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农村卫生站基本情况的报告调查(共8篇)
江门市农村卫生站基本情况的报告调查 篇1
江门市农村卫生站基本情况的报告调查
录入时间:[2006年7月18日]
江门市卫生局宋华梁万硕
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是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卫生站是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建设好农村卫生站对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保护农民健康和发展生产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落实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健全“十一五”期间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疫情防控网络,建立和完善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卫生保健的长效机制,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局对我市农村卫生站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和摸底,调查的方式是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现将我市农村卫生站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做法
我市位于广东省珠三角西部,下辖三区(新会区、蓬江区、江海区)四市(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全市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总人口395万,农业人口约260万人。我市共有乡镇卫生院83所,村委会1102个,有卫生站785个,其中村办702个,卫生院下伸点2个,私人办81个,乡村医生数约1184人。
我市对卫生站和乡村医生的管理主要是按照省卫生厅的《广东省农村卫生站基本管理规范》、《农村卫生站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和《广东省农村卫生站诊疗常规》进行管理。同时在管理方面还有一些特点:
1、我局从2002年起借鉴了河南省乡镇一体化的做法,通过江门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江门市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该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领导和一体化的具体指标三大方面。(1)明确目标,一体化是强化我市镇卫生院综合服务的功能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建立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新体制,以卫生院为中心,进一步优化我市农村卫生资源,调动卫生院、卫生所两个积极性,为农村居民提供质优、价廉、安全和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2)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一体化的领导。分管卫生的市领导为组长,各市、区分管卫生的领导为副组长。(3)落实一体化的具体指标,主要有五项:一是统一规划布局。卫生站设置和布局应按《广东省医疗机构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和地方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行统筹设置,由卫生院负责制定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二是强化业务指导。卫生院落实对卫生站的医疗、预防、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等工作指导和监管,督促卫生站做好疫情报告和有关保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和上报工作;三是落实工作考核。卫生院应建立和健全对卫生站各项工作的考核制度,卫生站严格执行各项业务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考核制度;四是负责人员培训。加强对卫生站现职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五是统一药品采购。卫生院一定要实行对村卫生站药品统一购销管理,加强卫生站药品监督检查,保证用药安全。现在我市的新会区、恩平市的君堂镇和蓬江区的部分乡镇还继续坚持实行了这种一体化模式,对解决农民看病难,这种管理模式对管理好农村卫生站,提高乡村医生的水平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立和健全农村卫生协会,通过农村卫生协会这处中介去管理乡村医生。我市的台山市、恩平市和江海区充分发挥农村卫生协会在乡村医生管理中的作用。如通过卫生协会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教育、自我监督约束等。
二、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农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方面虽做了一些工作,但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乡镇卫生院,对卫生站的整顿建设精力用得较少,因此卫生站存在较多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管理不到位。近年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较少管理或是鞭长莫及管不到;有的卫生院则认为整顿建设好村卫生站,是从乡镇卫生院口里抢饭吃,主观上不希望卫生站建设好;村干部对医疗卫生情况不熟悉,面对复杂卫生问题,不知如何管理。
(二)经费不到位。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和政府财力的不足,农村卫生站的建设和维持的经费无法保证,卫生站只能靠乡村医生看病收费去维持。
(三)卫生站管理不规范。
1、收费不规范。有的乡村医生看病不登记,开药无处方,收费无单据,收支不入帐。
2、治疗不规范。有的乡村医生滥用抗菌素、激素的问题相当严重。有的卫生站每张处方都开有3~5种抗菌素,治疗不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危害农民的健康。
3、卫生站的设置、功能不规范。一是布局不合理。较富裕的地方,一村多站;边穷的地方,多村一站。二是卫生站的功能不符合要求。作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和基础,卫生站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其主要功能应是积极做好本管区内的基本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并为居民诊治小伤小病,并对急、重、疑难病人作初步处理和转诊护送。现在多数卫生站不愿干收入少或无收入的防保工作,致使预防保健工作大大削弱,防病工作漏洞较多;三是卫生站的房屋陈旧、医疗设备简陋。
(四)乡村医生队伍青黄不接。乡村医生年龄偏大,如台山市共有乡村医生296人,其中55岁以上206人,占了乡村医生的总数的70%,乡村医生素质低,大部分乡村医生都是没有经过正规的医学教育,有的只是高小毕业后,进行了短期的医学知识培训就上岗行医。
三、建议
(一)加强领导和管理。
1、加强乡镇政府和行政村对卫生站的领导。一是对卫生站应实行行政村和卫生院双重领导,行政领导和管理以行政村为主,业务领导和管理以乡镇卫生院为主。卫生站的负责人应由卫生院与行政村共同研究后提出,由乡镇政府或行政村委会任命。二是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卫生站的经费支持,有计划地给予恰当的经费扶持卫生站的发展。
2、规范农村卫生站的管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形势的发展修订《广东省农村卫生站基本管理规范》、《农村卫生站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和《广东省农村卫生站诊疗常规》等管理制度,制定了《乡村医生享受津贴补助实施意见》等制度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开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学习宣传,组织对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的行政管理水平。使农村卫生站逐步实现工作制度化,基本设施规范化,管理科学化。
3、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协会,通过卫生协会管理卫生站。从我市一些地点的做法实践中证明了农村卫生协会在乡村医生管理中是产生一定作用的,是一种使乡村医生自觉遵纪守法,积极提高业务和医德水平,努力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很好方式。
(二)实行多种形式办站,充分发挥农村卫生站的作用。
对农村卫生站的管理应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干部、农民和乡村医生都容易接受的形式、方法和步骤。办站形式应多种多样,如行政村办、卫生院办、乡村医生联合办、行政村与卫生院
联合办、行政村之间联合办和乡镇一体化管理等方式。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站的设置和功能。
卫生站的功能应明确规定: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主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做好本管区内的社会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包括疫情、中毒性的调查、处理、上报工作;计划免疫的宣传、组织和实施;慢性病、地方病和流行病的查治;公共场所、食品、学校、劳动卫生安全的检查和管理;本村爱国卫生、村容美化绿化等工作。
2、妇幼保健和优生优育工作。
3、宣传贯彻各项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令,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
4、为本管区居民诊治常见的小伤小病,并对急、重、疑难伤病人作初步处理和及时转诊护送。要防止只医不防和盲目扩大医疗功能的倾向。
卫生站的规模应与其功能相适应。原则上每一行政村设置一所卫生站,一般每千人口配备乡医1~2人,其中必须配1名女乡村医生或接生员;工作用房应在2O平方米以上,一般应分别设置诊室、治疗室、药房、妇幼保健室,有条件的还应设消毒室、仓库、值班室;并按卫生站功能的需要配有必要的设备。卫生站不应设病床,不准开展静脉注射。
(四)将卫生站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未来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雏形。这项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制度与促进卫生站发展的新课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能在卫生站基本解决看病问题,一方面大大方便农民治病;另一方面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五)逐步壮大乡村医生队伍和提高乡村医生的水平。
到2010年前各地都要将现有乡村医生全部转化为取得国家认定资格的专业医生,难度非常大。采用三个办法解决:一是可采用面对乡、村两级的中专定向招生,签订合同方式培养乡村医生;二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在职培训措施,如采用长短期结合培训、定期培训学习、自学与定期考试考核结合、脱产进修、函授等方式对现有乡村医生的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对卫生站人员应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财政部门应对卫生部门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所需经费给予必要的补助,从而尽快改变农村卫生队伍的低素质状况。三是结合省情和各地实际,采用灵活的过渡方案,解决乡村医生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
