后形成的“三足鼎立”格局无疑有助于提升运营商的竞争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三家全业务运营商都在国家的大力投资下进行3G网络和宽带网络的建设, 内需方面的拉动会为3G建设节省大笔的资金。
成本低廉。全球金融危机对产业、消费者的影响降低了国际化的成本, 尤其对于有国际收购需求的企业而言, 此时资本的缩水正是低价进行国际并购的好时机。国内运营商如果在此时进行海外收购或参股海外运营商, 在谈判中将会更加主动。对于处于3G起点的运营商而言, 此时也是进军国际移动互联网的好机会。
流动资金雄厚。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 稳健的财务状况和充足的现金流是必要的保障, 逆境时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将会大显身手。以移动为例, 截至2009年6月30日, 中国移动流动资产已达到1222.8亿元, 同比增长11.4%。就当前而言这正是其优势所在, 因为资金短缺问题已经在海外运营商中显现。对中国移动来说, 4亿用户可确保其持续充足的资金流。
“走出去”需开阔思路
根据危机带来的影响, 国内电信运营商在现有“走出去”的条件下, 可采取如下措施。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海外扩张。对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来说, 可采取的方式有收购国外运营商, 在国际上成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分支机构, 建立情报中心和办事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可以在国外为海外运营商和同样“走出去”的中国机构服务, 也可以在中国为来华的国际企业服务。这样既可以实体运营, 也可以资本运作, 按规模依次展开并购。
有目标地选择海外扩张地区。次贷危机中, 欧美电信巨头损失较为惨重, 为避免风险扩大, 会暂缓对新兴市场的开拓, 这降低了中国运营企业进军新兴地区的竞争阻力, 提高了我方的谈判优势。前沿市场是在新兴市场出现之前的那部分市场, 这部分市场和新兴市场相比风险更多, 不确定性更高, 同时机遇也更多。中国的电信运营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可以学习中国古代的战略战术, 即利用地域优势, 先“近攻”后“远交”。目前, 各国运营商“走出去”的首选大多是周边国家和地区, 成功案例包括德国电信和法国电信的“泛欧”策略、韩国SK电讯侧重中国CDMA市场。
开拓思路不断拓展海外业务内容。加强市场调研与预测, 挖掘潜在空间, 敏锐地抓住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国内, 中国移动有过很多业务创新的成功先例, 如在推广IM工具飞信时与腾讯达成协议, 实现飞信与QQ的互联互通, 将用户使用飞信的转移成本降至最低, 让飞信用户规模在短时期内跃居行业第二。这种业务也可应用于海外市场的拓展, 例如, 可与当地的互联网巨头联合, 借跳板进入海外相关业务领域。
独辟蹊径抒写真我 篇8
目前,美术特长生写作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学生的写作欲望不强,写作能力低下,细究起来有以下不利因素。
一是时间安排问题。美术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是以专业为主,因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有一大半的时间呆在画室里,和奔行在美术联考、校考的路上,用来学文化课的时间自然有限。甚至有人从认识上就认为文化课差一点没关系,只要把专业学好就行。具体表现在:学习时间上倾向于美术多,白天正课、晚自习都在画画;学习态度上对专业较认真、投入,而对文化课不够上心,尤其是语文写作,能逃避就逃避,学习效果更无从谈起。
二是教师指导问题。美术特长生中有一部分美术专业能力相当强,但文化课相当弱。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美术基础,只是基于高考容易,才学美术,所以,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表现出对文化课的不热情,求知欲望不够强烈。学生层次不一造成了作文教学的难度。而受传统写作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特长生的写作指导停留在没根据学情,写作体系混乱的现状。有的语文老师一种高度讲到底,省事固然省事,但缺乏针对性,导致收效甚微;有的语文老师想尽办法,又提不起美术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也就望而却步了;有的语文老师甚至根本不讲写作方法,好不容易有了两节课的时间,抓紧留题目,让学生速写、速交,然后速评,更是伤害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是学生实践问题。