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人传读后感

2024-06-14

梓人传读后感(共12篇)

梓人传读后感 篇1

《梓人传》读后感

许久没有接触古文,初读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名作《梓人传》,实在有些吃力。反复看了好几遍,觉得作者是用建筑师比喻管理国政的贤相,借建筑房屋的故事讲了治国安邦的道理。从梓人指挥普通工匠想到脑力劳动者劳役体力劳动者,从建筑师描绘建筑图纸想到贤相桂划治国方略,从工匠各司其职想到治国者不事事亲为,柳宗元以小见大,说了成大事者的几个方面特点。但也许我们现今已经没有了那种为君王谋划、为仕途奔波的急切,我更关注的是,里面关于建筑师,关于人才的理念。

最想说的是,建筑设计师这个职业又一次让我产生了由衷的尊敬和佩服。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建筑师对一个建筑的决定性影响延绵千年。这种传统让人敬畏且值得深思。早就听闻建筑界是个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领域,一栋楼,一座宫殿,永远只有也只需要一个人(或极少数人)在其上刻下自己的姓名。这样锻炼出的本领,当然会比普通工匠混口饭吃的技能高超许多。但是,以成为梓人为目标就注定了一些人永无出头之日的穷困潦倒,甚至不如工匠随处可用的木工技巧。可惜的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又是悲哀的,即使是这样万人之中脱颖而出的“梓人”,也没能在故宫、布达拉宫、天坛等中国传统建筑奇葩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太悠远的皇权统治和封建社会,让梓人的“劳心”只能带来自己现世的安逸,却不能留下玷污君主龙威的丝毫印记。毕竟在西方,圣彼得大教堂忘记了哪个杰出工匠都不会忘记米开朗基罗曾经赋予它最初的生命,圣家赎罪堂容忍了高迪那延绵一个世纪还未完的天才梦想。但是我国最杰出的传统建筑也不曾记下哪怕一个建筑师的名字,就连他们的传奇事迹也只能在文人的笔墨中略窥一二——正如我们现在从柳宗元的《梓人传》中瞥到的“杨氏”标签。但还是应该庆幸的吧,因为毕竟柳宗元这篇近于劝谏的美文流传了下来,我们也就得以猜测那时建筑师的挥斥方遒。

不管怎样,作者对这个梓人的推崇还是让我十分宽慰的。就算无法青史留名,但建筑师得以与贤相国佐并称,也是有识之士对其地位的肯定。印象中,梓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古代社会比较尊敬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把建筑师这种靠动脑筋谋生的人看作投机取巧者。甚至在不很遥远的过去,我国从事流通领域、服务领域、精神文明领域工作的人仍受到种种排斥和歧视。但是,柳宗元对这种“高级技工”的态度与当今社会劳动分工层级的结构不谋而合,认为“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承认劳动性质差异的同时也承认了阶级分工、分化的合理性。其实我觉得,社会阶层是必需也是正常的,有地位差异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是否有阶层间上下流动的可能性。这样不仅是给了人们一个念想,更是提供了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一向有些不满语文课本中动辄出现的“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难道每一个血肉丰满、能力各异的人就被压缩成了这样一个同质的整体了吗?那些万里挑

一、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建筑师就和庸庸碌碌的众生贡献了同等的智慧吗?也许有些人会反感我对精英和领导阶层的推崇,反问我机器缺了螺丝和缺了发动机难道不是一样不能运转,但两者的不可替代程度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找到一个螺丝更换和找到一个发动机更换不仅难度有别,对机器的影响也大大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拼命通过高考或其他途径进入北大,进入优秀高校的原因。当然,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我们父辈的时代,大学生是高端人才,高等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相比技工而言具有更大的不可替代性;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学生

泛滥,素质参差不齐,学校习得的知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高校毕业生的相互竞争、相互替代,导致好学校也无法保证好就业,反而高级熟练技工成为了人才市场上的“抢手货”。但是现在的中国,仍然没有几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小孩在成绩尚可的情况下成为技工,就像当时鲜有人愿成为梓人一样。其实放下名分,很多高级技工做的,才是《梓人传》中建筑师的角色。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做的却是白领里普通工匠的工作。

