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毒死蜱

2024-10-01

30%毒死蜱(精选8篇)

30%毒死蜱 篇1

丙溴磷的化学名称为O- (4-溴-2-氯苯基) -O-乙基-S-丙基-硫代磷酸酯, 是一种分子内含有正丙硫基的硫代磷酸酯类中等毒性杀虫剂。其杀虫谱广, 易生物降解, 对抗性害虫表现出高的生物活性。丙溴磷具有触杀和胃毒双重功效, 作用迅速, 药剂附着力强, 耐雨水冲刷, 击倒速度快, 并能溶解害虫体表蜡质层, 对产生抗性的害虫、大龄虫、虫卵有杀灭效果。可用于防治棉花、果树、蔬菜等作物上的害虫, 对棉铃虫、苹果黄蚜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其他有机磷、拟除虫菊酯产生抗性的棉花害虫仍有效, 是防治抗性棉铃虫的有效药剂。在产生抗性的地区可与其他菊酯类或有机磷类杀虫剂混合使用, 更大地发挥丙溴磷的药效。

毒死蜱的化学名称为O, O-二乙基-O- (3, 5, 6-三氯-2-吡啶基) 硫代磷酸酯, 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属硫逐磷酸酯类中等毒性杀虫剂, 具有触杀、胃毒、熏蒸三重作用。1965年由美国陶氏化学公司 (Dow Chemical Co.) 研制成功, 我国自1993年开发, 目前用量相当大。毒死蜱是白色结晶固体, 溶点42.5~43℃, 25℃时饱和蒸汽压2.4X10-3Pa, 25℃时水中的溶解度为2mg/L, 丙醇中为650 g/L, 苯中为190g/L, 二甲苯中为400 mg/L, 甲醇中为45 g/L。其工业品具有似煤油或松节油味, 不溶于水, 易溶于苯、乙醚。其作用机理是抑制昆虫体内神经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 E或胆碱酯酶Ch E的活性, 从而破坏正常的神经冲动传导, 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异常兴奋、痉挛、麻痹、死亡。其可与多种杀虫剂混用且增效作用明显, 与常规农药相比毒性低, 对天敌安全, 是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 (如1605、甲胺磷、氧乐果等) 的首选药剂。毒死蜱属中等杀虫剂, 对眼睛有轻度刺激, 对皮肤有明显刺激, 长时间接触会产生灼伤。在试验剂量下未见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在动物体内能很快解毒, 对鱼和水生动物毒性较高, 对蜜蜂有毒。毒死蜱的适用范围很广泛, 毒死蜱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在叶片上残留期不长, 但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 因此对地下害虫防治效果较好, 对烟草有药害。同时也适用于水稻、小麦、棉花、果树、蔬菜、茶树上多种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虫, 也可用于防治城市卫生害虫, 是一种在多种作物上普遍使用的高效广谱杀虫剂。由18%异丙威与12%毒死蜱混配而成的丙溴·毒死蜱30%乳油, 作用方式互补, 具有协同效应, 杀虫谱更广。可用于防治棉花、果树、花卉上的多种害虫, 而且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 丙溴磷和毒死蜱单剂产品分别有行业标准[1]和国家标准[2], 二者分别与其他农药有效成分的混配产品分析方法亦有报道[3,4,5,6,7,8,9], 二者混配的分析方法未见报道。笔者介绍了利用气相色谱法在同柱同条件下对丙溴磷和毒死蜱2种组分的有效分离测定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气相色谱仪:Agilent6890N, 带FID检测器, HP化学工作站。色谱柱:1 m×3 mm (i.d) , 内填5%OV-101/Chromosorb W AW-DMCS (150-180μm) 。微量进样器:10μl。Retsch Mixer振摇器。丙溴磷标准品:97.5% (上海市农药研究所) 。毒死蜱标准品:99.3%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丙溴·毒死蜱30%乳油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内标物:邻苯二甲酸双环己酯, 应不含有干扰色谱分析的杂质。溶剂:丙酮 (分析纯) 。

1.2 方法

1.2.1 色谱条件

1.2.1.1 温度

柱温225℃保持4.5min, 25℃/min程序升温至270℃保持6min, 进样口230℃, 检测器280℃。

1.2.1.2 流速

载气20 ml/min, 氢气30ml/min, 空气300 ml/min;进样量1μl。

1.2.1.3 保留时间

毒死蜱约2.4 min;丙溴磷约4.7 min;邻苯二甲酸双环己酯约6.9 min。

1.2.2 溶液配制

1.2.2.1 内标溶液的配制

称取邻苯二甲酸双环己酯1.2 g于50 ml容量瓶中, 用丙酮稀释至刻度, 摇匀备用。

1.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分别称取毒死蜱、丙溴磷标准品0.05、0.75 g (精确至0.000 2 g) 于10 ml容量瓶中, 准确加入内标溶液2.0 ml, 用丙酮稀释至刻度, 于Retsch Mixer振摇器上充分振摇静置备用。

1.2.2.3 试样溶液的配制

称取丙溴·毒死蜱30%乳油0.4 g (精确至0.000 2g) 于10 ml容量瓶中, 准确加入内标溶液2.0 ml, 用丙酮稀释至刻度, 于Retsch Mixer振摇器上充分振摇静置备用。

1.2.3 测定方法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 待仪器稳定后, 连续进数针标准溶液, 待相邻两针的相对响应值变化<1.5%时, 按照标样、试样、试样、标样的顺序进行测定, 色谱图见图1、图2。

注:1指毒死蜱;2指丙溴磷;3指邻苯二甲酸双环己酯。

注:1指毒死蜱;2指丙溴磷;3指邻苯二甲酸双环己酯。

丙溴·毒死蜱30%乳油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 A1为标样中毒死蜱 (丙溴磷) 与内标物峰面积比的平均值;A2为试样中毒死蜱 (丙溴磷) 与内标物峰面积比的平均值;m1为标准品毒死蜱 (丙溴磷) 的质量, (g) ;m2为试样毒死蜱 (丙溴磷) 的质量 (g) ;P为标准品毒死蜱 (丙溴磷) 的质量分数 (%) 。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析条件的选择

由于丙溴磷和毒死蜱在同柱恒定温度条件下出峰时间相差不大, 而且出峰时间相对较早, 在二者之间或之前没有合适的内标物可选, 所以选择在二者之后出峰的邻苯二甲酸双环己酯。