总之,农村卫生站是农村中非营利性质的防保机构,乡村医生是唯一在农村中承担国家公共卫生任务的专业人员,只有改善了他们生活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保障农村卫生基础事业。只有政府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实,卫生站面临的困难才能得到最终解决,农民防病治病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缓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真正展现在我们眼前。
江门市农村卫生站基本情况的报告调查 篇2
1 我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稳步推进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尽管破冰艰难, 但各县 (区) 都迎难而上。通过各县 (区) 成立以县领导为组长, 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组成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和门诊的液晶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基本药物政策内容和意义目的;运用《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医务人员;出台本县 (区)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经费补偿方案等相关文件;在国家和省督促下, 稳步推进了基本药物制度在农村卫生院的实施, 启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编制、人事、分配、补偿) 。第一批试点县中最早启动的新津县是2009年12月10日开始执行的, 最晚的三台县是2010年7月1日全县开始启动 (2010年4月1日至6月30日先在6个乡试点) 。其余的9个县 (区) 都是在2010年4月上、中旬开始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有以下初步效果。
1.1 预期目标实现
调查11个县 (区) 的353个农村卫生院, 100%执行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四川省的补充目录, 100%的执行零差率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1.2 群众初享实惠
各县 (区) 基药报销比例高于非基药5至10个百分点。调查统计显示, 2010年4月至9月底, 11个县 (区) 药品让利共计6 464.28万, 次均门诊费药费下降30.2%, 次均住院药费下降22.56%, 人民群众看病贵得到缓解。
1.3 行为得到规范
药品统一招标、阳光采购、统一配送, 不仅降低了购药成本, 而且规范了卫生院的药事管理及药品采购管理, “药串串”、“包包匠”没有了, 有效遏制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基本药物目录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 滥用抗生素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规范了医疗行为, 超范围执业, 超服务能力接诊病人得到有效遏制。绩效考核替代过去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办法, 过度医疗消费得到了有效遏制;卫生院形象进一步提升。
1.4 卫生回归公益
破“以药养医”, 立“以财政养医”, 彰显国家重建农村卫生院运行机制的决心。从制度上改变卫生院的趋利局面, 减轻群众治病用药的经济负担, 凸显了政府对事关民生的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和责任, 卫生公益性逐步得到回归。
2 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出现的困难
虽然基本药物制度的设计理顺了农村卫生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降低了群众治病的医疗费用, 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困难。
2.1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偏少, 出现新的看病难
这是基层的普遍反映。据统计, 我国药品按通用名计算是12 000种,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通用名是307种, 占到总数的2.56%。四川2010年10月1日执行的职工医保目录是2404种, 国家基本药物307种加省的补充药物174种 (第一批31个品种+第二批143种, 第二批143种中有63种是品规, 只有78种是新增加品种) , 共计481种, 占职工医保目录品种的20%, 比四川省的新农合用药目录594种少113种 (新农合药物未限剂型) 。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除去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艾滋病药、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诊断性用药 (硫酸钡等) 、一些目录有而未挂网的药 (麻仁丸、云南白药、制霉菌素片) 以及部分利润低挂网无货 (破伤风抗毒素) 等因素, 调查统计338种 (因143种尚未挂网) , 真正能够买到的品种只有274种, 调查发现农村卫生院使用基药最多的259种, 最少的127种 (邻水县牟家卫生院) 平均229种。一些基层医生喜欢用、老百姓喜欢服、价格又便宜的常用药如安痛定、伤风胶囊、天麻素等都没有。专科用药少, 儿科用药只有庆大颗粒和银黄颗粒2种, 味苦, 不适合儿童口感;妇科洗剂基本没有, 急救药回苏林都不是基药。青霉素、四环素等部分药品因多年广泛应用, 耐药性增加, 疗效差, 百姓不愿服。名优品种少。由于药物品种的限制, 一个农村卫生院的医生, 无论职称有多高, 技术有多好, 能力有多强, 你有法诊断, 莫法治疗 (作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医生处方难。一些在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回院的医生感到才华无法施展, 千方百计想调离卫生院。在诊疗活动中, 一方面是一些农民看病跑了医院跑药店 (买药) , 怨声载道, 另一方面是一些本来可以在基层治疗的疾病也要到县城就医, 县级医院门诊门庭若市, 住院部巷道加床, 县级医院压力增大, 导致新一轮看病难。大竹县一位新农合患者, 需服用降压的“氨氯地平”药物, 因卫生院没有, 他只能多方求购, 新农合门诊就医每人每年可报40元, 他的交通费就花了50元, 引发了这位患者的极大不满, 还向上级部门投诉。资中县因需“破伤风抗毒素”搞得医患不愉快, 该县龙山乡溪家村一农妇把手砍了, 去乡卫生院清创后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卫生院没有 (买不到) , 医生劝她去县里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她说:“那你们得给我车费, 不然你就不要给我治疗。”又劝她到乡村医生处看有没有, 她说:“那不该我去找村医, 你们给我治疗, 出了问题要你负责。”最后, 院长只好安排医生去村医处买回破伤风抗毒素给她注射了, 才把这件事搁平。
2.2 部分基本药物价格上涨过快, 造成新的看病贵
根据基层反映,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 有部份药品的采购价格不降反升, 有的药品超过卫生院过去自主采购进价的几倍。详见表1。
以上仅举了7种, 据基层反应, 价格不降反升的品种西药占30%左右, 中药占80%左右。现在卫生院的药品价格, 与同一乡镇的个体诊所和连锁药店相比, 不但品种少而且价格高。卫生院根本没有竞争优势, 业务量下降, 病人流向县城。加之县城普遍执行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 远高于一级卫生院的收费标准, 而医保、新农合报销比率又低于乡镇卫生院, 这样一来, 看病贵的责难声、抱怨声再一次响起。统计表明1至9月, 业务收入农村卫生院普遍减少, 县级医疗机构普遍增收, 全县业务总收入高于2009年。
2.3 历史债务沉重, 自身化解难
近年来, 由于农村卫生院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设备装备,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原因, 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都负有很重的历史债务。详见表2。
医改前, 卫生院还有一定比例创收来源, 债务可以慢慢还, 医改后没有药品差价利润, 而政府又未出台还债的政策, 债主逼债, 影响卫生院的正常工作。
2.4 补偿配套政策及资金到位滞后, 卫生院运行难
对基本药物零加价销售减少收入的补偿政策, 除中央 (人均1~2元) , 省 (人均2元) 、市 (1~3元) 、县 (不低于3元) 财政补偿政策清晰刚性外;与之配套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药事服务费收费标准两项补偿政策滞后, 至今未出台;“三项医保基金补偿”只有原则, 没有细则, 缺乏可操作性。
从调查中了解到县级财政对农村卫生院的补偿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综合算帐, 差额补偿。即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包括医疗收入、公共卫生项目收入, 药品销售收入, 财政现有经常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业务支出, 药品成本支出和其他支出。收入减去支出后差额为负数的, 即经常性收支差额, 由财政补偿缺口, 当年收支平衡。按这种模式补偿的有新津、邻水2个县, 占调查县总数的18.1%, 其结果只能保运转, 不能保发展。因工作需要招聘的编外人员待遇没有保障。
另一种是定额补偿, 即财政现有经常性补助收入不变, 对药品零差率减少的收入以2009年实际药品利润为基数定额补偿。按这种模式补偿的有9个县 (区) , 占调查县 (区) 81.9%, 其中全额补足到位的有成都 (市) 温江、资中、安岳、大竹4个县 (区) , 占9个县 (区) 的44.4%;补偿缺口的5个县, 占9个县 (区) 的55.6%, 详见表3。
盐边县红格中心卫生院院长曾誉林说:“卫生院2009年药品价差是120万元, 2010年得到4万元补偿, 补偿率仅只为3.3%。”无论哪种补偿模式, 2010年得到的补偿都少于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前的补偿额度。
对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不能按时到位。6月份前, 卫生院基本得不到补偿资金, 6月份后才能陆续拨付卫生院, 而卫生院的运转, 人员工资, 购药款又必须按月支付, 导致卫生院资金运行困难。如夹江县财政补偿预算了204万, 每月应拨22.7万, (实施基药9个月) , 4-9月应拨136.2万元, 实际到位70.2万元, 到位率占51.4%。
个别地方存在补偿责任转移、补偿资金转嫁的现象。
由于补偿资金有缺口, 加之绩效工资没有落实, 在职人员个人收入减少, 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造成卫生院职工思想不稳定, 人心浮动。广安等地的退休人员不断上访, 引起不稳定。
2.5 村卫生站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村医生存难
乡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 门诊费用降低, 村卫生站未实行基药制度, 费用相对较高, 造成农民群众为追求廉价医疗而不能就近就医。即使是类似感冒这样的小病也会“舍近求远”到乡卫生院就医, 导致一方面村医业务量减少, 而生存困难, 另一方面也与医改制度设计的“小病不出村”相悖。究其原因是县里财力薄弱, 村级药品指标采购管理不便等因素所致, 如不妥善解决, 基层担心村医将会进一步萎缩。
2.6 药品招标网络平台速度慢, 申报购药计划难
基层反映, 四川药品采购交易监督平台运行速度慢, 不能离线上报药品采购计划, 导致挂网采购申报计划耗费大量时间, 目前只有60%的县 (市、区) 基层医疗机构在招标平台上挂网采购基本药物都这样慢, 今后180个县 (市、区) 的基层医疗机构挂网采购怎么办?凉山州反应部分卫生院还未建立网络, 都用卫生局的网络, 两三天都报不出去, 出了网络故障, 维修又跟不上, 工作开展难。
3 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3.1 三点思考
调查中了解到基层的同志一方面按照上级的要求, 坚定不移地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另一方面, 积极探讨前进中的困难, 提出了三点思考。
3.1.1 对基本药物目录的思考。
