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拔苗助长》有感300字(精选9篇)
读《拔苗助长》有感300字 篇1
石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 围绕着“初学铺垫”这个训练目标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第一阶段叫“链接生活, 明确目标”。石老师从生活中选择具体的实例, 引导孩子领悟什么叫“铺垫”, 并且初步感觉到在一段话里有没有“铺垫”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了铺垫会使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第二阶段, 借助教材, 消化目标。以教材为例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铺垫作用, 引导孩子更好的消化“铺垫”这个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阶段, 超越文本, 落实目标。通过写铺垫, 评铺垫的训练,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这堂课我虽然没在现场听, 但是通过反复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实录, 仔细回味石老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真是独具匠心, 奇巧无比。细细品味, 怎一个“妙”字了得。
一、一课一得, 巧设学习目标
看了石老师很多的课堂实录, 发现他的课堂导入语从来没有什么花架子, 也许这一个细节也正是他“求真务实”的细微体现。所以经过反复研读, 我发现他的课堂导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为目标而导入, 他的导入语直接体现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非常明确课堂上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二是为生活导入, 导入语所用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产生兴趣, 容易调动气氛;三是为知识导入, 他的导入既是课堂的引领, 又是一种知识的体现。比如说石老师在执教这一堂课时, 就是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课前他说自己把一件衣服晾到阳台上, 被风吹掉, 跑下去却找不到了, 问学生碰到这样的事, 心里怎么想。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 学生很随意地回答说那是可惜了。接着石老师又说这件衣服, 是出差到北京在耐克专店买的运动服, 那颜色特鲜艳, 老远就给人有醒目的感觉, 那款式穿在身上真是酷, 如果再戴上一副墨镜, 那简直是一个贝克汉姆, 用手摸一摸, 那手感特好, 滑滑的、软软的, 真舒服。这样一件衣服, 洗了晾在阳台上, 风一吹, 掉下去找不到了。大家觉得——, 听完这番描述, 此时学生已经是急切地回答:那真是太可惜了。
看到此处, 不禁要问:为什么石老师要对同样一件衣服进行两种不同的设置?如此对衣服的描述又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何干系呢?说实话, 我作为老师尚且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学生更不必说。当我正期待着石老师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一样, 立马解答学生的疑惑, 道出他这样设置的意图, 并引入课题时, 石老师仍是不紧不慢地专门设置了分析训练。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前面回答的是“可惜”, 而后面回答的却是“太可惜”。学生非常自信地分析道:耐克衣服是名牌呀, 颜色又那么鲜艳、醒目, 款式又那么酷, 摸起来的手感又那么好, 这样的衣服掉了, 肯定是“太”可惜啦。对于这样的回答, 可以想象得出, 石老师很满意学生的分析, 于是到此时才给学生小结说刚才对耐克衣服做的一番描述, 叫铺垫。并且在黑板中间的最上方板书“铺垫”二字, 还补充道:“铺垫”呢, 就是写一件事, 为了使别人感觉更强烈, 在前面所做的一番描述就叫铺垫。石老师还特意问学生以前是否学过“铺垫”, 当然, 对于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回答是否定的, 所以石老师在铺垫前面加上“初学”二字, 告诉孩子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初学铺垫”, 并且将通过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来完成这个目标。
石老师经常强调:课堂学习不是简单地为文本内容而设置, 不是为教教材而教学, 从来都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传授方法, 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细致品味, 石老师的教学设置真是妙不可言!竟然能在悄无声息之中通过和孩子们聊家常, 聊孩子们最熟悉的一件衣服这样的话题, 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微妙的是通过对衣服的补充描述, 又引导孩子们对前后两次情况的分析, 引出了最要紧的学习目标, 真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文本写法两不误, 巧设衔接
当学习目标如此巧妙地生成之后, 我的好奇心就更强烈了!因为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如何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其实想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也不难, 直接找出文中的“铺垫”, 然后分析给学生听就行。可是文本呢?这还只是第一课时呀!课文内容也得学习呀!总不能直接揪出“铺垫”进行讲解吧?那不成了应试教育的练习课了吗?
