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高中英语作文

2024-12-20

香港的高中英语作文(共12篇)

香港的高中英语作文 篇1

Dear Sir,

My name is Liu Yang, from Hope High School in Jilin. I’m glad to get the news that Hong Kong University will have independent recruitment in mainland, so 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it. I am eighteen, studying in Senior 3. I am sociable, easy-going and good at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Besides, I am quite independent and it is easy for me to adapt to a new environment. As a senior student, I have been working hard at my lessons and managed to get high grades. All these will enable me to continue my study in your university. What’s more, my hobbies are playing basketball and football and I am also good at playing the violin.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Yours sincerely,

Liu Yang

亲爱的先生,我的名字叫刘洋,来自吉林的希望中学。我很高兴能得到这个消息,香港的大学将在内地独立招聘,所以我想申请这个消息。我十八岁,就读于高三。我善于交际,容易-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另外,我很独立,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并设法取得高分。所有这些都将使我继续我的大学学习。更甚的是,我的爱好是打篮球和足球,我也很擅长拉小提琴。期待你的回复。

你真诚的,

刘洋

香港的高中英语作文 篇2

我们20位来自晋江不同学校的学生,有幸走进香港福建中学小西湾分校、香港汉基国际学校和香港福建中学观塘正校,和香港学生进行为期六天的“情缘晋江,香港之行”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

借《课堂内外》高中版,我非常愿意和全国的高中生朋友分享在香港三所学校的感受,一起走进香港同龄人的世界,从中你也许不难找到一直所向往的那种氛围和生活。

下午15点5分,我们登机了。一路上,云很多,很神秘。16点30分,带着憧憬,我们到了香港。在乘坐旅游巴士到酒店的路上,高大的建筑物在满布的云层背景下呈现出多种几何图案,我不断地感叹着:“HongKong,You areso nice.”

18点30分,在五星级酒店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后,我们到了尖沙咀旁的星光大道。香港的夜景太美了,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了相机让中银大厦、金融大厦以及在建的贸易大厦与我相伴。我计划在香港至少与20名外国朋友合影的计划,第一天晚上就完成了8名,这“世界之都”的名头真不是盖的!

第一印象:香港同学其实也很腼腆

我们此行交流的第一站是香港福建中学小西湾分校。

出发前刚听到我们要去的中学叫“福建中学”时,我就心想这里的学生应该大多是福建人吧,心里也因此暖暖的,毕竟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福建人啊。到了小西湾分校,我才知道并非如此。

福建中学是由旅港福建商会于1951年创办,并由其辖下的教育基金有限公司管理,也因此命名为福建中学。1998年创办小西湾分校时,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应邀担任主礼嘉宾,并题写了校训“求真择善”,这几个字镌刻在小西湾分校的大礼堂内。

小西湾分校是福建中学四所分校(其中有一所是小学)之一,位于香港柴湾小西湾富怡道2号。这里的学生大多祖籍为广东,当然也有不少是祖籍福建的。

在这里我认识了5名伙伴:何显婷、赖伟国、颜如晖、周智康和梁伟扬。在5个伙伴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他们的教室、图书馆以及操场。他们的教室很别致,黑板与内地的差不多大小,后面的黑板上贴着同学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和图画,这和内地教室后面黑板上只有简单黑板报不同。图书馆不大,但很温馨,前半部分有多媒体设备,后半部分是书架,而且靠窗的一面还有座椅供学生读书休息,这样的布置我只在泉州的几个大书城看到过。学校的操场很小,更没有足球场。

福建中学实行两文三语的教学模式,开办英文班,并以普通话教授语文、历史和文学科目。我的5名结对香港伙伴在交流时都用粤语,听说他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用粤语居多,不过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也很不错,就是带着港腔而已。

一直认为香港的学生都很Open,和他们接触下来,才知道并非如此,至少我这5位伙伴不是。他们的老师听说我很喜欢讲英语后,还特意介绍了一位他们班英语很厉害的学生给我认识,叫周智康。见到这位帅帅的男生时,我友好地伸出双手并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他有点害羞地跟我握了手,脸上露出可爱的小酒窝,就是不说话。我笑着继续说了句英语:“I love jiu'wo boy!”因为一下不知“酒窝”用英语该怎么说,就用拼音带过啦,最终证明我这招还是失败了。其实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智康腼腆,还有我的另外几位结对伙伴,他们都很少主动讲话,而每当我有问题时,他们都会很热情地讲解。

在小西湾分校我们呆了4个小时,这些腼腆的香港同龄人带给我的更多是感动。因为我们的到来,我的5名结对伙伴带我搭乘只有教职人员才能搭乘的电梯(这要征得老师的同意),为了让我参观他们的实验室,他们想去找老师要来钥匙,最后是我怕为难他们才放弃了。

即将离开香港福建中学小西湾分校时,突然下起了细雨,这时我们的队伍已经上了车,我还在赶着写贺卡给我的5名香港伙伴,带队的小张姐不停地呼喊着我,我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他们都对我伸出了双手。