现在我国有三个目录 (职工医保药品目录, 新农合用药目录,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农村卫生院绝大部份病员是农民, 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品种和品规少于新农合用药目录, 在一定程度上农民使用新农合用药品的权益没有完全得到保障, 同时也不利于部份在乡的职工的医疗。有的老病号过去服用的新农合目录中的药品有效, 而现在卫生院没有了, 很有意见。可否考虑国家把三个目录合并成一个目录, 或者四川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四川新农合药品目录合并成一个目录。
3.1.2 对“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第七条规定:“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 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而关于“全部配备使用的正面理解,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只能使用基本药物, 不能使用其他药品;二是这些机构应全部配备基本药物不能缺货, 他可以使用其他药品;逆向理解, 国家政策没有禁止使用非基本药, 那么就是可以使用的非基药物。目前, 普遍是根据第一种解释执行的, 因此, 卫生院使用的药品品种及品规限死, 医生不能根据病情及病人的个体差异选择用药, 既不方便医生也不方便病员。可否按第二种理解执行。让非基药能进入卫生院, 实行零差价销售。对一个病员来说, 虽然不报销, 但花钱能在卫生院买得到自己需要的非基药, 比买不到心里总是要好受一些吧。
3.1.3 对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上世纪90年代, 卫生改革在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上, 选择了市场主导, 经过实践, 导致了看病贵。在医疗纠纷举证上, 选择了举证倒置, 进一步加重了病员负担。后来, 在补需方与补供方上选择了补需方, 看病仍然贵。说明医疗机构、医生是调节医疗消费闸门大小的关键, 只有卫生技术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 才能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否则好的出发点不一定达到设计的初衷。研究显示, 公共财政每增加对医院100元的外部投入, 可以减少社会666元的药品费用负担[1]。
3.2 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几点建议
3.2.1 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目录。
由于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地理条件、医学历史文化沉淀的不平衡, 不同区域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不同, 同一地区农村卫生院的规模、装备、技术水平不同。再说农户经济水平也有好、中、差之分, 农村医疗消费水平也有层次不同, 都套用相同的基本药物目录, 不能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医疗消费水平, 这与党的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相悖。基层希望:一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增加品种。农村面广人多病种多, 一般卫生院应配600~800种 (占四川职工医保目录中的24%~33%) , 中心卫生院应配800~1 000个品种左右 (占四川职工医保目录的33%~41%) , 且不限剂型为妥 (方便病员服用) , 才能满足临床需要。让农村医生和县以上医疗机构医生享有用药的基本公平, 让农民和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基本享有服药的基本公平。二是对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对已入目录不挂网或挂网后消失的药品要及时进行调整补充。三是探索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与职工医保目录和新农合用药目录的衔接工作。四是鉴于国家对省里补充基本药物目录没有限制比例, 我省应从四川省情出发, 适时出台四川省第三批基药补充目录, 应多补西药, 少补中成药, 进一步体现医改强基层的精神。据有关材料反映, 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江苏省增加了292种, 山东省增补了216种, 安徽省增补了274种, 四川两批共增补了174种, 其品种少于东部的省, 时间迟于东部的省。
3.2.2 完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稳定的长效补偿机制。
基层提出2010年是按2009年财政补偿和药品实际价差作为补偿基数, 那么2011年又按什么标准补偿呢?调查组认为, 一是确定补偿项目、标准和明确责任。因此, 在政策层面上, 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性支出由政府根据规划足额安排;人员经费支出、公用支出应以政府预算为主, 医疗服务性收入作补充, 保障卫生院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 保证农村卫生院平稳运行和发展。公共卫生经费应在2010年当地人口人均不低于15元的标准基础逐年增加。在操作层面上, 财政预算应按卫生院上一年度实际支出加物价、工资增长等增加因素作为下一年度补偿的基数, 这样才有可操作性。应明确各级财政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比例, 中央和省加大支持份额;二是要加快落实中央对地方财政“以奖代补”资金的到位, 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 对卫生院应按月兑现, 以利卫生院工资按时发放和正常运转;三是制定“三项医保基金”对基本药物制度补偿的可操作性细则;四是卫生院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要改变服务理念, 开展上门服务, 巡回医疗, 开辟新的服务项目, 如理疗、针刀等非药物疗法, 千方百计增强自身补偿能力。调查中发现一些搞得好的卫生院门诊病员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五是财政应对农村卫生院的历史债务兜底, 制定化解债务的时间表。六是尽快出台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解决好在职和退休职工的待遇, 以稳定人心。七是尽快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价格, 出台药事服务收费标准。八要切实加强卫生院收支的监管。
3.2.3 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监管工作。
一要加强价格监管, 药品价格是个迷局。近年来, 药品价格降了20多次, 理论算帐减少人民群众医药费支出上百亿, 但群众感觉不明显。针对部份基本药物价格不降反升的情况, 要建立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在保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获取合理利润的前提下, 由国家统一定价;二要尽量减少药品广告, 以降低药品成本;三要减少药品招标过程中的不合理费用, 以减轻企业负担。四要完善统一协调的药价联动监管机制, 从新药审批和价格核定进行联动, 从药品招标和药品流通进行联动, 从药品使用和药品报销进行联动;五要坚持《四川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鼓励医疗机构执行上网限竞价, 发挥千百个院长的监督作用。当然, 不是越低越好, 药价过低使生产企业没有合理利润, 打击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会造成基药短缺。二要加大督查财政补偿政策落实的力度, 以解决政策出台快, 补偿额度不到位, 资金到位不及时的问题。三要加强医疗行为监管, 杜绝各种违规医疗行为。
3.2.4 把村卫生站纳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范围。
要解决农村病员逆向流行, 基本药物制度必须乡村联动, 但应解决好村医的经常性补助 (邻水等县调查村医每年收入是1.2至1.4万元) 和村医的养老保障。因村医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药品利润, 一旦取消药品价差, 村医的基本医疗服务就没有了报酬, 随着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的推进, 村医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卫生任务, 但村医的公共卫生补助都很少。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村医队伍, 利于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的全覆盖, 只有这样才能扎牢三级卫生网的网底。如果不解决经常性补助和村医养老问题, 刚性推进基药目录和零差价销售, 基层的同志感到三级卫生网的网底有破裂的隐忧。正如老百姓所说:“又要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 这样的马儿哪儿去找?”。鉴于村医身份不清晰, 可借鉴安徽省的补助办法 (1 200个服务人口省财政每年直补8 000元) 。
3.2.5 加强统筹协调, 保障政策的统一。
围绕基本药物出台的政策不统一, 具体表现在:省里政策规定可用“三项医保基金”补偿, 卫生部出台文件不能用“新农合基金补偿”,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行文不能用“医保基金补偿”, 三推两推, 卫生院补偿不到位, 卫生院难以生存。新农合卫生院报销比例高, 用利益导向引导病员流向基层;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少, 因缺少药品导致病员流回县城, 造成农民看病难、又贵。卫生规划投资基建与设备有中心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之别, 基本药物目录则没有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之分。晋职称、考执业医师, 全国统一, 开处方用药分城市与农村医生不统一。基本药物目录落实快, 药事服务费与医疗服务费调整按兵不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规定不得进行二次议价, 而《四川省医疗机构阳光采购管理办法考核积分细则》规定可以上网限竞价。总之, 应加强统筹协调, 保持政策的统一, 以免基层有利的执行, 不利的就不执行, 以有力促进全面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3.2.6 增加投入加强药品招标网络建设。
江门市农村卫生站基本情况的报告调查 篇3
随着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出外打工已成为农村青年的首要选择,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而生,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冀南地区的5个村子,走访入户,展开留守儿童情况的相关调研。通过与村民、村干部、留守儿童监护人及留守儿童的走访,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被随机抽样调查的5个自然村,共有住户1802户,总人口7968人。第一个村,人口1900人,留守儿童数达20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10.53%,是本次调查的5个自然村中比例最高的;第二个村,人口2600人,留守儿童数达23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8.85%;第三个村,人口为520人,留守儿童数达42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8.08%;第四个村,人口有2227人,留守儿童数为5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2.25%;第五个村,人口数721人,留守儿童数仅1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0.14%,为所调查的5个自然村中比例最低的。
二、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1.生活质量低下,卫生状况堪忧。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一是监管人的身体不好,没有精力照顾好留守儿童。二是监管人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受文化水平限制,缺少营养搭配的相关知识,衣服是否合身是否干净也是放任自流。