所以难就难在既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还要带领孩子们顺利地学习文本知识。也就是如何做好导入语与文本内容学习的衔接问题。为此, 石老师在这堂课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巧妙的学习范本。他先通过过渡语:“那好, 今天石老师就教你们初学铺垫, 我们借一篇课文为例, 来学这种写作技巧,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个“借”字就把目标和文本很自然地拴在了一起, 接下来他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的同时, 思考一个问题:小村庄的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石老师竟然让学生先从村庄的结局开始思考, 带着这种好奇感,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小村庄被大水冲走, 最终消失的原因。通过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 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那种“太可惜”的情感。于是石老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重点阅读第一自然段, 这个段落也正是学习铺垫的要害所在。通过让学生概括和背诵小村庄那曾经的美丽, 渐渐的……无论是对小村庄的怜惜还是对“铺垫”二次感知, 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悄无声息地得到升华。
先从课文结尾开始学习, 如此安排既照顾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 又巧妙地引出事情发展的原因, 巧妙衔接“铺垫”这个学习目标。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了一个靶子, 让学生瞄准这个目标, 学习这个目标, 突破这个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箭无虚发。
三、思维辩证, 巧设质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揭示了村庄里的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 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围绕这一中心主旨, 很多老师都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以在课堂上直接把它当成思品课去教学。“环保”这一主题, 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学习重点自不必说, 关键问题出在很多老师对待文章, 对待学生的一些极端做法, 为教教材而教学。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思考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发生灾难性变化的原因, 当学生找出“环保”这一主旨之后, 老师的教学过程要么戛然而止, 转而讨论另外的话题;要么顺势拓展, 让学生说出身边类似不环保的同类现象, 由此就觉得课上成这样就算是完成了。
然而, 在这堂课上, 石老师却是让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他先是问学生:村子里的人为什么要砍树?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因为村子里的人要盖房子、做家具、做工具、当柴烧。石老师紧接着话题, 又问学生砍了树怎么就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 学生依然很容易就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砍, 树砍光了, 山上土地裸露了, 才会出现这样悲惨的结局。学生把问题思考到这里还是不难, 可是接下来想要对土地裸露之类的生态问题进行理解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阅历。考虑到毕竟只是三年级的学生, 所以石老师又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土地裸露、水土流失是怎么一回事。最终让学生明白老百姓盖房子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住茅草房;砍树做家具也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像原始人那样用石头当桌子、当凳子;老百姓要耕地种庄稼, 没工具不行, 所以树可以砍, 关键在于砍了后, 更应当把树种好, 砍的应当是少数, 种的是多数, 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这才能永保我们的地球是绿色的世界, 这才是大自然的良性的循环发展。看完石老师安排的这个环节, 真是让我获益匪浅。石老师竟然训练三年级的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 名师就是不一样。由此, 一方面告诉我们孩子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 我们在课堂上应当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告诉我们, 语文课也是思维训练的主场地, 并不是只有理科性的学科才能训练思维, 用石老师讲座中的话来说, 老师就应当通过课堂训练孩子的思维, 思维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 通过这些“课例”达到训练思维的真正目的。
四、联系生活, 巧设强化练习
这堂课刚开始就以衣服从阳台上掉下后却找不到为例子, 引出学生对衣服在失去后通过不同的描述, 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程度的体验, 继而引入到文本的学习。其间为了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易于理解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的危害, 又列举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合理砍伐树木的事实, 从而训练学生辩证思考树木砍伐的合理性。最后为了让学生对“铺垫”的写作掌握透彻, 再次进行强化训练。先后安排了三次情境训练。如有一位同学的一支钢笔掉了, 要使别人感觉到很可惜, 前面该怎么铺垫;再如有一位同学没吃早餐就到学校来上课, 要使这位同学到了中午感觉很饿很饿, 前面该如何铺垫;又比如班级劳动委员工作很负责任, 有一天开完运动会, 该扫地的那一组同学都跑了, 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 要使人感觉到他很累很累, 该怎么铺垫。
这些例子都是源自生活, 贴近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在不知不觉之中, 通过“巧识铺垫”、“巧学铺垫”、“巧练铺垫”这几个过程, 学生便掌握了“铺垫”这个知识。由此可见,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生活的事例中得到强化是多么的巧妙, 多么的有趣, 多么的有效!