拥抱中,我们约定一定要保持联系,一定要再见!看着伙伴智康的眼眸里浸满了泪水,我的泪水也突然溢出眼眶……

国际学校:很多元、很多样、很自由

香港汉基国际学校位于香港北角宝马山校园径1号,是一所私立国际学校,香港最著名的国际学校之一,据说很多政府官员、明星大腕的子女都在这所学校就读。这里也是一个小世界,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2008年10月份的时候,汉基国际学校就组团来我们学校参观交流过。记得他们看到我们学校时,说我们的学校至少有他们学校的三倍大,那时我还真有点诧异,心想香港那么繁华的一个大都市,学校怎么可能这么小,来了香港才明白,繁华的香港寸土寸金,连山上都建了高楼大厦,一所学校又怎么可能有太大的地方呢?汉基的校名和校门都很小,教学楼、科学楼、办公楼等建筑物基本上都是连在一起的,这种“小而精”的校园的确与内地学校的“大”对比强烈。

汉基是一所多元化、多样化、自由化的学校。这里首先是学生多元化,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在汉基的食堂聚餐时,听到的全是流利的英语,面对这一阵势,我赶紧放弃了一见到老外就说Hello的习惯。其次是教学多样化,汉基采用中英教学模式,不同的年级,甚至是不同的班级,教学方式都不一样。更值得称赞的是他们连图书馆都分了等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能在不同的图书馆看到适合自己的图书!最后是课堂,很自由。我和两位队员在上他们中三(相当于内地的初三)的数学课时,上得我们非常惊讶,他们学的竟是我们初一就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节课,他们从下午一点一直上到三点,然后就放学。而在课堂上,学生中途可以自由出入洗手间,甚至不用经过老师允许,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经常看到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可惜因为他们是全英语式教学,我基本上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

看到如此活跃的课堂,我很想照几张相作纪念,放学前一分钟,我提出要与全班同学以及老师一起合影,全班欢呼雀跃,只可惜那位帮我们拍照的阿姨没拍好,回到家看图时一片模糊!

观塘正校:有才有能,深具领袖潜质

福建中学观塘正校位于香港九龙观塘振华道83号,是福建中学的正校区。这里学生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很重视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以及实战能力。

刚到这里,拿到他们分发的交流座谈分组安排表,便让我大跌眼镜,表上写有风纪队总领袖生、时事委员会副会长、特种义工队主席、体育尖子等等,而学生会只是他们众多社团中的一个。我一排排认真找下来,我的结对伙伴是学校风纪队副总领袖生,叫张颖莹。很巧的是,她的家乡也是晋江,更令我惊讶的是,我的队友李豪丰还是她在晋江读初一时的好同学——这世界真小!

在颖莹和总领袖生柯鸿炜等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校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们的厕所和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办公室很大,书挤满了办公室里的空间,每个老师的办公桌上都贴着学生写给老师的寄语和学生制作的手工艺品。而他们的厕所则很有趣,女生厕所为粉色调,男生厕所则为蓝色调。我最后还被颖莹拉进了粉色世界里与她合影,我想此生都不会忘记我进过女厕所了!

颖莹介绍说,他们学校的社团分为仁、义、礼、智四大块,分别由红、黄、蓝、绿作为代表色。“风纪队”是他们学校最大的社团,顾名思义,主要负责学校的纪律。在行为规范这方面,他们可是抓得比我们还要严格,就连袜子的颜色也作了规定!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学生会设有内阁和内外务两大部分。在内阁选举前,选手们得使尽浑身解数拉票,进行竞选。学生会会举办各类活动,诸如敬师活动、歌唱比赛、各类球类运动等等,大大区别于内地学校的学生会,皆由老师管理,学生只是跟着做的死板状态。参观他们的陈列室时,让我惊讶的是,看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奖杯,单单2008年到2009年度,学生参加校外比赛的奖项就达到了620项!

学习方面,他们设有“英文部”,初中每级设6个班,其中3个班为“英文班”,高中则让学生按兴趣以及能力,选择以英文还是中文修读课程,除了文理分科,还另外设有商科、社会科等。

跟颖莹聊到他们的生活时,更是羡慕不已。香港的学校实行全天制和半天制,就算是全天制,留给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很多,这或许是他们能花更多时间在社团活动上的一个原因吧。而对内地学生必不可少的QQ,他们很少有人知道是什么东西,有的连听都没听过,MSN才是他们最常用的网络聊天工具。

那一晚回到酒店时,我给颖莹打了个电话,问她明天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去迪斯尼乐园玩,她拒绝了,一是因为离我们比较远,二是她想呆在家里。我很感叹她为什么放了假都不出来活动活动,看来香港女生也蛮“宅”的!

最后给大家抄回来一段观塘校区女生发表在该校5周年特刊上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我要大声呼喊:‘天空要湛蓝的,大地要嫩绿的,生活要自由的,思想要活泼的,享受要美好的,个性要张扬的。’”其实,这样的生活和学习,我们谁又不向往呢?