2.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疏导。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心理问题。走访中,调查的第二个村小学的王校长告诉人们,该学校四年级有一个男孩,在学校整天不说话,也不与别的男孩玩,经常受欺负,听课看着很认真,但是成绩一直倒数,后来才了解到他父母都出去做小吃生意了,他跟着爷爷生活。
3.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加上监管人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教育不够,导致孩子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学习的积极性被打消,成绩越来越差。
4.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调查中了解到,监管人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存在拐骗、交通、打架、斗殴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同时,学校与家庭缺少沟通,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极易被忽视。
5.学校关注不够。通过访谈发现,学校均无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管理办法。鉴于近期县域内有溺水事件的发生,暑假前各类学校开会强调不能游泳、不能在水源附近玩耍。但是针对安全保护性较差的留守儿童,却没有任何管理措施。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原因来自于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社会方面:社会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农民工”工资住宿待遇的低下,使广大农民没有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家庭方面:家庭的务农收入不足以养活家人,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由于城市学校招生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愿意接收,父母也很难承担高额的费用。城市中一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本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甚至都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2.农民工一般在城市从事的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3.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根本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较大,难以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各项费用。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家庭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外出打工时最好留一人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如果父母双方外出,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同时,父母与孩子的班主任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
2.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多措并举关注关爱留守儿童。一是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并记录在档。二是加强沟通,学校与留守儿童监管人要保持沟通,定期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三是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要成立专门组织或自愿帮扶组织,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四是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从思想上技能上让留守儿童学会自强自立。
3.社会加强新闻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帮助。政府相关部门要号召爱心人士组建“爱心妈妈”之类的慈善团队,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在村内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五、结语
农村卫生的调查报告 篇4
一、我村基本情况
为把我村发展成一个全面的、健康的、稳定的、持续发展的新面貌农村千方百计的拿出方案整顿农村强化农村管理加大实施力度借助“一村一大”学生下乡对我村农村卫生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深入走访了解情况后现做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我村200人常年在外务工, 800人在家,农民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学生大多时候在学校生活,在农村生活的大都是老年人。 我们分别从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方面做了调查。 以个人卫生方面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针对实验对象的个人卫生、饮食
与健康、锻炼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疾病防治与用药和心理卫生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农民没有早晚刷牙的习惯,头发每隔半年理一次,并且没有勤洗头的习惯,冬天很少有人洗澡,生吃瓜果没有洗的习惯,大多数农民喜喝生水。甚至一部分人在劳动后都没有洗手的习惯。说到锻炼90%的调查对象认为劳动就是锻炼。而对人体所需要什么营养时一部人认为只要油盐跟上就能够保证身体需要了。
二、家庭卫生方面
我们主要从家庭卫生、家庭饮食、家庭生活习惯等方面作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农家院子清洁卫生较差。大多农户厕所不符合卫生要求多是以圈舍、粪坑代替粪便没有进行处理以至于圈舍内臭味熏天。从粪便的危害性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老百姓认为主要是有点脏,至于有哪些危害性吗,怎样传染等知道得太少,在家禽突然死亡后没有及时处理并食用死亡的家禽。从饮用水的调查了解到山区农民大多饮用地下水,水质从未检测过,在问及是否需要消毒时一部分农民认为没有必要,一部分农民只是简单的沉淀一下。大部分农户的垃圾常堆放于房前屋后或就近倒在附近的农田里,很少有人烧掉或掩埋处理。在饮食习惯方面一日三餐多素少荤饮食没有规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村的生活污水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田地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农村生活污水成分简单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简单,加上农民对环保意识的欠缺,同时也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造成农村生活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
三、公共环境卫生方面
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污染重。一是粪便污染。在山区农村养殖业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模式牲畜圈舍与人居环境未分开,既影响家居环境又影响公共环境。二是垃圾污染已成公害。通过调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各种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现,垃圾堆随处可见。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烂酒瓶等,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农民使用塑料及其制品回收率很少,并且在用完后随意丢弃在农田里。这些难降解的塑料及其制品和农膜成为我村农业环境一大污染源,导致农田的板结、粮食产量降低。三是“黑色污染”即除去白色污染物外的其他生活垃圾。这些垃圾连同白色污染物不焚烧不还田而是乱倒在池塘、溪边、村旁、路边。四是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是靠改良种苗提高抗病能力来提高产量,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遇到雨水冲刷化肥农药便渗入地下或流入河流。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威胁到农村人口的健康。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的调查情况总结如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卫生工作的氛围还不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意识及大卫生理念还不强未形成农村卫生工作合力。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共识,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
(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不够强。一是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滞后。医疗单位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乡镇卫生院还没有配备救护车,难于开展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乡村卫生技术力量更加薄弱人,才问题严重影响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医疗可信度。三是医疗质量仍需提高医疗秩序有待规范。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病人外流现象不少。
农村卫生与健康的调查报告 篇5
一、调查背景: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我国农村卫生状况在不断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在相对提高,但农村卫生基础相当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以致农村社区卫生、医疗条件较差,农村卫生工作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卫生条件是目前当务之急。
二、调查目的:
为全面了解我所在村庄的卫生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了解村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难度的主要因素.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整改措施,加大推动村卫生环境建设的力度,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走访居民和村级干部、实地察看等形式,开展农村卫生与健康活动的调查,提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的建议。
三、调查内容:
1.调查时间:2013年5月1日-5月20日
2.调查地点:北山镇荣合桥社区
3.调查人员:柳丹