最后一点,很喜欢梓人不谋小节的气魄和唯我独尊的气势。他有本领,所以可以将匠人们呼来唤去,却让他们心服口服;他敢承担责任也想拥有荣耀,所以只刻上了自己的姓名(虽然有些怀疑刻名这部分是否柳宗元杜撰)。但是,他又不会被责任感束缚了手脚以至于事事亲力亲为,深谙人各有长、各司其职的妙处,既乐得潇洒不像诸葛亮般操劳,又充分激发了各人的能力和积极性。看来,梓人不仅是个好建筑师,也是个优秀的管理人才。尽管我自己也许不会从事建筑相关的行业,但是梓人这种境界,很值得向往。

附录:《梓人传》原文及部分译文

梓人传

柳宗元(唐)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隟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技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

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衒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

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梓人传》译文(部分)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扣他的门,希望租一间房并以劳动抵付房租。他所做的工作只是拿规矩绳墨去画方圆曲直,他的家里头看不到刀锯斧斤之类的工具。我问他的本领,他说:“我善于度量材料。我可以看栋宇之制,估算高深圆方短长,然後指使群工劳役。没有我,群工无法完成一栋屋宇。所以我受雇于官府时,拿的是一般薪禄的三倍;如果受雇于私家,拿的是所有工钱的大半。”

有一天我到他的房间,看到他的床缺了只脚竟不能自理,说是要请工人来修。我笑他没有本领,而且是个贪禄嗜货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官署,我路过那儿。看到积了许多木材,聚了许多工人,有的拿斧斤,有的执刀锯,都环立在这个木匠四周。这人左手持引右手拿杖,是众人的焦点。他量度栋宇的尺寸,看看木材能否胜任,然后挥舞他的手杖说:“斧来!”于是执斧者奔到他的右边;他又回头说:“锯来!”于是执锯者立刻趋前到他的左边。过了一会儿,执斧的人砍,执刀的人削,都看他的眼色,等着他说话,没有人敢自己决断。一些不胜任者即使被他怒斥而退,也不敢有什么愠色。他在墙上画一座宫殿,虽然只有一尺规模,但能曲尽制度,计算毫厘,构筑成整栋大厦,不出一丝差错。完成之日在栋梁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建造”。上面是他的姓名,众劳役皆不在列。我四顾之余吓一大跳,看到了他的技术工程的浩大。

接着我就感叹地说:他大概是放弃了他的手艺,专门使用他的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吧?我听说“劳心的人役使别人,劳力的人被别人役使”;他大概是劳心的人吧?有一般技艺的人出力劳动,有才智的人出谋划策,他大概是有才智的人吧?这满可以作为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所效法学习的呀!事情没有比这再相近似的了。那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推荐人材,委任职责,发出命令,指派任务,整顿纲纪,进行增减,统一法治。这就好象梓人有正方圆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绘制出图样似的。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自己的职务;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看了国都就了解了郊外,看了郊外就了解了诸侯国,看了诸侯国就了解了整个天下。全国远近,大小各方面的情况,可以根据手中的图本来研究,了解。这就好象梓人在墙上绘画官署房子的图样而完成工程一样。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并充分发挥他的本领,使他不必对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没有才能的人辞退,让他休息,他也不敢恼恨。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材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这就象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这样以后,做宰相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诸侯国才得到了治理。那些不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却与此相反。(他们)以谨小慎微,忙忙碌碌为大事,以抄写官署中的文书,薄册为重责,夸耀自己的才能,自尊自大,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干涉众官的工作,侵夺部下官吏应做的事拿来自己做,并洋洋得意地在相府夸耀自己,却丢掉了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这是所说的不懂得做宰相的道理的人。这就象梓人不懂得绳墨可正曲直,规矩可画方圆,寻引可量短长,暂且夺取工匠们的斧子刀锯来帮助他们发挥技艺,却又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以至于事情失败,使用了(他们)却没有成功一样。这不也是错误的吗?„„