不喜欢作文的学生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无话可说”型,因缺少写作的素材,没什么东西可写;二是“词不达意”型,因缺少系统的写作指导,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知道怎么写;三是“饱受伤害”型,因缺少正确及时的评价,以至于在下一次作文时就提不起兴趣。也就是说,学生生活经历简单、课余生活不丰富、阅读面有限、教师的作文指导方法欠佳、评价不当等,都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那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如何快速提升美术特长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指导,巧妙对接专业学习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发挥文体优势,积累美的素材。
高考作文有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叙身边事,说平常理”。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写议论文更保险,并把这种观念施加给了学生,其实不然。高考作文是不存在文体歧视的。美术特长生大可以发挥自己善写记叙文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环境,也有建立在自己生活环境上的或喜或悲的心情故事,这些就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因此,美术特长生大可以抒写自己专业学习生涯的酸甜苦辣。越是真实的东西越感人,从这点来说,美术特长生将自己专业学习的感受和思考入文,既得心应手,又真实感人,更彰显个性。如:
我们背着画板游走在人群边缘校园似乎总把我们排除在外但我们懂得自己的方向
还记得第一次为了艺术踏上火车心里是如何的不安
即使是下雨天下雪天也挡不住艺术考场的热闹非凡
我们回到学校坐在教室摸着半年没有摸过的课本
我们害怕我们想哭可是我们只剩努力奋斗了
我们相信太阳还会升起在明天
二是打造语言优势,进行美的描写。
美术特长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既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更训练表达能力,可以达到专业、作文同步发展的效果。尤其是美术作品涉及到对光影、色彩、形体等的描绘,鉴赏久了,功夫深了,对学生在作文中进行各种美的描写大有裨益。如:仿佛还有水草的摇动。在一片涌动的深绿中,不同颜色的莲花,正在悄悄地开放,显得格外娇艳而矜持。光线在画面上翩翩起舞,睡莲在漫无目的地向上飘荡。水的色彩和浓度呈现出田园诗般的宁静,神话般的迷离。面对着这幅画,我在那一刻竟有悬身于怪异水世界上空的感觉,看着白云的倒影在睡莲巨叶间的水面滑过。
三是开掘例证优势,进行美的探究。
另辟蹊径发展玫瑰产业 篇9
为保证计划的实施, 瓦屋头镇首先成立了玫瑰种植办公室, 并在工作人员紧缺的情况下, 为玫瑰种植办公室配置了专职人员, 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的玫瑰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其次, 在玫瑰种植示范基地闫村成立了以村干部和玫瑰种植大户为成员的玫瑰种植工作小组, 全力在资金、土地调整、管理技术和市场销售等方面搞好服务。充分发动镇村两级干部作典型、当标杆, 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带头建棚。这种“领着群众干, 干给群众看”的工作方式,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宣传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玫瑰种植, 推动当地玫瑰产业快速发展, 瓦屋头镇抓住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 利用闫村村民有种花经验和技术的特点, 采取“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到户”的办法进行了深入宣传。同时, 镇政府先后组织本地部分村民到河南焦作、云南昆明、山东平邑等地参观学习, 扩大视野, 增加知识, 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玫瑰花种植。这一系列的深入宣传和考察学习, 使广大群众对发展玫瑰产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也使发展玫瑰产业致富的思路在群众心中得以确立。