·香港学校里有意思的小事·

★在福建中学(小西湾),最让我感到奇特的是,一个厕所可以男女通用。厕所门的牌子翻一下,就可以男变女、女变男!还有,他们不是一直在一个班上课,而是这节是什么课就到什么教室上,所以基本上没有同班同学的概念。他们到教室上课的时候,就把书包放在门外,不用担心会丢失。

★香港的学校很少有在学校住宿之说(据说是因为香港地少,学校都很小),而且每个班级的人数大多不超过30人。在我们访问的3所学校中,每天下午三四点左右就放学,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各种方面的拓展训练。

香港的高中英语作文 篇3

关键词:香港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4-02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也在不断加强。多年来,大学英语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了不断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也在持续进行中;然而,这些改革的效果却不够理想。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高校将大学英语课时大量削减,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目标过于狭隘,基本围绕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设置,学生的学习动机过于功利,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都围绕过级考试,失去了语言教学本身的乐趣,教师也出现了明显的职业倦怠。诸多问题都暗示着大陆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还需继续走下去。香港,一个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地区,大学英语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本文将对香港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对大陆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香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况

1、学分足,学时长。香港高校新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高于内地学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香港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可以松懈,相反,在新的教学改革中,香港高校均加强了英语教学。香港大学改革前要求学生修6个学分的大学英语课程,而改革之后则要求本科生必须修满12个英语的学分,香港中文大学对大学英语的学分要求是9个学分,大学英语课程被设定为必修的核心课程,香港科技大学则规定大学英语的学分为12个,要求在4年内完成,香港理工大学则要求学生必须修满6个学分的基础英语课程以及8个学分的专门用途英语。

2、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ESP)有机结合。香港各所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虽然各有特色,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结合。尽管香港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了基础英语教育,但在大学阶段,基础英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说,香港高校都在第一学年开设基础英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全面的英语能力,为之后专业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学年开始,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包括与学生学术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与职场有关的应用英语,比如:如何写英文邮件、如何写英文的会议纪要、如何参加商务活动、如何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例如:香港大学第一学年安排6个学分的基础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技能,第二学年则同样安排6个学分的专门用途英语,并为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ESP课程,旨在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实现语言的应用性。香港中文大学则在第一学年安排4学分的基础英语课程,并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分别安排了3个和2个学分的ESP课程。香港科技大学则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修满6个学分的基础英语,在第二学年修满6个学分的ESP课程。香港理工大学则安排6个学分的基础英语课程和8个学分的ESP课程。从几所香港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难看出,他们将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并举,在第一学年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加强学生学术专业英语和职场英语的教学。基础英语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门用途英语让学生将英语和自己的专业及未来的职业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英语的实用性。

3、丰富多样的英语课程。香港高校的英语课程丰富多样,并不只拘泥于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更注重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及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例如,香港城市大学除了为学生安排口语和写作等必修的基础英语外,还为学生提供了8门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其中的三门。这些选修课包括语法、学术写作、语音、辩论技巧、实验报告写作、实事、自主学习、演讲及展示技巧。同样,香港理工大学也为学生安排了55门不同的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这些课程包括职业、学术专业、交际能力、商务参会、学术会议等多个方面,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4、面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香港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除了采用最为基本的面授之外,还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扩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例如:香港理工大学英语教学中心通过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达100多门的英语在线学习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供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中,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无限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二、对内地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保证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学依旧重要,即使内地大多地区英语教学已经从小学开始进行,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对英语运用自如的人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学生仍然无法用英语交流,无法看懂英文的报刊杂志,更不用说完全理解国外的学术文章和用英语交流学术思想;由此可见,我国内地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不能减弱,反而需要增强。目前,在内地的高校里,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和学分大有削减之势。很多学校将大学英语课程从16-20个学分削减至10-12个学分,更有甚者,将学时削减至4-6个学分,尤其在一些重点高校,学生入学英语水平较高,学校便大量削减大学英语课程学时,从而导致学生英语水平在大学期间提升缓慢甚至倒退,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兴趣。从香港高校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即便新生入学英语水平非常高,也需要提供充足的英语课程,以便加强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提升其语言应用能力。因此,我国内地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保证课程的学分和学时,为学生成为全球化的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实现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大陆地区的大学英语教育多年来依旧局限于基础英语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这与中学时期的英语教学一脉相承。随着目前中学阶段英语教学内容难度的不断加大,大学英语的教学变得非常尴尬。基础稍好的同学,中学阶段的英语水平就足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的甚至能达到六级水平。那么,大学英语如果还一味进行基础英语教育,就只能与中学的内容重复,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非常低,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学习的英语在日后工作中用不上。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提供与学生日后工作息息相关的英语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香港高校英语课程的共同点就是均开设了ESP课程,而且很多学校提供的ESP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基础英语的教育也并未松懈。香港高校均开设一定学时的基础英语,一般为时1学年,旨在加强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为日后开设的ESP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内地地区的高校可以借鉴这种课程的模式,实现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

3、丰富英语课程的内容。内地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内容单一,基本围绕语言基本技能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分专业、不分难度、不分群体,完全统一化。然而,学生由于英语的基础不同,专业各异,对未来职业的期许也有所不同,因此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因素之一。要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就需要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英语课程。例如:准备与各个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英语交际、语音、应用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商务英语等课程。

4、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内地地区的大学英语课程仍然以面授为主,这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也随着今年来网络课程的盛行,内地地区的许多高校也建设了不少网络学习平台。但是,总体说来,使用率较低,教学效果差。这种现状主要源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内容依旧沿用面授的内容,让学生感到重复。香港高校的网络课程则丰富多样,而非仅仅作为面授课程的延续,这让学生感到网络课程富有新意,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效果自然较好。因此,内地地区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可以更加多样化,与学生的学术专业相结合并兼顾职业需求,并且添加一些语言技能的补充训练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弥补课堂讲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受限的缺陷。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2]杜予景,胡敏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刍议——香港高校英语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介绍美丽的香港的英语作文 篇4

Have you even been to Hong kong ? This summer holiday, I had travelled to Hong Kong with many other students. We went to Hong Kong by plane. Hong Kong is very small, but there are many people living there.