梓人传读后感 篇2

在《梓人传》中, 从梓人指挥普通工匠想到脑力劳动者劳役体力劳动者, 从建筑师描绘建筑图纸想到贤相桂划治国方略, 从工匠各司其职想到治国者不事事亲为, 柳宗元以小见大, 说了成大事者的几个方面特点。但也许我们现今已经没有了那种为君王谋划、为仕途奔波的急切, 我更关注的是, 里面关于建筑师, 关于人才的理念。

社会分工的明确造就了工种的多样化, 柳宗元手下的梓人就是当今时代的设计师与项目管理者的统一, 更多的人从梓人身上学到了项目管理的艺术, 但是设计师的伟大作用几乎没有人发现。梓人通过与建造方的沟通, 准备快速的设计出建造方需要的方案, 他无疑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设计师, 接下来的工程都是根据设计方案的需要进行安排的, 于是说梓人的设计师一面更具有直接领导作用。“既成, 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则其姓字也。”此句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领导地位。或许有人认定此举动是源于梓人的项目管理的身份, 但是细想身边的一些著名建筑, 如:中国的“鸟巢”“央视新大楼”, 闻名于世的“悉尼港的白色风帆”, 每每谈起这些建筑都会谈起这些建筑的设计师, 而不是更多的关注其项目管理人, 可以推理建筑署名的举动是因为其设计师身份, 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伟大地位。

在当今设计行业中, 设计师在项目中的领导作用亦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是一名环境艺术设计者, 主要研究室内设计方向, 所以在此我以室内设计为例, 分析下设计师在项目中的伟大作用。在室内设计行业, 一般来说, 早期的设计师只是负责房屋装修方案的设计工作, 但在长期市场竞争的激烈角逐下, 如今行业对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师所要负责的工作也不再单单是项目设计, 设计师逐渐成为一个全能职业, 从项目的设计、项目的施工监督到客户和施工方的协调等。

一、设计师设计阶段对项目的驾驭

设计师在创新设计中的关键性角色——无形的领导。每一个设计任务都是唯一的, 有着不同的资源和受限条件, 设计师对每一个设计任务都充分运用其知识体系, 并将已有的和新的技能知识相融合以达到最好的设计效果。设计师运用他们与生俱来的技能把对世界的想法和理解转译到新的设计中去, 同时也结合了当代设计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譬如越来越受关注的“绿色设计”等, 于是设计中处处充满了设计师的主观情感, 设计师驾驭着整个设计, 在设计阶段不疑是一种领导。

二、设计师在工程施工中的领导作用

设计在整个施工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方案一旦确定, 方案便移交施工部进行施工, 项目管理人员依照设计方案配置资源, 安排工程的进程。材料的种类、数量, 施工工人的工种、名额, 硬件设备, 工期长短, 工程资金消耗等诸多方面因素都来源于设计师的设计方案。施工工程现场由项目管理人员负责, 设计部门与施工部门在组织上是横向并列关系, 设计师表面看似与此无关, 但是设计师通过其设计方案间接的统领着整个工程, 在一定意义上无形的领导、组织着整个施工部门。

方案设计是设计师工作的主要内容, 但为了避免方案的实现效果与设计图纸有不同程度上的不一致, 设计师还需要对项目施工进行监督, 如有错误发生, 则令工程部门纠正, 以保障设计师的原设计方案。倘若施工现场由于客观原因出现无法按原设计进行施工, 工程管理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设计师沟通, 商定新方案, 而不是擅作主张私自修改设计方案。另外, 甲方在施工过程中如有变更原定方案的想法, 需与设计师商讨, 待新方案得以确定, 设计师将变更图纸转交工程部, 继而工程部予以方案变更。设计师岗位职责的界定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仅仅室内设计师在项目有统领全局的地位, 在其他设计领域的设计工作者, 诸如建筑设计师、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等也都具有与生俱来的领导气魄。设计师在项目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决定了项目执行的目标和成败, 是整个项目中最为核心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章立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3]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 (1) 人民出版社, 1998.