分别试用不同长度 (0.5、1.0 m) 的OV-101, 1 m的SE-30和2 m的OV-17填充柱对试样进行分离试验, 在分离程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毒死蜱在OV-17上出峰时间偏长且峰型性对称差;而在0.5 m的OV-101和1 m的SE-30柱上出峰太快而影响定量计算, 若降低初始温度而提高升温速率, 则基线飘移, 峰型不好, 定量不准确。

由于丙溴磷和毒死蜱在同柱恒定温度下, 二者不在同一温度段出峰, 柱温偏低则分析时间过长, 柱温偏高则不利于二者的分离, 故该研究采用程序升温, 能更好地满足分析测试的需要。

通过试验, 在毒死蜱和丙溴磷出峰后进行程序升温, 试样在1m的OV-101柱上能好地分离, 出峰时间相对均等, 峰型对称性好, 且10 min便可完成一次测定。

2.2 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性测定

称取标准品毒死蜱0.420 1 g、丙溴磷标准品0.606 8 g (精确至0.000 2g) 于同一25 ml容量瓶中, 用丙酮稀释至刻度, 配制成标准储备溶液。用移液管分别准确移取标准储备溶液0.5、1.0、2.0、3.0、5.0 ml于5个10 ml容量瓶中, 分别加入内标溶液2.0 ml, 用丙酮稀释至刻度, 配成5组不同浓度的溶液。按前述规定的色谱条件测定, 以标准品与内标的质量比为横坐标, 以其峰面积比为纵坐标作图3、图4。其线性方程分别为Y毒死蜱=1.448 9X+0.002 9, Y丙溴磷=1.007 1X+0.024;相关系数分别为r毒死蜱=0.999 7 r丙溴磷=0.999 5 (表1) 。

2.3 分析方法精密度测定

对同一试样分别称取5份,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 进行平行测定。检测结果经统计, 该方法的标准偏差、变异系数毒死蜱为0.054和0.43%, 丙溴磷为0.090和0.49% (表2) 。

2.4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测定

称取已知含量的试样5份, 加入一定量的标准品, 进行回收率测定, 得出异丙威的回收率为98.88%~102.51%, 毒死蜱的回收率为99.13%~101.93% (表3) 。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该研究提出的丙溴·毒死蜱30%乳油两种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测定方法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线性关系良好, 同柱同条件一次分析2种有效成分, 具有快速、准确及分离效果好的优点, 符合定量分析要求。而且操作简便, 分析时间短、成本低廉, 是一种可行、实用的分析方法。

摘要:[目的]研究在同柱条件下, 丙溴·毒死蜱30%乳油中丙溴磷和毒死蜱分离测定方法, 为企业生产的质量控制及质检机构提供参考。[方法]以5%OV-101色谱柱固定相, 邻苯二甲酸双环酯为内标物, 利用FID检测器通过程序升温方法对丙溴·毒死蜱30%乳油中2种组分进行气相色谱分离和测定。[结果]丙溴·毒死蜱30%乳油中2种组分及杂质得到了有效分离, 丙溴磷和毒死蜱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90、0.054;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43%;回收率为98.88%~102.51%、99.13%~101.93%;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5、0.999 7。[结论]该方法测定丙溴·毒死蜱30%乳油2种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 分离效果好, 准确度、精密度高, 线性关系好, 符合定量分析要求, 是一种可行、实用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丙溴磷,毒死蜱,气相色谱,分析

参考文献

[1]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GB19605-2004.对毒死蜱乳油[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2]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HG3626-1999.丙溴磷乳油[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3]吴艳兵, 李广领, 王建华, 等.气相色谱法对毒死蜱、啶虫咪和噻嗪酮的定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08, 47 (8) :957-959.

[4]程运斌, 刘育清.混剂中噻嗪酮和毒死蜱的气相色谱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 (3) :509-611.

[5]程运斌, 刘育清.30%毒死蜱·三唑磷乳油的气相色谱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7, 28 (7) :5-7.

[6]程运斌, 刘育清.丙·氰25%乳油的气相色谱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8) :9599-9600.

[7]郭爱卿.毒死蜱·甲氰复配乳油气相色谱分析[J].农药, 1998 (12) :17-18.

[8]王爱芬.白蚁防治剂毒死蜱乳油中有效成分毒死蜱的气相色谱分析[J].白蚁科技, 2010 (4) :10.

[9]郭爱卿.毒死蜱·甲氰复配乳油气相色谱分析[J].农药, 1998 (12) :17-18.

30%毒死蜱 篇2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毒死蜱 化学品俗名: O,O-二乙基-O-(3,5,6-三氯-2-吡啶基)硫逐磷酸酯

化学品英文名称:chlorpyrifos 英文名称:

CAS No.:2921-88-2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毒死蜱 2921-88-2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中毒症状有头痛、头晕、无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瞳孔缩小、肌肉震颤。重者出现肺水肿、昏迷。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有致敏性。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本品可燃,有毒。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等。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2%~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其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 遇火星会发生爆炸。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氧化硫、氧化磷。灭火方法: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臵。

第七部分:操作处臵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乳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未制定标准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白色颗粒状结晶,有硫醇臭味。pH: 熔点(℃):41.5~43.5相对密度(水=1):1.398(43.5℃)沸点(℃):无资料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2.09 分子式:C9H11CI3NO3PS分子量:350.59 主要成分:含量:>4%乳剂。

饱和蒸气压(kPa):0.25×10-5(25℃)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无意义爆炸上限%(V/V):无资料

引燃温度(℃):无资料爆炸下限%(V/V):无资料 溶解性:难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主要用途:用作农用杀虫剂。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82 mg/kg(大鼠经口);202 mg/kg(大鼠经皮);60 mg/kg(小鼠经口);120 mg/kg(小鼠经皮)LC50:>200mg/m3,4小时(大鼠吸入)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对水生生物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臵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臵方法:建议用控制焚烧法或安全掩埋法处臵。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61874 UN编号:2783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编织袋、乳胶布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复合塑料瓶或铝瓶外普通木箱;塑料瓶、两层塑料袋或两层牛皮纸袋(内或外套以塑料袋)外瓦楞纸箱。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包装所用的麻袋、塑料编织袋、复合塑料编织袋的强度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铁路运输时,可以使用钙塑瓦楞箱作外包装。但须包装试验合格,并经铁路局批准。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30%毒死蜱 篇3