In Hong Kong, all of the buildings are very tall. There are lots of shops there and you can go shopping until about 11:00 at night. In Hong Kong, things are very expensive, so we only bought a few souvenirs.

We went to lots of places, such as the Avenue of Stars and Ocean Park. I like Ocean Park best. The park is very big. Sitting in the cable car, you can see two hills, lots of different flowers and the sea. Some students were afraid of sitting in the cable car!

We stayed in the Shu Ren College. There are many big trees around it. We had meals in the restaurants, but I didn’t like the food.

香港的高中英语作文 篇5

it is green with a lot of waves pattern on it. the cups have different colors and patterns. when the game started, the cup turned and turned and turned around.

it went faster and faster gradually. when it’s time up it stopped slowly.

when i was in the cup i didn’t feel dizzy, when i got out of the cup i felt very dizzy. but i wanted to try it again!

香港游记作文:美丽、繁华的香港 篇6

今天是来香港第五天了,我们准备下午回家,所以我们去商场购物,然后吃完午饭回家。

香港的商场非常热闹,卖的衣服也跟广州的不太一样。这里有些非常奇怪,有的手套像恐龙的手一样,有的睡袋就像一条青虫,有的空调被就是用棉造成一片很大的树叶。除了这些,还有奇形怪状的雪糕。一些雪糕店里的雪糕的形状像一个小矮人,他的头发像一个碗,雪糕就在头发里。你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香港就是一个购物天堂,每一家店都有很多顾客。我们在离开之前买了鸡翅,板栗,糖果……我们吃完午饭就要回广州了,可是我还想玩多几天呢!

这次来香港玩真开心!

香港的高中英语作文 篇7

《指引》对“教学”部分作了较详细的叙述,主要涉及师生关系、教学法、教学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以下对该部分的主导原则及其特点进行阐述。

一、《香港高中英语课程与评估指引》主导原则

香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主导原则包括以下方面:知识积累和语言学习是一个交互式的过程;开放灵活的课程架构;建立在所学基础之上;设置学习目标并在学习中保持灵活性;使用各种学习和教学方法及策略;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灵活应用资源。

二、香港新学制高中英语教学特点

1. 推崇“任务型教学法”

虽然《指引》指出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的最优效果,但毫无疑问,其对任务型教学法“情有独钟”,在对《指引》中“教与学”部分的叙述中,编写者用大量文字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特点、操作实践等,而对其他的教学法几乎是只字未提。

《指引》中所提的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是交际式语言教学的方法之一,它创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外语教学界所提出的“过程教学大纲”(process syllabuses)的产物,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使课堂任务化。所谓“任务”指的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具体目的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语言习得理论。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必须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因此,在新的语言点介绍之后,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活动,增加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中掌握语言的表达方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这些正是任务型教学的预期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的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有目的的教学情境,并使学生参与到那些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能使学生为有意义的交际而学习和使用语言技能、语法项目、结构、词汇、语调、风格等。任务的使用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语言学习策略、共通能力、学生的独立性、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机会,这与香港要求高中学生能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英语语言,发展共通能力等目标是相符合的,这也是香港教育部门极力推荐的原因之一。

2. 注重语言学习的实用性

香港教育局注重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也希望通过英语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审视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当代香港市民应具有的素质。因此,香港高中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和教与学的各种策略与方法,其关注点不仅在语言知识本身,还强调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进行交流,满足学生在求学、科研、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

以阅读为例,阅读是帮助学生获得信息、开发思维、丰富知识、增强语言熟练度及拓展视野的方法。香港政府要求在学校的主要学习领域中教师都应对阅读进行加强,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动机和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能够增强其乐趣、学习能力和通过阅读获得个人成长的机会上。香港高中鼓励学生阅读各种不同主题的文本并与同伴分享他们的读后感。作为教师,应选择或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阅读材料的价值并能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兴趣,以此达到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

3. 强调语言的真实性

语言的真实性是指为满足交际需要而产生的自然语言,给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培养其真实、恰当、实用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真实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接触到他们身边的英语,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理解英语是如何使用的。

为帮助学生发展在听力方面的各种技能,香港政府鼓励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听的经验及真实的听力材料,如广告、电话交谈、演讲、电影、诗歌、歌曲等。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应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英语口语的使用以及对资源的利用,如电视英语节目、广播电台等,并通过提供给他们学习的环境和活动,促使他们达成学习的目标,建立他们的信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香港政府鼓励学生注意随处可见的标志、显示板、通知及广告等,这样的材料能促进他们的阅读技能并帮助他们将英语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香港政府鼓励教师和学生紧密合作,形成一个以互相信赖为特点的学习社群,它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开展合作与小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作为英语的使用者将自己假设成各种身份和角色(如在英语环境中与人问候、问路、点餐),参与到模拟或真实的环境中。在学习社群中的成员感能让学生在使用英语时感到自由和安全。

4. 注重语言艺术的学习

语言艺术能发展学生回应和表达能力,通过对富有想象力的文本的使用,如电影、歌曲、诗、广告、电视节目等形式,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文化意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各种形式的语言艺术材料提供了不同水平的风格、语域和文本类型的例子,而它们涉及的具体内容也通常是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同时,恰当地使用语言艺术材料,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语言艺术的材料能激励学习者参与到交互阅读的过程中来,学习者的阅读重心也会从对语言系统的机械关注转移到情感体验的层面上来。