《林肯传》读后 篇3

林肯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在他当总统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坚决维护联邦的统一,反对分裂;一件是果敢地采取战争手段,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解放黑人。此举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了林肯的一生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这体现在两个著名的文件中,一个文件是当林肯再度当选总统时,马克思代表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致美国总统阿伯拉罕·林肯》,另一个文件是当林肯遇刺殉难时,马克思又代表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致约翰逊总统的公开信》(以上两个文件俱载马恩全集第十六卷)。

最能说明马克思对林肯的高度评价的是第二个文件,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他们现在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前进,而从不倒退;他既不因人民的热烈拥护而冲昏头脑,也不因人民的情绪低落而灰心丧气;他用仁慈心灵的光辉缓和严峻的行动,用幽默的微笑照亮为热情所蒙蔽的事态;他谦虚地、质朴地进行自己宏伟的工作,决不象那些天生的统治者们那样做一点点小事就大吹大擂。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名人传》传读后感 篇4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是这学期要看的名著。虽然看得很仓促,但还是看完了。看完之后让人感慨很深。

贝多芬,在悲伤与痛苦中挣扎生存。一生都处在苦难中。可他还是顽强的活着,就算身无分文、生活无以为济,也不会向贵族向他人摇尾乞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如此。

米开朗琪罗,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为那些权贵工作,无论是愿意或不愿意。虽然是被迫,但他依然认真地工作,并无怨言。他为之工作的不是权贵,而是心中的艺术。

列夫·托尔斯泰,虽然身为贵族,但毅然反对阶级制度。虽不被任何人理解,但他那开明的思想成为不朽的名著存留于世。

梓人传读后感 篇5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汪国真

《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他生动的笔墨形象的为我们刻画了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性情巨人般坚强的音乐天才贝多芬。那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了解一下这位欧洲古典乐之父的生平往事吧。

宣叙调: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有着本不属于他幼小年龄的忧愁。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了极高的音乐才能,慢慢的他喜欢上了音符在指间流淌出来的流畅感,他把他对于生命的解读寄托在了音乐上。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浓厚的爱国情感使他写出了几篇惊世之作,这一切令他在维也纳崭露头角。可是悲剧也随之而来……

声之默:

天妒英才,在生活刚刚有起色的时候,失聪的悲剧使他的人生发生了极大的转折,瞬间令他跌到了谷底。对于音乐家而言,听力几乎就是他们的生命,失去了听力,这对贝多芬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罗伯怀特曾言:“无论情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我们面对着什么样的难题,这都不仅仅是能力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承受力。再大的风浪,只要我们坚定心中的信仰与梦想,不断挥洒着智慧,稳定地掌控心灵的船帆,所有挫折都将迎刃而解!

咏叹调:

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贝多芬之所以有辉煌的成就,之所以坐居音乐殿堂之首,并不仅是他音乐造诣上的伟大,更多的取决于他顽强、高傲,不屈的品格。在他表演时,脸部和手指因为激动而抽搐,想要表达的情感喷薄欲出。贝多芬心中对艺术的热爱几近疯狂,他身上的坚韧炽热值得我们崇视。他生命里最大的突破就是他不为别人的看法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正是因为他不需要别人的赞许,才变得自由。他的.心中已经听到了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议论。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也要像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一般,拥有着不畏破茧的身姿,恒远而骄傲的播撒着信仰与希望!

教师点评:

穆勒传读后感 篇6

昨日跟老同事聊天,同事说照片中的人更美了,回到:美丽的妙诀——保持心灵的纯净”