毒死蜱和氟虫腈均可防治水稻三化螟, 为筛选防治水稻三化螟的高效低毒农药, 200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洛东乡大干村进行药效对比试验, 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基本情况及农事操作

面积850m2, 排灌方便, 肥力中等。供试水稻品种中优253。6月25日播种, 7月28日移栽, 7月25日结合耙田每667m2施25%复合肥40kg作底肥, 8月1日追尿素12kg加施除草剂。

1.2 供试药剂

1.2.1 40.7%毒死蜱乳油 (同一顺) 。江苏省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2 30%毒死蜱·三唑磷乳油 (金碗) 。安徽丰乐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1.2.3 5%氟虫腈悬浮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

1.2.4 21%氟虫腈·三唑磷乳油。江苏扬州市苏灵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5 20%三唑磷乳油。安徽省池州新赛德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方法

1.3.1 小区设计。

本试验按随机排列, 设5个药剂处理区和1个清水对照区, 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 共设24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27.79m2。水稻移栽前, 于8月2日对各小区作小田梗 (25×25cm) , 避免各小区间药液相互串流影响试验效果。重复间留0.5m宽水沟, 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试验设计如表1所示。

1.3.2药剂用量。

将各种药剂按试验设计剂量兑水稀释成均匀药液, 每667m2施药60kg。

1.3.3施药方法。

试验采用喷雾法, 先对对照区进行喷清水, 使小区间保持相同湿度, 再对各处理区喷施药液, 每种药液喷完后用清水洗净喷雾器。于8月6日施药1次。

1.3.4 调查方法。

药前卵块密度调查时间在2009年8月6日上午, 施药后21d, 即8月27日再调查1次白穗数, 共调查2次。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 每小区调查25丛稻株, 统计白穗数。采用下列公式计算防效, 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测验显著性。

白穗率 (%) =白穗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 (%) = (CK1-PT) /CK1×100

式中, CK1, 为空白对照区药后白穗率;PT为药剂处理区药后白穗率。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于8月27日 (第1次药后21d) 调查防治效果, 如表2所示。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对表2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3) , 经测验表明, 处理A、B、C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6.69%、74.18%、74.79%;处理D、E的平均防效分别为90.73%和84.16%。经方差分析, F区组间=0.042F0.01, 所以, 处理A、B, 处理E、C, 处理C、D间的防效差异显著, 处理B、C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处理A与处理D、E的防效差异达0.01极显著水平。

3 小结

结果表明, 21%氟虫腈·三唑磷乳油防治水稻三化螟效果良好, 对水稻安全无药害。氟虫腈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 对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有抗性的或敏感的害虫均有效。

摘要: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 只为害水稻, 以幼虫钻蛀水稻株取食叶鞘细胞、稻苞造成枯心苗、死孕穗和白穗多为害状, 严重影响水稻生产。近年推出多种防治三化螟的药剂, 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但如何合理用药、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是农民用药的关键。

30%毒死蜱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为湘阴县农科所一农户双季晚稻责任田, 为典型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 地质结构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二隆起带, 土质为潮壤土, p H值6.67, 有机质含量为2.07%。供试作物为双季杂交晚稻, 品种为T优207。于2009年6月22日播种, 7月15日抛栽, 抛栽308孔抛秧盘1 350个/hm2。施用25%复混肥750 kg/hm2作基肥, 抛栽活蔸后再追施尿素75kg/hm2。施药时稻纵卷叶螟虫龄为2~3龄幼虫高峰, 虫口基数100万~135万头/hm2。试验前16 d防治过1次稻纵卷叶螟。

1.2 试验材料

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 为日本农药株式会社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生产;30%毒死蜱水乳剂, 湖南大方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 分别为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30%毒死蜱水乳剂为2.5∶100 (有效成份为7.5 g/hm2+450g/hm2) (A) 、2.5∶117 (有效成份为7.53 g/hm2+526.5 g/hm2) (B) 、2.5∶133 (有效成份为7.5 g/hm2+598.5 g/hm2) (C) 、2.5∶150 (有效成份为7.5 g/hm2+675 g/hm2) (D) 、3.75∶83.3 (有效成份为11.3 g/hm2+374.9 g/hm2) (E) 、30%毒死蜱水乳剂1 920 g/hm2 (有效成份为576 g/hm2) (F) 、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 (CK) 。3次重复, 共21个小区, 采用随机排列, 每小区面积90 m2, 全田抛栽时分成25厢, 每小区占1厢, 四边各留1厢作保护行 (保护行试验当天不施药, 试验后3 d另施其他药) 。

1.4 试验实施

施药时间为2009年8月24日, 施药器械采用卫士牌WS-16型手动喷雾器, 喷头为单个扇形喷头, 工作压力为0.2~0.4 Mpa, 喷雾量为360~480 mL/min。

喷药液450 kg/hm2。施药当天及药后7 d平均气温29.6℃, 最高气温34.0℃, 最低气温18.9℃, 相对湿度77%, 仅1 d雨日, 降雨量1.0 mm。具体见表1。

1.5 调查与计算方法

每小区“Z”形五点采样法, 每点查10个卷叶苞活虫数, 共查50个虫苞;处理前调查幼虫基数, 处理后1、3、7 d调查幼虫残存活虫数, 计算幼虫减退率, 与空白对照比较, 计算校正减退率。处理后14 d, 调查卷叶数, 每小区取5点, 每点查5丛所有卷叶数, 计算卷叶率、卷叶防效。计算公式如下[4,5]: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虫防效

由表2可知, 药后1 d, 防效最好的是处理E, 达62.0%, 其次是处理D, 防效达58.5%, 处理F、C、B, 防效分别为53.0%、38.3%和35.5%, 最差的是处理A, 防效为31.3%, 比处理E防效低30.7个百分点。药后3 d, 防效最好的是处理E, 防效达73.1%, 其次是处理D, 防效达71.2%, 处理F、C、B, 防效分别为69.9%、55.7%和53.3%, 最差的是处理A, 防效只有48.2%, 比处理E防效低24.9个百分点。药后7 d, 防效最好仍是处理E, 防效达88.3%, 其次是处理D, 防效为85.9%, 处理F、C、B, 防效分别为80.6%、79.7%和73.3%, 最差的是处理A, 防效只有69.7%, 比最好的处理E防效低18.6个百分点。从药后7 d, 5%显著水平分析知有3个防治水平, 其中以处理E和处理D防效最好, 处理F和处理C为同一防效水平, 防效略差, 而处理B和处理A为同一防效水平, 防效最差。

