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感(精选14篇)
人生有感 篇1
漫漫人生总是要有希望与守候。为自己的人生而拼搏,这一份动人的心图,描绘着精彩的有感人生。
窗外的黄色阳光洒向街道,来往的车辆,矗立的高楼,偶尔路过几个行人的景象,使我的心底,涌起一份感动——生命在流淌的感动。
这样的景象,千百年来不曾改变。只是街道不再是黄泥,人换了衣装,马车和房屋都被施了魔法。
而我此时,也像被施了魔法似的,莫名地感动起生活。
也许是五月的习习凉风,带走一些烈日的温度,让人少了燥热之感,使我身心感到了一丝舒缓,沉溺于这份感动;
也许是昨日知书姑娘的一句——我想,我真的累了!而又记起生活的现实与不易之难;
又或许,是今日看到的那张动态图——一位西装小哥,坐在地铁上,一边大口啃着面包,一边昂着头,强忍着泪水,和着委屈或是心酸一同咽下的那份坚强。
这些种种,都在感动着我。我品味着沉静中的一丝安宁,感动着各个生活中的各样的人——为生命而奔波的人。
每个奔波者都有自己的不易——不想说的苦,说不出的难,说了也抵不去的无奈与无力。
但不管生活怎样对待我们,再大的悲创,再苦的磨难,再艰辛的行走,也无法抵挡走下去的决心。实在受不住了,昂着头落泪,也要再转身给生活一个拥抱。
中国有句俗语——好了伤疤忘了疼。是指人受了伤,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的疼痛过去之后,就会完全忘记当时的痛楚。不吸取教训,可能会再次伤了旧疾。
我倒认为,这是上天对人类最大的同情之举。
人的一生要遭遇太多的疼痛。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必先经历奋力挤出产道的压挤之痛;闯过这一关,才能再去体验走路之初的一次次摔跤之痛;再是生长过程中不可遇见的各种疼痛;直至后来身体的,心理的各式各样的疼痛接踵而来。
可细细想想,谁又会记得这些疼痛。若时时被痛感折磨,怎敢抬起脚步再次向前?
所以时间就来帮忙,帮我们抹平这些伤口。经历过后,回头再望,再怎样的跌宕,我们的心湖也只能荡起一丝涟漪。
无论日子给了我们什么,失望或是喜悦。我们每天进行的,依然是将日子一步一步地踩在脚底。
每个人心底的那份坚强,那份坚守,那份希望与守候,都是一份动人的心图,描绘着各式不同的有感人生。
作者:又耳
公众号:又耳夜读
人生有感 篇2
不得不说, 这篇中篇小说既算不上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也不是主题宏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但是, 小说对但是城乡差异极大、城乡之见根深蒂固的时代背景下的爱情的刻画是真实感人的, 小说中黄土高原区的风貌人情是温暖感人的, 蕴含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是耐人寻味的。
首先来谈谈在这部小说中的占有重要分量的爱情部分, 也即主人公高加林与同村姑娘刘巧珍以及曾为高中同学的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从小说中看, 刘巧珍是一个漂亮的农村姑娘, 她没有念过书, 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是, 这绝不妨碍这个女孩子有着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精神追求, 她“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 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 她对村里的其他青年都不上心, 单单对读过高中的“文化人”高加林爱慕有加。在高加林被撤下民办教师的身份回到农村之后, 她对高加林表明了心迹:她曾在他每个星期天回来的时候找借口不出山, 坐在加林家对面的河畔看他;加林到水潭去游泳, 她就假装打猪草以求与他“偶遇”;她幻想着与他在一起的种种美好浪漫的场景。在高加林落魄的难熬的人生时光里, 巧珍给他的爱情无疑将生活的苦味变淡了, 甚至是加了糖, 他们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