他在Skype打出:同意,心中莲花盛开,自然清香扑鼻,温柔待人。

续道:不是莲花,是忍冬花,朴实而芬芳,小小的花,却弥漫成一幅幅白色的锦缎…若是一朵忍冬花,就不去羡慕一旁的杜鹃,而满足于做一朵纯净的小花。

忍冬花就是陪伴我整个初夏的小小金银花,我何等欢喜它的芬芳,只要有忍冬花的地方,就会闻到扑鼻而来的香气。这并不馥郁的香味,却能沁人心脾,还可作药材,母亲经常采摘用来泡茶下火。而读《穆勒传》时,忍冬花的芳香扑面而来,当老当益壮的穆勒千里迢迢从世界的另一半球宣教回来的时候,他那一万名只单单凭借祷告而养育了的孤儿中的一位,给穆勒师母献上一大把的忍冬花,以示敬意,原来这朴实的小花竟穿越过国界在书写上帝对祂儿女的爱情。原本我们都在罪恶过犯当中,是不认识父的孤独的灵魂,活在魔鬼的爪牙下,却蒙耶稣基督的拯救,成为天父家中的儿女,既然蒙受此种大恩大德,穆勒就一生只为上帝的荣耀而活,靠着祷告过信心的生活,将一万名孤儿的衣食起居和教育都完全交托给全能的主,他的信心堪称上帝的杰作,因没有信心不是出于上帝!

疯传读后感 篇7

好吧,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先祝大家节日快乐!跟我好像没有半毛钱关系哈,正常生活,也没有系红领巾过把瘾。

这本书一开始就“疯传”两字并没有吸引到我,当我看完第一章节时,我就知道这本书的份量了。于是在干“晾”了它三天后,利用中晚两餐酒席中间的时间把它漂亮地“干”掉了!

我从事多年的广告经验,让我对广告效果有一定的敏锐度,这本书有很多提及的是广告,虽然一开始说的广告填鸭式让人想吐。里面有很多案例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或许是因为外国作者的缘故,乔纳·伯杰,不太熟悉,估计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跟我们不太相同,所以尽管我很努力地想找个明显易记的逻辑出来,始终没能如愿。感觉是散沙式的内容,但里面是有金子的,所以就按自己的逻辑把它整理出来分享吧。

先说题目吧,“疯传”其实没有达到本书应有的效应,其实就是高效传播方法。副标题又是力量十足: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听了让人热血沸腾。特别是对于有广告推广需求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想对外推广的产品、服务、思想或行为。我也有,所以特别关注。我想知道如何将我的培训内容疯传给学员,让他们再传递给他们的同事和朋友。

个人认为作者挖掘了很好的问题和探寻了传播到位的原因分析,大部分是针对市场广告,以广告为案例的居多。很希望多一些思想上的传播方法,这个要自己内化了,要很强的创意点和内功去完成的。

通过本书让我知道口头传播不可小觑,所以每次的培训课就是一次口碑传播。讲好每一堂课就是最好的一次广告推广,老前辈的总结是正确的。我们讲课无非就是传递一个主题,传达几个重要的论点,论点直接硬塞进学员大脑是不现实的,如同吃药片不喝水一样的道理,那样太残忍。那么要通过论证来解释,通过互动来感受这个论点。那么,这个论证这个互动就显得特别重要和关键了。

也就是说我要把论证案例、故事、互动“疯传”了就真正成功了。情绪对行为有很强的影响。书中提到有些情绪对行为影响很小,如“满足”和“悲伤”。我想说的是这个“悲伤”应该是指他人故事中的悲伤,而不是自己的悲伤。如果我把学员们引入到自己的故事,进入自己的悲伤中,那么也一定会影响自己的行为的。你看,我能对书中权威的作者观点进行自己的补充了,这是一个进步,值得鼓励下。“敬畏”的情绪我以前没有那么看重,这是可以增加的一种情绪。

在思维定式打破方面,我觉得我个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很大,换句话说我喜欢打破常规,我喜欢惊喜!比如说“男人吃脂肪”、“黑色的厕纸”。因为学员听课本来就是挺吃力的事,如果讲得很平淡就更让学员难受。所以需要讲些非同寻常的,一是需要我们去发掘新奇的事件,二是可以用自己的创意语言来处理一下。

情境导入我个人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情境导入打通学员的五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我们现场可能没有那么多道具支撑五觉,但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引导,让学员感受这些五觉。形成画面,从而在大脑留下深刻印象。

三毛传读后感 篇8

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女人,其实在看完传记之后,突然感到之前读的她的很多文章其实都是自传。她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进作品里面,真实而又不作怍。写她心中的迷茫与苦闷,写她生活的艰辛与幸福,写她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写她旅途的趣闻,写着关于她和她身边的一切,把生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她的经典作品里我们会感受到三毛对生活的一种执着于无奈。我有时候在想:这样的女子在生活里必然不会过得太幸福,因为她把生活看得太重了。就像指间沙,抓得越紧,反倒流得越快。