2.2 保苗防效

药后14 d, 保苗防效最好的是处理E, 为95.7%, 其次是处理D, 为93.8%;处理C、F、B、A, 保苗防效分别为81.4%、80.0%、73.2%和69.4%;处理A保苗防效比处理E低26.3个百分点;比单用30%毒死蜱水乳剂 (处理F) 低10.6个百分点。从5%显著水平分析有4个防效水平, 其中处理E、D防效最好, 处理F、C次之, 处理B防效略差, 处理A防效最差。

2.3 安全性

据田间试验观察, 各处理间水稻生长正常, 无不良影响, 处理区与空白CK相比, 禾苗叶色正常, 长势无异常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和30%毒死蜱水乳剂混配是防治稻纵卷叶螟较好的配方。以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2.5 g与30%毒死蜱水乳剂150 m L配比或者用20%氟虫双酰胺3.75 g与毒死蜱水乳剂83.3 m L配比防效最好, 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考虑成本及其他因素, 建议选择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和30%毒死蜱水乳剂混配比例为2.5∶150或3.75∶83.3。选择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 (幼虫龄期不得超过3龄) 发生高峰期施药, 采用16型常规手动喷雾器喷雾, 施药液量为450 kg/hm2。

摘要:研究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与30%毒死蜱复配制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 结果表明:以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2.5 g与30%毒死蜱水乳剂150 mL配比或者用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3.75 g与30%毒死蜱水乳剂83.3 mL配比效果最好, 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关键词: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30%毒死蜱复配制剂,防效

参考文献

[1]郭炜, 李清, 何可佳.氟虫双酰胺与甲维盐混配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J].湖北植保, 2010 (3) :50-50.

[2]李茹, 赵桂东, 付佑胜, 等.25%毒.辛乳油防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 2010 (2) :132-133.

[3]刘学仙.20%氟虫双酰胺与92%杀虫单复配制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162-163.

[4]鲁程远, 莫小平, 叶挺云, 等.氟虫双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及应用技术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 2010 (2) :361-364.

40%毒死蜱乳油配方研究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毒死蜱原药 (工业一级品, 张家口化工厂) ;48%乐斯本乳油 (含毒死蜱48%) ,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乳化剂:农乳400、农乳500、农乳600、农乳700、103、107、OP-10;有机溶剂:二甲苯、甲苯、苯、甲醇。

1.2 方法

1.2.1溶剂的筛选。试验采用同一配比, 选用二甲苯、甲苯、苯、甲醇等溶剂进行筛选。溶剂对40%毒死蜱乳油指标的影响包括:乳油外观、乳化性能 (稀释200倍) 、冷藏稳定性 (将配方样品用安培瓶封装置于0℃冰箱中1周) , 热贮稳定性 (将配方样品用安培瓶封装置于 (54±2℃/14d) 恒温箱中2周) 。

1.2.2乳化剂的筛选。乳化剂筛选包括:冷贮稳定性 (将配方样品用安培瓶封装置于0℃冰箱中1周) , 热贮稳定性 (将配方样品用安培瓶封装置于 (54±2℃/14d) 恒温箱中2周[4]) 。

1.2.3 40%毒死蜱与同类产品药效比较。根据1.2.1和1.2.2的试验结果选用较好的配方配制的40%毒死蜱乳油以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48%乐斯本乳油 (含毒死蜱48%) 为对照, 测试配方40%毒死蜱乳油的田间药效试验。40%毒死蜱乳油浓度为1 200mL/hm2 (A) 、1 000mL/hm2 (B) 、500mL/hm2 (C) ;48%乐斯本乳油浓度1 000mL/hm2为对照 (CK1) 和清水对照 (CK2) , 4次重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溶剂对毒死蜱乳油指标的影响

不同溶剂对40%毒死蜱乳油指标的影响不同, 该试验测试了二甲苯、甲苯、苯和甲醇作为溶剂对乳油指标的影响, 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从外观、乳化性和冷贮的综合效果看, 二甲苯作溶剂明显优于其他溶剂。

2.2 乳化剂对毒死蜱乳油指标的影响

不同乳化剂对40%毒死蜱乳油指标的影响不同, 该试验测试了4种乳油配方对乳油指标的影响, 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 500、OP-10、700明显优于其他组的乳化剂。经化学分析和药效试验, 表明乳化剂比例3%的500、4%的OP-10、2%的700三者结合起来一起用, 药效较好, 稳定性较强, 故选择3%的500、4%的OP-10、2%的700作为40%毒死蜱乳油的乳化剂。

2.3 40%毒死蜱乳油冷贮和热贮稳定性

采用上述配方调配的质量分数40%毒死蜱, 进行其冷贮和热贮稳定性的测试, 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 用上述配方配制的40%毒死蜱乳油冷贮后p H值稳定而且没有固体析出。热贮后p H值变化不明显, 分解率为1.98%, 小于5%, 并且热贮后没有絮状物出现, 与乳油性能指标要求一致。此外, 热贮后乳液稳定性较好, 贮前乳液清澈透亮, 经过热贮后颜色略有加深, 但没有絮状物沉淀产生, 并且乳化性没有影响。药液入水后为雾状散开, 摇晃均匀从背光处向向光处观察液体成淡蓝色有荧光;同时冷贮没有药剂析出, 证明此配方配制的毒死蜱乳油较成功。

2.4 40%毒死蜱田间药效试验

以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48%乐斯本乳油 (含毒死蜱48%) 为对照测试配制的40%毒死蜱乳油的田间药效, 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 本配方配制的不同用量的40%毒死蜱乳油与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48%乐斯本 (含毒死蜱48%) 乳油药效差异不显著。且配方配制的40%毒死蜱乳油在有效含量降低的情况下防治甘蓝菜青虫的药效与48%乐斯本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配方40%毒死蜱乳油经热贮后, 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即40%毒死蜱乳油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不低于热贮前测得含量的95%, 分解率低于5%, p H值6~7。而且工艺流程简约, 便于工人操作, 设备投资少, 损耗小。经化学分析、药效、运输、价格等综合筛选, 最后确定40%毒死蜱乳油配方为:40%毒死蜱、乳化剂3%的500、4%的OP-10、2%的700, 溶剂二甲苯补至100%。

参考文献

[1]张文吉.农药加工及使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8.