与黄亚萍的感情确切地说是在县委当通讯干事之后的事, 黄亚萍与高加林是高中同学, 他们都爱好文学, 黄亚萍是班长, 高加林是学习委员, 他们经常在一起侃侃而谈, 黄亚萍喜欢听高加林谈论国际关系, 高加林也喜欢与黄亚萍交流思想。然而高中时代的他们友谊是单纯的, 毕业后, 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 两人也就没再联系。黄亚萍的爸妈都是县城的官员, 她是南方姑娘, 长得漂亮大方, 又在广播台当播音员。城乡身份的不同让他们没法在一起, 直到高加林到县委当了通讯干事, 他们之间的关系才发生变化。黄亚萍开始主动追求高加林, 开始觉得张克南人太闷, 而高加林对黄亚萍也颇有好感。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 都觉得能和对方非常聊得来。于是, 黄亚萍不顾父母的反对与张克南中断恋爱关系转而与高加林在一起, 与此同时, 高加林也告诉巧珍他将会去外地工作, 善良的巧珍明白了高加林的意思, 她虽然深爱着高加林, 但还是主动提出不愿耽误高加林的前程。其实, 高加林选择抛弃巧珍与黄亚萍恋爱, 对此他是有自己的权衡的。单就个人感情上来讲, 高加林是爱巧珍的, 是她最初唤醒了他潜在的青春萌动, 点燃了他身上的爱情火焰。在他刚回到农村的那段最难熬的时光里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巧珍温柔美丽, 对加林也是全身心的爱恋。而黄亚萍呢?跟黄亚萍在一起的话, 两个人都受过教育, 共同话题多;更重要的一点是, 黄亚萍的家庭背景和关系资源会给他的事业带来帮助。在与黄亚萍在一起之后, 他觉得“黄亚萍就像烈酒, 既让他头疼, 又让他迷醉”。这种情况下, 高加林更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巧珍种种的好。我们再来看黄亚萍, 良好的出身和父母的娇惯养成她任性的性格, 在爱情中, 也希望占据注定位置, 希望对方听自己的。她是一个对爱情抱着浪漫幻想的人, 有一次她甚至说她喜欢高加林对她发脾气, 这样的男人才有气概有魅力;她认为两个人恋爱过程中, 高调的约会交往, 当然他们恋爱期间也是这么做的。最终, 两个人的关系也伴随着高加林不得不回到农村而结束。在我个人看来, 高加林情感上始终是爱着巧珍的这一点不容怀疑, 然而在面对黄亚萍的时候, 高加林考虑了太多功利性的因素, 以致最终错过了巧珍这样一个好姑娘。而爱情总是拥有能将身外之物剥离开的力量, 外在的吸引始终是长久不了的。
高加林个人感情的纠葛是与他命运的起伏交织在一起的, 小说中高加林命运的三次急剧的戏剧性转折都不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的, 都是被动而又突然的。小说一开始, 高加林被从民办教师的位置上撤下来算是第一次转折, 这一次从民办教师变为农民, 完全出乎意料, 原因却很简单, 村书记的二儿子高中毕业, 于是没有背景的高加林就被取代了。第二次转折则是从农民变为县委通讯干事, 他自己也不知道这背后具体都有什么人使了多大力气, 只是填了一张表而已。而自己之所能交上这样的“好运”, 也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叔叔从部队调回地方当了局长。第三次转折则是被揭发又回到农村, 从省里学习回来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的高加林突然被告知这一晴天霹雳的消息, 这种转变就更不是受他掌控的了。
《人生不能重来》有感 篇3
《人生不能重来》是我国第一部反映高官贪腐落马后其家庭破败境遇凄惨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电影,取材于真实案例,以情感人,慑人心扉,颇具极强的震撼力和教育性。其情节讲述的是某市郑姓副市长原来是一位勤政廉洁的好干部,但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而堕落,违反党纪国法,走向不归人生路,以致身陷囹圄,导致家庭成员陷入极大困境、流落他乡的故事,郑副市长悔恨交加,八十多岁老母因悲愤过度离世,恩爱的妻子痛苦不己,漂亮的女儿忧伤难嫁,他儿子儿媳无奈被绑,乖巧孙女童真可怜,种种画面发人深省,感染了剧场近千名观众,剧场不时有哭声发出……影片告诫我们,贪官腐败不仅毁掉了自己,而且破坏了家庭幸福,给家人带来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影片有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让人感到腐败带给家人的打击是灾难性的、是致命的,腐败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沉重的。影片中的每个情节都引起我们深刻反思……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哪怕有一步没有走好,都将遗憾终身。我们认为:人生之路好比是一副多米诺骨牌,自由、健康、知识、事业、爱情、家庭、荣誉、财富、前途、廉洁等都是这副牌的组成部分,而廉洁又是人生多米诺牌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块。