五、前后照应, 巧设教学环节
石老师听年轻老师的课有点古怪!他从不做笔记, 却非常重视课堂每个环节的时间记录。他喜欢评判每个教学环节占用了课堂多少时间, 产生了多少效果, 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 时间用得值不值。他曾经说过, 课堂之上不能省的环节绝不能少, 没有价值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多。上课绝不能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悲哀, 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孩子, 如果在课堂环节上浪费时间, 那将伤害到多少生命。所以课堂上关于每个环节的设置一定要争分夺秒, 惜时如金。
回顾石老师这堂课的每个环节, 那真是充分诠释了惜时如金的含义。从感知“铺垫”到解读文本, 到辩证思考环保再到分析课文中的“铺垫”, 最后到“铺垫”的巩固训练, 无不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如果再浓缩了之后看课堂每个环节的要点, 无非就是三点:感知, 分析和强化。从导语开始到文本解读到巩固训练都是运用感知分析强化这三个方式, 做到前后照应, 简单易行。真所谓把课堂时间充分运用到了极致。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直截了当、明确目标, 照顾周全、兼顾知能, 辩证发展、训练思维, 前后照应、惜时如金, 简明扼要、易于仿效;从学生的角度来听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一课一得、学有所成, 既学知识又得能力, 善思善辩、学会成长,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读《拔苗助长》有感 篇2
今天我看了《拔苗助长》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有一位农夫,他希望家里的禾苗长得快点。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就到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拔完后回到家里,疲惫不堪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真不容易。”他的儿子听了赶忙到地里去看,只见地里的苗全都枯死了。
有一次,妈妈让我写计算题,我一会儿就写完了20道题,可妈妈一看,我做错了12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读《军神》有感300字 篇3
故事是这样的:
战争时代!有个军人叫刘伯承!他被子弹打中了眼睛!去到了沃克医生的诊所里看病!
医生说要拆除眼球!但是刘伯承拒绝使用麻药!医生在做手术时!它疼的把崭新的床单都撕破了!手术过后!刘伯承依然镇定!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读了《军神》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拥有那种钢铁一般的坚强意志的人。 当我读到”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捉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根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时,想到刘伯承将军当时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我与刘伯承将军相比简直有天渊之别!我们受了一点点小伤就哭啊闹啊!
记得我6岁那年!我去打针!我看到医生那长长的针管!我尖叫了起来! 针还没到肉里的时候!我的泪水就在眼眶打转了!我努力再抑制自己!扎到肉里!我实在抑制不住自己!
就”哇“的一下哭了出来!现在想想!我们跟刘伯承比起来!是不是不坚强?从今往后!我要变坚强!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读《红岩》有感300字 篇4
1949年11月27日那一天,国民党反对派在逃窜前夕惨无人道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歌乐山大屠杀。书中那一幅幅真实的照片,那一首首豪壮的诗句,那一桩桩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革命先烈在白色恐怖下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史实,展现了他们敢于牺牲自我的乐观主义精神。
最感人的还是江姐的事迹。她的丈夫牺牲后,谢党组织的照顾,坚定的表示:“到老彭报道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后因叛徒出卖被捕,陷入渣滓集中营,当敌人用种种酷刑折磨她,要她交出组织关系时,她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她还组织狱中战友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坚持狱中斗争。
读雷锋日记300字有感 篇5
“全心全意保护国家财产,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这就是雷锋。那位共青团员,用自己的被子和衣服遮挡国家财产的青年小伙子。他这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树立在人们的心中,时刻出现在祖国的上空。
那是发生在深夜11点的一天,天上突然下雨了,可工地上还有7200袋水泥没有被遮盖。雷锋想起了党的教导,便动员20个小伙子去抢救水泥。经过紧张的努力,水泥终于得救了。虽然雷锋一直干到凌晨,感觉很累,可他一点没有抱怨,反而很高兴。因为他为祖国,为党作出了贡献。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爱国爱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我们也要向雷锋学习,做一个关心集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少年。
读昆虫记有感300字 篇6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科学家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他出生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他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
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了,他常常把小虫子﹑小蜗牛放在口袋里,这些可都是他的宝贝呢!因为这个原因,他常常被父母责骂,但这些丝毫也不能动摇他喜爱昆虫的执着。
这本书写了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一生对昆虫的探究,在生活中他也不放过一点点即使是苍蝇﹑蚊子﹑蚂蚁这些微不足道的昆虫。人们经常被动物的精神感到惊讶——《第七次》写的是一位国王带兵打仗,第1仗打败,他们逃到了,一个小茅屋里,国王看见了一只蜘蛛,这只蜘蛛正在织网第一次他的网被风吹破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一共织了6次,国王感叹道:“你已经尽力了,放弃吧!”但小小的蜘蛛并没有退缩,终于第七次他成功了。国王想到:小小的蜘蛛都能战胜困难,我堂堂一个国王都不能战胜困难吗?于是他再一次发起进攻,这一次他成功了!