4.调查方法:抽样调查,走访调查,通过提问、自由谈话等方式了解调查对象对农村卫生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5.调查对象:随机抽取荣合桥社区10户居民。
四、调查情况简介:
荣合桥社区位于北山镇中部,西与望城桥驿镇接壤,2004年由原新塘村、合心村、平田村合并而成,面积近10平方公里。共有农户1200余户,总人口4200余人,35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3348亩,共有167名党员,其中男性党员134名,22个党小组。社区干部5人,聘用大学生村官1人。
五、调查结果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环境卫生问题
一是有些村民卫生意识浅薄,环保意识差,尚未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调查发现,农民一般随地吐痰,喝生水,衣服脏了不及时洗,吸烟酗酒,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行为比比皆是。尤其农村老人劳动强度太大,小孩缺少应有照料。常常有些小孩抱着小狗小猫;有的小孩在地上玩够了就趴在地上睡觉, 以上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导致各种身体疾病的病源。
二是家庭放养宠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住房条件和环境卫生等等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福及宠物,越来越多的宠物走进了人类朋友的家庭中,成为富有或有特殊嗜好家庭的“特殊公民”。饲养宠物也成了一种时尚,但
是多数家庭疏于管理,经常放养在外面,害得没有家长接送的中、小学生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总是提心吊胆。而且现在被狗伤害的报道也是随处可见,这些宠物又很少有接种疫苗,极易引起突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确实严重影响到了当今社会的和谐。
(2)农村医疗卫生问题
一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程度较低。虽然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有所提高,现虽农村医疗费可报达到60%。但由于其筹资规模较小,其保障程度还比较低,导致生大病、重病的农民还是有着生命风险。二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还很落后,村里没有正规的卫生诊所,更别谈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如有大病疾病便束手无策延误病情,使村民难以得到相对的安全保障。
2.分析与结论
农村社区卫生、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居住分散,信息不灵。有些村民对实施多年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都觉得无关紧要。有些村民因为经济条件差,常年卧床不起也不去就医。
(2).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差。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与城镇居民有一定的差距。村民不但垃圾乱丢,杂物乱放,而且对村中的“脏、乱、差 ”长期视而不见,这种观念和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3)管理机制缺失。一是村级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长期无
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二是缺少一支公共卫生保洁队伍;三是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指导。
(4)村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认为这都是上级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甚至认为搞环境卫生吃力不讨好,只有付出,没有收益。这些观念就导致表面应付、得过且过,甚至熟视无睹,不愿花大力气改善环境卫生。
3.对策与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分工负责,切实承担起相应职责,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农村设施,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要严格按照中央、省级有关农村卫生工作政策规定,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要合理安排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经费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体制。
(2)引导培养村民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环境卫生宣传教育,对各种破坏环境卫生的不良行为,应在侧重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必要处罚措施,同时深入开展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不断提高村民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觉性。
(3)增强村民健康意识,提高村民健康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方式,增强村民的卫生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例如定期进村举办健康培
训讲座或普及卫生保健知识的文艺活动等。借助中小学生和团员青年的力量,组织他们入户发放宣传资料,在村民之中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参考资料:
1、农村卫生与健康调查报告
2、教材《农村卫生与健康》
农村卫生医疗工作情况报告 篇6
从XX年起我们就着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管理体制和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强了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了农村卫生事业。
(一)理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县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管理权于1994年移交给乡镇政府,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县政府于1995年将人员、业务管理权上收到县卫生局。乡镇卫生院的经费由县财政局下达预算计划,乡镇财政支付。20*年,我县实施卫生改革,县政府决定将乡镇卫生院的经费上收到县卫生局按职责管理,有力地保证了财政补助的足额及时到位。
适宜调整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XX年,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适时撤并了5 个乡镇卫生院,并按改革方案压缩、调整了被撤销乡镇卫生院的人员规模和服务功能。改制重组45个地名卫生所,裁减人员321人。138名有执业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服务设施与当地村卫生室整合重组。
实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先进县项目建设,共投入资金230多万元,先后对斑竹当镇、藕池镇等8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业务用房改造,改造面积21700多平方米,添置设备106台(件),有效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增强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
(二)、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大力推行农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自《卫生部关于推行农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的通知》下发后,结合我县实际实施了以“五统一”管理为核心的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一是机构统一设置。全县共有423个村,现设置村卫生室332个;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的280个,占84.3%。二是人员统一管理。乡村医生的执业资格通过考试、考核重新认证后,以乡镇为单位由卫生院统一调配到村卫生室上岗;全县现有村卫生室执业人员873人,其中卫生院下派75人,择优聘用乡村医生798人。三是药品统一代购。村卫生室药品代购配发率已达到90%以上。四是业务统一安排。村卫生室的业务工作特别是预防保健任务、突击性指令性任务等均由乡镇卫生院统一安排、统一检查。五是财务统一监管。村卫生室实行自负盈亏、单独核算,接受卫生院的监督管理。
(三)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积极稳妥推行全员聘用制。20*年,我们在全县卫生系统推行了全员聘用制。全体干部职工先退出原有的身份和岗位,然后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竞争上岗。把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逐步推向市场化、社会化。一是合理设置岗位。设岗时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单位的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二是明确聘用范围。凡属医疗卫生单位在职在编干部职工均属聘用对象,经资格审查合格者均有竞争上岗的权利。因病或负伤在规定医疗期间,或者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或者军转干部在单位工作时间不满两年的暂不参加全员聘用。三是公开公平竞争。在进行全员聘用前,将岗位设置及其聘用条件张榜公布。应聘者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竞争。通过个人申请、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竞职演说,民主评议,择优聘用。聘用后,单位法人代表与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四是妥善安置落聘人员。根据落聘人员的不同条件采取一次性安置、离岗学习、转岗安置、病休、离岗退养、待岗等七种安置办法。五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特点,制定量化考核要素,建立健全适合各类不同岗位的简便易操作的考核评价办法,对聘用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全面考核,作为续聘、晋级、分配、奖惩和解聘的依据。同时,推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按岗、按绩、按责定酬。据卫生部门统计,经过这一人事用工制度改革,乡镇卫生院在职职工由原来的1383人,减少至999人,共分流284人(向村卫生室下派了75名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分流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20.5%。清退了331名临时工。
(四)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对口支援,增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20*年起,我们实施了五年人才培养计划。到XX年底,在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医生岗位工作的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在乡镇卫生院医生岗位工作的必须达到专科以上学历。临床医生、护士具有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护士资格。每年送上级医院离岗学习人数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必须达到3 %以上,乡镇卫生院必须达到6%以上,培训时间在6个月以上。现已离岗培训86人。同时开展了继续教育、在职函授学历培训等多个途径的人才培养方式。