党员干部违纪违法不论属于什么类型什么性质,都是人生路上“廉洁”这块骨牌没有立好。可以说,在实际工作中,一次贪欲膨胀的动机,一次利欲熏心的意念,都会带来悔恨不已的后果。试想:当廉洁倒下,前途会怎样?当廉洁倒下,财富会怎样?当廉洁倒下,自由会怎样?当廉洁倒下,家庭会怎样?可见廉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廉当镰,可以除杂念;欲为狱,只能积灾难。”如今,廉洁牌倒下的人,他们只能在狱中去后悔反思并忍受离家别亲失去自由的痛苦了。人生之路纵然百转千回,充满危险和挑战,但始终在我们脚下,关键在于走好每一步。
观看此片目睹罪犯触动自身的灵魂,在场近千人接受了一次心灵和精神的洗礼,每个人不得不自然地去拷问良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真正明白“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卧不过三尺”的道理,正确看待个人得失,坚持“致虚极,守静笃”,应该完善人格,提升修养,淡泊淡定,廉以养德。
人生不能重来,字写错了可以重写,画描错了可以重描,但是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人生之路,那是永远不能重新来过!
人生不能重来,人生无法预知长短,但我们可以控制人生的内容、人生的质量、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宽度。
我们作为人民公仆,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时时处处常怀敬畏之心、常持戒惧之意,心有所谓,行才会有所止;常修廉洁之心,深切领悟“廉政不做贪官,勤政不当懒官,仕政不为庸官”的真谛,不然就会失去职位,失去人格,失去自由,失去一切……后悔莫及,人生真的不会重来!
财政在社会上是一个比较显眼的岗位,财政干部常与金钱打交道,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财政人应该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当作为人民办实事服好务的责任,而不能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财政干部要特别稳得住神、管得住行、守得住根,越是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越要从严律己;越是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越要从严要求,做一个有骨气的财政人,当好政府的“红管家”和“经济卫士”,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个安全”。
读路遥《人生》有感 篇4
——读路遥《人生》有感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
你会感叹人生难免有挫折还是惋惜道路弯曲的无奈?路遥切入实际,以情圈住了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可世事多变,人生之路难免塌陷,一波三折。
高加林,一个有才气,有抱负的青年,从高中毕业到乡下教书。这个职业,他已经十分满足,每天都是如此。但是,好景不长,高三星顶替了他的位置。如今,他已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刘巧珍,大马河川最朴实最漂亮的姑娘,与他展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纵使家人反对,他们也依旧潇洒。当机会再次降临到高加林的身上,他牢牢的抓住了。他成了县里的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光无比的人物!他是真心爱巧珍的,但光明的前途摆在眼前,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他的中学同学黄亚萍;他被迷惑了,他抛弃了巧珍,抛弃了一份最纯真的爱情!张克南,当他最爱的亚萍抛弃了他,他最信任的加林背叛了他,他还是依旧祝福他们。每天砍树发泄。张克南是一个好人,他没有想要报复。但是,他的母亲告发了高加林。最终,高加林回到了乡下。但是巧珍已经和爱他的马栓结婚了。老光棍德顺爷爷,也为高加林感到叹惋。“一块金子啊,就这样让你给丢了。”“什么金子?”“巧珍啊,这一块大大的金子啊!”“我的亲人啊!”