此后, 为了解除广大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当地政府机关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资金扶持和产销服务。政府机关干部充分利用自己在政策、知识、信息等诸多方面的优势, 与种植户深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为种植户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担保贷款和技术服务。仅2010年, 他们就为闫村玫瑰园提供小额担保贷款56万元, 不仅壮大了全镇玫瑰发展规模, 还为村民增收、就业拓宽了空间。同时, 他们还鼓励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合作社使种植户直接和市场对接, 有力促进了玫瑰产业的健康发展。
独辟倾听蹊径放飞智慧翅膀 篇10
一、情境渲染, 学生的倾听从兴趣中萌芽
低年级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 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课堂枯燥乏味,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那么倾听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心理, 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 善于创设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
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草原的早晨》一课, 描写了春天的黎明, 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一年级学生大多没有去过草原, 课前教师可以给孩子们播放腾格尔演唱的《草原》, 教他们学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悠扬、高亢的歌曲一定会引起他们对草原的神往, 歌虽止, 情已动。此时教师轻轻讲述:同学们, 你们见过大草原吗?那里风光特别美, 那里的人民很勤劳, 让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片, 一起走入神奇的大草原吧。在愉悦的氛围中, 倾听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里悄悄萌芽。又如在教学《劈山救母》一课时, 我首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讲述了这个神话故事, 同时屏幕上也相机展示文中的画面, 音响里传来优美动听的配乐朗诵。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不知不觉地进入文中的意境。色彩鲜明, 动静结合, 学生自然就专心倾听了。
二、听读训练, 多方位提升学生的倾听水平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听力训练是培养学生注意力、思维力、辨别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听力,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听写, 如记忆性听写、记录性听写、辨析性听写、联想性听写、概括性听写, 听的内容包括字、词、句、段和短文等, 经过长期训练, 既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又提高了倾听能力。如在听写《大禹治水》的词语时, 我先按常规一个一个地听写一部分带生字的词语, 如“治理”、“伟大”, 接着说四字短语“千山万水”、“无家可归”的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让学生写整个词, 又让学生听到“仔细”后默写出对应的近义词“细心”, 同样听到“安定”后默写对应的反义词“动荡”。在这样的听写过程中, 学生听的注意力须高度集中, 而且又要具备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方法才能完成上述的听写, 从而也就在听写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倾听能力。
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 进行课外读物的听读训练时, 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有意注意维持时间最长的时候。利用晨读或者阅读课时间, 教师可以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课外读本, 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孩子听。在读的过程中, 间或停下让学生猜测一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故事里面人物的语言, 设想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或者故事的结尾。