[2]黄建荣.现代农药剂型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电子出版物出版中心, 2004.

[3]华小梅, 单正军.我国农药的生产、使用状况及其污染环境因子分析[J].环境科学进展, 1996, 4 (2) :30-34.

毒死蜱市场竞争优势及发展建议 篇6

毒死蜱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于1964年开发的一种广谱性杀虫剂, 是目前全世界生产和销售量最大、世界卫生组织许可的有机磷杀虫剂品种之一, 现在已经在全球数十个国家登记和注册。美国陶氏益农公司投入1亿多美元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人类健康和安全方面, 还没有任何杀虫剂像毒死蜱这样进行过如此深入的研究。

作为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含氮杂环类杀虫杀螨剂, 毒死蜱对害虫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 可用于水稻、麦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果树、茶树、甘蔗、蔬菜和花卉等众多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 防治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小麦黏虫、叶蝉、棉铃虫、蚜虫和红蜘蛛等百余种害虫, 对地下害虫、家畜寄生虫亦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一、生产现状

我国目前毒死蜱生产工艺主要采用以三氯乙酰氯和吡啶氯化两种方法, 三氯乙酰氯法是三氯乙酰氯与丙烯腈在催化剂作用下, 经加成、环合、芳构化成盐, 再由三氯吡啶醇钠和乙基氯化物合成制得毒死蜱。吡啶氯化法以吡啶氯化制取五氯吡啶, 五氯吡啶经选择性脱氯及水解制取三氯吡啶酚, 然后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成盐得到三氯吡啶醇钠, 再与乙基氯化物缩合制取毒死蜱。

由于无专利问题限制, 毒死蜱的产业化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初, 随着国内主要有机磷企业的全面介入, 技术进步加快, 特别是中间体三氯吡啶醇钠工艺取得突破, 毒死蜱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已经基本具备和印度、美国等国外进口毒死蜱原药竞争的条件。

到2007年底, 国内毒死蜱产品相关的登记主要集中在17个省344个生产厂家, 共登记了596个品种, 而2006年相关登记品种仅为215个, 一年时间登记数量增长了177%。2008年又有近百个品种登记, 到目前为止, 毒死蜱登记品种已达到1100个, 毒死蜱市场空间在迅速扩大。现在全国约有15%左右农药厂家拥有毒死蜱相关产品, 按每个品种的平均原药需求量10~15t计算, 不含原药生产厂家的需求量, 全国相关农药企业约有6000~9000t左右的原药需求量。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国内毒死蜱原药生产企业有十余家, 总产能已达到10万吨以上, 而2008年全年市场销售不足2万吨。表1为国内毒死蜱原药的主要生产企业及生产能力。

单位:t/年

二、技术进展

毒死蜱属于有机磷农药,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曾经是替代有机氯农药品种氯丹的理想和高效的白蚁防治剂。美国、英国、印度、新加坡和以色列等许多国外农化公司都开发过毒死蜱原药和制剂, 并已在我国登记了毒死蜱原药、单剂和复配制剂。

国内20世纪90年代已成功开发毒死蜱原药, 收率和纯度分别达到95%。近年来, 国内开发出的合成毒死蜱一步法工艺, 把原工艺加成、环合、芳构化、成盐和缩合五步转变成一步进行, 不需加入有机溶剂进行重结晶, 简化了工艺, 解决了长期以来产品不易分离的技术难题, 并且大大减少“三废”处理量, 产品纯度提高到98%, 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现已建成年产3 000t规模的生产装置。采用新工艺合成毒死蜱原药单位成本下降显著, 从而增加了企业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

近期毒死蜱合成工艺取得了新进展, 新工艺以高含量的2, 3, 5, 6-四氯吡啶和液碱为原料, 在高压釜中反应制得高质量中间体3, 5, 6-三氯吡啶醇钠, 再采用高效催化剂与乙基氯化物在水相中缩合制得毒死蜱。该工艺只需过滤和静置就能把原药与废水层分离, 无需使用有机溶剂, 操作简单, 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也大大降低了“三废”排放量, 并已建成中试生产装置。新合成工艺收率可达98%, 毒死蜱原药含量达到99%以上。

毒死蜱生产的中间体三氯吡啶醇钠合成技术难度较大, 长期以来制约了国内毒死蜱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已通过对传统生产工艺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 开发出了连续化、无溶剂、环境污染较小的工业化生产工艺, 实现了复合催化剂的成功应用, 产品收率高、质量好, 国内数十家生产企业年产能已达到2.5万吨, 完全可以满足毒死蜱生产的需要, 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高质量毒死蜱产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此外, 除三氯吡啶醇钠外, 毒死蜱生产的另一个主要中间体乙基氯化物, 我国现有生产的企业有20余家, 年产量在10万吨左右, 产能占全球产能40%左右, 大多数采用五硫化二磷法。但该法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含高浓度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废水及难以治理的废硫磺渣, 给环保带来很大压力, 导致部分企业被迫停产, 造成毒死蜱生产原料的短缺。目前已有企业在乙基氯化物生产工艺技术上, 尤其是在减排降耗、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突破, 从源头上大幅度降低了“三废”排放量, 并实现了硫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使毒死蜱生产的中间体乙基氯化物的供应有了保障。

随着毒死蜱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 其产品成本也逐渐下降, 近年来毒死蜱原药价格不断下调, 从原来价格高于或相当于进口产品到低于进口产品, 这对毒死蜱在我国农业上的大量推广和出口是极为有利的。2008年, 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飞涨, 化工原料价格也随之猛涨, 促使毒死蜱原药的价格也略有上调。2008年市场价格约4.3万~5万元/t,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价格有所下降, 为2.9万~3.2万元/t。目前大部分企业原药含量已突破97%, 有固体粉状, 也有苯油, 工厂成本低于3.6万元/t。

作为高毒有机磷农药替代的首选产品之一, 国内和国际的需求量不断加大, 随着国内主要厂家对传统工艺路线的持续改进提高以及成功开发先进的工艺路线, 大大提升了该产品的国内外竞争力, 使我国毒死蜱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吨位的农药品种, 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竞争优势

1. 增长潜力

杀虫剂一直在我国农药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杀虫剂的产量中又以高毒有机磷杀虫剂为主, 其中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氧化乐果5个品种的规模最大, 总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 年产量10多万吨, 曾分别占农药总生产能力和总产量的26.3%和27.8%。