我佩服高加林的才华,我理解他的理想与追求,我明白他选择的爱情,我叹惋他的人生!回到土地,离开土地,最终又回到了土地,一波三折,但是他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与才能!爱情使他艰难的选择,为了自己的前途,他选择了黄亚萍。可他不知道背后还有一个深深爱着她的朴实的姑娘。刘巧珍,她为了高加林,她肯付出,她做了一切的一切。“巧珍,我们分手吧。”大马河川,那条木桥,在孤独地流泪,曾经,这条桥见证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今天,无情地看见了巧珍那真心的泪。大马河川,这片土地,从此也谱写了一篇新的文章!虚伪,迷惑,前途,利益,该如何抉择?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最终,高加林回来了,他失去的比得到的多了十倍百倍,马栓,巧珍,已经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他又得到了什么,是冷酷无情的克男母亲告发了他?不,不是。是他自己,改变了这一切。怨天尤人,不如想想自己。“加林啊,一块金子,一块大大的金子啊,就这样让你给丢了啊!”高加林扑到了德顺爷爷的怀里,十分懊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已和七八十年代不同,那时候的原则,现在还有吗?现在也依然抛却,那些干事,村书记,都遵守老规矩,现在呢?改革开放了,社会模样已然不同。正确地选择,不后悔,不改变,那种朴实无华的爱,温暖了世界。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实现人生价值有感 篇5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看这篇读后感
——你能达到马斯洛第几层次?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对空气、水、食物、性、以及穿衣、和住房、医疗等等,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作为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管理者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可以尝试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自我保护的欲望。员工追求的是职位的保障和意外事故的防止。管理者要有雇用保证,建立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及意外保险制度等。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人身安全和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
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亦能很好地完成工作。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是无法度量的,要靠每个人自身的领悟和感觉。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应在不影响主要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前提下采取开展组织一些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活动。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
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手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和发挥潜能的阶段,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成为众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当受到激励会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使工作达到完美。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那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 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
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余地。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其实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说明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更进一步的说,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更低层次的需要强于高一层次的需要,高级需要在低一级需要上进化或发展而来,越高级的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更接近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明人们究竟会重视那些目标,哪些类型的行为将影响各种需求的满足,但是对为什么会产生需求阐述得很少。这些理论也指出,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
这是本人对此书的一点愚见,希望大家有更深层次的见解。谢谢。
读《黑白人生》有感 篇6
黑白之间,包含了所有的色彩,黑白能调出人生的所有色彩。这其间赞美的就是老师。
他们播种着希望,描绘着辉煌,设计着未来!它老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每每深夜,老师都在备课时擦擦那只陈旧的台灯,为的是明天在黑板上写字的唰唰声。
老师是清贫的:她们的生活陈旧而且单调,那些没有宝石装扮的衣裳,往往还沾着粉笔灰。
老师的人生是白的。是洁白的粉笔染白了她们的丝发。
老师的人生是黑的,每天都要面对黑板。黑白乃是世上最朴素的颜色,而黑白也是老师人生的构成!
难道她们的人生真这样单调吗?
不,她们还拥有其它的颜色。
红色。红色表示火热的心,她们愿意用火燃尽自己的青春。
蓝色。老师像晴朗的天,像无边的海。蓝天是老师的胸怀,包含了朵朵白云;大海是老师的肚量,包含了粒粒砂砾
绿色。老师是绿色的叶子,用自己汲取的汁液,输送给花朵,使花朵更加娇艳,更加美丽。
金色。金色是老师的成果。当含泪送走一批批学生后,心底也是无限的激动和欢喜。然而她们却老了。
人生有感 篇7
剧情并不是很复杂, 记录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平常的一天:起床、洗漱、上班。唯一不同的是, 地灯的灯柱是一个穿衬衫打领带的男子, 梳洗台的镜子由两只胳膊举着, 餐桌和椅子是三个趴着的人, 衣架也是一个女子, 一只手举着主人的包, 另一只手托着主人的外套, 腰上挂着雨伞, 嘴巴含着钥匙, 指挥交通的是悬挂的人, 交通工具也是由人力代替……不管是主人公, 还是充当生活各方面的人, 他们的脸上都面无表情, 也没有任何的对白。只有咚咚咚的与地板的撞击声异常清晰。
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 却也是体现了本片的主题。作为主角的男人整理好领带, 顺从地趴在地上, 成了被人践踏的地毯。另一个人踩在他的身体上, 却一点怨言都没有, 那么, 进去的那个人又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无从得知。