这种训练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又能有效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再如通过“古诗文诵读大赛”“小精灵故事大王”“动植物奇闻轶事”故事会, “夸夸我的家乡”摄影图片展等活动进行训练, 学生不但认真倾听, 积极参与, 并且语文素养能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以身作则, 教师给学生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最大的, 尤其是教师的以身作则, 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向师性,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耐心的倾听者, 只有善于倾听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学生。课堂教学中, 要告诫自己:再等一等, 给学生多留一些说的时间;学生的发言在唱反调时, 要提醒自己:再等一等, 学生的反调往往是一个新的发现与创造;当学生吃力地表达时, 要告诫自己:再等一等, 让学生把话说完, 这可能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教师有效的倾听, 可以让学生自由倾诉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 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的倾听, 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发现和创意等, 让学生的学习在动态生成中前进, 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四、科学评价, 倾听的积极性在激励中升华
为巩固训练成果, 应及时对学生“听”的习惯进行评价。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富有感染力的评价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结合每周的评价表, 组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 对孩子近期“听”的表现, 作一个总结。奖励要注意及时性、公正性和频繁性,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促成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才能保证学生倾听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抢占顾客心智的蹊径 篇11
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与大竞争时代的到来,顾客将面临着巨大的选择暴力。面对货架上成千上万的商品,他们只会选择能够占据自己心智的品牌。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品牌建立起了一个有效定位,占据一个独特的品类,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至少80%的广告费用要打水漂。
要定位先“走心”
有效的定位往往是显而易见的,但要找准定位需要极强的洞察力与判断力。事实上,许多伪定位泛滥成灾的原因在于,未能从本质上把握定位的内涵。具体来讲,是因为我们未能弄清楚定位对象与主体是什么。假如,你在一家大型超市购物,想买辣椒酱,你会想到老干妈;买空调,你会想到格力;买矿泉水,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农夫山泉;买果冻,你脑海中闪现的或许是喜之郎……顾客通常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而定位的本质就是用品牌占据顾客心智中的某个品类。
在竞争环境下,一个新品类要占据顾客心智,通常以提高品类认知优势与壮大品类需求的方式。在不改变既有品类与品牌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做出适时传播诉求的战术性定位,而开创一个新品类是战略性定位。
以鲁花品牌为例,鲁花开创花生油品类,就是战略性定位。在品牌创建初期,鲁花以“香”为卖点,通过广告语“滴滴鲁花,香飘万家”展开宣传,迅速提高花生油品类的认知优势。后期为对抗金龙鱼调和油,鲁花通过“5S纯物理压榨工艺”的诉求壮大了花生油的品类需求。通过两次战术性定位,花生油成长为主流食用油,鲁花也牢牢占据了小包装花生油的领导地位。