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经费,根据国家关于教育经费管理和支出标准的规定,按单位业务总收入的1.5%提取。人才培养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或挪用。县卫生局每年对单位进行责任经济审计时,对人才培养经费进行专项审计。
从今年起,我们又采取有效的措施,实施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支援农村的活动。规定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在晋升中、高级技术职务以前,必须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一年以上;已经取得中、高级技术职务的医生(男年满55周岁以下、女年满50岁以下)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6个月。不完成下派任务的单位,单位负责人不得参与评先,个人三年内不得晋升、续聘、评先、提拔。到基层工作人员,除了为当地群众进行医疗卫生服务外,还要结合实际,制订规划,推广新技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解决1至2个实际问题。今年将有23名医生下派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从业务技术上扶持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二、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我县合作医疗从20*年7月1日起实施,已经近两年了。两年来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不断创新,健康持续地发展了农村合作医疗。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建立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还要有适应合作医疗自身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1、健全组织领导体系。20*年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列入到县、乡两级政府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内容。县、乡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村成立了合作医疗管理小组。县编委审定批准成立了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核定编制6人,各乡镇相应地设立了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按参加合作医疗人数1:XX0的比例配备;在村卫生室设立了核算员,由乡村医生兼任。县合管办人员和工作经费由县财政按行政事业人员经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20*年列支20万元。乡镇经办机构人员经费按预防保健人员经费标准纳入卫生事业经费预算,20*年县财政列支16万元。此外,今年还增拨改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费用16万元,由县财政列入预算。
2、建立工作责任考核体系。试点工作坚持县、乡(镇)两级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强化政府主要责任人的领导责任和政府的引导责任,农民的合作医疗政策知晓率、参合率纳入政府和主要责任人的述职和考核内容。为明确合作医疗有关部门工作职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乡镇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县财政局合作医疗工作职责》、《农业银行**支行合作医疗工作职责》、《县农业税务管理局合作医疗工作职责》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规范行为,促进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进一步理顺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实行“管办分离”。从20*年起实行乡镇和县直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考试考核聘用上岗。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在全县卫生系统公开招聘。由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经县合管办组织考试、考核后择优录用,发给聘用证书。聘用的专职管理人员工资待遇由县合管办考核发放,在县合管办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合作医疗专管员在业务上与所在单位彻底分离,不在医疗机构兼职,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合管办专职管理员实行岗位工资制,专职管理员月工资核定900~1000元,略高于同等岗位水平,年底再根据全县在职职工分配水平调整发放水平,就高不就低。县合管办依照《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考核办法》,每年对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进行两次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作为其个人待遇和先进个人评选的依据,连续两年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3、建立信息网络体系。为达到合作医疗工作快捷、方便、高效运转的目的,建立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站, 通过公众网络运行。合作医疗各项政策、工作动态、补偿公示等,点击网站就可查询或下载。网站开通以来,点击人数已达43000余人次。对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乡镇合管办实行了计算机联网管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行为得到动态实时监测,减轻了工作强度,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失误,堵塞了漏洞。同时开发了实用性较强的《**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用系统》,运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
(二)坚持封闭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基金管理和筹资机制
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1、积极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筹资机制。为有效解决筹资难,降低筹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个别地方借合作医疗筹资捆绑收费、搭车收费、甚至截留挪用农民参合资金;避免合作医疗信息漏登、错登、重登,避免农民年初登记,年尾不交钱,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发生,我们改革登记方式,将20*年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实行边登记、边签合同、边缴费、边发证的“四边”工作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完成。今年开始在全县试行,共有42.6万多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门收缴率为100%。
2、规范基金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用。保障合作医疗基金安全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我县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严格实行“收、管、支”三分离模式,并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代理银行----农业银行网上银行系统,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农民个人门诊基金纳入合作医疗基金统一管理,分乡镇核算。乡镇建立了农民个人门诊帐户台帐,分村记帐,明细到户,精确到人。农民个人门诊帐户可随时到乡镇经办机构查询,做到了县、乡镇、村、农户“四对口”。住院补偿基金通过政策调整,预测不会出现亏损或过多的沉淀。
3、推行住院补偿“三级结算审核制”。参合农民因病在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住院时由其进行资格审查,出院时合作医疗补偿部份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直接补偿,并负责对补偿金额进行审查;乡镇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或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管科负责对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的补偿情况进行复审,审查出来的问题由其负责处理;县合管办负责对乡镇经办机构或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管科上报结算资料进行审核,审核不符合规定的不予补偿,由并责令乡镇经办机构或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合管科限期整改。
(三)坚持从农民利益出发,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切合实际的运行模式
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按照农民的意愿调整合作医疗政策,让农民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更大的实惠。
1、适时调整政策,扩大补偿范围。为规范补偿行为,县合管办与参合农户签订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合同。合同通过书面形式明确了合作医疗供方、需方和管理方“三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原则指导下,先后3次调整了有关政策。一是调整住院“起付线”标准。在乡镇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起付线”由100元调整为50元,地市级医院住院起付线由200元上调至400元,引导病人合理分流;二是扩大补偿范围。将地方病血吸虫病、住院分娩、非人为或不可抗力因素所致的意外伤害等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三是将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恶性肿瘤、肺结核等七种慢性病实行门诊限额补偿。四是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中医药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扩大补偿面,降低医药费用。中医医疗机构、组方中药饮片、自制中成药、适宜技术均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20*年有11916人次得到住院补偿,补偿金额680.3万元,列支慢性病补偿、大病救助、二次补偿、健康体检等228.9万元,大病统筹资金节余99.2万元,大病统筹资金有效使用率达到91.5%。
2、不断探索,努力扩大受益面。20*年,为进一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和受益程度,对门诊补偿方式进行了试点。埠河镇实行的是“镇级统筹,合医不合药”的办法;麻豪口镇采取的是“镇级统筹,既合医又合药”的办法。半年多来,两个乡镇进行了两种不同门诊补偿模式的探索,虽然制度本身还不够完善,运行也欠规范,但却初步体现了“农民互助、政府补助,大病大补、小病小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点,得到农民的认可。