人们都以为自己能控制着别人, 却不知道自己也是别人棋盘中的一颗棋子。每个人在别人的世界里或多或少扮演着一个角色。然而, 在这个角色扮演中,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提到陈胜起义时用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说我们穷苦百姓就该有穷苦的命, 而那些贵族们就生来是贵族的命吗?这句话在当时给民众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也使得这次起义得到了成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这也是第一次中国历史起义中涉及到的平等观念, 为后来刘备、项羽灭秦提供了有利条件。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记录的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追求自由的故事。简爱追求的爱情, 不是财富地位的相等, 而是两个人互相尊重。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 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 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 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 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作者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 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在当时英国社会引起了轰动。时至今日, 这本书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平等自由, 向来都是人们为之而奋斗的目标,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 哪怕头破血流。电影想要告诉观众们的便是这样, 你也许觉得别人是比你低下的, 可是你想不到, 在别人看来, 你也是低下的。人们都一样, 享受着同等的权力与待遇。
“所谓壹刑者, 刑无等級。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 有不从王令, 犯国禁, 乱上制者, 罪死不赦。有功于前, 有败于后, 不为损刑。有善于前, 有过于后, 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 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 有不行王法者, 罪死不赦, 刑及三族。” (《商书·赏刑篇》)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商鞅针对国家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刑法方面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主张“一刑”, 统一刑法标准并平等适用刑罚。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措施的颁布, 立刻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这一政策的实行, 打架滋事的情况少了很多, 社会也稳定了许多。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欣欣向荣, 最后发展成一个强国。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 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 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 是启蒙运动的杰出领袖。他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伏尔泰的主要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哲学通信》抨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 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动摇了封建统治, 激励了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墨子提出“兼爱”“非攻”。所谓兼爱, 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爱人若爱其身”, 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 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辱贫, 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 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 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 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 因此, 从兼爱的思想中, 引申出了非攻。
自古以来, 政治家们不断地进行改革以保证公民的权利, 使得社会繁荣稳定, 国力日益增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宗教也有许多宣扬平等的观点。佛教宣扬众生平等, 伊斯兰教《可兰经》中也有对平等的论述, 基督教徒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
不自由毋宁死。在中外历史上都有很多关于追求平等的名言。可见, 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因为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有所停滞。
导演在把参加影片制作的名单放在结尾的时候, 很多人不会注意到在谢幕的最后, 地灯的灯柱将戴在他头上的灯罩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头也不回地走掉。他是去干嘛呢?是厌恶了自己一直被人雇佣, 还是去寻找自己的自由了呢?影片戛然而止。导演也没有详细的说明, 给观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这大概也是这个短片如此成功的原因吧。
摘要:不自由毋宁死,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追求着自由与平等。本文通过只有7分钟的短片《雇佣人生》引发了对平等自由的思考。通过史实论述观点。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都不要忘记:平等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
人生有感 篇8
地里。我跑着拿过母亲手中的锹,在地里乱铲一番,哈哈,好得意啊!就又跑去别人的地里这一铲那一铲的。母亲看见了立即怒气道“住手,你干什么!那是别人的地,地里已经种东西了!”,转过身只见母亲在狠狠的怒视着我,我慌忙的把手中的铁锹还给母亲,便跑去一旁坐了下来。母亲瞪了我许久才开始干活,忽而汗水布满了她的脸颊,仰头看苍穹不见其太阳啊,突而母亲开口道:“你来铲一下,看,像我这样,知道吗?这也好让你锻炼锻炼”。吾一听,马上跑去拿过手中的铁锹,我铲我铲我铲铲铲。哈,好好玩哦,然一会儿我也出现了出汗这种情况,知识和母亲的时间划不上等号。满脸的汗水,全身乏力,便走回母亲旁“嘭”,坐了下来。累,累死我了,不好玩的。而母亲继续工作,我听着歌,看见母亲后背湿透了,不一样的感觉油然而生。
回家的路上。那老人还在那忙活着,其之耐力实感佩服。这样的生活真不好,生活得真不一般的辛苦啊,每天早出晚归的,这样的生活何时才是尽头啊!