在品牌占据顾客心智的过程中,战略性定位与战术性定位缺一不可。战略性定位锁定特定品类,并引领企业内部运营配称,品类相对稳定。战术性定位通常依据品类生命周期不同与竞争状况灵活多变,一般表现在营销传播层面。缺失战略性定位的品牌,其战术性定位就是卖点,但这类品牌通常无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比如,乐百氏纯净水“21层净化”的广告卖点,曾一度引起销量爆增,但随后又归于平静。战略性定位的缺失使乐百氏与娃哈哈等纯净水没有实质性的差异。相反,有战略性定位无战术性定位的品牌,新品类也不能有效切入顾客心智。如果农夫山泉与王老吉没有“有点甜”与“怕上火”的战术性定位,同样也很难占据顾客心智。从品类的角度,我总结出了10种定位方法:
关联品类——即借势,弱势一方向强势借。共分为两种关联模式,一种是品牌关联,共享同一种品类,如伊利与蒙牛共享“草原奶”品类;另一种是品类关联,如东阿阿胶与人参、鹿茸形成品类关联,被誉为三大滋补上品。
对立品类——即势能置换,劣势一方通过巧妙势能置换成优势的一方。换个角度看,优势也可能是劣势,百事正是因为将可口可乐正宗货的优势换了一个角度,就将其变为父辈喝的可乐,从而来了一个大逆转。
抢占品类——即占势,通常表现为市场上有品类竞争而心智中无领导品牌的情况。如分众传媒优先抢占楼宇视频广告这一空白品类市场。
分化品类——分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切品类都源于分化,即广义分化。狭义分化可分为实体分化与虚体分化,实体分化按产品与服务的功能、种类、款式等具有理性与客观事实的品类分化方式;虚体分化按消费者对美、健康、青春等感性与主观认知的分化方式。
聚焦品类——即聚势,少就是多,比竞争对手更聚焦,品类势能就会向你聚集。哈弗汽车就因为聚焦于经济型SUV而大获成功。
转化品类——转化品类的双重身份能让竞争对手迷惑,难以及时识别其隐性势能。特斯拉真的只是电动车吗?事实上,它是富豪与名流的“玩具”。
开创品类——即造势,这个“势”不同于市场上的炒作,而是造真正的势,苹果开创智能手机就是造势。
融合品类——与分化相对立的是融合。在商业世界里,品类融合是最紧密的一种关系,多个品类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加强,融合成一个全新的品类,形成“1+1>2”的放大效应,或者2×2=4的乘积效应。合金钢比普通钢有更多的优势就是因为融合效应。
进化品类——进化是分化的一种特殊情况,表现为新品类的势取代旧品类的势,就像数码相机取代了胶片相机,柯达破产。
激活品类——本质是激活品类潜在的势能。这个潜能未激活之前,处于冬眠状态,如王老吉凉茶,沉睡了一百多年,被激活之后迅速红遍全国。
多点聚焦一个品类
许多传统战略学者认为,品牌是战略的结果,只要建立起独特的企业战略,自然就能形成品牌竞争力,实际上这是因果颠倒。品牌是商业竞争的基本单位,而公司是商业运营的基本单位。如果用军事语言来表述的话,品牌就是作战武器,公司则是作战平台,作战武器引导作战平台运行的方向。
依据传统的企业战略理论,战略自上而下呈三层金字塔结构:公司层战略、事业层战略、职能层战略。下一层级战略接受上一层级的制约与指导,营销只是第三层的一个普通职能,而品牌战略(营销职能一部分)则是整个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旨在传播、塑造品牌形象。无数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战略实践证明,企业需要把金字塔倒过来,才更加符合实际。
以开创品类的品牌战略为主导,引领企业职能层与公司层战略资源的系统整合。而事业层战略实质上是有关品牌的业务竞争战略(企业内部看到的是一个个业务,而从顾客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个品牌)。职能层对业务运营起直接支持的作用,公司层服务于多个业务运营(外在表现为品牌群战略)的协同,以及外部并购联盟(起着扩大与深化既定品类战略或剥离与收购品牌的作用),最终建立起主导品类的品牌。
上世纪九十年代,IBM成功的战略转型是这一自下而上的品类战略的生动体现。它以面向企业的“集成电脑服务商(品类)”为战略定位展开战略配称。
在产品和财务上:开放产品标准,支持代码开放的Linux操作系统与微软Windows抗衡;先后投入10亿美元用于Linux的研发。
在人力资源和价值观上:由制造型员工向全面知识型员工转型,确立三条新价值观,建立全球企业服务咨询部,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服务模式,及信息技术应用方案,乃至经营战略方面的咨询。
在公司层面上,通过组织变革使各分支单位成为利润中心,从而使组织结构分权化,并发展出网状组织,进行层级缩减、组织扁平化。通过兼并、分立、剥离、联盟等手段对IBM的业务进行了重新组合,强化突出软件与服务咨询等核心业务。
对垒推动品类成长
“商场如战场”,的确如此。品牌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品牌背后的品类之争。商战就是品类之战,是品牌在商战中成长、壮大、完善,最终主导品类的过程。企业想要成就出领导品牌,必须成功跨越品类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针对竞争对手,要集中兵力打赢不同类别的商战(游击战、侧翼战、进攻战、防御战)。