3、尊重需方意愿,让参合患者自主择医。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患者在本县范围内各县、乡(镇)、村定点服务机构就诊,不需办理转诊手续,合作医疗一证“走”全县。住院治疗直接补偿,门诊属地报销。让参合农民充分行使自由择医权,防止层层设卡截留病员,消除医疗隐患。同时,通过科学设置不同等级医院的住院起付线和补偿比,调节和引导病人合理分流,降低病人医药费用,促进了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良性竞争。
4、实施公示制度,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我们将《合作医疗服务项目结算标准》、《手术项目结算标准》、《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参合住院患者结算流程》、《参合农民权利和义务》等规范性的文件制成公示牌,挂在定点服务医疗机构补偿结算处,方便参合人员对照结算。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到月初时,将上月在其单位获得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的基本情况及补偿金额上墙公示,接受监督。县合管办将接受补偿人员的详细情况按月分别在县、乡、村予以公示,让农民知道同村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因病在县、乡、村接受住院、门诊治疗补偿情况。这样,让参合农民直观地感受到了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同时,还有利于农民群众对农村合作医疗补偿的监督。
5、推行住院医疗费用封顶,补偿保底制度。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涨,从20*年3月1日起,对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实行了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住院医疗费总额控制制度,凡参加合作医疗人员因病住院人均医疗费超过控制总额的,超过部分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承担。县合管办每半年按控制标准与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结算一次。各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总额控制标准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人均医疗费控制在2300元以内;县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皮防医院人均医疗费控制在1700元以内;乡镇卫生院人均医疗费控制在1000元以内。
为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享受到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优越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从20*年3月1日起,对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实行保底补偿。即:在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金额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总额50%的,补偿保底到50%;在县二人民医院、县皮肤病防治院住院补偿金额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总额35%的,补偿保底到35%;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住院补偿金额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总费用30%的,补偿保底到30%;在县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金额未达到本次住院发生的医药费总额达不到20%的,补偿保底到20%。
(四)坚持服务行为的公平性,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建立和完善积极的控制措施
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速度,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补偿,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医疗服务机构服务行为的公平与规范管理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败的重要位置,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监督管理。
一是严格合作医疗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使用比例和药品价格的监督。合作医疗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使用比例乡镇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控制在5%以内,县级控制在10%以内,市级控制在25%以内,超过规定比例的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承担,从补偿基金拨款中扣出。同时,严格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住院病人在医院住院治疗时,就诊医院必须将住院病人一日消费卡送到床头,让病人明明白白地消费。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严格执行了药品招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实行了实价进药,村卫生室的药品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药品销售价格一律实行顺价销售,销售价格公开、公示。
二是实行医疗服务项目限额结算。试点工作开始后,我们结合实际,制订了《**县合作医疗服务项目结算标准》和《手术项目结算标准》,实行医疗服务项目最高限额结算制度。凡超过规定服务项目结算标准的部分,农民不缴,合管办不补,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承担。共核定常用医疗服务项目结算标准:一级甲等卫生院66项,二级乙等医院68项,二级甲等医院63项;核定手术项目结算标准:一级甲等卫生院63项、二级乙等10项、二级甲等医院10项。
三是加强时实监督。监督工作坚持做到巡查到科室,核对到床头,实行“四查四看”。一查病人,看是否人、证相符;二查病历,看记录和医嘱执行是否真实;三查处方,看用药是否符合规定;四查服务、手术、检验、药品、材料,看收费是否符合规定。县合管办工作人员经常到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监督,检查指导合作医疗政策的执行、资金的补偿、服务合同的履行和合作医疗财务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违纪违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截止今年12月,共查处冒名顶替行为10起,扣减违规收费、违规补偿金额32073元,处罚定点服务医疗机构1个。
三、困难和建议
在新时期,我县卫生工作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也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共卫生运行成本逐步增高。近几年来卫生工作,特别是公共卫生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艾滋病的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都成为卫生部门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卫生部门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承担了巨额的经济负担。形成了工作量不断增加,而经费不增加或增加力度不大的不合理局面。据测算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参合率达到60%时,人均费用达到2.5-2.8元,全县费用达到100万元左右。尽管县人民政府在卫生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合作医疗工作经费也倾其所力,但卫生部门仍然承担了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经济压力,运行成本在卫生部门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此运行下去,没有上级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撑,势必会影响到卫生事业自身的发展。
二是卫生工作的实际与政策的距离继续拉大。当前的卫生政策与卫生工作的实际的距离越来越大。如卫生改革,近几年来理论上没有什么新进展,实践中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比较混乱。是下面等上面的政策,上面等下面的经验。医疗机构体制改革更是如此,今天说医院要买,明天就叫停。卫生改革在没有上面新的政策支持下,难以再向前推进,只有停留在机制改革上。为了增强医疗卫生单位的活力和后劲,我们决定在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中开展第二轮全员竞争聘用上岗。再如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问题,卫生部门背了不少黑锅,这些不仅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给有关部门带来了不顾实际,钻政策空子的机会,致使医疗卫生单位有苦难言。社会关注的健康公平、基本医疗服务公平的政府责任问题,至今仍不能明确,再不能继续由卫生部门来承担。
三是农村卫生专业人员匮乏的局面将会加剧。由于人才流动的市场化作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一方面是中专无人读,大专毕业生引不来。多数乡镇卫生院近5年来没有大中专生进入,足以构成一个人才断档期。另一方面是培养成才的想跳槽。乡镇卫生院条件差、环境不好、待遇低,留不住人才。解决总人数70%的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首先要解决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培养、支援、改善待遇等问题,是当前应迫切需要研究和实施的政策问题,更是真正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方向问题。
江门市农村卫生站基本情况的报告调查 篇7
随着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视, 学界相关研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农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基层医院, 村卫生室接受基层医院的业务管理, 并合理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地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对基层医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业务指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绩效考核。很多研究均指出, 导致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上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上的差距, 应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中专业高素质人才的数量, 促进该项工作在农村地区更好地开展。鉴于以上原因, 课题组借助江苏省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对基层医院院长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展开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发放江苏省农村基层卫生院院长调查问卷80份, 回收有效问卷64份, 回收有效率80%。问卷覆盖全江苏13个地级市的乡镇,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选取十位卫生院院长开展深度访谈。