人生。每个人的人生各不相同,然而有的人注定大富大贵,有的人注定满脚泥土,人生或许就这两种情况的。看着铁锹,铁锹是我们农民的好朋友,然而有的人注定和它做一辈子的朋友,然而有的人注定和它无缘。
人生有感 篇9
他们的演出非常的精彩,每一个节目都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盲人唱歌,吹笛子,他们不曾看到五颜六色的色彩,却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有聋哑人跳舞,在他们的世界里,不曾有过小鸟的鸣声,却给我们展示着蝴蝶般的翩跹……有一个独臂的叔叔挥毫泼墨写下了“明天的我是翠小的骄傲”来激励我们每一个学生。
最后一个节目,就是那令人震撼的舞蹈“千手观音”了。十几个叔叔阿姨站在一起,手臂有张有合错落不一,就象真的观音下凡一样十分逼真。他们虽然听不到音乐,却和音乐的每一个节拍都吻合,表情是那么生动。我知道,他们是在用心灵感受着音乐,用每一个肢体的动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渴望。
人生有感 篇10
翼翼归鸟, 晨去于林。远之八表, 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 翻翮求心。顾俦相鸣, 景庇清阴。
展翅飞翔的归鸟, 曾经飞得又高又远, 但现在它又飞回来了。为什么?因为“和风不洽, 翻翮求心”。本来风和日丽, 但忽然间天昏地暗, 狂风暴雨。是的, 也许这无望的黑暗, 曾使它痛苦压抑;也许那不被理解的苦涩, 也曾使它黯然神伤。然而, 值得欣慰的是, 它没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 仍然坚持踽踽独行。
这, 不就是陈琴老师吗?在这荆棘丛生的途中, 陈琴老师度过了无数个迷茫的暗夜, 但在心灵与生活上, 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栖止之所, 点燃了那一盏充满智慧之光的灯火。
一直以为梦是孤零零的, 海是遥远的, 但这盏灯火的确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老师, 我一直坚信经典诵读是学生安身立命之所在, 它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健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在教学中努力实践着传承经典。但研读过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之后, 才发现, 对于经典精神的传承, 我所下之力远不及其十分之一。
反思我们的初等教育, 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教学内容上, 经、史、子、集四个方面没有兼顾。古代文学的课程, 大多集中在子、集, 经、史作品会简单提到, 但都缺少大量的阅读, 这也正是陈老师所说的,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另外, 在教学方法上, 过于看重细读分析, 忽略了诵读积累。这样的大学教育, 怎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教师?面对如此令人失望和不满的教育, 我们该怎么办?财经作家吴晓波是这样解释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 一是逃离, 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 妥协地抗争。”我陷入了沉默。我能逃离吗?我能鼓动学生逃离吗?不可能!那么, 我只能选择妥协地抗争, 我也只能引领我的学生妥协地抗争。用漫漫征程, 用坚定的跋涉抗争。既然如此,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我到底该如何面对我眼前的学生、未来的老师?或者说, 我应该与我的学生一起经历怎样的成长?
陈琴老师以其坚定笃行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陈琴老师十年如一日坚守着“素读”经典课堂, 并为每一个孩子小学六年的母语学习进行了整体规划:背诵十万字, 读破百部书, 写下千万言。为了保证经典阅读的时间, 她的语文课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 大量的古今名著被搬进课堂;不再以机械的抄写为训练手段, 取而代之的是“速读”“素读”的双轨并行———读大量的课外书, 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 读整本的书, 背整本的书。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 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 读破百部书, 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六年里, 她的学生平均阅读了300 册中外名著, 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学年的阅读量都在500 万字左右。
当我不断地在心中默念这些时, 才发现我的儿子依然徘徊在大量机械地抄词作业中。当我向学生介绍这些时, 他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如听天方夜谭, 不敢相信, 随后便深深遗憾自己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不管是为人母还是为人师, 我都极为痛苦!我发现我一直处在一座空中楼阁之上, 随时会崩塌!如果没有这种传承, 我们的根是否还能存在?也正是在这种痛苦中, 我开始了寻找。从徐健顺老师到陈琴老师, 一路走来, 只为心中那个信念。在徐老师和陈老师的身上, 我感受到他们对私塾教育的敬重、对华夏文明的敬重。他们各有侧重, 徐老师多是从宏观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而陈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私塾教育的借鉴与吸收, 对本民族文化传承方式的深入探索, 更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的我们一直薄古厚今, 殊不知这正是无知的表现!