一个新品类生命周期一般需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商战中四种战略模式是推动品类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竞争工具,贯穿于品类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
源点期——建立品牌信任,避免风尚化。
一个全新的品牌会面临初期认知上的挑战。在打入顾客心智之前,企业需要做好几个关键品类化的要点:明确品类宗属、启用新品牌名、为新品类命名、标志性视觉。规划新品类市场切入点包括界定源点人群(高势能人群)、界定源点市场、聚焦源点渠道并与竞争对手为伍。不断推动口碑传播,提升品牌信任度。
源点期诞生新品类,这一阶段的商战形式没有防御战,其他三种战略形式需依据竞争情况灵活制定。例如,农夫山泉推出“天然饮用水”,打的就是侧翼战;宝马打进攻战开创出超级驾驶机器;劳斯莱斯通过游击战建立起超豪华轿车品类。
发展期——避免并跨越停滞不前的坡顶现象。
在建立起足够的品牌可信度之后,企业需要启动广告保持品类的高速发展,并注入热销概念以保持最低成长速度。此时,我们必须持续加大投入,避免出现停滞不前的坡顶现象,适时重新定位并自我优化建立起竞争壁垒,推出侧翼品牌及时封杀对手,诉求领导地位。
在品类发展期,品牌需要在既定的品类中适时重新定位。例如王老吉,“中国最畅销的罐装饮料”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热销概念,而鲁花“人民大会堂国宴用油”的宣传语也得以让信任升级。保持品类快速发展,在商战形式上的表现通常是优化品类,建立竞争壁垒的防御战。
主导期——做大品类需求并打造成主流品类。
保持品牌领导地位,尽可能地运用公关方式隐退品牌主推品类;做大品类需求,容纳竞争,建立品类区域的心智资源。主导期考虑的是如何做大品类,其有效的方法是针对竞争品类打进攻战。鲁花“5S纯物理压榨油”的定位诉求是比金龙鱼调和油更好的健康油,成功扩大了花生油品类需求。
裂变期——把握分化趋势,适时推出新品牌。
如果品类消失,品牌也会消亡。因此,企业需要时刻把握分化趋势,适时推出新品牌,构建企业的品类大树。新品牌的推出需注意三个要点:只有出现新的品类再推新品牌才有价值;每个新品牌保持独立身份,避免品牌家族化;在主导品类之后才能逐一推出新品牌,避免陷入灌木丛式的品牌陷阱中。
在裂变期阶段,品类生命周期将开始新一轮的轮回,企业需运用三种战略形式之一(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与一种战略定位分化新品类,进入新一轮的品类生命周期。在没有常温高端牛奶之前,蒙牛看到了品类分化的趋势,采用侧翼战成功推出特仑苏高端品牌。变频空调是一个有前景的品类,但没有一家空调企业启用新品牌,侧翼战也发挥不了应有的威力,品牌延伸又使得竞争优势最终回到了格力身上。
市场营销的三个战场
长期以来,传统市场营销都是关于市场的营销,而忽视了顾客心智的认知与认识;企业只关注市场份额与地位,而忽视了顾客的心智份额与地位。我们长期将市场营销的核心停留在“产品”这个焦点上,将导致企业很难打造出鲜明的品牌,也就无法为顾客等相关利益者带来更高的价值,继而难以创造顾客。
创造顾客通常只有一个有效途径——打造品牌,通过品牌植入顾客心智,成为顾客心智中某个品类的第一选择。即营销的战场从市场转移到心智,将心智、工厂(企业)、市场三个战场有序地整合统一。
也就是说,在心智中建立战略定位,开创新品类,既而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与战略配称,构筑竞争壁垒,建立运营优势。同时,在市场上依据竞争态势选择不同的商战形式,形成压倒竞争对手的兵力优势,提升品类认知,扩大品类需求,最终主导品类,成就领导品牌。
心智战场——打造品牌的起点,是获取心智资源与建立品类认知优势的终极战场。
工厂战场——这个战场着重强调品类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三种战略配称的原则。保持品类战略的持续性并不意味着静止停留在原地。
市场战场——公关与广告是建立与传播品牌的两大重要武器,同时也是占据市场地位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颠覆战有助于帮助企业让对手彻底退出市场,取而代之,如苹果智能手机颠覆掉诺基亚。
只有打赢市场营销的三个战场,才能打造出成功的领导品牌。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的失败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与教训。
在心智战场上,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的定位是正确的,这与七喜非可乐的定位有异曲同工之妙。关键在于,它错误地评估了非油炸方便面的品类规模,把这个非主流品类看成将与油炸方便面平起平坐的品类。不仅如此,它还乐观估计将占据60%的方便面市场份额,并以此市场目标作为战略,全然不顾非油炸方便面品类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地位。
在市场战场方面,它错误地将一场已经取得北京等局部胜利的“游击战”,冒然改为面向全国的正面“进攻战”,在品类源点期就采用广告轰炸,以及大量促销活动。