与国外农药企业相比, 我国毒死蜱生产具有原料来源广、生产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 由于毒死蜱的产业化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随着国内主要有机磷企业的全面介入, 技术进步加快, 特别是中间体三氯吡啶醇钠工艺获得突破, 使我国毒死蜱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全球毒死蜱销售量约为14万吨, 国内毒死蜱的市场需求量约为1.8万吨。

国内外毒死蜱农药主要剂型产品是乳油, 为了发展毒死蜱农药环保型剂型, 国外开发的是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而国内却开发出国外尚无的安全和环保型毒死蜱水包油乳液 (水乳剂和微乳剂) 剂型。开发的毒死蜱水乳剂在药效上与毒死蜱乳油相当, 但在加工成本上要低于乳油和微乳剂, 且在安全和环保性上远胜过乳油和微乳剂, 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这表明对于替代甲胺磷等高毒和禁用农药的杀虫剂而言, 毒死蜱农药与其他农药杀虫剂相比增加了竞争能力。

作为传统的广谱、高效、低残留、毒性相对较低的杀虫剂品种, 我国除高毒农药替代的市场机遇带来的增长潜力外, 毒死蜱的市场潜力被普遍看好。未来世界毒死蜱市场走势将稳中有升, 其中中国是毒死蜱最重要的潜在市场, 南美市场前景也比较好, 而欧洲、北美洲对毒死蜱的需求量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上升。

据初步估算, 我国发生前述各种主要害虫的土地面积达7亿亩次以上, 如果按毒死蜱占用30%市场估算, 年销售额可达10亿元。而目前毒死蜱的实际销售量还不到一半, 还具有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2. 政策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 农民收入提高, 会稳步带动农药的市场需求。2008年和2009年国家出台多项“三农”政策, 大力扶持农业发展, 农民收入将迎来一个较快的持续增长期。另外农产品及粮食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 必将刺激农民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从而加大对农药这一生产资料的投入。

随着我国政府对安全、环保问题的高度重视, 毒性大、残留高的农药相继退出市场, 产生了10多万吨农药市场空白, 为毒死蜱等替代品种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国内许多农药企业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 从2008年开始, 毒死蜱等替代品种的市场空间稳步上升。

高毒农药由于管理和使用不当, 每年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居高不下, 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同时由于农作物上的高毒农药残留超标而发生的多起出口农产品退货, 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国家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杀虫剂, 只保留小部分生产能力满足出口需要和应对突发事件, 并决定自2008年1月9日起在我国彻底停止这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生产、流通和使用, 使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终于正式退出农药领域。

2007年上半年, 由于受高毒农药大量存货影响, 替代品种的销量增幅并不明显, 并且替代品种的推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随着这5种高毒农药的全面禁产、禁用、禁出口以及新替代品种在国内农业上的推广和国际市场对替代品种的需求, 会产生的巨大市场空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多种因素影响, 未来我国毒死蜱国内需求和出口都将保持稳定增长。

四、风险分析

1. 市场容量

我国是一个生物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 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病虫发生严重危害, 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及自然灾害频发, 导致了大规模虫害时有发生, 高毒农药在防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使用量占农药总量的25%以上, 因此, 寻找高毒农药的替代品已迫在眉睫。毒死蜱具有广谱、高效、低残留、毒性相对较低等优点, 对地上地下害虫同样高效, 是防治粮食、果树、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害虫的理想杀虫剂, 已经成为农民普遍接受和市场认同的主流农药, 这就为毒死蜱的市场应用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彻底禁用, 加之毒死蜱杀虫剂农药的主要竞争产品氟虫腈杀虫剂农药制剂在我国已出台了停止销售和使用的规定, 并于2009年10月1日退出市场, 使毒死蜱农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行业发展新机遇。作为一种替代高毒农药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 毒死蜱便成为10多万吨替代农药的主要品种之一, 销量稳步上升, 在未来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2007年1月11日后, 我国已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在国内的销售和使用, 2008年1月9日开始我国更是彻底禁止这5种高毒农药的生产, 而且到2009年年底前在执行完2008年1月8日前已经签订的出口订单后, 我国多年来大量出口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等高毒有机磷农药的时代结束, 所以过去的相关进口国的农药需求上也出现相应的空缺, 这就给国内外农药市场留下数十亿元的缺口。

随着国内毒死蜱主要厂家对传统工艺路线的持续改进提高以及成功开发先进的工艺路线, 大大提升了该产品的国内外竞争力, 使我国毒死蜱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吨位的农药品种, 国内和国际的需求量不断加大, 有着较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 在高毒有机磷农药全面退出农药市场之际, 正是毒死蜱农药替代其市场应用的良好时机, 并正成为替代甲胺磷等高毒和禁用农药退出市场后的主要替代农药品种。

当前国际国内农药市场竞争危机时刻存在, 多数企业将希望寄托于国际市场的行情好转。随着我国毒死蜱生产迅猛提速, 预计2015年我国毒死蜱生产和供应将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 未来几年全球毒死蜱的年均需求增长率约为10%, 预计2015年全球毒死蜱的市场需求量将达到25.8万吨左右。据此预测, 2015年我国毒死蜱市场出口量将达到10.3万吨左右。不久的将来, 我国将很有可能会成为全球毒死蜱生产和供应大国。

毒死蜱虽然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但是由于全球市场是一个动态的市场, 国际市场的需求拉动会对毒死蜱有很大的影响。2009年3月, 美国颁布了重新登记程序制度, 一些新的化学农药在与毒死蜱竞争市场份额, 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也会减少毒死蜱产品的应用, 传统的毒死蜱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

目前, 毒死蜱登记品种已达到1100个, 我国毒死蜱产能突破10万吨, 而我国毒死蜱国内需求仅1.8万吨, 如同草甘膦一样, 毒死蜱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然而受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销售受限,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 一些装置产能上万吨的企业, 产能发挥也只有几千吨。尤其是2009年上半年, 毒死蜱及其农药中间体总体开工率均不足50%。我国毒死蜱行业已经明显产能过剩, 行业应敲响警钟, 理性发展, 避免步草甘膦后尘。