三毛还是个情绪化的女人。童年因为不忍老师的侮辱患上严重地自闭症,这虽说是三毛生命中劫难的开始,但是也从侧面反应出三毛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很差的,她太情绪了,以至于太受人左右。再者,三毛在大学期间与梁的爱情无疾而终,三毛是要付一定的责任的。三毛的情绪化导致她严重缺乏安全感,所以在梁毕业前夕才会一再强迫梁对他们的未来做出承诺,而这份感情也在一再的纠葛争执中破碎。还有就是在荷西去世后的三毛,那时候的她我想应该是肝肠寸断的,但是她寻死未遂后竟回台生活三年。这三年对于情绪化的,丧夫的三毛来说应该是极其漫长的。在《沙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多次提到她与荷西的幸福生活,所以幸福的破灭对于充满浪漫情怀的三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的爱情无处安放。情绪化的三毛开始把注意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以及环游大陆上来,企图减轻她感情上的痛苦和失落。然而当情绪化深入骨髓之后,被逼无奈的三毛最终选择在医院结束自己的一生。其实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局,活着是一种痛,那死亡便是最好的解脱。

《济公传》读后感 篇9

在庙里,我们看到的和尚都在打坐、修行,不吃荤菜,不喝酒,只吃素菜。而这个被称为济公的和尚,却只吃荤,不吃素,还整天拿着酒在大街上闲游,他虽然整天的衣衫不整,可是心地善良,真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他常用种种诙谐的手法,解救他人之难;又常使些小神通,惩治做坏事的人,让他们改邪归正;还常从怀里掏出“灵丹妙药”,为疾病缠身的人消除病痛……

有一次,济公来到庄园,忽见一股妖气直冲云霄,他一按灵光,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来到妖精洞前,大声叫开门,可怎么也不开,于是他用手一指,门边自动开了。刚进洞,一股黑气又向他喷来,可济公又用手指一点,这黑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妖怪见法术被济公识破了,心中勃然大怒,抽出宝剑就来砍济公,济公一怒之下,伸手摘下僧帽,照着她打去,顿时金光缭绕,瑞气千条,将那女子罩住,现了原形。他的法力真是强大呀!每当看见电视里播放得了绝症而又无法医治的病人。我就常常幻想自己如果有那么强大的法力,就能帮助那些得了重病的人,让他们一个个服下“灵丹妙药”,让他们从悲到喜。每当我看见孤儿院里的小孩,就会想到如果我又那么大的法力,那我会让这些失去亲人的孤儿每人都能拥有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再也不孤单。当然,这些只是我的幻想不可能实现。但是济公助人为乐的精神可以在我们身上继续。虽然我们做不了什么大事,但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老人摔倒了,我们可以去扶。举手之劳,时时可做。

《冰心传》读后感 篇10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冰心传》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冰心传》读后感1

我的生命的细流,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冰心

读了冰心的一本小说散文集,我就被她文中人物温柔恬静的性情,温婉忧郁的语言,温文尔雅的态度所折服。在我眼里芳草妹妹就像冰心小说中的淑女形象,所以在同事中,我对她情有独钟,我和芳草妹妹曾多次谈起对冰心的喜爱,以及对她的那一份厚爱,那是发自我心灵深处的感觉。

冰心的纯洁善良的品行,对父母兄弟的挚爱,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向往,不正是我毕生所追求的境界吗?(冰心的在文学和思想上的造诣之高是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但我们在仰望的同时,未尝不可尽自己的能力去追求。)在冰心眼里,“爱”和“真”永远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她的爱从具体的、个别的延伸及对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的博大的爱。