既然陈琴老师已经用事实证明了经典素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那么, 就让我们一起去践行吧!当我无比激动地去问我的学生———已经毕业从教的学生, 她们笑笑说, 听过陈老师的讲座, 也是无限敬佩, 但却都没去实践, 只能将这些美好的想法暂藏于心底。这真是令人无比遗憾!我想, 这其中有很多因素, 一来, 外在的客观环境不允许;二来, 践行的能力与魄力来自于自身素养, 没有积淀当然不敢迈出这一步。最重要的是她们自身没有从经典中吸取营养, 没有在这个过程中获益。当你不能真切地感受一件事情的好处时, 自然没有更大的内在推动力, 去推广与实践。那么, 这样说来, 是我们在师范学校里没有给她们创造这样的机会, 所以, 我们教育上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虽然, 有很多小学教师都已慢慢投入到经典素读的实践与推广上, 但毕竟只是一小部分, 真正的传承华夏文明的中坚力量应该是师范院校的在校生。所以, 为了让这些未来的教师成为坚定的传统文化践行者, 我义不容辞地在校园里给予她们营养与血液, 让她们在踏上工作岗位前就已经练就一身本领, 而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现学现卖。唯有如此, 她们才能更好地去教她们的学生———我们的子子孙孙。我想, 这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读路遥《人生》有感 篇11
这已是我第二次再读《人生》,竟是又一次的泪花朦胧,脑中百浪翻腾。巧珍,高加林,黄亚萍,张克南,高明楼……我企图利用路遥的心思,一个个在脑海中刻画他们各自的面容,却猛地发现他们已是活生生的人,清晰地站在我的眼前,那样的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却也难掩眼中难以诉说的故事。
加林,我为他感到遗憾与惋惜,他亲手埋葬了世界上最珍贵,最纯真的东西――一颗似金子般闪光的,他的初恋爱人刘巧珍的心。巧珍!你这个如圣母般的傻姑娘啊!为何会爱上此等男子,你明明值得更好的呀!起初,看到你们年轻的心儿紧紧相拥,我想,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是兴奋欢乐的,甚至真诚地祝福你们能够走下去,尽管是在这种艰苦贫瘠的小山村中,尽管,加林他是个一文不值的农民。
但是加林不同啊,他太想要飞黄腾达脱离小山沟沟,去城镇,去大城市!是的,他满腹才华,容貌英俊,那瘠薄的一亩三分地怎能装下他宏伟的梦想呢?他的归宿,从来都是应该去耍笔杆子,去当教师,去施展他的才华,他虽有农民的精神,却没有农民的梦想。在我看来,加林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可惜碰巧,他走的也是一条全然为了自己,却不顾他人感受的人生之路。他虽在解决着一个个不同的矛盾,努力摆脱自己矛盾的身份,却没有看到一路上丢掉了什么。
在本书的开篇,作者路遥对整个故事就进行了启迪式的预告,他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农民与城市通讯干事之间,年轻的加林当然选择体面对口的通讯员,即使要面临着被揭发“走后门”的风险,在美丽善良的巧珍和大胆奔放的黄亚萍之间,加林有过犹豫,但他深知,为了自己的事业也要选择黄亚萍。诚然,还有一点,便是黄亚萍的学识远高于巧珍。当读到巧珍进城看望加林的对话时,我不由得潸然泪下。她小心翼翼地,害怕吐出的字中惹得加林不高兴,像一只极其温顺的羔羊,可她的眼界实在太过有限,和“高雅”的加林之间的话题仅能局限在农村的老母猪,三星巧玲等等人的情况,加林的厌恶实属令我感到愤怒,他和黄亚萍可以高谈阔论,聊文学,聊国际,聊风花雪月,而巧珍不能,于是加林选择更具优势的黄亚萍。可爱情,它又如何能够是权衡利弊?加林的心情是心情,凭什么巧珍的心情,就不是心情了呢?