2. 竞争品种

自从国家高毒农药禁限用政策出台后, 国内许多农药企业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 积极抢占高毒农药退出后所留下的10万多吨市场空间。2005年, 国家启动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工程, 农业部相继筛选推荐了多批高毒农药替代品种, 除毒死蜱外还包括氟虫腈、氯甲胺磷、丙溴磷, 这三大品种是毒死蜱的主要竞争对手。氟虫腈长期以来一直是毒死蜱最大竞争对手, 但是从2009年10月1日起国内已经全面限用, 现在对毒死蜱已不构成竞争威胁。氯甲胺磷虽然生产成本不高, 甚至低于毒死蜱, 是毒死蜱较强的潜在竞争对手, 但是该产品在气温较高时易分解, 导致销售和应用受到严重影响。丙溴磷杀虫机理与毒死蜱相近, 但是应用范围较小, 市场推广力度不够, 产销量一直不大。从目前生产与使用情况来看, 由于这三种高毒有机磷农药替代品种存在着各方面的局限性和一定的制约因素, 因此在短时间内均不会对毒死蜱市场产生严重的冲击。毒死蜱作为高毒农药的替代品, 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 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竞争危机。与毒死蜱竞争的三种高毒有机磷农药替代品种基本情况见表2。

五、发展建议

1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毒死蜱市场前景广阔, 生产工艺相对成熟, 且不涉及专利问题, 毒死蜱的产业化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进入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初, 随着国内主要有机磷企业的全面介入, 技术进步加快, 出口销量的激增和国内制剂销售量的快速增长也为毒死蜱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高毒有机磷农药替代的首选品种之一, 国内和国际的需求量不断加大, 当前国内主要厂家应对传统工艺路线的持续改进提高, 成功开发先进的工艺路线, 切实解决好环保问题。同时应尽快形成新的核心技术, 改变依靠大量出口农药原药的盈利模式, 迫使企业由产能竞争转向技术竞争, 以提升毒死蜱产业整体水平, 尽可能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格局, 或者与周围企业形成共有的产业链, 保证装置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 使我国毒死蜱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吨位的农药品种, 依靠高新技术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5.2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在国家高毒替代项目资金支持下, 目前投资毒死蜱的项目不断增加。国内毒死蜱设备建设热潮正在兴起, 产能迅速增长。除原有的毒死蜱生产企业正在积极新建扩建产能外, 同时, 还有一些有实力的非毒死蜱生产企业也开始涉足其中。近两年国内企业蜂拥而上开发毒死蜱, 不顾自身技术、资源等条件的优劣, 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现在已经出现出口不畅、内销过剩的局面。行业隐忧时刻存在。因此生产企业扩大产能要十分表2与毒死蜱竞争的三种高毒有机磷农药替代品种谨慎、规避风险, 不要重蹈草甘膦的覆辙, 盲目上马导致供大于求, 引发价格跳水。未来世界毒死蜱市场走势将稳中有升, 其中中国是毒死蜱最重要的潜在市场, 南美洲市场前景也比较好, 而欧洲、北美洲对毒死蜱的需求量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上升。由于病虫害的不确定性和新产品的竞争, 农药市场也存在较大变数。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价格下降的空间依然存在。因此一定要在科学有序、稳妥合理的基础上规划和发展我国毒死蜱产业。

5.3要十分重视毒死蜱市场风险

毒死蜱尽管低毒但还是有毒的, 随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环保标准的日趋严格, 也会逐渐考虑禁止这种产品的生产。毒死蜱最早是由美国陶氏公司发明并于1965年在美国登记开始使用, 然而作为较老的杀虫剂品种之一, 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更替命运。2000年, 根据美国环保局严格的环保新标准, 毒死蜱逐渐从住宅区被淘汰使用, 并停止生产毒死蜱。如今在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 在某些范围内也已经开始禁用, 特别是在家庭花卉、住宅草坪等。日本政府也围绕毒死蜱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性贸易壁垒方案。毒死蜱虽然在我国迎来了发展机遇, 但是产品本身在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极易造成水体、大气、土壤、动植物污染及通过生物富积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等一系列问题。几年之后, 特别是国内的环保政策要跟国际接轨的时候, 毒死蜱会不会成为一个过渡性的产品, 还是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存在政策和市场风险, 因此毒死蜱企业应对市场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度和敏锐的风险意识。

摘要:毒死蜱是美国陶氏化学公司首先开发成功的产品, 是一种高效、安全和广谱的含氮杂环类杀虫杀螨剂, 对害虫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 对人畜毒性相对较低, 杀虫谱广, 防效优良。作为防治农业害虫的重要农药之一, 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已经将毒死蜱列为取代高毒农药的重要品种, 并被农业部推荐用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专用杀虫杀螨剂。本文介绍了国内目前毒死蜱的生产现状、技术进展, 阐述了毒死蜱的产品竞争优势, 对其存在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分析, 并对今后国内毒死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农药毒死蜱在油菜叶面降解的研究 篇7

本实验通过室内模拟研究, 人为控制不同环境因子对叶面上农药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来了解叶面上农药的微生物降解规律及其决定因子, 进而分析微生物降解与叶面农药持效性的关系。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仪器

毒死蜱标准品:已知质量分数≥99.0%;48%毒死蜱乳油 (美国陶式益农公司) 、乙腈、丙酮、氯化钠 (已烘) ;

表面消毒剂:75%的酒精和无菌水等;

气相色谱仪:Agilent7890, FPD检测器 (P滤光片) , 毛细管色谱柱 (DB-1701, 30*0.53 mm*1.0 um)

化学色谱工作站;电子天平、匀浆机 (IKA T25) 、旋转蒸发器、瓶口分液器、超声波清洗机、氮吹仪;智能光照培养箱、光照培养箱等。

1.2 试验方法

1.2.1 供试植物

培育小油菜出叶8~9片后待用, 以环境因子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药毒死蜱的浓度4个试验因子为内容进行室内试验, 共分成4组。本文仅研究在不同施药浓度下的试验, 即环境温度27℃、相对湿度80%、光照强度3000 Lx一定, 毒死蜱浓度为900×、600×、300×、CK (对照) ;分叶面灭菌与不灭菌处理;以上处理均以不施药为对照。

1.2.2 分析样品的制备与采取

灭菌处理:将待用的盆栽小油菜置于紫外灯下, 叶面正反面分别照射半分钟, 后用75%酒精溶液冲洗每片叶子正反面, 冲洗完后迅速用无菌水将每片叶子正反面的酒精冲洗干净。冲洗过程中应注意勿使酒精溶液落入盆载土壤中, 以免酒精溶液影响小油菜的后期生长。