5. 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由于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有差别,具体表现在成熟程度、动机水平、能力、学习风格、兴趣等方面。因此,在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应注意考虑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要注意表扬;其次,要利用好能激起学生兴趣、与学生能力相关、便于形成观点、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材料和活动;再次,要创造和选择恰当的设问策略,以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高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最后,应及时认真地回应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和准备接受更大挑战的学生。

三、对上海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1. 将语言的教与学融于生活

将语言学习融于生活强调的是语言的真实性。真实性语言的一个直接来源就是生活,学生应尽可能地将英语学习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而教师也同样应尽可能地利用好生活中的现实素材,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

本文对《指引》中“教与学”部分的阐述表明香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非常强调语言的真实性,如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时,教师的选材都是极具生活特色的材料,给学生提供各种听的经验及各种真实的听力材料,如通过新闻、广告、电话交谈、演讲、电影、诗歌、歌曲等来训练学生的听力、交际能力等。除此之外,香港的高中英语教学还提出了“全方位学习(Life-wide Learning)”这一概念。全方位学习提供了许多在真实环境下通过英语的使用进行学习的机会,包括在社区和工作场所等不同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学习。香港政府鼓励学生接触广泛的、真实的英语,如邀请演讲者作英语报告或参加学校活动;用媒体作为语言学习的资源;参观国际学校、说英语的商业公司、机构或慈善组织等;鼓励学生寻找和创造在自然情境下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如收集在社会中使用英语的真实材料或样本,并与同学和教师分享;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观看英语电影或电视节目;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课程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如散文竞赛、诗歌朗诵、辩论赛、节日庆典、戏剧表演、英语日、歌唱比赛、参观社区服务等。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接触和学习这些信息以及参与这些活动的基础,利用这样一些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的英语和各种活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地道的英语。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众多的跨国企业,而且在很多跨国公司内的通用工作语言都是英语,公司环境也都充满了英语的气息;上海有很多的英文报刊,如Shanghai Daily等;上海还有许多英语电视节目和电台等。这些具有上海本土特色的英语素材为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背景知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因此,上海高中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上海的优势资源,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各种体验来学习英语,使用英语。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参观一些英美跨国企业,让学生切身感受外国的文化,在参观过程中邀请公司的外籍员工用英语为学生讲解,并可安排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英语,使用英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等各项语言技能。

总之,上海的高中英语教学应积极发挥上海的文化优势,让学生融入到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英语语言生活中去学习英语,这样能使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愉悦的真实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体验语言的实际功能。

2. 重视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

华东师范大学章兼中教授在《英语教育学》一书中指出:“语言学习策略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总的对策、措施和方法,即以达到掌握外语为目的的学习思维活动的程序。”学习策略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学习方法的积极运用,促进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性格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扎实有效,而且也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英语学习策略是英语教学从教转向学的支点,是英语学法研究的聚焦点,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不是消极被动地接收并记录下输入的信息,而是利用原有的记忆和信息加工策略,对新信息加以注意、选择、吸收和利用,从而达成知识的建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利用学习策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信息加工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并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指引》来看,香港非常注重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各方面的策略的指导,如在附录中对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对教师如何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等都有说明。具体来说,以词汇为例,《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主要是将上海市高中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核心词汇以附表的形式一一列出,而《香港高中英语课程与评估指引》并不是将词汇列出,而是以附录形式提供了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应该说,香港的这种方式更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而这样的方式无疑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有更大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英语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似乎相对滞后,尽管上海也要求以语言技能、语言功能和语言情境作为英语教学的组织重点,但在本质上似乎更加强调知识的“规定性”与“量化性”,如学生应该掌握多少数量的词汇等。

3. 注意学生的多样性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且具有多元文化的城市,学校的学生组成结构也非常复杂,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既有中国内地的,又有港澳台的;既有上海本地的,又有外地的;既有城市的,又有农村的。除了地域差别外,课堂中的每个学生个体也有差别,具体表现在成熟程度、动机水平、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等方面。因此,教师在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应注意考虑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改编,采用不同的学习任务、练习及教学方法等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多样性。

香港的高中英语作文 篇8

一、图像数量和类型简析

1.图像数量多,密度大

“活学地理”教科书必修部分三册共七个议题,图像数量统计如表1。

由表1可知,“活学地理”教科书图像图幅总数822幅,其中各议题图幅数如表1所示。其有效页数613页,每页图幅数为1.34幅左右。由此可见,“活学地理”教科书图像数量多,所占比重大,这与世界各国高中地理教科书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纵观地理学发展历史,地理学与地图不可分割,地图是地理空间特点的直接体现,在承载地理知识信息、展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揭示地理规律等方面是文字无法取代的。“活学地理”教科书图像数量多、密度大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具体性等特色,同时也对形成学生地理空间概念,明确地理空间关系,发展地理空间思维及想象能力大有裨益。