二、数据分析
(一) 基层医院服务范围和所有制
所调研基层医院服务范围最低为5平方公里, 最大为250平方公里, 多数集中在10~120平方公里之间, 服务家庭住户为700~47000户不等, 与辖区面积基本成正比。卫生院的性质:主体为全民占70%, 部分为集体占27%, 私人性质占3%。
(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构成
1. 性别构成
按照性别分类, 其中男性有983人, 占48.88%, 女性有1028人, 占51.12%。性别差异不大, 男女比例接近1∶1 (见表1) 。
2. 年龄构成
将年龄分成20~30岁, 30~40岁, 40~50岁, 50岁以上四组, 各组的构成比例分别为:18.80%、28.34%、34.51%、18.35% (见表2) 。
3. 文化程度构成
按文化程度分类, 分为本科以上、本科、大专及以下三组, 本科以上6人, 占0.30%;本科394人, 占19.60%;大专及以下1611人, 占80.11%。大专及以下学历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专职人员占据绝大多数 (见表3) 。
4. 职称构成
按职称分类, 高级职称者299人, 占14.87%;中级职称者400人, 占19.90%;低级职称者782人, 占38.87%;无职称530人, 占26.36%。低职称和无职称的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占了绝大多数, 超过60% (见表4) 。
5. 职业资质构成
按职业资质构成分类, 临床医生440人, 占21.88%;公共卫生医生155人, 占7.71%;全科医生220人, 占10.94%;注册护士361人, 占17.96%;其他卫技人员219, 占10.90%;非卫技人员616人, 占30.64%。非卫技人员占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的很大比例 (见表5) 。
(三) 新进人员情况
近三年, 73.43%的基层未招收专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 近三年招收1人的有7所基层医院, 占10.94%;招收2人的共有3所基层医院, 占4.67%;招收3人的共有3所基层医院, 占4.67%;招收4人共有1所乡镇卫生医院, 占1.56%;招收6人共2所基层医院, 占7.81%;招收15人共有1所基层医院, 占1.56%。最多一个基层医院也只招收15人 (见表6) 。
(四) 培训情况
调研显示, 89%的基层医院举办过技能培训班, 大部分举办了2~6次。基层医院举办的慢性病防控相关培训班培训的总人次数在1~3250不等, 大部分集中在50~300人。95%的单位人员参加过其他单位的培训。96%的基层医院对村卫生室有现场指导, 次数在0~160次不等, 大部分集中在2~12次。
三、问题和建议
(一)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结构问题突出。64家医院共调查从业人员2011人, 平均每家医院30人左右。但其中专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缺乏, 超过30%的比例为非卫技人员, 公共卫生医生和全科医生仅18%左右。学历职称低且年龄偏大, 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员占较大比重。大多数乡村由赤脚医生培训而成, 大专及以下学历占80%, 医技水平较低, 严重阻碍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被调查医院大多有招录公共卫生人员的计划, 但招不到合适人员, 或者招录本科文凭, 却留不住人。根据不少医院反映, 用人权不在医院也是主要原因。
建议根据人力供求情况制订发展规划, 合理确定岗位类别, 明确适用弹性用工岗位标准, 整合采用多种弹性用工模式, 增强用工弹性。明确弹性用工人员在岗位聘用方面与原事业编制人员同等对待, 其工资待遇按照同岗同酬原则由双方依据有关规定协商确定。相关卫生类高职院校应培养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大专学生, 以便下得去、留得住。
(二) 稳定专项投入, 提高工资待遇。
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工资水平普遍偏低, 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待遇相比医疗队伍更低, 加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逐年增大, 在缺乏专职公卫医生的情况下, 临床医护人员和全科医生都不愿意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有些医院只能采取轮岗制度。
卫生事业是以财政大量投入为特点的民生工程, 村医补助、公共卫生项目等都需要政府大量投入, 但由于基层财政基础薄弱, 致使许多补偿不能保证。应确保专款专用, 逐步提高基础医疗机构人员的工资待遇, 医疗、预防工作同等待遇。
(三) 建立医防结合的健康服务团队。
江门市农村卫生站基本情况的报告调查 篇8
【中图分类号】R1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19-1
母婴病房既有刚分娩的产妇,又有刚出生的婴儿,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否则极易造成医院内感染,并涉及到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因此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对洗手的认识以及洗手依从性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文调查了2009年5月1日-5月31日本院59名临床一线母婴同室护理人员洗手知识及依从性执行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本院59名在母婴同室工作一年以上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年龄21-48岁,平均护龄为9年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件,采用自行设计的,以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为依据,对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知识和洗手依从性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手卫生概念认识、标准隔离措施、洗手指征、正确洗手方法、自我防护知识等。现场观察表根据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设计[2],包括被观察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时间、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洗手的方法以及是否达标等。手卫生执行率=手卫生次数/应做手卫生次数×100%。
2结果
洗手知识状况:59名母婴同室护理人员中有56名知晓手卫生概念,知晓率为94.9%;标准隔离指施知晓39人次,知晓率为66.1%;洗手指征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正确洗手方法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自我防护知识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
六步洗手法的依从性状况见表1。
表1 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六步洗手法依从性状况(n=59)
洗手指征频数百分率(%)
进病房前2237.3
离开病房前59100
接触产妇前3355.9
接触产妇后59100
接触婴儿前1016.9
接触婴儿后3762.7
从本次抽样调查结果看,本院母婴同室护士对手卫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洗手指征,正确的洗手方法和自我防护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但洗手依从性不理想,实际工作中,洗手依从性低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现象。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经济的方法,良好的洗手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3]。然而,虽然洗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依然很低。接触婴儿的洗手依从性明显低于接触产妇前,有些护理人员往往只注意接触产妇操作前后洗手,而忽略了接触婴儿和给两个婴儿进行护理的洗手。
3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分析
3.1护理人员对接触婴儿前后的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循征证据证实,医务人员的手可带有大量细菌,提高手卫生的水平,可以显著地减少手部的细菌数量从而降低30%的医院感染事件发生[4]。西安多名新生儿医院感染死亡事件,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资料显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与护士洗手与否有关,抱婴儿前未洗手组婴儿感染率为2.7%;而洗手组婴儿感染率为1.2%[5]。
3.2工作时间紧迫使洗手依从性降低
工作繁忙、时间紧迫是影响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产妇病房护士既要护理产妇,又要护理婴儿,工作量非常大,很难做到接触每一个产妇、新生儿前后都能正确认真洗手。
3.3科室洗手条件的限制
母婴同室病房没有护理人员专用的洗手池、速干手消毒剂则固定放置于护士用于操作的护理车上,病房没有提供相应设施。另外,每个病室入口处未张贴洗手警告标志,这可能也是造成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
4对策
4.1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洗手知识,强化洗手意识
护理部、本科室应将手卫生纳入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认识与知识水平。
4.2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
母婴同室工作量有不可预见性,在生育高峰期,住院产妇与婴儿数大大增加。一方面要与医院相关领导协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另一方面,弹性排班,科学排班,利用现有资源,减轻工作强度,提高洗手依从性[6]。
4.3改善手卫生的设施
改善手卫生设施,给护理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洗手环境,如增加有利于医务人员洗手的洗手池,病房固定设施有速干消毒剂,节约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益。
4.4成立感染监护小组,加强管理及监测
每个科室都有专职人员负责本科室的日常消毒监理工作,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考核,加强监督,每个月对护理人员的手作一次微生物监测,对不合格的及时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重新监测直至合格。
参考文献
[1] 周俊蓉,龚晓芳.基层医院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外医学研究,2009,(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4-5.
[3] 施华芳,周惜红.产科护理人员洗手知识及六步洗手法依从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8):15.
[4] 李瑞霞.医护人员手卫生认知和洗手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8.
[5] 冯笑峰,赵玲华.手部卫生与患者安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2):33.
【江门市农村卫生站基本情况的报告调查】推荐阅读:
江门市燃气安全工作总结07-07
江门卫校简介11-09
江门市蓬江区中小学招聘公告07-14
江门中学田径教学09-05
江门市外事侨务局行政执法职权一览表11-18
印发江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10-02
江门市区住房建设规划09-26
江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