在工厂战场上,正是由于战术与战略脱节,导致“非油炸方便面”正确的定位战术未能上升到企业资源整合。生产上的盲目扩张加上市场滞销从而导致产能过剩,进而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最终导致破产,被迫转卖中粮的结局。
[编辑 陈俊伶]
星巴克:另辟蹊径的传播 篇12
玩转口碑传播
并非所有的口碑传播都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记者调查发现, 星巴克在中国的公关活动虽然较其他咖啡店连锁品牌相对单一, 但“熟客俱乐部”、“咖啡教室”和“咖啡一刻” (Coffee Break) 这三大具有独特传播内涵的法宝, 让这个品牌牢牢锁住了数以万计的中国消费者, 而且还夺得玩转口碑传播最大赢家的桂冠。
可以说, “熟客俱乐部”是口碑传播的天然集散地。据星巴克大中华区公关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星巴克除了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定期向俱乐部会员发送企业新闻外, 还会为他们提供各类优惠券, 开展有奖征文和免费讲座等活动。星巴克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深刻意识到每一次讲座、每一篇新闻、每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塑造消费者体验的沟通介质, 进而引爆口碑传播。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星巴克有意识地把培育品牌的权利下放给每一位“合作伙伴” (星巴克把员工称为“合作伙伴”) , 以此强化口碑传播力度。一直以来, 星巴克致力把“合作伙伴”培养为口碑传播的源头, 通过搭建“咖啡教室”这个传播平台, 为他们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创造先决条件, 使星巴克所欲传达的“如果我不在办公室, 就在星巴克;如果我不在星巴克, 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的“第三空间”的口碑内涵得以广泛流传。星巴克大中华区公关部相关负责人指出, 在“合作伙伴”与消费者分享咖啡知识的同时, 将星巴克努力营造的“第三空间”理念传播出去, 是星巴克推出“咖啡教室”的目的。
此外, 星巴克还善于培养和维系牢固的媒体关系, 进而使媒体的权威观点成为口碑传播的元素。“咖啡一刻”作为星巴克回馈消费者的一项全球性公关活动, 于2006年3月15日在美国诞生。今年3月25日, 在中国举行的第二届“咖啡一刻”活动中, 星巴克深度挖掘该活动与媒体新闻热点的相关内容, 主动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 并积极配合相关采访, 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来扩大活动影响力, 达到加速口碑传播的目的。星巴克的成功告诉我们, 品牌传播并不一定只能依赖于有形的传播媒介, 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同样具有超强的威力。
娱乐维系品牌活力
众所周知, 星巴克品牌传播之道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广告与强势品牌的建立并无直接的逻辑关系。除了通过口碑传播在精神领域构建“第三空间”外, 星巴克更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娱乐平台, 以此来维系品牌活力。音乐、电影和地铁剧是它实现梦想的最佳突破口。
星巴克与音乐结缘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1999年, 星巴克收购了唱片零售商Hear Music, 并销售其提供的CD。2004年, 星巴克还与这家唱片零售商发布了一个卫星电台, 播放爵士、布鲁斯以及摇滚音乐。星巴克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这个独特平台的优势去发现和获取音乐, 让消费者发现他们在别的地方听不到的音乐。”如今, 星巴克的“听音乐咖啡屋” (Hear Music Coffee Houses) 已经向全美国铺开, 消费者可以在超过一万张CD唱片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歌曲。不过, 由于中国法律的限制, “听音乐咖啡屋”目前在国内还暂时踪影难觅。
此外, 星巴克还通过进军电影产业为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 星巴克参与营销了首部励志影片《阿基拉和拼字比赛》 (Akeelah and the Bee) 让中国消费者在温馨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了勇气的力量。为了传播这部影片, 星巴克不仅在杯套上印上影片名, 还通过“合作伙伴”主动向顾客介绍这部影片。