2.图像类型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地理图像一般包括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遥感图、漫画等常用图像。“活学地理”教科书各图像类型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景观图数量最多,约为230幅;方式灵活、边讲边绘的示意图210幅左右;清晰明了的定量型统计图约180幅;表示区域范围和空间分布的地图100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的漫画50幅左右;再现三维、立体、真实地理事物的遥感图不足50幅。如香港制造业的工人和企业数目的统计图、 “粮食短缺和饥荒的成因”的联系示意图、“尼日尔出现粮食短缺”和“美国出现粮食过剩”的对照图片、“2007至2004年全球粮食净贸易”地图,以及以夸张、讽刺、幽默的表现形式反映地理事物的漫画和九龙半岛的垂直(倾斜)航空照片等。丰富多样、表现新颖的各种图像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激活地理思维,培养其观察、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

二、图像内容设计简析

1.体现发散型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发散型思维能力意味着解决某一问题时设想出所有的、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或是多侧面分析判断的思维方法,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全面性。如“活学地理”议题3“工业区位的转变”、“讨论怎样舒缓工业迁移和生产模式转变带来的问题”,建议学生分别从工会代表、教育家、商人、经济学家、工人和政府官员的不同立场,探讨舒缓工业迁移和生产模式转变带来的种种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和建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并质疑各项措施推行的可行性。

地理实践能力意味着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制作、收集信息、设计实验、调查研究、体验考察等。如“活学地理”议题1探讨“地球上主要内营力、内部作用和相关地貌”内容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像,动手制作“毛巾岩层”模型,演示平展的“毛巾岩层”如何形成褶曲,体验褶曲产生的原理,从而进一步理解岩浆对流产生的挤压力、张力和侧面张力导致褶曲作用、断层作用和火山作用,掌握岩层弯曲、位移或增添新的物质的地理过程。

2.渗透地理教育多元文化的价值理念

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地理教育由于学科特性已成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专家詹姆斯·林奇(James Linch)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应置于广阔的国际背景之下,将推进学生对其它国家及地区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作为主要目标。从“活学地理”七个议题图像系统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来看,注重体现一种开放、包容、理解、尊重的价值理念。如通过“严重营养不良的尼日尔儿童”、“为逃避内战而躲到难民营的埃塞俄比亚难民”、“图阿雷格部族家庭”等图片让学生走进真实、神秘的非洲;通过“加州农民在农田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番茄”的丰收场景,“利用小型飞机在农田中喷洒杀虫剂”的高科技感受现代化社会的进步;通过香港和内地初级产业、第二、第三、第四产业的实景图片感受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通过“1900年和2000年阿拉斯加托沃根冰川”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全球气温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

“活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所展示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文景观,呈现当今生活的现实环境,以及精彩纷呈的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等,都体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理解、尊重的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富有爱心和包容、勇于创新和追求,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世界公民”。

三、图像组合配置简析

1.图图配合,凸显议题重点知识

组合图是“活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的一大特色,它是把分别表示地理事物不同侧面的照片、示意图、统计图、遥感图像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达地理知识信息,凸显“议题”重点内容。如议题1“褶皱”,不仅配备“褶皱结构”、“不同褶皱形态”的示意图,同时还配有“褶皱的例子”和“褶皱山上的化石”照片以及“全球褶皱山的分布”地图等,使学生对褶皱的分布、形态、形成和发展有更直观和科学的认识。图图组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地理核心知识,也有助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2.图文并茂,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我的香港之旅一香港岛作文 篇9

香港岛说小也不小,说大也不大,总之铜锣湾、湾仔、金钟等等都在那。

一坐船;二坐巴士(那里的巴士有小巴士也有双层巴士哦)过海底隧道,以上就是去香港岛的办法。我只简介湾仔的金紫荆广场哦!

湾仔的金紫荆广场,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地方。金紫荆广场位于香港会展中心旁,是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而设立。金紫荆广场位于香港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人工岛上,三面被维港包围,在维港的中心位置,与对岸的尖沙咀对峙,是观景的好地方。在金紫荆广场一角还矗立着高20米的香港回归纪念碑,与金紫荆铜像遥相呼应。纪念碑由206块石板层叠而成,每块石板代表1842~2047年间的每个年份。其中6块圆形石板选用了浅色花岗石制成,分别代表1842年、1860年、18、1982年、1984年及1990年,至于内置灯光的玻璃环则标志着香港正式回归中国的。金紫荆铜雕有6米高,在设计方面,金色的紫荆花坐落在圆形暖红色花岗石的`基座上,基座的形状以城墙作为设计,城墙代表中国的万里长城象征祖国,基座的形状呈下方上圆,寓意九州方圆。而紫荆花则代表香港,整个设计象征香港坐落于中国疆土之内。

香港的高中英语作文 篇10

我和妈妈站在深圳的车站等着外公。深圳的车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脏呀!都是垃圾堆,好臭呀!这要是被来的异地游客看见了,他们对深圳的印象会怎么样的啊!我希望下次到深圳车站是一个美丽干净的场所!

正当我想着,外公来了!耶!终于不用继续站着了,因为昨晚我们坐的是硬座,害得我现在腰啊腿啊,都很酸!我们排了将近半个小时的队伍终于过了2道的海关!接着我们又开始坐地铁了!地铁里的人好多呀!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头攒动!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有忙碌的上班族,有穿着整齐校服、准备上课的莘莘学子们,还有和我和妈妈一样,来自大陆的游客们!我还听到他们说闽南话呢!坐完地铁后,我们坐了一辆很大的大巴,坐到最后一站,荃湾丽城花园,哦耶!终于到了,累死了!不愧是香港呀!环境好干净,空气好清新,天空蓝蓝的!与官桥相比这是天壤之别呀!