她看到的景象永远充满着明朗、健康的柔情,任何丑陋和残缺都只是风儿吹过的细小沙尘,爱和希望却是永恒的风景。冰心的诗是在茫茫宇宙中闪烁着晶莹亮泽的星星,是在青青草原中开放的万紫千红的繁花,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散发出沁人的馨香。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的一生,是倾其所爱予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一生。她不仅用语言,而且用行动把真善美的大爱献给文学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冰心的一生拥有的爱丰富而完整,一生付出的爱也同样广博而深厚,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年轻或年老、保守或先锋的,都可以从她的爱的世界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而欣然地接受她。

走进冰心爱的世界,我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走进冰心爱的世界,使我更加热爱今天的祖国,更加热爱所拥有的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几百万的文字,无不传达着她对祖国、对人民刻骨铭心的爱。

她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身为中华儿女,我们更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她的心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人民心中也有她的位置。

下面我把《冰心传》中,自己喜欢的文字摘录一些来:

我相信,只有“真”,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虚假和伪善,不管用什么样的花言巧语包装,总要凋谢和枯萎。善和美的文学创作,就是一首真实的诗歌。

人,是一个多么值得研究的课题,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禀赋、气质、情操和性格。有的人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己,替自己插上了翅膀,在美好的境界里翱翔;有的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为生活的阴影腐蚀,为自己内心的阴影所腐蚀。“莎士比亚”曾通过哈姆雷特的口说出这样的话:“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选自代序)

冰心接受着母爱,同时她赞誉母爱,她爱大自然的一切。

看冰心成年后,怎样叙述她和母亲的关系:“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越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我挚爱恩慈的母亲,她最初也是我最后恋慕的一个人。我提笔的时候,总有她颦眉或笑脸涌现在我眼前。她的爱使我由生中求死——要担负别人的痛苦;使我有死中求生——要忘记自己的痛苦……”

“母亲,除了你,谁是我永久的灵魂的归宿……”

《冰心传》读后感2

在书籍里偏喜欢自传类,它是一个人用一生的经历荟萃的感悟,不局限在青春时的意气风发,不自怜在低谷时的悲悯叹息,用回忆却不下定义的.笔端将故事叙述,像武曌的无字碑一般,评论褒贬各人各识。

获良友赠书一本——《冰心自传》,年轮做底面,封底是冰心先生从幼年到暮年的六张照片,色彩简单格调唯一,看封面便开始心静。冰心原名谢婉莹,“当时我不愿同学们知道文章是我写的,而‘冰心’笔划既简单好写,又与我的本名谢婉莹的‘莹’字含义‘光洁、透明‘相符。我出生后,祖父曾找算命先生为我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应该是男命,命中有文曲星,还说我的八字里缺火。所以二伯父给我取名‘婉莹’,‘莹’字头上有两个‘火’字。”整本书是以时间轴为脉络,每个时间段经历的事情为枝叶,缀以当时历事时的心情,丰富了整本书的韵味。里面不仅仅是述说曾经的故事,更在言语表达中让读者也深深体会各种人间之情,其中对亲情的描述让人温暖。

冰心先生感情细腻,尤其是对母爱的理解,母爱给了她最初的情感体验。在大家心目中母亲是最“无我”的人,不拆子女的信件,不盘问朋友来往,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理解;不积攒新奇礼物,不“疾言厉色”,微笑悦色对待他人;爱整洁,别人做得不周到时会亲力亲为;教导“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的道理并以身作则……

小小的“我”仰着脸问母亲:“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脸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养人者父母也,十月怀胎满怀期待,咿咿学语蹒跚学步,握手举筷牵衣追跑,从一个懵懂孩童在父母的庇佑下长到他们仰望的高度。那个他,在生活中扮演着严父,那个她,配合着扮演慈母;那个他,曾恨铁不成钢,那个她,鼓励安慰吾家女;那个他,在孩子周末电话里总是倾在话筒边听听女儿的声音,如果让他接,边故作推辞说“有什么好说的,在学校要好好学,严格要求自己……钱还够不够,被子要盖好,稍微用厚衣服盖一下,要不要我们去看看你……”这是父亲,严厉而慈爱的父亲;那个她,在第一次得到女儿制作的卡片时严厉的纠错到:“你写的将来要报答我们的字要写得端正点”然后小心翼翼夹在日记本里再上锁,转过头时泪眼里映着当年8岁女儿小小身影,这就母亲,慈爱而严厉的母亲。