除了进军音乐和电影产业外, 星巴克还联合百事可乐在中国推出“首部地铁新媒体剧”《晴天日记》, 并于去年在上海地铁和互联网上同步播出。需要指出的是, 这部地铁剧的真正主角是星巴克推出的“瓶装星冰乐”咖啡饮料。星巴克大中华区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款饮料多次出现在《晴天日记》中, 比如剧中女主角喜欢用“瓶装星冰乐”的空瓶用来养“小猫鱼”等等。另外, 星巴克还在新浪网上建立《晴天日记》的官方博客, 并且每天都会推出一篇文字版的“晴天日记”, 在吸引人气的同时, 发布“瓶装星冰乐”的产品信息。
星巴克董事长舒尔茨认为, 这一创意非常独特, 它摆脱了传统的传播手段。他说, 按照星巴克的传统是不做广告的, 而一部连续剧可以产生切实的传播效果, 因为它“给我们的顾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娱乐体验, 而且在此过程中, 也向他们传达了补充信息”。
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 (CTR) 的调查显示, 上海、南京、天津、重庆、深圳等城市的地铁视频媒体到达率均在96%以上, 最高可达100%, 这意味着星巴克能够通过《晴天日记》的植入传播来有效推广“瓶装星冰乐”。这种新产品上市的传播创意并不为我们所常见。
危机处理:重视但适度
2007年可以说是星巴克的多事之秋, 从硝烟四起的“反式脂肪门”事件, 到具有文化侵略色彩的“故宫事件”, 再到突如其来的“换奶事件”, 一桩又一桩的危机事件使星巴克深陷泥泞。今天, 我们回过头来细数星巴克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的行为时, 可以从中观照出一个国际品牌在危机处理中的智慧——低调行事, 但并非不作为。
在“反式脂肪门”事件中, 星巴克是继肯德基之后, 又一个宣布封杀反式脂肪的餐饮巨头。在美国星巴克公司1月2日发表彻底实现无反式脂肪的声明后, 1月4日, 星巴克大中华区向各类主流媒体发布公告, 称“会尽快实现食品供应无反式脂肪的目标”。同时, 星巴克大中华区发言人孙可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明了星巴克在此事件中的态度。较其他跨国企业而言, 星巴克在应对“反式脂肪门”事件时的态度略显低调, 但坦诚使它赢得了舆论的支持。截至发稿前, 记者在百度搜索到的有关星巴克反式脂肪的新闻为32, 900篇, 显然少于同陷此事件的肯德基 (43, 400篇) 和麦当劳 (51, 400篇) 。我们都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采取任何措施, 而希望其被淡忘的做法只会使事情更糟, 把危机情况渲染得生动、有趣, 反而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而只有在低调的危机处理中, 不乏坦率、正直的态度才能保持公众尊敬, 阻止情况恶化。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在短短几天后, 星巴克被卷入到“故宫事件”中。1月12日,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在自己的博客中以《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为题, 向星巴克发出公开抗议, 文章称故宫里的星巴克不是全球化, 而是对中国文化的蚕食。随着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 这一事件被戴上了“文化侵略”的高帽, 星巴克也随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随后, 星巴克全球总裁兼CEO吉姆当诺致信芮成钢, “我们是抱着对紫禁城文化历史传统的尊重和高度敏感开设这家分店的。我们一直并且会继续表达我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尊重……”与其他品牌在危机处理中的惯用手法——新闻发言人应对质疑不同的是, 总裁的回信充分显示了星巴克的公关智慧, 展示了其富有人情味的企业文化。很快, 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转向故宫博物院上, 星巴克再次低调地度过了危机事件。
1月17日, 星巴克大中华区在获知美国总部换奶行动后, 紧急召开会议并作出回应。截至当晚6时, 星巴克中国总部对此事件发出了一份70字的声明:“我们在中国的食品由本地供应商供应。向顾客提供高质量的、营养和健康的产品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在中国一直严格要求我们的供应商保证提供给我们不含rBGH的牛奶。”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声明内容含糊, 缺乏人情, 因此遭到了媒体的质疑。但业内人士对此持不同态度, “当事者不是受众关注热点, 信息本身也不是热门信息, 这两大要素决定了星巴克的低调行事。此份声明还巧妙地将消费者的认知指向另外一个方向, 虽是答非所问, 但效果不错。事件的逐渐冷却证明了策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