香港人看香港的年轻人 篇11

2000年之后,受大陆经济崛起和世界经济发展影响,香港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从“世界展示的样板”逐渐回归本港生活。从语言的角度来看,香港人讲英语的环境渐渐减少,说中文的开始逐渐多起来。“我在大陆待了十年,现在已经习惯用拼音来输入简体汉字。但有些香港人看不惯,他们跟我抱怨,你为什么不能用繁体?汉字若倒回去20年,不该有这样的问题。作为香港人,你应该什么都会,什么都可以。英语可以,中文也可以;繁体可以,简体也可以,你才能跟亚洲那么多国家做生意。”簡言之,“今天的香港人不够包容,而包容和开放,应该是香港人的生存本能。”

张五常说过,“香港的滑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自然结果。”商业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内地在有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化的大都市之后,整个大中华区域对香港以及港人的需求逐渐降低,现在“香港人不仅仅是说英文的机会少了,说普通话的机会也少了。”

而香港的年轻人囿于环境的变迁,缺少前往世界各地工作和生活的机会,相应地,也就缺少上一代人的“务实和包容”。以“微信”为例,这个手机应用在香港约有300多万使用者,占香港常驻人口的一半左右,用户以40岁以上的人居多。但不少年轻人就是不用微信,因为这是大陆来的东西,“他们跨过了从只反对不好到全盘反对的分界点,不再理性”,Joe说。

大陆开通自由行以后,不少到香港来旅游的内地游客,“不排队、随地吐痰甚至小便、高声讲话、扫货到精光”,都使得受过部分媒体负面宣传影响的香港年轻人对大陆有了更多的负面看法,滋生了情绪。同时,受经济形势影响,很多人的工作变得不稳定。年轻人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这无形中让那些情绪与日俱增。”

Joe说,今天的香港社会存在两种主张。一种是年轻人为主,一种是他们这些相对年长的人。占中就是年轻人做的,但稍微年长的人并不支持这种方式,“我所接触到的商业主流也并不支持。我们也尝试去帮年轻人打开眼界,走出去,脚踏实地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政府和一些机构曾建议让香港的年轻人在暑假去大陆接受几周的军训或者交流活动,他们反应强烈,说这是洗脑”,Joe有些无奈。

苦难才会让人成长,让人从骨子里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的一面。某种程度上讲,“生于安乐”,使得香港的一些年轻人被“宠坏”了,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穷苦。香港现在的秩序和繁荣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面包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知道从无到有的过程和其中的艰难,是现在香港的部分年轻人短视的原因。“香港的一些年轻人所厌恶的某些大陆同胞的缺点,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在的,却有很多都出现在了自己身上,但他们不知道。”

Joe坦言,“香港该怎么走出困境,我也不知道。香港是不是已经到了最坏的点,接下来会不会反弹,我也不知道。”但他认为年长的主流的群体,早已意识到问题,并愿意看到改变,支持改变。这是一个有着开放的丰富经历的人群,他们是务实的,清醒的。

(崔涛志荐自《中国青年》)

责编:Ester

香港影视映照下的香港文学课程 篇12

而对于香港文学, 影视作品还另具一番特殊意义, 尤其是极具特色的香港影视作品。有效利用这些影视作品可以把香港文学课程引入一个集视觉映像、乐曲感怀和城市文化为一体的文学鉴赏天地, 也能更能立体、全面地诠释文学作品。

一、千丝万缕的香港文学与电影

香港文学与电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文人与影人合作频繁活跃,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在促进香港影视业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相互作用, 这已然成为了香港文化的特色。

香港或以忠实原著或以不一样的角度把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文学名著搬上荧屏。一方面通过影视作品的影响率和关注度, 观众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文学作品内容, 进而激发观众阅读原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影视业的收视率也因作品得到提升高。如由金庸的武侠小说、李碧华的言情小说改写成的经典影视作品都是文学与影视结合的成功典范。所 以, 影视作品已经成为文学的新文本,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电影来初步了解文学作品, 为香港影视走进香港文学课堂开辟了通道。

在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环境里, 文学与电影在叙事上互相激发, 相互相应。也就是说, 文学作品的叙述手法和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具有关联性, 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会体现在影视作品里, 而影视作品的悬疑、紧凑手法也会或多或少显现在文学作品中。

因此,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对某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都可以借助该部作品的电影或电视剧进行辅助性解读。这不仅可以将作品具象化, 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作品的理解, 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阅读原作的兴趣。

二、“无故事”文学和“感知”影视的契合

香港文学特点之一 :注重描写事物细节、人情关系, 习惯通过阅历带来感悟, 从而减低了故事性和戏剧性。这部分文学作品不强调情节, 而是以气氛和意象为主。

而这一特点与香港影视“感知”为主的特点有着某种契合度。

影视作品是一种感知, 观众先从影像中产生感知, 产生快感, 然后才会产生认知, 继而形成一种意义。这是一个从感知到表意的过程。香港的大部分电影尤其注重感知和视听效果, 把故事性减到最低, 重视构图与影像、细节和气氛, 以此刺激观众的感知神经, 从而身临其境, 进入幻真的影视世界。