人生真是玩笑话,人生怎么能顺顺当当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过就过呢,你得到的一切,早在暗中都标好了价码。一个人的人生并不是一个人的,一个人的人生应该也是一群人的人生,一个人的选择也往往牵连着众多人的选择,加林选黄亚萍,黄亚萍就要放弃张克南,巧珍就要选择马栓,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你情我愿的事情呢,都是相互凑活成全罢了。加林和黄亚萍谈了一阵快活的恋爱,接着悬崖勒马,顺流直下,自己干的坏事被揭发了,爱人跑了,回头看看,初恋巧珍竟嫁为人妇,他又回来了,原来是大梦一场空啊!他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
读《人生哲理》有感 篇12
当我看这本书时,第一印象很普通,不过当我阅读完其中一个故事后,我便对它爱不释手。一个个短小的故事,却蕴含着令人回味悠长的哲理。
在《蜘蛛和国王》中,它告诉了我们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所以人生当中的磨难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要有不服输的精神,正确的去看待失败,要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相信胜利就在不远的将来。
在《十个和一个》中,我们可以知道给予是快乐的,正所谓“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相信给予永远比得到更快乐。
在《一颗健康的心》中,它告诉了我们身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残。如果你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那么就算给你一个健全的身体又有何用呢?
在《缺点》中,我们懂得了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自我认识”。一个人要想成功、成为伟人,就必须看清自己的优缺点,不能盲目。
在我看来,人生就一本深奥难懂的哲理书,它需要你用一生来品读它,用心去感悟。
每读一本好书,就会让你对人生有更深一层的见解。书,让你的灵魂得以升华,让你的心灵得以净化,让你的智慧得以提升。可见,读书的作用不容小视,何不让我们把空闲的时间利用起来,读好书,品人生、悟哲理。
让我们大家用心来品读每一本书,去寻找“珍贵的宝藏”。快行动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新发现的。
读人生有感 篇1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上的闲钱也越来越多。
有时候人们会开始在网上玩玩,有的是朋友介绍的还有的就是自己在网上认识的,有的是为了yu乐还有的就是为了赚钱,不管怎么样都是自己玩的最气的就是在网上有戏的时候被平台黑了,什么账号异常,系统审核维护什么样,的借口理由都会有,有一种就是哑巴吃黄连有哭说不出,
因为就是被黑以后找不到人虚拟的网络,就像是茫茫人海什么也找不到,遇到这样的事提款老师扣每天都接触被黑的人各种各样的人都可能接触,被黑几千的几万的几十万的都有,很多的人都是咬牙切齿,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也没有啊,还是什么办法也没有啊,
读“人生”有感 篇14
叔本华最著名的论断是“生命意志说”。即生命是我的意志,一种盲目冲动的力量,一种不断产生欲求的力量,一个欲求满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其实这本书中很多观点我都不认同,但这不影响我喜欢它。
摘录几个我喜欢的点:
个性决定命运。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获得什么样的幸福。精神的力量尤其能帮助人们领略更高层次的幸福快乐。自身的精神力量如果不够强大,即使是在亲朋好友或是财富这些外界的帮助下,能获得的快乐也相当有限,只能获得夹杂着动物性的流于俗套的快乐,比如只能享受感官的乐趣、低级粗俗的消遣,能感受到的最佳乐趣充其量也不过是平庸的家庭生活而已;就连最能开拓人类视野的教育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一些高学历的人却精神匮乏就不足而奇了。
一个人内在拥有的东西是决定他幸福与否的关键。如果一个人一来到世上就被赋予了外在的富有,但同时内在又是贫穷的,当他试图用外在的财富去弥补内心的不足时,常常徒劳无功,到最后连外在的财富也都会失去。――这个观点不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厚德载物”吗。
【人生有感】推荐阅读:
实现人生价值有感10-28
宛如枣树的人生-读《枣树·人生》有感09-25
听《幸福人生讲座》有感08-15
读《人生》有感700字11-10
读路遥《人生》有感1500字06-13
读《人生哲理枕边书》有感09-22
读《教育造就成功人生》有感12-07
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01-14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10-05
读于丹趣品人生有感11-08