药剂喷雾处理:使每盆油菜进行喷雾处理均匀喷施药液30 m L。喷药后将盆栽油菜按灭菌与不灭菌处理分别放入智能光照培养箱和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根据实验处理条件设定培养箱的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

样品采取:喷药后, 以2 h、1 d、3 d、5 d、7 d、10 d和14 d的同一时间各采样一次;每个处理每次采集叶碟20~30枚, 重复3次, 采样量5 g左右。采样后装袋, 加标签冷冻于-18℃的低温冰箱中。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毒死蜱在油菜叶上的添加回收率

空白油菜叶添加3个浓度为0.05、0.1及0.5μɡ/g, 按上述残留分析方法检测, 得到不同浓度的添加回收率, 见表1。毒死蜱在油菜上的添加回收率均在95%~97%之间, 变异系数为1.8%~3.5%, 本测定方法农药毒死蜱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2μɡ/m L, 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灵敏度要求。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由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y=Ae-Bx可计算出不同浓度下毒死蜱在灭菌与不灭菌条件下的降解半衰期, 结果见表2, 可知, 不灭菌条件下, 不同浓度间毒死蜱的半衰期有差异:高浓度300×的降解半衰期DT50最小为3.32 d, 600×的DT50为3.74 d, 而低浓度900×的DT50为4.44 d。

2.2 不同施药浓度下降解半衰期

灭菌条件下不同浓度间毒死蜱的半衰期也有差异:浓度300×、600×和900×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71 d、2.89 d和3.64 d。

同一浓度灭菌与不灭菌处理间半衰期比较, 灭菌处理的皆小于不灭菌处理的降解半衰期:300×的半衰期相差0.61 d;600×的相差0.85 d;900×的相差0.80 d。

总的来看, 不同浓度间灭菌或不灭菌条件下的降解半衰期比较, 300×与600×的DT50差异较小, 而与低浓度900×的半衰期差异较大。而同一浓度间灭菌与不灭菌处理间半衰期比较, 差异皆较大。

3 结果讨论

通过本试验可以认为, 浓度对农药毒死蜱降解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因子与叶面上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子直接影响到叶面上微生物的活性、种群数量、菌种等, 即对叶面微生态影响较大;而微生物总能适应不同环境条件, 农药被当作有机碳源消耗, 表现为叶面上农药被降解, 残留期缩短, 直接影响了农药的持效期。

30%毒死蜱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防治对象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

1.2 供试药剂

40%噻嗪·毒死蜱乳油 (南京惠宇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兴化市青松农药化工有限公司产品, 市售) ;40%毒死蜱乳油 (江苏宝灵化工股分有限公司产品, 市售) 。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 分别为:40%噻嗪·毒死蜱乳油1 050mL/hm2 (A) 、1 350mL/hm2 (B) 、1 650mL/hm2 (C)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50g/hm2 (D) ;40%毒死蜱乳油750mL/hm2 (E) ;以清水对照 (CK) , 小区面积20m2。

1.4 试验方法

试验在两优培九杂交稻进行, 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 (7月21日) 施药, 按试验设计用药量对水750kg/hm2, 用利农HD400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 药后保持3~5cm深水层5d。

1.5 调查统计

1.5.1 药效调查。

施药前, 药后7d、15d每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10点, 每点2丛, 统计稻飞虱数量, 按下式计算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 (%) =[1- (CK0×PT1) ÷ (CK1×PT0) ]×100

式中:CK0为对照区药前虫数, CK1为对照区药后虫数, PT1为药剂处理区药前虫数, PT0为药剂处理区药后虫数。

1.5.2 安全性调查。

药后1d、3d、7d、15d观察水稻有无药害, 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后7d对稻飞虱的防效

40%噻嗪·毒死蜱乳油对水稻稻飞虱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40%噻嗪·毒死蜱1 050mL/hm2、1 350mL/hm2、1 650mL/hm2, 药后7d, 防效分别为83.7%、89.5%、90.7%, 经新复极差测验, 40%噻嗪·毒死蜱乳油1 350mL/hm2处理显著优于40%噻嗪·毒死蜱1 050mL/hm2处理;40%毒死蜱乳油和25%噻嗪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见表1) , 表明40%噻嗪·毒死蜱乳油1 350mL/hm2处理的速效性优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常量处理。

2.2 药后15d对稻飞虱的防效

40%噻嗪·毒死蜱乳油防治稻飞虱药效期较长。用40%噻嗪·毒死蜱1 050mL/hm2、1 350mL/hm2、1 650mL/hm2药后15d防效仍分别在83.7%、89.8%、90.7%, 经新复极差测验, 40%噻嗪·毒死蜱乳油1 350mL/hm2处理显著优于40%噻嗪·毒死蜱乳油1 050 mL/hm2处理、25%噻嗪酮和40%毒死蜱乳油, 与40%噻嗪·毒死蜱乳油1 650mL/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见表2) , 表明40%噻嗪·毒死蜱乳油1 350mL/hm2处理的持效性优于40%毒死蜱乳油常量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在稻飞虱低龄若虫盛期, 用40%噻嗪·毒死蜱乳油1 350mL/hm2对水750kg/hm2喷雾, 药后保水5d, 对稻飞虱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摘要:进行稻飞虱药剂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 用40%噻嗪·毒死蜱乳油1 35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 药后5d, 对稻飞虱的防效达89.5%, 药后15d, 对稻飞虱的防效仍达89.8%, 其速效性优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常量处理, 持效性优于40%毒死蜱乳油常量处理, 且对水稻生长无毒害。

关键词:40%噻嗪·毒死蜱乳油,稻飞虱,防效

参考文献

[1]姜干明, 程九梅, 顾菁.高毒农药替代制剂防治稻飞虱示范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9 (3) :24-25.

[2]谭乾开, 李水源, 陈健章, 等.乙虫腈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3) :113-117.

[3]陈瑞, 祝小祥, 张莉丽.扑虱灵等农药防治稻虱药效试验[J].杭州农业科技, 2007 (2) :34-35.

[4]陈时健, 王治雄, 顾贫博.水稻飞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1) :118.

[5]赵敏, 徐福寿, 张国忠, 等.浙西单季稻稻飞虱药剂防控效果[J].植物保护, 2008 (5) :158-161.

【30%毒死蜱】推荐阅读:

毒死蜱05-20

毒死蜱中毒12-19

精辟到毒死人的句子07-15

上一篇:民间色彩下一篇:针灸临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