如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花样年华》, 影片精心构建了空间, 通过色调、光线、镜头角度和作为符号的灯、旗袍、镜子的叠加, 营造出一个感知的境界。整部电影的视听元素呈现出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色彩, 导演有意识地弱化情节, 通过各种意象和电影元素营造氤氲的怀旧氛围和忧伤的意境。

因此, 分析香港文学“以意象和气氛为主”这一特点时, 可以借助影视作品来加以诠释, 把理论具象化、感知化, 使学生从影像和背景音乐的里触摸到文学作品的意境。

文学作品金庸的《笑傲江湖》, 里面有一段描写东方不败被众人合力打落的文字, 有如电影的慢镜头 : 白衣带血, 飘飘摇, 像断了线地下坠……忽略其他情节, 只在细节烘托和氛围营造, 构建了一个凄绝落败的意境。而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也充分展现了这一情景, 不急于叙事, 只是通过慢镜头、慢动作和背景音乐的感知累积, 让观众感同身受进入戏里的意境中, 从而捕捉到了人物惜败的凄哀, 江湖的无可奈何。

三、城市风貌再现

香港文学是城市文学, 勾勒繁华的国际都市风貌, 彰显物质欲望, 呈现港人的都市体验和感悟。

香港的文学以城市文学独步中国文坛。香港城市文学的作家并不满足于浅表层面的浮世绘, 而是通过挖掘更深更细的信息, 不单引发集体的怀旧, 也找寻家园的依据, 保持城市化文脉的延续。香港的一街一墙、一砖一瓦藏有几代人的记忆与认同。 (杨匡汉, 2007)

也因此, 城市文学绘制了一幅又一幅的“城市地图”, 让读者去阅读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 感受这座城的人与事。

香港电影则表现了不同时期香港的社会风情和城市风貌, 反映近百年来香港的城市文化变迁。电影就是用光影来收纳城市记忆, 为香港的空间塑形, 为香港添加符号、密码、隐喻, 让每个地理上的名字都朗朗上口。香港电影, 它用高楼、霓虹灯、机场、游艇、万家灯火、豪门夜宴, 提供新奇景象。 (韩松落, 2011) 每位观影者都可以从影片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香港城市记忆、城市地图。

“城”与香港文学, 与香港电影都息息相关, 如此, 通过影视便可窥视文学一斑, 并立体再现文学作品的图景, 那么影视作品作为辅助性教材将使学生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文学作品里的城市风貌以及人于城中的人生体验, 从而更好地解读作品。

四、影视金曲的移情作用

由文学改编的影视在背景音乐和主题曲方面也是独树一帜, 成就不凡。

香港影视作品的歌曲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注重歌曲的原创性以及与影片的契合程度 , 歌曲本身要能够体现电影的文化特征。很多香港电影里的歌曲 , 不但在当时风靡一时 , 直到今天仍在广为传唱, 成为流金岁月的金曲。

香港影视金曲不仅塑造了电影本身, 同时也感动观众, 让观众深深投入剧情中。因此,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解、观看影片时, 可以利用影片音乐产生的移情作用, 即把学生因影视作品产生的或悲或喜的感怀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的领悟中去, 进而更好领悟文学作品。

如《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的主题音乐《沧海一声笑》唱出了傲视江湖的豪迈, 《笑红尘》则道出了看透人生的豁达, 江湖的恩恩怨怨, 人生苦短, 哪管什么纷繁江湖, 谁人笑傲。这种思想正是金庸江湖天下、武侠世界所要体现的精神价值。因此, 由音乐所产生的思绪和体悟, 能有效促进学生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能力。

再如李碧华《青蛇》改编的电影, 其主题曲《流光飞舞》, 轻轻一曲流光飞, 人生如梦似非梦, 道尽了世间爱情的沧桑与无奈。音乐的婉转、如梦如幻使得影片的情节更伤感, 那么在这音乐的熏染下, 学生更能理解李碧华《青蛇》等言情小说的精髓 :渲染至情至圣, 又不时昭示情爱之外人性的弱点和阴暗, 让人在抱有希望的同时又失望不已。

五、结语

香港影视作品为香港文学的鉴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佐料, 影视作品既是文学解读的新文本, 也是有效的辅佐材料。恰当、适时地结合影视作品对香港文学进行诠释, 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视作品不仅创造了文学作品的另一文本, 同时也提供动态、直观的城市风貌进而了解以“城”为主的城市文学, 并在由影视金曲酝酿而出的情感氛围里投入到文学作品的鉴赏中, 最后达到情感彰显、影视欣赏和文学赏析的有效合一, 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教师的教学任务。

摘要:香港影视之于香港文学是一种新的文本, 也是香港文学课堂上极具风味的辅助材料。在影视金曲的氛围熏染中, 学生深切感知文学作品里的都市人情;通过影像触摸“城市地图”, 并透过香港电影的“感知美学”窥探香港文学特点之一角, 使文学鉴赏课成为真正动态、立体的体验课。

关键词:荧屏里的文学,特点契合,城市风貌,影视金曲

参考文献

[1]感知美学:香港电影的一种特殊表达[N].南方周末.2013

[2]韩松落.作为城市传奇的香港电影[N].2011

[3]黄静.徘徊在雅俗之间——香港作家李碧华小说论[J].华文文学.2008

[4]刘登翰.香港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5]杨匡汉.香港十年之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7

[6]也斯.香港文化十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香港电影讲述香港情怀[Z].2012

上一篇:初一《种下美德的种子》读后感下一篇: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