读一本好书有感300字 篇7
来到书店,他们都被各种各样的书迷住了,这时,一位年轻人大声吆喝着:“好书,好书,卖好书!“父子俩都被其他书迷住了,对那些好书更是经不住诱惑,父亲便挺着个大肚子牵着儿子来到了书台,瞧了瞧,立刻被那个年轻人极力推荐的【q版红雷梦】给吸引了,买下了这本书。
离开书店后,儿子情不自禁地翻开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会儿就被书的情景而吸引,经常哈哈大笑,父亲心中许多疑惑,想:咦,儿子怎么看得这么带劲,我也来看看。
他弯着腰,手背在背上,跟着儿子一起看了起来,真像个小老头儿,他们看着看着,就走到了居住的小区里,父子俩的朋友都向他们问好,但他们却没发觉,朋友很疑惑。
回到了家里,父亲很渴,便在已经烧开的开水里放茶叶,儿子还在看书,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本书,父亲又情不自禁地伸过头,看书,手上则不停地往开水里放茶叶,把茶叶放光了,气得妈妈火冒三丈,把父子修理了一顿。
夜深了,天上的星星出来了,眼睛一眨一眨地,好奇地看着周围,父亲打了打哈欠,揉揉眼睛,看了看钟,便说:“儿子该洗澡了,我跟你去放水。”他拿过儿子手中的书,去放水,儿子也跟着他,父亲打开水,又看起了书,一咕噜坐进了水池,衣服都打湿了,但他翘着个二郎腿,一点也没发觉,倒是把书放在腿上,怕书打湿了,儿子也凑了过来,趴在旁边,与父亲一起分享这本书的内容。
读《根鸟》有感300字作文 篇8
《根鸟》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一个名叫根鸟的男孩在独自打猎时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名叫紫烟的女孩写的求救布条,说她是在采花时不慎落下一个长满百合花的峡谷,希望有一个看到布条的人来救她回家。从此,这个叫紫烟的女孩救一直出现在根鸟的梦里,根鸟决定去救这个叫紫烟的女孩,他跋山涉水,虽然中间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突破种.种阻挠,找到了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结果他没有找到紫烟,他这才知道自己被戏弄了。
我觉得从这本小说中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干成一件事,必须不畏艰难险阻,突破重重障碍才能干成这件事,也就是说必须要有毅力和坚定的决心才能够干成这件事,而这两种精神恰恰事有些人没有的,曹文轩塑造的这个小说的主人公根鸟有一些现代人没有的精神,是塑造的很成功的。读这本书可以让没有这两种精神的人读了以后可以有这两种精神,所以说,这不仅是一本普通的小说,更是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小说
读爱心企鹅有感300字 篇9
故事发生在南极的一块大浮冰上,那里有所企鹅学校,故事中的主人公塔明诺就在这里上学。他在企鹅学校上三年级。有一天,他在课堂上听到了老师讲述的一个有关帝企鹅公主娜努玛悲惨遭遇的故事。听完了这个故事,塔明诺身受感动,想去寻找娜努玛,帮助帝企鹅改变这种每日争吵、打架的混乱局面,再度回到以前友爱的那种境地。但是塔明诺又担心连成年企鹅都办不到的事,自己又怎么能办到呢?于是坐在一块高高的冰块上伤心的流下了眼泪。这时,来了一头大鲸鼓励他,让他有了寻找娜努玛的信心。于是他开始了寻找娜努玛之旅。
在旅途中,必定是艰辛的。有一次他差点被”大脚兽“抓捕,但是呢他靠自己的机智聪明成功的逃脱了。一路上他又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如慢吞吞的蜗牛伊莎贝拉帮他领路,海鸥弗雷德里柯和弗雷德里克帮他越海……塔明诺到达了许多国家都没有找到娜努玛。也许别的企鹅就会放弃不再去继续寻找了,而塔明诺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凭着坚强的意志,不懈的精神,最后他来到了德累斯顿找到娜努玛并找到了爱。
【读《拔苗助长》有感300字】推荐阅读:
读《拔苗助长》有感100字作文11-06
读白杨有感300字10-24
读斑羚飞渡有感300字05-25
读《童年》有感作文300字06-03
读顶碗少年有感300字07-12
读男生贾里有感300字07-19
读红色故事有感300字07-29
读快乐王子有感300字05-25
读《鞋匠的儿子》有感300字05-26
读名著有感的作文300字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