古代诗经《小雅·蓼莪》里写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怀抱着我。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由此可见,父恩母情,如何仅能靠叩首答谢,点点心血细细灌注,一种天生的责任感在孩子落地时便同时产生,也同时伴随一生。中国在世界上有一个明显标签,就是有家的强烈意识,春节时归心似箭,有父母的地方就有家,有家就有等待的人,就有那一盏为你亮着的灯,在黑夜中只为你亮,只为入你眼。

《冰心传》读后感3

冰心奶奶、一个熟悉的名字。对了,她就是给我们写《寄小读者》的冰心奶奶。她写的这本《冰心自传》记述了她从小到大的经历等故事。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受感触!

冰心奶奶原名谢婉莹,一九零零年十月五日生于福建省的福州。《冰心自传》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感受到真实,仿佛就像是你自己发生过的事,写得很生动,就像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冰心自传》里面每一篇文章就像茉莉花一样,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却发出阵阵清香。流入心扉,永远也忘不掉。冰心奶奶在这本书里还写到了许多古诗名句,大多数每篇文章都有一到两句,就是这一两句古诗词,让我觉得这本书里的内容更加精彩,就像画龙点睛一样。也像给这本书进行了装点。我从这本书中不只仅仅感受到这些,还感受到耐人寻味的感想,很想看一遍再看一遍。

例如冰心写的一首诗:

梦中的真

童年啊!

是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繁星》

多美呀!融合在这篇文章里更美了!

这本书还写了许多冰心小时候对母亲的爱,让我很是感动……我的记忆中冰心的童年总是那样快乐。我常常幻想,假如我是童年的冰心,那该有多好啊!

名人传读后感 篇11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大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童年充满艰辛,缺少了家庭温暖。他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团长,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不过他的母亲却是一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分,父亲也因为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关在家里,或整天逼在羽管键琴旁边练习。在贝多芬17岁时,母亲去世了,他便担负起了两个弟弟的教育的责任。然而,上帝似乎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在贝多芬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时,他的双耳几乎聋了,这对热爱音乐的他无疑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堕落,他说:“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紧紧握住命运的喉咙。”他不向命运低头,为了他所爱的音乐,一次次的与命运作斗争。他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都是在他耳聋后写成的。最后,在一个狂风骤雨的夜晚,贝多芬离开了

人间。虽然贝多芬在人世只停留了57年,但是他为人们留下了一百多部音乐作品。

名人传读后感 篇12

——用痛苦换来欢乐 当我第一次翻开《名人传》时,我就被首篇引文中的这样一句箴言所吸引,引言是这样说的:“一个不幸的人,贫穷、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言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雄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世界上曾有一会音乐家,由于不出众的外表,他不常与人亲近,但由于他特有的性格和那属于他的思想方式,造就了一位世界级的音乐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回想起他的音乐,悠扬而深情、充满这忧郁气息的色彩:有轻快舒展的《田园》,有浓郁深情的《命运》;有悠扬振奋的《英雄》„„看着电脑上这些曲子的热度,听起这些蕴藏深长的交响曲,我不由得感叹贝多芬那常呼寻常的思维鱼独特的理解。就因为这些才缔造出那么多发人深省的旷世音乐。

但这位大师却是在那鲜为人知的过去的磨练出来的,他的童年可谓悲惨,他的命运可谓坎坷。在创作名曲时,他几乎都在黑暗的小阁楼。内心的孤独,生命的苦楚,人生的悲哀,这些都是他创作的来源,不是吗?在生命中挣扎,在痛苦中创作,在人生中奋斗,谱写这非同与凡人的命运,讴歌这苦痛换来的欢乐。

贝多芬的一生坎坷。二十六是听力逐渐衰退,四十五是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吗?可是孤寂的他却一直没有放弃。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这种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人生对于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贝多芬与命运抗挣,最终成为名人。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还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为人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

2013级6班

上一篇: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复习下一篇:校园微电影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